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的

2024-09-07

高考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的(共11篇)

篇1:高考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的

高考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

纵观2006年各省市古诗鉴赏高考试题,诗歌题材多样,考查的题型也是多样。研究试题的命题角度、测试意向、设计技巧,对我们的诗词教学和高考备考,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试从古诗鉴赏命题的角度来探索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进行初步分析归纳,力求使考生摸清古诗词鉴赏题的基本方法。

一、关注题目,揣摩题旨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如2006年高考四川卷考查了周密的《夜归》: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鉴赏时,可抓住题目展开丰富联想。在这里“夜”指夜里,“归”就是回家。联系起来就可知道这首七言绝句诗描写的是主人公深夜归家的情景。从题目可引发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为什么会在深夜里回家,它从哪儿来,有同伴吗,他害怕吗,想了些什么等等。也可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在一个凄凉漆黑的夜晚,旅途一定会很艰难,很疲惫,他一定会十分思念家人,如妻儿老小,所以一定会归心似箭。这样一联想,就可使题目具体化,即把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心情下来思考。其实,这正是作者的行文思路。这些具体化的问题,稍加思考,我们便能更好地、更快地走进作者的思维空间和情感空间。

所以关注题目,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和作品思路。

二、了解作者,挖掘内涵

不知大家是否发现,历年高考的诗歌鉴赏中,都会附上作者的姓名。而从这些诗人的姓名中(除比较陌生的),我们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是由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修养、他的学识、他的遭遇、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诗风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平时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一些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的生活的时代背景,这样,我们在鉴赏作品时,我们就能充分地调动我们已有的知识积累,把诗歌作者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来。

如2006年高考北京卷考查了陶渊明《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陶渊明,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位作家。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中学阶段我们学过他的作品《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诗作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辞官归田后,他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诗的语言纯朴自然,意境高远拔俗,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了解作者的这些情况,再细读本诗,就不难解答试题了。答案如下: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三、捕捉意象,领会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

古诗中的一些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中常用“柳”“月”“亭”等意象,抒愁写恨诗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达思念的常用“雁” “红豆”等,表现志节的常用“竹”“梅”“菊”等。

在古诗鉴赏中,如能知晓那些惯用意象的寓意,就可据此推断诗意,从而找到解题钥匙。

如2006年高考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水”是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它的含义比较广泛,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比喻广阔、绵长、深重的愁绪;毛泽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中的水则是时光易逝的象征等等,这些意象广大中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这里要考生对两首诗中出现的“水”的意象进行比较分析,抓住诗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上一首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这与李白的“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下一首借流尽年光的“宫前水”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沧桑变化的感慨。

四、善抓诗眼,把握情感

诗眼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妙的字或精彩句,而这一字句往往就是全诗的传神之笔,所以命题者钟爱有加,由此切入设题,可检测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情感的把握,语言的品味等,可谓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如2006年高考辽宁卷第二题考查了苏轼的《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鉴赏此诗,首先要注意注解,从中可知这首诗是作者贬官时写的,心情是压抑苦闷的。然后可以疏通文意:诗一开头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雨后月光皎洁,一派澄明的境界。市人为财利所驱,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幽人才有雅事。后两句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种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通过对比都在“铿然”一词中表现了出来。因为“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五、分清题材,区别风格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从诗歌题材看,有咏物诗、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怀古诗、羁旅怀乡诗、山水田园诗、即景叙事诗等。

山水田园诗主要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等。如2006年全国卷考查了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如能弄清诗歌题材,鉴赏便轻而易举。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前四句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组成了一幅和谐、自然田园生活的画面。

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它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

如2006天津卷考到张籍的《凉州词(其一)》。边塞诗往往要写到边塞风光,诗一开始就写边塞荒凉萧瑟的气氛:边城暮雨雁飞低;次句“芦笋初生渐欲齐”写河边芦笋蓬勃生长;“无数铃声遥过碛”,这里的“铃声”即驼铃,是沙漠中的特有景象,写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地走过,究竟通向哪里去呢?本应是运载到安西。言外之意是,现在的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丝绸之路早已闭塞阻隔,骆驼队再不能到达安西了。这首词用浓厚的色彩描绘西北边塞风光,它宛如一幅风景画,远近景的结构,层次分明,明暗的对比强烈。画面上的空间辽阔,沙漠广阔,中心展现着一列在缓缓行时的骆驼商队,诗的思想感情就通过这一骆驼队的行动方向,集中表现出来。

六、了解形式,赏析手法

诗歌往往是借助某些表达手段来表现的,我们就要去分析它们的特点,看它们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手法入手。

分析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体会各种修辞手法和各种表现手法在诗中的妙用。

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夸张、互文、反复、双关、借代等。表现手法有比兴、烘托、象征、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鉴赏时要根据它们各自的特征和功能,理解并领会诗歌。

