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研究

2024-08-03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研究(通用8篇)

篇1: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研究

【摘 要】

在当代教育体系中,古诗的学习在小学课本中虽然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是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却很高,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学艺术瑰宝。古诗词的学习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还可以了解他们的说话风俗,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所以,古诗词的学习是当代与古代交流的媒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识素养,为小学生将来阅读更有深度的文言文打下基础,让小学生更好的了解古代文化,丰富他们的见识。所以,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古诗词 问题研究 趣味朗读 创新教学

现代教育体系当中,古诗词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古代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诗词可以增加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但是如今由于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古诗词的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和缺陷,需要加以改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和老师们需要采取新的教学方式,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出现,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忱,将我国古代文化发扬光大,学生是未来的继承人,所以,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的重要性熏陶,是教育界必须注重的话题。

一、简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古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与如今的白话文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老师的教学方法与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紧密联系的。老师们奉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先是让学生反反复复的朗读,然后,老师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让学生感受诗词传达出来的意境,最后让学生背诵古诗词,把古诗词设为必考内容。这种繁琐无味的古诗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非常枯燥厌倦,打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学的课堂效率也非常低,老师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创新性的教学方式非常必要,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动力。

另一方面,教师们有时不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知识水平如何,只顾一味的要求背诵,更有甚者,要求学生每天背诵一篇,还要定期抽查背诵情况,这种高压式的古诗词教授方法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古诗词的学习甚至成为了小学生一种学习负担,一旦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即使再疯狂的背诵,学生也不会真正的理解诗词里真正传达出的含义。即使有学生用心去背,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向老师请教,有的老师也只是随意应付学生的问题,不予以详细的解答剖析,学生也就丧失了更深层的学习的动力,对诗词的理解也没有那么深,只是停留在字面的意思。这种打压式的教学方式严重违背了古诗词教学的真正意义。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应试教育下,对小学语文古诗词那仅有的一点兴趣都不敢提起,因为大部分会被扼杀在摇篮中,虽然对小学语文古诗词背诵也下足了功夫,但是在实际上对古诗词一点都不感兴趣。

二、简析小学语文古诗词问题教学的应对策略

1.引导学生通过画笔和音乐想象诗词画面

诗词本就是古人对内心情感的委婉表达,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读完整首诗,解答学生对诗中不认识词汇的疑问,然后让学生拿出一张白纸,通过自己对诗词大意的理解,将大脑中的画面画在纸上,也可以用彩笔,更生动的用画笔来描述,让学生以这种较为有趣的方法来理解这首诗真正的含义,这种方法更加生动形象,用画笔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更有趣味性,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改变以往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重新让小学生爱上古诗词,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例如,有笔者进行过这样的诗词教学实践,老师将诗词的专业朗读录音放给同学听,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例,此诗表达的是王维以酒送友人,以美酒表达王维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老师先播放名曲《送别》,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送别中的忧伤之情,让学生可以根据音符的律动感受当时的场景,然后再听一下诗词的音频,更深刻的感受字里行间的忧伤与不舍之情。最后让同学们主动举手深情的朗读原文,亦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调动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爱好,更深层次的理解这首诗的深刻含义。

2.重视深情朗读,体会诗中真意

老师可以让学生轮流深情朗读,体会其中的情感,并选出朗读的最有感情的同学加以表扬,提高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自信心。俗话说:诗读百遍,其义自见。重复的朗读诗歌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诗中的真意,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纠正一下学生的朗读节奏,更准确的理解诗的含义。通过反复阅读,使得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深一步,老师指导学生用合适的音调朗读诗中的词汇,更近的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也是为了让学生更能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对于语文古诗词的学习,背诵并不是目的,要教导学生真正体会诗中的内涵,与诗人更靠近,与诗人交流,喜欢上诗歌的表达方式,提高小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忱。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地位非常高,学校和老师应加以重视,改变原来较为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倾盆大雨式的背诵会让学生丧失对古诗歌学习的乐趣,也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所以,老师应该用更加吸引人的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反复的朗读和生动的音乐的熏陶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做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和传播者,领略中国古诗词的真意。

【参考文献】

【1】张丽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4(11)

【2】鲁瑶.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5(10)

【3】纳学仁.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课外语文(下),2014(12)

篇2: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研究

《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3、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典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带动学生学习李白的其他作品《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习杜甫的《春望》,带动另一篇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探访诗仙李白》、《走进诗圣杜甫》等,达到以趣生情的效果。

策略二:抓住“诗象”,在融情想象中悟情。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程。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有一教师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的片段: 师: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学生摇头。)

师:请同学们听录音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塔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生:我看到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之下。生:我看到了青青的禾苗在金兵的马队过后被连根拔起。生:我看到了破落的村庄,瑟瑟的茅屋。„„

