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数学可能性教案

2024-07-26

五上数学可能性教案(精选6篇)

篇1:五上数学可能性教案

五、统计和可能性总备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表,会求算术平均数、初步理解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比较复杂的统计表、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问题等知识。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

1、进一步学习统计表,会填写较复杂的统计表;了解统计表中的“合计”、“总计”的具体意义;会根据统计表中所提供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能对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进一步理解统计中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能根据所给数据求加权平均数,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3、通过一些简单事件,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4、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初步尝试根据给定的可能性设计一些简单的游戏。

教学重点: 进一步学习统计表,会填写较复杂的统计表;了解统计表中的“合计”、“总计”的具体意义;会根据统计表中所提供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能对统计表进行简单分析。教学难点:

1、通过一些简单事件,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初步尝试根据给定的可能性设计一些简单的游戏。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手段: 让学生深入生活去获取信息,学会整理和分析。教师重视安排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统计和可能性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统计中的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根据所给数据求加权平均数,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教学重点:能根据所给数据求加权平均数。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求简单的平均数。1引导学生思考:

1)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情况? 2)还准备知道哪些情况?

2随着问题的提出、自然地进行解决。

五年级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用五年级学生的得分总数除以五年级学生的总人数)

3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图

4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还可以了解到哪些情况?与同学交流。二例题1 图

1请你把这份统计表填写完整。

2组织交流:怎样求五年级平均每人回收废旧电池的个数?(应该用回收废旧电池的总个数除以五年级的总人数。1)学生独立列算式。(可以使用计算器)2)交流。

3填写完统计表后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哪个班平均每人回收电池的个数多于年级的平均值? 2)哪个班平均每人回收废旧电池的个数与年级的平均值最接近? 三练习

四组织学生交流,谈学习体会。五小结。

板书设计:

平均数

总个数÷总人数=平均数

教学反思:学生在计算平均数时,出现了二次平均,要为学生讲清二次平均不准确。

统计和可能性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目标:

1通过一些简单事件,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数据中的中位数、众数。

2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教学过程:

一通过研究植树问题,理解中位数、众数。出示例题2 杨柳社区8号楼两个单元的居民响应社区的号召,积极参加春季义务植树活动。

图与表

1比较一下这两个单元居民义务植树的情况。

1)学生可能求出两个单元居民平均每户植树的棵数9都是5棵)所以很多学生就会认为这两个单元居民义务植树的情况是完全一样的。

2)但也有的同学的观点不同。

2怎样才能进一步地比较两个单元居民植树的情况?

3介绍: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数据,但却不是唯一的数据,在统计中还常常用到中位数和众数。4师进一步讲解:中位数

1)奇数:居中间位置的数就是中位数。2)偶数: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是中位数。5讲解:众数

二练习P108(加权平均数的特点)三组织质疑、解疑。

四小结。

板书设计:

众数、中位数

奇数:居中间位置的数就是中位数。偶数: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是中位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

统计和可能性

——可能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2初步尝试根据给定的可能性,设计一些简单的游戏。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根据给定的可能性,设计一些简单的游戏。教学过程: 一研究可能性。

1出示例题:商店正在开展促销活动,购物满一百元可获得一次摇奖机会。

一等奖(红色):电饭锅。

二等奖(黄色):保温瓶。

三等奖(绿色):圆珠笔。

2思考:小明是三等奖。又是三等奖。到底有没有人能得到一等奖?大约在多少个摇奖人中才可能有一个是一等奖呢?

1)给学生时间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2)交流,通过集体交流:圆盘被平均分成了16份,红色的扇形只占一份,因此获一等奖的可能性只占十六分之一,也就是是大约每十六个人中才有可能有一个人获得一等奖。

3)二等奖的获奖率为十六分之三;而三等奖的获奖率高达四分之三,因此获三等奖的人就多。二练习三小结。

板书设计:

可能性

一等奖

十六分之一 二等奖

十六分之三 三等奖

四分之三

反思: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己设计转盘,掌握较好。

篇2:五上数学可能性教案

一、教学内容:五上可能性1(抛硬币和转盘)

