七年级音乐金色的秋天说课稿

2024-08-02

七年级音乐金色的秋天说课稿(精选12篇)

篇1:七年级音乐金色的秋天说课稿

激励人的话 1

小学语文一年级《金色的秋天》说课稿

《金色的秋天》是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描写秋天美景的短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借助形象直观的画面和生动的多媒体音像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

一、教学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如能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掌握语文知识,发展阅读能力。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对这堂课的设计侧重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他们对于秋天的个性化感受,来引导他们认识秋天。整堂课从学生出发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法,激励学生自由想像,创造发挥,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提供广阔天地,保证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发展。按课标精神,我把朗读作为这堂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诵读”,提倡教师的指导应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上。只有立足于对文章内容的具体体验,学生才可能得到一种整体的语感把握,从而选择恰当的读法表现出来。在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深入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

二、教学设计

(一)联系生活,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入情。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提问:“秋天到了,在你的眼中,秋天是个怎样的秋天呢?”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树叶黄了,从树上落下来”“秋天水果很多”“公园时的菊花开了”我抓住时机,又问:“那是个怎样的秋天?”孩子们的创造性一下子被激发“这是一个黄叶满地的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是凉爽的秋天”。我适时小结:“对呀!秋天这样美丽,到处是丰收的景象。因此人们都赞美它,把它叫做‘金色的秋天’,我们一起用赞美的语气读课题。”这样,学生对秋天有了个性化的感受,激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从而给课文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能力”。我借助多媒体VCD,播放“课文朗读”,屏幕上秋天的美景,声情并茂的范读,悠扬的背景音乐,使学生沉浸之中,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产生了想读的欲望。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受和理解内容。

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要求低一些,因此,在学生自读前,提出一些要求,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品读课文,学会欣赏文章的语言文字。

1.创设情境,在读中加强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建议”的“阅读”部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种精神,在学生读前,我播放了多媒体VCD中描绘秋景的视频,屏幕上漫山遍野金黄的树叶,一望无际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把稻杆压弯了腰,累累的果实缀满枝头,给了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加上自己有亲身的体验,仿佛一下子身临其境.再让学生根据情境来读,就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2、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品词析句。

怎样读好,当然牵涉到一些具体方法。对低年级学生,教师还是应进行朗读

指导。我利用多媒体VCD展示课文朗读指导,具体的方式方法,并不是我的指导所在,激励人的话 2 只有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才能整体把握语感,选择恰当的读法。诵读需要强调的是对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内心体验,而不是读得轻重缓急的表面形式。我让学生个别自由读、小组读、比赛读、男女生分读、配乐表演读,读的次数虽多,但却不让学生感到乏味,我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欣赏文章始终结合着诵读进行,把学生从赏析文章得到的感受理解通过朗读得以融化整合,保存下来,在头脑中积淀起丰富而鲜活的语言模块,积淀起一种深刻而强烈的语感图式。

3、情景表演,以演促读。

本课的朗读重点在第二小节,这一小节共有3句话。写了秋天的树叶。我设置了一个情景表演。“多么可爱的小树叶呀,老师想做一回树妈妈,你们愿意做我的孩子吗?”孩子们都上来和我排在一起,我叙述:“秋天来了,秋风一吹,小树叶离开了妈妈,孩子,你们在离开我时,会怎么样向我告别呢?我们一起来表演小树叶向妈妈告别的经过好吗?下面的小朋友扮秋风。”这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孩子们摇身一变成了小树叶,动情地向树妈妈告别。我再让学生自由站起来表演读文,孩子们已是手舞足蹈,充满激情了。

教学本课,我充分、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词句内容的深切感悟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既切实有效,又情趣生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几点体会

(一)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心理学认为,愉悦的教学情绪有利于智力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播放VCD中的资料,展示生动的画面,播放优美的音乐,动听的录音,创设了生动愉悦的教学环境,使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具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把无形的课本知识变为活生生的有形知识,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氛围,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二)活用多媒体VCD,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在这篇课文的朗读教学中,我灵活运用多媒体VCD的音乐图像,配乐表演朗读的形式,给学生创设美的意境,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中体会美、感受美,受到美的熏陶,也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本课的设计致力于创新,力图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多媒体VCD为教辅手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这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篇2:七年级音乐金色的秋天说课稿

二、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味作品情感。

2、指导学生合理想象,倾诉内心挚爱。

三、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学习文中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利用想象表达感情。

根据以上重点难点,应把精力放在朗读和拓展练习上。(详细方法将在教学步骤中体现,这里不再赘述)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不同感官理解课文,并采用谈话法、讨论法、练笔法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将按一课时、七环节进行教授。

(一)导入

朗读诗歌《真爱》,创设情境,话题导入:

1、你生活中最爱的人是谁?

2、你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你的爱?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用心朗读课文,感受母子情深。

2、学习合理想象,表达内心真爱。

(三)扫清文字障碍

出示生字,齐读正音

(四)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思考问题

2、出示问题组:我以什么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

我具体为妈妈做了那些事?

