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论监督分析(演讲稿)

2024-06-05

新闻舆论监督分析(演讲稿)(通用8篇)

篇1:新闻舆论监督分析(演讲稿)

新闻舆论监督分析

前言: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评议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我们通过案例对我国的舆论监督进行一些探讨分析。

一、案例回顾:

2012年1月24日,综采五队的一东北人在井底被偏帮煤砸伤,送到大同市三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矿难发生后,矿方没有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时上报,而是将该起事故公然瞒报,把死者的尸体拉到另外小煤矿,与家属协商私了。该矿死亡事故发生后,煤矿派出专人对媒体发放封口费企图封锁消息。(“矿难封口费”事件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某些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但反映出的最为严峻的问题就是,“以管代监”的制度缺陷)

二、现状探讨:

好的方面:

1、具有很高的受众关注度和影响力;(即使矿产对其进行封锁消息,但由于该事件关系到大众人身安全问题,所以事件发生后不久,就被媒体公开,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

2、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能力;(该事件在媒体曝光后,关注度不断提高,大众舆论对于该煤矿公司的最后决断有一定影响并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

3、多样表现形式;(主要形式以电子通讯和网络监督为主)

4、涉及面广,关系到受众的点滴生活。(媒体选择曝光该事件说明我国煤体对大众生活的关注度提高。)

不足:

1、公民对舆论监督的干扰和阻扰力度在不断加大。(一旦事件曝光,大家关注度过高,加上某些媒体炒作,公民的意见各不相同,大部分人都出现跟风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媒体舆论造成一定影响和干扰。)

2、有些媒体通过不实报道损害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形象及存在价值。我国现在的媒界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媒体为了获取关注率,他们会根据读者需要肆意制造一些不真实的报道,来赚取观众对其媒体关注,这不仅影响到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形象,而且影响其存在价值,使得大众对媒体得信任降低。该事件正好可以说明了这一点,一些记者收取高额封口费,为自身的利益而谎报甚至不报道事实。例如还有一些虚假新闻的制作报到造成的影响

3、在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日益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的同时,舆论监督依然面临着不容乐观的社会环境首先,就该事件举例,在媒界的各种不正确价值观的影响下,其报道的事不全面或是捕风捉影,使群众的监督权不能充分发挥。其次,大众的跟风观念与事不关己等等不正确的态度同样是舆论监督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尽管有着种种负面现象,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矛盾高而多发、热点焦点问题频现,党和政府有新要求,人民群众有新期待,新闻媒体近些年也不断创新思路方法,主动去承担这一重要职责和任务,总体上看成效显著、反响良好。)

三、问题剖析:即使现状在总体上反映良好,但也不乏的存在着一些显著性问题。

1、舆论监督水平不高(所以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要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创造好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新闻舆论监督本身也要增强质量意识,讲究监督技巧,提高监督水平。)

2、制度不完善,缺乏相关法律的保护(正是由于缺乏相应法规的保护,官员可以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力对监督者进行报复陷害。公权力百般阻挠舆论监督过程。这就使得记者无法自由的开展正常的监督进程,无法满足社会大众的期待。)

3、新闻媒体缺乏相对独立性

四、对策分析:(建设和谐社会,一个大前提就是让为政者受到监督,让权力运行得更透明.舆论监督作为制衡公权力的重要手段,理应得到更多保障,其监督的事情也理应得到落实.)

1.改善党对新闻舆论监督的指导(各级各部门应该正确看待新闻舆论监督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充分认识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意义, 应当明确开展正确的舆论监督,要从大局出发,为新闻舆论监督创造必要的条件。)

2.加强新闻舆论权的立法保障(制定出新闻法,是将舆论监督纳入法治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舆论监督自身的规范行使,有助于保证对政府行政的舆论监督权的有效行使。只有加强舆论监督权的立法保障,才能真正维护公民的知情权,才能维护新闻记者的合法权益,才能解决我国舆论监督问题的困境。)

3.建立有效的新闻监督机制

在保障人民和媒体充分享有监督权利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的新闻舆论监督机制是保证新闻舆论监督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4.媒体内部的自我完善

新闻媒体应定期安排时间组织学习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正确认识新闻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五、结束语

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本身的制度建设外,还涉及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传统文化的改造等诸多方面。因为只有排除新闻舆论监督的阻力,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才能推动社会民主的进程,进而促进社会文明的更大进步

小组成员:马优优、罗茜、张国荣、潘正婷、戴维 传播学(2)班:20122209042047、55、50、56、59

篇2:新闻舆论监督分析(演讲稿)

http://.cn2011年10月25日23:46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0月25日电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公布。《决定》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要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对此,《决定》提出以下几方面要求: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以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

——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从群众关注点入手,科学解疑释惑,有效凝聚共识。

——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

——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推动解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维护人民利益,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篇3:新闻舆论监督分析(演讲稿)

1 全面的日常准备

记者是广播电视新闻最直观的见证者, 其对新闻的认知态度直接影响着新闻的呈现效果。记者要重视新闻采编前的准备工作。

1) 记者要具备基本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舆论监督新闻的采编目的是通过对客观新闻事实的呈现, 揭示出社会热点话题背后所反映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 从而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记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并对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进行广泛涉猎, 才能确保采访的质量和效果。

2) 认真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 以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记者在对舆论监督新闻进行采访的过程中, 要明确自己的政策思想, 以及对客观事实的评判标准, 从而确保新闻报道与国家政策相契合, 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3) 记者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资料收集习惯。资料能够丰富记者的知识储备, 也能够引导记者及时对社会时事的新闻价值进行挖掘, 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记者要重视对政策性资料和相关行业的规章制度资料进行收集, 以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同时, 也要重视对文史哲学类资料和新闻类专业性资料的收集, 以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水平, 为后期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采访服务[1]。

2 临场前的准备

记者要重视舆论监督新闻的选题。在采访之前, 记者要对新闻现场和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具有明确的了解, 并对事件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 以提高现场采访的质量和效率。同时, 记者也要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 以应对突发新闻的采访。

1) 记者要明确对舆论监督新闻进行采访的目的。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要具有明确的采访方向。同时, 注重采访内容的合理性, 避免采访过程中的盲目性。

2) 记者要对新闻背景资料进行研究。记者在采访之前, 要结合相关资料, 对此次新闻事件的历史、社会背景、现实状况以及新闻人物的性格特征、职业背景等具有明确的了解, 以深化记者对整个新闻事件的认识, 从而保证舆论监督新闻采编的深度和强度。

3) 制定问题摘要。记者在临场采访之前进行问题摘要的制定, 避免问题准备不充足, 导致采访过程中的思维混乱, 影响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制定问题摘要能够确保新闻采访的顺利进行, 也有利于记者对新闻事件和新闻当事人具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和了解, 以提高舆论监督新闻的采访质量。

