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论文 家长参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意义和途径

2024-07-26

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论文 家长参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意义和途径(精选7篇)

篇1: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论文 家长参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意义和途径

家长参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意义和途径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学科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家庭资源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家长的参与更是科学教育的关键,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家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本文在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讨论了家长参与科学教学活动的意义以及参与途径的问题。家长参与科学教育活动是新世纪科学教育的需要,更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家庭资源 家长 参与

在科学新课程实施几年来,科学教师在实践中常常遇到这样一个难题: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内无法完成或是无法充分展开科学教学活动,特别是其中涉及的“自然状态下的观察、种植、饲养、专题研究、科学小制作、收集信息”等活动内容,而这部分教学内容是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或是建议积极开展的探究与实践活动,它们对于小学生动手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新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内容的确是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消化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提出:家庭里也存在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因此,我们不能把目光局限在校园内和课堂上,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办法是打开课堂,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家庭,让家长也参与到科学教学活动中来。

一、家长参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意义

1、促进家长对科学教学活动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开学初,我们对三年级的四个多媒体班和四个普通班的380位家长进行了调查:(1)您知道有《科学》这门课程吗?回答知道的占80%。(2)请您给孩子学习的几门课程由重要到次要进行排列。基本上的家长都这样认为:最重要的是语文和数学,其次是英语,再次是音乐和美术、体育,然后才是科学和思品等科目。(3)您知道孩子学习《科学》要进行种植和饲养吗?您会支持或与孩子一起种植和饲养吗?回答知道有种植和饲养这一活动的仅占2%(基本上是从事教育事业的家长),而回答会支持孩子种植和饲养的占80%以上。由此可见,大多 1 数家长并没有了解《科学》这门课程,也说明了如果我们教师多与家长沟通,大部分的家长还是会理解与支持科学活动的。

比如三年级的科学观察要用到凤仙花和蚕宝宝,于是教师就让孩子回家也种植一盆凤仙花和养殖几条蚕宝宝,可是我们却听到一些家长在抱怨:“现在的老师真特别,不好好教书,却让孩子种花养蚕,做这些事有什么意义呢,没出息!”更有一些家长说:“不行,养蚕太脏了,你把那些要考试的科目学好,以后到考上好的中学就行了。”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育理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学习,同时也意味着孩子们可能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同时也造成了科学教学的不完整乃至学生科学素养的缺失。如果家长支持或是一起参与到科学教学活动中来,就可以较好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因为家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科学兴趣、科学知识、探究能力都会影响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另一方面,家长在参与科学教学活动中,对《科学》这门学科也会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也定会引他们的学科重视。

2、拓展科学教学活动,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就不能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因为在短短的课堂40分钟内是无法完成探究活动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和家庭,学生在一系列的课堂探究、家庭探究、社会探究等活动中,不断地体验、感情和反思学习活动,从而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在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茎越长越高》一课中,有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也不同,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的结果,并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统计图分析植物茎生长的规律。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让学生种植观察凤仙花一段时间,这当然不可能在40分钟内完成,也极难在学校里实施,但是,如果我们把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让家长也参与到种植凤仙花的活动中来,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于是,我们就利用“移动校迅通”这一便捷的方式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到其中来。尊敬的家长: 您好!最近我们三年级的孩子在科学课上正在观察研究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但孩子在课上无法有效的进行长期的观察记录活动,为了让您的孩 2 子对植物的生长规律有更清楚的认识,也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究精神,我们请您在最近两个月内经常指导并督促您的孩子完成这项有意义的观察活动并作好记录。祝愿您和您的孩子在这次的观察活动中收获多多。×××

通过与家长的书面沟通,我们得到了家长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在科学记录本上也特别突出了每个观察活动中“家长活动”这一项,从而使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在与学生交流中我们发现,多媒体班80%以上的家长都参与了观察活动,即使是普通班的家长,也有近30%的家长参与进来,这样,观察凤仙花的活动是踏踏实实地开展了。家长积极支持并参与科学教学延伸活动,使得教学内容得到了落实,教学目标也有效达成了。另一方面,家长的参与从时间上、空间上补充了学校科学教学所很难触及的部分,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处于一个协调、一致的教育过程中,这必将有利于科学教育,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3、开发课程资源中的家庭资源

