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的介绍方法

2024-07-10

说明文的介绍方法(精选11篇)

篇1:说明文的介绍方法

介绍事物的说明文方法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如:

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马克思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俄文,六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著名诗人与作家普希金、果戈里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著作了。这是由于语言知识丰富,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的缘故。

这段文章要说明的是:年龄稍大,记忆力不一定就差。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先提供了实验结果,又分析了原因。到此为止,未尝不可,但不够具体,也缺乏说服力,于是,又举出了一个实例:马克思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只用六个月时间便精通了俄语。这样一来,内容具体了,说服力增强了。

说明文中的举事例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例证法,都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但二者又有区别。议论文中的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说明文的事例,是用来介绍知识的。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2)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运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例如:“图书馆的藏书有中国的、古典的、外国的、科技的、文学的、现代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这里用了不只一个标准,所以表达不清。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这样,每次分类只用一个标准,就眉目清楚了。

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也属于分类别。

注意,运用分类别方法,所列举的种类不能有遗漏。

(3)列数据。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4)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5)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6)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义;有的着重说明作用,如关于“肥料”的定义;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①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②肥料是能供给养分使植物生长的物质。

③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④工程技术的科学叫做应用科学,它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来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学问。

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是下定义,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定义才是科学的。比如,有人说:“人是两足直立的动物。”这个定义就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没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才是科学的定义,因为它揭示了人的本质。

(7)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8)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9)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10)引资料。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很少,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篇2:说明文的介绍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许多新产品也应运而生,相伴随的说明书也与日俱增,所以,好说明文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任何事情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说明文的写作过程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作为一个写说明文的作者,只有掌握这一规律,才能写好说明文。

1 明白说明文的六大要素

大家都知道,写记叙文,必须具备记叙文的六个要素,才能写成一篇记叙文,而且说明文和记叙文一样,也必须掌握说明文的要素才能写好,其要素归纳起来也不外乎如下六个方面:

(1)说明对象。

(2)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3)说明方式。

(4)说明顺序。

(5)说明方法。

(6)被说明对象的性质,性能功用,成因市里及内部关系等。

2 清楚写好一篇说明文需要具备的六个条件

这就是说,要想写好一篇说明文,至少得具备六个条件,那么又如何使用这六个条件呢?

第一,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这要求你清楚地告诉读者,你要说明一个什么事物。

第二,被说明对象有何特征,什么是特征呢?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因为,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只有抓住它的特征,才能从本质上把说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这样你才能把被说明的对象说清楚,从而达到说明的目的.,例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作者就抓住被说明对象,食物来源的根本特征,植物靠自养,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靠益阳,极少部分的细菌靠化学能来合成,从而在本质上说明了食物来源这一深奥的事理。如果作者没有抓住这一特征,恐怕浪费了很多的笔墨也难以说清楚,因此要想写好一篇说明文,掌握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极其重要的,但是要准确的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首先必须对事物有个清楚的认识,在生活中观察体验,参加实践,深入研究,坚持不懈地记取,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途径,在这方面的例子是不乏其人的,伟大的物候学家,竺可桢,坚持不懈的观察记录,写出了大自然的诺言,周树人认真观察,写出了生动有趣的蜘蛛。因此,观察观察再观察,认识认识再认识,才能认清事物的特征。

第三,根据被说明事物的自身特征确定署名方式,既平实说明,生动说明两种方式,平实说明语言简练准确,通俗易懂,不带有描写的成分,例如,统筹方法,生动说明带有描写的成分,用词准确传神,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给人的感觉既生动活泼又形象,有趣味,例如,看云识天气,有时还可以把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二者结合起来,这样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例如,周建人写蜘蛛一文,在介绍蜘蛛吐丝的生理,机制时,运用了生物学上的术语,并作了科学的说明,这是平实说明。在介绍蜘蛛在网上,一幕幕紧张激烈捕捉蚊蝇的战斗场景时,作者运用了生动说明,这样语言准确,生动又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说明效果,使读者不仅有所知而且有所感,更觉有趣,总之,说明方式,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可灵活运用。

第四,确定说明顺序,因为说明对象不同,所以说明顺序也会相应的不同,可归纳为三大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写,包括程序说明,例如,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二是,按空间顺序写,空间顺序又分为从上到下,由内到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中间到两边,从前到后货,按从东西南北方位写。例如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三是按逻辑顺序写,所谓逻辑顺序,就是按照事物的关系安排先后次序,例如海光。

