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评课稿

2024-07-29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评课稿(精选12篇)

篇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评课稿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评课稿3篇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评课稿1

听了符老师这节课的练习设计能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突出内容的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拓展的空间。

符老师设计的这几道练习题,题型从观察、操作到填空、计算,从具体直观到抽象思考,教学要求逐步提高,体现了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不断加深认识、掌握方法的明确意图。而且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确保作业的正确率,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第一个练习:出示12个红三角形和4个绿三角形,求红三角形的个数是绿三角形的()倍,再次巩固强化了学生去思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时要先把谁看成“一份数”的模型。

第二个练习:出示3个正方形和3个三角形,求三角形是正方形的()倍。此题我觉得会有点困难,猜想对于1倍的关系学生会怎么说呢,结果很意外学生竟然讲得出来,但是所有的学生都明白其中的关系了吗,我觉得有待商榷。

第三个练习:考考您----先出示12个草莓和4个桔子,求草莓的个数是桔子的()倍。接着再出示我吃掉了一个桔子,剩下3个桔子,现在草莓的个数是桔子的()倍。然后又吃掉了一个桔子,剩下2个桔子,现在草莓的个数是桔子的()倍。最后我吃掉了一个桔子,剩下1个桔子,现在草莓的个数是桔子的()倍。此题设计的很有心意,比较好地解决了当标准“1”份不同的时候,应该是哪两个数在比较。总之,符老师的课堂上每一个练习的安排都是精心设计,富含内容的。使学生通过大量练习,掌握了新知。让听者赞叹,佩服。不足之处是这节课在练习设计上虽然内容丰富,题量也很多。但有些题目重复,可删减。比如第4个填空练习,就可以去掉。第5和第6这两个解决问题可以整合一下,第5题出示问题让学生照样子,第6题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设计练习也显得更精练,而且有了足够的时间,讲解最后一道拓展题。使整节课在练习设计上有一个更高层次的递进,效果会更好。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评课稿2

从各个版本教材来看,京版教材和北师大版本教材将此知识点放在了二年级第一学期,而人教版和苏教版均放在二年级下半学期,由此看出,本课的知识难度略有些大,学生的年龄较小,让学生直接来列式解决,多数学生肯定不理解为什么这样列式,为什么非要用除法。所以针对本节课,我将采取让学生建立模型,形成表征后引入计算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将算理与学生的模型进行勾连,有效地解决除法与倍之间的关系。

本课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乘除法及倍的认识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也为后面要陆续学习混合两步实际问题做了铺垫等等。前面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重在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重在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除法,沟通除法与倍的认识之间的关系,就是在求一个数里面包含着几个另一个数,所以用除法。

对于学生情况:我采用了前期测评的方式进行了前期的调研,试图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迁移能力,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在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通过画图圈一圈或者摆小棒的方法,都能得到几倍,但问题出在了是用乘法计算还是用除法计算上面,接着我采用了访谈的方法,让他们说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或者问什么用乘法计算,学生的反应总是不能流畅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有的同学干脆就是随便写的。不能准确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也不能说清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本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猴妈妈摘了12个桃子,猴弟弟摘了4个桃子,猴妈妈摘的桃子的个数是猴弟弟的几倍”时,胡老师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感知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如在“猴妈妈摘了12个桃子,猴弟弟摘了4个桃子,猴妈妈摘的桃子的个数是猴弟弟的几倍”时,学生到前面摆完之后,通过学生提问题,如“为什么不挨着摆等再请摆的同学回答问题学习新知,在教学中注重提问题和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借助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按点的使用)及时清楚的.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困惑:第一个按点出现问题,老师不慌不忙请学生讲一讲,再次选按点,还有6个错的,这时应怎样处理。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评课稿3

听了符老师这节课的练习设计能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突出内容的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拓展的空间。

符老师设计的这几道练习题,题型从观察、操作到填空、计算,从具体直观到抽象思考,教学要求逐步提高,体现了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不断加深认识、掌握方法的明确意图。而且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确保作业的正确率,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第一个练习:出示12个红三角形和4个绿三角形,求红三角形的个数是绿三角形的x倍,再次巩固强化了学生去思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时要先把谁看成“一份数”的模型。

第二个练习:出示3个正方形和3个三角形,求三角形是正方形的x倍。此题我觉得会有点困难,猜想对于1倍的关系学生会怎么说呢,结果很意外学生竟然讲得出来,但是所有的学生都明白其中的关系了吗,我觉得有待商榷。

第三个练习:考考您————先出示12个草莓和4个桔子,求草莓的个数是桔子的x倍。接着再出示我吃掉了一个桔子,剩下3个桔子,现在草莓的个数是桔子的x倍。然后又吃掉了一个桔子,剩下2个桔子,现在草莓的个数是桔子的x倍。最后我吃掉了一个桔子,剩下1个桔子,现在草莓的个数是桔子的x倍。此题设计的很有心意,比较好地解决了当标准“1”份不同的时候,应该是哪两个数在比较。

总之,符老师的课堂上每一个练习的安排都是精心设计,富含内容的。使学生通过大量练习,掌握了新知。让听者赞叹,佩服。不足之处是这节课在练习设计上虽然内容丰富,题量也很多。但有些题目重复,可删减。比如第4个填空练习,就可以去掉。第5和第6这两个解决问题可以整合一下,第5题出示问题让学生照样子,第6题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设计练习也显得更精练,而且有了足够的时间,讲解最后一道拓展题。使整节课在练习设计上有一个更高层次的递进,效果会更好。

