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生物和生物圈

2024-08-05

初中生物生物和生物圈(精选6篇)

篇1:初中生物生物和生物圈

初中生物学科的地位和教学

——边疆农村生物教学地位和教学

【摘要】:在人类21世纪的今天,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已经发展成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而且成为21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发展。然而生物学科在我国是初中学校的眼中一直是“小学科”,老师眼中的“豆芽科”,学生眼中的“副科”,我们应该如何改变现状呢?我们在生物教学方面又应该如何运用.?如何才能提高生物学科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让学生更好的学好生物呢? 【关键词】:初中生物 地位 课堂 教学 副科 学习教学工作

一、生物学科的地位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对人类来说,生物的确太重要了,人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生物。生物学太重要了,它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都要靠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上个世纪以来,生物科学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和突破已经使生物学这门古老学科焕发了青春。随着它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作为医学,农学、环境等学科的基础,更为物理、化学、信息科学、材料与工程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极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学已经成为21世纪带头学科之一,生物工程已成为21世纪龙头产业,生物科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生物科学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而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生物,又是怎样一种地位呢?

我们将英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一比较便可得出结论。众所周知,英语从六、七十年代的学而不考,到按一定比例进入考试成绩,发展为现在的中考120分,生物确不参与中考。这样在学校师生眼中它就名副其实的成为了副科,班主任要求学生不要花费时间,学生就认为可学可不学,考试前应付一下就可以,考好考差一个样。而英语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初学科的龙头老大,甚至在大学里它也是牢不可破的第一专业,哪怕你是中文专业的。而在自然科学发展最为迅速的生物科学、日益呈现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生物科学,几十年来仍然是原地“一二一”。与高高在上的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比起来,它只是一个小老弟!我国现行全日制中学教学计划中,生物学的“副科”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却是人为造成的。解决这个地位间题,是中学生物教学改革中首要的问

关于生物这样的学科,我们教育界给它付予的名字很多,象其他不受重视的学科一样,从最开始的豆芽科、到副科、现在又有一个新名字叫非基础学科。说白了,就是中考科目里没它。我们的教育历来存在学科歧视,我们也高喊“科教兴国”,一面体现出国人强烈的实用主义。科学算什么,考起重点高中才要紧!是啊,英语120分,生物0分,孰轻孰重,你还不明白?在国人狂热的学习英语气氛中,耗费了多少人的时间和精力。大部分人学了几年英语的作用是什么?你看国人在教牙牙学语 的幼儿的时候,都是教他“bye、bye”而不是“再见”这就是明证。多少人今后会用、一定要用?笔者是在90年代读的初中,到大学毕业学了9年英语,而今搞教育,也不觉得非它不可,几乎不用。而现在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要学到不读书,有些还要考什么等级证书等等。为什么要耗费那么多人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很多人学起来都很困难,天天记天天被都不一定学好,真正学好的也没几个,学了有用的和用得上的又有几个。有人会说,我们要向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当然就要学习它的语言。以为学了它的语言我们的科技水平就提高了。果真如此吗?那么一向瞧不起美式英语的英国科技水平是不是就该是世界第一了,因为他们才是英语的老祖宗。在这方面我们为什么不学学日本,用专业人士对国外科技图书资料进行了大规模的翻译,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日本的经济、科技实力有目共睹,与美国关系更铁,也没有日本人象中国人那样狂热的学习英语。笔者无意贬低英语的作用,但我们的确应该正确对待生物这们学科。这样的感触不仅仅生物这个学科有,我们学校的其它几个“副科”教师也有同感,有些教师在写课堂总结时这样写到:这些日子,我的心情很郁闷。上课的几个班级,课堂纪律太差了,根本没办法组织教学,说话的、看书的、做语数外作业的,五花八门,怎么说都不听,根本不把我这个副科老师的话当一回事。唉,现在只要一站到教室门外,心就发虚,腿就发软。上这样的课真是折磨人啊!谁让咱是“副科”老师呢?甚至家长也拿我无所谓。”找来几位所谓的“副科”老师闲谈,发现他们的确很苦闷,也一心上进,希望和主科老师一样的受到尊重。难怪经常发出这样的感触:教“副科”真难,做“副科老师”尴尬。的确,主科老师有辅导、有升学压力,无论时间上、身体上、精神上都比“副科”老师承担的更多责任,看到课后、星期天、节假日那些副科老师的悠闲,心里上也是那么不平衡!尤其是毕业班的老师也在盼望着“解放”的那天,甚至有的毕业班老师戏虐:想减肥吗?请带毕业班吧!

