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形势下中欧关系的现状和前景

2024-08-29

浅析当前形势下中欧关系的现状和前景(通用6篇)

篇1:浅析当前形势下中欧关系的现状和前景

武汉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当前形势下中欧关系的现状和前景

化学工程学院制药0902班熊志华 【摘要】

随着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中欧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意义深远重大。在中国-欧盟关系现状中,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外交领域,都还存在着一些分歧和矛盾。通过对中欧现状原因的分析,对当前形势下的中欧关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把握中欧关系未来的走向。如何使中欧关系具有更多、更强、更高的对称性与互补性,乃是双方应共同致力善处的课题。只要双方共同努力,中欧关系的前景依然很乐观。【关键词】中欧关系 现状 原因分析 前景

一、中欧关系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欧经贸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这不仅表现在中欧经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日益提高,而且还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与法律保障。但中欧在经济、政治及外交等领域存在矛盾和分歧,中欧双方需共同努力来彼此间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现状

中欧经贸关系相互依赖程度高 互补性强,但近来摩擦不断。今年中欧贸易额每年以30%~40%的速度增长,2006年欧盟已稳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中国也保持着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中欧双方经贸合作更趋务实和富于选择性,贸易关系日渐成熟。但双方源于经济体制和结构所致得贸易争端和冲突也呈上升趋势,首当其冲的是贸易逆差 贸易纠纷合人民币汇率问题,及欧盟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承认问题。

(二)政治现状

经历了冷战和对华经济制裁**,中欧双方的政治互信得到了显著增强。双边对话和沟通日渐机制化 固定化,中欧高层频繁互访,欧盟主流政见坚持一个中国立场,欧盟成员国领导人相继在重要场合呼吁尽快解除对华军售禁令,都为双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奠定里良好的基础;但由于认知差异和遗留的意识形态分野,及欧美跨大西洋特殊关系的影响,欧盟与中国的政治互信也存在不少障台湾问题 西藏问题 对华军售问题以及欧盟对中华民主 自由 人权方面的偏见等,都给中欧政治互信和友好往来带来了一些阴影。

武汉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三)外交现状

近几年来,中欧之间的外交领域潜在的的矛盾逐渐增多。首先是非洲问题。非洲很多国家曾是欧洲大国的殖民地,后者一直把非周刊做自己的“后花园”。近三四年来,中国大大加强了与非洲国家的交流,而这种互利双赢的合作被欧洲大国认为是“挖墙脚”。其次,欧洲一直以自己的政治制度 发展模式为豪。但近十年来,中国的发展模式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逐渐产生了广泛吸引力,欧盟认为这降低了欧洲模式的吸引力。在国际能源问题 环境保护问题 气候变化等问题上,欧盟也对中国不满增多,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国责任论”,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 甚至和中国国力不相符的国际责任。

二、原因分析

(一)直接原因

欧盟大国对华外交中的价值观转变(包括新领导人上台)。

欧盟对华外交有利益外交,也有价值观外交,欧盟总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求大致的平衡,过去欧盟更注重经贸问题和利益外交。但自2006年以来英德法新领导人上台后,价值观外交逐渐开始占上风,他们认为中国“不民主 不自由但是经济却取得了巨大成功”,刻意渲染与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借人权和宗教等问题向中国发难,在这些方面西方对中国的偏见可谓根深蒂固,难以消除。

(二)深层原因

1.经济因素:欧洲既看重同中国的经贸关系,又把中国当做主要的经济威胁。近几年中欧贸易关系的竞争性开始突出。表现为: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上升,对欧洲制造业造成一定挑战;欧洲舆论因此大肆炒作“中国经济威胁论”,形成了对中欧关系不利的大气候。而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2.国际体系权力结构的变化引发欧盟对中国崛起的担心。进入21世纪后,国际体系权力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欧盟因为缓慢的经济发展和相对滞后的外交与安全合作而难以成为“全球性欧洲”(布朗语);而持续快速上升的实力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中国的崛起使欧盟倍感压力,而消除这种压力的重要途径就是高举“价值观外交”的旗帜,以阻滞中国的崛起。

(三)外部原因

美国因素:欧洲调整了”拉中制美”战略。美国单边主义一度引起欧洲

武汉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极大的不安。欧洲的忧虑随着2003年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达到了极点。不是第二任期内,美国的政策有所调整,单边主义收敛,对传统盟友的重视程度增大,而欧洲方面随着德国和法规领导人相继更迭,对美国的政策也作了务实的调整。欧美紧张关系开始缓和。欧洲对与中 俄等大国一起牵制美国单边主义的需求程度下降。

