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研究

2024-07-23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研究(通用8篇)

篇1: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研究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研究

作者:张正新

内容摘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地分析,入木三分地概括,恰到好处地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笔者以创设伙伴式心理环境,使师生共同的教学活动成为可能;精致课堂教学语言,使课堂布满美的享受两点为切入口,对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进行了探索,希望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说明一些问题。

关键词:教学语言

伙伴式

心理环境

一、问题的提出

1、语言是师生对话的工具。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语言是课堂上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向学生授业解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和接受知识,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教学语言的纽带作用会随之有所减弱。但我们认为无论运用什么样的现代教育媒体,也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教学语言,相反它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因为我们授课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教师富有情感地面对学生用口语讲解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非凡是在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方面,应该是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与之相比的。

2、精致的语言是教学艺术化的媒介。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说,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语文教师规范美丽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然而,深入课堂,我们发现教师语言经常令人嚼之如蜡,黯然无色;学生语言苍白、贫乏,令人堪忧。

1、教师语言黯然无色。在进入课堂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教师的课堂语言存在以下几种现象:(1)“流水帐”语言:一堂课,教师表情严厉,语调平淡,没有重点突破。一堂语文课教师问“是不是呀?”“对不对呀?”“懂了吗?”的问题多者加起来不下五十次,毫无价值的语言占了三分之一,大大削弱了课堂教学效率。(2)“指令性”语言:“我再说一遍。”“请大家给我听好了。”“打开书,读第一自然段”。(3)“处处铺石搭桥”:生怕学生回答不出,教师说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学生因为受教师的前半句的牵绊,后半句的回答往往毫无深度,说法单一,毫无个性。(4)简单打断: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你能不能多想想?”“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了。”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并期盼其他学生能有更好的回答。长此以往,学生爱说、爱动、爱幻想的天性,就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渐泯灭。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到比较枯燥,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2、学生语言贫乏单调。教师教学语言贫瘠,直接受损者是学生,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学生的语言必然苍白或“金口难开”。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学生的课堂

语言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静静等待。教师在讲台上使出浑身解数,引、导、等待,学生依然静静静地坐在那里,右手握着笔,用期待的眼神等待着老师“口吐”标准答案,时刻预备着记录,又似乎在说您只管讲、写,我们会记下来,他们看老师的眼神是多么神圣。他们已习惯于被动、依靠。如此沉闷的课堂,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

学生从小就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不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人,我们怎么指望他们去开拓、去创新?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这种主体性是不可能替代的自主行为,而这样的课堂,学生已完全退居二线,真正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或“旁观者”。如此现状,令人担忧,令人深思。学生作为孩子的活力、自信哪去了?

语言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媒介都无法替代的,它是师生对话的工具,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化的媒介,我们觉得要优化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关键是要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我们提出了优化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

二、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过程

(一)创设伙伴式心理环境使师生共同的教学活动成为可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优良的潜能,都有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只要条件许可都可以发展成为个性健全,富于创造的人,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课堂上答应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成熟的或不成熟的看法,让学生在争辩中逐渐成熟,形成判定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从基础教育的生命美学观看,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师生交流、对话的场所与舞台,是孩子生活的天地,活动发展的舞台;是教师体验教学生命、展示教学智能的场所与舞台。语文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形式,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教育。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我们要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双方合作的活动。关爱生命,在教学中充分熟悉到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他们也是一个个有感情、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在教学中摒弃居高临下、以势压人、惟我独尊的家长作风,与学生互相尊重、平等相处,把学生视为“伙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保持一种自我本身也“待教育”的心态,真诚地接纳学生,以平等对话者的态势参与到学生的世界中,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观念。更多地赏识和鼓励学生,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敢于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群言堂”,变学生“只听不说”为“既听又说”。

当学生“说话”时,教师的责任是“倾听”,并引导其进行创造性的说话,这样课堂上就会出现各抒己见的自信的学生。“标准答案”也将失去它的魅力,取而代之是多元化的答案。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教学成功的诀窍是以情感为纽带,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的“力”,聪明的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陶冶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愉悦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教师要注重用热爱学生的情感、愉快的心境、和蔼的表情、亲切的动作、暖和的语调、激情的语言来创设轻松、活跃、平等、和谐的人际氛围和学习氛围,创设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体作用发挥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让课堂布满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语言显露儿童的天性,绽

放聪明的花蕾,展露创新的萌芽,让学生在课堂中敢想、敢说。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用具。怎样使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精致呢?

(二)精致课堂教学语言使课堂布满美的享受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何谓精致?笔者认为它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精当的、有生命力的。用韦志成老师话来说有‘四美’:

1、音美,要讲普通话;

2、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生动美;

3、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

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但讲究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字字珠玑,句句似诗,出口成章,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为它究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教师需要根据课堂上生成的资源随时调整自己预设的语言。闻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美丽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美丽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我们在对课堂教学语言研究中,探索出了如下几点做法:

1、唤起生活体验激发爱好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笋芽儿》时,教师问“你曾撒娇过吗?”生齐声回答“没有。”于是,教师又问:“比方说,你和妈妈一起出门,看见了一条非常漂亮的裙子,你很喜欢,可是,妈妈不给你买。这时,你会拉着妈妈的手,说„„”教师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学生看了,也模拟我的样子,细声细气地说:“妈妈,给我买吧,给我买吧!„„”有了这样的铺垫,再回到课文中学习的时候,小朋友很快就领会了小笋芽撒娇时的语气。显然,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要理解“撒娇”这个词语似乎是太难了。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这些较难理解的词语,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来引导,将抽象、枯燥的词语具体化、生活化,学生在“听故事——想经历——模拟动作——想象说话”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爱好,自然而然地把握了这个词的意思。同时,也能较轻松的将这个词语进行迁移。

2、营造愉悦氛围激发情感 闻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语文教学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用具。良好的教学语言可以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加深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在教学《称赞》这篇课文时,教学伊始,教师就对自己看到的值得表扬的现象进行了夸奖。“你坐得真好!老师称赞你!”“你的学习用品放得多整洁啊!我也称赞你!”“你们听得多认真啊,我称赞你们!”“你们真棒!”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进行了多次的随机表扬,如有的学生课文读得并不好,于是随着一句“你读得很努力”,我发现学生学得更认真了。再如,有的人读得好,演得也好,就轻轻地称赞他“你不仅会读书,而且挺有自己的想法呢!”

