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理论专题论文

2024-06-26

社会发展理论专题论文(精选6篇)

篇1:社会发展理论专题论文

专题五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1.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 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 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2.国际工人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下列文献按时间先后排列准确的是

①《共产党宣言》②《资本论》③《四月提纲》④《人民宪章》

A.③①②④B.①②④③C.①②③④D.④①②③

3.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B.俄国十月革命C.《共产党宣言》发表D.巴黎公社革命

4.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5.《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l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 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 ③“政治代表”是指公社委员 ④“新改治制度”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6.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

——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

A.暴力革命B.代议制民主C.先进的生产力D.科学社会主义

7.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记者刘镜人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军事会下令,凡政府命令未经该会核准,不得旅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

车站„„”电文中的“广义派”、“政府”分别指

A.俄国共产党沙皇政府B.俄国共产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布尔什维克党 沙皇政府D.布尔什维克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8.“乌托邦远在地平线上„„无论我如何迈进,永远够不着它。那幺,乌托邦为什幺存在呢?

它存在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

A.进行阶级斗争B.追求社会公平C.反对专制统治D.展开国际合作

9.下列关于巴黎公社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公社实行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

B.公社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人民有权罢免公社公职人员

D.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0.下列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 B.《共产党宣言》用剩余价值学说,论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C.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若夫王朝,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D.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

11.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C.红军长征的胜利D.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12.十月革命的创造性体现为A.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B.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C.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暴力革命理论

D.第一次在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

13.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这次“试验”的结果是 A.发布了革命纲领《四月提纲》B.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

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D.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14.列宁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此段材料选自 A.《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B.《四月提纲》C.《告俄国公民书》D.《和平法令》

15、在解释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时,列宁这样写道:“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列宁的这段话可理解为

A.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革命B.在无产阶级准备未成熟以前不能进行革命斗争C.革命的成功需要成熟的条件做保证D.1871年是革命条件成熟与否的分水岭 16.英国著名思想家卡尔·波普尔认为:“马克思试图用所谓‘阶级境况的逻辑’来解释工业体系的制度运行,尽管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也忽视了这种境况的某些重要方面,在我看来„„至少他对工业体系的那个阶级所作的社会学分析,是令人钦佩的。”这表明

A.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持肯定态度 B.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工业社会产生的结果 C.实事求是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 D.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完善 17.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的前提是

A.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B.工业革命的深入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 C.马克思、恩格斯参加革命实践,同工人保持密切联系

D.以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对选手提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历史条件是什么?”同时给出下列四个选项,如果你是选手,你应该选择: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D.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19.“鉴于到目前为止,各公共机关的高级职务均享有高薪,因而被视为可钻营和私授的肥缺;鉴于在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内,既不应有闲职,也不应有高薪”、“国家公职人员的最高薪金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上述材料应该出自 A.《共产党宣言》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20、电视剧《我的法兰西岁月》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邓小平在一面墙前宣誓入团”,这面墙上写着“纪念1871年5月21——28日公社的牺牲者”,这面墙是为了纪念 A.马克思B.恩格斯C.巴黎公社成员D.拿破仑

21、马克思在1871年4月17日致顾格曼的信内曾说过:“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及其国家的斗争,因巴黎的斗争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管其直接的结果如何,一个有世界历史重要性的新出发点是已经取得了。”这里的“新的阶段”是指

A.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阶段B.无产阶级合法斗争阶段

C.无产阶级暴力斗争阶段D.无产阶级夺取并建立政权阶段 22.1848年,两个德国人向世界宣告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下列有关“这种理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是其诞生的经济根源B.《共产党宣言》发表是其诞生的标志 C.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D.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23.列宁在评价恩格斯的无私精神时指出,“他为天才的朋友树立了一块永不磨灭的纪念碑。无意间,他的名字也被镌刻在了上面。”你认为这块永不磨灭的纪念碑是

