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改革调研报告

2024-05-17

乡镇改革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乡镇改革调研报告

乡镇农区综合改革调研报告

#镇是由原###乡、东风乡于2006年3月合并成立,全镇总面积为791.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万亩,农区人口2.1万人,全镇下辖34个行政村。2005年,两乡财政总收入为5848万元。

一、取消农业税费的相关后续工作情况

1、加强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使用。2005年,###乡与东风乡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总额199万元,其中发放村干部工资69万元,安排道路维护资金10万元、五保资金10万元、优抚资金4万元,其余资金均用于教育。2005年市、区对农牧业税补贴72万元。

2、严格执行国家补贴政策

2005年两乡发放退耕还林补贴资金107.9万元,发放粮食直补资金42万元。在具体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操作,做到公开、合理、规范。一是工作组到位,组建机关干部、财税干部、村干部三位一体的工作组。二是认真宣传政策到位,让惠农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认真调查摸底到位,核定直补面积、退耕还林面积。四是张榜公布到位,接受群众监督。五是发放现金到位,实行专户专帐专人,管理封闭运行,确保了资金安全转运和专款专用。六是监督检查到位,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全面推行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的“公示制”。我镇严格执行上级政策,在各涉农部门、各村都进行了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的公示,做到了涉农政策家喻户晓,涉农收费公开透明,镇政府对涉农收费部门不定期组织抽查,在最大限度内把党的惠农政策送到千家万户。

4、严格按程序筹资筹劳。我镇“一事一议”筹资均按规定程序操作,先是村社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最终形成决议,进行“一事一议”资金筹措,经抽查,我镇未发现扩大范围和超标准收费现象。

5、实行涉及加重农户负担案件的“责任追究制”。规范涉农收费。对农户建房、计生、义务教育收费、公安部门收费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收费项目,对以上涉及的各部门,我镇都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监督,没有发现乱收费和搭车收费现象。也没有发现强制性经营服务性收费。

二、我镇机构改革情况

按照上级市、区乡镇机构改革要求,原###乡与东风乡合并,成立了###镇,现就此次机构改革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实行归类合并,精减内设机构。两乡并镇前,共有15个办公室。在改革中,我们按照上级乡镇机构改革文件精神,从精减内设机构入手,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归并设立了党政综合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三个内设机构。每个办公室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干事2名,在精减机构的基础上,我们明确和规范了三个内设机构的职责和任务。

二是实行交叉任职,精减领导班子职数。我镇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设党委委员职数9名,其中,党委书记1名,副书记4名,1名担任镇长,1名担任人大主席兼纪检书记,2名担任综合治理书记;其他4名委员分别兼任副镇长,其中1名兼任人武部长。党政班子成员比原来两乡的14人减少了7人。

三是实行定编定员定岗,严控机关编制。此次机构改革,我镇机关事业人员定编为30人,为了确保不超编,我镇按照市、区乡镇机构改革文件精神,采取多种办法进行人员分流:一是对镇机关事业单位的临时工实行一次性清退,先后清退由机关自收自支临时工30人。二是通过考试、民主测评,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总体平衡,分流到其他镇18人。通过分流,到目前为止,镇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32人(含病养1人,待定1人),实际在岗30人。

三、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情况

一是严格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我镇与2005年春季开始执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截至今年3月底,全镇累计为4004名学生减免杂费26.3万元,为4016名,学生免除教科书费19万元,为838名寄宿生补助生活费15.3万元。

二是配合区教育局,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使全镇教育实现了区办区管,同时新建了###中学教学大楼。

四、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情况

(一)乡村债务情况:两乡2005年底,村乡两级债务近2700万元,这些债务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办企业欠帐、基础设施建设欠帐、水费欠帐、教育欠帐、陈年欠帐等。

(二)村级财务管理情况:两乡于2002起执行“村帐乡管”制度,村级财务统一由乡经管站实行业务“双代管”,根据不同情况,每季度或半年都要进行村级财务公开。该制度的执行极大地推进了村务公开,提高了村级财务的透明度,有效避免了村集体产生新的债务,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2006年财政预算情况:

2006年我镇全年财政总预算为1758万元,其中上划中央184万元,上划自治区222万元,全年实际可支配财力为1475万元,除去固定支出720.5万元,实际可预算

篇2:乡镇改革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凤冈县辖9镇5乡,86个村(社区),总人口43万。全县民政干部职工62人,县民政局干部职工有31人,设专职殡葬机构一个,殡葬管理人员6人,招聘殡葬服务人员28人。我县殡葬改革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是县城集中治丧和遗体集中安葬阶段。从20xx年6月起到20xx年8月底,对县城范围内的公民死亡后实行集中治丧和遗体集中安葬。

二是遗体火化阶段。从20xx年9月1日起,分四步推行遗体火化,到20xx年9月1日起,遗体火化工作全县顺利推行。

二、我县殡葬改革和管理工作现状

1、县殡管所机构设置及工作运行情况。20xx年,县委、县政府决定,由财政在项目建设期分期拨款377万元。县民政局当时用财产抵押向信用联社分两次贷款500万元,争取省市补助23万元,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新建南天河殡仪馆。以政府为主导修建的具有遗体接运、治丧、火化为一体的南天河殡仪馆,占地面积24400平方米,建筑3609平方米,设有大小悼念厅5个,悼念厅为840平方米,拥有火化机3台(其中,拣灰炉1台、平板炉2台),殡仪运输车16辆(各乡镇均有一辆)。从5月1日起,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除国家工作人员、退离休干部外,所有死亡人员遗体接运、火化、进馆停放及骨灰寄存四项基本殡仪服务费全部免除,由政府买单解决。