教师的语言经过锤炼、加工,提取“精华”,化难为易,变抽象的知识为直观形象的语言,让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使其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在上《口语交际——找春天》时,当学生说到:小草偷偷地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这是引

用课文中的话)于是,在这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春风轻轻一吹,小草弯下腰来,似乎——(引说,且指名):似乎在向我们鞠躬;似乎在向我们点头微笑;似乎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似乎在说:“春天多美啊。”„„在学生不断地想象说话中,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

某位教师在执教《比尾巴》这篇课文时,“谁的尾巴最好看?”假如教师单单来解释“最”的意思,显得枯燥,学生可能还是难以理解。教师就利用了班级学生的资源,“请我们班最高的小朋友读读这句话”“请我们班声音最

响亮的小朋友读读这句话”“请我们班写字最漂亮的小朋友读读这句话”“请我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小朋友读读这句话”„„此时,教室里学生朗读热情一浪高过一浪,而且被请到的小朋友无疑被“最”的殊荣所感染,“披文入情,情动而辞发”,学生投入朗读之情可想而知。在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表现出乐学、爱学、好学,充分感受到称赞的魅力,使文本与课堂融合。

3、搭建“脚手架”促进理解

在柯林斯、布朗和纽曼形成的认知学徒模式中,“脚手架”被描述为一种指导学生达到能独自完成智力任务的程度的方法。有效的“脚手架”策略,使学生从事任务时,能更关注学习的要点,提高学习的效力。某位教师在执教《活化石》这篇课文时,文中“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假如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又叫公孙树。”这么长的一句话,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怎样把它转换成学生易于理解的说法呢?教师在请男生朗读后,说“你现在种下了银杏树,等你做爷爷的时候就能吃到它的果子了。”教师在请女生朗读后,说“你现在种下了银杏树,等你做奶奶的时候就能吃到它的果子了。”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用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的教学语言,作为“脚手架”。学生在老师请了两位学生朗读之后,明白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个知识,这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爱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优雅体态语相得益彰

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在“台上”的活动。通过课堂观察可以看出,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不仅得力于好的有声语言,也必然伴随着自然、得体的体态语。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是一种智力的投入,而且是教师整个人体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

我们来看《从现在开始》文章开头,狮子大王发号施令“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一个星期的万兽之王。”教师指导朗读的两个片段。

片段一:

师:狮子大王发号施令时是怎样的? 生:神气、威武的。师:谁愿意来读读?

一生读,很多学生捂着嘴偷偷地笑。教师发现了。师:你们为什么笑?

生:一点不像大王在说话。

生:狮子大王大似乎怕小动物。

生:狮子大王没有大王做,不兴奋了。„„

师:你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狮子大王的神气、威武。谁来读。(有两三个学生懒洋洋地举起了手。)

师:那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朗读效果仍然不佳。教师匆匆进入下一环节。)片段二:

师:你心目中狮子大王是怎样的?(配合看课件)生:神气、威武的。师:谁愿意来读读?

指名几位学生朗读,指名学生评价。学生认为他们读得很正确,但没有狮子大王的神气、威武。

此时教师挺一挺胸,扬扬头,两眼威严地扫视全班,并用大手一挥,拍拍胸前的贴画(狮子),把这句话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遍。

师:谁愿意来当狮子大王?

学生马上精神焕发,挺直身体,高举小手,争当狮子大王。教师把狮子贴画,戴到学生胸前,再请他来朗读这句话,狮子作为“万兽之王”的那种威严气势溢于学生言表。同样的,学生在朗读猫头鹰、袋鼠、猴子轮流当万兽之王时发号施令时的句子时,都有非常棒的表现。

上面片段二中的教师利用体态语与有声语言向学生作心理暗示,将学生的思路向预期的教学目标推进了一步。体态语言作为教师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辅助有声语言的传情达意,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行为科学告诉我们,几乎一切无声的语言,即体态语言都可以用来作为人际间沟通的手段,都可以用来为教学服务。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医院儿童心理咨询部主任罗伯特。布鲁斯曾说:“体态语言对于教师帮助学生长时间注重以便于完成任务而言,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措施。”美国心理学,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阿伯特。梅哈拉也说:“在感情交流上,无言的举止往往比语言更传情。”

三、取得成效

(一)教师角度

一年多的实验和研究,使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观念,在使用课堂教学语言中有了比较大的转变,现在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谁愿意把课文读一读?”“想不想看看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教师从实验和研究中找到了一条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途径,提高了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的能力。

(二)学生角度

1、学生学习爱好盎然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现在,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欣喜地发现95%的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爱好。上语文课时,他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几乎每个同学都能自觉阅读课外书,他们不但喜欢读书,还喜欢自己动笔写话,平均每星期写一到二篇的日记。通过实验,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参与,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能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新奇独特的问题。带着问题一起学习解决,已经成了一种学习习惯。

