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就业调研报告

2024-07-09

社区就业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社区就业调研报告

充分就业社区评估报告

1、社区下岗失业人员248人,就业率达到95%以上,就业去向有企业吸纳占75%,自谋职业25%。(得8分)

2、帮助“4050”人员和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并且建立了就业困难人员台帐,就业率达95%,此人员情况基本清楚。

3、建立健全了“零就业家庭”台帐,并做了援助计划,将2户3人“零就业家庭”援助安置到公益性岗位上,企业吸1纳人。

(得9分)

4、大力宣传就业再就业有关政策精神,利用社区黑板报公示栏宣传,张贴各楼群院落,发放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政策的宣传册。

(得2分)

5、积极宣传办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证》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极力推荐上报,办证率达到100%以上,建立了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台帐,并做跟踪记录。回访了部分持证人员就业情况及享受优惠税免政策。

(得4分)

6、组织下岗失业人员积极参加每年街道社区组织的技能培训,培训后就业率达到95%,推荐有创业愿望的失业人员参加创业培训。(得4分)

7、社区积极推荐失业人员办理小额担保贷款5人,贷款后自主创业5人,到期贷款回收率达90%以上。(得5分)

8、协助办理已享受税费减免政策,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等,政策落实到人,补贴到位,建立健全了灵活、公益性补贴台帐。

(得5分)

9、利用公示栏、黑板报的形式宣传自主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推荐2名就业困难偏听则暗重新就业的典型事例。

(得2分)

10、社区建立了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工作流程图,政策宣传栏、黑板报、公示栏等多种宣传。

(得2分)

11、社区就业工作人蜗每月定期及时上报种类报表,以实际情况统计种类数据。

(得3分)

12、社区建立健全了种类台帐,并录入电脑、实行动态、管理,因资金原因暂未联网。

(得2分)

13、社区有信息发布栏,每年不定期召开街道社区用工洽谈会。

(得2分)

14、收集劳动保障的相关文件,种类牌匾上墙,有成立工作站的批文。(得2分)

15、社区劳动保障平台配有专职人员2名,有1人持有专职职业资格上岗证书,并以进入工作状态。

(得3分)

16、再就业经费到位,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能及时足额到痊,有劳动保障所统一管理。(得5分)

17、目前社区办公面积已有180平方米,配有电话、计算机、传真机。

(得4分)

18、社区制定了完善的工作制度,公示制度,并已落实到位。

(得2分)

19、对就业工作积极热心同,多次开展各项就业服务和社会劳动保障工作,每年终考核成绩突出。平时工作有条有序,并按计划完成目标任务和各项工作计划,工作落实到位,得到失业人员的基本满意,反映良好。

(得3分)

20、社区工作人员定期走访下岗失业人员家庭,了解他们的心声,了解就业情况,而且定期做跟踪服务记录。

(得3分)

21、建立了灵活就业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得2分)

22、开发公益性岗位,并安置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给辖区单位提供解决安置空缺岗位。有了家以上便民服务企业。

23、社区便民服务网点2户。

(得6分)(得3分)

24、社区就业工作站免费开展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有具体措施,并提供服务。

(得3分)

25、我社区工作站未出现因劳动纠纷和就业问题而群体上访事件。

26、有一篇工作经验材料和年终总结。

(得1分)(得3分)

27、本社区就业工作站通过自查,评估打分情况优良。

黄河沿社区就业站

孙小萍

二OO七年十月二十三日

总评分得:

篇2:社区就业调研报告

下岗失业和农转非人员,是当今我国社会特有的一个困难群体。他们的自主创业和再就业问题,是时下各界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直接影响到了社区的和谐发展与稳定。

XX社区位于XX,于2009年12月挂牌成立,由原XX社区和XX村合并而成,辖区面积3.8平方公里。有11个居小组,常住人口2453户,5666人,其中党员125人,流动人口2100多人。辖区内有企业80多个,居民区分成了XX、XX家属区、XX小区、XX小区四个居民区。

居民结构为国有企业工人、下岗失业人员、征地农转非人员、流动人口、廉租住户,但是这部分居民,一般年龄偏大、技能单

一、文化偏低。所以做好他们的创业和再就业工作应主要着力于第三产业--服务业。而服务业也是分层次、有区别的,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一些服务业,招收素质稍逊的岗失业人员、征地农转非人员很有限。为此,必须为他们寻找比较合适的领域和渠道。

为了更好的帮助三溪口社区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引导和帮助更多的下岗、失业、农转非人员的创业和再就业。今年上半年,XX社区服务中心对XX社区就业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一)XX社区未就业居民占社区居民人

数的35%,其中40岁以下未就业居民占总未就业人数的46.3%,有就业愿望的占60.4%,有培训意愿的占7.5%,有创业愿望的占15.0%。

(二)下岗、失业人员愿意从事社区服务业的比例为20%左右,在岗位选择上,愿到社区管理岗位、公益性服务岗位就业的占多数.愿意从事便民利民等服务岗位的较少。主要是一些家境困难,年龄较大的妇女或是有这方面特长的下岗失业人员。

