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在职硕士

2024-07-07

人民大学在职硕士(通用8篇)

篇1:人民大学在职硕士

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农业推广硕士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学位点

是农业推广硕士领域全国牵头单位,负责组织本领域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在全校范围内聘请知名专家、教授或在相应管理岗位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为研究生导师,现有导师46人,正高职称导师29人。本领域全国协作组组长:卢向阳教授、博士,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一、 研究方向:

农业科技管理、公共管理、高等教育学、农村社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农业政策与

法规、财政金融与农业科技、信息工程与农业科技。

二、 课程设置:

(一) 公共课(10~12学分):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科

技与“三农”政策、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二)主干课(8~10学分):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概论、农业科技管理与经营、农村

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农业高新技术进展专题、农业教育学专题、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案

例讨论。

(三)方向选修课(6~8学分):各专业方向根据培养目标确定。

(四)校外实践研究(6学分):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6个月的`农业

推广实践(校外自主安排),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

者取得相应学分。

(五)必修环节:必修环节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

(或文献阅读、实践报告)等。

三、 专业方向简介:

(一) 农业科技管理:主要研究农业科技推广中的组织、管理、服务等。

导师基本情况

方向选修课程

朱方长 ※ 博士 教 授

周清明☆ 博士 教 授

符少辉☆ 博士 研究员

李燕凌☆ 博士(后) 教 授

刘志成☆ 博士 教 授

王奎武 博士 研究员

李长泰 博士 副教授

组织行为学

农业生态学

公共政策学

社会心理学

(二)公共管理:主要研究农村公共管理、农村社会保障等。

导师基本情况

方向选修课程

李燕凌※☆ 博士(后) 教 授

周清明☆ 博士 教 授

陈冬林 博士 教 授

陈岳堂 博士 教 授

黄正泉☆ 本科 教 授

朱 梅 博士 副教授

曹 晖 硕士 副教授

公共管理学

组织行为学

公共政策学

公共关系学

(三)高等教育学:主要研究农业科技推广中的教育、培训及技术传播方法等。

导师基本情况

方向选修课程

黄正泉※☆ 本科 教 授

周清明☆ 博士 教 授

篇2:人民大学在职硕士

一、专业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著名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33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软件工程学科对于其他学科的渗透力逐渐增强,对于提升传统学科的研究水平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浓厚的人文社会学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学位在中国人民大学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依托我校现有的学科优势,软件工程专业将在企业管理、金融、信息系统与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培养出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创建于1978年,前身是我国最早用信息来命名学科的经济信息管理系,现下设计算机系、经济信息管理系和数学系。三十多年来,信息学院始终立足学科前沿,跟踪国际先进技术,是国内最早开展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研究的团队之一,在关系型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并行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与商务智能技术、XML数据库,信息安全以及信息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承担了许多国家攻关项目、863高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大量的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学院教授先后荣获原电子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目前拥有教育部数据库与商务智能工程研究中心、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北京市数据库产业化基地等多个省部级的研究机构,成为我校文理交叉的一个典范。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博士学位授予点,是我国1981年第一批设立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北京市重点学科,获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称号。数据库和信息系统领域学术研究位居全国领先地位,为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的挂靠单位。学院师资强大,多名教授获国家教学名师、中国信息化十大杰出人物、推动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25位功勋人物、中国计算机协会“王选奖”、霍英东青年教师研究基金资助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殊荣。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一直将培养“既能创新思考,又能灵活应用”作为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以“品牌”和“质量”作为工程硕士研究生管理和服务的目标。信息学院与人大金仓、南天软件、中科红旗等许多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联系,开展了人才输送、培训、实践实习、联合实验室等项目,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实习、项目合作以及技术开发的基础条件。所培养的研究生在国内具有极佳的声誉。

下设四个研究方向:

1)基础软件:为适应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基础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中国人民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设立基础软件方向。依托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在数据库技术、系统与信息安全方面具有的传统学科优势,面向国产基础软件开发和应用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要,在软件工程核心基础课程之外,将开设数据库管理系统原理与实现、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及中间件实现技术等特色课程。基础软件方向主要培养基础软件核心开发人才、基础软件平台应用软件开发人才等。

2)金融信息工程:金融信息工程是一门综合了计算机科学、数学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中国人民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设金融信息工程方向,面向金融领域信息化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与金融信息化领域的知名企业合作,在软件工程核心基础课程外,将开设金融业务与金融信息化、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及高级网络金融等特色课程。金融信息工程方向主要培养既精通软件工程、又熟悉金融业务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3)计算机取证与司法鉴定:计算机取证与司法鉴定是涉及法学、侦查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文理结合的交叉学科。中国人民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设立计算机取证与司法鉴定方向,主要面向公、检、法、司等部门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社会急需的计算机取证与司法鉴定专业人才。该方向依托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其中实验室数据恢复与计算机取证研究与试验平台拥有多台专业设备和数名研究人员,为国内高校第一家计算机证据鉴定中心。该方向在软件工程核心课程之外,开设计算机取证、电子证据法、信息系统安全及数据恢复等特色课程,培养适应当前计算机取证与司法鉴定特殊需求的专门性人才。