现代教育不仅在时间上将扩展到一个人的终生,而且在空间上将扩展到全社会。而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为了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开发与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以此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在儿童成长的三大基本环境中,家庭环境的影响和教育意义是最深远的,在家庭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教学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和摄取这些教育资源,利用其为教育服务,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观察认识蚕的生命周期这一活动中,里面涉及的问题非常多,如蚕卵孵化的温度和湿度、除沙的注意点、喂养要求、蚕在各阶段的形态特征等等,如果我们仅仅是在课堂上拿几件标本或实物进行讲解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唯有让学生在家里自己亲手动手养一养,看一看,动一动,才能更好的了解蚕的生命周期以及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蚕的生命周期》这些活动时,在课前就组织学生自己在家养几条蚕,精心饲养,仔细观察,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教师再每周一次组织学生在课内进行集体交流汇报。这样一来,学生对蚕的外部形态行为特征也就非常了解了,在交流会上,各学生纷纷拿着自己的实验记录,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表述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问题,有的用文字表格形式,有的用图画形式,他们再也不会觉得无话可说了。

二、家长参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途径

马卡连柯在论述学校和家庭的关系时,有一个简洁而鲜明的观点,那就是“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因为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儿童施以教育,因此,指导家长参与到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就是新时期交给小学科学教师的一项艰巨而又意义重大的使命。

1、开展宣传活动,赢取家长理解支持

因为大部分的家长不了解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所以才会导致很多家长不理解甚至不支持孩子和老师科学探究活动,因此,科学教师的首要工作是在学校的支持与帮助下,通过家校联系本、家长会、家庭访问等各种途径与家长沟通信息,让家长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及与中学科学的联系,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地位,了解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课程。

基本上的家长都知道中学《科学》是要中考的,而且分数在中考总分中占很大的比例,因此他们都很重视中学的《科学》。于是三年级的家长会上,我给各位家长介绍了三年级《科学》和七年级《科学》的联系之处,说明了小学科学是启蒙课程,教学内容虽说是最基本的、浅显的,但是非常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为孩子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及今后学习《科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学生在凤仙花和蚕的观察活动中,学会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对于语文课的语言表达和数学课的思维都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而这两个内容,也是进行中学科学学习的基础。通过这样的一次宣传活动,基本上的家长都重新认识了小学《科学》这门课程,也开始重视起孩子在学校的科学学习情况,很多家长更是一改常态,变“种植和饲养是没出息的”为“全力支持并参与到种植和饲养活动中来”。

2、引领家长参与,体验课堂探究活动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点科学教师都知道。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但这一点未必每个家长都了解。因此,如果这种探究也让家长体验一下,则会产生多方位的综合效应。比如在每个学期的教学开放月的开放课上,我们可以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活动。在设计一个“鸡蛋保护器”的活动中,我们请各位家长和孩子一起设计制作“鸡蛋保护器”,有了家长的参 4 与,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达到了高点,当“鸡蛋保护器”保护鸡蛋成功着陆时,学生和家长都兴奋地欢呼着,而更多的家长看到了孩子的另一面:孩子在努力着,在体验着成功所带来的快乐,因此家长也深深地被感动了。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家长亲自感受了科学探究活动给孩子带来的乐趣,他们知道小学《科学》不仅仅是学知识的课程,更是培养孩子们学习能力与习惯方法的课程,家长朋友对科学教学活动有了更深的理解与重视了,他们对“家校共同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更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

3、家长参与评价,促进课堂教学高效化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体是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评价主体不只是老师和学生,家长也是评价的主体。”这就说明了家长也应该参与到科学课程的评价中来,而且家长评价对学生的科学学习应该更具有鼓励性。我们曾对四个班的180多位学生进行过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生希望自己的父母能重视自己在校的表现,更希望自己在校的优良表现得到父母的表扬,而且超过一半的孩子认为父母的表扬比教师的表扬更能让他们产生成功的感觉,相反,孩子们总是不希望自己不好的表现被父母发现,因此,家长的评价对孩子来说更具有教育意义。

另一方面,由于评价主体发生了变化,我们不仅从评价上可以观察了解得到学生在家里学习科学的情况,也能看出家长的作用和对科学的重视程度。例如在种植凤仙花的活动中,有家长评价孩子种植凤仙花的态度,有家长评价孩子观察的细心,也有家长评价孩子在学习中不足的地方;更有孩子评价家长对自己种植过程中的帮助,也有孩子评价家长对自己种植凤仙花的不支持,也有孩子评价家长对花的兴趣等等。总之,通过这种评价,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有效,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并以此为教学依据,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改进、调控,使其更加科学化、高效化。

家长参与科学教育,参与科学教学活动是新世纪科学教育的需要,更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提高孩子科学素养的捷径,更是中华民族复兴与国家昌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柳菊兴 鲁晓成等编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教师解读》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红霞 《科学究竟是什么》 教育科学出版社

3、喻伯军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4、中国教师网(http:///)

篇2: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论文 家长参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意义和途径