最后, 制定拍摄、录制方案。采编和制作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拍摄、录制方案能够确保舆论监督新闻采访过程中的拍摄和录制工作顺利进行, 也能够确保对精彩细节、画面和声音的捕捉。拍摄方案中要涉及以下三项内容:拍摄现场、画面内容、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如果涉及到多机位的采访, 也要重视机位的设计和运动方向。同时, 在现场直播过程中, 也要重视对背景资料和背景画面的穿插应用。在对广播新闻进行录制之前, 要明确广播新闻的相关主题, 并围绕这个主题对广播素材进行选取和整理, 以确保广播节目录制的合理性, 从而提升广播节目的整体效果。

3 新闻现场的细节把握

新闻具有实时性的特点。针对突发事件, 记者都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记者对现场的感知和判断, 以及其新闻立场等, 直接影响了舆论监督新闻的呈现内容和方式。记者要重视新闻现场的采编工作。

1) 重视细节的拍摄。记者要发扬挑、抢、等的采访作风, 以确保呈现给观众的是最能表达新闻主题的画面。记者要重视对自身专业素养的培养, 到达现场后, 时刻保持新闻灵敏度。对新闻现场和新闻事实进行分析, 然后挑选最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并且关注新闻现场动态, 对最能表现新闻本质和细节的时机和角度进行捕捉。同时, 记者也要重视对新闻事件中最具表现力和新闻价值的画面和细节进行抓拍。在广播的录制过程中, 也要择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录制, 以提高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含量和录制质量[2]。

2) 还原真实新闻事件。真实性是新闻播报的基础和前提。记者要注重新闻采编的真实性, 并对新闻事实进行客观报道。记者在新闻采编和报道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客观的态度, 以确保对新闻内容进行最真实的呈现, 避免将自己的主观情绪参杂到新闻中, 影响受众的判断。比如, 近期比较活跃的一则关于地铁凤爪女的新闻。记者要以客观的态度进行新闻采编, 避免与大众一起对地铁凤爪女进行谴责, 将自己的主观情绪纳入新闻采编和报道中。

3) 重视报道对象和时机选择。舆论监督新闻是大众普遍关注的新闻节目。因此, 其必须有典型性和教育意义, 与大众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 能够代表大众的心声。

4 结束语

舆论监督新闻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人员要站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舆论监督新闻进行采编, 以确保呈现给观众客观真实的新闻内容, 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的采编质量和发展水平。

摘要:舆论监督类新闻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编辑在舆论监督新闻的采编和编辑过程中要保持正确的立场和价值观, 以客观的态度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 以确保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还原。笔者通过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舆论监督新闻的采编方法进行分析, 以期提高舆论监督新闻的采编效果。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舆论监督新闻,采编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春林.新闻舆论监督接受监督的路径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 2012 (2) :117-122, 153.

篇4:新闻舆论监督的定位分析

关键词:新闻;舆论监督;定位

目前,虽然新闻舆论监督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效果,但是,现如今舆论监督的现状不容乐观,在发展中存在一定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闻舆论事业的前进步伐,弱化了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因此,本文针对新闻舆论监督的定位展开了探究,具体分析如下。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现状

1.角色定位不明确

新闻舆论平台在社会发展的影响下取得了较大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利用这一平台能够很好的对社会进行监督。目前,新闻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受角色定位影响较大,由于定位不明确,其发展进程渐渐缓慢。例如,在评价立法案件时,即使制度中规定部分案件不允許进行评价,像初步定性的案件或者量刑,但是,新闻舆论仍无视制度的存在,坚持对其评价,进而严重影响了案件的运行程序。

2.弱化群众力量

现如今,新闻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弱化人民群众的力量,对于人们群众提出的意见及建议不予以重视,这不仅拉大了与人民群众间的距离,而且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要想促进新闻舆论健康、有序发展,就要相应提高对人民群众力量的重视程度,正确进行角色定位。

3.事实调查缺乏真实性

当某种事件或现象引起媒体的高度重视后,新闻舆论监督报道经常以现实存在的报道为报道依据,进而忽视了对事件真实性的考察。这主要是因为事件自身的影响力较大,评论者的力量相对来说较小,再加上新型舆论热点的覆盖性较强,进而事件的真实性会被忽视。例如,曾经“纸馅包子”事件被多家媒体报道,即使最终此事件被宣布不存在,但是民众的担心和恐慌仍然持续。

二、新闻舆论监督定位的基本策略

1.加强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素养

要想提高新闻舆论监督水平、明确进行角色定位,务必要加强新闻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以及专业素养。从事新闻监督工作人员首先要参加系统性培训,通过培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增强工作责任心,面对实际社会事件时,运用所学知识以及专业经验冷静处理问题,正确引导舆论导向。与此同时,有利于新闻工作者妥善处理新闻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之间的关系,避免发生绝对性、片面性导向想象。

2.完善政府部门的预防体系

当社会发生突发性事件时,如果政府不能在有效时间内与媒体取得联系,那么社会事件的主动权会被媒体掌握,进而新闻舆论的方向会发生变动。因此,为了正确引导新闻舆论,提高舆论监督水平,政府部门要完善预防体系,化被动地位为主动地位,为新闻舆论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3.利用媒介联合,明确舆论导向

之所以通过联合媒介来明确角色定位,主要是因为新闻舆论监督经常以分散性观点存在,并且彼此间意见差异性显著,舆论对象标准不一,而媒介联合实行后,能够对差异性观点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能够明确舆论导向,促进自身向全面性、完善性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能够加强舆论导向对象的成熟性,进而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加快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

4.强化群众力量

群众力量强大与否是影响新闻舆论监督的关键,即群众力量越强大,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越明显,反之,群众力量越薄弱,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会随之弱化。因此,新闻舆论监督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重要性,就要尽可能真实的描述事实真相,明确进行角色定位,科学、合理的处理好各监督间关系。与此同时,要规范角色定位,避免由于角色错位导致政策不健全、执法不依的现象出现。所以,在强化群众力量的同时,还有充分做好新闻舆论监督工作。

5.合理把握监督尺度

目前,我国司法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执法不严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的实施效果,降低了群众对司法部门的信任度。虽然新闻舆论能够对司法工作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其在发挥作用时,要合理掌握监督尺度。无论是在司法案件审理、司法案件评论,还是在刑事案件判决中,都要掌握好尺度,不能过度干涉司法案件的执程序和执行流程。此外,在进行新闻舆论报道时,要符合制度规定的相关要求,不能无视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存在。合理掌握监督尺度,以此促进新闻舆论监督更好的发挥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闻舆论监督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明确进行角色定位,通过加强工作者专业水平和素养、完善政府部门预防体系、联合媒介、强化群众力量以及合理把握监督尺度等措施进行角色定位,促进了新闻舆论监督事业有序、平稳运行,推动了我国社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丽娜. 新闻舆论监督的角色定位探析[J]. 才智,2015,02:303.