如2006年高考江西卷考查了杨万里的《三江小渡》,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去又来。

综观全诗,诗歌围绕着“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②准确判断诗歌的抒情方式。

诗歌的抒情方式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等。

如2006年高考湖北卷第二题考查了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结合诗歌可知,韩琮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这不是直接抒情,而属于间接抒情。

除了上面所说的以外,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还有一些别的方法。例如,借助注释的说明,借助语言特色或艺术风格的分析等等。

总之,古诗词鉴赏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在把握其规律的同时,大量古诗词的背诵积累才是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根本。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对诗歌饶有兴趣,又了解一定的命题规律,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你将会事半功倍,你将会拥有制胜的利器。

古代诗词阅读鉴赏题的几种答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图景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训练1

绝句二首(其一)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要用了这种手法。答题训练2:(2005年高考试题)

雨后池上(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诗人使用了反衬的手法(步骤一)。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步骤二)。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训练3

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参考答案: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训练4(2003年高考试题)

过香积寺(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步骤一、二)。“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你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训练5(2002年全国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综上所述,绝大部分诗歌阅读鉴赏题目的回答,不外乎是一个“三部曲”,首先从所问出发回答“是什么”,这点必须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其次从缘由出发回答“为什么”,这里相当于议论文中的论据部分;最后从结果(即表达效果或思想感情)出发回答“怎么样”。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篇2:高考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的

添加时间:2013-3-11 9:50:41 阅读:658

来源: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

古诗鉴赏由过去的客观题变为主观题,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对有关古诗的理解,运用自己的语言,鉴赏古诗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就更增加了答题的难度。为了帮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以下介绍古诗鉴赏的解题要领。

一、解读诗句,整体感知,把握“六要素”

鉴赏古诗的基础是要具备有关古诗的知识结构,比如通过多读古诗,全面把握古诗的特点,了解古诗的体例、古诗的一般表达技巧和古诗的常见语言风格;鉴赏一首古诗的前提是读懂这首诗歌,即能准确解释诗句、整体感知诗的“六要素”——“何景”、“何物” “何人“ “何事”、“何情” “何理”。

1、从标题、体例人手,参悟诗歌的内容大意。诗歌的标题往往明示着诗歌的主要内容。如“送元二使安西”,交待了送别的对象、朋友的重任、到达的地点,这是在送别友人; “登高”,交待了这首诗是写作者登到高处的所见所想; “京口北固亭怀古”,交待了作者登临的地点,内容是怀古伤己; “征人怨”,明示了这首诗写的是戍边将士的怨恨„„总之,诗歌的标题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同学解题时往往忽视了标题,这就会影响到对诗歌整体内容甚至情感基调的把握。

古代诗歌撞语言形式可分为古体许、近体诗、词、散曲等;技内容可分为抒怀诗、送别诗、边塞诗、爱情诗、节令诗、讽喻诗、旅游诗、咏史待、咏物诗、军旅诗等。根据诗的体例,我们可以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一些规律(诗的体例大都在标题中有所显示)。如咏史(怀古)诗,大都从眼前景物写起,怀古而伤今,怀人而伤己,借古而讽今.从而抒发物是人非、光阴易逝、今非昔比、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感情;如送别请,大都借助景物渲染,抒发离愁别绪;再如边塞诗,其共同特点是创设苍凉、旷远、凄清之意境,或写边塞风情,或述征人之怨,或诉思乡之苦;田园诗以清新自然幽雅见长;咏物诗则以托物言志明理为要。可见掌握古诗的?体例”对于解读诗歌至关重要。

2.从诗歌作者人手,知人论世,把握诗歌的广义语 境。这是同学们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诗歌作者所处的 时代,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往往决定了 诗作的思想感情。屈原愤世疾俗,陶潜厌恶官场,杜甫 忧国忧民,李煜感时伤世”„他们的诗歌里都打上了鲜 明的时代烙印,彰显出鲜明的思想特征。另者,诗人们 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其诗作都有各 自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创作原则。同是浪漫主义诗人.屈 原常以香花芳草寒托物言志,以表达自己的高风亮节; 李白则以名山大川来扦怀述志,以张扬自己孤傲不驯的 思想个性和清新飘逸的语言风格。同是田园诗作,陶潜 的质朴自然,乐中蕴含不满;王维的许中有画,清新富 含哲理。同是豪放派诗人,苏轼的词气势磅礴,虽感壮 志未酬但不乏乐观旷达;稼轩的词沉郁顿挫,虽述报国 大志但常带几多酸楚„„解读诗歌时,同学们务必关注 自己所熟悉的作者,进而把握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作 者的语言风格和常用创作手法,以利于尽快准确地分析诗歌。