总之,说明顺序只有安排合理,才能使文章条理分明,能给人一个说清楚完整的印象。

第五,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喻列数字,配备图表等。至于用什么方法来说明事物,这是动笔之前必须考虑的。没有恰到好处的说明方法,也达不到说明的目的,究竟用哪种或哪几种说明方法?要由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决定,例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作者将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自养和异养两大类,接着,又以获得食物的方法为标准来进一步,说明,自养型,认为靠光合作用的,和不靠光合作用的两类,易养型的分为不能加工改造植物的,动物和能加工改造的人类两类,这样层层分类说明不仅符合科学原理,而且条理分明,作者在分类说明的同时,行,文中还运用了打比喻,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种恰当的综合运用,大大的增强了说明的效果,总而言之,说明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而要根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从实际的需要出发,去恰当地运用。

第六,根据说明的对象不同,可分为十五说明,事理说明,程序说明三大类,实物说明要根据说明的对象的特征,侧重说明事物的性质,类别,状态性能,功用、成因等。事理说明要说明有关事物的内部关系,程序说明要写清楚操作步骤的先后顺序。

3 合理安排命题和安排说明文的结构

命题方式,题目一般是直接揭示要说明的对象,这是说明文最常用的命题方法,例如,机器人,统筹方法等。有了题目,又具备了材料,还要有完整的结构形式。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有四种:

(1)并列式,各层次间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例如,《南州6月荔枝丹》。

(2)递进式,后面的说明是在前边说明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说明,各层次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例如《向沙漠进军》,作者竺可桢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接着说明人类征服沙漠的方法,最后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类征服沙漠的美好前景。

(3)总分式,先总体来说,后面几层再分开说,或者前几层先分开说,然后再总起来说,例如,巍巍中山陵,作者对陵园建筑,按空间顺序,由总到分来说明。

(4)连贯式,各层次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或按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例如,景泰蓝制作,当然这几种结构形式有时单独运用,有时综合运用,大城市之间按照一种结构形式安排每层,中小城市可采取另一种结构形式,总之要灵活运用,达到结构严谨完整的目的。

篇3:说明文的介绍方法

一、积累词汇,促进写作

犹如土木砖土是建筑的材料一样,词汇是写作的必须材料。如果学生写句子,10个词就有5个词汇不会写或有拼写错误的话,又怎么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呢?可见,词汇在英语写作中的重要性。在写作中,可以先按照平时写作习惯写出一篇文章来,然后再对这个文章进行积累过的词汇句式的修改润色,思考的过程既是检验你词汇量的一个方法,同时也能发现自己写作存在的问题,把作文里需要替换的一般词汇先画出来,然后再逐个寻找近义词汇替换,平时可以多背诵一些好的优秀的范文,把文章中的好句子和亮点词汇都记录在一个小本上,慢慢积累,尝试应用,学而用之,才能提高写作能力。

二、掌握写作步骤

写说明文宜采用三段式:第一段主要介绍要说明的对象及说明的目的;第二段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或做事情的方法步骤;第三段进行总结概括。写作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仔细审题,明确说明对象,抓住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的主要特征。

2.选择合理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分层次进行说明,注意条理清晰。

3.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比如定义法、举例法、比较法和细节描述法等,不要遗漏主要内容。

根据说明顺序及内容确定过渡词和恰当的句型结构。文字应客观、简洁、明了,不要追求华丽和加入太多个人观点。就以必修3 Module 1 Europe为例来说明:我们可以从(1)概况,(2)地理位置,(3)标志性建筑,(4)某个地方为什么而闻名,(5)评价几个方面入手,先进行阅读文章的分析,找出其写作的方法,具体的内容有:

1.Background.A beautiful city first should own excellen scenery,the rich culture atmosphere and some modern entertainment equipment.

2.地理位置。

Shenzhen is a modern city in South of China,it lies nex to Hong Kong.Shenzhen is very young and beautiful,too.

3.标志性建筑。

1)The most popular place for tourists is the Eiffel Tower the famous symbol of Paris.

2)One of Barcelona’s most famous landmarks is the church of the…which was designed by…

4.某个地方为什么而闻名。

a.The city is also famous for its restaurant,cafes and theaters.

b.Athens,the capital of Greece,is known as the birthplac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5.评价(Evaluation)。

1)one of the best/most important…是最重要的/最佳之一

2)speak/think highly of…高度评价

3)be famous/known as/be regarded as因…著名/被称为…

所以,在介绍一个地点时,首先要抓住该地点的特征,在第一段中进行简要介绍。第二段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对该地点进行具体说明。说明的顺序可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由远及近,也可按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等来介绍。这样可以避免文章杂乱无章。

三、说明要有条理

要想写好一篇地点介绍类说明文,除了要抓住地点事物的特征外,还要掌握事物本身的条理。依据事物本身的条理来说明,就是要从复杂情况中理出头绪,把事物的特征,事物各部分的关系说清楚,所谓说明有条理,就是行文线索要清楚,层次要分明,不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如果颠来倒去地写,文章的头绪紊乱,同样也会说不明,道不白。

