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教育论文: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大学生国际形势教育的路径选择

2024-07-30

形势教育论文: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大学生国际形势教育的路径选择(精选5篇)

篇1:形势教育论文: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大学生国际形势教育的路径选择

形势教育论文: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大学生国际形势教育的路径选择

摘要: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国际形势是复杂多变的,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组成,其未来发展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将越来越密切。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未来将承担起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历史重任,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选择合适的路径,对他们进行全面而及时的国际形势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国际形势;路径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这场全球范围的大竞争,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必须面对、不能回避。作为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我们能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我们就有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反,如果我们固步自封,坐失良机,就有可能被时代淘汰。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应该看到,冷战后世界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经济的发展亦日益呈现出全球一体化趋势。未来国际社会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因此国际竞争,说到底也就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组成,其未来发展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将越来越密切,其双边互动也将越来越明显。因此中国必须融入到全球共同发展的范畴之中,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趋利避害,来有效实现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

尽管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从总体上来讲,是和平、发展与合作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国际形势是复杂多变的,在较长的时期内,国际政治的基本态势将是超级大国与多种力量并存,地区热点问题更是错综复杂。在我们周边,南海地区海洋权益争端进一步突出;印巴冲突导致南亚局势紧张;而朝核问题的风云突变,对中国周边安全势必构成重大考验。此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西藏问题、台湾问题不断干涉中国内政,企图干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在世界经济领域,西方发达国家更是频频发难,不断挑起贸易冲突,严重危害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不仅使美国经济产生严重的恶果,而且向世界其他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不断蔓延扩散,带来全球性的灾难,这对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又会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能否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问题,将对我们目前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重大影响。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形势呢?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理论,党的十七大更是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不仅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更为我们认识和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武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大局观、全局观,坚持做到统筹兼顾,包括统筹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战胜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从而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各项工作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同时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和教育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未来将承担起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历史重任,因此在校其间,以科学发

展观作为指导,对他们进行全面而及时的国际形势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应该说,国际形势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如何认识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以及自己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国际形势教育呢?

第一,要利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国际形势教育。“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国际形势教育的主要路径。该课程主要以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主线,对当代世界经济、世界政治、时代主题和国际秩序进行宏观概括和综合分析,并系统介绍中国国际地位的发展变化、我国的对外战略思想以及对外关系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总结,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应该成为对大学生进行国际形势教育的主阵地。在课程教学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学生进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当今国际问题的重要论述及我国外交政策的教育,使学生能运用这些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形势、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与国际形势之间的密切关系,认识到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更是当今中国的主题,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从而树立起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第二,利用“形势政策”课对学生及时进行国际形势热点问题的教育。“形势政策”课作为高校“两课”之一,应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密切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取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相结合的方法,对青年学生进行国际形势的分析与教育,帮助学生及时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相比,“形势政策”课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灵活机动性,因此为了加强形势政策教育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可以根据该课程没有固定内容和体系,紧密联系实际形势的特点,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可采用课堂讨论、重点发言、观看影视作品、外出参观考察、请专家作理论辅导和形势政策报告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努力让学生把自觉学习与接受教育结合起来,把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对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和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等的把握能力,培养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来看待和认识问题,从而坚定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第三,利用不定期的专题讲座帮助大学生对国际形势的热点问题进行更深入、透彻的了解和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身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国际政治与经济事件,青年学生会通过各种渠道(报纸、电视、网络等)了解这些事件,由于国际社会的重大事件的突发性,也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论储备和分析能力,对许多重大国际事件对我国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性课程,有着严格的教学内容和体系,“形势政策”课又因为课时安排较少,加上学生兴趣不一,因此很多时候并不能及时使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重大国际事件进行深入、透彻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研究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事,及时准确把握动态,通过不定期的举办专题讲座,对学生关心的国际形势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讲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进一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国际形势教育。近年来我们先后为学生开设过“联合国改革的困境与前景”、“朝核危机的由来与发展”、“奥巴马上任后的中美关系”、“当前金融危机的演变趋势及其应对”等专题讲座,深受学生好评。

