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平衡》教学设计

2024-05-18

《制造平衡》教学设计(共8篇)

篇1:《制造平衡》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小游戏。

2、脑筋急转弯:

提问:请你说出生活中应用平衡的例子

今天我们探讨跟平衡有关的科学知识——制造平衡(板书)(齐读课题。)

科学的理论离不开实验的证明,我们就用实验操作来证明今天的理论知识。

二、认识实验器材。

教师介绍杠杆尺、钩码、铁架台及正确的操作方法等。

三、实验探究。

1、等臂等重实验。

①在杠杆尺左边第1格挂2个钩码,右边第1格挂几个钩码能使杠杆尺平衡?

个别上台操作、师生共同记录实验结果。

②在杠杆尺左边第2格挂3个钩码,右边第几格挂3个钩码能使杠杆尺平衡?

操作、记录实验结果。

③谁能像老师刚才那样再举个例子使杠杆尺平衡?

师生共同小结。

课件出示:两边的重量一样,到支点的距离一样,就会平衡。

2、不等臂不等重实验。

①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等臂等重,可以平衡,那么当两边的物体离支点的距离不一样时,能平衡吗?

比如在左边的第1格挂2个钩码,右边不能挂在相应的第1格,怎样能使杠杆尺平衡?

按照学生的猜想不断试挂直至平衡。

②在左边的第2格挂3个钩码,右边不挂在第2格,你能找到其他方法使杠杆尺平衡吗?

然后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探究情况。

汇报实验数据,师生共同小结。

课件出示:两边的重量不一样,到支点的距离不一样,也可以平衡。重的离支点近,轻的离支点远。

四、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杠杆尺平衡的条件。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探究,对于杠杆尺的平衡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杠杆尺的平衡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刚才我们记录的实验数据中,会不会存在着某种规律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看你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讨论,探寻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板书:平衡条件:格数×钩码数=格数×钩码数

左边 右边

五、学以致用,拓展提高。

运用刚刚发现的杠杆尺平衡规律,解决回答拓展练习“谁能行”(将一个钩码固定挂在左边第四格上,能找到多少种方法使它平衡?)

篇2:《制造平衡》教学设计

(1)利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进行平衡条件的研究,观察的同时做好实验记录。

(2)探究怎样让杠杆保持平衡。

(3)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衡。

【教具准备】 直尺、橡皮、硬币、杠杆尺、钩码

【怎样进行】

(1)游戏活动引入。游戏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活动。书上的两个游戏活动,意在激发兴趣,渗透平衡需要一定的条件。

游戏:“尺子能不掉下去吗?”要求学生将尺子平放在手指上,保持平衡(手指充当了支点);在此基础上,在尺子的一端放上一块橡皮或硬币,还能保持平衡吗?若想保持平衡,必要移动尺子的位置,使手指距重物一端的距离小于支点与尺子另一端的距离,这个游戏为杠杆尺平衡条件的研究埋下了伏笔。

教学时,要求人人参与,初步体验平衡需要条件。

(2)利用杠杆尺和钩码进行平衡条件的实验。“怎样才能平衡”,是在游戏活动的基础上展开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杠杆尺和钩码等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以进行能力的训练。“怎样才能平衡”是等臂平衡条件的研究,(左边第一格处挂2个钩码,右边第一格处挂几个?左边第二格处挂3个,右边的三个钩码挂哪里呢?)。

本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它第一次训练学生规范地利用钩码、杠杆尺等简单实验器材做简单实验。因此,教师要加以引导,以便为后面的滑轮、杠杆的研究打下基础。教学时注意,书中的示例只起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完全可以另选其它例子进行,放开学生的手脚,在实验研究中观察、记录,找出平衡的规律。

思维发散训练,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很多(左边第3格处挂2个钩码,那么右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1)第1格处挂6个;(2)第2格处挂3个;(3)第3格处挂2个;(4)第6格处挂1个;(5)右1格处挂2个右2格处挂2个;(6)右1格处挂1个右5格处挂1个;(7)右2格处挂1个右4格处挂1个等),教师应启发引导,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做好观察实验的同时记下数据,以便找出规律。

(3)交流生活中平衡的例子,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文中例举的平衡例子有生活中常见的挑担、体育运动项目的平衡木、小朋友喜欢的跷跷板、还有动物界的平衡。教学时,引导学生自由交流的范围要宽广,内容要丰富,从而扩展学生的视野。

教学时注意,在研究第一个等臂平衡的实验时,有的学生可能将不等臂平衡实验做了出来。此时,教师应机智地将两个实验合并为一个进行。

篇3:《制造平衡》教学设计

20世纪90年代, Kaplan和Norton创造了平衡记分卡, 极大地拓宽了业绩评估理论的空间。平衡记分卡是一个根据企业组织的战略要求而精心设计的指标体系。平衡记分卡具有4个维度:客户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和财务维度。这4个维度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学习是基础, 客户是目的, 业务流程是工具, 而财务是最终的结果。平衡记分卡弥补了传统绩效评估体系仅仅重视财务指标而忽略非财务指标的不足, 它能够帮助企业在关注财务结果的同时, 更关注企业未来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无形资产等。

平衡记分卡能够帮助企业将抽象的、难以量化的供应链管理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衡量的指标, 再从平衡记分卡的4个维度帮助企业将物流计划的子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衡量的指标, 并为这些指标设定目标。随后, 平衡记分卡的使用者就能够决定进行哪些活动以达到这些已设定的目标。在整个平衡记分卡运行起来之后, 仍需要运用其结果对物流计划进行评估, 检验现有的物流计划是否真正有利于供应链管理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同时对物流计划作出必要的调整, 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战略目标。然而, 因为这些指标设定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内部的经营环境和外部的市场环境相对稳定, 但整个市场却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 因此管理者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变化及时调整衡量指标, 使其不偏离正确的轨道。