(三)对社区服务有需求的家庭所占比例为8%,其中3.5%已得到社区服务,4.5%家庭处于等待状态。要求服务的项目基本上以钟点工、家教等为主。目前,已得到社区服务的家庭其聘请社区服务从业者的途径,主要以社区推荐为主的64%,职业介绍机构占32%,亲友介绍及其它途径占4%。(四)各部门协调不一致。社区就业服务业涉及到民政、税务、工商、公安、建设、经贸、工会、银行等部门.是一项牵涉面广和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我们各部门协调一致解决好有利于社区就业服务业工作的各种问题。但目前还存在着各部门协调不一致,各种优惠政策不能落实到位。在调查中,一些经营社区经济实体的个体业主反映,社区服务各项优惠政策未全部真正落实到位,遇到创办资金困难时,政府在资金扶持上力度不大。

上述情况说明,一方面随着再就业工程的扎实、深入开展,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服务领域实现了再就业,但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社区就业还存在一些困难:

(一)创业用地问题

由于XX社区地处蔡同工业园内,适合社区居民创业用的场地、门面等资源较少,需要和园区管委会积极协商,寻求解决出路。

(二)技能和实践脱节问题

现在对农民工进行的技能培训存在与用工单位实际岗位需要脱节的问题,如何有针对的培训农转城居民,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能否利用企业现有技术人员和工作岗位对社区居民进行培训,政府给予企业补贴,形成教学生产配套,产学结合的培训模式是我们思考的方向。

(三)社区城市综合功能配套欠缺问题

由于XX正处在大开发大发展阶段,XX社区的城市功能配套设施建设较滞后,希望加大组团规划力度,完善城市配套功能,从而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四)对“高危人群”的管理问题

XX社区居民由征地农转城人员、廉租房人员、外来务工人员三大部分组成,因人员流动性强,居民素质良莠不齐,稍有不慎,容易形成“火药桶”,对于这部分“高危人群”社区管理上存在困难,需要公安司法等部门大力支持。

根据上述调查,为大力发展社区就业服务,帮助失业、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应致力于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成立XX创业就业培训基地

1、增强农转城居民的创业意识,通过安排创业导师辅导,组织社区自主创业者现身说法等多种方式,调动居民创业积极性,提高居民的创业就业愿望,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

2、成立“创业鼓励基金”对自主创业的农转城居民给予适当鼓励。

3、以“大力发展微型企业”为契机,积极落实重庆市政府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要求,由区工商局对口支援,联合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管理与发展研究中心,对有创业愿望的居民,提供免费的创业培训,并总结微型企业扶持模式,积极对外传播、输出扶持经验。

4、利用辖区内丰富的企业资源,切实做好农转城居民的就业培训工作,为有务工愿望的居民提供技能实践的岗位。联系企业对所有符合要求的学员,提供优先的录用机会。

(二)积极引导鼓励辖区内老工业企业进行二次创业 搭建平台,鼓励蔡同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与辖区内老工业企业结对。通过高新企业对老工业企业技术支持,老工业企业为高新企业配套生产,来促使老工业企业的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就业范围。

(三)充分发挥好社区的纽带联结作用

做好居民,企业,政府三方主体的沟通作用,实现三者间的有效互动。通过社区资源整合,打造“重庆市创业就业培训基地”,积极破解“社区—企业—民生”之间的“板块

化”状态,形成社区服务企业,企业支持民生的共通利益机制,营造浓厚的共建氛围,促生一个适应高新产业园的和谐社区。

(四)依托高校,做出企业社会工作新亮点

社区内企业单位众多,企业社会工作有极大的发挥空间,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进行各种心理辅导、职业压力调试、调解劳资矛盾。利用高校资源,为社区居民、辖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社会工作。

(五)促进社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篇3:社区就业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年, 为促进社区就业更加充分, 两市在省厅统一部署下, 创新工作思路,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以开发就业岗位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为重点, 以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四级网络作用为切入点, 以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为着力点, 以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创业为突破点, 不断提升创建层次和质量, 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创建活动, 打造出一批工作规范, 亮点纷呈的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

两市2012年度共申报创建社区17个, 我们实地调研走访了17个, 调研面达100%。工作中我们从充分就业、平台建设、基础信息管理、就业政策落实、就业援助服务等六个方面进行验收评估。主要采取听汇报、看台账、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和电话询访等方式对两市创建工作进行了详细了解。一是分别听取各市、区 (县) 社区开展创建工作的情况汇报, 着重了解创建工作中主要做法和工作亮点;二是实地走访社区创建工作开展情况, 查看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六到位”情况, 硬件设施、创建工作资料、台帐是否建立健全, 核实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率和“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相关情况, 系统动态管理信息是否与台帐相匹配;三是询访协理员, 了解是否与其签订合同、工资待遇是否达到规定标准、是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是否取得了协理员三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四是现场电话联系辖区内失业人员对社会保障政策知晓度及满意程度, 随机抽查符合要求。从调研的情况看, 两市能紧密结合实际, 把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 均成立了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工作领导小组, 各区 (县) 、街道、社区也都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 按照省厅的部署, 及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实施办法, 细化创建标准和考核要求, 促进了创建活动有序的开展。通过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活动, 使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较好地落实到位, 就业困难人员得到有效援助, “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消除, 辖区内失业人员的就业率在90%以上。两市都能按照创建要求, 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 配备LED大屏或液晶电视、触摸屏, 专职劳动保障协理员持三级以上等级证书并签订劳动合同, 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办公设施等全部落实到位。同时重视和加强软件设施建设, 制定了规章制度、办事程序、工作职责、服务规范, 并公布上墙。建立健全了就业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了四级实时联网。总的来说, 两市申报的充分就业示范社区, 绝大部分都达到了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标准。

