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工作者的伦理困境

2024-06-22

个案工作者的伦理困境(精选8篇)

篇1:个案工作者的伦理困境

××县困境未成年人个案工作计划书 ×××

1、查阅××县2015年开展的困境儿童调查摸底资料,了解××

一、服务对象的确定

县困境儿童的数量、类型、困境程度等情况,从中挑选出典型性案例两个开展个案工作。

二、资料收集

1、资料收集。主要包括生理方面(健康状况、营养状况、病史等),心理方面(性格、自我概念、情感及行为方式等),社会方面(人际关系、兴趣爱好等),环境方面(成长背景、学习生活环境等)

2、根据摸底调查资料,了解服务对象存在的显性问题,根据问题分析案主有哪些需求。

3、对案主进行家访,观察服务对象的家庭情况,通过访谈,从案主、案主家人、邻居了解案主以及案主家庭存在的困难。

4、与案主老师、同学沟通,了解案主的学习情况、人际交往情况。

5、通过评估案主情况决定是否接案,如社工决定接案,案主也有求助意愿,接案双方初步建立专业关系。

二、预估

1、了解案主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性质、成因、程度以及对案主的影响。

2、了解案主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朋辈群体、学校环境和社区环境,找出这些系统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利用这些因素解决案主问题。

3、界定案主需求。

三、计划

1、确定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2、针对案主存在的问题,根据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提出具体的介入方案,有针对性的解决案主问题。在案主方面主要包括情感方面的介入、认知方面的介入和危机介入等,在环境方面的介入主要包括增强案主的社会支持系统,整合社会资源,社会倡导与行动等。

四、评估

1、过程评估

过程评估贯穿于整个介入过程,从完成目标的书面设计到介入活动结束。过程评估的作用主要是了解案主发生的主要变化,确定介入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发现介入过程中发现新的需要或重新界定问题,方便社工修正目标和计划,使之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而相应的做出调整,以便取得更好的介入效果。

2、总结评估

总结评估是对产出结果的评估,主要关注预期目标或结果是否达成。从而根据评估结果来确定介入效果。

五、结案

根据服务双方约定的服务期或者根据介入目标的完成情况来决定是否结案。在结案时要注意案主的情绪反应,处理好双方的离别情绪。社工可以和案主一起回顾整个介入过程,帮助案主理清思路看到自己的转变,巩固案主的改变,提高案主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案主的自信心。社工在结案时可以做好结案记录,可以让案主对社工的介入服务进行评估打分,并提出改进意见,提高社工的工作效率。

结案后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跟进服务。这是助人过程的后援部分,是结案后对案主情况的后续追踪。主要是考察在没有介入的情况下,案主是否能保持原有的进步,也可以对处于困难中的案主提供帮助。

篇2:个案工作者的伦理困境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在应对青少年问题的背景下产生的,从20世纪初开始,青少年社会工作逐渐地走向了专业化道路。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在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爱好需求,社会工作者充分利用专业方法,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获得全面发展的一种服务活动。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

(一)、相关概念和内涵

1.社会工作伦理

中国学者罗肖泉认为“社会工作伦理是作为应用伦理学分支的职业伦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社会工作职业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和社会工作者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为研究对象,也为评判社会工作从业者的道德规范提供依据” [1]。

2.伦理困境

Frederic G.Reamer曾给伦理困境下过一个定义:“所谓伦理的困境是当专业核心价值中对专业人员要求的责任与义务发生相互冲突的情形,而社会工作者必须决定何种价值要优先考量。” [2] 简单来说,伦理困境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种道德上难以取舍和难以找到满意方案的境地。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

1、保密与知情权的冲突

社会工作伦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社会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保护案主的隐私使其不受伤害。但是,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中,因为青少年在认知、理解及情绪与行为控制方面尚未成熟,并且父母对青少年子女有监护权与知情权,所以社工在开展服务过程中会面临保密原则与青少年案主家长的监护权与知情权之间的冲突。

案例:在仪征司法所对犯罪青少年做评估时,被访者M对我们说,虽然家长不让他和社会上的一些人再来往,可是他认为那些人对他好,把他当成兄弟,因而并没有与他们断绝往来,希望我们保密。当时我很纠结,假设我替他保密,他出了意外怎么办?再次被教唆犯罪怎么办?并且父母和学校对他们的情况有知情权,我们也不能擅自解决。(被访者M)

2、案主自决与社工干预的.冲突

社会工作实践中强调社会工作者尽力鼓励服务对象自我决定,目的是发挥服务对象的潜能,使服务对象在自助中成长和变化。然而,在一些特定情形下,由于生理、心理和其他原因,某些服务对象可能没有能力作决定,难以对自身的处境做出清晰的判断,需要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来代替服务对象作决定。

当案主是青少年时,由于他们社会经验匮乏,社会阅历尚浅,学校是他们家庭以外第二大社环境,对他们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此外,中国根深蒂固的家长决定制和“孝”的观念深入人心,于是社工会遇到学校、家长的决定与青少年自我决定产生的冲突,或因案主的部分能力受限而完全由学校和家长做决定,使案主自决原则受到挑战。

3、专业关系与私人关系的冲突

案例:在仪征司法所做评估时,一位被访者如是说:“你们以后还来吗?有些话不是很愿意和父母说,能和你们这样聊一聊我觉得很开心。”(被访者L)

青少年叛逆的特点使他们难以接受简单而又生硬的关系建立,因此,社工与青少年案主建立专业关系往往都是通过与之建立友好的“朋友”关系来实现的,这种“朋友”关系更容易给案主带来信任感和安全感。但是当案主开始依赖于这样一种“朋友”关系时,专业关系将受到挑战。可见,在特定情境下,社工遵守伦理守则要有自己的专业判断,且既不能死板地恪守专业关系,也不能一直以“朋友”关系取代专业关系,以免与案主产生私人情感或利益纠葛,违背专业伦理。

4、案主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

“社会工作者的首要职责是增进当事人的福祉。”这是NASW伦理守则中做出的明确规定[3]。案主利益是社会工作者最优先考虑的事,然而,社会工作者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由于工作上的要求与限制,社工有时不知如何在自己和案主的利益中取舍,如何在其他人或政府的利益中如何取舍,更不知如何去尽量减少由此冲突导致的不利影响和后果。这就要求专业人员尽量减少由于利益冲突导致的不利影响和后果。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抉择

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困境又具有典型性,但本土社工对于伦理困境的认识并不充分,在应对伦理困境时也没有统一的原则。笔者在访谈中发现,社工对伦理困境的应对能力主要与是否受过专业伦理教育、社工自身经验与知识储备、督导机制是否完善有关。