我县原龙泉镇文峰天河公墓20xx年经省民政厅批准设置,在集中安葬遗体中问题突出,加之在326国道沿线,设置不符合要求,为彻底整改这一问题,经省民政厅批准变更搬迁现在的南天河经营性公墓安葬骨灰,在修建中我们采取了社会融资的形式,按照BOT(建设——经营——转让)经营模式,合同期满后无偿移交给政府,由经营商投资500万元修建了南天河经营性公墓。

2、乡镇殡葬改革和管理工作现状。殡葬管理在乡镇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乡镇所在地没有殡仪馆、没有开展集中治丧工作。从20xx年全县14个乡镇上报共有1462个农村公益性公墓。如今,1462个农村公益性公墓中,有规划、管理的约占0.5%;无管理,无规划,成为集中乱埋乱葬坟地的占99.5%。由于墓地分散,祭祀活动难以得到有效管理,安全隐患增多,导致森林火灾频发。

从我县农村公益性公墓的基本现状中可以看出,监管不力,执法不严,导致超标准建墓穴,建豪华墓等不良现象又有所抬头,且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丧葬用品市场管理混乱,多数商家无证生产、经营丧葬用品;殡葬服务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尤其在农村,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群众居住分散,办丧事想找收殓、抬柩的人都很难,这一最基本的殡葬需求已成为群众的现实问题。

三、殡葬改革基本成效

1、是实现了遗体火化和入公墓安葬全覆盖。我县从20xx年9月1日起,开始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招聘人员、离退休人员、全县五保对象死亡的遗体实行火化,到20xx年9月1日起,实现对全县范围内公民死亡遗体实行火化。涉及9镇5乡,69个村,17个社区,43.5万人口。火化率达到100%。

2、是积极推进生态墓区建设,有效节约土地资源。为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积极推进“绿色殡葬”,对各乡镇新建的公益性墓地,按照村级公益性生态墓区建设规划进行批建,全县共批1462处村级公益性墓地;1处经营性墓地(南天河公墓),使公墓向规范化、小型化、生态化目标发展。到目前为止,对“五保”、“三无”人员予以全免,特困人员予以减免。县城经营性墓地按照生态化建设,实行园林化管理,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3、是大力规范殡葬秩序,殡葬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县城实现了在殡仪馆集中治丧,遗体火化被的群众所接受,提倡厚养薄葬,文明节俭办丧事的呼声越来越高。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统筹管理不到位。由于南天河殡仪馆比文峰村殡仪馆远,没有开通从县城到南天河殡仪馆的公交车,人们坐车难和贵的问题,使县城南天河殡仪馆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资源闲置。

2、殡葬观念没有彻底转变。一是部分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领导干部对殡改工作存在着忌讳心理,觉得与这项工作牵连是不吉利、晦气的事情,不愿顾问殡葬管理,对殡葬工作是听之任之,很少深入研究,更谈不上想方设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群众受千年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不超平方安葬上,一部分群众总是在想方设法建大墓。全县村级公墓只是划定一个地方,没有统一建设,丧户自行建造坟墓,建的坟墓与传统土葬墓没有两样,达不到殡葬改革节约土地的效果。

2、乱葬乱埋现象日渐抬头。由于领导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未将责任落实到人,因此,在管理上难免会出现漏洞,乡镇、村公益性墓地无人管理,存在相对集中的乱葬乱埋现象,并逐步加重。在调查过程中,全县村级公墓均存在乱葬乱埋现象,并日渐恶化,有胆大的丧户直接在墓地建大坟立大碑,造成青山再次白化,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泛滥成灾,殡葬改革成果将毁于一旦。

3、公墓建设亟待规范。全县大部分农村公益性公墓不规范,存在规划面积过大,公墓点过多,随意调整的问题。经调查,全县有1462处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投入不足,公墓无整形、无墓穴、无路道、无绿化,群众的满意率极低,群众意见大,若引资修建势必抬高收费价格,增加群众负担。所以形成全县公益性公墓在选址、建设、墓型和占地面积等方面多种多样。调研中发现,有的地方在规划、选址初期未充分考虑到祭扫交通问题或因选址地域限制,道路不通,即使形式上存在的农村公墓地,也因无人管理,没有规划,横七竖八,乱葬乱埋,公墓土地浪费极大。甚至有些村,当初为了应付差使,找到一片荒地,立个牌子,交差了事,所谓的“公墓”就成了聋子的耳朵,完全是个摆设。在公墓选址上,有的建在公路边,有的建在耕地里,有的建在山坡上。墓型上有豪华型、有大碑型的,有砖石砌成圆型的,有土堆型的。甚至还有建活人墓;占地面积上,小的不足1平方米,大的超过10平方米以上。安葬上存在只要是火化了,进公墓安葬,想怎么葬就可以怎么葬,形成了“合法”的乱埋乱葬。

4、管理队伍有待加强。在人员配备上存在一定问题,县殡葬管理所编制6人,实际在位2人;乡、镇的殡葬管理人员都由民政助理员兼任,由于民政助理员承担着民政、新农保、慈善总会等较多事务,导致多头兼管力不从心。乡、镇政府重视不够,导致政策不能很好落实到位。

5、县城区公墓违建情况严重。县城所在村在建公墓,违规现象亟待查处。有些村把所谓的公益性公墓作为经营实体,或与个体老板合资,交由个体经营者为主经营管理,村里收取一定的费用,致使管理失控,甚至听之任之,任凭个体经营者所为。在管理理念上,不是作为公益性事业在办,而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主观指导思想上就是想方设法多挣钱,多创收,肆意违反相关规定,暗地违规经营,面向社会出售墓穴。甚至迎合部分有钱人的心里,肆意超标准建大墓,修豪华墓。比如我们调查的龙泉镇天河公墓就存在此问题。同时,还有一些村组划定的墓地,也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也有超标准建豪华墓穴的问题。