4)企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为了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时代中政府、企业对高级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中国人民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设立企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方向。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合作,在软件工程核心课程之外,开设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IT项目管理、ERP原理与实施及IT服务管理等特色课程。企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方向主要培养各类企事业单位中的.高级信息管理人才。

二、招生信息发布

我校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信息均在网上发布,分别为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www.chinadegrees.cn,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网站pgs.ruc.edu.cn。我校不再给考生寄发书面通知。

三、报考条件

获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以及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的,须修完研究生课程并结合软件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后,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四、报名时间及报名程序

(一)资格自审

所有报考的考生须满足报考条件。考生填报报名信息前,须认真阅读所报考学位类别应具备的报考条件,确定自己是否具备报考资格。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对于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我校将取消报名资格和录取资格,责任由考生自负。

(二)网上报名

考生于206月25日―7月10日登录全国统一报名网站“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网址www.chinadegrees.cn,以下简称学位网),按网站说明和要求完成网上报名并网上缴费,生成并打印《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

(三)现场确认报名信息

1、在北京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

考生于2012年7月14日―16日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学历和学位证书以及《2012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样表),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一楼1101教室办理现场确认报名信息等报名手续。

如考生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须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现场确认报名信息时须提交认证报告原件。

报名信息经考生签字确认后,一律不得更改。

2、在外地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

考生须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学历和学位证书以及《2012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样表),按照当地省级考试主管部门指定的时间、报名点办理确认报名信息等报名手续。

(四)准考证发放

考生请于2012年10月17日-10月26日自行从学位网下载《准考证》,初试时凭网上下载的《准考证》和有效期内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进入考场。规定时间内未下载《准考证》者视为自动放弃考试。

(五)考生必须如实提交报名信息,不得弄虚作假。网上填报的信息与本人实际情况必须一致,如有虚假或不一致,一经发现,即取消考生的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对于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我校不予准考和录取,责任由考生自负,不退报名考试费。

五、初试考试时间及科目:

1、初试时间:2012年10月28日上午8:30-11:30

2、初试科目: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CT)

六、交资格审查表

考试成绩发布后,达到我校复试要求的考生,须登录学位网下载本人的《2012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填写推荐意见并加盖公章;于1月参加复试时将《资格审查表》、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者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开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一并交至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

邮编:100872

七、复试

考生可于2012年12月底(具体时间见研究生院网站通知)登录研究生院网站查询是否进入《复试名单》,进入《复试名单》者自行从网上下载《复试通知》。

篇3:人民大学在职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于2010 年获得首批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资格, 于次年开始招生。2011 级录取20 人, 2012 级录取21 人, 2013 级录取20 人, 2014 级录取19 人。学生大多是全日制教学, 每年有近一半的新生是跨专业报考。

与新闻传播的本科教育不同, 华中科技大学的出版教育起点就是硕士, 这符合出版人才的需求特点, 但由于华中科技大学的出版教育开始时间不长, 有很多教学问题急需探索和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在遵循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基本规范的同时, 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严格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 针对学校工科强势的特点, 积极思考如何将学校的学科优势转化为出版教育优势, 研究强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教育文理交叉的特色, 旨在将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理论教学、专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

(一) 确立合理的培养目标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硕士教育培养的具体要求包括:第一,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 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公民素质, 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出版职业伦理原则, 恪守出版职业道德规范。第二, 掌握出版编辑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具备从事出版工作所要求的社会科学和自然学科知识, 掌握编辑出版专业理论、编辑出版职业技术。第三, 能综合运用编辑出版和其他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的出版传媒策划、编辑、运营和管理方面的能力, 达到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和新闻出版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任职要求。第四, 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能阅读专业外语资料。第五, 身心健康。

(二) 设置全面的专业课程

根据全国出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下达的文件, 华中科技大学对出版硕士教育的课程设置如下:实行学分制, 总学分要求不少于42 个学分, 其中公共课4 个学分, 专业必修课12 个学分, 专业选修课6 个学分, 毕业论分10 个学分, 实践环节10 个学分。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硕士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出版学概论》《编辑原理与方法》等。课程设置涵盖编辑、发行、管理, 种类包括图书、期刊、网站、数字出版等方面, 理论课程与操作课程并进。必修课的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 其中考试课不得低于总科目的80%。考核办法可以灵活多样, 重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 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和方法, 减少对机械性记忆的考核。