2、学生的个性语言得到发展

在课堂中,学生有较强的表现自我的意识,敢想敢说敢问。他们敢于随时大胆地提出问题,敢于独立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敢于指出书本和老师的错误,敢于对他人的发言作评价和补充。《新版大闹天宫》,写的是一次午睡,因为老师不在,大家趁机在教室里嬉戏玩耍的事;《女孩哭吧哭吧不是罪》写的是小作者为了参加比赛在排演,大家都在打雪仗,她没有参加!又想到下次下雪都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了!而回到家向妈妈诉

苦“我怎么那么命苦啊!”喊完,她就“哇”地一声哭了出来。《我上岗了》,是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了铅笔因为钢笔的上岗受到冷落到再一次被重用的过程。《风——妈妈的脾气》小作者把妈妈比作春风、北风、台风、龙卷风,让我们来读读其中的一段吧:龙卷风是所有风的大王,在他来临之际将会“天昏地暗”。这种风一定会在我考试考砸的时候出现。而且一旦出现,便会电闪雷鸣、飞沙走石!它的声音就像大炮在轰鸣,狮子在狂吼。不到一分钟,我的泪水就会像瀑布一般飞泻而下。这些文章,都是用他们最本色、最自然的语言表达的心声,是生活中最真实的感受。

3、学生善于发现、表达生活中的美 语文课堂只有让学生真切地去感受,细心地去体验。学生才会在生活中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下面两篇短文就是学生在生活中捕捉到的美,并通过细腻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孩子眼中的世界。《奇啊,这雾》:车子沿着盘山公路一路蜿蜒而上。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山间,迷迷蒙蒙的都是乳汁一样的雾。层层叠叠的群山,因为有了雾的衬托,而显得如梦如幻,如诗如画。雾笼罩着高高的青山,笼罩着幽幽的竹林,笼罩着丁冬流淌的小河。一团团,似云;一阵阵,像烟。明明似乎就在眼前,可却怎么也抓不着。我们的车子在这样扑朔迷离的景色中前行,宛如仙境一般。《小雪花》:

下雪了!下雪了!望着窗外的小雪花,我感到很惊奇。小雪花,你是糖吗?同学说:“不,它不甜。” 小雪花,你是盐吗?同学说:“不,它不咸。”

小雪花,你是天庭派来的仙女吗?为什么你的纱裙是那么的雪白漂亮? 小雪花,你是飞舞的小精灵吗?为什么你会那么调皮可爱?

小雪花,你到底是什么呢?小雪花默默无语,停在我的手心,渐渐化成一滴晶莹的水珠。

在这一句句童趣盎然的诗文,学生是用眼,用聪明,乃至整个心灵在感知四周的世界。

通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我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科研是一个艰苦地探索过程,我们深入课堂一次次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碰撞,进而获得发展。由于受时间、学校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仅从课堂教学语言方面作了一些探讨。课堂教学语言没有固定的形式,我们在此仅作“抛砖引玉”之用,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探讨和完善。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傅道春著《教师行为优化教程》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肖锋著《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 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莉莉《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案选粹》 语文出版社2002年版

倪文锦 谢锡金编《中学语文教学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版

篇2: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研究

一、保证语言的规范性和标准性

小学生在刚进入学校的时候,会把教师看作是无所不能的人,他们在这一阶段对老师说的话唯命是从。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他们认为老师是知识的化身,老师所做所说的都是对的,因此可能会在经年累月的学习过程中受到老师的影响。教师并不是完美无缺点的,在进行教学时可能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如果被学生学习到了就会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以为优秀的教师应该在言传身教的同时充分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并且在自身的专业素质方面下功夫,尤其是在教授语文课程时,需要制定合理明确的教学目,那么相信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和学习相信也会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就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一些教学难和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好的情况进行分析,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希望能为我国小学语文教育贡献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针对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保证语言的规范性和标准性小学生在刚进入学校的时候,会把教师看作是无所不能的人,他们在这一阶段对老师说的话唯命是从。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他们认为老师是知识的化身,老师所做所说的都是对的,因此可能会在经年累月的学习过程中受到老师的影响。教师并不是完美无缺点的,在进行教学时可能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如果被学生学习到了就会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以为优秀的教师应该在言传身教的同时充分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并且在自身的`专业素质方面下功夫,尤其是在教授语文课程时,需要制定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在教学时一定要坚持语言的规范性和正确性,尽量使用标准的书面语言不要出现方言等。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模仿能力都特别强,因此老师需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好榜样,正确的书写和使用规范语言。

二、保证语言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无论是他们的知识量和语言储备量都远远不及高年级学生,因此,对于很多事物甚至不能清楚的表达,在进行语文学习时由于认识的汉字较少在理解时可能也会产生一些误解和偏差。这也就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难题,并且要求老师积极开动脑筋解决这样的情况。在进行教学时,如果遇到了一些学生比较陌生甚至从未接触过的事物,老师可以将其用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图片具有易于理解和形象的特点,即使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接触过,但是凭借图片也能在头脑中对其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此外,经过研究表明,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将书本中的文字和图片相结合会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给学生讲解“瀑布”这一词汇,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肯定都没有接触过也没有亲眼看过,那么这样陌生的词汇教师就可以采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逐个解释。相信对于这样新奇的东西,学生也很容易接受和被激发学习兴趣的。

三、教师在教学时要保证语言的生动性

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使用一些符合他们理解能力的表达方式。小学生思维活跃,但时也会出现一些比较幼稚的语言和想法,这时,老师要做的不是打击他们发言的积极性,批评他们表达的错误而是更应该鼓励他们发言和积极思考,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讲授知识时要提高自身语言的生动性,不能一味死板地给学生讲解,比如在给学生讲故事时应该使用一些生动活泼的语气再加上适当的表情,这样可以很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语言的魅力,长此以往,学生也会被这些生动、质朴的语言吸引,模仿并形成自己的语言。在保证语言的生动性时,教师必须要保证语言的形象和有活力。所谓形象就是老师在讲述故事或描述事物时务必要做到仔细和精确,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一个相应的形象出来。有活力主要是指教师讲述时的语调。语调有抑扬顿挫,不同的语调对于感染学生的情绪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因此,教师也要注意这一方面,尽量保持语言的生动形象、有活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篇3:简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优化策略

