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本翻译的信息取舍与调整

2024-07-04

旅游文本翻译的信息取舍与调整(通用7篇)

篇1:旅游文本翻译的信息取舍与调整

旅游文本翻译的信息取舍与调整

旅游翻译文本包括旅游景点介绍、旅游宣传广告、旅游告示标牌、民俗风情画册、酒店宾馆介绍等各方面内容。旅游文本主要有两个功能:信息传递和诱导行动。信息传递即给游客提供景点信息;诱导行动即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为了充分体现这两个功能,我们在翻译旅游文本时,对信息的取舍与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就以安徽省省情的书面化翻译与英文网站翻译为例,谈谈信息的取舍与调整。在书面化的翻译中,要先将原有的文本进行逻辑分层,按照历史、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文化的顺序重组了文本。翻译旅游文本时,要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要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对信息进行适当调整,让他们好读好懂。对于文本中意思内容有重复的地方,要进行删减,保证文本简洁明了。对于旅游资料中带有夸张性的描述应予以删除,若直接按字面译成英语,对于理解原文没有任何帮助,甚至外国游客根本就看不懂。例如文本中的“八百里皖江”、“山河秀丽、人文荟萃、稻香鱼肥、江河密布”、“鱼米之乡”在英译时都可以省略。对于文本中可能产生歧义、误解的信息应予以删除。例如:“安徽省,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跨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这里的“内陆”恰好暴露了安徽省在地理位置上的劣势,所以可以直接不译。

在网站版本的翻译中,我参照了外国旅游网站的翻译,找到了外国旅游网站的特点:图片多,文字少,具有视觉冲击力;分类明确,有逻辑;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具有地方特色。所以我对书面化的翻译做了大量的删减,只保留了安徽的旅游景点。为了突出安徽省的特点,我又增添了安徽的美食。通过对旅游景点和美食的介绍,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来到安徽,体现了旅游文本的诱导功能。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安徽省省情两个不同版本的翻译也体现了翻译目的论,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我们对原文本信息进行不同的删减,增添,以突出各自的特色。

篇2:旅游文本翻译的信息取舍与调整

王东风在《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一文中对文化缺省进行了如下描述:“作者对于一些他认为与读者共有的且无需赘言的文化信息, 往往会在文中略去”。“文化缺省”现象在各类文本中普遍存在, 因为生活在同一文化背景中的人们, 他们往往享有共同的文化知识。因此, 省去一些作者与读者都心领神会的东西, 会使语言更加简练、精美。

但是翻译活动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行为, 译者作为源语作者与目标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此时应采取翻译补偿措施来补充文化空缺。夏廷德指出翻译补偿“是以目的语手段为主, 辅之以符合目的语规约或规范的其他语言手段, 根据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 对翻译过程中潜在的、或发生的损失进行的修复或弥补”。

二、南岳旅游文本英译的文化缺省现象

针对文化缺省而实施的翻译补偿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译者不仅要熟练掌握两种语言的运用, 还要在翻译中考虑源语文本中的文化空缺, 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消除译文读者在阅读上的“意义真空”。译者如若处理不当, 就会造成欠额翻译、超额翻译或者误译。

(一) 欠额翻译

欠额翻译指的是译者在translation, then it would be difficultforthemtounderstand theimpliedmeaningofthe original cultural翻译中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来对文化缺省做出补偿, 以致译文读者很难完整解读文本的意思。如:

例1:自隋代 (581-618) 从祝融峰迁建以来, 历经唐, 宋, 元, 明, 清历朝各代多次大火和重修扩建, 现存建筑是清光绪八年 (1882) 重修基础上按宋代规模恢复重建的。

译文:Ithadbeen movedherefromZhurong PeaksincetheSuiDynasty (581-618) , ithadalready gonethroughmanydynasties including the Tang, the Song, the Yuan, the Ming and the Qing Dynasty.

例1中所提及的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对于中国游客来说是很清楚、清晰的, 但是译者将这五个朝代直接音译为Tang、Song、Yuan、Ming、Qing, 这种表达会使译文读者产生疑惑。中国历经数个朝代, 每个朝代都有其不同的时间界限。因此, 建议补充各朝代的起止时间, 如Tang (618-709) 。

. (二) 超额翻译

超额翻译指的是译者在在译文本中对原文本文化缺省作出了超额的解释, 要比原文本更具体, 包含更多的意义, 破坏了原文的简洁之美。甚至有时, 超额翻译会引起译文读者的误读。如:

例2:南台寺不仅是六朝的古刹, 历史悠久…

译文:NantaiTempleis notonlyanancienttemple with very long history…

例2中的译文“anancient temple”的中文意思就是“古刹”, 且“ancient”一词本身就具有“历史悠久”的含义, 因此译文中再将源语文本中的“历史悠久”翻译为“withverylong history”就多余了。

(Newmark, 2001:39) .Thetargetlanguagereadersare misledbytheadditional meanings that do not

(三) 误译

误译是由于译者未能彻底understandingofthemeaning andthefunctionofthe sourcelanguageculturaldefault.Althoughthe理解或者错误理解源语文本的文化缺省所导致的。translatorhasstudied thesourcetextcarefullyand detailedly, hestillmakes mistakesbecausehedoesn’t译者即使对源语文本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但是如若没realize that heistrappedbycultural falsefriends.意识到源语作者的意图, 就会扭曲其想要表达的文化信息和内容。如:

例3:水帘洞是唐代道教活动的地方。他们把它当做洞天福地。

译文:WaterCurtainCave istheplaceforthemovementofTaoisminTang Dynasty.Theycalleditcave sky and blessing place.

在例3的译文中“洞天福地”被直译为“caveskyand blessingplace”, 显然是歪曲了源语作者所表达的意图。事实上, “洞天福地”是指道士在达到终极解脱目标前的修炼场所, 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因此, 如果把“洞天福地”翻译为“awonderlandwhereTaoist lives”就更加贴切了。

三、南岳旅游文本英译的补偿策略

王大来指出补偿策略要“根据原文的具体情况和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 灵活选择正确的文化补偿方法。”。根据王大来所提出的补偿原则, 针对南岳旅游文本英译的文化缺省, 提出以下补偿策略:增补, 释义, 删减和改写。

(一) 增补法

增补法是指在不改变源语文本的基本信息基础上, 在译文中增添必须的文化背景知识, 以使译文读者更充分地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各朝各代、经典故事、宗教信仰等专有名词。增补法常在专有名词之后用括号进行详细补充。如:

例4:它是根据火神祝融氏的名字命名的, 相传祝融氏是上古轩辕黄帝的大臣。

译文:It getsitsnamebecauseoftheGodofFire, ZhuRong.Traditionhasit thatheisanofficialof XuanYuanHuangdi (theancestorofChinesenation) in the ancient times.