教学时间:12.2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内容。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小学数学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第二次就在本单元,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单元安排的是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紧密相联的,因为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本质上就是参与游戏的各方获胜的机会均等,用数学语言描述即是他们获胜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我不仅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注意统计知识与概率知识的联系,而且密切关注并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根据学生实际重组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体会及通过设计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有关知识的构建。例如“抛硬币”、“石头剪子布”、“手心手背”等游戏在生活中极为常见,当我们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这些游戏的公平性时,他们当然会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上通过精心的组织、策划,在课堂上使得孩子们每一次游戏活动都富有深刻的数学内涵,在玩中学,在学中悟,一改传统数学课堂死板而呆滞的现象,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此外,通过探究游戏的公平性,还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三、总体设计理念

1、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点突破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选择“引导探究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游戏、观察、猜测、验证与交流中真正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学习法”,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动手实践,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3、本节课以实物教具为辅,通过实物操作以及动感的课件画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而自主地获取新知,从而感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大小。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等过程,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体会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数学实验,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增强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重视数学素养的培养。

五、学情分析

总体情况: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五年级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试验、收集、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

(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个别化对象分析: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就接触过“可能性”。(1)优等生能够很直观的感知可能性的大小,在引导之下也能用分数表示。(2)差等生对于分数这一块就存在着问题,不便于帮他掌握用分数正确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但学生感知可能性大小是比较容易的,难点在于量化。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大小。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难点:设计各种可能性的转盘

七、教学方法

谈话法、实验法、归纳总结

八、教学准备

空白转盘若干个

九、教学环节

一、情境引入

出示图片:“玩跳棋的小朋友”,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跳棋吗?玩过吗? 问:两个小朋友玩跳棋,谁先走呢?你有什么办法吗? 预设:石头剪刀布(如果一直都一样呢,有这种可能性吗)问:有没有不会出现一样的这种办法,(抛硬币)问:你觉得抛硬币公平吗?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带领学生进行可能性的世界,另外设置的情境对后面的学习环节进行铺垫。

二、尝试实验

师:有同学认为硬币掉下来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机会相等,觉得抛硬币的方法很公平,也有同学认为这样不公平,那到底这种方法公不公平呢?下面就来做一个实验,由大家亲自动手抛一抛硬币。

1.出示实验要求:

抛20次硬币,看看会有几次正面,几次反面。

要求:

1、抛硬币20次,抛硬币时要用力均匀,高度适中。

2、四人小组中,组长定好一人记录,一人监督,两人轮换着抛。

3、每组自己确定硬币的正面和反面,统计好相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单。2.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3.交流实验结果

问:从实验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正面朝上的次数和反面朝上的次数仍然是非常接近的。

4.阅读资料

如果我们继续抛下去,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历史上有很多数学家就做过抛硬币的实验。课件出示几位数学家的实验结果(如下表)。

数学家

德·摩根 蒲丰 费勒 皮尔逊 罗曼列夫斯基

4092 4040 10000 24000 80640 总次

2048 2048 4979 12012 39699 正面朝

2044 1992 5021 11988 40941 反面朝让学生观察数据,发现抛的总次数越多正面朝上次数和反面朝上次数越接近。

5.分数表示可能性

根据学生回答强调指出:我们做过了实验,参照了数学家实验数据,发现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很接近,说明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相同的,你们能用一个分数表示它们相同吗?(学生汇报时可能会用50%,5/10,20/40,1/2等分数表示,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学生不能说出1/2,教师要加以引导)

问:通过做实验,你们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先开球公平吗?为什么?(学生小结)

6.当我们面对两种选择时我们可以抛硬币,那么还能用其他物品代替硬币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抛硬币的实验活动中体验、理解、感悟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的公平性,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对实验过程的反思及数学家实验数据验证,使学生不仅体会到感受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而且感受到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三、尝试应用

1.问:如果三个人玩呢?该怎么办呢?还能抛硬币。

问:这个女孩子这样想的,你觉得呢?(红色的面积大于黄色和蓝色,说明这个转盘才公平)

