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怎样让学生个性飞扬

2024-07-20

语文课堂中怎样让学生个性飞扬(精选9篇)

篇1:语文课堂中怎样让学生个性飞扬

语文课堂中怎样让学生个性飞扬

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一、在自由活动中飞扬个性

陶行知先生倡导了孩子的“六大解放”: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和嘴巴,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嘴巴动起来;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学生在学习中玩一玩,贴一贴,这样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解放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不仅限于课堂。

二、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

所以,语文教学要注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自由的活动中觉得阅读是快乐的、是有价值的。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自由、健康、向上的良好个性,让学生的健康个性在活动中得以飞扬。

篇2:语文课堂中怎样让学生个性飞扬

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现代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统一,以此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出21世纪的合格人才。而传统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汉语语法、词汇、阅读分析教学,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应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宽,注重人文教育,使语文学习与生活成为统一的整体,使学生的心理、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课堂就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1、能力是学生自我构建的。学生认知能力自行建构的,学习及发展是一个社会化及协作的活动,因此,授课教师都鼓励学生协作式学习,教师则扮演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使学习活动应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丰富他们的经验,形成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按新课标的精神:“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育人思想已成为语文教学新格局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学的目的将必然由侧重于知识积累转向强调能力训练、思维训练和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人格素养的培养,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意识和鲜明的时代色彩。所以教师把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化载体,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好比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从而走向课文作者;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

2、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贝多芬曾经宣言:“王公贵族有千千万,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每个学生都有其存在的特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个体。读书的停顿不再要求整齐划一,情感的表达不再要求一模一样,学生的表达方式可以说、可以读、可以画„„课堂不再是机床,只是把学生冲压成某种质地的零件;课堂也不再是作坊,只是把学生塑造成某种形式的陶胚;课堂更不是流水线,只是把学生组装成整齐化一的产品!课堂成为因材施教,注重个体灵性与情感的涵养,成为发酵创新思维的工厂;课堂因人而化,注重个体悟性与理性的开启,成为丰富创新能力的武库。教师心中装着自己的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因为他们知道:如果经常沉默,他将在自卑的风雨中没有开放就迅速地凋零;如果总是说“是”的学生,他将在别人的阴影里重演毫无新意角色;如果说“不”的学生,他将在思索的火花里点亮自己光辉的前程!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

3、语文学习本质上是创造性的学习,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把今天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语文学习仅仅被理解成文字学、语法学的钻研,就有失偏颇。语文教师抓住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契机,根据学生的情感倾向、认知水平、学习心态、信息反馈、个别差异,教师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的思想美,艺术美,情感美,语言美,让学生有选择地模仿语句和文章的写法,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语文。授课教师的课堂阅读教学都重视“品味”,强调朗读。在“品味”中,让语言自觉不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语感和语用能力。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到语文的真正本领——写作,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计算机辅助教学创造了一种学习新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解决教学重难点,由于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他们要掌握间接经验,信息传递对于学习来说是必要的课堂教学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所有有价值的汉语言文学知识随时随地提供给学生,而且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新知识的创造中来,与所有的人共享,从而丰富汉语言知识新教学环境下的教与学,使得语文教学内容自然生活化,时空立体化,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超前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篇3:个性化阅读让语文课堂神采飞扬

