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语文课堂情感教育方法研究论文

2024-05-25

浅析中学语文课堂情感教育方法研究论文(通用11篇)

篇1:浅析中学语文课堂情感教育方法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学教学 语文课堂 情感教育 方法研究

论文摘要:中学语文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人文化特点,将培养学生的美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摆到了重要位置。并提出了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任务。本文以中学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为核心,就如何有效开展中学语文课堂情感教育进行探讨,并重点对相关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

情感教育具体是指的是以培养学生道德、美德等高尚品质为教育内容的教育模式。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善于运用有效的情感教育方式方法,通过富有情感和体验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进而促进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形成。

一、营造情感氛围,激发情感共鸣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均为文学创作者的经典文章,这些文章为学生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情感世界,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进入到课文描绘的情境,去领略去体验作品的内在情感表达,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进而形成共鸣,汲取作品的内在精神养料,实现自身品格升华。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人手的方式,营造浓厚的课堂情感氛围,促进学生形成情感共鸣。客观方面的方法,主要是借助外在工具手段,烘托氛围。例如,在讲授《我的母亲》一文之前,笔者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首毛阿敏的《烛光里的妈妈》,通过如泣如诉的音乐将学生引入对母爱感恩、感激的情感意境中,进而形成共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作品的兴趣和欲望。主观方面的方法,主要是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中要擅于充当导演和演员的角色,通过富有艺术的“导演”和“表演”,烘托出强烈的课堂情感氛围,感染、熏染学生的情感,进而达到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最后一课》时,语文教师应在深入领会作品内在深刻情感内涵的基础上,进入韩麦尔先生的情感角色,进入境界,用充满情感的抑扬顿挫音调,辅以声音哽咽、茫然若失和神情呆滞等肢体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恨的鲜明感情,达到情景交融。

二、深入挖掘教材,体悟教材情感

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多是情文并茂的名家名篇,饱含文章作者的情感因素,给人们以丰富的精神熏陶,如春意盎然的《春》、稚趣扑面的《社戏》、搏打风浪的《海燕》等给人们留有了深刻的印象。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感受并领悟这些文章的丰富情感内涵,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和教授,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科学挖掘来引导学生体悟感受文章的情感。下面,笔者结合鲁迅先生的名篇《藤野先生》谈谈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悟教材情感。在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教师应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体悟教材情感。课文中,描写当作者看到日本学生观看中国人被捉的影片,发出“万岁!”的呼声时,作者写道“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刺耳”这个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析感悟作者遣词用句背后的情感。可以通过向学生发问:“刺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刺耳”?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从理解“刺耳”是指声音杂乱,听着不舒服的本义出发,进而领会作者有感同胞因愚昧被杀、而做“看客”,祖国因落后挨打,日本学生的妄自尊大,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的深刻情感内涵,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感情。

三、突出朗读诵读,体会文章真情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意思就是有“情感”是写文章的基础,而读文章是进入“。情感”的条件。这句话对我们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很有借鉴意义。读文章,即朗读和诵读,这两种学习方法对于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乃至情感美有着重要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诵读,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在讲解散文《背影》时,为了使学生感悟文章蕴含的深挚的情感,笔者指导学生进行深情朗读专项训练,围绕最能体现“背影”的情感因素一“蹒跚”、“探”、“攀”、“缩”等饱含深情的词语,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回忆父亲对自己关心、关爱,并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深情朗读比赛,充分调动学生感官,使他们积极参与,用心去体会、品味如山的父爱,深刻地理解父爱真谛,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中拥有的真情。在强化朗读的同时,在课堂情感教育上更要注重诵读的训练。例如,学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文时,笔者便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诵读自然地融入到诗作者创作意境中,领会诗人对黑暗社会的鞭挞,对幸福光明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爱憎情感,进而促进学生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四、联系实践生活,强化学生体验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思想体悟和升华。为了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加强了对相关文章社会实践和生活背景的讲解,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悟能力,比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社会资料调查法和表演授课法两种。社会资料调查法,就是针对课文学习需要指导学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人文地理等相关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用感性的方法拉近学生和作品的距离,产生亲近感和熟识感,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在情感。如,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学习前,我要求学生们搜集身边的环境破资料,了解人为破坏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重大灾难,拉近作品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悟深切,产生了保护、爱护环境的情感共鸣。表演授课法,就是结合富有戏剧性色彩的文章,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方法,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会。例如,笔者在教授《孔乙己》一课时,便组织学生将作品改编成剧本,并让学生扮演孔乙己、掌柜、“我”等,通过实践的方式再现成亨酒店、作品描述的场景,使学生在表演中深入体验人物情感,在角色中真切地体验到作品中的主人公情感,从而加深对课本主旨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邓康,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的融入及其途径探析[J]

[2]熊小萍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及其途径[J]

[3]刘国锋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浅谈[J]

[4]鲍风云,初中语文情感课堂的实践探索[J]

篇2:浅析中学语文课堂情感教育方法研究论文

情感教育,是和智育、德育、美育等一起,构成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理念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智力水平,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情绪变化、学习态度和生活信念。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三观”,用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需要教师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有感情朗读等方式对学生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和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了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教师可以把以下三方面作为努力的方向。