例4译文中对“轩辕黄帝”的翻译采用了音译法, 将其译为“XuanYuanHuangdi”。对于海外游客来说他们并不知晓轩辕黄帝, 而轩辕黄帝这一人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译文读者对整句话的理解的关键。因此, 有必要对其进行补充说明“the ancestor of Chinese nation”。

(二) 删减法

删减法就是指删去原文中对译文理解没有帮助的冗长信息, 省略不译, 但是译者在使用此方法的前提是要确保原文重要信息能准确传达。如:

例5:“南岳四绝”之藏经殿之秀。位于南岳样光峰下, 始建于南北朝陈废帝光大二年公元年, 原名“小般若禅林’, 后因明太祖朱元璋赐大藏经一部, 存放寺中, 故改名藏经殿。现殿是年重建的, 是一座琉璃瓦红墙单檐翅角的古建筑, 庙宇别致严谨, 朴素淡雅, 就象被嵌镶在含翠欲滴的丛林中一颗秀丽的明珠。

译文:TheSutraCollectionHall, oneoftheFour Bestsceneriesofsouth mountain, islocatedatthe footofXiangguangPeakof southmountain, whichisan ancientbuildingwithglazed tileredwallandtilting quoinsingleeave, thetemple is unique and rigorous, simple andelegant, itjustlikea beautiful pearl inlaying in the green jade flowing jungle.

例5中下划线部分是藏经殿建造背景的一个简介, 其中有涉及到历史朝代“南北朝陈废帝光大二年公元年”, 佛教词汇“般若禅林”以及历史人物“明太祖朱元璋”。如果将这些文化背景知识翻译成英文, 并对他们进行大量的补充说明, 理解起来反而更加困难。

3.改写法

“改译是在不增减原文主要信息的前提下, 对难度较大或与原语信息关联不强的信息进行调整。”为了追求文采和感染力, 中文简介中往往使用华丽的辞藻或者平行的句式结构。在这种情况下, 译者可以对源语文本进行改写, 使其贴近于译文的实际表达。如:

例6:两岸群峰林立, 流泉飞瀑梵音, 断崖奇石如塑, 清溪跌岩如歌。人在溪边走, 好似画中游。 (梵音谷)

译文:Onthetwobanks oftheBuddhistSoundvalley islinedwithmountain peaks, torrential springs, plunging waterfalls, precipitous cliffs, queerstonesandclear stream.Strollingalongthe streamislikewonderingin a natural picture.

例6对梵音谷的景点刻画生动形象, 语言上对仗工整, 音韵和美。而西方人在景物描写中注重以实写景、客观明了。如果机械式的将源语文本翻译成数个并列的句式, 会使整个句子拖沓、混乱、不知所云。仔细研究源语文本, 就会发现其描写的就是梵音谷中两岸的群峰、流泉、飞瀑、断崖、奇石以及清溪。这样就可以在不改变源语文本意思的基础上, 将其改写译为两个简单的句子。

四、小结

篇3:旅游文本翻译的信息取舍与调整

关键词:语篇;对比分析;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07-01

一、英汉旅游语篇的对比分析

由于旅游文本翻译所要达到的特定目的及其语篇类型在不同文化中的传统模式,决定了旅游文本的翻译应立足于译文读者,这就涉及到翻译策略问题。以下笔者将结合旅游文本英译实例,从汉英旅游文体风格差异、文化差异及语用差异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 汉英旅游文体风格差异。

在语言表达形式上,汉语旅游文本讲究声韵和谐、整齐对偶,表现为大量使用四字结构和华丽词藻。在描写景物时,喜欢用大量形容词,讲究诗情画意,追求一种朦胧之美。英语的景物描写则大多实景实写,力求忠实再现自然,在遣词构句上常常显得客观朴实,以便给读者一个直观明确的印象,更多地借助鲜明可感的语言去表现景物,而不刻意在描绘的语言上做过多的意象渲染。

例1. 为纪念“五四运动”命名,广场由市政厅广场、中心广场、海滨公园三部分组成。其间雕塑荟萃,喷泉吐玉松柏苍郁,花草吐翠,气势恢宏,典雅壮美,及富青岛特色和现代精神。

This square is named to honor the May 4th Movement which took place in 1919. Consisting of two squares and a park, the area is decorated with statues and fountains and surrounded by pine trees, meadows, and flowers. It has become the symbol of modern Qingdao.

原文在介绍其五四运动时,用了一连串的赞美词语,如果把所有形容词统统照译,会显得啰嗦而累赘,英语读者不一定欣赏,效果会适得其反。把“其间雕塑荟萃,喷泉吐玉松柏苍郁,花草吐翠,气势恢宏,典雅壮美,及富青岛特色和现代精神。”译为“the area is decorated with statues and fountains and surrounded by pine trees, meadows, and flowers. It has become the symbol of modern Qingdao.” 译者釆用省略与重组的方法,在描述方面做了简化,更符合译文读者的认知习惯。

(二)汉英文化差异。

旅游文本翻译中的相当一部分要落实到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方面,中西方文化差异包括的范围很广,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社会礼仪等,无不在语言中有所反映。要处理好旅游文本中大量的文化信息的翻译转换,译文必须要以侧重译文读者的方向为准则。译文读者可能因为缺乏必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而妨碍了他们对旅游文本所含信息的理解,从而影响到他们对所宣传旅游景点的兴趣,因此,译者必须注意增补相关信息。如,

例2. 在西安的六十四米高的大雁塔是玄奘西游印度回国后的居留之地。

The 64-meter-high Dayan Pagoda in Xi’an is the place where Xuan Zang, a famous monk in the Tang Dynasty, once lived after returning from India.

