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与心理健康

2024-07-12

辅导员与心理健康(精选6篇)

篇1:辅导员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员

一、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1、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提出的21世纪健康新概念】

健康由四个“维度”组成,包括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是一种状态,是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的良好状态。健康状态是动态的,是可以变化的

心理健康是一个时代课题。国内外学者纷纷结果自己的研究结果给出了不同的概念表述方式。

2、心理健康的定义: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即能够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动减少问题行为和解决心理困扰。

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心理健康的基本准则:

快乐准则——心里活动的主观感觉如何 现实准则——社会适应性怎样

二者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两个基本准则,不论牺牲哪个,都是不健康的,甚至是病态的。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实际年龄(自然年龄);心里年龄;生理年龄; 社会年龄。既不能少年老成,也不能成人幼稚化。

2、智力正常。智力是人们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智力正常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果一个人的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

3、情绪稳定乐观。情绪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具有健康心理的人,能经常保持乐观、自信的心境,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同时,善于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保持相对稳定。

4、意志坚定能够自制。意志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标准是:行动得到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心理健康的人总是有目的地进行各项活动;在遇到问题时能经过考虑而采取果断决定;善于克制自己的激情。

5、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心理健康的人,能用尊重、平等、信任、友爱、宽容、谅解的积极态度与别人相处,既有广泛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又有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

6、自我意识完善。

7、反应适度。

8、人格完整和谐。积极进取;消极悲观

要正确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相对性、连续性、反复性、动态性等特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的尺度,不仅提高了衡量是否健康的标准,而且为人们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

(三)心理亚健康。

1、概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四位一体(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健康、道德健康四位一体)的全新定义,心理亚健康是指在环境影响下由遗传和先天条件所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喜好、情感、智力、承受力等等)造成的健康问题,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

2、外在表现(1)心神不定,焦虑万分,对任何以前很容易处理的问题现在都没有把握,眉头紧皱,若有所思,担心马上会大难临头;

(2)烦躁不安,坐卧不宁,站着累,坐着也累,听见任何响动都会烦躁,总有吵架的冲动;

(3)强烈的妒忌心理,对谁都不服,即使当面迫于环境勉强欢笑,背后会用最恶毒的语言发泄不满;

(4)恐惧心理,害怕和同事、朋友、亲人交流,有的人自己在家里都感到害怕,更不用说陌生人,见到上司心跳加速,满脸通红,有些人用猛吃东西安慰自己,也有人用逃避的方式麻痹自己;

(5)记忆力下降非常明显,在关键场合脑子会一瞬间空白,词不达意还抱怨别人不理解,对自己以前非常熟悉的朋友的名字也会忘记,经常下达前后矛盾的指示;

(6)反应迟钝,对新鲜的事物不接受或拒绝接受,身体的灵活性下降,判断能力也受到影响,任何事情会比以前慢一拍;

(7)强迫症状,比如有洁癖倾向,常常反复洗手;做一件事情之后会反复地确认好几遍,经常会返回只是为了确认门是否锁上;做事情必须要按一定的程序来做,否则心理就会很不舒服等等。

(8)抑郁,比较常见,如不加以调节或治疗,发展到严重程度会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产生怀疑,大多数人会选择自杀作为摆脱困境的唯一办法。

(9)缺乏安全感,现在社会的常见现象,走到哪里都感觉没有安全感。

3、心里亚健康的调适:(1)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能正确的认识现实、分析现实,并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而去改造现实,而不是一味的逃避现实。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2)调整心态、控制情绪。

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逊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保持开朗、乐观。(3)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与要求并切合实际的制定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努力发展自身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4)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从实际出发去认识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做到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小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间相聚之时共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

(5)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学习。

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乐趣。在工作和学习中尽自己努力发挥自己的个性及聪明才智,并从成果中获得满足和喜悦,把工作学习当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特点与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心里发展具有阶段性

2、思维发展趋于成熟但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3、需求复杂,情感丰富而不稳定

4、自我意识趋于成熟

5、性意识与爱情需要的快速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正常;情绪反应适度;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总体趋势是健康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正态规律分布”,即主流是好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是成长和发展的矛盾。各年级心理健康的状况存在差异。大学生群体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占大学生总人数的30%——40%,比较严重的占到10%。

表现在:适应、学业、情绪情感、人际关系、恋爱与性、求职择业等问题。

2、原因: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因素

三、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成长:

(一)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1、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培养健康人格的基础

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的前提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备条件

4、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

(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1、大学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1)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2)了解自我,悦纳自我(3)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4)学会共处

(5)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学校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1)加强心理咨询服务

(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3)多途径营造心理健康的文化氛围

四、咨询与辅导的概述:

(一)心理咨询的概述;

1、概念:心理咨询(counseling)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需要解决问题并前来寻求帮助者称为来访者或者咨客,提供帮助的咨询专家称为咨询者。心理咨询的最基本的原则是助人自助,其终极目的是通过咨询来增强来访者解决问题 的独立性,而不是依赖性,要让来访者掌握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

2、心里咨询的特点:人际互动性、心理多面性、社会现实性、循序渐进性、长期性

3、心理咨询的原则

保密性原则、客观立场原则、专业能力限定原则、时间和感情限定原则、“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原则、重大决定延期的原则

