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校徽

2024-08-20

山西农业大学校徽(精选11篇)

篇1:山西农业大学校徽

山西农业大学(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是山西省唯一的农业高校,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高校之一,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共建高校,山西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是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始建于1907年孔祥熙创办的私立铭贤学堂,后发展为私立铭贤农工专科学校、私立铭贤学院,与山西大学堂一起开创了山西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1951年成立山西农学院,1979年更名山西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于山西省太谷县,截至9月,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240亩,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教职员工1700余人。

历史沿革

1907年,孔祥熙先生创办私立铭贤学堂。19,学校增设大学预科。1928年,学校开办农科。1931年,学校开办工科。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被迫南迁。1939年,学校辗转到达四川金堂县。

1940年,学校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成立铭贤农工专科学校。1943年,学校改建为铭贤学院,由专科改为本科。

1947年,铭贤学院由金堂迁往成都办学。1950年11月,铭贤学院迁返山西太谷原铭贤学堂旧址。

1951年10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接管了铭贤学院,改私立为公办,正式成立山西农学院,其中,机械工程系、纺织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分别被并入山西大学工学院和财经学院 。

1971年5月15日,山西农业劳动大学归并该山西农学院。

1975年,学校在昔阳、雁北、运城组建了3个分院,分别为大寨、雁北、运城农学院。

1979年7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大寨农学院并入山西农学院,同年山西农学院更名为山西农业大学,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此后,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雁北、运城农学院,将其并入山西农业大学。

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正式签署共建山西农业大学的协议。

年,学校被列为山西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学术科研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9月,学校设有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西分中心;有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教育厅创新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5个[3] 。

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山西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绿色生物农药工程技术中心、山西省动物药品与疾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作物化学调控工程技术中心、山西省动物药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设施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猪遗传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西省重点实验室(2个):山西省生态畜牧与环境兽医学实验室、山西省旱作农业机械关键技术与装备实验室。

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

山西省教育厅创新基地(1个):新型中兽药创新基地。

山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实验室。

山西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山西省老陈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西省晋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山西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3个):黄土高原食用菌提质增效协同创新中心、山西优势肉用家畜高效安全生产协同创新中心、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30-32] 。

科研成果

“十二五”期间,学校形成了大豆遗传育种、猪遗传育种、羊遗传育种、食用菌、设施农业等十大优势研究领域。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941项,其中纵向1253项,横向688项,产出动植物品种、专利、地方标准等239项成果,连续三年分别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晋汾白猪(农业部主导品种)、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晋岚绒山羊3个动植物新品种是山西省猪、草和羊产业唯一的国家级品种。

,学校进入中国大学年度科研经费上亿排行榜,全年以第一单位发表学术论文781篇,其中一级以上论文240篇(SCI收录67篇、EI收录20篇、一级论文153篇);出版学术专著37部;有17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3项、国际先进水平11项;获得专利授权26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1项[33] 。

学校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专项服务行动和“百团大战”专项服务行动,截至2016年9月,有近百支科技服务团队活跃在生产实践一线,有21个项目列入了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34个项目列入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项目。面向11个市、90余个县区、100余个大中型企业开展了科技服务合作。在全省和周边10余个省份推广红枣防裂果、食用菌栽培、谷子生产机械化、晋汾白猪、钙果、大豆、设施蔬菜等80余个新品种,140余项先进实用技术,创造经济效益近200亿元[3]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月,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有各类藏书150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近108万册,纸质期刊合订本将近8万册,电子图书44万余册,各类中外文数据库40个。

图书馆各类型电子资源逐渐成为学术文献资源的主要形式,中文数字文献资源类型、学科内容、载体基本涵盖学校所有学科专业,外文电子资源以保障我校特色专业、重点专业为主,数据库文献类型包括期刊、图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技术标准、专利及其它灰色文献资源[34] 。

学术刊物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山西农业大学主管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35] 《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入选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CAJCED )》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JFD )》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山西农业大学主管主办的农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36] 本刊获《 CAJ-CD规范 》执行优秀奖;连续多年在山西省期刊质量评估中获“山西省一级(优秀)期刊”奖;被评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国内具有权威性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全文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刊源;同时被《中国农业文摘》等文摘刊物收录。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农业大学园艺设计本科生个人简历模板

2.农业大学毕业生简历模板下载

3.校徽:中国农业大学

4.中国农业大学校徽图

5.南京农业大学校徽设计

6.农业大学学生求职简历表格

7.南京农业大学校徽

8.华南农业大学简历封面

9.江西农业大学简历封面

10.新疆农业大学校徽

篇2:山西农业大学校徽

山西大同大学(Shanxidatong University),是一所山西省属应用型多科性大学,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2006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雁北师范学院、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实行两校区办学,御东校区位于大同市御东新区风景秀丽的文瀛湖畔,新平旺校区位于大同市矿区平泉路。据2014年6月学校网站显示,该校占地面积2121亩,建筑面积90.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2.8亿元,图书馆藏书215万册。

