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人格因素的调查与分析.doc

2024-07-14

师范类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人格因素的调查与分析.doc(共5篇)

篇1:师范类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人格因素的调查与分析.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师范类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人格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李士萍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12期

[摘要]研究师范类独生大学生的人格问题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和特殊的教育意义。本文对师范类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的人格差异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优化独生大学生人格的策略,以期为独生大学生的成才和高师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师范 独生大学生 人格特征

[作者简介]李士萍(1967-),女,河北廊坊人,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河北 廊坊 065000)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184-02

随着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在同龄群体中逐渐成为强势群体,研究独生子女的人格问题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而研究师范类独生大学生的人格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身人格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未来数以万计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影响到祖国建设大业的实现。本文对师范类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的人格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尝试提出促进独生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建议,以期为独生大学生的成才和高师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随机抽取廊坊师范学院师范类大学生120人为被试,独生与非独生各60人,男女生各60人,平均年龄21±1岁。采用陈仲庚修订的85项EPQ,按指导语施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人格比较(见表1)

结果表明,独生大学生的内外倾向和精神质分量表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大学生,而掩饰分量表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大学生。

由调查结果分析可知,独生和非独生大学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格差异:其一,独生大学生的性格相对较外向,具有好交际、热情、冲动等特征,非独生大学生更多地表现为内向、好静、稳重、不善言谈等特征。其二,独生大学生精神质倾向相对较高,在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与别人不友好等特征方面较为突出,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

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人格特征,如喜欢做一些奇特的事情、不顾危险等。其三,独生大学生的掩饰相对较少,比较单纯、朴实,喜怒哀乐溢于言表,有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完善以及交往愿望。但其交往愿望与交往效果之间常形成强烈反差,在与人相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方面逊色于非独生大学生。

(二)不同性别的独生大学生人格比较(见表2)

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师范类独生大学生的人格差异不显著。随独生子女家庭模式和教养方式的普及,独生子女人格因素的性别差异日趋减少。女生不再以阴柔之美为其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男生的阳刚之气又略显不足,尚需加强。

(三)高师独生大学生人格缺陷的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在家庭中,独生子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和支配欲,他们把这种角色认知延伸到学校和社会,表现出自负、清高和自私等特征。由于独生,他们与同龄人交往少,独立锻炼能力的机会少,独立探索新奇事物的经验少,这样的成长环境很容易导致性格内向、孤僻,与人沟通、交往能力差,独立性差。同时,他们自信心较强,竞争和创新意识较强,但又缺少应对挫折的准备,稍遇不如意,情绪就会一落千丈,自我调控能力较差。

2.学校因素。在学校,高师生们也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注重智力、学业的发展,而对于人格健康、人格魅力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训练。另外,高师生本身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再加上各种考证、考级、考研和就业的困难,高师生们普遍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竞争感,有的甚至出现厌恶生活、恐惧学习等心理问题。

3.社会因素。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使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的艰难给高师生以强大的心理压力,观念的冲突、道德的滑坡、社会的腐败等也使高师生产生种种疑惑和困扰。这对于高师生,尤其是心理素质相对较差的独生高师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对策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推进,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走上讲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他们身上普遍具有的,诸如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不善与人相处、不关心他人、易冲动、喜欢寻衅且不顾危险等与教师职业格格不入的人格缺陷不得不让人担忧。如何将他们塑造成具有人格魅力的师范大学生,不仅是独生大学生成才的需要,也是高师教育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为此,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实施感恩教育,培养爱心

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近年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他们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下长大,更多的是接受爱而很少懂得回报,甚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漠然置之。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去爱未来的学生呢?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尤为重要。笔者曾在心理辅导课上通过学习“感恩的心”手语歌曲和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手机短语大赛,利用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开展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他们懂得了感恩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和做人的基础,感恩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承担和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也是现代文明的一种体现。

(二)实施挫折教育,培养恒心

独生大学生是在非常顺利和备受宠爱的环境中长大的,生活条件优越,心理比较脆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尽管年龄增长并进入大学,他们仍处于独立与依赖、自觉与盲目、幼稚与成熟的多重矛盾之中,处于学习、理想、交往、恋爱、就业、考研等挫折的包围中。所以,高师院校要广泛开展挫折教育,通过辩论、演讲、征文、野营拉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化挫折为动力,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坚韧的品格。同时,以开设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等形式把挫折教育渗透于日常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一种制度,纳入高校规范化管理中。

(三)加强师范文化建设,培养自律意识和习惯

高师人才的培养不仅依赖于课堂知识的传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园文化的影响。丰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师范特色恰似无声课堂,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良好的风气、秩序,优雅的环境、多彩的活动,不仅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灵性、拓展胸怀,而且能激发为人师的自豪感和职业意识,进而促使大学生严格自律,从心理上顺利“断乳”。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建立,教师教育机构向综合方向发展,使得体现了鲜明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被弱化,甚至被吞噬,那些无声的师范教育资源被冲淡,甚至被删除,这对高师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无疑是一个重大损失。

(四)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目前,高师课程设置中涉及心理学的课程并不少,有的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但对于独生大学生来说仍不尽人意。注重知识讲授,缺乏相应的心理训练,与独生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有一定距离,实效性不足。笔者曾开设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包括自我认知训练、团队合作训练、挫折训练、人际交往和沟通训练、情绪管理训练、人格魅力训练等,注重方法、技巧的操练,对促进大学生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提升人格魅力大有裨益,获得了大学生们的广泛欢迎。

总之,对高师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是全面、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长时间的努力,对于高师教育工作者来说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朱新华.大学生人格缺陷及其健全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7).[2]徐仁权,庄国波.独生子女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2).

