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办法

2024-07-16

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办法(通用8篇)

篇1: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办法

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办法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粤府〔2008〕104号)精神,积极应对当前国际、国内经 济形势的变化,改善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推动中小企业平稳 健康发展,特制订如下实施办法。

一、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

(一)2009年市财政共安排1.635亿元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其中:扶持中小企业融资安排1.02亿元,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安排900万元,鼓励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安排200万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700万元,支持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安排200万元,支持陶瓷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安排300万元,实施名牌战略安排120万元,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安排200万元,设立市工业企业突出贡献高级人才奖安排奖励资金100万元,劳务输出补贴安排50万元,鼓励企业扩大出口安排800万元,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安排35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020万元,金融服务安排150万元,流通业发展安排60万元。(由市财政局牵头,会市经贸局、市中小企业局、市金融办、市外经贸局、市旅游局、市科技局、市招商办、市统计局等单位落实)

(二)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切实抓好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八项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对国家最近出台的增值税转型、提 高出口退税率、暂停加工贸易保证金台账“实转”、企业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等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尽快落实到企业。(由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科技局、市经贸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中小企业局、市外经贸局等单位落实)

(三)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抓好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落实。积极支持企业开展股权出质登记和动产抵押登记工作,对于企业申请办理股权出质登记的,免收登记费用。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以及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凡从事个体经营(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不含盲人保健按摩〉、网吧、氧吧等,下同)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按照国家、省的有关规定享受税收和小额贷款优惠政策;归国留学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来梅创业在申办企业时按照国家、省的相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由市物价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质技监局、市工商局、市人事局等单位落实)

二、积极扶持中小企业融资

(四)成立政策性信用担保投资公司。2009年内,市政府投入1亿元财政资金建立梅州市企信担保投资公司,采取保证、抵押、质押等担保方式,对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入园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产业导向的市属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产业导向的全市区域内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经济合同履约担保、商品交易担保、司法担保、税收担保、特种担保以及其他担保等担保服务。(由市经贸局牵头,会市财政局、市中小企业局、市金融办、梅州银监分局等单位落实)

(五)鼓励支持非政策性信用担保投资公司。2009年市财政安排200万元,对经市政府(或政府指定部门)审核批准为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示范企业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自核准之日起三年内由市政府每年给予示范企业加权担保总额1%的风险补助或奖励。有关办法按照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梅市府〔2003〕80号)的有关规定执行。(由市中小企业局牵头,会市财政局、市金融办、梅州银监分局等单位落实)

(六)鼓励我市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推动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贯彻落实银监会倡导的小企业授信“六项机制”,支持银行业通过业务创新、制度创新等方法,加大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力度,支持优质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发展,满足经济发展及多元化服务需求,切实落实好国家已出台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政策。有关办法按照梅州市人民政府《转发市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关于梅州市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奖励办法的通知》(梅市府〔2008〕74号)的有关规定执行。(由市金融办牵头,会人行梅州中支、梅州银监分局、市商业银行等单位落实)

(七)支持企业通过上市直接融资。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高成长性和上市意愿的中小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至2011年力争全市上市中小企业达到10家以上,其中2009年争取新增1—3家上市公司。对挂牌新上市的企业,市政府奖励300万元。有关办法按照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的实施意见》(梅市府〔2007〕16号)执行。(由市金融办牵头,会市财政局、市中小企业局、市经贸局等单位落实)

(八)积极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按照《广东省小额 贷款公司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 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市政府金融办、市银监局、市人行以及 有关县(市、区)政府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积极推进,及早 上报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申请,争取早日成立小额贷款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新渠道。(由市金融办牵头,会人行梅州中支、梅州银监分局、开展试点工作的县〈市、区〉政府等单位落实)

(九)支持企业多渠道直接融资。鼓励和帮助成长型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实现直接融资,适当降低发债企业的发债成本。同时,鼓励企业采取股权融资、项目融资、信托融资、基金融资等其他形式实现直接融资。(由市金融办牵头,会人行梅州中支、市商业银行、梅州银监分局、市财政局、市经贸局等单位落实)

三、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十)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加强对各县(市、区)纳税能力 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量考核,由市级财政每年安排200万 元专项奖励资金,对新增纳税能力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给予奖励。对当年新增纳税能力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前三名的县(市、区)政府,分别奖励30万元、20万元、10万元;对新增加的规模以上企业,每户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由市经贸局牵头,会市财政局、市中小企业局、市统计局等单位落实)

(十一)扶持企业优化产业结构。2009年—2012年,市财政每年安排市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专项资金1700万元,其中奖励技术改造项目900万元,奖励技术创新项目400万元,奖励节能降耗项目400万元。一是奖励技术改造项目。对实施结构调整重点技改专项、装备制造业专项技术改造、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专项技术改造和一般技术改造项目等专题,完成并通过验收的项目每个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二是奖励技术创新项目。对获得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产业结构调整专项的项目每个由市财政奖励50万元;对获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产业结构调整专项的项目每个由市财政奖励20万元。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项目完成并通过验收的优秀技术创新项目,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有关办法按照《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梅市发〔2005〕7号)的有关规定执行。三是奖励节能重大项目和示范项目。对年节能量达1000吨标准煤以上、年节能量2000吨标准煤以下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淘汰落后产能除外),按每节约1吨标准煤给予10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对通过省清洁生产审核验收、获得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称号的,给予3万元的奖励。(由市经贸局、市中小企业局牵头,会市财政局、市统计局等单位落实)

(十二)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鼓励、支持和引导 中小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2009年起五年内对我市200家中小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在2009年—2012年,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对实行股份制改造,经确认批准为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市财政给予每家股份有限公司一次性奖励30万元,同时优先安排省(市)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的扶持及推荐上市,并按国家、省的有关规定享有税收优惠支持。(由市中小企业局牵头,会市财政局、市金融办等单位落实)

(十三)落实陶瓷企业节能改造专项扶持政策。由市财政一次性安排300万元,用于陶瓷企业节能改造的专项奖励资金。(由市外经贸局牵头,会市财政局、市中小企业局等单位落实)