6、丧葬用品市场管理混乱,多数商家无证生产、经营丧葬用品。

存在以上问题,主要原因有:

1、领导重视不够。殡葬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现象在部分乡镇主要领导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体现,一些乡镇未能将殡葬工作纳入城乡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在殡葬改革落实上存在着应付、走过场现象,未能建立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将殡葬工作很好贯彻落实;未能将殡葬法规、政策宣传到村、到户,使群众对丧葬理念一知半解,误以为遗体火化就是执行殡改政策,在葬法上要求不是很严,建大坟、造大墓也无人顾问,更谈不上谁来制止。殡葬整治查处力度不够,各乡镇普遍存在着治标不治本,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声势,轻实效”、“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真正得到治理的墓穴屈指可数。

2、资金投入不足。公墓建设不规范,造成墓体超标走样或乱葬乱埋,出现新的青山白化。整治青山白化,推行生态墓区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由于县财政和乡、镇财政投入不足,造成村级墓地无人建设,即使建后也无人监管。乡镇没有专项的资金用于生态墓区建设,有一定集体经济的行政村,在公墓建设上愿意投资一些,道路畅通,公墓规范整洁,丧户也乐意将亲属骨灰入葬村公墓。而村集体经济空白的行政村,那么就指山为墓,出现相对集中的乱葬乱埋现象。经调查,我县多数村(社区)划山为墓。

3、乡镇、部门工作缺少配合协作。殡葬管理涉及各乡镇及建设规划、国土、林业、工商、公安等主要责任单位,但在实际工作中,就民政一家在管理,因此,执法力度远远不够,部门之间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在殡葬改革初期,县委、县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乡镇和部门也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近年来,乡镇未将殡葬改革中公益性公墓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因此,乡镇与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4、殡葬管理、执法人手不足,精力难以到位。

一是乡镇一级无专职殡管员,均由民政助理员兼职,而殡葬管理工作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那么等事后再组织人员进行强制拆除,工作相当被动。而殡葬管理是一项得罪人的工作,乡镇民政助理员、驻村干部、村干部极不愿参与其中,明知擅自建大墓是违反殡葬法规的,但也熟视无睹,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殡葬工作在基层上难以得到落实,出现殡葬执法无人到场,工作浮于表面,导致管理上存在漏洞。

二是县殡葬执法大队虽已建立,但人员都是各单位抽人组成的,现已回单位上班,目前只有殡葬管理所的人,实际在位只有人员2人,依据《行政处罚法》有关规定,若在执法过程中需1人回避,则执法人员无法执法。严重影响殡葬改革的顺利开展。

五、建议和措施

1、加强领导,做好有关政策、法规宣传工作。各级主要领导特别是主管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殡葬管理工作,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每年至少一次召开专项工作会议,建立制度,落实责任人,确保信息畅通,违法违规现象有人管。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在已形成的县、乡、村三级宣传网络的基础上,采取各种形式,充分利用报纸、简报、有线电视、广播、宣传窗、标语、横幅等媒介,广泛宣传党和国家殡葬管理政策、法律、法规,把政策和法规向广大群众讲明、讲透,积极争取广大群众对殡葬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切实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倡导新的丧葬理念。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2、加大财政投入,逐步推进生态墓地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资金以村级投资为主、社会自愿捐赠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原则筹集,村级公益性墓地是社会公益事业,目前由于农村村级经济普遍还比较薄弱,农民群众的生活也不够富裕,自身承担公墓建设和管理费用确实困难很大。也是无法消除乱葬乱埋和超标走样,只有县、乡财政有足够的经费投入,每建好一处公益性生态墓地,经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县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村级公益性墓地处数才能逐年递增完善,这样,骨灰才能有个很好归宿。

建议:

①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的领导,成立工作组,具体负责抓此项工作。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尽快制定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意见,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全面铺开。

②安排一定的资金,适度投入给各公益性墓地,资助骨灰墙、骨灰堂的修建,同时帮助墓区疏通沟渠、硬化道路、修建标示牌、美化绿化等,以更好地促进农村公益性墓地健康有序地发展,这样才能彻底消除新的青山白化现象。

③是要合理规划好农村公益性公墓,要因地制宜,方便群众,不能太小。如:天桥乡龙凤村23组规划71个墓地,几十人规划一个公墓点,太小了。要加大整合力度。以大组为单位建公益性公墓为好。

④是要在殡葬改革推行中制定好自然灾害处置预案,如年初的雪凝冰冻天气,确实不能接运遗体的火化区,乡镇启动规划筹建殡仪馆对遗体进行冷冻处理。

篇3:乡镇改革调研报告

一、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特点

(一) 供给呈现短缺的局面

1. 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当前农民发展经济需要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资金服务等, 但对于农民的要求按照目前的政府职能却提供不了, 甚至走向对立面。比如, 政府通过行政命令硬性推行农产品结构调整, 市场风险太大, 失败损失要农民自己承担, 影响了政府在农民心目中的信誉。在农民生活方面, 交通闭塞、电费昂贵、用水困难等问题限制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消费能力的提高。目前, 农民家电占有量就很能说明这一问题。尽管当前农村人均收入较低, 但比起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城市人均收入仍高17%。在家用电器价格远低于20世纪90年代的条件下, 为什么农民目前家用电器占有量却远不及1990年城市的普及程度?原因很简单, 就是农村基础设施不足, 不少农村地区电费高出城里好几倍, 出现了家电买得起用不起的尴尬局面[1]。