语文老师进行教学时,要与学生讲授知识、沟通交流,必须要频繁使用语言。老师对教学语言的使用优劣,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几乎可以说,语文教学艺术前提是语言艺术。然而,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的语言问题很多,比如有的老师担心学生不能理解,反复灌输知识,反而把学生给讲晕了;有的老师说话缺乏根据,信口雌黄,言辞故弄玄虚,误人子弟;有的老师自己明白所讲知识,却难以清楚地讲授给学生等等。因此,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优化教学语言势不可挡。我认为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开展课前预热环节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把教学内容分为几个固定的步骤进行,课堂难免缺乏趣味性,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常会抱怨,语文课太单调枯燥,上课也很容易打瞌睡,进而成绩下滑。

因此,老师应该重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我们可以在上课前安排几分钟进行“课前热身”,比如可以让学生讲述成语或熟语的典故,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诗词鉴赏,尽情阐述自己的见解,同时培养学生个性,还可以让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名言或座右铭等等。有了如此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设计巧妙的课堂导语

课堂的良好开端,可有效调动整节课堂的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堪称一门艺术,好的课堂导语,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课堂充满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下好的基础。

我在为《将相和》备课时,对于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几经周折也难以确定,后来我了解了学生预习后提出的疑问,发现学生很好奇和氏璧究竟是什么样的一块玉,于是,上课时我以简洁的导语进入课堂,然后给学生播放了有关和氏璧的视频,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整节课堂的成效也特别好。所以,设计导语时,一定要考虑到其导向性、趣味性、新颖性等方面的要求。

三、精巧设计课堂引导提问

现代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引导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便是最常用也最有效的引导方法。并且,老师提问的质量,直接关乎教学效果,巧妙有效的提问,堪称一门艺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把握提问技巧,提出巧妙有效的问题,必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但是,教学中仍有很多老师忽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敷衍提问,降低授课成果。有位年轻的老师在讲授《威尼斯的小艇》时,这样提问:同学们知道威尼斯是什么样的城市吗?为何说小艇等于大街上的汽车?这是一个什么句?它把什么比作什么?船舱的皮垫子是什么样的?坐起来感觉如何?这样的问题,啰嗦繁复,兜着圈子却没有突出重点,忽视了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词句,带领学生欣赏这别具特色的异国风光,反而把学生搞得不知所云,晕头转向,根本背离了教程编设的目的,甚至有些误人子弟了。

相反地,有位老师在讲授反之《金钱的魅力》时,提炼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提问:课文开头,老板和托德的行为让你联想到了什么词句?文中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词句有哪些?老师没有进行过多的提问和指导,而是专注让学生思考关键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所以,课堂教学要结合实际和教学内容及目标,依据教程的知识要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突出教学要点和难点来设计问题,进行有效的教学;此外,设计问题还要考虑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心理,提出可提高学生兴趣的问题,真正提升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教学中,老师要适时适量地提出一些有助教学的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升自身文学素养,切实保障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所以,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高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和意义。

四、进行课堂的深度总结

课堂结束语是一节课最后的句点,好的结束语可以给学生很好的启示,并可引导学生拓展思考,还可引导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意义深远。

我以前听过一位著名的老师讲授《圆明园的毁灭》,他的课堂结束语令我印象深刻。在课堂最后,老师结合课文进行引读,还加入了“然而我们应该……还应该……”等连接词,创造性地朗读了全篇课文。然后,他放低了声调,带着心中的悲痛和惋惜之情念出最后一句话,把文章表达的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人民的惋惜之情、我们应该记住的国耻都演绎得淋漓尽致,然后擦掉黑板,仅留下了标题,接着下课,只留全班同学默然回味。老师擦掉的不只是他的板书,不只是一些粉笔字呀,那分明就是英法联军毁掉的我们的圆明园,那分明就是消殒我们国家的瑰宝,留下的是一堆惨败的废墟,留下的是我们永远不忘的国耻,学生的思绪蔓延,内心难以平静。

篇4: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 优化

G623.2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一堂生动活泼、好听易懂、富有创造性、能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语文课,一定贯穿着美的课堂语言艺术。高水平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一、唤起生活体验,激发情感共鸣

我国古代教育典籍《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告诉我们,良好的教师语言是使人“继志”的前提,也是“善教”的标志。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振奋学生,给人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从而使教材化难为易,既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又提高教学质量。

二、渗透表演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贪玩、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如果教师只是把教案内容平淡的叙述一遍,表情呆板,就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难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努力探索轻松活泼、寓教于乐的授课方式,用生动的语言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描绘、渲染,充分使用拟声词、语气词,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和艺术化、表演化的语言、动作,让学生主动迎合教师的思维进入语文学习。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参与

问答式教学方法是语文课堂中常用的方法,然而如果不懂得提问的艺术,问得过细、过滥,又抓不住重点,就会出现课堂上看似热闹、精彩,实则收效甚微的现象。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教授《威尼斯的小艇》时,问学生:“同学们知道威尼斯吗?威尼斯是世界上的什么城市?为什么小艇等于大街上的汽车?小艇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坐在船舱里的感觉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皮垫子是怎样的?”抛出的问题一浪接一浪,却没能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更没能引导学生去领略异国独特的风光。