上述案例成功的把“胡尘”两字化成了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试想,此情此境,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同样,在教学《示儿》时,可以抓住一个“悲”字,诗人为什么而悲?你看到了怎样的悲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联想,文字转化成了诗人死不瞑目,诗人老泪纵横,诗人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这首诗溘然长逝,诗人用微弱的声音喃喃地说着:收复中原,还我河山的悲凉画面,对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也即“诗情画意”的美。所以诵读古诗词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诗以母亲为游子缝衣的平常小事,热情歌颂母爱的伟大,结尾以比喻作结,含蓄深刻。诗风清新自然,宛若民歌,意境优美。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逼真地写出老翁在孤舟江雪中垂钓的生动形象,曲折地反映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表示不屈而又孤独的心态,意境高远清丽。再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落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诗的意境或空旷,凄凉,或散逸潇洒,或构思独特,空灵飞动,或幽静清愁,令读者如临其境,美不可言。

策略三: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

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2、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3、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通过导语的铺陈也是引领学生诵读诗文的一种好办法。有位老师是这样指导《题临安邸》中“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诗的朗读的,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他感慨地说:“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清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都不存在了,那些酒囊饭袋们葬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他们就不能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老师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忧虑。紧接着,老师又说:“你们愤怒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孩子门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愤慨。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策略四:拓展延伸,在提升内涵中融情。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加之学生的阅历又太浅,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师要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拓展的渠道有三:

1、课前收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采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笔者为学生提供学习导向,精心设计了一些积累主题,有春色迷人,夏日风情,诗人咏秋、踏雪寻梅、名家专辑、爱国绝唱等,然后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资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课堂交流:课堂交流是对信息的整合过程,也是认识深化、情感深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在对话交流中导情。例如,某一老师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围绕“愁”字提问:你知道谁为愁做过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愁的名句?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老师对学生问题导向性的拓展延伸,是对愁文化的深层次认识。第一个问题是从情感认识方面的提高,第二个问题是从语文知识方面的积累,让学生从书本起步,到书海漫游,由一点而带出一串,由个别而带出系统。短短一首28字的小诗,融入的却是古今中外名人名句的万缕愁绪。

篇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古诗词教学,存在问题,教学策略

引言

自古以来, 我国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国, 我国文学作品的种类甚多, 其中古诗词以精湛的文字, 向我们展示了先辈的聪明才智。小学生虽然年纪还小, 但是未来他们将是我国最美丽的“花朵”, 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都要依靠他们。对于传统文化而言, 古诗词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因此小学加强语文古诗词教学可谓势在必行。然而, 由于诸多原因, 我国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教师应不断发现问题, 并及时解决问题, 促进古诗词教学的良好发展。

1.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育本身的问题。

目前,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学习的政策使小升初的考试不像中考、高考那样重要, 但是小升初的考试依然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体现。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教师为了满足应试教育的要求, 保证学生能熟练背诵并默写古诗词, 通常在课堂上只是对古诗词的内容做简单介绍, 再翻译每一句的意思, 剩余的时间就留给学生, 让他们背诵学习的内容, 直至学生能熟练默写为止。这种“讲—记—背—写”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古诗词的鉴赏, 过于单一, 不利于小学生对古诗词内容与情感的掌握。

1.2教学目标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 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词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其中以唐、宋两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居多, 这主要是因为唐、宋时期的诗词不但情感丰富, 而且贴近生活, 易于理解。教材的选材很有针对性和代表性, 一般情况下,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然而, 事实却非如此。调查显示,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古诗词教学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有的甚至把学生能够背诵和默写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标下, 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教学总目标, 这就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师更应注重的是学生古诗词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而不是背诵与默写能力的提高。因此, 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中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

1.3教师专业素质问题。

目前, 仍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素质偏低, 不重视古诗词教学, 主要体现两个方面。第一, 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只是讲一些诗词大意、诗词每一句的解释等浅层次的内容, 而不能深入讲解古诗词, 缺少对古诗词的鉴赏。第二, 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素质不高, 对古诗词自身包含的逻辑性的理解不够全面, 只能将古诗词所包含的画面简单介绍给学生, 使古诗词自身画面、情境、情感等方面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因此学生很难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掌握古诗词。

1.4教学方式、内容问题。

在教学方式方面, 由于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学生对诗词的背诵与默写, 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因此教学方式十分单一, 几乎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 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这就使教学过程变得枯燥无味,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方面, 教师对古诗词的每一句、每个词都讲解得很详细, 可谓面面俱到, 却缺少对诗词的鉴赏与整体内容的讲解。事实上, 每一首古诗词都是一幅内容丰富且优美的画面, 如果教师只注重零散细节的讲解, 而缺少对整体内容的描述, 整个画面就缺少了完整性, 而且由于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较差, 很难将每个细小的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 造成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全面, 或者有变差,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改进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2.1改变教学观念。