(三) 注重“双师制”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明确表示:采取集体培养与导师 (组) 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导师 (组) 应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 并吸收出版传媒实务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特定领域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参加。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和交流, 聘请出版实务部门的专家参与研究生的教学及培养。学院聘请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等单位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人物担任授课教师, 也兼任导师, 为学生提供很多业界帮助。这些业界导师有搞管理的, 也有搞业务的, 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丰富的业界经验与人脉资源, 可以在指导学生学习、 推荐学生就业方面有着更侧重于实践性的作用, 与高校导师形成互补, 有效地优化学院导师队伍, 保证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全面性。

(四) 加强与业界的联系, 重视前沿信息

学校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 邀请出版业界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沙龙, 承办全国编辑出版年会, 及时介绍产业前沿信息。 学生对一系列前沿信息反映良好, 还经常吸引外院系学生参与。另外, 学校还鼓励学生报考出版职业资格考试, 让学生跨过这道出版界就业的门槛。

(五) 严格毕业论文审核

学位论文是对两年学习的实践总结, 也是对教学质量的考核。华中科技大学要求学位论文选题应遵循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紧密结合出版实际问题, 面向出版应用, 分析研究要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 重点反映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解决出版实务问题的能力。论文应以出版实务研究为主要内容, 具体有案例分析、研究报告、专项调查等形式。学位论文完成后, 要有至少2 名副高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修满学分, 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可授予出版硕士专业学位。

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硕士教育的特色

(一) 起点高、融合性强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教育从本科开始, 而出版教育是从硕士研究生开始的, 这符合出版人才的需求特点。 对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专业硕士的招生, 重视学科的融合性, 跨专业背景的学生更受欢迎, 拥有专业实践经验的学生更受欢迎, 旨在培养拥有多领域知识, 既“宽”又“专”的复合型人才。

(二) 文理交叉

华中科技大学作为传统的工科强校,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奉行“文理交叉见长, 复合特色取胜”的宗旨, 希望培养既有扎实人文社科功底又能掌握现代化传播工具的复合型现代新闻与信息传播人才。学院在本科阶段就开设高等数学、自然科学概论、微机原理等工科课程, 这在全国是首例。

因此, 不同于其他高校偏文科的课程设置, 华中科技大学将出版专业硕士教育与计算机技术、 数据库、全媒体平台等融合, 更具有学校特色, 在专业中设有“科技编辑”一方向, 更利于学生发挥自身所长, 鼓励拥有工科背景的学生报考学习, 成为集技术和理论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三) 重视职业道德与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注重对出版专业硕士职业道德与能力的培养。 职业伦理包括出版职业道德与执业规则;职业能力包括出版职业思维、职业语言、出版编辑知识、方法、职业技术五个方面。职业能力的培养内容主要表现为:第一, 系统掌握编辑、出版以及信息传播的基本理论;第二, 系统掌握读者调查、市场分析、选题策划、编辑制作、宣传推广的知识与方法;第三, 了解我国有关编辑与出版的方针、政策与法规;第四, 了解有关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基本知识;第五, 具有较强的国际化视野以及跨文化出版能力。

以上内容都融入了各门课程之中, 并通过课程教学、实践、专题讲座与研究等形式来培养, 注重对这些技能的综合应用。

(四) 重视实践教学

华中科技大学注重省内外实习资源, 鼓励学生在业界实习, 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对行业的了解。在出版专业硕士实习方面, 学校和院系给予了大力支持, 学院设有导师专门负责专业硕士的教育工作, 并可以与实习基地进行联络、协调、推荐。出版专业硕士在完成第一年的学业之后, 在没有课程的情况下, 学校鼓励其去实习。学校还在不断扩展实习资源, 希望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环境。此外, 在课程设置的42 个学分中, 实践环节占有10 个学分, 可以看出, 相对于其他高校, 华中科技大学更加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环节分以下五个:第一, 专业文书撰写。就编辑出版工作涉及的主要专业文书 (比如选题报告、编辑加工记录、编辑质量报告等) 进行写作训练, 由具有实务经验的教师或实务部门专家讲授。第二, 专业设计。根据培养目标, 结合课程教学, 进行图书、报纸、期刊、网页等方面的项目设计, 由任课教师或实务专家指导。第三, 专业实训。按专业方向提供实训, 按专业由教师组织, 由实务专家辅助指导。第四, 专业课程实习实践。结合所学的专业课程, 以课程作业或者课程论文形式完成, 有专题调研或个案研究两种类型, 由任课老师组织。第五, 专业实习实践报告。在出版传媒企业实习4 个月, 要求认真撰写实习日志、实习总结, 由实习单位填写实习鉴定, 并加盖实习单位公章;回校后, 提交实习总结材料和实习鉴定意见, 并经学院组织专家组考核。实践考核方式多样且务实, 能真正让学生学到东西。

(五) 重视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区分

作为专业硕士, 出版硕士与编辑出版硕士存在差别。编辑出版学是研究国内外出版业运行规律并对出版实践给予指导的一门应用学科, 旨在培养具有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教学与科研的编辑出版学高级专业人才;出版硕士更倾向于培养从事出版技术业务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更倾向于实践性与融合性。目前, 我国高校出版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受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较大, 很大程度上不能反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和要求, 还没有转换到突出职业能力的导向上来。