A.《共产党宣言》B.《德意志意识形态》C.《神圣家族》D.《资本论》 24.某班同学在学习巴黎公社时,对巴黎公社产生了以下四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A.巴黎公社是当时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B.巴黎公社反映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呈下降趋势 C.巴黎公社如果建立工农联盟就能够获得成功 D.巴黎公社是各种偶然因素促成的一个特殊事件

25.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到: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愿望”应该是

A.实现共产主义B.推翻沙皇专制C.建立苏维埃共和国 D.获得“面包”与“和平” 26.1872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4周年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宣言》里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②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③俄国胜利后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①②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 2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这样说过:“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这段材料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是A.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具备了夺取政权的条件 B.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C.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 D.无产阶级必须进行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28.某课题组在探究“社会主义运动”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信息,你认为错误的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开国大典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29、马克思说巴黎公社“只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起义”。其含义是 A、巴黎公社起义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只在巴黎一个城市成熟

C、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D、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30.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是《共产党宣言》的开篇词。下列关于这个“幽灵”表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是“幽灵”得以“游荡”的根本推动力 B.“幽灵”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工人协会起草的政治纲领 C.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践“幽灵”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十月举命使“幽灵”变成现实,是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体现 31.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建立国民自卫军B.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C.废除资产的反动军队D.公社委员会下设军事、公安、司法、财政、教育等十个委员会 32.2008年是《共产党宣言》问世160周年。我们在研究“它为什么诞生于160年前”的历史条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

A.工业革命深入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 B.西欧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迫切需要革命理论指导

C.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D.马克思、恩格斯参加革命实践,同工人保持密切联系

33. 2008年《联合报》报到:最近德国特利尔马克思博物馆天天爆满,德国本地游客不断增多,也有大量从世界各地而来的游客„„经济不景气让马克思突然一夜之间又变身大明星。这主要是由于马克思

A.发表了《共产党宣言》B.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导 C.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剖析D.对俄国十月革命的精确预言 34.新和谐公社图《共产党宣言》发表110周年纪念邮票巴黎公社100周年纪念邮票 ①.从如上三枚图片,反映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怎样的发展趋势?

②.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在20世纪从理想变成现实,如下两幅图片反映出两国分别选择了什么 样的革命道路?简要说明两国存在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攻占冬宫”井冈山会师

③.从如上图片所得出的分析中,你有什么认识?

①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 ②俄:城市中心道路

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答“工农武装割据”亦给分)原因:国情不同,俄国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认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科学理论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科学理论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完善 理论必须在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

①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 ②俄:城市中心道路

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答“工农武装割据”亦给分)原因:国情不同,俄国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认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科学理论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科学理论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完善 理论必须在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

篇2:社会发展理论专题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1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1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在新世纪的丰富与发展(1周)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等内容,名称未定(1周)

赵卯生: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研究(1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1周)

张秀华:

现代性与发展的理念(2周)

和谐的观念与和谐社会构建(2周)

卫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重大调整(1周)

和平发展是中国21世纪的战略选择(1周)

邰丽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权结构与分配制度研究(2周)

中国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研究(1周)

“三农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1周)

周三上午,第二大节(9:45-12:10)教室:致201

篇3:社会发展理论专题论文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专题式教学,教学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是硕士研究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2010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背景下,分专题研究和介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深化和拓展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一开始设置时,就对该门课程提出了专题式教学的要求。专题式教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基本教学形式,也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专题式教学如何开展?如何通过专题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课程建设?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谈一谈课程教学认识和体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为什么要采用专题式教学

一般来说,一门课程的教学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即“怎么教”的问题是由“教什么”和“向谁教”所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具有明显的教学优势。

