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爱国的诗句

2024-07-07

苏轼爱国的诗句(精选16篇)

篇1:苏轼爱国的诗句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苏轼关于爱国的诗句,希望大家喜欢!

1、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注释

⑴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⑵大江:指长江。

⑶淘:冲洗,冲刷。

⑷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⑸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⑺雪:比喻浪花。

⑻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⑼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10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⑽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⑾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⑿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宋集珍本丛刊》之《东坡乐府》,元延祐刻本,作“强虏”。延祐本原藏杨氏海源阁,历经季振宜、顾广圻、黄丕烈等名家收藏,卷首有黄丕烈题辞,述其源流甚详,实今传各版之祖。

⒀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⒁“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⒂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通“樽”,酒杯。

⒃强虏:强大之敌,指曹军。虏:对敌人的蔑称。

2、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代: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是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注释

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今山东诸城。

老夫:作者自称,时年38。

聊:姑且,暂且。

狂: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黄:黄犬。

苍:苍鹰。

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众多。

太守:是指作者自己。

看孙郎:孙郎,孙权。这里借以自喻。

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尚:指的是更。

微霜:稍白。

节: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的一部分地区。

会:定将。

挽:拉。

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另解释为:天弓)

满月:圆月。

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

《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的是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篇2:苏轼爱国的诗句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 —— 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

篇3:以苏轼的性格浅析苏轼的诗词风格

一、苏轼性格形成的文化基础

研究苏轼离不开他生活的文化氛围, 因为每个人出生在特定的时代, 就要受到这种时代精神的感染和浸润。

在三教合一思潮的影响下, 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迥异于前代文人。苏轼也不例外, 他的处事方式发生了改变, 在他的思想中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是相互排斥的两级。他有参政的热情, 跟很多仕子一样, 经科举考试而入仕, 入仕后也怀着“奋励有当世志”的宏大抱负和“为君铸作百炼刀, 要斩长鲸为万段”的雄心壮志。然而他在积极参政的同时, 仍能保持宁静的心态, 而这种宁静的心态不以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苏轼44岁遭遇“乌台诗案”, 险遭不测。往年更被一贬再贬, 直到荒远的海南, 食芋饮水, 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 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 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 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 消解痛苦。这种执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 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所以苏轼能够随缘委命、随缘自娱、以他乡为吾乡的旷达乐观心态使他无论贬到哪里, 都能与哪里融为一体, 并且吃得好、睡得香、生活得快乐。

二、率真的性格、乐观而又超脱的处世态度

苏轼秉性正直, 为人坦率, 曾自称:“言发于心而冲于口, 吐之则逆人, 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 故卒吐之。”因为这样, 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 但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 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苏轼一生仕途坎坷, 在“乌台诗案”贬谪到黄州后, 虽不克忧惧, 因突如其来的政治打击与精神折磨, 使他心理上猛然陷入了深刻的矛盾之中。但他没有沉浸在忧郁之中, 没有隐逸江湖, 傲啸林泉, 更没有流连诗酒, 嘲风弄月, 甚至也没有停留在呼冤叫屈, 倾泻激愤, 而是以乐观, 旷达的态度面对生活。又如苏轼以戴罪之身被安置在惠州, 政治处境极为险恶, 将来结局如何, 也是吉凶未卜, 生死难料。可他一踏上被贬之地就写下了千古绝句“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桔杨梅次第开。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一改惠州“蛮貉之邦”的形象可见苏轼的心胸是多么广阔, 他是一位乐观主义者, 他身上有一种化解苦难、转悲为喜的旷达乐观的个性。“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句可谓苏轼一生旷达乐观心态的形象抒写。