那么,红色占这个圆的几分之几(黄色占这个圆的几分之几(1)421)蓝色占这个圆的几分之几()44问:如果是你,你怎么设计这个圆盘呢?(平均分成3份)

问:这个圆盘每种颜色占整个园三分之一。

12.出示12等份的圆,你能在这个圆上表示每种颜色占整个的。

3学生尝试画一画,交流反馈。

3.如果是4、5、6个人玩跳棋呢?你该怎么设计圆盘呢?利用手中材料设计体现公平的圆形转盘。

强调:同一种颜色并不一定要画在一起,学生当中寻找作品,让学生比较这几种情况表示的面积是否一样,可能性是一样的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画一画中,感受可能性的大小。

四、巩固练习

篇3:五上数学可能性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猜想——实践——验证”, 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 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 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会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摸球盒、转盘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故事:《生死签》

很久以前, 有一个犯人被带到国王面前处死。这个国王喜欢抽签, 而且盒子里只有两张签, 一张是“生”, 一张是“死”, 抽到“生”就可以获救, 抽到“死”就会被杀死。请问, 如果这个犯人只抽一张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

但是陷害这个犯人的官员故意把盒子里的两张签都写上了“死”字, 请问, 这时犯人只抽一张签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他会抽到“生”签吗?一定抽不到也就是不可能会抽到。

通过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步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可能性

可能 (不一定) 一定不可能

二、合作探究, 亲身体验

老师这节课为大家安排了一个摸球游戏, 让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探索可能性的知识。

(1) 介绍学具, 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 每个小组依次分得一个纸箱 (每个纸箱放置球的情况如下: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第一个纸箱全部放白球, 第二个纸箱全部放黄球, 第三个纸箱放3个白球、5个黄球, 第四个纸箱放3个黄球、5个白球。第五个纸箱不放黑球) 。

(2) 介绍摸球规则:每个小组共摸球20次, 每次摸出1个球, 记录下其颜色后, 放回纸箱后, 再进行第二轮摸球。

(3) 操作体验, 小组合作进行摸球游戏并记录摸球情况。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一定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并初步感受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联系。

(4) 汇报各组的摸球情况:第一组摸到的球全部是白球;第二组摸到的全是黄球;第三组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第四组摸到白球的次数多;第五组没有摸到黑球。

(5) 质疑:为什么每组摸球的情况不一样呢?

(6)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猜想。

(7)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第一个纸箱放的全是白球, 所以一定摸到白球;第二个纸箱放的全是黄球, 所以一定摸到黄球;第三、四个纸箱放有2种球, 所以可能摸到黄球, 也可能摸到白球;第五个纸箱没有放黑球, 所以不可能摸到黑球。

三、验证猜想, 异中求同

(1) 让各个小组打开纸箱, 看看纸箱放球情况是否符合同学们刚才的猜想。

(2) 延伸:如果第五组的同学一定要摸到黑球, 该怎么办?

如果要让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怎么办?

设计意图:异中求同, 验证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直接关系, 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

四、实际应用

(1) 试一试:1) 先让学生按题中要求进行摸球游戏活动, 然后思考题出的问题, 小组内交流。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2) 让学生再次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探索过程, 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联系生活实际, 说说街头转奖的骗局) 。

(课本85页练一练)

(2) 分析从下面四个箱子里, 分别摸一个球, 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出示课件】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很容易找到“一定是白球”“一定不是白球”这两个该连接的盒子, 但是对于“很可能是白球”“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会有一些争议。这里需要通过演示活动来帮助学生辨别“很可能”与“可能性很小”两者表达事情发生的程度大小。

(3) 问题: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出示课件】首先可以和学生说明:北方地区冬天比较寒冷 (冬天会下雪) , 内陆地区, 如江西省的冬天怎样? (学生回答) , 南方沿海如广西、海南等地属于亚热带气候, 冬天不太冷, 不会下雪;让学生说一说“武汉”“海南”和“哈尔滨”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查一下这几个地方的气候特点以及各季的平均气温, 然后让学生分析“下雪”时气温的特点。再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判断各地下雪的可能性。

(4) 说一说活动。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五、全课小结

篇4:五上数学可能性教案

本节课我教的是have和has作“有”解时的区别。这节课我打算通过复习前一课时语篇中have和has的用法,以及通过做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have与has的用法和区别。

一、teaching content:

topic: Unit3 Our animal friends

grammar:using “have”/ “has” to talk about“拥有”

二、teaching aims:

1.can talk about “have”.