实现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步步高、步步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需要采用专题式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有教学内容的重复问题,这种重复比较突出地表现在硕士研究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与本科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则要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无论是作为理论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还是实践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对象和内容上都具有客观性、确定性,这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无论在教材编写上还是在教学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结构框架和内容体系上的相似甚至重复问题。教学内容的重复以及随之产生的“重复施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施教不但未能产生积极作用,反而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1]区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侧重点,最大限度减少“重复施教”,成为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就不能“面面俱到”的去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而是要选择“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精讲”,聚焦当前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讲授,实现“步步高、步步深”。“专题研讨式教学有利于舍去他们学过的简单的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为他们提供广阔、多维的视野,预留更多的思考空间,能够激发研究生学习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

适应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需要采用专题式教学。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硕士研究生教学要引导学生“把脉”专业领域最新学术理论前沿,引导学生“发现”专业领域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专业的“视角”和“方法”去分析、研究和解答这些问题。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是硕士研究生学习的突出特点,这种学习特点不仅体现在专业学习上,而且渗透和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上,硕士研究生是以探索和研究的“眼光”来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问题。因此,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充满“研究性”、“学术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只有采用专题式教学,突出教学的专题性、研究性、学术性,才能适应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要求。

发挥教师的学术研究专长并以科研支撑教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需要采用专题式教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要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讲授,内容非常广泛而且涉及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而具体到某个教师而言,其学科背景、研究方向却具有有限性。如何克服这种结构性矛盾呢?答案就在于专题式教学。如若采用专题式教学,每个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专长,集中力量去准备自己擅长的教学专题,精心打磨教学专题。每个老师都拿出自己最擅长、最好的教学专题,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教学专题都是“精品”。另外,采用专题式教学,教学团队的老师们采取“接力棒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每个班级的学生都能领略不同老师的教学风采,这样的教学效果远比一个老师从头到尾讲授好得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如何设计教学专题

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在内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上应主要采用专题式教学,这已基本形成共识。“专题式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种有效载体和重要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众多高校和教师的认可,我们应高度重视专题式教学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完善。”[3]但问题是具体到某一门课程上,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究竟如何实施专题式教学,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还不是很多。专题式教学研讨需要向具体课程进行拓展和延伸,否则,专题式教学的探讨就会停滞在必要性、重要性阐述上,难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和借鉴性的专题式教学研究成果。

什么是专题式教学,人们的认识也是比较一致的,即依据教学大纲但不局限于教学大纲,在吃透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自主设计教学专题,以教学专题为内容载体进行教学。“所谓专题式教学,是指依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联系和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整合,形成既先后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围绕着专题确定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4]可见,专题式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设计教学专题,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教学专题,那么专题式教学就会流于形式。因此,要把设计教学专题作为专题式教学的重中之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专题式教学来说也不例外,首要的是设计教学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专题的设计过程实质上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要在深刻领会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来设计教学专题。具体来说,专题设计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首先,教学专题设计要坚持整体性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实行专题式教学,使得在教学专题的选择和设置上具有了一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很随意地“想讲什么就讲什么”、“能讲什么就讲什么”,而要从增强硕士研究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一根本教学目的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领域中的重大问题都应当有所涉及和覆盖,从而保证教学专题在内容上的覆盖面和整体性。

其次,教学专题设计要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5]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在设计教学专题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的、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设计教学专题的立足点,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硕士生对马克思主义发展遇到的社会现实诸多问题,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生态的等,往往提出很多尖锐见解或者疑虑,且超出教材范围,需要教师予以及时的、合理的、细致的解读。”[6]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特”在哪里?当前经济能不能持续发展?如何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出路在哪里?中国能不能避免国强必霸的逻辑?这些问题是学生关心的,也是存在疑惑的问题,在设计教学专题时要给予关注并在教学中进行回应。

最后,教学专题设计要吸收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7]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说服力就必须要增强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要以学术性和理论性来支撑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要通过理论的力量、逻辑的力量来“征服”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作为面向硕士研究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专题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更应突出学术性、理论性。因此,在设计教学专题时,要吸收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及时将学术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渗透在教学中,保证教学专题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相同步。例如,学术界关于中国模式、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都可以及时地引入课堂教学中。当然,吸收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不仅仅限于国内,同时还包括国外学术界关于“当代中国问题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批判性的评价和借鉴。