篇2:师范类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人格因素的调查与分析.doc

一、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选取生源和医学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为经济较落后的川东北地区的某医学高校。其中男生911例、占总人数43.57%, 女生1179人、占总人数的56.38%。利用校园网络系统随机对川东北某高校医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系统使得每人只能填一份问卷。校园网络问卷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以单项和多项选择题形式调查了包括家庭背景、政治信仰、经济状况、在校生活和学习态度以及行为、个人择业倾向、奉献西部从医意愿、人生理想、个人感情等方面。

2. 数据收集和处理

自制问卷, 利用校园网络系统面向全校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 利用IP和注册学籍限制确保每人可以且只能被调查一次。对提交的网络问卷进行甄别, 确保问卷的问题回答的完整性。共收集到2091份有效问卷, 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14%。数据经由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高校医学专科生和医学本科生。收到的2091份有效问卷中, 专科生291人、占13.92%, 本科生1794人、占85.8%, 硕士研究生1人、占0.05%, 博士研究生3人、占0.14%。来自农村的医学生较多 (62.36%) 。女生 (56.38%) 比例多于男生。

2. 医学生从医动机多元化

医学生的从医动机主要有个人兴趣理想、就业导向、家人的影响等 (表1) 。

3. 宗教信仰和情感寄托各不相同

有大多数医学生没有宗教信仰 (90.05%, 1883/2091) 。但是并不能说高校医学生没有宗教信仰。医学生中信仰宗教的信仰佛教居多, 占6.22%;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道教信仰的医学生也分别有0.86%、0.48%、0.33%、0.57%。很多医学生是盲目的宗教信仰, 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中39.89%的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所信仰宗教的教义教规, 并且78.4%信教学生“受家人邻居的影响信教”, 10.8%的信教学生“偶然原因很难说清楚自己怎么信教了”。

医学生的价值观值得关注。调查显示, 大多数的信教者仰宗教的目的是“人生寄托”, 占60%;25.38%的信教者想通过信教获得“心理安慰”;13.32%的学生信教为了“祈福消灾”。令人费解的是医学生中竟然有个别人为了“治病”信仰宗教。

大学生恋爱并不能简单的用一纸禁令去制止。家庭、学校、社会应承担起大学生情感心智教育、性教育的角色责任, 有效控制或规避大学生恋爱伤害现象, (1) 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恋爱是大多数医学生感情寄托的重要方式, 39.89%的医学生在热恋之中, 另有13.44%的学生“暂时没有恋爱, 不过有恋爱的想法”;对于“谈恋爱的最重要原因”37.11%选择“孤单, 希望找一个人来陪”;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被对方真正的吸引, 准备厮守一生”, 占24.73%。医学生中独身主义者也不在少数, 22.14%的学生不打算谈恋爱。

4. 学习态度和课余生活差异明显

学生的任务是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大多数医学生对专业感兴趣, 仅4.02%的学生不感兴趣或完全没兴趣。学习状况不佳、无明确理想、家庭负担和就业压力仍旧是学生目前面临的严峻问题。对学生可与时间活动的调查显示, 医学生课余时间排在前三位的活动分别是:自习、上网、睡觉。大部分医学生周末仍旧在自主学习。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良好, 但仍有大量学生的课余生活不够健康和合理 (表2) 。

5. 医学生对未来发展不够自信

医学生不愿去西部或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相关的鼓励政策不到位、不落实” (28.46%) 、“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好, 待遇低, 环境差” (38.4%) 和“担心自己未来的发展前途” (21.9%) 。有很大一部分医学生对自己前途感到迷茫, 这一比例高达40.4%。只有52.89%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非常愿意”或者“比较愿意”就业基层。51.27%的医学生认识到“自身能力不足, 起点低, 经验缺乏”, 并认为这是阻碍他们实现理想的最大原因。23.72%的学生对未来缺乏信心, 感到未来不确定的因素让他们没有信心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见表3) 。

三、讨论

1. 医学生的从医动机影响学医状况

纵览中国历代名医, 之所以能在医学上取得非凡的成就, 名载史册, 是和他们从医的动机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历代名医从医动机分为自身原因和家庭原因两大类;他们或是对医学有强烈的兴趣, 或是对疾病对患者带来的病痛和折磨有切肤之感, 因此可以说其从医动机纯真强烈、态度极其坚决。 (2) 调查显示, 虽然有大部分学生学医动机端正, 因“自己对医学感兴趣, 想成为医生”而学医 (25.39%) , 为“治病救人、守护亲人和朋友的健康”而学医 (30.08%) , 但高达23.19%的学生认为“好就业, 社会地位高, 收入可观”才去学医, 另外“家长为子女定制专业”也是学医的一大原因。相关性分析显示, 有着纯真强烈的从医动机 (“自己对医学感兴趣, 想成为医生”, “治病救人、守护亲人和朋友的健康”) 的学生, 对自己的专业的满意度更高, 对自己的未来更有信心, 能充分的利用好自己的课余生活去提高自身的能力。相反, 被动从医学医或者学医动机功利化的学生, 对就业的环境越发不满意, 对自己的前途不够自信, 课余生活过多的去享受和娱乐。这与国内的一些调查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3) (4)