2.can talk about “has”.

三、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how to use “have” and “has” correctly.

四、teaching methods: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五、teaching procedures:

1.Task1: revision

(1)T: What animal friends do we have?

Yes,We have...You have... They have...She has... He has... It has...

(设计意图:让孩子通过复习已学旧知,唤起对have和has用法的区别。)

(2)Look and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 ■

He ______ a basketball. She ______ a book.

■ ■

They ______ a football. It ______ a football.

■ ■

They______ two kites. She ______ a volleyball.

It ______ a pot. They ______ a cake.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创设一些图片情境让孩子在情境之中去运用,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使得have/has的区别在直观的辨别之中给孩子更为清晰的理解与运用。继而为下面抽象总结及书面练习的有效运用作铺垫。)

2.Task2:Lets fish

(1)he,they ,my friends,Liu Tao,my mother,she,I,it,Bobby, the dog,I,we,you

have has

(设计意图:虽然是较为抽象总结,但是教师还是尽可能创设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对have/has的区别在快乐游戏之中给孩子更进一步的理解与归纳,继而为书面练习的有效运用进行铺垫。)

(2)你能说出have与has的区别吗?

①have用于第一人称(I,we),第二人称(you),和第三人称复数(they)

②has用于第三人称单数(he,she,it)或单数名词

(设计意图:再让学生讨论说一说它们的区别及运用,转为理性层面的内化。)

3.Task3:Lets practise

用have,has的适当形式填空:

Nancy____two big eyes;They___no legs or arms;My cats___long tails;

His cousin___some toy cars;LiuTao and Mike___two animal friends;It__four legs and a short tail.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典型练习加以巩固,对have与has有更清晰准确的理解和运用。)

4.Task4:Lets share

(1)First share some animal pictures

(2)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介绍并请其他同学猜猜看哦!

... have/has an animal friend.

It is... It has... It can...What is it?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创设动物图片,让孩子对have/has知识的综合加以运用巩固,从而进一步对have与has有深刻的理解和运用。)

