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政策研究室

2024-09-01

安徽省政策研究室(共9篇)

篇1:安徽省政策研究室

安徽省烟叶收购价格政策

全国烟叶收购价格按照区域分为四大价区,我省皖南烟区属于“二价区”,皖北烟区属于“三价区”。各烟叶产区严格遵照执行,并于烟叶收购期间向烟农公开收购价格。

不同价区烟叶收购价格不同,2007年各价区中准级烤烟(X2F,下同)收购价格,一价区为525元/50公斤,二价区为520元/50公斤,三价区为500元/50公斤,四价区为455元/50公斤。2007年,国家局规定,烟叶收购价格在原有基础上每50公斤增加20元煤炭补贴。

2008年全国烤烟收购价格在2007年的基础上平均提高20%。各价区中准级烤烟(X2F,下同)收购价格,一价区为640元/50公斤,二价区为625元/50公斤,三价区为590元/50公斤,四价区为535元/50公斤。

附表:2008年烤烟收购价格表

2008年烤烟收购价格表

单位:元/50公斤

篇2:安徽省政策研究室

问: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家里只有儿女都缴纳养老保险,每年每人100元,需交,父母才能享受到每月60元的养老金,如儿女有一个未交,其父母就不能享受养老金。

问是哪家保险公司,这是真的吗?如果我现在买了,到我子女未买那么我交的保险费那不是全部拿不到?

[安徽省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

篇3:安徽省政策研究室

从目前的理论研究来看, 国内很多学者的研究集中在安徽省茶叶出口现状的自身分析, 较少涉及到安徽省与其他竞争省份的现状与现行政策的比较研究, 这对于决策部门、经营机构制定决策可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从安徽茶叶出口研究的现有理论, 以及主要竞争省份茶叶出口现状及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重点着眼于竞争省份茶叶出口的现状与政策分析, 以期为相关政府部门、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一、安徽省茶叶出口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安徽省茶叶出口在安徽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理论界对此也非常关注。曾凡银 (2003) 指出安徽茶叶应该从提高技术含量、提高品牌竞争优势、进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的龙头企业等方面夯实茶叶基础, 培养外贸竞争优势。廖万有 (2003) 利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 从农业国际化的角度分析安徽省茶业的比较优势;汪春园 (2005) 从茶园基础、茶叶产品和茶业产业化3个方面阐述了提升安徽茶业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包建华 (2006) 提出安徽茶叶可以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走产业集群道路, 并且从五个方面来分析安徽茶叶的竞争力。从目前查阅的关于安徽茶叶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文献来看, 多数是从定性角度来分析安徽茶叶产业的发展, 较少从定量的角度来分析, 且研究的时间距今将近十年。今天再来研究这个问题, 需要考虑安徽省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

二、安徽茶叶主要竞争对手现状及政策分析

中国的茶产区主要分为四个, 主要是华南茶区、江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其中华南茶区 (即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海南) 是我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 其中福建省是我国著名的乌龙茶产区;江北茶区 (即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地) 是绿茶的主要产区;西南茶区 (即云南、贵州、四川及西藏东南部) 是我国产茶历史最悠久的茶区;江南茶区 (即安徽、浙江、湖南、江西、江苏等) 是目前我国的主要产茶区, 主要以生产绿茶为主。本文从四个产区分别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省份来分析国内各茶叶产区的茶叶出口现状及现行政策情况。

(一) 福建茶叶出口现状及政策分析

早在5000多年前, 福建就已经发现和利用茶叶的经济价值。到现在, 茶叶已经成为福建的重要出口创汇产品之一, 其生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但是福建茶叶的出口竞争力并不是很强, 因为它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均较低, 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竞争优势。陈荣冰早在2002年就指出, 福建茶叶的卫生质量是影响茶叶销售的主要障碍, 将关系到福建产业的兴衰。福建省茶叶出口在我国茶叶总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 主要出口日本、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其中65%出口到日本。这些主要出口对象对我国的茶叶制订了近乎苛刻的农残限量标准, 筑起了近乎苛刻的“绿色壁垒”。

从目前的数据观察, 近十年来虽然福建茶叶产量年年增长, 但是福建茶叶出口一直呈现波浪式的下降趋势。2012年, 福建省发布全国第一部为发展茶产业而专门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 条例中提出建立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鼓励茶叶生产企业制定严于茶叶质量安全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创新适合茶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增加对茶产业项目的信贷投入;鼓励茶叶品牌建设, 争创各级各类名牌产品;实行茶叶质量可追溯制度等举措, 为福建茶叶产业经济快速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保驾护航。

(二) 山东茶叶出口现状及政策分析

山东省茶叶贸易发展距今只有几十年的时间, 逐渐形成了以绿茶为主的生产格局, 成为我国北方的产茶大省。山东省现有茶叶加工企业1000多家, 其中年销售额超过一千万的企业有20余家。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 山东茶叶出口商大多都是小型企业, 茶叶加工简单、经营分散、资源实力匮乏, 难以形成有效的国际竞争力。