3.从串连意象人手,体味诗的意境。诗是意象的表 现,是形象的艺术。诗人的主观情思靠形象来表现。没 有意象,就不成其为诗。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 的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心情思的统一。真正懂诗的人,会 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 展。把一个个意象(诗的元件)有机地组合起来,从而 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这是解读诗歌的关键。古诗中,诗人常常赋予一些意象以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说,人们往往有着相近的审美情趣。比如: 菊花一高雅 莲花一高洁 杨柳一惜别 月光一思念 落叶一失意 春风一得意 浮云一飘零 落日一惆怅 冬雪一冷峻 秋雨一忧愁 鸿雁一思远 流水一叹婉 大漠一苍凉 旷野一凄清 落花一感伤 美酒一壮行 红豆一相思 竹林一闲趣 孤灯一孤苦 秋虫一凄凉 故固一乡愁 归燕一温情 枯藤一萧瑟 古琴一知音

掌握一些意象的寓意,有利于组接画面,从而形成 对全诗整幅画面的感知,进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借助注释、注音,扫除解读障碍。面对诗歌鉴赏题,同学们最易忽视的是题面上关于诗歌的注释、注音。不可小视这些注释、注音,它们有的交待该诗的写作背景,有的交待了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有的因破音异读显示出有关字的特定含义。而所设题目,往往与这些注释、注音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把注释、注音当作解题的拐杖。

二、展开联想想像,进入诗境,引发共鸣

如果说解读诗句、串莲意象、组合画面、整体感知 内容是鉴赏诗歌的第一阶段,那么,联想想像、点染情 思、设身处地、引发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则是鉴赏的第 二阶段。下面介绍一下“五字入境法”——泡、找、猜、补、进。由于诗歌是浓缩了的生活,所以我们要“泡” ——放大、还原生活的真实图景;由于诗歌构思的奇特、立意的新奇,所以我们要“找”——找准作者的主观情 意,特别是那些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哲理;由于诗歌具 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所以我们要“猜”——展开想象的 翅膀,猜出诗歌为我们留下的无限的二次创作空间;由 于诗歌语言的含蓄跳跃,所以我们要“补”——填补省 略的语意;由于诗歌具有深邃的意境,可谓曲径通幽,所以我们要“进”——设身处地,身临其境。

诗是抒情的艺术。诗的鉴赏,首先是理智引导下的感情的投入,是一个由感受到感动的过程,不能感情地 对待诗歌,不能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忧作者所 忧,悲作者所悲,就不能真正进入鉴赏阶段。投入感 情,其前提是深味作者的感情。统览一下古诗,我们会 发现,作者的感情基调不外乎以下类型:惜别、思乡、惆怅、感伤、哀愁、孤独、达观、闲适、恬淡、喜悦、睹物恩人、遭贬孤愤、忧闰忧民、怀才不遇、壮志末酬、愤世疾俗等等。同学们只要善于调动自己的文学积淀和生活积累,准确捕捉诗歌的情感基调,动情地入“境”,进而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将不是难事。

三、从语言表达入手,运用术语,虚实并举,品评艺术价值

1.要明确诗歌的表达方式。其一,它以描写为主,变换角度,注重渲染。诗歌注重绘景,绘景多变换角度。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扬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开头一句写出了极目远眺之大景观,自下而上、由近及远,描写了黄河的壮阔景象,黄河西来,奔走于西北高原之上,从天边“白云间”流来。“远上”二字,变换了写景的角度,使画面呈现出动感。第二句注重烘托,将“一片孤城”置于“黄河”、“白云”和“万仞高山”的大背景下,更显其孤单、渺小。整个画面给人以苍凉、悲壮、雄浑、开阔之感。其二,它以抒情为要,或直接或间接,旨在情景交融。作者或寓情于景,或即景抒情,或直抒胸臆。其三,它以叙述插入,注重“典型情节”,塑造鲜活形象。不仅仅叙事诗要运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就是一些抒情诗也常会插入一些叙述性的“情节”,以形成叙述和描写的完美结合。我们学过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就是一个很好的刨子,它以时间推移为序,叙述了与情人分别时难以割舍的过程。再如”松下向童子,言师采药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等诗句,都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典型的生活细节。其四,以议论明旨,双关含蓄,渗透着深刻的哲理。

2.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古诗,要把古诗的一般表现手法(或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谙熟于心。常用手法有:情景交融法、象征手法,衬托手法、对比手法、托物言志、铺垫映衬、抑扬、用典、小中见大、虚实相生、变换角度等。其中虚实相生是常用之法,在诗歌中,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现实情境为“实”,想像情境为“虚”。如王之焕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是由实见虚,把景物和心胸揉为一体,透射出作者的抱负、气度和诗的哲理。再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一个“巴山夜雨”,是写此时此地的;后一个“巴山夜雨”,跳到了想像中的未来——夫妻团聚后的彼时彼地。诗歌先实后虚,虚实相济,给我们提供想像的无限时空,个中奥妙溢于言表。

