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手抄报

2024-07-16

世界文化遗产手抄报(共9篇)

篇1:世界文化遗产手抄报

文化遗产,包括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看看下面的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手抄报哦!

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

1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

2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

3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

4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

5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6

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7

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8

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9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在引为骄傲的同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国专门设立了呼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中国文化遗产日,现在就来看看中国文化遗产日是哪一天。

中国文化遗产日是哪天?

中国文化遗产日是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2017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是2017年6月10日。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也包括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和手工技艺等,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为世界少有。

中华民族的这些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激扬向上的活力维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绵延不断,这是中国文化之魂,是民族精神之根,是我国在世界上引以为荣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应当视其为传家宝,世世代代传承并光大下去。

设立中国文化遗产日,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中国文化遗产日是中国大陆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为“四鸟绕日”金饰图案。图案中向四周喷射出十二道光芒的太阳,呈现出强烈的动感,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十二道太阳光芒与四鸟的“十二”与“四”是中国文化经常使用的数字,诸如十二个月、十二生肖、四季、四方等等,表达了先民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环绕太阳飞翔的四只神鸟,反映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自由、美好、团结向上的寓意。而整体完美的圆形图案寓意民族团结、和谐包容,圆形的围合也体现了保护的概念。

篇2:世界文化遗产手抄报

儿童海底世界手抄报

1儿童海底世界手抄报

2儿童海底世界手抄报

3星期六,妈妈说要带我们去海底世界玩。我特别高兴;虽然天气很炎热,可我们却毫不在意。

走到海底世界,啊!真像是一个世外挑源,多么凉快啊;我们仿佛进入了大海,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鱼无奇不有:老鼠斑的身上有许许多多的黑斑点,如果你看到很多老鼠斑聚在一起,你看了肯定会起鸡皮疙瘩。锯鳐鱼有长长的头,就像一把锯子;彩虹鱼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就像彩虹一样美丽……

我们来到一个用很大的玻璃围住的大鱼,但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我们又来到了一个用小玻璃围住的水母,妈妈问我们水母像什么,我说像降落伞,弟弟说像一把水母形的雨伞,一百块钱一把哦。我和妈妈听了哈哈大笑。弟弟又说:“姐姐,这里有蜘蛛,难道蜘蛛也是在海里生活的?”我连忙装成一位文质彬彬的说理员,说道:“这位先生,这是蜘蛛蟹,并不是蜘蛛。是因为它的脚像蜘蛛。明白了吗?先生?”“哦,我其实早就知道了,只是想考验你而已。”弟弟慢慢地说道。我们还看了企鹅、海豹、海龟、海马、海龙、海星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让人看了眼花缭乱。

篇3:浅谈庐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庐山座落在祖国大陆中部的江西省九江市南部, 北边连着长江, 东边衔接潘阳湖, 南边依着滕王阁, 西边邻着京九铁路, 有着极佳的地理位置优势。庐山区长约25km, 宽20km, 高山总面积302km2。庐山有近100座山峰。其中最高峰是海拔1474m的大汉阳峰。浑然天成的自然山水风光为庐山加分不少, 但庐山不仅只有美景, 更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地区。

1.1 自然资源

庐山处于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 降水量充沛, 年降水量近2000mm, 气候舒适, 尤其夏季非常凉爽, 是避暑胜地, 冬季更是白雪皑皑, 宛若童话中的冰雪世界。四季温度变化较大, 云雾缭绕, 宛如仙境, 奇妙无穷。有时山上暗无天日, 而山下则是细雨纷纷, 颇有情趣。庐山植物种类丰富, 由于自然条件如此湿润, 植物生长十分茂盛。

庐山多有悬崖峭壁, 奇峰秀岭, 沟壑岩洞, 大有湖光山色, 飞泻瀑布, 小有河流溪涧, 所以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山峰、堑谷、岩洞、怪石、瀑布、溪涧、湖潭、温泉等构成庐山特有的自然景观。

1.2 地理特征

庐山, 耸峙于江西九江市庐山区, 相对海拔1200~1400m, 山体面积282km2, 景区森林覆盖率达76.6%。著名景点有五老峰、石涧瀑、芦林湖、险峰, 从东北向西南蜿蜒约25km, 宽约15km。东西两侧为大断裂带, 山势宏伟, 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名山, 是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圣地。

庐山地形的成因是地质运动所为, 它地处断裂带, 周围断层颇多且规模较大。庐山地形非常复杂, 正是这样复杂的地形组成了各种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比如瀑布、岩洞、溪流等等。由此可见, 庐山的地质旅游资源是非常完整且系统的, 而且非常久远, 内容极其丰富。

2 庐山文化遗产资源

庐山文化遗产主要分为有形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物质文化遗产。无形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表达、民间科技、社会习俗、认识记录几个方面。有形物质文化遗产中又包括:遗址遗迹、建筑物、纪念性景观、地方土特产品、文献与遗物几方面, 具体有形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下:

庐山遗址遗迹中包括古人类生活遗址 (如亭子墩新石器晚期村落遗址) 、军事遗址、古战场 (如庐山植物园内的日军轰炸弹坑) 等。

建筑物有宗教庙堂 (如东林寺、罗汉寺、白龙坛、广佛寺、天王庙、太乙宫等一百多个) 、佛塔 (如舍利塔、天池塔、普超塔等十几个) 、碑林 (如白鹿洞碑刻等六处) 、历史建筑小品 (如琵琶亭、静观亭等几十处) 、传统建筑 (如匡庐诗社等) 、桥梁 (华封桥等十多处) 、近现代建筑 (如波黎公馆等十多处) 等。

纪念性景观包括洞穴 (如莲花洞等十多处) 、泉 (如墨仙泉等十多处) 、水井 (如金井、修井炼丹井) 、岩石 (如刘仙石等) 、潭池 (如出木池等十多处) 等。

地方土特产品包括菜品饮食 (如石鱼、云雾茶、石鸡、石耳) 、手工艺品 (如星子金星砚) 等。

文献与遗物包括古旧图书资料 (《庐山志》等) 、宗教典籍 (《华严经》等) 、书画 (五百罗汉图、唐伯虎《庐山图》等) 。

3 庐山文化遗产保护

3.1 庐山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3.1.1 法律不健全。

虽然2006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 说明了我国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 可是仍然没有达到法律高度。另外关于江西省下达的关于文物保护的文件, 没有制定详细的符合当地现状和地方特点的措施, 《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内也没有具体指出文化遗产的损坏惩罚及处理办法。

3.1.2 管理体制混乱。

从古至今, 庐山在直属管辖范围方面一直比较混乱, 近代以来, 前前后后调整多达20次。“一山多治”的尴尬局面, 把庐山从一个整体变得支离破碎, 导致资源浪费, 并且损害了人们对庐山的地理认知。

3.1.3 人口压力问题。

山上常住人口, 加上外来人口和游客, 给庐山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且人们的遗产保护意识薄弱, 使得资源上的损耗及环境污染等方面都不容小视。庐山周边区域的城市化发展也在逐年提高, 山上和周边人口数量带来的压力已经非常之大, 人们生活用地比如农田菜地的开垦, 工业上工厂的建立及污染物的排放都不同程度地给庐山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负面影响。

3.1.4 旅游业的影响。

旅游虽然在很多方面能为城市带来很大的正面影响, 但是旅游业对于文化遗产的负面影响也不容轻视, 游客对于文物的直接破坏表现在:攀爬拍照、乱写乱涂鸦乱刻字、乱扔垃圾、折损植物等等方面;间接破坏表现在:汽车尾气污染、白色污染、水污染以及生态环境平衡被打破等。

3.1.5 自然因素影响。

如2005年9月受台风影响, 庐山出现百年难得一遇的大暴雨, 使得多处景点遭到洪水、泥石流的破坏。对于自然界来说一些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如风化现象、微生物的生长、温度的变化、风雨、湿度等等, 但对于文化遗产而言可能是慢性毒药。

3.2 庐山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针对上面谈到的关于遗产保护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对策:

3.2.1 普查文化遗产。

关于庐山世界文化遗产普查, 是由主管部门组织对庐山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一次全面的大调查运动。这样不仅能系统地认知, 更可能深入发掘一些未知的文化遗产, 甚至还能更加详细地获悉每个资源每件遗产的说明, 统筹规划, 查漏补缺。庐山遗产种类繁多, 这样能使我们对它有一个通透的了解。

3.2.2完善法律法规。关于这点, 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比较成功的案例。比如意大利, 一直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早就颁布了许多法令来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这是我们不得不认真学习。从专业的角度来说, 立法体系包括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两方面问题。首先国家层面上, 我国对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相对落后, 至今连一套完整的“国家文化遗产登录法”都没有定制。其次在地方层面上, 可效仿四川省颁布的《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 针对庐山区, 江西省也可颁布类似“江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规, 对庐山风景区的所有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保护。

3.2.3 平衡各主体利益。

文化遗产保护中利益相关群体很多, 从政府各部门到当地居民、企业、个体经营户、游客等等, 都是风景名胜区的利益关系者。各利益主体所关注的问题不同, 他们有的注重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有的是关注旅游业带来的利润最大化, 有的是关注自然风光, 如何权衡各关系之间与文化遗产的利益关系, 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3.2.4 优化管理体制。

庐山的管理是“一山多治”的混乱局面, 必须统筹规划。从上级到下级系统的管理, 从大局出发, 摒弃私念, 加大政府部门的管理力度, 多方配合, 一起共同创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和庐山风景区现状的合理的管理制度及体系, 是当下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3.2.5 研究保护技术。

不光是从立法和管理体制上说, 我们还应加强技术层面上的保护措施。技术保护的话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需要培养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利用教育资源优势, 多方位培养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科技学科专业人才;其次要运用传统保护技术的同时开发新型现代的保护技术, 比如在遗产保存方面互联网、3D立体模型、数字图像技术等等。

