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

2024-07-31

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精选8篇)

篇1: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

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

株洲市第二中学 刘辉琴 杜新宇

【摘要】

《算法与程序设计》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选修一模块。本模块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算法与程序设计》本身枯燥、难懂,理论性、实践性强,教学难度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如何找到一些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程序设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关键字】

算法与程序设计 Visual Basic 处理教材 整合 创新思维 实例教学法 小组互助 【正 文】

“万事开头难”,程序设计尤其如此。首先,对于几乎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高一学生而言,编制一个完整的程序必须先了解程序的基本结构,掌握常量、变量和表达式等概念,学会输入、输出、赋值等语句的格式,这些内容枯燥而难以记忆。其次,由于计算机在计算方面的独特优势,使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技术思维方式和学生一向习惯的数理逻辑思维方式有所不同,这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扰。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1、大胆处理教材,整合课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所在地区信息技术学科使用粤教版教材,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模块中选用Visual Basic语言描述算法。VB中的对象主要用于构建界面,而具体程序功能的实现则要编写代码行,因此任何一个完整的应用程序都不可能只用对象或只用语法。教材中第二章《程序设计基础》讲述VB语言基础知识和程序的基本结构及相关语句的格式。第三章《可视化编程》讲述VB中对象的使用。笔者认为在讲授时不宜将两者分开,要把VB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将这两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坚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打破以课本知识的逻辑结构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模式,先不讲基本概念,改用从简单的实例人手,通过让学生观看、模仿,在实际操作中去探究和领悟这些概念,并适时地加以归纳总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比如,在讲到循环结构中DO——LOOP语句和FOR——NEXT语句的用法时,我用DO——LOOP语句的4种形式和FOR——NEXT语句实现求解N!的过程,让学生去观察、领悟它们的异同。

2、重视实践活动环节,通过实例教学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发散思维、类推思维、求异思维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创新思维形式。

VB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例教学法是笔者在本模块教学中的常用方法。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选择一些接近学生的生活,有趣的、有实际意义的小程序为实例。通过对实例进行理论分析,指导学生模仿,通过知识再现达到在实践中领悟知识,开拓设计程序的思路。在V B编程中,循环结构是程序设计中学起来很费劲但不可或缺,对于多重循环更不容易弄清其流程。这时可以在课堂上以现实中的问题为例子向学生提问,例如:时针每走过一格,分针将会走过多少格?秒针又会走过多少格?根据日常生活中的情况,可以形象地把分针、秒针和时针的运动打比方,这就是三重循环嵌套。

教师鼓励学生针对实例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算法,逐步引导他们改变以往单一的、逻辑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地考察问题,并在实践活动中,借助程序的编译反馈信息检验思维成果。通过设计程序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途径之一。例如:在排序算法一节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的多种方法(冒泡排序,选择排序,快速排序等等)从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程序设计算法中的枚举法、分治法、递推法、递归、动态规划法等等,都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的训练方法。

3、采用小组互助的学习方式,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协作能力。

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安排一些小组的任务,让多人在一起协商、协作来完成任务,学会团队协作、集体决策,不仅适用于《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学习,还适用于日常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在思想的碰撞中往往会产生智慧的火花。

如:学习过程的定义与调用

教师在上机课时采用小组互助的学习方式,让组内同学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教师给出上课时的教学任务:编写一个判断素数的公有过程,调用素数过程,实现(1)产生一个三位随机素数数组x(10);(2)验证一个大于2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3)找到四位正整数中的超级素数。

这些任务数量较多而互相有关联,小组成员内部分工,每两位同学至少独立完成其中一个小任务,然后小组成员将小任务汇总,积极讨论难点,共同攻克,使得大家不断提高能力与学习效率。

基本流程:

1.教师下达任务后,学生完成组内分工。

2.学生6-8人一组,每位学生首先完成所自己所分配到的任务,如组内成员遇到难点,要求组内其他同学相互协作,提供必要的帮助,如果互相讨论之后还是无法解决,则应由组长请教老师,再由组长教给其他组员。3.各小组成员经过任务汇总,完成整个教学任务。4.各小组推选代表展示成果。

5.课后小组成员可以继续深入讨论学习。

采用小组互助式教学,营造出自由宽松的氛围,学生拥有高度的参与性、自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小组成员互相学习、互相沟通、互相帮助、互相督促。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了怎样与人交往;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尊重关心他人;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会宽容、忍让、分享。能做到倾听别人的正确见解,并予以采纳;能了解别人的困难所在,并给予帮助;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并不吝赞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高中程序设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使同学们了解现代程序设计理论中的面向对象编程和结构化程序设计等基本思想,培养现代程序设计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基本能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教学得法。在保护同学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按照同学们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地、创造性地掌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算法与程序设计》,广东教育出版社 [2]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3] 《信息技术教育学》,周克江,中国电力出版社

篇2: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

左权中学 张彦萍

算法与程序设计是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本模块强调的是通过算法与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概念都是全新的,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必须认真研究程序设计的教学方法。我在近几年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探索,对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培养学生编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爱因思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程序设计在提高自身素质的突出作用。讲一些IT界精英的故事;社会需要提高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自身素质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程序计算机教育对其他学科的影响等方面入手。