轻松愉快的氛围是个性化阅读的前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也说过“教人规意趣, 必不乐学”。因此,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醉于书间, 沉于文字, 在愉悦的学习情绪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究, 使其潜能、个性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展、发挥。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 我特别注意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点拨、追问。个性化阅读境界必然实现创造性阅读。阅读创造的基本内涵是“读出个性”, 正确途径是“先入后出”。创造性阅读主要适用求异思维, 从正向和反向思考问题, 对文本进行反思、审视才能实现。因此, 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阅读氛围, 在这个“平台”上教师民主对待学生, 善于倾听, 学生敢于表达, 乐于表达, 这样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 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解放和发展, 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培养和提高。如教《天鹅的故事》, 课前我让学生欣赏了美丽高贵的天鹅图片, 学生的情绪特别高涨, 在观看时不停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对文本产生了浓厚而愉快的阅读兴趣, 这些都为后来课堂上学生精彩而又有个性的见解和表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灵活多样的训练是个性化阅读的保证。阅读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灵活多样的阅读训练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与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一是读书方法多样性。正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读”是我国最古老的但又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每一节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 老师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 自主选择相关内容和阅读方式, 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可以大声朗读, 可以小声试读, 也可以无声地边读边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帮助学生思考、感悟、体味、传情。例如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时, 我放手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喜欢自学的同学独自大声朗读, 喜欢小组合作的同学可以与同位互读、评读, 还有同一个小组里的几个同学分角色朗读, 孩子们读得有声有色, 说得神采飞扬, 有的说仿佛看到了碧绿的荷叶像一把大伞撑在阳光下, 也有的小朋友说自己也想变成一个大大的荷叶让所有的小青蛙都来过过“蹦蹦床”的瘾……不同的读法, 让学生各得其所, 收获甚多, 于无声处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促进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二是学习方式灵活性。学习的方法是因人而异, 多种多样的。因此, 在课堂上作为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或快速浏览或轻声朗读, 或大声朗读或无声默读, 或圈点批注或画出重点, 或翻阅工具书或潜心思考, 形式要多样, 方法要灵活。这种还主动权于学生的做法, 既可以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丰富孩子们个性解读的多元性。例如教学《燕子》一文中写春天的美景“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 绿的叶, 各色鲜艳的花, 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 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片段时,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 引导学生通过高声诵读并想象画面, 在想象中领略文本给予他们的精彩, 课后可以引导学生背诵积累生动语句, 还可以提起画笔描绘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总之学生学习的方式要灵活多样, 只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才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反思与批判是个性化阅读的灵魂。俗语说: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个性化阅读应该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要想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 有独到的阅读体验, 就必须学会批判地接受, 正所谓“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 一个学生学习课文, 只有勇于批判, 善于批判, 才能显示出他的独到见解, 彰显出他的特有魅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 要时刻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允许他们“与众不同”, 允许他们“鹤立鸡群”, 引导学生勇于质疑, 获得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努力追求真正的个性飞扬的阅读教学, 其关键是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感悟。由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不同, 每位学生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 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学生的这种多元理解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 教师要珍视、尊重这种理解并大加鼓励。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 允许学生见仁见智的解读作品, 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时, 没有利用参考书中的现成答案, 而是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么冷的下雪天, 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一石击起千层浪。是啊, 如果他不在钓鱼那又是在干什么呢?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 粉妆玉砌, 渔翁之意不在鱼, 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 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 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真是一语双关啊!是的, 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 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 精彩至极。以体验、感悟为灵魂的教学, 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 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一个读者的个性心理、感情生活经历不同, 也就决定了他们的阅读体验不同。因此, 阅读是最富个性化的活动,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应该是多元的。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 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让个性阅读达到神彩飞扬的最高境界,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进行独立阅读和思考, 获得自主成长的力量。

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师要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 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 倡导批评阅读,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生成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轻松愉悦,前提,灵活多样,保证,反思与批判,灵魂

参考文献

[1]陈海霞.追求个性化阅读让语文教学绽放七彩[J].基础教育研察与探索, 2011, (3) :52.

[2]作文阅读个性化[J].2010, (6) :27-28.

篇4:语文课堂中怎样让学生个性飞扬

【关键词】个性阅读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41-02

阅读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伴随着一个人的终身。同样,阅读在语文教学中也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是解开语文教学之谜的关键,可见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而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应试教育的主宰,容不得学生的任何自由和创新,一切以标准答案为依据。学生在阅读上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抑,对语文课兴趣全无。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深感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之弊,也常常为之困惑、苦恼,为此进行不懈的探索,寻求阅读教学的新境界。在我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我感触颇多,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阅读的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很多学生之所以认为语文阅读学习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展开积极思考,大胆创新,故而给学生造成审美疲劳。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中,应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或转换文本形式,或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快、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开展阅读学习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兴趣: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台湾蝴蝶甲天下》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各样蝴蝶飞舞的动画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蝴蝶朋友,然后出示蝴蝶飞舞的图片,把它们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顿时被激起。在学习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感受“200多万只蝴蝶成群结队在树木花丛间、山石溪水畔翩翩起舞,犹如片片彩霞在空中飘动。游人来到这里,仿佛进入了神秘的仙境,顿时感到目不暇接,心旷神怡”.的境界时,我又采用了播放录像的情景教学,学生很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兴趣:

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还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一位教师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课件随着哀伤的音乐出现了美国洛杉矶那次大地震留下的珍贵图片,再加上老师“煽情”的语言描述,将学生的情感拉向了地震的惨烈现场,并使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感活动进一步在课堂上扩散,直至形成弥漫于整个课堂的情境气氛。大家的情感都沉浸在地震后留下的一片片瓦砾中,一堆堆废墟中。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境,学生“触景生情”,被激发的情感活动引领学生奔向更深次的学习。

3、依托各类朗读评价,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学生的口说教师想说的话,并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阅读教学中,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因而,朗读评价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对学生的言行作出正确的评价,并予以赞美,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天底下谁都喜欢表扬。当孩子经过努力,终于把一个长句子读得准确而流畅时,他们多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啊!如果孩子能把课文读正确了,我们可以说“不简单!你能读准这么长的句子。”孩子听了,心里一定很高兴,学习劲头就更大了。如果孩子把课文读好了,我们可以说:“读得这么好,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我就不信只有××读得好,还有其他小朋友一定读得更好。”如果学生确实无表扬肯定之处,我们也可以把批评“包装”一下,用婉转的语言表达:“如果……那就更好了。”