一、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终身教育,提高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度和学科知识素养

着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到:“好的教师就像吸铁石一样,他一吸小铁屑就构成了美丽的图案。”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熏陶学生,带来正能量和积极的影响。

要做好情感教育,首先,教师要提高职业忠诚度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发自真心地喜欢自己的职业和学生。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以端正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为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熏陶,让他们耳濡目染、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语文知识的意境美。其次,就是要加强自身的知识内涵和道德素养建设,严于律己,做出表率,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充分利用身边的图书馆、资料室、数据库等资源,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语文学科的相关时事动态和命题趋势,时常更新课件,保持随时充电和终身教育的积极心态。兢兢业业、全情投入到班级建设和知识传授上来。

二、教师要运用创设教学情境、带感情朗读等方式,加强小学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点燃学生的探索激情

(一)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文学氛围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提高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求。通过分角色朗读、演讲、分组答题和竞赛、舞台剧等多种形式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营造良好的文学氛围。在良性的师生互动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观察和思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在趣味盎然、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感受语文知识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人生阅历,感受作者的情绪起伏和思维波澜,加深对文章情感脉络的把握。

(二)结合多媒体技术带感情朗读课文,营造语文的美好意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满堂灌、死记硬背成了学生攀登知识高峰的唯一工具,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不仅造成知识理解困难,还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文学意境提供了技术支撑。

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音响、图片、视频等营造的全方位环境中,跟着教师的有感情朗读,慢慢融入其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起伏和情绪跳动,就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的主旨和内涵。比如,在朗读《凡卡》时,教师尽量使用低沉、缓慢的语气进行朗读。回忆美好生活时的片段,语调轻快、语速适当加快,充满幸福感和喜悦,可以把学生的情感带入其中,激发对小凡卡的同情心。朗读《我的战友邱少云 》时,充满悲壮感,让学生对战士的忠于祖国、严守军纪的精神充满敬意。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传情达意,引领学生揣摩作者的情感。除了声音变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表情、动作、音响等营造更立体的文学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教师要构建更加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把情感教育、人文素养的提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正如我国着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情感推动力的薄弱,而要转弱为强,转薄而为弱,有待于陶养。”可见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教育界泰斗的认可。

小学语文教师也要把情感教育作为智育、美育、德育之外的重要教学目标,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春风化雨般感染学生的情绪,培养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向上的学习心态。

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过去只看分数的单一评价体系,而是要综合学生的课堂和课外表现,为学生建立综合的评价标准体系。比如,学生是否喜欢提问、经常观察和思考、课上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课前预习和随堂练习中的表现、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外材料的拓展阅读等等。只有多维度考查和评价学生,才能更好地指导以后的教学工作,也为加强小学生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提供参考指标。

篇3: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阐释及意义理解

(一) 情感教育的内涵

“所谓情感教学, 从最根本的含义说, 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 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以完善教学目标, 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2]情感是人的一种内心体验。情感体验是学生个体对事物的本身意义进行自我感情上的构建, 是个体知识的重组与创造, 是学生思想上的自我创新, 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体味, 是学生生成价值观的基础。情感作为人的内心体验具有自我投入的性质。每个人必须经过自己的体验、建构、创造, 才能形成自己的内在的情感世界。情感不能给予, 只能唤醒;不能强迫接受, 只能主动感染。从这个角度看, 情感教育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 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以完善教学目标, 增强教学效果, 即运用正向的积极的情感促进教学。

(二) 情感教育的意义

情感教育是针对目前语文教育中只重认知, 却忽略情感的现实提出的, 其意义大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情感教育使教育目标真正指向了人的全面发展。既不能忽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现代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 也不能忽视情感领域的教育。列宁也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3]但长期以来, 科学主义的发展使教育的情感层面日渐薄弱;另一方面, 情感体验使人的情感得以唤醒和自由地释放, 使人性得以自由舒展。情感教育能唤醒学生的人格尊严, 让他们审视自我, 懂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而发挥出人格的魅力。所以说, 情感教育不仅是改善人的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效率的策略和手段, 它本身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之一, 使教育真正指向了人的全面发展。此外, 情感教育可以塑造出有个性的个体。现代教育观念是倡导个性化发展, 语文教学更应重视个体差异。教育是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个性发展过程中, 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学习知识的功能, 还承担着陶冶学生的情操, 完善学生人格的重任。在学习过程中, 作家的人格与个性都会渗透在其作品中, 教师要运用情感的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坚毅的性格、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理想。

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 由相互依存的教和学两方面构成, 这一过程, 始终贯穿情感因素, 所以它是一幅美的生成图。那么怎样才能让师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意浓浓”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为情感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课文丰富的情感信息资源, 创设情感教学的氛围, 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作者要传递的情感, 用心灵去拥抱作品, 使自己真正融入作品中。有一位教师讲《变色龙》时, 首先说:“今天我们来学习《变色龙》, 变色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接着又问:“这篇课文就是写这种动物吧?”学生回答:“不是, 是写人的。”老师又说:“既然是写人的, 为什么要用‘虫’来命名呢?这个名字真令人费解!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吧!”这样的明知故问极大限度地刺激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 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课文的学习。教师和学生在这种课堂氛围中进行理解、分析、归纳、运用、记忆, 定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 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教材自身的丰富情感

