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电流教案

2024-07-09

高中物理电流教案(共8篇)

篇1:高中物理电流教案

第二章 恒定电流

第10节

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课前准备】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原理,进一步感受电源路端电压随电流变化的关系.2.掌握利用仪器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方法.3.学会根据图象合理外推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尝试分析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误差,了解测量中减小误差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实验手段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技能,具备敢于质疑的习惯、严谨求实的态度和不断求索的精神.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图线处理数据

难点:如何利用图线得到结论以及实验误差的分析 【教学方法】实验、讲解、探究、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问题】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内容?表达式?

【回答】闭合电路中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整个电路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表达式:E=U+Ir

【问题】现在有一个干电池,要想测出其电动势和内电阻,需要什么仪器,采用什么样的电路图,原理是什么? 新课教学 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一、实验原理 【展示】

方法

一、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E , 内电阻r

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E=U+Ir得,用电压表路端电压U、电流表测电路中电流I , 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测出两组U和I相应的数值便可得到,电源电动势E , 内电阻r.方法

二、用电流表、电阻箱测电源电动势E , 内电阻r

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E=IR+Ir得,用电流表测出电路中的电流,调节电阻箱的旋钮,改变电路中的电阻,测出几组R和I相应的数值便可得到,电源电动势E , 内电阻r.方法

二、用电流表、电阻箱测电源电动势E , 内电阻r

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EUUr得,用电压表测出电阻箱两端的电压,调节电阻箱的旋钮,改R变电路中的电阻,测出两组R和U相应的数值便可得到,电源电动势E , 内电阻r.【过渡】根据以上原理均可测得电源电动势E , 内电阻r,以伏安法为例,具体测量

二、实验方法

实验目的: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E , 内电阻r 实验原理:E=U+Ir

实验器材:被测电池、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键、导线、坐标纸.电路图

实验步骤:

(1)确定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按照电路原理图把器材连接好.(2)把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到电阻最大的一端.(3)闭合电键,调节变阻器,使电流表有明显示数,记录一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用同样方法测量并记录几组I、U值.(4)断开电键,整理好器材.(5)数据处理:在坐标纸上作U-I图,求出E、r.注意事项 1.为了使电池的路端电压变化明显,电池的内阻应选大些(选用已使用过一段时间的干电池); 2.在实验中不要将I调得过大,每次读完U和I的数据后应立即断开电源,以免干电池在大电流放电时老化现象严重,使得E和r明显变化.

3.测出不少于6组I、U数据,且变化范围要大些,用方程组求解时,类似于逐差法,要将测出的I、U数据中,第1和第4组为一组,第2和第5组为一组,第3和第6组为一组,分别解出E、r值再求平均.

4.干电池内阻较小时,U的变化较小,此时,坐标图中数据点将呈现如图(甲)所示的状况,使下部大面积空间得不到利用.为此,可使纵坐标不从零开始而是根据测得的数据从某一恰当值开始(横坐标I必须从零开始),如图(乙)所示,并且把纵坐标的比例放大,可使结果的误差减小.此时图线与横轴交点不表示短路电流而图线与纵轴的截距仍为电动势.要在直线上任取两个相距较远的点,用r=U,计算出电池的内阻r.I

三、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的处理是本实验中的一个难点.原则上,利用两组数据便可得到结果,但这样做误差会比较大,为此,可以多测几组求平均,也可以将数据描在图上,利用图线解决问题.图线的纵坐标是路端电压U,横坐标是电流I,实验中至少得到5组以上实验数据,画在图上拟合出一条直线.要求:使多数点落在直线上,并且分布在直线两侧的数据点的个数要大致相等,这样,可使偶然误差得到部分抵消,从而提高精确度.将图线两侧延长,纵轴截距点意味着断路情况,它的数值就是电源电动势E.横轴截距点(路端电压U=0)意味着短路情况,它的数值就是短路电流

E.r说明:①两个截距点均是无法用实验实际测到的,是利用得到的图线向两侧合理外推得到的.②由于r一般很小,得到的图线斜率的绝对值就较小.为了使测量结果准确,可以将纵轴的坐标不从零开始,而是根据测得的数据从某一恰当值开始(横坐标I必须从零开始),这时图线在纵轴上的截距仍为电源电动势,而图线在横轴上的截距不再是短路电流,电源内阻r由U求得,计算r时选

I取直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求得.【拓展】作U—I图象的几个原则:(1)适当选择横坐标、纵坐标的单位的比例和坐标起点.坐标的起点不一定通过零点,图线在坐标系中应尽可能占有较大的空间,不要使图线偏于一边或一角.标度能反映读数的准确程度,坐标的最小分格至少与实验数据中最后一位准确数字相当.(2)描绘图线时,应尽可能使实验数据点通过或均匀地分布在光滑图线的两侧.对于个别离图线较远的点,误差很大,应舍弃.误差分析

【问题】选用电路图时,有甲乙两种电路图,原则上也是可以的,那么我们在做实验时是否两个都可以,还是哪一个更好?为什么?(甲图)