二、营造宽松的氛围,个性在阅读中飞扬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言论自由氛围,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討论,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个性在阅读中充分飞扬。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用单一的评价尺度限制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另外,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体验多彩的教学内容,使阅读教学向课外、课后延伸。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为了学生的情感,增加生活的体验与积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多带学生走出课堂,或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文学作品中感受祖国文字的美妙,感受祖国千年文化的辉煌。

篇5:让体验在语文课堂中轻舞飞扬

让体验在语文课堂中轻舞飞扬

【内容摘要】华东师范大学袁振国教授说:“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得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为学生设计体验活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的过程。”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鲜活的个性,关注学生独特的体验。由于语文学习的材料形象生动,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体验的必要性。本文从“创设情境,引导体验”、“激发情感,丰富体验”、“唤醒生活,升华体验”三个方面来有效地引导学生充分、自主、创造性地去感受、去体验。

【关键词】体验 有效 语文课堂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作为一种以教师为本、以书本为中心的认知教学,重复着师教生学、照本宣科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根本没有把活生生的学生当作学习语文的主体,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漠视人的个性差异,更谈不上文学语言在心灵深处的独特体验。

所谓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对教学情境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进行体验,并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幸福,达到促进其主体充分、自由地发展的目的。

在教学中,为有效地引导学生充分、自主、创造性地去感受、去体验,我做了一系列的尝试,摸索出了一些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导体验

“入境始与亲”.课堂上,我努力运用多种手段,创设一个恰当的阅读情境,去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去撞击他们的心灵,给他们铺垫一个情感基调,让他们自发地关注,全身心地投入。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诱发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的话:“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由于小学生受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的限制,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

如: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时,在开课之后,首先向学生播放一段一群小鱼在大海里游来游去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小鱼在大海里快活地生活的情景,然后话锋一转:不久,潮水退了,可是有许多小鱼却留在了沙滩上,困在了浅水里,再也回不到大海,这可怎么办呢?这样的导入,形象直观,能激发同学们对小鱼命运的关注和学习的情趣。

在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我精心制作了导入课文学习的课件,即先是高楼林立、马路纵横交错、汽车奔驰的诚实布局图;然后原图不变,将马路变成河道,汽车变成小艇,小艇穿梭于街道之中导入时,先让学生看课件(街道变河道,汽车变成小艇),再去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体会威尼斯这座诚实的独特风情。

这种设计,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形象直观,巧妙有趣,能为学生增添学习的兴趣,为学习、体验本课作好铺垫、引领。

2.人物置换,引导体验

当学生充分发挥其体验的积极性时,就会对课文中的情感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升华,从而形成新的情感信息,储藏于更深的“信息仓库”.这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对保留在心中的情感信息细细品味,总体把握,寻找“弦外之音”、“言下之意”,升华体验,达到顿悟。使用“人物置换”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让学生把自己放到课文中人物的位置,替换人物去做、去说、去想,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请看案例(《赤壁之战》教学片断):

师:当曹操听说黄盖愿意前来投靠的消息,他会怎么样?

生:他很高兴。

生:他很兴奋。

……

师: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来演一演曹操,咱们看看哪个曹操最像。

生1:大摇大摆地走上讲台,仰面大笑:“哈哈哈,黄盖要来投降了,这回咱们可是稳操胜券了。”

师(对着表演的学生问):曹操你怎么这么自信?

生1:因为本来就是敌弱我强,这回有黄盖来投降,我军更是如虎添翼,不胜才怪呢!

师:原来真有恃无恐,怪不得这么自信。谁再来演一演曹操。

生2:大摇大摆地走上讲台,仰面大笑:“哈哈哈哈,识时务者为俊杰,黄盖倒不失为一个英雄。”

师:小心啊,曹操,当心兵不厌诈。

生2:不用担心,就是假投降我也不怕。对方区区30万兵马,我军80万,这不是拿鸡蛋碰石头吗?我还怕他不成!

正是在这样的表演中,学生通过角色换位,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但领悟到了曹操失败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在学生心目中也因此而更为丰满。曹操的轻敌,曹操的刚愎自用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想像体验, 领会情感。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我抓住儿童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某一支点作为启发想象的发散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诱发学生内心的体验;让他们在想象中巩固知识,在想象力中接受爱憎美丑的教育,在想象力中培养思维能力。

请看案例《卖火柴的小姑娘》一课第一――四自然段的教学:

1.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整天呢?(变红“一整天”)让我们跟随在小女孩的身边看一看吧!凛冽的寒风抽打着她瘦弱的身体,小女孩哆哆嗦嗦地向前走着,边走边叫卖……也许,她走到了一位抱孩子的贵妇人面前,你看到了什么呢?也许,她光着脚,边喊边追赶着一辆拉着一位男士的马车,事情又将会怎样发展呢?也许她走到一家杂货店的门口去叫卖,接下来,你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幕呢?来,请选择你看到的一个画面写下来吧!(学生写“画面”,教师巡视指导)

2.跟随在小女孩身边,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小女孩来到一位贵妇人面前哀求到:“夫人,请您买一点儿火柴吧!”“走开,我不想买……”

师:你想象得丰富,还用生动的语言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这幅画面,还有不同的吗?