(二)心理辅导的概述;

1、概念:“辅导”一词源于英文的“guidance”,有引导与辅助的意思,也有向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与帮助的意思。心理辅导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专业概念,目前,心理学家对它的表述不尽相同。关于心理辅导的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内容还是一致的,即心理辅导是一个特殊的交往过程,是一种专门的助人技术,是帮助来访者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环境、克服成长中的障碍,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并达到理想发展水平的服务活动。归纳起来,学生心理辅导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2、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1)全员参与,全方位考虑,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矫治、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学生主体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原则(6)整体性发展原则(7)坚守诚信保密原则(8)采取灵活互动原则(9)立足发展辩证的原则(10)讲服务重实效的原则

(三)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心理辅导的对象往往是处在转变或转折时期的普通学生,即他们的心理健 康状况相对良好。

心理咨询是以遇到心理困惑或有强烈心理冲突与矛盾的正常学生为对象,关注对象的现在。

心理治疗是以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或心理机能失调及心理上有障碍的疾患学生为对象,关注对象的过去。

上述的三个概念都是狭义的,在实际活动中,他们的使用不仅有很大程度的交叉和重叠。虽然三者是互相紧密联系的,不能也无法完全区别开来的,但是这三者毕竟是不同的,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所以他们应该区别开来。

五、大学生心理咨询:

(一)心理咨询的模式;

发展性心理咨询(developmental counseling)适应性心理咨询(adaptive counseling)障碍性心理咨询(obstructive counseling)

(二)心理咨询的过程; 开始准备阶段 指导帮助阶段 巩固结束阶段

(三)心理咨询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讲:

1、全面分析咨询对象,弄清楚其咨询的真正问题或意图

2、心理咨询师要保持情绪稳定

3、坚持专业限定原则

4、坚持客观的咨询关系

5、严重者需家属陪同,坚持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 对于咨客来讲:

1、接受心理咨询的人不等于心理障碍者,不要觉得面子上不好看,正视问题的存在。

2、开门见山是最好的方式,不要羞于开口、含糊其词或有太多的顾虑。

3、不要期望咨询师为你决策什么,他们能做的事情是帮助你澄清事实,分析利弊,开阔和转变思路,疏导不良情绪。

4、在咨询师这里,你是绝对安全的

5、在心绪较平静的时候约见咨询师效果好

6、急于求成的态度不可取

7、倾诉不要占时过多8

8、咨询切勿浅尝辙止,蜻蜓点水

(四)心理咨询过程中应注意的具体事项。

1、咨询师的角色和责任: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对自身作用与任务的认同。角色:咨询师应扮演建议者、帮助者、参与者、来访者商讨伙伴的角色;来访者是决定者、行动者。

责任:为来访者提供一种有利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适当的说明、解释、意见和建议,不能代替来访者做任何决定,最终的决定由来访者自己定。

2、心理咨询操作规则 保密原则 自愿原则 理解信任原则 尊重原则平等原则 支持原则 合适原则 中立原则 非指导性原则 感情限定的原则 重大决定延期的原则 守时原则

六、学校心理辅导:

(一)学校心理辅导概述;

1、概念: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通过团体辅导、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接纳,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

个别化对待原则

整体性发展原则

(三)开展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与方法。

1、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

(3)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4)进行个别心理辅导(5)开展小组辅导

2、心理辅导的方法 心理辅导的方法:(1)心灵陶冶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师爱和创造各种富有情感教育的因素以陶冶学生心灵的方法。

(2)心理激励法:用一个具体的奋斗目标鼓舞和激励学生,使之采取积极的行动,向期望的目标发展。

(3)心理指导法:以心理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来访者进行说理教育。(4)心理控制法:教育者在掌握了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对心理活动的强度、性质以及表现进行管理和约束。

(5)心理训练法:通过有目的的心理练习,对被训练者进行有意识的影响,使其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以达到适宜的心理程度,满足提高心理水平,增强心理健康需要的教育手段。

(6)心理咨询法:由学校心理教师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谈,对具有心理疑难需要帮助、存有心理困扰需要排解或患有心理疾病需要治疗的学生进行直接咨询。推荐阅读

克利福德·比尔斯 :《一颗找回自我的心》

该书是心理卫生运动创始人克利富德·比尔斯所著,记录了他患精神疾病住精神病院前后的种种遭遇以及内心的思考和体验。此书首版于1908年此后连年再版,迄今已经再版50余次,被称为全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山之作,是一本具有世界影响的书。要想了解心理卫生问题的来龙去脉,此书不可不读。

篇2:辅导员与心理健康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压力分析

(一)社会环境带来的压力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心理压力源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急剧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民办高校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之一。由于其办学时间短、规模小且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再加上社会对于民办高校认识的片面化以及认可度不高,导致辅导员工作难度增大且容易产生自我成就感缺失。

