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综合能源利用率

2024-08-04

提高综合能源利用率(通用6篇)

篇1:提高综合能源利用率

关于加强节能减排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建议

随着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也越来越重视,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这两大难题必须在近年内加以解决。否则,中国经济和生活环境必将受到很大的影响。2008年我国已经确定了“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的目标。国家发改委《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也提出,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拓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和地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XX市应及早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我市的经济和谐发展。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太阳能产品的开发利用。太阳能既环保又有再生性,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在开发利用太阳能方面,XX市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如2008年拨款600万元用于太阳能项目补贴,推动了农村及城区的太阳能利用热潮;在住宅楼开发建设方面,强制推行阳台式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方案,加快了太阳能的开发利用速度;园博园景区全部采用太阳能路灯,成为同类项目的节能典范。但是,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我市政府应加快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开发研究,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开发,太阳能吸收式空调、冰箱、冷柜的开发研究,加快我市现有住宅楼阳台式太阳能热水器推广使用,分批进行太阳能路灯改造。

二、加快地能产品的开发利用。地能开发主要是利用地表浅层的热(冷)源,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节约电力、燃料的消耗。冬季取暖、夏季降温成为大部分人对居住和工作条件的基本要求。但是,这些条件的满足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地能资源既环保又有再生性,是很好的能量来源。有关专家测算,如果全国有20%的采暖改由地能资源提供,每年即可节约煤炭2100万吨。我市政府应充分开发地能资源,减少其他能源消耗。

三、加大对冷却水热量的再利用。在工业和民用设施中,使用冷却水的地方非常多。如工业生产设备的冷却水,中央空调的冷却水,电力设施的冷却水等等。这些冷却水通过冷却塔把设备运转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大气中,然而另外一些设备或生活设施还需要消耗能源进行加热(如工业用热水和生活热水)。如果把冷却水散发掉的热量用于需要热量的地方,这样即可以节约能源消耗,又减少了排放。

四、加大对空气压缩机热量的回收利用。从事工业生产的人都知道,工厂里一般都有生产压缩空气的空压机,它的耗电量相当惊人。一台40立方的空压机,他的电机功率一般为220千瓦,相当于一座10000平米节能建筑楼房全部空调用电的总和。在空压机工作过程中,所耗电能的极小部分转化为机械能消耗掉,绝大部分电能转化为热能被冷却设施散发到大气中。根据专家测算,空压机所耗能量的80%都可以再利用。建议用此热量加热水或提供建筑物的采暖,节约其他能源消耗。

五、加大对锅炉排烟热量的再利用。锅炉消耗的能源非常大,不管是热电锅炉还是工业锅炉,都是本单位的耗能大户。它的热效率一般在85%~92%,其中大部分能量损失为排烟热损失。排烟温度一般都高于160℃,工业锅炉更高些。由于害怕排烟温度低造成尾部烟道腐蚀,大多数用户都不愿意再降低排烟温度。其实,如果采取适当的措施或寻求其他途径(如在烟囱内增加换热器)完全可以将排烟温度降到更低。有关专家进行过测算,锅炉排烟温度每降低12~15℃,热效率就能提高1%。如果排烟温度降低40℃,锅炉的热效率就能提高3%左右。对于一个30万千瓦的发电厂,每年即可节约煤炭4.5万吨左右。

六、加大对节能设备的推广应用,激发大众节能意识。例如,在我市设立专项资金,扶持节能产品开发和生产的企业,以加快节能产品的应用研究,提高节能产品的质量。对我市企业由于节能改造项目造成的经济损失或增加的支出给予经济补偿,提高企业节能改造的意识和愿望。设立我市的节能奖励基金,加大节能奖励力度,对我市节能工作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行奖励。

七、大力推广节能建筑结构的应用,加快我市旧楼节能改造。建筑物的采暖、降温消耗的能源越来越大。为降低能源消耗,就必须采取节能建筑结构。XX市在这方面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新建楼房强制采用节能建筑结构设计。但我们认为还应该再加大力度,全方位推广节能建筑结构的应用:例如规定厂矿企业新建的厂房必须采用节能建筑结构设计,否则不予验收。在用的没有节能措施的办公和商务楼房根据情况制定节能改造计划,限时改造。对在用的居民楼房节能改造实行补贴,鼓励旧楼房节能改造。

相关范文今日更新: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建议

摘要: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30余项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09年,增值税转型的全面推开、燃油税费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对于促进节能减排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节能减排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从总体上把握和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税收进行宏观调控…

政府政务:关于抓好我市节能减排工作的建议

关于抓好我市节能减排工作的建议党和国家多年来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节约资源确定为基本国策,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提出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两个约束性指标。这要求我们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节能减排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 工作报告:某市节能减排的思考与建议

节能减排范文:某市节能减排的思考与建议近几年来,中央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5月23日,国务院又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对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全国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是: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

篇2:提高综合能源利用率

化学新课程倡导“生活化教学”、“探究性教学”、“互动对话教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出发,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发现情景设计中的问题,并引发思考和讨论,进而解决问题,围绕生活、化学、社会三个话题,力图体现“由生活走进化学,再从化学走向社会”,充分融合了STSE新型教育模式,学会用化学的视角看生活,这正是本节设计的主要特色。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选自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是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的最后一节,是以前所学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节以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在化学原理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能源观,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通过酸雨及温室效应的实验模拟,认识酸雨和温室效应的形成原理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实验模拟,训练实验的分析、探究和设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世博会为载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感受社会与生活中的化学视角。