1、误差来源:电压表的分流

2、测量值与真实值比较:设电动势为E′,内电阻为r′;

E′=U1(I1U1)r′ RVU2)r′ RVE′=U2(I2解得:E=(I1U2-I2U1rr)(1+)=E(1+)I1-I2RVRV

r=U2-U1rr(1+)=r(1+)I1-I2RVRV由此可知测量值E、r均比真实值偏小,但r′<<RV,故误差很小。适宜测小内阻电源(乙图)

1、误差来源:电流表分压

2、测量值与真实值比较

E=U1+I(1r+RA)E=U2+I(2r+RA)

解得E=I1U2-I2U1=E

I1-I2r=U2-U1-RA=r-RAI1-I2

由此可知测量电动势不存在系统误差,但内电阻测量值r比真实值多了电流表的内阻RA。由于内电阻本身很小,这种方法测出的内电阻相对误差很大,因此我们选用图甲的接法来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但是如果题目仅要求测电源电动势则应选用图乙接法为宜。注意事项:

(1)使用内阻大些(用过一段时间)的干电池,在实验中不要将I调得过大,每次读完U、I读数立即断电,以免于电池在大电流放电时极化现象过重,E、r明显变化(2)测量误差:E、r测量值均小于真实值。

(3)电流不能过大,一般小于0.5A。【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伏安法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的实验原理,E=U+Ir,E=IR+I,EUUr,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以及误差的来源.R【布置作业】 课本P71-72,问题与练习1,2,3 【板书设计】

篇2:高中物理电流教案

一、预习目标

1、知道描述交变电流的相关物理量

2、知道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二、预习内容

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1、瞬时值:正弦交流电瞬时值的表达式为:

电压瞬时值:( ) 电流瞬时值:( )

2、最大值:交流电的最大值反映的是交流电大小的变化范围,当线圈平面与磁力线平行时,交流电动势最大值:(Em=NBSω),

瞬时值与最大值的关系是:(-Em≤e≤Em)

3、有效值:交流电的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规定的。即在同一时间内,跟某一交流电能使同一电阻产生相等热量的直流电的数值,叫做该交流电的有效值,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与最大值之间的关系是:

(E=Em/ U=Um/ I=Im/ )

各种交流电电气设备上所标的、交流电表上所测得的以及在叙述中没有特别加以说明的交流电的最大值,都是指( )

4、平均值:交流电的平均值是交流电图像中波形与横轴所围的面积跟时间的比值,用(e=nΔΦ/Δt)计算

5、表征交变电流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①周期T:电流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所用的时间。单位:s .

②频率f:一秒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单位:HZ.

③角频率ω:就是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转动的.角速度。单位:rad/s.

④角速度、频率、周期的关系(ω=2πf=2π/T)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l、掌握表征交变电流大小物理量.

2、理解有效值的定义并会用它解决相关问题.

3、掌握表征交变电流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学习重难点:表征物理量及物理量间的关系,并能熟练解决相关问题

二、学习过程

1、写出正弦式交变电流电动势的最大值、瞬时值、有效值以及平均值表达式?

2、峰值、有效值和平均值有什么区别?

3、对于正弦式交变电流其有效值与最大值得关系是: ,是不是对一切交变电流都是如此?

3、在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中,那些地方应用有效值?那些地方应用最大值?那些地方应用平均值?

三、反思总结

本节课学习的是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如:周期和频率表示交变电流周期性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最大值表明交变电流在变化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最大数值,反映了交变电流的变化范围;而有效值反映的是交流电的热效应在时间上的平均效果。交变电流的有效值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当堂检测

1、电阻R1、R2与交流电源按照图1方式连接,R1=10Ω,R2 =20Ω。合上开关S后,通过电阻R1的正弦交变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则 ( )

A.通过R1的电流有效值是1.2A

B.R1两端的电压有效值是6V

C.通过R2的电流最大值是1.2 A

D.R2两端的电压最大值是6 V

答案:BD

2、如图2所示,表示一交流电的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其中电流正值为正弦曲线的正半周,则该交流电的有效值为多少?

答案: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图5-2-1表示一交变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此交变电流的有效值是:( )

A.5 安 B.5安 C.3.5 安 D. 3.5安

答案:B

2、如图5-2-2所示,在匀强磁场中有一个“冂”形导线框可绕AB轴转动,已知匀强磁场的磁感强度B=5 /πT,线框的CD边长为20cm.CE、DF长均为10cm,转速为50r/s,若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

(1)写出线框中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表达式;

(2)若线框电阻r=3,再将AB两端接“6V,12W”灯泡,小灯泡能否正常发光?若不能,小灯泡实际功率多大?