华中科技大学重视出版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区分, 在奖学金的评定上, 学术硕士的标准是发表文章数量, 而专业硕士是实践作品。专业硕士必须进行3个月以上的实习, 这一要求突出了专业硕士的职业导向, 学生能够更好地定位自己, 找准方向。

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硕士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华中科技大学出版专业硕士在读生、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 大多数学生认为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一) 资金投入与教学时间问题

出版专业硕士的教育起步晚, 发展必然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实习建设、专家教学、内部管理上资金的投入不足;一些业界的兼职教师面临着固定的教学时间与自身工作安排发生矛盾的情况, 要求我们在出版专业硕士的教学时间安排上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二) 对软件技能、营销、管理方面的培养缺失

虽然设有出版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数字出版技术等课程, 但据调查显示, 大部分毕业生在工作后都认为自己对出版营销、 出版工具与技术的掌握不够, 这方面课程设置过少, 应当加大比重。

(三) 课程内容陈旧、重复, 缺少教材, 体系不完整, 实务课程较少

出版业作为传媒产业, 在互联网时代以飞快的速度更新换代, 出版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难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理论性课程, 容易让学生感觉陈旧无趣、不符合实际。对于研究生教学, 教材难以统一, 导师大多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自编讲义授课, 以课题研究带动专业教学, 难以形成知识体系。此外, 实务课程设置偏少的情况依然存在。

四、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硕士教育的未来发展

(一) 明确培养定位

华中科技大学希望将学校特色优势变为人才教育优势, 将提高专业硕士教学质量、转变专业硕士培养方式当作重中之重, 在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上, 突出“应用性”, 实施专业化、学术化、职业化的教育。要求对出版管理、出版营销、编辑出版、数字出版等方向进行成体系的学习, 对学科的前沿要及时把握。在学习的过程中, 要引导研究生对实践应用大胆思考、充分创新, 提升想象力, 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二) 明确专业方向, 发展文理特色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方向分为:大众编辑出版, 专业及科技编辑出版, 新媒体与数字出版, 出版经营管理, 出版营销, 出版国际化与跨文化出版。

由于学校出版硕士教育刚起步, 虽设立了不同的专业方向, 但在教学、划分方面还不尽完善。在今后的发展中, 应当设立多元发展目标, 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 针对不同需求进行指导, 真正做到学生的“术业有专攻”。

结合工科院校特色, 着重发展新媒体、数字出版技术方向与科技编辑方向的教育。让学生不再局限于概况、理论教育的空壳, 而是真正掌握前沿技术, 做到工科知识技能与人文社科素养的完美结合。

(三) 优化课程设置、与时俱进, 加大实践力度

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具体形式, 也是人才培养的实质性要素。课程设置是否合理, 直接关系到出版硕士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也体现着学校教育特色与教学质量。

在出版硕士教育的课程设置上, 首先, 要打好理论基础, 也为跨专业的同学提供学习空间。其次, 增加应用性、实务性课程, 掌握扎实的出版技术, 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再次, 要注重知识的更新, 不能一味讲授陈旧、过时的理论知识, 要注重产业的最新动态。

(四) 加强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的交流

出版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虽然属于不同的类型, 但学科内容上拥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 应当鼓励两种类型的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吸收。学术硕士的课程侧重于理论研究, 专业硕士的课程侧重于应用, 两者具有互补性。若将两种类型的课程融会贯通, 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培养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 这样才能让学生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李建伟, 张锦华.我国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现状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

[2]李文邦.我国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综述[J].出版与印刷, 2008, (2) .

[3]赵欣.出版硕士人才培养之我见[J].科技与出版, 2013, (11) .

篇4:人民大学在职硕士

[关键词] 英国 拉夫堡大学 体育硕士项目

一、英国拉夫堡大学及其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简介

英国的拉夫堡大学位于英格兰中部,是英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拉夫堡大学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成绩斐然。在2006年《泰晤士报》上公布的年度教学评估中,该大学仅次于剑桥大学,名列第二位。拉夫堡大学还曾5次获得女王周年纪念奖。

拉夫堡大学的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始建于1909年,当时叫做拉夫堡体育技术学院。1919年改名为拉夫堡大学体育设施发展学院。1929年学院加入英国大学体育联盟,培养了众多高水平运动员。1931年体育系成立。1936年开设了体育专业教师培训项目。1937年开始在校园内开展体育游戏和运动训练。1952年开设体育专业课程。1963年更名为拉夫堡体育教育学院。1969年开设世界上第一个体育健身管理学硕士研究生班。1977年学院与拉夫堡科技大学合并。2002年8月,更名为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拉夫堡大学的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在运动科学、休闲健身管理和体育教育等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因研究成果出色,学院1992年和1996年通过了国际知名研究机构认证。此后,该学院继续发展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囊括体育教育、运动科学及康乐管理的研究中心。2001年12月晋升为五星级研究评估机构。