2、程序设计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选择学生身边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实际意义的程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第一堂课讲VB界面设计,可设计一个QQ登录界面。学完选择语句后,我设计了利用随机函数加法练习小程序,加数和被加数随机产生(1-100),结果自己输入,可判断对错,程序结束可计算得分。例程也可以找班内学生自己编写的程序,学生非常喜欢。

3、一定要分层次教学。文科班和理科班、尖子班教学内容难度上有所变化。一个班级布置作业时也要分层次。

4、轻入浅出,消除学生们对程序设计的畏难心理。在教学时,低起点,从一个个简单实例出发,让学生们从自身的实践中感受到这个的确很简单,从而迎合了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前两节课千万不能罗列过多的概念,让学生不知东西,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适当调整教材结构,立足具体实例,渗透基本概念

VB程序设计概念比较多,如何让学生较容易按受、理解是我在最初的教学中较为头痛的问题。刚接触程序设计的学生,对程序设计充满了好奇,如果把一开头还用不上的许多的控件、属性放在前面,一下子引入大量抽象的名词、概念,就会让不少学生望而生畏。因此要想让学生领会这些抽象的概念,教学中我选择的方法是先少讲控件,最多讲窗体、按钮,三个控件。结合数学课本已学的知识,先复习、巩固、提高基本知识。从数据类型,基本运算,讲到三种基本控制结构后,然后再讲基本的控件。这时,控件用于程序设计的例子就可以讲明白了。但是,我仍然不敢把控件的每一个属性都细讲。突出按问题需要设计界面来选用控件,以一个个鲜活的具体实例为切入点,在每个例子中适时、适量渗透一些相关的概念和知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地、很自然地去体会控件、对象、事件的概念。教学中要安排足够的课时把这些控件的用法渗透到一个个程序实例中,由浅入深逐渐介绍,让学生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总结控件的用法。

三、采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设计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材”施教与因“需”施教相结合

《VB程序设计》课程的内涵十分丰富, 涉及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系统分析和系统开发的技能。实施VB的教学,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教材,这样既有利于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又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这里所讲的“材”是指以教材为纲,按照教材的章节按部就班地讲授,课堂教学中往往以教师讲课为主,要求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但是教学方法极易造成教与学的脱节,限制学生创造力的正常发挥。而“需”是紧扣教学大纲所确定的培养目标,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打破课程界限,将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加以整合,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这是VB教学方法的重要方面,也为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程序设计是设计与实践并用的工作,只听、看、读是学不会的,只有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实践,通过编写调试大量的程序,才能使学生从中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积累程序调试的经验,体会成功的喜悦。因此,在实验环节,除了验证型实验外,增加了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为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要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上机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创造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2、实例教学

《VB程序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它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动手能力。讲授《VB程序设计》,像任何其他语言的程序设计一样,教材中前几章多数都是先介绍对象、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及VB语言基础等等一系列的在程序设计中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然后才介绍程序的建立和运行。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打破课本原有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改用从简单有趣的实例入手,通过让学生观看、模仿,在实际操作中去探究和领悟这些概念,例如,在一开始学习VB对象及对象的方法和事件的有关概念时,我设计了一个求外语、教育学平均成绩的并打印平均成绩的程序实例,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做,在当前打开的窗体内添加了三个命令按钮、三个文本框和两个标签,设置好各对象的属性;并分别在三个命令按钮的单击事件过程中添加相应代码,按功能键F5运行程序。在操作的过程当中,教师开始只简单提示学生完成程序,等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通过设问,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对象的方法和事件?并让学生找出本实例中各对象的名称、不同对象的方法和事件过程名称,教师再适当加以归纳和小结:窗体以及添加到窗体中的控件,统称为对象;而方法却是VB提供的内置于对象的特殊子程序,它可以直接调用,如Print方法;而事件则是对象能够响应和识别的动作,如单击鼠标触发Click事件等,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在VB中方法与事件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创建VB应用程序的基本步骤,及如何在界面内添加对象、设置事件等等,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在讲解实例时,教师当以精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程序实例,把重点放在具体实例的分析和讲解上,把要学习的语法和概念融入到具体实例中来讲解。

3、重视算法,抓住核心

在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学生对语法、结构等知识掌握得很好,但一旦碰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实这是算法能力欠缺的一种表现。教师经常注重于分析每条语句的含义,却忽略了算法描述过程的展现,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实,在VB中,算法设计是它的核心。如果学生掌握了良好的算法设计能力,也就掌握了钓鱼的本领,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很好的解决。那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算法设计能力:(1)详细讲授常用的算法。算法有很多种,学生一般只要掌握常用的就可以满足编写模块的需要。而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相关联的算法则不做要求。(2)教师带领学生多阅读程序,分析过程,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成熟的算法,使学生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3)开展实践性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编程实践,促进思维的飞跃,比如让学生练习编辑班级学生档案管理软件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为之设计合适的算法, 经过实践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应用意识和探究能力。这些意识和能力一旦形成,就会使学生利用VB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很快的提高。