三、中欧关系发展前景

从当下来看,中欧关系正在进入已一个矛盾多发期,但我们也不能据此就推断中欧关系会倒退或者陷入持续的困难。相反,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的演讲中讲的,中欧关系“基础坚实 前景光明”。尽管有种种矛盾,但中欧关系仍具有比较坚实的基础,中欧关系的顺利发展是中欧关系的主流。

(一)经济方面

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给欧洲一些国家造成了压力,但总的看来,中欧关系仍有深厚的经济基础。中欧经贸关系作为中欧关系的基石,虽然近年来波兰不定 摩擦增多,但总体是一种互补关系,双方合作也不断扩大。自2004年开始到现在,欧盟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7年,欧盟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而中国对欧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增加。中国已成为欧盟27国除美国外的全球第二大出口市场。因此双方肯定会着眼大局,以经贸利益为重。

(二)外交方面

在应对全球新型挑战及热点为题等方面,中国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欧相互借重和合作的需求日渐上升。欧洲是国际多边主义的大力倡导者和推动着。欧洲领导人意识到世界已进入“相对大国时代”(萨科齐语),唯有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大国接纳在内,才能有效应对21世纪人类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可以肯定,国际合作在中欧关系中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重要。

(三)政治方面

中欧之间不存在潜在的地缘政治冲突危险,中欧双方都希望对方地区保持和平与稳定。双方在世界观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支持建设一个多极世界,实行多边主义,遵守国际法和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因此,中欧双方应更多的注重务实,减少以实行条和价值观方面的摩擦,求同存异。同时欧方应更多的尊重中方主权,再台湾藏问题上,减少甚至放弃对中方领土和主权的强行干涉,这将有助于双方建立互信合作关系。

武汉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四、结语

综合上述,中欧关系将继续在曲折中前进。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减少振荡源,避免中欧关系出现大的起伏。中国应坚持从战略高度发展对欧关系。中欧前面战略伙伴关系正在进行时,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由于经贸合作在在中欧关系中的重要性,我们应利用好新建立的高层经贸对话机制,千方百计减少贸易摩擦,努力使欧关系趋于稳定。

各国的对外政策最终都是由其本国的国家利益所决定的。中欧之间的利益吻合点或者说共同点远大于双方之间的分歧点。进一步发展中欧之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中欧双方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只要双方坚持以大局为重,根据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求同存异、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中欧关系一定会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武汉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参考文献

[1]《欧关系的大趋势和小曲折》,冯仲平,现代国际研究院,2009年

[2]《对近期中欧关系困境的思考》,卢晨阳,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2期 [3]《当前中欧关系评析》,喻峰,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1月 [4]《当前中欧关系浅析》,赵怀普,外交评论,2008年10月

[5]《强大的中国与变化的中欧关系》,李永辉,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12月 [6]《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成就 特点与问题》,樊莹,外交评论,2008年4月 [7]《论中欧伙伴关系中的对称与不对称性》,周弘,欧洲研究,2004年2月 [8]《对近期中欧关系困境的思考》,卢晨阳,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2期

篇2:浅析当前形势下中欧关系的现状和前景

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简介

所谓的燃气- 蒸汽联合循环, 其实质就是将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通过合理方式有效地组合成为一个整体, 共同在发电生产环节中发挥作用。 通过将两者进行组合, 可以实现取长补短的目的, 通过两者的有点强化发电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降低对各类资源的消耗, 实现绿色环保的发展目标。 想要对燃气- 蒸汽联合循环进行深入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发电效率。 发电效率和经济效益是直接挂钩的, 经济效益又存在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比如发电成本、 发电速率等。 通过燃气- 蒸汽联合循环, 可以有效提升发电的效率, 提高各类资源的使用率, 增大发电速率, 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从技术角度看, 燃气- 蒸汽联合循环的实测发电效率能够超过50%, 比单纯的燃气发电或是蒸汽发电都高。

二是在投资上, 燃气- 蒸汽联合循环的建设时间段, 相关投入较少, 回报周期短。

三是在管理上, 可以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全面管理, 通过先进的控制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各类事故的发生。

最后在运行上, 燃气- 蒸汽联合循环的相应速度快, 降耗能力强, 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展现状