(二)工作环境带来的压力1.学生难教。民办高校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差、意志力薄弱、心理问题突出等特点。90 后的他们大部分家庭条件比较好,有部分学生特立独行、恃才傲物,不服从辅导员的管理,易与辅导员产生冲突;部分学生头脑灵活,但意志力却十分薄弱,不能很好地坚持做好一件事;也有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失利、家庭环境等因素导致了各种心理问题。这些因素都给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压力。2.工作内容多。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涉及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安全稳定、学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就业与创业指导、社会实践、党团建设、学生科技活动、“奖、勤、助、贷、偿”、寝室管理等内容,各项工作都是学生工作的重点。同时,辅导员还要对所带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了解,以便能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的指导。3.工作任务杂。除了基本工作外,辅导员还要随时对信息进行上传下达,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不断地接受各种检查、评估、考核。大量繁杂的临时任务让辅导员不能很好地集中精力开展工作。4.学生人数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专职辅导员总体按 1:200 的比例配备,并且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而由民办高校的现状所决定,每位辅导员所带的学生基本都超过了 200 人。5.工作时间长。辅导员的工作时间不分早晚,从早操、早自习到晚上查寝,24 小时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即使节假日也不例外。6.安全责任大。安全工作是学院的头等大事,为确保学校安全稳定,保障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民办高校一般采取“问责制”,而辅导员作为第一线的学生事务管理者,是所带学生的第一责任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俗话说“:两眼一睁,忙到天黑;两眼一闭,提高警惕”,这些都是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

(三)自身因素带来的压力1.自我期望值高。部分辅导员对自己和工作都有相当高的要求和期望,当对某件事情有较高的期望值而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又难以达成时往往会形成一种压力,甚至挫败自信,导致自卑或者忧郁。2.经济压力大。民办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学费以及银行贷款,办学经费相对紧张,加上民办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年限不长、职称不高,辅导员工资待遇普遍较低。而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开支、房贷、车贷等一系列问题都给辅导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与他人的收入与待遇进行横向比较时也会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部分辅导员无法安心本职工作。3.其他方面的压力。辅导员的年龄多为 30 岁以下,正是适婚年龄,会面临一些现实问题,比如恋爱、结婚、生子、两地分居等。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私人时间比较少、人际交往面窄,没有过多时间去考虑婚恋问题,而已婚辅导员也可能经常面临两地分居等问题。这些现实问题或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都会给辅导员带来压力。

二、负向压力对辅导员产生的影响

如果辅导员不及时正确地疏导这些负向压力,极有可能对身心造成巨大的危害。负向压力过大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身体疾病,如头痛、肠部不适、感冒、类风湿关节炎以及各种恶性肿瘤。心理学研究表明,负向压力过大会使人高度紧张,导致情绪不良等问题。致使辅导员对职业产生倦怠感,难以集中精力开展日常工作,对工作和生活缺乏热情,整日情绪低迷,愁眉不展,严重影响工作的开展。在面对挫折时,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容易失去自信进而产生自卑感。有时会产生心理问题,比如消极、抑郁,严重者可能会产生自杀倾向。如果不对负向压力进行积极管理,可能会将不良情绪带入到工作中,经常无故发火,增加管理学生的难度,扰乱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减少家长对其的信任感和配合度。辅导员的不良情绪有时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严重的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破坏学生心理健康。

三、压力管理及心理健康的维护与提升

篇3:辅导员与心理健康

1、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通过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得知: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从整体上看比较健康,大多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智能品质,善于正确处理学生问题,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以教育事业为重,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具有合理的社会期望值和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但同时在抽样中辅导员普遍反映工作存在“三多三低”的情况,即:分管部门和领导多,管理的学生人数多,负责的事务性工作多;学历和职称水平低、政治地位低,经济待遇低,再加上这几年辅导员人数不断增多,大多数辅导员暴露出自身的心理危机,主要表现为厌烦心理、焦虑心理、困惑心理和挫败心理。

1.1厌烦心理

在抽样中有6 8%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工作任务繁重,工作期间经常感觉到心理疲劳,有时对工作产生厌烦情绪。

1.2焦虑心理

长期以来,辅导员存在一个事务多,待遇低,出口窄的现象,使得辅导员对其个人前途充满了焦虑,在抽查中,有7 0%的辅导员认为自己不同程度对自身前途存在焦虑情绪。

1.3困惑心理

在抽查中,有4 2%的辅导员感到高校学生工作不受重视,总觉得自己工作的价值与教学工作、学术研究相比认可度不高,职业角色的定位不准,对自己工作的付出与回报有一定的差距而困惑。

1.4挫败心理

在抽查中,有3 5%的辅导员有不同程度的挫败感,怀疑自己奋斗目标的合理性,怀疑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可行性,从而主动放弃那些只要继续努力就有可能获得成功的行为。有4 2%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工作不被学生认可,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感。

2、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2.1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完善

按有关政策规定,辅导员属教师编制,其职称评定按教师系列要求。但实际上,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却大多是日常性的学生管理工作,直接领导及管理者是党委下的学生工作处,他们的工作以管理为主,但在职称评定上却与教师职称标准一样要求,无论你工作是否突出,成绩是否优异,即使是连年的校级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也不抵评职称中的两篇文章管事,这就人为地造成了既然都是教师职称,一个标准要求,还不如就去搞专业、当教师。即使迫不得已,也只好放松工作而去做文章,或转向管理系列。为此绝大部分辅导员的心态是:我努力了,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工作业绩却体现不出来[1]。而现在各高校在学生管理上往往又采用一票否决制,使学生工作队伍的责任越来越大, 压力也越来越大, 很多时候往往给自己定位为:只要学生不出事就行了,很少去想创新, 从而导致学生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不突出, 成效不明显。因此,由管理和考评机制不完善引发辅导员内心冲突,导致其不安心问题难以解决。