三、苏轼的诗词风格

“文如其人”苏轼人格上追求自然纯真、旷达乐观, 自由自得, 追求自我节持, 有所不为, 与此相应的是他的诗词给人一种摆脱拘束的意和境。苏轼一生宦海沉浮, 多舛的生活使他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如他被贬黄州当然有痛苦、愤懑、消沉, 但在逆境中的苏轼更多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黄州这座山环水绕的荒城在他笔下是“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多石崎岖的破路则被写成“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更写下了千古名篇《超然台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岭南荒远, 古人莫不视为畏途。韩愈贬湖州, 柳宗元贬柳州, 作诗多为凄苦之音。然而苏轼被贬惠州时, 却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在被贬到“瘴疠之地”的惠州, 他没有一蹶不振、自我消沉。一到惠州, 就写诗赞道:“海山葱昽气佳哉, 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丈应不远, 肯为苏子浮江来。”又在《江月五首》首章写道:“一更山吐月, 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 涌金门外看。冰轮横海阔, 香雾入楼寒。停鞭且莫上, 照我一杯残”月明之夜, 物我皆忘, 把自己融入西湖的景色中了。及贬澹州, 又说:“他年谁作舆地质, 海南万里真吾乡。”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 就如他在澹州遇赦所作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 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 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诗中流露出战胜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宠辱不惊的宽大胸怀, 气势雄放。

人生多变, 苏词中也不止一次地在逆境中浩叹“人生如梦”, 但苏轼虽深切感觉到人生如梦, 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 而是力求自我超脱, 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词表面上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风雨阴晴, 但实际上却在写他所遭遇到的政治上的磨难, 并从中寄寓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历程中总会遇上坎坎坷坷, 遭遇些挫折与磨难, 但只要能够坦然面对, 保持乐观的情绪, 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人生必须有坚定的信念与坚忍的意志, 要相信骤雨急风后定会有山头斜照迎。尤其在处于人生逆境之中时, 更要有坦然、超然、安然的态度。他虽然也会有“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的念头, 但由于有豁然旷达的性格和超脱对待荣辱得失的态度, 所以他也并未消沉下去。正是由于达观、豪放与超然的人生态度, 使得他的词能经常超越一己之得失和现实之困境, 从更高更远以及更主动的层次上提升了人生的意义。

总之, 苏轼无论为人还是为文, 都是一任他的率真乐观性格自然流露。王水照先生说:“崇尚本真自然, 反对对人性的禁锢或伪饰, 在苏轼的心目中, 已不是一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 而是一种对人类本体的根本追求。”当可作为对苏轼真率性格最好的评语了。

摘要:苏轼 (1036—1101) ,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是北宋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和词作家。作为“豪放派”的创始人, 苏轼的词风独树一帜且千姿万态。豪放中又见清雄之气, 又见韶秀之态, 又见“风流标格”之韵, 可谓如春花散空, 不著迹象。但若简单地用“豪放”二字来概括其词的风格, 显然是不恰当的。应该看到, 苏轼词在豪放中见旷达。旷达是一种人生态度, 又是一种胸怀, 一种境界。苏轼的文化性格一向被认为是旷达。本文认为, 实际上他的旷达来自于他的率真以及积极乐观, 而他的率真和乐观是与生俱来的。他的真率乐观同样影响了他的文学。

关键词:苏轼,率真,旷超

参考文献

[1]汤岳辉著, 《苏轼文艺学思想》, 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0年出版) 。

[2]冷成金著, 《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 学苑出版社 (2003年5月第一版) 。

[3]张惠民、张进著, 《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 人民文学出版社。

[4]袁行霈著,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8曰第一版) 。

篇4:苏轼诗中的笑声

也有笑死的人,比如传说中的程咬金、牛皋,但那是“福将”,他们斗大的字也识不得一箩,可作别论。文人中第一个懂得笑的还是庄周,他说:

“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瘐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庄子·盗跖》)