生:“大叔,我一整天没吃东西了,请您买一些火柴吧,买一点儿吧!” “快滚开,不然我就放狗咬你了……”

3.从大家的笔触里,我们感受到了小女孩的一次次心酸,让我们来再现她的一整天吧!

师: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的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火柴沿街叫卖:“先生,请买我一点儿火柴吧!”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起音乐)寒冷的清晨,小女孩沿街叫卖――(学生1朗读自己描述的“画面”);在人们的冷漠中,她走到了中午,渴望着能卖出一根火柴-------(学生2朗读自己描述的“画面”);雪更大了,夜色中依然可见一个瘦小的身影――(学生3朗读自己描述的“画面”)。夜幕无情地降临了,就是这样整整的一天啊!一起读!

4.不仅寒冷、饥饿侵袭着她,而且因为没有卖出火柴,有家不敢回,没有过年的欢乐,更没有亲人的关爱。(板书“没有欢乐”、“没有爱”)

师:小女孩的可怜足以拨动我们每个人的心弦,哪位同学愿走上前去安慰一下她呢?

生:跟我回家吧,我会让你吃上一顿热乎乎的饭菜。

师:如果当时小女孩能遇上你,那该多好啊!

生:别害怕,别难过,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

师:你们都是善良、有爱心的孩子!

小女孩的可怜、悲惨,不仅表现在她又冷又饿上,还表现在没有人去关心她、帮助她,这“可怜”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人情的冷漠,这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种愤愤不平之情。为了达到这样的体验、感悟,本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充当“贵妇人”、“车夫”、“杂货店老板”,想象当小女孩向这些人叫卖火柴的时候会遇到什么情况。学生依据课文中写的“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她一个硬币”,会想象到小女孩叫卖时处处碰壁的遭遇,从而体会小女孩的遭遇极其可怜,进而体会社会的冷漠、人情的冷漠。在这里,让学生充当某一角色,然后创造情境再现当时小女孩的遭遇,会使学生体会得很深刻、真切,从而在体味小女孩的可怜之中感受到冷漠的社会、人情,产生一种同情之心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愤不平之感。

由此可见,这种“角色体验”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想象画面、充当角色、投入真情的感受、体验的过程,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它有别于客观地分析、理解,是一种主观的介入、投入和感受、体验。

二、激发情感,丰富体验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的体验会更加生动,更加丰富,更深刻。小学语言教材中有许多语言隽美、形象感人、情感丰富、可读性强的课文,文章中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

1.导语激情

从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对学生不仅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的感染作用。讲课的设计起着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乃至情感的作用。那充满激情、引人入胜的导语极易将学生导入艺术的境界,使之受到感染和熏陶。这就要求教师感情投入,深入研究教材,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基本风格,努力发掘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然后用爱憎分明的感情、真挚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去扣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入意境,也才能形成“双向投入”,从而使深刻道理渗透学生的心田。

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上课了,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教室里响起,音乐声中,教室引出导语:在漫长8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见作战、生死与共。当他们打败了侵略者,当他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厚的感情而来临时,有满头白发的大娘,有拄着拐杖的大婶,有失去亲人的孩子,他们赶紧迎上去,动情地说:“再见了,亲人!”从而,引出课题《再见了,亲人》。如此充满激情的语言渲染,极富感染力,很快就把学生的情感凝聚到深厚的情感中,为课堂教学做了感情上的铺垫。

2.音乐激情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有艺术。音乐通过对音乐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心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学沟通起来,教学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通感联觉中,能调节学生情感使其产生共鸣,能激发学生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收到异象不到的效果。所以将音乐恰当地引入课堂,可谓是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引导体验的好办法。

如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当学生读到“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时,《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响起,学生在充满深情的乐曲声中激情昂扬地诵读着。课文很快就读完,而音乐在延续,学生的情感在延续。此时,我们分明发现学生的眼睛是亮晶晶的,他们的表情是愤怒、敬佩、自豪的,他们的.心情是浓重的。此时此刻,学生和音乐达到了情感共振,任何的语言都成为多余,五壮士英雄形象已映入学生的心中。

三、唤醒生活,升华体验

阅读活动有一个重要特点,便是阅读主体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接受和理解读物。不同生活阅历的人,即使同时阅读同一本读物其感受和理解也会有差异,甚至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就是同一读者阅读同一本作品,由于本人境遇的变化,对读物的感受和理解也有变化。因此,阅读教材教学,教师尤其需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进行品味,挖掘出其隐含的意义。

1.联系生活,升华体验。

朱熹指出:”读书要切已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义理,须反过来就自家身上推究。“教师在教学时间可创设情境,努力靠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引导学生体验,从自身生活实践探究,说体会,话感受,不是浮于表面文字的理解。

我在教学《养花》一课时,曾发生过这样一个小插曲。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养花也有全身心的时候“,也是养花的乐趣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也很疑惑,”忧“和”泪“怎么也成了”乐趣“了?