4 结论

庐山有着悠久历史文化遗产, 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世界文化景观”, 以其特有的自然风光迅速成为了国内炙手可热的旅游胜地。如何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背景下, 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努力保护文化遗产不受破坏, 可持续发展利用庐山文化遗产资源, 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问题。经过对庐山的现状调查, 分析出庐山在文化遗产保护下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关于解决和发展庐山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我相信, 根据这些措施不仅能对庐山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帮助, 还能给国内其他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摘要:庐山于1996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也是孕育中国文明的“摇篮”, 这里的佛教、道教庙观、白鹿洞书院, 都独立且各具特色地藏在庐山这一自然美景当中, 集美学和文学于一体的庐山, 更是利用其神秘而独特的美丽吸引着各地游客。因此, 在发掘庐山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 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浮出水面, 严重影响了庐山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如何将我们的文化遗产资源持续利用下去成为了当下必须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庐山,世界文化遗产,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钧辉.庐山旅游地质资源及开发远景[J].江西地质科技, 1995, 22 (4)

[2]陈耀华, 赵星烁.中国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49

[3]郑艳萍.庐山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6

篇4:手抄报与班级文化建设活动设计

手抄报又称手写报,是学科活动的一种最常见的形式。它是由学生选择材料,自己组织稿件,自己编辑,用手抄写的一种小报。做一份手抄报,要组稿、编辑、排版、插图、书写等,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选材、写作、编辑、书法等诸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都很有帮助。小小的手抄报里,往往蕴藏着一个大大的世界。近来,我所执教的班级以手抄报的形式,结合教育教学和生活实际,掀起了制作手抄报的热潮,创设了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行为向良性发展。

设计背景

班级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归根到底也是一种文化。它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师生通过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创设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这种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用文化的理念统领工作,用文化的氛围熏染学生,用文化的互动影响学生,最终会使学生养成一定的文化素养,实现素质的提高。而以前的班级文化仅仅局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以及班级固有的图书角、成长轨迹记录、班级条约、名人名言等物质形态,缺少创意,陈旧不堪,少有感染力。而手抄报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创作,内容新颖、活泼,形式丰富多样,只要引导得当,不失为创设班级文化、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妙招。

设计创意

在教育目标定位上,是通过手抄报形式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使班级文化像一个大磁场,以巨大的磁力吸引着学生,同时像一个大情感场,产生条条情感链,形成股股强烈的情感流,流向每个学生的心田,驱使着学生自觉自愿地、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染、熏陶、教育和鞭策,帮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产生积极向上、要求进步的无形力量,从而产生自主、自求、自得、自乐的强烈愿望和具体行动。

在活动形式上,它是由学生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搜集材料,精心安排,一笔一画制作的。因为自主,激发了兴趣,学生乐意去做;因为渗透了心血,学生乐意去看;因为切合实际,学生潜移默化受感染。

在作业设计上,手抄报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不定期的;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题性的。为了方便,大都采取不定期的方式,不定期的手抄报可以不限定内容,不限定时间。如需要结合近期学校教育主题时,可以由班主任指定专题。手抄报多利用学生双休日的时间完成,灵活机动,未给学生造成作业的负担。

设计依据

理论依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就有这样的愿望:“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全国教育界也正在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倡导尊重学生个性、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探索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客观条件:一方面,学生尤其是中学生,都有多方面占有材料,筛选有效信息,培养各方面能力,展示自身才华的主观需要;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也为学生查找所需材料,借鉴模仿手抄报形式,激发创作灵感提供了技术保证。

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知识准备: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网络查询了解手抄报制作的相关要求,了解手抄报制作的有关知识。

(1)手抄报的形式。制作手抄报用八开纸的版面,中间对折成为一、二两版。要求有标题,有刊头刊尾。版面布局合理,排版设计匀称。字迹规范美观,一律用钢笔书写。

(2)手抄报的内容。每份手抄报有一个集中的主题,围绕主题筛选材料,编制栏目,根据版面截选材料。内容要求新颖活泼,可自己写作也可引用。

(3)手抄报的制作步骤。分为定主题,定报名(新颖、贴切、有创意、寓意深远),编制栏目,美化与设计(版面设计与报头、题花、插图、尾花等设计)和花边制作几个环节。

组织准备:5人一个编辑小组,有主编、美编、采编、文字编辑,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全班分十个小组,完成手抄报后,张贴于教室四壁,大家进行评优活动,小组之间展开竞争。

2.实施阶段

(1)确定主题和选材。手抄报的主题与素材的选定是灵活多样的,要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主题选定要依据学生兴趣,遵循课内外结合的原则。

①可以根据学校主题教育内容确定。如创建文明城市、交通安全教育、孝德教育、期中期末交流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等。

②可以根据所学学科内容,分别制作语文、历史、地理专题手抄报。如结合语文的“漫谈唐诗”“史记人物评价”,结合历史地理的“扬州风物”“历史上的世博”等。还可以结合写作教学,制作“作文快报”。

③可以根据特定节日、纪念日确定。比如“五四专刊”“端午特刊”。

④可以自由确定。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应社会热点进行制作,可以制定“认识H1N1流感病毒”“走进世博”等颇具个性的主题。