可那是一种消极的苦笑,陶潜含着高深莫测的微笑过去了,接着来了个“呵呵”大笑的苏轼。——历史上很难找到这样的全才(多面手):他是诗人、文豪、学者、画家、书法家、艺术评论家,又是思想家。可是性格单纯得有如赤子。正如契诃夫说的:“越纯洁,越不幸。”这个在宦海的风波里颠簸了一生的失意人物,却总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除了开初在杭州、密州和徐州任上度过几年放浪湖山的诗酒生涯后,从四十四岁(一○七九)起,在湖州太守任上,就被御史弹劾,说他写的诗诽谤朝廷,下了狱。家里被搜了书稿,妇女们吓得要死,骂他:“是好著书,书成何所得,而怖我如此!”把他的著作都给烧掉了三分之二。可他在临行时还举了唐人杨朴老婆给丈夫送行的打油诗,引得妻子发笑,然后从容告别。这涵养也真不容易。可是一下到狱中,他也发慌了,在写给弟弟苏辙的诗里也带上了哭声,说自己是: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飞命如鸡。”

三个月后,好容易出了这“乌台诗狱”,却贬了官,做了黄州团练副使,他又恢复了向来的微笑,他笑自己:

“百日归期恰及春,余年乐事最关心。出门便旋风吹面,走马联翩鹊人,却对酒杯浑似梦,偶拈诗笔已如神。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

在同题的另一首诗的结尾,还善意地嘲笑了那为了请求替哥哥减罪而一样遭贬为筠州(今江西高安)监酒的弟弟苏辙:

“堪笑睢阳老从事,为予投檄到江西。”

到了黄州贬所,官吏们不敢接近这个“政治犯”,他仍然每天跟野老们过从,在溪山中浪游,还有诗给自己解嘲: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公家压酒囊。”

“员外”者,编余人员也。他却坦然处之,引做过水部郎官的历史人物何逊、张籍等为同调。其实这时他在政治上的处境已经是:

“畏人默坐成痴钝,问旧惊呼半死生。”

而紧接两句接尾却还是这样拿饿老鼠寻“穷开心”:

“梦断酒醒山雨绝,笑看饥鼠上灯檠!”

宋神宗死去,哲宗即位,他被内调为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知制诰,重新走运了。但又外调,不久又下放,受到第二次弹劾,说他所撰制诰中“讥斥先朝”。于是又从颖州任上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地方更僻远了,他却还在诗中发豪语: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这就又触怒了宰相章(这个两面派过去还是他的好友呢),说他:“放逐了,还睡得那么惬意。于是(在一○九八年)再被监送到当时未开发的蛮荒地带海南岛做琼州别驾,居昌化,连官屋都不许租住,他只好自己买地、盖草房,每日除了读书外,便背了个大酒瓢在田野间行歌,受到老婆子打趣:“学士当年富贵,如一场春梦”。他高兴地称她为“春梦婆”,而所写的诗也更为倔强了:

“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云风。”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样过了三年,他已六十五岁了(一一○一),遇上徽宗即位,这才得到大赦南归,回到江苏常州,接到允许“告老”的诏令,一个月后,就病死在客船上。

他就这样用笑声打发了他二十年来连串的灾难。

不但在诗里,就在给朋友的书信中,他也经常写出这“呵呵”的笑声。

这个笑的传统也许来自庄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能笑的思想家(有人说:哲学的价值就是教人笑自己!):穷得向监河侯借粮,又遭到推托,丢了面子,他还要说着诙谐的寓言来“回敬”;妻子死了,他还箕踞在地上敲着盆子歌唱。可是他的笑是苦笑,包含着对生活的厌倦。苏轼也有着他的旷达,却不象他的颓废。正因为有一种力量在支持着他。这是什么力量呢?——是生活的魅力,他对生活的爱。

在生活中,他所爱好的事物比谁都多,那种兴致勃勃的程度谁也不能与之相比:他爱诗、词、文、论、书法、绘画,哲学、宗教;爱品茶、饮酒、烹饪、炼丹、气功、旅行;爱种植、辩论、打趣、采药、野餐;爱骑马、射猎、钓鱼、水利工程……这些都充实了他的生活。只在没事做、没朋友见面时他才会发烦。而他的朋友也如此多样:和尚、官僚、尼姑、妓女、医生、农民、道士、老妪、侠客、乞丐……正如他自己对弟弟苏辙说的:“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连一度成为政敌的王安石,末次见面的友谊表现也还是那样真挚动人:“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生活对他施展了魅力,而他那种热爱生活的性格又对别人(朋友和后代读者)产生了魅力。他以微笑对待着生活,人们也以微笑接受了他的作品(诗、文、画、字),甚至于他的“东坡巾”和“东坡肉”。

篇5:称赞苏轼的诗句

称赞苏轼的诗句有哪些呢?各位同学们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哦!