学院设有10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培养了200余名研究生。其中140人进修硕士课程,75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另有80名来自其他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在此进修、参加培训并获得体育教育学硕士学位。2001年在全英学生成绩、指导教师、学习资源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学位课程教学评估中,该学院被评为“优秀”。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由10名教授领衔,在国际上参与关于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休闲政策与管理、体育教育和教育学、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关系等众多领域的研究。学院的毕业生在教育、体育和其他许多领域就业率高。许多学员成为众多体育项目中的世界级运动员和各地体育领域的教师、教练、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

二、体育硕士项目

拉夫堡大学体育专业研究生项目是该大学的特色之一,反映了英国大学体育研究生的总体情况。该项目的宗旨是培养实用与研究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课程均为一年期硕士学位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和学位论文写作。该项目中既有技术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也有为今后研究做准备的研究课程。

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学生除听课外,还要写短文,参加具体项目实习,课堂研讨,听讲座,进行个别辅导和小组讨论等。有时也要求学生独立或按小组完成某个项目或撰写一篇论文。

1. 体育硕士的招生

各专业招生大体相似。申请人通常应具有相关学科领域的学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历资格并对此专业感兴趣。2006年运动休闲管理班的30名学生中,30%的学生本科专业与体育相关,其余70%来自不同专业和领域。本科阶段的平均学习成绩应为“良”,分数达到60分以上。申请时须先递交本科阶段的成绩单、导师推荐信和证明自己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材料,如论文和做过的报告等。然后还要通过面试。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还需要通过雅斯或托福等语言测试。对已有工作经历的学生,入学分数可略放宽。

2. 研究方向

拉夫堡大学体育专业研究生项目的10个研究方向基本涵盖了体育学科的主要领域。研究方向为:运动生理学、体育教育学、运动休闲管理、体育科学、体育活动与健康、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社会学和教练员培养研究。

3. 课程设置

拉夫堡大学体育专业研究生项目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应用相互结合。通过“运动与休闲管理”专业可以看出其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与特点。体育和休闲资源市场空间广阔,运动与休闲管理领域在多数国家都是重要的产业。该专业的课程为学生在运动或休闲管理方面成为决策者或经理人奠定基础。课程由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和商学院共同完成。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人员与体育休闲管理领域的从业者密切联系,并与其他组织机构合作,承担许多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合作机构包括体育委员会、农村体育委员会和欧盟委员会等。

其中核心课程包括:运动与休闲市场及产业、运动与休闲服务质量管理、运动休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体育休闲经济学、财务管理导论、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战略管理、运动休闲管理的研究方法、科研项目。具体课程安排见表1。

4. 学业考试

不同学科的考试方式略有不同,但总的目的是检验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阅读和把握信息的水平、交流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研究能力。这体现在考试要求、考试内容和评判标准等多个方面。

(1)考试内容要求学生证明:了解了所学的专业内容;能回答该领域的一些具体问题;能将所学知识用于相关产业;能用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能以所掌握的各种资料作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2)考试中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回答该领域的相关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批判地阅读材料;了解进一步研究所需要的资料;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

(3)对于考试评判的标准,要求学生具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能正确获取并应用信息,语言表达准确规范。学生在应试中出现以下情况,不能通过考试:完全依赖课堂笔记回答问题;简单地背诵所学内容;使用错误信息;使用无关信息;不懂得所学专业;教师读不懂学员所写内容。

三、分析、比较与借鉴

英国的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在教学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授课形式和学期周期上都有鲜明的特色。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再与我国的硕士培养进行有机结合,必然对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

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通常是以教育方针为指导,按照规定、细则的要求来确定,进而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英国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确定,则着眼于就业,按人才市场的需求和预测来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强调核心概念,突出实用性。

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采用课堂教学形式的集体培养与导师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导师在学生的论文选题和论文写作上给与指导,学生既要虚心听取导师的建议,又要有自己的见解。导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

2. 课程设置

(1)学校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师资力量设置具体的教学内容。不同学校的课程,即使名称一样,其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也不尽相同,各具特色。

(2)专业划分明晰。英国的体育专业研究生课程专业划分明晰,所设课程与专业密切相关,只开设专业必修课。与英国不同,目前我国一些体育专业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几乎包罗万象,分为学位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致使学习周期达两年半至三年。表2为我国某体育专业院校体育教育学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差别明显。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国研究生培养的观念差异。

(3)重视跨学科和工具课程的设置。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跨学科的内容较多,如“运动休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课,结合了体育学科和法律学科,“战略管理”课,结合了体育学科与商业学科等。工具课程是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和适应社会要求的重要内容。所以这类课程的学时较多,如“运动休闲管理的科研方法”为40学时。