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看, 燃气- 蒸汽联合循环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三个方面的重点。

第一, 天然气发电。 天然气是一种储量庞大的能源, 也是全球能源危机过渡期的核心资源。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看, 在各类能源的消耗占比上, 天然气目前只占到8%左右, 远远不及石油和煤炭。 因此, 在燃气- 蒸汽联合循环当中, 天然气的使用正在不断增长, 相关的发电技术也在不断出现和革新。 通过天然气进行燃气- 蒸汽联合循环发电, 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有害气体的产生,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还能有效提高天然气的使用率, 进而实现发电效率的提升, 这对于电力企业和自然环境而言都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 优化燃气- 蒸汽联合循环系统。 对循环系统进行优化, 不仅需要在实际中展开, 也需要在理论层面展开。 如果将实际中的系统优化看作燃气- 蒸汽循环系统产生质变的推力, 那么理论层面的系统优化就是通过量变堆积产生的质变。 不仅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实际中的系统优化时候理论层面系统优化工作所得出的成果, 既通过大量的理论优化设计, 进而得出可以在实际中进行运用的优化方案, 最终对燃气- 蒸汽联合循环进行优化升级。 比如, 通过理论设计可以对热力系统进行优化, 通过模块化的动态数据可以对燃气- 蒸汽系统的机组负载进行调整, 这一系列的成果都是在系统优化的基础上实现的。

第三, 研制设备和测试设备。 电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 想要提升电力水平, 投入使用新型的发电设备就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了。 研制设备时新设备投产的首要环节, 当前不少使用燃气- 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的企业都已经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型设备, 不仅如此, 国家相关部门以及某些高校也展开这方面的研究。 而设备测试是明确新设备性能的重要手段, 我国仍然比较缺乏这方面的技术。 当前我国中小型燃气轮机已经基本实现自产自足, 甚至实现了出口。 但是, 大型的燃气轮机仍然依赖进口, 这就需要相关单位加强大型设备的研发工作。

3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发展前景

由于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步深入, 尤其是在能源危机不断紧张的情况下, 燃气- 蒸汽联合循环的发展前景既充满了挑战, 也具有很多机遇。 总体说来, 燃气- 蒸汽联合循环的未来发展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 燃气- 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数量将会不断上升, 尤其是在各地区用电不断紧张的情况下, 许多地区都会加快燃气- 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站的建设, 以此缓解各地区用电紧张的局面, 为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第二, 根据燃气发电技术的特点, 燃气- 蒸汽联合循环将会和燃煤电厂形成结合, 并且使燃煤电厂的一些落后设备不断淘汰, 从而实现绿色发电。

第三, 燃气- 蒸汽联合循环的燃气将会实现多元化和地区化。 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 可用于燃气发电的燃气种类也是不同的。因此, 基于经济成本的考虑, 各电厂必定会加强本地燃气的使用, 进而促使燃气- 蒸汽循环的用气表现出地区性和多元化。

第四, 政府的扶持力度将会不断加大。 在绿色经济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其必定会成为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 因此, 政府对于燃气- 蒸汽联合循环的政策扶持势必会不断增加, 制定出台一系列的补贴政策, 以便加强燃气- 蒸汽发电企业的竞争力。

第五, 由于我国缺少大型的燃气轮机设备, 虽然通过进口可以满足发电生产的需求, 但是却会导致企业的经济成本上升。 因此, 在未来的时间中, 相关电力企业势必会加强大型燃气轮机设备的研制, 甚至可以和国家相关部门或是某些高等院校组建联合科研队伍, 实现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大型设备的研制开发。

4 结束语

在绿色发展的新形势下, 燃气- 蒸汽发电技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重视, 虽然当前燃气- 蒸汽联合循环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缺陷, 但是只要认识到这些问题, 并且从燃气- 蒸汽联合循环的特点入手, 针对性地强化优点、 弥补缺点, 以推动燃气- 蒸汽技术的运用发展。

参考文献

[1]康玉洁.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的现状和展望[J].电气时代, 2013.

[2]孙喜春.关于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的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 2013.

篇3:中欧关系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一、对世界格局的认识和全球战略:多极化与有效的多边主义(effectivemultilateralism)

中国对世界格局走向的基本判断是美国的霸权主义将被多极化取代,世界正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和欧盟也将成为推动这一趋势的重要力量。中欧双方对美国势力主导世界的不满,对扩大自身影响力的要求,使得中欧在战略利益上存在共同之处,这也将推动中欧双方以对抗美国霸权主义为目标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合作。然而,欧盟是否预备挑战美国主导地位的潜力?欧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行为是否昭示着其成为未来“多极世界”中一极的雄心?