篇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评课稿

今天我们听了邹老师的两堂课受益匪浅,我先抛砖引玉,谈点自己的看法,首先说说邹老师的这堂课,邹老师整堂课给人感觉节奏鲜明,干净利落,充分体现了该位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对教材的充分把握,练习课本来是枯燥的,但邹老师这堂课的练习形式并不是单一的重复,而是形式的多样化,使本身单调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了,其次,邹老师这堂课还特别突出了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强化,总之整堂课是比较成功的,但有一个小小的细节我有些不同意见,就是在练习除法应用题时,邹老师问了一个问题,问‘为什么用除法’我觉得这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难度太大,应该要老师自己解释,至少要给以提示或启示。吴老师整堂课堂气氛活跃,在纪律,课堂的条理性和基础性上不如邹老师,但老师、学生的思维特别灵活,开放,就教育的长远来说,我更欣赏吴老师的方法方式,好,我的`一点薄见到此为止,现在请各位老师就这两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邹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是指导思想、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邹老师的教态,语言,节奏非常好。充分体现了一个经验丰富老师的全面素质。教学设计合理。

篇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评课稿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及分析

(一) 教材简析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用除法解决问题》中的内容。这个传统的教学内容, 新教材由浅入深安排了两个例题, 例2, 通过摆飞机模型的主题活动, 在操作观察中让学生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概念, 例3, 通过观察情境图, 从图中获取相关数学信息, 引导分析推理, 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学习这部分内容, 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倍”的实际问题作好了思路孕状。

(二)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之前,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和除法含义, 并且学习过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这些都为本课内容的学习作了知识铺垫。

因此, 我决定以学生已有的先前经验作为新知学习的切入点, 以学生的操作活动作为新知学习的平台,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 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使学生初步懂得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思考问题、处理信息、合理计算。

(三)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和课标的分析与把握,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 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 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 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结合问题解决的展开, 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 我设定了:一是教学重点。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 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二是教学难点。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二、设计理念及教法与学法

依据全面发展、全程发展、全体发展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 本节课综合应用了情景教学法、讲解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则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练习为主线”的原则, 采用了自主、合作学习及探究性学习。

三、教学流程设计

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既定的课时教学目标为指导, 遵循教材的编排思路, 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 整个教学我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1.复习导入, 直奔主题。以“看着12÷4这个算式, 你想到了可以怎么分小棒?”引导学生回忆除法的含义, 以“你会摆吗?”复习“倍”的概念、“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旧知, 这样的设计旨在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 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倍”来思考问题, 揭示课题——“继续学习倍的知识”, 引出下面的“用小棒摆飞机”的主题活动。

2.实践操作, 探究新知。本环节分两个层次完成——第一层次:操作体验, 经历建构;第二层次:联系生活, 应用感悟。

下面, 我简要展开介绍:

第一层次:操作体验, 经历建构

这一环节主要是围绕例2的教学展开的, 分为四个步骤教学——

其一, 操作实践。教师摆出一架飞机, 学生观察发现“5根小棒可以摆一架飞机”, 然后学生动手操作, 自由拼摆, 并与同桌交流: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科学教育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 让学生亲自动手摆飞机的活动设计, 旨在让学生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层面, 发现并建立“倍数”的概念, 经历了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其二, 观察思考。按照“初步感知——说理体验——感悟算法”的线索展开:首先, 充分让学生汇报自己摆小棒的情况, 以“你是怎么知道10是5的2倍的?”式的提问引出学生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师适时点拨, 引领学生初步感知“10和5比, 10里面有2个5, 10就是5的2倍, 用算式表示就是10÷5=2”;其次, 让全班学生联系刚才自己摆飞机的情况,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摆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你是怎么想的?”促进学生在说理中进一步体验新知;最后以“猜一猜, 如果用45根小棒来摆飞机, 那又是老师的几倍呢?你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顿悟算法, 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用除法计算。”

其三, 回顾小结。俗话说“水到渠成”, 在学生经历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之后, 教师抓住契机, 点拨、引导学生回顾梳理, 画龙点睛, 完善课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并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就是想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用除法计算”。这样的设计, 沟通了“除法含义”的旧知与新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其四, 即时练习。即时练习的安排, 我安排了2个题目

(1) P54的做一做

(2) 改变条件:第二行摆8个黄三角形

在学生完成练习后, 引导学生比较异同, 发现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 一定要想清楚是把谁看作1倍的量。

第二层次:联系生活, 应用感悟

这一环节主要是围绕例3的教学展开的。在此部分的教学中, 我没有局限于教材中所提供出的信息和问题, 而是让学生尽可能地发现图文中的已知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学设计中, 我关注了学生的四个方面:发现生活情景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与新知相关的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交流分享问题解决的过程, 并紧扣新知引领学生实现“求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人数的几倍就是求35是7的几倍”这一具体到抽象的转化、提炼, 强调了“倍”是一种数量关系, 不是单位名称, 所以在算式的后面不用写出来。

3.巩固深化, 质疑拓展。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为巩固新知识, 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安排了2个层次的练习:

(1) 同步练习, 巩固新知——教材45页的做一做。通过学生独立解题、交流感想进一步强调解决这类问题时, 一定要看清楚是谁在和谁比, 把谁的数量看作一倍的量。

(2) 拓展练习, 发展能力——练习十二的第4题。通过学生的自由涂色、看图提问、解决问题、交流感想, 提示学生要注意选择使用表内除法能解决的数量进行涂色。

4.总结回顾, 自主生成。课末, 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或者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引发学生的回顾总结, 自主生成。

基于课时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的设计, 针对教学内容, 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就是求一个数里包含了几个另一个数, 用除法计算。

四、拟设的教学亮点

一堂课要精彩, 要让人印象深刻, 必须有独特的教学亮点。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 我为本堂课拟设了如下三个特点:

1.重经历, 重体验, 重感悟。本课中, 我将静态的主题图转变成学生动态的活动, 在操作活动中, 我没有事先规定孩子必须怎么摆, 而是让学生在小棒根数允许范围内自由摆, 从而激励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观察, 发现谁是谁的几倍, 并充分让学生交流、分享、评价各自的思考过程;然后教师再顺水推舟, 及时引导, 让学生发现“知识背后的知识”, 让学生品尝到“成功体验”。

2.关注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猜一猜, 如果我们用45根小棒来摆飞机, 那又是老师的几倍呢?你怎么知道的?”这一环节中, 我没有强迫学生一定要用除法来解决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选择权。在课例中, 我们看到, 学生有的提议用小棒操作解决, 有的提出列式计算解决, 在学生的充分辩论中, 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数量关系, 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评课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时例2。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2、初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的数量关系,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谈话引入:提问口答:6里面有几个3?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来?10里面有几个2?15里面有几个5?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用除法计算)

1、收集信息

师:今天,卢老师来到学校,发现学校的校园非常干净,看来我们学校的同学都是爱劳动、讲卫生的好孩子。你们瞧,三(1)班的同学们正在做卫生呢!

(1)问: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这两个同学说的信息也就是(擦桌椅的有12人,扫地的有4人)板贴

师:把我们刚才收集到的信息连起来说一说。

2、提出问题

问:你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师: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师:除了算之外,还有什么办法?(用摆、画的方法)(板书:摆一摆,画一画)

3、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出示学习建议: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学习建议,你们推荐一位同学来读读。

学习建议:独立思考,可以画一画,并列算式。

同桌合作,结合自己的图相互说说算式的意思。

准备汇报,怎么说更容易让别人听懂你的意思。

来完成在练习纸上。

4、汇报交流。

师:老师收集了3位同学的作品,咱们来欣赏一下,这是谁的作业,你来做做小老师,说说什么意思。

生反馈:你来介绍一下,4表示什么意思?那12呢又表示什么意思?

师:还有谁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呢?

师:是呀,这样可以让人一眼看出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人数的几倍呢?

来,请看大屏幕,老师把刚才小朋友们画的搬到了大屏幕上,请看。(课件出示)

小结:小朋友们刚才用圈一圈的方法让我们知道了擦桌椅的人数里面有3个扫地的人数这么多。

列式解答,小结提升

师:解答这道题,我们用了画一画、算一算的方法。来,回想一下,这里的12、4、3各表示什么意思,在我们的图上能找的到吗?

师: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

师小结:擦桌椅的是扫地的多少倍,其实就是求12里面有多少个4,12里面有3个4,就说12是4的3倍。

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名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写。

5、比较提升。

(1)师:来,孩子们我们一起看板书,刚才我们在解决问题,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板书:解决问题)可以用画一画和列算式来解决。那我们是不是做对了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检查。(板书:检查)

师:扫地的4人,擦桌椅是扫地的3倍,也就是4的3倍正好是12,刚好是擦桌椅的人数,看来我们计算结果是正确的。

最后我们还要写答。

二、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学的真好。接下来要用我们所学的这些知识玩闯关游戏。

拿出练习纸 快速完成第一关:《枫桥夜泊》 提问:诗句字数是标题字数的几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些信息?来,快速完成第一关。

课件出示:仔细观察这两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原来他们都是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都是用除法,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板书课题)

2、来,完成第二关: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反馈分三种类型。

A.直接出示问题和算式。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信息?

B.出示小兔的只数是天鹅的几倍?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信息?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选择有用的信息来解决?(板书:有效)

C.有个孩子的算式是这么列的(24÷6=4)你觉得他的问题是怎样的?

最后,我们来个有难度的,挑战一下,来,完成练习纸上第三题。

3、第三关:第一行 黄带子12厘米

第二行 红带子6厘米

估计一下,黄带子的长度是红带子的( )倍。你们估的对吗?想不想验证一下?好,拿出直尺动手量一量,算一算,,请大家拿出练习纸。

谁的眼力很准呢?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我们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擦桌椅的有12人,扫地的有4人 收集信息

擦桌椅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提出问题

就是求12里面有( )个4?

12÷4=3 解决问题

答: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篇5: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评课稿

我先让学生摆小棒“第一行摆2根,第二行摆3个2根”,摆好问:“谁能用一句话来表示第二行小棒根数与第一行的关系?”“第二行比第一行多。”“第一行比第二行少。”“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3倍。”……对学生们的说法我都给予肯定,我选择了第三种说法并板书,接着问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因为有3个2根。”我在上面板书的那句话左边继续板书:第二行有3个2根。然后第二次让学生摆小棒:第一行摆3根,第二行摆12根。接着问:你摆完后想到什么?“第二行里有3个4。”“第二行里有4个3。”“第二行里有6个2。” ……“为了与第一行的根数3发生联系我们该选择哪种说法?”学生们异口同声说了第二种,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你们能用一句话来表示第二行与第一行的关系吗?”“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4倍。”学生说出后我继续板书出来。

通过两次摆棒学生已初步理解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最后进行实际的应用——例5的教学,例5的教学我让学生先尝试练后自学课本的方式进行,全班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并揭题。

篇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在一系列的建模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用算式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过程。

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教学过程:

一、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1.请同学们拿出6根小棒,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摆,看哪些同学能认真听清楚要求:

A:在第一行摆2根小棒,然后拿出6根,以2根为一份摆在第二行

看看会有什么结果。一生把摆的结果画在黑板上,谁还有不同意见?谁画的更明显一些?

