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农村留守妇女情况调研报告

2024-08-26

武汉市农村留守妇女情况调研报告(共10篇)

篇1:武汉市农村留守妇女情况调研报告

武汉市农村留守妇女情况调研报告

武汉市妇联

随着社会经济与信息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寻求增收致富的途径,给经济社会带来发展和提升农民纯收入的同时,也衍生出农村“386199”部队,其中留守妇女这类特殊群体尤其值得关注,她们既是家庭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也是家庭生活中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顶梁柱。为贯彻落实武汉市“三万”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加强农村“三留守”问题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市妇联成立了由主席挂帅、副主席分管、机关“三万”工作专班和机关业务部门共同组成的专题调研组,就我市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与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实地座谈等形式,对我市六个远城区(东西湖区、汉南区、江夏区、蔡甸区、黄陂区、新洲区)留守妇女的婚姻家庭、生产生活、健康安全、发展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研,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留守妇女现状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有留守妇女32.62万人,占我市女性农业人口总数的17.9%。

1、从年龄结构看:我市留守妇女中,20—30岁妇女3.03万人;31—40岁8.67万人;41—50岁13.37万人; 51—60岁7.55万人。调查显示,31至50岁是留守妇女相对集中的年龄段。

2、从受教育情况看:留守妇女小学文化程度以下5.31万人;初中文化程度26.02万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1.29万人。留守妇女整体受教育水平偏低,年龄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年龄越轻,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

3、从留守原因看:大多数妇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需要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具体而言,30岁以下妇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照顾孩子;31—40岁妇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要照顾日益年迈的父母和抚育正在成长的孩子;40岁以上妇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丧失了外出务工的年龄及技能优势。

4、从家庭结构看:从调查情况看,11.98万留守妇女家庭中只有一个小孩,20.46万留守妇女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小孩;大多数留守妇女与老人共同居住,留守妇女除了照顾小孩外,还需要护理老人,由此,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家庭义务理所当然的需要留守妇女承担。

5、从婚姻状况看:对于婚姻状况的自我评价,19.42万留守妇女表示丈夫外出打工后婚姻比较稳定,对婚姻状况满意;12.13万留守妇女认为婚姻状况一般;1.06万留守妇女对婚姻状况明确表示不满意。

6、从收入情况看:留守妇女家庭与夫妻双方均在家务农的家庭相比,经济收入相对稳定,生活相对富足。年收入在1万元以内的留守妇女有2.05万,在1—3万元的有25.44万,在3万元以上的有5.13万。家庭收入以丈夫外出打工收入为主,也有留守妇女在家务农的收入,养家禽和种小菜能满足自己或家人生活需求,家庭简单生活资料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

7、从享受社会保障情况看:31.57万留守妇女已经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0.84万留守妇女正在办理医疗保险,0.21万留守妇女未参加医疗保险。大多数留守妇女享受了新农合制度,参合率约为97%。7.35万留守妇女已经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0.6万留守妇女正在办理养老保险,24.67万留守妇女未参加养老保险,参保率约为22.53%。留守妇女是生产发展的主力军、是家庭生活的顶梁柱。打工经济的发展使留守妇女与丈夫实现了经济角色的分工与合作,丈夫外出务工,原来由男劳动力或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农活,转变为基本上依靠留守妇女独立完成。她们既要承担农活、家务活,又要赡养老人、抚育孩子。留守妇女已经由传统家庭中的“半边天”,转变成现在家庭中的“顶梁柱”。

二、当前留守妇女生存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需求

(一)主要问题

调查发现,当前留守妇女普遍面劳动强度较大、精神负担重、自身素质不高、教育孩子能力较差、文化生活空虚、缺乏安全感等困难。

1、综合素质较低,发展能力较弱。从受教育情况看,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大多数,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从专业技能看,参加座谈的留守妇女代表均表示缺乏生产发展技能。从调查情况看,绝大多数留守妇女既无学历优势,又无能力优势,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

2、劳动强度较大,身体健康受损。在丈夫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留守妇女既要承担农活,又要料理家务,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明显增加。据座谈了解,大部分留守妇女每人需要独立耕种近5亩农田,有的为了增加收入甚至要耕种10亩。据统计,16.3万留守妇女表示身体健康,15.65万留守妇女健康状况一般,0.67万留守妇女身体较差。长期的体力劳动、超负荷的劳动量让留守妇女们人未老先衰。

3、教育力不从心,孩子缺少关爱。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妇女表示没有时间和能力辅导子女功课,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仅仅停留在吃饭穿衣上。同时,由于丈夫外出务工,家庭角色缺位,孩子缺少父爱,教育缺位或监护不利,使部分孩子产生自卑感,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孩子缺乏识辨和自我保护能力,容易遭受伤害或惹祸生非。大多数妇女表示教育子女力不从心,教育子女的能力较差已成为留守妇女非常愧疚和担忧的事情。

4、长期留守在家,患病缺乏照料。据座谈了解,留守妇女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自己生病,既担心耽误农活,又要筹医疗费,还要“愁”无人照料。统计显示,部分留守妇女反映生病无人照料。留守妇女陈某曾半夜突发肾结石,孩子在校住读,家中无人照料,不得不拨打本村妇代会主任的电话,妇代会主任及时雇车将其送到镇医院医治,才转危为安。