二、做法和成效

(一) 以健全基础信息管理为前提, 提升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创建的针对性

两市各创建社区均能按规定建立辖区内本地户籍劳动力、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台帐, 并按季度及时更新;按月重点更新就业困难人员及零就业家庭基础信息;初步建立了辖区内非本地户籍劳动力及用人单位基础台帐, 更有针对性地推动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岗位的对接, 促进社区岗位开发、就业援助、创业服务、政策扶持四位一体运行。常州市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建立了预失业信息管理功能, 与退工办理、社保缴费信息相关联, 协理员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到本社区最新失业人员名单, 变居民登记寻找服务为协理员上门送服务。镇江市进一步完善了调查登记制度, 依托街道、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平台定期开展“进家入户”家访活动, 重点对辖区内失业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进行调查走访, 建立跟踪服务卡, 实行回访制度, 并建立台账和数据库, 输入江苏省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同时, 基层平台还通过加大采集用工信息、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 市区开发街巷保洁员、百米一岗、社区辅警员、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1755个。两市社区面对散居在本社区的外来人员, 均能主动与警务室联系, 利用外来人员办理流动人员居住证的方式采集基础信息, 逐一登记录入就业管理信息系统, 并及时提供服务。

(二) 以目标管理考核为手段, 强力推动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两市把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的创建作为贯穿2012年就业工作的主线, 专题部署, 结合本地实际, 出台配套文件, 精心组织实施, 并对社区创建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 制定示范社区常态化考核机制。

镇江市创建活动由辖市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分级实施, 把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与创业就业其他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列入人社工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之中, 做到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对基层平台场所建设开展了考核验收。对基础工作、就业援助、政策落实、创业就业服务、创新举措等方面进行考核, 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励。在工作经费上规定每个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不低于4万元, 每个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不低于1.5万元, 每个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不低于2万元, 每个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站不低于5000元, 健全奖励机制, 制定了《关于实施社区扶持创业奖励的通知》等文件, 对街道 (镇) 、社区 (村) 平台每扶持创业1人分别奖励500元;对社区、街道每发放并回收一笔贷款, 分别给予200元和40元的奖励;对街道、社区每推荐安置一名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 分别给予社区和街道200元和20元奖励、安置一名困难群体分别奖励社区和街道400元和40元、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 再增加奖励50元, 以进一步调动基层平台服务创业就业工作的积极性。

常州市坚持六个强化, 狠抓工作落实。1、强化组织领导, 明确创建目标, 将创建工作纳入常州市政府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考核。对优秀和合格的社区分别给予1.2万和1万的工作经费奖励, 有效推动了创建工作。2、强化学习评比。组织各创建社区认真学习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评估标准”, 对照创建标准逐条梳理, 齐头并进。3、强化创建标准。切实加大创建工作检查力度, 并结合新一轮政策情况, 按照“一社区一册”的要求, 建立健全创建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工作档案。4、强化动态检查。常州市人社部门每季度开展一次督查考核, 填报《常州市创建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季度考核表》, 督查创建指标的完成情况。5、强化典型引路。在创建过程中, 常州市大力开展市外市内的学习, 借鉴先进经验, 今年4月钟楼区组织52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参观了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无锡市新区江溪街道前进花园社区和无锡市人力资源市场, 获取了宝贵的经验。6、强化宣传氛围。先后在常州政府网、日报和晚报上刊登了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的报道和公示, 有效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

(三) 以政策扶持为核心, 强力推进创业就业普惠共享

两市在创建过程中, 始终将宣传落实就业创业政策作为工作的主线, 积极落实包括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培训补贴、创业补贴、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在内的各项就业创业政策。

镇江市为进一步鼓励和扶持创业就业, 在已有政策基础上, 市政府连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鼓励全民创业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 提高初始创业补贴、扶持创业奖励和贷款等标准。1、提高初始创业补贴标准。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在本地领取营业执照稳定经营6个月后, 一次性初始创业补贴从1000元提高到3000元。2、鼓励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对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创办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的, 一次性创业升级补贴从2000元提高到1万元。3、放宽创业贷款政策。个人申请贷款最高额度从20万元放宽到30万元, 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最高额度从200万元放宽到300万元, 贷款最长期限从2年放宽至3年。4、支持创业载体建设。对被评为省和省级以上的各类创业载体, 在原有建设补贴的基础上再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5、加强创业指导服务。各类创业服务机构和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 每扶持1人成功创业的, 奖励标准从500元提高到1000元。6、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对近三年来毕业的大学生在镇江市区创业并正常经营纳税一年以上和带动2人以上就业, 同时缴纳社会保险的, 给予一次性4000元奖励;对近三年来各类新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每新录用1名就业困难人员, 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 同时缴纳社会保险的, 给予1500元/人的一次性带动就业补贴。