以下是当社会工作者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面临伦理抉择时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社会工作伦理教育。

虽然社会工作伦理是社工实务的重要基础,但事实上,它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却受到了忽视。社会工作是一门“道术并重”的专业,在专业教育中不可以仅重视专业服务的技巧传授,还要强化学生对于专业伦理的认识。而且,社会工作伦理教育不能只是点到为止,更应该有对伦理议题的深刻探讨和在专业实习中对于伦理价值观的强调。为此可以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或社会工作机构中聘请专家学者,教导学生和一线社工专业伦理的相关知识,并能将理论与实践二者做适当的转化。

(二)、寻找资源,获得支持

社工在实践中陷入伦理困境时,常常由于自身工作经验的限制,难以凭一己之力做出最恰当的伦理抉择。而如果有实务经验丰富的督导的指点和帮助,社工团队的协作探讨,社工机构的背后支持,往往能将伦理困境中各方冲突分析得更为清晰、透彻,这也有助于社工做出更恰当的伦理抉择。

(三)、加强社工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总结。

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一线社工大多非常年轻。青少年社工经验尚不充足,因而处理伦理困境时会更为棘手。经验不足与专业知识不扎实,往往会导致社工身处伦理困境而不自知,合理应对更无从谈起。因此,一线社工也应当努力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且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多做探讨和反思,以提升服务能力。

(四)、完善督导机制。

督导是社工专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其更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也能够协助社工更好地应对伦理困境。然而,由于目前社工行业发展的限制、社工人才的缺失,督导工作有时会被忽视或者没有充分地开展。所以,应该培养社工机构督导人才、运用资源联络资深社工并建立完善的督导机制,这将有助于社工有效地做出合理的伦理抉择。

结语

重视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教育,加强社会工作者自身知识储备,不断坚持并完善督导机制或许是解决青少年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之道。如此就能减少因为处理不当导致案主受到伤害,进而促进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肖泉.践行社会正义--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67.

[2] Frederic G.Reamer.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M].台北:洪叶文化有限公司,:97.

篇3:个案工作者的伦理困境

( 一) 社会工作伦理的概念

社会工作是一门关于助人自助的学问, 其救助对象为社会弱势群体, 其灵魂和核心是专业价值和伦理。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 决定了其专业价值和伦理包涵人道主义精神。社会工作伦理指导着社会工作者的实践, 促成着社会工作者的成长, 是维系社会期望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关键。

( 二) 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发展

迄今, 内容最丰富的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体系是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在1999 年颁布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即便西方的社会工作伦理依然相当成熟, 但我国还是要确立适合本土的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和价值。随着国家的积极推动, 社会工作者将其专业工作方法、技能、伦理、价值观等应用到救助工作中去, 大大促进了救助工作的发展。下面, 根据笔者在救助站实习的经历, 来探讨一下救助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二、救助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大三的时候, 笔者与其他同学们在烟台救助站进行了为期2 个月的实习, 这个过程让笔者看到了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介入弱势群体的必要性, 同时也看到了其局限性。

( 一) 救助对象除物质之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救助者关注的仅仅是流浪乞讨人员的物质方面, 对其心理变化关注甚少。救助站工作者中专业人员所占比例偏低, 救助层次有限。此外, 救助站休闲教育的资源匮乏。有次去救助站感觉气氛不大对, 原来一个小寝内的几个人之前为了一本杂志打了一场架, 她们中间也有识字的人, 由于图书资源匮乏, 为了能看到有字的杂志, 参与打架的人身上都有了肿块。由于被救助者得不到精神慰藉以及能力发展的资源, 使得她们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

( 二) 政策规定的救助方式得不到贯彻执行

救助站里很多人都是强制性收容进来的, 同时他们在救助站里面的生活也受到限制。虽然新的《救助管理办法》主张自愿引导进站, 但是救助站很多沿袭下来的救助方式和程序还是没有变化。笔者在救助站就看到有的被救助人员为了离开救助站, 有时候会选择晚上翻墙逃走。很多流浪乞讨人员包括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 往往会选择这种失当的方式离开救助站。

( 三) 救助人员缺乏专业救助能力

救助人员专业能力缺乏, 在对被救助者的心理辅导、精神保健、能力发展等方面存在不足。救助站里有个年轻的姑娘, 听站长说她来站里的时候跟正常人无异, 且懂礼貌。但是由于周围的人大都有些精神异常, 渐渐其语言及行走能力下降。救助站里面存在许多精神疾病者, 笔者接触到的就有失忆、自闭等有严重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病人。但由于救助站工作人员在心理方面给予的帮扶有限, 他们的疾病很难得到有效的治疗。

三、社会工作伦理视角下完善救助管理工作的对策

( 一) 促进救助站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积极倡导救助者的工作人员朝社会工作方面努力, 比如考取社会工作资格证书。按照笔者在老年福利中心的实习经验, 还是有很多福利机构的人员希望考取社工证书的。这样, 他们在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帮助的时候, 会不仅仅关注流浪乞讨人员的物质生活, 还会从社会工作伦理的视角出发, 尊重和满足流浪乞讨人员不同层次的需求。

( 二) 完善救助法规体系

由于新的《社会救助管理办法》在内容上有很多不足之处, 需要国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修订。比如关注流浪者归家之后的后续服务, 救助站需与流浪者本地的民政部门和当地政府及机构取得联系, 帮助他们获得治疗、社会保障、教育、培训、工作等机会, 从而让他们过上安稳的生活。社会工作者始终秉承“预防问题”的发展视角, 这对于改善我国流浪乞讨现状有很大的意义。

( 三) 加大政府救助方面的财政支出, 试行政府购买服务

服务性政府需要有条件的向社会放开事务性管理服务。救助站如果缺乏社会工作者, 可以从民间社工机构购买其服务, 以期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更专业有针对性的服务。这样有利于向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更加专业性的服务, 解决针对性的问题。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在统筹利用社会资源、心理咨询介入、小组工作等的优势。救助站可与机构社会工作者保持长久良好的关系, 这样, 当遇到临时性的困难和问题的时候, 救助站也可以做到有方可循。

参考文献

[1]李米换.社会工作伦理视角下救助管理工作困境探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

[2]赖志能.现代救助管理机构职能定位的探索——以苏州市救助站为例[J].学理论, 2013 (2) .