万事万物万人都一样,围城内的想跳出去,围城外的想钻进来.很多时候我们当事人看到的都是对方的荣耀的一面,而他们阴霾的一面却视而不见。

得和失是一把双刃剑,心态很重要。一些“副科”老师不满足于现状,改了行,带上了主科,成绩大多数都比专业的好,这足以说明,副科的老师并不是低能儿。付出就有一定回报。在好多领导中不也一样有“副科”老师吗?真正有能耐的人在任何岗位上都会发光的。“地”永远敞开它的怀抱,“位”是自己攀登坐上去的!唯有自己才是地位的提升者。踏实走好每一步,为自己创造精彩吧!

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高举科学的旗帜,到现在“科技兴国”响彻云霄。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却把科学扼杀在死板的课堂上,让学生“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在纸上做实验,死记硬背这怎样强化一个民族的科学素养?让我们的国人一起转变我们的旧观念吧!我们的教育者们、教师们、家长们、我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来转变我们教育的现状吧。

教育、考试政策的制定者们、教育的决策者们,面对迅猛发展的生物科学,基础教育指挥棒是不是也该有所转变。愿我们的国人实用主义真正的实用一些。

二、怎样教好初中《生物》

在我们边疆农村中学像生物这样的副科可以说历来没有得到重视过,学校不重视,家长不重视,学生不想学,等升入高中需要学的时候基础就很差,所以高考时候综合科就很差,从现在的教学体制和高考的重视程度来看,副科应该引起我们的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在新课改中《生物课程标准》呈现了三项新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其目标指向是进一步深化生物学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生物学科在学校教师和学生心中的地位,使生物学科教学真正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的基础和素养,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式。

1、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在我们农村中学学生的基础差异很大,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校根本不想学习,在学校只是来混时间,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实在太困难,只能做到照顾大多数,其本质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为此,生物学科教学改革应以此立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上下功夫,在调动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上下功夫,在激活学生的思维上下功夫,教学目标的定位既要恰当,又要体现多元化,即为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及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整合,真正让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所得,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去解释自然现象、解决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等等,为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及奠定良好的基础。

2、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以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主要载体,强化活动课程,落实科学教育的措施,教学中注重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以提高技能为目标,精心设计并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科学教育活动,如指导学生对校园的树木进行识别、分类和挂牌,制作动物、植物标本等等,组织学生参观生态农业、无公害蔬菜基地、污水处理厂等科普教育基地,以此教育和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要倡导探究式学习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力图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习生悼念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广大生物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课题《生物课程标准》把“什么是”、“为什么”两问题说清楚了,怎样才能搞好生物学科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笔者认为要把握好几个问题:一是要组织全体生物学教师积极参加通式培训,以便让每位课程标准的实施者弄清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者的背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从而明确自己该如何参与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去,切实提高贯彻课程标准的自觉性。以下是笔者的几点见解:

1、用实践学习生物

脑功能定位学说表明,人类大脑由两半球构成,大脑对人体的运动和感觉的管理是交叉的,左半球的功能 侧重于逻辑思维;右半球侧重于形象思维。左、右脑半球犹如两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加工系统,它们各司其职,相辅相成,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思维活动。传统的生物教学,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轻视形象思维的发展,不专注于实践的作用,同时影响着智力的提高。因此,笔者主攻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的锻炼。在生物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点:①加强实验教学,只要有条件做的实验我们尽量做,这是形成丰富表象的主要途径,一个成功的实验,会留下深刻的表象,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实验过程,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表象。②运用形象教具,来丰富学生的感觉,如模型、图片、挂图等。③理论联系实际,广泛摄取表象,引导学生到自然界去识别生物、调查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等。在教学中,笔者要提倡多种生物信息的渗透,以便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象。