2.2工作职责不明确

各高校均制定有辅导员岗位职责,其主要任务应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在现实中辅导员的主要精力和时间却花在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第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在工作中辅导员实际上还承担了大量的具体事务性工作。如:出早操,检查宿舍卫生、课堂纪律和考勤,评定各级各类奖、助学金以及学生贷款,安排学生勤工助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等。甚至有的领导说“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职责不明,评估考核也谈不上。如此繁杂的事务,使辅导员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没有时间去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和提高。从而使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热情和兴趣降低,由此还会导致工作被动、不动脑、工作效益低下的恶性循环,最终诱发工作心理疲劳和厌烦。

2.3学生特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数量的成倍剧增,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经济状况反差巨大,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消费观念不断强化,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均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追求个性成为时尚,特殊群体逐年增多,这些都迫切需要辅导员开创性研究学生新特点,解决新问题。

2.4多重角色冲突

与高校其他系列的教师相比,辅导员的角色具有多重性的特点。一个辅导员往往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学生保姆”、知心朋友、师兄师姐,甚至是心理咨询师等多重角色。辅导员角色的多重性导致了角色责任的广泛性,有限的精力与无限的责任产生矛盾时,就会使辅导员产生高度的紧张和焦虑。当辅导员要将不同的角色加以融合和组织时,常常会碰到两个角色同时为他提出相反的两种要求,这点在辅导员的身上显得十分的突出。如辅导员既要树立角色权威,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既要履行管理的职责,又要如同学生的保姆;既要树立辅导员的领导地位,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重角色必然引起心理冲突,导致抑郁的产生[2]。

2.5高校学生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

高校的安全稳定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辅导员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基础环节,也是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根本性保障,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承担多重压力。一是工作压力,二是角色职责的压力,再加上辅导员自身还将面临着教育改革的压力、经济压力、家庭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3],这些压力持续作用时刻威胁着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2.6辅导员发展出路未得到根本解决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不断加强,但辅导员工作在高校整个工作体系中的位置不如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受重视,特别是高校对辅导员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导致辅导员个人感觉到工作对自身水平提高的作用太少。再者,虽说辅导员属于教师系列,但与专业教师相比,辅导员在科研、职称评定、社会地位、收入待遇等方面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4]。同时,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不断扩大,辅导员队伍的内部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除极个别的优秀辅导员能够走上领导岗位外,大多数辅导员面临着二次转岗的问题,而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道路目前尚处于讨论示范阶段,离真正全面实施尚需要时日。这就造成许多辅导员缺乏身份认同感,时时需要考虑发展出路的问题。面对着这些问题,辅导员时常为个人前途焦虑和烦躁,特别是工作越来越困难的时候,辅导员思想压力越大,焦虑、烦躁的心理越来越严重。

2.7辅导员自身知识结构普遍存在欠缺

目前高校辅导员大多是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大多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科班出身的,在求学期间也很少想到将来要从事辅导员工作,甚至许多人在上学期间没有学生干部经历。工作后虽然经过职业培训,但普遍缺少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科学与艺术等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因而做起学生工作不能得心应手,面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常常是自身也存在着困惑与不理解,更谈不上站在理论高度予以解难答疑。而学生希望自己的辅导员就是“百科全书”,能解决学生需求的所有疑惑。辅导员某些知识和能力的欠缺,往往就会造成学生对辅导员的质疑和漠视,得不到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服,导致辅导员对职业的满意度和成就感降低。

2.8价值难体现

“如何衡量辅导员的价值同样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辅导员直接从事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教育和管理本是一门科学,其中有许多知识需要学习和研究,有许多规律需要了解和掌握,其劳动价值具有间接性、渗透性、延时性、被包括性和社会性特点,很难直接计算或直接表现出来”[5]。辅导员的工作虽然极其辛苦,但他们既无专业教师在学校中的中心地位,亦无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不少高校的中高层管理者还认为辅导员工作简单,工作替代性较大,不少高校对辅导员的考评机制也不健全和不科学,常常体现不出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造成辅导员有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适心理,使辅导员的自尊和发展的渴求受到了严重的抑制;同时学生对辅导员角色的认同感也不高,虽然也觉得辅导员工作很辛苦,对他们的帮助很大,但鉴于辅导员普遍学历层次不高,在学生眼里辅导员往往被看做缺乏创造力的事务性管理人员,加剧了辅导员工作挫败感,心里感到抑郁和沮丧,对工作也失去了信心和动力。

3. 改善高校辅导员心理问题的对策

虽然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主流不容否定,但辅导员们较普遍的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及时矫正,则不仅严重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甚至会导致辅导员自我控制能力下降,行为发生偏差,发展为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因此积极改善高校辅导员的心理问题非常重要。