解析:(1)注意到图示位置磁感线与线圈平面平行,瞬时值表达式应为余弦函数,先出最大值和角频率:

ω=2πn=100πrad/s

Em=BSω=5 /π×0.2×0.1×100π=10 (V)

所以电动势瞬时表达式应为:e=10 cos100πt(V)。

(2)小灯泡的电阻为R=U额2/P额=62/12=3Ω,

先求出交变电流电动势有效值 E=Em/ =10(V)

此后电路可看成恒定电流电路,由于R=r, U=Em/2=5V,小于额定电压,故小灯泡不能正常发光。其实际功率是p=U2/R=52/3=25/3=8.3(W)

3、将电阻为r的直导线abcd沿矩形框架边缘加以弯曲,折成“п”形,其中ab=cd=L1,bc=L2。在线端a、d间接电阻R和电流表A,且以a、d端连线为轴,以角速度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如图5-2-3所示,求:

(1)交流电流表A的示数;

(2)从图示位置转过90°角的过程中,电阻R上产生的热量;

(3)写出弯曲导线转动过程中,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的电动势的表达式。

解析:(1)弯曲导线转到图示位置时有感应电动势的峰值为Em=BL2ωL1= BωL1L2

产生电流的峰值为Im=Em/(R+r)= BωL1L2/(R+r)

电流表A的示数I=Im/ = BωL1L2/2(R+r)

(2)由图示位置转过90°角所用时间t=T/4=π/2ω

电阻R上产生的热量为QR=I2Rt=πωR B2L12L22/4(R+r)2

篇3:高中物理电流教案

下面我就结合《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过程谈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有效实施的反思。

1. 三维目标有效实施应起于问题

三维目标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应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求证、问题的解决中得到有效的实施。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就是通过解决相关的问题, 从而形成相应知识, 使相应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发展与创新, 离开问题而纯粹讲知识, 就只能是满堂灌知识, 学生不知道知识从何而来, 也不知道知识有何用。学生只是装知识的容器。例如本课设计上, 许多教师的做法是直接分析实验现象, 从中得到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学生也许会记得该结论, 但无法将之变成自己的知识, 更不用说提高技能。而我通过五个问题的探究, 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个个的问题, 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 将知识纳入自己的体系, 能力就会在问题的解决中得到有效的提升。过程与方法本身就是指知识形成的过程,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及在此过程中所用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过程而得到方法, 而离开问题去讲过程、讲方法就像是闭门造车。在问题的探究、解决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倾注情感, 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经历失败的痛苦, 体验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生的信心, 从而正确面对不同的问题, 正确分析不同的问题, 这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的有效实施切入点是问题, 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都离不开问题的设计, 在设置问题时应从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障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难点着手去思考, 提出的问题要有深度, 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2. 三维目标有效实施过程在于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物理课程三维目标, 重点推崇探究性学习, 致力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将课堂的主阵地交还给学习的主体———学生, 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学习课堂。探究性学习基本分为七个步骤, 但由于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点、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性特点等。我认为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应有所侧重, 在不同的课堂上学生应有不同重点的探究性活动。如本课探究性学习的重点应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如何由旧知识 (闭合电路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到猜想 (逆向思维得到磁感线切割部分导线、联想通电导体周围的磁场替代磁铁周围的磁场) ; (2) 由实验收集的证据分析归纳, 总结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而其他探究过程不会少, 但不会成为这堂课的重点。

3. 三维目标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

新课程标准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起主导作用, 问题的提出、解决、探究都在于学生, 那教师是不是多余的呢?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何处呢?许多教师认为在新课程标准下, 教师就是为学生服务的, 主导就是帮助学生, 其实这是一种不全面的看法。

教师的主导地位包括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供服务的内容, 但远不只这点内容。三维目标能否有效地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如本课中, 在课堂引入部分, 许多教师的做法是直接给出本课的探究目标———感觉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看似目标明确, 学生就可以直接按目标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我在目标给出前设置一个问题:能不能找到一个这样的电路, 没有电源也能形成电流呢?这样引导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强烈的冲击 (学生才学不久, 电路中产生电流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电源”) , 而此问题与之形成鲜明的“矛盾”。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从内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内在的学习动机, 对三维目标的实施效果明显强于前者。又如本课中, 学生在搜集证据后的分析过程中, 一般教师的主导做法是依次分析三个实验现象, 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磁通量的变化, 这样做会让学生的思维障碍得以忽略。而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分析讨论磁铁拔出、插入, 引导他们的思维从切割感线转移到面积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B发生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上来, 再分析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让学生自己验证。在分析开关通、断时, 学生就会得到极度成功的喜悦, 而得出一个惊叹 (原来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线圈所在处磁感应强度B发生变化) 。而此时我再抛出一个巨大的“难题” (导线切割磁感线简化图如图5, 磁感应强度B并没有发生变化, 但电路中还是产生的感应电流, 为什么呢?) , 经过分析学生能在头脑中形成“顿悟” (产生感觉电流的条件可能有两个“变化”) , 自然而然地了解了“磁通量的变化”这一重点, 这就是知识形成的过程。