2. 关系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

这些公共产品包括农村的教育、环境保护及农民的医疗保障等, 它们对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 我国政府, 尤其是中央政府对这些公共产品供给投入的资金严重短缺。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而且直接威胁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仅以医疗保健为例, 目前, 农村医疗保健水平普遍较低。我国占世界22%的人口, 却只享有世界2%的医疗卫生资源, 用于公共卫生服务的更是寥寥无几。尤其是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 80%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 农村的医疗卫生资源很少, 其公共卫生服务状况令人担忧[2]。2003年春天突如其来的“非典”, 在暴露我国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不足的同时, 也对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敲响了警钟。

(二) 供给有失公平

1. 城乡差距巨大

长期以来, 由政府提供的许多基本公共服务成了城市居民享有的特权, 农村居民不同程度地被排除在多项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之外。目前, 众多的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差距巨大。以医疗保障为例, 据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 中国卫生分配公平性在全世界排名中居第188位, 列倒数第4位。部分农民工难以真正享受到“新农合”的优惠, 而在务工地更难享受到城镇医疗保障[3]。

2. 地区差距显著

由于各地拥有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同, 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 征税能力不同, 致使各地区间的财政差距正迅速扩大。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来看, 东、中、西部差距非常明显。2003年东部地区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是中部和西部的2.76倍和2.65倍;而从各省级政府来看, 差距更大。人均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排第一的上海是最低的西藏的17倍[4] (P160) 。在财政收入差距拉大的同时, 必然会出现不同地区间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经济繁荣、市场发达的农村地区, 有足够的财力提供较多、较好的公共产品;而在经济落后、地处偏远的农村地区, 公共产品无力供给, 呈现短缺的态势。

(三) 供给效率和质量低下

1. 供需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政府对农村地区提供公共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并不是根据农村的现实需要, 而是按照自上而下的决策程序, 根据地方政府部门决策者的“政绩”和“利益”的需要作出的。因此, 在许多农村地区, 农民急需的一些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而某些不符合农业产业化的实际需要, 但是对提供主体有利的农村公共产品却被提供甚至过量提供。这不仅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结构失调, 而且导致供给成本较高、增长无序的现象, 无形中加重了农民负担, 损害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2. 政府机构臃肿, 行政成本过大

基层政府作为一种公共产品, 机构臃肿, 人员过多, 效率低下, 消耗大量的公共资源, 挤占了可以用于提供公共物品的资金。据统计, 在“费改税”前, 全国各级党政群机关和社会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为4100万人, 其中县乡两级为2959万人, 县乡供养人员占了近3/4, 使得县乡财政成了名符其实的“吃饭财政”[5]。

3. 供给监督管理体制缺失

在现有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下, 农民由于被排斥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和管理体制之外, 没有把农村公共产品受益的主体———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结果无法形成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监管。从而, 通常出现有限的资金在暗箱操作中“缩水”一大部分, 剩余的资金所提供的公共产品质量又“充水”, 假公济私、贪污腐败的现象屡见不鲜。最终, 往往会导致农村资源和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 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成本, 造成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

二、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之乡镇政府因素

由于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存在着“市场失灵”, 因此, 政府就自然成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而乡镇政府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政权组织, 是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直接主体。尽管导致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因素很多, 但乡镇政府的因素不容忽视。

(一) 压力型行政体制造成乡镇政府不堪重负, 没有精力向农村提供公共产品

目前, 我国政府体制是一种“压力型体制”, 即县级政府将有关经济发展、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和税费征缴等任务, 细化为具体的指标分解下达给乡镇, 并建立与之相应的考评机制, 将乡镇政府及其负责人的政绩、荣辱、升迁与之挂钩, 这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压力。张永亮等曾对一百位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进行了调查。在回答“当前乡镇政府从事的主要职能”时, “上传下达”占16%, “乡镇的社会治安与计划生育”占67%, “对农村的管理与服务”占17%。在回答对“当前乡镇政府工作的压力如何认识”时, “上级达标验收”占36%, “税款征收与计划生育”占34%, 对“农村的管理与服务”占30%[6]。可见, 当前乡镇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其行使的职能已出现了偏差。这种状态下, 乡镇政府只能选择对上负责, 调动一切资源来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或任务, 而无暇顾及乡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即使乡镇政府向乡村提供了公共服务, 也是在上级政府决策下进行的强制性供给, 而农户真正需要的服务却提供不足。

(二) 乡镇政府职能不清分散了乡镇政府精力, 削弱其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

从乡镇政府的实际运行来看, 乡镇政府职能不清, 政府该管什么, 不该管什么, 哪些应该重点管, 哪些只要一般管, 哪些应该直接管, 哪些应该间接管, 并不十分明确, 出现了“越位”、“缺位”、“错位”等现象, 分散了乡镇政府精力, 削弱其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

所谓“缺位”, 是指应该由政府管的不管, 主要表现为不恰当地把本应由政府或政府为主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推向市场和社会。比如, 农业技术服务出现严重的缺位现象。鄢万春等对湖北省枣阳市刘升镇的调查显示:尽管50%的农户需要农产品销售渠道方面的服务, 可由于信息传递、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结构不合理等原因, 农户难以获得这方面的服务, 只有17.4%的农户知道农技推广部门有农产品销售信息提供, 实际利用的可能更少[7]。

所谓“越位”, 是指政府越过了它的职权范围干预了不该干预的事。一方面充当执法主体, 法律没有赋予政府执法权, 但在税收、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等工作中乡镇干部充当了“主力军”;另一方面表现在乡镇政府对企事业和经济组织干预过多, 侵犯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和农村村民自治权。这种跨职能行事方式干预了市场, 阻碍了私营经济的发展, 引发乡镇干部与农民之间的冲突与对抗。