科学以明晰思辨的严密逻辑折服人, 文学却以具体而细腻的感性形象来打动人, 这种感性形象不是直观教具式的模型, 而是满溢生命的情感载体。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 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 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 应运用已有的语言文字知识, 去熟悉、研究课文, 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体验, 并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品内容, 领悟作家情感脉搏, 并把这种感情保留下来, 作为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例如:教材中有鲁迅先生“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的激情, 有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坚贞无悔的爱情, 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 有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离情, 等等。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反复吟诵、玩味, 由言明象, 由象得意, 由意悟情, 化为做人之根本。

(三) 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学生需要从老师那里得到尊重、欣赏、关怀和理解。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 学生便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另外,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建立在师生融洽交流的基础上的。安全的环境和氛围, 增进教学民主, 会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 师生平等对话, 学生才能张扬个性, 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

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 语文教师情感导向必须积极正确

教师要点燃别人, 心中要有火种;要照亮别人, 身上要有光明。做到“不失手、不失言、不失礼、不失信”, 做到“严而有格, 严而有理, 严而有情”, 切实关注情感活动, 同时教师也要设法使学生信赖自己, 这样才能使师生相互信赖、情感交融, 使许许多多的教育教学因素充分调动起来, 教师愉快的教, 学生愉快的学。情感属于一种内心活动, 它的内显性不易掌握和控制。如果我们在进行道德、人格、审美教育时有失偏颇, 不及时的纠正, 无形中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 也许这种错误的观念将会影响其健康的人性发展。因此, 教师一定要先健全自己的人格、掌握正确的教学观念, 提高自身的情感修养, 才能在情感导向上符合时代的要求、人性的健康发展。

(二) 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性语言

要想让情感贯穿于教学中, 就要运用情感性语言。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 其基调有的色彩明丽, 有的意境深远, 有的简洁自然, 有的华美富丽, 有的朴素, 有的飘逸……因此, 语文教学语言或喜悦、或愤怒、或悲哀、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要与原文基调一致、和谐。除此外, 语文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丰富多彩的特点, 在设计教学语言时, 要生动形象, 富有启发性。实践证明, 教师妙语连珠, 能侃善谈, 使课文语言如出我口, 如出我心, 丰而不余一言, 略而不失一词, 规范准确, 风趣幽默, 抑扬顿挫, 就能使学生顿生倾慕之心, 从而产生“亲其师, 信其道”的效应, 就能使学生爱学、乐学语文这门功课。

摘要:情感教育强调自主体验、个性差异及价值取向, 这正符合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 而语文学科的丰富性特点, 决定了在语文学科进行情感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说, 在语文教学中导入情感教育对学生知识的内化, 甚至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形成,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情感,认知,情感教育,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第120页.

[2]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第2页、第78页.

[3]列宁.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 1958年版, 第20卷、第255页.

[1]肖川主编.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篇4:浅析中学语文课堂情感教育方法研究论文

课程改革 中学语文 情感教育

一、引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主要围绕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力求将情感教育策略与心理学原理相结合,把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和自身在教学方面的实践与探索相结合,使情感教育策略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得以实施。这些策略给语文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操作建议,对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它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的成功与否,是以教师情感表现深刻与否为基本条件的。忽视情感化教学原理,只能使教师无情地教,学生冷漠地学,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学生学习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以他们的情感为转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注意学生的情感状态,努力创设和谐的,愉快的教学情景,就会使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下,对学习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态度,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而学生在这种积极愉快的情绪驱动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初中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应用

教育部最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初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这为语文课程多元目标的确立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我们以讲台为舞台,以声情并茂的“表演”引导学生共欢乐,同悲哀,学生是忠实的观众,教师主宰着课堂的气氛。新课程下,老师由“前台”走到“幕后”,由“演”转换为“导”,将广阔的舞台留给学生,充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为他们进行探究性、合作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以情感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当代学生的情感心理发展特征,着意突出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综合融会教学流程各个构成要素的情感功能,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调节、组织等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从而达到使学生情知共进、形成健康个性、全面发展的目的。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情感教育,即结合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和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来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激智作用、感染作用、移情作用和调节作用。为充分发挥其各种作用,在情感教育中,教师要遵循个性发展原则,知识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本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系统必不可少的要素。语文教学目标通常从认知领域、技能行动领域、情感领域三个方面确定,它蕴含着语文教学传授知识、培养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的任务,体现了学习、理解、运用语言的一致性,获得知识、技能、习惯的一致性,读书、作文、做人的一致性,贯穿着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和美育的统一。对应着三方面的语文教学目标,则分别有了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教学和语文情感教学。