[3]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篇4: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工作伦理;伦理困境;伦理抉择

1.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背景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应对青少年问题的背景下产生的,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萌芽时期;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是产生和发展时期。1855年成立的基督教青年会世界协会,这是青少年社会工作产生的标志。从20世纪初开始,青少年社会工作逐渐的走向了专业化道路,这时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以全面的服务为特征的独立的青少年时期。

2.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

2.1相关的概念和内涵

Frederic.G.Reamer(1999)给伦理困境的定义是:“所谓伦理的困境是当专业核心价值中对专业人员要求的责任与义务发生相互冲突的情形,而社会工作者必须决定何种价值要优先考量。”[1]笔者认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就是社会工作者在为解决青少年问题的过程中出现冲突,无法确定哪种选择能够使案主利益最大。

2.2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

2.2.1社会工作伦理的研究

王思斌将社会工作的伦理分为“应用伦理”和“职业伦理”两个方面。[2]顾东辉则认为“社会工作的伦理可以归为对人的价值观和对社会环境的价值观两类。[3]Reamer,把伦理困境分为直接实务工作中的伦理困境、间接实务工作中的伦理困境、同事之间的伦理困境三大类别。[4]

笔者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于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研究,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大致可以分为:(1)案主自决的权利;(2)社会工作者专业关系;(3)保密及隐私权。

2.3社会工作实务中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

Loewenberg&Dolgoff认为,社会工作者要遵守以下原则:“首要原则是保护案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即保护生命的原则;然后才是自由、独立、存在差异的原则;机会平等的原则;提高案主生活水平的原则,增强案主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保密和隐私权;诚实和信任的原则”[5]

(1)自决原则

案例1:小雨(化名)是一名14岁的学生,由于在学校里经常惹事,所以频繁换学校。老师找到社工后,希望可以帮助小雨。小雨在家经常被爸爸打,父母觉得她成绩不好,所以她对学习失去兴趣,想要退学的信念十分坚定。

在这个案例中,如果社工遵循社会工作的伦理原则,让案主自决,显而易见不利于其发展。社工就小雨的退学问题进行了利弊分析,但她丝毫没有动摇。王思斌曾指出,“案主的自决必须满足两个前提:“第一,案主绝对保持清醒,有自决的意识和能力;第二,自决的方向和后果绝对无害。只有同时满足了这两个条件,案主的自决才是被允许的。”[1]小雨心理和生理还都不完全成熟,她觉得长大了,不需要家长老师的教导。尽管她知道退学之后意味着什么,但是她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工作者该怎么做出决定?尽管很多的学者建议,对于未满18岁的青少年,要对其自觉能力进行限制,但是这个程度该如何把握,这都是工作者要考虑的伦理问题。

(2)专业关系、保密及隐私权

案例2:小丽是高中生,父母离异,多年来一直由母亲单独扶养。近来经人介绍,母亲认识了一位张先生,打算重组家庭。但小丽知道后心里不愿意,母亲在时,对张先生很热情,不在时百般刁难,为了让小丽真正的接纳自己,张先生最终找社工帮忙。

社工在向张先生了解情况后,决定去找小丽谈谈,但是小丽认为张先生是多此一举。要解决问题,需要跟她建立关系,但是此时小丽对社工有敌意。在我国有着重视人情世故的传统,往往工作者以朋友,亲人的角度去关心案主,其实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信任的关系。那么社会工作者是做出超出社工专业关系的行为,以朋友的身份去接触小丽,还是本着专业的态度花更多的时间,精力,资源去解决问题呢?

几个月之后,她决定接受社工。社工了解到,从她记事起就没有见过父亲,她认为父亲是个不负责任的人,怨恨已久。现在母亲想要跟张先生结婚,在母亲面前不想让她失望难过,但是又讨厌张先生。当小丽告诉社工这些时,她希望社工为她保密,不要让她的母亲知道。但是社工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小丽父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隐瞒事实就没有办法更好的解决问题,如果不遵守保密原则,将小丽的情况告诉母亲,这对小丽也是一种伤害,也会彻底的破坏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那么社工该如何抉择?

社会工作者为案主保密,尊重案主的决定,这是社工的责任和义务。小丽属于未成年人,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情况有绝对的知情权。此案例中可以征求案主意见,分析利弊,最好经得案主的同意后,再采取措施。

3.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

总之,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核心,助人自助为理念,具有很强的西方韵味,我们借鉴、创新,将其本土化,为我们所用。我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是基于社会工作总体的发展而言,随着改革开放,其领域不断扩大,除了青少年的学业,更多的关注青少年的自我实现。青少年问题,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也受到了社会组织,和整个社会的关注。社会力量给青少年社会工作注入新鲜血液,使青少年社会工作如雨后春笋般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Frederic.G.Reamer.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M].包承恩等译.洪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74.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顾东辉.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冲突及对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4]罗肖泉.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1困境[J].广西社会科学报,2003.(9).

篇5:青少年社会工作伦理困境

一.案例涉及的伦理问题

保密原则:

社会工作者不应该向他人,如校德育处透露服务对象关于某年级个别学生再收保护费的事.自决原则:

社会工作者应该尊重案主决定,未经允许不向校德育处和老师告发此事.保护生命原则:

若告发此事或是与收保护费的学生接触没有预期的效果,案主或是被收保护费的学生是否会受到人身威胁,涉及生命安全.个人优于团体的原则:收保护费时间若被披露调查,案主的利益和学校的利益是否会造成冲突,学校管理或是声誉会受到影响.二.可能的应对方案和利弊评估

首先,若要找出应对方案,要分析服务介入的各个过程及参与其中的各方.虽然服务对象是固定的案主,但是所牵连的利益群体众多 ,如被收保护费的学生,学校老师,校德育处,收保护的学生及其家庭成员等.其次,从各个群体角度出发分析不同方案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案一: 从服务对象案主方面介入

1.询问案主是否愿意将其提供的某年级学生收保护费一事透露给校方德育处,若案主同意,则可以和校德育处或是班主任老师直接联系,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在这过程中,虽然已经求得案主同意遵守了保密自决的原则,但案主保护生命安全的原则仍须注意,并应处理好案主利益和学校利益的关系.2.案主可能希望青少年社工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将事件透露给校德育处或是班主任老师.并不希望暴露自己.面对这一情况社工可以采取写匿名信的方式向学校反映此事.若采取该种方案,不仅可以保护案主隐私,而且也可以帮助校方了解此事并寻找解决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分析到,此事揭发后学校采取行动可能产生的后果,如果学校没有用适当合理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被收保护费的学生可能会受到威胁,其中可能包括案主,学校的声誉也会受到影响,青少年社工此时就会处于一种尴尬的情景。

3.案主并不希望将此事通过社工透露给校方,如果是这种情况社工就要寻找其他解决方式。

以上三种可能都是先通过案主同意,都遵守乐了案主自决的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案主隐私。