四、加强写作中的语篇连贯与衔接教学

在日常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实例向学生传授有效的衔接技巧,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写作过程中将前后的句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对于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有语法衔接、连词,而且教师还可以根据情况引导学生识别和学习词汇之间的衔接纽带。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完全借助单个的语篇向学生讲解衔接问题,而是应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更加留意这方面的素材,相信经过多次讲解,学生一定能够掌握衔接形式和技巧,并应用于写作实践之中。

总而言之,高中阶段的英语书面表达与教学活动,要基于新课标关于高中英语写作方面的要求,提出了通过语篇意识培养,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局限于字、词以及句的学习模式,从而更好的提高英语的写作水平。

摘要:写作能力全面反映学生的驾驭能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英语写作能够真正反映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理解和应用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就成为了我们一直在努力探讨的课题。对于地点介绍类的说明文,要求学生在练习写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方式,从而引导学生练习此类文章的写作模式。

关键词:写作训练,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篇4:浅谈说明文说明的方法

1. 从全文内容看,《苏州园林》运用了“分要点”说明的方法

分要点说明,就是从分说的角度,对说明对象进行显性的或隐性的“一点”“两点”“三点”“四点”……式的解说,几个“要点”说完了,事物的特点也就显现了。分点说明表现在文面上,使说明文主体部分呈横式结构。由于文章的内容有一二三四等“点”组成,所以不仅能对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说明,而且能鲜明地显现说明的层次。

《苏州园林》围绕全文的中心句所展示的要点是(四个讲究、三个注意):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绝不对称);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注意每个角落的图画美;注意门和窗的图案美;注意梁柱的色彩美。

2. 从文章的顺序看,《苏州园林》运用了“分主次”说明的方法

《苏州园林》是典型的总分结构。分说的七个方面“相互并列”。但从全文的脉络看,主与次的先后安排非常明显。第三、四、五、六段介绍苏州园林设计与建造的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七、八、九段对苏州园林的细部的三个特点进行介绍说明。全文呈现出的脉络是:苏州园林总的特点——主要特点——次要特点。

3. 从事物的特点看,《苏州园林》运用了“分解式”说明的方法

分解说明就是有意地对说明对象进行“划分”,从而一处一处地说,一块一块地说,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说。分解说明常常用于对整体的或静态的事物进行说明。它的主要特点是:对事物分部位、按结构、依特点进行分解说明;分说的各部分内容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苏州园林”是一个集合化了的整体事物,作者既不是介绍一座建筑物,也不是介绍一群建筑物,而是“杂取”苏州各个园林的特点,将他们集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典型化了的整体事物。作者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进行“分解”,从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等各个美点及其他局部的美加以说明。

4. 从事物的性质看,《苏州园林》运用了“分角度”说明的方法

分角度说明围绕某个说明对象,分侧面从不同角度立体地展现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它的主要特点是:每一角度的说明内容只是说明事物一个方面的特征(一般来讲,角度的内容往往有段的中心句点出),各个角度的内容相互独立而有相互依存。

《苏州园林》从全文的结构看是总分总式,从全文的逻辑顺序看是有主要特点到次要特点,从具体的说明过程看“分说”部分就是分角度说明。全文从如下角度支撑了全文的“总说”: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苏州园林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假山的堆叠,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竹子花木;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也着眼在画意;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景致的深度;苏州园林在每一个细部都注意到图画之美。

5. 从常用的说明方法看,《苏州园林林》主要运用了“分类别”说明的方法

这一点在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清楚。作者从永乐七类事物的特征来支撑“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亭台轩榭的布局之美;假山池沼的配合之美;花草树木的映衬之美;花墙廊子的层次之美;各个角落的点缀之美;门窗图案的工艺之美;梁柱广漆色调的平淡之美。

篇5: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介绍

选用准确的语言,精当地解说事物的事理,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说明文是以介绍知识性内容为主的,只有如实反映被说明内容的客观情况,才能保证知识的科学性。相反,语言不准确就会失去知识的科学性。

明代学者徐光启笔译古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其中的一节:

“凡论度必始于一体。自点引之而为线,自线广之而为面,自面积之而为体,各自三大纲。是心有长而无阔者谓之线,有长与阔而无厚者谓之面,长与阔厚俱全者谓之体。唯点无长阔厚薄,其间不能容,不可以数度,然线之两端即点,而线面体皆由此生。点虽不入于数,实为从数之本。”

这节解说数学基本概念的说明文,把什么是点、线、面、体,点与数度的联系和区别作了确切的阐释,语言也很精当。

此外,在说明文中往往有些内容是带有专门化的科学知识,涉及一些专门名词和专业术语,在说明中特别要求把它们运用得准确无误,使读者便于领会。如:“航空”与“航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篇文章作了这样的解说:“飞机在大气层内飞行,称为航空;卫星、飞船在大气层外飞行,称为航天。它们是采用不同的飞行器在不同的空间来完成飞行任务的”。这种解说是十分准确的,使人对什么叫“航空”、什么叫“航天”得到了科学的了解。