(十四)鼓励企业扩大出口。设立外贸发展专项资金。2009年—2012年,由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800万元以上,一是鼓励外贸企业扩大本地产品一般贸易出口;二是促进外贸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三是鼓励外贸企业积极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发展”战略;四是鼓励外贸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由市外经贸局牵头,会市财政局、市中小企业局等单位落实)

(十五)支持中小企业加快产业升级。对落户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的中小企业以及成长性良好的中小型企业、珠 三角产业转移企业,环保信用好的企业优先申报国家和省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挖潜改造资金、节能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究与开 发等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加快产业升级。(由市经贸局牵头,会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外经贸局、梅州高新区、市环保局等单位落实)

(十六)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地、技术创新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一批省市重点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名牌带动等专题建设项目,鼓励企业建立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产学研”联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由市经贸局牵头,会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中小企业局等单位落实)(十七)支持中小企业与珠三角企业配套合作。建立为中小企业与珠三角企业配套发展提供服务的工作机制,定期举办中小企业与珠三角企业配套合作项目洽谈会,搭建中小企业与珠三角企业交流合作平台。鼓励中小企业与珠三角企业在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开展合作,围绕珠三角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提供协作配套,建立起稳定的产、供、销和技术开发等协作关系。推动符合入园产业条件的中小企业与珠三角企业配套合作项目落户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由市经贸局牵头,会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外经贸局、梅州高新区、市招商办、市环保局等单位落实)

(十八)支持流通行业中小企业产业升级。全面推进流通业结构优化升级,扶持服务型中小企业发展现代流通服务业,鼓励工业商业企业发展物流、研发等业务。每年围绕现代流通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论证筛选20个左右带动能力强的流通领域项目,作为重点扶持发展对象,推动我市现代流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由市经贸局牵头,会市财政局、市中小企业局、市供销合作社等单位落实)

(十九)加大水泥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建立市水泥产业结构 调整联席会议制度,按计划依法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重点扶持我市水泥龙头企业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建设,支持水泥企业兼并联合,整合资源,提高水泥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力。(由市经贸局牵头,会市中小企业局、市财政局、市物价局、梅州供电局等单位落实)

四、优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

(二十)加大中小企业经贸合作和市场开拓平台建设。支持 行业或产业协会组织我市中小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山洽会、中小企业博览会和泛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区等国内、国际产品展销(览)会,开展电子商务,开展各类国际标准认证和境外商标注册等活动,指导和引导中小企业走出去、引进来。鼓励外贸企业设立境外营销机构、研发机构或投资设厂。通过“政府资助、市场运作”方式,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积极申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等国际标准认证,提高中小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由市外经贸局牵头、会市质技监局、市经贸局、梅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市科技局、市工商局、市中小企业局等单位落实)

(二十一)加快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2009年—2012年,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和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支持技术信息、培训、交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建立中小企业专业服务机构,支持直接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专业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开拓、技术援助、会计审计、法律服务、人才培训、劳动就业、投融资等社会化服务。(由市中小企业局牵头,会市财政局落实)

(二十二)加大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建设。加快推进中小企业电子信息化建设,支持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拓展市场,提高经营效率。充分发挥“广东省中小企业启动电子商务和在线管理软件专项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培训和应用指导。支持中小企业利用信息化产品、管理工具完善内部管理。(由市信息产业局牵头,会市财政局、市中小企业局、市经贸局等单位落实。)

(二十三)加强中小企业品牌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我市 名牌发展战略有关政策,引导中小企业制定品牌建设规划,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产品质量,走“专、精、特、优、新”的品牌之路;鼓励中小企业申请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广东名牌产品、著名商标认定,提高产品知名度。(由市经贸局牵头,会市质技监局、市工商局、市科技局、市外经贸局、市中小企业局等单位落实)(二十四)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训。积极落实省(市)共建劳动力资源开发示范市,力促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实施工程,落实 5—10年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扎实开展劳动力资源培训,每年力争完成各类劳动力培训8万人次,积极推进我市“双转移”工作上台阶。同时,通过牵线搭桥,促进对口帮扶的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地区与梅州加强劳务合作项目,力争梅州每年劳务输出超过5万人次。鼓励中小企业和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开展定向培养、定向输出,形成需求对接,努力做到人才来源充足、人才结构合理、人才技能水平满足企业需求,缓解中小企业用工短缺的状况。对当年新招用梅州籍劳动力在本市就业并办理劳动用工备案和就业登记手续、签订规范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依法缴交社会保险费的市直企业,以及介绍输送梅州籍劳动力并办理劳动用工备案和就业登记手续、签订规范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的市直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按照《关于印发梅州市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实施办法的通知》(梅市府〔2008〕69号)的有关规定给予补贴。(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会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中小企业局等单位落实)

(二十五)营造高级人才干事创业环境。设立市工业企业突 出贡献高级人才奖。2009年—2012年,市财政每年安排奖励资金100万元,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作具有高级职称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每人每年奖励4000元;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引进的作出贡献的硕士、博士,每人每年各奖励4000元和5000元;对在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作两年以上具有高级技师职称并作出突出贡献的技术工人每人每年奖励3000元。已享受《关于实施高层次人才享受政府津贴制度的意见(试行)》(梅市府 〔2007〕50号)中规定的市政府津贴的人员,当年不参与评选工业企业突出贡献高级人才奖。(由市经贸局牵头,会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中小企业局、市外经贸局等单位落实)(二十六)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用三年时间,采取依托嘉应学院培训基地、与清华大学合作的方式,每年从全市各类型企业中调训一批企业经营管理战略人才,力争到2010年对全市各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轮训一遍。培养一批企业经营管理战略人才,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由市经贸局牵头,会嘉应学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外经贸局、市中小企业局等单位落实)

五、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七)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挂钩帮扶。建立市党政领导挂 钩联系重点企业制度。由每位市党政领导挂钩联系一户重点企业,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效率,帮助企业及时反映和解决建设、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重点问题,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由市经贸局牵头,会市中小企业局、市外经贸局等单位落实)