方案二:从校德育处或是校方老师方面介入

如果未经案主同意向校方透露此事件。不仅违背了保密原则,案主自决的原则。如果案主知道是社工透露的话,很有可能摧毁社工与其辛苦建立起来的信任服务关系,导致社工工作难以进行。

故此在没有严重危害到案主生命安全时可以尝试通过与校方其他老师闲聊来了解学校对这种事情的了解程度和解决程度和相应的解决方法。若学校知道这件事,社工就可以协助学校了解调查处理此事。这种情况不仅保护了案主也让学校可能会有较好的解决方案,是较为理想的一种情况。

如果学校的确不知道有这种现象,可在社工与学校有较好的契合关系,校方可以保护社工的前提下向熟悉青少年社工工作服务原则的老师通过闲聊等方

式透露有关情况。但仍需要保护案主隐私,生命安全。方便社工日后工作的顺利进行。

方案三:从收保护费的学生介入

该方案可能需要了解收保护费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在校的表现,家庭背景等信息。较为保险的方式是能通过一些私下的方式先对这些学生信息有所掌握,通过收集分析这些学生的具体情况在采取进一步工作。

如果没有做一些相关学生的功课,直接与其接触,可能他们并不会理会社工,更不会配合社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社工不仅“出卖”了案主,被收保护费的学生也可能受到威胁,可能包括案主。这种行动方式虽然看似避开了案主保护到案主隐私。但收保护费的学生的反应会直接影响事情的发展,再加上如果社工对其没有充分的了解,各方利益都会受到牵扯,很有可能加重事态的发展。所以这种方式是较为不明智的做法。

另一方面,社工从收保费的学生入手也可能会有积极的回应。他们知道收保护费这事不仅是违反学校规定,损害他人利益,也不利于他们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可能是出于一些情况不得已做出的行为决定。如果是这一种情况社工就可能就需要进一步了解学生和其生活环境,帮助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这时收保护费的学生也会成为与该事件相关的另一个案主。收保护费这事也会较为顺利的解决。方案四:

社工或许可以通过对一些收保护费信息的了解制造一种情况,造成一种“无意”遇到收保护费这事。但如果社工没有充足准备也没有相关的危机或是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该方案也是比较冒险的。但不得否认的是,这也是问题解决得一种思路。

以上提出的各种方案,从不同介入角度分析了采取不同措施可能遇到的伦理困境,也进行了相应的利弊评估。不论是哪一方案,社工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伦理困境,方案的制定也会对事情的发展有一些较为理想的假设,另一方面,该事件涉及的群体较多再加上个群体的具体反映也有多种情况,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假设控制变量的方式提出一些行动方案,但在实践中的真实情况会或多或少的超出预期计划,这一点也要求社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事件处理能力。

面对这一事件没有完美的解决方式,整个事件的发展可能还会牵涉到更多人或是相关机构,社工也可以根据情形发展形成多种其它介入方式,多方入手,共同协作处理此事。在伦理问题方面我们不可能有绝对好的处理方式,只是追求相对合理,将风险将到最低,合理可行的方案。所以对事件的了解风险的评估在此显得至关重要。再加上问题的对象也属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虽然他们做的事是违反校规,不利于他人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仍需要保护他们,帮助他们改正促成其健康成长。

三.做出伦理选择并且确定实施方案

在较为充分的小组分析评估之后,青少年社会工作者按照基本的伦理选择原则,案主的生命权由于其他利益保障。虽然在案例中没有涉及到会有对案主直接人身安全的危险。但在行动中予以重视。其次自决原则就要求最开始是需要与案主进行协商的,不论案主是哪一种决定,社工都需要予以尊重并告诉其透露信息可能存在的风险利弊,另外案主透露给社工此事可能是希望社工能解决此事,可能是出于对自己隐私利益的保护不希望被牵扯。在案主隐私方面无论是采取哪种行动都予以最大程度的保护。

如果案主拒绝信息透露社工只能寻求其它渠道,但从案主入手可能是

较为保险的方式。

篇6:护理伦理学15个案例分析

答:1、患者在癌症晚期疼痛难忍的情况下求妻子结束其生命,这确是令妻子为难的事情,但妻子在医学和法律上的无知,反而又使患者本已痛苦的身心倍受煎熬。

2、安乐死目前虽无法律,但安乐死是否道德还是人们密切关注的领域,患者寻求安乐死需满足以下条件:患者疼痛难忍、疾病晚期、有诚挚解脱之意愿、家属同意。本案例中,家属中成员未达成一致意见,而且死亡方式上也不舒适,患者很痛苦,这便触犯了法律。

3、一般来说,法律和道德是一致的,道德是法律的基础、依据,法律为道德提供保障,但有时二者并不一致。本案例中患者的妻子本质上是为丈夫提供帮助;自己忍受精神的痛苦而帮助丈夫死亡,道德上值得人们同情,但是,在法律上她考虑得不周全,与法律相抵触,事先未解决好可能存在的纠纷,因此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是未处理好医学中法律与道德关系之苦果,也是后人应吸取教训的。

【案例2】产妇李XX,41 岁,妊5 产1。因过去有习惯性流产,第五次妊娠保胎至31 周早产,新生儿体重1850 克,而且出生后呼吸多次暂停,最长一次达20 分钟。B 超检查发现新生儿有颅内出血,后来又发生吸入性肺炎、硬皮肿。医生向产妇及家属交代新生儿病情危重,即使抢救能够存活,未来的智力可能较差。但是,产妇和家属商定:即使孩子长大是痴呆也要不惜一切代价地抢救。

答:该案例中,产妇有习惯性流产史,而且已经41岁,好不容易保胎分娩一早产儿,尽管早产儿病情危重且可能发生严重的后遗症,还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地抢救,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公益论考虑,孩子不是家庭的私有财产.医务人员应该劝导产妇和家属舍弃早产儿,以履行其社会责任。如果产妇和家属执意不惜一切代价地抢救,医务人员只有尊重其自主选择,其后果由产妇家庭自负。

【实例3】患者张某,男,16 岁。因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准备进行肾移植,因肾源紧张,其父考虑动员其兄供肾。其兄,20 岁,因幼年患脑炎留下智力障碍后遗症,未能参加正常学习而待业。当父亲提出上述想法后,母亲不同意,认为对长子的智力障碍已内疚,不忍心再将其肾供给次子,但经丈夫说服最后表示同意。此时,医务人员能否让患者之兄供肾呢? 答:虽然父母均已同意让其兄供肾;但是医务人员应让父母征求其兄的意见。其兄为残疾人,更应尊重其自主权。如果其兄不同意供肾,其父母应放弃他们的考虑,对患者改用透析等治疗措施。