从上分析可知, 学生的探究成效如何, 三维目标落实如何?其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教师要做到主导精彩, 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思考: (1) 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情, 特别是分析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何处是难点?形成知识的思维障碍在何处?从而有针对性地通过问题进行引导。 (2) 认真分析教材, 理清知识的形成过程, 该知识与前面知识的联系, 于后续知识的作用, 从而做到承前启后地主导, 同时要分析清楚哪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难点, 如何加以引导? (3) 加强自身学习, 提高提问能力, 提问的技巧, 提问的艺术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问题的设置上, 一个好的问题能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空。

篇4:高中物理电流教案

201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三节“串联和并联”的实物图和对应的电路图中开关的连接,并没有在位置上严格地一一对应。这种失误表面看起来是小事,但在实际教学中产生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它干扰了课堂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工作者须改变唯教材是从的错误思想,排除教学干扰因素,使学生的思维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关键词

开关连接 出现失误 排除干扰 思维回归

翻开201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三节“串联和并联”的实物图和对应的电路图中开关的连接时,你会大吃一惊,教材中两幅图中开关连接位置竟然是相反的(如图1所示)[1]。结合教学实践,我对教材中开关的连接提出质疑,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教材没有将实物图和电路图中的元件一一对应连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误导

《课标》对初中学生电路知识的要求是:“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2]。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化难为易,我就让学生按照电流的路径采用“点对点”的方法来连接。所谓“点对点”的方法就是先让学生准确说出实物和电路元件的两个端点名称,然后将对应的端点连接起来。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连接,学生的正确率达到了惊人的95%。我首先让学生认识开关的两个端点(如图2所示),一个是动触点(能转动的部分),另一个是静触点(不动的部分),连接电路时只要对应,很容易连对的。由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方法是一样的,先认清连接位置,找到连接点,问题便迎刃而解。反观教材中实物图和对应的电路图中开关的错误连接,让教师怎么向学生解释呢?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麻烦,也让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以为开关的动触点和静触点能随意连接,不会影响实际效果,这实质上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误导。

1.随意连接开关,实际效果与设计结果相反

根据图3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图4的实物图,通过5个学生的展示,有4个同学将S1与S2的导线连成①,只有1个同学将导线连成②。老师引导学生:这两种方案哪个是对的呢?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同学们认为两种方案都是对的,谁也说服不了谁。学生决定在课堂上进行实验。两组同学分别按①、②两种方案连接成实物电路,然后操作开关,观察实验现象。同学们发现:方案①中当断开S2,闭合S1时,灯L1发光,说明S2这个干路开关不起作用;方案②中只有当S2闭合,S1也闭合时,灯L1才发光,说明S2这个干路开关起了作用。最终全班同学达成共识:①的连接是错误,②的连接是对的。理由很简单,在电路图中S1的静触点连接S2的静触点,方案①中S1的静触点连接S2的动触点,开关的连接位置出错了,实验效果当然不一样,看来,连接小小开关也马虎不得,我们再也不能像教材上一样随便连接开关了。由于教材给学生的思维造成干扰,在课堂上花了许多时间才得以纠正。

2.随意连接开关,不利于电磁继电器的学习

电磁继电器虽然原理简单,但结构复杂,是教学的难点。要学生由实物图画出正确的电路图或设计符合要求的电路图更难。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在正确认识单刀单掷开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单刀多掷开关的结构,掌握了单刀多掷开关的作用,就掌握了电磁继电器的使用技巧。图5是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图,我们可以将衔铁及B看成开关的动触点,A和C是开关的静触点。经过这样简化,电磁继电器工作电路中的A、B、C三个触点可等效成单刀双掷开关,如图6所示。

我们以十堰市一道中考习题为例,来说明如何先设计电路图,后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图7是用电磁继电器控制电灯的实验装置图。要想控制电路在开关闭合时甲灯亮乙灯不亮,开关断开时乙灯亮甲灯不亮,请用笔画线代表导线将所给器材按要求连接起来。解析思路如下:先看电磁继电器(控制电路略),将工作电路中电磁性电器的三个触点转换成单刀双掷开关,依据题目要求,设计出工作电路的电路图(如图8所示)。然后找出元件的正确位置,利用“点对点”方法很快就能由电路图连接实物图了,如图9所示。学生如果会连接实物图,由实物图画电路图就简单多了,当然也就会画了,通过这样的训练,彻底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和学生的易错点。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注意细节,像教材一样随意连接开关的动触点和静触点,要想正确连接电磁继电器的实物图和画出电路图,教学实践中是不可能成功的。

二、教材将实物图和电路图中的元件一一对应连接,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大家都知道工程图纸在施工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按图纸施工,工程质量才有保证。如果随意改变一个重要的支撑点的位置,工程使用过程中就会垮塌,结果害人害己,得不偿失。正因如此,所以图纸一旦冻结,为保证工程的质量,是不允许施工人员更改的。电路图其实也是一种图纸,我们要按图施工,采用点对点方法既可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使学生的思想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更能让学生养成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综上所述,物理是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养成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减少人为的错误,更好地利用科学知识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年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5:高中物理电流教案