本节重中之重是过程与方法,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创新性运用教材,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问题,掌握实验分析、设计能力,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本节的重点之一,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学会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并应用于实践,感受并赞赏化学对于改变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重难点分析

(1)重点:酸雨及温室效应的成因及危害。

(2)难点:实验设计及探究。

本节重点分析酸雨及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从化学理论的`角度更加清晰具体地认识这些环境问题。实验设计与探究是通过自主的调查和研究来认识和解释自然的活动,是一种自主建构的活动和思维的过程,并且重视交流与合作,因此其作为本节难点。

三、教学方法分析

1、情景激学,通过自然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2、实验引导,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教师,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不仅学会,更需要教学生会学”,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本节采用情景激学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基于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借助实验探究法升华理论,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游览世博乘坐绿色巴士情景的创设导入课题,以化学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思维和求知欲。

(二)学生讨论,认识环境问题,

宋代哲学家朱熹说过:“学贵善疑”,怀疑―问题―思考是学有成就的必要条件,以环节一的情景为铺垫,呈现问题链,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目前,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能源的合理利用、低碳、环保被提上日程,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结合图片重点分析酸雨及温室效应。

(三)模拟实验,寻求解决途径。

实验一,酸雨的形成,老师设计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分析,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介绍实验设计的原则要求及注意事项,然后通过课堂演示,达到模拟自然情景的效果,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视觉与听觉的结合更利于记忆,实验中,点燃酒精灯和硫粉后可以观察到酸性石蕊试纸和pH试纸都变红了,由这种实验事实得出酸雨pH小于7,具有一定的腐蚀性这样的结论,接着展示图片资料,学生观察总结酸雨危害。

实验二,温室效应。实验一侧重教师活动,实验二则侧重学生活动,在实验一中有了对实验设计知识的掌握,在这里强调分组合作设计模拟温室效应实验,亲自体验通过实验进行探究规律的活动,充分运用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思维。一定时间后,设计好的同学以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开始实验,没有设计好的同学以我提前设计的实验装置图进行实验操作,做好因材施教,操作结束后,由同学总结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真正做到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最后再次通过播放一组图片资料归纳温室效应危害。

(四)走进世博,感受新型能源,

篇3:提高综合能源利用率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促进能源节约就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 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以最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 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于追求更少能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更持久的发展。

2004年, 全省万元GDP能耗为0.79吨标准煤/万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2003年下降3.1千克标准煤, 节能率为0.4%, 同比, 2003年下降0.14个百分点, 同比节约和少用能源33.3万吨标准煤。从节能率变化情况看, 节能水平提高明显减缓, 与“九五”期间和“十五”前三年的年平均节能率4.6%和1.6%的差距较大.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一是能源消费优质化不断发展, 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特别是城乡居民生活对优质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二是工业用能的持续高位增长, 尤其是重化工业和基础原材料工业的快速增长。但随着终端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和节能工作的加强, 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 重点用能行业的工艺、产品结构调整加快, 重点用能企业管理加强, 都将有效促进全省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浙江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节约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能有重点、分步骤地逐级推进, 抓好重点领域, 明确重点工作, 把握重点环节。

1 浙江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促进能源节约的重点

1.1 工业是浙江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促进能源节约的重点领域

一次性能源消耗的95%在工业领域;电力消耗的60%-70%在工业领域;废弃物排放的70%-80%在工业领域;这一系列数据充分说明工业领域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 也是浙江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节约的重点领域, 2004年, 浙江能源消费总量达9209万吨标准煤, 其中, 工业7235万吨, 占78.6%, 工业用电1085亿千瓦时, 占全省用电总量的76.4%:浙江“四节一综合” (节水、节电、节地、节材和综合利用) 措施的重点应放在工业领域。浙江应该在“十一五”期间率先提出创建能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

工业企业既是全省的能耗大户, 又是体现能源利用和节约水平的主要载体。2005年, 全省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为1.49吨标准煤, 按可比价计算比2003年下降15.9千克标准煤, 比2003年节约和少用81.5标准煤, 节能率为1.7%。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与1995年和2000年比较, 分别下降36.1%和7.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的主体。2004年,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总量占全部工业企业的94.4%.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各行业大类看, 34个行业大类 (因采掘业中各行业能源消费量不大, 不再分类) 中, 有26个行业的能耗水平比2003年有不同程度下降, 其中绝大部分能耗比重较大行业的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水平比2003年下降, 特别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纺织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行业的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有较大幅度降低。

1.2 能源的“效率革命”是节能的重点工作

按照世界能源委员会1979年给出的定义, 节能是“采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和社会可接受的一切措施, 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这就是说, 节能是旨在降低能源强度 (单位产值能耗) 的努力, 应在能源系统的所有环节, 包括开采、加工、转换、输送、分配到终端利用, 从经济、技术、法律、行政、宣传、教育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来消除能源的浪费。