3、板书总结:金色花(花瓣儿、花香、花影)母子情深

4、齐读课文,体味真情。(配乐)

(五)品读赏析

1、找出最能表达母子情深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2、品读3-5自然段,体会想象的合理性。

(六)拓展运用

1、展开合理想象,抒发内心真情。

2、小组讨论,互诉真情。

3、纸鹤传真情(在折纸鹤的纸上写一段话或几句诗,再折成纸鹤送给最爱的人。)

(七)布置作业

篇3:七年级音乐金色的秋天说课稿

日本与我国经济贸易联系密切, 学生较为熟悉, 兴趣大, 从地理的角度上有很强的认识愿望。教材把日本的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作为切入点, 了解位置为后面日本多火山、地震及气候做好铺垫。接着安排樱花图, 使内容“波浪起伏”, 结构上呈现一定的内在联系, 轻松导向日本的气候。为使学生深入理解日本气候, 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 从位置、地形等方面理解日本气候的形成, 使学生全面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指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并了解其地形和气候特征。

(二) 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分析, 理解日本的气候特征。

(三) 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 教学重、难点:掌握日本的地形、气候特征, 理解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桥梁”。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一) 教法分析:“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讲述为辅, 学生活动在前, 教师点拨评价在后”, 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已有的认知结构, 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采取情境、读图分析、问题式和比较分析、分层、多媒体等教学方法。

(二) 学法指导:依据新课程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 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根据本节课内容, 将知识点归纳为图, 读图析图是这节课的核心。教师指引图像, 引导学生准确读图。通过读图去分析、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依据地图分析、掌握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一) 简明导入, 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明确日本是我国的近邻, 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二) 读地形图讨论问题:

1.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特点。

2.利用比例尺, 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

3.找出富士山、关东平原、东京湾、濑户内海、朝鲜海峡和日本海。

4.日本的地理位置对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何影响?

(三)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及日本的象征———“樱花”引入气候, 结合视频, 利用其直观视觉效果及丰富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四) 通过讨论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 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对地形的影响, 逆向分析气候和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揭示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

(五) 梳理知识结构, 巩固所学内容。

篇4:《秋天的雨》说课稿

《秋天的雨》是一篇写景的抒情小散文,语言文字很美。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以及深秋中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以秋雨为线索,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以生动形象的描写唱响了一曲丰收之歌,快乐之歌。(课件展示)

在第一课时,学生通过初读,整体感知了秋天的美,了解了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秋雨的,重点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本次说课主要介绍第二课时。

【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新课程学习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三个维度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

2.通过对重点句段的赏析,体会、感悟课文语言的表达形式,积累运用语言。

3.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和感情,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说教法】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散文,语言美,景物美,表达形式生动活泼,构段相似,都是总分的结构形式。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欣赏法及导、扶、放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能感悟到课文的语言美和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核心理念,我主要渗透了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

本课教学设计的创新点在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创设,欣赏画面,充分发挥想象,化无形的语言为有形的画面,让学生可感可触,感悟到课文的语言美和文章的表达方式,积累了优美的词句,并能创设情境仿照文本遣词造句,进而创造性地表达。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学习。我这样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板书)现在正是秋天,请同学们联系你们平时观察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说说你看到的秋天是怎样的?”我让学生广泛地交流看法和感受,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阅读课文,教学顺利进入了第二环节。

二、选准切入点,精读感悟美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通过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中悟语,读中悟情,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秋天的五彩缤纷”,语言文字生动优美、朗朗上口。我抓住这一重点段精心指导。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你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适时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借助想象,以想带读。学生会说:“我看到黄色的银杏树叶,红红的枫叶飘落下来。”“我想到了果子像人一样你挤我碰。”

2.引导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品析、欣赏,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表达的精妙,以悟促读。当学生表示喜欢“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句话时,我就及时出示了一组句子:

(1)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2)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它把红色给了枫树。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进行赛读、齐读,领悟打比方这一修辞手法的好处,体会其中的轻柔美和动感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

如果学生喜欢“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这句话,我就出示句子,让学生自读,引导他们体会作者把果树、菊花当人写的方法。为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和积累文本语言,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填空。

( )的银杏树 ( )的枫树 ( )的田野

( )的果树 ( )的菊花

我又适时提问学生:“除了课文描写的内容,你们还观察到那些景物?”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通过“换词法”的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仿写。

( )的葡萄 ( )的( )

最后,教师小结:“秋雨颜色真多!有黄色、红色……秋雨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

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再通过生活的感受,加上以上的练习,就能从感性到理性,真真切切地领略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了。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因此,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渗透了总起句的知识。一方面让学生运用知识、方法去学会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学习自然段的构段方式。这些知识方法靠自己学生去悟,他们会很难弄懂,教师通过点拨告知,就能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学会运用,把知识方法转化为能力,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运用学法,合作探究

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本文的写法特点很突出,前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是中心句。在精讲第二自然段,学生已经感悟了总起句的有关知识,并延伸学习了第三、第四自然段后,我让学生合作学习,由扶到放。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研读,找出喜欢的句子,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明确总起句,感悟作者的表现手法。然后,各小组汇报交流,其他小组可提出疑问,教师适时点拨鼓励。如提出:“秋天的雨里藏着哪些气味?”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超越文本。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我展示了动植物过冬的情景图(课件),请学生根据“说话卡片”自主学习:“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喇叭。它告诉大家,

。小喜鹊 ,小松鼠 ,小青蛙_______,松柏 ,杨柳树叶 ,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再让学生采用“表演读”的方式理解、品味本段的语言文字,并鼓励学生课后通过互联网或其他途径,了解更多动物冬眠的知识。