反之,另一位教师执教《孔明借箭》时,从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提问學生:“文中人物孔明、周瑜、鲁肃,他们相互之间是怎么对待彼此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梳理小说情节变化:孔明对周瑜是一防(防陷害),二计(将计就计);周瑜对孔明是一害(设计陷害),二服(吾不如也);鲁肃对周瑜是一听(听令探听),二瞒(不提借船之事)。学生深入阅读,用心思考,通过梳理,人物关系一目了然,孔明才智过人、周瑜嫉贤妒能、鲁肃忠厚老实的形象也呼之欲出了。

四、使用激励语言,诚意评价学生

课堂上真诚的评价语言会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思考、参与讨论、参与学习,把课堂气氛推向一个更新的高潮,有着良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所以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每一句评价性语言的恰当表述,使之既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又能正确地指出学生的错误。情真意切的评价语,让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比如:“你说的太好了,老师和你想的完全一样。”“真了不起,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不要怕,大胆地说,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让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分享。”“说得精彩极了!今天我要把最高荣誉奖送给你们,因为你们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实践,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同学,这个问题老师都还没想到,你想到了,真了不起!”(教师竖起大母指)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语肯定很高兴,很自豪。即使回答的还不够完美的学生,你对他说:“没关系,我相信下次你一定能说得更好。”“你回答得很正确,如果能逐条说就更清楚了。”学生也会因为得到老师的鼓励而感到安慰。

同时也要注意启发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生,通过交互式、激励性的语言,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平等、和谐的气氛,给予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空间。

五、优雅体态语言,效果相得益彰

教学是一种以有声语言表达为主,体态语言(即人的表情、眼神、动作、手势等)为辅的知识交流活动。体态语言虽然为辅,但只要使用恰当、自然、得体,也会传递丰富的信息,增强教学感染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强大的精神力量。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做教师的绝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那么,我们该怎样借助生动的脸语、传神的眼语,以及恰当的手语来表现,才能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适合小学生的胃口,寓教于乐呢?以《小马过河》一课为例,当讲到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愿意为妈妈做事的时候,老师应露出愉快的表情;当讲到一条河挡住小马的去路时,教师应表现出满脸迷惑,紧锁眉头,同时,用天真的语气说:“怎么办呢?”沉思了一会儿后,叹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去吧!”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体语也是一种很好的无声语言。当同学们上课做小动作或者讨论问题后一时静不下来时,我们可以站在讲台前沉默不语,扫视每一个学生。这时,学生便会立刻安静下来,揣摩教师的心事,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学会使用各种语言艺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让我们用心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精心设计每一句教学用语,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性,用充满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弹奏出美妙动人的乐曲,让它在学生的头脑中回响激荡,粘住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让我们的教学语言更好地服务课堂、点缀课堂,为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庄文中.中小学语言教学概论. 商务印书馆,2006.

[2] 戴圣.礼记学记.中华书局,1988.

[3] 闫素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河南教育:职成教,2

篇5: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研究

宿城区实验小学史林艳

一、研究背景

如今,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因而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是比较单一的。可以说,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目标的教育活动太少了。虽然,大部分学校已把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工作重点,但将之落到实处的却是廖廖无几。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大部分教师尚未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素质教育仅停留在口号上。根据实际情况调查,语文课堂教学还严重存在着走形式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上缺少智慧生成。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机械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特色少。针对这种现象,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达到优化语文教学的目的,就必须加强语文课堂拓展,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真正领悟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内涵,使语文课堂流光溢彩。但生活实践,它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具有主体性、整合性、情景性、开放性等特点。因此,实施起来会有一定的障碍。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和组织好课内、课外、校外的实践教育活动,在课内和校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实践性,并充分利用学校自身资源,加以外来的社会辅助,建立一系列的运作机制,超越传统单一学科界限,将地方资源、社区资源、学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发出独具特色的语文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它。大自然以及它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思维的主要源泉,是发展智力能的主要学校。

生活实践:它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经验来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来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研究的内容

1、课内外互动的研究

课内,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实践方法。课外延伸拓展,运用方法。

2、校内外沟通的研究

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并让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及时练笔,提高写作水平。

3、学科间融合的研究

凭借语文去学习其他学科,在学习其他学科的同时发展语文素养。

四、研究的目标

1、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2、拓宽生活内容,跳出课堂小圈子,放大生活外延。

3、实现语文与生活实践的整合,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

4、创造优有益的教学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使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五、研究的方法

以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为主,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初步的研究方案。做好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的沟通工作,待取得成果后,再进一步扩大。

分三个阶段进行:

前期工作:采取以文献资料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了解目前相关的一些研究情况,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明确本次课题研究的要求。

实施研究阶段: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展研究活动,进行语文生活实践活动的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提高。

成果总结阶段:运用经验总结、实验观察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整理材料,撰写论文和案例。

读书学习:在研究过程中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陶行知文集》、《名师魅力课堂经典解读》、《给老师的建议》等书,并结合自己教学写读书笔记。

研讨活动:2010年6月---2011年6月开展课题研讨活动课,撰写阶段性报告,撰写结题报告。

六、经验总结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即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新课程强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古今中外大教育家关于“生活即教育”的论述,使我更加了解了“语文教学必须植根于生活”这一理论论断。源于此,我申报并研究了《贴近生活实践,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通过研读教育论著,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使我深刻明确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应该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实践,使学生生活“语文化”。我们知道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围绕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和“生活中孕育着语文教学”这一辩证的论题,我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有成效的活动。

1、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生活化。

生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语文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起来。