(二十八)加强对工业企业政策引导。按照国家、省产业结 构调整指导目录及各时期有关政策文件,结合我市实际,加强对市场投资的鼓励和引导,进一步放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项目的投资建设,切实降低民间投资项目准入门槛,让民间资本通过地方融资合作、参股等方式参与重点项目建设。(由市发展和改革局牵头,会市经贸局、市环保局等单位落实)

(二十九)加强对中小企业运行监测分析。各级政府统计部 门要在省的统一部署下,加快建立中小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运行情况的分析,及时掌握中小企业发展动态,为各级政府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各县(市、区)要每月向市统计局和市中小企业局上报中小企业运行情况。(由市统计局牵头,会市经贸局、市中小企业局等单位落实)

(三十)加大宣传力度。各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国家和省、市扶持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正确引导社会预期,增强发展信心,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牵头,会市中小企业局等有关部门落实)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做好 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确保全市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各单位制定的具体实施办法报送市中小企业局备案。有关资金使用情况由市中小企业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负责抓好监督检查落实工作。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梅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实施办法的通知》(梅市府〔2009〕10号)同时废止;此前市政府出台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篇2: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办法

文件

宁波市地方税务局

甬财税办„2011‟145号

宁波市财政局 宁波市地方税务局关于促进 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各县(市)财税局,各区财政局、地方税务局(分局),市局各直属单位、机关各处室:

为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方针政策,市财税局结合当前经济形势,根据市政府《关于保增促调推进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11]112号)精神,制定完善各项财税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努力保持我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内容如下:

一、促进中小微企业稳定发展

1.设立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市本级财政从2012年起三年内每年统筹安排1亿元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

理费等项目。

二、推进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

5.设立总部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市、县(市)区二级财政继续设立总部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培育具有我市特色的总部经济基本形态、支持总部企业集聚基地建设等。鼓励总部企业依靠专利、标准和企业管理优势,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以及中小微企业发展。

6.符合省政府《关于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3]31号)规定支持的先进制造业企业,或属于县(市)级以上政府认定的骨干企业,有技术开发项目,并且当年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在100万以上的,可减免应缴的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7.为鼓励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对分离后的服务企业其自用的生产经营用房应缴纳的房产税、占地面积较大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纳税确有困难的,报经地税部门批准,在设立初期的三年内给予减征。对企业分离设立的市场开发营销、贸易服务、科技信息、现代物流等服务业企业,自分离次年3年内,免征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8.充分发挥智慧物流、智慧贸易等应用体系建设成果,培育、扶持区域性和行业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国际国内贸易的服务网络和信息平台,进一步拓展中小微企业经营发展空间。市级财政从2012年起,每年继续安排1000万元电子商务试点专项资

收购等多种形式积极进行整合、兼并重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对兼并重组过程中发生的相关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予以减免,对重组兼并过程中产生的地方新增财力,由各地财政给予全额补助。

13.对从市外、境外新引入成立的大型股权投资管理公司,报经地税部门批准,可酌情免征三年内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对在我市设立的股权投资管理公司,缴纳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确有困难的,经地税部门批准,可给予减免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14、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15.对企业以不动产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

16.对企业股权转让过程中涉及的不动产、土地使用权转移行为不征收营业税,企业土地、房屋权属不发生转移的,不征收契税。

17.在资产重组过程中,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债务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过程中涉及的不动产、土地使用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在企业兼并中,对被兼并企业将房地产

号文件规定申报宁波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资助。技术创新资金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和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分别以创新资助和创业扶持两种方式支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23.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可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新办之日起一至三年内,报经地税部门批准,可减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对于第一、二批2008年的高新技术企业,复审通过后,经地税部门批准,暂减免征2011年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24.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原因,按《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者加速折旧的办法。

25.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对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如专用设备投资金额较大的,可报经地税部门批准,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26.单位和个人提供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取得的收入不征收营业税。污水、垃圾、污泥收集和处理企业,可报经地税部门批准,减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27.对个人获省政府、国务院部委及以上单位科学技术取得

机构引进、金融机构入驻东部新城金融服务中心,对在我市新设立或从市外新引进的金融机构法人总部、业务总部或营运中心,按一定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32.加大支持企业直接融资力度,市财政安排5000万元企业上市奖励补贴专项资金,大力支持符合产业政策、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上市,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以区域或行业为纽带,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和集合信托。对符合条件的成功发行融资债券、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的,按一定标准给予奖励。

33.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行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准予税前扣除。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准予税前扣除。金融企业指经政府有关部分批准成立的可以从事贷款业务的企业,包括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是指在贷款期限、贷款金额、贷款担保以及企业信誉等条件基本相同下,金融企业提供贷款的利率。既可以是金融企业公布的同期同类平均利率,也可以是金融企业对某些企业提供的实际贷款利率。小额贷款公司暂比照上述金融企业执行。

34.自2011年11月1日起至2014年10月31日止,对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上述小型、37.鼓励我市企业进口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等国家鼓励进口的产品。鼓励各地大力培育进口商品交易市场,对成效明显的紧缺资源性产品、消费品进口交易市场和主体给予一定的支持。推动进口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为进口提供信息、咨询、检测及认证服务且成效显著的机构给予奖励。对提供各种进口业务培训和指导的进口实习基地给予支持。

38.为鼓励、支持外贸进出口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保持我市开放型经济的先发优势,对经营确有困难的重点外贸进出口企业,可给予减征或免征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39.鼓励我市中小微企业拓展国内营销市场,进一步扩大宁波产品的市场效应。重点运用宁波名品展销形式,整合直销网络资源,发挥联合拓展市场的功能。市级财政每年继续安排400万元,定期在国内主要城市举办“宁波周”活动,加强城市间合作,拓展国内重点城市市场。