2、研究性学习生物学

生物学作为一门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自然学科,在新世纪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致癌基因、从转基因动、植物到克隆基因,渐渐地成为有文化的公民必备的常识。其中“生命科学”、“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显示出了其领先科学的优势,生物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及“生物实验”’的普及,对“研究性学习”的引入创造了有利条件。生物学实验中的验证性实验及探究性实验,非常适合初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上述学习,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有关生物体结构、功能及进化方面的理论知识。生物学与地理等学科结合,可以为学生创造探索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乱伐森林与沙尘暴、雪尘暴肆虐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生关系的调查。“研究性学习”渗透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前提,以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问题为研究主题,以个人或小组活动方式进行专题研究,建立起师生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1)、让学生成为课堂实践者

目前的学校教育,课堂仍是主阵地,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传授知识,将前人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一本教材,一块黑板,学生思维也受到某种条条框框的限制,患得患失,丢失了个性和创意。而新课程标准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研究者

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多种形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体现学习,但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如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的学生说外界条件主要是光、有的说土壤、有的说水份等等。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激发探究的兴趣。把课堂交给学生。„

3、学好生物的关键—兴趣

虽然学好生物的关键兴趣,但我们的情况却相当令人担忧,从我们的教育系统到学生和家长,总体上还不太重视生物这一学科。尤其是在初中,生物科一直作为副科,使生物在初中教学中一直倍受冷落,何谈学习兴趣。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非常复杂。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涉及因素很多,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但是只要我们能从学生接触生物这门学科开始抓起,尽早培养学生的生物意识,从小就开始灌输生命科学重要性的意识,让学生尽早地重视生物学以及相关的学习,自小就打好生物基础,必然能使这种不良的状况及时得到改善。初中生物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地方其实很多,尤其是新教材的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灵活而多样,大多内容都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既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又增加了实用性和趣味性。(1)、“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把握开始尤为重要。

课堂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最基础的阵地,因此,充分利用好第一节的生物课和以后每一节课的开端,对学生积极性的提高非常重要。对每一届学生,初一的第一课,我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致同学们”为基础,以小故事的形式为他们展示生物学中最新的发现、最新的进展以及生物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而在讲的过程中我通常会有所保留,每个故事都以问题结束。(2)、重视实验的作用。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新教材更是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和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和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时再紧张的情况下,我也会尽量让学生多动手。(3)、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兴趣。

现行的教材所配的教学影片相当精彩,如果能充分应用,一方面会比教师口头讲解更为直观,另一方面也肯定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如讲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及其原因”时,一组组现实的画面,把各种生物恶劣的生存环境一一展现出来,比课本单调的文字更能增加学生的印象,更容易转变他们的思想意识。(4)、结合时事,不失时机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有些知识本来比较枯燥,但是如果与某一个新闻故事有关的话,往往会比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到《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这一节课时,一位学生提到了他从网上看到的一则关于两极冰川在不断融化的新闻。很多学生都知道是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全球变暖引起的。我问了一句:如何才能阻止这种不好的事情继续发生呢?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学生们都想了很多的假设。植树造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节约能源等的答案都一一冒出来了。最令大家捧腹的要数一位男同学的答案了:全球每个地方都放一些氢氧化钠,甚至可以用飞机喷一些到空中(我们在讲光合作用的原料的时候曾经提到过,氢氧化钠可以吸收实验装置中的二氧化碳)。他的“创造性”答案使这个题目的议论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4、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论甚至有独到的见解的思维。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材、不同于教师的解题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且有新颖性、新特性„„,均属于创造性思维范畴。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1)、重视思维过程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时,重视思维过程是进行教学的关键,其教学方法就在于让学生显示其思维过程。(2)、强化思维训练

在课堂创造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思维训练途径,以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广阔性之目的。进行统摄思维训练,运用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对一章或几章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知识成块思维就会很清楚。

5、生物学实验的复习策略

生物学实验的复习,是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和形成基本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此,提出如下复习策略与教师们交流。要将实验内容融于构建的知识体系中。复习实验内容应以知识体系为基础,并与知识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正是我们复习水分代谢的一个重点内容,因此复习中如有条件可再做此实验,并研究、分析问题。

6、转变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三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生物学科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吸收传统教学的优点,摒弃其弊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是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合作、民主、互动的。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教师要适度允许学生在成长中犯错误,因为问题学生将可能使你成熟。教师要注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进步。教师应重视用教材教、重视学生自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学会宽容,学会倾听学生的诉说。