【案例4】某医院接到河南某县农村一位小学教师的来信,他提出愿意将自己的角膜献出,以换取一定的报酬用于办学。他的理由:1.当地经济状况极差,政府虽多方筹资,但仍有数百名适龄儿童无法人学。2.他本人年近46 岁,在40 岁时全身浮肿,确诊为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目前虽能坚持工作,自感生命有限,愿将其角膜献出,为改善本乡办学条件做点贡献。对此,应如何回信答复? 答:这位教师的奉献精神是可贵的,但此举不能获得支持的:

1、对于迫于贫困或其他压力下的“自愿”应该禁止,器官移植技术不能只为有钱的强势人群造福而给弱势人群带来更大的风险和伤害。而且他涉嫌了器官买卖或者是变相买卖,虽然是为了改善办学条件,虽然是自愿,但基于对人类生命的尊严的尊重和商业化后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是禁止将人类的器官和组织作为商品买卖,违者应追究其法律责任。世界不少国家法律规定,器官不能商业化。我国虽无立法,但此举也不能允许。

2、为了改善办学条件而使一个人失明,这是不人道的。他是属于活体捐献,且活体器官捐献的一个最基本的伦理学原则是不危及供体的生命和健康,对其未来生活不致造成大的影响。

3、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减轻病人的痛苦,不能为了其他目的而给患者带来新的伤害。医务人员虽然有责任帮助那些器官衰竭、面临死亡的人重新获得生命,但对供体的健康和生命同样负有保护的责任,不能因为受体的需要,而放弃对供体生命的救治或健康的维护。

4.个人的付出不可能使当地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毕竟个人的能力还是有限的!【案例5】患尹李某,女,14 岁。现测iQ 在25-30 之间,这是出生5 个月时由于车祸导致大脑受损造成的智力严重低下,只相当于1-2 岁的水平,但外貌比较漂亮。因不能独立生活,被姥姥带去与其同住.李某、现已到青春期,每次月经期间疼痛难忍,而且无法应付这种情况以使自己保持清洁。姥姥想解除孩子月经期间的痛苦,也想保护她以后不会被强奸怀孕,于是来某医院寻求子宫切除术.试问:作为医生,你是否会为其提供帮助? 答:1.子宫切除手术是否实施对一个女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李某无明显的手术指征,似乎不能满足手术的要求。尤其是患者还未成年,此类手术更需要慎重。

2.考虑到患者的智商水平很低,难以应付月经期间的不适,也不会保护自己,因此,家属的要求还是可以理解的。

3.本着为患者谋利益的原则,在此特殊案例中为患者提供子宫切除术,从道德上说还是可以的。

【案例6】某医院内科病房,治疗护士误将甲床病人的青霉素注射给乙床,而将乙床病人的庆大霉素注射给甲床病人。当她发现后,心理十分矛盾和紧张,并对乙床病人进行严密观察而没有发现青霉素过敏反应。该护士原想把此事隐瞒下去,但反复思虑还是报告给护士长,同时作了自我检查。请对治疗护士的行为进行伦理分析,并说明应否告诉病人真相。

【案例7】患者周某,女,35 岁,在某医院妇产科就诊,医生问病人,你怎么不舒服?病人回答:我没有什么不舒服,然后,患者看了看周围的病人,接着小声说:厂医务室在普查时说我可能得了性病,让我速到医院检查和治疗,医生又问,你怎么得上了性病?病人回答我也不知道,我素来是个规矩人!医生冷笑着说:不知道!好吧,上床检查检查看,围观的病人笑了,病人满脸通红地上床接受检查.请对医生的言行进行伦理分析。

答:该案例涉及医生尊重患者的隐私权。患者是否患本性病尚不清楚,而医生顺着厂医务室的可能诊断进行问诊,并且当着围观的病人采取讥笑和触动隐私的行为是不当的,即使是真正的性病患者也不能如此。医生诊治疾病,应当让其他病人回避,避免病人参与“会诊”。该案例有病人围观,而且病史涉及病人的隐私,因此医生没有尊重病人的隐私权。

【案例8】患者程XX,男,67 岁,知识分子。因胸透发现左下肺阴影,进一步CT 检查,CT 结果为肺左下叶后段胸膜下结节,恶性可能性大,故医生疑肺癌收入住院。住院后,主管的胸科医生告知患者准备在B 超引导下进行肿物穿刺以确定诊断和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患者也告知医生自己无子女,仅与66 岁老伴相依为命,如果确诊为肺癌千万不要告知老伴,免得她冠心病发作或精神崩溃,自己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手术前可以履行签字手续。肿物穿刺结果为低分化腺癌,准备开胸手术。请问:开胸手术之前医生应不应告知家属真相。

答:患者在肿物穿刺之前已告知医生如果是肺癌对家属保密,加之患者本人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因此医生应尊重患者的自主性。但是,开胸手术和术后都要求家属的密切配合,如果医生欺骗家属不利于配合治疗。因此,医生应劝说患者选取最佳方式和时机亲自告知老伴真相,以利于医生与家属的协调,并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案例9】患者王某,男,35 岁,钢铁工人。因大面积烧伤住某医院。医院虽进行了积极抢救,但两周后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接着又发生呼吸、循环和肾功能衰竭,故而难以使患者康复。当家属和单位得知医生告诉的预后信息后,表示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家属要求放弃治疗和抢救;单位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地继续抢救。后来医生得悉患者的单位自行规定,如果一月内死亡即可定工伤死亡,如果一个月以后死亡即不能定工伤死亡,故而家属和单位是出自不同的利益需要而表现出对抢救态度的不同。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医务人员应如何决策。

【案例10】一对农村夫妇抱着白喉病患儿来院求治,患儿因呼吸困难,医生决定马上做气管切开,但患儿父母坚决不同意。这时患儿呼吸困难,面部紫绀,生命垂危。医生反复解释劝导,患儿父母拒绝手术签字,不同意气管切开。急诊医生看到患儿病情危急,毅然将患儿抱到手术室,患儿父母不顾一切追到手术室。在这关键时刻,急诊医生以特有的权威劝服了患儿父母,并实施手术。患儿得救,患儿父母给医生下跪致谢。请对此案例进行伦理分析。

答:此案例涉及如何对待监护人选择权问题。一般情况下,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要尊重病人(或监护人)的权利,并让其自觉履行承诺手续。这不仅是伦理要求,也是法律要求。通常医生的愿望与病人(或监护人)选择是一致的,但本案例中监护人的选择给医生带来棘手的伦理难题。