2011年10月欧盟推出严格的进境检验措施, 有关专家认为, 欧盟新规提高茶叶出口门槛, 推动山东茶产业重新洗牌, 增加了山东茶叶出口的难度。目前山东正在积极调整优化茶叶产业链, 增强其出口竞争力。2014年2月, 山东省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2014—2020年) 发布, 提出建立完善茶树良种繁育体系、创建优质高效示范园区、加快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打造加工龙头企业和知名名牌、完善茶叶质量标准体系、挖掘茶叶文化内涵等发展重点, 力争到2020年, 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50万亩, 采摘面积40万亩, 分别比2012年增长60%和85%;无性系良种覆盖率达到30%以上, “三品”认证茶园面积达到60%以上;茶叶产量3万吨, 干毛茶总产值60亿元, 分别比2012年增长130%和200%;主产区茶农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三) 云南茶叶出口现状及政策分析

云南是我国的第三大产茶省。多年来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茶叶成为云南省传统出口商品, 出口每年创汇千余万美元。茶叶产业是云南经济作物中继烟、糖之后的第三大产业, 仅普洱市, 2010年全市茶园总面积就达到318.29万亩, 其中:现代茶园面积139.99万亩 (采摘面积100.05万亩) , 野生茶树群落面积117.8万亩, 栽培型古茶园面积18.2万亩, 茶树林成活面积42.3万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近两年云南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福建、浙江等省区 (2014年云南茶叶产值2.5亿元, 平均每千克33元, 与福建、浙江等沿海茶区有较大差距) , 云南茶叶产业面临着新的竞争压力。

目前, 云南茶叶开始走品牌创建之路。云南的红茶、普洱茶其滋味、汤色、香气以及已经证实的保健作用, 具有品牌创建的良好基础。2011年普洱市“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发布, 提出通过建设生态茶园基地和新型清洁化生产示范厂, 清理、整顿规范茶叶市场秩序, 构建茶叶科研服务体系, 发展茶文化旅游等举措, 不断完善现有茶叶专业市场的功能, 力求在2015年在思茅区南部规划建设占地面积达600多亩的“普洱茶交易中心”, 成为吸纳省内外茶叶资源, 辐射国内、国际的大型茶叶专业交易市场, 将普洱市打造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普洱茶原料和成品茶交易集散地;不断创新交易体系, 努力把茶叶交易进入期货交易平台。

(四) 安徽茶叶出口现状及政策分析

安徽既是产茶大省, 也是茶叶出口强省, 自改革开放以来, 安徽省茶叶对外贸易一直保持强劲态势, 无论是出口数量, 出口创汇能力或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均处重要地位。安徽是我国绿茶的主要出口省份。据我海关统计数据显示, 2012年安徽省绿茶出口2.7万吨, 出口金额7204万美元, 数量、金额均居第二位, 数量同比下降12.28%, 金额上升8.81%, 占安徽省全年茶叶出口的81%左右。北非、西非、日本等地区和国家是绿茶的主要进口商。安徽省茶叶竞争力指数从2003至2012年, 一直保持在0.9的左右, 总体均保持在较高水平, 变化幅度不大, 产业结构趋于平衡, 可以看出安徽茶叶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虽然近年来我省茶产业近年来在发展上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突出表现在:一是茶叶产量较低, 与茶树资源丰富不相匹配。我省茶树品种进入中老年期, 亟待更新改造, 无性系良种茶园比重小, 茶产量降低。二是茶叶产值较低, 茶叶深加工水平不高, 产品附加值较低, 部分优质货源流入江浙沪, 影响了我省茶产业附加值的提升。三是茶产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知名度高、影响力强的品牌较少。全省共有各类茶叶加工企业7000余家, 但国字号龙头企业只有安徽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一家, 省级龙头企业仅有33家。在国内叫得响的知名品牌不多, 品牌效应发挥不足。四是茶叶综合利用力度不够, 茶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茶文化、茶业旅游宣传力度不大, 市场营销手段单一、力量薄弱。茶业组织化程度较低。

《安徽省茶叶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 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230万亩, 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90万亩以上。实现加工产值140亿元, 茶叶年总产量12万吨, 其中绿茶产量8万吨, 红茶产量4万吨。茶叶出口达5万吨, 创汇8000万美元。有机茶面积和生产能力分别稳定在10万亩和3000吨左右。茶叶产业化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要实现这个目标, 安徽省茶叶应积极引进外资、增强研发力量, 尽早按照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茶叶标准来提升自己的生产能力, 加紧研制和开发生产茶饮料及茶叶周边产品, 提高茶叶附加值, 延长茶叶的价值链, 打造自己的国际品牌, 积极推行茶文化。同时, 多渠道、多形式的募集资金, 引进新技术和人才, 精进茶叶深加工技术, 加强市场拓展力度, 提升安徽省茶叶出口的综合竞争力。

摘要:本文从安徽茶叶出口研究的现有理论, 以及主要竞争省份茶叶出口现状及政策等方面进行研究, 重点着眼于竞争省份茶叶出口的现状与政策分析, 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如何提升安徽茶叶的出口竞争力提供借鉴, 并为相关政府部门、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安徽茶叶,出口竞争,政策研究