上世纪90年代国际上普遍采用“能源效率”来替代70年代能源危机后提出的“节能”一词。实际上, 从国际权威机构对“节能”和“能源效率”的定义来看, 两者的涵义是一致的。1995年, 世界能源委员会把“能源效率”定义为“为减少提供同等能源服务的能源投入。”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 节能不仅要通过技术、政策和体制的改进来节省能源, 而且是人们价值观和消费行为的深刻变革。美国和欧盟都很重视消费行为研究, 把消费行为当作节能决策的重要依据, 政府制定法规引导和鼓励绿色消费。

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是节约的有效途径。西方国家早在90年代就提出了要在2l世纪实现生态经济效率为“倍数4”甚至“倍数10”的发展目标。所谓“倍数4”就是经济增长比现在增加一倍, 而能源污染产生比现在减少一半, 尽管浙江省的能源利用效率在全国处于前列, 但与发达国家能源利用效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英美等发达国家每吨标准煤所获得的GDP是浙江的 (2-4) 倍多, 日本甚至是浙江的5倍多, 浙江要尽量节约、节俭, 并努力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和循环水平。

1.3 科学技术是浙江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促进能源节约的重点环节

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实现能源节约的关健。技术突破对能源效率革命具有决定性意义.如变频技术的运用对于降低机电设备的电耗, 喷灌技术、点灌技术等对于农业节水等等, 都具有革命性意义。尤其是行业的共性技术, 一旦突破将对整个行业带来巨大财富。例如浙江的水泥行业, 如果全部运用新型干法回转窑生产技术, 全行业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水平就能上一个新台阶:同样, 在水泥行业, 如果采用纯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在生产工艺都不变的情况下, 可节电30%-40%, 这样浙江水泥工业每年节电可达30亿KWH:所以, 要高度重视科技在能源节约中的地位和作用, 形成一套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的科技体系。

2 浙江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促进能源节约的主要障碍与难点

浙江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节约已经全面展开, 从政府到企业再到公众, 都在积极行动。但是就目前来讲, 在创建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障碍和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节能的市场缺陷和市场障碍

节能的市场缺陷和市场障碍主要表现在:市场价格不能反映长远利益或长期前景;节能投资缺乏吸引力, 如建筑开发商追求最小的初始投资, 能源效率往往不是消费者关注的首要问题;外部成本, 特别是能源生产利用的环境成本, 以及保障能源安全的代价, 没有计入能源价格;政府的某些政策法规如不合理的财税政策和管制政策, 妨碍节能潜力的充分发挥;缺乏必要信息和技巧, 消费者对节能产品和服务缺乏信心。

据世界银行以及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的研究, 市场力量对实现节能潜力的贡献率仅20%左右。因此, 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看, 节能和开发 (能源供应) 是有本质区别的。在市场经济国家, 能源供应主要靠市场机制, 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数量和技术选择, 这是美国制订国家能源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节能则与环保类似, 市场的作用很有限, 具有公共事务的性质, 必须由政府主导。

2.2 节能的体制障碍

尽管10年前就已提出转变增长方式, 以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 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 但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以规模扩张为主, “把节约放在首位”远未落实。推进节能面临许多障碍, 包括观念、体制、财政、法规、技术、政策、信息等。

最大的障碍是体制障碍。新的增长方式的要旨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而不是单纯追求数量。然而, 在现有体制下, 在能源资源、资本等要素市场以及行政性垄断的能源行业的产品市场上, 政府仍起着主导作用。联合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很多发展中国家, 能源供应公司归政府所有并经营。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必然侧重能源供应。这些能源供应公司通常拥有很大的政治权力, 可以同推行节能的政府部门相抗衡。这是发展中国家提高能源效率的一个很难办的问题。因为政府的领导作用是克服市场缺陷的关键。

许多人认为, 1992年以来, 我国市场化改革向纵深发展, 而节能工作却明显后退:政府节能管理机构被严重削弱, 节能管理人员大量流失;经济鼓励政策几乎全部取消, 等等。在现今能源短缺的形势下, 体制性弊端更为突出, 与电力等行业大量的投资扩张相比, 节能显得微不足道, 苍白无力。

消除体制性障碍有赖于法制建设。然而, 1998年开始实行的《节约能源法》, 执行得不力。据笔者初步评估, 执行较好的条款寥寥无几, 仅占6%左右, 执行差的约占60%, 未执行的约占34%。

目前, 全国城镇新建建筑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只有15%~20%, 浙江的情况大致如此。

2.3 鼓励能源节约的政策不到位

如节能产品的开发生产、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在现存的价格体系中往往处在弱势, 需要政府明确鼓励和资助, 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制定优惠措施, 采用财政转移支付方式, 消除节能产品推广的各种障碍。目前, 浙江许多鼓励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政策都不到位、不稳定。

2.4 激励科技节能降耗的措施不得力

资源节约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要实现“资源效率革命”离不开技术进步和科技保障。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源节约可以达到的程度。科技研发经费资助要向能源节约的技术领域倾斜, 向新能源开发技术领域倾斜, 向提高行业能源利用率的共性技术领域倾斜.以真正有效地推进能源效率革命。目前, 科技节能降耗只是企业为了节省成本的自发行为.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使相关科技创新缺少足够的动力支持。要激励市场主体自觉关注和参与能源节约的技术开发和生产, 并从中获得好处和利益, 起到技术示范和引导作用。