所谓“错位”, 就是指管了不该管的事。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中, 一些本来应该由中央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 却通过政府权威转移事权交由下级政府提供, 最终落到乡镇政府和农民头上。例如, 计划生育和优抚工作等都是全国性的公共产品, 应当纳入中央政府预算, 但这些事权目前主要由乡镇政府以及村委会承担。

(三) 乡镇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限制了其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

长期以来, 我国没有对乡镇范围内的公共产品的性质进行合理的划分和分类, 哪些是由中央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 哪些是由省市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 哪些是由本级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没有清晰的认识。而且, 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 中央财权大幅提升, 地方的财政能力减弱。但地方承担的各种公共产品供给的任务却没有相应减少, 许多本来应该由中央、省市承担的公共产品供给的任务都由基层政府承担了。据统计, 地方政府承担着70%以上的公共产品的供给[8]。这些事权大都刚性强, 所需支出基数大、增长快。而县、乡政府的财源多来自本地经济总量, 增长小且零星分散难以征收。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又很有限。凭借本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更无力满足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 造成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下降, 直接影响到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在农业税取消后, 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补贴数额因国家整体财力有限, 难以完全弥补县乡财力缺口。在这种情况下,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必然会显露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态。

(四) 考核指标不科学致使乡镇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 政府在考核和提拔干部的标准制定方面存在问题, 没有把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的指标很妥当地加进去, 即使有所考虑, 也只是注重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产品。在乡镇的考核指标中, 存在着考核的指标体系不够科学的现象。例如:某县县委在2004年初下达给该县各乡镇政府的工作目标中, “经济发展综合目标”分值为28分, “招商引资目标”为20分, “工商税收”、“定额征收水费及其他费用”分别为15分、10分, 而“农业增加值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各为2分,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做好扶贫开发”、“农村安身工程”、“扶贫、低保、五保”均为1分。可以看出, 经济指标、招商引资指标等过重, 为“三农”服务的指标过轻[9]。这种干部考核制度很难适应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的需要, 一方面, 在干部考核体系中, 经济建设等指标比重较大;另一方面, 领导干部业绩考核中很难体现民意。比如, 基层领导干部的考评不是通过民意调查, 直接面对老百姓, 而是由上级政府说了算。所以, 基层领导干部的政治命运是上面给的, 肯定是为上面服务。

三、进行乡镇政府改革, 提升乡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能力

(一)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权责:提升乡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能力的前提

乡镇政府尽管机构设置不要求与上级政府对口, 但是来自上级政府的行政任务却一点也不少, 因此, 才有“上面千条线, 下面一根针”的说法。要改变现状, 各级政府必须合理分工, 清晰界定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权利和责任。一是要明确应由各级政府而不是村民自治组织充当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主体, 各级政府不能推卸供给公共产品的责任。二是要明确界定中央政府、省级政府与县、乡镇地方政府的权利和责任。公共产品在各级政府之间划分的原则是:根据农村公共产品受益范围来决定由哪级政府来提供。凡属于农业基础科学研究、计划生育、义务教育及大江大河的治理等全国性的农村“纯公共品”以及部分外溢性极强的“准公共品”, 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提供。而对一些在本地区发挥作用的公共产品, 比如市政工程和水利设施等, 则应由当地政府提供。三是要明确政府对公共产品供给的边界。什么是纯公共产品, 什么是准公共产品, 什么是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 什么是农村生活性公共产品, 政府在决策前必须能清晰界定与判断, 这样才能准确判定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及县、乡镇地方政府的责任, 保证有限的公共资源得以比较合理有效利用。

(二) 落实乡镇政府财权:提升乡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能力的关键

目前, 我国乡镇财政承担了相当数量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任务, 却并未获得足量的收入来源, 这一点在农业税完全取消后更为突出。因而拥有与事权相一致的财权就成了实现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一是研究中央和地方财税收入和事权体制的改革安排, 设计一种既能保证中央政府政治集中的需要, 又能满足地方各级政权和公共财政运行需要的财税体制, 并科学合理地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 各尽其责, 避免有人收钱、但无人管事的现象出现。二是建立公平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的首要目的, 应是保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辖区和不同收入阶层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达到均衡。加大对县乡的转移支付力度, 着力调整支出结构, 加大监管力度, 防止截留和挪用转移支付资金。三是培育地方主体税种, 增大地方政府在税收方面的权力。按照马斯格雷夫的税种分配原则, 地方基层政府应该以财产税作为主要收入来源, 这也符合大多数国家的一般做法。而我国地方政府缺乏主体税种, 县乡政府依靠的税收来源主要靠增值税、营业税、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等, 而这些税种中, 有些是和中央共享, 有些是不符合时宜的, 有些已经停收, 都不适合作为地方主体税种。因此要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立法权, 包括税种的设立、税率的调整和减免税政策等, 这一项权力可由省级人大来决定。

(三) 实施乡镇机构撤并和减员增效:提升乡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能力的有效途径

税费改革后, 原本已经相对过剩的乡镇工作人员更显富余了, 因此, 在乡镇政府的责权统一后, 要进行大幅度的机构精简和人员裁减。一要适当调整乡镇区划, 进行乡镇撤并, 扩大乡镇的管辖范围。一般每个乡镇人口应达到5万人以上, 欠发达地区的乡镇也应达到2万人以上。还应通过撤并行政村, 建立农民集中居住点, 鼓励农民集中居住, 以实现公共品的集中供给, 降低供给成本。二要严格控制在编人数, 要根据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口数量等条件, 把编制数核定下来。通过定编, 乡镇就可以做到因需设岗、因岗定编、因编择人, 以消除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 提高工作效率, 减轻财政负担。三要积极稳妥重新整合乡镇干部队伍, 做好乡镇改革中富余人员的分流工作。政府应当为他们创造条件, 鼓励他们自主创业, 政府可以相应给予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扶持, 也可以利用他们原在政府工作的优势, 支持他们到村社担任干部, 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服务。对于一些年龄偏大的公务员, 鼓励提前退休, 按照级别和工作年限给予一定的补助;同时, 严格执行离退休制度, 已到离退休年龄的及时办理离退休手续。