说明文的语言必须简要精当。看下面的这段文字:

“蝉的幼虫脱皮是从背上开始的。先出来的一层旧皮从背上裂开,露出淡绿色的蝉来。先出来的是头,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和折叠着翅膀,只留下尾边尖儿还在那层旧皮里。这时候,它腾起身子,往后翻下来,头部倒挂着,原来折叠着的翅膀打开了,竭力伸直。接着,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把身体翻上去,用前脚的爪子钩住那层旧皮。这个动作使它的尾巴尖儿从那层旧皮里完全脱出不了。那层旧皮就只剩下空壳,成了蝉蜕,。从开始到完全脱出来,大约要半个钟头。

这段文字不到二百个字,具体说明了蝉的幼虫脱皮的整个过程。用简明的语言把幼虫脱皮的复杂动作细致而真切地写出来了。文字不枝不蔓,语言富有表现力,给人很清晰的印象。

篇6:说明文的介绍方法

兴趣是前提,当然也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就告大家让我受益匪浅的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提高听课效果的一个重要策略。课前预习就是每节课前把本次课将要讲授的内容进行预习,初步熟悉课程内容,找到听课和理解的重点、难点、疑点,记下自己的困惑之处、薄弱环节,带着问题进课堂,以期在课堂学习中得以解决。

2、要注意关键点。上课时与预习时要注重老师所讲的精华和书本中的要点,并加以总结

3、课后复习。及时对听课内容进行复习,进行积极的回忆和必要的重新学习,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总体理解,减少遗忘。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刚开始遗忘得较多、较快,以后遗忘得较少。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可以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即在遗忘尚未产生之前,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所以,在复习时要注意复习的时间安排。

根据有关研究,有效的复习时间安排是:

第一次复习,学习结束后的5—10分钟。

第二次复习,当天晚些时候或第二天。

第三次复习,一星期左右。

第四次复习,一个月左右。

第五次复习,半年左右。

4、不懂的邀请教老师或同学,要及时不懂的学会。

5、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贴在墙上,自己遵守并由父母监督,每当自己觉得不能执行下去的时候就看一看作息时间表,这时一咱遵守诺言的力量就会促使自己坚持下去。另外,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而且还要做到“松紧一致”。有的同学到了假期就会比较放纵自己,作息时间比较乱,因为作息规律一旦乱了,到上学的时候要调整过来又比较困难,而且是很累的一件事情。假期的时间安排和上学时应差不多,学习有一个惯性,可以适当间歇,但是不能一下扔开过久,要“松紧一致”。

篇7:说明文阅读方法介绍

阅读说明文,可以采用各种方法:

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有的事物的特征显露在外部,如形态。方位等;有的事物的特征在内部,如性质功能等。如何抓住特征?一是看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二是抓中心句。

2.理清说明的顺序。

首先明确是哪类说明文,事物说明文往往以时间、空间顺序居多,而事理说明文则以逻辑顺序为主。其次,要找出体现说明顺序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如:时间顺序往往运用表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方位词语,逻辑顺序常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以及问答的句子等。)另外,还可按行文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弄清文间的`脉络,说明的顺序就明白了。

3.辨析说明方法。

分辨说明方法,要掌握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与事物的特征和说明的内容结合起来。如《中国石拱桥》把石拱桥比作“卧虹”“飞虹”等,用打比方德望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征。

4.揣摩说明语言。

篇8:浅谈初中说明文阅读的方法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事物说明文, 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及光辉成就。作者以“赵州桥”和“泸定桥”为重点, 向读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具有悠久的历史、形式优美和结构坚固等特点, 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 赞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对于初学者来说,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阅读说明文, 寻求突破点。

一、抓住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是一篇说明文的灵魂所在, 抓住了说明对象, 也就明白了文章介绍的内容, 读起来也就有了目标, 否则就像无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说明对象, 即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是一篇说明文的核心所在。比如, 《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对象就是“中国的石拱桥”。说明对象听起来比较简单, 不就是“对象”吗?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才能找到说明对象呢?方法其实也不难, 可以先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有的说明文题目就是要说明的对象, 像华罗庚的《统筹方法》、刘宗明的《北京立交桥》等都是这种情况。但也有例外, 并不是所有的说明文都把说明的对象作为题目。有的文章题目并没有明确指出说明对象, 还需要我们去文章中寻找。一般情况下, 作者在开篇即会点出说明对象。即便在文章开头没有点出说明对象, 我们可以把几个自然段系统看一下, 然后综合在一起找出共同要素, 说明对象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明确说明顺序