2.5 能源性产品价格体系不合理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后, 一些能源产品的定价机制和比价体系还不合理。比如矿产资源, 由于矿业生产规模大、环境影响滞后.使得能源矿产的初次资源价格相对较低。另一方面, 由于定价性缺陷, 造成资源浪费。比如水电资源价格不合理, 使得这类成本在生产和生活成本中所占比例小, 导致了节约能源的自觉性较差, 增加了节约的难度。

2.6 约束资源浪费的法规不健全

如何遏制过度消费、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再生化水平是能源节约型社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 对于资源浪费的法律法规等约束体制和机制还不健全, 约束力不强, 操作性不够。“有权利消费, 但无权浪费”仍停留在口号上, 没有确实有效的约束措施出台。比如在香港, 假如约定一个月是人均3吨水, 如果超过了, 缴费金额就非常高.这就有效地制约了人们的用水。而浙江就缺少这种细节性的制度, 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对能源浪费社会现象由谁监管不明确, 在淘汰高能耗、高电耗、高水耗、高污染、技术工艺落后的企业、设备和产品过程中, 受到各种因素和利益的牵制。因此, 能源浪费的监管是节能的薄弱环节。

2.7 忽视建筑节能

长期以来, 我国偏重工业节能, 忽视建筑节能。1998年实施的《节能法》基本上是一部工业节能法, 建筑节能只有一条原则性规定。这是先生产、后生活的计划经济思想在能源领域的一个突出反映, 加上福利供热制等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 导致建筑节能长期落后, 至今很难推动, 进展非常缓慢, 成为我国节能工作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造成巨大的浪费。

本世纪头20年, 是我省建筑业发展的鼎盛时期, 2020年全省房屋建筑面积估计将达2000年的2倍以上。如果建筑节能停滞不前, 势必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 后患无穷。因此, 大力加强建筑节能工作刻不容缓。建筑是潜在节能率最高的部门。建筑节能不仅可以大幅度削减能源消费, 而且与营造高品质小康生活, 改善环境质量息息相关。因此, 应对节能战略进行调整, 从过分偏重工业转向建筑节能。

忽视建筑节能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失灵的短视行为, 必须由政府干预。要突破供热体制改革, 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制订、实施耗能器具能效标准标识, 以及鼓励生产、使用节能建材和设备、建立节能建筑的激励机制。

3 浙江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促进能源节约的激励机制设计

我省正处于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 除人口、资源方面的问题外, 面临着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广义上的节能, 提高能源效率, 是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节能、提高能效既是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作用的重要地方, 又是“市场失灵”较多的领域, 政府行为应得到加强。即使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 若没有政府引导, 市场机制也不能充分发挥节能的作用。因此, 必须把节能提高到保障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将节约能源与控制人口、保护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加强对节能工作的管理。

激励机制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主要在于“推”。就是推动各市场主体。自觉地关注和参与节能, 提高他们关注能源节约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

3.1 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促进我省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和能源节约中的作用

坚持“开源与节约并举, 节约优先”的原则,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的体系, 以政策鼓励为引导, 以科学创新和技术进步为途经,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 以节约能源和提高效率为目标, 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使节能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节能则与环保类似, 市场的作用很有限, 具有公共事务的性质, 必须由政府主导。适应转向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能源管理职能的根本性转变是从依靠行政命令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要通过不断努力, 建立完善的政府部门、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 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部门为引导、用能单位为主体和中介机构为媒介的“三位一体”的全社会节能服务体系。转变政府职能, 根据发达国家 (国家能源机构成员国) 的经验, 将政府在节能领域的主要职能定位在:制定能源价格、税收等经济政策, 强化市场信号;制订、实施法规和标准, 促进市场良性竞争和耗能产品的市场转换;提供信息服务;资助和鼓励研究开发;促进和协调各种节能组织的活动;政府机构自身节能等。

3.2 构建我省多层次、多维度的节能保障体系

从政府层面可以采取三种手段 (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 , 制定三类政策 (税收政策、补偿政策、优惠政策) , 通过“三个机制” (价格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 , 来共同促进节能。这些手段、政策和机制, 可以从不同层面对节能进行引导和激励, 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节能保障体系。

结合能源供求预警机制, 建立科学用能与科学发展的考核激励机制, 实现全省科学用能、节约用能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 要更加强调使用和消耗了多少资源、多少能源, 对环境造成了多大影响。科学用能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用能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紧密相关的。因此, 建立科学用能与科学发展的考核激励机制, 不仅仅是促进全社会节能工作的深入和普及,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而且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果仅仅从能源合理利用的角度建立考核机制, 主要包括设立产值 (GDP、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等) 综合能耗指标、产品能耗指标, 能源 (电力) 消费弹性系数指标, 节能率、节能量等指标, 将指标分解落实到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市责任部门。通过考核, 不断降低产值综合能耗, 调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使全省产值综合能耗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并不断提高, 争取在五年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当前, 尤其是要将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尽快降到1以内, 以缓解电力供需矛盾。从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建立考核机制, 目前也是一个热门课题, 绿色GDP的概念就已经逐步深入人心。科学用能考核机制也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重点还要包括其它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污染物排放和控制、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等方面。

3.3 理顺能源产品价格体系是激励与约束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

反映全部供应成本和供求关系的能源价格, 是通过市场机制提高能效和节能的基础。明晰能源的产权, 优化能源配置, 加快能源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进程, 逐步建立能够体现能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是最大程度地发挥能源资源效益的前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的基础性作用, 发挥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杠杆作用, 调节企业和公众的行为, 促进节能。能源的稀缺性必须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反映为高价格, 才有利于节约, 否则, 企业没有压力来实施节能降耗, 公众也不会有节能的内在动力。