常州市大力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 依托街道、社区平台, 在全市每个角落掀起了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热潮。同时, 将培育创业明星纳入就业服务目标管理, 由社区向有创业愿望的人员提供政策扶持, 办理相关证件, 帮助协调经营场地, 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及社会保险补贴, 介绍员工等服务, 并以街道为单位召开创业明星报告会, 以组织培训为载体召开先进典型座谈会, 以身边典型事迹教育身边的人, 带动身边的人走创业之路、做创业之星。

(四) 以人为本, 真情相助, 推动就业援助精细化、常态化

总体而言, 两市在开展创建过程中, 均能以服务的科学、规范、精细为目标, 针对不同类型的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岗位推荐和政策帮扶, 使促进就业落实到位。均建立了“一人一策”就业援助台账, 建立“出现一人、认定一人、扶助一人、稳定一人”的就业援助工作机制, 同时利用信息系统对援助对象进行登记跟踪管理服务, 按月进行跟踪服务, 实行动态管理。

常州市社区就业困难人员很多是年龄偏大、技能单一、文化程度低、健康状况差, 就业非常困难。为此, 各创建社区首先制定了首问责任制、就业援助制度和承诺制, 建立“一人一策”的援助方案, 做到了“四个明确”:明确就业困难人员家庭结构和收入状况, 明确援助目标, 明确援助责任人, 明确援助效果;其次是动员社会力量, 组建维修服务队、美容理发队、电脑培训队、丝网编织队、烹饪培训队等“志愿者帮扶队”, 随时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援助。新北区藻江社区工作人员自创“八心工作法”, 同时社区深挖资源, 集思广益, 组织大学生村官这一年轻群体与社区就业困难人员进行“一对一”结对。天宁区红梅西村社区开展关爱零就业家庭专项活动, 与“零就业家庭”人员签订《“零就业家庭”再就业援助协议书》, 建立“一户一表一卡一册一档”制度, 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并定期进行跟踪随访, 目前该社区6户零就业家庭10人全部实现了再就业, 并享受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

镇江市高度重视就业援助工作, 把它作为检验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成效的核心价值, 赋予了新的内涵, 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温暖”为主题的就业援助月活动, 分门别类、逐户逐人制定和落实援助措施, 做到了“援助一户、稳定一户”, 同时为进一步帮扶社区人员就业, 建立小额担保贷款对接服务机制, 由经办银行的工作人员和社区平台一对一结对, 开展服务。二是对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群体及时登记、核实和确认, 开展定期、不定期入户调查, 做到“不漏一户”, 动态清零。三是制定个性化援助计划。针对不同的就业困难群体, 帮助其设计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就业方案, 分别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就业岗位、职业技能鉴定和扶持政策等“一对一”个性化服务。四是建立就业信息援助制度。利用街道及社区平台有针对性的采集用工信息, 每月举办一次街道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超市”, 每季开展一项以帮扶就业困难群体为主题的“专题活动”。五是注重培训成效。把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技能培训与素质培训有机结合, 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技能培训。同时把每年三月作为培训月, 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万人创业普训”活动, 引导和扶持0.86万人走上了成功创业之路。六是完善后续跟踪服务。实行三必访制度:有困难必访, 创业后必访, 未就业必访。有效提高了就业的稳定性。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的发展还不够平衡

尽管地方各级政府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创建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提速推进, 但四个城市之间, 甚至同一省辖市内的各县 (市、区) 创建水平不尽相同。这既有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的客观原因, 也有极少数领导对基层平台建设和承载工作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劳动保障协理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相对薄弱的主观因素。

(二) 部分地区示范社区创建基础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2011年是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的第一年, 各地按照省厅示范社区创建评估标准, 对基础台帐和统计报表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升和细化, 但有些社区台帐内容不完整或更新不及时, 甚至无省厅评估标准明确要求的就业援助协议和方案, 有的援助方案, 个性化不突出, 跟踪服务记录, 就业指导内容记载有的比较单一或不全, 极个别社区的就业服务工作台帐仅停留在最初始的笔记本流水帐形式, 与创建示范社区的更高要求差距甚远。

(三) 个别社区对本辖区内的新增失业人员情况无从了解

有些县 (市) , 《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发放工作放在县 (市、区) 本级就管中心, 由于没有建立县 (市、区) 、街道 (乡镇) 、社区 (村) 的反馈机制, 又没有开发相关信息系统软件, 使得社区服务平台对本辖区内新登记失业人员情况无从了解, 造成对社区新增失业人员情况不清、底数不明, 在省、市充分就业示范社区的检查过程中, 有些县 (市) 的社区新增失业人员居然没有几人。

(四) 网络信息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虽然各市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 市、县 (市、区) 、街道 (镇) 、社区实现四级联网, 但由于软件系统不统一, 系统的功能模块也各有差异, 如有的系统中就业援助、就业困难人员跟踪记录模块尚未建立, 有的动态跟踪信息没能及时录入, 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工作不能充分反映。部分社区虽有软件功能, 社区平台工作人员权限只能进行查询, 不能进行失业登记、动态跟踪服务记载等。