遵照上述专题设计原则,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团队设计出以下教学专题,并以此开展专题式教学。(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历史地位研究。(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研究。(3)新常态下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研究。(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及其优势研究。(5)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7)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制研究。(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研究。(9)全面从严治党研究。(10)和平发展问题研究。这些教学专题覆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中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特别突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实践探索和理论成果。当然,由于各个院校具体情况的不同,再加之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的认知和选择上存在差异性,因此在教学专题的设计上不可能完全相同,我们设计的教学专题对于其他院校来说可能仅限于交流、参考和借鉴。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专题式教学如何组织实施

专题式教学不仅需要完成设计高质量的教学专题这一“硬性任务”,同时离不开合理有效的教学组织实施,这是不可或缺的“支撑保障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专题式教学组织实施要做好以下工作。

1.通过教学团队集体讨论确定教学专题。对于专题式教学来说,设计教学专题、确定讲授哪些专题的问题至关重要,因为教学专题一旦确定,也就确定了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专题。因此,要发挥教学团队的集体力量,在深入理解和领会教学目的、教学大纲精神的基础上,就教学专题的设计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从而确定教学专题。然后教学团队成员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认领自己所承担的教学专题,将教学专题的研究准备、课件制作、教学等责任落实到人。一般来说,每位老师可以承担2~3个教学专题。

2.教学秩序的管理和维护问题。实行专题式教学,每个班级将会有多位老师轮流上课,“你方唱罢我登台”,但是每个老师对于特定的某个班级来说都是一个“匆匆的过客”,这样就容易出现老师不愿意下心思去抓教学秩序的管理和维护,从而出现课堂纪律不佳的状况。这是专题式教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学生上课毕竟不同于听学术报告和讲座,适当的教学秩序管理和维护是必要的。专题式教学的教学秩序管理和维护可以采用两种办法:一是每位上课老师要切实履行“一岗双责”,既要做好教学专题的讲授,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抓课堂纪律。二是每个班级配备专门的助教老师,专门负责教学秩序和课堂纪律的管理。

3.教学方法和手段问题。专题式教学的典型特征在于以教学专题来“编排”和设计教学内容,以教学团队“分工协作”的组织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而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则没有什么显著性特征。实际上,“教无定法”,什么方法和手段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就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形式和手段来开展专题式教学。

4.课程考核问题。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考核要体现专题式教学的特点。学生最终成绩可分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个部分,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表现、课程作业来确定。考试题型要突出主观性、现实性和开放性,主要考察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5.教学专题完善和更新问题。“教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专题式教学的完善问题“永远在路上”。每一轮专题式教学结束之后,都要通过问卷、座谈、访谈等形式来了解和反馈教学效果,及时进行教学交流和总结,要根据教学反馈和教学总结来完善教学专题、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会不断地提出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及时反映和体现在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学专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和更新。

参考文献

[1]刘建军.试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复施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8):93.

[2]王晓宏.专题研讨式教学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2):58.

[3]卫志民.专题式教学在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与完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58.

[4]荆钰婷,谭劲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模式新探[J].思想理论教育,2010,(23):54.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6]唐洪森.硕士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研讨式教学方法之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53.