第四,有效利用网络、电子邮箱等现代化教学通讯手段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对学生的国际形势教育日常化,生活化,随时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他们与外界沟通,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包括国际形势在内的政治理论教育应该积极运用互联网这一现代信息技术,设立形势政策教育网页专栏,并且公布任课教师的电子邮箱,一方面,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可以随时跟学生保持联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讨论等活动,并及时对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做出解答,使学生时刻感到有关专家学者就在他们身边,随时可以解答他们的疑问,从而使对学生的国际形势教育随时化,日常化,使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主张通过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科学协调的发展,以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2005年4月,胡锦涛在印尼雅加达亚非峰会上首次提出共建“和谐世界”的主张。同年9月,他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郑重提出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思想,这将成为我们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国际形势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随着国际社会合作的日益密切,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并且通过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懂得,日益强大的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科学发展,将始终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广泛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既利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努力促进全社会的科学与和谐发展,这将是中国乃至世界追求的共同目标。

篇2:形势教育论文: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大学生国际形势教育的路径选择

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姚俏

摘要: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开始实施。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问题,但目前涉农专业在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中举步维艰。关键词:

一、新形势下国情省情

民盟中央认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巩固经济发展回升向好的基础。扩大内需、产业升级,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扩大内需的一大关键是抓好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民整体致富水平;产业和企业技术水平升级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而这二者都离不开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问题。江苏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这是我省的基本省情,也是教育必须要重点考虑的现实问题。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减轻了上学难,学费难的问题。改革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既是农民自身的要求,也是现实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新形势下如何办好农村职业教育,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国外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2.1、.国家干预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以美国为例,探寻美国职业教育发展要诀,不妨看看美国联邦法立法的作用。1862年《莫雷尔法》:推动28个州建立68所“赠地学院”美国最早的职业教育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的学徒制。该制度沿用英国16、17世纪制定的相关法律,由父母通过签订合同,将孩子交给有一定技术的匠师,或由地方当局分配给匠师分别照管。这种合同可被视为美国职业教育法制化的萌芽。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莫雷尔法》,规定联邦政府通过土地奖励的办法,为各州提供资金,开办“农工学院”或“赠地学院”,发展农艺和机械工艺技术教育。《莫雷尔法》出台后,联邦政府相继推出一系列补充法案。很快美国就有28个州相继建立了68所“赠地学院”。著名的康奈尔大学就是一所“赠地学院”。《莫雷尔法》及其相关补充法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联邦政府通过资金资助职业教育的做法,对于美国以后职业教育稳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世界上最早的职业教育立法

1974年,美国国会颁布了《生计教育法》,规定将“生计教育”这种操作性很强的教育实践模式作为全国的重点项目。1977年,美国国会众议院还专门通过了一个“生计教育五年计划”,并拨款4亿美元支持其实施。1982年,国会通过了《职业训练协作法》,该法规定联邦政府必须资助职业训练,对象扩展到有特殊就业障碍的人群。前者完全由联邦政府资助,后者主要由州政府资助。

1984年《伯金斯法》:开启全民职业教育之门

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伯金斯职业应用技术教育法》,取消了对接受补助学生的年龄限制,扩大了联邦政府拨款补助的职业教育对象,尤其增加了对残障人士、需要技术训练之成年人、单亲父母、学习困难者以及受刑人给与补助。法案还规定,联邦政府可以拨款推动政府与私人企业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合作,同时成立全国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随时向国会及总统提出政策性建议。

可以说,《伯金斯法》确保了职业教育的平等性,将美国职业教育带入一个新境界,开启了全民职业教育之门。

1994年《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帮助学生向“工作世界”过渡

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其宗旨是使学生能顺利向“工作世界”过渡。该法鼓励学校提供学术教育的同时,给学生具体的工作技能。法律还规定,各行业部门要负责给学生提供延伸学习的机会,如提供合作学习课程,向高中学生提供实习职位等。

从对美国职业教育立法历程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的曲折性和超前性。现在我国正在加大力度贯彻《职业教育法》,总结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的经验教训可以使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少走弯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国家的指引下,逐步规范,职业教育有国家法律的保障。