2 BSC的四大考核指标体系

财务方面。显示企业的战略及其实施是否正在为最终经营结果的改善作出贡献。常见的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资本金利润率、销售利税率、资产利用率等。财务方面是以下其他3个方面的出发点和归宿。

顾客方面。其目标是解决“顾客如何看待我们”这类问题。通过顾客的眼睛来看企业, 从时间 (交货周期) 、质量、服务和成本几个方面关注市场份额以及顾客的需求和满意程度。客户指标包括送货准时率、客户满意度、产品退货率、合同取消数等。

内部经营过程方面。重视的是对客户满意程度和实现组织财务目标影响最大的那些内部过程。这些过程能够创造未来企业的价值, 推动未来企业的财务绩效。其衡量指标有生产率、生产周期、成本、合格品率、新产品开发速度等。内部经营过程是企业改善其经营业绩的重点。

学习与成长方面。组织的学习与成长有3个主要的来源:人才、系统和组织程序。其目标是解决“我们是在进步吗”这类问题, 将注意力引向企业未来成功的基础, 涉及人员等问题。

3 基于平衡记分卡的航空制造业供应商评估指标体系

基于平衡记分卡系统, 从供应链整体运作的角度考虑供应商的评估问题, 可以建立面向供应链的供应商评估指标体系。需要说明的是, 此指标体系可以根据供应商评估的不同要求, 寻找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CSF) 和关键绩效指标 (KPI) 进行相应的拓展以体现这一指标。

在我国, 航空制造业属于国有垄断性行业。我国主要有上飞、沈飞、成飞、哈飞、西飞、陕飞、南飞、贵州航空集团等几家航空制造公司。据了解, 目前它们对供应商的评估还主要停留在对客户方面的评估。为了能更好地对供应商进行选择, 以保证最终产品的交付质量, 需要对供应商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估———基于平衡记分卡的评估。

3.1 供应商的分类及评估方面

航空制造业是个特殊的行业, 其对供应商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按照供应商的数量, 我们将其主要分为3种。

(1) 有些成品 (如起落架、发动机) 的供应商是唯一的, 是国家指定的。对于这些供应商的选择也是唯一的。对于这类供应商评估的主要方面是学习与成长, 提出各类技术要求, 多进行沟通。

(2) 有些成品 (如雷达) 的供应商主要有几家, 每次选择也就在这几个供应商之间进行, 这样的供应商数量不多, 客户对其依赖性较强, 竞争相对较小。对于这样的供应商主要对其内部经营和客户方面进行评估。

(3) 普通供应商, 如胶、漆、装饰材料供应商。这种供应商的数量较多, 客户对其依赖性较小, 取代性很强, 所以竞争较为激烈。对于这类供应商将评估的重点放在财务方面。

3.2 评估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3.2.1 财务方面

航空制造业的供应商的财务状况对制造商至关重要, 虽然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的选择要考虑其他非财务指标, 但平衡记分卡依旧将财务目标作为所有目标的中心。财务维度的目标是企业营运的长期目标, 财务性指标是一般企业常用于绩效评估的传统指标, 财务性绩效指标可显示出企业的战略及其实施和执行是否正在为最终经营结果 (如利润) 的改善作出贡献。财务情况可以反映一个公司的基本运营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 本文提出以下财务评估指标, 见表1。

3.2.2 客户方面

在供应链中, 供应商的客户主要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制造商, 基于流程导向角度对其考察的重点是供货能力及相应的服务能力, 主要从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确定关键因素, 然后从交易流程的角度确定关键绩效指标。

对供应商使用平衡记分卡进行评估与其他企业内部评估不一样, 一般企业的内部评估涉及财务评估的问题时, 财务方面的数据比较容易得到, 但是供应商的财务数据不易得到, 要将重点放在客户评估方面。客户评估方面的内容是我们所能涉及的具体的东西, 本文对其进行较为具体、详细的划分 (详见表2) 。

3.2.3 内部经营方面

客户服务绩效很重要, 但必须将其目标转化为内部业务流程指标后才能得以反映, 优秀的客户绩效毕竟来自于组织的流程决策和运作。企业内部运作方面回答了如何经营才能满足甚至超越客户的需要的问题, 因此对供应商内部业务流程考察的重点是其在供应链中的制造支持能力。

主要从4个方面来考虑:生产能力、生产质量、生产成本和生产柔性。在生产能力方面, 产能优势是指企业在单位时期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而生产提前期则反映了企业在准备生产时的有效增值活动时间, 最终保证订货满足率。在生产质量方面, 考察产品本身的质量, 包括质量认证情况和合格率两个方面。在生产成本方面, 选取总成本控制水平这个综合指标。生产柔性反映了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响应能力, 通过时间、数量和种类3个方面来考察 (详见表3) 。

3.2.4 学习与成长方面

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客户的需求, 企业需要不断地改善业务流程, 不断学习和发展壮大, 实现企业的远景与战略目标。本文主要从员工学习能力、信息化水平两个方面来考察其学习与发展能力。在学习能力方面, 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知识水平是企业发展的基石, 而对员工进行培训是提高企业学习能力的常用途径。供应链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信息平台的搭建, 包括供应商信息系统的实施情况和共享度。信息共享的前提条件是信息系统兼容, 而且彼此之间的战略目标、文化、管理体制的兼容性如何, 也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与发展 (详见表4) 。