截至2015年底,山西大同大学下设16个学院,1所附属医院。有58个本科专业(含三个方向)。共有全日制在校生3万多人,继续教育学生1.5万多人。

校史发展

学校前身

雁北师范学院

1958年,晋北师范专科学校创建。

1962年,晋北师范专科学校撤销。

1976年,晋北师范专科学校复校并更名为雁北师范专科学校。

1993年,雁北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雁北师范学院。

大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965年大同卫生学校升格为大同医学专科学校。

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950年,大同煤炭工业学校创建。

1958年,大同煤炭工业学校升格为大同矿业学院 。

1959年,大同矿业学院改建大同煤矿专科学校。

1961年,大同煤矿专科学校改建大同煤矿学校

1975年,大同矿务局职工大学创建(合署)。

1984年,大同煤矿学校更名为大同煤炭工业学校。

1999年,大同矿务局职工大学、大同煤炭工业学校合并升格为山西矿业职业技术学院 。

2004年,山西矿业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

1999年,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大同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大同职业技术学院。

大同高等专科学校

1978年,大同师范专科学校创建 。

1984年,云中大学(专科)创建。

1990年,大同师范专科学校并入云中大学(专科)。

1993年,云中大学(专科)更名为大同高等专科学校。

大同教育学院

1984年,大同教育学院创建。

合并建校

2002年7月22日,教育部发文批准筹建山西大同大学。

2006年雁北师范学院、大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山西大同大学。

7月1日,山西大同大学隆重举行揭牌庆典大会。

山西省委、省人大、省级政府、省教育厅及大同市委的有关领导莅临大会祝贺 。

篇3:大学校徽的设计理念分析

关键词:高校,校徽,设计理念

一、引言

高校校徽是集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文化积淀与一体的图像, 设计者通过完整而巧妙的构思和完美的设计, 将简单的图形、色彩和文字有机的组合在一起, 就变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图像。高校校徽是形、意的有机结合, 不仅代表了高校的办学理念、思想, 更体现了高校的求知精神以及人文精神文化的积淀。

二、各大名校校徽设计理念分析

1、哈佛大学校徽设计理念

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的哈佛大学成立于1636年, 至今依然历经三百六十多年。需知美国自身历史不过二百多年, 所以, 人们说“先有哈佛, 后有美利坚合众国”, 这句话直接体现了哈佛大学在美国历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哈佛历史上共培养过六位美国总统以及三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当然还有许多在各行各业发挥重要作用的杰出人才。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与其教育模式的独特性密不可分。哈佛的教学模式从其校徽以及校训即可读出。“与柏拉图为友, 与亚里士多德为友, 更要与真理为友”作为在哈佛大学传承多年的校训, 体现了哈佛人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而哈佛的校徽 (图一) 早已为世界所熟知:校徽内部的三本书代表了哈佛人追去真知的态度, 而三本书上的字母合在一起恰好是拉丁文“真理”的含义;三本书所处的背景是一座盾牌, 盾形校徽潜在的含义是西方的绅士精神以及骑士精神, 最外围是写有哈佛校名的圆形橄榄树之, 橄榄树枝顾名思义代表的是和平的意思, 设计者所想表达的是追求知识需要建立在世界和平的基础上。

大学校徽的设计理念离不开大学本身, 哈佛作为世界一流大学, 其校徽设计必然立足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上。校徽不仅需要直观表现出该校的历史进程, 更需要表现出该校的立校之本、建校之源, 而哈佛大学的校徽就完美展现了这两点。

大学教育仅仅教授学生学会已有知识是不够的, 更需要启发学生们创新, 鼓励学生向全新的知识层次挑战。哈佛固然博学者众多, 学生在与这些学者学习交流的过程中, 不仅要充分吸收他们给予的知识, 还要在此基础上敢于怀疑, 因为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真理, 我们在与柏拉图为友的同时更需要与真理为友。固然, 追求真理的道路充满坎坷, 不仅需要异于常人的毅力, 还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正因为如此, 那些真正以真理为友的人才更值得我们尊敬。