科学求真,美育寻美,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美感是主观的,但它来源于科学实践活动,科学中丰富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因素是美感产生的客观基础。科学方法之真、价值观之善、情感之美,客观上要求科学教学表现出更丰富的情感性和审美性。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承载着让儿童感受科技美的启蒙任务。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审美形象就是人类科学活动及其成果呈现为审美对象的成果,是体现人的探索本性和认识能力的活的形象。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美育,引导学生认识、感受科学之美,必须根据科学教学的审美特点,遵循学生审美活动的特征,在发掘、把握小学科学教学中美育内容的基础上,探索正确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以情起兴,陶冶学生审美的情趣

感染性是美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美育不可能以说教或讲解的方式存在,其实现依靠的是小学生与审美形象之间的情感交往,从动之以情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美育不能被动接受,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他们的美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之中才能形成。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望审美情感会自发地形成。必须进行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在这里,教师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所以,以情起兴,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引领学生感受科学之“美”的最基本的途径,以此实现“美”的教育功能。就其实施的方法来说,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课堂弥漫一种温暖的气息

杜威说:“知识是情感汪洋中的一杯水。”王国维说:“美学即情学。”科学教师要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首先必须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做到以情传情,以感动感,让学生产生“科学学习是美的”感受。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为什么听有些教师的课,感觉舒服,甚至回味无穷呢?这就是情感的魅力,是美的魅力。科学用理性方式把握世界,强调理性和客观。

学生往往对科学活动中蕴含的真、善、美难以体会,将科学学习等同于课上记笔记、背概念和课后做习题等枯燥的学习活动,无法从科学学习中获得美感,丧失了科学探究的兴趣。美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没有自由,美是不会生长的。只有学生自己愿意进行探究学习,他们才会获得美的享受。所以,对科学教师来说,就是要成为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亲身介入并悉心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儿童营造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以自己良好的情绪激发学生高昂、愉快的学习情绪,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开展探究,由情入理,情理交融,感悟科学之美、探索之趣,收到陶情冶性的效果。

2.以审美对象之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美是通过形象来表现的。美育也总是以活的形象令人感觉生动、活泼、有趣,趣味性是美育的一大特征。美育的过程总是伴随个人趣味的激发和满足。儿童审美心理具有直观性,这就要求科学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中美的形象,激活学生审美的意识,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缺少的是眼光。”科学学习内容有三大领域: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给学生呈现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世界,这本身就是一种系统的、和谐的美。

(1)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

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教学中的资源,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用眼观察,用心感受,用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如果学生能为了欣赏日月星辰、风霜雨露的美景而停下脚步,能因为小草萌芽、叶子飘落的美态而心头柔软,能为观察到显微镜下一滴水里的世界而感到心灵震撼,能看到自己种植的植物和饲养的蚕儿、蜗牛等茁壮成长而敬畏生命,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美丽,他们感受到的快乐和美感会多很多。

(2)用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

美是生活。科学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科技形象来感染学生,用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通过带领学生开展制作纸鹦鹉、做太阳钟、折形状、建桥梁、搭支架等制作活动,使儿童体验科技作品中蕴含的科学之美。同时,由此联系到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去欣赏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激动人心的航天工程,了解神奇的克隆、人工选择等生物工程技术,感受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电脑、手机、微波炉等日常用品,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验到科学与技术的完美结合,科技之“美”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自觉成长。

二、感悟过程,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

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实践。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会出现冥思苦想后柳暗花明的情景,产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心理体验,师生的情感被源自心灵的成长所照亮,不知不觉融入探究之中。此时,教学成为美好的过程,表面化的教学活动走向认知的实践活动,科学过程的内在景观变得丰富多彩,科学认知过程产生了美的魅力。在此过程中,儿童对科学方法的“真”会获得独特的体验,实现美育中“真”的教育功能。如何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呢?

1.在过程中启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让小学生尝试把解决问题的艰苦劳动转化为一种审美享受,每一次的问题解决都是一种充满灵感的体验,而成功的发现是对学生们最好的奖励,学生在对真理的把握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

第一,感受科学方法的智慧美。为了证明地球的自转,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于1851年做了一次成功的摆动实验,“傅科摆”由此而得名。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越重的物体下落越快”的结论。这些著名的实验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体现着科学方法和验证结果的完美。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并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结论,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能产生由衷的喜悦和深沉的美感。比如:设计一个在10秒钟内能摆动10次的摆,学生们首先要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得出了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以后,设计出反复调整摆长以达到实验要求的实验方案,经过多次艰苦尝试,最终制作出了10秒钟内摆动10次的摆,明白了摆的制作原理,并能解决生活中钟摆走得快和慢的实际问题。这时,学生们会感到科学是有用的,他们从科学实践活动中获得了美的享受。