3.3 各个指标的权重分析

在对4个方面进行分析之后, 对应每个方面都得到了关键因素, 再将关键因素细分为各个关键指标, 这样就得到了所要进行评估的具体对象。下面将进行各个评估对象的权重分配。

平衡记分卡关键测评指标其权重的分配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平衡记分卡指标按照重要性原则进行排序, 然后将排名在前10名或者更少的指标放在公司层面, 这种方法称为主观经验法;另外一种方法是权值因子法, 即运用权值因子判断表对设计的各个指标进行两两比较, 并评估分值来确定权重的方法。

权值因子法的实施步骤为:

(1) 制订评价权值因子判断表。

(2) 填写评价权值因子判断表。

(3) 方法:将行因子与列因子进行比较。如果采用4分制时, 非常重要的指标为4分;比较重要的指标为3分;同样重要的指标为2分;不太重要的指标为1分;很不重要的指标为0分。

(4) 对各位人员所填权值因子判断表进行统计:

(1) 计算每一行评价指标得分值

式中, n为评价指标的项数;aij为评价指标i与评价指标j相比时, 指标得分值;R为专家序号。

(2) 求评价指标平均分值

式中, L为专家人数。

(3) 评价指标权值计算

(5) 将统计结果折算为权重。

以下我们将以学习与成长评估指标为例, 来说明其具体算法 (详见表5、表6) 。指标1~4分别为:知识水平、工艺改造能力、人均培训时间与费用、信息化。

3.4 权重设置原则

无论采取何种方法确定平衡记分卡指标的权重, 指标的权重必须符合下列原则:

(1) 所有关键测评指标或所有的工作目标的权重之和为100%。

(2) 单个指标或目标的权重最小不能小于5%。

(3) 各指标或目标权重比例应该呈现明显差异, 避免出现平均分配权重比例的状况。

4 结束语

在供应链管理中, 供应商是供应链的源头, 地位非常突出, 如何有效地评价和选择供应商成为供应链组建和运行的迫切要求。而评价指标的选择一定要从供应商和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出发, 满足整体最优, 使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

本文应用平衡记分卡这种新型的绩效评价方法对航空制造业的供应商进行评估, 在指标的选择上使用了航空制造业在构建供应链时选择供应商需要用到的指标, 具有一定的行业特殊性, 最后使用权值因子法进行权重的分配。

摘要:供应商的选择结果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情况。本文对航空制造业的供应商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学习与成长等4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考察, 建立了基于平衡记分卡 (BSC) 的航空制造业供应商选择的指标体系, 并采用权值因子法进行权重分配。

关键词:供应商评估,平衡记分卡,权值因子法

参考文献

[1]田禾欣.A航空公司平衡记分卡导入及实施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 2007.

[2]赵涛, 牛旭东, 艾宏图.基于平衡记分卡的供应商评估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 2005, 8 (4) :30-33.

[3]苟国举, 钟胜.基于SCM和BSC理论的供应商评选指标体系研究[J].技术与市场, 2008 (12) .

[4]徐福娜.在供应链管理中整合物流计划与平衡记分卡[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

篇4:《制造平衡》教学设计

在美德主导的世界制造业新一轮的产业角逐中,中国应势推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蓝图,然而,在央视财经频道《迈向智能制造—解密〈中国制造2025〉》栏目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各级地方政府和各行业对于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依然很茫然。在工业4.0时代的大背景下,或许这也是困扰中国制造未来走向的关键。

越发复杂的商业生态

自2011年德国提出工业4.0概念之时起,世界不可逆转地进入了工业4.0时代。中国制造以庞大的身躯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以“两化”融合为抓手,助力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而这一进程给中国制造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商业生态。

多重工业发展阶段并存。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极不均衡,多重工业发展阶段并存且水平不一。总体上说,全部实现并达到工业1.0,大部分达到工业2.0,局部具备工业3.0,点状出现工业4.0萌芽。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注定无法以一套思想和标准使不同行业、不同发展水平的制造企业走出目前困境。

反观美国和德国。美国经历了工业化2.0时代、信息化3.0时代,在工业4.0时代实施“再工业化”,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基础,同时形成了清晰的成长路径和商业模式。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传统制造业企业的服务转型和互联网企业的跨界整合,如波音、思科、IBM、IT&T以及GE等这些以产品制造起家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价值链的高价值区域延伸,从硬件制造商向软件服务商和系统集成商转型,以此来提升企业自身的赢利能力和市场掌控能力。而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如谷歌、亚马逊、eBay等以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和资源整合能力,实行跨界整合与上游产业链渗透,直接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竞争格局。

德国从工业2.0时代起,就与美国并肩引领全球制造潮流。虽然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创伤,但是通过自身努力和美国扶持后快速崛起,位居世界制造第二梯队。德国提出工业4.0是基于其强大的工业制造和工业软件的基础,以制造环节为核心,通过产品智能化、装备智能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智能化和服务智能化来构建全新的制造业生态。

可以看出,擅长创新的美国人的工业4.0是从外向内,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来推动技术和工艺的升级,而极致专注的德国人的工业4.0是从内向外,通过强大的工艺生产技术来完成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不同于德国和美国,中国拥有制造业2.0、3.0和4.0并存的局面和整体发展水平处于中低端的现状,国外的先进经验可能是陷阱,单一的方向突破显然不是解决办法。

多种业务运营形态并存。中国制造的业务运营形态更加复杂,不同行业的业务形态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同一个企业也会存在多种业务运营形态。