四、总结、升华,创造性地表达美

“秋雨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带来了水果成熟的香味,给我们带来了丰收,带来了快乐。让我们尽情地赞美秋雨吧!”师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学生在品读美、感悟美的过程中激起了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时以“秋天的雨是 。它 , 它 ”进行说话训练。这个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把秋天是怎么样的说具体,并进行一个总分段式的训练,突出中年级段的训练特点,拓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教无非是个例子。”我充分利用文本这个例子,进行读、说以及总分段式的训练,把握了学生的特点,达到了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课后的拓展以实践练习为主,学生可以任选其一进行练习。

1.背诵喜欢的精彩的句子、段落

2.收集描写秋天的诗句。

3.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秋游,把看到的景色画下来并写成一段话。

此练习的设计意在检查学生的收获,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整节课我由扶到放,带领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从而激起了学生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和感情,并教会了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大自然的喜爱,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

篇5:七年级《秋天》说课稿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学向初中的过渡期,从语文学科的要求来说,正要从读懂文章向初步赏析文章过渡,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能力提升的关键期,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保持学生兴趣和开始增加难度的度。而《秋天》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了前两篇写景佳作《春》和《济南的冬天》的基础上,所以,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赏析写景文章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探究。另外,诗歌教学要突出熟读成诵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学习根据写景次序背诵全诗。

2、初步掌握品味诗歌的方法。

3、能以“秋天”为题,写一首小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熟读成诵,养成学习诗歌的良好习惯,积累好词佳句。

2、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优美。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学习根据写景次序背诵全诗。

2、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3、初步掌握品味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1、引秋

由秋天的诗句引入。

教学活动2

2、诵秋

1)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生评,订正字音。

3)师范读,生听节奏、听感情。(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

4)生评,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齐读。

6)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7)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积累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教学活动3

3、品秋

1)四人为一组,探究全诗。可以研究老师提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大屏幕出示问题)。

2)各组汇报探究结果。

3)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

4)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教学活动4

4、写秋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小诗,或者画一幅画(放背景音乐)。

2)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作。

3)请同学们伴着音乐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师生齐背诵)。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多年前上的。现在回顾,是想通过与不断更新的教学观念与不一样的学情进行认真的对照,以期及时修正方向,不断追寻语文教学的真谛。

这节课的设计,紧紧抓住了诗歌教学以诵读为主的教学要领,引领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并借助多媒体和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展示平台等方式,体会诗情,领略诗意之美。另外,教学的四个环节,引秋,诵秋,品秋,写秋,简练并体现学生学习的规律,以“秋”为主线,通过环环相扣的四个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虽然在当时的教学中,成功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但在作品展示环节,只是走了一个过场,最终用了几个训练题结束了教学,当时还觉得处理得好,因为学生得到了当堂训练。现在想来,其实当时的教学理念还是转变得不够彻底,还是被应试束缚住了手脚。本来是很好的教学设计,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由此可看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要的训练和答题技巧是需要的,但如果过早进行训练,势必会偏离语文教学的本质。

不由得想起了任老师在谈到关于如何处理应试与语文的诗意的关系时,说到的那些话:在初中阶段,一定要推迟训练和技巧指导,七年级最好尽量减少训练和技巧指导,最好多培养阅读兴趣,多给学生读的机会,一定要牢记“只有读,才能读”!结合部编教材的编写理念,认真分析这份说课稿,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读诗歌、品诗歌、写诗歌的设计理念已经体现了语文教学要重在感悟积累的本质,但遗憾的是在实施中却“戴着镣铐跳舞”。

篇6:《秋天》说课稿(七年级必修)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身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的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在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的诗作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难得这位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所谓氛围,在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体性的情境、风神、气韵。它与严羽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气象有所类似,又有所不同,气象所指更为廓大,包括内容、形式各个方面;氛围似乎主要关乎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氛围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图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难状。”亦如唐人所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但读之有感,了然于心,也应能言追心意,形之于文。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之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而这里却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伴随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欣然、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的画面,在诗人笔下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得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一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的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人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

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不和谐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文章的教育价值〗

《秋天》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抒情诗。诗歌通过一个个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抒发了对秋天的无比喜爱之情。

1、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2、知识技能目标:

⑴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⑵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⑶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诵读法。

⑵ 品析语言美,想象画面美。

⑶ 与课后《秋景》(美国·狄金森)及其他写秋的诗句作比较阅读。着重品析在内容、感情、语言、意境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教学重点】

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品味优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设想】

以多媒体画面切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自己感悟诗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杜牧在《秋夕》中说“银烛秋光冷画屏”。

马致远也在《天净沙·秋思》中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文人墨客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萧索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和丰收的喜悦。今天,让我们走进别样的秋天,去听诗人的深情絮语,去看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

二、朗读诗歌

要求:

A、朗读时注意音准、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1、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学生点评。

3、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听节奏、听感情),同时播放多媒体配乐画面,如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等。

4、学生点评,老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三、整体把握

问题1:诗歌描绘了几幅图画?请试着给它们取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师点拨:三幅图,即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问题2: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师点拨: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洌,这些都暗示了是在秋天。

问题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师点拨:由远及近的顺序。

问题4: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师点拨:抒发了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

四、想象画面

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1、小组交流:把自己想象的画面说给四人小组的同学听,其他三位同学适当给予补充或指出不当之处。

2、全班交流:请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然后描绘画面。

3、学生点评,老师补充。

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人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南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渔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五、美句赏析

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从内容与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

说之前先在课本中写出简单的批注。

美句赏析参考: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轻松、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此比喻似拙实妙,是一个倒装句,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耐人寻味,与渔人生活联系起来,实在而又能引起人的联想。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六、品味意境

请同学们欣赏北宋程颢的《秋月》(配相应的画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设问: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一色秋”与王勃《滕王阁序》中哪一句意同?