3、咬文嚼宇,注意修辞,品析诗歌的语言魅力和风格。“诗家以炼字为主„„句中有眼,则字字轩豁呈露矣。”(清?李调元《赋话》)因此,评论诗歌要注意品析关键字词,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鉴赏规律。特别要抓住“诗眼”,即一句诗中的最传神的一个字,或者一首诗中最能概括全诗要义的一个字,抓住了这个字,就等于掌握了解读全诗的金钥匙。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字,“独钓寒江雪”的“独”字等等,往往以一字传神,映出全诗的神韵。再者,还要关注诗歌的修辞,准确识别诗句的对仗、拟人、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效果。诗歌的语言富有形象性、动作性、色彩性、音乐性和多感性。鉴赏时.要关注语言鲜活的形象美,要关注画面的动感,要注意语言鲜明的色彩(如青山、碧水、黄鹂、白鹭、红日、黄花等),要注意诗句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不同诗人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同学们应该熟悉的风格有:沉郁顿挫、清新飘逸,冷峻、豪放、婉约、雄奇、风趣„„答题时,可与有关作家“对号入座”,可结合具体语言和意境,识别其语言风格。4.运用术语,“虚实并举”,切中问题要点。解答诗歌鉴赏题,应切中问题要点,明确答题指向,落实到具体字词,运用专业术语,做到“虚实并举”,最忌“打擦边球”、“帽下无人”、空话一大串等毛病。请看下面诗歌鉴赏题。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①简析本诗运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一场夜雪的景色的。②请分析“时闻折竹声”一句诗的意蕴。第①题的要点是两个,一是要答“表现手法”,二是要答写景角度。最主要的手法应是侧面烘托。以“衾枕冷”,烘托雪夜之寒;以“窗户明”烘托出大雷已铺天盖地,到处是银白的世界;以“折竹声’,烘托大雪之厚重,以雪夜奇寒烘托出作者心情之孤寒。这样回答,才能做到“虚实并举”,即既要有术语、套话,又要落实到具体诗句。回答本诗“写景的角度”,就要清楚知晓“角度”这一术语的内涵。这是从触觉、视角、听觉几个角度来描写夜雪的。第②题要求赏析“意蕴”,“时闻折竹声”一句包含哪些意蕴呢,若能结合全诗,展开想像,设身处地,发散思维,不难看出,“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至少有三层含义。其一,“折竹”,极言雪之大之重,因雪压断了竹竿:其二,衬出夜之静.此为以声衬静;其三,诗人彻夜未眠,不然,何以“时闻”?为何不眠?不仅因“衾枕冷”,同时也透露出作者独居(谪居江洲)异地的孤苦难耐的心情。

篇3:高考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的

一、领略全诗内容, 慎看“主旨”项

诗歌鉴赏中的内容, 对于考生来说并非熟悉, 因此, 不必拘泥逐字逐句理解, 只要能理解大意即可, 领略大意就应该把A、B、C、D四项全部看完, 有一些题项的分析, 能对你的思维起到指路作用。所谓慎看“主旨”, 就是要看四项中是否有凭空拔高, 无中生有, 随意曲解诗歌的主旨, 设下陷阱, 这样的题项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名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 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 留连忘返的情况。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 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 没有刻意求工, 却做含意隽永, 富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道题A、B两项是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一般的同学都不会选错, D项考表现手法, 这首诗内容浅显明白, 符合D项的说法, C项说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 这是没错的, 关键在后面的“突出渲染菊花的高洁气质”, 尽管很多诗句都借菊述志, 但这里所议论的, 不是对菊的偏爱, 而是因为它太独特了, “此花开尽更无花”从而引发了诗人的兴趣。因此C项的评价拔高了诗句, 不能一说到菊花, 就想到高洁气质, 所以从诗句的主旨方面去考虑, 就能轻而易举地知道答案。

二、善于捕捉信息, 对比阅读

高考试题中有时为了显示试题的“能力与创造性”, 会把两首题材有点相似、但内容表现手法有所不同的诗交织起来进行测试。做这类题, 应该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确定答案。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A.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 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疑重, 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B.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 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相映成趣, 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C.雍诗中“碧”是湖色, “翠”是山色, 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 所以给人感觉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 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 舜的妃子, 死后代作湘水神, 遨游于洞庭之上。

[分析]阅读这首诗和A、B、C、D四项后, 首先可以知道, D项是对“水仙”的有关传说的说明, 作为高考的试题, 故意用一个传说来迷惑考生, 这是不可能的, 只不过是借这一项帮助考生了解这首诗。我们再看雍诗, 整首诗都没有一个“月”字, 也没有提到“月光”。即使“烟波不动影沉沉”这一句, 也只是写薄雾笼罩下湖水风平浪静的画面, 再从诗的标题“题君山”来窥探诗句, 所谓“影沉沉”也只是说薄雾暝暝, 湖中山影沉沉, 丝毫见不到什么月色。因此, 我们捕捉到这一信息便知道, A项所说“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显然是错误的。