七、其他支持企业发展财税政策

40.企业安置残疾人员的,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对经民政部门认定的福利企业,因安置残疾人较多、效能低下、负担较重、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照税收管理权限,报经地税部门批准,给予减免房产税。按福利企业实际安置残疾职工人数,定额减免每人500元当年应缴纳的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41.为水利治理工程、旧城改造而搬迁,影响正常生产经营

人足不出户即可办税。

46.推行涉税事项“同城通办”,对纳税申报、缴纳税款、开具纳税证明、代开发票、印花税票销售等即办业务,纳税人在同一辖区内可以就近选择办税服务厅办理。

47.简化涉税资料报送,梳理常用涉税文书表单,编制全市统一的《纳税人常用文书填写范本》。

48.扩大免填表单服务范围,免填表单范围已涵盖税务登记、首次领购普通发票申请等涉税业务。同时,对凡是采用数字认证方式进行网上申报的纳税人,取消纸质纳税申报表和财务报表等申报资料的报送。

49.开展税企结对服务,加大税收优惠政策宣传辅导力度,依托纳税服务志愿者、纳税人之家服务载体,及时为广大纳税人开展最新税收政策辅导,及时解决涉税问题,提高纳税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0.提速增效服务,进一步精简涉税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加强后续监管,明确执法责任,建立合法合理、简便高效、权责明晰的涉税事项审批制度,最大限度地方便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务,提高办税效率,不断提升纳税人纳税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

篇3: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办法

现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实际, 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九月二十七日

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

为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引导中小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产业层次, 转变发展方式。省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省经贸委、中小企业局、科技厅评定的省中小企业技术服务示范平台取得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业务收入, 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将省中小企业局、知识产权局联合确定的中小企业专利新产品列入省科技厅、财政厅发布的《江苏省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各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政府采购时, 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中小企业专利新产品。省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专项资金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中小企业项目。鼓励支持中小企业扩大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二、加快产业集群建设

各地要结合资源、区位优势, 因地制宜, 合理规划, 促进区域产业科学布局, 防止结构趋同。促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形成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支持重点产业集群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优势品牌。依托重点产业集群和各级各类产业园区, 延伸和壮大主导产业链, 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完善产业集群载体的服务功能, 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三、大力培育创业载体

以构建创业平台、降低创业成本、完善创业服务、培育创业主体、提高创业成功率为重点, 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盘活土地存量, 通过改造利用闲置场地、厂房建设创业基地。各地对创业基地的多层标准厂房建设要优先供地。今后3年, 省政府将安排一定数量的用地指标, 对多层标准厂房建设与使用成效显著的地区予以奖励。加强对创业基地建设的扶持, 增强其培育、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 促进一批中小企业创立和成长。

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各市、县 (市) 人民政府要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江苏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的规定, 年内建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已经建立的市、县 (市) 要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增加专项资金规模。省级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规模要逐年增加。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我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业集聚、信用担保、创业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

五、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 规范和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 提高其融资担保和风险防范能力。省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完善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激励和风险补偿办法, 对按低于国家规定标准收取担保费以及按规定提取风险准备金的担保机构给予适当补助, 对增加资本金的担保机构给予奖励, 鼓励担保机构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小企业贷款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 将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下、在金融机构融资余额500万元以下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小企业纳入风险补偿范围, 省、市、县 (市) 财政对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年度新增部分, 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省级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增至1亿元。改进风险补偿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奖励金融机构相关人员。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积极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权利质押贷款业务。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 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

七、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积极稳妥推动民间借贷合法运行和规范发展, 各地组建的小额贷款公司应将中小企业纳入服务对象。引导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 加大对企业境内外上市的引导、培育力度, 形成一批运作规范、实力雄厚、运行健康的上市企业。择优选择500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高成长性和上市意愿的中小企业作为培育对象予以重点扶持和指导。对新上市的中小企业, 各级政府要给予一定奖励;涉及资产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过户发生的费用, 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减免。鼓励和帮助中小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集合债券、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和信托产品等形式直接融资, 积极开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试点工作。

八、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在办理各类注册、年检、更换证照等环节简化程序, 杜绝不合理收费。不得强制要求中小企业参加各种协会、学会等社团组织, 严禁各种形式的摊派。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取消和停止征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的通知》 (苏政发[2008]78号) 要求, 加快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工作, 对决定取消和停止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各地和有关部门不得继续征收, 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有权拒缴。对生产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需要缴纳的各种规费, 有关部门应在职权范围内酌情减免或予以缓交。

九、推进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市、县 (市) 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抓紧培育核心骨干服务机构, 动员和整合社会资源, 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形成功能健全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各类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增强服务意识, 拓展服务领域, 提升服务能力, 提高服务绩效。

十、帮助开拓国内外市场

篇4: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办法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及时提振中小企业应对危机的信心。金融危机发生后,在全面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召开了高规格的广东省中小企业工作会议,出台了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动员社会各界关注和帮助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及时宣传国家和我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总结推广中小企业应对危机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增强中小企业发展信心。召开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会,开展全省民营经济工作考核,等等。通过整合和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应对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我省中小企业战胜危机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千方百计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鼓励金融机构落实国家金融政策,创新产品、体制和机制,成立中小企业贷款专门部门,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推进政银企合作,分别与建行广东分行、工行广东分行等9家金融机构签订“政银企”合作协议,组织推荐1909家优选和备选中小企业进行贷款对接,对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给予贴息补助。目前,我省已下达了3批共1032家中小企业“政银企”合作项目,安排贴息资金5.29亿元,拉动银行贷款196亿元。加快完善我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注资20亿元成立广东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目前,我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已有400多家,据对备案的252家担保机构统计,今年上半年共为我省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434亿元,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试点,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目前,我省已有34家小额贷款公司和2家村镇银行。不断完善企业征信系统,促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到今年6月,已录入中小企业信用档案27.8万户,同比增长18.5%。截止今年6月末,省内中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1.17万亿元,同比增长18.3%,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51.4%。