2. 城乡家庭背景影响学生学习状况

城乡差别反映出, 农村学生学医更多的是出于对医学的兴趣, 仰慕医生的社会地位和工作意义, 最大愿望的想改变家乡缺医少药的状况。 (4) 调查结果显示62.36%的学生来自农村, 而仅有37.59%的学生来自城市, 对于学医的选择, 农村学生占的比例更大, 农村学生对学医的选择和意愿从总体上更比城市学生有兴趣。然而, 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让农村学生感到父母供您上大学在经济方面“非常困难” (10.33%) 或者“比较吃力” (57.44%) 。学生有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 难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 约15.26%的学生课余时间兼职来减轻家庭的负担。并不是所有的学生的生活费全部由家庭提供, 很大一部分 (27.5%) 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于“家庭和打工或奖学金”。

3. 客观环境是影响到医学生择业意愿的主因

从一个人的言语活动中我们并不能真正观察到他的行为, 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言语与行为之间只是一种相互解释的关系, 而没有必然的联系。 (5) 尽管有28.98%的医学生表示自己毕业后“非常愿意”到西部和基层就业, 23.91%的学生表示自己毕业后“比较愿意”到西部和基层就业, 但是并不能简单的认为他们为此付诸行动。

主体说话时对言语内容的反思, 说话人把个体的认识投射到另外的个体上 (6) , 这种方式更能真正反应出调查者的内心想法或意图。以第三人称去调查“您认为有人不愿意去西部和基层就业的原因”, 结果显示“国家相关的鼓励政策不到位、不落实” (28.46%) , “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好, 待遇低, 环境差” (38.4%) , “担心自己未来的发展前途” (21.9%) , “家庭及亲友反对” (10.14%) 。可见医学生不愿就业基层有着及其复杂的原因。医国内有关调查研究显示, 西部或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资低”, “保险、住房等福利待遇差”, “生活环境差”, “职业发展前景不佳”, “培训、进修、继续教育等机会少”, “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华”, “不利于子女的发展”, “与家人期望不符” (7) 等原因, 是高校医学专业毕业生不愿就业基层的直接原因。这也印证了本次调查的数据可信性较高。

摘要:影响学习状态的因素。方法:设计自填式问卷, 利用校园网络系统面向全校学生进行匿名调查, 收集有效问卷2091, 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14%, 数据利用spss19.0统计分析。结果:90.05%的医学生无宗教信仰, 37.11%因“孤单, 希望找一个人来陪”而谈恋爱, 40.4%感到“前途感到迷茫”。结论:从医动机多元化, 恋爱为情感寄托主的猪样方式, 学习生活状态差异明显, 医学生对未来发展自信心不足。

关键词:医学生,因素,调查,分析

注释

11 刘影春, 王云.大学生恋爱伤害实证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51 (2) :155-160.

22 姚海燕.历代名医从医动因分析[J].中华医史杂志, 2007, 37 (4) :200-204.

33 李元, 程华刚.从医学生入学动机探讨人文医学教育模式创新[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13, 26 (6) :309.

44 唐文.医学生入学动机对学习状态的影响研究[J].医学与哲学, 2001, 22 (1) :55-57.

55 李庆生.论言语与行为的可观察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 2001, 33 (2) :94-98.

66 娄琦, 姜晖.试析功能性言语的主体间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9) :174-176.

篇3:师范类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人格因素的调查与分析.doc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某医学高职院校部分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由于该医学高职院校是由3所院校合并的, 故仍有部分学生为中职学生。

1.2 方法

采用班级整群抽样法, 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中随机抽取13个班级的医学生, 由经过培训的辅导员现场发放问卷, 医学生匿名填写, 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885份, 回收有效问卷871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8.42%, 其中高职医学生682人, 中职医学生189人;男生245人, 女生626人。

本调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关于吸烟行为调查的基本原则,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问卷, 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烟草相关知识、烟草相关态度、烟草相关行为4个项目。

参照WHO关于吸烟的定义, 将吸烟分为5种情况, 即每日吸烟 (每天或几乎每天吸1次, 持续3个月以上) 、每周吸烟 (每周至少吸1次, 持续3个月以上) 、偶尔吸烟 (每周吸烟达不到1次, 只在节假日或聚会时吸烟) 、已戒烟和从未吸烟。将每日吸烟和每周吸烟作为常吸烟者, 可计算出常吸烟率。将常吸烟者和偶尔吸烟者统称为吸烟者, 可计算出总吸烟率[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 Data建立数据库, 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医学生吸烟现状