生1:没有忧伤怎么有喜悦?正是因为有了前面的种种挫折,所以当收获的时候,作者感到更加的快乐。

师:说得好!生活中,类似的体验你有吗?

生3:我数学成绩一向很好,老师让我参加奥数班,可开始不入门,什么都听不懂,考试不及格,我很伤心。后来,在老师的指点下,我渐渐地入门了,虽然有时候做一道奥数题要花去很长时间,可是题目被我做出来的时候,这种高兴真是没法说的。

生4:我喜欢写作,也投过好几次稿,可前面几次一直是石沉大海,我都快失去信心了,要不是老师一直鼓励我,我真不想再投稿了。可后来有一天,一个同学拿着一本作文书从外面飞跑进来,大声宣布我的作文被选上了,我激动得都快哭了。我想要不是前面几次的是不,可能我也没那么高兴。

这样的事例不禁让我想到”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生活实际也是学生认知事物与体验情感的源泉。只有联系生活,才能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

2. 置身情境,深化体验。

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有目的地、适当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思考,从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如在教学《少年闰土》时,我让学生学着闰土的样,在课堂上刺猹。结果很多同学是握着胡叉(道具)刺猹,我马上指出这不是闰土的刺猹方法,闰土是”捏“着胡叉刺的。然后请学生捏着胡叉再刺,并体验一下”捏“和”握“着刺更狠、准、快,从而深深体会到闰土的机智能干。

体验学习的方式还有很多很多,如虚拟情境体验、再现情境体验、观察图片体验等等。不管采用哪种手段,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走进文本,走进生活。没有体验的教学如一潭死水,有了体验,才有接纳、认可、感悟、共鸣,也才有了生命和拓展。它使对文本、对生活的全身心感受。这是人生的真感悟,生命的真涌动。我们应该拨响体验这根弦,让学生透过语言的外壳寻找到生命的真善美,完成人文内涵的升华。愿体验学习之花在课堂教学这块肥沃的土地上魅力绽放。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5 湖北教育出版社 巢宗祺

【2】《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2 山东教育出版社 张运群

【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大胆体验的有效措施略举》2004.9 浙江教育出版社 吴艳云

【4】《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 .6 北京大学出版社 郑明江

篇6:让个性在阅读中飞扬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北苑校区王健龙邮编100012 内容摘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咀嚼语言,感受形象,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这是语文教学的高境界。实践告诉我们可以这样做:平等对话,张扬个性;多元品读,展示个性;质疑探究,激活个性;以写促读,凸现个性。

关键词:平等对话 多元 品读 质疑 自主探究 写作 个性

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沉闷、机械和模式化;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激发,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革除这些弊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应是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彰显学生的个性呢?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平等对话,张扬个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也意味着对话过程中每一个场景,都是彰显个性风采的契机,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构建平等对话的平台。如,有位教师教《木兰诗》一文时,有学生问:“古代女人都裹脚,木兰裹脚后,还能关山度若飞,还能驰骋疆场吗?”该教师说:“这与课文主旨关系不大,不必多想。”你看,一盆冷水浇下来,学生还敢质疑吗?而另一位教师在教《五柳先生传》时,学生问:“五柳先生是陶渊明吗?”这位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研究陶氏生平、思想、作品,比较两者之间有何异同。结果学生的结论精彩纷呈,有的说等于,有的说约等于,有的说大于,有的说小于,他们纷纷陈述自己的见解。理由,让人不由得称赞。此外,在对话中,还应允许一部分学生暂时保留自己并不十分成熟的意见,并让他们在对话过程中慢慢修正自己的意见,领会更为正确的见解。这样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不怕出错和失败,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信念、动机和需要,释放出巨大的潜能。所以说,尊重是一缕阳光,也是一种期待,只要我们现在给学生一缕阳光,他们一定会灿烂辉煌,反之,则会抹杀学生的个性,使课堂变为一潭死水。

二、多元品读,展示个性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由于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等不同,人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也不同;他们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由于这个因素,读者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对它的品读必然是多元的。

萧蕴说:“读、吟、诵乃至唱,是学习语言,体味意境不可缺少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与品位是相辅相成,诵读出之于口,品位会之于心,心口相应,相得益彰。