参考文献

[1]曾凡银.安徽茶叶外贸竞争优势的挖潜与培养研究[J].理论建设, 2003 (1)

[2]廖万有.论安徽茶叶如何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J].茶叶通报, 2003 (4)

[3]汪春园.提升安徽茶业竞争力的战略举措[J].茶业通报, 2005 (1)

[4]包建华、方世建.安徽茶叶产业集群式发展: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06 (6)

[5]周萍.绿色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J].现代企业文化, 2010 (20)

篇4:安徽省政策研究室

就广大农民关心的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调整方案。安徽保监局有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解读。此次调整适当提高保险费率,实现风险程度与产品定价相匹配,大豆保险维持现有费率不变,油菜保险费率提高296,小麦提高0.5%,其他品种各提高1%。调整后的各险种费率分别为:水稻6%、玉米6%、棉花6%、大豆6%、小麦4.5%、油菜6%;同时,适当下调奶牛保险费率,费率从8%下调到6%,激发农户参保意愿,稳固全省奶业生产。

根据近年农产品价格上涨趋势,2012年,玉米、大豆、小麦、油菜每667平方米(1亩)保险金额在原基础上各提高10元,水稻、棉花分别提高30元、40元。调整后667平方米保额分别为:水稻330元、玉米250元、棉花340元、大豆170元、小麦270元、油菜270元。

此外,新的调整方案还下调了绝对免赔率标准,提高农户赔偿标准。2012年安徽省种植业保险的绝对免赔率从15%下调到10%,农户一旦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因灾减产损失,可得到保险金额90%的赔偿,发生绝收损失可获得100%保额的赔偿。

(安徽柳书节)

篇5:安徽省政策研究室

11月24日,记者从省人社厅获悉,我省日前下发《关于我省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此次《通知》的亮点在于,将在城镇实现灵活就业的我省农村户籍人员纳入到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这是我省创新之举,旨在落实国务院户籍制度改革精神,适应就业方式多样化和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政策。

政策出台后,未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年龄在16周岁以上,男未满60周岁、女未满55周岁,在城镇实现灵活就业的我省户籍城乡居民(不含在校学生),如本人自愿,可以以个体身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符合上述条件人员持本人户口本和身份证在户籍所在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参保。其中,灵活就业的具体界定标准,由各地结合实际自行确定。

在费用缴纳方面,参保人员可按月、按季或按年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基数为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缴费比例为20%;缴费确有困难的,缴费基数可按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100%,由本人自主申报确定。此外,参保人员不得同时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不得以个体身份追溯补缴养老保险费。

篇6:安徽省政策研究室

2014安徽省基层公益岗位笔试辅导课程【面授】2014年5月29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安徽省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暂行办法》(皖人社发〔2014〕18号)(以下简称《办法》),并于今年7月1日起实施。省人社厅有关同志对《办法》具体内容进行了解读。

一、为什么要制定《办法》?

开发公益性岗位是政府实施就业援助的重要手段,是帮扶困难人员就业的主要载体。2003年以来,我省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14万多个,先后有45万人次在公益性岗位就业,不仅解决了困难人员就业问题、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而且增强了城乡基层公共服务力量,取得很好效果。但是,在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如:公益性岗位开发空间有限、工资待遇不高、困难人员转岗就业难、监督管理不到位等。今年,国务院出台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将提供公益性岗位作为开展就业救助的重要措施;省政府将开发公益性岗位纳入民生工程。因此,为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促进就业困难人员稳定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我厅会同省财政厅制定本《办法》。

二、公益性岗位主要有哪些岗位?

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公益性岗位是指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提供的,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的就业岗位。

公益性岗位主要包括五类岗位:一是基层非营利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二是城乡辅助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三是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工勤服务辅助性岗位;四是劳务派遣企业、家庭服务业企业、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养老服务机构的托底性安置岗位;五是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纳入公益性岗位范围的其他岗位。

三、公益性岗位主要安置哪些人员?

《办法》明确规定,重点安置7类就业困难人员,具体包括:长期失业人员、大龄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失地(失林)人员、家庭困难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符合相关规定的残疾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确定纳入就业援助对象范围的其他人员。

四、公益性岗位开发按照什么程序进行?

公益性岗位开发遵循以下工作程序:

(一)制定开发方案。各地人社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制定公益性岗位开发目标和工作方案,经同级政府同意后向社会公开征集公益性岗位。

(二)申请开发岗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公益性岗位需求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或相关企业可以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开发公益性岗位。

(三)核准公布岗位信息。各级人社部门负责对用人单位申请材料进行审核,根据因需定岗、科学开发的原则,合理核定用人单位公益性岗位的种类、数量,与财政部门会商后,向社会公开发布公益性岗位信息。就业困难人员可以通过当地报纸、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网站查询岗位信息。

(四)岗位申请和对接。符合条件且有意从事公益性岗位的就业困难人员向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或用人单位提出申请。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通过组织供需见面会或为用人单位推荐人选,搭建用人单位和就业困难人员对接平台。

(五)考察聘用和备案。用人单位根据岗位性质、申请人数,可以通过面谈、走访等形式对

申请人进行考察,确定聘用人选。用人单位录用就业困难人员一个月之内,应与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报人社部门备案。

五、公益性岗位管理规章制度有哪些?