师点拨:清幽的意境。“一色秋”与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同,即指秋天里长空与流水同时清澈明净,一样的颜色。

设问:课文表现的意境与《秋月》的意境相似,都表现在一个“清”字上面,请围绕“清”字具体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意境?并结合课文说说依据。

师点拨:表现了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意境。依据见课文解读。

七、迁移训练

我们用以上方法再来欣赏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晨》,说说这首诗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和课文相比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八、背诵比赛

齐读──自背(先一段一段背,然后背整首诗)──齐背──个人或小组比赛背诵。

九、课外作业

篇7:小学语文《金色的秋天》说课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如能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掌握语文知识,发展阅读能力。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对这堂课的设计侧重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他们对于秋天的个性化感受,来引导他们认识秋天。

整堂课从学生出发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法,激励学生自由想像,创造发挥,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提供广阔天地,保证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发展。按课标精神,我把朗读作为这堂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诵读”,提倡教师的指导应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上。只有立足于对文章内容的具体体验,学生才可能得到一种整体的语感把握,从而选择恰当的读法表现出来。在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深入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

二、教学设计

(一)联系生活,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入情。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提问:“秋天到了,在你的眼中,秋天是个怎样的秋天呢?”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树叶黄了,从树上落下来”“秋天水果很多”“公园时的菊花开了”我抓住时机,又问:“那是个怎样的秋天?”孩子们的创造性一下子被激发“这是一个黄叶满地的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是凉爽的秋天”。我适时小结:“对呀!秋天这样美丽,到处是丰收的景象。因此人们都赞美它,把它叫做‘金色的秋天’,我们一起用赞美的语气读课题。”这样,学生对秋天有了个性化的感受,激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从而给课文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能力”。我借助多媒体VCD,播放“课文朗读”,屏幕上秋天的美景,声情并茂的`范读,悠扬的背景音乐,使学生沉浸之中,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产生了想读的欲望。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受和理解内容。

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要求低一些,因此,在学生自读前,提出一些要求,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品读课文,学会欣赏文章的语言文字。

1、创设情境,在读中加强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建议”的“阅读”部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种精神,在学生读前,我播放了多媒体VCD中描绘秋景的视频,屏幕上漫山遍野金黄的树叶,一望无际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把稻杆压弯了腰,累累的果实缀满枝头,给了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加上自己有亲身的体验,仿佛一下子身临其境。再让学生根据情境来读,就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2、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品词析句。

怎样读好,当然牵涉到一些具体方法。对低年级学生,教师还是应进行朗读指导。我利用多媒体VCD展示课文朗读指导,具体的方式方法,并不是我的指导所在,只有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才能整体把握语感,选择恰当的读法。诵读需要强调的是对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内心体验,而不是读得轻重缓急的表面形式。我让学生个别自由读、小组读、比赛读、男女生分读、配乐表演读,读的次数虽多,但却不让学生感到乏味,我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欣赏文章始终结合着诵读进行,把学生从赏析文章得到的感受理解通过朗读得以融化整合,保存下来,在头脑中积淀起丰富而鲜活的语言模块,积淀起一种深刻而强烈的语感图式。

3、情景表演,以演促读。

本课的朗读重点在第二小节,这一小节共有3句话。写了秋天的树叶。我设置了一个情景表演。“多么可爱的小树叶呀,老师想做一回树妈妈,你们愿意做我的孩子吗?”孩子们都上来和我排在一起,我叙述:“秋天来了,秋风一吹,小树叶离开了妈妈,孩子,你们在离开我时,会怎么样向我告别呢?我们一起来表演小树叶向妈妈告别的经过好吗?下面的小朋友扮秋风。”这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孩子们摇身一变成了小树叶,动情地向树妈妈告别。我再让学生自由站起来表演读文,孩子们已是手舞足蹈,充满激情了。

教学本课,我充分、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词句内容的深切感悟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既切实有效,又情趣生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几点体会

(一)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心理学认为,愉悦的教学情绪有利于智力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播放VCD中的资料,展示生动的画面,播放优美的音乐,动听的录音,创设了生动愉悦的教学环境,使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具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把无形的课本知识变为活生生的有形知识,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氛围,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二)活用多媒体VCD,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在这篇课文的朗读教学中,我灵活运用多媒体VCD的音乐图像,配乐表演朗读的形式,给学生创设美的意境,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中体会美、感受美,受到美的熏陶,也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篇8:初中七年级音乐说课稿(免费)

我叫xxx,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XXXXX和XXXX知识。这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初中音乐版七年级的知识内容。从音乐形式和知识深浅来讲,整堂课是属于音乐初级水平,首先,在本堂课中,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要学生掌握。

一、歌曲的学唱。

二、形象记忆及简单的间接音层关系。通过这两个基本的要求之下,再通过形象深动的教学,我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教自然的并且有表情的去演唱XXXXX。并且乐于参加音乐活动和即兴创作活动当中来。

二、学生能够基本把握各音间和音层的关系以及通过形象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基础音乐修养,将音乐和生活相联系,使我的课堂当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小学三年级的同学,相对二年级的同学来说,他们的生活氛围和认知领域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他们的体验感受和创新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但是,仍旧未脱离儿童的特点,他们好奇、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连理和模仿能力较强,因此我打算采用兴趣引入,教手,欣赏,讨论,弹奏等多种教学方法方式同时相结合,将我的课堂顺序设置为以下四个步骤。首先,第一个环节,将新旧知识相联系,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我所讲的这节课无论是从歌词的内容还是基本知识来说,都涉及到了XXXX这些个知识点,发挥联想,就会发现与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的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果将这两个知识点相结合,对于小朋友来说,效果是相当好的,我会有两个提问作为问题的导入,一、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呀?