篇4:社会发展理论专题论文

2009年思想政治考纲力求基本稳定,稳中略有变动,就是在政治常识中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基于目前高三政治常识教材的变动而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理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其精髓是解放思想、主线是改革开放、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问题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理论阐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为什么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哲学角度

(1)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只有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扬创新精神,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和完善,才能更好地解决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2)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认识总是发展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的结果。

(4)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尤其是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5)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2政治学角度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中国共产党只有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开拓前进。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科学理论武装党,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3)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发展和完善,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党的理论水平,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利于加强党的思想领导,

(4)这是国家履行文化职能的需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5)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

(二)怎样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2)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要自觉按规律办事。我们要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3)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特点,我们要对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特点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把握时代特点。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要求我们遵循从普遍到特殊再由特殊到普遍的认识次序。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5)认识总是发展的,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我们要自觉运用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理论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

2政治学角度

(1)国家要积极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加强文化职能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深入贯彻和落实“j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关键要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3)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4)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始终不能改变。

(5)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我们需要大力发扬求真务

实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7)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抓好党的思想建设,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8)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有机统一。

(9)加强和完善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二、科学发展观

(一)为什么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经济学角度

从国家角度来看:

(1)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2)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贯彻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

(3)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

(4)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5)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的目标体系,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从企业角度看: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和劳动技能,创新民族品牌,实现出口产品的转型和升级,是我国民族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走出困境的根本之策。

(2)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坚持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3)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上。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能够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暴露出资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产品质量低劣问题、经济结构不协调的问题、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问题等都需要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和模式。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于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任何事物都在运动变化发展中,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自觉按规律办事。发展中的问题,要用发展的思维和模式来解决,要创新思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按规律办事的重要体现。

(4)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特点,我们要具体分析事物在新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

(5)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价值观。

(6)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本动力,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是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政治学角度

(1)这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当前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既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也体现了我国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5)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怎样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经济学角度

从国家角度看: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上的保证,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宏观调控手段,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2)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人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5)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提升国内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6)完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正确处理不同部门、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

从企业角度看:

(1)依靠科技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3)尊重和维护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及各项权利,让劳动者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4)企业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积极探索、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机制。

2哲学角度

(1)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即要不断研究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的不同特点,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

(2)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我们既需要按规律办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表明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3)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任何事物都是由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这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寻求最优目标。“五个统筹”的思想把城乡、经济社会、不同地区、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作为一个整体,坚持了从整体着眼。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4)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内部经济条件与外部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经济发展同政治、文化发展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决定政治、文化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政治、文化发展也会反过来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坚持“五个统筹”,树立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联系的、全面的观点。

(5)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经济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3政治学角度

(1)国家应全面履行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正确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2)国家机关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以人为本。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目的。国家机关要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

(3)坚持依法治国原则,权力机关加强立法,确保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统筹兼顾,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篇5:社会发展理论专题论文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蒋泽刚

东欧剧变(1989-1991):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原因:戈尔巴乔夫给诸国 “松绑”、内部斗争、经济困难、欧美诱压等。

1.中国走社会主义的取得的伟大成就

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毛邓三代表、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相继产生奠定理论基础——坚定了信仰。

经济上:解决了13亿人得温饱问题、经济总量2011年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2014年以17.6万亿超美国17.4万亿,世界第一。

军事上:抗美援朝、自卫反击战、核武器、收复香港和澳门、2008年99式坦克在世界十强坦克拍名第四、J20战机对抗美国F22、“辽宁舰”航空母舰等。

政治上:已成为世界大国,美、俄、中三足鼎立。

科技上:“玉兔号”登月车、成为世界第三个建立空间站国家等。

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推进法治建设、服务型政府、生态文明建设。2012.11.27由贵阳环保局、绿化局、“两湖一库”管理局合并成立贵阳成立生态文明文员会,全国首创。

2.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血的教训及曲折发展

大跃进:《肥猪赛大象》肥猪赛大象,只是鼻子短,全村宰一头,足够吃半年。四川歌谣:稻米赶黄豆,黄豆像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有人大;花生像山芋,山芋超冬瓜;蚕长猫一样大,猪长像大象;一棵白菜五百斤,上面能站个胖妹妹;鱼苗撒下千万条,条条养得扁担样;玉米秆儿穿九天,浑身棒子有几千…… 结果:大跃进背离了“实事求是”核心思想,脱离当时国情,注定要失败。