3.1加强自我心理调适,增强职业心理素质

辅导员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了解一般的心理常识,所以一是要注重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注重个人心理卫生保健。二是建立辅导员心理档案。定期对辅导员进行身心状况检查和心理素质测验,及时了解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三是定期组织辅导员开展心理知识学习讲座,让他们掌握一些心理健康调控技能与方法,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心理宣泄方式,加强自我调试,始终保持乐观情绪。四是要求辅导员更新观念,改进方法。用发展的眼光去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才规律,多学习,勤思考,重实践,逐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与效果。五是开展心理咨询热线。举办辅导员专项心理沙龙,定期清除他们在做学生工作中遗留的“心理垃圾”,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心理困惑,逐步增强职业心理素质。

3.2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氛围

一是高校要从思想上、行动上处理好教学、科研与学生工作的关系,克服重学校改革和事业发展,轻学生管理与服务;重教学科研,轻思想政治教育;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轻辅导员队伍建设等现象。二是要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和团队协作的工作氛围。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减轻辅导员不必要的事务性工作负担。三是完善辅导员考评机制。根据辅导员工作特点,认真界定辅导员的具体工作职责以及教育内容、手段、载体等,建立独立的工作评价体系,彻底纠正对辅导员“无事就是功,有事就是错”的评价偏向,最大限度地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3.3明确岗位职责,进行科学定位

长期以来,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定位一直是学生工作中有争议的问题。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如辅导员应做什么不少人还不清楚。没有一个清楚的定位,没有明确的职责范围,严重地影响了辅导员职能的发挥,也使很多辅导员觉得很迷茫,使辅导员队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在高等教育学生工作面临严重考验的今天,当务之急就是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科学定位,改变辅导员重管理和服务,轻引导和教育思想的现状。

3.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高校可以根据辅导员的工作业绩、思想素质,做好辅导员的换岗工作,优先选拔优秀辅导员走上领导岗位。对于长期坚守在一线的辅导员,可以走专业化路子,建立五级辅导员岗位,一级享受科员待遇,二三级享受科级待遇,四五级享受处级待遇。在职称的评定上,可以针对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建立有别于专业课教师的评定体系。三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基金,单列学生工作科研项目,积极引导辅导员进行科学研究,增强教育管理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培养工作自信心。

总之, 高校的学生工作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在这个大背景下, 必须有一支思想过硬、素质过硬、有大局观念、有整体意识、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专职学生工作队伍来支撑高校的学生工作。各级领导要从思想上和工作上切实关心他们, 重视他们, 为他们提供政策支持, 解决好后顾之忧, 使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去, 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健康的发展。

摘要: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力军,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学生特点、工作环境的变化、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完善、价值难体现以及发展出路不畅等原因使得辅导员产生厌烦、焦虑、困惑、挫败等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应正确认识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 提升辅导员职业心理素质。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计新科.关于落实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的几点思考[J].求索的足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2]谢继存.关于高校辅导员心理困惑的探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

[3]张甜.关于“大学生辅导员是全职保姆”的思考[J].药学教育.2007

[4]陈翔.高校思政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及对策研究[M].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综合版) .2 0 0 6

篇4:论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们长期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熟悉学生情况,因此有利于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变化的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生理上逐渐成熟,心理状况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环境变化带来的适应问题

对大多数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来讲,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在这个新环境里,大学生要开始过独立的、集体式的生活,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有独立意识还要有奉献精神。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往往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2.学习困扰带来的问题

首先,许多大学生在中学时成绩突出,备受教师和家长的宠爱,自我感觉良好。进入大学后,这种学习上的优势可能不复存在,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种状况,就可能产生自卑心理。其次,中学和大学的学习方法有很大不同,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仍沿用中学时代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被动应付,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佳,心理压力随之增大,久而久之就出现焦虑、紧张、厌学等情绪和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

3.人际关系不协调引起的心理问题

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大学阶段,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进入了群体交际圈,部分学生由于不懂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的信心,以至于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产生戒备、观望、多疑、掩饰等心理,导致他们产生孤独、不安、精神抑郁和心情烦躁等问题。

4.情感困扰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性发育成熟阶段,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对异性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都是大学生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但是,由于青春期教育和性心理知識的缺失,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恋爱中出现的挫折,不能正确处理恋爱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他们意志消沉、精神不振,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5.家庭贫困导致的心理问题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高校昂贵的费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由于经济压力,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整天节衣缩食,不敢与那些家庭富裕的同学相处,也不愿意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他们既希望得到帮助,又不愿意让别人过多地知道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而产生抑郁、烦躁等情绪,而物质生活的窘迫和精神生活的匮乏又进一步促使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形成自我封闭。

6.求职择业困难引起的心理焦虑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实行,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不断加剧。一部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对自我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够科学,好高骛远;还有部分学生在择业中不认真思考,盲目从众。这些状况都容易给大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对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恐惧、焦虑、烦躁都会破坏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当前的处境感到无能为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二、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工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成为新时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思想问题不仅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而且有可能是由不正确的认知、不良情绪、人格异常等心理问题引起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能正确识别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高校辅导员长期和学生打交道,工作范围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1.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有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辅导员担负着对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的教育管理工作,与学生接触时间长,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得深入,这使得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进行疏导,将消极心理消灭在萌芽状态;或者借助心理咨询教师等多方力量进行积极干预,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高校辅导员既是老师又是朋友,易与学生沟通