我们对记叙文都比较熟悉, 为了有条理地表达一件事, 我们恰当地运用顺序、倒叙或者插叙等, 说明文也不例外。为了准确、有序地向读者说明白某个物品或某种道理, 作者也会采取恰当的顺序来说明。初中阶段, 我们接触的说明文比较少, 内容也简单。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这三种。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就是以时间为顺序来介绍的:由赵州桥写到泸定桥再写到解放后的桥, 时间顺序一目了然。这三种顺序的区分并不难, 一般情况下, 时间顺序都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出现在文章的某些段落, 并且是在段首;空间顺序一般都是介绍建筑物的, “上下”“左右”等表示方位的词经常出现,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逻辑顺序一般都是介绍事理的说明文, 一般都是由分到总或分总的顺序。有了这三点, 相信我们就会很容易地区分出来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了。

三、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写说明文的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因此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和严密性。在介绍事物时, 一些表示时间、数量的词语都要求准确无误。要告诉别人一件事, 这件事的发生时间必须准确不能含糊不清。再者, 介绍建筑物, 如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有多少个, 就不能用“可能”“大概”之类的文字。但有时候鉴于历史的原因, 也不能太过于肯定了, 像《中国石拱桥》中有这样一句话:“《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 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 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句话中的“大约”“可能”就是因为时间过久、因历史无法考证而表示估计, 用“有记载”表示确实存在, 用“最”表示程度, 使全句的意思既准确又严密。

四、分析说明方法

为了向读者说清楚事物的特征或者某种道理, 作者会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引用等。在《中国石拱桥》中, 我们可以看到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 像天上的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如“赵州桥非常雄伟, 全长50.82米, 两端宽9.6米, 中部略窄, 宽9米”, “桥长265米, 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 每个石拱长度不一, 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 路面平坦, 几乎与河面平行”;引用的说明方法, 如“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 长虹引涧’”等等。

一篇说明文, 运用的说明方法得当, 我们比较陌生的东西就好像亲眼见过一样, 抽象的事理也将变得具体而易于被读者接受。不过, 我们了解了说明方法还不够, 还必须明白其表达作用。简单地说, 列数字比较直观、具体, 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打比方可以使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形象生动性且会增加说明文的趣味, 让读者读起来不再枯燥;举例子反应了真实性, 有利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下定义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产生一个明确的概念, 不容易和其他类似的道理或事物混淆;分类别条理清楚, 有利于全面了解;作比较能更好地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

篇9:说明文的命题角度和解读方法

第一把钥匙:把握说明的对象

分析说明文,首先就得知道文章说明的对象(内容、中心)是什么。如何认识说明的对象呢?

1.看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纲,一篇文章说明什么,标题应该告诉读者。然而,文章的多样性决定了文章标题的复杂性。所以,有些文章的题目需要经过一番分析才能准确认识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比如2003年江苏连云港《落雪之声大如雷》一文。如果对标题不加分析,就会对说明的对象作出错误认识。经分析,这篇文章既不是写雪落地的声音,也不是写雪落地的声音大如雷,而是写雪落地声大如雷的原因。这就是说明的对象。这种文题在中考中是很多的,我们一定要分析清楚。

2.看文章的开头。中考选文常没有标题,要认识说明的对象,文章开头的一段或几段文字非常重要。这当中尤其要注意作者提出的问题,因为这是作者故意提出的,目的是开启下文,这个问句就交代了说明的对象。

比如2003年辽宁中考选文,没有标题,文章的说明内容就在第一段的问句中作了交代。

“回雁峰,南岳七十二峰之首,北雁南飞,到此为止,故而得名。……为什么衡阳以南雁声甚少?这里是有科学道理的。”

3.看中心句。不少说明文的考题,常要求考生回答某个或几个语段说明的内容。如何准确地找到答案呢?找中心句。用中心句来概括说明的内容是说明文的特点之一。这样的例子,课内课外的说明文很多,这里就不再举了。

第二把钥匙:认识对象的特征

把握了说明的对象,还只是阅读说明文的第一步。这一步不难走,认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是关键。所谓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说明文就是围绕事物的特征展开说明的,特征是说明文的核心。如何认识对象的特征呢?