比如,《天净沙·秋思》一文,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读、个读、听读、配乐读、齐读,几次读后,学生已熟读成诵了,然后,我让学生说说读这首小令后的感受。学生经过思索后,纷纷发言: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它写出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的乡思。/它让我想起了“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小令寄情于物,借枯藤、老树、昏鸦、西风、马、夕阳,这些有形之物来抒发无限的凄苦之情,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枯、老、昏、古,几字用得好,秋风萧瑟中一派灰暗,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瞧,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审美标准进行了创造性地阅读,他们由文本引发出这么多的感悟,品出这么多美点妙要,这种品读吟诵,牵一发而动全身,张扬了学生个性,我们做老师的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质疑探究,激活个性

南宋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些名言警句,都强调了质疑的重要性。可以说,不疑不能激思增趣,不疑不能发展进步。可是,阅读教学中疑问是由老师设,还是由学生呢?刚开始,我担心学生不会问或满堂问不到重点,完不成教学任务,由我精问导思,把握重点,揭示主旨,其余由学生质疑。慢慢地,我把质疑的权利放下,由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问,我惊讶的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老师要解决的,当然,也有意外,如学《蜡烛》一文,就有学生问:“文中写到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到老妇人的近旁。文中类似的话描写了四次,我想问为何密集的炮弹偏偏没炸到老妇人,这是巧合,还是另有玄机?”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众说纷纭:

学生A:“老妇人很幸运,侥幸逃过一劫。这也说明上天总是庇佑好人的。” 学生B:“这是一篇战地通讯,通讯有其真实性,所以我认为是真实地巧合,而非虚构。” 学生C:“我认为这样写不但在结构上取得了前后呼应的作用,而且反复渲染了当时战争的氛围,可就在这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的环境下,老妇人却从容不迫地掩埋了苏联红军的遗体,这有力地突出了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的爱,对法西斯的恨。”

学生D:“我认为这样巧合,也许是德国士兵有意为之的。你想,方场很小且毫无遮掩,何况蜡烛的火光在夜晚是很耀眼的,敌人怎么可能炸不到呢?再说,无论怎样凶残的人也有柔弱的一面,这也许就是人性吧。也许老妇人的行为触到他们的哪根神经,比如说肃然起敬,再比如说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或亲人。”

„„

看,学生的思想无所羁绊,纵横驰骋,这哪里是课堂,这简直就是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喷发!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学习是件多么愉快的事啊!现在,我们班学生基本上都用过这种阅读方法,这种质疑为我的语文课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澜,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学生的个性也在自主探究中飞扬!

四、以写促读,凸现个性

如果说读、悟、疑、品,让学生体味了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含,提高了语感和文学审美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了独到的见解。那么,如何将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独特感悟表达出来呢?除了口头交流之外,还可以通过书面语言来进行表达。这种读写对接的形式,可以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并从文本出发,进行各种类型层次的写作训练。它不仅要求学生读懂什么,还要求学生读懂怎样表达,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还可以怎样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不仅仅是被动的能力训练,更是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动有效的体验,以写促读,在写中悟道,既避免买椟还珠,又不至于得鱼忘筌,鱼和熊掌兼得,读写兼顾,事半功倍。从而避免学生随意性的夸夸其谈和未经思索就脱口而出的浅薄,真正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凸现学生的个性。如,在学完《生命,生命》一课以后,我让学生仿写一句有关生命的格言。学生的习作耐人寻味:生命就是一场马拉松,要用激情和毅力才能跑完。/生命就像一支歌,有高昂也有低回。/生命就像一匹马,要靠自己去驾驭。/生命就像月亮,有着阴晴圆缺,每一种都应微笑以对。这些格言,其内容来源于学生与课文对话时的独特感受,来源于自己情感积淀基础上的富有灵性的表达。

这样的例子很多,平时教学时,我结合文本内容以自由写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与自我进行对话,进行多方面的体验。比如,学完《信客》,让学生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学完《海燕》,让学生发挥想象,写暴风雨来临时,海燕会对海鸥说些什么,等等,这种写作式的阅读,拓宽了学生的参与面,创造了全体学生参与的机会,极大地调动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了读书的主人,他们自然乐在其中了。

当然,个性化阅读方法很多,可是,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阅读中找到读书的乐趣,得到健全的心智,形成独立的思想,拥有自主的精神。我们期待着,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飞扬。

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王敏《写,语文课堂的另一种对话》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第2期

篇7:让语文课堂情感飞扬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需要激情,而孩子们阅读情感的激发有赖于教师的精心设计,有效诱导。丰富学生的认知积累、感情积淀,让学生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未学文先含情;有感情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宣泄情感,传情达意;教师激情渲染,让学生动情;情境创设,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把握;生成拓展,让情感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优秀品质,让学生与教材之间达到“文情合一”的境地,让语文课堂情感飞扬。

关键词:“含”情

“传”情

“动”情

“深”情

“留”情

语文是要有人文性的。语文课堂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需要孩子们情感的宣泄。但事实呢?在许多课堂上我们都能看到孩子们情感冷漠、举手稀疏,课堂沉闷而了无生气。究其原因,其责任在于老师,学生早已厌倦了条分缕析和空洞的说教的语文,但有些教师就是要把理性的分析强加于学生,而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冷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童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为凡夫俗子。”因此,改变这种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阅读教学倾向势在必行。那么,教者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孩子们的心灵与文本进行情感的交流呢?