教学目的1.理解为什么电感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2.理解感抗的概念和影响感抗大小的因素。

3.知道交变电流能通过电容器,知道为什么电容器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4.理解容抗的概念和影响容抗大小的因素。教学重点

1.电感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小及感抗与哪些因素有关。2.电容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小及容抗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难点

交变电流能够通过电容器的本质。教具

学生电源、电池组、电感线圈、小灯泡、电容器、导线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问:交流电与直流电的区别是什么? 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

(一)电感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

画出三个实验电路图,请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1)

(2)

(3)

(1)(2)(3)三个电路图中交流电源与直流电源的电动势相同,线圈与滑动变阻器阻值相同。A1、A2、A3为三个完全相同的小灯泡。闭合电键,让学生观察A1、A2、A3亮度。

教师提问:观察A1、A2、A3亮度情况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A1、A2亮度相同,A3较暗。教师提问: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这表明电感对直流电没有阻碍作用,对交流电有阻碍作用。教师引入: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

教师点拨:上一章我们学习了一种特殊的电磁感应现象——自感现象。(让学生回想自感现象)学生回答:自感现象是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

教师点拨:本实验中当线圈通入交变电流时,线圈中的电流大小和方向时刻变化,在线圈中会产生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变化。

板书:电感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小,用感抗来表示。

思考提高:感抗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看课本37页,找学生回答。感抗的大小总与线圈的自感系数和交流电的频率有关。线圈自感系数越大,交变电流频率越高,电感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感抗也就越大。

(二)感抗的应用

学生看课本37页,关于低频扼流圈的部分,总结其构造:线圈绕在铁芯上,匝数多,自感系数大,电阻较小。

作用:通直流,阻交流。

看课本37页关于高频扼流圈的部分,总结:(1)构造:线圈绕在铁氧体芯上或空心,匝数少,自感系数小。(2)作用:通低频,阻高频。学以致用

1.如图,白炽灯和电感线圈串联后接在交流电源的两端,当交流电源的频率增加时„()

A.线圈感抗增加 B.线圈感抗减少 C.电灯变暗 D.电灯变亮 答案:AC(三)电容对交变电流的作用

画出两个实验电路图,让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1)(2)两个电路中交流电源与直流电源电动势相同,A1、A2、为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灯泡,闭合电键,让学生观察A1、A2、的亮暗情况。

教师:实验现象是什么? 学生:A1不亮,A2亮。教师:说明什么?

学生:A1不亮说明直流不能通过电容器,A2亮说明交流电可以通过电容器。自主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看书总结:电容器有“通交流,隔直流”的作用。交流电可以通过电容器实质是电容器交替进行充放电,导致导线中有电流通过电灯,则灯亮。

画出两个实验电路图,让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教师:比较A1、A2亮度情况。

学生:A1比A2暗,则电容对交流有阻碍作用,电容对交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用容抗表示。

总结:影响容抗大小的因素,看课本38页,交流电的频率和电容器的电容大小,电容器的电容越大,交流的频率越高,电容器对交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小,容抗越小。

学以致用

在图中所示的电路中,C为电容器,R为灯泡,电流总内阻为零,电压表内阻无穷大,若保持交流电源的电压的有效值不变,只将电源频率增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电流表示数增大 B.电压表示数增大 C.灯泡变亮 D.灯泡变暗 答案:AC

三、总结

篇6:电流物理教案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是有强弱的;

2.知道电流的单位是安培,比安培小的单位还有毫安和微安;

3.知道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4.能正确读出在电流表的示数。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用电流的.效应来研究电流的强弱,提高学生用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连接电路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电流表的读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准确读数的技能。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生连接电路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在学生对电流表读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电流表,并能准确读数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连接电路,正确使用电流表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点拨法

教学用具

手电筒、玩具小汽车、电池、开关、导线、小灯泡、电路示教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实验情境,引入新课

[师](出示电路示教板)这是一个由池、灯泡、开关、导线构成的电路,当闭合开关时,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灯泡亮了。

[师]说明了什么?

[生]电路中有了电流。

[师]你看到电流了吗?你怎么知道电路中有了电流?

[生]电流倒是没看见,但灯泡发光了。

[师]对。如果用手摸灯泡,还会感觉到热,这说明电路中通有电流时会产生各种效应,如给灯泡通电后,灯丝会发热,热到白炽状态就会发光,这叫电流的热效应,除此之外,电流还有磁效应和化学效应等。本来电流是看不见、闻不出、听不到的,但我们可以利用电流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研究它。

[生]我们周围的空气也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刮风时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是不是一个道理?

[师]很正确,你的思维比老师还快。实际上这是一种间接研究问题的巧妙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桌上的小灯泡,看灯泡上标有什么?