5、精神负担较重,婚姻存在危机。由于常年与丈夫两地分居,夫妻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留守妇女精神负担较重,婚姻危机较大。部分留守妇女对丈夫在外务工的环境感到忧虑,对丈夫的婚姻忠诚度产生猜疑,但出于对丈夫的经济依赖而委曲求全。据了解,尽管留守妇女为家庭作出了奉献,但丈夫几年不归、移情别恋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有一定比例的留守妇女对目前的婚姻状况表示担忧,有的甚至感到没有家庭应有的温馨感,是守活寡。

6、文化生活单一,精神支柱缺失。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留守妇女精神生活比较空虚,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匮乏,部分留守妇女因精神空虚而沉迷于赌博等不良习气。据调查,选择看电视为日常主要娱乐活动的最多,其次为打麻将;仅少数妇女参加文艺宣传队。留守妇女李某在座谈中表示,打麻将已经成为她唯一业余活动,自己宁可起早贪黑赶农活、做家务,也要确保白天打麻将的时间,以打发空虚寂寞。

7、容易受到侵扰,缺乏安全感。由于大量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地广人稀,村落分布比较分散,治安防范力量较弱,留守妇女易受到侵扰。调查发现,留守妇女特别担心孩子及家庭财物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人身和财物的安全感。

(二)主要需求

调查表明,当前我市留守妇女最迫切的需求依次是:发展地方经济、学习生存技能、提高教育子女能力、丰富文化生活。

1、发展地方经济。留守妇女希望政府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发展本地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丈夫及自己在家乡创业与就业。当问到“如果可以在家乡创业或就业,你还赞成丈夫去外地打工吗?”大多数留守妇女选择了“不赞成”。

2、学习技能。一半以上的留守妇女表示发展生产缺资金和技术,希望参加各类培训来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主创业和发展生产的能力,尤其是31—40岁留守妇女希望通过掌握一门技能,对于未来道路有更多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3、提高教育子女能力。大部分留守妇女对子女教育力不从心,希望定期组织家庭教育讲座活动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监护能力和水平,使子女在留守家庭的环境中也能够身心健全,健康发展。

4、丰富文化生活。座谈中,大多数妇女表示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单一,希望组织文艺宣传队,通过扭秧歌、打腰鼓等来丰富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希望组织维权志愿者讲授法律、卫生保健、家庭教育等知识,开展心理疏导、维权服务等。

三、改善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的建议

留守妇女是目前农村主要的劳动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只有社会各方面给予留守妇女足够的人文关爱,让这个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才能真正推进留守妇女群体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

(一)增强留守妇女生存发展能力。仁者授人以渔,这是推动这一特殊群体更好发展的根本途径。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大对留守妇女的劳动技能培训。农业和科技部门要在农业科技培训中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参训比例,特别是在送科技下乡等培训活动中使留守妇女的参与率达到30%。政府多年来对我市农村妇女培训工作给予支持,保证了每年2期“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每期60名农村妇女带头人受训,目前已有2600人次参加了在市农业学校的科技培训,这批带头人在农村基层发挥着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这一举措也深受广大农村妇女的欢迎。建议通过此举和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加大对农村留守妇女中带头人的科技培训力度,每年增加6期留守妇女带头人培训班,使360名留守妇女参训受益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加大对留守妇女的就业创业能力培训。建议依托劳动部门、武汉市妇女创业中心等有专业资质的部门和单位,举办留守妇女创业就业培训班,通过灵活办学、送教上门等形式,对有创业意愿、愿意向非农生产领域转移就业的留守妇女,实施定向、定点、订单式创业就业技能培训。三是建议实施农村留守妇女大讲堂项目。以提高留守妇女的权益保护、安全自护救护、文明健康生活和科学家庭教育知识等农村妇女急需的内容为主,依托妇联组织按每场活动经费1万元预算,每年举办50期(场)留守妇女专题讲座、咨询活动、亲子活动等,帮助她们掌握必要的法律、安全、生存和教育子女的科学理念和能力,提高留守妇女的自身素质和监护能力。使她们成为有素质、能担当的好家长、好妻子、好儿媳。

(二)拓展留守妇女生存发展途径。充分发挥留守妇女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建议将她们作为新农村环境保洁长效管理队伍主力军,由村两委或妇代会负责巾帼保洁队的人员推荐和组建,由城管部门负责培训、指导与管理,并为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提供必要的清扫工具、运输设备及保洁人员每月每人300元的劳务补贴。此举一方面可以扩大留守妇女在家门前就业的途径,并通过保洁工作的适当补贴增加收入;另一方面由所在村留守妇女进行保洁工作,在整治清扫环境卫生的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她们的宣传和监督作用,激发全体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更好地体现自己的家园自己爱,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前期,市妇联在全市开展了“巾帼保洁”长效机制的探索与运行,此项试点工作起步早,成效明显,张学忙副市长参加经验交流和推介会时对此举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如何将这一前期摸索的好做法和经验在全市农村推广,希望通过这次留守妇女专题调研,将一举多得的好事办好。

(三)提高留守妇女的生存发展水平。针对留守妇女在精神交流、文化生活、婚姻家庭、法律意识、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如何帮她们解难释惑,我会专题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在六个远城区多次调研座谈走访,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一是借鉴农业互助合作社运行模式和经验,建议建立“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织”。互助形式可以是生活互助、生产互助和公益互助等,大家在体力上互相帮扶,精神上互相安慰,生活上互相关照,缓解留守妇女在生产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留守妇女安全感。如创建示范“妇女之家”,使其成为留守妇女交心谈心的场所,规避矛盾风险的安全港湾;通过互助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贴近农村生活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鼓励她们组建秧歌队、锣鼓队、健身队、合唱队等