篇5:(接)小学数学五上4单元教案

(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上4单元教案

(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上4单元教案 第八课时 稍复杂的方程(二) 教学内容: P69例2  P71练习十三中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形如ax±ab=c的方程,掌握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正确地解答。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联系旧知识来帮助理解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商店运来苹果和梨各8筐,每筐梨重23千克,每筐苹果重25千克,苹果和梨共重多少千克?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2、独立解答。3、交流。23×8+25×8或(23+25)×8 它们有什么不同。 二、新授。 教学例2。 1、根据图和文字,说一说这一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2、分析本题的等量关系。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  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2=总钱数 3、列方程并解答。 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然后探讨解答。 (1)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 (2) 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2=总钱数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2X+2.8×2=10.4 能先算的要先算 (X+2.8)×2=10.4  先把(X+2.8)看作一个整体 2X+5.6=10.4 (X+2.8)×2÷2=10.4÷2 2X+5.6-5.6=10.4-5.6 X+2.8=5.2 2X=4.8 把2X看作一个整体  X+2.8-2.8=5.2-2.8 2X÷2=4.8÷2 X=2.4 答:…… X=2.4 答:…… 4、比较两种方法。从第一个方程到第二个方程,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分配律,即以后中学要学的“合并同类项”。从第二个方程到第一个方程,实际上也是应用了乘法分配律,即以后中学要学的“去括号”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商店运来8筐苹果和10筐梨,共重430千克,每筐梨重23千克,每筐苹果重多少千克? 独立解答,交流汇报。 (1)8筐苹果的重量+10筐梨的重量=总重量 (2)总重量-10筐梨的重量=8筐苹果的重量 (3)总重量-8筐苹果的重量=10筐梨的重量 四、作业:P71练习十三中的第1--4题。 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 稍复杂的.方程(三) 教学内容: P70例2  P71练习十三中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掌握设未知数的方法,并会正确地解答。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乘法分配律来解答形如ax±bx=c的方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解方程。 4X+5=54 3×2.1+2X=13.4  0.3X÷2=9  4(X+8)=20 2、果园里有桃树45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 (1)分析:本题有两种什么树?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什么?(2)独立解答。 二、新授。 教学例3。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分别是多少亿平方千米?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今天的题目有2个未知数。为了解答方便,通常设一倍数为X。 2、列方程并解答。 数量关系: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地球表面积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那么海洋面积可以表示为2.4X亿平方千米。。 X+2.4X=5.1 (1+2.4)X=5.1 (这是用了什么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 让学生自己把方程解完,得X=1.5。 提问:另一个求知数怎样求?根据是什么? 5.1-1.5=3.6 (利用和的关系) 2.4X=1.5×2.4=3.6 (利用倍数的关系) 引导学生进行检验。   提问:除了代入方程检验之外,还可以怎样验算? 验算陆地面积与海洋面积的和是否等于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1.5+3.6=5.1 验算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倍数关系是否等于2.4。 3.6÷5.1=2.4  答:…… 3、练习:将题目中的“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改为“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2.1亿平方千米”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 数量关系: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地球表面积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那么海洋面积可以表示为2.4X亿平方千米。。 2.4X -X=2.1 (2.4-1)X=2.1 …… 4、比较两道题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5、小结:今天学习的应用题,是已知两种数量的倍数关系,以及它们的和或差,求这两种数量各是多少?列方程时,通常根据倍数关系,设一倍数为X,另一个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再根据这两种数量的和或差,找出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就可列出方程,并解答方程,求出得数。 三、作业:P72练习十三中的第5--10题。 课后反思:             整理和复习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整理和复习第1题,练习十四第1~3题。) 复习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2.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文字叙述题。 复习重点: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填空。   (1)排球队共有队员a人,女队员有7人,男队员有(  )人。    (2)1千克大米的价钱是1.50元,买x千克大米应付(  )元。   (3)甲数比乙数的3倍还多a,甲数是x,乙数是( );如果乙数是x,那么甲数是(  )。 2.省略乘号,写出下面的式子。  3×a  9×x  a×4  y×5  a×x 3.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1) 12+x=13  (2)  2.5-0.5=2  (3) 5x>3 (4) 14.6-7x=0.6 (5) x=0  (6)  9=3x 4.在1、2、3、4、5各数中,哪个数是方程9x-3=24的解。 二、复习指导 1.揭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板书)。 2.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数。 ①举例说明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作用?(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如小明比小红重2千克,用a表示小明的体重,那么小红的体重就是a―2。) ②让学生回答: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怎样简写、略写? (2)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值。    ①教师说明: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当字母所代表的数值一确定,这个式子的值也就确定了。如上面的例子,当小明的体重是30千克时,即a=30,就可以求出a-2的值。   ②学生做P.75页第3题说一说x=75表示什么意思。 3.复习简易方程。 (1)举例说明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 (2)怎样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怎样检验求出的未知数是不是原方程的解?(使学生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要把握二点,第一含有未知数,第二必须是等式。检验方程的解是把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人原方程检验,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如果相等,说明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原方程的解。 (3)复习简易方程的解法、步骤及检验方法、书写格式。 教师板书出①、②、③三个方程。 i.  x+4.8=7.2  ②x-6.5=3.2  ③x÷8=0.4  ④ 6x+18=48 ⑤ 3(x+2.1)=10.5 ⑥ 12x-9 x =8.7 (4)学生独立做P.75页第2题,做完后,集体检查订正。 三、课堂练习  练习十四第1―3题。     整理和复习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列方程解应用题。(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练习十四第4~6题和思考题。) 复习要求: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一般应用题的等量关系有多种,解答时可选择一种适合自己思路的方法进行解答。 复习重点: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恰当地选择解题方法。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解方程。   (1)95×2+7x=253  (2) 10x-0.5×8=3.5   (3)4x+5x6=94 (4) 3x+21=90   2.师徒合做180个零件。师傅每小时做18个,徒弟每小时做12个,几小时做完?( 列方程解)   3.某机械厂今年每月生产机床150台,比去年每月产量的3倍少30台,去年每月生产机床多少台?   二、复习指导 1.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1)指名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并说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找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2)出示P.74页第2题的第(1)小题,说说设哪个量为x,数量间有几种等量关系,看看哪一种列方程比较简便。方程是:x-3=93或x-93=3 然后出示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原题是怎样解答的? 原题的方程可列为: 5x=140。 接着出示第(3)小题,让学生说说这道题里有几个未知量,怎么办?使学生明确,可以先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x,另一个未知量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然后再根据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并注意检验。方程是:3.5x-x=3.65。 2.复习指导。 (1)出示P.75页第4题。 设宽x米,根据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得2(2x+x)=1.8,也可以列成2x+x=1.8÷2。 (2)解答完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用方程解,未知数用字母表示,然后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进行解答。 (3)然后教师指出:在解答应用题时,除了题目中指定数量关系的以外,都可以根据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思路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3.练习十四第5题。被弄污的发票。 4.练习十四第6题。 三、课堂练习  练习十四第4―6题。      量一量  找规律 活动内容:教科书第77--78 活动目标: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找出皮筋的长度和课本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索的思维方式。 活动过程: 1、四个人一组,准备以下物品:一根皮筋,一根小木棒,一个圆盘,一把尺子和8本教科书。 2、制作一个简易的秤。 3、实验并填写记录表。 根据记录表的内容,一边实验,一边填写记录表。 记录表  第 小组 所称课本数 1 2 3 4