(2)搜集材料。手抄报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它所采用的稿件可以是自己动手写的,也可以是从报纸杂志以及各类书籍中抄来的;可以是文艺性的、文学性的,也可以是论证性的、说明性的;可以是诗歌、小说、散文,也可以是批评、表扬等小评论,或是小品文、说明文。素材可以来源于书籍、报纸杂志、网络、自己创作等,选材要精当、典型、新颖。

(3)选择、编辑材料。围绕主题,编排栏目,学生喜闻乐见的都可入报,细心选择材料,进行文字剪裁;或撰写稿件,讲真话写真事,反复修改加以润色;同组合作、互相借鉴、细心校对。

(4)制作手抄报。巧妙设计版面,要求版式务求创新、取名多用心思;认真抄写,要求规范使用字词;根据内容添加图画,画龙点睛。

(5)交流与评价。

①手抄报的公开展示。小报创办好后,整齐有序地张贴在教室四壁,进行公开的展示交流。

②制定评价标准。根据标准作出评价。

3.实施效果

手抄报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学习热情,学生在生活中,在广泛的阅读中获取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打破了以往活动只有个别优秀者、特长者获得成功体验的窠臼,给每个学生以平等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尽情施展才华,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

手抄报活动的开展,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正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知识很多,要制成手抄报需要巧妙设计,精心安排,尤其是版面设计,要根据内容添加图画,使版面图文并茂、活泼新颖,这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调动思维,借助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发挥创造性,大胆设想。

手抄报活动的开展,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学生要想使本组合作出的小报赢得大家的赞誉,在定题、选材、书写、绘画每一环节都要发挥本组学生的特长,挖掘本组学生的潜力,还得紧密合作、共同出谋划策。在这样的生命活动中,人的思想情感、个性都得到充分展开。这样,既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积极进取精神。

手抄报活动的开展,搭建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在充分展示才情、个性,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还养成了学生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思考、多改多写、认真抄写的良好学习习惯,为生命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篇5:小学生冰雪世界手抄报

小学生冰雪世界手抄报

1小学生冰雪世界手抄报

2小学生冰雪世界手抄报

3小学生冰雪世界手抄报

4冰雪世界作文1

冰雪世界到处是白茫茫的雪,晶莹剔透的冰,亮亮晶晶,异常美丽。

走进大门,路旁就是两排冰雕的高杆路灯,闪闪发光,干净如洗。接下来是十二生肖,抱着大葫芦的老鼠、力大无比的牛、至高无上的老虎、天真纯洁的兔子、上天 入地的龙、巨毒无比的蛇、还有……哇!前面还有许多历史人物,老子、庄子、荀子、墨子、李白、杜甫……“嘻,一大堆知识的冰块!”我幽默地说。

最好玩得是冰滑梯,站在冰滑梯的上端向下看,这个滑梯又高又长又陡,滑道有一百多米长,呈孤形向下伸去,我不由露出胆战心惊的神色,但看到其他人玩得有声 有色,又跃跃欲试。这时我看到另一个滑道上有两个人一起向下滑,我和一起玩的婷婷姐姐决定两个人一起下滑,这样可以给对方壮胆。我们两人坐上胶垫子,工作 人员让我们拽紧胶垫子上的铁环,然后将我们用力往下推,“走喽!”我们一下子冲了出去,这时我的感觉是向下飞去,狂风在耳边呼啸,一旁的东西变得模糊不 清,最多只能听见风声。忽然间,我们慢慢地停止了“飞翔”,一看,原来我们已滑到了冰道的尽头。此时有完全不同的感觉,不是怕,而是爽!

我们玩了一次又一次。“大宝!回家了!”第十次时妈妈喊到。“哦!”我失望地说。

冰雪世界里真得很好玩,希望你们去玩一玩!

冰雪世界作文2

一月的哈尔滨真乏味,除了皑皑的白雪和黑色的枯枝外什么也没有。我坐在列车上,无精打采望着“美丽”的风景。

我下了车,换好了防雪服。跟晶莹剔透的雪亲密接处后才知道哈尔滨雪乡的雪跟我们南方的雪完全不一样。这里的雪细得像粉沙,又像棉花,又有点像天上的白云。远远望去更像一片雪白雪白的沙滩。

我爬上了雪乡的富士山,树木就像披着一片银霜,耸立在雪白的沙滩上。我在雪地上打滚,即使摔了一跤也一点儿都不疼。雪软得就像绵花糖一样。躺在上向就像悬浮在空中,更像躺在云朵上,舒服极了。

中午,下雪了。雪花小小的,洁白洁白的,落在地上。那景象很美很美,如梦幻的天堂仙境。

下午,我们去了冰雪大世界,总体分两大块,一边的是冰雕,一边的是雪雕。冰雕晶莹剔透,精雕细琢,惟妙惟肖。雪雕栩栩如生,鬼斧神工。都是那么精致,那么美妙。今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座冰雕皇宫。就像穿越到了古代一样,每个器具都是按照实物的图腾刻出来的,生龙活虎。