原文中的“玄奘”在中国文化中是个唐朝的历史人物,可以说人尽皆知,尤其是以他为原型的各种影视剧的播出,更让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译文的读者对“玄奘”没有了解。译文中增添了“a famous monk in the Tang Dynasty”, 处理的就很恰当。既让译文读者对人物有所理解,避免产生疑惑,又比较简洁,没有过多赘述。

(三)汉英语用差异。

翻译中的语用能力表现为根据不同语境,正确得体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其根本就是语言表达上切合语境的得体性,它主要指能够遵循译语的使用规则及社会规则得体合适地使用语言形式,符合译语规范和接受习惯,从而更好地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旅游文本英译常常涉及语用调整问题。一些在原语语境中被原语读者视作当然的信息,可能会变得隐晦难懂而需要译者进行语用调整,或给与准确解释,做必要的语用增补;或使用译语中语用意义相当的词语进行语用转换,以清晰表达愿意,避免译语读者误解。汉语旅游文本英译时需要进行语用调整的场合很多,但主要集中在涉外宾馆的英文介绍和景区的标示牌上。如

例3.旅客必须遵守宾馆的规章制度,服从工作人员的管理,爱护公共财物。

Every guest has the obligation to abide by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hotel, corporate with the personnel in carrying out their duties and take good care of the property in the hotel.

原文為中国文化环境中常见的行文模式,语气居高临下,但国人对此已习以为常,不以为忤,还是能起到吸引本国游客再来住宿的预期功能。然而,同样的内容如果翻译成英语,可能就会令译文读者感到语气咄咄逼人,甚至产生反感。这时就需要译者对原文的语用信息做出调整。针对译语中“顾客须知”(For Your Information)的常见内容以提供信息为主,语气以平和的劝导式为主的特点,试改译如下:

Our guests are kindly expected to heed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Your corporation will be highly appreciated in making our services effective.

二、结语

综上所述,旅游语篇同时具有指示功能、信息功能和描写功能,其中指示功能为主导功能。英汉旅游语篇的翻译在文体风格、文化和语用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这也体现了英汉民族在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上的不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侧重译文读者,对原文信息进行相应的调整,如释义、增译、减译、改译等翻译策略,以期达到旅游文本英译的营销目的。

参考文献:

[1] 黄国文. 2001. 语篇分析概要 [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 康宁. 2005. 从语篇功能看汉语旅游语篇的翻译 [J].中国翻译. 第3卷.

[3] 李运兴. 2003. 论语篇翻译教学 [J]. 中国翻译. 第4卷

篇4:旅游文本翻译的信息取舍与调整

事实上, 旅游文本具有信息性、诱导性和匿名性的特征 (丁大刚, 2008:15) , 其翻译应以有效传递信息为目的, 而不是进行简单的字符转换。因此, 旅游文本翻译要求译者正确对待原文, 注重原文本内部的逻辑与内涵。为了保证译文的流畅和通顺, 译者应在译前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分析和重组。本文拟从文本类型学的角度出发, 以大慈恩寺简介的翻译为例, 探讨信息重组策略在汉英旅游文本翻译的作用。

1 理论依据

赖斯根据文本的功能把文本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即信息型 (informative) 、表情型 (expressive) 和操作型 (operative) 。根据其文本类型理论, 信息型文本主要呈现的是事实、信息、和观点等, 其语言特点是逻辑性较强, 文本的焦点是内容而不是形式, 因此翻译时应用直白的语言传递原文的信息和概念。表情型文本用于表达信息发送者对人对物的情感和态度, 其语言具有美学的特征, 侧重点是信息发送者及其发送的形式, 因此翻译时应采用仿效法, 以使译文忠实于原文。操作型文本旨在说服读者并使其采取行动, 其语言形式通常具有对话的性质, 侧重感染的效果, 因此翻译时可用顺应的方法以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 (Munday, 2001:74-75)

同时, 赖斯还将这三种功能与其对应的语言特点、文本类型和各自使用的交际环境联系起来。这三者的关系可以通过图1表示出来:

此外, 赖斯还罗列了一系列言内和言外的指导标准来评估译文的充分性。其言内标准涉及的参考因素主要有语义、词汇、语法和风格特点等, 言外标准包括情景、主题、时间、地点、接受者、发出者及情感暗示等因素 (Munday, 2001:75) 。

2 大慈恩寺简介译文评析

旅游文本的种类繁多, 旅游景点介绍、电视广告、告示牌、宣传栏, 旅游手册不一而足, 这些文本主要起着外宣和推介旅游景观的作用。本文中所选取的大慈恩寺中文简介为旅游景点介绍, 其语言比较简单、直白, 所含的审美形式较少。根据文本类型学, 该简介可以归类为信息类文本, 译文也应用直白且无冗余的语言传递原文的信息和概念。尽管译者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文信息进行了加工处理, 其译文依然缺乏内在的逻辑, 不少句子读起来让人十分费解。基于赖斯的言内标准, 笔者下面主要从语法、句法、逻辑、语义和跨文化角度对该译本进行评析。

2.1 语法分析

译该文中的语法问题主要体现为语法错误和搭配不当。语法错误主要是冠词和介词的误用。在译文中, “Empress Wende”前面加了定冠词“the”, 而其后面的“Empress Wuzetian”则没有定冠词的修饰, 这两个地方体现了译者使用定冠词时的不一致性。在一般情况下, 形容中国古代帝王 (或是皇后) 是不需要用定冠词修饰的, 如Emperor Taizong of the Tang Dynasty (唐太宗) 。在介词的使用上, 译文的最后一句犯了低级的语法错误。在英文中, 具体到某一天的日期用的介词是on而不是in, 而译文的“in 4 March 1961”却理直气壮地用了“in”, 这着实让笔者感到十分诧异。从搭配的角度看, 译文中也存在不少搭配问题。

例1:The original pagoda was constructed with five storeys in India style.

“be constructed with”一般接建筑物的构成材料, 而译文中的该短语后面接的却是楼的层数。笔者查阅了现代英语用法词典, 并在谷歌上进行了一番检索, 但未能找到类似的用法。值得提出的是, 该句中的“India style”同样犯了基本的语法错误。

2.2 句法分析

例2:There were 300 monks lived in the temple.

该句的谓语动词是“were”, 后面却又出现了“lived”, 也就是说同一句话出现了两个谓语动词。将其改为“There were300 monks living in the temple”才符合句法规则。

此外, 译文中的句子结构问题使得部分句子读起来十分拗口且缺乏层次感。

例3:The temple with 13 yards and 1897 magnificent rooms was broad in scale.