当今,大多数的高校辅导员是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他们的年龄、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等与学生接近,有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共同语言。这些条件可以淡化二者之间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愿意向辅导员倾诉自己的想法,愿意接受辅导员的建议和意见。

3.高校辅导员可以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辅导员是学生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纽带,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辅导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心理咨询中心、心理教育专家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或治疗。同时,又可以及时与家长沟通,借助心理专家、家长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高校辅导员能够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常规的课堂教学、心理咨询外,日常生活中,辅导员的言行也无时无刻不起着教育作用。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可以通过开班会、与学生谈心、组织各种活动等形式,引导与教育兼顾,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性与实效性。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在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应当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广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并及时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1.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首先,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做学生的楷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辅导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大学生最好的影响。其次,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阅读有关心理学知识的书籍,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听取相关知识讲座等。再次,辅导员要经常开展与兄弟院校辅导员和心理学方面专家的交流活动,共同分析、讨论有关经典案例,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最后,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学生朋友的身份,增进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采用朋辈辅导的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会有健康的心理。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正确地接受各种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它们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恰当地、有效地应对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压力,进行情绪调节,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因此,我们要广泛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可以通过组织心理测试、开展交流活动、举办讲座、加强校园宣传、举行团体辅导活动等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辅导员要随时关注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学生,及时与学生交流,通过个别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危机的阴影。

4.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生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需求,不少心理问题都是由于个体在特殊时期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对于大一的学生,应引导他们尽快适应环境,完成角色转换,确立新的奋斗目标,以积极的心态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大二、大三是大学生心理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对他们应加强心理辅导,进行人际关系教育、恋爱观教育、抗挫折教育等,促进学生获取相关知识和提高自我调适的能力。大四学生的心理发展已趋于稳定成熟,但就业的压力使很多学生变得焦虑、烦躁,因此,这时要注重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加强就业指导和咨询,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满怀信心地走向社会。

5.有效利用网络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

在新形势下,网络给学生和辅导员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可以通过QQ、MSN、电子邮件等工具及时就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个别咨询,使部分胆怯的学生也能敞开心扉进行交流。同时,辅导员也可以通过博客发布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适,从而收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6.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理论知识,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通过班会、讲座、网站、报刊、板报、个别谈话等多种方式,辅导员可以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介绍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自我保健的方法,增强心理卫生意识。从新生入学开始,辅导员就要通过看档案、谈话、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掌握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基本情况,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了解、记录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而且对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辅导员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当然,仅仅依靠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还远远不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我们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人人参与、全员育人的局面,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周颖.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9,(2).

[2]肖河水.试论大学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J].甘肃林业高职教育,2008,(12).

[3]窦苏明.心理辅导是高校輔导员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4]金晓琴.关于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7,(3).

[5]陈灿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J].求索,2004,(6).

篇5: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

通过对心理健康内涵及评价标准的分析,认为心理健康标准是一种相对的、理想的`衡量尺度.并进一步探讨了今后我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趋势是:从治疗模式转向发展模式;团体辅导成为主要辅导形式;加强了低龄预防性辅导.

作 者:章竞思 田秀菊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刊 名: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4)分类号:B844.2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辅导

篇6: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1.心理冲突:是相反的或相互

排斥的冲动、欲望或趋向同时出现时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2.影响性摘要:指辅导人员将

自己所谈的主题、观点、意见等信息,经整理组织后,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表达给来访者。3.心理评估:是从医学上借用

来的术语,主要指评估者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技术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心理问题进行描述、分类、鉴别与评定的过程。4.时间取样法:是在一定时间

内,按照一定的时段观察预先确定好的行为或表现的方法。5.阻抗:又称“抗拒作用”,指

来访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避某些敏感话题,有意无意地使辅导重心偏移。6.移情:也称共情,是指辅导 员旆个人的参照标准,试着将自己融入来访者的感觉世界中,设身处地从来访者的立场去看待问题,并把自己的体验再传递给对方,让对

方更深入地进行自我探讨、自我了解,产生被接纳、被理解的感受,共情包括两个主要的步骤,一是精确地感受来访者的世界,能够从来访者的方向去了解事物;二是能够以口语的形式与来访者分享你对他的了解。7.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

为模仿或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8.榜样引导法:教师利用中小

学生的模仿特点,让他们通过榜样行为的观察,使自身受到强化,模仿榜样的言行,从而实现受教育的目的。9.“合理宣泄法”:就是以不 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不破坏社会道德生活的方式,把心理上积存的郁闷统统地打发出来。10.呼吸调节:是处理情绪波动 的有效方法,通过深呼吸,可以使波动的情绪及时稳定下来。11.自我鼓励法:也就是用生活

中的哲理或某些明智的思想来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同痛苦和逆境进行斗争。12.对抗:是学生遭受挫折引起

强烈不满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抗态度。13.压抑:在心理学上专指个别

人受到挫折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转移出去,而是将其抑制在心头。14.学习疲劳:是指由于长时间

从事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兴趣下降、动机减弱、身心不适等现象。15.神经症:它是一种干扰人的

正常生活、削弱人的适应能力的中等程度的心理障碍。16.(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是指自童年或少年时期发展起来的人格明显偏离正常。