四、新课改对语文教师情感教育的要求

1.教师要具备广博的课内外知识

作为一名教师,担负着对青少年教育教学的重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的教学效果,关系着人才的培养,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前途。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全方位、高水平的要求。教师不能再满足于一个教书将,要成为学科专家、青少年心理学家、出色的语言学家,神形兼备的演员,可谓任重而道远。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精通的专业基础。教师精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好基本的技能技巧,同时又有渊博的知识,开阔的文化视野,高水平的教学艺术,丰富的情感投入,就有胸有成竹的处理问题。“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师自然就会成为学生心目当中值得敬佩的入。

2.教师要注重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不能居高临下,或拘泥于师道尊严。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不但改变着每个学生,也在改变着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身教”比“言传”功效更大。另外,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设身处地体察学生的心理、处境,关心学生学习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及时地加以引导、表扬、鼓励,使学生逐渐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教师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就能唤起他们的自尊心,产生学习语文的强大内在动力。因此,教师不应该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者和决定者,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五、教师要具备灵活有效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的喜怒哀乐在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师的行为都将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老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特别是上课时,老师站在讲台上,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能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一项心理实验也表明,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直接的影响。具体地说,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以愉快的情绪进行教学。

六、结论

本文首先明确了语文情感教学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语文情感教学的现状,语文情感教学未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因;重申了语文情感教学的必要性,即语文情感教学的作用;着重论述了如何进行语文情感教学,即语文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最后,为了使策略能够更好地得以实施,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有利于一线教师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卢家媚.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2.

[3]梁宁健.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4]沈德立.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篇5:中学语文要注重情感教育

内容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情感教育,并注意方式方法,以达成教改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培养趣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这就要求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

关键词:情感教育 情感体验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品质,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反省思考,感悟人生。以便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有更深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健康,独立的个性和人格特征。那么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情感教育应该如何正确的认识,而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课本资源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是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心理评价和体验。它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情感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初中阶段的教育对象是青少年,他们的身上虽然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感情,情感内倾性和稳定性逐渐增强,但正处于一种情感迷茫状态,往往不轻易动情或表达感情。如何把埋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热情激发出来,让他们置于激昂的情感中,感受到学有所得的愉悦呢?这是我们教师应认真考虑的问题。情感教育不但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学生的德、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所以,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情感教育既是教育对象的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只有语文教师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地把握情感教育的功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情感教育要根据实际,讲究技巧 1.要准确定位,寻找合理的切入点。语文课本作为情感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先天性优势。因为,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独特理解与体验,情感丰富。在进行教学时,我们不能仅仅定位于识字、理解词语、概括内容、阅读和分析课文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不少文章往往都集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爱科学、爱自然等一体,而又只突出某一情感。所以,在学习一篇文章时,情感教育就要有所侧重,不必面面俱到,要留下一些让学生体验的空间。我们要真诚地诱导每一颗渴望求知的心灵,让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2.要转变角色,改进教学方法

新课改并不摒弃传统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要求,而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形成一种以自主学习为前提,进行合作探究的、开放性的、共同参与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研究者和建设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要切实转变角色。(1)要从传统教学的“皇帝”向“平民”转变。这样学生才能在平等的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去交流、沟通、探究、总结,然后体验、升华。(2)从“广播站”向“互联网”转变。从当前的教育形势看,仅仅靠教师搜集、整理教学资源,然后向学生发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信息平台,让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查阅等,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体会,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如果能培养学生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于本班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策略,按照自己的预定目标实施教学,这样就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进行适当的情感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为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课文内贮藏着大量情感因素:有对祖国的爱,如《三峡》、《石榴》、《海燕》、《鲁迅自传》、《我爱这土地》、《长城谣》、《一片槐树叶》、《开国大典》等;有对人民的爱,如《竹林深处》、《大堰河———我的保姆》、《百合花》等;有对事业的追求,如《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两弹”元勋邓稼先》、《犟龟》、《小溪流的歌》、《公输》、《鲁迅自传》、《毛泽东的少年时代》、《骆驼寻宝记》、愚公移山》、《出师表》等;有对信念的执著,如《忆读书》、《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勇气》、《骆驼寻宝记》、《愚公移山》、《出师表》等;有赤子之心,如《回忆我的母亲》、《我爱这土地》;有莫逆之交,如《我的老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过故人庄》、故乡》等;有男女之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迢迢牵牛星》、《关雎》、《蒹葭》等;有手足之谊,如《风筝》、《大堰河———我的保姆》等;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最后一次讲演》等。这就是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大舞台。

四、要拓展情感教育的渠道,给学生体验情感的更大的空间 除了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情感教育外,还需要拓宽情感体验领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诵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中的朗诵就是发挥情感的重要因素。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

脑海里有情有境,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多诵读优秀的诗篇,对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养成习惯、健全人格,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要向学生推介美文,在诵读优美散文、诗歌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这是一个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如朱自清的《春》,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天的赞歌。它大量运用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来表现景物的特征,赞美了春的创造力,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时光、辛勤劳作、奋发向上,抒发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李白《行路难》的“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通过诵读,我们可理解诗人进退维谷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并由此而引起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屠格涅夫的《树林和草原》是一篇自读课文,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都是走过场,没有注重引导学生去朗读、体会。其实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描写自然环境的美文。作者笔下的景物,总是在朴实的描写中散发出浓郁的诗意,充满生活的喜悦、蓬勃的活力,散发出来的是那种浓浓的乡土。