(场景一)在教学《石榴》(苏教版第五册)一课时,课前我首先让同学们从生活中去观察石榴,课中并让学生带来实物展示,让他们形成真实的生活写照。对于石榴花的变化,需要长时间细致的观察,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投影出示石榴花盛开的生活实景: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枝头。走进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同学们不禁为石榴花的美所赞叹,学习情趣油然而生。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同学们动手剥开自己带来的石榴外皮,看一看石榴的果实,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这样,学生对“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等词语”的理解自然透彻明了。接着,同学们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这时,教师问:“谁能把这种“清爽无比”的感觉读出来?同学们纷纷举手„„读得有滋有味,发自内心的感觉明显表露出来。整节课,同学们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学得轻松有趣,同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效果突出。

(场景二)对于小学生来说,作文属于起步阶段,小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多少作文的素材,因此,对于刚接触作文的他们较为生疏,感觉无话可写。怎样让他们感觉有话可说,有素材可写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从生活实践中去汲取素材,写经历过的、有深切体验的事。如:在教学习作“走进乡村生活”中,生活在城区的孩子,对于乡村生活还是比较陌生的。由于没有真实的经历,亲身的体会实践,有的同学写起来总是干巴巴的,没有感人之处,更没有情趣。针对这种情况,我努力开通各种渠道,加以家长的支持,动员他们真正地走进乡村,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记下来,用心去感受、体会,再进行课内交流,最后整理、修改„„。这样一来,同学们笔下的乡村生活,田园风光美得那么令人向往,各有各的特色。读起来琅琅上口,让人回味无穷,充满了情趣,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课堂上这种开放性的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了乐趣,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小主人。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多样化的实践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有益的教学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校内外沟通的生活化

课堂延伸要广大化,因此我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如:每周开一次故事会,办手抄报、朗读比赛、口语交际、小品表演等多项活动。通过活动,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需加大学生阅读量,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提倡学生摘抄,写读后感,要让学生积极地阅读,让他们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并在阅读之后与同学表达交流,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得到了巩固,自主学习得到了延伸,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对于课外作业的布置,有的教师布置的形式趋于单调,如:抄写生字词,进行单项练习等,没有从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入手。我认为应该打破这种千篇一律的形式,应多让学生做实践性开放性的作业,如:阅读课外书籍,作调查报告,写观察日记及与人交谈、辩论等都是在学习语文。总之,语文和生活同在,凡有人交往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和语文学习。

3、学科间内容整合的生活化

更新教育观念,落实课改精神,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进一步推动教学的改革。新课程明确提出,要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注意利用其它学科教学活动成果与本学科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在整合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工具性外还有人文性,还担负着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任务。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既相互独立,又有交叉融合,它们可以说是两门有着“近亲”关系的学科,因此我采用生活丰富语文教学,采用开放的、灵活的、学科整合的方式方法,在听读说写的实践活动中,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自己的认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品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能创造并享受文明生活的新生代。(场景三)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表现和模仿,因此课外应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通过听、说、唱、游、演、做等多种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来,且人人都能有效地参与进来,从而提高课外活动的质量。例如,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练习一的读读背背要求读背四个描写秋天景色的成语,练习二中的做做说说要求同学们观察美丽的秋景以及秋天大自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秋景画下来或写下来,在小组里交流。在教学《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苏教版第三册)时,正好是秋季,我认为把语文和品德与社会设计成一个综合性的主题单元组织教学,既能避免由于内容的重复造成的浪费,又能打破学科壁垒,统一整合教学时间,使两科知识相互融合,内容有机渗透,互为补充,互为学习资源,使两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互为借鉴,从而扩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倘若把学生局限在教室里,不让学生去观察、去触摸,去体验„„那就等于是空洞的说教,同时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首先安排学生自己到野外找秋天,把自己的发现记下来,把自己眼中的秋天画下来,把自己动手采摘的秋天的果实带回来„„同学们兴致极高,收获也很大,并深深体会到农民伯伯付出的辛勤劳动。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然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解。为了展示学生的作品和劳动成果,我通过猜谜语、编歌词、赛一赛等多种活动,使学生积极发挥想象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有的学生唱起自己改编的歌曲:“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看见黄的叶呀,看见熟的果,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这时,教师趁机让各组代表把自己装好带来的果实——苹果、香蕉、桔子、梨等,让同学们猜一猜,摸一摸是什么?并让他们讲一讲自己采摘秋天的果实的喜悦。真可谓寓教于乐,收获多多,思想境界也得到了升华。学科整合给了学生无限的空间、无限的欢乐、无限的创造。

七、存在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

篇6: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研究

语言积累方法指导实践研究

开 题 报 告

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一)省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积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了省内外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目前,许多学校纷纷把“小学语文积累”作为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实效。这些学校在小学语文积累方面的主要做法是: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积累的主渠道,探索出“自主阅读,自我积累,”的教学模式,将语言文字内化;有的学校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阅读积累实践活动,通过“班级读书会”、“师生共读一本书”等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积累兴趣;有的学校在小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摘抄的形式,指导学生有选择的积累好词佳句分类积累等。

(二)本选题的理论意义、研究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还包括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一个小学生语文素养好与坏,主要是以各种能力的高低去衡量。而各种能力的高低,其实就是学生平时在学习生活中逐渐积淀而成的。能力的前身是方法,方法掌握多了,就形成了能力。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还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还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六年不少于145万字。并着重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因此,我们认为开展“小学语文语言积累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实践探索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

1.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积累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广读书、丰富语言积累,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积累,从小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和能力,为适应未来的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2.是落实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需要。新的语文课程改革使广大教师清楚地认识到语文课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语文教育观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大视野,教师要胸怀远大目标,放眼世界,展望未来,课堂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语文书也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对语文课程资源作了说明,它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由此可知,语文课程资源是非常广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了,接受的信息量就增加了,这符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如果老师的眼光只盯在课内、校内,远远适应不了学生发展的需求。可见,课外、校外资源都有待于我们在教学中开发和利