(4)重视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课程的安排使学生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有机会发掘自己各方面的潜能,如何作演示、写报告,如何有效地组织工作,如何管理自己的小组,如何条理清晰地表述意见等等。

3. 授课形式和培养宗旨

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课程采用面授、自学、参观、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中注重案例分析,小组学习和自学时间安排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安排实践活动和能力培养。在一年的学习中,学生至少做两次学习或研究报告,同时要完成6篇短文和实践调查报告。课后还鼓励学生参加讲座和讨论会等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国目前的授课形式比较单一,应加强课程内容建设,采用讲座、研讨、文献阅读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英国这种综合的授课方式值得我国借鉴。

英国的院校历来重视研究。以研究为主的研究生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研究能力,这是英国研究生课程的一大特色。不少硕士课程都有研究的成分,有些甚至很少或没有课堂授课,而以研究为主。在教学中,教师会介绍最前沿的研究课题,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实际商业工作、进行科研及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试的形式、内容和评判标准对教学过程起着导向作用,也体现了培养宗旨。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学业考试超越了单纯的知识层面的考查,在考查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4. 学习周期及与其它各院系的合作

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清晰,安排紧凑,学习周期较短,有利于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学生一般9月入学,第二年的6月末结束课程和考试,9月递交论文,10月中旬就能毕业并取得学位。英国体育硕士研究生毕业无论文答辩的硬性要求。

同时,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上,不局限于一个院、系的力量。这体现了一个学校整合、调配校内教学资源、利用社会优质资源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扩大学科领域,特别是建立新的跨学科专业。

5. 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以2004年建立于拉夫堡大学的奥林匹克问题研究中心为例,它是在英国前3次申办奥运会失败后,为2006年继续申办而成立的。这里的科研人员研究目标明确,即为伦敦成功申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帮助。在2006年,伦敦申办奥运会成功,直至2012年奥运开始,乃至在更长的时期之内,有关部门仍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因此该课题项目至少会持续十年或更久。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参与中心的课题研究,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此种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实用性思路很值得我国借鉴。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训部)

篇5:人民大学在职硕士

《中国大学网》

选择燕山大学报名点的各位考生,现将现场确认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现场确认时间

7月16日、17日(周六、日)8:30-12:00,13:00-17:30

考生务必于上述时间内前来现场确认,逾期未前来确认者,报名无效。

二、现场确认地点

燕山大学东校区世纪楼四楼研究生学院。

三、现场确认流程

第一步:缴纳考试报名费;

第二步:核对信息、签字确认。

四、注意事项

1、考生必须本人前来确认报名信息,报名信息须经考生本人现场签字确认,由其本人负责,确认后一律不再更改。

2、根据国务院学位办[2011]28号文件,参加此项考试的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规定使用的有效身份证件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其他人员规定使用的`有效身份证件为港澳台身份证件、华侨身份证和外籍护照。没有二代身份证的,需签署承诺书,承诺与10月10日前办理完二代身份证,并于10月10日-12日到省教育厅补读二代身份证,否则不允许参加考试。

3、考生上传的照片不允许为制服照、艺术照或生活照。电子照片567像素(高)*390像素(宽),头部宽度248-283像素,高度为331-390像素,分辨率为300dpi,图象文件大小20KB-200KB,JPG格式,图象尺寸为48毫米*33毫米。请参阅: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gjjl/bkxts/273308.shtml。

五、燕山大学研究生学院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335-8074700

办公地点: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西段438号燕山大学东校区世纪楼四楼

篇6:人民大学在职硕士

我校20工程硕士复试工作即将开始,根据学位办76号《关于做好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录取工作的通知》和工程硕士秘书处[2010]51号《关于使用全国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知》的精神,为做好年(2010月GCT考试、2011年4月入学)工程硕士复试录取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复试分数线:

1)GCT[英语运用能力]单科成绩不低于30分;

2)无学士学位考生GCT总成绩不低于186分,有学士学位考生GCT总成绩不低于170分。

二、复试考核形式及内容

复试考核由专业笔试和专业面试两部分组成。

三、复试考核分数及录取

专业笔试和专业面试每科满分100分,成绩记入最后总成绩,总成绩排名作为录取的依据。

四、复试考核时间安排

1.选择研究方向

考生请务必在2010年12月20日前,登陆yz.cuc.edu.cn/zzlk/,选择具体的研究方向。

2.报到、资格审查

2011年1月4日下午2:00~4:30考生在研究生院报到、资格审查。验毕业证书原件、学位证书原件;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考资格审查表》原件及相关证书复印件材料,资格审查不通过者不进入复试。

3.考试时间

2011年1月6日上午9:00~11:00专业笔试;

2011年1月6日下午专业面试或实践考核;