有学者认为欧洲多数国家希望看到一个多种力量并存,不同力量既合作协调又相互竞争制约的“多极世界”,欧盟作为正在形成中的一极应在其中发挥与其实力相称的作用。而欧盟的举动似乎也印证了这种看法。近年来,欧盟在解决国际争端时倡导以坚持国际规制为原则处理全球问题,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提出质疑和反对,在具体的行动中开始根据自身利益采取不同于美国的冲突处理模式。

然而,不同于中国学者对欧美关系的判断,部分欧洲学者认为“以美国为对手来定位欧洲是难以置信的”,一方面欧盟与美国在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高政治领域存在共同之处,双方长期紧密的关系有着稳固的基础。另一方面,欧盟在安全领域仍然难以离开美国及其主导下的北约的军事力量。美国通过支持欧洲一体化以及通过北约对欧洲安全的承诺在欧洲安全环境的改善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欧盟认为,没有美国的合作,欧洲安全和国际安全均没有保障。

欧洲无法承担与美国关系僵化带来的严重后果。因而在伊拉克战争后,欧盟即着手恢复欧盟关系,建立新的跨大西洋关系,巩固美欧同盟。而且,随着美国战略转移的意向逐渐显露,欧盟开始担心其丧失在美对外战略中的地位,欧盟不断增强自身能力的努力也部分来源于这种担忧:“一个行动能力不重要的欧洲,会在全球范围内缺乏影响力。对美国而言,这样的欧洲伙伴就失去了意义,美国不会对一个较弱的欧洲产生兴趣。”另外,新入盟的东欧国家(如波兰)由于历史记忆的原因,对欧盟共同的安全政策存在质疑。他们更倾向于依赖美国提供的军事保护,因而在今后的欧盟-美国关系中也可能制约欧盟采取偏离美国战略利益的政策。

二、中欧关系拓展的潜力——全球治理中的合作

中国开始积极介入全球事务中,逐渐意识到自身在全球治理中日益增加的责任。在此基础上,中欧双方积极寻求在全球治理中的共同利益,不断加强沟通与合作。例如,在环境保护领域中欧双方存在紧密的合作。作为能源消耗和排放大国,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行动对世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受制于国内经济发展方式和技术水平,中国在环保领域的发展较慢。另一方面,欧洲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可为中国在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支持,双方的合作将带来双赢的局面。

然而在更敏感的领域,如反恐、军控、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领域,中欧间的合作和互动较少。另外,不容忽视的是,中欧对国际安全形势的判断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作为西欧主权国家联合体的欧盟,在安全问题上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向民族冲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以及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领域。2003年欧盟首份安全战略报告问世,报告指出在新的安全形势下,没有任何一个欧盟成员国还面临大规模入侵的威胁,潜在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及失败国家。而在较长时间内,中国的注意力将仍集中在地缘政治领域,包括与东盟的南海问题、钓鱼岛领土纠纷等传统安全问题,以及西藏、台湾等国内分裂主义问题。

此外,中国与欧盟对采取何种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仍存在分歧。欧盟“有效的多边主义“(effective multilateralism)的主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欧洲一体化模式理念的影响。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主权国家通过逐步让渡国家主权,签订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条约、建立各种协商机构解决成员国之间争端,直到最后实现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目标。这种欧洲一体化模式也对欧盟处理国际争端产生了深刻影响,从欧洲参与全球治理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欧盟注重国际规制的约束力、主张联合国在解决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上应起“核心作用”,“人权高于主权”仍是欧盟的一贯主张。欧盟虽然对美国在世界各地发动战争,用武力解决争端的行为不满,但同样主张其他国家在联合国的授权下应积极干涉。而且欧盟国家的立场在逐渐靠近美国。在2003年新的安全战略报告中,欧盟表示,它现在认可必须运用所有的手段和工具,包括在必要情况下运用均势手段,而摒弃过去一直坚持的看法,即欧盟只相信利用诸如经济援助、贸易或外交诱压等“软手段”。报告虽没有使用容易引起争论的“先发制人”的字眼,但强调“如果我们希望国际组织、制度和条约有效地保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不受威胁,我们就应准备在有人违规时采取行动。”而中国对于此种“干涉别国内政”的做法仍然存在顾虑,对涉及一国主权的问题也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因而双方在安全领域的合作仍有待推进。