第二,感受科学过程的曲折美。感受是审美的关键,理解是审美的核心。科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亲历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认识科学的基础。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真情地感受到并由衷地赞叹科学知识比他们以前的个人见解有更为强大的说服力、迷人的魅力和科学规律美的震撼力――“科学之美”。比如《简单电路》的教学,教师让学生点亮小灯泡,当学生们不懂得闭合电路、不知道将导线的两端分别连在小灯泡的底部和侧面两个触点上时,他们往往点不亮小灯泡,经过反复观察、对比、尝试等一系列艰苦的探索以后,他们点亮了小灯泡,懂得了要点亮小灯泡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这时,学生们所收获的喜悦是无与伦比的。当他们反观自己探究的过程、审视已建立的简单电路概念时,就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精神上的愉快就是美感。建立在知觉基础上的对科学求“真”的深刻体验和理解,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2.以好奇心为动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人类的发明离不开想象,儿童在审美活动中同样离不开想象。“审美活动中的想象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它可以达到对现象发展规律的审美表现及自由把握。”想象力是科学的生命。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使科学活动之中的思维美为学生所欣赏、所接受。

(1)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知识容易遗忘,而思想可以潜移默化。教师要注意避免在教学过程的初始阶段把结论告诉学生,要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留白”的审美艺术,讲述时适当做些减法,尤其要避免把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按部就班地操作,而是要善于抓住关键处让学生思考,让学生产生急于填补、充实的欲望。比如:教学“环形山的形成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猜想假设,有学生认为月球上的环形山是陨石撞击形成的,有的认为是火山喷发形成的,也有的认为是月球形成之初形成的,等等。这时,不要告诉学生答案,继续引导他们自己设计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学生得出结论后,及时组织交流与评价,让学生学会静静地倾听,学会悦纳、分享别人的见解,在倾听中让思想悄悄拔节,看到“每一粒沙中的世界”,获得思维美的熏陶。

(2)创设美感情境,引导学生移情。

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转移到审美对象上,以情感为动力,结合审美经验,对审美对象进行分析、加工、改造,美学上称之为移情的过程。小学科学教学中审美想象力的培养要从创设情境开始,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形成审美的心理共鸣。如教学《变色花》时,教师出示一朵白色的纸花,然后往上面喷洒紫甘蓝汁,白色的纸花瞬间变成了红花。在学生跃跃欲试时,再出示一朵白色的纸花,请一名同学同样往上面喷洒紫甘蓝汁,白色的纸花却没有变成红花。这时,学生会产生探秘老师在第一朵花上动了什么“手脚”的强烈好奇心,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正是他们感受、领悟科学方法之“真”的原动力。

3.培养批判性思维,锻炼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美在哪里?就在创造中。实践证明,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是可以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的。审美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最美的火花。要想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展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轻松润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对别人的探究结果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教师不一定非要追求什么“标准答案”或“终极真理”,而是要随时抓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闪现出来的富有创意的思维火花,并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把学生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转化为卓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和创新活动,让学生深刻体悟到创造不仅是智慧的升华表现,也是人类最绚丽的花朵,受到美的感染。

三、美化心灵,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

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完整人格的塑造,是实施于伦理层面的美育,侧重于美育中“善”的教育功能的实现。小学科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在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对科学、对自然、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1.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让学生学会辨别美

一个人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对待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备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小学科学教学要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这些价值观隐藏在具体的科学活动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美育因素,拾取其中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完成感受、欣赏、评价、判断的审美过程,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不美的,培养学生的美好理想和高尚情操,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学会科学地看问题和想问题。

2.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美育终究要以高贵、健全的人格为旨归。良好的科学精神会潜伏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此后支持他们行为的一种无意识力量,会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个体人格的塑造。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要形成的科学精神,主要包括“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这里面涵盖了求真求实、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解放思想、合理怀疑的批判精神,不迷信权威、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民主自由、平等合作的团队精神,锲而不舍、顽强执着的奋斗精神,等等。这些科学精神渗透于小学生科学学习之中,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悟到科学精神之美。在科学精神的观照下,学生逐渐从审美自发走向审美自觉,最终由内而外表现在他们的经常性行为中,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筻

篇3: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论文 家长参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意义和途径

本文将对临床医生参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及可行的参与途径进行探讨, 以促进临床医生参与科学研究, 促进我国医学的快速发展。

1.科学研究对临床医生的重要性

临床医生的职责是什么?在临床医生刚刚步入医学大门成为一名医学生时就已经被告知, 那就是医学生誓言[2]。医学不仅要利用成熟的检测手段和医疗经验进行疾病的防治, 更重要的是对未知生命科学知识的探索, 只有对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寻找问题的答案, 才能使医学不断进步, 而当前医学所取得的成就正是医学前辈们不断摸索、不懈追求的结果。因此基础研究平台对于临床医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临床医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困难