2、北京大学校徽设计理念

北京大学作为我国最著名的大学, 成立于1898年, 至今发展了一百一十多年, 原名叫做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最辉煌的时候当属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时, 他将学术自由思想带到北大, 使得北京大学的学术氛围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在此期间, 当时一批在国内拥有非凡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都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著名文豪鲁迅也在北大兼职过讲师的职务。正因为北大拥有这样的学术氛围, 才有了后来著名的“新文化运动”, 它掀起了我国文化潮流思想的一轮大的改革。之后, 北大被称作“中国政治晴雨表”, 由此可见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和哈佛一样, 优秀的大学必然拥有优秀的教育思想, 这点北大的校训和校徽也给出了答案。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北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没有思想自由, 就没有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他认为教育应该积极容纳各类学术思想, 让学术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术取得长足的发展。而北大的校徽 (图2) 更是见证了北大的历史发展以及其代表的精神内涵。北大校徽整体呈现圆形外观, 这与西方校徽多呈现盾形不同。中国人自古以来都以圆滑处世, 圆暗含了中国;内部小圆内的图案是由鲁迅设计, 内容是篆体的“北大”二字, 该设计精妙之处在于:北大二字呈现出了三人的构象, 表达出了“三人成众”的意象, 整体看又犹如一人背负二人之重, 表现出的是“北大人肩负重任”的意象。小圆外是表名北大校名以及建校日期的汉字。毫无疑问, 以艺术的眼光来欣赏此校徽, 定会得出校徽简洁大方, 线条流畅规整, 内涵深刻的结论。对文字进行简单设计使其达到图像的作用, 鲁迅使其展现出了深刻的内涵。

3、山东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徽设计理念

山东大学的校徽 (图3) 由内外两部分构成, 外部为校名的中英文对照, 内部是由山体、水纹变形组合出的校徽图案, 该图案象征了山东农业大学依山傍水的优异地理环境;山水之间的有机整合神似一艘昂首挺进的帆船, 旨在表现山东农大师生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山体的层次感所想表达出的是山东农业大学多层次拓展教学方式的教学模式;1906则直观显示了山东农业大学悠久的历史及其深厚的文化沉淀;校徽整体呈现绿色基调, 旨在展现山东农业大学及在校师生的活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徽 (图4) 也是由内外两部分构成, 外部为校名的中英文对照, 内部的核心图案为积极向上的飞行器 (航空航天器的抽象图形) , 展现了北航立校的根本所在;展开的书卷、椭圆的卫星轨道以及星座闪烁的太空等意象共同表现出了了北航的精神内涵, 即不断向太空探索的目标;1952, 简单的数字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北航的建校日, 它代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伟大历史使命。整个校徽呈现了科技蓝基调, 顾名思义, 旨在突出北航坚持探索蓝天, 坚决为我国航天事业贡献能量的决心, 同时也是北航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

三、校徽设计的常用意象以及含义

在设计者进行校徽设计时, 对学校历史及当下的现状把握尤为重要, 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常用意象的表达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1、事物类

书籍——象征知识;

太阳——象征朝气;

建筑——象征学校特征;

禾苗——象征茁壮成长、生命。

2、色彩类

红色——表现喜庆、热情、奔放;

橙色——表现华贵、活泼、任性;

黄色——表现成熟、收获、兴奋;

绿色——表现生命、生机、希望;

蓝色——表现幻想、活泼、沉稳;

紫色——表现高贵、威严、神秘、幽雅。

四、结语

校徽作为一种符号不仅代表着每所高校的特色, 更见证着我国大学教育的发展。如今的大学校徽设计有三个特点:体现开放式胸襟和国际化视野、体现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体现其顺应时代发展的大学精神。

参考文献

[1]李金桥.大学校徽设计的形体分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11, 16 (5) :100-103.

篇4:从北京大学的校徽说起

本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一部分内容,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原因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好了思想准备。

二、课堂教学实例

1.导入幻灯片:北京大学校门、校徽、校训的一组图片

师:同学们好!请看这组图片,应该是比较熟悉的吧?北京大学的校门、校徽和校训。北大校徽最初是在1917年由鲁迅先生设计,后几经演变,成为今天的样式。北大人称之为“北大红”,这是因为红色是校徽特别选定的颜色。同学们对于这个校徽有什么样的认识呢?

生:(自由发言)校徽上有英文PEKING UNIVERSITY,表示中西结合;1898说明北大1898年成立;它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北大两个字是篆体字;两个篆体字像是人形……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很多。校徽中,“北大”两个篆体字上下排列,构成了三个人形,这样就突出了一个办学理念,即“以人为本”。正所谓“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

2.教学主环节

(展示幻灯片“自主学习填空”)

师: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结合我们刚才提到的学习目标,自行阅读课本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把学案“自主学习填空”部分完成。

等待时,教师查看学生的填写情况,并请两个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师:时间到,來看看大家做的情况。前面都没有问题,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这里能否再精炼一些?