在我国, 古诗词文化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其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而源远流长。学习古诗词不但有利于习得历史知识, 而且有利于培养爱国情怀。目前, 随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古诗词教学量的增加和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篇目的确立, 学校应一改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 提高对古诗词的认识, 加强古诗词教学, 同时要注重古诗词教学的文化性, 让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 不但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而且情操受到陶冶, 同时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2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 教师应首先明确总的教学目标, 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学生古诗词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可以先讲解古诗词的内容, 让学生理解每一句的含义, 然后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 让学生自己描绘诗词所包含的画面。其次教师应明确古诗词教学的目标, 合理利用教材, 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在讲解诗词内容的同时穿插对诗词的鉴赏,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诗词的内容, 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最后教师应将古诗词教学与其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深入学生的内心, 用古诗词启迪学生的心灵,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3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课堂的领导者, 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给学生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 为了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充实与完善自己,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首先,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 做到不但自己能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把握古诗词的情感, 而且能在课堂上将自己所想到的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展现出来, 让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 以便背诵、记忆。其次, 由于语文是以文化为起点的学科, 尤其是古诗词, 其本身是一种优秀的古代文化, 因此教师应不断增加文化知识的储备, 深厚自身的文化底蕴。例如, 讲《清明》一诗时, 教师应该首先介绍清明节的来历, 以及清明时节人们的情感, 以便于学生把握整首诗的情感, 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本诗。

2.4改进教学方法, 充实教学内容。

事实证明, 好的教学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使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 只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 因此,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 教学方法得到了革新, 教师可以采用革新后的方法教学。例如, 可以采用为学生创设极具吸引力情境的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的小组教学法等。在教学内容方 面, 教师应不断丰富古诗词教学的内容, 在保证学生学到了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之后, 可以适当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和优美诗句、词句的赏析, 以便于学生储备知识和提高鉴赏能力。

结语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提高对古诗词教学的认识, 保证学生学好古诗词, 使我国的古诗词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审美体验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 (学术刊) , 2012 (03) .

[2]菅淑琴.浅谈增加小学古诗词教学吸引力的策略[J].新课程 (小学) , 2012 (03) .

[3]薛法根.《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及教后感[J].小学教学 (语文版) , 2011 (Z1) .

篇4: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研究

在当代教育体系中,古诗的学习在小学课本中虽然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是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却很高,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学艺术瑰宝。古诗词的学习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还可以了解他们的说话风俗,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所以,古诗词的学习是当代与古代交流的媒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识素养,为小学生将来阅读更有深度的文言文打下基础,让小学生更好的了解古代文化,丰富他们的见识。所以,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古诗词 问题研究 趣味朗读 创新教学

现代教育体系当中,古诗词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古代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诗词可以增加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但是如今由于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古诗词的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和缺陷,需要加以改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和老师们需要采取新的教学方式,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出现,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忱,将我国古代文化发扬光大,学生是未来的继承人,所以,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的重要性熏陶,是教育界必须注重的话题。

一、简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古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与如今的白话文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老师的教学方法与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紧密联系的。老师们奉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先是让学生反反复复的朗读,然后,老师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让学生感受诗词传达出来的意境,最后让学生背诵古诗词,把古诗词设为必考内容。这种繁琐无味的古诗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非常枯燥厌倦,打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学的课堂效率也非常低,老师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创新性的教学方式非常必要,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动力。

另一方面,教师们有时不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知识水平如何,只顾一味的要求背诵,更有甚者,要求学生每天背诵一篇,还要定期抽查背诵情况,这种高压式的古诗词教授方法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古诗词的学习甚至成为了小学生一种学习负担,一旦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即使再疯狂的背诵,学生也不会真正的理解诗词里真正传达出的含义。即使有学生用心去背,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向老师请教,有的老师也只是随意应付学生的问题,不予以详细的解答剖析,学生也就丧失了更深层的学习的动力,对诗词的理解也没有那么深,只是停留在字面的意思。这种打压式的教学方式严重违背了古诗词教学的真正意义。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应试教育下,对小学语文古诗词那仅有的一点兴趣都不敢提起,因为大部分会被扼杀在摇篮中,虽然对小学语文古诗词背诵也下足了功夫,但是在实际上对古诗词一点都不感兴趣。

二、简析小学语文古诗词问题教学的应对策略

1.引导学生通过画笔和音乐想象诗词画面

诗词本就是古人对内心情感的委婉表达,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读完整首诗,解答学生对诗中不认识词汇的疑问,然后让学生拿出一张白纸,通过自己对诗词大意的理解,将大脑中的画面画在纸上,也可以用彩笔,更生动的用画笔来描述,让学生以这种较为有趣的方法来理解这首诗真正的含义,这种方法更加生动形象,用画笔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更有趣味性,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改变以往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重新让小学生爱上古诗词,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例如,有笔者进行过这样的诗词教学实践,老师将诗词的专业朗读录音放给同学听,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例,此诗表达的是王维以酒送友人,以美酒表达王维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老师先播放名曲《送别》,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送别中的忧伤之情,让学生可以根据音符的律动感受当时的场景,然后再听一下诗词的音频,更深刻的感受字里行间的忧伤与不舍之情。最后让同学们主动举手深情的朗读原文,亦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调动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爱好,更深层次的理解这首诗的深刻含义。