[生]有数字和符号。

[师]灯泡上一部分是它的电流值。I是电流这个物理量的符号,0.2A是同学们实验时用的小灯泡的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值。电流I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下面我要问大家了,0.2A表示什么意思?

[生]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是0.2安培。

[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安培是怎么来的?

[师]安培是法国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化学、数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安培在电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被后人称为“电学中的牛顿”。为了纪念他,物理学中用安培作为电流的单位。希望同学们能向安培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开拓和创新。

[生]电流还有其他单位吗?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本中另外两个电流的单位,并完成下列问题:

[投影]

1.电流的单位还有_______和_________,符号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__。

2.电流单位的换算关系是:

1A=________mA

1mA=_______μA

3.把《小数据》中计算器中电源的电流值、半导体收音机电源的电流值,手电筒中的电流值分别换算为以安培为单位的电流值。

[师]同学们阅读了一些电器的电流值,为什么都不一样呢?

[生]说明电流有强有弱。

[师]大家看我手里有手电筒和一只玩具小汽车,当它们的灯发光时,你能判断谁的电流强,谁的电流弱?再换一辆不同的汽车呢?

[生]灯泡发光越亮,电流越强。

[实验]怎样连接电流表。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你桌上的灯泡、导线、电池组成电路,先用一节电池供电,再用两节电池供电,注意观察灯泡的亮度。

[生]用两节电池供电时灯泡亮一些,说明电流大。

[师]现在每组发一个能直接测出电流值的电表——电流表。在刚才的电路中,再接入电流表,就可以测出灯泡的电流值。不过,大家要先阅读课本,讨论一下,要注意什么原则才算正确连接电流表。

讨论之后,总结出以下几条规则:

规则1: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规则2:电流必须从“+”接线柱流进去;“-”接线柱流出来;

规则3: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学生用电流表有两种量程,电流值小时用标着“0.6”的接线柱和“-”接线柱;电流值小于0.6A时用标着“3”接线柱和“-”接线柱;

规则4: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师]掌握电流表的连接后,两人一组开始把你的电流表接入电路中,要注意规则。

(学生实验,教师给予帮助和指导)

[阅读课本]怎样在电流表上读数

读数时,要看清两点:看清所选量程的每一大格、每一小格各表示的电流值;看清测量时表针停在哪个大格、哪个小格上。

学生读数后,教师让几个小组把测得的灯泡电流值报上来,讨论出现的问题:

[生甲]我们组测得的值与灯泡上标的正常值不太相符,我们讨论后认为是导线上消耗了一部分电能,所以电源的电能输送给灯泡时达不到灯泡需要的正常电流值,灯泡也就不如正常时的亮。

[生乙]我们组连接电路都正确,但读数时看到另外的量程刻度上了,所以和别的组不一样。经过认真检查后,改正了错误。

[生丙]我觉得连接电路时关键要注意电流表“+”接线柱是“0.6A”接线柱还是“3A”接线柱,确定之后就好办了。

[生丁]我有一个问题,这个实验中的小灯泡上标有“0.2A”于是我们选“0.3”接线柱,如果灯泡上不标电流值呢?

[师]经过两节的电路学习,同学们对电路不再陌生。实验时很认真,实验后又能很好地总结。现在,又提出了问题,我非常高兴!这个问题可以用试触法解决,你把两根导线和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只要一接触(不要固定),就可看出电流表的表针是否超过你估计的量程。如表针正好在你估计的量程内,你只要把导线固定好读数即可,相反,不在你估计的量程内呢?

[生]换成另一量程的两个接线柱即可。

[师]对。这种试触法在以后的电学中还会用到,如用电压表测电压值等。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可以用电流来表示电流的强弱。

2.正确连接电流表:电流表与被测用电器要串联;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进,“-”接线柱出;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不要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3.正确读出电流表的读数。

四、布置作业

篇7:高二物理电流教案3

用电流表测电流(2课时)

第一课时

电流表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知道电流表的符号和用途;(2)知道电流表的正确读数方法;(3)知道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2.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电学实验的初步技能.

二、重点、难点分析

电流表是初中生学习的第一个电学测量仪表.学好这一内容,对后续学习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是一个重点内容.但是,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比较陌生,因而也就形成了一个难点内容.

三、教具

大型演示电流表1台,课本66页图5-5三种电流表各一台.双量程学生电流表刻度盘投影幻灯片一幅(附投影幻灯及银幕).电流表读数示教板一块.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示教板各一块(附电源).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1.提问:表示电流的字母是什么?电流的单位有哪些?它们的换算关系怎样?

2.讲述:电流有大小,而且电流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要测量各种用电器的电流,可以用专门的仪表——电流表.

(二)主要教学过程设计(板书)

二、电流表

1.电流表的用途和符号.

(1)用途:测量电流的大小.(2)符号:—○A—

2.出示几种不同类型的电流表,让学生观察,尤其让学生注意看学生电流表. 演示:将学生电流表刻度盘的投影幻灯片用投影幻灯投在屏幕上.(没有投影幻灯也可用事先画在小黑板上的放大图代替)讲述:为什么表盘上有两排刻度,为什么有三个接线柱,什么叫做量程.