生:猛烈冲击了传统封建思想。

生: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还有马克思主义。

师:总结一句话:冲击了旧思想,传播了新思想。

(幻灯片展示填空答案)

师:好了,基础知识我们就学习到此。下面我们将要以问题和材料的形式来解决本课中的重难点知识。

师:(幻灯片)第一个问题:当时的中国为什么会发生新文化运动,如何理解“新”的含义?

生:以前的探索都失败了。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有辛亥革命。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

师: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都是政治制度。还有呢?

生:西方先进科技、政治制度……思想!

师:好。那“新”在哪里?

生: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新”在学习西方思想。

师:以前学习西方思想吗?和这次有区别吗?(学生思考)

师:以前也学习思想,不同的是以前不以思想为主,也没有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所以“新”是指宣传民主与科学,猛烈抨击中国的传统封建思想。

三、教学总结与反思

这节调研课,引入了学案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这个班的学生表现得不错,课堂气氛活跃,勇于回答问题,使我的教学设想基本实现。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材料的选取,要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课堂教学就如一个分层递进的登山过程,教材的文字、图片以及教师补充的各种材料,从属于不同的知识类型和学习方式,成为登山路上的景观。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注意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材料选取和问题设置时,体现了较强的层次性。课堂导入中对北大校徽校训的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复述,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对于第二个问题如何具体理解新文化运动内容的“三个提倡三个反对”,理论性较强,学生表达清楚比较难。我一方面提示些结论性的语言,如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它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重视引导学生的思维,如“宣传新文学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问题,逐步解开了这个难题。这里我并没有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因为对于高一学生而言,理论性较强的思考引导着来理解更为有效。

课堂教学结束了,编写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文本化的处理。在这个教学案例的撰写中,我还参考了木垒一中历史教师的听课笔记,力求维持课堂活动的原貌,以使读者尽可能对此课堂教学展开批评,给出建议,从而推进历史课堂教学的进步。

篇5:江西农业大学校徽

江西农业大学(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位于江西省省会——英雄城南昌市,是一所以农为优势、以生物技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是中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962年开展研究生教育,是江西省最早进行研究生培养的`高等学府,拥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学校是农业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国家林业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江西省核心建设的四所重点大学之一。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计划,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科技部决定联合开展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高校,,成功跻身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学校溯源于19创办的江西实业学堂,历经国立中正大学,江西农学院,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等时期。截至月,学校有两个校区:主校区(位于昌北经济技术开发区志敏大道),东区(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位于南昌昌北大学区中心),总面积1.6万亩,教学用地3950亩。

历史沿革

历史溯源

1905年,江西农工商矿务总局和学务处在农事试验场内筹设江西实业学堂,招生100余人,初办普通科,旋即改为高等预科,傅春官为总办,龙钟淞为监督。

19,江西实业学堂改隶江西提学使司,改称江西高等农业学堂,江西农业教育始于此。

1912年,江西高等农业学堂和高等森林学堂合并,改名为江西高等农业学校,随后又改称高等农林专门学校。

1914年,江西高等农林专门学校改为江西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1927年,江西创设中山大学,江西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并入该校,为其农业专门部,不久大学停办,改为江西省立农业专科学校。

1932年,江西省立农业专科学校因设置不合部令和经费短缺而停办。

1943年,开始筹备恢复江西省立农业专科学校。

1949年,农专一部分并入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其他部分组建为江西南昌农业专科学校。

正式建院

1940年10月31日,国立中正大学在泰和杏岭举行开学典礼,学校设文法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农学院设立农艺系、森林系、畜牧兽医系,周拾禄任农学院院长。

1949年9月,原中正大学由新建县望城岗迁南昌市彭家桥,改名南昌大学,下设农学院,院长杨惟义,不久江西省农业专科学校一部分并入农学院,内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3系。

1952年的中国高等院系调整中,南昌大学农学院农艺、兽医两专业和广西、湖南、河南三所农学院的兽医专业,以及江西南昌农业专科学校农艺科、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江西农学院,中科院学部委员,教授杨惟义任院长,校址设在南昌莲塘伍农岗,农学院内设农学、兽医两系和农艺、兽医中技部(中等)。

1954年,在两系农、牧场的基础上合并、扩大成立实习农场。

1958年9月1日,增设园艺、农业机械两系。

1958年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创办,总校设在南昌市郊,以办大专为主,分校设在江西省各地,以办中专和初技为主。

1962年,江西农学院始招研究生。

1968年10月,江西农学院撤销,随后并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绝大多数教职员工分批下放宜春地区各县农村劳动,农学院实习农场由南昌县接管,后合并为莲塘垦殖场。