请一生回答:一共摆了3组(3份),6里面有3个2,摆出来的是2的3倍„„6÷2=3 总结:按2根一份去摆,一共摆了3组,也就是说6根小棒里面包含了3个2根。板书: 6里面有3个2.B:在第一行摆4根小棒,请同学们拿出8根小棒,按照第一行4根一份的标准摆在第二行,摆完后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学生把摆的情况画到黑板上,师:你为什么这么画?你能不能用第一次摆小棒时用的话来说一说?几里面有几个几?并板书:8里面有2个4.C:回顾刚才摆小棒的过程,像这样几里面有几个几,我们可以说几是几的几倍。6里面有3个2,我们也可以说6是2的3倍,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内容,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通过圈一圈,填一填,明确标准量变化了,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就发生了变化。

出示课件:第一幅图:草莓的个数是橘子的()倍。

12里面有()个4,12是4的()倍。板书:12÷4=3 出示第二幅图:草莓的个数是橘子的()倍。

12里面有()个3,12是3的()倍。板书:12÷3=4 出示第三幅图:草莓的个数是橘子的()倍。

12里面有()个2,12是2的()倍。板书:12÷2=6 出示第四幅图:草莓的个数是橘子的()倍。

12里面有()个1,12是1的()倍。板书:12÷1=12 师:草莓的数量没变,为什么草莓的个数跟橘子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呢?一会是橘子的3倍一会又是4倍,一会又是6倍、12倍,到底是谁让它们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草莓和橘子的数量比,橘子的数量在变化,也就是我们作为标准的这个数在变化,草莓的数量是橘子的几倍也在变化,这个标准也叫一倍数。一倍数变化了,它们之间的倍数也就发生了变化。倍数必须是2个数之间的比较结果,是2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2.出示线段图:

先看第一题,这里的标准也就是一倍数是哪个?(第一条线段)第二条线段与一倍数之间的关系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达吗?

再看第二题的一倍数也就是标准是哪个?第一条(有2小段)第二条线段与第一条线段之间的关系?

3.解决问题:生活中2个数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的例子很多。请看大屏幕。

课堂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 一个数里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三、课堂练习: A:说一说

B:足球篮球排球的练习题

C:谁是谁的几倍?

D: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

篇7: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评课稿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且深刻感悟呢?在课堂中我采用了让大部分的学生说的方法来感悟,但在课堂中也发现了学生不能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这些都是由于学生对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想“几里面有几个几”没有深刻理解与掌握。那如何来使学生不仅会说,而且理解其中的意思呢,我觉得可能动手操作,经历一个建模的过程,这样学生才会有深刻的感悟,才能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真正含义。

练习中虽然显现了层次性与思维性,但我觉得对练习的利用还不够到位,如果可以根据一个或者两个练习把今天所学的内容包含在里面,这样效果会更好。还有如何对练习进行有效反馈也是我课后所思考的,是应该教师挑选几个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还是让学生自己上台来讲?怎样的形式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呢?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中可以把这两种方式都尝试一下,然后根据效果来进行选择。

篇8: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评课稿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新课程理念融入了我们的课堂, 带给我们活力。可一些教师在课堂中玩起了花俏, 把课堂包装了起来。我认为真实的课堂才是最美丽的。因此, 备课时, 我认真研究所要上课的内容, 如“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这是百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一类, 也是生活中应用最多的一类, 同时它还是后面学习求百分率的基础。

教材先是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接着引发学生思考:百分数应用题的解法和以前学过的分数应用题相同, 想一想, 这是为什么?紧跟着教材提供了两个例题:一个是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一个是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或少) 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我在深入钻研教材, 认真研究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 认为编者的处理仅重视了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却未能充分考虑百分数的意义在生活中的现实性, 并且两个例题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使学生容易产生为了做题而做题的厌烦情绪。因而, 我在构思时, 完全放弃了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思路, 努力打造一个简洁、高效、动态的课堂。

〖教学实录〗

师:什么是百分数?

师: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百分数, 如我们学校六年级综合实践班有男生32人, 女生28人, 你能根据这条信息, 说出一个百分数及它的意义吗?

生1:32÷28=114.3%, 表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114.3%。

生2: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7.5%, 可以这样列式28÷32 =87.5%。

生3:老师, 我还能算出男生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以及女生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师:大家能自己解答吗? (学生独立解答) 32÷ (32 +28) =53.3%;28÷ (32+28) =46.7%。

师: (指着黑板上的87.5%、114.3%、46.7%、53.3%) 你能再说说这几个百分数的意义吗?

师:我们刚才解决的这几个应用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们是怎样解答这类题的? (小组讨论并汇报)

生1:这几道题都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都要用除法来计算。

生2:在除的时候需要分清应把哪个数量看作除数, 哪个数量看作被除数。

生3:在列式前要仔细分析所求的问题才能找准被除数和除数。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看来大家都认真思考了, 谁还能从这条信息中再想出一些百分数呢? (同桌小声议论开了)

生1:我还可以想到男生人数比女生少百分之几?

师:怎样解答?