 

篇6:青岛版数学五上第七单元教案

绿色家园——折线统计图

单元知识结构: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因此教材中选用了数据富于变化的条形统计图,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地过渡到折线统计图。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如: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身高的变化、月平均气温的变化、病人的体温记录、旅游消费情况等。学生在了解生活常识的同时,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在安排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时,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空间。同时,让学生感悟由于数据变化带来的启示,并能合理地进行推理与判断。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初步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4、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难点: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第1课时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03-105页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懂得折线统计图也是描述和刻画数据的一种方法。2.经历条形与折线统计图的比较过程,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3.能够读懂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达的含义;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预测和推断。

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能读懂折线统计图的含义,并进行预测、推断。

教学难点:能读懂折线统计图表达的含义,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预测和推断。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突破措施:

在解决本课的重难点问题上,主要是采用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团队的力量,加之教师的点睛之笔,学生就能轻松、熟练地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就能够解决复式统计图表所呈现出来的数学问题。

教学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绿色植物有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制造氧气和净化空气等作用。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滨海市和临江市,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奥秘。请看103页的信息窗一,(出示课件)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滨海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的变化情况怎样呢?临江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的变化情况怎样呢?)

师:刚才我们出示的信息,全部都是用文字表达的。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生:条形统计图。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一)解决红点问题:滨海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的变化情 况怎样呢?(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回答)你能把这个变化情况用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吗?(教师为学生提供统计图表,引导学生独立尝试统计),先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出来,做完跟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2.学生自主选择进行绘制,绘制完成后在班内进行展示(课件出示)

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绘制的非常好,从条形统计图形中了解到许多信息。对滨海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统计图来表示吗?有没有更直观地表示这种变化的统计图呢

3.反映对滨海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情况还可用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它是用一条折线来刻画信息的。

师:让我们一起关注大屏幕,看折线统计图是怎么绘制的。(课件演示)

师:你看懂这个过程了吗?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这个过程。

学生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出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先描点再连线。

师:在描点、连线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要找准数据点,并在连线时要依次连接)

4.初步阅读折线统计图

师:看着这个折线统计图,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你能从中看出对滨海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吗?

学生在交流的时候重点抓住变化来谈。

师:谁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一些问题?