4、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自己动手的能力

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精讲多练”是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实验教学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编写程序、上机调试程序,才能从中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积累程序调试的经验,体会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听不练根本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学生在完成课后习题时积极性不高,兴趣不大,甚至想抄作业应付老师。只有让学生动手编制他们感兴趣的程序,学生才会有成就感,才会对课程产生兴趣,学起来才会从容自如。如在学生学会编写求1+2+„+N!=?的程序后,即引导学生设计求N!的程序,待学生设计出N!的程序后,接着又让学生进一步设计求1!+2!+„+N!=?的程序。这种一环紧扣一环的探究式的动手实践练习, 以发展学生探索能力为主线来组织实践, 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的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主动实践的过程,产生一种探索和发现的心理。因此如何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也是我们需要加入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设计时,老师要重点设计选题, 使得选题既贴近实际需要,又能够让学生感兴趣,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课程设计题目分为基本题和综合题。基本题按教学顺序设计,尽量避免涉及后续章节的知识,后续的课程设计题目尽量引用前面的课程设计内容,以便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综合性题目是对一学期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巩固,应与实际生活或工作相关且具有一定规模,可将其分成几个子项目,由更多的学生参与,分工合作,以期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篇3: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

●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1.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进而引导他们运用学会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例如,笔者在讲《程序的顺序结构》一课时,给学生设置了如下问题。

两个没有刻度的杯子A、B,容积分别为7升和5升,是否能量出1升?如果能,怎样量出1升?

学生亲手操作,找出解决方案,再通过分析给出算法。大多数学生可能通过尝试的方法来解决,但不是最少的步骤,那么怎样用最少的步骤量出1升?运用计算思维和逆向思维的思维方式,能帮助学生找到答案。

如果7升的杯子最后成功地量出了1升,逆序的过程应该如下:

分析一:两个杯子,容积为7升和5升,如何量出1升?(如果A为6,B为空,A杯倒满B杯,A杯剩余即为1)

分析二:两个杯子,容积为7升和5升,如何量出6升?(如果B为4,A满杯倒满B杯,A杯剩余即为6)

分析三:两个杯子,容积为7升和5升,如何量出4升?(如果B为2,A满杯倒满B杯,A杯剩余即为4)

分析四:两个杯子,容积为7升和5升,如何量出2升?(B为空,A满杯倒满B杯,A杯剩余即为2)

基于以上分析,逆序过来就给出了正确的解决算法:

A=7,B=5

第一步:A满杯倒B杯A剩2,将A杯剩的2赋给B,B是2;

第二步:A满杯给B杯倒满,A杯剩4,将A杯剩的4赋给B,B是4;

第三步:A满杯给B杯倒满,因为目前B是4,所以A杯剩6;

第四步:B清空,将A杯(目前是6)倒满B杯,A杯剩下的就是1。

是否还有其他方法?7升的杯子能最后量出1升,那5升的杯子是否也能最后量出1升?7升的杯子最少需要倒出几次,5升的杯子最少需要倒入几次才能量出1升?引导学生尝试、探究,提出新问题,在这样的任务中是否蕴含着某些数学原理?这个任务恰好吻合了求解二元一次方程7x+5y=1是否有最小整数解。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欧几里德在2000多年前就给出了答案,这就是著名的扩展欧几里德算法。在探究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神奇,体会古代数学家发现数学定理的过程。

2. 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

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信息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学习数据与计算的知识,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计算思维。

例如,在讲贪心算法时,笔者引入了人民币与某种外币兑换获利的例子。

在一周七天中,每天都可以用外币兑换人民币,也可以用人民币兑换外币,从100元人民币开始,给出七天的汇率,最后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七天的汇率为:500、600、800、700、800、600、500(100元人民币兑换外币的值)。

分析一:人民币某一阶段买入外币的时机,总是在这一阶段人民币升值到最大时买入。

分析二:外币某一阶段买入人民币的时机,总是在这一阶段人民币贬值到最大时买入。

贪心算法总是做出在当前看来是最好的选择,也就是说,它所做的是某种意义上的局部最优选择,由此给出算法。第一阶段:前3天中,人民币一直升值,第3天升值到这一阶段的最高,此时100元人民币买入800元外币;第二阶段:第3、4天,人民币贬值,第4天贬值到这一阶段的最低,此时800元外币买入114.28元人民币;第三阶段:第4、5天,人民币升值,第5天升值到这一阶段的最高,114.28元人民币买入914.24元外币;第四阶段:第5、6、7天,人民币贬值,第7天贬值到这一阶段的最低,914.24元外币买入人民币182.85元,从而得到最大获利82.85元。

这一任务中,笔者把经济学的问题引入实例中,引导学生关注算法与程序设计在生活中的应用,用计算思维的方法解决经济学中的问题,实现学科的融合。

3.以兴趣为起点,以趣味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在此,兴趣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要让学生感兴趣,二是发挥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所以,设计活动必须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把学生感到枯燥的学习变成感兴趣的活动,把兴趣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处于积极的兴趣状态之中。例如,笔者在讲解递归算法时,让学生用最少步骤完成汉诺塔游戏:有三根柱子A、B、C,A柱上有N个盘子,每次移动一个盘子,小的盘子只能放在大盘子的上面,要把所有盘子从A柱全部移到C柱上(如下图)。