生2:应该用男生比女生少的人数除以女生的人数, 也就是 (32-28) ÷28=14%

生3:我还可以求出女生人数比男生多百分之几?列式为 (32-28) ÷32=12.5%

师:比较这两个算式, 你想说什么呢?这两题又有什么特点呢? (小组讨论、汇报)

生1:虽然这两题多的人数与少的人数一样, 但多百分之几和少百分之几的结果却不同。

生2:主要是单位“1”不同。

生3: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时, 我们只要用多或少的数除以单位“1”就可以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曾执教过多次, 可每次执教总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课后细细回味, 才发现课前的精心准备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本学期,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 我没有翻阅更多的教学资料, 也未使用较先进的教学媒体, 在看似平淡的教学中, 却使课堂实现了最优化——简洁、高效、真实、愉悦, 教学效果甚佳。

第一, 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欲望, 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与欲望时, 才会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 探索数学内容的真谛, 体验学习的乐趣。而六年级的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已不再停留在活泼的教学形式、绚丽飞动的多媒体画面上, 而是知识的实用价值与独特魅力。本节课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不再是老师预设的习题, 而是学生自己不断提出的实际问题, 在知识不断产生的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才会带有更大的刺激性, 他们才会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

第二, 使学生体验到了身边有数学。教学时仅从学校六年级的综合实践班人数展开, 班级中有不少实践班的学生, 激情很高, 其他学生也乐于参与, 这要比教材中“三好生”、“东山造林”现实、有趣的多, 同时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身边的数学。

第三, 更好地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以及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实际是一类问题, 只不过一个简单, 一个复杂。本节课就是由浅入深, 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 从而抓住问题的实质。

篇9: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评课稿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从而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够正确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倍”与“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合情推理的能力。

3.在含义理解与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的兴趣与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倍”的含义,初步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除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

情境:春天来了,花儿开放了,小朋友在花园里观赏美丽的花朵。(出示例题图一:2朵红花,6朵黄花)

谈话:老师也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些花,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答?(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交流:用加法可以求出红花和黄花的总数,还可以用减法求它们的相差数。这些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

设疑:你知道这两个条件之间还有怎样的关系吗?你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预设:学生提出有关“倍”的问题,可以据此直接引出本课问题: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倍?

[设计意图:课始便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从求总量和求相差量切入,然后再进一步关注两量相比的新型关系(即倍数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倍”是指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为新知的学习找准落脚点。明确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尝试探究,主动建构

(一)具体感知,初步认识

1.尝试探究。

谈话: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倍呢?你有自己的想法吗?可以想想并在图上圈圈画画,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分享一下。

2.交流沟通。

要求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倍,你是怎么想的?

预计:有学生画画圈圈,有学生列式计算6÷2=3。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即求6里面有几个2)

指出:“倍”不是单位名称,只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明确:要求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倍,就是把红花2朵看成一份,6朵黄花按照红花的朵数,每2朵一份分一分。黄花能分出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6里面有36"2,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3倍。

3,反恩内化。

提问:现在你知道为什么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3倍吗?(同桌相互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

4.小结提炼。

要求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倍,只要想6里面有()个2,我们可以圈一圈、分一分,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倍”虽然是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但学生在走进课堂前对“倍”的概念并非是空白的,一些学生对于“倍”在脑海里已有了一个雏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努力呈现、解说他们所认识的“倍”的含义,再适时提炼和引领,沟通了“倍”与“除法”的内在联系,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够正确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究,逐步把握

1.出示图二:红花2朵,黄花8朵。

图三:红花4朵,黄花8朵。

2.提问:这两幅图上,黄花的朵数还是红花的3倍吗?同学们先拿出作业纸,自己独立地想一想、做一做,好吗?做完的同学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

3.交流:说说你的发现,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一步理清思路,灵活把握正确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策略。]

(三)对比归纳,深刻领悟

质疑1:对比图一和图二,这两幅图上红花都是2朵,第一幅图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3倍,第二幅图上为什么是4倍呢?你有什么发现吗?

质疑2:对比图二和图三,这两幅图上黄花都是8朵,为什么第二幅图上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4倍,第三幅图上是2倍呢?你有什么发现吗?

归纳:看来,同学们在比较它们的倍数关系的时候,既耍看清是和谁比,是把几看成一份,还要看清能分出这样的几份就表示“××是××的×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观察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如果一倍数不变,几倍数变了。倍数会随之变化;如果几倍数不变,一倍数变了,倍数也随着变化。从而使学生对“倍”的含义理解更加深入,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问题反思,梳理总结

提问反思:刚才我们从三幅图上找出了黄花和红花之间的倍数关系,现在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

归纳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比较两个数量,找到了两个量之间一种新的关系——倍数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求一个数是男一个数的几倍”。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怎么思考?

交流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只要想这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不仅可以来圈一圈、分一分,还可以用除法来算一算。

四、分层练习,提升思维

1.开放思考——想想、写写、猜猜。

出图提问:在水果拼盘中看到了什么?(西瓜1个、樱桃2个、苹果3个、菠萝3个、橘子4个、芒果6个、草莓8个)

活动要求:哪两种水果的个数之间有倍数关系呢?哪种水果的个数是另一种水果的几倍?先自己独立想一想。再请你写出相应的算式,比一比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得多!最后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你写的这些算式表示谁的个数是谁的几倍?

[设计意图:通过水果拼盘的趣味练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开放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信息,用算式表示两种水果之间的倍数关系,内化知识,并进一步训练语言模式“()的个数是()的()倍”,提升学生用数学语言外化内部思维过程的表达水平,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与从多角度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能力。]

2.猜想验证——猜猜、量量、算算。

第一条线段:____________

第二条线段:____________

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的()倍。

(学生先估计猜测,再主动想办法验证)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不仅尊重教材,还进行了创造性的整合,使学生经历估计猜测的过程,并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测量计算以验证估计结果的探究活动,让外加于学生的测量计算问题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内在的学习需求。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探究空间,也激励并提升了学生后续学习的情感与能力。]

3,生活拓展——年龄问题。

谈话:刚才我们在两条线段之间也找到了倍数关系。其实,倍数关系在生活中很常见呢!小朋友今年几岁了?丁老师的年龄正好是36岁,我的年龄和我们班9岁的小朋友比一比,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试说)