在被调查的871名医学生中, 总吸烟率为6.2%, 其中男生为5.7%, 女生为0.5%;每日吸烟率为60.0%, 其中男生为54.5%, 女生为5.5%。

2.2 不同学历医学生吸烟情况

高职医学生的总吸烟率为83.6%, 每日吸烟率为58.7%;中职医学生的总吸烟率为16.4%, 每日吸烟率为66.7%, 高职学生总吸烟率高于中职学生 (P<0.05) , 可能与高职学生的学业压力大、就业压力大等因素有关。

2.3 不同性别医学生吸烟情况

从不吸烟的男生有131人, 占被调查男生总数的53.5%;以前吸烟但现在已经戒烟的男生有64人, 占被调查男生总数的26.1%;目前吸烟的男生有50人, 占被调查男生总数的20.4%。从不吸烟的女生有588人, 占被调查女生总数的93.9%;以前吸烟但现在已经戒烟的女生有34人, 占被调查女生的5.4%;目前吸烟的女生有4人, 占被调查女生的0.6%。男生的吸烟率要高于女生 (P<0.05) , 见表1。

2.4 不同年级男女生吸烟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分别为2012级、2013级的在校学生。其中, 2012级总吸烟率为6.4%, 每日吸烟率为61.8%;2013级总吸烟率为6.0%, 每日吸烟率为57.1%。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吸烟情况不同, 见表2。

2.5 吸烟者相关情况

通过本次调查, 目前共54名医学生吸烟。在这些吸烟的医学生中, 尝试吸第一支烟时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6~18岁 (37.7%) , 其次为13~15岁 (32.5%) 。尝试吸第一支烟的原因主要是受情绪影响 (37.1%) , 其次为好奇 (31.2%) 。持续吸烟的原因主要有解除烦恼 (23.5%) 、社交需要 (19.1%) 、使人放松 (16.2%) 及消除疲劳 (15.3%) 。

2.6 烟草中有害成分知晓情况

在问卷的第二部分“烟草相关知识”中, 我们设置了“对烟草中的有害成分知晓情况”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 (包括吸烟的、曾吸烟的、不吸烟的) 知晓烟草中含尼古丁这一有害成分 (分别为87.0%、94.9%、96.0%) ;知晓焦油是烟草中有害成分的医学生比例也较高, 均超过60%;知晓烟草中含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的医学生比例较低, 见表3。

2.7 吸烟可能会引起的疾病知晓情况

我们还设置了“吸烟会导致何种疾病”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 不管是吸烟者、曾吸烟者还是不吸烟者, 大部分都知道吸烟可能会引起肺癌 (分别为92.6%、98.0%、98.2%) 和气管炎 (分别为63.0%、65.3%、64.3%) , 但对于吸烟会引起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及胃癌的知晓率偏低, 见表4。

2.8 吸烟与健康的知识来源

学生获取吸烟相关健康知识的途径主要有广播电视 (20.8%) 、医学书籍 (20.6%) 、报刊 (18.2%) 。

2.9 对吸烟及禁烟的认识和态度

在吸烟的态度上, 有68.1%的学生赞同吸烟应受到法律、社会秩序的约束, 31.9%的学生认为吸烟是个人行为, 他人不应干涉。关于在公共场所禁烟的态度上, 大部分学生 (92.1%) 还是赞同这一观点的。另外, 在吸烟、禁烟的态度上, 女生更倾向于吸烟应受到法律、社会秩序的约束及在公共场所禁烟 (P<0.05) , 见表5~6。

3 讨论

3.1 加强烟草医学知识教育

随着社会、医学的不断发展及人类疾病谱、死因谱的变化, 人们逐渐认识到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大量的医学研究表明, 在对人体影响较大的不良行为方式中, 吸烟位列其中。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在871名大学生中, 吸烟者54名, 总吸烟率为6.2%, 其中男生为5.7%, 女生为0.5%, 男生的吸烟率远高于女生 (P<0.05) 。作为医学生, 由于系统接受了医学知识的学习, 按理应该对与烟草相关的医学知识有一定知晓, 但通过对烟草中有害成分及导致疾病知晓情况的调查, 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大部分医学生对烟草中含尼古丁、焦油等有害成分的知晓率较高, 但对烟草中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有害成分的知晓率偏低。同样, 大部分医学生对吸烟会导致肺癌、气管炎的知晓率较高, 对于吸烟可引起其他疾病的知晓率偏低。所以, 应该加强对医学生烟草医学知识的教育。除此之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吸烟者及曾吸烟者对烟草中有害成分及吸烟会导致的疾病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仍有吸烟行为。可见, 除了应加强医学知识教育外, 还应该重视知、信、行之间的关系。学校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如课堂讲授、学术讲座、知识竞赛等, 加强学生关于烟草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 可通过开展第二课堂, 如一年一度的5.31控烟活动等,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的控烟活动中, 亲身体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而自觉加强知、信、行的统一。

3.2 加强控烟健康教育

通过调查结果可知, 学生吸第一支烟的年龄主要在13~18岁, 即上初中、高中时期, 与何瑞芳等[3]学者所做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这一时期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 吸烟将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所以, 控制吸烟应从初中、高中开始。同时也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和不断努力。