称赞苏轼的.诗句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东坡父子三)

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 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的浪漫豪放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世概》

宋神宗皇帝精辟地说:“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

宋孝宗皇帝称苏轼:“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

诗人陈毅元帅吟道:“吾读长短句,最爱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委员长高度评价三苏父子:“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篇6:苏轼自由的诗句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关于苏轼的简介资料:

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为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的不满,他的政治对手将他所有诗词收集起来,成为在朝堂上x击他的理由和借口,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之后被贬。

第二次是被贬惠州,但是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

第三次被贬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比上次更简单,新派虽然已经在朝堂上占了上风,但是为了将旧派彻底压的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所有的旧派人员被贬了一遍之后,为了以防万一又再一次被贬远,苏轼也在其中。

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诗人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文豪,在苏轼生活的饿那个时期可以称得上是无人能够比肩的一代文学大家,这样一个人无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从其一生的经历来看也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从其诗词的风格来看更是一个非常豪放的人,苏轼堪称才华四溢,作为官员也是一个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首先说苏轼是一个聪明的人,这从苏轼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苏轼的父亲苏洵在苏轼年龄还比较小的时候就醉心于仕途,在家里刻苦攻读,这样也为苏轼的早年家庭学习打下来坚实的基础,苏轼后来的成就离不开早年的启蒙。据说苏轼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二十一岁就参加朝廷的考试并且高中第二名,从以上就可以看到其天资聪颖。

然后再说苏轼是一个豁达和豪放的人,俗话说“文如其人”,苏轼的作品很少有小情调的自怜自艾,苏轼的文章充斥着一种强烈的生命力,豪放洒脱,有着一日千里的气概,即使是被遭遇了牢狱之灾后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那么豪放不羁,看到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到的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丝毫没有凄凄切切的伤感情绪,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苏轼豁达的胸怀和豪放的做派。

篇7:苏轼的优美诗句

苏轼的优美诗句1《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的优美诗句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优美诗句3《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的优美诗句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苏轼的优美诗句5《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的优美诗句6《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的优美诗句7《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的优美诗句8《赠刘景文 / 冬景》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篇8:苏轼的美味人生

苏轼在杭州做官时,对春笋尤为偏爱。春笋是竹子在春天新生而成的嫩芽,它被誉为春天里的“菜王”,有“蔬菜第一品”之称。苏轼每顿饭必有笋,他还笑言:“无竹使人俗,无肉使人瘦。若要不俗又不瘦,餐餐笋煮肉。”吃春笋的同时,他还特别钟爱喝芡实粥,芡实是睡莲科水生草本植物芡的成熟种仁,《神农本草经》说其有“补中,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的功效。苏轼每日一碗,将其作为自己的养生佳品,他说:“粥既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

苏轼一生坎坷,却始终微笑着面对生活,在汴州,还流传着他拼死吃河豚的故事。“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后来,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那里,他发明了流传至今的“东坡肉”,还写了一首叫做《猪肉颂》:“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不料,朝廷里却有奸臣进谗说他成天吃肉享乐,于是,苏轼又被贬到荒凉的岭南惠州。在那儿,他又迷上了荔枝,还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不幸的是,苏轼的诗恰被皇上看到,皇上想,我贬你到惠州不是让你去吃荔枝的,既然惠州治不了你,呵呵,没关系,还有天涯海角,苏轼遭遇到人生中最恶毒的迫害——贬谪海南儋州。