2.重视深情朗读,体会诗中真意

老师可以让学生轮流深情朗读,体会其中的情感,并选出朗读的最有感情的同学加以表扬,提高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自信心。俗话说:诗读百遍,其义自见。重复的朗读诗歌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诗中的真意,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纠正一下学生的朗读节奏,更准确的理解诗的含义。通过反复阅读,使得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深一步,老师指导学生用合适的音调朗读诗中的词汇,更近的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也是为了让学生更能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对于语文古诗词的学习,背诵并不是目的,要教导学生真正体会诗中的内涵,与诗人更靠近,与诗人交流,喜欢上诗歌的表达方式,提高小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忱。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地位非常高,学校和老师应加以重视,改变原来较为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倾盆大雨式的背诵会让学生丧失对古诗歌学习的乐趣,也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所以,老师应该用更加吸引人的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反复的朗读和生动的音乐的熏陶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做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和传播者,领略中国古诗词的真意。

【参考文献】

【1】张丽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4(11)

【2】鲁瑶.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5(10)

篇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研究

丘北县第一小学王玉斌

摘要:听、说、读、写的能力是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纵观各国的母语教学,无一不是把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作为其根本任务。本文通过介绍什么是阅读,并对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阐述、分析,依据操作的问题探讨小学语文学习的阅读教学方法,构建新型阅读教学模式,反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拓展学生主体思维创造和探究兴趣,发展思维,提高认识,正确利用祖国语言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新型阅读教学

阅读是从文字或图片等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广义地说:读书、阅报、读通知、看图纸、甚至看图像,都是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狭义地说:专指阅读书刊报章的文字。在语文学习中则特指阅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课外读物。

然而,现行的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其现状如下:

首先,农村小学生活环境局限,与城市小学生相比,学习条件相对落后,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重视不够,绝大部分学生存在着阅读量少,词汇积累贫乏。其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现行有关考核制度的影响。于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主要是教师讲,满堂灌,普遍采用“三大块”教学法:一是机械式的划分段落大意;二是简单的归纳中心思想;三是抽象概括写作特点。教师脱离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意义、具体内容、表现方法偏多,而扎扎实实的语言教学却很少。在学习中学生没有发挥思维的空间,只是一味的接受并死记教师所讲的知识,成了一只打开瓶盖的呆瓶子,教师教什么就记什么,装什么。

一、农村小学要加强语文阅读教学

1、多阅读促进语言积累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将课文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动态过程,其中的转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自主阅读,自然的感悟,自动的内化。因而学生阅读对促进语言积累便显得相当重要。

2、阅读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邱少云在烈火烧身的半个小时中时怎么想的,我们不可能知道,但我们从邱少云烈火烧身这种难以想象的痛苦中“每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这些精炼的语言可以推想,可以感悟出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巨大的力量在支持他、鼓励他。

3、鼓励语言表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学生积累了语言,感悟了语言,还必须学会表达语言。要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能力,那就必须读,必须写。这就要求教师通过阅读教学去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帮组他们树起写作的信心,还要交给学生怎样写作,告诉学生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怎样想就怎样写,提倡用我口说我心,用我笔写我想,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真实地写出来。

二、阅读教学需要营造和谐的对话空间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现代对话理论主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真诚、互动、合作的交流对话。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拓展学生主体思维创造和探究兴趣,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对话空间,并通过生本对话寻求一种读者对文本的填充和期待。

1、主题阅读观的形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老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理解不能取代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理解,教学参考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存在绝对的权威性。文本在未读时,它的意义是潜在的,不确定的,师生都可以向文本质疑,也可以留给学生与文本在精神上的一个对话空间。

随着年段的上升,学生主体阅读的地位逐渐得到显现,也说明了阅读过程中学生主体阅读观的形成,再现了阅读教学是不能离开人的主体性教育的,因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需要通过学生习语、读书、写作才能实现。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感受,不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注入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学生必须在拥有对文本的自我理解,并与教师展开平等对话以后,才有可能通过自主选择、自主深化来提升自己对文本更丰富、更深刻、更显教育意义的把握和理解。所以,学生主体阅读观必须得到尊重和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一种真诚、合作的对话空间,最终达到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主体阅读的构建和创造,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理解。