教给学生读数的方法,然后利用电流表读数示教板让学生分别读取几个不同的读数. 板图:图5-2-1.

提问:若要测通过L1的电流,应如何连接电流表? 3.(板书)2.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图,并做讨论,然后教师演示.(电流表与L1并联、与L2并联、与L1L2并联三种情况)

4.(板书)结论: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出示串联电路示教板. 提问:要测灯L1的电流,应如何做?要测灯L2的电流,应如何做? 要测干路中电流,应如何做?

教师让学生继续观察,演示用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有何区别?老师在实验时让电流从哪个接线柱流入电流表,从哪个接线柱流出?

5.提问:如果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行不行?(演示:碰接)结论:②接线柱的接法要“+”进“-”出. 让学生在黑板上的电路中标出接线柱的极性. 6.演示:用不同量程测同一个灯泡电流.

让学生观察指针偏转角度不同,说明量程小,表盘每小格表示的电流较小,测量较精确,但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板书)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量程.

说明:如果不知道被测电流的大约数值,可以用试触的办法,然后再确定量程. 提问:能不能将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演示:将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两极上.(可串一根保险丝)

(板书)结论: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三)课堂小结

1.小结本课:让学生记住使用电流表的“三要、一不、两看清”. 2.指导学生看课本67页图5-8、5-9、5-10.

3.提问:若被测电流值分别为200mA、600mA、600mA、2.5A应选择哪个量程? 第二课时

用电流表测电流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了解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2)了解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2.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学习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的方法; 3.在实验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实验技能.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2.难点是用电流表测量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三、教具

学生用:两节干电池(或其他电源),一只电流表,两个小灯泡,一个开关,导线若干.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使用电流表测电流的“三要、一不、两看清”是什么? 2.在不能预先估计被测电流大小的情况下,如何确定量程?

(二)宣布本课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1.实验目的

学会使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2.实验要求:让学生看课本69~70页.

(1)耍根据课本提出的任务,依次先测串联电路的电流,再测并联电路的电流.(2)实验前要对所用器材进行检查,实验后将器材按原样整理好.(3)正确选择量程,正确读取电流表的读数,记录数据要实事求是.(4)每个同学都要既动手又动脑. 3.注意事项.

(1)应按电流的流向依次连接电路.(2)连接电路过程中,开关应是断开的.(3)导线应接在接线柱上.(电路图不同于实物连接)(4)实验中出现故障(如开关闭合后灯不亮),应设法自己排除,实在解决不了,再向老师举手示意.(5)爱护公物.

(三)开始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实验结果讨论

提问1:通过测串联电路的电流,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值相等.)提问2:并联电路中电流有什么关系?(干路电流值等于各支路电流值之和.)

提问3:在并联电路中,某一支路中的电流会不会大于或等于干路中的电流?(不会.)讨论后,教师可视学生实验情况表扬实验认真,效果好的组.并指出实验中的问题.

(五)练习

课本70页“想想议论”

(六)布置作业

课本71页习题5、6.

五、说明

1.本节内容可灵活掌握,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工作.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可将两节安排一大节来上,或一课时,或两课时均可.

2.本实验是一个重点实验,学好做好本实验,为以后的电学测量打好基础,希望老师把课程安排好.

(黄村五申

篇8:高中物理电流教案

“交变电流”一章新教材大体继承了原教材的基本结构和线索,注重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因而在内容的选择上与旧“人教版”教材相差不多.新、旧教材章节内容的安排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可知,在章节数、节标题、知识要求上新、旧教材并没多大差别,然而新教材在许多方面还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值得开发和利用.

一、新、旧教材在教学内容编写上的不同

1. 概念的引入注重认知规律,“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

概念是物理知识的基础,新教材中的许多物理概念的引入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交变电流概念的引入,原教材中先分析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转动时产生的感应电流,得知这个电流的大小、方向在不断变化,由此引出交变电流的概念,这样的理论分析还是比较抽象的.对于现在的高中学生来说,从电源插座中获得电流早就习以为常,那么这样的电流与手电筒中的电流有什么不同吗?[1]这是一个非常生活化的问题,新教材中通过传感器和计算机展现两种电流变化的不同情况,从而引入交变电流的概念.让学生先学“什么是”交变电流,而后再学它是“怎样产生”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问题的展现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

例如,关于交变电流的产生,教材并没有直接给出线圈在磁场中转动到各个位置时电流的方向,而是提出了四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定性得出交变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进而定量导出交变电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又如学习“什么是有效值”,先给出一个“思考与讨论”,研究一个想像中的交变电流通过电阻时产生热量的情形,通过讨论,回答提出的两个问题,体会引入有效值概念的必要性,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等效思想”的运用.