[2]弟雷. 市级电视台新闻节目定位分析[J]. 西部广播电视,2016,19:189.

篇5: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浅析

自新世纪以来,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声势逐渐增大。舆论监督对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反腐倡廉以及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闻舆论监督工作非常重视,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此外,相关法规法令的陆续出台为舆论监督工作创造了一个较好的环境。尽管中国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有了相当的改善,但是相对于人民的要求,相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民主进步而言,还有较大差距。

为了将舆论监督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使之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轨道,由乔云霞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舆论监督研究”课题组,对全国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状况、经验和问题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深入的抽样调查。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了解中国舆论监督现状,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本文依据调查统计数据,系统分析了舆论监督从业人员以及广大受众对舆论监督的态度和要求,特别是对加强舆论监督队伍建设提出一些建议,以提高新闻舆论监督水平。关键词:

中国新闻、舆论监督 正文:

新的世纪,人们盼望着新的开始。但是,不管我们赋予新世纪多少异乎寻常的涵义,许许多多的历史重负也无法就此解脱,仍然需要我们继续执着地前行。中国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社会环境、法律保障以及功能定位,就是这样一个跨越世纪的沉重话题。

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必要的监督和制约,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失范、失衡、失序甚至失控。我们这样的一个人口众多且发展极其不平衡的“超级社会”,从“初级阶段”向成熟的市场经济过渡进程中释放出来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能量,往往超过人们的想象。没有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权钱交易、买官鬻爵、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巧取豪夺、杀人越货、假冒伪劣等等腐败与罪恶,就必定滋生蔓延,肆行无忌。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监督机制,就没有现代化本身。而舆论监督以其公开透明的特性和迅捷广泛的传播影响力,成为现代的监督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闻舆论监督现状

2000年到2005年中国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历程可概括为:顽强推进,步履维艰。由于逐渐深入的舆论监督触及到了越来越多的既得利益,引起的反弹和抵抗也日益频繁和强硬。因此,围绕着舆论监督的制度化、法律化的要求空前强烈,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和改革进入更加艰难的攻坚阶段。

刚刚过去的五年,中国社会开展舆论监督的努力,可以从十个方面加以总结。1 推动舆论监督的制度化、法制化,继续呼唤新闻立法 自从2000年年初的“两会”,再到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天津召开的“新闻与法”研讨会,新闻界和社会各界这样的呼声贯穿始终。

近年来舆论监督出现良好势头,但同时也遇到一些阻力,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应尽早立法保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代表和委员们指出,开展舆论监督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对推动社会进步有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新闻媒体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违法违纪行为、腐败现象和各种歪风邪气,进行了公开揭露、批评和剖析,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引起了很大反响。代表和委员将舆论监督的现状概括为:中央高度重视,群众呼声很高,新闻媒体积极行动,舆论监督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他们认为,当前的舆论监督一是要坚持,二是要改进。建议形成行政性的法规或管理条例,规定在不违反国家安全、不违反相关准则的前提下,被监督者不能拒绝舆论监督;同时新闻媒体也要做到事实准确,有利于推动实际工作。要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没有立法不行,成了“两会”上的一种共识。许多代表和委员以提案、建议的方式,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将制定舆论监督法规的事宜提上议事日程。

2000年12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天津召开“新闻与法”研讨会,与会专家和一些新闻媒介的负责人在发言中认为,舆论监督需要法治,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权利与义务应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界定,没有法律的准绳,舆论监督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也因得不到规范,新闻媒介或新闻工作者有时会被商业化倾向诱导,走入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行一己之私的误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就人民法院支持舆论监督、为新闻单位提供司法保护提出六条要求

2000年1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北京召开的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央新闻单位负责人座谈会上,就法院支持舆论监督、为新闻单位提供司法保护提出六条原则,要求人民法院坚决为舆论监督提供司法保护。

这些提法表明了法院对新闻舆论监督的支持。为使之制度化以及更具操作性,经过充分的研究论证后,如能将其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加以确认,对形成健康舆论监督的法律环境,将具有积极的实质意义。各地党政部门陆续出台一些办法和措施,表示支持舆论监督 继2000年开全国先河出台《珠海市新闻舆论监督办法(试行)》之后,珠海市市委2000年又颁发《珠海市新闻舆论监督采访报道的若干规定》: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国家机密及军事机密的,新闻记者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时,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都必须接受采访,并与之密切配合,如实反映情况和问题。

北京市检察机关在查办渎职侵权案件中,推出了几项措施,以进一步加强与新闻单位的联系和协作,使法律监督与舆论监督工作更加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些规定包括:北京市各级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部门要积极与新闻机构建立联系制度,请新闻单位将发现和掌握的案件线索随时移送检察机关,主动争取新闻单位对检察机关查办渎职侵权犯罪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对已经被新闻媒体曝光的涉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侵权犯罪问题的重大案件,要主动与有关新闻单位取得联系,了解情况,及时查办;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加大对渎职侵权案件查办工作的宣传力度;要自觉接受新闻媒体对检察工作的监督等。

2002年,吉林省政府作出规定:行政机关不得阻碍新闻舆论监督。安徽省则明确表态,舆论监督的主要对象是权力机关和公务人员。

青海省委表示,新闻单位对西部大开发中带有倾向性的突出问题,应该予以公开曝光,猛击一掌,使人警醒,这有利于彻底解决那些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青海省高级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等单位也提出了支持新闻舆论监督的办法,他们认为新闻监督要与司法监督联手。对新闻媒体曝光而不能解决的违法违纪事件,司法机关将作出快速反应,并按照法定程序介入干预。本系统干部职工若有违纪违法及不良作风问题,一经新闻媒体曝光,查实后均按下岗处理。作出此项规定的还有省工商局、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等一些机关。