一、丰富积累,让学生“含”情

低年级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少,很难在学生与课本之间产生自然而然的交流和感情的链接。这就需要老师为学生和文本之间搭建沟通的纽带,让学生丰富认知,积累经验,奠定情感基础。

1、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丰富感情积累。自然是最好的教材,让学生在大自然中看一看春的芬芳、夏的炽热、秋的忧郁、冬的纯洁;闻一闻草的清香、花的浓郁、叶的朴实------在他们心中便定能留下自然的美好,世界的五彩缤纷。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学生在学习写景类的文章时,便自然能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如《石榴》一文,在教学之前,我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石榴树的叶、花、果的样子,尝一尝石榴的味道,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情积累,课上学生读到文中对石榴树、石榴花的文质兼美的描绘,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带入朗读之中,也更能体会作者的感受。上课时小手如林,纷纷发言谈感受、谈认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实践活动。如一些科普、历史性故事,可开展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比赛、科学家故事大赛、“收集资料我最行”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了解文章时代背景,丰富感性认识。

3、电教手段恰到好处的运用也会对语文情感的营造与建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草原的早晨》、《拉萨的天空》《2008,北京!》等文章所描述的内容离学生生活太远,就可以利用课件、多媒体等展示画面,出示场景,让学生亲身感受,经验丰富了,未上课文之前,学生心中已饱含感情,教师在课堂上只要恰如其分地加以引导、点拨、提升,学生便可进入教师预设的情感轨道。

二、感悟朗读,让学生“传”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加强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其实就是一种对课文理解基础之上的感情宣泄。每个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可能是不同的,所以感悟基础上的朗读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也不一样,但都能使情感得到一定的释放。同时,通过朗读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情感的理解。如《狼和小羊》一文,学生初读感知时,我让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对狼和小羊的语气区分还不够明确。当分析完狼和小羊的性格特征之后,我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狼和羊的特点,学生很自然就把对狼和小羊的爱憎感情带入课文朗读之中,狼读得凶狠残暴,羊读得温顺可怜。朗读之后我让学生评议一下他们读得好不好,为什么这样读好呢?从而使学生从朗读中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此时的读成了学生宣泄情感、传情达意的载体。在孩子们畅快淋漓的朗读对白中,使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释放、升华,让课堂情真真意切切,真正实现了感悟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完美结合。

三、激情渲染,让学生“动”情

要想让学生情趣盎然,语文教师首先要成为有情人。课堂上,语文教师的激情能激活沉闷的课堂,碰撞出学生思想情感的火花。只有饱含激情的课堂语言,才具有强大的心灵穿透力,才能有效地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当然这里讲的是激情、真情,而不是矫情。俗话说:“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要想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与文本的情感的对接与共鸣,让学生受到感染。语文教师必须要以自己的真实情感去诱发学生,根据文本的需要或喜、或悲、或忧、或怒,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提醒的手势,都能赢得学生的欢愉与信任,都能让学生震撼,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如教学《孔繁森》一课时,孩子们很难理解优秀的援藏干部的内涵,所以体会不到藏族同胞对孔繁森的无比热爱之情。教学时我把孔繁森的事迹改编成几个感人的故事,然后深情地讲述给孩子们听,帮助他们感受孔繁森的伟大之处。当我讲到孔繁森身为书记,但生活简朴,与藏族同胞同甘共苦时,孩子们有些理解优秀援藏干部的内涵了;当我讲到孔繁森卖血捐助藏族的孤儿读书时,孩子们被感动了;当我讲到孔繁森最后因公牺牲后,留给妻儿的仅有几十元钱时,我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孩子们的眼睛也湿润了。在我的激情渲染之下,孩子们特别动情,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孔繁森的敬爱之情。

四、情境创设,让学生“深”情

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有时与教学内容在时空、经历上存在一定的差距。此时教者若一味地进行理性的分析或语言的熏陶是很难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有感而发的。若此时教师创设好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身临其境,必定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情景模拟就是一种好的情境创设形式。情景模拟,即把自己假想成文中描写的角色,进行角色替换,研究文中角色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再进行汇报表演。它是低年级孩子非常喜欢的形式,就如同过家家一样。但无论哪类课文,都要引导学生把心放进去,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情景模拟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丰富的人类生活。如《母亲的恩情》一文,年近50岁的孟郊出门求学,丢下年迈的母亲无人照顾,离别时,依依不舍,他的眼眶湿润了。学生一时很难理解孟郊和母亲当时依依惜别的深情。我便让学生扮演成孟郊,我就是那年近花甲的母亲。我故意扮成步履蹒跚、老眼昏花的老太太,为“孟郊”送行,学生看到我走路都跌跌撞撞的样子,担心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母亲,你这么大年纪,孩儿不能在身边孝顺你,还要让你深夜为我缝衣服,为儿担心,我真的是不孝呀!”