篇4:浅析当前形势下中欧关系的现状和前景

土木工程 (英文:Civil Engineering) 是各类建筑工程的统称, 包括房屋工程、桥梁工程、铁路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水利工程、给水和排水工程、道路工程、机场工程、港口工程、特种工程结构、城市供热供燃气工程等。土木工程无论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民生建设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 土木工程建设的良好发展可以很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1]。

2 城市化

截止到2013年,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53.73%, 而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为75%左右, 如德国城市化率为84.7%, 美国为77%, 英国为90.8%, 日本为78.3%, 加拿大为75.5%。假设按照中国未来的城市化率为75%计算, 中国还有超过21%的增长空间。截止到2013年, 中国的人口为13.6亿人。即使不考虑人口增长的因素, 中国至少还将产生2.86亿城市居民。截止到2012年, 中国城市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为32.9平方米。不考虑增长的因素, 中国城市至少还有94亿平方米的住房需求量。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 相应的服务和娱乐设施的需求必然会增加。例如现在我国的人均医院数量和人均学校数量都较低, 未来的需求量都非常可观。此外, 城市的膨胀对城市交通的需求必然也会增加, 这方面的需求量也会很大[2]。

3 交通

3.1 高速公路

截止到2012年, 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总里程为9.6万公里, 超越美国, 成为拥有高速公路里程最长的国家。但是我国的人均高速公路里程仍然偏低。根据2012年的数据, 我国每万人拥有高速公路里程为0.71公里, 而美国为2.89公里, 加拿大为4.73公里, 西班牙为1.95公里, 法国为1.55公里, 德国为1.42公里。即使中国只是达到德国的水平, 那么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至少要增加一倍。也就是说中国的高速公路至少还有9.6万亿里程的增长空间[3]。

3.2 地铁

截止到2013年末, 中国总共只有19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 另有18座城市在建。而截止到2014年末, 中国超过300万人口的城市总共有180座, 超过500万的城市总共有88座。即使不考虑人口增长的因素, 未来至少也有50座城市需要地铁[4]。

4 水利工程

我国的基本水清一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人均占有量少;二是河流水系复杂, 南北差异大;三是地处季风气候区, 暴雨洪水频发;四是水土流失严重, 水生态环境脆弱。由此也决定了我国的治水任务的繁重。目前我国的农业仍然是灌溉农业, 农业生产对农业水利的依赖度仍然很大。但目前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任然很缺乏。已经存在的水利设施大多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年久失修, 损坏率高, 配套不全。水利设施上仍有明显短板。很多小河流没有得到治理, 防洪能力低;很多小型水库病险率高, 蓄水能力不足。今年, 国家将向水利建设投入8000亿。可见, 水利工程未来也有很大的增长空间[5]。

5 一路一带

一路一带规划的地区大部分处于经济较落后, 基础设施较差的地区。据估计, 在未来十年, 一路一带的总投资将达到1.6万亿美元, 主要以交通运输, 港口建设, 水利设施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根据目前已经公开的信息统计, 各地方公布的“一带一路”拟建、在建基础设施规模已达到1.0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 公路投资1235亿元, 铁路投资近5000亿元, 机场建设投资1167亿元, 港口水利投资超过1700亿元。此外, 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中国承建的工程建设也越来越多, 这些都为未来土木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6 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未来土木工程的发展会朝着绿色建筑的方向发展, 例如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 绿色设计, 减少能源的使用和使用绿色能源等。二,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未来土木工程的发展会更加智能化。比如日本的青山本田大厦就是日本的第一座智能建筑。尤其随着智能家居的发展, 智能建筑与智能家居的结合将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三、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大, 土木工程会向其他空间进军。例如高空、地下、沙漠、太空、海洋等。截止到2012年, 全球在建的摩天大楼中, 有87%属于中国, 在排名前二十的高楼中, 有十座属于中国, 预计至2022年, 中国摩天大楼总数将达1318座[6,7,8]。

7 结语

虽然当前我国的土木工程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 但取得的成就也是巨大的。综上可知, 我国未来土木工程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满足于目前取得的成就, 应该展望未来, 在发展理论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 不断地开发新的技术、理念, 勇于创新使我国的土木工程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黄浦时.试析土木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J].数字化用户, 2013 (11) :29.