三是加大对中小企业财税支持力度。针对金融危机,今年我省新增22亿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编制滚动预算,提前安排使用装备制造业、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和产业转移奖励、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等专项资金140亿元,用于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同时,坚决执行国家取消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政策,以及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8项税收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我省再取消12项、停收1项省定行政事业收费项目,预计全年可为中小企业减负50多亿元。全面清理涉企收费项目,落实劳动与社会保障“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等一系列优惠措施,预计全年为中小企业和职工减轻负担近202亿元。落实全省1038家企业研发费税前抵扣政策,为企业减少负担和带动企业投入近50亿元。

四是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一次性新增安排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10亿元,扶持加工贸易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引进先进设备、创立自有品牌等。设立1亿元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和5000万元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设立技术创新基地、技术创新中心,优先支持经国家和省认定的各类园区尤其是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的中小企业加快产业升级。加强与教育部、科技部、重点高校等产学研合作,与中科院联合制定了“全面战略合作规划纲要”。实施“百校千人万企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工程”,目前已有2000多名专家入驻我省企业,辐射带动1万家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五是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专门成立维护企业稳定发展协调小组,建立健全预防中小企业经营风险的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积极实施“强企工程”和“企业家培养工程”,重点建设融资担保、技术创新、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市场开拓五大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办事效率,缩短工作时限,今年我省进行了第四次省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共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570项,占省级行政审批项目的53.6%。充分发挥各级民营企业投诉中心和省中小企业服务热线的服务和监督作用,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行政投诉工作协调机制。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日暨产学研对接”巡回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融资、培训、咨询等服务。建成大型电子公共服务平台——广东易发网,与阿里巴巴联合举办首届网商交易会,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市场。

发展中小企业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广东省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系列宏观决策部署,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鼓励引导中小企业树立“敢于求新、敢于求变、敢于求进”的精神,率先走出一条“重技术、树品牌、优机构、强管理”的发展新路,在创新企业管理体制、开拓发展新领域、提高发展组织度、强化自主创新、加强协作配套等方面不断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完善我省中小企业发展法规政策体系,研究出台我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实施意见;继续推进“政银企”合作,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建设,开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试点,完善征信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切实帮助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题;鼓励中小企业以先进的营销模式和高效的营销手段抢占市场先机,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引导中小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特别是要进一步理顺中小企业行政管理体制建设,突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服务。加快研究制定我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有效利用“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方式,建立健全我省中小企业投资融资、技术支持、市场开拓、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我省中小企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而不断努力!

篇5: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办法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2009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宏观经济政策,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建设规模较快增长,有力地促进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的实现,但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小,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增幅较高。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稳定市场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调整用地结构,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

(一)保持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2010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增长25%以上,总量突破500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二)编制住房建设规划。各地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居民住房需求,科学编制2010—2012年住房建设规划。规划内容包括:住房供应总量、建设用地总量、各类住房的建设规模、地块、空间布局、住宅套型结构比例和分实施计划等。设区城市的住房建设规划,于2010年4月15日前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备案。

(三)调整住房建设用地供应结构。各地要根据居民住房需求,确保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建设用地的供应,并落实到地块,明确各地块住房套型结构比例等控制性指标。城市规划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区域内的住宅建设用地,要统筹布局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单宗住宅建设用地7公顷以上的,出让时要留出30%用于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根据确定的用途,按国家规定的方式供地。

(四)加强商品住房项目的规划管理。商品住房项目选址要符合城市规划,综合考虑居民居住、生活、出行、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等因素。修建性详细规划要综合考虑城市性质、传统风貌、规划用地周围环境条件,合理布局住宅、公建、道路和绿地,合理确定小区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住房套型结构比例等规划控制性指标。

二、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抑制投资性需求

(五)探索住宅建设用地出让综合评标方法。完善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制度,探索住宅建设用地出让价格、价款缴纳、合同约定开发时限及受让人闲置土地、信用等级等综合评标方法,改变住宅建设用地出让价高者得的单一评标方式。

(六)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商业银行要根据信贷原则和监管要求,加大对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特别是在建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在继续支持居民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同时,要严格二套住房购房贷款管理,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要求。

(七)实施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金融机构要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严格执行房地产项目资本金要求,严禁对不符合信贷政策规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或开发项目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严格按照风险定价。

(八)发挥住房公积金促进住房消费的作用。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规范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和基数,提高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使用率。

(九)发挥国家住房税收政策作用。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个人销售、购买普通住房与非普通住房、首次购房与非首次购房的差别化税收政策。

三、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十)规范土地出让行为。从严控制商品住房项目单宗土地出让面积,小城市单宗土地出让面积不得超过7公顷,中等城市不得超过14公顷,大城市不得超过20公顷。加强对土地受让人的资格审查,不得向未取得房地产开发资质的企业出让房地产开发用地。拖欠土地价款、违反合同约定的单位和个人,要限制其参与土地出让活动。取得出让土地使用权后一年以上不按合同约定期限开发建设的,按合同约定总价款的25%收取闲置费,两年以上不按合同约定期限开发建设的,无偿收回土地。

(十一)加强商品住房销售监管。严格执行商品房预售许可制度,不具备商品房预售条件的项目,不得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严禁向非房地产开发项目实施主体发放预售许可证。商品住房预售严格按单幢审批,不得分层、分单元、按小区、按组团许可;严格按照申报价格,明码标价对外销售;对取得预售许可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一次性公开全部房源;设区城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城市要实现商品房销售网上备案。

(十二)规范房地产开发行为。完善市场准入与清出机制;加快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严格执行住房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制度;加强住房的质量安全管理;规范项目转让和国有大企业的房地产投资行为;坚决打击无资质开发、在集体土地上进行房地产开发经营等行为。

(十三)规范中介服务行为。加强房地产经纪机构的代理监管,规范商品房销售代理行为。建立房地产估价行为监督举报机制,依法查处利用虚假信息骗取中介服务费,以及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估价业务、高评低估等扰乱市场的行为。

(十四)规范物业服务行为。拓展物业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为业主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提高物业服务的覆盖面。建立物业服务企业按业主的服务需求签订按质论价的物业服务合同,按照合同约定的项目、标准提供质价相符服务的运行机制。规范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活动,创建物业服务示范项目,促进物业服务品质的提升。