公益性岗位的用人单位和就业人员应当遵守以下规章制度:

(一)劳动合同制度。用人单位依法与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劳动合同期限一般不低于一年。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公益性岗位劳动合同不适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以及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规定。

(二)岗位管理制度。用人单位应当制定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确定工作职责,承担日常考勤和管理工作,并依法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保护和必要工作条件。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应自觉遵守用人单位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由本人承担岗位工作职责、完成工作任务,不得另派他人顶替。

(三)动态退出制度。就业困难人员和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解除或终止公益性岗位劳动合同,并按程序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备案。

(四)薪酬待遇制度。用人单位应依法支付工资,并缴纳社会保险费。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按照规定享受工伤、失业、丧葬补助和抚恤费等社会保险政策待遇。

四、六、《办法》有哪些新的特色?

《办法》在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的同时,结合实际,对原有的公益性岗位政策作出新的规定。

(一)购买企业公益性岗位。在开发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传统公益性岗位的同时,《办法》进一步创新公益性岗位开发机制,规定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购买劳务派遣企业、家庭服务业企业、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养老服务机构的公益性岗位,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托底性安置。

(二)提高岗位待遇水平。我省原来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规定,政府提供的岗位补贴加上用人单位支付的报酬加起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办法》规定,在用人单位依法支付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薪酬待遇后,再分别给予个人岗位补贴和单位岗位补贴。其中,个人岗位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不超过当地最低工资50%;单位岗位补贴的标准为每人每月100元;对吸纳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再给予用人单位每人1000元的一次性岗位补助。

(三)提升就业稳定性。为稳定就业困难人员岗位,《办法》规定,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期满后,用人单位继续与就业困难人员签订2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再给予每人2000元的一次性补助。

七、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的期限有多长?

《办法》规定,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除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可延长至退休外,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

八、为何要设立托底性公益性岗位?

购买劳务派遣企业、家庭服务业企业、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养老服务机构的托底性公益性岗位,主要是为安置就业难度大、急需救助的困难人员,这是政府开展就业救助、守住就业底线的重要措施。

托底性公益性岗位,就业门槛相对较低、就业空间相对较大,非常适合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特别是《办法》规定,托底性安置岗位不得设置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限制性条件、提供托底性安置岗位的用人单位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录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推荐的就业困难人员,这就能确保有公益性岗位就业愿望的困难人员5个工作日能够安排上岗。

九、《办法》与原来的公益性岗位政策如何衔接?

由于岗位补贴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支出成本,且《办法》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公益性岗位过渡到由劳务派遣企业、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统一管理、统一派驻。为保持现有

公益性岗位的稳定性,减少新政策带来的冲击,按照老人老标准、新人新办法的思路,《办法》规定本办法实施前开发的公益性岗位的管理模式和岗位补贴可按各地原有规定执行,各地应积极制定调整方案,2年内执行本办法规定的管理模式和岗位补贴。

篇7:安徽省政策研究室

安徽省农信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安徽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以下称贷款人)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等部门关于安徽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暂行办法的通知》(皖政办〔2007〕78号)要求,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新生和在校生(以下称借款人)发放的助学贷款。贷款的用途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以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贷款的最高限额为每人每学年6000元。贷款实行借款人一次申请,一次性签订借款合同,贷款人分学年发放的办法。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基准利率执行;如遇调整,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执行。借款人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由学校举办者补贴,借款人毕业后的贷款利息,由借款人自付。

一、贷款的申请

1.安徽省农信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按照就近原则,由借款人在其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办理。同一学年度,已经获得本贷款的学生,不得申请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已经获得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学生,不得

—4— 申请本贷款;已经在高校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不得申请本贷款。

2.借款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本省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招收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学生中的安徽籍学生;本省成人高等学校招收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学生中的安徽籍学生;

(2)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记录;

(3)家庭经济收入不足以支付借款人在校期间完成学业所需的基本费用。

3.借款人申请时应提交的材料:

(1)借款人为当年考取高校且尚未入学的新生的,申请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①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在贷款人处领取); 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款人家庭困难情况说明及证明(在贷款人处领取);

③借款人的身份证、新生录取通知书复印件及学校相关收费标准、开户行名称和账号;

④借款人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身份证、户口本的复印件。

(2)借款人为已入校就读的学生,申请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5— ①学校提供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款人生源地证明; 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在贷款人处领取); ③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款人家庭困难情况说明及证明(在贷款人处领取);

④借款人的学生证和身份证复印件;

⑤借款人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身份证、户口本的复印件。

二、贷款的偿还

1.借款人毕业离校前,应当与贷款人进行债务确认,签订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还款确认书,制定还款计划,并经所在高校证明。借款人办理前款规定的手续后,所在高校方可为其办理毕业手续。