激励:看来,同学们只要做个有心人,带着你今天

学到的知识,用“倍”的眼光到生活中去找一找,你一定还能找到很多像这样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4.书面练习:独立完成书上第74~75页“想想做做”第1、第3、第4题。

总体意图: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学生学习“倍”概念的初始阶段,不仅要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概念,还要根据“倍”的意义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正确解题。本课设计以生为本。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究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发现、质疑、创造……实现“彼此尊重、互助共进、智慧分享”的理念,形成“全面关注、平等对话、资源共享”的课堂教学文化氛围,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1.巧设变式,以“薄”见“厚”,辩证理解概念。

二年级学生理解“倍”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课本例题是以“蓝花有2朵,黄花有6朵,红花有8朵”分别展开对“倍”的研究,我适当地进行了取舍,以“红花有2朵,黄花有6朵”的信息展开“倍”的例题教学,然后在不改变花的种类基础上设计了两个“变式练习”。首先让学生自主研究“黄花分别是红花的几倍”,巩固对“倍”的理解,然后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后发现:一倍数不变,几倍数变化,倍数也发生变化;几倍数不变,一倍数变化,倍数也发生变化。这样的处理防止了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式,提高了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让学生能辩证地、深刻地认识“倍”概念,理解“倍”概念。

2.主动迁移,以“点”带“面”,理性解释应用。

例题的教学,从常态至变式比较,促进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应用。而不同层次练习的设计与拓展,不仅尊重教材,还进行了创造性的整合。第一层次开放思考,训练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的意识与语言能力。第二层次猜想验证,让学生通过猜猜、量量、算算的思考与实践活动,将围绕直观数量的倍数关系拓展到了半直观、半抽象的“形”(即线段长度的倍数关系)。这样激发了学生主动进行测量计算以验证估计结果的探究活动。增强了问题的挑战性,拓展了学生的探究空间。课尾,教师结合师生熟悉的年龄素材,引发了生活中有关“倍”的问题,把学生的观察视线从课堂引向课外,养成善于应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和尝试从“倍”的角度解释生活中数量间关系的意识习惯。

3.尝试创造,由“外”促“内”,积极提升能力。

篇10: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评课稿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操作活动和积极思考,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小棒、学生每人准备 20 根小棒。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列式计算

2的5倍是多少?

把24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6里面有几个2? 12里面有几个4?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动手操作,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方法

1、师指导学生用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

2、问:摆两个正方形要几根小棒,8根小棒是4根小棒的几倍? 引导学生讨论,并说一说:(1)谁和谁比?

1(2)8根小棒里面有几个4根?(3)8根小棒是4根小棒的几倍?

3、加深认识:12根小棒是4根小棒的几倍?(方法同上)

4、强调:倍是一种数量关系,并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式子后面不用写上。

(二)、动眼观察,学习例2 1.摆2小飞机,认识“倍”

师:(用5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几根火柴?(5根)小朋友们想不想摆小飞机呀?请大家拿出10根火柴,自己动手试一试,看看10根火柴能摆几架小飞机?

(请一名小朋友到投影仪上摆小飞机,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摆小飞机,教师指导。)组织汇报交流,用多少根火柴摆几架小飞机。生:我用10根火柴能摆2架小飞机。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的想法:(多指名说一说)

用5根火柴摆一架飞机,10里面有2个5,所以10根火柴能摆2架小飞机。

(老师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信心。)

师:10根火柴能摆几架小飞机,就要看看10里面有几个5,该怎样计算呢? 生:10÷5 = 2

师:10里面有2个5,我们还可以说成10是5的2倍。求10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那么求10是5的几倍也要用除法计算。也用10÷5 = 2.2、摆3小飞机,把对“几倍”的理解转化成“除法”问题。解决问题

师:如果用15根火柴,我们能摆出几架小飞机?先仔细想一想,然后再动手摆一摆,摆完后和同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动手操作。师:谁来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一架飞机用5根火柴,15里面有3个5,所以15根火柴能摆3架小飞机。

师:谁还想与同学们分享你的观点? 学生充分的说。师:那么谁能说说你摆3架小飞机所用的火柴根数是老师的几倍?

学生:我用了15根火柴,老师用了5根火柴,15里面有3个5,15是5的3倍。

学生:我用了15根火柴,老师用了5根火柴,15÷5=3,15就是5的3倍。师:你的发言很有条理,也很有见解。真棒。其实求你用的火柴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就是看看15里面有几个5,15就是5的几倍。要用除法计算。

小结:求通过自己动手摆小飞机,我们知道了10里面有2个5,10就是5的2倍,用除法计算; 15里面有3个5,15就是5的3倍,也用除法计算。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这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这样的问题都要用除法计算。(板书完成课题)6.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师:我们能用刚刚学过的有关“倍”的知识帮小精灵解决这个问题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了第一行有16个红色△,第二行有4个蓝色△,小精灵在问我们,红色△是蓝色△的几倍?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谁还能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再说一说

师:谁想来帮帮小精灵,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多指名说一说。

教师:看来想解决红△是蓝△的几倍的问题,要先知道红△有几个,蓝△有几个,然后再想16里面有几个4,16就是4的几倍,用除法列式就是16÷4=4,7、练习:看谁说得又对又快。里面有()个 4,8 是 4 的()倍。12 里面有()个 3,12 是 3 的()倍。24 里面有()个 6,24 是 6 的()倍。42 里面有()个 7,42 是 7 的()倍。

三、巩固深化

1、森林的一角

要求学生认真看图(1)图中有些什么动物?(2)分别是多少只?(3)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4)为什么这样列式?(5)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2、帮小动物解决问题: A、回答下面的问题:

狮子大王给得奖小动物进行颁奖,受奖的动物中有12只大象、10只老虎、3只小羊、2只小兔、5只小猴、6只小狗。

1、老虎的只数是小猴的()倍。

2、小狗的只数是小兔的几倍?算式是()。3、12÷3=4表示()是()的()倍。

4、大象的只数是()的倍。B、你知道吗?