3. 栏目的设置形式多样,呈现的方式图文并茂

新教材辟有“演示”“实验”“思考与讨论”“做一做”“说一说”“科学漫步”“STS”“问题与练习”等栏目.“科学漫步”为有兴趣且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学习内容.“STS”引领学生关注科技进步,关注社会生活,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与人类生存状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些思考.“问题与练习”精选有实际科技背景、以真实物理现象为依据的问题,既联系科学、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又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丰富的插图注重与知识内容的联系,且能反映现代科技成果,体现出时代特色,如“远距离输电线”“超导电缆并网输电”等图片,而副栏则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新教材引领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落实,改革的一个重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从整体上看,新教材交变电流一章的很多素材与过去一样,但写法不同,对知识的建构过程更加清晰和科学,更符合实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以问导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自行解决.

如“电能的输送”一节,过去处理这段教学时大致是这样的思路:指出输电导线上的功率损失、输电线路上的电压损失,陈述解决的办法,即教材陈述→教师讲解→学生记忆.新教材设计了以下“思考与讨论”,以问题串的形式把减小输电损耗的思维过程分解为若干小问题,引导学生一个一个地解决:

(1)怎样计算输电线路损失的功率?(2)在输电电流一定的情况下,如果线路的电阻减为原来的一半……在线路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如果输电电流减为原来的一半……(3)通过前面的计算,你认为哪个途径对于降低输电线路的损耗更为有效?(4)怎样计算用户消耗的功率P? (5)在保证用户的电功率的前提下,怎样才能减小输电电流?

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在教材(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高压输电的知识,而且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物理的实用价值和学物理的乐趣.

2. 落实科学探究活动,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是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是培养一种创造精神.科学始于观察,思维源于问题,“变压器”一节的教学,通过对“小灯泡会亮吗”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线圈两端电压与线圈的匝数可能有什么关系”这一科学问题.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让学生先有所猜想,教材中“也许……也许……”就体现了猜想与假设的探究要素.接着设计实验(包括实验探究所需的器材、有序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等)、实验验证,最后通过理论分析使实验探究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结论.教材利用了“变压器”这一素材,让学生经历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既学到了新知识,又亲身经历了实验探究过程,体会到探究的乐趣,进一步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使用新教材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充分发挥教材这一课程资源的作用

新课程有一个流行的课程口号,“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个口号是有意义的,但也容易误解,如有些教师以为新课程不重视教材,可以随意调整、更换教材如果教师不打算只让自己成为“教教材”的教师,就不得不做一件事情:调整、补充或重新开发教材.但补充和开发新教材的前提是必须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并利用现有的教材.教师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和全面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学内容为什么这样设计,结论为什么这样得出,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形式多样的栏目对学习有何作用,这一章节中蕴含了哪些物理思想和方法等.应将教材作为教学的一种材料和工具,作为教学的一种载体,作为编者、教师及学生之间对话的文本,作为教材的编者为实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一个范例.如果说物理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是一条明线的话,那么蕴含在教材中的物理思想和方法就是一条暗线.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教师可以按照编者意图和自己的理解,有可能根据环境、学情等教学条件,引导学生尽量解释和发掘教材背后的意义,或者以怀疑、批判的方式使原有的教材显露另外的意义,有可能选择和创造生成新的范例来组织教学,提高利用教材的能力.

2. 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灵活处理教材

利用教材这一课程资源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研究学生,研究符合学生兴趣、需要和认知特点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用具,确定学生现有发展基础以及相应的教学材料和要求,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找准教学的起点,善于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灵活地选择教材所提供的材料、改造材料,删去或从略处理旧知识或学生已经认识和了解的内容,尽量突出最主要、最本质的教学内容,试着调整教材讲述的顺序,或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补充一些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或者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努力把静态的教材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过程,使教材的处理更加有效.

3. 充分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仅要求教师自己要主动学习,而且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进一步树立课程意识,以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来重新审视,规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更高、更宽广的眼光来设计教学,看待学生,充分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如适合学生实际的条件性课程资源和素材性课程资源),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学生资源的作用.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意处理好问题情境创设,尽量使教学问题从学生熟悉和喜欢的生产、生活和科技事例中产生,使学生不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认识,而且拓宽视野,丰富教材的内容,使学生主动地融入课堂中来,让学生真正地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这也是有效教学的策略之一.例如,在学习变压器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先请大家一起研究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出示一根约两米长的塑料皮导线、一个2.5V的小灯泡,问能否用这根导线点亮这只灯泡?要求导线的两端分别接在灯泡上,导线不能割断,但可以增加另外的器件.)然后从已知的电磁感应知识引导学生利用图1思考以下一系列问题:在线圈a中通有变化的电流,在其上方的线圈b中会有感应电流吗?要想增大b中的电流,同学们有哪些办法?(让b靠近a;在a、b之间插一个铁芯;让a中的电流在相同时间内变化大些.)进而得到一种电学装置———变压器及自绕的原、副线圈和变压器的电压关系公式.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与技能,经历了实验的过程,学会了方法,而且得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内科副高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下一篇:初中班主任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