四、几点建议

(一) 宣传创建特色和亮点, 共同提高示范社区创建水平

在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中, 每个城市、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建议各市将本地区特色亮点进行汇总总结, 制作成相关资料, 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各省辖市间也可多沟通、学习和交流, 了解兄弟城市在创建活动中的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 共同提高创建水平, 更好地发挥充分就业示范社区的典型引领作用。

(二) 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社区平台业务工作和操作流程

在充分调研全面梳理社区平台职能的基础上, 结合江苏省就业创业工作实际和工作要求, 制定全省统一规范化、标准化社区平台就业创业业务工作和操作流程, 全面提升和优化平衡全省社区基层平台工作水平。

(三) 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就业创业服务的作用

发挥各市、县 (市、区) 、街道 (镇) 、社区四级信息系统联网全盖的优势, 根据工作实际, 优化升级软件系统功能, 充分利用信息查询、数据统计汇总、打印等功能, 科学开发统一的电子台帐信息系统, 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均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对日常工作进行数据分析和监测。

(四) 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平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组织领导

篇4:社区青年就业问题研究

[关键词]社区:青年;就业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268-01

1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变成了一种的负担。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制转轨和企业改制加速了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和重新配置,城市下岗、失业人员逐年增多。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金融风暴对就业带来了更为严峻的形势。以上海某社区(以下简称D社区)同样面临失业人口逐年增大的压力。90年代的下岗分流的"4050"人员的就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2030”的青年就业问题又逐渐成为新的就业难题。

2D社区概况

D社区占地面积约为1.79平方公里,人口约65740。从社区的年龄结构、社区居住形态和居民来看,D社区正面临步入老龄化。2007年统计中,60至70岁为5947人,70至80岁为5673人,80以上为3074人。预计今后3至5年,社区的老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社区的居住基本形态为三类,即旧里居民区、老式公房居民区和新建商品房居民区。旧里房间是传统的城市居住区,这类居住区多分布在尚未改造老城区,主要是指传统里弄,包括石库门(连排别墅)和棚户区。一般来说,这类居住区规模不大,随着旧城改造的不断推进,数量也越来越少;老式公房也称新式里弄居住区,这类居民区主要是指1970-80年代市政府统建的居住区;新建商品房是指1990年代以来新建的中、高档商品房住宅区。这类社区人员构成比较复杂,主要由各式各样的优势群体组成,其中部分高档社区(也称涉外社区或国际社区)的居民中30%以上为外籍人士。

3社区青年就业现状

在D社区近7万人口中,16-30岁青年共有14058人,其中失业、无业人数高达3359人,失业率高达23.15%,剔除人户分离等因素,失业无业青年共有1820人,失业率高达21.62%。可见青年就业问题已成为社区就业的主要问题。从年龄结构看,1982年到1987年出生的青年约占青年失业人数的67.5%。学历方面,失业青年学历普遍不高,大部分为初高中和技校毕业生,约占失业青年的69.7%。从就业意愿来看,近40.5%的青年希望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找到理想的工作。

4导致青年就业问题原因分析

首先,青年掌握的技能与就业岗位不匹配。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技校毕业生的技能与社区就业岗位的需求不匹配。而学校的技能培训没有做出及时的调整,导致青年毕业后即面临失业的窘态。其次,外来务工人员和外省市的毕业大学生与本地社区的就业青年在就业的竞争中,无论是工作态度和薪水要求方面更具有竞争性。目前在餐饮行业、大型超市商场等次要劳动市场95%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在主要劳动市场中外省市毕业大学生在也占了大多数。第三、青年的个人期望和社会现实的不匹配。目前D社区青年大都是78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过多得到父母的宠爱,对自己能力和社会现实的认识不准确,使得在就业的过程中处处碰壁,多数人不从自身上找原因,归结于社会的不公平,自暴自弃。第四,社会家庭对青年就业存在误导。在社区工作中常发现,有些家长和孩子的攀比心理造成家庭不赞成孩子去所谓社会地位不高,或工资薪水不高的岗位,造成青年闲散在家。甚至有些家庭条件比较好,也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出去工作。

5美国经验的借鉴

美国政府、非营利组织和企业作为社区就业的主体,在社区就业中紧密结合,发挥各自重要的作用。政府作为宏观政策的制定者,主要是制定有利于社区就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并提供各种贷款,审议并通过所有能够对社区就业产生影响的项目。地方政府积极参与社区开发项目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非营利组织是社区就业的具体事务的实施者。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了解居民的需求,成为政府社区建设项目的有力实施者(全美每年约5000亿美元的投入,70%来自政府的财政投人,30%来自服务和社会捐赠),并为社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与机会。企业是就业形式的更新者。推动本社区就业的手段主要有创办新企业、帮助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增加地方的消费,并由政府投入资金以增加就业。政府鼓励中小企业根据本社区的文化、资源特点发展。既实现了就业,又缓解本社区的社会问题。

6青年就业对策

(1)开展针对性的培训。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加强培训学校与本地企业的联系。比如培训学校可以请本地企业人员到学院参观和授课。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到企业中去参加临时性的工作,了解市场情况。政府把原来注重出资办培训机构或者组织青年参加培训的方式转变为由政府出资替青年购买培训。让失业者去“找”培训,由政府买单。青年选择培训的空间和余地加大,提高了学习的热情,调动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促进了培训机构去适应受训人员的要求,这样使培训更加贴近市场要求。