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给学生创设语文学习积累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语文素养的环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3.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语言积累”的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文积累的机会,让学生从中吸收到更多的“精华“,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淀浓厚的文化底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我们广大教师的神圣职责。

(三)本选题的创新程度。

积累有助于表达,好的词句、精彩片断有助于学生说话和习作。更为重要的是,积累是一种“再生能源”,它反作用于再学习,一旦燃烧起来,能产生巨大的能量,是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法宝。理解词义除了用到字典、词典外,还需要生活积累的参与。推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除了联系上下文,离不开自己各方面的积累。材料积累多了,知识面广了,能力增强了,基础平台高了,看问题也就全面了,学习新知的兴趣也就浓了,学习效果就好,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学习,总结出适合自己而又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各种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研究内容: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从研究分析省内外兄弟学校的研究的经验成果出发;从农村乡镇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和水平出发;从我中心校师资现状和学生实际出发,探索小学生语文积累运用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及策略。

(一)研究方法与途径 :

1.(1)调查法。通过座谈、问卷,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语言积累的看法及对语言积累运用的建议。(2).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省内外相关小学关于培养小学生语文积累能力的信息,结合本校实际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3).实践行动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形成较为完善、有效的实施办法。(4).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2.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研究路线。组织广大教师学习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学习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用心的教育学理念做指导,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素质,并把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再从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经验。

3.以点带面,推动全局。骨干教师是教育科研的排头兵,让他们做课题的直接参与者。同时,依靠骨干教师的带动示范作用,传播信息,辐射成果,推动新的教

育理念,新的教法、学法在全镇开花结果。从学校规模来说,以1所驻地小学带动2所非驻地小学。边实践边总结把成功的做法推广到各小学。

4.寓课题与常规活动之中,把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工作,与校本教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二)重要观点: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把学生当作成人一样,赋予他们权利,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予更多的鼓励,启发和诱导。尽可能为学生语文积累提供更多机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个性潜能得到做大限度的发挥。

2.遵循整体性原则。树立大的教学观念。注意各种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构功能,主要是做好教法与学法的紧密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小学生语文积累能力。

3.把握课堂教学是积累的主渠道。阅读是表达的基础,从阅读到写作,必须要跨越积累这座桥梁。教材是最好的范文。小学语文新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因此,“培养小学生语文积累能力”必须立足课堂教学,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使学生在潜心学文中读中积累。

4..注重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进行积累。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将课内学习内容与课外学习资源有机结合,通过课外阅读书报刊、看电视电影,听广播,上网,参加各种活动等,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积累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多角度,提高学生语文积累能力。

5.探索实践积累与运用间的关系。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为更好地表达服务,为再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创造条件。反过来,运用亦是提高积累质量的重要手段。运用可加深理解,唤起学生的记忆。

6.引导学生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促进人文素养与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及价值观的提高。

7.提高教师指导课内与课外积累的能力及教科研水平。

三、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认真贯彻“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积累”的教育理念,本着以“教材为根本,适度拓展”的原则,积极开展了“分类积累”活动,通过摘抄的形式,指导学生有选择的积累好词佳句,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四、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一)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了“十一五”市级课题“小学生乐学、善学、会学、活学”研究课题。

(二)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可能和时间保证:

学校以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后勤人员为成员的课题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处理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本课题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1.从学校和学生情况来看,一直以来,我校一直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低年级从“ 一日一词一句积累 ”入手,中高年级开展了“ 一二五工程 ”,低中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积累方法,并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主动积累的习惯,并在阅读中有意识地进行积累和运用,这为本课题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从课题研究的人员来看,课题组成员都是我校的骨干教师,他们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工作中颇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方法,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并且多次在县和大学区级教学活动中做课,有多篇论文获奖、发表。

3.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二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2)准备阶段。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收集文献及实践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制定研究方案,准备开题报告,培训课题组人员,做好实验准备。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

(1)组织课题成员学习新课标等基础理论,并深入实践研究。

(2)各课题组成员,根据各自的分工开展具体研究,重视个案积累。根据各个阶段的研究侧重点,及时总结反思,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并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3)完成阶段研究报告,及时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2)推广研究成果。

(三)资料设备:电脑、多媒体、网络、图书、科研场所等。学校责成一名教导主任专门负责课题所需的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在保存书面文档的同时,保存电子文档。

(四)科研手段:我们将把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修工作紧密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以3所完全小学为龙头,以骨干教师为引领,聘请教研室同志做课题顾问。通过组织开展理论讲座、听课评课、主题研讨、小小展示台、学习小标兵评比等活动,积极组织广大教师自我反思,总结经验,撰写教学论文,积累成果。走出去,请进来,组织课题组成员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把课题一步一步引向深入。

五、课题研究的成员组 长:任翠琴

成 员: 刘引娣 付晓波

篇7: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作业是一种目的性强,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的学习活动。它是保证教学质量在课后进行有效延伸的重要途径,对于构建和提升课程意义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当前,各地小学语文教师也加强了对作业布置方面的研究和设计,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特点,合理安排语文家庭作业,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油然而生。比如作业设计缺乏目的性、形式简单等。如何对小学语文作业进行优化,从而提升小学语文作业的创新性和时效性,已经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难题。

对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现状进行了探讨,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优化设计策略,旨在提高小学语文作业质量,进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现状

通过自己近几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和文献调查,我们发现小学语文作业的布置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缺乏科学性。作业布置中的知识点非常零散,缺乏时序性和科学性。2.缺乏目的性。作业布置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重点不够突出,对于作业内容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和安排,使得作业布置的效果大打折扣。3.缺乏拓展性。语文作业内容常常与小学的其他科目分割开来,没有做到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也缺乏对生活和周边丰富资源的发掘,拓展性不够。4.缺乏思维的锻炼。在小学语文作业中,大多数都只是涉及知识点的练习,对于技能和思维的训练相对来说较薄弱,从语文作业中看出,学生的思维能力仍然得不到解放。