纠正措施:实事求是

人民公社化运动:《比插秧》姑娘小伙比插秧,暗暗许下愿一桩,男夺紅花作聘礼,女争红旗当嫁妆。人民刚刚当家作主,生产积极性高涨,但大锅饭挫伤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纠正措施:安徽小岗村农民土地承包制改革,推广到全国沿用至今,2005年颁布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

文化大革命:红卫兵、背诵毛主席语录、破除“四旧”,打砸、迫害知识分子等,文化典籍、文物(特别是寺庙等)等遭到破坏。

纠正措施: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两个凡是”,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党的中心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知识分子平反。3.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完整表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深圳和东莞的发展说明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出的科学总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推进措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为本,优先发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相关政策: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确立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报告立论的基础,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指出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作了科学的概括。

2001年,在建党80周年之际,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首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个历史过程中来定位。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处级阶段的原因

发展起步晚、人口基数大、发展不平衡。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生产力仍然比较落后,有些地方任然是“牛耕马驮”、“刀耕火种”。有的村子2013年才通电,如:云南丽江永胜县阿拉山、尉犁县喀尔曲尕乡琼买里村等。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内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人民阶级和反人民阶级如犯罪分子。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主要体现在“五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施按劳分配、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动依法治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式是统筹兼顾)、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每个人都有出彩机会)。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上层建筑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社会建设: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构建和谐社会,使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科学发展。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战略

(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0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科教兴国战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3)人才兴国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人才强国。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4)西部大开发战略: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南(宁)贵(阳)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

7.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提出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改革的对象:改革对象不是社会根本制度,而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

(2)改革的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3)改革的原则:邓小平认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二是共同富裕。

(4)改革的方法:邓小平认为,改革要有秩序、有步骤、有领导地进行。所谓秩序,就是既大胆又慎重,要及时总结经验,稳步前进。改革要在各方面的相互协调中进行。“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7页。),其他方面的改革要配套进行,理论应当走在实践的前面,先有一个改革的蓝图,然后再着手进行改革。

从社会主义改革的对象、目的、原则和方法来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6.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原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鸦片战争历史教训说明,闭关锁国只有死路一条。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对外开放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2)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正式批准这四个特区为经济特区,把它们作为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窗口。1984年,邓小平在总结兴办经济特区的经验时指出:“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实施对外开放。

目的是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

原则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

核心是和平发展。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坚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基本立足点: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

党际关系四原则: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中国永不称霸,永不当头。

要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

8.祖国的和平统一

篇6:社会发展理论专题论文

1.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毛泽东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探索自己的道路

2.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是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3.《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山之作,其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4.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5.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初步构想,其主要内容是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

6.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阐述的首要的经济关系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7.党的“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8.1958年制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会议是党的八大二次会议

9.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0.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基本适应,部分不适应

11.毛泽东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著作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2.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的建立、建成和发展阶段问题上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

13.毛泽东首次明确地把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者的关系提到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考查的报告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4.毛泽东提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文章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5.周恩来提出“向科学进军”的任务是在1956年党的中央专门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的报告中

16.在党的“八大”上,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重要思想的是陈云

17.在1956年后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提出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经济的领导人是朱德

18.毛泽东提倡的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制度“鞍钢宪法”是“两参一改三结合”

19.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同

二、多项选择题

1.毛泽东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背景和条件是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需要总结“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暴露了苏联的问题和矛盾,我们应该“以苏为鉴”

2.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关系问题的思想有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方针|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总方针

3.50年代末提出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领导人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

4.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有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5.1954年,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的“四个现代化”目标是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现代化的国防

6.《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出的前三条关系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7.邓小平在党的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提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接受监督,这种监督主要来自人民群众的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共产党内部的监督

8.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是指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

9.毛泽东比较系统地阐述“双百方针”的著作和讲话有《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0.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仍然提出了一些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主要有党际关系不应影响国家关系、“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中国永远不称霸

1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是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上一篇:基于的汽车防盗系统下一篇:文教半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