二、故事里都有哪些主要人物啊?有没有知道的同学,举手告诉老师,当同学回答出七个小矮人的时候,我会马上将出联想,告诉他们,在咱们音乐当中,也有七个小矮人,提高学生想要去认识的这七个音符的兴趣,第二个环节,考虑到音间的衔接位置的知识枯燥乏味和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注意力时间短的这个特点,在课题导入之后,我会直接讲述这一知识内容,我会做一个很大的高音线普表和七个音符的道具,由森林里的小矮人在小木屋里做过渡,告诉学生,七个音符的家在高音图表上大概在什么位置,它们谁高,谁矮,以及他们的名字叫做什么,让学生亲自拿着音符并在我的带领之下去思考和寻找相应的位置,并放好,在寻找的过程当中我会通过音响设备将歌曲XXXXX播放两遍,位置这么好之后,无论结果如何,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我都对学生的形为进行肯定和简单的点评,这一环节,是我的教学难点,但却并不是我的教学重点,因此的占用我的时间并不长,结束完第二环节,开始我的第三个环节,在这一环节当中,我的主要目的是:学生能够基本会虽歌词XXXX,由于先前经过两遍的接触了,在这一遍当中,我会直接形象的告诉他们,这首歌就是七个矮人的最哥,让我们一起去学生好不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再进入钢琴、音响等教具,将学生在用反复多次的音乐声当中,对歌曲XXX由陌生到熟悉,从而主动的发挥,变为自己的东西,结束完毕,对第三环节,我会继续接应着他们的童话词句进入第四环节

篇9:七年级音乐说课稿锦集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与教材和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发挥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中所特有的审美功能,做到将基础和基本功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对音乐艺术的审美与情感体验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简介:本节课选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人民音乐出版社合编版教科书第14册,根据第五单元古典精品——第九交响曲(合唱)第四乐章片段为主要教学内容,并以贝多芬生平作品欣赏为扩充。

2、课题的作用:对名人的崇拜可以说是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为青少年直接提供了思想言行规范化的模式。在崇拜心理的驱使下,被崇人物的高尚品德,开创意志和献身精神会强烈地影响崇拜者,启示他们该如何对待成功和挫折。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是跨时代的领军人物,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他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加以概括。他的音乐总是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这对处在人生起跑线上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树立了一个不畏艰难困苦,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为人类和平共融而奋斗的英雄楷模形象。

3、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演唱)贝多芬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逐步建立对亲人、对他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形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善(2)教师通过创设意境、引导启发学生多听、多唱、多思考、多联想达到完整的情感体验。(3)训练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情感和圆润的声音演唱好歌曲。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达到音乐情感体验的较高层次。难点——第三乐句最后一拍与第四乐句连线相加时值;学生通过体验后的情感外化。

三、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本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围绕着学生能达到较高的情感体验。而这种生理与心理的体验过程,必须通过教师在听觉感知、视觉感知、运动感知等方面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欣赏、歌唱等音乐活动中入情入境、声情交融,才能深刻体验音乐的魅力。

1、在听觉感知中体验音乐的情感。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用悦耳动听的音响以及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作用于人的情感,所运用的声音是有组织的音乐序列,必须依靠听觉感知,发展音乐听觉也是发展一切音乐能力的基础。贝多芬的作品有铿锵激昂、充满力量的《贝多芬第五交响》,也有借景抒怀的《贝多芬第六交响曲》,更有浪漫情怀的《月光奏鸣曲》、《献给爱丽丝》等抒情小品。本节课选用了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片段、《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片段、《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片段、《月光奏鸣曲》、《献给爱丽丝》这些极具表现力的作品是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聆听感受大师的魅力、进而达到一种心灵沟通和共融。更能让学生品尝到一桌丰盛的听觉盛宴。

2、在视觉感知中体验音乐情感

音乐教学领域借助影像画面的视像性、具体性让学生眼观耳闻,产生联想、扩展思维,如身临其境般在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音乐情感。在本节课的材料选用上基本上都选用一些视听结合的音频文件,《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片段和《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片段材料选用的是美国迪斯尼公司出品的幻想曲系列,动画的画面配有经典的音乐更能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课的引入部分引用了电影《贝多芬传》中耳聋的一个片段,生动直观的给学生展现了贝多芬面临人生的巨大不幸,进而更加突出了贝多芬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绎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片段,庞大的合唱阵容、配置精良的管弦乐队、精湛的指挥技艺,无不再现这首人类和平颂歌的无穷魅力,让学生感慨不已。