该句中的with结构充当的是插入语成分, 放在句中过于冗长, 读起来也十分拗口。而且其谓语“was”后面的内容十分简短, 导致该句的结构“中间重, 两头轻”, 读起来没有层次感。

2.3 逻辑分析

译文的部分句子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 衔接也十分突兀。

例4:The temple with 13 yards and 1897 magnificent rooms was broad in scale.It occupied an area of more than 24 hectares.There were 300 monks and priests lived in the temple.It was the most famous temple in Chang’an city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这一小段话的前三句描述的是寺院的规模。细读一下, 我们不难发现这三句话间的逻辑并不是连贯的。按照正常的逻辑顺序, 译者应该先介绍寺庙的总面积, 然后描述寺院的内部房舍, 最后概述这些房舍的居住情况, 这样的一个逻辑顺序才比较容易让读者接受。而这三句话结束后紧接着就说到了寺院的“famous”, 这就更让人觉得奇怪了。介绍完规模后怎么就忽然说到寺庙的“famous”了?而且下文所讲的内容是玄奘修建大雁塔一事, 不管是从这句话的前言还是后语来看, 这个寺庙的“famous”都显得十分突兀。此外, 这个“famous”还存在着对原文的不忠。中文介绍中仅提到大雁塔在唐代的长安城规模最大, 并没有表达“大雁塔在唐代最为有名”之意。这样看来, “famous”一句实有画蛇添足之嫌。

2.4 语义分析

译文中多处表达语义不明。

例5:The body of the pagoda is a square brick pagoda in the range of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 and the Tang style.It is a model piece of Buddhist architecture.

这两句实在让人十分费解。什么是“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in the range of”在这里想表达什么?pagoda怎么会是square的?这些都是笔者在读到这句话时产生的疑惑。几遍下来, 笔者仍然没有读懂。将译文和原文对照后, 笔者才“恍然大悟”。这句话虽然在语法和句法上是正确的, 但是却表意不明, 颇有几分中式英语的味道。而忽然出现的“model piece”更是让人不知道译者到底想表达什么, 而且后一句从逻辑连贯的角度上看也显得很突兀。

此外, 用词不当也会使译文语义混淆, 如例4中的“monks and priests”。priest一词大多指西方的教士和牧师, 在这里跟monk搭在一块儿多少有些不伦不类的味道。这样的用词很可能会使外国游客产生这样一种疑惑:“中国在唐代就有牧师了?而且人数还如此之多!”

2.5 跨文化

一般而言, 中文作者在创作时, 心中的对象仅为国内读者, 并不包括外国读者, 因此中文作者和中文读者之间的这种默契不会天然的存在于中文作者和外国作者之间。 (陈珊珊, 2008:34) 而这就要求除了良好的双语能力, 译者同时还要拥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能够对文化有所缺省的部分进行补偿。外国游客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 很多时候会不理解旅游文本的意思, 故而我们要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注释以方便理解。

例6:It was the most famous temple in Chang’an City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原文译者并没有看出其中的文化缺省, 而直接把自己的理解转嫁给译文读者, 认为外国读者像中国读者一样了解历史更迭, 朝代变迁。比如唐朝也许很多人都知道, 但未必知道西安是古都长安, 是唐朝的首都。所以改译以后的译文采取了加注的方式。下文的武则天以及后文的五代十国和万历年均应当做此处理。

3 大慈恩寺中文简介翻译的信息重组策略

从以上评述中不难看出, 大慈恩寺简介的译文并不是一个逻辑连贯、语义清晰的文本。这反映了该译本的作者对信息的处理不够得当, 在未对原文信息进行充分处理的情况下就开始了翻译工作。在原文质量不高的情况下, 如果译者也一味地忠实, 其译文的质量必定会大打折扣。

原文质量不高, 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 文字质量差, 如松散累赘、逻辑混乱、事实错误;第二, 不符合目的语的文化与行文习惯, 充斥无效信息 (刘季春, 2007:290) 。这两方面的表现事实上和赖斯的言内标准是背道而驰的。

要达到信息类文本的言内标准, 应当对原文的行文结构, 内涵以及文化缺省加工处理, 在掌握原文的同时, 跳出原文, 对原文进行修改, 转化为英语文本。译者只有在把握原文逻辑的基础上才能使其译文独立成篇, 而当今英国翻译理论家Mona Baker曾强调译文独立成篇的重要意义 (2000:128) 。由此看来, 把握原文的信息和逻辑对于保证译文质量至关重要。笔者认为, 为了保证译文的质量, 译者应对原文信息进行重组, 剔除原文中的无效信息, 以使语言简洁化、逻辑清晰化。

3.1 语言简洁化

和英语相比, 汉语在行文过程中容易出现大量的语义重复的现象。这种重复既指实际表达略有差别, 但是实际指代的概念并无多大区别的重复, 也包括两者实际语义大量交叉现象。而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在英语中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当中, 要首先对原文有所取舍, 整理原文, 力求语言的简洁。

例7:当年大慈恩寺是唐代长安城内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 寺内重楼复殿, 云阁洞房, 共十三院一千八百九十七间, 占地面积三百六十余亩, 为城南晋昌坊的一半, 曾住有僧侣三百余人。

分析:这句话存在着冗余的信息。“十三院一千八百九十七间”实际上包含了前面所提到的“重楼复殿, 云阁洞房”, 这两个成分为包含性重复。原文作者这样描述的初衷在于突出寺院规模之大。倘若译者直接按照原文忠实地翻译, 其译文很容易会充斥大量冗余的信息, 同时也会使得成分间的从属关系不明晰。

例8:玄奘, 姓陈名袆, 俗称“唐僧”, 洛州缑氏 (今河南偃师) 人, 生于隋仁寿二年 (公元602年) , 卒于唐麟德元年 (公元664年) , 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佛学家、旅行家和翻译家, 游学取经, 共历时十七年, 行程十万里, 经一百一十个国家。他把中国的文化传到印度等国, 又从印度带回六百五十七部梵文经典, 在大慈恩寺辛勤翻译佛经十一年, 并创立了佛教的一大支派——慈恩宗。