能源价格和节能有密切的互动关系:如果能源价格不变, 提高能效会使终端能源消费费用下降, 促使能源服务需求增加;能源价格上升, 则会减少能源需求, 并促使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例如, 在美国, 工业用煤、油、气若价格上升20%, 5年内的价格弹性 (价格上升1%需求减少的百分数) 分别是0.23、0.26和0.38。市场经济国家能源定价的共同趋势是:取消价格管制以及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补贴:实行分时电价等。

通过征收税费把外部成本纳入能源价格:要将目前矿业权无偿取得和有偿取得的双轨制统一改为有偿取得, 实现探矿权和采矿权的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 还原资源成本;要强制矿山企业提取安全费用, 加大安全投入, 还原安全成本;要建立矿业企业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的责任制, 强制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矿山环境的恢复, 生态的补偿, 还原环境成本;要建立健全员工权益保障机制, 所有能源生产销售企业必须保证员工的基本收入、基本福利等权益, 还原人工成本。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理顺包括煤电、原油与成品油等在内的各种能源产品的比价关系, 使资源、能源的节约利用企业从中受益并快速发展。

3.4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与约束作用, 在浙江推行节能新机制

实施节能优先战略的关键, 在于创造使节能与开发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消除市场障碍和市场缺陷, 促使节能在竞争中发挥其自身优势。为此,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 美国等市场经济国家不断探索和创新, 推行一系列节能新机制、政策工具和激励措施。

国家经贸委研究室处长唐元认为节能工作是一项跨行业, 跨部门的经济综合工作, 在计划经济时期, 我国有健全的节能管理体制, 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节能运行机制和政策保证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的逐步深入, 传统节能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太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出现了节能管理弱化, 机制失灵的状况。因此, 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节能新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是推进节能工作的当务之急。

在浙江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以企业为主体和全民参与相结合、法规规范和政府政策引导相衔接、市场化运作和社会化服务相配套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 (消费节省+生产集约) × (政府干预+市场调节) ×科技教育”的浙江节能管理模式。在借鉴国际、国内节能管理经验并结合浙江省省情分析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适合浙江省省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对策和在浙江推行节能新机制的建议, 包括结构调整、法制保障、机制转换、科技进步、标准标识推进、公众参与等;在浙江推行节能新机制, 包括:能源服务公司 (ESCO) 、企业能源审计、系统效益收费 (SBC) 、工作能效网络、自愿协议、政府采购、IRP/DSM (综合资源规划/需求侧管理) 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浙江实施节能新机制必须与经济激励措施相结合, 双管齐下, 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3.5 采取促进节能的经济激励政策措施

节能是市场失灵的领域, 需要克服很多障碍。在节能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以及所有的节能行为主体 (个人, 企业, 政府机构, 电力公司, 制造商, 银行等) 都存在障碍。表现在:企业通常不愿意向高投入、高风险的节能科研项目投资;现有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使投资偏向能源供应;能源价格的不确定性增加节能投资风险;能源生产利用的外部成本未计入能源价格;许多企业能源费用占产品成本的比例很小, 或者较高的能源成本可通过提价来回收;节能新产品在进入市场的初期批量小, 售价高, 用户对其质量缺乏信心;获取可靠信息的交易成本高;贫困家庭无力投资节能;用户不愿改变作息时间来适应电力系统避峰填谷需要;靠公共财政运作的政府机构缺乏节能的动力和有效的制约。

根据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 政府的激励政策与制度对促进节能十分重要, 在这方面不断创新, 政策工具越来越多。主要有:政府财政拨款、贷款优惠制、税收激励、消费者激励、制定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信息服务。

4 浙江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促进能源节约的约束机制设计

约束机制在促进中的作用在于“防”, 就是通过一定的法律法规, 防止各市场主体的能源浪费行为, 约束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

4.1 健全法律法规, 制定行业标准

促进能源节约需要通过法律和法规来规范社会不同主体的行为, 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和格局, 以强制形式来体现政府意志, 目的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遏制浪费。我省结合实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能法》制定了《浙江省实施〈国家节能法〉办法》。我省要力争形成比较完善、配套、有效、可操作的适合浙江省省情的节能法规体系。并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政府节能管理职能的法律地位, 将节能纳入法制轨道, 政府依法管理和监督, 企业和个人依法履行节义务和责任, 推动我省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

当前, 要加强对高能耗、高水耗、高电耗、高污染的行业和领域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建立和完善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和主要用能设备的效能标准。用循环经济的理念重新梳理和修订主要耗能、耗电、耗水行业中节能、节电、节水的设计规范和设计标准。制定绿色建筑和绿色社区建设的设计标准, 对新建居民社区的分质用水、中水回用、大阳能利用、新型节能建筑材料的使用制定技术导向目录。

4.2 运用经济杠杆, 发挥市场功能

对稀缺性的和不可再生的能源, 通过市场供求关系, 制定差别化、阶梯式、累进制的价格体系和机制, 促进全社会节能降耗。通过价格机制和经济手段, 限制一些企业进入高物耗、高能耗、高水耗、高电耗、高污染的生产领域。政府可以通过征收资源占用费、环境排污费、生态补偿费等经济手段, 使企业占用、消费能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社会成本内部化, 形成能真实反映资源代价和环境成本的能源产品消费价格。通过价格政策积极推进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4.3 加强节能执法和能源监管力度