197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列为全国重点大学,同年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恢复招收研究生。

1980年5月.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共大总校与分校脱钩,总校称“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实行全日制办学,为江西省综合性的高等农业院校。

江西农业大学隆重举行建校110周年暨本科教育75周年纪念大会

江西农业大学隆重举行建校110周年暨本科教育75周年纪念大会

1980年11月20日,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改名为江西农业大学。

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首批有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学校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农业大学毕业求职简历模板

2.农业大学园艺设计本科生个人简历模板

3.农业大学毕业生英文简历范文

4.中国农业大学校徽图

5.南京农业大学校徽设计

6.农业大学学生求职简历表格

7.南京农业大学校徽

8.华南农业大学简历封面

9.江西农业大学简历封面

篇6:济南大学校徽

4月,原民政部济南民政学校和原山东省物资学校并入济南大学。

12月27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济南大学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将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并入济南大学实行科教一体化,联合成立“济南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学院”(校址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大学城)。

3月18日,济南大学与山东社会科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实施科教一体化合作。

206月25日,山东省教育厅和济南市人民政府举行共建济南大学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市政府将济南大学纳入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济南市在规划建设体育场馆、人文景观、信息中心等基础设施时,可与济南大学共建共享。

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增列为博士授权高校;并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批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1]

3月3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共建济南大学的意见》(鲁政字[]72号),标志着济南大学正式被列为省部共建高校。

20济南大学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校徽:河南科技大学

2.校徽-南昌大学

3.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徽

4.吉林大学校徽

5.校徽:厦门大学

6.军医大学校徽

7.公安大学校徽

8.国立阳明大学校徽

9.民航大学校徽

10.四川师范大学校徽

篇7:陕西科技大学校徽

陕西科技大学(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位于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是“十二五”期间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也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集团公司共同建设的重点高校。

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学校划转到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学校主体东迁西安。

截至3月,学校有西安和咸阳两个校区,总面积亩,建筑面积118.4万平米,其中西安校区占地面积1590亩;学校有专任教师1200多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近600人;有全日制各类在校学生2260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近2400人;图书馆藏书210万册。

办学历史

学校创办于1958年,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

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定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

1977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

学校原隶属于轻工业部,19划转到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

20,经教育部批准,西北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

20,学校主体东迁西安。

文化传统

校训

至诚至博

“诚”和“博”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选取而来,体现了陕西科技大学的传统精神。“诚”是维系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诚”的含义包括诚朴、诚信、诚实,蕴涵朴实无华,以诚相待,取信于人。“博”是指学问渊博,是人生追求学问和事业的境界,含义是博大精深、经天纬地,又指胸怀宽阔,海纳百川。“至”是达到。“至诚至博”是人生的`追求目标,做人达到诚实守信,朴实无华;达到博学、知识丰富精深。诚实而博学,博学而求诚,诚实有德,博学有才。诚和博是师生共同遵守的道德和学问准则。[42]

校歌

《远航》

迎着祖国初升的太阳

我们从首都北京起航

渭水之滨,搏击风浪

三实作风放飞理想

回首往昔书写国计民生的篇章

面向未来锻铸中国轻工的辉煌

让我们扬起风帆满载人类幸福的梦想

远航远航远航……

肩负民族振兴的希望

我们在科学海洋荡漾

至诚至博,发奋图强

传承文明桃李芬芳

回首往昔书写国计民生的篇章

面向未来锻铸中国轻工的辉煌

让我们扬起风帆满载人类幸福的梦想

远航远航远航远航……

校徽

陕西科技大学校徽由图形和文字两部分构成,以蓝色为基调。蓝色给人以理性、宁静、深邃、无限之感,是科技的象征;图形以五条青色向上的波浪条形和蓝色的半圆相互交叉组合,象征“运动”和“发展”;文字采用郭沫若的手写体和英文的大写印刷黑体。

陕西科技大学校徽寓意深远,五条波浪代表数字“5”,蓝色半圆和白色半圆的组合代表数字“8”,暗含陕西科技大学创建于1958年;左、右两侧半圆分别代表东西文化,寓意陕西科技大学是融东西文化于一体的高等学府;五条向上的波浪代表陕西科技大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将遵循至诚至博的校训,开拓进取,实现跨越式发展。五条青色的波浪和蓝色半圆交叉隐喻“青出于蓝胜于蓝”之义,代表陕西科技大学培养的高级技术人才将遍及五大洲。

校旗

陕西科技大学校旗由学校标准色、校徽和学校字体组成,设计简洁、大方。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电子科技大学求职简历封面