分析:该例选自文中第二段, 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玄奘的个人事迹。事实上, 原文的重点在于介绍大慈恩寺的历史演变, 玄奘西行的事迹并不是该简介的重点, 但是原文作者却把大量的笔墨放在了玄奘的丰功伟绩上。因此, 译者翻译的时候应对该段的冗余信息进行舍弃。

3.2 逻辑清晰化

汉语是一门注重意合的语言, 即意味着在汉语中, 整体行文的逻辑和形式都是不明显的。而相比之下, 英文则重形合, 句子之间的衔接严谨且具有明显的逻辑性。因此, 在汉英翻译的过程中, 找出汉语原文的逻辑显得尤为重要。逻辑是“翻译者的最后一张王牌” (钱歌川, 2011:9) ,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要在准确理解原意的基础上, 抽丝剥茧, 寻中出句与句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并按英语的行文方式进行重写, 在重组信息的时候做到逻辑清晰化。

在例7中, 原文先提到了寺院的规模最大, 接着介绍寺院房舍的数量, 然后却忽然说到了寺院的总面积, 最后介绍了寺院的居住情况。从严格意义上说, 这样的一个介绍顺序是不符合逻辑的。比较严谨的衔接顺序应该是:总面积→规模最大→房舍数量→房舍的居住情况。倘若译者在没有把原文逻辑理清的情况下就进行翻译, 则译文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很难得到保证。

例9:于武则天长安年间 (公元701年—704年) 改建为七层, 塔高64.5米, 塔体为方锥形, 仿木结构, 是楼阁式佛塔的优秀典型。

分析:这句话主要介绍的是塔的构成材料、大小和形状。“塔高”“方锥形”和“仿木结构”这三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是很强。虽然这种逻辑上的衔接在中文中是可以接受的, 但放在英文中就会显得不够严谨。为了使逻辑清晰化, 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可以把塔的材料构成单独处理, 然后另外介绍塔的大小和形状, 这样可以使行文比较符合逻辑, 衔接也比较自然。信息重组后的译文请参照附录。

4 结论

综上所述, 中英旅游翻译不只是字符之间的简单转换, 而是在准确理解原文信息的基础上用译文接受者习惯的语言形式对原文信息的传达。就中英旅游翻译策略而言, 文本类型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译者可以按照赖斯的言内标准, 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原文信息进行重组, 以使其译文语言简洁化、逻辑清晰化。信息重组的翻译策略有利于保证译文的质量, 进而可以提高外国游客对景点信息乃至中国文化的了解。

附录:

中文原文:

大慈恩寺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 (公元648年) , 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时为其母文德皇后追悼而建造的, 并迎请了自印度取经归来的高僧玄奘法师总理事务。当年大慈恩寺是唐代长安城内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 寺内重楼复殿, 云阁洞房, 共十三院一千八百九十七间, 占地面积三百六十余亩, 为城南晋昌坊的一半, 曾住有僧侣三百余人。

玄奘, 姓陈名袆, 俗称“唐僧”, 洛州缑氏 (今河南偃师) 人, 生于隋仁寿二年 (公元602年) , 卒于唐麟德元年 (公元664年) , 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佛学家、旅行家和翻译家, 游学取经, 共历时十七年, 行程十万里, 经一百一十个国家。他把中国的文化传到印度等国, 又从印度带回六百五十七部梵文经典, 在大慈恩寺辛勤翻译佛经十一年, 并创立了佛教的一大支派---慈恩宗。

玄奘为保存印度取回的经典, 于唐高宗永徽三年 (公元652年) , 主持修建了大雁塔, 初建时为五层, 砖表土心, 后因塔身逐渐颓废, 于武则天长安年间 (公元701年—704年) 改建为七层, 塔高64.5米, 塔体为方锥形, 仿木结构, 是楼阁式佛塔的优秀典型。

五代长兴年间和明万历年间又加修葺保留至今。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政府为了保护这一千年古塔, 曾多次修葺。一九六一年, 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 大雁塔是古城西安的标志和象征, 已成为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和旅游胜地。

英文译本:

The Da Ci’en Temple was built in 648 AD to honor the Empress Wende by the Tang Crown Prince Li Zhi.The temple with 13yards and 1897 magnificent rooms was broad in scale.It occupied an area of more than 24 hectares.There were 300 monks and priests lived in the temple.It was the most famous temple in Chang’an City during the Tang Dynasty.A Buddhist and pilgrim Xuan Zang who studied Buddhism in India was welcomed to preside over the temple affairs in 652 AD.Xuan Zang arranged for the building of the Dayan Pagoda to preserve the hundreds of volumes of Buddhist scriptures which he had brought back from India.The original pagoda was constructed with five storeys in India style.It was rebuilt to seven storeys in 701 AD—704 AD during the period of Empress Wu Zetian.Today, the Dayan Pagoda is 64.5M high with seven storeys.The body of the pagoda is a square brick pagoda in the range of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 and the Tang style.It is a model piece of Buddhist architecture.In 4 March 1961, the State Council decided that the Dayan Pagoda must be protect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historical monuments.

信息重组后的译文:

The Da Ci’en Temple was originally built by the Tang Prince Li Zhi in 648 AD as a gesture to honor his mother—Empress Wende.During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AD) , it was the largest temple in the city of Chang’an (the ancient capital of the Tang Dynasty) , altogether covering an area of over 240, 000 square meters.Consisting of 13 yards and 1897 rooms, it was once home to 300monks.

Xuan Zang, who had traveled all the way to India in search for Buddhist scriptures, was invited to preside over the temple affairs in 652 AD.To preserve the voluminous Buddhist scriptures brought back from India, he initiated the building of the Dayan Pagoda.Initially, the pagoda was five storeys high and flavored with an Indian impression.It was later expanded to seven storeys (64.5meters high) after the renovation during the reign of Empress Wu Zetian (701-704 AD) .The revamped pagoda was a wooden structure that came in the shape of a cone, standing out as one of the most typical pavilion-shaped Buddhist pagodas.

The pagoda underwent major renovations during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Period (907-960 AD) and the Wanli Period (1573-1620 A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t was further consolidated and revamped by the local municipal government.On 4 March, 1961,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R.C.placed it on the list of the key historical heritage sites under the state protection.Today, the pagoda serves as a symbol of Xi’an, holding a great fascination to visitors from home and abroad.