对此,医生的态度可能有四种:

1.以监护人的态度为转移,一切听从监护人的意见,免得引来麻烦 2.向监护人做必要的解释,摆明利害关系,最后听其自然 3.医生从患儿生命利益出发,果断地替监护人作主,尽职尽责

4.医生对患儿生命负责,既尊重监护人选择权,又敢于在关键时刻以患儿利益为重而采取行动。

以上四种态度各有其理由,然而从医德原则出发,第四种态度体现医德基本原则“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医学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精神,又体现了有利、不伤害、尊重等具体原则,属于最佳选择。

【案例11】一位心理医生计划在给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时录像,一方面是为了积累科研资料,另一方面是为了教学使用。但是,如果让患者知道此事势必将影响其心理状态而不利于治疗,也不利于科研的准确性和教学录像的质量。试问:这位心理医生是否应该让患者知道录相的真相? 答:该案例中,如果心理医生事先告诉患者,既不利于患者的治疗,也不利于资料的准确性;如果心理医生不告诉患者,那么将侵犯患者知情同意的权利。因此,心理医生的最佳选择是,可在不告诉患者的情况下先录像,并将录像中患者的面貌进行遮盖处理,然后再告诉患者。如果患者回意,可以把录像带作为科研和教学资料;如果患者不同意,则当着患者的面把录像带销毁。如果不能保证此录像带只作为科研和教学资料而被安全地使用,那么就应在录像之前征求患者的意见。

【实例12】患者王××,男,35岁。因阳痿到某医院泌尿科就诊。医生从病史中得知,患者与爱人素来感情较好,但他在一次和女同事出差中发生了性关系,出差返回后总是精神紧张、焦虑,对爱人有负罪感,从而发生了阳痿。因其爱人不知何故,于是催促并陪伴患者来医院进行治疗。医生诊断患者为继发性阳痿,并予以开导,而后让患者离开诊室,又让其爱人进入诊室。医生将实情告知患者的爱人,、并希望她能合作而原谅丈夫的行为、这样患者的阳痿可以慢慢痊愈。患者的爱人当医生的面答应合作,但是返回家后却向其丈夫提出离婚。为此,患者不能谅解医生的行为,从而发生了医患纠纷。请对医患纠纷的原因和责任进行伦理分析。

答:该案例中医患发生纠纷是因为医生没有保守患者的隐私、秘密,而将其暴露给患者的爱人造成的。医生的动机是好的,但是效果不好,因此应负一定的责任。可见,医生光有良好的动机不行,必须坚持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案例13】患儿王某,男,3岁。因误服5ml的炉甘石洗剂到某医院急诊。急诊医生准备用20%硫酸镁20ml导泻,但将口服误写成静脉注射。治疗护士拿到处方心想:“25%硫酸镁能静脉注射吗?似乎不能,但又拿不准。”又想:“反正是医嘱,执行医嘱是护士的职责。”于是,将25%硫酸镁20ml给患儿静脉注射,致使患儿死于高血镁的呼吸麻痹。请间:患儿死于高血镁的呼吸麻痹是如何造成的,护士违背了哪些护患关系道德规范,她又是如何理解医护关系的?

答:该案例中医生粗枝大叶开错了处方,而治疗护士又错误地绝对执行,这是患儿死于高血镁所致的呼吸麻痹的直接原因。起初护士对用药途径怀疑,而不去找别人商讨或提醒医生,只是“忠实”地执行医嘱,从而违背了认真负责、尊重患儿生命价值以及精益求精的护理道德规范。同时,她把医护之间理解成主从型关系,而不是互补、协作和监督关系,这也是造成她发生护理事故的思想根源。

【案例14】患者张某,女,29岁。患者曾因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入院治疗,一年前出院回家。患者现已怀孕7周,其母亲与丈夫皆因担心怀孕和分娩的痛苦对她的精神状态有不良影响,于是都劝她去医院流产,但她坚决要求继续妊娠。于是,患者和家属准备到医院咨询。试问:当他们到医院去咨询时,医生应如何回答?

答:1.《夏威夷宣言》中规定:“不能对病人进行违反其本人意愿的治疗,除非本人因病重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或对旁人构成严重威胁。”患者既然已出院回家,他人不应不尊重她的意愿。

2.鉴于患者有精神分裂症的病史,生育出的后代有可能也患此病,医生应建议患者认真考虑此事.如果患者同意流产,既可免除怀孕和分娩对其精神的影响,也不会生育出有精神病可能的后代.如果患者执意继续妊娠,医生和家属应尊重其意愿,可不流产,但要进行严密观察。【案例15】患者郑某,男,75 岁,离休老干部,公费医疗。因肠梗阻和梗阻性黄疸急诊住某医院。体检:巩膜及皮肤黄染,右下腹轻压痛和肌紧张,左下腹触及一个直径4cm 圆形质韧肿物,边界不清且随呼吸上下移动。综合CT、B 超及胃镜检查结果,临床诊断结肠癌的可能性大,但不能完全排除淋巴瘤及十二指肠肿瘤,于是决定开腹探查。术中发现空肠近端壁上有直径5cm 的肿物,肠系膜上有直径2cm 的淋巴结肿大,空肠远端壁上有直径3cm 的肿物,胰头附近有多个淋巴结肿大,胆总管扩张,结肠未见肿物。活检冰冻切片为恶性肿瘤,有淋巴结转移,因而肿瘤已达晚期,失去了根治的可能性,故行姑息性手术。术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左心衰竭,继之又发生应激性溃疡而致上消化道出血,虽经抢救,但病情仍反复,患者处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状态。医生下病危通知,告知患者家属已无康复希望,并劝其放弃治疗。家属不但不愿放弃治疗且要求输血等抢救措施。医务人员为避免与家属发生纠纷,遵照家属的要求而不惜一切代价地继续抢救半个月直至死亡,患者医疗费用总共为20 多万兀。请对上述案例中医务人员及家属的行为进行伦理分析。

答:从上述案例中看出,患者因晚期肿瘤而导致肠梗阻和梗阻性黄道,医务人员为解除患者痛苦和延长其生命时间进行姑息性手术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当患者处于多器官能衰竭、明知无望而怕与家属发生纠纷,医务人员屈从于家属的要求而不惜一切代价地抢救,这不符合生命质量、价值及公益论的伦理要求。如果进行有限的抢救,既满足了家属不愿放弃抢救的愿望,也能节约大量的卫生资源,这样不失为最佳选择。

篇7:市场经济中的伦理困境

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市场经济的出现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但它同时也造成了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巨大冲击,引起了社会伦理生活的嬗变。