2.在品词析句、欣赏情景中理解感情

没有理解、没有情感的阅读,是失败的阅读。因为,没有情感的阅读,其认识是肤浅的,是不可能产生共鸣 的。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领悟情感。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要了解作者的简历及创作背景,这对阅读理解作品极为重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可先让学生了解作者旅居台湾思念家乡的情结。“邮票”、“船票”、“坟墓”这三个意象,作为抽象的情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不过是铺垫,而“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想象意境就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意境的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

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读意境优美的诗文,要有丰富的想象;理解情感更离不开联想,在丰富的想象中能

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如南宋李清照《渔家傲》,这是作者的一首豪放词。“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

帆舞”描绘出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破浪的舟船、旋转的天河这样一种辽阔、壮美、瑰丽雄伟的境界。“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的出路,颇有屈原《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把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3.在多读名著,多作随笔中培养感情 教师要向学生多推荐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如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外国的《安娜·卡列尼娜》、《飘》、《简·爱》、《茶花女》、《基度山恩仇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争与和平》、《复活》、《巴黎圣母院》、《高老头》、《老人与海》、《十日谈》等。学生的随笔本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情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将学生的随笔本当作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要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 展笔墨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以引起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既能沟通师生情感,又能教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篇6: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著名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如果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就会在情与美的感染下,正确认识世界,感知人生,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认为,要通过语文教学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造情境,体验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录音、图片、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等方式,创设和渲染情境气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并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是授文传道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海滨仲夏夜》这篇课文,形象地写出了海的颜色、海的气焰,描绘出了一幅动态的画面。作者充分运用比喻句形象地表达了各种色彩的变化,但很多学生没有见过真正的大海,仅从头脑中虚构是很难完全展现美好景象的,而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让大海的美丽景色,绚丽的色彩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使文章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在于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转化成有声有色的情境,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学生的动情而实现晓之以理的目的。

二、以情动情,激发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相互沟通,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作品中作者的情感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阅读前通常“无动于衷”,教师则往往在备课时,通过自己的理解而首先被作品中的情感所感染。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契机,用丰富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自己内心所迸发出的激情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达到使学生随之入情的效果。

《我与地坛》中的母亲让我十分感动:她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而且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形于色的痛苦。当母亲这支生命航标引导“我”有了面对生命的正确态度,激活了“我”生存的意志与信念时,母亲却与地坛合二为一。教学这篇课文时为了把史铁生追忆母亲痛悔无及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给学生,“我”运用师生分读、音乐等多种手段向学生传达情感信息,结果让学生动情得落泪抽泣的情景依旧记忆犹新。

三、仔细品读,感受情感

品词、品句、品读是语文课进行思想教育特有的手段与途径。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既依赖于诵读,又少不了析词解句,二者缺一不可。

比如我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有的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自责,我就问同学们,你们通过哪些词语能体会出作者的自责?经过分析,有的说作者用“真是”和“太”这两个词语修饰“聪明”,对自己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可以看出他的自责;还有的说“唉”这个感叹词,在叹息之余也表达了自己的自责。然后我请同学们把对这句话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之后,我再次启发同学们,还有哪些语句也让你体会到了作者感情上的变化?同学们找到了第六段的“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同学们说“前文谈到父亲为‘我’做了那么多,可‘我’无动于衷,但是看到父亲攀爬月台给‘我’买橘子的背影时,‘我’感动了,眼泪禁不住地流了下来。”我说:“同学们,‘男儿有泪不轻弹’啊,可是,面对蹒跚的老父亲的背影,朱自清的内心怎能不受触动,二十岁的他,泪水忍不住很快流了下来。”同学们又说“而运用语文教育功能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王焱焱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能够很好地促进人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个性得到很好的发展,实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利用语文学科的教学作用展开学生的人格教育,对于实现教学目的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一、科学合理地运用语文教材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材中内容的生动性是比较了解的。语文教材中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除了语言文字专项训练之外,还包括一些德育和心理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能够有效保证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有更加远大的理想,最终起到很好地塑造人格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伤仲永》的时候,此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江西金溪人方仲永因为父亲后天不让其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的工具,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的故事。这篇文章主要告诫人们不能够仅仅依靠天资而不去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是提高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文章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这篇文章有着更深的教育意义,会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尽管有的学生可能感觉到自己很聪明,但是也要注重学习,打好基础,这样才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性,更加牢固地掌 且眼泪是‘很快’地流下来的,说明当时是控制不住了。”我说“这就是感情的力量”……通过仔细品读,同学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四、深入理解,挖掘内涵

语文教材中,丰富的语言中有对祖国、人民的爱;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也有天地动容的悲惨、开怀的笑、嚎啕的哭、无名的愁……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情感教育的因素,处理好含与露的关系,才能使学生被其思想内容所感染而进入角色,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五、结构得当,加深情感