2.2.国外学校教育费用的来源有税收、公共土地及其收入、捐款、联邦拨款、各种课税和彩票收入、学费。税收是美国近代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3.3以证代考,规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夸大其影响力。目前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以及新近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都颁布并实施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澳大利亚从90年代开始逐步对各行业制定全国统一的职业技术教育标准,颁发统一的资格证书。英国1986年由国家资格委员会创设了全国职业技术教育文凭、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该证书几乎覆盖了英国所有的职业领域,在英国境内都得到承认。1992年又实施了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该资格既可作为就业的依据,又可作为升大学的依据,使学生在升学和就业方面更具灵活性。在法国,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学制和专业不同,法国大学以下有五种证书:农业徒工证书、农业专业能力证书、农业专业技术员证书、职业教育证书、农业高中证书(准备上大学)。

二、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上述国家和地区,除国家举办职业教育外,还积极鼓励各部门、行业、私人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在西德,许多大型企业把执行职业教育法作为企业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尽的义务,企业提供的职教经费达155亿马克,是各级政府支付额的7倍多。日本职业教育的办学类型有正规学校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企业内部的职业训练和公共职业训练机构的职业训练。还有一些欧洲国家由于地理位置冬长夏短,学生不能在漫长的冬季进行农田作业,在短暂的夏季为了抓紧农田作业,就不安排课堂教学,而采用季节制;农村职业中学以完成义务教育后的农村青年为对象,利用2~3个冬季,每季有4个月的时间进行教学;为便于农民子弟就近上学,这些学校的位置都距家近,学校规模小但分布广。

三、其他一些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也都十分重视多主体举办职业教育,私立学校在职业技术学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美国培养技术人员的五年制高等专门学校有23%是私立学校,韩国这一类的学校甚至超过90%。可以说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是这些国家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低迷的现状

一、我国实施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市场需求、就业前景如何直接关系到该专业的存在与发展。归根结底,农村职业教育就业渠道不畅,就业后发展前景黯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农村普遍存在的“卖粮难”、“农民中的不挣钱”等诸多现实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直接影响了涉农职业学校的发展。

二、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多数农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毕业后离开农村,找到较理想的工作。

三、职业学校名声影响。农民送子女到农村职业学校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他们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发家致富。而涉农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也是为农民、农村服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当前一些农村职业学校由于所收的学生是筛选下来的相对素质低的学生,整理来讲,比较难管理,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培养素质教育,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践技术的人才培养,是德育、智育和技能相结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少职业学校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农业职业学校要在当前社会形势下稳步发展,不仅需要国家政策支持,要结合江苏省作为农业资源大省的实际,调整办学方向,面向农村广阔天地,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将人口优势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以适应和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

四、如何促进职业教育涉农专业的科学发展

2010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制保护农业及涉农专业学校。我国三农发展思路:农民非农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途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科学发展上水平、农民群众得实惠。

一、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推行了专业产业化办学之路,把校内基地建设成为科技服务的示范窗口

专业产业化的基础就是要加强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学校根据各专业相对应的产业生产现代化的目标,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园艺试验示范场、畜牧场、花卉市场和种羊场等校内外实习基地,并使之成为服务“三农”的重要阵地。校内基地在科技咨询、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兽医门诊、兽药和饲料销售等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和研究。学校实习农场每年可以为农民提供小麦、水稻、油菜良种;园艺试验示范场和花卉市场为社会提供花卉苗木品种、草坪种子、园林机械等。教师带领学生定期去农村采访、举办知识讲座,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发放科技资料,现场指导等形式,把农业科技知识传授给农民。让学生利用毕业生实习时间参与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增强了学生的谋生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了基础。

二、根据当前农业发展情况,开展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

培养复合型人才,就要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徐生高校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一体的办学方式值得推广。这所学校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办学模式,从过去只陈旧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以“面向农村、发展农业、致富农民”为着眼点,按现代农业要求设置专业,科学地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增强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使学生学得好,用得上。让学生既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能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三年来,本着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围绕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科学、准确、合理地设置了食用菌栽培技术、农作物栽培技术、果树栽培技术、花卉栽培技术、养殖业技术、农机维修技术等课程,为农村输送合格毕业生600多人,其中一部分已成为村、屯的示范户、经纪人。同时为农村培训农民400多人,一些村民通过食用菌等项目开发,已经由贫变富,成为当地的技术能手、经纪人。这些经纪人把农副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深受农民的欢迎。通过改革办学方式,开展职业教育,使很多农民转变了思想观念,开始支持孩子学习农村实用技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路子越走越宽,办学效益越来越好,提高了职业学校为经济服务的功能。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还实行“送教下乡,培养科学致富带头人和农村改革发展带头人工程”,在我看来就是一项有前途的改革。根据中央关于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精神,以及江苏省相关文件的要求,适当放宽了招生条件,送教下乡、就近上课。