“经济人”与“道德人”的争辩因此成为了当下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困境。

一、市场经济中的伦理二难性透视

新旧道德观念的冲突、市场机制的局限与人们正常伦理生活的冲突,以及市场转型过程导致的价值选择的迷茫,都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双向冲击。

我们不能简单的用“道德滑坡”或“道德爬坡”来界定。

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具有推动作用。

物质生活条件是道德生活的基础,诚如管仲所言:“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极大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从而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同时,市场经济确认了个人利益的合理性,打破了禁欲主义伦理观,否认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倡导的道德乌托邦,承认个人追求正当物质利益的合理性,为道德的进步提供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市场经济的道德进步性还表现在它催发了主体道德意识的觉醒,带来了道德观念的全面更新,使主体的道德良知逐步复苏。

随着实践的需要,市场经济主体能在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之间作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选择,能将传统道德的神圣化、空泛化换之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自律、勤奋竞争、公开公正等新的伦理精神,从而使新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形成呼之欲出。

篇8:“五四”女性文学的伦理困境

“文学伦理学批评就是从本质上阐释文学的伦理特性, 从伦理的视角解释文学中描写的不同生活现象及其存在的道德原因, 并对其做出价值判断。”[1] 文学的伦理学批评与传统道德批评不同, 后者是倾向于以评论者所处时代的道德观念为标准, 而伦理学批评更侧重于作家创作时的伦理环境, 探讨行动的伦理道德方面的原因, 重在分析、阐释和理解, 并且更强调文学的文本意义。

中国新文学的第一代女性作家承受着历史重负 , 又寻找不到新的切实可行的人生道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思想成果就是人的发现和女性的发现, 女性解放要面对和解决的很重要的问题包含女性获得受教育的权利、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争取经济独立等问题, 只有在这些广泛的变革基础上, 才可能赢得女性的独立人格和幸福。其中尤为突出和紧迫的是“五四”新思潮使原有的家庭伦理受到挑战、冲击, 但并没有瓦解崩溃, 所以使一代青年陷入了空前复杂的伦理关系, “五四”崇尚理性的时代由于不能解决自身遭遇的伦理问题而导致一代人陷入情感道德困境。

在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中国, 每一步小小的变化都会引发巨大的震荡。在以男权文化为中心的传统社会, 接受了现代思想熏陶的女性放眼四望, 感受的是与社会环境的格格不入, 从行为到思想文化各方面她们发现了民众的保守与落后, 面对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冲突, 感时伤怀的抒发成了一代女性作家的选择。她们的创作反映了社会新、旧伦理观念的变迁, 表现了女性获得解放的艰难历程, 寄托了五五四四女女性性作作家家的的崭崭新新道道德德理理想想。。

“五四”女性写作中所呈现的自由恋爱大多带有极为浓重的悲剧色彩, 作为较早叛逆父母离开家庭追寻爱情的新女性, 她们不但常常要面对社会的责难, 还要面对在亲情、母爱和爱情中难以选择的道德困境。她们接受了恋爱自由的新思想, 传统道德观念已相对薄弱, 然而一旦她们发现自己的行为与社会规范的要求差距太大的时候, 她们又很容易跌落在不安、犹豫、逃避、抗争、悔恨的各种心理情绪纠缠中, “五四”女性写作充分展现了女性在争取自由爱情、崭新人生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痛苦的精神重负。

首先是与传统伦理“孝”的冲突。传统伦理中“百善孝为先”, “五四”女性写作中, 父亲大多缺席, 而母亲在文化结构中具有宗法人伦赋予的多重角色身份, 或慈爱温暖, 或因代行父权而与自由爱情发生冲突, 母爱成了自我爱情的羁绊, 也由此导致新女性自我的困惑与良心不安, 爱情女主人公需要理性地思考违拗母亲意志是否会给母亲带来伤害。在现代中国女性角色的文化演变中, 当母爱眷恋的情感与对情爱自由的自觉追求的冲突的时候, 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女儿不得不以放弃一方为代价, 如果放弃听从父母就得忍受失去爱情的巨大痛苦 ;如果放弃人伦情感, 也难以面对父母长辈, “五四”女性写作中充分表达了二者不可兼有时的妥协和迟疑。“五四”新一代女性在传统人伦的母亲角色和母女关系的多样表现中既有对传统女儿角色的回归, 也有对过去的超越, 表明了自身的成长。

冯沅君《隔绝》和《隔绝之后》中主人公一方面宣称 :生命可以牺牲, 意志自由不可以牺牲, 不得自由我宁死, 另一方面又是天性最厚的人, 对她母亲最为孝顺。回家后虽然有被母亲禁囚的愤慨, 但自杀前又有对母亲内疚的表现。

蔑视公认的道德准则, 以爱情为借口放弃自己道德上应负的传统家庭责任, 最终造成了自己的悲剧性存在。享受过母爱滋润的女性面对传统伦理规则对自身权益的剥夺, 无法彻底超越历史因素的制约, 表现出了两难选择, 母爱成为女性在道德层面上难以逾越的情感和心理障碍, 显示了对传统伦理的抗衡不可能是平和轻松的, 必然伴随着难耐的心灵苦涩。由此也以独到的方式触及到了历史与文化的深度。

在对灵肉兼得的爱情的追寻之旅中, “五四”时期女性小说开始传达长久被压抑的身体欲望。在晚清以来的民族自强情绪和去除对女性身体的束缚等背景下, 到五四时期她们要求自由, 要求平等, 产生了表达被压抑的女性欲望和自我意志的强烈意愿, 在这一过程中身体欲望的表达成了一种突出的现象, 女性作家开始大量表现女性自己对身体欲望的种种认知、感觉和态度。现代女性小说突破传统伦理对女性身体欲望的抑制, 通向了丰富的生命体验和广阔的思想天地。从从最最初初的的女女性性写写作作对对身身体体欲欲望望表表现现的的含含蓄蓄、、克克制制和和迟迟疑疑, , 到到庐隐、丁玲等作家大胆表现传统伦理对女性身体的压制, 高扬女性对自己身体及各种表达的自主权利, 身体欲望的表达成为“五四”女性小说的重要内容。