新闻媒介对一些重大违法犯罪行为集中开展舆论监督,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效果

2000年,海内外广泛关注的胡长清、成克杰等严重经济犯罪受到依法严惩,厦门特大走私案等一批重大案件被查处,表现出政府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坚定决心,反腐败斗争呈现出向纵深发展的良好态势。2002年1月至11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已经查结案件13万4千多件,受处分的县(处)级干部4146人,地(厅)级干部331人,省(部)级以上干部21人。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大案要案受到严肃查处。这中间,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产生了巨大的力量。新闻媒介主动出击,对横行在中国社会中的种种黑暗与罪恶展开舆论监督,产生的作用和社会效果是难以想象的。2000年,从“你不让路,老子一枪打死你”的河北霸州的杜书贵,到为了十几块钱的水电费和几句口角就枪杀房东一家三口的河南禹州的刘德周,一个个败类在舆论面前现了原形,最后受到了法律严厉的惩处。如果不是新闻媒介冲破重重阻力去报道真相,一些滔天罪行很可能经人粉饰反而成了“天下太平”。“打记者”现象频繁出现,各地记者协会维权力度加大

2000年1月8日,中央电视台当天的《今日说法》节目题为《记者被打之后……》。电视台女记者王蓉蓉对着镜头泣诉:“这段路,我感到非常长,我觉着仿佛到了头、到了生命的尽头……”,“作为一名法制类节目的记者,常常揭露社会的一些负面现象,可轮到自己头上,为什么就没有人保护”。

其实,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对此高度重视,省人大、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纷纷去电去函,要求依法惩处殴打记者责任人。中国记协一位姓张的同志还冒雨往章丘,督促此事解决。但最终也没能要到一个满意的“说法”。

到2000年底,记者在进行舆论监督时的境遇并没有改善。12月28日,有记者在洛阳采访震惊中外的“12·25”火灾惨剧,他在殡仪馆警戒线以外拍摄了一张遇难者亲属认尸结束后的照片,一名民警发现后硬拉走了记者,并对着一排正在执勤的警察说:“这个记者在拍照”,于是呼地一下上来五六个警察,一把夺过摄影包,从中掏出相机,曝光胶卷,并里里外外地翻查摄影包,其间还有两人将记者手臂扭住。

毛宁住进医院,北青报记者采访被打;采访广东东莞塌楼事故记者被群殴、相机被抢;记者采访造成多人死亡济南重大塌方事故时竟被打晕;采访山西煤矿爆炸事件的华商报记者曾一度失踪,为逃避追打,记者流落山林;3家媒体记者采访江门事故遭围攻殴打;深圳记者被打、摄像机被砸;拍了“不该摄录的镜头”,上海两记者厦门遭殴打;衡南发生暴力殴打记者事件……

五年里,记者采访被打,数不胜数可以概括为八个字:没完没了,愈演愈烈。

2004年11月24日,针对各地连续发生的粗暴干涉记者采访事件,中国记协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委员会负责人发表严正谈话指出,新闻记者的正当采访是职责所在,其合法权益应当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支持和保护。中国记协维权委员会负责人指出,新闻记者正常采访,实行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崇高职责,符合党心民心,其正当权益不容侵犯。中国记协“维权委”对肇事者表示强烈谴责,对被打记者表示慰问,希望有关部门认真处理这些侵害新闻工作者正当权益的事件,严惩肇事者,并呼吁全社会为新闻记者的正当采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6 权力机关聘新闻媒体作为其“舆论监督”顾问,效果还有待观察

2000年1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聘请了宣传工作主管部门和主要新闻媒体的负责人为检察宣传顾问,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此举的目的当然是希望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和舆论监督的新闻单位积极配合,共同反对消极腐败、制止滥用权力。

无独有偶,2000年岁末,新闻媒体纷纷报道——《青海重视舆论监督,诚聘记者作顾问》,西宁市委领导12月13日邀请中央驻青的主要新闻单位记者,表示西宁市欢迎新闻单位对政府工作的舆论监督。他们说,中央媒体的新闻记者对一些问题抓得准、反应快,一些问题一经新闻媒体曝光,就可以迅速得以解决。这就是舆论监督的力量。舆论监督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这一点与政府思想相一致。西宁领导说,西宁市舆论监督的政策比较宽松,对一些反响大、效果明显的报道,市委、市政府将给予重奖。权力机关重视舆论监督,当然可喜。但是作了“顾问”,是否还能客观、公正地对所“顾问”的权力机关实施舆论监督,还有待于通过实践进一步检验。7 舆论监督的方式引发诉讼,新类型案件不断出现

2000年以来,新闻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偷拍偷录”、“隐性采访”的方式不断引起争议,并引发多起诉讼,值得媒介关注和深思。

例如,福建一家报纸因以记者暗访的形式报道某酒店存在“色情服务”而被告上法庭。11月24日,法院一审判定媒体败诉。1999 年11 月25日,该报以《夜宿湖美,应召小姐说:这里全省最安全》为题披露了记者暗访泉州湖美大酒店的经历。为掌握证据,该报记者在暗访时曾作了录音,并将这份录音作为证据提交法庭,但法庭不予采信。参与审理的法官表示,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录音资料要征得对方同意才能作为有效证据。偷拍偷录”、“隐性采访”近年来成为我国新闻媒体越来越经常使用的采访方式,由此引起的争议和纠纷也日渐增多,此前湖北也曾经受理过类似案件。“隐性采访”的方式目前在我国并没有禁止性规定,但也没有任何法律支持的依据。可以说,在法律作出明确的规范前,这是一个“雷区”,今后一段时间,由此引发的法律纠纷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8 新闻媒体有无法律上的“采访权”,成为舆论监督过程中的一个焦点

2000年以来,新闻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被拒之门外,拒绝的理由是“你凭什么来采访”、“我为什么要接受你的采访”。可以说,采访权问题,已成为能否推进舆论监督的一个关键。这一年,中国足协与多家媒体发生的**,是这方面问题最尖锐的一次凸现,最后竟然发展成为一系列的“连环官司”。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在我国法律中确实没有明文规定,但由于新闻媒体承担着向公众传达信息、让公众获得知情权的特殊职责,从宪法中的言论自由权利延伸出的舆论监督权利,实际上肯定了记者的正常采访权。9 网络开始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媒体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应用,在世界范围内,互联网络的信息传播已成为舆论的重要制高点。在我国,网络也开始成为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媒体。2000年以来,除了胡长清、成克杰等严重经济犯罪以及厦门特大走私案等一批重大的腐败案件,一些震惊中外的天灾人祸,如乌鲁木齐大爆炸,贵州煤矿、内蒙煤矿、山西小煤矿坍塌,东莞商业街发生大坍塌,重庆发生氯气泄漏,桥梁豆腐渣工程,引发国人中毒的假冒食用油和“毒米”,使北方城市空气普遍严重污染的沙尘暴,等等,都由于网络传播的介入,而使公众迅速了解了事实真相。网络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形成很大的压力,在开展舆论监督方面,也形成了良性竞争的局面。围绕“入世”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关于舆论监督定位的讨论正走向深入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报道或评论是否就是事件的最终结论?“入世”后我国新闻事业及舆论监督的格局是否会有所变化?舆论监督权是行政权力的一种延伸,还是独立的监督力量等等,都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讨论。