现在的海南是令人魂牵梦萦的旅游胜地,然而千百年前的海南却是个让人闻之色变的地方,毒蛇猛兽遍地皆是,瘟疫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有些人宁愿被杀头也不愿被发配到那里活受罪。然而,苏轼却来了,他来海南时已经过了花甲之年,貌似必死无疑的绝境,却这并没有困住他。原因很简单,他是苏轼。海南的生存环境艰难,苏轼却摇身变成一位野外生存专家,有诗为证:“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初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蛤蟆缘习俗。”他还欣欣然地喝着椰汁,然后将椰子壳戴到头上遮挡强烈的阳光,美其名曰“东坡帽”!

苏东坡在《老饕赋》一文里,给我们描绘了他理想中的一桌丰盛筵席:“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帶糟。”翻译过来就是猪脖肉、秋蟹、蜜饯、羔羊、蛤蜊、糟蟹,这些都是很常见的东西。可见,苏轼心中的美食不是铺张浪费型的,而是经济适用型的。他一生起起落落,历经风风雨雨,接连遭遇贬官,但他每到一地却能吃得饱、睡得香,足见其随遇而安的豁达心态,令人叹服不已。

篇9:苏轼荔枝的诗句

2、摘来正带凌晨露,寄去须凭下水船。映我绯衫浑不见,对公银印最相鲜。

3、已教生暑月,又使阻遐方。粹液灵难驻,妍姿嫩易伤。近南光景热,向北道路长。不得充王赋,无由寄帝乡。唯君堪掷赠,面白似潘郎。

4、星球皱玉虽奇品,终忆戎州绿荔枝。

5、香连翠叶真堪画,红透青笼实可怜。闻道万州方欲种,愁君得吃是何年。

6、夕讶条悬火,朝惊树点妆。深于红踯躅,大校白槟榔。星缀连心朵,珠排耀眼房。紫罗裁衬壳,白玉裹填瓤。

7、王公权家荔支绿,廖致平家绿荔支。试倾一杯重碧色,快剥千颗轻红肌。

8、晚夺红霞色,晴欺瘴日威。南荒何所恋,为尔即忘归。

9、日日薰风卷瘴烟,南园珍果荔枝光。灵鸦啄破琼津滴,宝器盛来蚌腹圆。

10、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11、奇果标南土,芳林对北堂。素华春漠漠,丹实夏煌煌。叶捧低垂户,枝擎重压墙。始因风弄色,渐与日争光。

12、平昔谁相爱,骊山遇贵妃。枉教生处远,愁见摘来稀。

13、南村诸杨北村卢,白花青叶冬不枯。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支为先驱。

14、梅熟已过南岭雨,橘酸空待洞庭霜。蛮山踏晓和烟摘,拜捧金盘献越王。

15、料紫垂先熟,高红挂远扬。分甘遍铃下,也到黑衣郎。

16、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欲摘一枝倾一盏,西楼无客共谁尝?

17、颗如松子色如樱,未识蹉跎欲半生。

18、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橘得霜。燕脂掌中颗,甘露舌头浆。物少尤珍重,天高苦渺茫。

19、锦里只闻消醉渴,蕊宫惟合赠神仙。何人剌出猩猩血,深染罗纹遍壳鲜。

20、江驿山程日夜驰,筠笼初拆露犹滋。

21、红颗真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中庭种荔枝。

22、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23、传闻象郡隔南荒,绛实丰肌不可忘。近有青衣连楚水,素浆还得类琼浆。

篇10:苏轼秋天的诗句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墙里秋千墙外道。 —— 苏轼《蝶恋花·春景》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 苏轼《念奴娇·中秋》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 —— 苏轼《阳关曲 》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 苏轼《念奴娇·中秋》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 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 —— 苏轼《念奴娇·中秋》

篇11:苏轼积极的诗句

《定**》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着。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于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注释