五、其他事项

持GCT成绩申请参加2011年工程硕士复试的.考生参照2010年10月参加GCT考试的考生的要求执行。

部分广电系统单位统一组织报名的考生还请留意本单位的相关通知,并按照要求参加复试。

考生如有其他疑问,请登陆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咨询系统在线咨询。

2010年接收持20GCT成绩的工程硕士考生报考我校

各位工程硕士考生: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接收持年GCT成绩的工程硕士考生报考我校,要求GCT成绩最低为在2009年 GCT成绩百分位在30%以上,原则上应获得学士学位。并请下载《2010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考资格审查表(上一年)》,此表12月20前寄到我校研招办。

篇7:人民大学在职硕士

MPA就是人们常说的公共管理硕士。西南大学MPA教育管理中心根据社会需求和MPA学科所涉及的主要方向,启动在职硕士研究生招生,涵盖公共政策与政府管理、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与社区管理等十大专业领域。

凡大学本科毕业具有学士学位,工作一年以上的在职人员可获免试入学,修完学位课程学分后,通过教育部统一组织的水平测试(测试科目为外语和学科综合)即可申请硕士学位。大学本科毕业无学士学位但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或专科毕业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需参加入学考试,经正式录取后方能就读。西南大学MPA教育管理中心以主城为中心,分别在南川、永川、涪陵、万州、彭水等地设立了在职硕士培养教育基地,方便学员就近学习。

学科综合好处多 申硕学位多选择

在具有交叉性的专业领域中,在职人员在补修部分方向课程的前提下,可以选择交叉性专业领域的硕士学位。比如法律事务与公共管理在补修部分法学类的`方向课程后,可申请法学硕士学位;教育行政管理在补修部分教育类的方向课程后,可申请教育学硕士学位;政党建设与党务管理在补修部分政治学的方向课程后,可申请政治学硕士学位;公共传媒与文化管理在补修部分文学新闻类的方向课程后,可申请文学或新闻学硕士学位等。

但申请管理学或者交叉学科硕士学位只能“二选一”,不能同时申请两个学位。在职人员所申请的硕士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颁发与全日制研究生完全相同。

篇8:人民大学在职硕士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1990年开始设置和试办专业学位教育, 经过了20年的发展, 到2011年硕士专业学位增至39个, 招生人数累计已近百万。1999年5月, 为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 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设置“农业推广硕士 (暂定名) ”专业学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截至2011年,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近百个, 年招生人数超过万人, 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在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的发展模式和对策, 本文以云南农业大学发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为例, 介绍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方法, 并就相关模式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供探讨。

二、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现状及特色

近年来, 云南农业大学结合自身实际和区位特点, 努力探索适合于地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 农科专业学位教育相对滞后等省情的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教育规律, 在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构建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工作, 对云南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作用。

云南农业大学从2002年开始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 现有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和高校教师三种专业学位。到2011年12月止已授予硕士专业学位641人, 其中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557人、兽医硕士学位66人, 高校教师18人。到2011年12月, 在读专业学位研究生1275人 (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1183人) , 在校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数1243, 规模上与专业学位人数已超过科学学位研究生人数。

经过多年的努力, 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形成了以下特色:

1.积极开展招生宣传工作,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拓展生源, 成绩显著

国家下达了招生计划后, 我校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优秀生源, 进一步加大了招生宣传力度, 把专业学位的特点、性质及培养目标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以宣传。在全国开展在职攻读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的学校中, 2009年招生639人, 在69家招生单位中排名第一;2010年招生385人, 在73家招生单位中排名第二。2006年~2011年云南农业大学严格按照国家下达的招生规模, 录取在职攻读研究生共1912人, 其中农业推广硕士1786人。

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不断创新, 特色管理模式初步形成

云南农业大学自2002年开始招收培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 结合自身实际和区位特点, 努力探索适合于地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 农科专业学位教育相对滞后等省情的教学管理模式, 经过近八年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实践, 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具体包括: (1) 初步构建了以严把关为中心的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2) 主要课程教学实现团队化; (3) 严把导师遴选环节, 严格执行双导师制; (4)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云南省相关产业行业发展结合, 对云南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结合农业推广硕士发展需要, 增设新领域

为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促进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2010年4月, 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 在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中增设了“设施农业”领域并开始招生工作, 云南农业大学成为西南片区首家农业推广硕士领域协作组组长单位, 这在地方农业院校也是首次。

三、主要做法

云南农业大学结合自身实际和区位特点, 努力探索适合于地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 农科专业学位教育相对滞后等省情的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教育规律, 在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构筑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工作, 积累了经验, 取得了成绩, 对云南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1.分级管理, 有效激励, 提高招生宣传人员的积极性

2005年开始, 云南农业大学实行研究生教育校院分级管理, 研究生处代表学校行使管理职能, 明确研究生处、学院的职责、分工与权利, 突出研究生处的宏观监控和指导功能, 强化学院的主体意识与自我发展能力, 建立校院互动、紧密配合、重心下移的专业学位教育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学院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研究生处招生科负责招收和录取, 培养科和学位办负责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合作办学的监督管理。各学院组织招生宣传和生源拓展、授课和各培养环节的实施。