(2)规范用工制度。目前,由于户籍制的实施和地区间分割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外来务工人员未能纳入正常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劳动权利和生产安全保障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力成本低也给本地社区的青年在就业过程中带来不公平竞争。如何在保证本地青年和外来务工人员在就业平等的前提下,让企业更多地吸纳本地青年就业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加强职业思想教育。一些家庭不愿意让子女上职业学校,只愿做白领、公务员等行业。解决这一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要引导青年及其家庭建立正确的职业生涯导向,树立了全民终身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思想,同时也注重加强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

篇5:社区就业调研报告

马龙华 熊建西

〔内容摘要〕构建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工作平台,是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狠抓“四个落实”,将就业服务工作向乡镇街道社区延伸,缓解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矛盾。本文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逐步在全市构筑“两级领导、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工作思路。

〔关 键 词〕镇社区 就业服务

〔作者介绍〕马龙华 六盘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副局长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西部,是以重工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工业城市,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9.8%,第三产业占24.9%,产业结构欠合理,再就业工作压力较大,2000年以来,我市为缓解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矛盾,稳定就业局势,把积极构建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工作平台作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狠抓“四个落实”,将就业服务工作向乡镇街道社区延伸,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目前,我市近2.6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在基层乡镇街道社区实现了再就业,占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总数的50%左右。

一、基本情况

(一)全面建立机构,落实工作职责

我市现有98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目前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有工作人员237人,其中,94个乡镇219人,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荷城、黄土坡、凤凰、德坞)18人,2003年6月我市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百家社区就业工作重点联系城市后,全市4个县、特区、区建立了 85个社区(钟山49个、六枝17个、盘县18个、水城1个),在部分重点街道、乡镇和大企业的65个社区配备了专职劳动保障协管员,聘用人员161人,负责组织开展社区就业工作,今年,我市(主要在钟山区和六枝特区)在总结前两年社区就业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在管理体制上,劳动保障事务所及社区属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管理,在业务上受县、特区(区)人事劳动保障局指导,负责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就业培训和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服务、再就业援助服务、社区就业实体的指导和管理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劳动力社会化管理服务等。

(二)配备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

在解决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工作平台的人员配备问题上,采取的是分类处理,因事而定,内部调配的办法,即对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多、工作任务重的乡镇街道和驻有大企业的工作平台(如六枝平寨镇,盘县红果镇,钟山区老鹰山镇)配备了一名专职领导和2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对工作任务相对较轻的基层平台则明确了一名兼职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目前,全市共有398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其中街道乡镇所237人,社区161人,在经费落实上,各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工作平台的专兼职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办公经费和专项工作经费主要由财政拨付,目前,我市各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工作平台的经费基本上能满足工作需要。

(三)因地制宜,落实办公场地

我市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平台建设启动以后,解决办公场地成为一道难题,由于以前乡镇街道和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场地建设参差不齐,筹集资金的渠道也各不一样,因此很难统一解决所有机构的场地问题,为此,我们采取了先易后难,逐步落实的办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从原单位单独划出办公场地。各乡镇街道和社区居委会通过内部调整,为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平台提供单独的办公场地,如盘县37个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都解决了办公场地问题,目前,有一半左右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平台通过这种办法解决了办公场地,二是与原单位合署办公。一些社区居委会和乡镇街道,由于受经费限制,难以开辟独立的办公场所,因此目前还利用原有场地,开展工作。

(四)采取措施,落实服务工作内容

在落实了人员经费和办公场地及工作职责后,各基层机构发挥乡镇街道社区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能,积极开展工作,将就业服务工作落实到下岗失业人员身上。

1、夯实基础工作。去年和今年,钟山区街道社区就业服务机构在全市中心区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一户一表家访式”摸底调查。各街道社区就业服务机构对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做到了“五清”,即:家庭情况清、就业愿望清、技能水平清、收入情况清、用工需求清,同时还分类建立了基础台帐,按照就业意愿、年龄、技能水平等情况将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分类,使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黄土坡街道办事处建设路社区发放调查表2000多份,对2500户居民进行入户调查,为340名下岗失业人员建档建卡。

2、积极开发社区就业岗位。一是大力宣传、支持、配合兴办社区就业实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兴办社区就业实体180余个,共有不低于2600名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实现了再就业,如黄土坡办事处广场社区共创办社区就业实体12个,家政服务队2个、托儿所2个、社区保健站5个,帮助13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内实现了再就业,二是引导劳服企业向社区延伸,如水钢(集团)公司烧结、八冶、巴西等社区积极开展社区就业服务,通过承包集团公司的保安、保洁、保绿等服务性项目,先后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500多人,三是灵活就业,如凤凰街道办事处八一社区通过承包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的保安、保洁、家庭护理等服务性岗位,共让12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灵活就业,3、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各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平台在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展了劳务输出、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等各项就业服务,如平寨镇劳动保障事务所、黄土坡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事务所等基层就业平台先后帮助2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申请了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帮助167名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各种再就业补贴实现了再就业,花渔路社区、麒鳞社区自办职业介绍业务,共帮助12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走出社区实现再就业。水城县发耳乡、杨梅乡、化乐乡劳动保障事务所与市驻外机构积极联系,培训后输出劳务人员900多人,培训后的就业率达85%左右。