篇4:高考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的

一、高考关于古代诗词鉴赏的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词鉴赏提出了两点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人物形象,还包括景物,鉴赏这些艺术形象的内容,就是要分析、判断它们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诗歌都是借助于形象反映生活的,鉴赏诗词不能抛开诗歌的形象,只有分析诗歌形象,才能把握住诗人的感情脉搏,找出它暗示或启迪读者的意蕴。其屮重点是应该领悟诗歌的意境。这里的“意”指思想感情,“境”指生活画面。

2、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练以及语言风格特点。

诗歌的语言是简洁、凝练、含蓄又富有韵律的,因而鉴赏诗歌的语言,首先要抓住对词语句子的理解,然后才是“修辞”层次上的“鉴赏”,即从词语的锤炼、句子的选择、修辞格的运用、语言的个性化、语言的风格上去理解诗的内容,体味作者诗中表达的感情,进而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志向,把握诗的主题。

3、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从材料的选择、详略的处理、结构的安排,到各种因素的配合、变化,都有“技巧”问题。在诗歌中,材料方面的有无相关、虚实结合、虚实相衬、以小见大,结构方面的断与续、伏笔与照应、对比、映衬、悬念等等,这些都能体现技巧的表达效果,也都是我们在鉴赏中应思考的方面。

4、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时要求实事求是、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关于古诗词思想内容的鉴赏,古人早有“诗言志”的说法,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更提出了“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这都说明,诗人的创作绝非“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而是有感而发、有情可抒、有志可言。那些直抒胸臆的“抒怀”、“咏怀”、“感怀”诗自不必说,就是那些写景诗、咏物诗说到底也莫不寄情言志:可描绘自然风光,表达恬适安闲的心境;或颂扬壮丽河山,表达对祖国的挚爱;或描写花鸟虫鱼,表达生活的高雅情趣;或叙写亲情友情,抒写人类情感的至真;或抒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表达深沉的哲理思索。凡此种种,可谓千姿百态,是无尽的思想宝库。

二、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

1、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

任何情感,任何内容,均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表达,因而弄清作品的字面意义是理解作品深层意义的第一步。理解作品表层含义需要注意两点:

(1)明白词语的含义。这里词语的含义并非指一般的意义,而是指特殊的含义。其一是诗、词、曲中使用的典故,只有理解典故的意义才能进一步理解作者的用意。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此句中“封狼居胥”即用了典故,原指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的事,此隐指南宋张浚隆兴元年北伐而败于符离之事。

(2)理清句子的结构。诗歌的语言力求凝练,有时还要求对仗,讲究音韵,因而不同于一般散文的语言。其句子结构的特点,一是省略跳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即此类句子。读诗时,读者须将这些互有关联的景物组织起来加以理解。二是语序有时不是正常的排列,理解时须调理成正常语序。如“碧梧栖老凤凰枝”,理解时应将语序调成“凤凰老栖碧梧枝”,句中语序调整主要是根据词语意义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

对有些句子,只停留在表层意思,是远远不能理解作者的真正意思的,这就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表现形式去深味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意,弄懂诗句的语境意义和意境意义。

(1)诗句的语境意义。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去把握:①对上下文中的有关词语要联系起来理解。如杜甫《将赴弄南寄别李剑州》中:“使君高义驱古今,寥落三年坐剑州。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焉知李广未封侯”句的表面义为“怎么知道您像李广一样不能被封侯”,那么此句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什么呢?一应弄明白“李广未封侯”的典故之义。李广,汉初抗匈奴名将,屡建战功,但终未封侯受赏,因而古语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叹。二应联系上文语境来看,李剑州“高义驱古今”,“文翁能化俗”,高风亮节,功绩卓绝,但“三年寥落坐剑州”,既未被重用更未受封,因而作者对李剑州的不公待遇深感不平。但作者更主要的是从积极角度安慰、鼓舞李剑州,以李广喻李剑州功绩显赫,虽寥落暂处剑州,但以后会有锦绣前程。②联系作者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感而发,因而联系作者的处境及作品的背景,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的内容。

篇5: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解题指导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感知诗歌的形象,品味其语言艺术,领略其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由于该考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E级),能力层级高,学生在解题时,失分较多。笔者通过几年的高三教学总结出要想得高分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精读,二是细析,三是严述。

一、精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精读诗歌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感情基调,了解作者,了解诗歌的整体内容,理解诗中的词句,特别是抓住关键词,揣度景物的蕴意,是了解诗人处境,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感受和把握隐藏在形象和画面深处的情感最有效的方法。

(2)注意抒情、议论性文字,它往往是体现作品主题,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性文字。