本调查结果还显示, 学生尝试吸第一支烟的主要原因是受情绪影响 (37.1%) , 可见, 情绪的不稳定会引起不良行为的发生, 而这一结果也与学生持续吸烟的主要原因为解除烦恼 (23.5%) 相一致。因此, 学生应学会正确消除负面情绪的方法, 拥有健康的心态。这需要全院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 尤其是引起心理辅导教师的重视。此外, 吸引学生尝试吸第一支烟的原因还有好奇 (31.2%) , 这与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因素有关, 即对任何事情都感觉新鲜、都怀有好奇心, 对此应加强正确引导。持续吸烟的原因还有社交需要, 占19.1%, 说明社会上借助吸烟进行社交活动的不良风气已经波及高等院校。因此, 在大学生中提倡文明社交尤为重要[4]。长期吸烟的其他原因还有使人放松 (16.2%) 及消除疲劳 (15.3%) , 这可能与医学院校学生的学业压力较重等因素有关, 学校应更科学、更合理地安排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余生活, 缓解释放压力, 营造健康的生活、学习氛围。

调查中我们还发现, 学生获取吸烟相关健康知识的途径主要有广播电视 (20.8%) 、医学书籍 (20.6%) 、报刊 (18.2%) 。作为医学生, 医学书籍作为其获取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并不奇怪, 对于公共、传统媒体的宣传学生也不排斥, 而是乐于接受。因此, 学校可利用广播、宣传板报、手册等传统媒体, 同时, 也可借助网络等新兴媒体共同营造校园控烟、戒烟氛围。

另外, 通过此次调查, 在关于吸烟、禁烟的态度这一问题上, 大部分学生是赞同在公共场所禁烟的, 并且也赞同吸烟应受到法律、社会秩序的约束。但让我们遗憾的是, 作为医学生, 明知吸烟有害健康, 但还有31.9%的学生认为吸烟是个人行为, 他人不应干涉。估计这与“90后”大学生个性突出有一定关系。但作为医学生应知道自己将来责任重大, 是未来维护公众健康的工作者和宣传者, 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不仅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更应该对公众的健康负责。对此, 学校应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健康理念、职业理念。

医学生是未来维护公众健康的工作者和宣传者, 榜样人群的低吸烟率有助于降低公众的吸烟率[5]。作为培养未来基层医疗主力军的高职院校, 应重视、加强在校园中开展控烟教育活动, 既让学生真正了解吸烟对健康的危害, 又要让学生行动起来, 积极参与到控烟教育的活动中去。

摘要:目的 了解医学生吸烟情况及影响因素, 为开展控烟工作提供依据, 同时有助于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方法 以某医学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取班级整群抽样方法, 对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871名医学生中, 总吸烟率为6.2%, 其中男生为5.7%, 女生为0.5%。男女生吸烟率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在目前吸烟的54名医学生中, 尝试吸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618岁。吸烟、曾吸烟及不吸烟的学生, 对烟草中含尼古丁、焦油成分的知晓率较高, 对烟草中含其他有害成分的知晓率偏低;对吸烟会引起肺癌、气管炎的知晓率较高, 对吸烟会引起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和胃癌的知晓率偏低。结论 医学生仍对吸烟与健康的关系缺乏正确认识, 应加强烟草医学知识教育, 同时要重视知、信、行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在医学院校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以提高医学生对吸烟与健康的认识, 从而增强他们的职业责任感。

关键词:高职医学生,吸烟情况,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张彩霞, 陈维清, 卢次勇, 等.广州某医学院医学生吸烟相关知识态度行为[J].中国学校卫生, 2005 (3) :192-194.

[2]周国宏, 袁杰, 胡富忠, 等.某医学院学生吸烟状况与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02 (1) :15-17.

[3]何瑞芳, 张利彬, 贺丹, 等.医学生吸烟现状调查与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6 (1) :126-127.

[4]原建慧, 翟艳丽.医学生吸烟现状调查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2 (1) :9-10.

篇4:师范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

教育改革之后, 高校不断扩招, 当初的精英教育模式已经转变为大众化模式。就业形势在这种情况下, 一下子变得严峻起来。人才市场, 从供不应求转变成了供大于求的形势。在这种大环境下, 师范类毕业生由于行业特殊性, 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当然, 师范类大学生就业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总起来说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1) 国家就业形势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在经济大发展的前提下, 20世纪末, 中国处于发展转型期。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教育, 都经历了一个质的转变。一方面, 城市化进程、工业化的到来, 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使得劳动力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国有企业改制, 使得大批劳动力不得不面临下岗和二次就业。另一方面, 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教育模式的改变, 使得高校不断扩招, 就业形势供过于求, 大批毕业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局面。因此,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是我国就业宏观背景影响下的必然结果。

(2) 人口减少, 学校减少使得教师队伍需求减少。

长期的计划生育使得我国新生人口增长率急剧下降。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很多农民子女进城, 使得教育出现不均衡局面。很多地区尤其是县城和农村中小学, 面临着招生困难, 学校难以为继的局面。有些地区, 甚至出现了大幅度的中小学撤并现象。一方面师范类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学校不断减少, 使得教师队伍需求越来越少, 师范类毕业生就业也越来越困难。