晚上,我们来到了松花江,整个江面都结了厚厚的冰,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溜冰场,一不小心就会摔跟头。据说这冰结了一米半到两米厚,所有的冰雕用的冰块都是用松花江上冰。我们在冰上坐雪橇,坐马拉爬犁,冷极了但是也玩的很开心。

篇6:世界环境日手抄报内容资料

世界环境日手抄报内容资料

1世界环境日手抄报内容资料

2世界环境日手抄报内容资料

3世界环境日的意义

设立世界环境日,就是要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世界环境日也是联合国提高全球环境意识、敦促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1973年1月,联合国大会根据人类环境会议的决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负责处理联合国在环境方面的日常事务,促进和协调联合国内外的环境保护工作。

unep负责确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这些主题基本反映了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很有针对性。

unep每年6月5日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布环境现状的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从1987年开始,unep每年还要选择一个城市作为联合国的宣传活动中心。许多国家的政府、民间团体和人民群众每年也都在这一天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世界环境日作文

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物种的共同家园,然而由于人类常常采取乱砍滥伐、竭泽而渔等不良发展方式,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正使生态系统滑向不可恢复的临界点,如果地球生态系统最终发生不可挽回的恶化,人类文明所赖以存在的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将不复存在。

在这时,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今年主题是“践行绿色生活”低碳生活是一种非常环保、文明的生活方式。节水、节电、节油、节气,低碳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低碳时代已经如约而至,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低碳”就在我们身边。

在此我想告诉大家几个小窍门:夏天,我们在家用空调时,不要长时间开着,用了几个小时后,就关掉,再开电风扇。这样就能省50%的电;在冰箱内放食物时,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用塑料盒盛水制冰后放入冷藏室,这样能延长停机时间、减少开机时间,更节电;用微波炉加工食品时,最好在食品上加层无毒塑料膜或盖上盖子,这样被加工食品水分不易蒸发,食品味道好又省电;开车时尽量避免突然变速,选择合适档位,避免低档跑高速,定期更换机油,轮胎气压要适当和少开空调。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睡眠”模式,能耗可下降到50%以下;关掉不用的程序和音箱、打印机等外围设备;少让硬盘、软盘、光盘同时工作;适当降低显示器的亮度。

篇7:世界气象日手抄报资料

世界气象日手抄报

世界气象日手抄报

世界气象日手抄报

世界气象日简介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由世界气象组织于1960年6月确定。气象是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如冷、热、干、湿、风、云、雨、雪等。為了加强国际间的气象研究与合作,更好地把气象观测结果应用于人类的各项实践活动,1878年国际气象组织在维也纳成立,该组织1947年9月召开气象局长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公约于1950年3月23日正式生效,国际气象组织由此改名為世界气象组织,并成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

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通过决议,从1961年起将公约生效日,即3月23日定為“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要求各成员国在这一天以多种方式举行庆祝活动,宣传气象学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作用,并且每年气象日都选定一个主题,号召各成员国以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活动。主题的选择基本上围绕气象工作的内容、主要科研项目以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各国人民了解和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唤起人们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和热爱,推广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

世界气象日起因与发展

為纪念世界气象组织的成立,每年的3月23日被定為“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称“国际气象日”。

国际气象组织原為非官方性国际气象合作机构,在其各成员国代表签订的世界气象组织公约生效一周年之日,即1951年3月23日,改组為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成為政府间的国际气象合作机构,并与联合国建立关系。

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决定把每年3月23日定為世界性纪念日,要求各成员国每年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每年世界气象日都有一个中心活动内容,各成员国在这一天可根据当年的中心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纪念活动,如组织群众到气象台站参观访问,举行有政府领导人参加的群众庆祝仪式,举办气象仪表装备、照片、图表和资料的展览,举行记者招待会,由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报道特写文章和讲话,放映气象科学电影,发行纪念邮票等。

中国是世界气象组织的创始国之一。

极地地区是全球气候系统的冷源,对全球的气候变化至关重要。通过对两极地区冰盖上大气沉积物的详细观测,可以了解两极地区乃至全球的气候环境变化。

世界气象组织发表的《2006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2006年全球大部地区气候持续偏暖,极地冰层正在迅速溶化。2007年2月1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专家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1.8至4摄氏度,海平面可能升高18至59厘米。

科学界已记录到了南极洲和格陵兰岛冰原正在不断消失,并发现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地区的结冰时间越来越短,过去基本在海冰上度过一生的北极熊开始逐渐向陆地转移。专家预测,如果北极附近的格陵兰地区冰层消失,那么全世界的海平面将上升7米,这对于一些国家和地区来说意味着“灭顶之灾”。因此,保护极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為提高全球对北极海冰、南极冰盖变化的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国际社会对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世界气象组织确定了2007年气象日的主题——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旨在探讨全球变暖对极地气象的影响。这一主题的确立还与2007年3月1日启动的2007-2008年“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活动密切相关。