2.借款人毕业离校前,应当在贷款人处开立个人还款账户,保证在每次还款日前足额存入当期应还款额,由贷款人直接从账户中扣收。

3.借款人可以选择贷款的偿还方式,允许其一次或者分次提前还贷。提前还贷的,贷款人应当按照贷款实际期限计算利息,不得加收除应收利息之外的其他任何费用。

4.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偿还期限,由贷款人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计划确定,原则上不超过10年。

—6— 注:了解相关细则请登录安徽学生资助网(网址:/xszz/)查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等部门关于安徽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暂行办法的通知》(皖政办〔2007〕78号)。

篇8:安徽省政策研究室

(一) 金融政策

安徽建立以政府引导为主、多渠道筹资、市场化运作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1999年由安徽省财政和有关部门、机构出资15 000万元, 建立省经济技术升级专项资金, 并发起成立科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支持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省和市地设立以政府出资为主、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的技术创新专项资金, 采用公司制和市场化运作方法, 用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风险投资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安徽积极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要求以政府为主出资组建的担保机构要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服务, 完善担保形式, 扩大担保覆盖面, 简化手续, 降低费率。安徽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科技企业的信贷投入。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 促进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进步。扩大信贷范围, 增加无形资产抵押、质押贷款品种。放宽贷款期限, 努力满足民营科技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

安徽将省和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作为银行贷款的重点, 在符合贷款条件的前提下, 对高新技术企业优先发放贷款;对信用等级在AA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合理的流动资金需求, 给予大力支持。对符合银行授信额度条件的优质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授信额度管理, 配备客户经理, 建立“绿色通道”, 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调整信贷结构, 将合肥、芜湖、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支持重点。

巢湖市已制订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和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资金管理办法, 计划分别安排200万元资金, 侧重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发展。而一些地方则积极开辟直接融资渠道, 安庆市组建了股份制的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 以中小企业为主, 开展直接融资服务。一些地方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无为县高沟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科技发展资金, 重点扶持科技园内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 以财政贴息、资本投入等方式, 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加大科技创新项目的投入。五年来, 全镇企业共投入2.44亿元。一些地方积极帮助企业申报项目和政府资助, 芜湖市六个国家批准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 中小科技企业就占五个, 获得350万元的资助;创业中心还出面担保为中小科技企业贷款215万元。这些资金的注入, 一定程度解决了中小科技企业急需的资金, 促进了企业发展。

(二) 税收政策

安徽对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 从被认定之日起三年内所缴纳增值税的25% (地方分享部分) 由财政部返还给企业。安徽对国家级新产品三年内, 省级新产品两年内, 按新增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25%返还企业, 重点用于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安徽在五年内, 对经认定的孵化基地和在孵企业, 自认定之日起所缴纳各项税收的地方收入部分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在加速折旧方面, 安徽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当年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和为此所购置的单台价值在十万元以下的试制用关键设备、测试仪器的费用, 都规定可一次或分次摊入成本;对购买国内外先进技术、专利所发生的费用, 经税务部门批准, 安徽规定可一次或分次在成本中列支。安徽高新技术企业中设备的折旧率可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加速30%-50%。科技型中小企业支付给引进的从事技术开发的科技人员的报酬, 可以据实列作技术开发费用。

芜湖市每年市级科技三项经费中都有30%-50%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项目。宁国市对高新技术两年内新产品增值税地方所得部分给予全额返还, 三年内企业所得税超过15%税率部分, 按50%比例返还, 对园区新办企业实行“两免三减半”政策, 即从获利年度起, 头两年免征企业所得税, 第三至五年减半征收, 增值税的地方所得部分, 头五年由财政部门返还50%。工商部门放宽了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注册条件, 安庆市首先提出允许一定比例的无形资产入股。土地部门与其他部门配合, 提供较好的用地、标准厂房及基础设施条件。

(三) 人才培养

以实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为重点, 以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为对象, 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继续教育经费投入。大力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来皖工作, 本着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方针, 根据本人意愿办理调入手续或予以特聘。在特聘期间, 本人和随居的配偶、子女享受当地居民的同等待遇。

(四) 知识产权

加强专利权保护力度, 严厉打击商标侵权行为, 依法保护著作权, 强化进出口环节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展会知识产权管理, 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抓好农业、食品药品和工业品领域的知识产权创新与保护工作, 加快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网工程”。

(五) 科技创新基地

安徽省已有九个省级以上科技园区, 其中安庆、合肥为国家级科技示范园。各市县十分重视科技园区建设。一是大力改善科技园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无为县投资近两千万元兴建了繁无汽车轮渡、高新大道, 铺设了六十多千米水泥路和柏油路, 增容2000门程控电话, 兴建了3.5万伏变电所一座, 从根本上改善了高沟科技园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二是为入园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服务。宁国市科技示范园内招商局、土地规划建设局、公安分局、工商分局、国税分局等部门实行一个窗口办公, 全程一站式服务机制。示范区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进入, 如对工业企业土地出让金每亩只收取一万元, 基本不收取建设费等。三是加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安庆市将新开发的5.2平方千米的工业园区作为科技企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建立了信息化宽带网络平台, 并预投资3000万元, 实施扩建工程, 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充分发挥创业中心的孵化器和放大器作用。芜湖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以其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家政”式服务的良好环境, 成为民科技企业孵化基地, 目前已吸引66家科技企业进驻。