2、期待的文本构建——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对文本的预测和期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一理念说明需要学生主题对文本对话的拓展,并形成主体对文本内涵的创造,这体现了阅读过程中师生关系平等的权利,师生在教学中没有解读文本的标准答案,只有平等对话的沟通,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对话空间,引发学生阅读的期待,让学生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阅读过程的探究性和创造性。比如《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重点描写狐狸如何骗到乌鸦嘴里的肉,可是狐狸和乌鸦“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它们是邻居学生可以针对生活的实际创造出狐狸和乌鸦友好相处的情境。

3、空白和不确定性的填充——读者赋予文本所存在的空白和不确定性 文本一旦和读者发生关系,成为审美对象,它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读者的感悟,阐释后形成的情感和形象。因此,作品意义就存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所存在的;二是读者阅读时所赋予的。所以“任何一个文本都存在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一部文学作品中的对象必须保持某种程度未定性,因为它们是意义方面的意向性投身”。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任何文本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和空白,在生本对话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动力性和开放性,它能促使读者积极地去填补空白。读者在与文本对话时应该把不理解的予以理解,把不确定的予以确定,把省略的予以恢复。这样,阅读过程就成了连续不断的确定和填补文本中的未定点和空白的过程,成了连续不断的意义重构过程。任何一篇作品,作者如果没有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构建,那么其结果就是让人厌倦的。比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只好爬回家里找妈妈,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妈妈。”这句话是一个很好的语言空白训练点,作者没有对内容进行详细的叙述,教师就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想一想小壁虎见了妈妈会怎么说。这样学生可能会说出如下的话:“妈妈。我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吧,可是它们都不肯借给我。”“妈妈它们各自的尾巴有各自的用处,不能借给我,我也没办法。”

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对话的空间,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挖掘、去发现、去创造文本新的意义,并且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文本意义所存在的空白和不确定性,这样才能达到读者阅读文本时的一种共同参与和共同创造,并让阅读成为学生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体现出阅读教学需要营造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空间。

篇6: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中国古典诗歌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它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祖先们沉重的生活;它抒情真挚、感人肺腑,道不能道之景,抒难抒之情;它写景自然、怡人耳目,引人遥看“西岭千秋雪”,注目“万里送秋雁”,听得“十里蛙鸣”,闻到“十里荷香”。故而,古诗词当之无愧成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作用

古诗词把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融合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文字的诗可以简单解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如李白的《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佳句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能引发学生思想情操的美化。因此小学古诗词教学就是一种美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感知,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通过古诗词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词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感情,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诗词中,正所谓“诗以明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二)想象力的培养

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即是这个道理。由此可以引出古诗词的第三个作用,那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古诗词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学生在读古诗词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汲取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古诗词不仅体现古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古诗词教学可以汲取古代思想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明事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且,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古诗词教学不论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其它方面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充分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二、小学语文教材选编古诗词分析

小学古诗词是指适合小学生阅读接受的浅显的各种诗词作品,其体裁丰富多采,有活泼通俗的童谣、民歌,有古诗体、近诗体、汉乐府、词,甚至曲,其内容生动、健康向上,易于学生接受。如《咏鹅》,儿童喜欢吟咏,诗句形象生动,读起来也琅琅上口,这种童谣或近似童谣的作品正是儿童诗歌启蒙的好教材;《刺勒川》是北朝民歌,展示了放牧的情形和北方蒙古民族的辽阔;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描绘了采莲的动人情形。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针对不同年龄阶段选编。

一、二年级学生正处于九岁以下年龄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基本上还没有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其形象思维也还处于较为低级的水平,联想在这个时期仍占主导地位。同时,这一阶段的儿童知识容量有限,还处于很低的层次,是识字和接触浅易的白话文的开始,对古代文学作品则是陌生的。所以,低年级的古诗词内容首先是通俗的,篇幅短小的,语言上朗朗上口,易于诵记。如《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语言非常浅近,接近现代口语,而且内容很像一则谜语,形象生动,配有相应的“画”,简洁的语言,短小的篇幅,极易于背诵和记忆。适合一年级的诗还有《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七八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语言巧妙,由数字排列组成,体现我国文学语言的精妙,富有故事情节,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教,极具儿童情趣。

三、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其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也正在发展,加上又有低年级的经验和基础,对古诗词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因此对该阶段则有更高一些的要求。王维的《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等很适合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积极性高,记得牢。对古诗词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开始初知一些古代汉语词汇,懂得古诗词的一般特征。高年级阶段,学生已有较厚的学习古诗词的基础,其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记忆能力等都有较大提高。为此,此阶段选编的材料则篇幅稍加长,如律诗《春夜喜雨》、小令《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词汇的难度、意境的理解深度都加深,如有托物言志象征意味的诗歌如《石灰吟》、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侍风雷)、林升《题临安邸》。这类诗含义较深刻,涉及古汉语知识更丰富,“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暖风”既指春日暖风,也指南宋小朝廷腐败奢靡不知亡国之痛的腐朽之风。在小学提出教学古代汉语的问题,这也许是以后的事,然而,作为语文教学本身,不可能、也不应该回避这个客观事实,即现代汉语之中,还保留着一定数量的古代汉语成分,让小学生初步学习和积累一些古代汉语词汇,仍是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之一。而这个目的,通过古诗词的教学是能够达到的。