(十五)加强新建住宅小区装修管理。建立新建住宅小区装修监管体系,明确房地产开发、物业服务企业的职责和义务,共同维护好、管理好小区公共部位和共有设施,保障公共设施不受损害,业主权益不受侵害,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坚决打击强买强卖和强行运送装饰材料等干扰业主装修的行为,为业主营造良好的装修秩序。

(十六)建立房地产市场监管体系。建立房地产市场监测与运行评价体系,监测房地产市场动态;建立商品住房性能评价体系,评定商品住宅性能等级;建立房地产信息公开体系,适时发布产业发展政策、市场运行情况;建立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体系,推动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一体化管理工作;建立物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机制;建立城市房屋拆迁跟踪监管体系,严格执行《城市房屋拆迁项目验收办法》(晋建房字[2005]202号);建立房地产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十七)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重点查处违规闲置土地,违规用地、囤地、炒地,偷税漏税,价格欺诈、哄抬房价以及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等行为;坚决打击捂盘惜售、囤积房源、散布虚假信息和预定、排号、吸纳会员等变相销售行为;深入开展房地产开发领域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整治,加强对违规擅自变更规划的查处。

四、加强市场监测和舆论引导,引导合理的住房消费

(十八)加强市场监测分析。市、县人民政府要加强房地产市场统计、分析和监测,加快建设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立信息采集、政策及统计信息发布平台,年底前实现县级以上城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全省联网。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开发投资及增幅、商品房建设规模、商品住房供应结构、商品房销售、存量房屋交易信息采集、分析制度;完善市场监测和风险预警预报机制,监测房地产市场动态,评价房地产市场运行,评估发展态势,预测未来走势,及时发现市场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

(十九)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新闻媒介及时发布房地产开发及住房供应等信息,大力宣传国家及省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稳定市场预期。严肃处理恶意炒作、误导消费预期等行为,向社会曝光典型案例及违规行为查处进展情况,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

五、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监督管理

(二十)省人民政府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负总责,市、县人民政府承担落实责任。省人民政府对市、县人民政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市、县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组织领导,经常研究市场运行态势,解决房地产市场发展遇到的问题。各地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房地产市场秩序。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监管房地产市场秩序,一级抓一级,加强房地产开发和商品住房销售监管,加强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查处捂盘惜售、囤积房源、散布虚假信息和预定、排号、吸纳会员等变相销售行为。

国土资源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监管,查处违规闲置土地,违规用地、囤地、炒地行为。

物价部门要加强商品住房价格监管,依法查处在房地产开发、销售和中介服务中的价格欺诈、哄抬房价、违反明码标价规定以及乱收费等行为。

税务部门要强化税收征管,进一步加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偷税漏税的查处力度。

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要规范国有企业的房地产投资行为。

篇6: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办法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28日

荆州区、沙市区人民政府,荆州开发区,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家稳定住房消费政策,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我市城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城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集中度高、关联性强,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地各部门要从事关荆州发展大局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支持、主动作为,推动我市城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二、积极引导住房消费

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对银行贷款购买首套普通住房家庭,贷款最低首付比例为30%,贷款利率下限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对已拥有1套住房的家庭,银行贷款已经结清,为改善住房条件再次申请购买普通商品房的,执行首套住房贷款政策。银行金融机构应优先满足购买首套房、首套改善性住房的贷款需求,提高贷款审批效率,缩短放款周期;在贷款合同签订后,1个月内放款,不得附加其他放款条件。银行监管机构将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纳入银行考核内容。县(市)及外地家庭在我市中心城区购买商品房,无需出具无房证明,本人及父母、未成年子女均可凭在市房产管理局备案的《商品房买卖合同》、购房发票和契税缴纳凭证,申请在我市城区落户,公安部门应在收到申请后1个月内办理好落户手续;教育部门对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成员,应按“就近入学”原则办理入学手续。购房家庭依法享受城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就业帮扶等方面的政策。

三、落实住房交易税费优惠政策

个人购买家庭唯一商品住房的,减半征收契税。其单套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含)以下的,契税按1%的比例计征;单套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144平方米(含)以下的,契税按2%的比例计征。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下同)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对个人转让自用5年以上,并且是家庭唯一生活用房取得的所得,继续免征个人所得税。个人购买住房时间以《商品房买卖合同》备案时间为准。对2015年9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在市中心城区购买单套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144平方米(含)以下的,实施购房补贴,具体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市房产管理局制定。

四、发挥住房公积金政策支持作用

放宽住房公积金贷款条件,职工连续缴存住房公积金6个月以上(含6个月),即可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缴存职工家庭使用住房公积金购买首套住房,首付比例最低为20%;职工再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购房贷款,且其名下无住房的,仍执行首套房贷政策。其名下有一套住房,首付款比例最低为30%;购买二手房的,首付比例最低为30%。住房公积金机构应在贷款合同签订后1个月内放款。自2016年1月1日起,将市城区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总额由40万元提高至45万元。放宽住房公积金提取条件,推行异地购房贷款业务,允许职工直系亲属间购房实行住房公积金互取、互贷、互还。

五、发挥棚户区改造的拉动作用

加大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力度,货币化安置比率逐步提高到80%以上。利用棚户区改造贷款资金,整体代筹符合条件的商品房项目用作安置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中心城区尚未开工的还迁(建)房项目可停止建设,通过货币化方式安置还迁(建)户;市发改、国土、规划、住建、房管等部门,原则上不再新批还迁(建)安置房项目。

六、优化房地产开发用地规模和结构

按照市场供求情况,发挥土地“闸门”调节作用,强化土地供应计划管理,合理控制还迁(建)房建设土地供应规模和新增房地产开发土地总量。中心城区及远离中心城区的乡镇从严控制房地产开发土地供应。对未开发的房地产用地可进行用途转换,通过调整土地用途、规划条件,引导开发房地产用地转型利用,促进其他产业投资。