二、安徽省中小型科技企业政策支持体系的不足

(一) 思想观念未转变

有各项政策的具体落实细则, 但没有对政府工作人员思想观念转变的教育。一些具体执法、办事部门和工作人员依然存在歧视观念, 把它看成国有经济的补充, 或看成国有经济的异已力量, 有人甚至担心“富人从政”将会左右国家的政策和利益取向。这种心态折射到行动上难免官僚主义, 缺乏服务观念, 甚至卡压企业、以权谋私等现象。有些部门因担心背上国有资产流失的黑锅而不愿对民营科技企业投资。一些工商、税务执法部门甚至以偏概全, 把中小科技企业视同不法商贩加以管制和限制。导致创业和发展中的中小科技企业生存、发展环境欠佳。

(二) 政策落实困难

没有具体监督部门, 以及各地具体情况的多样性, 导致政策的具体落实困难。国家政府十分重视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 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促进措施。问题是在实际中一些政策难以落实, 主要集中在税费减免、资金融通、技术支持等真正影响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上。具体来看, 一些地方政策与国家的统一政策不符, 不能得到税务、工商等垂直管理部门的认同, 因而无法落实;一些政策由于地方尤其是经济实力较差的地区不具备条件而难以得到全面执行。如安徽省规定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资格的企业可以返还增值税地方分享的部分 (25%) , 由于取得认证的企业愈来愈多, 导致地方财力不增反退, 财力较强的市县经过努力可以做到退税, 如宁国市每年用于退税的资金达到4800万元, 但对那些吃饭都难以保障的市、县来说执行起来难度大。还有一些银行只贷款给“信用好”、有偿还能力的中小科技企业, 对于创业期的企业都抱着观望的态度, 不愿意承担风险。

(三) 人才需求缺口

从层次上看, 主要是缺少高层次人才, 一些企业甚至难以吸引本科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工作;从结构上看, 主要缺少计算机、通信、营销、外贸等热门人才, 尤其是熟知国际贸易规则和程序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从企业分布上看, 中小企业、区位环境较差的地区、县 (市) 人才缺乏问题最为突出。硬件设施的缺乏, 导致专门技术人才的不足。政策是以建立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力量奖励和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激励自主创新的科技奖励制度。对于本来资金就缺乏的中小科技企业来说, 实现人才激励制度的可能性较小。缺少杰出管理者的企业, 想制定出符合科技人才规律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等科学措施, 也是难度不小。

(四) 知识产权意识不足

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与开发。由于地方保护及专利管理与执法体制建设明显滞后等原因, 专利执法力度非常有限, 企业遭遇取证难、执法难等重重障碍, 甚至遭侵权者围攻殴打。严重侵害了中小科技企业的利益和市场竞争力, 挫伤了企业技术研发与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直接制约了中小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 管理模式落后

受长期计划经济的惯性推动, 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中, 有些地方政府还没有走出管理企业、领导企业、包揽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召开创新动员大会, 规定多少创新项目, 争取创新技改资金, 分配使用资金。造成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难以确立。

三、优化安徽省中小型科技企业政策支持体系的建议

(一) 普及有关中小型科技企业的知识,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针对一些部门和地方对民营科技企业存在的一些偏见和误解, 积极进行广泛宣传活动, 重点宣传中小科技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全省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应进一步主动加强与宣传部门、新闻单位合作, 采取各种形式, 大力宣传民营科技企业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宣传加快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重大意义;宣传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宣传民营科技企业家和职工锐意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事迹。逐步消除中小科技企业贷款难、征地难、要人难、入户难、项目审批难、出国难、纠纷诉讼处理难等不合理现象的思想障碍。行政执法部门一定要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观念, 进一步转变职能, 端正作风, 简化审批程序, 廉正高效, 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 加强实地调研, 制定适宜政策, 成立相关的监督部门

建议地方政府成立专门委员会指导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专门委员会一方面可以对企业家们进行政策、法规的普及教育, 指导企业的发展, 提供企业发展相关的信息。对企业员工进行定期系统的培训, 以提升企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充当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 及时反映双方的问题, 以达到信息的对称, 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成立监督小组, 以确保国家对于中小型科技企业各项政策能快速有效地落实。

(三) 采取多种形式开辟人才渠道, 留住人才

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企业的需求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培养各类人才。要积极开展劳动力培训, 为企业发展提供大量的熟练劳动力, 储备产业后备军。要鼓励机关事业单位闲置人才到中小科技企业工作, 在一定期限内保留工资, 到期由其自己决定是否留在企业。要引导企业采取更加有力的手段吸引人才, 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给骨干人才以股份和期权, 给人才更多的出国考察、学习深造机会。创立企业文化, 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 建立健全人才评估、流动、激励、约束四大机制。