国际社会对极地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882年至1883年,世界气象组织的前身国际气象组织就发起组织了“第一次国际极地年”活动,有12个国家的科学家联合对南北极进行了考察,标志着极地考察从探险时代进入到科学考察时代,也宣告了极地科学考察国际合作的开始。

篇8:世界文化遗产:英国皇家植物园

在我的想象中, 植物园都是清幽雅致的去处, 万没想到, 进了邱园竟然是一望无际的草坪, 高大的树木, 道路宽阔, 亭台依稀。园内单是大型的温室就有好几个, 还有人工湖和若干个宫殿遗迹, 加上一处处景观园林和旁边的泰晤士河, 要想把整个园区走遍差不多得一天。

园中分区

邱园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植物园, 几座功能不同的温室模仿世界各地的气候条件, 从沙漠到雨林应有尽有。游园图上说:邱园建有26个花园, 如水生花园、树木园、杜鹃园、杜鹃谷、竹园、玫瑰园、草园、日本风景园、柏园等。这里收集了世界5万种植物, 活的树木就有25万棵之多。园内还有与植物学科密切相关的建筑, 如标本馆、经济植物博物馆, 及生理、生化、形态研究实验室。

进入园区,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彩缤纷的花坛, 里面的鲜花姹紫嫣红。从园中的宝塔向下看, 植物园分为3个区:北园区集纳了老植物园和适宜在北部地区生长的植被;西园区包含了水生植物园、竹园、杜鹃花谷;南园区是小蘖属植物区、石楠植物区。

玫瑰园、草园、竹园

玫瑰园是植物园中的主要花园, 我去的时候正是6月, 园中的玫瑰花盛开, 花团锦簇, 色彩缤纷, 花气扑鼻, 令人沉醉。草园种植的草类多为一年生谷类, 也有多年生的草。杜鹃花花谷的旁边是竹园, 生长着来自世界各地的120多种竹子。不同品种、不同造型的竹子长势茂盛, 明、暗反差使这里的景色更加迷人。粗壮的竹子、纤细的斑竹、长有茂密的像瀑布一样下垂的竹叶的竹子, 让人感受到了不同的美。

棕榈室

棕榈室是园中的标志性建筑, 建于维多利亚时代, 距今已有250多年, 是玻璃钢结构的巨型温室。温室里创造出了与热带雨林相似的气候条件, 生长着来自非洲、美洲和澳洲的芭蕉树、菠萝蜜、番荔枝等974种植物。很多古老树木的种子是英格兰航海探险家库克船长当年出海带回送给王室种植的。这里保存的棕榈类植物品种, 其中有1/4在自然环境下已濒临灭绝。

海洋植物陈列室

棕榈室的地下室即是海洋植物陈列室, 室内造出了4种自然海洋环境, 各种鱼类、珊瑚、水中珍奇植物在这自由自在地生长。

植物进化馆、标本馆

植物进化馆展示的是植物进化过程。从无生命时代开始, 到6亿年前出现的第一种海上植物, 再到4.5亿年前的陆地植物标本, 在这里都能看到。植物标本馆存有700万份植物标本, 代表了地球上近98%的属, 其中35万份是模式标本;真菌标本馆收集了80万份真菌标本, 其中3.5万份是模式标本。作为信息网络中心, 这里是世界各国植物学家和真菌学家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

图书馆

该园的图书馆是世界植物学方面书籍最多的馆所, 这里藏有各国植物图书、文献、手稿和期刊共75万多册, 涉及的语种多达90余种。

千年种子库

篇9:世界文化遗产手抄报

中国现有43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0处,稳居世界前列。从1987年中国第一次有了世界遗产到今天,20余年过去了,社会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在不断的深化,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北京明清故宫持续扩大开放区域

2012年,《故宫保护总体规劃》编制工作正式启动。规劃以2004年《故宫保护总体规劃大纲(2002~2020)》为基础,将解决故宫112公顷土地上每一平方米用地的性质和每一平方米建筑的合理利用问题。目前,故宫博物院正努力呼吁国家相关部门抓紧制定《故宫保护条例》,以实现对故宫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的有效控制。

近些年来故宫博物院通过有序开展古建筑全面修缮工程,持续扩大开放区域,使开放参观面积由目前的45%扩大到76%。经过精心整修的皇极殿已向观众开放。未来,还将开放慈宁宫、寿康宫、慈宁花园等组成的西部区域;端门城楼、大高玄殿将作为数字博物馆对外开放;南部将形成以午门城楼及东西雁翅楼、武英殿和文华殿为主体的大型博物馆展览设施群。为解决院内一些部门占用古建筑办公而对古建筑造成损害、古建筑亟需腾退整修的问题,故宫博物院正在建设西河沿文物保护综合业务用房,力争在2016年实现红墙内无办公科研场所。

故宫博物院为期7年的藏品清理工作已经顺利完成,确定馆藏文物总量为180万7558件。为解决古建保护与展厅现代化要求的矛盾,故宫博物院建设了完全达到博物馆温度、湿度、安全控制标准的现代化展厅一午门展厅。