参考文献

[1]Baker M.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London&New York:Routledge, 2000.

[2]Munday G.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New York:Routledge, 2001.

[3]陈珊珊.佛教圣地旅游文本英译探讨[J].上海翻译, 2008 (3) :32-35.

[4]丁大刚.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与翻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5]钱歌川.翻译的基本知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6]王爱琴.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论汉英旅游翻译过程中思维的转换与重写[J].中国翻译, 2012 (1) :98-100.

[7]张美芳.文本类型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中国翻译, 2009 (5) :53-55.

篇5:浅谈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的取舍

【关键词】文本解读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93-01

下面我就《最后一课》的解读与设计,谈一谈我是如何把文本解读有效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的。

首先看文章寫了什么,或者说有哪些教的内容,我们可以确定哪些学习目标?

一、整体内容的感知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二、从艺术构思上分析

《最后一课》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还在于它具有卓越的艺术特色。

《最后一课》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弗郎士作结构的中心线索,通过主人公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自然而生动地展示出来。小说从弗郎士走出家门、跑向学校,到“最后一课”结束,情节的发展层次清晰、紧凑、井然有序。作者把普鲁士侵略者颁布禁教法语令,作为情节发展和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异族统治者强行施教德语,表明它对阿尔萨斯、洛林人民的奴役加深了,民族矛盾激化了,这就更加激发了弗郎士、韩麦尔老师以及郝叟老人的爱国热情,他们崇高感人的形象跃然纸上。爱国主义的主题,也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充分揭示,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最后一课”的结束,情节发展到高潮,并急转为尾声,小说的主题进一步升华。结尾表明:“最后一课”结束了,然而它已经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法兰西一定会重获解放。

三、从人物情感方面分析

文章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叙述的,小弗郎士的情感在最后一课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可以从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语句中发现:从走在路上的轻松,到意识到这是最后一课时的难过,想起以前掏鸟窝、去溜冰的懊悔,以及愿意用任何代价换取老师一个满意表现,可此时却不能的难受,还有用孩子天真的语言表达对敌人愤恨的“那些坏东西”“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的国画唱歌吧”,甚至他还看到了韩麦尔先生的可怜、伟大。所有这些,都可以看出这个孩子在这节课上慢慢的长大了、懂事了,从贪玩,开始理解自己的老师,热爱自己的祖国。

四、“烘托”和“重复”的手法的巧妙运用

作者为了突出主题和人物性格,独具匠心地运用“烘托”和“重复”的手法。为了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作者着意用烘托手法描绘了“最后一课”的庄严、悲壮的气氛。通过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和到学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景象。这些不平常的情况,就为爱国主义的主题,烘托了庄严、悲愤的气氛,突出了主题。同时为刻画小弗郎士的性格作了巧妙的铺陈。作者还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次出现这句话,用意不同,而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

这句话,像珍珠一样贯穿全篇连成一线,光芒四射,从而加深了主题,同时,对突出人物性格也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解读的内容还有很多,针对我们初一同学们的学情,我确定了“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解读人物深沉的爱国感情”这样一个学习目标。

以“解读、赏析语言”作为进入人物心理的渠道,借助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拨动孩子们的心弦,让孩子们通过品析、朗读与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形成情感的共鸣。

韩麦尔先生虽然对服务了四十年的地方无限依恋和热爱,现在却不得不离开,而且是以亡国奴的身份离开,这是一件多么令人痛苦的事情!

更何况,此时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的脚步声就像催魂的更鼓,每一步都在撕裂着他泣血的心灵,这如何不令他痛苦倍增。

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在教堂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却有了如此的表现:

配乐朗诵:

此时韩麦尔先生的心都碎了,他一时竟无语凝噎,但是他内心深处一定有万千的思绪,假如你就是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有哪些话想诉说呢?

通过这种心理补白的方式,配以学生用声音、情感将最后一课的情景再现——(学生朗读)将韩麦尔的切肤之痛,爱国之深,亡国之悲都生动再现出来了。

我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选择内涵丰富,能直接指向主题的内容来教。

刚才对内容的取舍已经做了说明。值得一说的是,从课堂上来看,学生自主展示的精彩可能少了些,与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也可能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我觉得语文课堂尤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堂,如果课堂上展示的只是学生在自己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的认识和思考,课堂的高度可能就只有学生的高度,一节课下来在碰撞中可能会有收获,但不会太多;而在这节课上可能还存在老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可只要这个“牵”,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把学生引向一个有新的认识高度,那我觉得这个“牵”就是有效果的。那这就需要老师做到:

2.备课中,选择学生最需要的,充分预设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程度,学生自己能通过阅读,就能理解的不用教,太深的、太难理解的不能教,那些学生自己读可能读不透,可一经点拨就能有思考、有发现的内容才是老师要教的。

3.选择最适合老师的,每个老师上课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就如同最后一课上的最后一个镜头,它是韩麦尔先生情感最为凝重的一个片段,很多老师上课都对这一部分做细致的赏析。曾观摩一位优秀教师的课,他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模仿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动作,老师的模仿真的特别像,给学生很强的视觉、情感的冲击。效果很好,可是我上不来,因此选择最适合老师自己的,通过教学内容的学习,既能充分发挥老师的教学特长,又能对学生进行熏陶提升,这才是需要的。

篇6:旅游文本翻译的信息取舍与调整

词序调整法对应的英文单词是inversion,在郭着章、李庆生编著的《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中的解释是这样的:“inversion作为一种翻译技巧,其意思为,翻译时对词序作必要或必不可少的改变,并不只是纯粹的颠倒词序或倒装”;在冯庆华编著的《实用翻译教程》中称之为换序译法,即“翻译时根据译文的语言习惯,对原文的词序进行调整,使译文做到最大程度上的通顺”。从两书的解释可知,翻译中的inversion不等同于语法中的“倒装”,因此不能译成“倒译”、“倒译法”或“颠倒词序”等,inversion作为一种常用翻译技巧,是指语言结构中的某些成分(词、短语、分句)在译文中在不损害语法结构或引起歧义的前提下调整语序,其目的是使译文更通顺且符合译文的表达习惯,从而更加准确地表达源语的意思。