(四)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提高各部门意识

完善知识产权宏观管理机制, 提高政府管理能力。严厉惩处保护知识产权不力的单位。简化复杂的申请手续, 以便早日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通过大力地宣传、培训及普及教育, 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使全社会充分认知与了解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切实把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相结合。

(五)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促进企业加强管理

政府部门要协助企业要建立产权明晰、制度规范、管理高效、行为灵活的现代企业制度。可因企制宜建立公司制度, 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确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同时, 要努力健全企业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此外, 还应实行产权激励政策。

(六) 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政府统筹资源帮助企业发展

指导中小型科技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 增加科技投入, 吸纳科技人才和高等学校毕业学生到企业工作, 提高自身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促进各类中小科技企业与科研机构、院校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双边或多边技术协作, 以实现人才、技术、资源的互补。对于民营科技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兴建中试基地、工业性试验基地、工程技术中心、开放实验室等, 政府给予支持, 并按照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

参考文献

[1]蔡平.论中小企业的人才战略[J].商场现代化, 2007 (1) .

[2]陈大雄.论政府与民营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J].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4 (5) .

[3]范毅.浅谈我国政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政策环境的现状与不足[J].研究与探讨, 2006 (4) .

[4]李永山.省级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比较分析及安徽相关政策优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04.

[5]卢生芹.加强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对策建议[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 (8) .

[6]袁萍.中小型科技企业创业融资研究[J].经济师, 2006 (2) .

[7]张秉福.国外中小企业税收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07 (1) .

篇9:安徽省政策研究室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产业政策;政策比较;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4-0094-005

由于各级政府的职能不同,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与水平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层次的政策重点和具体措施也有所不同。[1]中观与微观层面的政策应在宏观政策框架下使政策实施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安徽省在2006—2012年间先后出台40多项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但是,相关政策的具体实施、落实效果以及政策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认真思考,通过改进政策,可使政策在原有基础上更具有可行性和竞争力,更有利于推动国家和地方经济、科技和社会全面发展。

一、政策改进提出的依据

自2006年以来安徽省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科技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大大带动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自主创新能力、产业规模、人才队伍建设多方面迈上新台阶。《2013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12053.1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按可比价计算与2007年相比增长3.1倍,年均增长26.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013.2亿元,与2007年相比增长2.8倍,年均增长24.7%。高新技术产业占GDP比重从2007年的9.2%稳步上升到2013年的15.8%。[2]

统计数据充分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安徽省不可或缺的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未来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依然依赖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拉动。

(一)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高新技术产业属于人才、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型的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而且还可生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此角度而言,高新技术产业始终面临技术、人才和市场的激烈竞争。通过对安徽省人才、技术和资本等要素以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分析发现,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虽有所变化,电子信息业增加值比重从2007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23%,但两极分化依然十分严重。如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领域所占比重较大,2013年两大领域增加值占全省高新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0.8%与16.0%,而现代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内发展潜力巨大的生物医药、新能源和高新技术服务业等领域所占比重较低,分别为4.6%、2.5%和2.8%,生物医药与新能源产业比重还分别低于2007年的6.2%和4.9%,高新技术服务业略高于2007年0.7个百分点。[3]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不均衡,传统产业发展起来的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优势明显,而一些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如生物医药和高新技术服务业等。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与经济发达省市相比,特别是与北京、上海等人才集中区域相比,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产业规模都有较大差距。而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中部地区相比,安徽省内强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中部仍处于领先水平,如汽车、光电和新材料等行业;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也较好,电子信息产业处于中等水平,但医药行业则处于较弱位置。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域内产业规模偏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较弱,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产品较少,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以及由科技成果而形成的产业集中度较低,这些不利因素制约了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乃至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占经济总水平比重以及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技术水平,是未来政策改进的着眼点。[4]

(二)国家政策与地方政策的相容与互补性分析

高新技术产业宏观政策是国家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规划及相应对策,2006年颁布的高新技术产业《配套政策》中的60条政策参考建议,是一种国家层面上的宏观指导意见。而中观与微观政策则是省、地市级政府根据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基本条件、产业优势及发展规划所制定的政策以及具体措施。[5]因此,中观与微观层面的相应政策实际为国家宏观政策的具体化和明晰化。比如中观层面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在坚持“统一税法”原则基础上给出具有激励性的政策,其不能违背国家层面的基本税法条例。同理,与宏观层面相对应的中观层面政策,也需微观层面更为详细的措施和办法予以补充,例如2008年安徽省为支持合芜蚌试验区创新体系建设,省级财政预算安排2008—2012年每年1亿元创业风险投资引导专项资金,支持自主创新([2008]71号),该政策文件只赋予了资金的使用原则,而具体使用办法则另行制定颁布。