目前,故宫博物院正着手对所有展厅中的展柜、台座等进行全面排查,逐步更新,以实现对展厅内文物的全面抗震防护。对地下文物库房进行升级改造,争取根据不同质地文物藏品的保藏条件要求,实现温度、湿度的调控功能分区。同时,建设第三期地下文物库房,配套复建内务府建筑,增加文物储藏保管功能,逐步减少并最终弃用地面文物库房,整体提升文物藏品保存条件。针对大量院藏文物濒临腐蚀、锈蚀等严重自然损坏状况,将建立大型综合文物修复中心,根据文物藏品性质设置各类保护修复室。

2011年12月,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建立“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信息化平台”,对文物建筑、室外陈设、植物动物、环境质量、游客动态、安全防范、基础设施、馆藏文物、非古建筑、监测保障等进行监测。针对游客动态,故宫博物院提前制定节假日观众接待预案,以加强值守力量、设置缓冲区域、畅通出入口和通道、调整开放通道作为应对措施,未来将根据监控,对超大客流进行分解疏导和科学控制。

故宫博物院正在规劃包括地库风冷系统改造、报警联动处置系统建设、消防设施改造、高压管网建设、午门安检前移、建立故宫应急指挥中心、采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安全防范、彩钢房拆除、灭火救援能力建设等内容的安全防范新系统。通过技防、人防、物防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安全防范工作水平。

莫高窟在保护的前提下开放,在开放中加强保护

2003年甘肃省政府颁布实施《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这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专项文物保护法规之一。2011年出台了《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劃(2006~2025)》。敦煌研究院据此制订了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劃定了2万余公顷的遗产区,10万余公顷的缓冲区。

为保护莫高窟的突出普遍价值及其真实性、完整性不受破坏,敦煌研究院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施条件,通过承担国家重要科研课题,系统分析威胁莫高窟文物保存的各种风险因素和产生机理,解决保护中的关键问题;与多家国内外保护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引进、吸收先进的保护技术和理念。采取科学的工艺对本体的壁画和崖体等实施保护,并形成了保护技术规范。共修复壁画约3100平方米,加固崖体长1700米。对影响环境保护的风沙危害,采取固沙、阻沙综合治理措施使得窟区积沙量减少70%以上。敦煌研究院还在壁画和塑像、洞窟内环境、窟区气象和地质环境、风沙、游客、安全防范等方面利用先进技术开展实时监测工作,对有可能造成破坏的潜在因素进行预控并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敦煌研究院始终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放,在开放中加强保护。开展莫高窟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进行游客承载量研究,召开“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总结研究成果,根据洞窟壁画的内容和年代、保存现状、洞窟容积、位置,以及游客量变化等,制定游客预约制并及时调整洞窟开放策略,确保石窟处于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开放管理状态。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在面对游客逐年增加的挑战时,为有效减缓洞窟开放压力,保护洞窟,充分展示遗产价值,尝试采用数字化虚拟洞窟的展陈方式。

长城:21196.18千米总长度的调查与认定

长期以来,长城保护是中国文物保护的一项重点工作。国务院先后将山海关、嘉峪关、八达岭等多处长城重点段落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地人民政府也将长城相关遗迹分别公布为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2003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九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长城保护条例》,为加强长城保护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规保障。

为应对长城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消除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长城的威胁,国家文物局制定《“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开展资源调查和建立记录档案、编制保护规劃、建立法规制度、理顺管理体系、开展宣传教育、加强科学研究、实施抢救维修、依法加强监管、加大经费投入等九项工作。“十一五”期间在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中安排5亿多元用于长城保护工程,确保了长城资源调查、重要段落保护维修等工作的顺利完成。国家文物局支持和指导各地实施了山海关等一批长城重点段落的抢救性保护维修工程,消除了一批重大文物安全隐患,为长城等大型文化遗址的抢救维修创造了新鲜经验。

nlc202309031135

2007年至2010年,国家文物局联合国家测绘局组织开展全国性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长城资源调查分为明长城资源调查和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资源调查两个阶段开展。长城资源调查由文物部门通过田野调查确定并记录长城本体、附属设施、相关遗存等的保存状况、保存环境及保护管理状况;在此基础上由测绘部门测定长城资源的长度、位置等测量数据,并建立长城信息系统。通过长城资源调查,全面、准确地掌握了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理现状等基础资料,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新发现。

在长城资源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于2011年6月份启动长城认定工作。通过长城认定,将进一步明确各类长城相关遗迹作为长城遗产的重要属性,解决“什么是长城”这一关键问题,并将各类长城遗产纳入《长城保护条例》的保护范围。同时,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认定意见,将能够准确掌握辖区内的长城资源情况,依法落实《文物保护法》和《长城保护条例》确定的长城“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明确每一处长城遗产的保护管理责任,解决“谁来管理”的问题。

2012年5月,国家文物局完成长城认定的批复工作,共认定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3个县域内分布的春秋战国、秦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辽、金、明等历代长城墙体10053段,壕堑1762段,单体建筑29507座,关堡2210座,相关设施189处,共计43721处长城遗产。调查认定的长城总长度21196.18千米。