(五)服务平台建设顺利

通过加强乡镇街道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我市已墓本形成了一个市、县(特区、区)、乡(镇、办)、街道社区居委会四级就业服务体系,随着工作重心下移,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率得到提高,在拓宽就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进步。市委、市政府把加强社区就业平台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工作之一来抓,于2002年成立了有18家成员单位的全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在2002年12月24日以市府办发(2002)137号下发了《市人民政府转发市民政局关于推进全市城市社区建设意见的通知》。各县、特区、区也抓紧开展工作,如钟山区成立了“钟山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分管就业工作的区长任组长,镇(办)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和区级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全面负责政策制定,协调解决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此外,近年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劳动保障工作进社区》等一系列文件,为落实机构、人员奠定了基础。市、县两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加强了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实行了“任务到岗,责任到人”的工作制度,将再就业工作任务量化落实到各县(特区、区),细化分解到各乡、镇、办,并落实到工作人员头上,并同当年的目标管理等奖惩措施结合起来,基本上建立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奖惩结合,督查到位的管理机制和责任机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在乡镇街道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市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没有全面铺开,中心城区之外的县、特区社区劳动保障平台还没有完全建立;二是已建立劳动保障平台的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业务没有整合,服务内容单一,不能满足我市广大群众需求;三是少数单位对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存在投入不够、‘人

员经费不足、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四是企业办社会问题,如水钢所属社区在管理上和钟山区荷城办事处有管理体制矛盾问题。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市下岗失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应引起高度重视,要切实加以解决。今后,应不断完善乡镇街道社区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能,将整个劳动保障工作向基层延伸,推动基层就业平台建设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下岗失业人员的管理与再就业问题成为我市的当务之急。我们通过调研,认为应把解决问题的着力点定位在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并将整个劳动保障工作逐步向基层延伸,逐步在全市构筑“两级领导、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即市、县两级政府领导,市、县、乡(镇、办)三级管理,市、县、乡(镇、办)、社区居委会四级网络服务的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以进一步健全我市的就业服务体系,在具体做法上,要力争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实行“四个统一”,构筑机构框架

统一机构名称。目前已对98个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名称统一为“劳动保障事务所”,对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名称可统一为“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统一人员编制。建议按照公开招聘、民主推荐、竞争上岗的办法,采取聘任制形式,从下岗失业人员和全市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才从事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工作,并规定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配备专职人员2名以上、社区配备1名以上。管理人员的编制统一由政府发文确定,定岗不定人,为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创造条件。统一经费渠道。对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机构的工作经费,按照“经费统筹、工资统发、社保统缴”的原则,以每人每年1.5万元的标准,按编制数统一列入当地财政预算,由财政直接拨付,在就业经费中列支,对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工作经费,按每年2—3万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由县级财政直接拨付。统一工作规范。为使工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应制定全市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工作平台职责,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职责、职业培训工作职责、职业介绍工作职责、社会保障工作职责,以及求职须知、招聘须知、失业保险须知、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须知,并编制“一站式”服务流程图。与此同时,要求将工作职责、办事须知、服务指南及工作流程图、社区平面图等,按统一标准制成公示牌,在显著位置上墙公示,真正兑现“一站式”服务承诺,以有效促进我市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工作的规范运行。

(二)搭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

在今后工作中,应着力搭建一个方便、周到、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工作平台,使机构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市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成立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协调小组,制定全市乡镇街道社区基层平台就业发展规划,以确保我市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平台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在各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开设“一站式”就业服务窗口,下岗失业人员只要进入窗口,就可以享受到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鉴定申报、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关系代理、就业援助、离退休服务、政策咨询等与再就业相关的全方位服务,做到下岗失业人员进入乡镇街道社区平台,有人管、有人问、有人帮。在重点乡镇街道和示范社区的劳动保障服务机构配备信息网络终端设备,实现市内劳动用工信息联网,将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延伸到乡镇街道社区居委会,使下岗失业人员在家门口就可查询到就业信息、享受到就业服务。在媒体上开辟“劳动信息”专栏专版,为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免费发布供求职信息。切实加强乡镇街道社区服务平台的基础管理工作,开展城镇就业状况普查,在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基本情况档案和数据库。全市所有98个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都要建立五本台帐:下岗失业人员台帐、用工信息台帐、求职安置台帐、职业培训台帐、社区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台帐,并做到“四清”:下岗失业原因清、家庭状况清、就业意愿清、安置去向清。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努力使乡镇街道社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增强。应充分利用乡镇街道社区“了解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了解下岗失业人员思想动态”的优势,发挥基层平台在培训中组织协调、分类指导的重要作用,对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赋予更多的技能培训职责。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制定《六盘水市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

务工作评估标准》,组织相关部门成立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督导组,实行定期督导与不定期检查,严格考评,合格者拨款奖励,不合格者取消拨款,限期整改。

(三)发挥平台作用,开辟就业岗位渠道

篇6:社区再就业工作者述职报告

一年来,全镇失业率控制在了5%以内,登记失业率为0.69%,全镇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60人,圆满完成目标任务,帮助指导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20人,指导并介绍城镇就业人员450人次,全镇已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推荐并办理就业再就业小额信用货款139笔1373万元;实现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581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立健全就业再就业工作组织领导