⑴定**:词牌名。

⑵沙湖:在现今的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江城子》

宋代: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呢?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注释

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今山东诸城。

老夫:作者自称,时年三十八。

聊:姑且,暂且。

狂: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黄:黄犬。

苍:苍鹰。

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

太守:指的是作者自己。

看孙郎:孙郎,孙权。这里借以自喻。

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尚:更。

微霜:稍白。

节: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会:定将。

挽:拉。

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另解释为:天弓)

满月:圆月。

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

篇12:苏轼的赤壁

嘉佑二年中的进士,却又在熙宁年间夹在王、司之间左右为难,历遭排挤,一次次的得罪,一次次的累贬,使他看清了尔虞我诈的官场,敏锐地洞察了整个人世。那次从监狱出来,他太累了,狼狈地来到了这个叫黄州的地方。“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可以说,黄州的自然美是他发现的。自然给予了他更多的精神力量,让他洗去了人世的喧闹,寻到了无言的山水和远逝的古人。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让黃州的赤壁更加美丽,也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

可惜的是,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赤壁之战不是在那里爆发的,苏东坡的怀古怕是怀错了地方。真的吗?恐怕不是如此。

他的词所缅怀的是胜者周瑜:沉鱼落雁,美人英雄,风光无限;英俊肖像,姿态威武,风采动人;气宇不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词是赤壁,心实为已发,周瑜是宾,但主仍是苏轼。浓墨重彩,渲染出的英雄周瑜,不就是为了渲泄出自己身处逆境有志难伸的悲愤吗?人生如梦啊。

赋的主角却已转为败者曹操。当年,他可是“破荆州,下江陵”,军兵千万,气势洪大,水军船队,相接千里,军旗遮蔽,铺天盖地。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好一个盖世英雄惊天地!但苏轼只一句“而今安在哉”就把一切化为乌有。是啊,拥有百万雄兵,不可一世的曹操,一样沦为寇者,一样败于周瑜,更何况是被贬谪放逐的诗人呢?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一词一赋,一胜一负。就算苏东坡怀错了地方,那又怎样?一樽还酹江月。如果你认为世间只有文赤壁和武赤壁,那你就真的错了。殊不知这天地间还有一方赤壁,它藏在苏轼内心的最深处!站在这样的一方赤壁怀古,难道还需要地点?需要时间?他的赤壁,穿越了千年的历史,永恒地保留在他的诗篇中;他的赤壁,让他看清了人世,感慨了人生;他的赤壁,成就了他豪迈奔放、潇洒飘逸的一代诗风。站在苏轼的赤壁上,我们能感受到一种身处困境的大气与潇洒,一种面对凄苦的挣扎与超脱。

指导老师:黄海燕

篇13:苏轼的经典诗句

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出自《晁错论》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出自《浣溪沙》

4.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出自《浣溪沙》

5.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出自《江城子》

6.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后赤壁赋》

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自《饮湖上初晴后雨》

8.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出自《陌上花》

9.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出自《西江月》

篇14:苏轼的诗句的特点

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又以山水作品居多。他在写景的诗词上,普遍透露出以下几个特点:

1、豪放美。

如“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虞美人》)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壮观。作者从远处着墨,境界阔大,这是目光短浅者所不能言,更无从想象的。这种高远阔大的境界非登高而不能察,非胸襟宽广者不能有。

2、细腻美。

苏轼的写景词多注重细腻的描写,很是动情。如“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定**》)嫩叶上留下的雨水映射出太阳的光彩,和风吹送丝丝清香,沁人心脾。细腻的.刻画,真挚的情感,轻叩读者的心弦,了无尘杂,陶冶性情。