苏州古典园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试点

在中国现有的30处世界文化遗产中,苏州古典园林的监测工作一直走在前列。经过多年探索和努力,建立起了一个体系较完善、功能科学的监测体系。建立了一套三级管理的分级管理体系。从苏州市世界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到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再到园林局下属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各古典园林管理处,形成了苏州市域范围内上下联动及时、协作处置有效管理体系。

为保障监测工作的有效实施,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于2008年出台了《苏州古典园林监测管理工作则(试行)》,并于2011年修订成为苏州市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在遗产监测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报送、预警处理等相应职责,确保监测工作有章可循。同时,通过数年的摸索,研究制定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物、植物、陈设、游客量监测工作规程》和《预警指标值与预警(草案)》,以及相应的考核办法、监测工作例会制度、培训制度等切合实际需要的配套内容。制定了苏州古典园林监测工作总体方案,确定了监测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三个全方位”,即:全方位数据采集、全方位实时记录、全方位监测预警,围绕这个目标,制定了遗产监测远中期规劃和近期分步实施计劃。

在对苏州古典园林进行监测的过程中,注重科技提升。一是与有关大专院校合作,研究多种手段对遗产实施监测的方法,研究三维扫描仪在古典园林保护中的运用。二是与信息科技公司紧密合作,利用现代技术和先进的设计理念,自主开发世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软件,研究出一套符合苏州古典园林特点的监测软件和监测指标、监测预警标准,力求监测手段科技化,监测数据科学化,监测结果时效化,为逐步实现从传统到数字化和现代化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从确保世界遗产原真性的目的出发,以“原法式、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为标准,结合遗产维修工程的实践,摸索苏州古典园林维修工程的监测方法,2007年编制《世界遗产维修课题大纲》,2008年实施耦园案例的“维修工程监测研究”;2010年完成以留园曲溪楼维修工程监测工作。四是加强对国际文件和动态的研究,2009年完成了国家文物局下达《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定期报告(2003~2008)》试点研究课题的任务,得到国家文物局充分肯定,认为具有在全国遗产地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2011年被确定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试点单位。

遗产监测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监测信息,苏州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承担着信息维护及发布的信息中枢职能,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实时采集与发布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人工监测巡视、发布巡视报告、编辑监测预警信息专刊等工作弥补网络平台信息的不足;除此之外,还结合信息科技的发展,积极研究平台功能的提升,架构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网络,并对采集的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分类研究,走出一条从全方位信息采集到以遗产价值影响因素重点梳理、从摸家底到抓关键,从图文并茂到三维测量的信息化建设之路,在实现遗产价值的全方位监测的同时也为各级各部门的管理评估工作提供了详实的信息;还为传统技艺流失、保护修复专业人才流失的可预见影响因素做好了必要的信息储备。

大足石刻:石质文物保护的示范工程

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典范。长期以来,大足石刻研究院先后完成各类文物保护项目20余项,在一定程度上使石刻病害得到有效遏制。在保护修复中,坚持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材质创新。如在大足宝顶山石刻观经变龛危岩抢险加固、地狱变相龛及合利塔防风化保护、九龙浴太子龛渗水治理等多项保护工程中所采用的一些技术措施均处于国内石质文物保护的领先水平。尤其是正在开展的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更是提高了大足石刻乃至全国石质文物保护的科研水平。

千手观音造像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1174~1252年)年间,造像集雕刻、贴金、彩绘等多种工艺手段于一身,病害极其复杂,多达34种,是一项集保护修复与研究于一体的大型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国内外文物保护工程中罕见。

2008年7月~2011年1月,针对千手观音保护修复复杂问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共同完成千手观音保存现状调查,岩石、彩绘和金箔的病害机理研究,雕刻岩体稳定性测试与评估研究,工艺调查研究,三维信息留取与虚拟修复效果研究,微环境监测,岩土体工程地质详细勘察,凝结水监测分析研究,修复材料研究,贴金层保护修复试验研究,修复试验,修复试验效果跟踪监测等12个子项的前期研究工作。

该工程涉及千手观音造像占崖面积88m2(展开面积约220m2)的830只手、272件法器、5尊雕像的石质、彩绘、金箔的34种复合病害,包括除尘、加固、补形、彩绘修复、贴金层修复等多项内容。2011年4月18日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等业内技术人员组建20余人的主体修复团队,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总体修复方案》,科学、审慎、系统地推动修复工作。按“自上而下”的修复思路,将本体修复分“上、中、下”3层进行,2011年7月至今已完成上层约20m2(242只手、9只手臂及66件法器)单只手和法器修复方案编制、表层不稳定金箔层揭取及处理、揭金后现状评估、裸露基岩脱盐、彩绘加固回贴、风化石质加固和残缺石质补形,以及修复档案资料留存等工作,并及时对修复效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为下层修复提供技术支撑。现已全面展开本体中层的修复工作。

上一篇:野外拓展训练心得和感想下一篇:有趣的数字对联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