三、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

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3、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典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带动学生学习李白的其他作品《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习杜甫的《春望》,带动另一篇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探访诗仙李白》、《走进诗圣杜甫》等,达到以趣生情的效果。

(二)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

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2、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3、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通过导语的铺陈也是引领学生诵读诗文的一种好办法。有位老师是这样指导《题临安邸》中“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诗的朗读的,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他感慨地说:“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清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都不存在了,那些酒囊饭袋们葬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他们就不能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老师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忧虑。紧接着,老师又说:“你们愤怒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孩子门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愤慨。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三)拓展延伸,在提升内涵中融情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加之学生的阅历又太浅,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师要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拓展的渠道有三种:

1、课前收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采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笔者为学生提供学习导向,精心设计了一些积累主题,有春色迷人,夏日风情,诗人咏秋、踏雪寻梅、名家专辑、爱国绝唱等,然后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资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课堂交流:课堂交流是对信息的整合过程,也是认识深化、情感深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在对话交流中导情。例如,某一老师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围绕“愁”字提问:你知道谁为愁做过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愁的名句?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老师对学生问题导向性的拓展延伸,是对愁文化的深层次认识。第一个问题是从情感认识方面的提高,第二个问题是从语文知识方面的积累,让学生从书本起步,到书海漫游,由一点而带出一串,由个别而带出系统。短短一首28字的小诗,融入的却是古今中外名人名句的万缕愁绪。

篇7: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浅谈

古诗词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它语言简洁优美,节奏明快而有乐感,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何穿越几百上千年的时空隧道,去感知那个时代、那些诗人呢?这也是我们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通常遇到的难题。

虽说“教无定法”,但古诗词教学也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即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首先要解决三个问题:为什么要教?要教给学生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在古诗词教学中贯穿“三个基本”,就能解决这三个问题。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是不是喜欢旅游啊?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是不是喜欢喝酒啊?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二、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

三、课末“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小学生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根据诗歌固有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和手段,一定会走出古诗教学的被动局面,使之充满生机。

妈妈,我想对您说

四年级一班 裴佳立

妈妈,您是我的好妈妈,是我最尊敬的人。可是,有些心里话我想了好久,今天借这次写作文的机会,向您说说。

妈妈,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您给了我很多关爱。我忘不了生病的时候,您日夜守在我身边;忘不了我学习中遇到难题时,您给我耐心地讲解;忘不了我快要放弃的时候,您给我地鼓励……

妈妈,您对我地关怀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您的脾气太暴躁了,只要我哪件事情做的不对,您总是会发火的。有一次,我的数学周周清试卷考了80分,您一看试卷,立刻大发雷霆,打了我一顿。打完您好像还不解气,又骂了整整一个中午。通过那次之后,我再也不敢不听话了,因为我真的怕您再发火。我知道您是关心我,在乎我,替我着急才那样的。

还有一次,因为放学回家晚了,您非说我去玩了才回家晚了。我怎么向您解释您也不相信,骂了我好长时间,我既委屈,又伤心。妈妈,我以后再也不淘气了。我也知道您是担心我,操心我才那样的。所以为了让您有个好心情,整天高高兴兴,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为妈妈争光!评语:小小年纪就知道妈妈的良苦用心,懂得理解和体贴妈妈。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妈妈的感激和感恩。除了跃然于纸上的温情,更让人心里温暖了久久!

绿色的校园

四年级一班

裴佳立

庄浪二中,是个美丽的校园。只要你走进校园,就会发现校园里到处都充满了绿色,庄浪二中的每个角落都绿树成阴,鸟语花香。

学校大门口,长着一棵生机勃勃的铁树,它的枝叶像一把巨大的梳子,只不过它很淘气,用它梳头,肯定会把你梳得面目全非。

二中教室的前后都种的是绿色的树木。有茁壮的柳树、有高大的梧桐树、像撑开的巨伞的松树、有一年四季散发香味的樟树。每当微风吹过,树叶就在窗外颤动,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在像老师、学生们问好。课间,有的学生在打羽毛球,有的在大树下不声不响地看书,休息。大家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精神饱满,幸福极了。二中绿色的植物真是太多了。花园里的玫瑰、月季、杜鹃、迎春花、太阳花、墙壁上的爬山虎。它们有的高、有的矮、形状各异,五彩缤纷。虽然有一些我叫不出它们的名字,但是它们都很可爱,是它们给人们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是它们给学生遮风挡雨,使莘莘学子们愉快地学习。

这就是二中的校园,一个处处充满了绿色的校园,我们要好好爱护它,让这绿色永不褪色。

评语:作者紧紧围绕绿色这一主题展开描写,贴切的词句,通达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一座和谐而又生机勃勃的绿色校园。读后如身临其境,豁然开朗!