服装行业属于快速消费品和时尚用品,加之产品本身的技术含量不高,消费者主权地位明显。在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着三种业务运营形态:第一种,大规模制造,这是传统服装行业的典型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但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供需失衡而产生大量的结构性库存。第二种,大规模定制,这是一些有创新意识的企业采取的模式,比如ZARA,它结合大数据和最新流行元素,以厂家为主导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第三种,个性化定制,青岛红领是这种模式的最佳代表,通过“互联网+智能制造” ,青岛红领开启了全新的C2M商业模式,让车间直接对接消费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量体裁衣”。

不同于服装行业,重卡行业是集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于一体的行业。在重卡行业的转型过程中,行业特点要求企业一方面要保持生产的节奏性,另一方面要以客户为中心,进而形成了三种不同的业务运营形态:第一种,标准产品制造,以现成的产品型谱供客户选择,然后进行生产,实现产销对接。第二种,定制产品制造,在标准型谱产品的基础上,按照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定制化改造。第三种,全新产品制造,需要企业深入客户一线,挖掘客户需求形成全新的解决方案,打造全新的产品,引领消费需求。

五大关键点

如此复杂多变的内外部局面,给中国制造出了一道多目标规划的难题,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平衡从宏观到微观5个方面的关键问题。

国家规划与企业经营的平衡。国家的产业规划最终必须落实到企业层面,而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政策引导性与企业经营自觉性之间存在矛盾,也是理想状态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平衡。

要想实现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经营的平衡,在路径上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横向全产业链,从离终端消费者的企业发力,逐级向上游供应链辐射,拉动整个产业链的创新;第二,纵向行业结构,从优秀企业寻求突破,树立模范效应,伴随着青岛红领以全新的商业模式走向成功之时,海尔曾十余次进行拜访学习,并形成了今天互联网环境下的海尔模式;第三,经济区域层次,鉴于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推进,突破单点,扇形展开,稳步推进;第四,还需要政府构建良好的商业生态和创新生态,推进专利保护、奖励创新以及创新激励的落实保障机制。

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的平衡。在国际重卡行业,美国的帕卡重卡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帕卡实现了70多年的连续增长,而这种增长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规模扩张抢占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深入挖掘服务空间,提供高价值高回报的金融服务。这是一种典型的内涵式增长方式,更加注重企业经营的质的提升。

中国制造多年积累的现状,要快速实现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不太现实,这就要求企业在追求量的增长的同时,实现质的提升。一方面,利用中国制造在规模经济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不断提升产品技术研发水平和客户解决方案制订能力,不断加强研发与营销之间的协同。

商业模式与技术水平的平衡。工业4.0时代,中国企业界和学术界在关于中国制造业出路的选择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派别。其中一派认为,商业模式是核心竞争力,世界是平的,通过借助资本的力量可以快速提升企业竞争力;另一派坚持掌握技术才是核心竞争力。个人认为,在商业模式和技术水平的平衡上,需要融合两个派别的思想,以商业模式为引领,以技术提升为支撑,在中国制造业“缺芯少核、缺人少钱”的现实基础上,以商业模式创新为先导打开局面,进而通过资金在技术研发上有效、有序投入,逐步实现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市场导向与组织权威的平衡。工业4.0时代,客户价值的重要性已然成为共识,小米手机以客户为核心打造了互联网社区,通过互联网思维快速成为全球第三大手机制造商。在小米风生水起之时,商界和学术界一时间对同样涉足手机业务的华为提出了诸多诟病,然而,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华为手机的强势上扬以及小米手机在商业模式上创新乏力,舆论发生了令人惊讶的反转。小米强调市场导向和客户导向,而华为则是强化组织权威和系统能力,如何看待这两种模式呢?

这两种模式说到底就是资源的配置方式不同,两种模式都能成功。市场导向与组织权威的平衡,关键是要实现战略性资源和战术性资源的配置,解决企业生存的战术性资源必须是市场导向,而对企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战略性资源必须要发挥组织权威的力量。可以说,两者并不矛盾,而是互补与协同关系。

纵向协同与横向协同的平衡。在工业4.0时代,中国企业不但要追求效率,注重精益,还要加强协同与创新。然而,中国制造业目前仅有不到1/5的企业达到综合集成阶段,这离协同与创新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加强企业内部的协同与集成应该是合理和可行的举措。内部协同与集成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纵向协同,另一个是横向协同,纵向协同是不同认知水平的协同,横向协同是不同专业领域的协同,实现这两个协同不仅要打破专业墙或部门墙,还需要消除层级信息不对称。

要实现这两者的平衡,首先,将以客户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作为牵引,推进内部横向协同。其次,建立扁平化和矩阵式的组织结构,拉近管理者与一线的距离,保障纵向管理者的权威和对战略资源的配置权。最后,建立全新的考核机制,促进横向业务流程和纵向管理流程的融合。

篇5:《制造平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制造平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大象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总目标是综合探究活动,二级目标是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制造平衡》这节课是在《机械是什么》这一整体感知机械的基础上,具体感知天平和杠杆的平衡。本课的目的不仅是利用杠杆尺研究等臂平衡和不等臂平衡的条件,还为《我能撬起地球》中杠杆省力的研究做实验与记录数据两方面的铺垫。

平衡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的,但学生很少对其进行过理性分析。有些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对平衡的条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了解的并不透彻,更多的是生活经验而不是对科学规律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现状,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杠杆尺、钩码等实验器材,了解杠杆尺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平衡,能准确判断平衡状态与不平衡状态。