17.心身疾病:由于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组织或器官等生理方面的疾病。简答

1.心理卫生的意义?答:增

强保持心理卫生,预防心理疾病,及时解决心理问题的意识。心理疾病日益增多的原因是多

方面的,社会心理因素已成为影响人的精神健 康的重要因素。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帮助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对防治各类心理疾病患具有积极意义。

2.导致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与障碍的原因?答:发育因素;有神经病活动类型问题;有躯体因素,特别是脑的功能失调问题;有家庭因素的影响;还 有社会因素的作用。

3.健康心理应具备以下标

准:1.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2.情绪正常、健康。3.意志健康。4.心理与行为的协调与一致行为是心理的外部表现,且受人的意志的支配。5.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及健全的个性。6.人际交往正常,人际关系和谐。7.较强的适应能力。4.发展性辅导的特点为:1.辅导的对象是心理健康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但在发展方面仍有潜力可挖,心理素质尚待完善。2.心理辅导所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学

生在一个更新的层面上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潜能。3.强调发展的原则,发展性辅导虽然也对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给予指导与帮助,但更侧重在“发展”方面,即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4.发展性辅导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纳入到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实施过程中,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和成才提供强有力的保证。5.重复在倾听过程中可以

起到以下作用;1.帮助辅导人员验证自己是否理解了来访者所表达的内容。2.可使来访者意识到辅导人员在注意听他的谈话,从而对其继

续表达起到鼓舞作用。3.由于重复的内容往往是一些关键内容,由此可使来访者后继谈话的主题得到明确,沿着被重复的内容深入下去。4.重复有时使来访者杂乱无章的内容得到清理、归纳,从而帮助来访者对问题进行自我审视。6.如何进行思维训练?答:

(1)改变听课方式(2)作业中要有思考的内容(3)要有丰富的知识(4)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7.初中生情绪发展特点?

答:1.情绪活动的丰富性。2情绪体验的冲动性。3.情绪活动的心境化。4.情绪变化的两极性(1)复杂与简单共存(2)强与弱共存(3)波 动和稳定共存(4)微妙的隐蔽性。8.缩短沮丧时间(十条)?

答:1.加强锻炼。2.忙而不乱的生活锻炼固然非常重要,其实许多活动都能预防沮丧。3.增进社交技能。4.思想乐观。5.突出自己的优势。

6.不背失败包袱。7.增加愉快想象。8.语言暗示诱导。9.乐于助人。10.扑进大自然。9.认识交往的功能?答:1.信息交流功能2.提高学习、工作效率3.促进人的身心健康4.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5.人际交往是获得知识的手段6.人际交往对群体有协调功能。论述

1.谈话法的优缺点?答:1.谈话法的优点:(1)灵活性大。(2)回答率高。(3)能有效地控制调查环境。(4)有利于深入探讨问题。(5)所得资料真实。(6)可解除 来访者的顾虑。(7)谈话法不受来访者的书面文字能力限制,从而适合于广泛的对象,包括

低年龄儿童和没有文化的人。(8)谈话法是调查方法中最亲切、最深入的方式,适合于收集与人有关的态度、意见、观点、事实等方面的资料。2.谈话法的缺点:(1)谈话法所需的时间长,耗费个人精力多。(2)对谈话结果难以做出定量分析。(3)谈话法对谈话者的资格、态度、才学、谈话技巧要求较高,因而,在评估中,需要辅导员要掌握谈话技巧。(4)谈话法易使来访者产生“警戒心理”或产生不愉快情绪。(5)谈话法不适用于对那些口语表达能力差的人,即谈话法受到来访者个人口语能力的限制。2.考试怯场?答:辅导要点:

1.考前做好准备,加强各科技能的训练和基础知识学习,适应考题变化的形式。2.培养自信心,充分估计自己的才能与知识。给自己鼓励,相信自己在考试中一定能够取胜,这样就能排除恐惧和自卑,顺利渡过这一关。3.讲究考试方法。4.适应紧张,克服情绪大起大落。5.考前做些放松训练。3.性冲动。答:表现:每当看

见自己所喜欢的异性时,则表现出呼吸加快,心中,并有想亲近的念头,并想象与异性相互拥抱,亲昵。辅导要点:1.创设两性交往的环

境,进行正常交往。2.转移注意力。3.当一有性冲动时,可以用橡皮筋套在手腕上,使劲拉,直到疼痛为止。4.大方的与异性交往,多看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书籍,树立远大理想,把学习放在首位,努力进取。填空

1.就心理卫生来说,自我意识良 好的核心是(自知和自爱)。2.素质教育目标追求的是(个

体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群体的整体发展)。(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

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现代健康概念包含着(生理健 康)、(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三方面内涵。4.笔者认为学校个别心理辅导 的步骤一般分为(开始阶段),(指导与帮助阶段),(巩固与结束阶段)。5.“开始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 有三项,即(建立辅导关系),(掌握学生的材料),(进行分析诊断)。6.辅导人员与来访者必须建立 起(信任)、(真诚)、(接纳)的辅导关系。7.巩固与结束阶段心理辅导的

工作主要是(巩固效果)和(追踪调查)两项任务。8.学校心理辅导中常用的倾听

技术包括(非语言关注、重复、重读、询问、情感反应等)。9.询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开 放式询问),一种是(封闭式询问)。10.由来访者引发的沉默,卡瓦纳 将其分为三种,即(创造性沉默)、(自发性沉默)和(冲突性沉默)。11.学校心理辅导中常用的心理