学生通过完成汉诺塔的Flash游戏,体会、演绎、分析递归算法。在这个游戏中最关键的是最大的盘子的位置,在挪动最大的盘子前,A柱上只有最大的盘子,B柱上放着前N-1个盘子,C柱为空,由此给出递归算法。第一步:把A柱上的前N-1个盘子,经过C柱,移动到B柱;第二步:把A柱上的最大的盘子,移动到C柱;第三步:把B柱上的前N-1个盘子,经过A柱,移动到C柱。学生在游戏中体悟算法的原理,感受算法与程序设计的乐趣。

●开展“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

1.组建“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教师团队、学生团队

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且专业性强,包括程序语言、算法、数据结构、图论、数论、博弈论、组合数学、离散数学、概率与统计等方面的知识,要求中学教师同时掌握这些知识且能灵活运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术业有专攻”,每位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研究方向。同时,组成教师团队、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学习、定期举行算法与程序设计专题备课,可以让更多的教师接触“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另外,还可以开展多人协作,每位教师负责课程中自己擅长的知识进行教学。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同一个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有的学生“消化不了”,有的学生却“吃不饱”,教师可以尝试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同组的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协作交流学习,共同进步。“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适合“抱团取暖”,编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能也被其他学生遇到了,这时解决过此类问题的同学就成为课程资源,他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都可以被其他同学借鉴。同一小组的学生组成团队,讨论学习,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遇到的问题。

2.“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组织实施

以吉林省为例,省里组织了多次“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的培训与集体备课,绝大多数高中都开设了程序设计课程,其开课的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1)常规课。在高一第一学期的信息技术常规课堂中,面向所有学生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向学生普及算法与程序设计的知识,讲授经典算法,选拔出对算法与编程有兴趣、有潜质的学生。

(2)校本课。在高一、高二开设“算法与程序设计”校本课程,面向的是对计算机编程有兴趣并且学有余力的学生。本课程旨在培养中学生使用计算机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计算思维,每周2课时,以算法知识的专题学习为主。

(3)大学先修课。北京大学开设了“计算概论”大学先修课程,目的是考查学生的算法与程序设计能力。学生可以访问北京大学在线平台进行学习,每学期由北京大学组织结业考试。考试合格后,学生进入大学可以申请免修程序设计的课程。选择大学先修课的学生每周有2课时的学习时间。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首先是选“才”,通过这样的课程,在程序设计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就能显现出来。

3. 搭建在线学习平台

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所写的程序进行评测是一项比较繁琐并且费时费力的工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无法对所有学生的程序进行评测。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在线学习评测系统,为学生提供一个实时的学习评测环境。吉林省开展程序设计教学较好的几所学校都搭建了程序设计在线学习平台,并向其他学校开放,平台中题库的题目按照“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分类,而且题目的难度是递进的,为学生做题顺序提供了参考。在线学习平台突破了教师、学校、家庭、地域的限制,也突破了学习时间的限制,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后仍能依托在线学习平台进行学习,并验证学习效果。

4. 创建新型学习策略

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与传统课程不同,它是以实验、探究、操作为主的一门课程,因此仅仅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很难达到融会贯通,而教师精力有限,需要面对的学生又较多,因此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打破年级界限,让高水平的学生指导入门的学生,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共同讨论、研究,依托网络学习平台,建立QQ群,开通博客等,从而使学生思维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升。

5. 课程评价反馈

(1)追求育人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开展“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不只是为了培养具有编程专长的人才,课程教学中也增加了育人的目标:一是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拼博,不抛弃,不放弃;二是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计算思维去思考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基于在线评测网站的评价。评价是“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如何建立一种科学、合理、有效,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与投入的评价体制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在线学习网站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平台,它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通过在线测试题库,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做到评价和反馈的实时、动态、正确。教师还要做好阶段性评价,在在线评测网站上教师不仅可以创建不同的比赛,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答题,还可以在线公布学生的排名、做题情况、得分情况等,以便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学习调整。

(3)参加各类比赛、考试,促进课程的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比赛很多,有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分区联赛、全国赛、亚太地区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等,还有大学先修课程验收考试,这些都为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学生提供了评价反馈的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比赛成绩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学习进度。

篇4: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算法与程序设计;Visual Basic;探索;整合;创新思维

“万事开头难”,程序设计尤其如此。首先,对于几乎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高一学生而言,编制一个完整的程序必须先了解程序的基本结构,掌握常量、变量和表达式等概念,学会输入、输出、赋值等语句的格式,这些内容枯燥而难以记忆。其次,由于计算机在计算方面的独特优势,使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技术思维方式和学生一向习惯的数理逻辑思维方式有所不同,这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扰。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大胆处理教材,整合课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所在地区信息技术学科使用粤教版教材,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模块中选用Visual Basic语言描述算法。VB中的对象主要用于构建界面,而具体程序功能的实现则要编写代码行,因此任何一个完整的应用程序都不可能只用对象或只用语法。教材中第二章《程序设计基础》讲述VB语言基础知识和程序的基本结构及相关语句的格式。第三章《可视化编程》讲述VB中对象的使用。笔者认为在讲授时不宜将两者分开,要把VB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将这两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坚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打破以课本知识的逻辑结构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模式,先不讲基本概念,改用从简单的实例人手,通过让学生观看、模仿,在实际操作中去探究和领悟这些概念,并适时地加以归纳总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比如,在讲到循环结构中DO——LOOP语句和FOR——NEXT语句的用法时,我用DO——LOOP语句的4种形式和FOR——NEXT语句实现求解N!的过程,让学生去观察、领悟它们的异同。