2、过程与方法:探究杠杆尺平衡的条件,并准确记录实验数据。根据探究过程和记录的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出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知道的平衡实例。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应问题。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提前准备杠杆尺、钩码盒、杠杆尺平衡实验数据记录表等教具。

三、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开展学习活动。

根据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两个基本理念,我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教学以悬疑贯穿始终,从发现平衡现象激疑、揭秘平衡原因释疑、生活验证平衡证疑等活动,环环相扣,疑问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科学知识也在观察、动手、分析中被学生发现、运用。

2、问题引领,层层递进。

认知规律告诉我们,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认知最容易达成教学目标。中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时期,让学生在观察现象以后,用“为什么尺子不掉下来?”,在研究等臂平衡时,用“在左边第2格挂3个钩码,右边第2格应该挂几个钩码?”,在研究不等臂平衡时,用“在左边第2格挂3个钩码,想想右边哪里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最后,用“杠杆平衡有规律吗?”。设计不同梯度和层次的问题,方能引领学生从思考表面现象开始,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思考探索本质规律的目的。

3、合作探究,恰当点拨。

合作探究式是学习并解决问题的有效形式。有效合作探究需要教师画龙点睛般点拨、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同伴共同探究交流。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卡点”合作,如在发现等臂平衡条件处合作,在发现不等臂平衡条件处合作,在分析实验数据获得认知规律处合作,在学习的“关键点”教师参与合作,起到“拨开云雾方见天”的效果。合作探究,恰当点拨,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发散多维的.思维品质,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乐学善思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4、创造氛围,凸现主体。

融入学生,参与活动,转换角色,尊重学生见解,允许学生失败,学生就会成为大胆学习的主人。提倡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在“设置悬疑,激发兴趣”时尊重学生的猜想,在“猜想假设,实验探究”中等臂平衡实验和不等臂平衡实验时参与动手,在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认识规律时不否定学生的想法,就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阀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创新的火花犹如源头活水。

四、说学法: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五、说教学过程:

哲学家苏格拉底把教学过程比作婴儿的出生,教师的作用就好比助产士,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再好的教师也是教不会的。科学探究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科学态度得到培养。

根据“主导和主体”,“主动学习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思路: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上课时,我让学生先玩一个游戏。我出示一把尺子,问学生:谁能把一根尺子平放在一个手指上,不让他掉下来。这个游戏很简单,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很快做出来,我请一个学生上台进行演示,当尺子平放在手指上而不掉下时,我问学生为什么尺子不掉下来,有学生说因为尺子平衡了,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加以肯定,并告诉学生这种情况就是平衡状态。当学生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我又抛出问题,如果在尺子的一端放上一块橡皮,又会怎样?学生大声叫到,尺子会掉下来,我让学生试试,果真掉下来了,相机告诉学生这种情况是一种不平衡状态。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将借助一些器材来研究平衡现象,点明本课的研究主题。

看似简单的感性认识的游戏活动,其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探索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接下去的学习顺理成章。

(二)猜想假设,实验探究。

1、认识器材。

通过游戏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接着给学生介绍本节课我们借助的实验器材,对杠杆、钩码一一进行展示,告诉学生本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器材来制造平衡,点明课题。同时在介绍这些器材时,相应的展示他们的使用方法,随机也展示平衡状态和不平衡状态,与开课前的游戏结合起来。

2、研究等臂平衡。

认识器材时,我将有意先展示平衡状态,然后展示不平衡状态,随机提出研究问题:老师在左边第二格挂3个钩码,想想右边二格处应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学生猜测。这时要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学生猜测后分小组进行验证。验证前,老师详细讲解实验记录表的填写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分好工,明确组长、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等任务,让每个孩子有事可做,做有效地实验探究活动,避免了探究活动只是部分孩子展示自我的舞台。分组活动结束后,学生全班进行交流,交流时让汇报员、操作员和记录员同时上台一边汇报,一边演示杠杆尺,一边将结果填写在黑板上的表格中,要求其他组的学生认真聆听,看有没有和自己组不一样的结果。在这里结果出现了不一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再次实验,寻找原因。在让学生说出实验探究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问题时,学生可能会提到在右边的其他位置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此时,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发现打乱了教师的预设而忽视这一个创新性发现,而应该根据交流的状况灵活地进行教学调整,开展不等臂平衡的研究。

3、研究不等臂平衡。

在交流等臂平衡的实验结果时,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在右边的其他地方挂钩码也能使杠杆平衡,教师可以直接提出新问题:老师不规定同学们在右边第三格挂钩码,你们还有其他的方法让杠杆尺平衡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再次被调动起来,也从刚才成功的喜悦中回过神来,再次研究新的问题。老师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猜测使杠杆尺平衡的新的方法。老师将学生猜测的情况记录在黑板上,同时告诉学生方法不仅仅这几种,可能还有更多,鼓励学生在验证猜想的同时想出更多平衡的方法。学生猜测后进行验证,既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也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有目标的开展活动,防止学生探究的无效性。学生经历了等臂平衡实验的验证,这次的活动变得很简单,学生就能按照上次的活动情况有条不紊地开展。学生实验后汇报交流将实验结果记录在黑板上。当各种不同的平衡方法一一展示,特别是学生还发现在杠杆尺右边的不同位置可以挂几处钩码也可以让杠杆尺平衡时,教师相机肯定、鼓励,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探索的热情和自信。