2.科技大学毕业生个人简历模板

3.中国科技大学校徽

4.华中科技大学校徽图

5.内蒙古科技大学校徽

6.青岛科技大学校徽

7.鞍山科技大学校徽

8.华中科技大学校徽

9.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校徽

篇8:甲骨文在中国大学校徽中的应用

世界上文字分两大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这种分类是从文字形体直接显示的信息是语义还是语音来定的。作为表意文字的代表, 汉字的形体和意义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在古文字阶段, 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象形就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描绘, 如甲骨文的“象”突出其长鼻子, “鹿”突出其双角。指事是用抽象符号或者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抽象符号表示难以直接描绘的事物或位置, 如“本”是在“木”的下部加上一横指示树根的位置。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意思, 如“休”用“人”倚“木”表示“休息”义。形声就是用表示意义类别的构件和表示声音的构件合起来表示一个词义, 如“湖”用“氵 (水) ”表示意义类别, 用“胡”表示读音。在这四种构字方法中, 前三种都没有表音成分参与, 字的形体直接跟词的意义相联系, 第四种虽然有表音成分参与, 但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表意构建。

汉字的上述特点也是标志设计的来源:一种是从字形上进行设计, 另外一种就是从字义上进行设计。甲骨文中文字的构造里已经含有象形、会意、形声的汉字构字方法, 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甲骨文中有关思想文化方面和社会生产方面的内容亦很丰富, 对现代的设计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从中可以寻找设计的灵感。以文字作为符号的形式来进行标志的创意, 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视觉感染力, 是标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近年来标志设计的新导向。汉字作为信息媒介的一种视觉符号, 本身包含特定的造型理念, 人们凭借对文字独特意味的“形”来传递信息, 由此产生交流与沟通, 了解信息传达的真正内涵。

二、甲骨文的介绍

中国汉字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文字出现至今, 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甲骨文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 其内容多为“卜辞”, 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 许多字的笔画繁复, 近似于图画。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字、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编》的序言中, 就对其书法体现非常赞赏:“卜辞契于龟骨, 其契之精而字之美, 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 大抵武丁之世, 字多雄浑, 帝乙之世, 文咸秀丽。而行之疏密, 字之结构, 回环照应, 井井有条……足知现存契文, 实一代法书, 而书之契之者, 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而甲骨文的书写结构、字体特征, 用今天的眼观看, 它孕育着设计的美感, 耐人寻味。

三、甲骨文与大学校徽相结合

汉字除了作为中国文化的记录工具以外, 汉字本身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如甲骨文的“王”字除了记录“王”这个词以外, 还以为其像斧头之形的构形告诉人们, 古代统治者是靠武力统治天下的, 这些信息, 由于远古文献的贫乏, 我们无法从“王”的词义本身获得。汉字蕴含着丰富的含义, 这可以更好的表现大学校徽具有隐喻的功能, 意象形象和直观象征以及文化内涵。甲骨文中的字作为设计元素, 可以围绕着大学的教学理念和人文精神进行设计, 文字中的丰富含义与大学中的深厚文化和特色相互交错和紧密合作, 文字图形的标志又象征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

大学校徽的功能主要是为了彰显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 大学校徽具有象征和隐喻的功能。大学校微的象征功能离不开意象的营造, 更离不开具体的环境和民族文化背景。大学校徽中的意象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 通过隐喻抽象思维的功能, 寄寓某种深邃的思想, 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 能够让人通过意象形象直观认知大学的独特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鲁迅先生曾经讲过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以汉字设计成的标志具有形简、意美、结构丰富的特点, 使人通过本身就能直接了解其象征意义。大学校徽的意义在于其作用和价值, 是大学形象的标志和大学灵魂的表征。甲骨文的内涵和形式与大学的校徽隐喻的育人思想相呼应。

下面是甲骨文在大学会徽的应用实例:

1. 人民大学会徽

人民大学校徽由三个篆字体的“人”组成, 与学校日常形象的核心理念保持了一致的视觉联系, 具有鲜明的人大特色。简洁而又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的味道, 体现了三层涵义:一是人民大学要为人民办学;二是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人才;三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人大、人本、人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成众”等思路引导他设计出以三个“人”为主要元素, 并在字体上取材篆书。

2. 山东艺术学院会徽

采用方形样式, 以古文字 (山艺) 为主要设计元素。“山”变化为笔架造型, “艺”变形为演奏之人, 来源于甲骨文中“山”和“艺”的文字形状, 并加以变形, 图中乐器取形于古文字 (乐) , 寓意艺术源于自然, 源于生活。