(四) 完善考核制度, 加强社会监督:提升乡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能力的保障

目前, 我国对乡镇政府及公务员的评价、公务员的升迁权力都由县级政府掌握, 而不是掌握在农民手中, 这使公务员必须对上负责, 对下则可不必关心。在县级政府对乡镇政府的工作考核体系中, 公共服务的内容很少。现有的绩效考核制度显然不利于向农民提供高效率的公共服务, 必须改革绩效考核制度。对政府绩效的考评也必然要从原来的硬性的经济指标转到公共物品供给水平上来。建立以提供公共物品服务为中心的政绩评价机制, 以此来评价政府绩效。2004年7月, 人事部“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课题组提出了适用于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其中即以包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职能指标为主体评价工具, 而各类数量经济指标只列为影响指标来对政府、官员进行绩效评定, 从而对“政绩工程”起到防范和制止的作用, 增强政府大力推进公共服务职能, 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此外, 对服务质量最有效的测量, 就是请群众对政府所提供的服务进行综合评价, 他们的满意度应成为最主要的判断依据。这样, 可以在制度上要求领导干部提高自己的公共服务水平。同时, 作为基层领导干部, 必须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只有群众的批评和监督, 基层领导干部才不敢松懈。

摘要: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不容乐观, 存在着供给短缺、供给有失公平、供给效率和质量低下等问题。文章在分析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之乡镇政府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应通过乡镇机构改革, 提升乡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能力。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压力型体制,乡镇政府改革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 2003, (1) .

[2]唐福勇, 孙超“.短腿”如何与“长腿”步调一致[N].中国经济时报, 2004-04-02.

[3]石丁, 李高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时代的要求[J].经济与管理, 2009, (1) .

[4]杨之刚, 等.财政分权理论与基层公共财政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5]李恒旺.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选择[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6]张永亮, 李云.以基层的视角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对一百位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调查[J].领导之友, 2005, (6) .

[7]鄢万春, 等.农户视野下农业科技服务供需现状分析——以湖北省枣阳市刘升镇为例[J].乡镇经济, 2008, (12) .

[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篇4:乡镇改革解码

合理界定县级机构职能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重点是合理界定乡镇机构职能,精简机构和减少财政供养人员。”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合理界定乡镇机构职能呢?笔者认为,若要合理界定乡镇机构职能,必先合理界定县级机构职能,在合理界定县级机构职能之前,要合理界定乡镇机构职能是不可能的。

其实,我国的乡镇机构基本上没有相对独立的固定的职能。《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了湖北全面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湖北省的乡镇改革以合并各种机构作为精简机构的主要举措,比如党委书记原则上兼任乡镇长,3名党委副书记分别兼任人大主席、纪委书记、常务副乡镇长,其他党委委员兼任副乡镇长、武装部部长等职务;撤销乡镇原内设机构,按职能合并为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这套改革措施已经于2004年在咸安等7个县(市、区)试点成功,实践证明是可行的。那么,为什么这些机构可以合并呢?这是因为,它们本来就没有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独立的固定的职能,如果它们不存在可以合并的弹性空间,就很难合并起来,比如,改革是不可能把乡镇税务所、工商所、派出所合并起来的。

有人曾形象比喻,“现在乡镇应付上面的检查就搞不赢,乡镇政府就像救火队员,这里搞一下,那里搞一下,没有明确的职责,什么事都要全体干部一起去搞。”就是说,乡镇党政机关的干部虽然名义上有各自的部门及职责,但是实际执行的职能和他们各自的部门和职能并不一定相关。

实际上,现阶段乡镇机构实际执行的职能基本上来自它的上级——县级机构,在一定意义上,乡镇机构一直就是县级机构的派出机构,是后者的“办事处”。乡镇一级机构完全是在县级机构的控制下,乡镇机构扩大编制、自行招人的权力和权限来自县级机构,专项资金、项目等都由上级部门控制,同时,上级部门在考核方面也掌握主动,考核不及格,就可能直接影响乡镇主要领导人的政绩。出于如此种种顾虑,乡镇一级不仅全部工作都“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展开,而且机构设置也完全按照上级要求来安排。当然,更重要的是,乡镇机构的干部全部是由县委任命的,他们的调动升迁全部掌握在县级机构手里,不可能不执行县级机构要求执行的职能。

乡镇机构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多是显现在乡镇,根子在上面;要解决乡镇机构的问题,就必须从根子上抓起。实际上,合理界定乡镇机构职能,也就是合理划分县乡两级的职能;或者不如说,合理界定乡镇机构的职能,就应该是同时界定县乡两级机构的职能,而重点和关键在于界定县级机构的职能。单独界定乡镇机构职能是不现实的。

至于怎样划分县乡两级机构的职能,笔者也不赞成赋予乡镇机构独立于县级机构的职能,恰恰相反,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观点来看,进一步强化县级机构的职能,同时取消乡镇机构作为一级政权相对独立的职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在许多关系到整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上,只有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前提下,至少在县一级的区域视野之内,才能制定和实施既有利于全局也更有利于乡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比如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如果继续主要由乡镇政府来安排,不仅因为实力有限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要求,而且难以形成合理布局,很容易形成投资浪费。从现阶段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的速度来看,一般的县城都应在最近10年到20年之内,从现在5至20万人口的规模发展到20万至60万人口左右,小城镇应从1万至5万发展到10年后的10万至30万人口的规模。那么,现在的县级政府就应制定好具有战略意义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把所有乡镇地方的道路、水利、能源、环境保护等设施的建设,农村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事业的发展,列入规划中,以形成合理的整体布局;并且以整个县域的经济社会整体力量去推进规划的实施,以形成统筹协调发展的合力和效益。