三、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走多样化办学之路

面对新的形势,职业学校必须坚持“职业教育社会化”的方针,积极探索和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培养与培训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走多样化办学的道路,把职业学校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教育技术服务农民。徐生高校与江苏移动通讯公司徐州分公司合作建立的“农信通”短信平台。学校组织业务精专的专家利用该平台在全省范围内随季节变化有针对性地发布农技服务短信,利用移动通讯技术平台在全省范围内随季节变化有针对性地发布植保、蔬菜、园艺、牧医等方面的农技服务短信,定时接受农民热线咨询,迅速、简便地为广大农民服务。目前参与服务的专家共有14名,覆盖到全省各地,接受服务的手机已达60万部。副省长、徐州市委书记徐鸣来校视察时对这种服务农民的新形式进行了高度评价。

篇3:形势教育论文: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大学生国际形势教育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校园文化,网络教育,价值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在新形势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如何强化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是关系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 科学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水平和研究水平。

一、科学发展观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之间的关系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理念、战略理念、价值理念, 作为最高理念确立起来, 这是人的观念的一次历史性进步。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 符合和适应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 更重要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今社会, 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国家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高等院校具有为国家培养和储备人才的重要职能, 而在人才的教育体系中,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根本意义。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具体的思政教育工作中, 就是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育人是一所高校肩负的最基本的使命, 高校的育人对象是学生, 因此, 高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要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来对待, 要坚决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 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根本目的和中心任务。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一切工作都以学生为根本,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有这样, 才能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

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

古人云:“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学之道, 育人之学, 离开了“德”, 便无所寄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任务。我们必须把德育放在育人工作的第一位。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积极贯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结合现实生活, 用生动的案例,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要以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用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感染学生, 让他们明白公民道德的重要性;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加大力气进行素质教育, 积极引导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同时要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每个年级学生的思想特点,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注重抓两头, 即对大一、大二的学生着重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对大三、大四的学生着重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

(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在潜移默化之中感染人的情绪, 美化人的心灵, 陶冶人的情操, 对大学生有着很好的塑造理想人格的作用。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 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因此, 我们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在开展社团文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加大学生的寝室文化建设, 寝室是大学生很重要的活动场所, 寝室文化的建设对于各寝室间的交流, 学生之间的友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从不知不觉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学会如何与人相处。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让大学生用理性分析辨别网络事件的真假, 学校也要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搭建与学生之间快速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知道事件的真相, 提高学生的网络素质。要开展生动的实践教学活动, 多带学生去实践教学基地, 让学生看看外边的世界, 把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让学生从中受到锻炼和熏陶。总之, 要不断创新活动方式, 让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良好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

(三)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千方百计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让广大师生员工得实惠”是高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不断增强高校的服务意识, 完善高校的服务体系, 扩大服务功能,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高校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如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奖助学金以及贷款、就业指导服务、勤工俭学岗位提供等等。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越来越强调围绕学生发展的目标, 一切都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要树立服务意识, 要建立服务体系。要让辅导员、班主任与每位学生每年进行一次深度谈话, 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升华精神境界, 解决实际问题。要重视加强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 根据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 把思想教育工作与心理辅导紧密结合起来, 及时发现、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 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各类的奖学金的评定, 各类优秀的评定, 入党质量保证, 违纪学生的处理上, 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民主, 确保程序完整, 结果合理。要弘扬正气, 减少降低不满情绪, 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 在教学、辅导、作业、考试等各个环节上做到公平、公正。要强化上课考勤, 把考勤与成绩相挂钩,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风。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 但是思想问题的产生是有其主客观因素的, 是与他们自身的生存发展密切相联系的。因此, 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困难, 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就是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1]。