二、重视实践活动环节,通过实例教学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发散思维、类推思维、求异思维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创新思维形式。

VB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例教学法是笔者在本模块教学中的常用方法。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选择一些接近学生的生活,有趣的、有实际意义的小程序为实例。通过对实例进行理论分析,指导学生模仿,通过知识再现达到在实践中领悟知识,开拓设计程序的思路。在V B编程中,循环结构是程序设计中学起来很费劲但不可或缺,对于多重循环更不容易弄清其流程。这时可以在课堂上以现实中的问题为例子向学生提问,例如:时针每走过一格,分针将会走过多少格?秒针又会走过多少格?根据日常生活中的情况,可以形象地把分针、秒针和时针的运动打比方,这就是三重循环嵌套。

教师鼓励学生针对实例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算法,逐步引导他们改变以往单一的、逻辑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地考察问题,并在实践活动中,借助程序的编译反馈信息检验思维成果。通过设计程序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途径之一。例如:在排序算法一节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的多种方法(冒泡排序,选择排序,快速排序等等)从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程序设计算法中的枚举法、分治法、递推法、递归、动态规划法等等,都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的训练方法。

三、采用小组互助的学习方式,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协作能力

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安排一些小组的任务,让多人在一起协商、协作来完成任务,学会团队协作、集体决策,不仅适用于《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学习,还适用于日常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在思想的碰撞中往往会产生智慧的火花。

如:学习过程的定义与调用:

教师在上机课时采用小组互助的学习方式,让组内同学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教师给出上课时的教学任务:编写一个判断素数的公有过程,调用素数过程,实现①产生一个三位随机素数数组x(10);②验证一个大于2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③找到四位正整数中的超级素数。

这些任务数量较多而互相有关联,小组成员内部分工,每两位同学至少独立完成其中一个小任务,然后小组成员将小任务汇总,积极讨论难点,共同攻克,使得大家不断提高能力与学习效率。

基本流程:

(1)教师下达任务后,学生完成组内分工。

(2)学生6-8人一组,每位学生首先完成所自己所分配到的任务,如组内成员遇到难点,要求组内其他同学相互协作,提供必要的帮助,如果互相讨论之后还是无法解决,则应由组长请教老师,再由组长教给其他组员。

(3)各小组成员经过任务汇总,完成整个教学任务。

(4)各小组推选代表展示成果。

(5)课后小组成员可以继续深入讨论学习。

采用小组互助式教学,营造出自由宽松的氛围,学生拥有高度的参与性、自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小组成员互相学习、互相沟通、互相帮助、互相督促。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了怎样与人交往;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尊重关心他人;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会宽容、忍让、分享。能做到倾听别人的正确见解,并予以采纳;能了解别人的困难所在,并给予帮助;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并不吝赞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篇5: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

《算法与程序设计》作为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长期以来一直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程序设计与数学学科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又不单是有数学知识就能掌握的,如何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是程序设计教学的首要问题。

一、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内容多,时间紧,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完成。《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中基本上涵盖了程序设计中用到的所有知识,有大量的数据、语句以及其它的过程和函数,这些理论知识学生都必须掌握并能在VB中熟练应用,这就需要老师详细地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做大量的练习。书本上还包括几种典型的算法、程序设计思想和项目实践,虽然这部分只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但是教师要一步一步讲透彻,否则学生难以理解。一个完整的算法讲解、编写最少需一两节课的时间,而要让多数学生真正能自主编写,甚至需要投入更多时间。但是一般信息技术课程最多每周两节课,再除掉其他假期,真正可以上课的时间不多,要学生全面理解算法并会编程真是很难。

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存在“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教学方式与学生基础密切相关。由于各学校的经济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高一新生计算机基础相差较大,这给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教学起点过低,必然会使程度较好的学生受到影响;若起点太高,教学就只能为少数优秀学生服务,这会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差生越来越差,降低整体教学质量。长期以来,教师在布置上机实验时总是全班统一要求,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别差异。统一的实验内容、实验形式及实验难度不能适应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实验内容,势必会造成“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这样的“统一”,遏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3、学生对传统的课堂讲练教学有厌倦感。高中信息技术课基本上都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所以学生潜意识中就认为信息技术课上课方式应该与其他科目不同。但事实上程序设计这门课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师先讲后演示、学生先听后编程的方式,学生在听或者看的过程中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到实践编程时又无从下手。而由于高考的压力,在课外基本上是不看课本的,再加之学校普遍存在信息技术课时不足的问题,等到下节课再来上课的时候学生更是忘得一塌糊涂,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产生抵触心理。