学生先思考,然后交流提出的问题并解答。5.对比分析,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谈话:刚才有的同学根据统计表进行分析,有的根据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还可以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你觉得解决“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样的问题用那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

谈话:解决像“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样的问题,最好用折线统计图,因为它能直观地反映出事情的变化情况。

6.(二)解决绿点问题:临江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的变化情况怎样呢?表示这个变化情况,应该用哪种统计图呢?

谈话:能自己在教材图出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描述取水量的变化情况吗?先自己画图分析,再和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交流汇报: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汇报时大致从下面两点:

相同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能反映出临江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并能看出哪年的面积最大和最小。

不同点:

(1)方法不同,条形统计图顾名思义是通过条形来反映数量的,折线是用点与线的。

(2)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的看出临江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的变化情况怎样呢?的变化情况。

2.评价质疑

师:对于以上发现你觉得全面吗?有什么疑问吗?

估计有的学生可能会有疑问,比如:条形统计图中,2004年与2005年,也能看出来变化啊?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在这里两种统计图相差不是很大,我们都可以看出数量的的多少和它们的变化情况,但折线统计图在变化趋势上会比条形更直观一些。折线统计图最大的特点是能更加清晰地表示数据的变化情况。同学们在统计时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进行选择。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交流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师:折线统计图在教育、股市、医学、气象等等很多方面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生活去看看。

1.课本105页“自主练习”第1题

先让学生说清楚这两幅折线统计图统计的是什么,然后看图回答书上提出的前三个问题。汇报订正后,师:这里在统计气温和降水量时,为什么选择折线统计图呢?你能说说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吗?

目的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强调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然后再完成第四问,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预测、推断能力。2.达标练习(课件出示)2-4

六、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交流

七、作业:

用折线统计图描述其它事件的变化情况:调查本校近四年学生人数情况,完成课本107页的折线统计图。

板书设计:

七、绿色家园---折线统计图

更加清晰地表示数据的变化情况

描点----连线

第2课时 合理选择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108-110页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懂得折线统计图也是描述和刻画数据的一种方法。

2.经历条形与折线统计图的比较过程,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能够读懂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达的含义;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预测和推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能读懂折线统计图的含义,并进行预测、推断。

教学难点:合理选择统计图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突破措施:

教学中尽可能的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努力,主要是采用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小组的力量,学生就能轻松、熟练地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就能够解决复式统计图表所呈现出来的数学问题。同时规范作图,要求使用三角板和直尺。

教学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进滨海市和临江市 一起感受了绿色植物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其他城市的绿化情况,好吗?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奥秘。

(出示课件)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部分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多少?)师:刚才我们出示的信息,全部都是用文字表达的。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出示窗口2 部分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 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

师:比较这两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谈话引导: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解决红点问题: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回答)你能把这个变化情况用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吗?(教师为学生提供统计图表,引导学生独立尝试统计),先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出来,做完跟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

2.班内交流,了解特征。

引导学生了解,比较数量多少,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数量的变化趋势,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得出:第一组数据反映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多少,用条形统计图比较直观。

第二组数据反映一个城市公共绿地面积的多少,用折线统计图比较直观。3.学生阐释自主选择进行绘制,绘制完成后在班内进行展示(课件出示)加深体验。师:同学们绘制的非常好,从条形统计图形中了解到许多信息。对威海的无害化垃圾处理能力,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统计图来表示吗?有没有更直观地表示这种变化的统计图呢

4.班内交流,提升认识。

师:通过这个条形统计图,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通过这个折线统计图,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这两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明确:用条形统计图能清楚的看明白各城市人均绿化面积的多少。用折线统计图观能清楚的看明白威海市人均绿化面积的增减变化情况。

小结:想一想,如何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的选择统计图。

引导学生明确: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可以直观的通过直条的长短清楚地知道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课本110页“自主练习”第1题

先组内调查统计同学的每日睡眠时间,填好统计表。再独立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绘制 班级内展示交流

2.课本110页“自主练习”第2题

先组内调查统计同学的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填好统计表。再独立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绘制,班级内展示交流

目的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强调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然后再完成第四问,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预测、推断能力。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基础训练1-5

六、板书设计:

合理选择折线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的通过直条的长短清楚地知道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智慧广场——排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利用已有经验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能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全面性。

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六年级的同学在毕业时,好多同学都和自己喜欢的好朋友进行了合影留念。

谈话:看屏幕,这两个同学按这样的顺序站成一排照了一张,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站成一排?生答(课件演示)这样排的顺序不同,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的数学知识——排列。(板书)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

师:如果三个同学排成一行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呢?