加大节能宣传力度, 尤其要加强现有节能法律法规的宣传, 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浙江省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浙江省能源利用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持续推进节能“三项法定制度”, 强化重点用能企业监管, 重点监管、实时监管。对浪费严重或拒不执行淘汰目录的企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各有关部门要取消生产许可证, 各商业银行要停止贷款。对情节严重者, 要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依法用能、依法管能、依法节能, 通过法律强制手段来加强节能工作, 推进节能工作规范化、法制化。

浙江省经贸委日前全面推广一项旨在加强能源综合利用监管的信息系统, 计划将在2年内覆盖全省重点用能单位, 以推动我省工业企业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按照这一要求, 我省年耗能在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 都将要采用信息化监管系统, 通过网络编制、传输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包括能源平衡表、主要设备状况表、节能技术改造计划及完成情况表和能源利用综合分析报告等, 这些资料均通过省能源管理数据中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行重点用能单位实行能源管理岗位持证上岗制度。

按照省经贸委的部署, 各地要加大对重点用能单位和能源转换重点企业的监管力度, 规定年耗能在标准以上的重耗能企业应每年进行监测, 并制定考核目标, 加快能源综合利用监管的信息系统建设, 利用网络加强用能监管, 及时、准确掌握全省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综合利用信息, 并依法开展能源监督审计, 将促进企业加快高能耗设备与工艺的淘汰, 推进节能工程技术改造, 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使大多数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基础管理得到恢复和加强, 加强依法用能的意识、提高节能增效主动性, 使广大企业形成依法用能的自我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杨文培.能源发展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 2005, (1)

[2].杨文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能源需求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 2005, (3)

[3].鲍建强, 蒋惠琴.建设节约型社会健全机制至关重要[J].浙江经济, 2006, (2)

[4].杨文培.以业兴市与可持续发展[J].经济论坛, 2002, (6)

篇4:提高综合能源利用率

1.秸秆还田的主要作用

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主要是机械化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技术,它是以机械的方式将田间的农作物秸秆直接粉碎并抛撒于地表,随即耕翻入土,使之腐烂分解,从而培肥地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1增加土壤有机质,增肥地力 秸秆中含有氮、磷、钾、镁、钙及硫等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据测定,秸秆中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5%左右,如按每公顷还田秸秆15吨计算,则可增加有机质2250公斤/公顷。据相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生产秸秆6亿吨,其中含氮300多万吨,含磷70多万吨,含钾700多万吨,相当于我国目前化肥施用总量的1/4以上。可见农作物秸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付之一炬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1.2改善土壤环境,改造中低产田 秸秆中含有大量的能源物质,还田后有机质激增,土壤生物活性强度提高,接触酶活性可增加47%。随着微生物繁殖力的增强,生物固氮增加,碱性降低,促进了土壤的酸碱平衡,使其养分结构趋于合理。此外,秸秆还田可使土壤容量降低,土质疏松,通气性提高,犁耕比阻减小,土壤结构明显改善。

1.3形成有机质覆盖,抗旱保墒 秸秆还田可形成地面覆盖,具有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储存降水和提高地温等诸多优点。亩玉米秸秆还田后相当于增施硝氨35公斤、磷肥375公斤、磷酸钾307.5公斤,若连续3年秸秆还田可使小麦、玉米平均增产10%~20%。这些数据在试验中已得到充分证实,并得到连续推广。

1.4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由于根茬粉碎疏松和搅动表土,能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能,破坏玉米螟虫及其他地下害虫的寄生环境,故能大大降低虫害,一般可使玉米螟虫的为害程度下降30%。

1.5省工增产,争抢农时 一般情况下,机械化秸秆还田的作业成本仅为人工还田的1/4,而工效却比人工还田高40~120倍,还可增产增收。因此,机械化秸秆还田是大面积实现以地养地,建立高产稳产农田的有效途径。

1.6优化环境,防治污染 机械化秸秆还田使秸秆中的有机质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了长期以来农民大量焚烧秸秆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有利于生态农业和环保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作为环保农业的一项重要技术,是目前国家重点推广实施的农业新技术之一。

2.实施秸秆还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2.1社会、经济效益 从实施秸秆还田技术的效果来看,其社会、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实施秸秆还田技术不仅可增加粮食产量6%~15%,而且由于逐步增加了土壤肥力,实现大面积以地养地,促进粮食产量的持续增加。此外,不但节约成本和降低劳动强度,又能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实施秸秆还田技术,无论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看,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2.2生态效益 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既解决了大量剩余秸秆的出路,避免了秸秆因废弃霉烂和焚烧造成的大气、河流等环境污染,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了地力,减少化肥施用量,避免过量施用化肥造成的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污染,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在旱作农业区实施可增加土壤含水率,改良土壤结构,使土质疏松,提高了土壤吸纳降水的能力,减少径流损失,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利用了自然降水,使旱作农业区生态环境趋于好转。对在全球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发展旱作农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推广应用前景分析 秸稈还田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部将这项技术作为一项成熟的农机化技术成果大力推广,近几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根据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土壤的有机质等养分需要及时补充。根据试验测定,秸秆不还田,每公顷土壤有机质每年至少要消耗810公斤。每公顷每年还田秸秆6000公斤,可提供有机质900公斤,就可以补偿土壤有机质的损耗,并且可逐年提高有机质含量,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因此,秸秆还田是一项需要长期应用的技术,在全国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我国玉米秸秆还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秸秆翻压入土过浅 大部分玉米秸秆还田的地块耙地后,地里玉米秸杆、玉米根茬遍地都是,划烂地膜现象严重,影响播种质量。主要原因是秸秆翻压入土浅,没有用大马力翻耕机作业,翻耕深度浅。