二、教学方法实践探索

1、合理安排课程,寻找学科间整合。

算法初步是高中新课程数学科目中的一项新增内容,在高一第二学期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与数学课程算法初步部分内容相衔接,因此将选修模块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或以后开设。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从同学们在数学课上已经熟悉的知识点入手,进行算法的讲解,让同学们对已有知识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可以和数学教师沟通,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做好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2、采用分层策略设计教学任务。分层教学承认学生的差异,符合教学中的可接受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分级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能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使学生乐于编程并学有所得,教师在设置教学任务时,应改变以往硬性规定、呆板单一的做法,可将任务分为必做任务和自主任务两个层次。必做任务一般为基础问题,主要用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般每个同学都基本能够完成,所以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完成。自主任务则是课堂相关知识的拓展延伸或创新,每个同学可视自己的学习基础量力而为,自主选择是否完成或者完成多少。

3、打破课本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算法与程序设计》教材的安排基本是按照“先理论后实践,先语句再程序”的顺序,这就容易导致教师在上课时先讲基础理论部分,像算法的.概念、流程图的画法,再讲具体的算法程序。由于大多数学生以前没有接触算法,使得他们学习很茫然,不知道学这些理论有什么用,从而丧失学习兴趣。我们可以改变这种体系,从程序设计学习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功能简单、结构清晰的程序,以建立对程序和语句的整体概念,体会各种语句的格式功能,了解语言的有关规定,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4、增强课堂教学艺术,提升学生兴趣,以竞赛、活动带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算法教学最好通过实验,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一些基本的逻辑结构,并且尽可能地上机尝试。选取教学案例时要尽可能做到:①贴近生活,或者数学课本上的一些典型例题;②要有趣味性,如一个故事、一段相声、一则奇闻等等;③问题本身要简单,但要包含要学习的算法思想。

5、创建开放式的网络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高效学习必须是主动的学习。如何能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编程呢?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一种开放的方式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辅助课堂教学构建高质量、有价值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高效率的互助学习。

篇6: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

一、农村普通高中招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

近年来,为了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规模化、现代化,各地对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了重新组合。我县普通高中由原来的11所整合为6所,这有利于集中办学,优化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但是,世界上任何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这一整合也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原来11所学校招生,学生分成了11个档次,而现在只剩6所学校招生,招的学生只被分成了6个档次。又由于近几年的扩招,在学生数量增加的同时,学生个体素质差异加大,他们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认知水平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学生的分层现象十分明显。

2,农村不少学生及家长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在大中城市上职中学习一技之长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有利于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专长相结合,将来顺利地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但在我们农村,提及上职中,不少学生及家长认为那是令人不齿的事情,家长觉得孩子不争气,孩子自己也觉得上职中低人一等。这就使那些基础较差、达不到普通高中分数线的学生想方设法也要挤入普高,于是更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悬殊。

二、解决策略――实施分层教学法

如何有效解决上述存在问题呢?分小班、分快慢班教学都可以解决,但分小班在目前条件下还不现实,因为师资力量及校舍配置都不够;分快、慢班教学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也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于是,针对这种大班教学而学生分层现象十分明显的实际情况,我尝试采用分层教学法。

所谓的分层教学,比较集中地被强调了几点:①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②分层次;③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综合各方观点,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根据这一理论在教学过程我尝试采取了以下做法:

1,学生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各种测试手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B,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

2,分层备课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都要注意层次和梯度。例如,在必修2第3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选用山西屯兰煤矿矿难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山西省委、省政府果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为背景材料而设计了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1)我国政府担负着哪些基本职能?(2)我国政府采取的这些措施主要体现了政府的什么职能?(3)我国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4)我国政府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5)这说明了什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第1、2两题是基础题,后面几个问题则要求较高。

3,分层授课

分层授课,采取“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B层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A、c优差两头,努力为差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具体做法是:上课时合为主。分为辅;课后则分为主,合为辅。做到对A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题的技能技巧;对B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工夫;对C层学生则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时进度以A、B两层学生的水平为标准,上课以A、B两层的要求为公共内容。课堂提问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及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4,分层训练

分层练习是分层施教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教师就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因此,我在授课过程中运用练习(即学案)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在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我一般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必做题,是基础知识的直接运用和练习,是全体学生都必须做的;第二部分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部分为综合题或探究性问题,为选做题,这样可使c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A、B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5,分层辅导

学生训练时,我在行间巡视,及时把握学生的解题情况,加强对B、c层次学生的辅导。对c层次的学生课后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他们的作业我是每做必改。平时的课堂训练,难度稍低的练习可由A层次的学生帮助c层次的同学掌握,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进步。

6,分层评价

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校、老师、家长对他们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实施分层考核办法,测验时试卷也设计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卷。必做题属检测达标的基本要求,选做题则要求较高,为加分题。这种设计方法可使c层次学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进而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可使A、B两层学生不易满足,激发其求知欲。

篇7: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新课标 生活化 课程教学

摘要: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长于挖掘、整合生活素材,将其融入课程常识,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修的念头和乐趣。要专心筛选生活素材,构建学生内在的心理体验、感悟,要创设多元化、个性化、生活的化情境,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湖南高中新课改已经是第二届高考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作为高中政治老师的我,已经慢慢熟悉新课改的理念:新课改注重三维目标的培养,特别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从现实生活入手,来培养学生的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我认为在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中,应注重把政治理论和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使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从生活入手、从身边的现象入手,去学习、分析、掌握、运用教材的基本理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让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课堂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思想政治课的魅力,以实现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的目的。那么,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生活化”的理念,以满足学生对生活的关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不断充实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和知识素养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课堂上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给学生以充分地自主。由于现在的高中生知识面宽、思想活跃,所以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就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博览群书,拓展知识面,由本专业范围内的“专家”,变成博古通今的“杂家”,才能使自己适应新课改理念,在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中同步前进,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