3、在运动感知中体验音乐情感

“从头到脚提供敏感和力量”,小提琴大师梅纽因说在演奏中必须让技巧,情感同运动器官相互协调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才能有效的表达音乐情感,唱歌也是同样的道理。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技巧和理解能力以后,就要注意调动歌唱中运动感知的情感,运动器官对音乐情绪敏感、调动快,则能将情感活力导向歌喉,使情有所倾,能有所向,在歌唱中注入他内心的狂风暴雨、炽热渴望、活泼的力量和欢乐的情绪等,音乐的传达与运动表情就能在共同的节拍中达到和谐美。声乐教学具有抽象性,对于掌握歌唱表情,呼吸、共鸣等技巧常用微笑、闻花香、含水、叹气来启发,以调整学生歌唱时的运动状态,然后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范唱引导学生将情感投入到歌曲《欢乐颂》情境之中,以调动歌唱时的音乐情感体验,使学生明了“感人之声,莫过于情”的道理。

四、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状态,优选设计最能激发、调动情感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情感的效应。下面介绍本节课所采用的几种方法。

1、“赏乐——入情”法

2、“参与——动情”法

3、“设境——激情”法

五、教学程序

在本课中我从作曲家生平故事入手激趣,接着引导学生在欣赏感受中深化情感体验,最后在歌曲的演唱和对歌曲精神以及作曲家品质的探求中延伸到对身边发生的人和事的看法上,使审美体验得以升华。

1、情感唤起

(1)欣赏贝多芬传记影片失聪片断。(赋予音乐以生命,让学生感动。我用贝多芬双耳失聪的故事感染学生,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由影片的领悟到听音乐的感动,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

(2)讨论讲述贝多芬其人其事。(与音乐教材同步的语文课文有一篇关于贝多芬的文章,同学们根据自己曾经的了解和查找的资料,这个环节万全可以教给学生去展示讨论。这样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进而加深对贝多芬的了解和崇拜。)

2、情感深入

这个环节是通过欣赏贝多芬几个有代表性的作品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去了解不一样的贝多芬,一个才华横溢的贝多芬。

(1)欣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片断(勇敢的贝多芬)。

(2)欣赏《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片断(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渴望的贝多芬)。

(3)欣赏《月光奏鸣曲》、《献给爱丽丝》(浪漫、细腻的贝多芬)。

(4)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片断(拥有崇高理想的贝多芬)。

3、情感的外化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前面的大量的听赏都是为这部分作铺垫,也是对贝多芬精神的探索,同学们通过演唱、讨论等方式把贝多芬作品里的人文精神和当今社会生活以及身边的人和事相联系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教学目标中最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实现。

(1)演唱《欢乐颂》(前面提到的情感体验实现的三个途径,最后指出的通过运动感知体验音乐,这个环节就是它的具体体现。同学们经过看影片――讨论讲述――欣赏音乐――演唱作品,这样就能够更好的表现歌曲进而实现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2)展示有关战争、疾病、自然灾害等图片,以及灾后援助情况。

(伊拉克战争、非典、禽流感、印度洋海啸、南亚大地震)。

同学们讨论:世界和平、人类相互关爱的意义?

(3)讲述学校需要帮助同学和热心善良同学帮助他们的故事,说说他们要是在我们身边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得出贝多芬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时代意义)

(4)再次演绎和平、自由、欢乐的颂歌《欢乐颂》。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作为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

(1)自主学习能力与意志。

(2)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贡献。

篇10:七年级音乐金色的秋天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送别》,领悟到所表达的别情。

2、借助手号帮助,学会独立的演唱歌曲。

3、欣赏不同的表现“情”的歌曲,能够进行对比。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附点四分音符 X.X

2、难点:学生们用手号把整首歌曲表现出来。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四、教学过程

1、起始节段

组织教学:上课铃声响完之后,首先给学生们放段音乐视频《铃儿响叮当》,放完之后,师生问好。

⑴、导入

老师:同学们听到这段音乐,看了这段音乐视频有什么感觉? 学生:轻快 高兴

老师:嗯,同学们都很聪明,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恰恰与《铃儿响叮当》表现的感觉相反,那就是歌曲《送别》。

⑵、新授 ①知觉欣赏:

老师:先放一遍《送别》,让同学们初步感受一下歌曲,在听的同时请同学们想一想:歌曲《送别》与歌曲《铃儿响叮当》的速度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相比较来说歌曲速度比较慢,②情感欣赏:

老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歌曲中都唱了些什么? 学生:在长亭边送好朋友„„

③再听第二遍歌曲《送别》让学生对歌曲表达的情感进一步体会。④发声练习:用a唱旋律 35 1.7┃6 1 5-┃5 23 4.7 ┃10┃ a aa a a a a a a aa a a a ⑤附点节奏

老师:我们的小音符遇到点困难,在坐车的时侯手里拎着一个小包,小包占了些地方,它多坐了半个位置,还有余下的半个位置,这时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都来坐这个位置,谁能够坐下剩下的半个位置呢?请同学们帮助他们。

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个小位置坐不下四分音符,只有八分音符才合适。⑥四分休止符:

老师:看!四分音符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他和四分音符一样,刚好也坐了一个位置,它是谁呢?