留守妇女文艺队,让她们精神有所归依。二是试行留守妇女探亲制。制定“探亲节”或“探亲假”,鼓励外出打工的丈夫回家团圆,帮妻子分担农活、与孩子交流亲情,或留守妇女赴丈夫打工居住地探望,增进夫妻感情,维护婚姻家庭和谐。充分发挥留守妇女互助组织作用,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亲情之旅”、“鹊桥会”等夫妻亲情互动活动,组织部分留守妇女与打工丈夫“零距离”相会,加强留守妇女夫妻之间的情感交流。对探亲路途的费用政府给予鼓励性经济补助,如报销路费或部分报销路费、对打工地相对集中的村民集体包租车等,保证夫妻至少一年两次团聚的机会。通过互助活动的有效开展,探索留守妇女互助组织在精神交流、文化生活、婚姻家庭、安全保障中的积极作用,引导留守妇女倡导邻里文明互助,努力形成团结友爱、文明祥和的新风尚,增强留守妇女安全感和幸福感。

(四)提升留守妇女生存发展质量。受医疗条件、生活条件限制,农活家务活繁重,又缺乏丈夫在身边关照,加之留守妇女卫生保健知识缺乏,其心理、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特别是妇科病有上升趋势,建议以今年政府为适龄农村妇女免费进行“两癌”筛查为契机,把农村留守妇女定期妇科病普查纳入公共卫生项目,列入政府“惠民工程”、“健康工程”,并投入专项资金,由卫生部门、妇联组织牵头,对我市留守妇女实行每2年1次的免费妇检。或将留守妇女妇科疾病定期检查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中,费用全额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各级妇联组织和卫生医疗机构要充分发挥“母亲健康”快车的作用,积极开展送医送药下乡活动,广泛宣传医疗卫生保健知识等。通过建立留守妇女妇科病普查普治服务机制,不断提高农村留守妇女健康水平,使农村妇女更幸福,农村家庭更稳定,农村社会更和谐。

篇2:武汉市农村留守妇女情况调研报告

三万”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加强农村“三留守”问题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结合全市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市妇联成立了由主席挂帅、副主席分管、机关“三万”工作专班和机关业务部门共同组成的专题调研组,就武汉市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与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实地座谈等形式,对武汉市六个远城区(东西湖区、汉南区、江夏区、蔡甸区、黄陂区、新洲区)留守妇女的婚姻家庭、生产生活、健康安全、发展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研,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留守妇女现状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市有留守妇女32.62万人,占武汉市女性农业人口总数的17.9%。

1、从年龄结构看:武汉市留守妇女中,20—30岁妇女3.03万人;31—40岁8.67万人;41—50岁13.37万人;51—60岁7.55万人。调查显示,31至50岁是留守妇女相对集中的年龄段。

2、从受教育情况看:留守妇女小学文化程度以下5.31万人;初中文化程度26.02万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1.29万人。留守妇女整体受教育水平偏低,年龄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年龄越轻,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

3、从留守原因看:大多数妇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需要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具体而言,30岁以下妇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照顾孩子;31—40岁妇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要照顾日益年迈的父母和抚育正在成长的孩子;40岁以上妇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丧失了外出务工的年龄及技能优势。

4、从家庭结构看:从调查情况看,11.98万留守妇女家庭中只有一个小孩,20.46万留守妇女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小孩;大多数留守妇女与老人共同居住,留守妇女除了照顾小孩外,还需要护理老人,由此,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家庭义务理所当然的需要留守妇女承担。

5、从婚姻状况看:对于婚姻状况的自我评价,19.42万留守妇女表示丈夫外出打工后婚姻比较稳定,对婚姻状况满意;12.13万留守妇女认为婚姻状况一般;1.06万留守妇女对婚姻状况明确表示不满意。

6、从收入情况看:留守妇女家庭与夫妻双方均在家务农的家庭相比,经济收入相对稳定,生活相对富足。年收入在1万元以内的留守妇女有2.05万,在1—3万元的有25.44万,在3万元以上的有5.13万。家庭收入以丈夫外出打工收入为主,也有留守妇女在家务农的收入,养家禽和种小菜能满足自己或家人生活需求,家庭简单生活资料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

7、从享受社会保障情况看:31.57万留守妇女已经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0.84万留守妇女正在办理医疗保险,0.21万留守妇女未参加医疗保险。大多数留守妇女享受了新农合制度,参合率约为97%。7.35万留守妇女已经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0.6万留守妇女正在办理养老保险,24.67万留守妇女未参加养老保险,参保率约为22.53%。

留守妇女是生产发展的主力军、是家庭生活的顶梁柱。打工经济的发展使留守妇女与丈夫实现了经济角色的分工与合作,丈夫外出务工,原来由男劳动力或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农活,转变为基本上依靠留守妇女独立完成。她们既要承担农活、家务活,又要赡养老人、抚育孩子。留守妇女已经由传统家庭中的“半边天”,转变成现在家庭中的“顶梁柱”。