目前临床医生参与科学研究的人数较少, 一是由于医生本身职业原因使得他们的业余时间较少, 二是职称较低或学历较低的临床医生很难申请到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 三是医院可进行科研实验的硬件设备有限。因此, 临床医生要进行科学研究就急需寻找到合适的途径。

3.临床医生参与科学研究的途径

针对临床医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制约, 以下参与途径将是临床医生参与科学研究的较为可行的方法。

第一步:选择研究方向。即根据自己熟悉的领域选择一个具体要研究的对象。如肿瘤外科医生可选择肝癌的发病原因进行研究。

第二步:从角度找方法。即确定研究角度, 是从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循证医学、医学文献、病理学、影像学、实验动物学还是分子生物学角度入手, 这要根据研究方向来选择。如研究肝癌的发病原因, 一般几种学说, 如病毒感染、炎症诱发和饮酒过量等[3,4]。要研究原因, 首先可以提出假说, 再去验证假说的正确性。比如建立研究假说为:饮酒过量可导致肝癌。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可以从各个研究角度去验证。比如, 选择较为容易实现的医学统计学方法, 搜集适量肝癌患者与正常人是否过量饮酒的信息, 通过列四格表, 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来确定饮酒过量与肝癌发病的相关性[5]。

各个研究角度有各自的优势与要求。如医院配有实验动物饲养室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则可以选择建立动物疾病模型、基因表达水平检测、蛋白质表达水平检测等[6,7]。如有细胞培养室, 则可以通过培养细胞并加一些药物等对细胞进行刺激, 然后再检测细胞中基因、蛋白质的表达情况。若以上条件都没有, 则可根据各医院的规定, 借助医院的医疗设施, 如病理科、影像科和检验科等科室的一些设备, 对实验样品进行检测研究。如果以上条件都达不到, 那么可以从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循证医学、医学文献检索等角度来解决问题[8]。使用这些方法的最基本的前提是获取研究资料及使用适当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通常需要患者的病历资料或医学文献, 通过确定资料的数据类型及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如果对分析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没有足够的把握, 图书馆、网络和书店中都可以方便的找到很多现成的教材。因此这是一种较为适合临床医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途径。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不能获得问题深层次的解答和探索。要想全面深入的解决科学问题仍然需要设施、人员较为丰富的实验条件。

临床医生还可以通过跟随有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的医生团队一起进行科学研究。学历有待提高的临床医生还可以通过考取研究生来参与医学相关科研工作。专门进行生命科学研究的科研院所和高等大学基本都具有较为丰富的科研硬件条件, 并且专家学着云集。临床医生个人或科室通过与科研院所和高等大学相关专业实验室合作也是一种较为可行的途径。

新的时代有新的挑战。科学研究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下。对于我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医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医学的科学研究更是非常的关键。临床医生不仅需要用已有的医学知识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治和预防, 更需要参与科学研究以期探索目前尚不能治愈疾病和更好的医疗方法。因为临床医生是与疾病最为接近的人, 他们对疾病的认知比他人更深, 相信临床医生的科学研究成果必将更受瞩目。

参考文献

[1]伍德威.中外医院模式的比较[J].中国医院院长, 2005, (15) :32-33.

[2]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106号文件附件四, 1991.

[3]王志瑾, 周元平, 程兵, 梁炽南, 彭文伟.广东省顺德市原发性肝癌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6, 03.

[4]苏中华, 郝伟, 谌红献.中国五地区饮酒情况及相关问题调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17, 8.

[5]徐向阳.卡方检验在学生成绩差异性分析中的应用.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1, 4.

[6]于士柱, 浦佩玉.胶质瘤bcd—2基因表达水平与其细胞增殖和凋亡关系的研究.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0, 1.

[7]施一江, 赵玫.主要人热休克蛋白在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的比较研究.中华肿瘤杂志, 1998, 4.

篇4: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论文 家长参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意义和途径

“纵观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突出。”科学教育已走向各国教育视野,其强大的生命力无可比拟。小学科学教育与艺术的融合,是一种连接现实与发展的思维观念,教育者应该更改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挖掘优秀的教育途径,培养学生科学观、艺术观。

科学与艺术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随着现代生活的不断进步,人们具有更高精神层面的美感需求,在科学中探求美,在美中寻求科学,这是普遍性真理,已得到大众认可。通过艺术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接受科学教育,通过科学教育也可以给予受教育者美的感受,对于学生的成长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小学科学与艺术相互融合的重要意义

英国知名博物学家赫胥黎曾在其创作的《科学与艺术》中提出,“艺术与科学是自然这块奖章的正面和反面。”我国当代画家吴冠中先生也一度强调,“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科学与艺术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特别是在大融合时代,艺术已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融入到了科学中,科学被不知不觉地披上了一层艺术盛装。换言之,科学与艺术,已然不分彼此。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育应注重与艺术融合,使小学生能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了解艺术、熟知艺术,甚至是热爱艺术。唯有如此,小学生才能真正培养起良好的习惯和素养,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科学艺术的发展。