显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乡镇变成县级政权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的派出机构,应是更恰当的选择;而在这个意义上,以合理界定县级机构职能为合理界定乡镇机构职能的前提,更符合现实和逻辑的要求。

以社保改革克服乡镇改革的阻力

乡镇改革的主要举措是“进一步精简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积极稳妥地调整乡镇建制”,按照这一要求,我国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撤并乡镇工作,据国家民政部提供的数字,仅2004年1-9月,全国撤并乡镇864个,估算裁减财政供养人员86400人,减轻财政负担8.64亿元。我国此次撤并乡镇改革始于2000年,到2002年底以前,已减少5627个乡镇。从长远看,机构减少对于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本身具有釜底抽薪的作用,其积极意义将会逐步得到显现。

但据了解,目前以减少财政供养人员为主要目的的撤并乡镇工作并没有取得明显的实际效果,有的地方乡镇撤并后只是管理区域的规模发生了变化,有的地方财政供养人员只是名义上减少了,人不上班工资却仍然照发。有的地方撤并乡镇后财政开支和债务没有减少,反而因为组建和建设新的乡镇机关而有所增加。

的确像有论者所指出的那样,目前乡镇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人员分流的困难,现阶段的乡镇机关可谓是一个人员可进但难出的“蓄水池”,缺乏一个人员合理流动的机制。

为了引导吃“皇粮”的乡镇工作人员离开机关,许多地方使出了各种各样的“绝招”:有的组织干部带薪“打工”,以此作为引导他们辞职下海的“彩排”;有的以提职加薪鼓励干部提前退休,或者斥资“赎买”干部辞职,等等。可想而知,这样的办法即使有效,对于需要减少的庞大的财政供养人员队伍来说只是九牛一毛而已——目前我国乡镇一级不包括不在编人员有1300多万人,想通过鼓励乡镇人员自行辞职或提前退休来解决减少人员的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用这种办法引导出去的,往往恰恰是乡镇机关所迫切需要的优秀人才,不仅代价高昂、得不偿失,又为舆论所诟病。一些学者提出撤销乡镇或者把乡镇改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其目的是要解决目前乡镇人员过多给农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实际上只是绕了一个弯而已,不管什么样的改革都还得回来面对这个人员分流的难题。

应当说,乡镇改革面临的这一困境,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早已经遇到过了。如果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迫切需要“逼”出了一个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话,那么这一经验必将出现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并有希望带来整个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我国现阶段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国家包下来,机关事业单位成为我国“社会保障”最全面、最完备的系统,因而不仅使机关事业单位形成了对社会各方面人才最强大的吸引力,也使机关事业单位成为人才流动最困难的机构,而且因为我国实行城乡二元体制,机关事业单位都在城市里,更导致我国人才布局的不合理状况:大多数人才拥挤在城镇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最需要人才的农村却极为缺乏人才。因此,按照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要求,国家需要通过对机关事业单位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机关事业单位的保障和社会保障的差别,从而为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中加快人员分流创造条件,为在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用人机制创造条件。

可以设想,如果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了与社会其他部门同样的社会保障制度,那么,不仅可以转变乡镇人员留恋机关事业单位的旧观念,当改革成为必要时,也可以强制性地依法辞退一部分人。建立了乡镇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了人员分流的物质基础,可以有效地消除人员分流的障碍。

篇5: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调研报告

蒲县编办 李俊林

乡镇事业单位作为乡镇政府的下级机构,对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乡镇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影响重大。最近,我们就乡镇事业单位改革问题走访了一乡一镇,座谈乡镇领导和事业单位负责人20余人,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一乡一镇现设事业单位6个(不含中小学、卫生院),即四站一所一中心,都是自2002年以来按改革的原则设置的,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达32—59名,全部为财政供养,占乡镇财政供养人口的66%,人均经费1.73万元,各项经费支出占乡镇财政支出的1.1%以上。单位运行困难,财政开支庞大。

二、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乡镇四站一所一中心除计生服务、财政所等少数部门业务开展较好外,绝大多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不畅,事业经费不足,服务功能不强,导致内部活力缺失,经济和社会效益低下。具体表现为:

(一)管理体制不畅。乡镇机关与事业单位职能交叉不清,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收归乡镇机关行使,而技术性、事务性、服务性的工作则由事业单位承担;站所管理有纵有横,有乡镇管的,1

有上划的,还有受上级对口单位委托执法的。而且管理脱节、缺位现象严重,乡镇只管安排的“中心工作”是否完成,上级对口部门只知交办的工作有无回音,平常工作管不着,以致乡镇事业单位业务开展如何无人检查督促,没有制度约束。

(二)事业经费不足。调查中,反映最多的是经费问题,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大多站所中心没有收费项目,没有经营范围,经费来源也很少,需要开展业务或平常下村技术指导的开支得全部自己掏,因而工作人员很少下村指导,而且由于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无法添置一些技术服务设备,难以开展推广项目。同时,因没有经费制约,人员也无法实行有效管理,另外,在乡镇事业单位过渡为法人事业单位期间,按登记法规定,这些乡镇事业单位基本上都不具备法人资格。

(三)服务功能不强。一是一些乡镇事业单位并没有真正转变自己的角色,没有主动向农村和各种经济组织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二是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在59名工作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不到11人,仅占15%。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加上资金不足,业务开展困难,并在群众中产生了“吃官饭、不办事”的不良反映;三是工作安排不协调,目前乡镇事业机构工作人员大部分被乡镇政府借用主搞“中心工作”,自身业务工作已成兼职,事业单位机构形同虚设,如近年来全县乡镇的广播电视站基本上未发挥任何作用,其工作人员都是“闲养”着。