7、挖掘课程资源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并按照《课标》的要求,全程备课,理解教材的设计思路,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挖掘课程资源,弥补教辅材料的不足,这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尽量动员学生一起来寻找课程资源,至少有以下好处:(1)小组分工,每个学生只负责一部分,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2)同龄人一起寻找课程资源,互相学习,互相教育,效果更好;(3)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能力得到提高;(4)学生自找的材料范围更广,更切合实际,又可减轻教师的负担。

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概念,必要时可走出教室,把大自然作为课堂。如“探究蚂蚁的行为”和“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这两个活动,我们只有到周围的林地、草坪和田间等室外环境,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实践证明,室外活动使学生更留心周围的自然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更浓了。但一定要组织好,注意安全。

8、及时评价是促进课堂教学的活力源泉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课改后生物实验活动更多。要让学生喜欢上《生物学》这个学科,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是活动中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探索评价机制,及时评价,才能增进和保持生物学科课堂的活力。

及时评价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每一次评价不要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要侧重这一次任务的关键评价要素;(2)特别要关注没有突出表现的学生;(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要与本学科教学目标相结合,宜粗不宜细,可点到为止,至少让学生得到鼓励。

总之,教师应重新认识新一轮课改背景下的生物学课堂教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无固定模式可循,教师应本着“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态度来创新发展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内涵。

参考文献:

[1]、《赢在执行》 余世维 2007-9 2005-4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万通商聊网 [3]、智库百科 [4]、《生物课程标准》 [5]、初中生物教材

篇2:初中生物生物和生物圈

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二、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1、遗传现象∶性状从亲代传给子代的现象。

篇3:谈初中生物实验的“度”和“导”

生物教学应增大实验的力度, 但也应注重实验的“度”, 即适中、适度。同时,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 教师的“遥控器”的“导”的作用应充分发挥, 不能失去调控和指导。本文重点论述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导”和“度”的可行性策略。

一、把握“度”

1. 基础知识的铺垫——“高效度”

生物以实验为基础, 实验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但大多数教师关注的是实践能力方面作用, 忽视实验的知识强化的作用。因此, 借助于生物实验, 有效复习相关知识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实验前, 做好知识的“铺垫”也不容懈怠。但知识的复习不能面面俱到, 也不能简单地流水式过一遍, 应注重方法的趣味性和吸引学生的专注力, 应平中见奇, 快速切入与实验相关的知识, 从而直接触及实验中所需要的知识。

2. 实验导入——“磁力度”

巧妙的导入可以激起学生对实验的探究欲望, 营造浓厚的实验氛围。例如, “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 实验前, 教师采用简单的问题式导入: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东西, 用什么才能观察到呢?为什么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显微镜有哪些结构和组成?各部件分别有什么作用?你会使用显微镜吗?类似于谈话的问题, 会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促其认真地操作起来, 会有“我行、我能行”的氛围。

3. 注重人人参与——“参与度”

高效课堂的标准之一就是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只有参与率高, 才会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只有主动参与, 学习效果才会提高。因此, 生物实验时,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丰富实验方式,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动手、动脑、动口, 全身心投入到生物实验活动中。

4. 分析和提问——“多角度”

例如, 在教学“显微镜的使用”时,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显微镜, 用问题法引导学生比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用效果要好。“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而设计的问题注重“多角度”, 从不同的角度, 以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该怎么做, 也体现教学的重、难点。

5. 实验评价——“中肯度”

传统的生物教学、评价方式多以教师的评价为主, 评价也是简单的A、B、C等级的判定, 或者是好、中、差的简单评判, 这种评价使学生学习兴趣被压抑、学习积极性被扼杀, 不利于提升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应多给学生赞扬声, 使他们保持探究学习的热情和乐于学习的欲望。因此, 激励性的教学评价、多元化的评价更不容忽视。

二、把握“导”

1. 厌学——诱导

虽然生物实验生动、直观、形象, 但多数生物实验也枯燥乏味, 学生对实验没有了兴趣也不觉得新鲜, 例如,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实验, 骨燃烧发出难闻的气味, 使多数学生捂上了鼻子, 将头转向了窗外。用稀盐酸浸泡骨头时, 稀盐酸也有刺鼻的怪味, 使学生产生厌烦之色, 倦怠之嫌, 为此, 教师从实验的方法等加以引导, 使学生专心于实验, 使实验逐渐成功, 从而, 内心产生愉悦感、成就感。