(三)地方政策的竞争性分析

前文已述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激烈,这不仅体现在技术、项目和市场上,更体现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团队建设方面。尽管各地方政府在制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时,已经考虑或兼顾到其竞争性特点,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不同,这些难以避免的差异将影响到政策设计,而政策设计上的差异往往又影响到政策的竞争力。比如,安徽省和江苏省几乎同时设立了相类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皖政办[2011]19号和苏政办[2012]172号)[6][7],资金管理办法均对资金支持的原则、支持项目遴选的标准、范围和条件作出了明确类似规定,但在对项目投资的规模要求存在差别,安徽省与江苏省要求的项目投资规模分别为1亿元和5000万元,安徽省对项目投资额度要求明显高于江苏,这一要求可能影响安徽省项目引进的竞争力。endprint

(四)政策的可行性分析

在省市制定中观和微观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时,首先考虑的应是政策执行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其次是在实践中及时地调整与修订。政策出台后,政府主管部门应主动与企业、技术投资人联系,了解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掌握政策执行的效果,聆听企业和各类投资者的反馈意见,加强政策执行的规范性和执行力度,否则难以取得政策的预期效果。例如安徽省《关于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皖财教[2008]144号)中规定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都是以降低税率和额度的定期减免,强调事后的利益让渡,但对于企业事前进行技术改革和研发作用较弱;此外,该税收减免政策没有考虑到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是针对已经产生应缴企业所得税的高新技术企业才能享受15%的优惠税率,但对处于研发阶段收益很少或无收益的企业,那么则根本不存在享受此减免税收政策,此对初创期中小企业激励机制明显不足,也难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氛围。

二、省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比较

比较省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有助于发掘安徽省政策细节、实施和落实各薄弱环节,有利于政策改进。政策比较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收优惠政策

1.由于我国在税法立法上坚持“统一税法”的原则,各省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大体相同,采取的形式也基本一致,如减免税、税收扣除、优惠税率、盈亏结转、税收还贷、税收抵免、加速折旧等。但在优惠力度和具体操作上,安徽省与其他省市有一些细微差别。安徽省在财政支出自主创新方面给予的税收政策是“企业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基础上,按照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150%摊销。对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股权投资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应纳所得税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6]。而江苏省的相应税收政策则是“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研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7]。由此看出,两省的税收政策原则并无太大差别。如果区分不出省市的政策差别,则需分析政策的实施细节。

2.税后利润的奖励政策,安徽省与其他省市有所不同。例如,北京市和广东省对高新技术成果完成人和从事成果转化实施科技与管理的奖励和股权收益,如果用于再投入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那么免征个人所得税。[1]而安徽省的奖励政策是“先征后奖”策略,对个人所得税免征方面没有明确的表示。

3.关于新产品的税收优惠,安徽省与全国其他省市基本相似,“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从被认定之日起3年内所缴纳增值税的25%(地方分享部分),按收入归属级次,经当地主管征收的税务机关核实后,由同级财政部门返还给企业。经认定的自主开发的软件产品,从被认定之日起减按6%的征收税率计算缴纳增值税”(皖政[1999]48号),重点用于企业研发或技术中心建设。除此之外,安徽省还出台了其他措施,如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选择自主创新产品,扶持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增强内需增长的动力。

(二)财政政策

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安徽省在财政政策上作出了三项明确规定:(1)县级以上财政每年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要明显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2)各级财政要注重综合运用贷款贴息、政策性担保、风险投资、偿还式补助、后补助、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实现科技投入;(3)设立专项资金对大规模投资项目(不低于1亿元)进行补助。[8]

上述虽是政策的明确规定,但财政政策的投入方式有所变化,其表现为由过去对企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一般支持,改变为以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但由于安徽省财政状况相对于其他经济发达省市较弱,财政对高新技术重点项目的实际投入力度有限,而经济发达省市除类似的相关政策之外,还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实行对具体科技项目的支持。

(三)金融政策

各省市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政策具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通过商业金融机构采取市场导向的方式对企业进行支持,政府则利用基金、贴息和担保等财政投入方式来积极引导商业机构行为,从而达到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化的目的”;二是“大力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建立共同发展基金,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作信贷担保”;三是要求“科技研发和活动领域的信贷规模年增长率高于金融机构全部信贷规模的年增长率”。[3]这些政策设计的本意非常美好,但笔者认为,人们在认识上存在不少误区,总以为信贷需要政府出面方可落实,从实际操作上来说,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支持难以作为政策落实,因为银行是按市场实行信贷。政府不应为每个企业作具体项目的担保,政府不应承担其不该承担的风险。在建立担保机构方面,安徽省鼓励民间资本实施运作,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这一措施是各地普遍采取的策略,但在具体运作模式上应按照市场化的程序进行,所成立的担保机构既要享受收益,也要承担风险。

此外,安徽省政府先后多次表现出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的积极支持态度。如安徽省“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均明确指出,“引导并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行债券、在境内外上市,加快发展信用担保和风险投资体系,建立和完善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但谁支持以及如何支持显得含混不清,需要更清晰认定。

上一篇:三年级在祖国怀抱里下一篇:班主任的班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