3、动感美。

篇15:苏轼描写长江的诗句

作者:苏轼 (宋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篇16:苏轼的老庄情结

苏轼对老庄可谓深怀景仰之心:“博大古真人,老聃关尹喜。独立万物表,长生乃余事。”同时苏轼与道家的渊源也颇深:“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苏轼对于各家思想的吸收融会皆是怀着完善人格的目的:“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而苏轼对道家最全面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其《上清储祥宫碑》一文中:“道家者流,本出于黄帝,老子。其道以清净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心慈俭不争为行,合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如是而已。自秦,汉以来,始用方士言,乃有飞仙变化之术,《黄庭》《大洞》之法,太上,天真,木公,金母之号,赤明,龙汉,开皇之纪元,天皇,太一,紫薇,北极之祀,下至于丹药奇技,符禄小数皆归于道家,学者不能必其有无。然臣尝窃论之。黄帝,老子之道,本也;方士之言,末也。修其本而末自应,故仁义不施,而韶镬之乐,不能以降天神;忠信不立,则射乡之礼,不能以致刑措。”可见,苏轼用一种非常理性的眼光来看待道家,他鄙夷道教的方术,而赞赏其合于儒家的思想。

一、初入仕途

苏轼二十一岁于嘉佑元年(1056)随父入京参加进士考试,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与弟苏辙同科及第。苏轼中进士后,二十五岁与父、弟再至汴京。授河南主簿,不赴。二十六岁参与制科考试,列三等,授大理评事,签判凤翔府,从此踏上仕途。处于顺境中的苏轼,在他的策论《贾谊论》中表述了自己的处世之道,他认为贾谊经不起政治打击,而致郁闷死去,是因为他“不善处穷”,面对逆境,老子倡“知足不辱”,就是一种“处穷”的良方。而这也预示了苏轼在日后的“穷”境中的“善处”。

苏轼在风翔三年还京,差判登闻鼓院,又授直史馆。因父苏洵病故,回乡居丧。熙宁二年(1069)再到汴京,判官告院。这时王安石正推行新法,苏虽也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状况,但在变法思想上与王安石存在分歧。他不主张遽变,反对“求之过急”,于是接连上书神宗,反时王安石变法方案,于是引起王安石一派的排挤。苏轼为了全身远祸,求为外任,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在此其间,苏轼提出“眼前勃溪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的建议,《庄子·外物》中提到“室无空虚,则妇姑勃溪;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道家追求的就是人的精神的绝对自由,“寓身物中,超然物外”,足以应对任何思想的束缚,最终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

二、黄州时期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陈副使,黄州可以说是苏轼遭挫的第一站,但思想旷达的苏轼却用淡泊宁静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用道家的“坐忘”“心斋”之法去修身养性。相应的,苏轼的文学创作也由黄州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正如苏轼自己所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原本荒僻冷落,贫穷落后,在苏轼眼里却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凄凉孤独的定惠院,苏轼却能体悟到“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虚静”境界,在赤壁怀古时,苏轼却能看到“人生如梦”的相对人生价值。道家的清净无为、超然尘世的思想,在苏轼那里已成为一种人生态度的旷达。

然苏轼于黄州赤壁所作的《前赤壁赋》感情要较之旷达要复杂得多,全篇的基调从乐到悲,又以乐作结。主客的对白其实就是作者本人内心世界的对白,从中可以看出他感情的波动:先从江山美景中引出作者的“羽化而登仙”的超然之乐;继从对历史人物兴亡的凭吊,陷入现实人生的苦闷;最后又从眼前景物出发,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在旷达中得到摆脱,从中可以看出苏轼感情的复杂性:政治上遭受打击后一方面保持乐观精神,另一方面却纵情山水,消极避世。距此三个月后,苏轼又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与前赋的幽静之景相比,后赋则表现出可惊可怖之感,同时后赋还写了道士化鹤的幻觉,迷离恍惚,带有比前赋更为浓重的虚无飘渺的色彩,更多反映了作者贬谪时的悲凉心情和对超尘绝俗的追求。但作者并未“羽化”而去,《庄子.缮性篇》云:“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缪也。当时命不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所以“坡仙”又顺从时命,继续留在人间放声吟唱。如同年所作的《临江仙.夜归临皋》,在前三句仿佛可见“坡仙”醉后狂歌,不理会世间的纷纷扰扰,紧接着,他借庄子之口发出“长恨此身非我有”的感叹,要解决世间的烦扰,惟有以通达代之,不执着于一端,只是随心所欲,自由任性而已,所以最后他发出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吟唱,想不到的是真的有人在读过此句后以为他这个罪人逃走了。其实尘世中的凡俗之人又怎能理解“坡仙”身困斗室,心游万仞的思想境界呢?“此身”虽“非我有”,但他的精神却是绝对自由的。