(3) 大学生就业观念难以转变。

由于各种因素, 一直以来, 大学生对于就业期望值过高。对就业环境、待遇、福利、工作地点等过于挑剔。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 很多师范类毕业生不愿意去。私立学校由于工作的不稳定性, 使得很多师范类毕业生也不愿意去。另外, 报考师范类院校的学生, 一般首选职业就是教师。跨行业就职对于师范类毕业生而言是一个难以接受的现实。这些就业观念难以转变, 是师范类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原因。

(4) 地方政府财政问题。

由于财政的原因, 很多地区宁可选择代课老师, 也不愿意安置师范类毕业的大学生。究其原因, 主要是地方财政困难。安置大学毕业生的财政支出要远远大于代课老师的财政支出。因而, 很多地区宁可让师范类大学生去代课, 也不愿意给予就业编制。地方财政是师范类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5) 师范类院校就业指导存在问题。

就目前来看, 高等教育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存在着相似的问题。首先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缺乏具备专业素养的就业指导教师, 无法给予学生全面的就业指导信息。其次, 就业指导的时间不够全面, 很多院校仅从大四才开始进行就业指导教育, 一年的时间里, 对学生给予的指导是非常有限的。最后, 就业指导内容不够全面也是一个方面, 很多院校仅从就业信息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 但对于学生的就业心理和就业技巧关注度不够。

2 当前师范类毕业生人才素质状况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 以及长期的跟踪, 我们发现, 很多用人单位反映, 扩招后的师范类毕业生无论是从专业技能还是从心态品质上均有所下降。

(1) 专业技能素质不尽如人意。

用人单位反映, 近些年师范类毕业生从板书和备课笔记等方面来看, 不尽如人意。很多师范类毕业生硬笔书法、粉笔字等均不过关。尽管近年来电化教育发展迅猛, 课件已经成为了中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但板书以及粉笔字等依然是当前中小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和形式。很多师范类毕业生基本功差, 粉笔字和课件制作水平差强人意。

(2) 职业道德缺失。

部分毕业生对于穿着打扮过于追逐新潮和时尚, 缺乏作为教师应有的稳重和端庄。除此之外, 备课敷衍了事, 工作状态难以安心专注等。这些问题是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问题。

(3) 价值观多元化。

大学生价值观是目前饱受争议的一个话题。科技信息发展迅猛, 各种资讯充斥着大学生的眼球, 再加上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强, 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是非常多元化的。对于社会和工作的人事, 趋于复杂化。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 在用人单位看来既是优点又是缺点。所谓优点, 指的是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优秀。缺点指的是, 在管理上遇到难度, 多元化、复杂化的价值观念, 使得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难以管理。

3 师范类大学生就业思考与建议

影响师范类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 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点, 一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这部分原因包括大学生就业心理和自身专业素质。二是社会需求问题。社会需求度低, 使得大学生就业趋于困难。三是高校就业指导相关培训无法到位, 给予不了学生正确系统性的帮助和建议。因此, 针对这些问题, 需要高校和学生共同面对, 共同解决制约就业的各种症结。

(1) 学校方面, 实现就业指导专业化。

首先, 就业指导是一个全程化的过程, 就业指导不能仅局限于大四毕业班的学生。就业指导应该从入学新生开始, 因人而异去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特长, 培养其兴趣, 让师范生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明晰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根据职业规划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和学习。其次, 培训就业指导教育工作者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指导教师不仅要懂得心理咨询, 还要拥有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行政能力、正确的职业理念和高尚的品德操守。只有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 了解学生心理, 才能给予学生科学的、有价值的帮助和指导。

(2) 学生方面, 注意自我素质的提高。

师范类学生具有行业特殊性, 除专业课外, 应着力于师范技能的训练, 以便将来在教育工作岗位上能够很好的适应。所谓技能训练除了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三字一话”之外, 对于教学技能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学技能包括备课技能和多项教学手段学习能力和采用能力, 以及教师礼仪和学生心理学等, 都是需要系统掌握的。

(3) 调节就业取向, 放宽就业面。

面对形势严峻的师范类就业市场, 不妨调整就业取向, 放低就业姿态, 让自己以一个正常新人的态度进入社会, 以学习为主要目的, 先就业后择业。切忌好高骛远, 忌眼高手低。莫要盲目地选择地域, 其实有时候去基层就业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但不管怎样选择, 都要让自己始终有一条明晰的职业规划, 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总之, 师范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状况, 是目前所有应届毕业生所面临的普遍问题。由于师范类具有其行业局限性, 因此就要求大学生更加努力的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在学校期间充分利用高校的一切有利条件, 抓住机会充实自己, 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 高校也要端正态度, 建立健全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为毕业生提供最权威, 最具有价值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帮助。

摘要:本文从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现状以及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心理入手, 针对毕业生就业前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师范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压力

参考文献

[1]马恩.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其解决的路径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 2008 (11) .

[2]代婷婷.就业观:影响就业的价值因素[J].法制与社会, 2009 (12) :225.