其实找出一种排法并不难,难就难在你有没有能力把所有的排法全部找出来?能不能?

生:能

师:既然这么有信心,咱们分组比一比,发挥你组的聪明才智,用你组喜欢的方法,(例如可以用他们的名字,也可以用不同的符号、字母等表示他们)看哪个小组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板书)的找出所有排法。

听清要求:首先前后四人一组讨论并选择喜欢的方法,思考后把排列方法写在练习本上。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排列方法,最后小组代表发言,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排的?这样排的原因是什么?

2、小组合作探究

(1)独立思考并记录研究结果

(2)组内交流,教师指导

(3)集体交流展示

师:哪个同学愿意代表你组把你组的研究成果展示一下?愿意上来展示的同学是最勇敢的,谁来? 这位小男子汉上来试试吧?(可能会出现无序的排列和有序的排列。当学生展示有序的排列时,引导学生说出思路,生到实物投影展示)

3、交流展示,比较优劣

师:你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吗?(生汇报)你们组真会想办法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这种排法有没有重复或遗漏的?(没有)师:谁还有不同的探究方法? 师:好不好?真棒。

师:(如有异同)让学生与刚才的方法进行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种排列方法?为什么?(引出:有顺序)。(通过比较让生明白确定首位的重要性)。

生:我认为先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然后再交换其它两个同学的位置,这样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依次类推,一共能得到六种方法。

师:说的非常好,掌声鼓励一下。谁再来说一遍?

生2:先把小冬放在第一的位置,再调换小平和小华的位置,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再把小平和小华分别放在第一的位置,一共得到6种。师:谁还想说?(生汇报)

4、总结规律

出示:排列时为了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先确定首位,再依次确定第二位,第三位。

5、现场表演,提升规律

师:你们想不想照相?我选三名学生像小冬小华小平一样,按我们所学的排列方法来站成一行,我当摄影师!你们自己排好吗?谁愿意来?

6、规律数学化

师:如果我们用123分别表示以上三位小朋友,谁能既快又准的写出它们的排列方法?(板演)师:我们共同看看这们同学的板演,和他的一样吗?

师:如果我们按照先确定首位的方法来分组,能分成几组?(三组,每组有两种)

师:你能用一道数学算式把以上的排法表示出来吗?(板书:3×2=6)

师:好了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基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那就是为了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找出所有的排法,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按照一定的顺序„„

师:有没有信心带着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师:下面来到我们的智慧大闯关第一关

三个同学排成一行跳舞,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生汇报)能具体的说一说吗?

师:同意吗?真棒!

(2)师:智慧大闯关第二关

如果将“1”换成“0”,又可以写出哪些不同的三位数?(生汇报)和刚才123排列比较为什么不一样了?

生:0不能在首位。

师:为什么0不能在首位?

生:如果0在首位就不是三位数了。

师:观察的真仔细。所以以后我们排列数字时0不能排在首位。(3)师:智慧大闯关第三关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参加小合唱,丁同学担任领唱。为了让她靠近麦克风,需要把她安排在左起第二个位置上,其余的同学任意排。猜一猜,这一次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师:请同学们尝试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生展示有六种)

师: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师:通过这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虽然有四个同学,但其中一个不动,有几个同学在排?所以有六种。

(4)师:智慧大闯关第三关

酒店大门的上方挂了6只大灯笼(如图),如果把形状相同的灯笼挨在一起,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挂法?

生:6种。

师:为什么6只灯笼还是6种排法? 生交流

师:对了,两个两个放在一起,其实还是三种灯笼排列。所以是6种。

师:读书好不好,读书破万„„,谁能用读书好三个字摆出不同的三字短句?

四、总结

上一篇:干部职工思想动态分析报告下一篇:二年级学期教师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