(三)尝试解释,表达交流。

前几次的成功应该让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充满了信心。当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我提出了新的问题: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让杠杆尺平衡的方法,那么杠杆尺的平衡有没有规律呢?让学生再次投入新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此时,老师要提醒学生认真分析黑板上我们几次实验的数据,从数据中寻找规律。学生可能会很快找到等臂平衡的规律,那就是在左右两边相同位置挂相同数量的钩码杠杆尺就会平衡,但不等臂平衡的规律学生可能较难找到,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左右两边的数据,围绕“左边等于右边”这个核心问题,应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迁移的方法、数学计算的方法寻找规律。

(四)制造平衡,验证规律。

规律找出来了,学生很兴奋,那规律是不是对的呢?这时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利用规律来制造平衡,老师先演示不平衡的杠杆尺,让学生根据规律来猜测如何制造平衡,再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发现根据规律来猜想,杠杆尺都能平衡,再次验证规律。

(五)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科学应用,帮助解决生活问题。因此,我设计了三项练习:

1、让学生再次回到开课前的那个游戏,鼓励学生利用平衡规律,寻找不同方法让平放在手指上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尺子再次回到平衡。

2、寻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3、设计平衡游戏。

篇6:制造平衡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杠杆尺、钩码、铁架台等实验器材,认知平衡;

2、利用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杠杆尺平衡的条件,会用合适的方式做实验记录;

3、通过分析、整理相关数据,发现杠杆等臂平衡和不等臂平衡的条件;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等;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衡。

【教学重点】

能有目的地用杠杆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教学难点】

分析、整理数据,发现等臂、不等臂平衡的条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杠杆尺,钩码,铁架台,科学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杠杆尺、钩码、铁架台,课件

2、学生准备:每组一套实验仪器

3、探究实验记录表(小科学家记录本中相关部分,教材配套材料――教师补充数据记录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1分钟)

1、谈话:同学们,大家玩过跷跷板吧?跟谁玩过?

二、认识平衡与不平衡(2分钟)

看,这里有两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呢,这时的跷跷板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呢?(平衡状态)你再看这也是两个小朋友在玩翘翘板呢,这时的跷跷板还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吗?为什么?通过观察,你认为翘翘板的平衡与什么有关呢?

这里有个猫和老鼠玩翘翘板的动画,你看,老鼠竟然把猫翘起来了!你想想翘翘板的平衡还有可能跟谁有关系呢?

刚才大家说的只是一个猜想,怎么验证我们说的是正确的呢?(做实验)你们知道科学家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吗?(猜想——验证——总结——应用),今天我们也要像科学家一样探讨跟翘翘板有关的科学知识——制造平衡(板书)

三、认识杠杆尺、钩码、铁架台等实验器材,认识杠杆尺的平衡状态与不平衡状态(2分钟)

(1)要验证自己的猜想,需要用到哪些器材呢?(杠杆尺、钩码、铁架台)

(2)师出示并介绍这几种器材。

(3)小组把杠杆尺调平衡。

四、实验探究,证实猜想

1、等臂等重实验。

①在杠杆尺左边第1格挂1个钩码,右边怎样挂能使杠杆尺平衡?

学生猜想、个别上台操作、师生共同记录实验结果。

②谁能像老师刚才那样再举个例子使杠杆尺平衡(小组合作在杠杆尺上试一试)

③刚才的平衡有什么特点呢?

小结:两边的重量一样,到支点的距离一样,就会平衡。

2、不等臂不等重实验。

①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等臂等重,可以平衡,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

比如在左边的第2格挂2个钩码,右边怎样能使杠杆尺平衡?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②小组合作,在杠杆尺上试一试 学生猜想,然后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探究情况。

③汇报实验数据,师生共同小结。

两边的重量不一样,到支点的距离不一样,也可以平衡。重的离支点近,轻的离支点远

五、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杠杆尺平衡的条件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探究,对于杠杆尺的平衡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杠杆尺的平衡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看你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讨论,探寻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板书:平衡条件:格数×钩码数=格数×钩码数

(左边)(右边)

六、学以致用,拓展提高

1、运用刚刚发现的杠杆尺平衡规律,解决回答拓展练习“谁能行”(将两个钩码固定挂在左边第三格上,能找到多少种方法使它平衡?把实验结果记录到“小科学家记录表”上)

2、交流生活中的平衡事例。

3、游戏:

①在你的右手食指上放一把尺子,你能让它保持平衡不掉下来吗?你怎么放?把尺子的什么部位放在手指上?

②如果在尺子的一端放上一块橡皮,你还能想办法不让它掉下去吗?(另一端也放上橡皮;手指离放橡皮的一端近一点。)

4、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篇7:《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授课教师授课时间

仪器材料长木板、两个木块、砝码、细绳、纸板、玩具车、多媒体、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学法指导:研究物理问题,常从最简单的事物入手,逐渐对复杂事物进行研究,本节是从多力平衡中最简单的二力平衡入手进行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提出问题】

课堂演示:静止在桌面上的粉笔盒、匀速运动的玩具汽车、吊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钩码匀速上升;

教师:上面的物体分别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观看录像片: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匀速步行的学生、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

上面的物体分别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学生回答:

物体受力情况(粉笔盒受到两个力的作用,玩具汽车受到四个力的作用,教师要强调清楚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情况和竖直方向受到的两个力的情况);上述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和匀速运动状态;

学生分析讨论回答问题.

【新课教学】

1.平衡状态

二力平衡 教师在学生回答受力情况和上述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和匀速运动状态之后,直接给出二力平衡和平衡状态的概念;并指明这是最简单的平衡情况.

【实验与思考】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3.二力平衡条件应用

教师提出问题:刚才的物体都处于平衡状态且只受二个力(或在某一方向上只受两个力的)的作用,那么符合什么条件的两个力才能使物体平衡呢?