三、主要对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乡镇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

(一)要理顺管理体制。一要落实机构改革关于乡镇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调整的政策,将四站一所一中心坚决下放到乡镇管理;二要明确划分业务主管部门与乡镇的管理权限,出台具体的管理制度,使业务主管部门与乡镇在管理上有制可依,以乡镇为主的管理单位,其负责人的任免、人员调配、业绩考核等权归还乡镇,而与专业技术机关的工作仍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三要建立协调机制,使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在管理上既分工又合作,如对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任免应先征求业务主管部门意见,再进行任免;业务主管部门因工作需要要临时抽调人员应征得乡镇同意后才能抽调。

(二)要优化人员结构。乡镇事业机构的设置,不能搞简单的整合划一和强制性的上下对口,而应根据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乡镇的实际灵活调置,优化人员结构,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我县的四站一所一中心因其某些职能的弱化而对工作人员数量进行了调整,现建议重新核编,其中,太林乡、克城镇、乔家湾乡、黑龙关镇、蒲城镇建议主调整事业单位设置,主要增加安全管理、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管理、企业服务等机构,而古县乡、薛关镇、山中乡、红道乡建议增加涉农服务等方面机构。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全面实行竞争上岗,推行全员聘用制,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劣者汰”的格局。对事业单位未聘人员通过退休、自主创业、买断工龄等途径予以分流;对现有乡镇事业单位编制外聘用的临时人员一律予以清退。

(三)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没有经费,内部管理只有一纸空文,独立核算和自主经营更无从谈起。拓宽经费渠道可从内、外两方面着手:内即扶持乡镇事业单位开展各种正当的经营活动和合理的有偿服务,引导事业人员单位转变观念和角色,从习惯于行政管理转变为技术服务,从等人上门转变为上门找人。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中心就可开展种子、农资、农机等各种经营业务。另外即县乡财政根据各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拨给一定的业务经费,保障最基本的业务需要。乡镇和区业务直管部门对乡镇事业单位业务经费应做到不扣压、不挪用。

(四)站所整体改制,全部转为企业。除保留财政所和必须保留的机构外,一律撤销,退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序列,退出财政供养,转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和经济实体,走企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路子。其所承担的原有行政管理职能交给乡镇“两办”公益性职能由政府承担,行政执法职能由县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经营服务性职能走向市场。

(五)全员置换身份,变“单位人”为“社会人”。按照统一、规范的原则,经本人自愿申请,将所有转制单位职工全部解聘,与原单位签订解除劳动、聘(任)用关系协议,经人事、劳动部门鉴证,并公告接受监督,统一置换职工身份,变“单位人”为“社会人”。

(六)办理养老保险,解除分流人员的后顾之忧。按照“区别对象、确定标准、分期缴纳”的原则,积极为改革前原“三在”(在编、在册、在岗)人员办理社会养老保险。

(七)实行安置补偿,人员身份一次买断。对已转换职工身份的分流人员给予一次性的经济补偿,在实偿方式上,一是资产安置,将现有存量资产,按评估分解处理到个人,用资产抵扣补偿安置费,或通过拍卖、租赁有效存量资产的方式筹措资金,适当实行货币补偿安置;二是部分有条件的单位直接实行货币补偿安置;三是使用国家转移支付资金;四是县级财政借款。

篇6:乡镇机构改革自查报告

根据区委办发[2011]58号文件精神,我乡党委、政府针对我乡实际情况,扎实开展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现将此项工作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我乡机构改革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坚持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机构设置,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构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进一步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加强群众监督,实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扎实推进机构改革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乡镇机构改革要求,我乡通过召开专门会议,制定了《后官寨乡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并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的机构改革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责任,确保机构改革工作顺利实施。

(二)机构设置情况

我乡严格按照区委办发[2011]58号文件精神和乡镇换届要求,有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设置我乡政府工作机构和事业单位。党政机构设置5个办公室:即为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加挂公共卫生工作办公室牌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加挂人民武装部牌子);事业机构按6个设置,为农业服务中心、农经财政服务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中心,设置进一步规范化。并对新的中心制作了机构牌,落实了办公场所,事业单位登记工作正在进行落实,落实后正式启用新印章。

(三)人员编制情况

区上核定我乡行政编制22名,另核定各后勤事业编制2名。核定我乡直属事业单位事业编制45名。根据以上要求,我乡对现有人员进行了摸底,现实有各类在职人员共计172名,其中党政群机关在职人员25名;事业单位在职人员45名;其他人员102人(三支一 2 扶、进村进社、支农援村、就业援助、一村一名大学生、岗位合同工、聘用人员等),同时,将所有人员重新分配到各事业中心。

(四)进一步理顺职责关系

本次机构改革,坚持树立以农为本的理念,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服务职能,做到了我乡行政管理与服务职能的有效衔接和良性循环。例如成立了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进一步突出了计划生育机构的服务职能,为进一步增强育龄妇女优生优育理念,提高生殖保健服务水平提供了机构保障;成立的文化服务中心,能够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升群众文明程度。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按照区委办发2011(58)号文件,将我乡按照二类乡镇核定,核定行政编制22名,另核定各后勤事业编制2名,核定乡直属事业单位事业编制45名;但乡镇换届期间,区委将我乡按照一类乡镇对待,设置领导职数11名。

(二)、人员配备不到位。从乡镇机构设置来看,共有8个中心站所,但我乡仍有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中心没有配备副科级主任。

上一篇:XX企业后勤工作总结下一篇:写字楼消防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