1、成立了就业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分水镇党委、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的各项工作。年初以来,专门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以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和社保所全体工作人员及相关部门责任人为成员的分水镇就业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加强了对我镇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的组织与领导。一年来,在镇领导小组的组织与领导下,专门召开镇领导班子成员和领导小组成员会议4次,研究部署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措施及相关优惠政策等,镇主要领导对全镇就业再就业工作进行了全面调研,完善了《分水镇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等调研文章1篇,有力促进了我镇就业再就业的各项工作。

2、全面落实了就业再就业及相关配套政策。今年以来,我所在落实就业再就业及相关配套政策时,一方面加大了对社保补贴、灵活就业、税收、职业介绍等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了政策的有效知晓率和理解率,另一方面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全面吃透政策,用足用活政策,提高了政策的有效执行率。一年来,没有因就业再就业等原因而引发不稳定事件发生。

二、全面完成就业再就业工作各项目标

1、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超额完成

20,经镇党委、政府及镇属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全镇失业率控制在了5%以内,登记失业率为0.69%。完成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60人,100%的完成目标任务。

2、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圆满完成

年,分水镇实际完成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121人,全面完成了全年的目标任务。

3、劳务输出工作有序推进

2013年,通过职介中心、政府规模组织等各种途径和方式,全镇全年累计完成劳务输出37113人,当年新增劳动力581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通过群众自发组织,劳务经济人联络、自发转移、亲朋好友介绍、社保所提供劳务需求信息等形式向外有序输出农民工人数36851人。

4、城镇家庭“零就业”工作深入扎实

由于我镇就业再就业工作深入扎实,到目前为止,全镇尚无“零就业”的城镇家庭出现。

5、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2013年,通过对返乡农民工的调查摸底与登记造册、职业培训与介绍、政策扶持与鼓励引导创业等形式,全镇实现返乡农民工就业1308人,其中,在我镇本地已消化了10191人,超额完成了全年的目标任务数,基本做到了返乡的农民工100%就业。

6、创充工作全面完成

今年以来,我所把创充工作列入了社保所各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辖区1个镇级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分水岭、三正等8个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和双城村充分就业村的创建工作全面完成,并顺利通过检查验收,得到了区镇领导的一致好评。

三、努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

今年以来,分水镇通过采取加大镇级财政投入再就业资金、严格落实再就业税费减免政策等各种措施,努力促进我镇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

1、加大了对再就业资金的镇级财政投入力度

2013年,分水镇财政投入3万元(比上年增长50%),专门作为再就业资金,有力促进了我镇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严格落实再就业税费减免政策

(1)2013年对全镇再就业人员减免税收金额为40万元,比上年增长1%。

(2)2013年对全镇再就业人员行政性收费减免金额为0.5万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减免工商行政管理费0.12万元,比上年增长20%。

3、再就业小额贷款成效显著

2013年,全镇共审核发放再就业小额贷款1373万元,比上年净增373万元,有力促进了失业人员的再就业。2013年应回收的再就业小额贷款金额现已全部予以收回,没有拖欠现象发生。

4、严格落实社保补贴等惠民政策

今年以来,我镇加大了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补贴力度,全年共落实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32人,100%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

5、全力维护劳动者权益

2013年,我镇严格按照《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定时不定时地深入辖区各企业就是否建立劳动合同、劳动者工资是否及时足额发放、是否超过劳动者劳动强度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督促,发现问题及时予以了纠正。至今为止,全镇辖区内企业用工都已建立合法的劳动合同,没有出现拖欠职工工资、超越劳动者劳动强度等现象的发生,更没有因此而发生劳动纠纷的案件。

四、就业再就业综合工作扎实推进

2013年,在全镇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和管理中,我镇特别注重该项工作的综合管理工作。

1、基础工作开展扎实。一是对全镇失业人员进行了全面的入户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并全部进行了网上录入;二是对全镇失业人员建立了回访制度,采取定时不定时或定期回访,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全面核实了全镇新增就业人员的在岗情况。

2、全面准确建立台帐。一是分水镇现已全面建立起了包括纸质台帐和电子台帐在内的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的基础台帐,且保证了纸质与电子台帐数据的一致性,基础台帐清楚,一目了然。二是做到了全年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统计报表的按时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主要工作思路及安排

为进一步推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20,我所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狠抓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坚持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并举,增加就业总量。一是用好用活相关扶持政策,大力开展再就业工作。二是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他们对就业再就业的拉动作用。三是积极协调落实工商登记、场地安排,兑现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鼓励个体私营经济更多地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四是多形式促进灵活就业。全面落实社会保险政策,及时为灵活就业人员接续社会保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灵活就业的稳定性。五是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积极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进一步加大开展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组织起来就业的扶持力度。

2、全力推进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继续利用各项宣传手段,全面加大宣传力度,一是积极扩大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覆盖范围,积极配合地税部门做好核定征收工作。二是用好用活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两项工作,充分发挥其促进就业再就业的作用。

上一篇:如何做产品的营销推广下一篇:小学四年级数学竞赛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