小學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极为重要。小学科学与艺术的互融是真、善、美统一的教育,科学是真实的,艺术是唯美的,教育是善良的,三者的巧妙结合即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小学科学教师要具有正确的认知和才能,通过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教育途径来实现这一崇高的教育目的。

二、小学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途径分析

小学科学与艺术相互融合的最好方式是调动感官感觉,使小学生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感知艺术。

(一)调动听觉,创造悦耳的音乐

小学生的听觉非常灵敏,好奇心也非常强。若小学科学老师能够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调动小学生的听觉,将会增加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感知艺术的热情。如笔者在教授《声音》单元时,就先向学生普及声音的特点、产生方式、音高变化与传播途径,使学生充分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及被听到的。而后,为了增强学生对声音的感知,笔者进行了如下操作:在讲台上摆设多个空“音乐玻璃瓶”,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在音乐瓶中装入分量不同的水,用小木棒依次对音乐瓶进行敲击,使之产生不同声音,形成一首欢快的“欢乐颂”。由此一来,小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可通过空气传播。而且,振动频率不同,其声音也不同。如水量较多时,音乐瓶的振动较缓慢,音调相对较低;水量较少时,振动频率较快,音调相对较高。

课程实践证明,在《声音》知识教学中巧妙地融合音乐艺术,可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听觉感官,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科学艺术学习热情,如不少小学生在课后都强烈要求笔者教其如何用“音乐瓶”创造悦耳的音乐,据一些家长反馈,小学生回到家中后,也用玻璃杯自制了“音乐瓶”,并创设了自己的音乐。

(二)调动视觉,打造美丽的画面

人对具象事物的感知,依靠视觉感官来完成。通常情况下,视觉感官摄入物象后,物象即成为一副美丽的画面。人若进一步发挥想象,将美丽画面进行重组,则将形成另一组更具特色的魅力图画。这一点,在教授《植物的叶》时,笔者深有感悟。

在向学生讲解《植物》单元时,笔者首先给学生介绍了校园大树与小草的差异、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的区别,使学生形成不同植物的不同部位也不一定相同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普通树叶、吊兰叶、芦荟叶、枫树叶、新出嫩叶与枯叶,并详细解释每种叶子形状、颜色差异的原因,使学生充分了解植物的同一部位,也可能存在完全不一致的情况。由于每种叶子都各具特色,所以,学生的视觉感官得到了极大程度地调动和满足。换言之,每种特殊形状的叶子在学生脑海中都形成了一幅特殊画面。基于此,笔者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每种叶子的形状与颜色,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这些叶子设计一幅画,以实现科学与美术的融合。

不可否认,学生用叶子自行设计的画面是非常美丽的。如部分学生用普通椭形树叶设计了一只自由翱翔的“蝴蝶”,用芦荟叶子设计出一个可爱的“海星”,还有部分学生用枫树叶做了一条美丽的“蓬蓬裙”。最让笔者意外的是,一些热爱手工艺的学生,在大树叶内部剪出了一副副精致的卡通人物画。可见,调动小学生视觉,实现小学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一种有趣且可靠的途径。

(三)调动触觉,感知造物的美妙

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通常是浅显的,如他们在感知周围的材料时,只能简单地感知材料的软硬度与柔韧性,抑或是吸水性,而无法深入掌握材料内含的成分。因此,若要让小学生在学习《周围的材料》时,可以顺势将科学知识与艺术知识相互融合起来,恰如其分地调动小学生的触觉,使之感知造物之美妙。如笔者向学生讲解周围材料的软硬度、柔韧性、吸水性等特性后,便组织学生于周日到陶瓷坊,学习并亲手制作陶瓷器皿,使学生充分体验泥土材料变成自己制作的器具的过程,进而深刻记忆泥土等日常材料的特性与作用。

实践证明,调动小学生的触觉,使之在感知日常材料特性的同时进一步掌握材料的艺术性,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艺术学习兴趣。如部分家长反馈,自笔者带学生到陶瓷坊学习制作陶瓷器皿后,每个周末,凡遇家长有空,孩子都会要求家长带其到陶瓷坊学做自己喜欢的小人儿或器皿。期末民意调查结果也显示,小学生非常欢迎这种先普及基本科学知识,再调动触觉感官,学做艺术品的教学方式。由此可知,调动学生触觉,感知造物美妙,是实现小学科学与艺术融合的良好途径。

三、结语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渗透艺术教育,实现科学教学与艺术教学相互融合,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探索能力,还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艺术学习热情,提高其艺术素养,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小学教师应注重在科学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引导学生将科学与艺术融合起来,充分感知科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