(四) 加强交流, 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时期, 我们在工作实践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科学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 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我们认真调研, 深入分析当今大学生群体自身存在优缺点, 坚持正确的导向, 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起到“调节器”和“导向器”的作用。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正视大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差异, 坚持由浅入深, 由一般到特殊, 从感性到理性, 从简单到复杂, 层层展开, 循序渐进, 注重灵活性, 做到因材施教;要积极主动, 对于事件的发展要有预见性, 要主动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与学生做朋友, 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格关系, 采取各种方式, 不断交流沟通,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学生, 为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以真理教育人, 以事实说服人, 做到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真正、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实际问题[2]。

(五) 重视和加强信息建设, 发挥网络平台的正面作用, 树立大学生积极的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当今网络社会的特点, 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工作, 充分占领网络高地, 发挥网络的正面导向作用, 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现在的网络不断更新换代, 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QQ聊天, 写博客, 交朋友, 玩微博, 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信息获取、人际交往甚至学习生活方式的渠道, 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如何发挥好网络的正面引导作用,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 变得越来越重要。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抢占网络新阵地, 要积极利用校园网、学校微博、学校论坛展开深入讨论, 引导大学生在群体事件中理性表达爱国诉求。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为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和载体, 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3]。与此同时, 进一步加强对信息管理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信息建设, 维护信息安全。加强信息干预和管理, 对于妨碍国家、社会和学院发展的有害信息, 坚决予以管理。对于校园网上有害的信息, 果断予以删除, 进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和谐、正面安全的网络氛围。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实践证明, 学生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是高等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核心环节。我们要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观活动为契机, 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用最新的研究成果来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娄进举, 闫荣双.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学生工作前行——人文视阈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1) :55.

[2]靳博, 张锐, 王娟.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科教文苑, 2009, (15) :60.

篇4:形势教育论文: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大学生国际形势教育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61-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使用在全国的普及,当代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法律意识显著增强。但中学生的身心发育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在心理和思想上呈现出独立、逆反等特点。大部分中学生在生活中对是非观念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中,中学生需要得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其建立健全积极向上的人格追求的重要方式,也是新形势下摆在中学教育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新形势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1.教育观念的错误

素质教育的提出由来已久,但在高考压力的面前,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中难以得到全面而有效的实施。部分中学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一味强调对知识的灌输,不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的培养。分数仍是评价学生好坏的首要标准,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升学率,不注重对学生全面、持久发展的培养。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学校花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精力极少,甚至对学生形成了不良的导向。

2.教育方法的落后

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这一重要的交流对象。老师讲,学生记,测验考,这样的教学方法基本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视。学生在日常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取很多资讯、信息,教师却无法围绕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与学生展开交流。枯燥、应试的教学模式容易让中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学生只能被迫地听,机械地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师生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沟通。

3.教学内容的局限

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所依托的教材仍缺乏现实意义,教育内容单一且缺乏实践性。实际上,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已经经过几次改革,相较以前,其理论深度与系统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其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仍相差甚远,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讲授的道理无法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单一的教学内容无法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实际,也难以解决中学生的思想实际。

4.教育环境的复杂

21世纪,网络新媒体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无形之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它的广泛普及尤其受到了中学生的追捧和热爱,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网络社会的虚拟性、网络信息的海量性等特点,都给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难题。如何避免不良网络环境影响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避免多样的网络文化影响中学校园的教育管理,都是复杂的教育环境里中学教育正在面临的挑战。

二、新形势下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道德观形成的雏形时期,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最关键的时期。对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观念以及积极的人生理想,更推动着素质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2.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中学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

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帮助中学生解决实际生活的思想困惑,培养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使中学生将自己的成长、成才自觉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自觉地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中学生积极顺利的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3.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新形势下新问题的必然选择

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沉溺网络世界影响学生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网络欺诈事件弱化学生的道德意识,网络这把双刃剑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对中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其甄别信息的好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三、新形势下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1.以学生为本,转变教育理念

虽然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许多中学教育仍未从思想上接受素质教育的观念。在高考的压力下,以分数论高低,以成绩评优劣仍是部分中学的常态。实际上,这种观念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思想政治素养并未得到应有的提升。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仍需转变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换位思考学生的实际需要。应坚持着眼于中学生的健康、长远发展,注重对中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注重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保护中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中学生的自主思考及创新的能力。