事物的发展一般都是动态、开放、多向的,所以舆论的形成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通常不是一篇新闻报道或评论可以盖棺论定的。从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来说,应清醒地认识到:媒介就是媒介,它既不是法院,也不是行政权力机构,只应该通过深入采访,以公正中立的立场,对有关具有新闻价值的人或事件进行报道或评论。至于受众如何反应、事态如何进一步发展,则绝非新闻媒介所应当刻意制造或导演的。这样的自我“角色”认识,在我们的新闻媒体中还并不普遍。

二、关于加强新闻舆论监督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舆论监督有其强烈的政治性、权威性、公开性,又是一项运作复杂的系统工程。受众对舆论监督既予以肯定,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们普遍反映监督层次偏低、力度不够。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应该采取积极、慎重和理智的态度,既要摈弃畏首畏尾的畏难情绪,又要根除“包打天下”的错误思想,知难而进、谨言慎行。提高舆论监督水平,要在提高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方面下工夫。

(一)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加强对高层次的监督。舆论监督的范围包括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但首先应该是对重大决策、领导干部权力运用的高层监督,然后才是对一般公务员的低层监督。要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强化高层次监督。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是实现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之一。党的三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舆论监督。毛泽东同志对权力运用的监督有过多次论述,最为著名的是在1945年他与黄炎培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谈话。毛泽东明确指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邓小平同志一贯重视对权力运用进行监督。1957年他在西安干部会上的报告中,专门讲了《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他说:“如果我们不接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又强调“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要加强”,监督的重点是“领导干部”,监督的关键“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他在“十五大”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滥用权力”。加强对权力运用的监督,把权力运用限制在符合公共利益的范围内,可以防止滥用权力滋生腐败,事关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还要对重大决策和重大问题进行重点报道、连续报道,以保证公民的知情权。有一些重要的信息报道常被长官意志

左右,信息公开不实行制度化、法制化,舆论监督很难有大的进展。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还要促成问题解决,解除人民群众的疑虑,增强前 进的信心。

(二)从业人员要树立大局意识,提高思想修养。从业人员进行舆论监督是一项神圣的职责,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崇高权利。实施舆论监督,首先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为全党大局服务,通过有效的舆论监督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舆论监督,任重道远,从业人员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心要热,头脑要冷。所谓“心要热”就是要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敢于碰硬,敢于反映事实真相,为群众说话,捍卫党和国家的利益;所谓“头脑要冷”就是要善于思考,在任何复杂的形势面前,在任何扑朔迷离的事物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审时度势,从大局出发,把握事物的主流和本质,有效地实施舆论监督。要清醒认识到舆论监督不是简单的曝光、揭丑,而是重在建设和指导,在进行舆论监督时要坚持“三个围绕”和“四个有利于”。“三个围绕”即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来进行;围绕改革、开放、稳定的大局来进行;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来进行。“四个有利于”即舆论监督有利于大局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惟有如此,新闻舆论监督才能得以健康发展。新闻工作者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理论的重要阐述,不断提高思想修养,履行好舆论监督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三)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而且要有明确的角色定位。舆论监督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法律规定新闻舆论机构不准公开抨击和诋毁人民民主专政,不准公开抨击人民民主专政机关,不能干涉司法审判等。同时,宪法和法律还规定新闻舆论监督不能损害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舆论监督在实施的每一步骤中,都不能违背这一点。新闻舆论机构在监督公民和法人的言行时,应负有法律责任,无中生有、歪曲事实、揭露隐私等,都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舆论监督要正常开展,避免新闻纠纷,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新闻舆论监督,有一大部分是批评报道。被批评者往往对采访不配合,甚至刁难记者或设置障碍,个别狂妄者甚至对记者编辑进行威胁恐吓等。新闻工作者要善于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正当的权利。同时,记者要增强法律意识,尊重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严格自律,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开展舆论监督工作,记者不能义气用事、代法立言,更不能超越组织监督、行政监督和法制监督;有的记者采访作风不严谨、不细致;有的报道不全面,甚至断章取义,片面性严重;有的主题先行,观点前置,有失公正;有少数人甚至以笔谋私,滥用权力,这不仅失去了媒体的尊严和公正,也使从业人员失去威信,严重的会造成对他人权利的侵犯,引发法律诉讼。自1987年上海出现建国以来第一起新闻官司后,全国已发生了一千多起新闻官司,这次对从业人员的调查也表明,有31.16%的被调查者遇到过新闻纠纷,而他们所遇到的新闻纠纷有不少是属于“报道某些细节失实”,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公正,从业人员的角色也应是独立公正的,保持足够的冷静,不能充当法官、裁判员,不要急于下结论。

(四)要讲究舆论监督技巧,善于用事实说话,不断提高舆论监督水平。真实准确是新闻的生命,更是舆论监督的生命,从业人员在采访中一定要胆大心细,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把问题搞清,把事实搞准确,做到事事有出处、零出入,客观真实、准确无误。另外,要给批评对象说话的机会和权利,多搜集线索和资料并进行认真的核对,这样才能保证事实的真实,维护舆论监督的尊严。

舆论监督要讲究监督技巧,增强质量意识,提高监督水平。舆论监督要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可公开曝光,也可写内参,协同有关部门解决。对于人民内部矛盾,倡导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披露问题,不仅要在内容上真实可信,遣词造句也要注意把握语言艺术、情感艺术,让被批评的人心悦诚服。同时,舆论监督要讲求适量、适度、适时,重在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新的矛盾。批评报道要抓典型,有头有尾,使问题向积极方面转化,促成问题的解决。

(五)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对权力的限制机制。目前,舆论监督举步维艰:采访难、取材难、获得有关部门支持难、解决问题更难。在舆论监督诸多难题之中,地方保护主义是目前搞好舆论监督的最大阻力。某些掌握权力的地方领导“以言代法”,甚至滥用手中的权力,错误引导舆论。一些领导只强调舆论监督给政府抹黑,千方百计封杀新闻;一些地方官员怕批评报道影响了自己的政绩;个别人害怕“拔出萝卜带出泥”。他们对舆论监督横加干预,甚至打击报复。记者采访受阻,甚至遭受围攻或殴打,舆论监督工作如履薄冰。

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从源头上、机制上、制度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因此,建立对权力的制衡体系,完善舆论监督机制,在科学与民主的基础上,建立适合国情和民意的舆论监督制度,将是当务之急。

三、结论

以上诸方面,远非我国舆论监督现状的全部,但应该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回顾以往,从中也可以看出舆论监督这个绝不轻松的话题,在新世纪的许多重要走向。参考文献:

1、乔云霞/胡连利/王俊杰《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现状调查报告》河北大学学报

2、张西明,《新闻舆论监督

沉重的话题》

3、丁康权、《试析如何正确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江南论坛 1999年第7期

4、任稚犀、《关于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思考》新闻与写作 1998年 第11期

篇6:新闻舆论监督分析(演讲稿)

论监督的关系

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是新闻作用中两个不同的概念,辨清它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能更有利于我们正确掌握和运用舆论监督的职能。

舆论引导是指媒体运用发表的新闻事实及言论,影响改变公众的思想行为,从而达到促使他们朝媒体所期望的方向进行自我调整的目的。舆论引导是我国媒体的基本任务之一。

舆论监督,一般是指公众通过媒体,对某一错误事件(行为)进行批评,以达到公正的处理和得到改正的目的。

两者在新闻真实性方面有着颇为严格的相同之处;对舆情的调查、分析是舆论引导的起点,也是舆论监督的起点;媒体进行舆论引导,必须善待作为引导对象的媒体受众(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国家主人的身份,尊重其知情权等民主权利,实施舆论监督,则必须善待作为监督行为的主体的受众(人民群众);两者在体现党的意志方面有着一致性。这一点在2009年中沸沸扬扬的大事——三鹿奶粉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2008年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卫生部。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就迅速扩大到14名。

随后各地相继出现相应症状的患婴,这件事在引起卫生部高度重视的同时也使得许多主流媒体开始进行披露和报道。

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对严肃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作出部署,立即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并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9月13日,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情况发布会上指出,“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事故是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三鹿牌部分批次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的。

9月14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带领有关司局领导及专家飞抵兰州,针对我省有关三鹿奶粉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展开专题调研。

9月15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称,甘谷、临洮两名婴幼儿死亡,确认与三鹿奶粉有关。

在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的合理发挥下,广大人民群众也对三鹿奶粉事件有了全面正确的认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在极大程度上尊重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同时使具有监督权利的人民群众在此事件中的权利得到合理发挥,随着三鹿奶粉事件的发展,人民群众也在不断的了解到更进一步的信息,媒体正确的做到了公平、公开、公正的职责。

在三鹿事件的尾声阶段,新闻媒体一方面在继续履行着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新闻媒体更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在事件过程中,新闻媒体至始至终都把人民群众放在一个国家主人的位置,在事件处理中,不仅仅对于那些违反犯罪的生产销售商予以法律上的制裁,对于那些受害家属,新闻舆论发挥了其引导的作用。

在新闻舆论引导的作用下,社会方方面面在帮助受害者家属拿回其应有的补偿,2008年12月25日,记者收到三鹿奶粉事件受害者援助律师声明:“我们呼吁,应当立即接受我们已经提起的受害者损害赔偿诉讼程序,并最终在政府的统筹主导下,建立全国性的奶粉受害者赔偿援助公募基金,逐步解决本次奶粉受害者赔偿及善后事宜。”

据该律师团律师介绍,24日,在媒体报道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经获得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清算申请民事裁定书,正在启动破产清算程序后,该律师团再次呼吁维护广大奶粉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上述律师说:“考虑到广大婴幼儿受害者的长久善后及复杂漫长的赔偿程序,结合三鹿集团强大的产能和市场渠道优势等重组再造潜力,我们反对以破产清算消灭赔偿义务主体的方式对三鹿集团进行重组,而应保留赔偿义务主体以股权收购的方式对三鹿集团进行重组。”

在媒体倡议引导下,国家对《食品安全法》也进行了重新的修订,将三聚氰胺纳入了严禁向食品里添加的化学工业品。

一系列的行动是新闻媒体履行监督作业在曝光抨击三鹿奶粉的同时,也利用其舆论引导的作用将奶粉事件合理处理,不仅仅惩治了违法犯罪的行为,更重要的是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将人民群众始终放在国家主人的位置,规范了奶粉市场的行为,构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市场体系。

篇7:如何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新闻舆论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监督作用。从党的十三大以来,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明确提出:重视和发挥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由此看来,开展对反腐倡廉工作的舆论监督,是我们党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和工作职责。作为县级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积极发挥对反腐倡廉的舆论监督作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充分认识县级广播电视舆论监督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是舆论监督的引导作用。在目前社会不断变革的时期,地方上的反腐败斗争和行业不正之风也变的错综复杂。基础不牢,何以建高楼大厦?因此作为基层的新闻媒介加强对反腐倡廉的舆论监督非常重要。在监督中,监督什么,怎么监督,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从宣传政策,法规,条例等入手,用宣传的手段来推动党中央确定的反腐败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在地方的贯彻落实。比如,在我们新闻或专题节目中开设《廉政之窗》《行风在线》《身边说法》,把生硬枯燥的法规,条文用形式活泼的电视节目表达出来,以此来引导提高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性,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促进防范腐败机制的形成,推进反腐倡廉法制的进程等。

二是舆论监督的示范作用。毛泽东同志曾讲过:“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全体人民,有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江泽民同志说:“人民日报办得如何,对全国人民都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这些论述告诉我们,新闻媒介在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舆论监督中,新闻媒介刊发什么,不发什么,怎么发,都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县级广播电视要围绕中心,吃透政策,跟紧形势,多介绍各级各部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新做法新经验,多宣传郑培民、汪洋湖等勤政廉政的先进典型,建立严格的播发审批程序,以良好的节目内容和形式为社会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更好地推进反腐倡廉工作。

三是舆论监督的震慑警(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示作用。新闻舆论监督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是,这种监督以公开曝光为主要形式,传播快,范围广,影响大,有很强的震慑力和广泛的警示作用。2004年秋,郧县遭受长时间的暴雨袭击,很多农民房屋倒塌,让倒房户安全过冬成了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然而郧县某乡镇不顾镇内倒房户的安危,却拿出大批的钱来装修政府的办公楼,在县领导过问后,该镇任然我行我素,郧县台在获得这一线索后,立即进行了采访报道,该镇迫于舆论压力,停止了办公楼装修,妥善安置了倒房农户的生活,这一事件在全县引起反响,其他乡镇和部门引以为戒,高度重视灾后重建工作,使大灾之年农民没有大的损失。从这件事来看,有些人不怕内部通报,就怕公开登报,不怕降职处分,就怕新闻曝光。同时县级新闻媒体还可以通过转播或播放上级媒体播发或制作的反腐倡廉的反面典型人,典型事,如程克杰,胡长青,程维高,王怀忠,广西南丹透水事件,山西繁峙矿难事件等,剖析这些人和事的腐败过程,对想腐败的干部产生一种巨大的震慑作用,对想干坏事的人起到抑制作用,对广大干部也能起到引以为戒的教育警示作用。