2只小兔,4只小狗,8只老虎。

()的只数是()的只数的()倍。

四、总结评价: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了解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样的问题都要用除法计算。其实像这样的倍数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希望同学们都能做有心的好孩子,发现生活中有趣的数学问题,利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好这节课先上到这。

五、作业:

观察你家里的物体,并说说谁是谁的几倍?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用除法计算

篇1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评课稿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与交流中通过画一画、摆一摆等学习方式,利用多种表征之间的转化,帮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的解题策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增强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课中利用“包含除法”的迁移是本课的关键,即是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转化成“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学生能初步感知用除法计算,但是仅仅停留会列除法算式计算的`层面上,也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可能学生会这样想:我会列算式计算,为什么还要画一画、圈一圈来表示两个量的关系。对于学生的表现,我们要思考:数量关系的理解及表述要通过多种表征的转化,使学生感悟问题的深层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用除法计算的模型思想。在这里画示意图、圈一圈等方法是由直观操作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有差异的,如:一部分学生要借助画好的示意图,看出擦桌椅12人是扫地4人的3倍;另一部分学生则在直观的基础上,将求12人是4人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12里面有几个4的数学问题,并能根据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得出12÷4﹦3的算式。要通过合作交流,引导学生逐渐地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让学生用所学除法的含义来分析数量关系,理解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四、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卡

五、教学过程

(一)围绕“倍”的不同表征,把握教学起点

1.复习旧知,感悟标准量与比较量的关系。

(1)说一说。

第一行

第二行

第一行有( )个,第二行有( )个,第二行是第一行的( )倍。

(2)圈一圈。

有( )只, 是 的( )倍。

师追问:在这几题中,每题中的1份量(标准量)分别是多少个?

2.变式运用,深化标准量与比较量的关系

我说你摆。(拿出学具●、☆和△)要求摆出的☆是●的2倍,△是☆ 的 2倍。

师:你是怎么摆的?还能看出谁是谁的几倍?

让学生独立完成摆一摆,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注重学生表述中说明谁是1份的数量(标准量)。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生动图片,渐进式的题型设计,进行旧知回顾,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再次感悟对“倍”概念的理解。同时在习题中不同的表征方式,进一步帮助学生复习理解对“倍数关系”,引导学生准确地用“倍”来描述两个量的比较结果。

(二)探究在“倍”中求标准量的形式,建立整体框架

1.形象感知,在操作和语言表征中逐步抽象方法

师:刚才我们看见勤劳的小蜜蜂忙着采蜜。看看我们班小伙伴们在干什么呢。

课件出示主题图。

(1)阅读与理解

师:他们在干什么?(打扫卫生。)真是一群爱劳动的孩子。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板书:

信息:擦桌子的有12人,扫地的有4人

问题:擦桌子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打扫卫生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强生活情境在数学应用的意识。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学习是有意义的。观察情境,了解相关信息和明白问题,培养学生检索有效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2)分析与解答

①尝试解答

可能会有学生答出:擦桌子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验证他的问题是否正确?

②画示意图表示数量关系

师:如果像刚才的复习题中的图示表示,就能看得更明白了。

引导学生尝试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表示擦桌子和扫地人数。

尝试讨论:怎样简洁、清晰地表示擦桌子和扫地人数。

(用自己喜欢的图形代替。)

指名上黑板画图解决,其他同学独立在草稿纸上画图分析。

③语言表述

作品分析,平台展示。

教师引导同学说出怎样画好图:(图的前端文字说明、图形尽量大小一致,上下图形做到一一对应。)

课件出示(预设的出现的情况)

方法一:

方法二:(教材中呈现方法)

师:说说要先把扫地的人数圈起来?为什么要4个一圈?擦桌子的人数里有几个4?在这两个数量中,谁是标准量?

引导学生从图中看出:要想知道“求12是4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

④把思考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12÷4=3

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说算式的意义。

板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⑤对于单位的分析

师:在这个算式中,12、4、3分别表示什么?3表示擦桌子的人数是扫地人数的3倍,而3倍指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不是指具体物体的单位,后面是不写单位,所以不能写成“ 12÷4=3(倍)”。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引入,图示比较,渗透符号化的思想。在追问中深化概念理解。“为什么4个一圈?”“谁是标准量?”“为什么会是3倍?”引导学生在比较和思辨中感悟“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关系。这个过程借助简洁、概括性强的直观图示呈现比较结果,帮助学生积累概念的感性认识的经验。

(3)回顾与反思

你算的一定是正确的吗?你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图片。

说明检验方法,可以用乘法口诀进行检验。补充答语,引导学生养成完整答题的习惯,体现数学规范性和完整性。

(4)变式练习,逐步理解

师:爱劳动的同学还有很多,你们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信息:教室里还有8人擦窗子。

师:你能提出一个有关倍的问题吗?并解答。(擦窗子的人数是扫地的多少倍?)