二、当前留守妇女生存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需求

(一)主要问题

调查发现,当前留守妇女普遍面劳动强度较大、精神负担重、自身素质不高、教育孩子能力较差、文化生活空虚、缺乏安全感等困难。

1、综合素质较低,发展能力较弱。从受教育情况看,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大多数,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从专业技能看,参加座谈的留守妇女代表均表示缺乏生产发展技能。从调查情况看,绝大多数留守妇女既无学历优势,又无能力优势,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

2、劳动强度较大,身体健康受损。在丈夫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留守妇女既要承担农活,又要料理家务,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明显增加。据座谈了解,大部分留守妇女每人需要独立耕种近5亩农田,有的为了增加收入甚至要耕种10亩。据统计,16.3万留守妇女表示身体健康,15.65万留守妇

女健康状况一般,0.67万留守妇女身体较差。长期的体力劳动、超负荷的劳动量让留守妇女们人未老先衰。

3、教育力不从心,孩子缺少关爱。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妇女表示没有时间和能力辅导子女功课,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仅仅停留在吃饭穿衣上。同时,由于丈夫外出务工,家庭角色缺位,孩子缺少父爱,教育缺位或监护不利,使部分孩子产生自

卑感,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孩子缺乏识辨和自我保护能力,容易遭受伤害或惹祸生非。大多数妇女表示教育子女力不从心,教育子女的能力较差已成为留守妇女非常愧疚和担忧的事情。

4、长期留守在家,患病缺乏照料。据座谈了解,留守妇女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自己生病,既担心耽误农活,又要筹医疗费,还要“愁”无人照料。统计显示,部分留守妇女反映生病无人照料。留守妇女陈某曾半夜突发肾结石,孩子在校住读,家中无人照料,不得不拨打本村妇代会主任的电话,妇代会主任及时雇车将其送到镇医院医治,才转危为安。

5、精神负担较重,婚姻存在危机。由于常年与丈夫两地分居,夫妻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留守妇女精神负担较重,婚姻危机较大。部分留守妇女对丈夫在外务工的环境感到忧虑,对丈夫的婚姻忠诚度产生猜疑,但出于对丈夫的经济依赖而委曲求全。据了解,尽管留守妇女为家庭作出了奉献,但丈夫几年不归、移情别恋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有一定比例的留守妇女对目前的婚姻状况表示担忧,有的甚至感到没有家庭应有的温馨感,是守活寡。

6、文化生活单一,精神支柱缺失。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留守妇女精神生活比较空虚,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匮乏,部分留守妇女因精神空虚而沉迷于赌博等不良习气。据调查,选择看电视为日常主要娱乐活动的最多,其次为打麻将;仅少数妇女参加文艺宣传队。留守妇女李某在座谈中表示,打麻将已经成为她唯一业余活动,自己宁可起早贪黑赶农活、做家务,也要确保白天打麻将的时间,以打发空虚寂寞。

7、容易受到侵扰,缺乏安全感。由于大量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地广人稀,村落分布比较分散,治安防范力量较弱,留守妇女易受到侵扰。调查发现,留守妇女特别担心孩子及家庭财物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人身和财物的安全感。

(二)主要需求

调查表明,当前武汉市留守妇女最迫切的需求依次是:发展地方经济、学习生存技能、提高教育子女能力、丰富文化生活。

1、发展地方经济。留守妇女希望政府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发展本地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丈夫及自己在家乡创业与就业。当问到“如果可以在家乡创业或就业,你还赞成丈夫去外地打工吗?”大多数留守妇女选择了“不赞成”。

2、学习技能。一半以上的留守妇女表示发展生产缺资金和技术,希望参加各类培训来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主创业和发展生产的能力,尤其是31—40岁留守妇女希望通过掌握一门技能,对于未来道路有更多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3、提高教育子女能力。大部分留守妇女对子女教育力不从心,希望定期组织家庭教育讲座活动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监护能力和水平,使子女在留守家庭的环境中也能够身心健全,健康发展。

4、丰富文化生活。座谈中,大多数妇女表示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单一,希望组织文艺宣传队,通过扭秧歌、打腰鼓等来丰富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希望组织维权志愿者讲授法律、卫生保健、家庭教育等知识,开展心理疏导、维权服务等。

三、改善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的建议

留守妇女是目前农村主要的劳动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只有社会各方面给予留守妇女足够的人文关爱,让这个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才能真正推进留守妇女群体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

(一)增强留守妇女生存发展能力。仁者授人以渔,这是推动这一特殊群体更好发展的根本途径。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大对留守妇女的劳动技能培训。农业和科技部门要在农业科技培训中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参训比例,特别是在送科技下乡等培训活动中使留守妇女的参与率达到30%。政府多年来对武汉市农村妇女培训工作给予支持,保证了每年2期“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每期60名农村妇女带头人受训,目前已有2600人次参加了在市农业学校的科技培训,这批带头人在农村基层发挥着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这一举措也深受广大农村妇女的欢迎。建议通过此举和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加大对农村留守妇女中带头人的科技培训力度,每年增加6期留守妇女带头人培训班,使360名留守妇女参训受益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加大对留守妇女的就业创业能力培训。建议依托劳动部门、武汉市妇女创业中心等有专业资质的部门和单位,举办留守妇女创业就业培训班,通过灵活办学、送教上门等形式,对有创业意愿、愿意向非农生产领域转移就业的留守妇女,实施定向、定点、订单式创业就业技能培训。三是建议实施农村留守妇女大讲堂项目。以提高留守妇女的权益保护、安全自护救护、文明健康生活和科学家庭教育知识等农村妇女急需的内容为主,依托妇联组织按每场活动经费1万元预算,每年举办50期(场)留守妇女专题讲座、咨询活动、亲子活动等,帮助她们掌握必要的法律、安全、生存和教育子女的科学理念和能力,提高留守妇女的自身素质和监护能力。使她们成为有素质、能担当的好家长、好妻子、好儿媳。