三、被贬杭州,惠州

至元佑六年(1091),苏轼以翰林学士奉旨召还京都。不久便被派知颍州,后又改知扬州、定州。旧党的支持者高太后病死,哲宗执政,新党人物又重新被任用,于是苏轼成为党争的牺牲品,被贬惠州。在惠州期间,苏轼又遭受了妻子病逝的打击,身陷巨痛的苏轼此时选择了道教长生久视的养生之术,并反视生命的本源,自觉守护他高贵、纯洁的人格。在此期间,他将陶诗几乎全部唱和了一遍。苏轼曾这样说道:“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染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渚人,皆莫及也……然吾于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动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与苏辙书》)的确,苏轼与陶渊明在社会经历、思想性格以及处世态度方面都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所以,苏轼才会一再表示:“渊明神似我”,甚至说“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但二人又有明显的不同。白居易《中隐》诗:“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樊丘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陶渊明是俗世绝决的“小隐”之士,他身与心俱能达到自然放旷的境界,当身处樊世时,心灵的干扰自然少了。而苏轼却选择了“中隐”,他并未如白居易所说的“致身吉且安”,他的身遭打击束缚,心却能畅游于天地之间,这种境界是陶渊明远远比不上的。

四、最后的归途

绍圣四年苏轼已六十多岁高龄,又被改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即被流放到海南岛。当时海南地处天涯海角,境况极其荒凉,生活极端艰苦,“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与程秀才三首》之一)。但苏轼不戚戚于个人的忧患,他在儋州写的《观棋》说:“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胜和败的差别,象其他事物间的差别一样,是客观的存在;但苏轼的否定,却使他在屡遭贬逐中保持乐观不屈的精神,保持生活,对风土人情等的热爱。相应的他的文章也达到了令世人望尘莫及的高度 。绍圣四年的夏天,苏轼渡过茫茫的大海,登上海南岛,前往贬地儋州,路上遇到一场“清风急雨”,遂作诗《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作者在这里尽情驰骋其丰富的想象,他以谪仙的身份尽显己才,让神思在风涛奇幻怪谲的海上天马行空。这正合了《庄子》“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如“乘云气,骑日月,而游手四海之外”(《齐物论》),这些纯乎是依思维想象而达到的一种自然抑或自由,给人的印象是“虚”“远”,不可及,真是逍遥脱俗之至“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

苏轼思想旷达,随遇而安,在黄州,惠州,儋州,他都要造房子,都准备在那里终老。他的经济生活并不太好,但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造房安家,做着长处的打算,他的这种生活态度,确已达到了“任情逍遥,随缘放旷”的境界。

元符三年,徽宗继位,苏轼获赦北还,不料第二年行至常州时病死,结束了他宦海沉浮的一生。苏轼于去世前一年作了一首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可谓是他思想上的又一次新生。一次又一次的人生悲喜遭遇,仿佛是对灵魂的洗礼,最终呈现出了一尘不染的本来面目。此时的苏轼超越了儒释道的精神,回归到混沌未分、天人合一的境界。

遗世独立的坡仙在茫茫尘世间,用苦难去修炼身心,故“东坡病亟时,索沐浴,改朝衣谈笑而化,其胸中固无憾矣”(黄庭坚《与五庠周彦书》),最终他超越了生命的局限,回归到了生命与自然的本来和谐。

上一篇:中学生学习方法漫谈下一篇:小学美术冀教版5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