这里所说的“结构”是指“课堂教学结构”,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建立以“道”为中心的有详有略的课堂教学结构。一般说来,文中最感人、最有教育意义和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之处要重点阅读,重点感受,重点理解,这样可以形成课堂教学的跌宕起伏,激发学生兴趣,使情感渗透出最佳时机,从而达到熏陶思想和启迪明理的目的。

六、内外结合,强化情感

语文即生活,语文教学还要着力开发课外这块阵地,让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宽情感教育途径。可以激发同学们“海读”(大量的读),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从阅读和活动中扩展知识面,陶冶其情操,锻炼其意志,强化其情感。

篇7: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教育

文以载道,情为心声。一篇好的课文,必定洋溢着感人的激情。即使是议论体裁的文章,也会蕴涵着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对真理的一往深情。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始终贯穿情感教育,在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其思想性。从中发掘深刻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引导他们学会发现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好的人生。

人类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具有丰富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情真意切;欢情、豪情、悲情,情景交融。以情感为主线,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在语文课情感教育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发掘真情,感悟真情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有丰富的情感,有着超乎常人的对情感把握的敏锐度。假如你缺乏对人生、对职业的热爱,就不可能比学生更多的发现课文中的感人挚情。教师虽然不一定是诗人,但应该具有诗人的豪情;教师不一定是画家,但应具有画家善于发现美的敏锐眼睛;教师不可能都是音乐家,但应有音乐家的柔情。唯此,才能更好、更多的发掘真情,感悟真情。比如在第五册中学语文课本第25课《诗词五首》中,通过对背景资料的充分掌握,感悟和体

验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李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情思;陆游以年迈之躯,僵卧孤村仍梦赴边关,驰骋沙场的一腔爱国情。

二、巧设意境,情景交融

在《不朽的失眠》中,作者跨越千年时空展开丰富的遐思联想,描绘出张继落榜之后的落魄、失意、凄凉的情感。再现了《枫桥夜泊》这首诗创作的背景。为此,笔者以《枫叶颂》为题与师生同题作诗,与学生一起感悟枫桥的枫叶:“千年的渔火,万年的风霜,带你走进岁月的沧桑。朦胧的月色,绚丽的霞光,照亮你心头的视窗。悠扬的钟声,在无尽的遐想,沉浸在思念的梦乡。啊,每一片枫叶,都是一轮火红的太阳。永远凝聚与辉耀着,圣洁的生命之光!”

其实,对于诗歌作品的欣赏,从来就是因人而异,见仁见智的。因为好的诗歌作品总是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在讲授此篇课文的时候,要结合对那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歌的欣赏,通过播放幻灯片,配乐诗朗诵等多种形式,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在讲授莎世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这篇课文的时候,特别要注重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充分把握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境生情,以情感人。

三、互动共鸣,传递深情

师生课堂互动,是教改实验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只有

互动,才能产生共鸣;只有互动,才能更好地传递深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层层蓄势,气象恢弘。以富有音乐美的凝练语言,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志。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轮读课文、课堂讨论、师生分别写读后感等多种方式,增强互动,共同体验和传递胸怀宽广,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拼搏向上的道德情操。初一语文课本中都德的《最后一课》,表现了对祖国领土沉沦的悲情,可以结合咏唱纪念“9.18”等抗日救亡歌曲,加深学生的感受。

四、生发情感,再现激情

在语文教学中,要结合课文与作文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升华真情实感,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以朴素的语言,从微小的细节,描绘出父亲的感人形象,表达了父子深情。结合本篇课文,让学生回忆亲人们留给自己的深刻印象,写出亲情作文。有个学生从自己的爷爷为乞丐端饭、穿鞋等细节描写中,表达了对爷爷的敬佩之情,并以《天堂里的笑声》为这篇作文命名,写出爷爷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关注弱势群体,创建和谐社会,谈出了切身感受,体现出情感的升华与灵魂的洗礼。对于相近的课文,应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体会作者的情感。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陆游的《游山西村》同样是对友情的赞美,都描

绘了美妙的田园风光。但在语言风格上,孟浩然的诗自然朴实,陆游的诗于平易处见工整,富有哲理色彩。教师也可以试着写一些古诗新诗,启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与灵感。比如我曾写了下面两首小诗,与学生进行交流:

其一《登神农山》:披雨临风登神农,超凡脱俗上九重; 松化白鹤凌空舞,满山秋叶别样红。其二《端午有感》:

篇8: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自古中学语文教学就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 所以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增强学生渴望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智力与思维能力, 而且对于促进当前素质教育的更深层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 情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1、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情感是作者在创作是的本能赋予, 是写作的本来源泉, 也是我们在学习作品时所能领略并逐渐进入的层层境界。语文教师有必要饱含情感的教学, 使学生意兴盎然地自觉学习, 更确切地把握作者在撰文时所饱含的感情, 那么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品味就会是深刻的、具体的。从而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更深层理解, 从而领悟课本知识, 并掌握知识。

2、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大纲》把中学语文教学素质的目标概括为五方面: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审美教育目标;智力发展目标;意志品格和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发展目标。其中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排在首位, 这就毋庸置疑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先把语文学习好, 基础打牢固。文章的写作能力尤为重要。而情感是学生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学生只有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 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 把握写作时氛围与目标, 才能生动细致地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写出生情并茂的文章来。