2. 难学——疏导

实验过程中, 遇到困难是难免的, 教师的指导可以使实验得以顺利进行。

例如, 显微镜的使用时, 如何找到物像、玻片制作中气泡的产生;观察骨髓的反射实验, 骨髓的反射现象不明显, 提示学生应进行多次反复地实验;有丝分裂的实验比较难, 先引导学生看有丝分裂的视频录像等, 这些指导和疏导有助于实验的进行和实施。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验很多, 体现生物学科以实验为主的特点, 实验也是生物学习有效的方法和教学手段, 如何让这些实验在生物课堂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体现新课程标准的体验、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模式的构建, 体现课堂的互动和精彩, 教师的“导”和实验的“度”是实验课的催化剂, 生物实验教学中, 注重“导”, 关注“度”,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使实验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探究的平台, 展示自我、放飞思维的舞台。

摘要:实验对于生物教学的意义犹如乐器之于乐手的意义, 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 才能更好地培养其动手、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文章从生物实验的“度”和“导”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着力对实验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定位, 力求让实验教学在生物课堂上真正发挥效用。

篇4:初中生物生物和生物圈

摘 要:两栖类动物作为有脊椎动物里面的鱼类和爬行类动物之间的过渡性动物还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关键性动物。它既有鱼类的生理特征又有爬行类的形态特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它的痕迹,也是我们喜爱的动物之一。按新课改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主,教师教导的原理下要积极带动学生深入观察实时生活并结合学习的内容和生活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两栖类动物;生物进化;新课改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23-01

生物进化历程是包括在初中教学中的必要内容,也是解开自然界中奥秘的扎点,我们解开这一点的中点和起点也关于两栖类动物。

生物课对初中学生来说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指学生第一次接触这门课。熟悉是指学生每时每刻和生物共存,所以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极大,老师为带好学生要抓好杂点并要有节律性的解释相关内容。

研究生物进化是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解开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来更好地推动生物科学的跨越式发展。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如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早期都是有鳃裂和尾,说明了脊椎动物和人是某些古代的低等动物进化来的。

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发育为变态发育,成体即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如青蛙,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由此两栖动物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占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两栖动物能证明动物进化的一个关键环节。即水到陆生,两栖类动物的进化完成了从水生到陆生,从鳃呼吸的转变。

两栖类是由鱼类进化来的独特种类,我们可以通过某些生理特征来判定某种生物是不是两栖类。而大多数的特征都是从他们的祖先鱼类那里继承而后变异来的,大多数变异的发生都是有利的,因为这种进化特征可以使他们增强摄取和防御能力。

两栖动物的特征与鱼类十分相似,他们的心脏是由左右两心房组成的,然而,动静脉血在心室中的混合使得两栖动物的呼吸系统非常低效因此作为补偿,两栖动物可以通过体表皮肤和口腔表皮吸收更多的氧气,然而这种通过皮肤呼吸的方式类似于鱼类的腮式呼吸。

两栖动物还有其独特的繁殖习性,就是幼体在水中发育鳃呼吸成体肺呼吸,这使得他们能够在路上觅食,并寻找住所,当两栖类动物性成熟之后就又回到水中进行繁殖,它们在水中交配,雌性在水生植物枝上产卵,有些鱼类体内有鳔,这可使他们在水中保持直立但是鳔不能够吸到水中的氧气到血液,有科学证据表明通过基因突变,这个时候已经有许多的毛细血管和纤毛在鱼鳔上形成,就像一个原原的肺结构,这样的进化就使得这些鱼能够在陆地上停留较长的时间,因此在干旱的季节这些有肺结构的鱼就能迁移到附近的水生环境中,从而保持一个种较好的存活率,这就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有些鱼已经具有肌肉,如肉鳍这种肉质鳍结合了鱼鳔到肺的突变,使得这些鱼能够在陆地上迁移的更远,利用他们的重鳍这些鱼类能够在陆地上推动他们的身体前进,而且这也使得这种鱼类能够存活繁衍并进一步进化出四肢,由于他们的死只能够更好的适应在陆地上的生活并且他们的非结构能够更有效的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因此他们就可以更长时间的生活在陆地上,并进一步演化成早期两栖类。