(高邮市甘垛镇甘垛小学)

篇5: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论文 家长参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意义和途径

东北镇中心小学校

王春华

一、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资源从孩子身边常见的事物做起

提到学校科学课程资源,过去有许多人有这么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学校科学课程资源就是教材等书籍。这些书籍的确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但它们决不是科学教育课程的唯一资源。事实上存在于学校之内的课程资源种类很多,除了教科书以外,课程资源还应包括诸如教师、教育管理者、学校图书馆、网络中心、实验室、仪器设备、生物角、生态园、科技园地甚至花草树木等。

还有许多人提到科学课程资源总认为那是个神秘和抽象的概念,其实恰恰相反,它是非常具体和鲜活的。作为科学课程资源,它们往往就是孩子身边的一些常见事物,而这些常见的事物往往会给孩子以具体形象的感觉,也容易令孩子对它们产生亲切感,多种多样、具体鲜活的资源还易于引起孩子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欲望。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可以作为帮助小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很好的课程资源,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值得孩子们探究的、有价值的内容。以一棵小树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许多问题如:这棵树叫什么名字?它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这种树到了秋天会落叶吗?有些树为什么到了秋天会落叶?水分在树内是怎样运输的?树是怎样吸收养分的?如何证明它进行了光合作用?有哪些昆虫对它的生长造成危害?如何防止这种昆虫对它的侵害?如果没有阳光,小树能活下去吗?能活多久?它与我们人类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等等。

孩子可以通过调查、访问、查找资料、设计探究性实验等方式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孩子对于生命世界多样性的理解、对于生物生命周期以及生物的基本需求的理解都会有新的认识,孩子的科学意识、科学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也会得到有效提高。

二、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从小处做起扩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体验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利用好多种科学资源,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例如,许多学校中都有小池塘的存在,在一位课程资源意识很强的教师眼里,小池塘便是一个很好的课程资源,它里面蕴含着许多可供探究的东西。如,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观察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究竟生存着哪些小生命?经过一番调查,学生不难发现:池塘的岸边生长着各种树木花草,还生活着许多诸如蚂蚁、蚂蚱,蚯蚓、蜜蜂、蝴蝶等小动物;池塘的水面上漂着浮萍,还不时地有蜻蜓、水蜘蛛在活动,池塘的水面下生长着水草、鱼类、青蛙还有各种浮游生物。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生命都是怎样生活的?它们之间有联系吗?这里面是否存在着食物链?如果将整个小池塘封闭起来,少了某种生物,是否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有哪些情况会对小池塘造成污染?如果池塘里的水受到了污染,哪种生物首先受到伤害?有哪些措施可以保护小池塘,使它免受或少受污染?在对这些问题思考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问题拓展开,如:由对小池塘保护的思考,你对我们的城市环保有哪些建议? 这样,一片小池塘便可被我们用来作为锻炼学生观察能力,认识动植物,理解生态系统成员间的关系以及环保重要意义等方面具体、鲜活的课程资源了。

三、充分利用已有的图书资源

在校园当中,我们平时用的课本以及各种各样的图书资料是最为常见的课程资源。许多学校都建有自己的图书馆,图书馆中的各类藏书、报刊也是我们宝贵的课程资源。此外,许多家长也为自己的孩子购置了种类不同的科普读物。这些读物利用好了,便是一笔不可忽视的精神财富。

布于各个学生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我们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起自己小小的图书馆。我们可以对每位学生家中的科普读物进行普查登记,随后对它们进行整理分类,按顺序将这部分读物登记在册。有了这样的小册子,每位同学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爱好向拥有的同学借阅了。这样不仅可以使存在于每位学生家中的图书资料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友好、相互帮助、爱护图书等可贵品质。同时,学生相互间的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四、立足学校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开辟科教天地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土地或学校的自然环境开辟科技园地、饲养园地等科学教育基地,如能将老师与学生发动起来,自己动手建设生态园、生态馆对于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大有帮助。有一所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这所小学的师生一起动手,开动脑筋,充分利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采集标本,自主设计与建设,在经费不足,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建起了蝴蝶馆、植物馆、鸟类馆、生态馆等五个室内主题场馆。他们还改造了校内原先狭长的垃圾场,建成了一个生长着大量植物,生活着鱼虫花鸟并点缀着亭台、池塘的室外生态园。这些场馆的建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形成了他们的团队精神而且还为学生的科学教育提供了大量鲜活、生动的素材。

五、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动有科技特长的教师,结合学校的优势所在,开发学校的特色课程,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对达成科学课程的目标将起到重要作用。

篇6: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二、科学知识

1.认识果实和种子。

2.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3.