3.2秸秆在翻压时扎堆而影响犁地质量 大部分机械收获的玉米地块,秸秆粉碎后直接抛撒在地里。由于个别地方粉碎后的秸秆抛撒较厚,在犁地时秸秆扎堆影响犁地质量。

3.3土壤较干的地块没有进行秋灌 部分较干的地块,玉米收获后没有进行秋灌就进行犁地翻压玉米秸秆。若遇到秋季降雨量少,翌年玉米秸秆腐烂不完全。因为秸秆分解依靠的是土壤中的微生物,而微生物生存繁殖要有合适的土壤墒情。若土壤过干,会严重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减缓秸秆分解的速度。所以,对于部分土壤较干的地块在翻压前一定要先秋灌,然后再犁地翻压,确保玉米秸秆充分腐烂。

3.4秸秆还田后没有补充氮肥 从近几年玉米秸秆还田情况中看出,大部分秋季秸秆还田的地块都是白地翻压,没有施用基肥、有机肥或化肥。造成翌年农作物脱肥早,影响作物产量。原因是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在分解玉米秸秆时,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氮才能完成腐化分解过程。秸秆还田的地块不增施氮肥,微生物必然会出现与下茬作物幼苗争夺土壤中氮素的现象,从而影响幼苗正常生长。所以,秸秆还田的地块除了施用有机肥、磷肥、钾肥以外,每亩还要多施尿素8~10公斤,才能满足土壤微生物在分解玉米秸秆时所需的氮素。为避免下茬作物早脱肥,就必须在犁地前施足基肥,充分补足氮肥。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玉米秸秆还田

4.1尽早翻耕 机械收获玉米,秸秆粉碎后被均匀撒在田地之中,此时要尽快将秸秆翻耕入土,最好是边收边耕埋。这样一方面可以让秸秆尽快翻入土壤,加快秸秆分解的速度,对于一年两季的地块可减少因秸秆隔离土壤造成下茬作物落干而死,影响出苗率;另一方面尽早翻耕还可以避免秸秆损失,粉碎后的秸秆未能及时翻入土壤,干燥后容易被风吹跑,秸秆扎堆现象不但影响耕地,还可造成下茬作物出苗困难。

4.2足墒还田 秸秆分解依靠的是土壤中的微生物,而微生物生存繁殖要有合适的土壤墒情。秸秆腐解的最适宜的湿度是饱和持水量的60%~80%,因此,在秸秆还田后要及时浇水补充墒情,以使切碎的玉米秸秆与土壤紧密接触,防止被架空,促进秸秆尽快分解。

4.3补充氮肥 要按每100公斤玉米秸秆加10公斤碳酸氢铵的比例进行补肥,这样就可避免下茬作物苗期缺氮发黄。

4.4秸秆还田的数量要适宜 玉米收获后还田的秸秆过多过少都不好。过多会影响当季作物的生长,过少则起不到培肥改土的效果。综合各地实践,一次还田的秸秆数量以风干物计算,一般每亩约500公斤为宜,最多不要超过1000公斤/亩。

4.5防止病虫害传播 玉米秸秆还田时要选用生长良好的秸秆,不要把带有病虫害的玉米秸秆还田,如玉米黑穗病、玉米大小斑病等,不能直接用来翻埋还田,最好将带病菌秸秆运出处理,彻底切断污染源以免病虫害蔓延和传播。

篇5:提高综合能源利用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及其相关法规和实施细则,结合集团公司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坚持技术进步,合理用能,合理加工废弃资源,科学管理,以最小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集团公司各子(分)公司所有单位和职工。

第二章管理机构

第四条集团公司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实行集团公司、子(分)公司、生产经营单位(矿、厂)三级管理。

第五条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负责集团公司的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其主要职是:

1、执行国家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针、政策、法规、标准和各项有关规定;

2、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组织实施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和能源节约计划,监督检查用能情况;

3、做好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项目组织申报工作,并督促项目进度;

4、制订节能指标,实施节能奖罚办法;

5、负责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节能审查;

6、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工作;

7、配合监测部门开展企业用能监测和检查工作;

8、组织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9、做好能源消耗统计、分析工作。

第六条集团公司和各子(分)公司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机构,应配备有专业知识、有业务能力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并保持机构和人员的相对稳定。

年耗能在五千吨标准煤以上单位,应由主要负责人分管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并明确相应管理机构。

年耗能不足五千吨标煤单位,应设专人负责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

第三章资源综合利用管理

第七条集团公司将采取措施,多方筹资,加大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和项目的投入,并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纳入企业长期发展规划。