学院和学校进行对考入学生的学费实行比例分成 (一般为7︰3) , 学院在再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老师进行招生宣传, 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招生简介、招生目录、参考书目等招生宣传资料内容详实、丰富、信息量大, 达到了全面介绍和宣传的目的, 在招生咨询活动中,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工作中, 我们力求体现人性化管理,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广泛开展招生宣传、咨询、查询等工作, 迅速、便捷, 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录取时, 按照国家的计划严控录取规模。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确保办学质量

为做好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 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根据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关文件精神, 我校结合自身特点, 制订了一系列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 包括:《云南农业大学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分级管理办法》《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工作流程》《云南农业大学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命题的规定》《云南农业大学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复试录取规则》《云南农业大学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云南农业大学关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任课教师的规定》《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考试及成绩管理的规定》《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选聘办法》《关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规定》《云南农业大学关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及答辩评价标准》等一系列管理办法, 保证了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 规范学生的学术行为, 促进研究生的学术创新, 杜绝各类学术不端现象。

实行二级管理后, 各学院根据自己的情况, 结合培养管理实际, 也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 如经济管理学院制订了《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 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等11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修订了培养方案计划的32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3.以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探索灵活的办学方式

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的学生, 绝大部分都是边工作边学习, 为了解决工作和学习时间的冲突, 采取了平时自学, 每半年集中一个月时间面授的方式。对生源比较集中, 同一领域超过20人以上的地州, 可以申请联合办学点, 减轻学生到昆明就读的交通、生活等经济压力, 不足20人的领域, 必须到学校本部参见面授。到目前为止, 校外集中联合办学点有15个。

教学组织与管理, 严格按照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教学的相关规定要求进行, 课堂授课时间1年2次利用寒暑假期间集中进行, 每次约1个月。部分课程有云南农业大学选派, 其他课程委托办学合作单位组织选拔师资进行教学, 授课教师完全以教授为主, 副教授和其他部分高职师资参与少数课程。教学组织和管理按照云南农业大学和合作单位的教学管理规定, 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

四、存在的问题

虽然云南农业大学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

1.各领域生源及招生规模不平衡

农业推广硕士原有13个领域, 云南农业大学除林业、水产两个领域没有开办之外, 其余11个领域都招生, 但有招生的11个领域的招生人数极不平衡;招生人数最多的农村科技组织与服务是人数最少领域招生数的60多倍, 农村与区域发展和农村科技组织与服务两个领域招生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83%。

2.教材建设相对滞后

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已有10多年的历史, 但就全国而言, 无论是公共课还是各个领域的专业学位课, 尚无统一配套的适于农业推广硕士教学特点的高水平教材, 教材建设的相对滞后,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质量。

3.充分发挥校外第二导师作用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 就是要紧密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 这就需要有实践经验的校外第二导师充分发挥作用, 但从实际情况看, 部分第二导师未能在研究生培养中充分发挥作用。

五、建议

针对目前在职人员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现状和发展, 提出几点建议。

1.按照全国指导线进行录取, 体现公平原则

根据报考云南农业大学考生的GCT和专业课考试成绩来看, 近两年来, 较往年有大幅度的提高, 比如我校在2009年报考我校农业推广硕士的达1053人, 但按照学位办的招生限额 (350人) 录取, 尚有98名GCT成绩在全国指导线以上的考生无法被录取, 导致以后的考生报考热情受到冷遇, 2010年报考人数就降到788人。

2.按照各领域生源及招生情况, 对各领域制定不同的录取指导线

在同一类型的专业学位中, 各领域生源及招生规模不平衡, 自然学科录取人数较少, 而社会学科录取人数较多, 导致许多以前本科时读自然学科到报考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时改报社会学科, 为了培养更多的自然学科人才, 建议对各领域制定不同的录取指导线, 扶持相应的领域人才培养。

3.加强教材建设

鉴于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教材建设的相对滞后,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质量的情况下, 建议加强相关教材的建设。

4.充分发挥校外第二导师作用

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 就是要紧密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 这就需要有实践经验的校外第二导师充分发挥作用, 但从实际情况看, 应加强第二导师相关的激励和淘汰机制, 充分发挥第二导师对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中的作用。

摘要:通过对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现状、管理模式, 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介绍了其主要做法与措施, 对成效与相关经验进行分析总结, 并结合当前对其发展趋势提出建议, 旨在为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专业学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

参考文献

[1]林建华, 沈月琴.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 2012, (2) .

[2]张世红, 刘亚琼, 李焕英.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03, (1) .

[3]王文君, 上官新晨, 徐明生, 杨武英, 周志娥.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4]邓志英, 李阿利.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研究[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

上一篇:感恩声息高一作文下一篇:语文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