(3)抓风格和背景。诗言志,歌咏言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自己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一切优秀的诗歌作品,都应该是时代的产物;一切优秀的诗人,都应该用自己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丰富的社会和当时的时代精神,这是诗言志的一个基本要求。鉴赏文学作品,就是在作品所展现的世界里与作家进行交流。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读者借作家的眼光去看,借作家的耳朵去听,借作家的心灵去感受,从而使自己获得阅历,获得智慧,获得情趣。因此,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要顾及诗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注意作品的风格流派和时代背景,这才能较确切地思考作品的意旨,评价作者的思想态度,并可以进一步深思义理了。

(4)体会诗的`意境。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鉴赏古诗,正是要通过语言媒介,去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深入作品意境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鉴赏诗歌,第一步就是要初步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体来表现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的,表现自己的爱和恨、痛苦和欢乐、希望和追求的。

(5)把握常见的典故。古人常在作品中用典故,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古诗用典故能使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又可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

(6)一定要充分地展开想象和联想。因为诗歌讲究含蓄美,不直露,总要留下一块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感受诗的内蕴力,故评价时,只有凭借诗中创设的意境展开想象,才能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这实际上要求我们搞清楚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的问题。

二、细析

仔细分析设计的问题,揣摩命题意图,弄清题意,找准答题的切入点,看题干限制,弄清问什么,力避先入为主,答非所同。解题时要注意题目要求:问怎样描写的,就要从正面与侧面、虚与实、动与静、时空顺序层次的安排、各种感觉的调动、意象的选择、修辞的使用等角度入手;让概括某方面特点,只要简单的一两句;让赏析,则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让赏析思想内容,就要大处着眼,整体把握,有观点有根据,不要简单地翻译诗句;让谈艺术技巧,就应从用了什么技巧,这个技巧如何有利于内容的表达入手;让谈语言特色,则要分析语言风格是含蓄蕴藉,还是直白晓畅,是典丽精工,还是朴素自然等。

三、严述

读懂是一回事,得分并且尽量得满分又是一回事,从高考量比评分的角度看,回答问题表述时应做到语言表达严密、精确,要点全面,条理清楚。

(1)条理清晰要点全,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采用解证式:先从整体把握,大处着眼,一句话概括,再围绕观点简要分析。若诗篇短小,分析时可逐句分析;若篇幅较长,可分联(律诗)、分片(词)或按内容分段进行赏析。这样做观点鲜明,要点突出,层次清晰,容易给分。

篇6:高考古诗文解题技巧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纲领,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

(1)描绘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2)分析效果(该词在主旨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篇7: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认真读料。做古诗文鉴赏题,首先得认真读题,认认真真的读给出的诗词材料,反复读,看诗句的意境,品诗句的意蕴,看诗句的关键词,有句话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两遍,摸索出诗句的创作意境。

仔细审题。做古诗文赏析题,还得要注意仔细审题,也就是看看问题的设置,看看出题者到底想考什么内容,看清问题焦点,找到问题关键,把题读懂读熟,才有利于你去做题。

篇8:高考古诗鉴赏解题思路

一、立足课本

要想在“古代诗歌鉴赏”考查中取得不俗成绩, 平时的积累, 多读, 多理解是必须的, 这是准确解读诗歌、解答试题的基础。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 教师可对诗歌从题材角度进行整合, 如重组为:“边塞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等。再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比对整合, 对于诗歌中 意象和典 故进行总结, 在总结中探索规律, 加上教给解读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会在学习积累中逐渐掌握鉴赏规律。

二、多读鉴赏文章

作为学生, 平时在阅读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尤其要理解领会对诗歌阅读起辅助作用的文字, 有关唐诗宋词的鉴赏词典应成为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同时可按诗歌的不同题材进行分类阅读。比较鉴赏的方法, 掌握鉴赏的术语, 对不同类型的鉴赏语言进行归纳。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 梅》是一首咏物 词 , 作者借物寓情。在答题的时候, 就可用咏物词的鉴赏语言进行解析鉴赏, 以后再碰到这一题材的作品就不会无从下手。因此, 多阅读、多归纳总结, 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加强整体阅读

要想准确 理解诗歌 的内涵, 要学会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政治抱负。比如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洲》写于永贞革新失败, 被贬为永州司马之时, 了解了写作背景, 诗中那幅情景交融的画图, 抒情主人公的神态和情怀也依稀可见了。说到女词人李清照, 就该了解其词作是以南渡为界, 前期词主要表达闲情和闲愁, 后期词多抒发国破家亡带来的浓重感伤情怀。学会知人论世, 要对诗歌进行整体阅读之后, 再把握细节, 才能很好地完成诗歌的解题。