中国文学表现中, 即便是男性文本对身体欲望的表现都是在否定中得到渲染, 传递出的意义指向是纵情纵欲的都没有好下场。女性在身体的压抑方面比男性更深, 因而表达更需要勇气。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里的莎菲, 面对凌吉士颀长的身躯、薄薄的小嘴唇, 柔软的头发, 鲜红嫩腻的嘴角和那说不出、捉不到的丰仪, 尽管他灵魂卑劣, 但还是难以抑制自己的迷恋。莎菲对凌吉士身体的欲望的滋长既表明男女“看”与“被看”的角色规定开始被打破, 也说明女性开始大胆呈现自身身体欲望, 需要灵肉兼具的爱情, 所以, 主动吻了他后, 莎菲决计南下, 在无人认识的地方浪费生命的剩余。

欲望的实现必然会与传统伦理对女性贞洁的束缚形成对立和冲突, 冲突中的选择以及后果的承受都是现代女性不得不面对的。庐隐的小说《沦落》中女主人公由于报恩而失去了贞操, 继而也失去了爱情, 甚至遭到恋人的鄙视, 被女伴也看轻, 最终只能在社会伦理规范的强大压力下孤独地生存。传统伦理中对女性的贞洁要求非常严苛, 做情妇更是可耻。庐隐小说《一个情妇的日记》以第一人称情妇的视角述说“我”对一个已婚男子狂热的爱恋, 并对他有着情感和身体强烈的双重渴望, 虽然最后男主人公回归他的家庭, 回到了他妻子身边, “我”失去了他的爱, 但对自己生命里程中的这段插曲依然感觉非常美好。

“‘五四’时代的思想家们对奴役非常敏感, 他们反对身体奴役的方向 :首先是恋爱的自由, 他们反对家长在性恋婚姻问题上对他们的操控, 试图主宰自己的性恋。” [2] 女性在身体欲望方面的感受, 过去完全被传统伦理所压制和扭曲, 并转而成为对女性的一种制约性力量, 因此“五四”女性文学大胆告白身体的种种感受和欲望, 成为能够直接参与新的伦理文化创造的重要方式。

虽然女性意识有所觉醒, 传统男权社会伦理规范失效, 女性不再被动地接受男性的价值观念。一部分女性向社会, 成为职业女性, 但女性无法彻底改变传统伦理对社会的控制, 处于家庭生活与社会事业的矛盾中。现实生活中女性仍然是受压抑的对象, 不得不接受社会对她们的种种规范 :贤妻良母仍是社会的普遍选择。

传统伦理道德为女性设计了一条完整的人生道路, 终极目标是贤妻良母。现代女性看到了传统人生中的悲哀和痛苦。但是, 自由恋爱之后爱情如何时时更新?虽然开始有意识地摆脱封建伦理道德和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 选择但现实生活中残余的旧道德旧伦理使女性不自觉地认同传统, 重新回归传统家庭角色 :操持家务, 侍奉家人, 养育后代。庐隐在小说《前尘》中塑造的新式婚姻家庭中的女主人公“伊”虽然新婚才几天, 就已感觉整日陷在家务劳动中, 失去了许多婚前的快乐。虽然是经历许多波折、自由恋爱而收获的婚姻, 但中国家庭中传统的夫权依然是现实中人们遵守的法则, 传统夫权在新思想的影响下, 演变成“新夫权”, 女性在家庭中还是得遵循男主外女主内的古训, 女性依然还是得牺牲很多个人的自由。

现实生活中无比复杂的伦理存在状况使女性虽然在理性上选择现代伦理道德观念, 寻觅爱情、寻找人生幸福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往往在爱情中感到诸多烦恼, 面对强大的传统伦理下的社会和家庭环境, 感到困惑。破坏了传统的伦理秩序和道德规则之后, 庐隐的小说《胜利之后》中的女主人公发出了声声哀叹 :“当我们和家庭奋斗, 一定要为爱情牺牲一切的时候, 是何等气概?而今总算都得了胜利, 而胜利以后原来依旧是苦的多乐的少, 而且可希冀的事情更少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比旧时女性有了走向社会成为职业女性的机会, 但此外, 在家庭中的职责也被要求要做得完美, 成为新贤妻良母, 否则就被贴上“高等游民”的标签, 遭人奚落。

西蒙·波伏娃认为 :“婚姻对于男人和对于女人, 一向有着不同的意义。男女固然彼此需要, 但此需要从未建立在平等互惠基础上”, “妇女则被局限在生殖和理家的角色, 社会并未保证她获得和男子相同的尊严”。 [3] 女性的人生价值取向, 由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 从新式家庭中的幸福幻灭, 转变为寻求在社会中的自我发展。丁玲的《暑假中》奉行独身主义的女教师志清一方面骄傲自己的坚定, 瞧不起迫于家庭社会的压力走进婚姻的女友, 但难以克服失去传统家庭生活的伦理关怀的不安和孤独, 小说中的一个细节是收到过去女友来信, 信中抱怨婚后的诸多烦恼, 恭维她信守独身主义和人身自由的誓言, 志清信没读完就把信撕了, 这使她更感受到了自己的孤独和痛苦。庐隐在小说《跳舞场归来》中写了女主人公同样为了理想而选择了独身主义, 一心要排除婚恋的烦恼做个经济独立情感独立的女性, 但参加了一次舞会, 从舞场归来后感觉过去太压抑自我是多么愚蠢的行为, 领悟到从前独身日子的烦闷和懊悔。

彻底反叛了女性“从父”、“从夫”、“从子”的传统家庭伦理后, 重返社会公共生活领域, 参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可能面临的是从未有过的精神困境。由于缺少对现实和历史文化的深层理性批判, “五四”女性作家和笔下主人公一样, 未能进一步从父权制社会本质的角度去思考和质疑传统女性职责和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分工模式。

显然问题的提出并不能替代问题的解决。“妇女常常是她们被压迫处境的同谋, 这是因为妇女们虽然认识到了这种限制她们超越性的处境, 但她们往往选择保持这种处境, 而不是对其进行挑战。个人和社会维护现状的动机要比努力去克服它显得更加令人压抑”。[4] “五四”女性创作真实地展现了新旧伦理交替、共存时代女性在事业、爱情、婚姻中两难的灵魂挣扎和精神成长历程, 以及她们向现存的传统伦理秩序挑战, 试图把握自身命运的艰苦努力。

摘要: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达形式, “五四”女性文学在爱情与母爱的冲突、灵肉一致爱情的难寻以及婚姻和事业的矛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的伦理立场和伦理观念, 也展现了女性所处的有别于男性的伦理困境, 由此开辟了新的精神领域, 极大冲击了父权制的伦理传统。

关键词:五四,女性,伦理,困境

参考文献

[1]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

[2]葛红兵宋耕, 《身体政治》, 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11月版, 第69页

[3]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6年版, 第200页

上一篇:小学生写给老师的毕业感言下一篇:教育笔记:小心触碰孩子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