[2]中国住房发展报告 (2013-2014) [J].经济学动态, 2014 (06) :02.

[3]林小昭.盘点37座地铁城市:江苏最多, 广东第二[N].第一财经日报, 2014 (08) :22A03.

[4]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第二十讲——我国水利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5]陶晓坤.浅谈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 2013 (15) :361.

[6]王艳菲, 唐军军.浅谈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J].经营管理者, 2010 (07) :157.

篇5:浅析当前形势下中欧关系的现状和前景

文化, 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融汇渗透。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和渗透。文化 (culture) 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 导致历史文化背景差异, 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 这种文化就是区域文化。根据不同的文化传统, 强化本地区的文化所产生的文化效应, 一个文化的存在离不开地方文化的传承性, 这样的传承就会产生不同的民俗文化, 从而也产生了不一样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化存在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倾向, 从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区域文化的特性。

当今时代, 文化产业是一种新的社会财富创造形态, 它和其他产业相比较, 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等特点。提升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首先要研究我们文化资源的优势, 同事利用好我们手上的网络等高新技术, 这样才能做到知我所长, 为我所用。如何保证西部文化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 我认为应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制度的保证

中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是不可回避的, 政府应遵循市场发展的区域差异规律, 进行制度创新。好的制度才能持续激励经济的发展, 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对落后地区提高更优惠的政策, 以保证均衡发展。西部地区也要认识到自身的优势条件, 通过制度的优待进行创新发展、吸引、留住人才,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

二、创造有利开发环境

在资源竞争激烈的今天, 西部地区拥有资源优势, 却缺乏投资开发者, 这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西部地区位置特殊, 多山路险, 交通不够便利, 信息交流缓慢、物流速度受到影响, 让有项目的投资者都望而却步。近些年, 虽然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改善, 但仍滞后于外商投资的需要。比如:道路设施不发达, 技术标准低, 意识理念落后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大的问题。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只有优越的开发环境, 才能吸引来更多更好的投资者, 带来发展的新空间。

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经济的腾飞离开不了文化的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一个社会的灵魂。西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它们凝聚了西部各族人民的智慧, 我们有责任在继承前人文化精髓的基础上, 将其发扬光大, 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经济发展了, 文化才可能更好第传承和发展。

四、不容忽视的人才优势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 越发彰显出人才的优势, 优秀人才的引进是保障文化产业积极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毫无疑问每件文化产品的诞生, 都凝聚着文化艺术人才的心智和灵感。西部要加大对人才引进是西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 我们应该由信心培养出我们自己的西部人才, 生长在西部地区, 对这里的一花一草都有感情, 也更加了解西部人民和文化特点和优势, 我相信从西部走出来的优秀人才一定能将家乡的文化优势发挥到极限;同时, 我们还要用优惠的政策吸引优秀的外来人才和高技术人才。这些人见识广, 头脑灵活, 在丰厚西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 一定能激发更多的创造力, 让我们的西部文化产业换发新生。

我们的西部家乡的优质资源丰富, 这些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 发掘其更多的潜力和特色, 开动我们的脑筋, 利用最新的高新技术, 结合网络等载体, 将更多更好的文化资源转化成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我国美丽的西部地区蕴藏着大量的文化资源, 这些文化资源为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文化物质基础。很多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文化资源还处于原始状态, 这些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宝藏。同时西部文化应该是一种开放式文化, 古有“丝绸之路”的文化经济中心, 相信乘着今天的发展大潮, 焕发生机和活力, 西部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定迎来新的篇章。

摘要: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日益增大。如何更好地利用西部的有利资源,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扬长避短, 是西部发展的研究重点。本文分析了西部文化发展的现状, 并提出其发展的方向和建议, 以确保西部文化产业的高速高效发展。

关键词:文化,区域文化

参考文献

[1]亨廷顿.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

[2]丹增.论我国西部文化产业的特色发展道路[J].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6 (1)

篇6:浅析当前形势下中欧关系的现状和前景

一、新形势下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的总体现状分析

从总体上看, 新时期农业生产持续增长, 农民收入不断增高, 农村社会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改革继续深化, 农村社会保持稳定, 这些都是农村党群干群关系良好的全面体现。同时, 农村基层党群干群关系也不仅仅如此, 下面从农民和党员的现状及农民和党员、基层党组织关系的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 农民与党员的现状