(二)拓展留守妇女生存发展途径。充分发挥留守妇女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建议将她们作为新农村环境保洁长效管理队伍主力军,由村两委或妇代会负责巾帼保洁队的人员推荐和组建,由城管部门负责培训、指导与管理,并为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提供必要的清扫工具、运输设备及保洁人员每月每人300元的劳务补贴。此举一方面可以扩大留守妇女在家门前就业的途径,并通过保洁工作的适当补贴增加收入;另一方面由所在村留守妇女进行保洁工作,在整治清扫环境卫生的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她们的宣传和监督作用,激发全体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更好地体现自己的家园自己爱,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前期,市妇联在全市开展了“巾帼保洁”长效机制的探索与运行,此项试点工作起步早,成效明显,张学忙副市长参加经验交流和推介会时对此举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如何将这一前期摸索的好做法和经验在全市农村推广,希望通过这次留守妇女专题调研,将一举多得的好事办好。

(三)提高留守妇女的生存发展水平。针对留守妇女在精神交流、文化生活、婚姻家庭、法律意识、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如何帮她们解难释惑,我会专题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在六个远城区多次调研座谈走访,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一是借鉴农业互助合作社运行模式和经验,建议建立“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织”。互助形式可以是生活互助、生产互助和公益互助等,大家在体力上互相帮扶,精神上互相安慰,生活上互相关照,缓解留守妇女在生产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留守妇女安全感。如创建示范“妇女之家”,使其成为留守妇女交心谈心的场所,规避矛盾风险的安全港湾;通过互助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贴近农村生活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鼓励她们组建秧歌队、锣鼓队、健身队、合唱队等留守妇女文艺队,让她们精神有所归依。二是试行留守妇女探亲制。制定“探亲节”或“探亲假”,鼓励外出打工的丈夫回家团圆,帮妻子分担农活、与孩子交流亲情,或留守妇女赴丈夫打工居住地探望,增进夫妻感情,维护婚姻家庭和谐。充分发挥留守妇女互助组织作用,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亲情之旅”、“鹊桥会”等夫妻亲情互动活动,组织部分留守妇女与打工丈夫“零距离”相会,加强留守妇女夫妻之间的情感交流。对探亲路途的费用政府给予鼓励性经济补助,如报销路费或部分报销路费、对打工地相对集中的村民集体包租车等,保证夫妻至少一年两次团聚的机会。通过互助活动的有效开展,探索留守妇女互助组织在精神交流、文化生活、婚姻家庭、安全保障中的积极作用,引导留守妇女倡导邻里文明互助,努力形成团结友爱、文明祥和的新风尚,增强留守妇女安全感和幸福感。

篇3:武汉市农村留守妇女情况调研报告

1.河北省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情况概述

1.1祖父母受教育水平限制, 辅导留守儿童面临诸多挑战

调查显示, 在这些孩子中, 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 占93.75%;有6.25%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所有隔代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 平均年龄为59.2岁, 56%的年龄在60岁以下, 绝大部分在50-59岁之间, 甚至有12%的祖父母年龄在50岁以下。但是, 隔代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 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 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 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尤其在面对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更是无从指导。

1.2隔代抚养更溺爱, 学习监督力度不够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隔代抚养, 他们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较低, 多采用溺爱的方式, 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 仅停留在关心孩子吃饱穿暖的问题上, 对孩子宽容、放任。数据显示, 留守儿童当中有30%以上的学生每天几乎不学习, 有30%左右不能保证一个小时以上的学习时间;并且绝大数的留守儿童都不能主动学习, 需要督促以后才能开始学习,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又没有人监督或者辅导, 导致学习效果不能保证。访谈中, 祖父母也反映孩子在家主要就是玩, 平时督促学习效果也不明显。

1.3学校教育问题

面对留守儿童遭遇的亲子教育缺失、家庭监护堪忧的局面, 学校应正视其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缺位”问题, 然而, 现实中由于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规模庞大, 严重地影响着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成效。仅有25%的孩子假期得到过学校老师的学习特殊帮助, 孩子们大多单独完成作业, 没有陪伴与监督。

1.4家庭联系增多, 家庭教育缺失依旧严重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达与便利, 留守儿童与其父母联系的机会大大增多。根据我们的调查, 有62.5%的父母经常与孩子联系, 25%的父母每周与孩子联系。在与外出打工父母相处时间上, 50%的孩子半年才能和父母见上一面, 25%的孩子只有过年才能见到父母一面。

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 孩子的心理、亲情诉求不能得到解决, 56.25%的家长打电话只顾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 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 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常引发种种心理疾病。