学生:四分休止符

⑦用生活中的语言读节奏:

X X X X.X ┃X X X-┃ 火 红的 太 阳 红 又 红 X X X X.X ┃X X X-┃ 绿 绿的 河 水 清 又 清 ⑧做游戏—歌曲接龙 分成四组

老师:出示《送别》歌词,同学们按节奏朗读,一组一句,最后齐读。随后老师教手号1234567,用钢琴弹谱,用同样的方法一组唱一句,学生们用手号边唱边做,最后齐唱。老师:歌曲中作者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1

“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诱君品鉴。送别之情,当然会从内心生出许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让人沉湎惦恋的惜别的旋律哟„

再次播放歌曲《送别》与歌曲《铃儿响叮当》让同学们感受音乐表现出的不一样的“情”。根据对歌曲“情”的理解同学们也找到了合适的速度演唱歌曲

五、检查

老师:有哪位同学能做手号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学生甲:我。学生乙:我唱。学生丙:我能。

„„

六、巩固应用

用多媒体播放了几首不一样的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妈妈的吻》。老师:《友谊地久天长》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 学

生:友情。

《妈妈的吻》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 学生:亲情。„„

七、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学唱《送别》并体会到其他不同的“情”,学习热情很高,积极参与,真棒!请同学们在课下还要对《送别》加以练习,希望

篇11:七年级音乐金色的秋天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鸟,小鸟》。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小鸟,小鸟》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学音乐七年级下册教学内容。这是一首节奏稍快,活泼的歌曲,6/8拍,短小的乐句使歌曲很有生气,它以小鸟为题,抒发了少年儿童“爱春天,爱阳光、爱树木、爱花香”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知识目标:用富有弹性、优美舒展的歌声唱好这首歌。

2.技能目标:使学生学会正确的呼吸,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3.情感目标:通过创编动作培养学生创造力,以及团结合作 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点是:教学生用富有弹性、优美舒展的歌声唱好歌曲。

难点:第一、三句让学生做到“声断气不断”,充分体会歌曲的旋律美

四、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

五、说教法

我所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创设情境法、欣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视听结合法等。我使用这些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感受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他们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好的交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节课我会引导学生用“欣赏、感受、讨论、表演、合作”等多种方式学习,让学生去感知、去演唱、去表现,使他们在爱学、乐意学的基础上获得知识。

六、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大纲要求及教材内容,我在学习指导时围绕学习目标,主要通过看、听、唱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形式及感情色彩。让学生尝试讨论、表演等方法融合在一起,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

七、说教学过程

(一)教唱

1、用多媒体播放《小鸟,小鸟》的课件,(设计意图:让学生随着媒体画面,完整欣赏歌曲,视听结合、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求知欲。

2、学唱《小鸟,小鸟》,根据大纲要求,七年级学生要求识谱,所以我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歌谱,学会乐谱后,接着代入歌词,要注意的是最后的“啦”字很多、很密,我会先带领学生把速度放慢了唱,等唱清楚后,再回到原来的速度。

3、解决难点

在学唱前帮助学生在谱子上标上换气记号,在唱的时候,要求学生按照换气记号来换气,中间的休止符要做到“声断气不断”,(示范)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唱第一、三句的时候将乐句唱的支离破碎,丧失美感了,同时也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八、创作与思考

请同学们几个人一组来创编动作,然后伴着《小鸟,小鸟》的音乐向全班同学展示,再由同学们来说说,哪组编得好,为什么好,也可以向别人提出自己的意见。(设计意图: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表演能力、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

九、小结

让学生们回忆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讨论应该怎么以实际行动保护大自然。在讨论中结束本课。(设计意图:这样做不但让学生回忆了今天多学的内容,还强调了德育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准中学科整和的特点,也将内容延伸到了下节课。)

篇12:七年级音乐金色的秋天说课稿

《缤纷舞曲》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年友谊圆舞曲》

课型: 以唱歌为主的音乐综合课

[教材分析]

《青年友谊圆舞曲》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缤纷舞曲》中的一首 学唱歌曲。是舞曲题村的歌曲,具有圆舞曲的基本特点。歌曲为C大调,3/4 拍,小快板,-段体(单乐章)结构,全曲共有六个乐句,前面四句节奏完全一样,五、六句小有变化,歌曲的旋律进行方式以大跳、小跳为主,形成一条跌宕起伏的旋律线,从而使歌曲增添了热情洋溢的色彩。

[学情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渴望音乐。因此,我觉的音乐课的重点首先是要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开始变声的阶段,声带不稳定,讲解发声的要求,唱时要轻声不喊叫,整齐的开始与结束。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与歌唱习惯。

[学习目标]

1、能用正确的歌唱姿势、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青春友谊圆舞曲》。

2、通过为歌曲伴奏、伴舞等音乐活动,体会3/4拍的强弱规律,使学生了解和感受圆舞曲的特点。

3、通过演唱能感受歌曲所表现的青年人热爱和平、珍惜友谊,增进团结的思想,为争取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学习重难点]

1、能用正确的演唱姿势,饱满圆润的声音,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掌握三拍子的特点并会击打。[教学用具]钢琴、课件、打击乐器、多媒体[教学过程]

字学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栀子花开》,师生拍节奏律动感受3/4拍。

师:同学们刚刚已经跳了一曲很优美的华尔兹。(华尔兹也叫圆舞)

2、点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唱一首舞曲《青年友谊圆舞曲》。

互动二、欣赏歌曲,感受旋律。1、初听歌曲,回答问题。

恩考:

a、这首歌曲的演唱情绪是怎样时:(欢快、活泼、激情、舒畅...)

b、什么是圆舞曲?