1.看修饰限制的词语。有些说明文介绍说明对象并不是只交代一个名称,而是在其前面用几个词语,多方面修饰、限制说明对象,这些词语必定揭示说明对象某方面的特征,我们要找事物的特征,就找这些词语。

比如2004年青海湟中县实验区《“能吞能吐”的森林》一文,森林的特征就是“能吞能吐”。

2.看文章的结构。说明文尤其讲究条理,其清晰的层次结构可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特征。有些说明文介绍的事物复杂,涉及面广,在具体说明时,事物的各个方面将通过层次结构的安排分别加以说明。就全文说明而言,每个方面都有各自的说明中心,找到反映这些中心内容的词句,就找到了事物的特征。有几个方面的内容,事物的特征就有几个。

比如2003年青岛《气候的威力》一文,文章在交代了说明的对象——气候的威力后,就从三个方面,用三段文字,分别对其特征加以说明:风大而狂、极度寒冷和变幻莫测。

3.分析文意,看准地方。有些事理性说明文的对象比较抽象,其特征不易看出。比如近年来中考常有环保类、病毒类的说明文,这类文章所说明的事物本身很复杂,因而特征也就不明显。我们遇到相关考题,除了要仔细分析文章的意思,透过词句表层,揣摩作者的意图来认识事物的特征外,还要知道到文章的什么地方找事物的特征。到什么地方找呢?记住一句话,说明文是围绕对象的特征展开说明的,也就是说,一般要先交代特征,然后展开具体说明。所以,先看文章标题;标题没有就从开头段落里找;如果段落说明明显的话,就在分析结构时,从段落的中心句里找。一般不要到文章后面去找。

第三把钥匙:熟悉说明的类别和顺序

说明文的作者为了清楚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必须选用合适的说明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因而,有关说明顺序的考题也不难回答。在分析顺序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全文的顺序和局部段落的顺序。由于说明内容的需要,单一方式结构的说明文并不多,比较普遍的是综合性结构。这样结构的文章,其说明顺序的安排就不是单一的了,而是用了两种以上的顺序。在回答相关问题时,我们要根据题意,特别是有提示语的题目,仔细分析文章,作出正确的回答。

比如2004年广西桂林《生命与气候》第24题: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题干中“主要”二字就暗示考生,选文不止用了一种说明顺序,从全文来看,“时间顺序”最明显。

2.说明顺序概念的从属关系。说明顺序有逻辑顺序、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这些顺序的概念比较大,它们当中还包含其他一些具体的顺序。

比如,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因果、总分、主次等都属于逻辑顺序。由里到外、由前到后、由上到下、由大到小等都属于空间顺序。先后等属于时间顺序。

掌握这些具体的顺序名称是很重要的。在回答具体的考题时,它们是考生判断顺序的依据。如果考题要求具体回答用了什么顺序,那就不能笼统回答一个大的概念;当然,如果只要求回答什么顺序,若不能正确判断,就不要用具体的顺序名称来回答。

3.根据文章类别确定说明顺序。说明文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两种类型,不同类别的文章,采用的顺序是有所区别的。事物性说明文的顺序比较容易判断,比如介绍建筑物的常用空间顺序;事理性说明文常用逻辑顺序。中考说明文选用事理性说明文的居多,所以在考试时,要特别注意多从逻辑顺序的角度考虑。

第四把钥匙:辨析说明的方式和方法

说明文常采用两种说明方式说明事物:一是平实说明,多采用各种说明方法,对事物作客观介绍,语言平实;二是生动说明,多采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和拟人、比喻等方法对事物作生动形象的介绍。

不管用哪种方式写说明文,都会用到说明方法,所以,掌握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是我们阅读说明文的重点。本文不一一介绍各种说明方法,只对考生不易理解的说明方法以及如何回答常用方法的作用作一点解析。

1.下定义和作诠释。这两种方法考生最难区别。它们都是对事物作解释,但有区别:

从概念的内涵来看,下定义揭示的是事物的所有特征;作诠释揭示的是事物的个别特征。比如,水是液体,用的是作诠释,因为“液体”是水的众多特征中的一种。

从语言的表述来看,下定义常用“是”字句作判断,而且,所作的判断倒过来表述也要成立。比如,A是B,或者A是B+C,那么,B也就是A,B+C要等于A。作诠释虽然也有“是”字句,但是倒过来表述,句意就不成立。比如,水是液体,“液体是水”就不成立,就有歧义了。

从使用情况来看,下定义很少用,作诠释最常见,说明文中作诠释的语句到处可见。

2.举例子等常用方法的作用。说明方法是中考常考的,要判断用什么方法,比较容易,而要回答所用方法的作用,就容易出错。

所谓“作用”,是说作者为什么要用某种说明方法,用这种方法想达到什么目的。总的来看,任何说明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都是为了能让读者从各方面对事物的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但是,由于说明内容的复杂性,作者会对事物的特征作多方面的阐述。每一个方面的阐述,就可能用某种方法来说明、印证。比如,某个建筑物有多方面的特征,作者为了说明它“大”的特征,就会用列数据或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

所以,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认识:作者在具体说明时,对事物的某方面的特征,常常先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或认识,紧接着就会用举例子、列数据或作比较等方法来印证自己的看法;有时也先用某些说明方法,后摆出自己的看法。作者的这些“看法”、“认识”,就是某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所在。

比如,某个语段里有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那么,这个例子前面(或后面)的某句话,就是考生所要回答举例子说明方法“作用”的答案,特别要注意紧靠例子的那句话。