二、积极开展课堂探究,理解生活

夸美纽斯说:“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增进和加强学生对于教材的熟悉程度”。思想政治课新课程中,设置了诸多“探究活动”如:“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如何讲效率维护公平”,“有序无序的政治参与”,“走进哲学、问辩人生”,等等。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回答、讨论和辩论;或以学生分组活动的形式,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来掌握知识,并参与生活和理解生活。正是在这种互动交流之中,学生才能更加深刻理解生活,更深刻地理解生活中的知识。

三、开放式教学,把生活素材引进课堂

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政治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把政治教学从纯粹的课堂教学里解放出来,走到社会大课堂,是政治教学真正成功的必由之路。一个有意义的教学过程,除了具有学习客观知识的特点之外,还应成为广大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因此,就高中政治而言,在不改变课堂主体情况下,把政治教学从基本封闭状态转入较为开放的状态,具体操作,可采用多种形式:

1、关注国家重大政策调整,实现教材理论与国家大方针的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教材内容理论性强,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习往往没有兴趣,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就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而当我们处于宽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都更加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国家政策方针涉及全国人民的生活,让学生关注和了解,不仅会使他们增强学习兴趣,创设快乐的课堂,而且能使他们关心国内外重大事件,把所学知识与政策方针有机结合起来,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从而增强他们执行国家政策方针的自觉性。如:在《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我国的主要税种》的教学中,我列举了个人所得税修改的有关材料:2006年1月1日,我国个税免征额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2008年3月1日,再次提高到2000元;2011年3月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提出,将“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调整工资薪金所得税率级次级距,并相应调整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率级距”。会议决定,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教学中我紧密结合我国的税收的性质作用,个人所得税的计算,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学过的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分配制度等多角度思考,以提高他们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此兴致比较高,并能从中感受到学习的理论极为有用,提高了学习兴趣。

2、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实现教材理论和日常生活行为的有机结合。夸美纽斯说:“文字应当永远和事物一道教授,一道学习。”新课程要求政治课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例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让班上的四个学生排演了一个小品,他们中的小王过生日,其他三个筹备怎么庆祝他的生日。这三个同学有的说要送给他一个生日蛋糕,有的筹备送给他一块手表,小王本人也暗示要花上个四五百块钱好好请他的这几个小伙伴。表演完后,我让班上的其他学对他们各自的做法发表一下意见,同学们踊跃发言,指出他们各自消费行为的合理之处和不合理之处,然后我实时地将课本上本节的常识点拨出来。这时既让学生深人地了解理论常识,又同学们获得了感悟:什么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消费观,且接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思想去研究生活。

3、关注社会热点,实现教材理论与时代的有机结合。

政治课的时政性强,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中还应结合时政,实现教材理论和时代的有机结合。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宏观调控》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有关房价政策变化:2010年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下发,包括增加供应、加强监管、加快保障房建设、落实政府责任等方面的十一条措施,被业内称为“国十一条”。二套房首付比例提至40%,以“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 4月,《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利剑出鞘”,这个“国十条”目标直指高房价;2011年2月16日,北京市出台落实“国八条”的楼市调控细则,细则要求,在北京市没有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家庭在北京购房,须提供连续5年以上缴纳社会保险及个人所得税的证明等。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手段等方面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关注时政的热情和信心。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4、积极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实现教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政治课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为此我们作为政治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的原型中学习研究政治学科知识、领悟政治道理,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走出社会,把政治课置于社会生活中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思想政治,生活中时时有思想政治。如:在讲授《政治生活》“民主决策”这一课后,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学生进入本县的政府网站的书记信箱和县长信箱。为本县的发展建言献策。短短5天同学们提出了不下50条的建议。其中王甜甜同学的“如何加强对政府机关的监督”被予以采纳,极大的提高了同学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和信心。生活是本大教材,老师要善于组织,善于引导,落实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

四、充分利用教学新手段激活教学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政治教学生活化。如在讲述高一《哲学与生活》的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时,举例 “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并于电视机内播放出来。学生在找和看的过程中思考老师出的相关的一些题目,如“嫦娥一号”的成功是谁的功劳?这是不是证明人可以改变规律来为人类服务?这可以看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规律是什么关系?等等。学生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明显高涨,问题的正确率也明显提高。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当前实现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手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也在不断地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这就意味着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会在现实世界中生活的人。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会把现有的典型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灌输式地逼迫学生去接受,由于脱离了理解过程,学生不会真正懂得“生活”的真正内涵,为解决这些问题,我进行了“生活化”教学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教法改革总体规划初探》贺瑞 2003年8月第四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篇8: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

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含义及作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要求学生能够受到真实情景的任务驱动,实现任务探索及完成,高效开展学习活动,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融入动手实践与创新环节,给基础教育带来新的内容、新的思考和新的活力,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仅限于基础知识训练的缺点。帮助学生在学到知识和提升技能的同时,实现动手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扮演学习情境以及学习任务的设计者角色,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学习资源,组织学习活动的开展。在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背景下,学生被给予充分的自由,传统的“一言堂”模式得到转变,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开展自主学习以及团队协作。