积极探索县级广播电视开展对反腐倡廉工作监督的方法和途径从这几年的工作实践看,我认为,县级广播电视开展舆论监督,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建设性态度从事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的目的就是针砭时弊,弘扬正气,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增进团结,维护稳定。因此,我们要把舆论监督的目的与地方党委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以正面宣传为主,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善于发现和总结那些工作在基层、服务在基层、奉献在基层的活生生的勤廉俱优的集体和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在进行反面报道时,要着眼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发现矛盾,查找问题,而不能凭主观意志“找茬子”;要着眼于解决问题,改进工作,而不能满足于揭短扬丑,图一时之快,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无论是批评错误,还是揭露问题,都要是建设性的。要有利于加强我们党的廉政建设,有利于发展和保护先进生产力,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二是要以求实的精神开展舆论监督。作为党的喉舌,要把党政机关及其官员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舆论监督的重点,从党政机关重大决策和措施的制定情况,党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落实重大政策和措施情况,党的政治纪律执行情况,公共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廉政勤政情况,社会公共事业机构和垄断行业的不良行为,突出的社会丑恶现象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舆论监督。开展舆论监督必须靠事实的力量,凭事实说话,用事实监督。必须深入采访和调查研究,掌握准确、全面、翔实的第一手材料。郧县某部门有一名科级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承包了一茶场,在经营的过程中短斤少两坑害消费者,今年3月的一个晚上记者接到举报,与工商执法人员一起在其家中当场查获已包装好的50斤短斤少两茶叶,记者在掌握第一手翔实资料的基础上对此事进行了深入采访,对这起事件背后以权谋私的阴暗行为进行了深刻揭露。这起事实确凿的舆论监督,既反映了群众普遍关注的坑害消费者的问题,又揭露了一个党员干部以权谋私的不洁行为。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体在反映群众呼声,监督党政机关、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作用。

三是掌握舆论监督的技巧,以恰当的方法实施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工作难度较大,尤其县级新闻媒介舆论监督难度更大,对反腐倡廉工作监督更难,采访难,播发难,解决问题难。这种“难”,是舆论监督的共性。迎难而上,要求要把握舆论监督的基调、内容、时机、分寸,把握报道的力度、广度、角度。要抓住那些既能反映事件本质,又有法可依、有政策可循的倾向性问题进行舆论监督;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注意火候节奏,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数量适度,密度适当,把握分寸;要运用公开报道、内参反映等多种形式开展批评性报道。从微观上讲,要精心组织每篇稿件,切实抓好选题准确、采访深入、播发严格、跟踪报道等各个环节,从选题取材、遣词造句、切入角度、力度大小等方面认真把握,努力在舆论监督的具体运行过程中,做到“解难不发难、补台不拆台、帮忙不添乱”,保证实际效果。

篇8:新闻舆论监督分析(演讲稿)

《焦点访谈》自创办以来, 就凭借其自身舆论监督的功能定位, 立足社会现实, 揭露社会运行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社会问题, 对社会进行舆论监督。然而近年来, 曾经作为舆论监督类节目代表的《焦点访谈》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锋芒, 对公权力的监督越来越少。

节目内容的改变也影响着《焦点访谈》的收视情况。面对逐渐下滑的节目收视率, 2013年《焦点访谈》进行了改版:延长了节目时间, 改变了节目形式, 创新了节目包装, 以期扭转节目收视率的下滑势头。但也有人质疑, 《焦点访谈》的这次改版仅仅是一次节目形式的“改良”, 而不是一次彻底的“改革”, 对公权力所进行的舆论监督在节目里依然呈弱势, 本文将以此为立足点, 分析《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困境。

在当代, 大众媒体承担着舆论监督的重要角色:通过客观、真实地揭露社会问题, 对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曝光, 促使社会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自开播以来, 《焦点访谈》立足于对社会问题的揭露, 并进行了有力的舆论监督, 尤以对公权力的监督为重。而这种状况在近年来发生了改变。

二、研究问题和样本

对公权力的监督是舆论监督的核心, 舆论监督通过对公权力行使中暴露的贪污腐败、滥用权力、作风不正等问题进行充分的揭露和批判, 来弥补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督的空白, 促进公权力的合理运行和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

《焦点访谈》曾在针对公权力所进行的监督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近年来, 节目对公权力运行下的监督逐渐呈现弱势, 正面报道和中性报道的比重却不断增加。为了研究我国电视新闻类节目近年来行使舆论监督职能和对公权力进行舆论监督的情况, 笔者选取《焦点访谈》2013~2015年节目为样本, 统计出舆论监督类节目占全年节目的比重和对权力进行监督的节目所占比重, 思考《焦点访谈》自身舆论监督缺陷, 并分析《焦点访谈》舆论监督陷入困境的原因。

三、定量分析结果

本文将舆论监督分为两种形式:

(一) 硬监督

对掌握主要社会资源的有关权力部门, 主要是针对国家权力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和其他社会团体、机构、公众人物等的行政行为、公职行为和公共行为所实施的监督。可理解为对公权力的监督。[1]

(二) 软监督

软监督是指对社会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除权力之外的问题的揭露和报道。由于《焦点访谈》在改版后一个节目中可能会包括两个社会话题, 所以本文采用“凡在一期节目内出现一个舆论监督类型节目, 就将其算作舆论监督类型节目”的标准。又因本文重点考察“硬监督”所占的比重, 故当一期节目同时出现硬监督和软监督时, 就将其视作硬监督类型节目。

本文还收集了3年《焦点访谈》的正面报道节目所占比重, 以和舆论监督节目进行参照。正面报道是指对典型社会现象、个人的正面宣传性报道。本文将政策解读类型的节目视作中性报道, 未算入正面报道中。

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 量化的统计数据可能会存在差异, 特在此说明。

通过数据统计, 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0日《焦点访谈》播出的舆论监督类型节目数及所占的比重如表1所示:

通过分析数据, 可以发现近年来《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节目暴露出的问题:

第一, “硬监督不够, 软监督来凑。”批评社会非正义现象, 追求社会公正, 尤其是对政府、掌权者使用权力的监督, 是媒体舆论监督的一个现实目标。媒体舆论监督虽然不能直接解决任何问题, 但它固有的传播的广泛性和公开性, 会产生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与司法监督、人大监督等其他监督形式形成互补, 有力地遏制不公平、不正义现象。[2]但近年来, 《焦点访谈》中对公权力进行硬监督的节目比重明显减少, 这也让不少公众开始质疑焦点访谈在舆论监督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学者曾经对早期《焦点访谈》的各类节目期数及其所占比例进行了统计, [1]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 早期《焦点访谈》中硬监督占全年的比重要远远高于软监督所占的比重。1998年, 《焦点访谈》硬监督节目所占比重近40%, 3年里硬监督占比最小的一年也有29% 之多, 而软监督所占比重仅仅占10% 左右。早期的《焦点访谈》将监督重点放在对公权力的监督上, 揭示在行使公权力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针砭时弊, 力求通过有力的硬监督解决社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但我们可以从表1发现, 近年来《焦点访谈》中硬监督所占比重大幅度减小。自改版以来, 每年硬监督节目所占比重分别为15.6%、12.7%、16.4%, 占比最多的一年甚至还不及1999年的一半。但近年来《焦点访谈》全年舆论监督节目数却依旧保持40% 左右的占比, 这是因为《焦点访谈》将舆论监督的重点放在了软监督上。改版3年来, 软监督节目所占比重分别为26.1%、34.9%、18.5%, 明显超过硬监督节目所占比重。“硬监督不够, 软监督来凑”, 当今的《焦点访谈》较少使用硬监督的题材批判公权力的运行漏洞, 却用软监督取而代之, 诸如造假、陋习、超载等民事题材的监督越来越多。《焦点访谈》开始渐渐忽略“硬监督”的职能, 近年来在舆论监督上已经严重失位。

第二, 正面报道比重大, 主题报道抱团出现。1998~2000年间, 《焦点访谈》中正面报道所占比重分别为11%、8%、8%;而在2013~2015年间, 这个数字则达到了24.2%、41.1%、36.1%, 甚至远远超过了硬监督所占的比重。

《“独臂总师”的铁甲传奇》、《众人抬起生命》、《赤溪村的扶贫路》、《来之不易的成绩单》等节目中的正面报道题材种类很多, 既有对身边好人好事、文明风尚的刻画, 又有对各行业人才的描写;还有对地方政府所取得的成绩的肯定。同时, 每年的《焦点访谈》还以“专题”的节目形式进行正面报道, 如“两会专题”、“中国人的活法专题”等, 过多的正面报道对舆论监督类节目的比重造成了挤压。

作为党的喉舌, 我国媒体具有宣传和舆论导向功能。但作为以舆论监督立足的《焦点访谈》, 监督和揭示真相是它的灵魂, 如果不能真正发挥其舆论监督职能, 就难以获得社会大众的信任。

四、节目文本与叙述方式分析

《焦点访谈》在舆论监督的内容上还存在着不少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

(一) 舆论监督题材多重复

《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节目常陷于不断重复之中, 同一个议题, 重复监督。举例来说, 《焦点访谈》监督社会大众的不文明行为, 仅在2013年, 就包括《疯狂的宝马》、《你省地铁票文明谁买单》、《我们怎样过马路》、《观风景不要煞风景》、《文明也是风景》等多期节目。这些节目既题材重复, 又没有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深入反思, 让人感觉是为了监督而监督, 并未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体系的完善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二) 节目语言问题多

在对重大灾难事故进行舆论监督报道时, 《焦点访谈》的节目话语常常出现问题, 忽略社会公众对灾难事故背后的责任主体、深层次原因的探寻, 而是更多地关注灾难事故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 将悲歌唱成壮歌。例如, 在对2015年6月发生的“东方之星”沉船事件所进行的监督报道中, 公众更想了解的是事故发生的原因及责任方。但《焦点访谈》在当月做出的3期关于“东方之星”的节目中并未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做出探寻, 反而是重点报道了救援人员如何克服困难在水下搜寻生还者、当地政府如何开展“一对一”帮扶遇难者家属。在一期题为《亲人已去亲情犹存》节目的最后, 主持人做出了总结:“ (当地政府) 为他们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对于遇难者家属来说, 失去的亲人已无法再回;但在他们最痛苦时期所感受到的亲情, 必将长存于心。”[3]在救援还在进行、事故原因还未调查清楚之前就对地方政府“歌功颂德”, 《焦点访谈》的这种将悲歌唱成壮歌的节目语言显得十分不妥。

(三) 流于表面的舆论监督模式

经过20年的发展, 《焦点访谈》已经在功能上成为中央政府监督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舆论监督模式。但作为中央政府舆论监督体系的一环, 《焦点访谈》难以保持自身舆论监督的独立性, 在对公权力的监督上显得无力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 有研究就认为《焦点访谈》是“政策打手而非制度完善者, 仅仅是一档高级政府监督低级政府和人民群众有没有违法犯法类的节目。”[4]在这样的舆论监督模式下, 《焦点访谈》对公权力的运行监督最终只能流于表面了。

五、结语

近年来, 《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陷入困境, 具体体现在舆论监督类节目比重无法保证、硬监督比重过小、正面报道过多。

曾经被誉为“焦青天”的《焦点访谈》舆论监督锋芒为什么变得黯淡了?首先, 在我国, 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 要求在报道时要尽量做到“以正面报道为主”, 这就在内容上限制了媒体的舆论监督行为;其次, 作为一档立足于舆论监督的节目, 《焦点访谈》在进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会触碰到来自社会部分利益集团的利益, 而这些利益集团很容易给节目的主动监督带来压力和阻碍;再次, 《焦点访谈》已经成为我国政府舆论监督体系的重要一环, 这是一种地位, 却也可能是一种羁绊, 让节目在对公权力进行监督时失去独立性, 监督不了深层次的问题;最后,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下, 网络监督异军突起, 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中进行舆论监督, 公众舆论场发生了变化, 这给《焦点访谈》这样的传统舆论监督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媒体通过舆论监督, 可以有效地揭示社会运行过程中暴露出的社会问题, 对公权力腐败、不良作风作出批判和揭露;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体系的完善, 并成为政府和公众之间沟通的有效纽带。近年来, 《焦点访谈》在对公权力的舆论监督上已经逐渐失位, 这极大地影响了节目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也让节目无法在网络时代下吸引受众的关注。作为一档老牌舆论监督栏目, 如果依旧无法在舆论监督上取得突破, 重新对公权力进行有效有力的监督, 《焦点访谈》或许还将在舆论监督的困境里越陷越深。

参考文献

[1]余伟利.对《焦点访谈》及其舆论监督节目的量化分析[J].电视研究, 2002 (9) :44-46.

[2]于春燕.我国媒体舆论监督如何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J].湖北社会科学, 2008 (2) :175-177.

[3]焦点访谈.亲人已去, 亲情犹存[EB/OL].http://news.cntv.cn/2015/06/08/VIDE1433764616136811.shtml.

上一篇:年度个人总结开头语下一篇:小学民主生活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