2.依托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网络在给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快捷的网络操作可以使社会的热点问题得到及时传播,老师可以将国家关注、网民热议、学生关心的问题放到课堂上来分析、交流。这样做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泼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参与性,更能引导学生对网络的关注重点,帮助其形成正确的网络观,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3.举办主题活动,丰富课外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在课堂上,应注意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学习,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要求。开展传统文化主题学习,可以让中学生在感受中华文明魅力的同时,明善恶、辨美丑,增强学生对传统道德观的理解,在品味经典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开展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主题活动,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坚定信念。理想和信念的形成是一个需要长期培养的过程,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及共产主义信仰的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起艰苦奋斗的意识,避免其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在当前的成长环境中,中学生容易在心理发育和生理发育的过程中产生一些性格问题,需要得到及时而有效的引导。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通过向中学生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顾畅.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学生教育,2012(09).

篇5:形势教育论文: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大学生国际形势教育的路径选择

随着高校扩招, 大学生数量激增, 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已经发展的越来越严重。进入21世纪以来,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高校创业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引导大学生把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途径。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 对于创业教育还没有系统性和时效性的研究, 需要我们在认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合理的探索。

2. 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顾名思义是针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的教育, 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等多方面的素质, 在激发大学生创业欲望、磨练大学生创业意志、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可以转变观念, 从就业转向创业, 鼓励学生把创业精神和理想更好的发挥出来, 不但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 还可以帮助他们就业, 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3. 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处于初步阶段, 较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阻碍。

(1) 教育观念陈旧。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作为新出现的教育内容, 势必会对传统的教育造成一定影响。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于创业教育没有深刻的认识, 并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创业教育, 导致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 学生不能更好的领会创业教育的精神。

(2) 没有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我国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当前并没有真正的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当中, 很多高校没有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缺乏专业的课程设置。很多高校要求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但是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 对于创业的教育内容少之又少, 更谈不上单独的、正式的对于创业教育的课程。

(3) 缺乏高质量的师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使创业教育的开发者和实施者, 要求教师能具备激发学生创业欲望的能力, 并具备专业的理论和技能知识, 可以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实际教学中, 很多都是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师兼职创业教育课程, 对于创业教育的内容没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只是单纯的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 缺乏专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 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不能给予应有的帮助。

(4) 缺乏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于创业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 开设了相关的理论课程。但是对于创业教育来说, 需要走向社会, 目前来说, 高校的创业教育缺少必要的实践平台。社会各方环境对于创业教育的支持较少, 没有提供较大的实践平台, 很多大学生由于缺少资金、资源紧缺等原因造成创业停滞, 而社会对于创业学生的不理解更是阻碍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

(5) 创业教育功利性强。自1997年, 清华大学引入创业教育以来, 我国很多高校实施了很多措施和政策, 以扶持创业教育的发展。1999年开始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经成为众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 在众多比赛中, 有很大的功利性, 在保研或奖学金评选过程中会有加分的优惠政策, 使得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出现了偏竞技的精英化教育。

4. 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效路径的探索

(1) 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创业教育。首先, 学校要转变观念, 在认真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基础上, 提高和巩固创业教育的地位, 把提高学生创业意识放在首位;其次, 教师应该转变观念, 集中精力研究创业教育的内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想;最后, 学生要转变观念, 认识到创业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2) 完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高校应该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 调整和构建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使创业教育从课程设置的比重体现出其重要性。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的良好结合, 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3) 培养卓越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在创业教育中, 教师队伍占据重要的地位。应该打造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 不仅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 还应该具有创业经历等实践经验, 通过深刻的研究和自身经验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引导和帮助。同时, 还要注重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和长远性, 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时刻把握时代的发展, 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4) 打造优质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在调整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 应该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高校应该积极主动的处理好和社会各部门的关系, 为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 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业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方便和帮助。创业教育需要社会、高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的配合, 使学生提高创业能力, 更好的和社会接轨。

参考文献

[1]刘尧飞.我国高校典型创业教育模式与发展对策[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35 (4) :138-142.

[2]王左丹, 侯永雄.大学生创业教育人事的不足及其路径研究[J].华南师范法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4) :69-72.

[3]焦烈, 王尧.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5, (2) :46-49.

[4]郭伟, 孙海燕, 韩珊珊.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4, (2) :52-53.

上一篇:第4章 钢结构工程施工常见质量问题预防措施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应试“四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