当然,这只是最基本的回答。考生能结合各方法的自身特点来回答就更好了。比如,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列数据——从规模上说明;举例子——把抽象的事物介绍得具体浅显等等。

同学们可以在做具体练习时进行比较体会,做到熟练运用。

第五把钥匙:品味说明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说明文也一样。阅读说明文也得和阅读其他文体一样,需要品味它的语言。所不同的是,说明文由于其内容上的知识性、科学性,表达方式上的说明性,语言和其他文体有相同之处,更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科学”、“准确”、“严密”、“简洁”、“通俗”。

下面举些有代表性的语言考题作些分析指导。

1.2004年辽宁中考第16题:选文第3段“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一句中加点词“很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这道题是说明文语言考题的传统题型。回答这种问题,一定要和命题者的“问”相对应。第一步先作“能”与“否”的判断回答,第二步再根据第一步的判断,阐述“能”与“不能”的理由。第二步的分析要包含以下几层意思:加点词起什么作用;从两方面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用与不用的区别,也可以只分析一个方面);紧扣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准确性或科学性。

从本题来看,答案可以这样组织:加点词不能去掉。“很可能”是作者的一种推测,去掉则表明月球就是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语言运用就不准确了。第二步的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没有标准答案。

2.2004年江西《生物入侵者》第28题:你认为这篇文章的说明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这是道开放性试题,回答这类题的基础是考生对说明文语言基本特点的了解,不了解就无从下手,了解了就很好回答。这种题的难点在于举例。

如果你觉得某篇文章语言运用“准确”,那么,在找例子时,不要先找句子,要先找词,尤其是那些能表现作者说话留有余地的词语。比如,“可能”、“主要”、“大约”、“据说”、“之一”、“特殊”、“常常”等。找到了词语,把词语所在的句子摘下来,略作分析就行了。

3.2004年河北《走近森林》第12题:第7段画线句子中的“缓解”改成“消除”可以吗?为什么?

这种题型不能简单地回答语言准确与否,它是要求考生在词语和词语之间的比较中来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回答这种题目,考生要先从词的意义、范围、程度等角度对两个词语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点,再结合词语所在的语境组织答案。比如本题,森林是不能使温室效应消失的,它只能吸收部分二氧化碳气体,减轻温室效应,因此不能改。

4.2004年大连市《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第15题:第3段中加点的词“至少”在句子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种题型所问的问题看起来比较大,而且考生比较怕“作用”之类的问题,不知从何回答。其实这种题不难回答,我们先别管什么“作用”,就当一般的词语运用来分析,结合语境思考:这个词“用”与“不用”区别在哪儿,“不用”的分析不要考虑,“用”这个词语的好处就是答案。比如本题,“至少”是从最低限度来说明的,“作用”就是突出了一年内经济损失大。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说明文的语言题型是多样的。但是,我们必须记住,不管哪种题型,回答问题一定要紧扣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以常规题型为基础进行分析,否则就会偏离题意。

但是说明文作为一种文体,命题者也会从文章的角度来设计考题,题型、考查内容等和其他文体一样,比如也有概括题等。所以,除了以上五把钥匙外,我们还要有综合分析能力。换言之,在做说明文阅读题时,不要忘了结合其他文体的分析方法,来解决说明文的问题,这样的话,考生就不会在说明文的阅读上失分了。

篇10:横向思维的介绍方法及举例说明

1、将事物立体化:进行多个角度审视,不急于判断它是什么,而是思考它可能是什么;2、从终点返回起点:先设定抵达终点的目标,然后返回,就可以发现从未走过的新路;3、逃离逻辑:从原先思考的事物中脱离出来,不再纠缠于传统的逻辑;4、偶然触发:通过随机诞生的概念和各种事物、词汇来触发新的思路;5、创意提取:从随机诞生的各种概念中发现并提取具有价值的创意点;6、概念交叉:将新诞生的各种新想法新观点与终点目标进行创意交叉;7、横向思维正好与逻辑思维对立,逻辑思维发现有不符合逻辑的就停止思考,而横向思维则继续延伸;8、逻辑思维的特征是分析,横向思维的特征是寻找更多答案。