3. 北京交通大学校徽

北京交通大学新校标 (试用) 的设计借鉴了二十年代北京交通大学校标的特点, 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 由圆、盾、小篆文字和英文标识等基本元素组成。整个标识古朴厚重、简练大气, 体现了北京交通大学根植于人文之都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内涵。标识中央的“交大”二字, 采用中国传统小篆文字, 既具有艺术的美感, 也突显出交大深厚的文化积淀。

4. 复旦大学校徽

“复旦”二字由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定, 本意是“恢复传承震旦公学”之意。后又提议, 取《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中“复旦”二字之意, 意在自强不息, 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这个醒目的圆形标志——圆圈正中是古文“复旦”的字样, 上方写着“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的校训, 下方则是“1905”字样, 意为学校建立的年份。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和传播 (传统文化内在的活力)

对汉字的字形、字意着手进行设计, 在设计中, 必须充分体会设计主题上。大学的校徽设计之前应首先了解大学的文化背景和教学特色, 然后再对字体的意念和含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经过构思、归纳、勾画、整理, 形成一个新的图形与文字同构的图形, 产生强烈的文化内涵和感染力的标志。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有三点:一是民族凝聚力功能, 二是精神激励功能, 三是整合创新功能。这些思想观念的相互整合, 塑造了中国文化博大、精进、宽厚的精神风貌。尤其后两点与大学的育人思想十分融洽, 大学校徽体现了一个学府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浓厚的人文精神。总而言之, 多多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源泉。

参考文献

[1]《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8第34页

[2]《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第116299336页

[3]《现代大学教育》期刊李金桥时章明著2008.1第91-94页

[4]《标志设计》李巍著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篇9:北京大学校徽的诞生

鲁迅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虽被刘半农戏称作“哭脸校徽”,但校徽图样交蔡元培后即得到了充分肯定,并未加任何修改就被决定采用了。

其时还处于蛰伏期的鲁迅是抱着对北京大学的热切期望为北大设计校徽的。该校徽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瓦当造型。“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像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纯由3个“人”字组成的图案,给人以北京大学“以人为本、肩负着开启民智重任”的整体印象。再看“北大”两个字又形似一副脊梁骨,象征北大人应成为中华民族民主与进步的脊梁。从3个人的上下叠加,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大科学家牛顿的话:“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整个徽章用中国传统印章的格式构图,笔锋圆润,笔画均匀合理,排列整齐划一,线条流畅,结构紧凑,简洁明快,蕴涵丰富,透出一种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这样一枚北大校徽,我们还可视作“五四”前夜先他人而觉醒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张扬人的个性与尊严、肯定人的价值与创造精神的充分体现。它以简洁有力、大气磅礴的形式诠释了北京大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堪称现代标识史的一枚经典作品。

篇10:安徽大学校徽

学校部分科系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4月在安庆创办的、安徽省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原安徽大学;现安徽大学于1958年以合肥大学、原(国立)安徽大学部分科系为基础建立,同年9月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沿用至今。

截至12月,学校拥有四个校区和一个大学科技产业园,占地面积3200余亩,建筑面积12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亿元,馆藏纸质图书320余万册;有教职工25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约28000余人:其中研究生6000余人,本、专科生22300余人。

办学历史

1928年,于当时省会安庆市创建安徽大学。

抗战期间,因日军入侵,学校被迫西迁并曾一度停办。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大学于安庆市复校,定名国立安徽大学。著名学者姚永朴、刘文典、王星拱、程演生、陶因、陈望道、丁绪贤、郁达夫、周予同、吕思勉、章益、周建人等均曾在安徽大学执教或主持校政。

1949年12月迁至芜湖市,与安徽学院合并,恢复校名安徽大学。

1952年,思想改造运动以后,安徽省委决定,将安徽大学搬到省会城市合肥。为此,学校成立了基建领导小组,并迅速派出以徐连成、朱世雄为正、副科长的基建工作班子,到合肥从事新校基本建设工作。

1954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安徽大学部分系科调往华东地区有关院校,同时调入一些系科,设师范、农学两个学院,并于1954年2月分别独立组建专门性的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师范学院(现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建制取消。

1958年由原安徽大学派出的基建班子,在合肥西门外建设的新校已经落成。省委原拟将安徽师范学院迁往合肥新址办学,但是由于形势发展的变化和需求,省委决定师范学院仍留芜湖,在合肥新校另建“合肥大学”,曾希圣兼校长。并决定将安徽师范学院的主力系科物理系成建制的迁入合肥大学,只留少数教师继续在芜湖筹备新的物理系。其他系科包括中文、外语、历史、地理、数学、生物、化学等系只抽出少数骨干教师加上学校部分管理干部到合肥大学。[6]