请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同桌互相说方法,全班反馈。

(可以借助示意图,也可直接列出算式 8÷4=2。)

【设计意图】创设“打扫卫生”学生熟悉生活情境串,体现情境的整体性。对刚学习的重难点知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进行巩固练习。

(5)概括比较,抽象模型

比较12÷4=3,8÷4=2两个算式之间的异同点。进一步思辨“为什么都除以4”的本质所在。

在比较和思辨中逐渐清晰两种量的关系,加深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解决中,确定标准量的重要性。

(三)关注“标准量”的变化,体会唯一性

1.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1)练习十一第3题

课件出示分步呈现小鹿、小猴的只数和第(1)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时,着重让学生说出“18÷6=3”算式的意义。“为什么除以6?”

(2)课件分步出示小兔、天鹅的只数和第(2)问题

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①让学生独立完成,先提出问题,再列式计算,最后同桌交流汇报。

②集中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可能会有:小兔的只数是天鹅的几倍?24÷8=3

还有:小兔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24÷6=4

2.沟通联系,拓展延伸

(1)比较18÷6=3和24÷6=4

师:这两个算式中为什么都除以6?

(这两个算式都是以小猴标准量,所以除以小猴的只数)

(2)比较18÷6=3和24÷8=3

师:这两个算式中的“3”表示什么?

(这两个算式中虽然比较量与标准量不同,但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3倍的关系)

(3)比较24÷6=4和24÷8=3

师:这两个算式中为什么都是24除以一个数?

(这两个算式中,24表示小兔的只数,标准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

师生小结:在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时,找准标准量,把它看成一份。比较量里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几倍,用除法表示“比较量÷标准量=几倍”。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列除法算式解决这类问题方法虽然不困难,但仍然需要大量具体事例进行比较、思辨、建模,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逐步内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变式练习中,不断引发认知冲突,刺激审题的严谨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直观到分析推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通过实物表征、操作表征、语言表征、图形表征到符号化的算式表征,探究解决问题的本质。

(四)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应用意识

1.圈一圈 算一算:课件出示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汇报:汇报时,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列式方法。

2.拔萝卜:课件出示

灰兔拔了9个 ,拔了3个 。拔的 是 的几倍?

(1)学生独立完成。

(2)请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正误。

3.踢毽子:

课件出示练习十一的第7题:

(1)情境创设:课件呈现第7题的情境图,先出现信息和问题:王平只踢了3个,李芳踢了18个。①李芳踢得个数是王平的几倍?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说出算式的意义,追问:谁的个数是标准量?

课件出示问题:②刘梅踢得个数是王平的2倍。刘梅踢了多少个?

(2)分析问题:谁是标准量,如何表示刘梅和王平的关系?。

师:像这样知道一份量的个数(王平的个数),要求比较量(刘梅的个数)的个数的问题。该怎样思考呢?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把新旧知识间的进行无缝连接,通过圈一圈、算一算和生活中情景图,让学生在直观理解基础上,对用除法计算解决这类问题模型的建构更加清晰化。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将所学知识巩固提高的目的,体现数学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五)课堂小结,孕伏新知

1.课后思考,孕伏新知

师:同学们课后可以思考:知道一份量的个数(王平的个数),要求比较量(刘梅的个数)的个数的问题。

篇1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评课稿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例2、例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内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初步把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探讨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解析能力、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结合教学情境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难点: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指导相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学具:

教具:相关教学课件。

学具:小棒(10根或15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课件播放: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画面,你的心情怎么样?(高兴、自豪、激动……)让我们记住这一难忘的时刻吧!你们想不想像杨利伟叔叔那样象往遨游太空呢?(想)有志气!现在我们就用小棒摆飞机,代表我们的心愿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老师摆1架飞机用了5根小棒。

师:你们想摆飞机吗?估一估,你手中的小棒能摆几架像老师这样的飞机?

(稍作停顿)自己动手摆摆!

(生动手操作后汇报)

(2)观察思考

课件出示:两架飞机。

师:这个同学用几根小棒摆几架飞机?他用摆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

(集体探究“同学们用摆小棒根数是老师用摆小棒根数的2倍。)

(3)列式计算

师:要求同学们用摆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就是求10里面有几个5,就是求10是5的2倍。可以用除法计算,我们可以这样列式:10÷5=2。

(重点强调:倍不是单位名称,它表示的是两个数量的一种关系,所以得数后面不要写“倍。)

(4)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可以用除法计算。(板书完整课题)

(5)练习

完成54页做一做。

2.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师:为了欢迎航天英雄杨利伟到学校做报告,这些小朋友正在排练节目呢!瞧,他们多么认真啊!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欣赏的有5人。)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后列式解答。师巡视,重点指导学生写单位名称的情况。

(2)集体交流后,小组代表发言。

三、反馈练习,应用拓展

1. 课件出示“神五”杨利伟相片。

(1)信息站:你会提哪些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数据一):

神州飞船的高大约是9米 教室的高大约室3米

(课件出示数据二):

飞船舱内面积约是6平方米 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4平方米

(课件出示数据三):

一件宇航服重约10千克 小明的书包约重2千克

(2)小组交流探讨。

(3)学生汇报。

重点让学生讲出用除法计算的理由。

2. 55页做一做。

(1)课件出示“做一做”图片。

师: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踢球的有18人,跑步有9人,练武的有3人。)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会解决吗?

(2)学生提出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四、总结评价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那些?评一评,这节课你的表现得怎么样?你觉得谁表现得最好?为什么?

五、思维拓展

开放题:第一行画6个三角形,第二行画圆,使他们之间存在倍数关系。

六、课外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存在着倍数关系,下课后同学们在自己身边找一找存在倍数关系的事物,再跟老师同学们、爸爸妈妈说一说,好吗?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用除法计算

例2: 10÷5=2 例3:35÷7=5

上一篇:企业家协会管理制度下一篇:企业如何申请一般纳税人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