2. 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的适应性

在《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脱节,给学生带来极大的理解障碍,无法自主开展简单的编程任务,也相应的造成了众多教师的困扰。在这个背景下,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援引入教学中,能够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好结合。而学生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关键点。为了解决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对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进行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主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必由之路。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1. 有效帮助教师进行科学教学策略的探索

编程类课程常常是学生感到头疼的一类课程,不少同学觉得枯燥无味、难以理解、太过于抽象,无法实现与实际情况的有效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不够浓厚的兴趣会导致学习热情的降低,不利于课程教学效果的实现。而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之后,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为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方面提供帮助,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链的形式,对教学任务进行合理的呈现,实现自身认知结构的构建、健全以及完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探索,包括任务提出、自主探索、沟通交流、知识点引入、任务解决等环节和步骤。

2. 进行任务情境的设计,提升学习积极性

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开展频繁的自主探索活动以及合作交流活动,在整个过程中实现自身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任务驱动模式强调师生互动,倡导角色平等以及师生共同成长。授课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教学目标,进行与相关知识点挂钩的任务情景的创设,以某个任务中的角色,实现整个任务情境的贯穿。用无线发射接收模块、定时控制电器等,就能够为家人完成大棚种植、养殖等自动控制。在这种背景下,学生能够感受到与现实生活的贴近,更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3. 知识链以任务驱动方式高效融合课程知识点

在《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实现知识点的高效引入,对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行高效的融合,实现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的效果。教师在进行课程中相关知识点的讲授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分工,实现一个项目的协同完成,比如在VB的循环语句部分,通过用VB编程轮流点亮8个发光二极管(即走马灯实验)。在开展综合项目的具体任务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交往能力都能够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VB课程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 做好课前备课准备

利用向学生分发问卷调查的形式,争取能够对学生的认知掌握程度有大体的了解,并且充分吸取学生对于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分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明晰不同章节的重难点,全面规划章节结构以及零散知识点的细节化教学战略,以教学要求为主要依据开展横向以及纵向知识整合,寻找出典型案例,实现任务与知识点的有效结合。

2. 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案例的设计以及教学任务的拓展

教师需要精心选编实际运用于教学中的案例以及设计任务,对每个章节的典型案例以及设计任务中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探索,以每次教学活动为主要依据,开展案例程序库的动态构建以及更新工作。教师需要注意,在进行案例的选取时,需要以趣味性、经典性以及适用性为准则,在进行拓展任务的设计时,以讲授知识点的涵盖范围为主要的参考依据,适时进行知识点的延伸和拓展,保持难易适中,保证大部分同学能够有能力完成。可以大体将设计任务分为模仿型任务、扩展型任务以及开放型任务三种类型。

3. 全局指导,充分发挥教学环境作用

课程基本都在实验室进行,将VB基础知识融入实验任务中。比如IF语句通过定时控制实验让学生体会、理解。在上机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开展全局指导,进行学生任务开展情况的实时纠错、动态指导,并且组织不同的学习小组开展问题研讨以及学习交流。在学生的后续学习中,精品课程网页以及学校内部的教学平台环境也是较好的教学知识巩固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开展引导、归纳和总结工作,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知识点,争取能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探讨过程中实现逻辑思维、实际操作、综合分析、运用创新等能力的提升。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以及效果分析

1. 利用案例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利用不同教学阶段渗透的趣味案例,将设计以及教学内容充分结合起来,开展细致的展示和说明,充分利用“首因效应”,加深知识点在学生脑中的印象,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比如,在《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第一节课,学生会充分接触到“对象”、“事件”、“函数”等全新概念,学生需要对这些抽象概念进行准确的理解,教师的任务则是对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进行引导。教师可以选择显示“你好”的程序的案例,引导学生启动VB程序,在窗体内部的Load事件中输入Print方法的程序语句,实现程序设计效果。这个简单的案例能够帮助学生对程序设计有简单的认识,消除畏难情绪,争取能够利用较为直观的方式理解抽象概念,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2. 讲解经典案例,引导学生模仿学习

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的前提下,教师进行案例以及知识点的讲解,引导学生开展与案例相关的程序编写设计任务的模仿,逐渐形成科学的程序语言设计思维模式。例如高一年上册数学科中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算法和流程图,通用技术学习了“电子控制技术”“简易机器人制作”,初中物理学习了各种电路的基本知识,基于项目式的VB学习,是在构建这些知识的基础上,依托电子控制、简易机器人实验室与网络平台的教学,将计算机编程与其他学科整合,体现知识的综合性,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习惯、多学科综合运用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创新性思维、团队合作精神及强烈的竞争意识。

3. 拓展任务探讨和交流

在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形成基础上,横向、纵向拓展相关的设计任务,对每一个案例进行深度的剖析,引导学生开展分析、思考、讨论以及最终完成设计任务。在整个举一反三的过程中,知识点的理解能够更为深化。

五、总结

相关教学人员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的运用的诸多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建春《.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0):31-32

[2]张敏,李军.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计算思维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2):99-100.101

上一篇: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常识教育手册下一篇:《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