汉语是分析型语言,因此语序比较固定;而英语则是分析、综合参半语言,因此语序既有固定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英语和汉语在基本语序上是大同小异。“同”的是主语、谓语和宾语的位置,“异”的是状语和定语的位置(陈宏薇,1998)。由于翻译文本中有大量的后置定语短语和状语短语,笔者便从词序方面分析英译汉过程中定语修饰语和状语修饰语的语序调整。

1 定语位置的调整

在英语中,单词作定语时一般放在名词之前(特殊情况之下才置于名词之后),但词组作定语时则要放在名词之后。而汉语中定语通常放在名词之前,即使几个定语连用或很长的词组作定语,也都要放在名词之前(熊文华,2006)。为简化句子机构、加强语气、强调概念、详解事实,本翻译项目中使用了大量的后置定语,尤其多个后置定语同时出现,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找准其所修饰的名词,进行相应的语序调整。

例1 Last but not least,it is noteworthy a lot of ink has been spent on the regulatory framework of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1)of oil tankers(2)in recent years.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3)学术界出版了不少有关油船设计和建造要求的法规框架的著作。

此句中有(1)和(2)两个后置定语短语,(2)修饰(1),而(1)的中心语是“framework”,翻译时其与各自中心语的关系,将相应的后置定语前置即可。

例2 The IMO contributes to the balance or imbalance of the“dialogue”(1)between the two maritime powers(2)under examination(3).

国际海事组织(IMO)对于接受检查的两大海上霸主之间的对话起着平衡作用。

本句中有(1)、(2)和(3)三个后置定语,其所修饰的中心语分别是“balance or imbalance”、“dialogue”和“maritime powers”,按照其与各自中心语的关系翻译时分别将相应的后置定语前置即可。由于后置定语较长,此处需要将“dialogue”之后的一部分单独翻译为一个短语作为动作的对象,这样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更通顺易懂。

例3 For example in the case of the EU,a common maritime safety policy would in actual fact be founded on the need for enhanced integration(1)between Member States(2)in all sectors(3)of the economy(4)including maritime transport and maritime safety.(5)

例如就欧盟而言,共同海上安全政策实际上应该建立在提高各成员国在各个经济领域包括海上运输和海上安全中的一体化程度的需求之上。

本句中有(1)、(2)、(3)、(4)、(5)五个后置定语,由于后置定语较长,翻译时可先将其分为两大部分即(1)修饰“need”和与(2)、(3)、(4)、(5)修饰“integration”,由于本句的修饰语较长,而“enhanced”是由动词“enhance”转化而来,因此可以将其转化成小句“提高……一体化”,然后在将“integration”的后置定语按照顺序法一一翻译。

海事法律文本因其语言的严谨性存在大量的定语修饰语,尤其是后置定语偏多,而且是一个中心语后面同时跟多个后置定语,翻译时应先分析其所修饰的中心语,如果修饰语较短,可翻译成相应的前置定语,如果修饰语较长,就不宜前置,可以用小句来传达。

2 状语位置的调整

一般来说,英语状语可以放在中心语之前,但通常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汉语状语通常放在中心语之前,后置的情形很少,后置状语往往有凸显表达内容的意图。英汉两种语言都有方式状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等,当这一系列的状语同时出现时,汉语和英语的语序也不尽相同。汉语状语的语序是: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动词。英语状语的语序是:动词→方式状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陈宏薇,1998)。有时为了强调,还可以把时间或地点状语置于句首。本翻译项目中存在大量状语,翻译时需根据英汉状语的语序特征进行调整。

例4 The issue of prevention of maritime casualties will be addressed in a selective manner and more precise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ollowing areas.

我们将有选择地,更确切地说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海上事故预防问题。

此例中的状语是两个介词短语作方式状语,分别置于动词之后,并以“and”连接,译成汉语时需进行语序调整,放在动词之前。

例5 Regulation 3051/95/EC of 8 December 1995on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Ro-Ro passenger vessels aimed at improving maritime safety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sinking of The Estonia via the establishment and maintenance of companies of adequate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 on board and ashore in the world.

1995年12月8日通过的关于滚装客船安全管理的欧共体1995年第3051条法规旨在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建立和维持那些船上和岸上有充足安全管理系统的公司来提高海上安全以减少爱沙尼亚号客船沉没的不利影响。

本句中有两类状语,“via”引导的方式状语及“in the world”地点状语,根据汉语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的排列顺序,应先翻译“in the world”,而在“via the establishment and maintenance of……”中“of”引导的后置定语较长将其翻译成一个小句“建立和维持……的公司”。

例6 It is generally admitted that,in the event of collision or stranding,an effective way of avoiding risks of oil spill into the sea consists of surrounding the cargo tanks with a second internal plate at a sufficient distance from the external plate.

人们普遍认为,船舶发生碰撞或搁浅时,有效避免石油泄漏的方法是在离外板一定距离处给货舱再加一层内板。

此例原文有三类状语,依次为时间状语、方式状语、地点状语,在英语中,有时为了表示强调通常把一些状语提前,放在句首,本句中时间状语位于句首,而方式和地点状语位于句尾,但不影响汉语的表达习惯,翻译时应按着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的语序进行翻译。

英语句子中除方式状语、地点状语和时间状语同时出现时有固定的语序外,其他状语如原因状语、让步状语、目的状语等同时出现时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例7 Despite the USCG’s attempts to make use of its authority on this level,for reasons“ranging from international economy to domestic politics”,at the beginning of the 80s,the efforts in question proved to be fruitless.

尽管美国海岸警卫队想要利用这方面权利,但是由于“国际经济以及本国政治”多种原因,八十年代初就已经证明所做的努力毫无效果。

本句中有三个状语分别为“despite”引导的让步状语、“for reasons”引导的原因状语和“at the beginning of the 80s”引导的时间状语,原文的语序与汉语先前述后转折的表达习惯一致,翻译时我们可以按照原文的顺序进行翻译。

海事法律文本中存在大量的状语,翻译时应按照汉语状语的语序: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动词进行,在遇到强调时间、地点状语等情况时,也可按照原文语序进行翻译。此外,当文中出现原因状语、让步壮语,目的状语时,应从原文整体出发,按照汉语表达习惯进行翻译。

3 结语

从以上翻译实例可以看出,本文所研究的词序调整法是在理解原文的语义和理清句子成份在时间、逻辑顺序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原语词序,更好传达原文信息。由于英汉语序的不同,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探讨相应的调整策略,可以有效地表达原文意图,准确地进行英汉互译。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具体探讨了海事法律文献中的词序调整法,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为海事相关领域翻译提供了少许见解。