3、培养学生的世界观, 同时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育之事必须给予人们的心灵以民族的形式, 而这种形式其意向和嗜好使得他们不但由于必要, 而且也由于倾向和愿望而成就其为爱国者。”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立场、世界观的重要因素,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 通过自己的爱憎忧惧等情感去感染激发全体学生的情感, 达到既让学生学到知识, 又受到正确的世界观、思想观教育, 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中学语文情感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1、我们的不少语文教师对情感教育心存芥蒂与误解

有的教师对情感教育一知半解, 往往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劳动, 必须要有意志努力参与, 强调情感教育是无法达到目的的;有的教师只是把情感教育当作认识教育的手段和工具。叶澜教授指出:“有不少教育论著中也强调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 引起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学、好学。这里, 对情感的重视把它作为服务于学习的手段。”

2、教师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

因此, 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勇挑重担, 不惧现实中的困难和压力, 着眼于未来, 要从明天的可能性去考虑今天应该做什么, 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情感教育需要教师以情促情、以情激情, 通过师生情感的互动与交融, 真正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与回应。

3、语文教师作为情感教育的实施者, 自己必须有丰富、高尚的情感

第斯多惠曾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 他就不可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著名教育家李振西也说:“离开了情感, 一切教育无从谈起!”情感教育要求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 通过理论学习。树立新的语文课程观和情感教育的新理念, 明确情感教育的价值和目标, 自觉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培养积极的职业感情。

三、优化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1、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情感教育也要渗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情感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 培养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一些学校仍然重视应试教育, 漠视素质教育, 不少语文老师只教给学生语文知识, 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 而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情感、动机、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结合内、外因素, 让情感教育发挥最大功效

其实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相辅相成的, 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是通过外因才起作用, 才发生变化的。一个智力水平高的人, 如果他没有强烈的动机、顽强的意志、勤奋的精神、坚韧的毅力, 他的智力水平便很难得到发展, 更谈不上会取得成就。一个智力一般的人, 若他有远大的理想, 勤奋、勇于克服困难, 将勤补拙, 他的才智将在勤奋中得到发展, 必能取得成功。法国化学家、细菌学家巴斯德说:“告诉你我达到目标的奥妙吧, 我唯一的力量就是坚持精神。”因此, 非智力因素对发展学生的智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实际上, 我们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语文大纲中的其他几项素质教育目标也相应会得到落实, 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亦可得到促进。

四、结语

中学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打好基础, 发展语文思维能力, 培养学习兴趣, 养成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中学生素质的一个主要渠道。二十一世纪的教育重视人的发展, 要求现代教学不仅传授知识, 而且要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传递和养成。因此, 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德立, 白学军.高效率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J].心理科学, 2006 (01) .

[2]张大均, 胥兴春.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J].心理科学, 2005 (06) .

篇9:浅析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素养;朗读;情感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情感体验的特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一个相互欣赏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文本与学生产生精神上的和谐共振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山蕴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以情感教育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并能创造出一种情感交流的意境,不留痕迹,就像丝丝细雨,滋润学生的情感。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语文教师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和谐统一,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如何做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理念,从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师复现场景的方式,展现文章的人文相关画面

“教师的个人范例之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采用朗诵文章和文章画面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观看文章的相关画面,教师用符合文章的声音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去感染学生。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然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文质兼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学生会因情感氛围会为哭断长城的孟姜女而哭泣、为以身化蝶的梁山伯和祝英台而惋惜、为怒沉江底的杜十娘而同情、为血染诗笺的石评梅而激愤。那些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为其语言文字美、意境美,更因为文中渗透着作者真挚的情感。在情感氛围中,怀情而教,抒情而学,领情而悟,引情而动,从而可以建构起一个独特的语文情感教育人文素养平台。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情感陶冶

多媒体语文教学是一种集信息、声音、画面于一体的教学手段,营造教材文本里面蕴含的情感氛围,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体悟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积极意义。如我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重点强调了父亲过月台的动作,用形容父亲举止行为的词语来体现父爱的伟大,“蹒跚、探身、攀、缩”通过背影折射生活中感动的细节,可以让学生即兴演讲“感动细节的爱”,联系现实生活中父母的点滴小事,平凡的爱是真挚无私的,一位学生讲述了自己的母亲在深夜依然忙着给自己准备上学的日用品。在亲情的回想中,我播放了《父亲》的音乐,使学生走进自己亲情世界。

三、文本朗读情感体验式,探究文章的情感

教材文本朗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阅读能力,鼓励有创意的表达的最佳途径之一。

语文朗读学习主要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语文教学中教师只对教材介绍大概,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本,并写出文章感悟随笔,这样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联系相关知识。如我在上阅读拓展课时,在介绍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后,让学生重点品读具有强烈情感的段落,因此学生读《离骚》为屈大夫而哭泣,就想到忧国忧民;读《史记》为太史公而哭泣,就想到仕途坎坷;读《红楼梦》为曹雪芹而哭泣,就想到黑暗现实。