篇11:说明文的介绍方法

脱臭方法

脱臭原理

适用范围 适用于需立即地、暂

采用更强烈的芳香气味与臭

1、掩蔽法 气掺和,以掩蔽臭气,使之能

被人接收

时地消除低浓度恶臭气体影响的场合,恶臭强度2.5左右,无组织排放源

将有臭味地气体通过烟囱排

适用于处理中、低浓

2、稀释扩散法

至大气,或用无臭空气稀释,度的有组织排放的恶

降低恶臭物质浓度以减少臭

臭气体

3、热力燃

净化效率高,恶

烧法

4、催化燃烧法

产生二次污染,需

利用臭气中某些物质易溶于

工艺简单,管理

5、水吸收

水的特性,使臭气成分直接与水接触,从而溶解于水达到脱臭目的水溶性、有组织排放

方便,设备运转

源的恶臭气体

费用低

使用,对硫醇,脂肪酸等处理效果差

能够有针对性

利用臭气中某些物质和药液

6、药液吸

产生化学反应的特性,去除某

收法

些臭气成分

吸附剂费用昂贵,适用于处理低浓度,利用吸附剂的吸附功能使恶

7、吸附法

臭物质由气相转移至固相

分恶臭气体

有较低的温度和含

高净化要求的恶臭气

可以处理多组

待处理的恶臭气体

净化效率很高,再生较困难,要求

高中浓度的臭气

成分,工艺较成而二次污染

适用于处理大气量、处理某些臭气

耗吸收剂,易形成净化效率不高,消应与其他技术联合理;净化效率低,对洗涤液进行处

在高温下恶臭物质与燃料气充分混和,实现完全燃烧

适用于处理高浓度、臭物质被彻底

小气量的可燃性气体

氧化分解

易形成二次污染 燃料,处理成本高,设备易腐蚀,消耗

设备简单

存在费用低

制,恶臭物质依然易受气象条件限

可尽快消除恶

恶臭成分并没有被

臭影响,灵活性

去除

大,费用低

优点

缺点

尘量

占地面积大,填料

恶臭气体经过去尘增湿或降

目前研究最多,工艺

温等预处理工艺后,从滤床底

最成熟,在实际中也

8、生物滤池式脱臭

部由下向上穿过由滤料组成最常用的生物脱臭方的滤床,恶臭气体由气相转移

法。又可细分为土壤

至水—微生物混和相,通过固

脱臭法、堆肥脱臭法、着于滤料上的微生物代谢作

泥炭脱臭法等。

用而被分解掉

大难度。

池内微生物数量大,能承受比

只有针对某些恶臭物

生物滤池大的原理同生物滤池式类似,不过

9、生物滴滤池式

使用的滤料是诸如聚丙烯小球、陶瓷、木炭、塑料等不能提供营养物的惰性材料。

质而降解的微生物附

污染负荷,惰性

着在填料上,而不会

滤料可以不用

出现生物滤池中混和

更换,造成压力

微生物群同时消耗滤

损失小,而且操

料有机质的情况

作条件极易控制

将恶臭物质和含悬浮物泥浆

可以处理大气的混和液充分接触,使之在吸

10、洗涤

收器中从臭气中去除掉,洗涤

式活性污

液再送到反应器中,通过悬浮

泥脱臭法

生长的微生物代谢活动降解

溶解的恶臭物质

活性污泥经过

将恶臭物质以曝气形式分散

11、曝气

到含活性污泥的混和液中,通

式活性污

过悬浮生长的微生物降解恶

泥脱臭法

臭物质

气处理

除率可达99.5%

场、污水处理厂的臭的恶臭成分,去

有一定局限

本已用于粪便处理

过极限负荷量

制,该法的应用还

适用范围广,目前日

驯化后,对不超

受到曝气强度的限

控制,占地面积

营养物质

有较大的适用范围

操作条件易于

复杂而且需要投加

量的臭气,同时

设备费用大,操作制

使得其应用受到限质,而且操作复杂,需不断投加营养物质的处理还存在较性和难生物降解物

处理费用低

出现问题,对疏水行一段时间后容易过程不易控制,运需定期更换,脱臭

以上。

反应塔内装填特制的固态复合填料,填料内部复配多介质催化剂。当恶臭气体在引风机

12、三相的作用下穿过填料层,与通过

多介质催

特制喷嘴呈发散雾状喷出的化氧化工

液相复配氧化剂在固相填料

表面充分接触,并在多介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恶臭气体中的污染因子被充分分解。介质阻挡放电过程中,等离子体内部产生富含极高化学活

适用范围广,净化效

性的粒子,如电子、离子、自

13、低温

由基和激发态分子等。废气中

等离子体的污染物质与这些具有较高

技术

能量的活性基团发生反应,最

工、医药等行业。

终转化为CO2和H2O等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废气的目的。

十分迅速,随用随开。

组分恶臭气体,如化

设备启动、停止

它方法难以处理的多

用低;反应快,率高,尤其适用于其

子作用;运行费

一次性投资较高。的恶臭气体分电子能量高,几乎可以和所有的去除率。

染物浓度及温度变化影响。

水性污染物质有很好

击负荷,不易污

高浓度的废气,对疏

即开即用;耐冲

用于处理大气量、中

低;管理方便,需消耗一定量的药

适用范围广,尤其适

上一篇:音乐《在农场里》教案下一篇:情人节送朋友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