“郊儿,只要你平安无事,妈妈再苦再累也没关系。” “母亲,你对我的恩情,你叫我如何才能报答的了呢?”

-------孩子们在换位思考中,在情境的渲染下,体会到母亲的伟大,母爱的广博,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孟郊当时当地的心境,感悟到《游子吟》这首诗所包蕴的思想内涵,使学生的感情得到进一步深化。

五、生成拓展,让学生“留”情

课本是语文教学所凭借的重要载体。《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生成拓展,不仅让学生理解文本所传达的感情,表达文本的情意,而且要让这些情感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并成为他们受益终生的品质。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描绘山川秀丽壮阔和叙述历史悠久文明的文字,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利用课文中描写至亲至爱的篇章,教育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利用跟自然环保相关的段落来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责任------如教学《沉香救母》一文,同学们纷纷被沉香对母亲的孝心所打动,我抓住这一有利的契机,教育学生在家也要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并开展“我为父母尽孝心”活动,要求学生从现在开始付诸行动,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一个月后开展总结交流会,表扬一些表现好的学生,让“孝顺父母”这一优秀品质在学生身上扎根。

可见,语文课堂光有激情、热情、深情还不够,语文情感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这些“感情”永远留在学生心中,内化为学生优秀的品质,并成为指导他们人生道路的航标,让他们成为情感丰富而真挚的下一代。

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文学作品无情不成文。每一堂语文课从头到尾都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我们应根据具体课文内容,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法帮助学生搭建起与教材之间的心灵桥梁,让语文课堂情感飞扬,从而达到学生与教材“文情合一”的境地。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11月期刊

篇8:小学语文:让学生的个性飞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他们才会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到轻松和愉快, 乐于学习、享受学习, 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而一个精彩的导入,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保持整堂课的兴趣。因此, 我们要重视导入的设计。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 我先用多媒体播放了各种各样鸟的图片, 然后通过故事导入新课, 这样, 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还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激活他们的思维。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他们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合作和交流的双边活动。因此,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将自己由课堂的主角、主宰者变为学生的启发者、合作者, 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课堂学习中积极动手动脑, 保持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 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如在学习《群鸟学艺》时, 我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导入后我提出了几个问题,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在书中找答案或同桌讨论,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批注。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思考, 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语文和其他学科不同, 有很大的灵活性, 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放飞思维, 大胆想象, 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而对不同的意见,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辩论或者讨论的形式来解决,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无拘无束的发展。这样, 通过交流, 学生就会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如在学习《群鸟学艺》一文时, 最后我问学生:学了这篇文章, 你有什么启发和收获?多数学生按照正常的思维来回答问题, 都说“只有认真、努力、谦虚学知识, 才能掌握真正的本领”。但其中一个学生的回答让同学们又展开了激励的讨论。我并未否定他的回答, 而是让学生互相讨论, 通过讨论和教师的正确引导, 全体学生对这个故事都有了正确的理解。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选编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佳作, 语言都是优美的, 语境的描述都是美妙的, 思想教育都是有深意的, 想法和见解也都是新颖和独特的。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学生理解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去感悟课文的内涵, 如通过朗读比赛、朗诵会的形式挖掘学生的潜力, 使他们都有个性张扬的机会。朗读过程中, 学生能够通过字词来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也能积累好词佳句, 这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好的帮助。如在学习《群鸟学艺》一课时, 我让学生把各种鸟的语言反复阅读, 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 鼓励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 学生通过多读、多感悟, 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活跃。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尊重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真诚, 我们才能成为学生的朋友, 与他们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学生, 只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压抑他们的个性, 使他们对学习失去自信, 丧失兴趣。因此, 不管是在课堂上, 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都要关心学生的发展和变化, 尤其是关注后进生的一言一行, 为他们创造一切条件,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爱,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只有这样, 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都被激发出来, 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那么, 怎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分层设计一些问题, 从而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更加努力地学习。此外, 教师还要经常与学生沟通, 并鼓励他们, 这能给学生心理上带来安慰, 使他们喜欢上语文教师, 进而喜欢上语文课。

篇9:语文课堂中怎样让学生个性飞扬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人新课时,我采川了故事导人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表示鸟的图片,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更容易让学生人情入境,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画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巾,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干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品睐成功的喜悦 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乍为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同时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f.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门的学习兴趣,让课堂上这一部分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彩。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生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涝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肯定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信心,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温暖,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上一篇:公园景观设计要点下一篇: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选题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