2、复听歌曲,回答问题。思考:

a、你觉得这首歌曲最令大激动的乐句是哪句?

b、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简介歌曲背景

《青年友谊图舞曲》这首音乐作品是江山作词,天戈作曲。为1955年中国青年代表团为参加在波兰举行的第五届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而创作的。歌曲表现了和平、友谊、团结的主题思想。三、学唱歌曲,参与实践。

1、学生跟琴哼唱一遍

2、教师范唱,请学生说出:教师的演唱和学生刚才的演唱有什么不同?(从演唱声音上)

3、讲解轻声演唱的技巧:

a.口腔打开,后背立直,声音位置

b.轻声的哼唱,不要喊叫

4、学生跟钢琴件奏模仿老师的演唱再唱一遍歌曲:

5、讲解重难点

穿森林过海洋来自各方,a.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强弱弱

b.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强弱(小组讨论,学生创编)

达  标

6、演唱歌曲:

第一遍轻声慢速代入歌词。理解歌词含义,教育学生珍惜友谊。第二遍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歇曲。第三遍用不同速度表现歌曲。四、拓展延伸,完整展示。

1、为歌曲伴奏,创编舞蹈动作。

a.请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小乐器(三角铁、沙锤)为歌曲伴奏b.老师钢琴伴奏,其他学生拍强弱节奏伴唱。C.为歌曲创编舞蹈。

2、全班分三大组:歌唱组、舞蹈组、器乐组,完整展示歌曲《青年友谊圆舞曲》,五、小结

请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本课我们学习了歌曲《青年友谊圆舞曲》,学会用三拍子来为这种乐曲伴奏。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老师都被你们的歌声深深感染,愿乐曲动人的旋律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记忆之中,愿我们都能珍惜我们身边的友谊!

《青年友谊圆舞曲》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青年友谊圆舞曲》,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说学情

《青年友谊圆舞曲》是七年级上册第二二单元《缤纷舞曲》中的一首舞 曲体裁的歌曲。本曲具有圆舞曲的基本特点。歌曲为C大调,3/4 拍,小快板,一段体(单乐章)结构,全曲共有六个乐句,前面四句节奏完全一样,五、六句小有变化,歌曲的行进方式以大跳、小跳为主,形成一条跌宕起伏的旋律线,从而使歌曲增添了热情洋溢的色彩。

七年级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受流行音乐的影响,他们渴望音乐,却不喜欢书本上的歌曲。因此,我觉得音乐课的重点首先是要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开始变声的阶段,声带不稳定,喜欢唱,但又不知道怎么唱,需要教师讲解正确的发声方法,发声要自然,唱时要轻声不喊叫,整齐的开始与结束。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与歌唱习惯。学生的音乐理论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要增加他们的音乐知识,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能用正确的歌唱姿势、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青年友谊圆舞曲》。

2、通过为歌曲创编伴奏等音乐活动,体会3/4拍的强弱规律,使学生了解和感受圆舞曲的特点。

3、通过演唱能感受歌曲所表现的青年人热爱和平、珍惜友谊,增进团结的思想。三、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为能用正确的演唱姿势,饱满圆润的声音,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教学难点为掌握三拍子的特点并会击打。四、说教法、学法

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听赏法、直观演示法、律动教学法、启发创作教学法来教学。学生通过听赏法、小组合作讨论、对抗、亲身体验的方法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将本课的教学流程设为以下五个模块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播放3/4拍歌曲《栀子花开),带学生拍3/4拍的强弱,随机抽学生跳三拍子的舞步,让学生初步感知3/4拍,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进入音乐课的状态,顺势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圆舞曲”,教师板书学唱的歌曲《青年友谊圆舞曲》。二、欣赏歌曲,感受旋律。

首先完整的播放一遍歌曲,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仔细感受音乐并思考问题,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什么是圆舞曲?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然后播放“2009年国

庆联欢晚会”视频,视频内容为国家领导人与各族青年代表在天安门广场随着《青年友谊圆舞曲》的音乐载歌载舞的场面。让学生思考问题:你觉得这首歌曲最令人动的乐句是哪句?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本环节通过视觉和听觉,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这首歌曲的情绪色彩,了解歌词大意。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赏,会让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学生会按照给出的问题去思考,使听赏更有针对性。

三、学唱歌曲,参与实践。

本节课的重难点集中表现在了这一板块里,在上一版块了解歌词大意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演唱的对比,让生找到演唱的正确方法。教师简单讲解歌唱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让学生体会。这样学生在演唱时就会知道什么样的声音是对的,什么样的姿势是规范、标准的,学生会尽量往正确的方面做。教师的示范会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有据可依。学生用正确的状态演唱-遍后,教师通过节奏创编游戏来完成本节课的重难点。用拍手、拍腿的方式感受3/4 拍的强弱规律,引导学生为歌曲拍节拍伴奏。

在达标环节,学生自己总结“圆舞曲”的特点。教师通过改变钢伴的速度,让生用不同的速度演唱三段旋律,让学生体会“圆舞曲”可快可慢的速度特点。四、拓展延伸,完整展示

让学生用教师准备的小打击乐:三角铁、沙锤等为歌曲伴奏,进一步体会 3/4拍的强弱规律。找舞蹈特长的学生为歌曲编舞(体会三拍子舞步),进一步感受“圆舞曲”的特点。最后全班分成三个大组,一起展示全曲,完成本节课的内容。本环节小打击乐的加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找舞蹈特长的学生伴舞,发挥了音乐特长的优势,进一步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本环节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五、小结

上一篇:社会属性下一篇:写我的名字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