1.5父母外出务工, 对留守儿童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父母外出务工, 对留守儿童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孩子们更早的见识了父母的艰辛, 祖辈抚养的艰难, 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这就培养了孩子们面对生活磨难和学习压力时所表现出的自强自立, 数据显示, 80%以上的留守儿童成绩达到中等偏上水平, 只有不到20%的学生是中等偏下的水平, 成绩优秀的可以达到近20%。跟以往调查不同的是, 留守儿童当中几乎没有成绩特别落后的学生, 这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受样本数量限制, 另一方面受现在学校成绩不排名限制, 成绩界定有误差。

2.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态建议

2.1加强家长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感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 因此, 如果父母有条件的可以在假期将孩子接到身边, 利用假期时间修复彼此的亲情关系, 对孩子在假期中学习负责;如果条件不允许将孩子接到身边, 也要加强与监护人和老师的沟通, 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 多关心孩子的成长问题, 并通过现代沟通方式如打电话、视频聊天等方式, 引导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2.2学校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和学习

目前学校一般没有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特殊的教育模式, 但很多农村教师利用假期开班辅导班, 调查也发现90%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都会选择上老师开班的辅导班。目前辅导班的开办多半是教师的自发性行为, 目的多是创收为主, 内容也相对单一, 以辅导暑期作业为主。学校可以鼓励老师开办各种特色辅导班, 不仅可以辅导学生的学习, 还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 同时让留守儿童在假期可以有事可做。老师们还要善于发掘留守儿童身上的优点, 利用父母外出务工对他们产生的积极影响, 对他们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精神加以表扬, 这些学生当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后就会增强对学习的信心, 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后, 就能极大地促进学习。

2.3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筑留守儿童成长乐园

政府部门必须正视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尤其是在假期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 要提前进行宣讲和教育。要利用好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等这些公益平台, 搭建适合留守儿童成长的乐园。例如, 创办的“留守儿童文化关爱中心”就是在寒暑假免费开设音乐、美术、书法、电脑等兴趣培养课程, 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也可以学习成立留守儿童公益夏令营活动, 进行拓展训练、学习传统工艺、增长见识, 过一个不一样的暑假生活。

篇4:武汉市农村留守妇女情况调研报告

随着工业化浪潮席卷中国,出外打工已成为农村青年的首要选择,留守儿童问题也随之而生,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为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了冀南地区的5个村子,走访入户,展开留守儿童情况的相关调研。通过与村民、村干部、留守儿童监护人及留守儿童的走访,调查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爸爸或妈妈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被随机抽样调查的5个自然村,共有住户1802户,总人口7968人。第一个村,人口1900人,留守儿童数达200人,占本村人口的比例为10.53%,是本次调查的5个自然村中比例最高的;第二个村,人口2600人,留守儿童数达230人,占本村人口的比例为8.85%;第三个村,人口为520人,留守儿童数达42人,占本村人口的比例为8.08%;第四个村,人口有2227人,留守儿童数为50人,占本村人口的比例为2.25%;第五个村,人口数721人,留守儿童数仅1人,占本村人口的比例为0.14%,为所调查的5个自然村中比例最低的。

二、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1.生活质量低下,卫生状况堪忧。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照顾,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一是监管人的身体不好,没有精力照顾好留守儿童。二是监管人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受文化水平限制,缺少营养搭配的相关知识,衣服是否合身是否干净也是放任自流。

2.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疏导。由于家庭教育不到位,留守儿童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心理问题。走访中,调查的第二个村小学的王校长告诉人们,该学校四年级有一个男孩,在学校整天不说话,也不与别的男孩玩,经常受欺负,听课看着很认真,但是成绩一直倒数,后来才了解到他父母都出去做小吃生意了,他跟着爷爷生活。

3.教育状况不容乐观。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加上监管人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教育不够,导致孩子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得不到解决,日积月累,学习的积极性被打消,成绩越来越差。

4.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证。调查中了解到,监管人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存在拐骗、交通、打架、斗殴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同时,学校与家庭缺少沟通,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极易被忽视。

5.学校关注不够。通过访谈发现,学校均无针对留守儿童的专项管理办法。鉴于近期县域内有溺水事件的发生,暑假前各类学校开会强调不能游泳、不能在水源附近玩耍。但是针对安全保护性较差的留守儿童,却没有任何管理措施。

三、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通过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原因来自于社会和家庭两个方面。社会方面:社会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农民工”工资住宿待遇的低下,使广大农民没有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家庭方面:家庭的务农收入不足以养活家人,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具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1.由于城市学校招生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愿意接收,父母也很难承担高额的费用。城市中一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根本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甚至都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2.农民工一般在城市从事的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

3.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根本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较大,难以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各项费用。

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家庭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父母外出打工时最好留一人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完整。如果父母双方外出,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同时,父母与孩子的班主任要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商讨教育的方法。

2.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多措并举关注关爱留守儿童。一是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情况并记录在档。二是加强沟通,学校与留守儿童监管人要保持沟通,定期汇报孩子的学习情况。三是寄宿制学校对于留守儿童要成立专门组织或自愿帮扶组织,在生活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四是学校要开设相关课程,从思想上技能上让留守儿童学会自强自立。

3.社会加强新闻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各界要广泛动员,利用宣传手段呼吁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心、帮助。政府相关部门要号召爱心人士组建“爱心妈妈”之类的慈善团队,让留守儿童在学校在村内都能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五、结语

篇5:农村留守妇女生存情况调研思考

会到留守妇女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她们柔弱的双肩既担负着赡养老人、照顾小孩的重任,又承担着家庭生产的艰辛,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和希望,默默地支撑着家庭的负荷。