整体阅读时候, 从诗歌所属的时代特点进行把握也是很重要的。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发展历程, 时代特点。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着诗歌的风格和写作方向, 唐朝繁荣兴旺, 诗洒脱自由;宋朝中后期的动荡, 决定着诗歌的恢弘悲壮。因此, 在做题时, 了解时代背景是相当重要的, 它能为接下来的鉴赏提供解题入口。一般来说, 面对一首古诗, 解题时要做到“四抓”和“三问”。“四抓”分别是抓题目、抓作者、抓诗句、抓注释。三问, 即问写了什么意象, 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通过“四抓”和“三问”, 就很容易品味出作品触景伤怀, 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四、规范答题, 用专业术语

根据题干要求, 要有针对性的回答, 看清楚题干的指向, 是问思想感情还是分析结构思路。如2012年江苏卷考查的是温庭筠的《梦江南》, 第二题的题干是:“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部分考生审题不清, 只概括了人物形象的特点是落寞的、忧愁的, 却忽略了“简要分析”。 考生整合 答案时应该结合诗句从人物的外在容貌、衣着行为和内在精神情感等角度去分析, 再考虑身份特点, 这样规范答题就无懈可击了。2014年南通市考试, 考查卢纶的《长安春望》, 第一题问的是:“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关键字眼显然是“哪些”和“修辞”, 部分考生作答时只回答了一种修辞手法, 只要稍加推敲“哪些”这一字眼, 就该明白答案应是两种以上;再者就是混淆概念, 回答为:“衬托”、“想象”, 须知它们不属于修辞的范畴, 答题时术语用错, 自是不能得分的。

篇9:古诗词的鉴赏及解题技巧

第一部分:领悟诗歌

要想真正理解古诗词,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几个步骤。

1.抓住意象,把握意境,弄清基调,分清类型

鉴赏古诗词,首先应当明确,作者是通过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意象,即被赋予了特定意义的事物。如杜鹃,往往代表着思乡;柳与留谐音,与留恋有关;月亮与思乡念家、思念亲人、盼望团圆有关……了解通过这些意象所创设的生活图景,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相融合的,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明快高亢还是阴暗低沉,是喜悦欢愉还是凄苦悲凉,是豪迈壮观还是闲适淡雅……根据诗词内容将其大致分为五类:

(1)咏物言志诗

这类诗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景物来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一种是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

(2)送别诗

送别诗或是叮咛对方、劝慰对方,或是表达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或是表达别后的思念等等。

(3)怀古诗

这类诗主要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4)战争诗和思乡诗

一般来说,战争诗中除了有一些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阔主题的少数诗词外,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是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5)闺怨诗和羁旅诗

这类诗大多与妇女有关,有的是通过写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愁别绪,忧郁伤感。

2.赏析语言,辨明风格,分清抒情,理出手法

不同的作家,使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清新,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质朴,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丽等。正是这些体现了作家卓尔不群的风格,如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平易……读唐诗就要分清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社会政治不同导致的诗风的巨变,同时还要注意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差别;读宋词就要弄清柳永和苏轼在词的发展中的地位,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区别。

不同诗作风格迥异,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情感的呢?其实很简单,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直接抒情;类似“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就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还包括借景抒情(也可叫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等。

我们要明白,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往往是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的。而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对比、象征、衬托,其中艺术手法中包括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

第二部分:答题技巧

光对诗歌有了以上总体大致的把握还不够,在具体的做题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一般来说,高考诗歌鉴赏题不外乎以下几种。

1.对诗歌“字”的考查。这种题型我们称其为“诗眼”题型

这类题的设题方式:①对诗中的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②找出诗句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一个(或两个)字,并作简要分析。③该诗的某联中有的版本用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个更好,为什么?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指导:我们知道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追求一字传神。我们要品味出所炼字的妙处何在,但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将其放回原句中,结合整首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技巧:①首先肯定好不好,或肯定哪个字更好。②接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意义。③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出好的字在句中所展现的画面、意境。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2.对诗歌中句意的考查,我们称其为句意型题

这类题的设题方式:①诗的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某一句(联)的理解或赏析。

解题指导和答题技巧:诗句往往有两层意思——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要结合全诗,指出其表层意思,有时要挖掘出其深层含义,同时要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考查对整首诗意境的把握,我们称其为意境型题

这类题的设题方式:①诗中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②解释诗中某一联的意思,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③整体感悟全诗,简析某两句是如何创造意境的。

解题指导:意境就是诗中通过意象所营造的艺术境界展现出的诗的韵味,其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是诗词鉴赏中的核心。

答题技巧:①先找出诗歌中的物象、意象。②运用联想和想象,用诗一样的语言将诗歌的画面描绘出来。③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点明意境特点,如:清新质朴、凄凉悲怆、冷清孤寂、闲适淡雅等。④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给人什么样的启迪等。

4.考查对诗歌主旨的把握,我们称其为“主旨型题”