家乡的小树林

四年级一班 杜卓媛

我的家乡有许多的树林,其中有一片树林最大,最美。那片最大的树林里面有好多好多的树,我比较熟悉的有杏树、槐树、杨树、柳树,反正有许多树,数都数不清。

春天,万物复苏,冰雪融化。小草从地理慢慢的把那嫩绿的头探出来,柳树也开始慢慢抽出嫩绿的新叶,虽然从远处根本看不到那嫩嫩的绿色,但是只要你进入树林就可以看见一片一片的嫩绿色变成深绿色。

盛夏,绿树成阴,鲜花盛开,那树叶从嫩绿色变成深绿色,站到树林里很难找到一缕阳光,如果吹来一阵微风,树叶就会沙沙作响,好像风姑娘在吹着笛子似的,好听极了。听着美妙的旋律,让你感到一丝丝的凉爽。

秋天,树林从深绿色变成了黄褐色,树林中的树叶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好看极了。深秋之时,树林里的树叶积得厚厚的,踩上去,还会刷刷的响呢,好像给树林里的小草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

冬天,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大雪积在树上,好像树长出了白发似的,好像给光秃秃的树穿上了一件雪白的衣服。大雪下到树林的那一层树叶上,好像是怕树叶底下的小草怕冷,又给小草盖上一床厚厚的棉被。

我喜欢家乡美丽的小树林。

评语:用童真的眼光来观察,用童真的心理来思考,用童真的口吻来述说。小作者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小树林的四季变化图。读来流利自然,童真味十足。

校园的色彩

四年级一班

张涛

校园的四季是多么的美丽啊!

春天,校园里的植物都发芽了,尤其是我们学校的花园可美丽了,一个大花园分成了四个小花园,里面有许多松柏,玫瑰,月季花……中间是我们的舞台,我们星期一在那儿升国旗。

夏天,操场的草地绿树成阴,幽香四溢。当你走进校园时,它是那样宁静,偶尔传来几声鸟啼和教室里朗朗地读书声。

秋姑娘悄悄地来到跑道上。啊!一幅清新秀丽的画卷立刻展现在眼前: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放射出万道金光,给两旁树木披上了一件金色的战袍,它们巍然直立着,给校园构成了高大的围墙。

心地善良但脾气暴躁的冬爷爷急躁地来到校园里,它吹出凛冽的寒风,下着漫天卷地的大雪,把校园装得晶莹洁白。一夜之间,我们的校园成一个银装玉砌的世界。

校园的四季真是美丽啊!

评语:一幅校园的轮廓即刻出现在了眼前,作者赋予四季不同的性格和人物形象。形象生动地语言描写,独特天真的视角抓拍,这个美丽的校园使人一览无余!

魏海龙,我想对你说

四年级一班

王兰燕

魏海龙,你为什么总是不交作业,不学习,而借口却很多。

今天早上,数学老师让同桌之间交换检查作业,朱乐乐检查到你写错了,还没有写全,于是告诉了老师,老师问你为什么不做作业,你只会撒谎,找借口。语文老师叫你不要交作业,说的是气话!而你像木头一样,还当真了。天天不交作业,真的让人无语了。

老师经常引导你,对你说好话,你却不听,写的字还是信笔涂鸦!难道你真的无药可救了吗?

错!只要你树立信心,认真学习,刻苦努力,勇敢地面对,改掉以前的坏毛病-----不交作业,不听话,说谎……你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行!

魏海龙,加油,全班同学都相信你可以成功的!

评语:以同学的身份来鼓励和劝导同学,这样的效果也许比老师和家长的苦口婆心要好。老师为有这样的学生而高兴和骄傲,在她天真无邪的童心之中: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给妈妈的一封信

四年级一班

蒲珂珂

亲爱的妈妈:

您知道吗?

有一份爱,比春风更能吹拂我的心田,使我平静的心中泛起层层波纹。有一份爱,比细雨更能滋润我的心灵,使灰心丧气的我变得生机勃勃。有一份爱,比白雪更能净化我的灵魂,使青春叛逆的我渐渐走向成熟。

那份爱就是您给我的,那比春风更凉爽,比细雨更柔和,比白雪更纯洁的爱——母爱。

母亲像初升的太阳,时刻温暖着我的心窝;母爱像潺潺的流水,时刻温暖着我的心田。当我寒冷时,是您为我披上寒衣;当我生病时,是您陪在我身边照顾我。

唉!无情的岁月,竟然这样容易地破坏了我童年时美好的梦想。妈妈您不再年轻了。

您把爱全部奉献给了我们这个家,您因为爱失去了青春,我因为有了您的爱拥有了青春。妈妈,您的付出,女儿将如何回报?