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离不开生物进化的大致趋势,动物而言两栖类是水生动物演变陆生动物的过渡性动物,他的幼体向他的祖先一样用鳃呼吸在各个鳍的协调下游泳成体以后和他的后代一样用肺呼吸,但还在离不开水的缘故皮肤辅助呼吸,在他演化过程中隐藏不了的变化,和生理形态特征来完全可以证明两栖类动物是一个生物进化中的关键性动物研究进化历程的活化体。

在培养情感态度上教师该强调的一点是制定目标和不断地奋斗是取得成就的基础,我们要很成功的讲解鱼类在水中生活的长期过程中渴望陆地生活,而把这个为制定目标,结果达到目的,这样一个精神我们学生和每个人应该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晓鸿.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尾两栖动物食性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2008(02).

[2] 高正发.四川绵阳市两栖爬行动物区系及地理区划[J].四川动物,2006(02).

[3] Dubois Alain,江建平.现生两栖动物的高级阶元命名[A].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暨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

[4] 李 成,江建平.无尾两栖类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栖息环境[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

篇5:初中生物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

尿的形成和排出

一、课程标准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要求学生能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交流讨论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尿的形成和排出》是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4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习了人体代谢之后,再进一步让学生知道代谢废物的排出,从而保证健康的生活。为了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编者按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尿的排除和泌尿系统的卫生四个部分进行编写,本节内容也能使学生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2、教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征: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2岁,他们学习生物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充满兴趣。

(2)知识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特别是在理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时,对于七年级的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泌尿系统卫生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1、肾脏的结构

2、尿液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课时安排:2课时

四、评价任务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在教学中我以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为主线,以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为载体,主要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再根据对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帮助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五、教学活动方案

情景导入:这是2004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田世国获奖时的片段,他之所以成为“感动中国·2004人物”,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1、泌尿系统的组成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0页到62页的内容看看泌尿系统的结构图和肾脏的图形然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展示泌尿系统结构图和肾脏的图形)

(1)泌尿系统主要由哪些器官组成?各有什么样的功能?(2)注意观察肾动脉与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推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给予评价。

师:通过阅读教材,结合收集的资料和已有知识进行思考、讨论,得出: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组成,尿液是在肾脏中形成的,血液有肾动脉流入肾脏由肾静脉离开肾脏。那尿液在泌尿系统中是怎样形成的呢?

2、尿的形成

请同学们观察肾脏的结构以及肾单位的组成课件并对以下问题作出回答:

(1)形成尿液的器官是哪里?

(2)肾脏是由哪些结构组成?

(3)每一个肾单位是又哪些部分组成的?

(4)肾小球的实质是什么“球”?

师:回答得很好,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由皮质、髓质和肾盂构成,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肾小球的实质是一个血管球。那血液在流经肾单位的时候有什么变化,与尿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下面给大家一份资料(课件展示资料和肾内部的结构),这个资料是某健康人肾动脉中的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原尿)和尿液中的主要成分的比较,请同学们充分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并结合观察肾内部结构的课件,对比,推理,讨论,表达,交流回答以下问题:

(1)比较尿液和血浆中的成分,说出排尿是排出了哪些物质?(2)比较血浆与肾小囊液中成分含量的差异,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3)比较尿液和肾小囊液中成分的差异,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师:通过我们的分析可以得出,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形成原尿。

肾小管对全部的葡糖糖、部分的无机盐和大部分的水有重新吸收的作用形成尿液。(多媒体展示FLASH)那观同学们能用语言归纳尿液形成的过程吗? 学生看完尿液形成的FLASH后,更加明确尿液形成的过程,包括两个环节: 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形成原尿。肾小管对全部的葡糖糖、部分的无机盐和大部分的水有重新吸收的作用形成尿液。

师:请同学们来过把医生隐,请看教材62页的活动,这张表是某人的尿液化验单,根据所学的知识,请推测一下这个人肾脏的哪些结构出了问题? 3.尿的排出

引导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的图,并阅读教材64页的内容,回答

(1),尿液的形成是连续不断的,而为什么排尿又是间歇的?