评估法主要有(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个案法)等。12.问卷一般可分为(开放型)、(封闭型)和(图画型)三种类型。13.心理测验的特点:(○1心理 测验的间接性○2心理测验的典型性○3心理测验的系统性○4心理测验的科学性)。14.(潜意识)是个体不能知觉 的精神活动,它由原始的冲动和本能以及出生后的多种欲望所构成。15.人格由(本我、自我、超 我)三部分组成。

16.心理分析的辅导方法是(产 生较早)、(影响较大)的方法之一,自由联想、移情、阻抗、阐释等是其典型的方法和策略。17.(移情):在长期进行心理分

析的过程中,来访者会把自己对父母、亲人等的感情和情绪依恋关系转移到辅导员身上。18.辅导的主要目标是(消除不 良行为),并代之以更有效能的行为。辅导员可以帮助来访者制订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来访者也可以自己界定目标。

19.(厌恶法)是将某些不愉快 的刺激,通过直接作用或间接想象,与来访者须改变的行为症状联系起来,使其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放弃这种行为。

20.个人中心法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理论)。主要代表人物为(罗杰斯)。21.罗杰斯指出:“辅导的成功主

要并非信赖辅导员技巧的高低,而信赖于辅导员是否具有某种态度。” 22.(三栏目技术)是认知重

建的一种常用技术,通过改变认知失真进而改变人的消极情绪。23.常用价值观辨析法及适用对 象:(1.小组讨论法 适合于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态度、个性、耸交往等方面的教育。2.两难问题法 适用于中小学生个性塑造和品德形成等。3.脑力激荡法 适用于学生智力训练。)25.美国心理学家(胡德华)曾指出:“凡是记忆力强的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记忆充满信心。” 26.(过分概括)认为:“人应该得到自己生活中每一位对自己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27.(追求完美)认为:“一个人应该能力十足,在各方面都有成就。” 28.(沮丧):灰心丧气、长吁短叹、慨叹命运的不公和时运的不济。29.(紧张):心慌意乱,坐立不安。浑身无力,情绪消沉。食欲不振,胸闷气急,沉默少言。30.(消沉):情绪明显低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心情烦躁,悲观,忧郁;有的还伴有生理上的反应,如头痛、失眠、厌食、消化不良等。身心疲劳,工作、学习效率降低。31.(冷漠):处于冷漠情绪状态的年轻人,感觉迟钝;缺少热情、情感与激情;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32.(愤怒):一发火就骂人、砸东西,甚至打人。缺乏幽默感。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心理防御方式只有一种就是发泄。听不进劝说。33.(嫉妒):看到别人容貌好,衣服穿得漂亮,则认为是出风头,是在和自己媲美;看到他人成绩比自己好,则认为是考试做弊;看到别人超过自己,心中就不愉快、焦虑。34(厌倦):对整个世界感到不满或厌烦,想自杀,什么事都不想做。找不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莫名其妙地焦虑、矛盾和情绪消沉。35.(抑郁):少言寡语,孤独沉默,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忧心忡忡。对未来感到迷惘,失去信心。过分自责,自怨自艾,精神萎靡,遇事总往坏处想。

36.中小学生的个性卫生问题主要包括(发展性卫生问题)和(适应性卫生问题)。

37.(自卑).。有自卑倾向的中学生,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处处觉得低人一等,无所作为,悲观失望。

38.学习过程一般分为五大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评价)。39.(复习)是对已学过知识的温习、巩固、系统和延伸。40.同学在做作业时常常忽视(审题)。41.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焦虑状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率。

42.(放松训练)是通过使全身各部位的肌肉紧缩后再松弛,从而达到松弛大脑神经的目的。43.(人际交往)是中小学生学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及其他各项活动,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

44.(治疗异性交往紧张)最经典的方法就是(系统脱敏法)。45.(孤独)就是在“我”与“他人”之间、“我”与“环境”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时所出现的一种心态。他们或是清高,对别人不屑一顾,认为别人根本不理解自己;或是自卑,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缺乏信心。

46.(自我中心)表现:过分关注自身健康与症状,与他人相片,总是考虑自己的需求。在生活中,只有与自己无关,他们就是旁观者。

47.(自私)表现:在家里,我是中心人物。在学校,谁也甭想占我的便宜,我谁也不帮助。自私,一方面表现为不关注他人利益;另一方面表现为过分关注他人利益,其目的是要求他人更多的回报。

48(害羞)表现:在别人面前感到紧张不安、面红耳赤,从而导致个体不能清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阻碍了人际间的正常交往的现象。

49(羞怯)表现:胆小、自卑、怯懦,害怕拒绝,缺乏自信心,害怕亲近的关系,对社会环境不适应,喜欢独处。

1情绪渗透○2内容熟知。50.演讲:○51.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的特点。52.(抑郁症)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53.(强迫观念):明智某些想法和表现,如强迫疑虑、强迫对立观念和穷思竭虑的出现是不恰当和不必要的,却引起紧张不安和痛苦,又无法摆脱。

上一篇:优秀四年级小学生自我评价下一篇:李开复七封信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