一、基本情况

2008年末,全区总人口243216人,其中:女性人口114148人,农村人口201875人。劳动人口139003人,其中:女劳动力6525人。全区外出务工人员41033人,留守妇女668人,占全区女劳动力的10.23%。

1、文化程度。大部分留守妇女文化偏低。调查显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留守妇女589人,占88.1%;高中学历的67人,占10.2%;中专以上学历的12人,仅占1.7%。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较多,31-40岁的具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较多,40岁以上的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较多。

2、年龄结构。留守妇女主要分布在30岁以上。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89人,占总数的13.3%左右,主要是因为生育、照顾幼小子女而暂时没有出门打工;30-39岁的317人,占总数的47.4%;40岁以上的262人,占39.3%;30-40岁的留守妇女是较为集中的年龄段,这一阶段年龄的妇女上有日益年迈的父母,下有正在成长的孩子。

3、留守原因。调查显示:家庭经济状况差,生活质量低的留守妇女有214人,占32%左右;无就业技能,致富能力不强的有568人,占85.03%。大部分的留守妇女因为家庭不支持其外出打工或者自身不愿意外出打工是其主要原因;需要她们留守家中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是她们留守的客观原因,双重原因使得她们既向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态,这一现象在35岁以下的留守妇女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二、现状及问题

1、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受损。调查显示:身体状况差的留守妇女有31人、身患疾病的有18人,占7.3%;身体状况一般的198人,占29.6%。她们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留守妇女的体力大幅度透支。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妇女”每人需要独立承担将近5亩地左右的农业生产,而其中又有半数以上的妇女表示“难以独自承担农活”、“希望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而那些身体不好的留守妇女,遇到的困难则更大。

2、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下降。由于丈夫长年在外,留守妇女精神负担明显加重,安全感下降。主要表现:一是出现婚姻危机。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因为丈夫长期在他乡打工,夫妻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双方相互猜疑,再加上自我精神生活空虚,自我控制力不强,易受到不良现象和不法分子的诱惑,导致感情危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打工婚姻”离婚案呈上升趋势,尽管留守妇女为家庭作出了许多牺牲,但是对于丈夫出门打工几年不归、移情别恋的情况,她们还是“欲语泪先流”。二是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农村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留守妇女的安全感大大降低。70%的留守妇女面临着巨大的生存的压力和心理压力,并且无人倾诉,既要操心孩子,又要担心丈夫,还害怕流言蜚语。

3、婆媳关系难处理,对子女疏于教育。自古以来,婆媳关系都不好处理,尤其在丈夫不在家的情况下,处理好婆媳关系更是难上加难。调查中我们发现多例存在婆媳关系没有处理好导致家庭矛盾激化的现象。不少留守妇女本身文化水平比较低,除了在经济上、生活上能为子女提供一定的支持外,无力在子女学习上、做人上给予有效教育与监管,只能听之任之,只是希望子女别做违法的事。由于80 %左右的留守妇女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就是拿钱给他(她)们上学,只要他们在学校听老师的话,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行。有近50%的妇女几乎从未同子女谈过理想与抱负,有近65%的妇女不知道平时孩子在想什么、盼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主要表现在吃饭穿衣上。调查还发现有的由于自身只有小学文化,子女上初中后不能对其进行辅导和监管,导致他们成天逃学迷失在网吧里。

三、对策与建议

留守妇女是目前农村最大的劳动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关系到家庭的稳定和社

会的安定,针对留守妇女面临的压力和困难,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帮扶活动,形成合力,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爱留守妇女的社会氛围。

1、高度重视,创造关爱留守妇女的良好环境。关爱农村留守人群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要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关心的局面。要出台相应的硬性帮扶政策和措施。如相关部门要深入基层传授技术、以村为单位建立“农家书屋”、定期或巡回开展“三下乡”活动、建立“妇女健康之家”、帮助有条件的农村妇女给予信贷扶持和项目扶持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妇女节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以“四区建设”为载体,以评选“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里”、“守法公民”、“五好文明家庭”等为抓手,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宣传知法、守法、做合法公民的重要意义;引导妇女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犯罪活动,打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教育,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有志青年回乡创业。要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青壮年劳动力能实现在本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大量外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要拓宽农村致富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动员和鼓励外出务工青年积累经验,更新观念,帮扶他们回乡创业,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留守妇女的技能培训和资金扶持,鼓励留守妇女自主创业。继续大力加强妇女技术培训,举办留守妇女技术培训班,让留守妇女懂得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种田,科技致富,提高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继续创办示范家长学校, 深入开展“争当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活动,引导更多的家长特别是留守妇女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劳动、妇联等部门要继续坚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要大力扶持留守妇女创业项目,在用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使其能够敢创业、会创业、创成业。同时,政府要尽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农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合理流转土地,使农村留守妇女从繁重的土地劳务中解脱出来。

篇6:武汉市农村留守妇女情况调研报告

一、安徽省农村留守妇女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目前全省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达1300多万人,其中男性占60%左右,女性占40%左右。留守妇女(已婚,20-55岁)约为350万人。

在当

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务工就业的情况下,留守家中的农村妇女不仅是家庭生活的顶梁柱,承担着从事生产经营发展、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等重任,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同时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生产生活压力大,子女教育困难多,身体精神负担重,安全防范担心多是留守妇女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关爱留守留守妇女工作基本做法