篇6:浅谈初中生物教学问题和应对措施

摘 要:初中时期的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生物科目,学习生物知识,一方面会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会对生物现象的正确认识起到作用。笔者由初中生物课程的特点为出发点,先是介绍了初中生物教学现存的问题,分别是对生物实验没有正确的认识、对抽象的知识点缺少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不足,以及师生之间互动不足。然后指出了改善初中生物教学的应对措施,具体包括强化学生对生物实验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等,从而帮助提升初中生物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 问题 措施

初中时期是学生为将来生物学习奠定基础的阶段。进行生物内容的学习,一方面会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另一方面会对生物现象的正确认识起到作用。由此可见,初中阶段的生物课程对学生进行生物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社会的发展鼓励素质教育,同样对于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上也是倡导素质教育,由此引发了很多问题,影响到了课程的开展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所以,解决好当前诸多的问题,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物教学的质量,促进和谐发展。[1]

一、初中生物教学现存的问题

1.对生物实验没有正确的认识。初中时期的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生物课程,一般的学生对于新鲜事物都会存在很强的兴趣,对于生物课也不例外,尤其是对生物实验课。然而却不能对所有的实验课都存在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于变化不大的实验内容兴趣不强烈,懒于实验操作。此外,学生过分关注实验的外观变化,不去分析实验原理,对实验课缺少基本的认识,难以实现开展实验课的教学目的。[2]

2.对抽象的知识点缺少学习兴趣。由于生物课程是在初中时期才开始设立,新课程的神秘性吸引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因为许多的生物知识点都是抽象的,难以让学生与实际生活产生联系,导致大部分学生逐渐缺少学习兴趣。正是由于学生难以从生活、学习中发现生物抽象概念的踪影,理论与实际的不联系使他们逐渐丧失理性的认识,学习的兴趣也逐渐减少,最终降低学习效率。[3]

3.学习的主动性不足。即使当前中国已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然而因为以前根深蒂固的教育方式难以马上改变,导致当前的初中生物教学仍旧以教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很显然,这种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乐趣,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4.师生之间互动不足。以往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转变,当前授课的方式还是以老师讲解为主,师生之间互动交流不足,仅有的交流机会还是在上课的时候,难以让老师充分了解每一名学生的真实情况,更不要说制定出适合班级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了。此外,学生面对疑问,难以通过和老师的互动交流获得解决,长此以往必将使得学习效率下降。

二、改善初中生物教学的应对措施

1.强化学生对生物实验的重视

学生对实验课程充满兴趣的原因在于猎奇心理。具体的实验课程中,学生普遍存在注重实验反应、不分析实验原理的特点。所以,生物老师在开展实验课程时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对实验现象开展理论分析,引导学生去关注实验进行时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注意事项,建立认真学习的态度,切忌只关注实验表象。此外,开展的实验内容要尽量去结合实际生活,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对某一科目缺乏兴趣时,那么对这一科目的学习也会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心理,初中生物也不例外。一旦学生对生物产生厌烦心理,无论教师使用何种教学手段都不会达到预期效果。所以,身为生物老师,必须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如学生对生物科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便会积极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之中,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生物老师放手由学生来组织实验,无论是知识的采集、实验的操作都由学生进行,通过自行性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常见的方式如下所示:

(1)开始的实验内容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2)进行生物课程的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3)把书本中枯燥的知识点与实际相结合,利用实际生活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学会积极鼓励学生,放手由学生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习充满趣味性。

3.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新课标指示,初中生物教学不但应当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而且要求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充分用于实践中,借助这种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水平。所以,在确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应当使学生通过实践来充分体验生物所带来的趣味性。例如,在讲授种子发芽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验,每天观察与记录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一些状态,待实验结束之后,借助研究实验所得的数据来概括结论,继而与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比对,进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经过实践,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r经过知识的运用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更深的领悟,激发学生对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如果以上难题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对学生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当摒弃以往的教学方式,摒弃以往的教学思想,选择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教师应当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对生物实验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在强化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前提下,从实质上改善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当以新课标为出发点,解决教学阶段内存在的问题,在持续改善初中生物教学的前提下,改善生物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l]陈凯,万娟.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1).[2]曹芸.论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的转变[J].新课程研究(基拙教育),2010,(02).[3]周万琴.对初中生物教学中多谋体技术应用的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1).作者简介

上一篇:药品配送员工作总结下一篇:描写梅花的诗句集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