衷心的祝福妈妈: 福寿延年,幸福永远!

您可爱的女儿:珂珂

2013年3月30日

篇8: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研究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1.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对于古诗词独特的审美功能而言,其具有意境、音律以及哲理上的美,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正确地引导学生,对善恶美丑等进行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并能够从思想品德的角度纠正学生对审美的认识,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标准以及感受。

2.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营造空间想象及意境中,古诗词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在他们的脑海中构架出诗词所描述的美好情景,并进行古诗词再创造,将古诗词所阐述的意思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进而可以提高学习古诗词的效率。在过程中,小学生既促进了智力的发展,又提升了自身的思维能力。

3.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常理下,短小精悍的古诗词却能够表达出较为厚重以及唯美的内涵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所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其中还囊括了祖先对于社会以及常理的认知。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可以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怀,并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在无形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二、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死记硬背现象明显

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大多数的古诗词教学都是从死记硬背开始的。此种方法导致了教学课堂氛围不活跃,课堂死板,不仅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还使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古诗词的意义,进而影响了教学效率。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关键以及动力。通常情况下,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不大,这是由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发挥引导作用,导致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真正地提高学习兴趣。

2. 教学形式相对单一

在古诗词的教学课堂中,老师会将重点词句进行标注,然后对其加以翻译,而小学生会对其进行死记硬背,难以真正理解其中的中心思想。虽然学生快速记忆了知识点,但是在激发小学生兴趣的效果上作用不大。

3. 学生理解诗词困难

第一,古诗词产生的年代距离现在较远,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障碍,并且古典诗词中的文字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第二,古诗词的意境具有含蓄性。诗人所想表达的情感和诗词的意境是相符的,诗词鉴赏的过程也是在体验诗人当时心境的过程。但古诗词所呈现的语言文字中,既有江山名胜不在的感慨,也有怀才不遇和匡世济民的抱负,这些情感都需要阅读者与自己的人生经历做对比才能体悟出其中的情感。就人生的阅历而言,小学生无法真正地明白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比如说诗人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中的心境以及“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意境,学生就很难真正地理解。

三、加强古诗词教学的措施

1. 反复吟诵,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朗读作为古诗词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印象,也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深刻理解诗词中所写的内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在朗读的过程中,并不是要求学生不过大脑式地发音,本文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对朗读进行了如下的划分:首先是感知,在进行朗读教学中,对于古诗词中的陌生词语以及拗口的地方利用工具书进行重点解析,做到通顺地朗读。其次是教师范读,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的时候注意到诗歌的抑扬顿挫,体会诗的韵味,学习朗读诗歌的节奏。再次是品读,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逐字逐句地进行品读,能够做到明白诗词的意思,并反复地朗读以便于体会诗词中的含义。最后是精读感悟,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反复地阅读并发现其中的精华所在,正确认真地吸取其中的养分。

2.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古诗词意境的讲解

古诗词中的语言比较精练,文字比较优美,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在意境以及内涵上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使得学生能够认真地品读文章的内涵,从而在学生的心中形成比较美好的画面以及情感的表达。通过体会这种意境上的美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最大限度地了解以及掌握课程教学的内容。

3. 恰当地把握古诗词背景介绍

教师可以恰当地介绍一下诗词创作时的环境,将诗人的经历讲解给小学生听。这些内容只是作为学习古诗词的了解,学生不用刻意记住。并且在教师介绍诗词背景时要对一些内容有侧重,重点地介绍诗人创作诗词与之相应的事件、地点和时间,依据学习的诗歌加以讲解,以帮助学生学习。

4. 帮助学生逐句分析,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

在小学的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地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小学阶段教材所收编的古诗词都是较为经典的,每一个词甚至是每一个字都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意境。虽然一首诗词的字数只有几十,但是它却可以营造出一个优美的画面。因此,每一首诗词中的寓意都细腻而深刻,帮助小学生逐句地理解分析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词中的美好语言和意境。

5. 结合联想,切身体会情感

每一首诗词中的意境都不相同,在诗词中营造的意境也反映出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但是要想深刻地体会诗词的意思,就需要学生深刻地理解以及挖掘,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学生的脑海中勾勒出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能够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

6.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除了要理解古诗词的含义,还要身临其境地感受其中的情感。只有自己体会到了诗词中的含义,才能够在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学生,并且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意义重大。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的情况对古诗词进行讲解,制订出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的教学计划,利用各种方法把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激发出来。

参考文献

[1]金妍.让古诗词的魅力之光在心灵闪耀:如何培养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9(1):123-125.

上一篇:怎么样处理中学生早恋问题下一篇:Internet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