总而言之,语文作业形式千篇一律,总是离不开听写、造句填空和作文的怪圈,缺乏新意。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吃不饱。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则形成一种较大的学习压力。

二、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策略

1.注重作业设计的多样性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小学语文作业的布置上更是应该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一定要使作业具备一定的层次性和拓展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题量和难度的权利。比如,我在教学中经常将作业设计成“快餐型”。例如:a型套餐作业题目形式多变,重在理解和运用,而b型套餐相对来说则简单一点,重点在于理解和应用的部分。而c型套餐的题目相对b来说则更为简单。只是针对以往知识的重复和巩固。这样将作业布置下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套餐”,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身情况获得相应的发展。

2.注重与其他学科间进行交叉和融合

小学语文课本知识虽然丰富,但是内容毕竟有限。因此,我们不妨将小学语文作业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学过了“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之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观察和了解树木的年轮,将年轮的知识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一起探讨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所经历的种种变化,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巩固,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注重突出作业设计的实践性

新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就在于语文的实践,实践除了可以在课堂上发挥作用之外,还可以向课堂外的学习延伸,即家庭作业上进行延伸。结合实际情况,将语文课和开放性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增长才干。比如在学习完“只有一个地球”之后,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并在上面标明哪些是陆地,哪些是海洋,哪些是草原。这样的作业布置在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同时,也实现了书本知识到生活实际的有效转化,这比单纯地学习书本知识的效果要好得多。■

篇8:谈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优化

一、教学语言艺术之赞扬式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 教学时间过长之后, 学生们就会感觉到乏味, 甚至开始走神,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顾及学生的情绪, 改变教学方式, 或者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个时候赞扬式的教学就成为了关键, 赞扬式的教学也是教学语言艺术尤为突出的一点。

例如:在讲古诗词的时候, 学生往往会觉得难理解而且无趣, 教师就可以结合赞扬式教学来进行课堂气氛的调节。在讲到《古诗两首》的时候, 就可以让学生依靠自己的理解和工具书的使用来发言。可以提问:“哪个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千里莺啼绿叶红’这句话呢?”然后就可以挑选举手的同学来回答, 当学生努力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释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给予肯定说:“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 理解的也非常到位, 值得表扬, 下一次也要努力哦!”这样一来, 学生就可以从赞扬中得到肯定, 从而可以投入到下一步学习当中, 提问也可以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目的, 可谓是一石二鸟。

二、教学语言艺术之活用生活口语

针对小学生而言, 他们的年龄比较小, 稳定性不高, 所以在上课之后很难及时将心收回到课堂上来, 上课时也非常容易走神。所以怎样使用课堂上的语言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 让他们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 不容易开小差呢?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去了解孩子们真正喜欢的是什么。语文教师也就更应当注意这一点, 在说话的时候多用一些生活化的词语和语气, 让孩子们觉得亲切, 讲课也更加容易理解, 也就愿意听课了。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五年级《成语故事》这一课的时候, 因为这一课包含了三个成语故事, 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以“自相矛盾”这个故事来说, 就可以用生活化的有趣语言来给学生讲解, 帮助学生理解, 还让学生觉得好笑有趣, 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教师就可以这样说:“卖盾的人就开始夸它的盾说, 大家快来看, 我这个盾可是不一般哦, 它比这世界上任何一件东西都要结实, 不管你是用什么东西都不能破坏它!而卖矛的人生气了就说, 我的矛才是最厉害的, 你的根本不算什么, 我的矛才是最锋利的, 可以破坏所有东西。”这样的语言听上去很有趣, 让学生也容易被吸引, 更加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教学语言艺术之技巧性的教学语言

语文课是基础课程, 教师在课上讲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 掌握好方法让学生爱听自己的课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好的关系, 进行好的备课, 更关键的则是有技巧性教学语言和生动有趣的课堂, 三管齐下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在这里, 教学语言的技巧性就是不能不提的重点了。有技巧性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生动有技巧性的教学用语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和理解。对于这一点就可以多采用拟人化的语言进行形象的讲解。

例如在讲“碧”这个字记法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说“碧这个字是由三部分组成的, 石上面有个白还有个王, 那么同学们就可以记, 一个姓王的老爷爷和一个姓白的老爷爷在一块大石头上下象棋。这样就凑成了碧字。”在讲“解”这个字记法的时候, 就可以说“解字的构成呢, 也是由三部分组成的, 同学们就可以记为, 过年的时候, 我家花一角钱买了一把刀杀了一头牛来庆祝。”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的记住难字的写法, 帮助他们加深印象。

四、结束语

语文的教学语言艺术是语文教师的教学原则, 关系到语文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水平, 如何正确的使用语言, 把课堂上的知识正确有效简明生动的传达给学生是非常重点的。由此可见,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有多么的关键。它是学生们找到知识宝藏的地图, 是接通学生与教师之间和谐关系的稳固桥梁, 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所以, 教师要学会让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工具,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内容, 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摘要:对于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 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理解。这个时候教学语言就变得尤为重要。语文作为最基础的学科, 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 是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的关键。在四五年级这个非常时期, 教师应当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上下工夫, 在教学同时, 为同学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好的语言习惯。因此小学语文的语言艺术是尤为值得注意的。文本将从几个方面简单的分析一下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语言饱含艺术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艺术,语言习惯,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傅惠钧.教师口语艺术[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2

[2]陈小园.试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美[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 2012

上一篇:乡村医培训学习个人总结下一篇:涉外秘书专业自考助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参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