参考文献

[1]郭着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第四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第三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3]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熊文华.英汉翻译教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篇7:旅游文本翻译的信息取舍与调整

关键词:旅游文本 归化翻译 异化翻译

关于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定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已经做了很多的描述。为了使得本文读者更好地了解什么是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作者将介绍这两种翻译方法的关键不同,包括两者的定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他们的定义,很容易找到归化和异化之间的差异。通过对比,这两种策略有各自的目的、优点和语言样式。归化是指翻译策略中,应使作为外国文字的目标语读者尽可能多的感“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对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 & Cowie,1997:59)。换句话说,归化翻译的核心思想是译者需要更接近读者。归化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最基本精神和内容含义。这种翻译策略明显的优势就是读者可以很容易地接受它流畅的语言风格。例如,济公是个中国神话中的传奇人物。不过,外国人可能没有在这种明确的翻译方式下获得信息。因此,适合的翻译方法是找出西方国家中类似济公这样的人物。因此最终的翻译为:济公是一个中国神话中的传奇人物(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罗宾汉)。这样的翻译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异化是指在在翻译策略中,使译文打破目地语的约束,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以及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这一战略要求“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Venuti,1995:19)归化可能保留源语的主要信息。异化的目的是使读者产生一种非凡的阅读体验。异化可以容纳外语的表达特点,将自身向外国文化靠拢,并将特殊的民族文化考虑在内。例如,如果将“岳飞庙和墓”翻译成英语,可以翻译为:“Yue Feis temple and his tomb.(Yue Fei was a national hero in Nan Song Dynasty)”(徐淑婷,2010:94)

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的,需要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关系。“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的一切都遵循对立统一的规律。翻译亦是如此。“(戚玉晶,2015:23)。归化和异化之间也存在着辩证的关系。一种是矛盾关系,另一种是相互补充。我们可以发现在定义方面,归化和异化之间存在的矛盾。对于归化,所有的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目地语的语言表达应译为由读者更容易接受的语言。而异化会则维护原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

例1: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Better city, better life.

(2)Cities make the life better.

例2:

龙马精神

(1)full of vitality

(2)the spirit of horse and dragon

在两例子中,(1)是归化翻译,(2)是异化翻译。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前者提供为读者可接受的信息,和后者保留原始信息,引起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由于归化异化既是相对的,又是相辅相成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掌握更多的技巧、并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来解决翻译。只有这样,才能保留原语的精髓,同时也可以帮助外国读者接受译文。

例3:三峡之美在于它的雄、险、奇、幽,这里无峰不雄,无滩不险,无洞不奇,无壑不幽。

The beauty of the Three Gorges lies in their majesty, danger, singularity and seclusion, and this applies respectively to every peak, shoal, cave and canyon in the Three Gorges. (卢敏,2010:213)

这个例子应用归化和异化的结合。“The beauty of the Three Gorges lies in their majesty,danger, singularity and seclusion”采用了异化。译者在目地语的基础上使翻译保留了原文风格。采用这种翻译策略可以促进文化交流。而这句“and this applies respectively to every peak, shoal, cave and canyon in the Three Gorges”则采用了归化。如果这句话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式,目的语读者很可能会产生疑惑。相比之下,将后半句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可以扫清文化交流的障碍,且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接受,不失为一种合适的翻译方法。

随着旅游翻译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国内旅游景点的整体翻译质量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有些翻译不考虑游客的感受,对旅游文本采取直译,这对传播我国旅游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语法错误、混乱的语序、和不当的翻译策略都可能出现在旅游翻译中。这种现象十分不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针对这种现状,翻译有责任将游客的感受考虑在内,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归化和异化策略,为旅游者提供有效的旅游信息。

例4:冬季这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因此哈尔滨有“冰城”之美誉。

In winter, when it snows, everywhere would be covered with snow, it seems like a charming and dreamlike world composed by the snow and ice. So the Harbin is known as the Ice City.

这个例子主要是描述冬天哈尔滨的特征。利用中国传统的四字结构来形容哈尔滨冬天独特的美。如果译者采取直译,游客很可能会产生困惑。所以找出这些短语的共同特征是非常重要的。这四个词组都涉及到冰雪,且都描述的是哈尔滨的冬季之美。通过这种翻译方式,有效地向游客传递冰城的信息。

根据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归化采用的是迎合目的语游客的思维习惯。如果希望对游客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归化翻译是一种合适的选择。归化主要采用四种方法:“增译和注释、打比方、减译和调整、加说明”(胡志红,2006:158)译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从上文的内容中,我们对这两个翻译策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每个翻译策略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所以译员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使读者受益。通过对比和关联分析手法,笔者总结:为实现旅游文本翻译归化和异化的理想的结果,且达到汉译英旅游翻译的最终目的,即对外界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出于这个原因,旅游翻译的内容不仅应该迎合读者的需求,同时也要传递特定的本土文化。换句话说,将汉译英旅游翻译应该具备如下特点:

(1)传递旅游景点主要信息,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关注;

(2)按照外国读者可接受的语言风格进行翻译,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

(3)在翻译过程中,根据适用场合翻译关键点;

如此看来,合格的翻译不能没有归化和异化的组合。对比其它行业,旅游业是对外宣传力度最大的行业。译员须担负起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旅游文化传递给外界的责任。所以,中国旅游业要高度重视,汉译英作为主要的宣传手段,以实现成为旅游强国的重要目标。翻译质量越高,游客回应越好。为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翻译需要遵循以下规则:尊重旅游者的文化习惯,同时弘扬中国独特文化的色彩;学习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化知识,如定义、关系、应用和意义等。归化和异化的应用在汉译英的旅游文本中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旅游业宣传。因此不难发现,旅游翻译最理想的状态是归化和异化的结合。为了达到较高的翻译标准,译者应该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语言习惯,多阅读有启发性的翻译理论,结合具体情况翻译,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从而将归化异化的翻译优势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Bell,Roge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Newmark,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Shuttleworth,M&Cowie,M.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Manchester:St Jerome,1997.

[5]Venuti,L.Strategies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6]Wilss,Wolfram.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上一篇:《课堂观察与认识的思考》心得体会下一篇:函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