语文朗读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性的群体活动,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方式。海明威在《死在午后》提出了“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的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其余在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则要细细地去体味,感受和联想”。任何文章的情感精华往往只有通过切身的体悟方能得到,多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去体味,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

情感教育架起一座心灵的桥,对中学生的内心情感成长有重要影响,如同铁匠铺里烧得很旺的炉火熔掉了铁条上的杂质,铁质就变软了,等到它纯化了,就会对它敲打和加压,然后又用清水淬火,使它再度硬化,成就了精钢。这就如同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学生在反复情感体验中,提高,体验,再提高,再体验,最终升华为自身的纯正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状态产生一种巨大的循环力,影响少年的智慧和全部智力活动”。“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新课改氛围下的语文教育活动,应该是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更是生活的影子,因为语文本身就体现了生活的影子。语文教师需要用真诚去引导每一颗渴望求知的眼睛,让他们享受丰富的情感教育体验,从而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郑忠信,王文平.外国文学新编教程.南方出版社.2000年版

[3][苏]C·索洛韦伊奇克编.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安徽大学工办联问题研究所.1984年10月版

作者简介:

篇10:谈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理想、能共处、会思考的学生,教师只有深入而广泛地接触学生,关爱学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学生倾注真情,才能使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教育产生应有的效果。我在做教师工作中最深的体会是:运用情感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用心上好第一节课,创造良好的开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坚信这一点。作为教师,特别是毕业班的教师,新学年伊始,在上第一节课时,我坚定、自信且面带微笑地步入教室,以亲切的目光注视着学生,师生之间的距离就在这一刻拉近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油然而生。这时我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尽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友爱的情感氛围。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初调动起来了,迎来的将是对学习的主动、积极、全身心和更大热情的投入,这将是无穷无尽的活力和创造性能力的释放,以至最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情感教育能提高教师的威信。

教师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是搞好班级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就是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重视自己的角色,严于律己。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高尚的文明素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比如,要求学生穿戴要整齐,说话要文明,说到必须做到。教师只有首先做到了,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才能淡化教育的形象,代之以慈母、伯乐两种角色。随时不忘“人师”的导向。明确传道的职责才是学生的益友。慈母角色主要是有利于培养、激发教师的爱心,促进教师更加热爱、关爱学生。

三、情感教育能增强教育的可信度。

由于学生的认识过程总是伴着情感过程的增强而加深,作为学生都多么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与关心,保护与鼓励,这种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会调动他们的情感。我是这样做的:学生的笔掉到地上,我主动跟他捡起来;下雨天,学生到校衣服湿了我急忙找来干衣服为他换上;学生生病了,我及时地护送到医院医治,为学生倒开水吃药,垫付医药费等。用自己的爱心去感染学生,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使教育具有人情味,创造出亲切和谐的教育氛围,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班主人产生依赖感、信任感。

四、情感教育能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情感是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凝合剂。要想有一更积极向,团结进取的班集体,只有知道学生所想,学生之思,耐心细致地了解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与自己谈话时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以换取学生对集体的热爱,形成一种凝聚力。那么,教师不仅在理智上,而且在情感上体验到别人的存在与集体中的每一个同学心心相映、息息相关是每一个同学的痛苦和欢乐变为整个集体的痛苦和快乐,并通过活动表现出来,体现公正。达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效果。就形成了一个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集体。

篇11:浅析中学语文课堂情感教育方法研究论文

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字里行间都跳动着情感的脉搏、奔腾着情感的激流。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情感教育优势,在强化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情感教育目标的渗透,把课堂设计成良好的“情感场”,引导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和思想情感。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情感投入

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亲密度直接关系到其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投入。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潜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深化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心灵相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要把爱学生作为自己的天性和天职,把春风化雨般的师爱作为语文教学唯一的、永恒不变的主题,不失时机地展示师爱的纯粹、理性和艺术。其次,要运用换位意识,俯下身子去聆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学习、生活的合作者。第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以激励、欣赏、期望为出发点评价每个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能够深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投入,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状态下主动认知、积极思维。

2、创设新颖教学情境,活跃学生情感态度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需要以具体的客观事物为依托。由于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特殊阶段,对事物的认识还大多停留在表象的层面,教学环境是否轻松、舒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刺激对学生的情感启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求新、求变的价值取向,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素材的感官反射性,为学生的情感活跃创造条件。比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我们根据许多学生没有去过苏州,难以通过课文的描述形成深刻认识的现实,伴随课文阅读以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的艺术风格和特色,让学生亲眼看一看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课件创设出的新颖生动教学情境给学生“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能有效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借此因势利导实施情感渗透,让学生在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风貌和艺术成就中得到美的享受,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3、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丰富学生情感认知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就告诉我们对文章的阅读、对文章情感因素的挖掘是情感激发的前提。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章,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还是诗歌,都蕴涵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把抽象的文字符号演化为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以适当的方式为学生展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情感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我们以文章中四次描述父亲的背影(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为主线,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分析作者的情感发展路径,设身处地想象当时的父子之爱。在丰富学生情感认知的基础上从全局和整体角度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主题。

4、读出文章情感信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上一篇:学习新疆三史心得体会下一篇:主持人小品比赛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