七、提升市场监管和服务质量

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禁止涂改、出租、出借、转让、出卖资质证书;强化资质年审,对不符合资质条件的企业予以降级或者注销证书。建立房地产市场信息日报制度,准确掌握市场信息,提高科学研判水平。房地产开发企业应缴纳的城市建设配套费、公租房易地建设费等数额较大的各种规费,经批准可按项目的实际开发进度分期缴纳。规范房地产预售许可条件,多层住宅主体工程封顶、高层住宅完成总层数的2/3工程量后,可申请办理预售许可。不动产登记部门要加快房产交易和土地权属信息整合力度,缩短交易登记时限,提高办事效率。

篇7: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办法

为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切实满足广大群众合理的住房需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经商有关部门研究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合理引导住房消费

(一)鼓励各市、县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对下述刚需购房予以政策优惠:1.首次购买普通商品住房,包括从省外引进的专家学者、总部经济企业派驻入闽人员、从省外投靠在闽子女的父母等人员(含境外人员)首次在当地购买普通商品住房;进城经商、务工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首次购买普通商品住房;大学毕业生首次购买普通商品住房;成年子女首次购买普通商品住房。2.首次购买改善性普通商品住房(以下称首改房),包括增加住房面积、增加电梯功能、优化地段等级、购买“学区房”等。3.被征迁住户实行货币补偿后购买普通商品住房。

(二)住宅小区建筑容积率在1.0以上、单套建筑面积在144平方米以下(含144平方米)的住房属于普通商品住房。

(三)个人异地购买商品住房,本人及其父母、未成年子女可按当地户籍政策在购房所在城镇落户。鼓励长期进城经商、务工的农业转移人口依法转让其原有农村住房,在城镇购买商品住房落户。

(四)住房公积金在确保资金安全和正常提取的前提下,优先满足公积金缴存职工首次利用公积金贷款的购房需求。落实公积金缴存职工在本省范围内异地购买住房可以提取住房公积金的政策。公积金管理机构要合理利用“公转商”、财政借款等融资方式,缓解公积金信贷资金压力。

(五)对家庭购买首套房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含90平方米)的,契税按1%税率征收;面积在90~144平方米(不含90平方米)的,契税按1.5%税率征收。实行货币补偿的被征迁户购买一套商品住房用于安置的,给予免征契税;购买多套商品住房的,与被征迁房屋相等面积部分,给予免征契税。各地对实行货币补偿的被征迁户,可以按货币补偿标准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

(六)发展二手住房市场,个人转让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普通住房,免征营业税。个人购买房屋时间按房屋买卖合同订立时间确定。

二、实行分类调控

(一)福州市、厦门市可以根据本地市场变化情况,调整放开住房限购措施。

(二)在全省范围内购房办理签约(网签)、贷款、产权登记等手续时,无需提供一定年限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购房人住房套数认定不包括其自建房、房改房、继承房、征迁安置房和已偿清贷款的二手住房,其拥有的住房套数只在购房所在地房屋登记机构查询。房屋登记机构出具的查询证明只载明购房人拥有一手住房的套数情况。家庭购买首改房按首套房认定。

(三)购房人偿清购房贷款后,再次申请贷款购房,按首贷认定。金融机构在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方面按照政策规定的低限执行。

三、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一)各商业银行要增加住房开发贷款供应,并向商业银行总行积极争取开发贷款额度,优先保障普通商品住房开发项目合理资金需求,进一步提高开发贷款授信审批效率。对达到授信条件的开发贷款,及时发放,促进增加房地产市场供应。

(二)各商业银行要努力配足个人住房贷款额度,优先满足个人首次购买普通住房贷款需求。加快受理、审批、发放个人住房贷款,不压单、不压贷。异地购房者可以在购房所在地商业银行办理住房按揭贷款,各商业银行应当支持。

(三)房地产开发项目融资纳入企业资金应急处置机制的协调范围。对在建或已预售的房地产项目出现资金风险的,建立政府、房企、银行、承建商的合作协调机制,按照“分类处置”原则,一企一策,通过重组等手段实施帮扶,促进项目建成销售,化解风险。对兼并重组的有关房地产企业和项目,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提供融资支持和相关金融服务。

四、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一)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商品房预售许可部门对预售价格变动幅度不进行限制。物价部门对商品房预售价格及其变动幅度不进行备案。供电、供气、供水、通信等行业对房地产项目配套设施建设,要积极主动配合,实施跟踪服务。

(二)对于房地产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在不变更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指标,并满足停车位等公共配套设施的情况下,作出的户型调整,规划部门应当及时予以审批。除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房地产项目外,其它房地产项目可以由开发企业自主直接发包,选择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

(三)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商品房预售许可条件中“投入开发建设的资金达到工程建设总投资的25%”界定为:中高层及以下(即九层及以下)建筑主体施工形象进度达到地面二层,高层(即十层及以上)建筑主体施工形象进度达到地面一层,超高层(即建筑高度100米及以上)建筑主体施工形象进度达到地面±0.00。

(四)强化合同意识,严格履行商品房买卖合同。支持房地产企业适应市场形势,相应作出价格调整。地方政府和公安等有关部门要坚决制止“房闹”,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维护社会稳定。

五、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一)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住房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坚持租售并举、以租为主,提供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满足基本住房需求。以巩固租赁住房为主要形式,面向城镇低收入和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并把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完善租赁补贴制度,通过发放租赁补贴,增强低收入家庭在市场上承租住房的能力。适当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面向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石结构房屋改造,有序推进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旧住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

(二)各市、县政府可以采取政府收储方式,积极稳妥收储商品住房作为保障性住房。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由政府回购所配建的保障性住房和安置房,配建部分营业税按照政府回购价计算税基征收。

六、鼓励开发绿色住宅

(一)开发建设绿色建筑住宅小区,按以下规定计算,给予增加容积率奖励:一星级绿色建筑,按绿色建筑总面积0.5%计算;二星级绿色建筑,按绿色建筑总面积1%计算;三星级绿色建筑,按绿色建筑总面积1.5%计算。容积率奖励指标作为土地出让条件组成部分。