1958年7月5日,国务院第七次会议决定曾希圣兼任合肥大学校长,张行言、孙陶林任副校长。7月21日,省委决定成立合肥大学党委,由张行言任书记,原解放军南京的军区师范学校政委方志明任第一副书记。同年9月16日,毛主席来到合肥视察,[6] 并为安徽大学题名。安徽大学是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的为数不多的大学之一。

1993年,安徽省委、省级政府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在国家计委和教育部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决定重点支持安徽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

,安徽大学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

12月学校正式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也是安徽省继中国科技大学以后的第二所“211工程”重点高校。

经省级政府批准实施“211工程”建设项目,同年李鹏、乔石等同志亲笔题词祝贺学校建校70周年。

获准作为“211工程”项目院校在国家正式立项建设。

,原安徽银行学校和安徽财政学校并入安徽大学。

6月,在如期完成“九五”“211工程”建设任务的基础上,顺利通过了国家整体项目验收。同年,温同志亲切接见了“全国十大扶贫状元”该校教师何家庆同志。

11月7日和9月17日学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仪器设备购置计划》分别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立项审核和国家计委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组的考察评估。

月28日,占地余亩的磬苑校区举行了开工典礼,并于开始进驻。

206月,学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正式在国家立项建设。

6月顺利通过国家“十五”、“211工程”整体项目验收。

11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篇11:江苏大学校徽

1960年,为了适应当时农业机械事业发展的需要,经国家计委、教育部和农业机械部批准,以南京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农业机械,汽车与拖拉机等专业的师资、设备为基础,筹建南京农业机械学院,并在同年开始招生。

1961年校址迁至镇江,改名为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学校隶属机械工业部。

1963年6月,吉林工业大学的排灌机械专业和排灌机械研究室从长春迁至镇江,并入镇江农业机械学院。

1970年9月,南京农学院农业机械化分院并入。

1982年8月,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系科、专业逐步增加,向多学科方向发展。为了确切反映学校学科内容,经机械工业部批准,改名为江苏工学院。

1994年1月,更名为江苏理工大学。

1月,江苏冶金经济管理学校(成立于1958年)并入,组建新的江苏理工大学。

镇江医学院

原镇江医学院(今江苏大学北固校区)是一所江苏省属医学院校,座落在素有“控楚负吴,襟山带江”美称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市。该校以医学检验专业著称,是全国首批开设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五所院所之一。合并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级培养体系。院校创办于1951年,1984年批准升为本科院校,改称镇江医学院。在学校40多年办学史上,共培养本专科专业生和卫生管理干部万余人。

1951年,江苏省南京医士学校创建。

1955年,镇江医士学校并入江苏省南京医士学校。

1957年,江苏省南京医士学校更名江苏省镇江医士学校。

1958年,江苏省卫生干部文化补习班并入江苏省镇江医士学校。同年,江苏省镇江医士学校、江苏医学院(部分)、江苏医学院(附属医院)合并组建镇江医学专科学校。

1962年,镇江医学专科学校改建江苏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江苏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更名江苏省镇江地区卫生学校。

1976年,江苏省镇江地区卫生学校改建江苏新医学院(镇江分院)。

1979年,江苏新医学院(镇江分院)更名为南京医学院(镇江分院)。

1980年,南京医学院(镇江分院)分建镇江医学专科学校;

1984年,镇江医学专科学校升格为镇江医学院。[4]

镇江师范专科学校

原镇江师范专科学校(今江苏大学梦溪校区)坐落在镇江市城区的东南部。东邻梦溪园,北峙寿丘山。寿邱山以南,是昔日孔庙的遗址;梦溪园附近,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撰写《梦溪笔谈》是的居住之地。学校总面积 131亩,其中,校本部70亩,农场61亩。

1958年6月,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创建。

1962年7月,因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停办。

1978年1月,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在镇江地区第一师范学校的基础上筹建南京师范学院镇江分院。同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南京师范学院镇江分院正式定名为镇江师范专科学校。

从建校到合并的40多年中,学校历经了四个阶段。1958年6月到1962年 7月,是学校的初创阶段;1978年1月到1982年7月,是学校的恢复阶段;1982年7月到1992年12月,是学校的建设阶段;1993年至合并,是学校的发展阶段。[5]

合并办学

208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和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江苏大学。[6]

5月,江苏省委、省政府为在省内办学的9所从三江师范学堂发展而来的高校隆重举行办学百年庆典,并赠鼎纪念。(9所高校名单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2.江苏教育学院校徽

3.江苏科技大学校徽

4.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校徽

5.哈佛大学的校徽

6.工业大学校徽

7.芝加哥大学校徽欣赏

8.河北师范大学校徽

9.南京工业大学校徽

上一篇:top的反义词下一篇:世界博物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