篇5:师范类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人格因素的调查与分析.doc

(一) 调查目的

本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实践应用类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 了解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实践应用类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获得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实践应用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实验方法及考试形式等的第一手资料。

(二) 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当面发放问卷的形式, 对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2006级、2007级和2008级的全部本科生采取全面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问卷设计时, 采取结构式问卷的设计方法, 把教育技术学实践应用类课程的调查内容分为:教学方法、实验方法及考试形式等四个模块, 每个模块有若干个问题组成, 问卷题型主要采用了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两种方式。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45份, 回收231份, 其中有效问卷200份, 有效率为86.9%。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关于实践应用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验内容侧重的调查 (如图1) 中, 56.0%的学生表明实践应用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验内容侧重于实践应用, 44.0%的学生表明实践应用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侧重于理论学习。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实践应用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更注重实践应用。

在对教师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的调查 (如图2) 中, 34.0%的学生表明教师主要采取以理论讲解为主, 以演示实例为辅的教学方法;32.5%的学生表明教师主要采取以演示实例为主, 以理论讲解为辅的教学方法;8.0%的学生表明教师主要采取只演示大量实例的教学方法;25.5%的学生表明教师主要采取实例精讲与现场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说明大部分教师采取以理论讲解为主、演示实例为辅和以演示实例为主、理论学习为辅的教学方法, 有部分教师实施实例精讲与现场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之间的关系, 以理论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 1.4%的学生认为能够很好掌握, 22.1%的学生认为基本能够掌握, 29.4%的学生认为一般, 30.9%的学生认为不能很好的掌握, 16.2%的学生认为很难掌握;以演示实例为主的教学方法, 1.5%的学生认为能够很好掌握, 30.8%的学生认为基本能够掌握, 35.4%的学生认为一般, 21.5%的学生认为不能很好的掌握, 10.8%的学生认为很难掌握;只演示大量实例的教学方法, 0.5%的学生认为能够很好掌握, 37.0%的学生认为基本能够掌握, 36.5%的学生认为一般, 25.4%的学生认为不能很好的掌握, 0.6%的学生认为很难掌握;采用实例精讲与现场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1.8%的学生认为能够很好掌握, 49.0%的学生认为基本能够掌握, 35.3%的学生认为一般, 3.1%的学生认为不能很好的掌握, 0.8%的学生认为很难掌握;调查表明教师采取以理论讲解为主和以演示实例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 多数学生认为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般, 采取实例精讲与现场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大部分学生认为能够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在调查学生对实例精讲与现场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态度时, 20%的学生表示非常赞成, 47%的学生表示较赞成, 29%的学生表示一般, 4%的学生表示不赞成。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实例精讲与现场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表示赞成。

(二) 实验方法

通过对实践应用类课程实验方法的调查 (如图3) 中, 59.5%的学生认为教师主要采取小组实验与个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21.0%的学生认为教师主要采取个人实验的方法, 19.5%的学生认为教师主要采取小组实验的方法。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实践应用类课程的实验方法采取小组实验与个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在调查学生是否能完成实践应用类课程的实验 (如图4) 时, 从图中可以看出采取个人实验与小组实验相结合的方式, 大多数学生能够按时完成相关实验, 而采取单纯的个人实验或者小组实验的方式时, 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实践应用类课程的相关实验。调查表明采取个人实验与小组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方式, 学生完成实验的可能性比较高。

对不能完成实验的学生进一步调查, 37.9%的学生认为一个人完成实验时遇到困难难以解决, 21.8%的学生认为独立完成实验需时较长, 23.1%的学生对实验不感兴趣, 17.2%的学生觉得做实验无意义。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实验难以完成是因为做实验时遇到困难无法解决, 对于难度比较高、学生无法单独完成的实验如果采取小组实验, 则可以减少学生的困惑, 顺利完成实验, 提高实验的完成率。

(三) 考试形式

关于考试形式的多项调查中, 36.2%的学生认为主要为理论考试, 41.7%的学生认为主要为实验考试, 37.2%的学生认为主要为作品答辩考试, 68.8%的学生认为主要是实验考试与提交作品相结合, 31.7%的学生认为主要形式为实验考试与作品答辩相结合。调查表明大多数实践应用类课程的考试形式主要是完成实验考试并提交实验作品。

在对学生认为较好的考试方式的调查 (如图5) 中, 3%的学生认为理论考试的形式较好, 17%的学生认为实验考试的形式较好, 22%的学生认为作品答辩考试的形式较好, 25%的学生认为实验考试并提交作品的形式较好, 33%的学生认为实验考试与作品答辩考试相结合较好。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实验考试与作品答辩考试相结合的考试形式较好。

(四) 与就业的关系

在关于实践应用类课程的学习是否有利于毕业后就业的调查中, 23%的学生认为很有利, 37%的学生认为较有利, 30%的学生认为一般, 6%的学生认为不利于, 4%的学生选择不知道。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实践应用类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毕业后就业。