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和装置自己动手做一做实验找一找两个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巡视,帮助解决一些临时出现的`问题.

指导个别小组的同学完成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问: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二个力的三要素都相同,这二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对吗?为什么?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二力平衡的前提条件是两个作用力在同一物体上.

教师引导:若两个力平衡,它们的合力是多少?从而总结出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我们知道了二力平衡的条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一热气球匀速竖直上升时,受牛竖直向上的升力,若忽略空气阻力,热气球受到的重力为多少牛?

由此题归纳二力平衡条件应用.

1.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

2.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某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每二个同学一组,按书上图7-26准备实验器材、装置.

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并按以下问题观察、思考、记录.

⑴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相同的钩码,纸板受二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纸板是否静止?这两个拉力的方向如何?

⑵把纸板扭转一下,使纸板的一边与桌面平行,(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此时纸板还静止吗?最终平衡时两个力的方向如何?

⑶在细线的两端再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纸板是否静止?

⑷在纸板上任选出另外两个孔系线重复上述实验.

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实验结果,

每一个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上讲台公布自己小组的结果.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学生可以相互补充.

两个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请学生讨论、回答.

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引导学生从二力平衡的角度分析、思考;顺序是:气球受力情况分析→此时气球的运动状态(是否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能否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题→结果

4.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主要区别教师手拿测力计问: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静止时,示数是多少?教师问:为什么这个示数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在什么条件下它才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

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让学生读出示数后;教师再问:为什么这个示数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让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注意补充,指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其实是物体对测力计的拉力;它与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而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与物体受到的重力是二力平衡.

【课堂小结】

1.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或多个力的作用而平衡时,物体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前者叫二力平衡,后者叫多力平衡.合力都为零.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合力为零.二力平衡是多力平衡的最简单的一种情况.

篇8:《制造平衡》教学设计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公司产品种类不断增多和产量不断增加, 生产管理部门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行生产平衡, 通过对公司生产进行分析, 生产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任务量的不平衡

公司的生产模式为订单式生产, 但水泥机械的需求极不稳定, 经常会出现某时间段任务特别多, 而另一个时间段任务相对较少的现象, 造成任务量不平衡。

(2) 产品的不平衡

由于用户的需求不同, 公司在承接订单的时候, 经常出现某个时间段单一产品过多, 另一个产品很少的现象。由于公司的生产工艺布置是按年生产几条线进行工艺布置, 所以经常出现某一个工艺线上产品堆积, 另一个工艺线上无产品的现象。

(3) 交货期的不平衡

水泥工业的快速发展促使用户一旦资金到位, 就希望在最短的时间、用最快的速度把水泥生产线建成。满足用户需求就是我们追求的工作目标, 但如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交货, 给公司带来的是“时间短、任务重”的局面。例如:2010年公司承担的“江苏亚隆TRMS40.4立式辊磨”项目, 交货期一般为4~5个月, 而用户要求的交货期仅为2个月。

(4) 设备的不平衡

公司生产方式多以订单式生产为主, 由于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导致许多集约式、流水线式生产方式无法组织实施。特别是一些老的国有企业, 机床设备与当前的产品结构不配套, 企业长期技改都是在原有的设备主线基础上添置, 企业设备工序不平衡、工序衔接一直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是由于任务量的不平衡、产品的不平衡、交货期的不平衡, 使得公司的机床设备经常处在不平衡状态, 如:当回转窑和管磨机产品过度集中时, 自动焊机床、筒体加工机床、滚齿机就无法满足生产要求, 而镗床等设备任务量不足;当立式辊磨、辊压机产品过度集中时, 镗床、镗铣床就无法满足生产要求, 而自动焊机床、筒体加工机床任务量不足。

(5) 人员的不平衡

设备的不平衡带来的是人员的不平衡。

(6) 大型铸煅件供货不平衡

公司所承担的产品, 每种产品都需要大型铸煅件, 由于公司没有大型铸锻件毛坯制作能力, 大型铸煅件毛坯主要靠外部协作, 大型铸煅件毛坯质量、交货时间一旦出现问题, 公司所有的生产计划就必须重新编制。

如何对企业生产的各环节进行控制, 解决生产过程中由以上原因造成的不平衡?过去仅靠人工对设备、工序生产量进行平衡, 已完全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要求。同时, 由于人工生产平衡靠的是个人经验, 在生产中经常出现平衡失误, 一方面造成一些工序及机床超负荷运转也满足不了交货要求, 另一方面一些工序及机床却无任务可承担, 产能过剩, 企业负担增加。

为解决上述问题, 项目实施小组对国内外先进的企业管理进行了研究, 发现国内外先进企业采用的“企业资源规划” (简称ERP) 难以适应国内铸锻件、钢板等原材料质量不稳定、企业生产设备高效运转缺少必要保证、用户随时变更技术要求等不确定因素, 使得企业的生产制造很难达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事前计划、事中控制, 因此, 开发适应本公司的“计算机生产平衡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2 软件开发的思路

根据企业生产环节多、生产组织复杂的特点, 我们结合市场对产品分期交货的要求, 分析并提出解决生产瓶颈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本着做好计划量化到工序、同步推进、实施产能最大化的原则, 结合企业生产组织的工序验收控制点、生产计划平衡点、库存调控能力等现实状况, 组织进行生产平衡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工作。