这类题的设题方式:①关于这首诗的内容,有人认为这样,有人认为那样,也有人认为兼而有之,你认为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②这首诗明写眼前之景,暗寓历史沧桑。请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加以赏析。

解题指导:我们知道,诗言志,诗歌最终是要抒发感情表达志向的。因而分析诗歌的主旨要结合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社会意义。

答题技巧:①先分析具体的诗句的内容,看其具体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有什么深刻含义。

5.对诗歌语言特色的考查,我们称其为“语言特色型题”

这类题的设题方式:①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②赏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解题指导:答这类题,不可只突出个别字运用的巧妙,而应对整首诗的语言风格进行品味。回答时也应多用形容词,如简练传神、凝练雄浑、沉郁顿挫、豪放雄奇……

答题技巧:①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话,准确概括语言特色。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对诗歌手法方面的考查,我们称其为“技巧型题”

这类题的设题方式:①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人如何抒发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解题技巧:我们要明确,诗人抒发情感,往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这种手段就是表现方法(也叫表现技巧)。

答题技巧:①准确指出诗中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③诗人运用这种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题旨。

篇10: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参考答案] 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参考答案]“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答题示例2: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

答题示例3: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3分)

[参考答案] 拟人手法(1分)。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

(2)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篇11:高考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的

教学目标:

1.掌握古典诗歌鉴赏的题型。2.理解并运用诗歌鉴赏之手法。教学重点:

古典诗歌鉴赏之分析技巧型的答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引入考纲要求

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意思是诗歌创作是有感于现实生活中的悲哀或快乐,是源自于具体的事件而发出的感慨。例如杜甫在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时候,就吟出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诗句,我们从中看出了诗人听到捷报后纵情高歌、欣喜若狂的神态。又如李后主在南唐亡国,自己沦为阶下囚之后,终日以泪洗面,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抒发自己亡国破家之痛。(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在创作诗歌的时候,往往借助一定的表达技巧来表达情感。考试说明: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江西卷)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浙江卷)第三种模式

一词(一句)领全诗型

(辽宁卷)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四川卷)第五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天津卷)

二、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哪些?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表达技巧预热:

1.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同“靛”);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比喻)2.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借代)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夸张)4.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设问)5.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反问)

6.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

醉。(用典)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起兴)8.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小见大)9.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托物言志)10.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议论)

三、分析示例

小重山〃端午(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联系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分析思路:

(1)这首元曲最能表现作者主观情感的词语是“惆怅”。(失意、伤感)

(2)端午佳节,家家繁忙,为的是——庆端阳。别人都忙于庆端阳,而作者却“惆怅”,这里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下阕“《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世人对屈原的悲歌大义不理解,而作者却对屈子大义极为崇敬。(对比)

【答案】手法:对比。(步骤一)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步骤二)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步骤三)归纳答题方法,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个环节意在通过以前做过的题目唤起学生对知识点的再认识,把学生以前的答案和诗标准答案作对比,归纳出解答方法。)

四、牛刀小试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分析思路:引导学生答题,从情感入手。(1)诗言志,歌咏言。这首诗歌的情感是“愁”。

寥落:①冷落,空寂。②稀少,稀疏。这里指的是冷落,空寂。

(2)“愁”从何处而来?(闲居在外,正值秋天,书信全无,归梦不成。)

素秋:秋属金,其色白,故称素秋。“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秋天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秋天之萧瑟凄凉正如林黛玉的《秋窗风雨辞》

(3)

三、四两句的意象:青苔、红树。客居异乡,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苔痕上阶绿)。青苔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聊裸的意态。【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步骤一)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步骤二)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步骤三)

(这个环节是要学生在课外先完成此题。再根据课堂上归纳出类的答题方法和老师对诗歌的解读再次认识答案,稍作修改后起来交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分析思路:阮公本有济世之志,时值魏末,司马专权,抱负难伸,故写诗咏怀。回顾所学“夜中不能寐”。

此诗笔下写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可见其高洁、志向远大。但生不逢时,秋风肃杀,羽翼摧折,一旦远行,永无归期。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这个环节是学生当堂完成此题,在交流过程中,老师伺机引导。)

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1)漫兴:兴致所到,随手写出。(2)主要写了什么意象?燕子。

(3)燕子干什么?燕子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步骤一)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步骤二)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久闲之情。(步骤三)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不宁的心绪。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此题。意在通过交流之后,得出两种不同的观点。诗歌简单,不做重点讲解。)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

(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分析思路:说到虚实,我们会想起虚写包括过去、将来和梦境之事。而这里的虚写似乎都不涉及。这里表面上写舟船、波痕、鸥鹭,其实在抒发情感。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步骤二、三)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步骤二、三)问:除了虚实之外,这首诗歌还有什么表现手法?

(反衬)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但大宋子民却以淮河为界,不得互通往来。联系其四: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

上一篇:描写趣味活动作文下一篇: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2-5的分与合-人教新课标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