(二)购买一星级绿色建筑商品住房,契税减按90%缴纳;购买二星级绿色建筑商品住房,契税减按80%缴纳;购买三星级绿色建筑商品住房,契税减按60%缴纳。

(三)鼓励开发建设、购买精装修商品住房,精装修部分对应产生的营业税、契税由本级政府财政予以全额奖励。具体办法由市、县政府根据实际制定。

七、完善土地供应机制

(一)各市、县要根据当地商品住房库存量和市场供求变化情况,合理确定商品住宅用地供应量,避免商品住宅用地集中过度投放;并针对市场变化情况,不再将捆绑配建星级酒店作为出让条件。

(二)各市、县要建立交地跟踪服务机制,加强对已出让的房地产项目实际交地情况的跟踪,增强履约意识,及时解决交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按土地出让合同规定的时限全面交地,切实解决企业受让土地后发生的拖延交地问题。

(三)对于商品房库存量大、去化期限超过24个月的市、县,应调减商品住宅用地出让规模。

八、加强市场分析监测

(一)加大房地产市场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准确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完善房地产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各市、县要建立市场异常变化、突发性重要情况向上一级政府报告制度。市场库存压力大的市、县要及时制定风险应对预案。

(二)要密切关注舆情,加强舆论引导,稳定市场预期,形成有利于房地产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舆论氛围。

九、本《若干意见》自2014年8月1日起施行,优惠政策有效期1年。各市、县政府可根据本《若干意见》要求,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篇8: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办法

落实好《通知》明确的扶持生猪生产发展政策措施是当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把政策尽快落实到位。要加强与当地发改部门沟通, 共同落实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建设项目。目前中央财政已拨付能繁母猪补贴资金, 各地要按照《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能繁母猪补贴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 (农办财[2011]103号) 要求, 抓紧核实能繁母猪存栏基数, 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尽快将补贴资金发放到母猪养殖户手中。要会同财政部门督促生猪调出大县切实用好奖励资金, 统筹规划调出大县生猪产业发展, 增强调出能力。要主动配合各地保监部门做好生猪保险工作, 增强生猪养殖户抵御重大疫病和自然灾害等风险的能力。在落实好各项新增政策的同时, 要继续督促项目县按项目进度要求, 保质保量地实施好生猪良种补贴等政策, 加速生猪品种改良进程。

2. 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

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 是加快转变生猪生产方式、增强猪肉市场供给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继续按照《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 (农牧发[2010]6号) 要求, 积极引导和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发展, 加强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 改善饲养和防疫条件, 提高生猪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开展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 创新工作机制, 切实发挥示范带动效应。要继续探索生猪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的有效技术措施, 积极推广经济高效适用的粪污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模式。要按照《通知》要求, 积极争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支持, 加大对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投入力度, 切实帮助养殖场户解决用地难和贷款难问题。

3. 建立健全生猪良种繁育体系

种业是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当前, 我部正组织编制《全国养殖业良种工程“十二五”建设规划》, 把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的建设内容, 继续支持生猪原良种场建设。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 抓紧制定本区域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规划, 明确发展思路, 切实增加投入, 增强自主育种和供种能力。要按照《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要求, 做好核心育种场的培育和推荐工作, 规范开展生产性能测定, 积极开展遗传交流与评估, 稳步推进生猪联合育种。要大力支持种猪扩繁场和种公猪站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种猪场 (站) 执法监管, 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 做好种猪场主要垂直传播性疫病的监测净化工作, 提高种猪质量水平。要按照我部印发的《关于提高母猪生产水平和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指导意见》, 通过专家培训和现场指导等形式, 帮助养殖场户改善饲养管理, 提高生猪生产水平。

4. 切实加强生猪疫病防控工作

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在全力做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生猪重大疫病防控的同时, 要加强仔猪流行性腹泻等常见病的防控。对免疫病种, 加大免疫工作力度, 特别是要做好新补栏仔猪、散养猪的日常补免, 加强免疫效果监测, 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加强养殖企业防疫监管, 强化动物防疫条件审查。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卫生防疫制度, 实行严格封闭管理, 开展夏季消毒灭源, 不断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加快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 逐步实现调运生猪的可追溯管理。强化检疫监管, 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 加大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力度, 防止疫情跨区域传播。对病死猪坚决做到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 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抓好应急处置工作, 确保一旦发生疫情, 有效反应、及时应对, 防止疫情扩散蔓延。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 不断健全完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 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 提高基层防疫水平。大力开展防控技术宣传、培训和指导服务, 不断提高广大养殖者防疫意识和防疫能力。

5. 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各地要深入推进“瘦肉精”专项整治, 严厉打击养殖环节非法使用“瘦肉精”、自配料中添加“瘦肉精”和滥用抗生素的行为, 保障猪肉产品的质量安全。健全养殖场 (户) 日常监管制度, 督促养殖场 (小区) 完善养殖档案, 如实记录商品饲料、兽药等投入品来源, 严格实行休药期制度。加强对养殖场 (户) 的普法宣传教育, 强化技术指导与服务, 增强养殖场 (户) 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和假劣饲料兽药识别能力。建立养殖场 (户) 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活畜出栏时向收购者出具《无“瘦肉精”承诺书》。大力推广应用配合饲料, 提高饲料转化率,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生猪健康水平。严格饲料市场准入, 加强饲料质量监督检查, 严肃查处假劣饲料产品和坑农害农违法行为。要加强对育肥后期和出栏生猪的“瘦肉精”监督抽查。

6. 加强生猪生产监测和预警

各地要建立准确、可靠的生产和市场供销基础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在按时保质完成农业部定点监测县任务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 强化形势分析研究判断, 加强信息发布和预警, 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要加强生猪产区和销区供需信息通报, 促进生猪产销衔接, 引导合理出栏, 促进均衡上市。

上一篇:卫生院加强职业道德和行业作风建设的任务专题下一篇:樟树二中名师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