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愿意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种子传播方式的视频资料。

2、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放大镜、(12组)。

二、学生准备

1.把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来。

2、纸巾、小刀。教学过程:

一、认识什么是果实

(四人小组的学生把自己认为是果实的集中在一起观察比较)

1、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学生活动后交流,发现从外表无法找到共同特征,老师启发学生可从内部去找。

3、学生解剖果实。老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4、汇报交流。

5、老师小结:果实都有果皮,内部都有种子,这是果实的共同特征,要判断它是否是果实,主要看它内部是否有种子。当然现在人们为了方便,培育出了无籽西瓜、葡萄等,它们仍然属于果实。

6、老师出示土豆:它是果实吗?

7、学生讨论,分组活动。

8、汇报交流。

(评析:果实的概念学生十分模糊,往往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让学生找一找,剖一剖,看一看,比一比,发现果实里面有种子这个特征。反馈发现,学生现在很容易就能把果实找出来了。)

二、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1、谈话:果实成熟后,植物妈妈就会向外传播种子,你知道哪些传播种子的方法吗?

2、学生汇报交流。

3|、同学们知道得真不少,老师也准备了这方面的视频资料,一起来看一下,注意:片中介绍了几种传播种子的方法?这种方法传播的种子有什么特点?

4、学生观看视频资料。

5、汇报交流。

6、师小结板书。

(评析:种子的旅行方式学生知道一些,但不全面,本环节目的是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全面的认识。视频的播放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看,不仅知道了常见的几种传播方式,而且也了解了每种传播方式的种子的特点。)

三、认识种子的构造。

1、谈话:刚才在片中我们看到种子落到土壤里,生根发芽长成了一株新的幼苗,请你预测一下:种子里面有什么?并把你预测的结果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活动,汇报交流。

3、谈话:刚才同学们作了种种预测,怎么才能知道自己预测得对不对呢?

4、师示范操作 :用镊子仔细地剥开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5、学生分组活动,老师提醒学生把看到的画在活动纪录上。

6、学生汇报交流。

7、师小结板书。

(评析:学生在观看种子的旅行的视频资料时,看到一株小苗破土而出,发出了阵阵惊叹,他们迫切地想知道种子里到底有什么,此环节正是在学生的这种需求下安排的,教师采取先猜一猜、画一画,解剖后再看一看、画一画、比一比的方法,非常适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学生不仅了解可以用画图的方式来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知道种子里面有“植物宝宝”,还懂得了细致观察对于科学学习的重要性。这对于以后的科学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课后延伸:探究种子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1、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种子,粮店里也有很多种子,为什么这些种子一直是种子而没有发育成一棵棵小苗呢?

2、学生交流讨论。

3、课后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篇7: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论文 家长参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意义和途径

三台县心妙小学 吕永刚

本节课是我指导学生观察校园里树木后的教研课.在本课教学中有优点也有不足,现反思、总结如下: 从教学目标来看,学生能用语言和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一棵树进行描述,并比较所有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教材的活动安排上看,不难看出这节课的活动是不多,但是每一块教学的难度是很大的,而且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其中一个活动,就比如拓印树皮,这在美术课里可能需要用几节课的时间来学习拓印的技巧,而在科学里要求学生用一节课里的其中一个活动来完成,几乎不太可能。另外写观察一棵树木的日记,它的难度也偏大,学生还不会写作文呢,所以,写这样的一篇观察日记是需要花费比较大的时间,因为要求教师做指导之后,学生才会写观察日记。

我对教材的处理:首先拓印这一活动完全删除,留给学生的回家作业完成,要求在家长的指导小完成拓印树皮的活动。其次主要活动放在写观察日记,原本要求学生在校园里观察一棵大树之后把观察到的信息写下来,并整理成一篇类似与书本第7页的日记。在前上课的时候我是让学生按照上节课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校园里的其中一棵树,然后回到教室写观察日记,结果出现了一节课20分钟时间是学生在校园观察,有几个组甚至在浪费时间。所以,大大影响了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最后导致课堂时间不够,教学任务没有完成,甚至是最后比较大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也来不及教学。好在大部分学生早就已知大树的相同点是有根茎叶(树根、树干、树冠),需要阳光、水、空气等。不同点是树叶、树干等不同特点。后面两个班级上课时我调整了教学过程,其中让学生到校园观察这一环节删除,改为回忆第一节课同学们观察的大树的特点,参照第一课的一张表格直接整理观察过的香樟树的一些特点,并写成观察日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观察日记的质量是比较高的,而且还有一些时间正好来说说大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的话教学目标只能说基本完成。课外作业是拓印树皮,有必要请学生在课外到校园或公园观察一些树,并写出树的特点。

学生完成活动和作业情况来看。学在这一课要求学生书写的部分比较多,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书写成这样的语言表达,应该还是不错的了。

上一篇: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经验总结下一篇:社区走访排查治安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