第八条充分利用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优先立项、优先安排资金的优惠政策,加快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申报。申请认定资源综合利用单位(项目、产品)的,应报经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审核后,向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和税务机关申报。经省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和税务机关认定后,由省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发给认定证书。

从事资源综合利用的单位,应当定期向集团公司、政府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和统计部门报送资源综合利用统计资料。

第九条在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和开发利用中,对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共、伴生资源,必须统一规划,综合勘探、评价、开采、利用。要充分利用劣质燃料与瓦斯发电,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煤化工等工业废渣生产建材产品。

第十条建设项目中的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第十一条资源综合利用单位(项目、产品)停、转产,应当报集团公司批准,并报政府资源综合利用行政主管部门和税务机关备案。

第四章节能统计和用能管理

第十二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集团公司及各子(分)公司要完善能源统计体系与责任制度,建立健全能源消耗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按月进行能源统计、上报工作,定期对比分析,及时掌握能源消耗情况。

第十三条各子(分)公司应根据年初集团公司与其签订的节能目标,完善相关节能管理制度与能耗标准,并以文件形式制定节能计划,分解本单位节能指标。年底根据国家《关于重点能耗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自查报告内容及格式》要求,编制本单位节能自查报告书,逐级认真进行考核。开展能量平衡测试工作,并要做好后期整改工作。监督检查本单位用能情况。

第十四条各单位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工作。特别对煤场、油库、变电所等场所,要严格各种能源收、发管理,准确计量。

第十五条各单位要按照国家GB3485-1998《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有关规定,加强节约用电工作,严格实行节约用电制度,推广各种节电措施,降低电耗、杜绝各种浪费电能现象。

第十六条充分利用余热资源,鼓励热电联产。生产生活设施应发展集中供热,淘汰低效率锅炉。

第五章节能技术进步

第十七条各单位应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综合节能效益。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节能效益。能耗应达到国内先进指标。

第十八条各子(分)公司应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与节能技改计划,并监督检查计划实施情况。

第六章节能宣传和培训

第十九条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开展节能宣传教育、信息交流活动,提高职工的节能意识和节能技术水平。

第二十条主管节能工作的负责人、节能管理工作人员和主要耗能岗位操作员工,都应当有计划的接受节能培训。

第七章节能目标考核管理

第二十一条集团公司分与各子(分)公司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对各子(分)公司实行节能目标考核管理。

第二十二条节能目标考核程序和奖惩办法参照环境保护目标考核办法执行。

第八章奖罚

第二十三条对在节约能源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可按季度进行表彰和奖励。奖励幅度为:

节约燃料油的奖金率为节约价值的15%到20%。

节约煤炭的奖金率为节约价值的5%到10%。

节水的奖金率为节约价值的确15%到20%。

节电的奖金率为节约价值的5%到10%。

第二十四条对在综合利用工作中取得较大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可提取利润的1%到3%作为奖励。

各单位在进行以上各项奖励时,必须先报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审批。第二十五条对超定额用能的,根据超定额比例,扣除单位责任人同样比例的工资。年终不得参加先进评比。

第二十六条对弄虚作假、谎报节约数字、滥发节约奖金的单位,一经查出,要扣回全部已发出的奖金,并要追究领导责任。

第二十七条对违反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情节较轻的单位或个人,由节能管理机构批评教育,情节较重造成重大损失的,由集团公司追究单位领导和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和经济责任。

第九章附则

篇6:提高综合能源利用率

------《四川省扫盲实用常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员懂得如何科学使用沼气。2.让学员领悟到沼气给实际生活带来的好处。教学重难点:

1.使学员真正懂得如何科学使用沼气。2.培养他们相信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教学道具:小黑板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泛读课文

二、讲解课文

应用意义

1、农村户用沼气推广、应用的现状 2.推广应用户用沼气的意义

常见问题

1、一是用户缺乏沼气池运行管理的知识,无法保证正常、持续地用上并用好沼气; 二是用户对灶具等沼气配套设备的自查、保养、维修能力较弱;三是一些农户对沼气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认识不足。

2.常见问题的具体表现和排除方法

(1)发酵料液偏酸或偏碱。辨别的最简单方法是用眼睛去观察,当发现沼气池中的料液有点儿泛蓝色即表明料液偏酸了;如果是料液上泛起一层白色的蒙就说明料液偏碱了。a.当发现料液偏酸时,就取3~4公斤石灰兑上4~5桶清水,先充分搅匀后再直接从进料口倒入池中并搅拌,使石灰澄清液与池中的料液充分接触。b.当料液偏碱时,就用事先铡成2~3公分长的青杂草浇上猪或牛的尿液并在池外堆沤处理2~3天,再从进料口投入池中并搅拌均匀,使新加入的青杂草与池中料液充分接触,使其尽快恢复正常。

(2)长期以猪粪作沼气池的发酵原料,气压高却点不着火或燃烧时间短。A.利用每年春秋两季大出料的时机给沼气池中加入1方牛粪。B.在平常的入料过程中加入适量的富碳原料,如:麸皮、秕壳、碎秸秆等农作物的残余物。

(3)发酵原料充足或料液发酵正常,但产气量不足。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发酵料液在池中形成沉淀或料液表面形成结壳。解决办法是:坚持经常性地搅拌沼气池发酵料液。

(4)沼气池及输气管路等出现漏气。

三、归纳

上一篇:大学班规免费下一篇:2023年普外科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