新形势下, 我国农村劳动力阶层主要分为农业劳动者阶层、雇工阶层、个体户、私营企业主阶层、农村管理者阶层 (村民小组长) 。由于农业收入增长缓慢,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 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 农民的观念和意识也在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大一部分农民对国家政治热情上升, 关心国家对农村的方针政策, “农民通过阅读报纸、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节目, 从中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法规, 他们到城市打工, 在感受现代文明的同时, 也唤醒和催生了他们的民主法制意识, 参政议政愿望日益强烈。”[1]他们渴望了解国家政策, 但是普遍的现象是农民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只是知道, 而对与自己的利益关系有多大联系以及如何实现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国家政策在农村的实施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

农村党员人数近年来数量百分比曾下降趋势, 留在村里的干部人数偏少, 年龄偏大, 而且女性党员人数严重偏少, 并且他们的学历偏低。另外, 农村入党积极分子数量上呈下降趋势, 党在农村的后备力量不足。党组织在农村发展新党员少, 并且青年农民入党积极性不高。由于乡村基层干部既是干部也是农业生产者, 因此不少乡村基层党员干部主要精力更多地放在了自己致富上, 很少抽出时间来进行学习,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 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奔小康的积极性也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二) 农村和党员、基层党组织关系的现状

新形势下, 农村党员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 党十分强调党员干部的先进带头作用。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 农民自主劳动性被调动起来, 党员干部的先进带头作用也逐渐被淡化。党员和农民的关系也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农村党员大多致力于自家生产发展致富。党性意识淡化, 党员先进性体现不足, 基本混同与普通农民, 致使他们在农民中凝聚力和号召力不强。农民群众对党员和党组织的依赖性也在下降。在党的强有力领导下, 农村各方面了巨大变化, 对党的基层组织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二、新形势下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基层党组织干部威信下降, 农村党群干群之间思想隔阂加深

由于基层党组织干部威信下降, 越来越多的农民进京上访。关于基层党组织干部的威信指标如何, 2004年5-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曾对上访者做了一组调查。调查显示, 从党中央国务院一级一级往下推到乡党委乡政府, 干部在群众心中威信程度基本呈下降趋势。特别是群众在回答县委县政府、乡党委乡政府的威信“很高”一项中各占1.4%、0%;“很低”一项中却高达66.5%、76.1%。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向心力极低而离心力极高的事实。“不少人表示‘愿意跟着党中央走, 不愿跟着基层党组织走’。”[2]

在农村社会转型的进程中, 党员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思想隔阂加深、感情弱化、关系疏远的倾向, 导致了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下降。在农村党员干部为农民群众做点实事时, 农民群众却会怀疑党员干部从中也会为自己谋私利, 他们从在心理上就对党员干部的做法产生怀疑。基层干部很少亲自关心农民的利益和日常生活中的困难, 农民遇到困难时也极少找党员干部帮忙, 而是找亲戚和邻居。

(二) 农村党群干群之间利益冲突趋势加强、矛盾复杂多样且公开化程度凸现

我国在革命和建设时期, 党群干群之间是同志、战友般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村党群干群之间呈现出利益关系冲突趋势加强、矛盾复杂多样且公开化程度日益凸现的现象。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某些党员干部为了突出“政绩”, 搞形象工程, 让人民群众承担经济重担, 直接导致群众的强烈不满。二是少数党员干部搞腐败和不正之风, 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加剧了党群、干群关系的对立。[3]三是基层干部对农民政治、经济和人身财产的侵害。地方村务公开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情, 实际全由村干部说了算;农民最为关心土地转让金的分配问题, 现在虽然从法律上讲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 但实际执行中就成了干部所有。[4]这些矛盾导致了党群干群利益关系冲突趋势加剧。同时, 由于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剧, 农民的民主平等的意识明显增强, 也敢于公开表明自己有权参加相关村务的决策的制定, 并对上级文件政策有知情权。近些年来, 在利益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 群众上访现象层出不穷, 向高级政府公开表明自己的不满。

摘要: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始终是我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新形势下, 我国基层党组织、干部和农民群众自身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与之前有着明显的改变, 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新形势下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作一梳理。

关键词:新形势下,农民,党群干群,关系,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木兴.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干群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 2005.

[2]张富良.当前农村干群关系成因的主体分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4) .

[3]肖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党群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 2010.

上一篇:尊严满分作文下一篇:执法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