根据人工平衡生产原理, 根据设备运转情况、人员配置等情况制定各工序及设备承担任务的上下预警线, 即按合同交货期排定的生产计划进行计算机分拣, 并将每天、每月或后续几个月的本工序及本设备承担的任务进行合并, 和任务警戒线进行比对, 在上下警戒线之间的, 显示该工序或设备任务正常, 高于警戒线的表示生产任务超出能力, 需进行分解, 低于警戒线的表示任务量不足, 需进行补充。任务警戒线由生产管理部门根据各工序及机床人员技能、设备能力等设定, 当人员及设备的状态发生变化, 警戒线由生产计划人员进行调整, 其余的所有过程由计算机承担, 相关人员根据自己的权限, 随时查阅显示当天、当月或随后一段时间各工序或机床的生产情况, 及时调整生产计划, 以确保各工序及机床之间的衔接, 同时提醒部门对超出工序预警线的计划进行调整或采取必要措施, 以保证工序平衡, 确保各工序协调生产, 保证最终产品按计划产出。

同时为了系统进一步扩展, 该系统还增加了设备管理接口、人员及工资管理接口及技术资料管理接口等。

3 开发步骤

3.1 建立数据库

(1) 建立零部件信息数据库

将企业生产的所有产品图纸即图号作为唯一编码, 编制企业零部件数据库, 每一张图纸都对应到编码上, 每一个编码应包含图号、名称、每台产品数量、材质等基本信息, 如图号可以进行分解用不同工序完成, 分解后的序号也进行标识, 便于数据库的查询。

当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时, 数据库应及时调整更新, 以确保最终当期生产产品进入平衡系统。

(2) 建立生产计划数据库

根据市场部签订的合同订单, 制定生产中各部件的完成时间节点。同时根据技术部提供的技术要求, 制定各部件完成的流程。生产计划人员根据两个部门提供的信息, 编制生产的中期计划及各项目的零部件详细计划, 对零部件工艺、流程、机床的完成时间点进行确定。

将所有合同订单中所提供的零部件完成计划进行汇总, 形成生产计划数据库, 用计算机进行管理, 只要给出合同号、图号、工序名称、生产起始时间等任何一个搜索条件, 可以搜索到每一个零件的流程及完成时间节点, 同时也可以搜索到每道工序及机床在某一时间段完成的零部件种类、数量、完成时间及工艺顺序。

(3) 建立机床工时或工序时间数据库

对当前承担的所有产品的零部件, 编制所需经过的工序, 同时每个工序应对应到实际完成的时间或工时。工时或完成时间应和后续设定上、下界限统一, 便于后续生产平衡工序。

企业新增设备时应及时添加相应的工时信息。

(4) 设定机床工时或工序时间界限

企业根据设备及工序资源制定当期工时或时间界限, 该界限的设定会直接影响到后续平衡结果。界限设定可以按照前期时间完成情况进行制定, 也可按现有状况进行计算, 计算依据应和工时或时间进行对应。界限分为上界限和下界限。上界限是指所有设备及人员工作达到饱和状态所能达到的最大工作量。下界限是基本满足现有设备和人员工作, 同时工作比较容易完成的工作量。

人员、设备情况发生改变, 界限应进行相应调整, 使平衡结果贴近现实。

3.2 生产平衡管理系统功能框图

系统以功能框图进行开发, 以生产计划为输入, 以平衡结果为输出 (图1) 。

3.3 生产平衡管理系统的应用

(1) 企业根据市场部提供的合同, 制定企业的中期计划 (图2) , 对企业当月及后续几个月的生产进行安排, 与生产数据进行比对, 对产品进行粗略评估, 以确定具体合同按期完成的可行性。

(2) 技术部门提供图纸目录、加工工艺等技术文件, 确定每个零部件完成的具体时间, 以满足交货期为最终点, 排定每个机床及工序完成时间节点, 形成详细的作业计划。

(3) 将详细计划导入到中期计划, 形成详细的生产计划 (图3) 。

(4) 生产计划和“计算机生产平衡管理系统”链接在一起, 直接输出平衡结果 (图4) 。

(5) 对平衡结果进行处理

a生产管理部门根据市场部门提供的合同形成中期计划, 并根据技术部门提供的图纸编制生产计划, 将生产计划导入系统, 由系统对生产计划进行平衡, 显示平衡结果。

b超出上限时, 生产部门及时调整机床、工序、外协作业等生产计划, 或采取加班等相应措施, 以保证按时间节点完成任务。

c低于下限时, 任务量不足, 生产部门调整生产计划, 将后续的合同的各零部件完成时间节点提前, 调整人员及机床配置及班次, 或通报市场部提出合同签订方向 (图5) 。

(6) 预留后续开发接口

在“计算机生产平衡管理系统”中预留了“内部管理系统”接口, 增加与生产相关的设备管理、人员管理、工资管理等功能。

4 结语

生产平衡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采用了看板式管理、计划的量化管理、计划的二级平衡管理、未完工检索、模糊查询等生产组织方式, 有力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该系统从精益生产的角度, 控制计划实施到工序, 并设置了工序的上线、下线, 及计划执行部门总计划量的上线及下线, 本着以人为本、满足市场的原则, 该系统使生产组织既满足各岗位职工生产生活的要求, 也满足市场对企业交货的要求。

该系统的开发和使用, 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 由于提前预判生产及设备瓶颈, 提前采取措施, 调整各生产元素, 保证了生产流程顺畅。同时, 企业的合同履约率明显提高, 降低了生产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减少了生产环节的等待时间, 降低了管理成本, 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实现了合同按时履约, 同时为企业下一步技改及生产流程改革提供了依据。

上一篇:廉洁之镜照亮心灵下一篇: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