三、反思与建议

(一)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加强实践应用类课程学习的必然性分析

1. 教育技术学专业对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所决定

培养目标是一个国家培养人才的总体规范, 具有权威性和导向性[1], 按照教育技术AECT1994定义,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 能对现代教育媒体环境下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适应21世纪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2]即:“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为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培养方向。教育技术学专业为应用型专业, 因此, 由教育技术学培养目标和专业性质决定教育工作者应加强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应用教育的理念, 注重实践应用类课程的学习, 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实际应用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适应当前信息时代的应用型人才, [3]以满足信息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需求。

2.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

近年来,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是很好, 存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 究其原因是学生受到的技能训练和工程实践严重不足, 使得多数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 不能胜任相关工作。在强调“厚基础, 宽口径”、“多种规格人才类型并存”的现实状况下,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 更需要提高其处理教育系统工程所必需具备的实践能力。[4]通过夯实学生的技术基础, 提高本科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可以培养学生“设计、开发”的核心能力, 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硬件能力, 以满足当前信息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提高本科毕业生就业率。

(二) 提出“三结合”新型教学模式建议, 加强实践应用类课程教学改革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 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灌输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到教育评价和管理等都比较陈旧。已无法满足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而实践应用类课程教学改革成为改革的重点。传统实践应用类课程教学只是以教师演示为主, 并未起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的真正作用, 这与实践应用类课程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不符, [6]这种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教育信息化对人才的需求。

据此, 笔者提出了一个针对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实践应用类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实例精讲和现场演示相结合、个人实验和小组实验相结合、实验考试和答辩考试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模式, 使原来注重理论教学转向注重实践教学的目标上来, 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 教学方法———实例精讲与现场演示相结合

传统的以理论讲解为主、以演示实例为辅的教学方法, 和以演示实例为主、以理论讲解为辅的教学方法都不能很好地实现实践应用类课程的教学目标, 即: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 而在教学过程中, 采取实例精讲与现场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清楚地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 更应认真地演示并精讲大量典型、实用的示例, 让学生从直观的示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7]使原本抽象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具体并且有声有色,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不仅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而且促进其探究学习的欲望。

2. 实验方法———个人实验与小组实验相结合

实验是实践应用类课程的一个主要环节, 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重要手段, 传统实验多数要求学生以个人实验的方式完成各种实验, 在访谈中, 多数学生表示, 对于一些较复杂或者难度较大的实验则很难独立完成, 如果采取小组实验, 分工协作的方式则较容易完成实验内容, 也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实验压力, 并且通过小组实验、分工协作的方式, 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 笔者认为, 实践应用类课程的实验教学采取个人实验与小组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较合理, 即, 对于较简单的实验采取个人实验的方式, 而对于较复杂或者难度较大的实验则采取小组实验的方式。

3. 考试方法———实验考试与答辩考试相结合

考试是对实践应用类课程评价的主要方式, 而实验考试为实践应用类课程考核的主要部分, 是考核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是否达标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实验作品, 并通过发送邮件的方式发送至相关学科教师或者教师直接通过现场打分的方式对其作品给与评价。答辩考试可以作为实践应用类课程考核的补充, 让学生对其作品设计思想和制作过程进行简要说明, 教师可以针对其作品的设计意图、制作难点、作品创新点进行现场提问, 然后由学生对其作品进行现场答辩, 教师现场点评, 通过答辩考试可以促进学生相互学习, 实现经验共享。采用实验考试与答辩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 注重学生设计技能和实际应用技能的考核应为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实践应用类课程考核的重点。

(三) 采用“三结合”新型教学模式, 加强实践应用类课程教学的意义

1. 为本科生做毕业设计奠定技术基础并激发设计灵感

每个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最终都必须通过毕业设计来完成一个毕业作品, 这需要一定的技术素养和创新意识才能完成, 而“三结合”新型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 学生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按照自己的设计思想和技术理念来完成相关作品, 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恰好是本科大四学生做毕业设计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2. 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加快本科毕业生就业, 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核心是应用,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而采用“三结合”新型教学模式, 加强实践应用类课程的教学, 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 培养教育技术学应用型人才, 则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 加快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就业, 扩大教育技术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使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更好地适应社会及时代发展的需求, 注入其长久的生命力, 使教育技术学专业良性、可持续发展。

3. 以人为本, 以学生发展推动社会发展

高等教育的两大基本功能:服务学生发展的功能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应该确立生本主义的价值路线把满足全体学生的多方面需求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力和目标, 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文明、先进文化和新型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学生素质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8]采用“三结合”新型教学模式, 培养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并兼有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学生素质正是21世纪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创新科技人才所必备的素质, 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 以人为本, 以学生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怀银, 刘亚敏.三十年来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进展和问题[J]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8, (6) :9.

[2]杨晓宏, 梁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矩阵结构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 2000, (9) :28.

[3]张军征, 刘志华.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教育定位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10) :34.

[4]沙景荣, 王晓晨.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工程学思想[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7) :12.

[5]侯怀银, 刘亚敏.三十年来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进展和问题[J]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8, (6) :9.

[6]孙晶华.加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J].长春大学学报, 2006, (12) :149.

[7]张学军.关于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计算机程序设计核心课有关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 2001, (5) :42.

上一篇:实用的生命的思考作文下一篇:关于公务员政审自我鉴定及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