安徽省各级妇联积极探索建立“留守妇女互助、党委政府扶持、妇联组织引导、社会各界帮助”的关爱模式,留守妇女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一是加强智力扶持,提升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和创业就业能力。积极开展“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农业实用技术、家政服务等培训,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信息送到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引导留守妇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展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全省共培训农村妇女52.3万多人次,为农村妇女就业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帮助农村妇女解决创业就业资金难题。积极协调财政、人社、金融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积极配合各级农行和农村信用社,继续实施小额信贷巾帼科技致富项目。去年,全省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39亿元,实施小额信贷巾帼科技致富资金约25.7亿元,受益妇女达14万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妇女创业发展。

三是加强城乡妇女互动,促进农村妇女创业发展。以巾帼示范村为平台,积极开展岗村联手共建新农村、企村联建帮扶等活动,引导城市优势资源支持新农村建设。,各地“巾帼文明岗”、城镇妇委会和企业共提供291.9万元的资金和物品,结对帮扶346个“巾帼示范村”,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妇女的创业发展。

四是加强农村基层维权和关爱服务。省妇联在全省开通12338维权热线,大力推进基层妇女维权服务站、妇女之家建设,加强维权普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送法下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平安家庭创建、禁毒禁赌等活动,切实维护妇女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省妇联于启动了 “实施关爱行动,温暖千家万户”的关爱行动,连续实施三年来,累计筹集和发放各类项目款和捐款几千万元,其中特别注重向农村留守妇女中的困难妇女倾斜。并积极探索政府资助、项目支持、妇联帮助和社会慈善扶助相结合的关爱模式,资助农村特困妇女儿童和老人,加大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帮扶。各地妇联把关爱农村留守妇女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通过送温暖、结对子、组织免费体检和义诊等形式,把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的支持和妇联组织的关心送到留守妇女身边。

三、积极探索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模式

安徽省各级妇联在关爱留守妇女工作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特别是在全国率先创立的留守妇女互助组模式,有效解决了留守妇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示范带动作用。,巢湖市含山县清溪镇农村妇女自发组建的留守妇女互助组,为解决留守妇女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在它的启发带动下,各地妇联纷纷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引导农村留守妇女就近就便、自愿组合成立互助的合作小组。通过几年的发展,现逐步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留守妇女互助模式。

1.农业生产生活互助模式。在农业较为发达的县或地区,这种模式较为普遍。互助小组从最初的互帮农活,互助解决家庭困难,逐步发展到互学种养殖,扩大生产规模。各级妇联积极帮扶农村留守妇女成片发展方格簇养蚕、发酵床养猪、种植优质香菇、茶叶、瓜篓籽、油茶等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农业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此类互助小组一般都有一位热心肠、威望高、组员信得过的妇女担任组长,带领留守妇女长期坚持开展互助活动。

2.加工产业生产互助模式。在工业大县、强县和加工企业较为发达地区,留守妇女就近参加各种来料加工生产互助小组的情况比较普遍。通过组织培训后,留守妇女或将原材料领回家去加工,或在小组成员聚集的妇女家中进行生产。开展生产的项目既有服装加工、手工针织、刺绣、玩具等来料加工,也有利用当地特产从事柳编、席草编织、羽毛加工等等。这些生产一般都是按件计酬,在不影响照顾家庭的同时,增加了收入,丰富了生活内容。并且在从事加工生产活动中开拓了人际交往、互帮互助的渠道和机会。

篇7:武汉市农村留守妇女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湖北省妇女联合会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调研的通知》(鄂妇通字[2011]5号)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对“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报告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镇共有 21281人,5312户,20至50岁妇女4208人。留守妇女1128人。0至14周岁儿童1949岁,其中留守儿童1178人,其中学前儿童178人,占15%,小学阶段的688人,占58%;初中生312人,占2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妇女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劳动强度明显加大,部分农妇力不从心。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一年到头身心疲惫。

2、精神压力大,寂寞空虚感强,身心易受伤害。由于丈夫外出务工,长年不在身边,留守妇女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家里冷冷清清,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独守空房,久而久之造成精神空虚,丈夫不在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处处小心谨慎,不敢和村里的男人多说一句话,怕遭人闲言闲语,时时挂念外出务工的丈夫,担心丈夫禁受不住外面的诱惑而移情别恋。由于农村留守妇女长期承受精神上的压力,留守妇女容易产生失眠、焦虑,严重影响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同时,“留守妇女”和丈夫之间的感情沟通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夫妻感情容易产生裂痕,导致第三者插足和婚姻破裂现象逐步增多。而当出现婚变时,由于对丈夫在外收入情况不完全了解,她们往往无法很好

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由于一些留守妇女的丈夫出门多年,不负责任,不负担家里开支,迫于无奈,一些农村留守妇女利用赶集出门卖淫贴补家用,久而久之,形成了部分留守妇女好逸恶劳的习惯。

3、养老及子女养育方面暴露出新的问题。因丈夫长期外出务工,家庭的养老、子女的养育重担全部落在留守妇女的身上,虐待老人、邻里纠纷现象呈上升趋势,而子女的教育培养状况则呈下滑趋势。

4、安全感降低,家庭财产受威胁。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余下妇女、儿童、老人,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带来农村治安防范力量的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特别是针对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

5、现代农业进程受到影响。一方面,家庭购臵的农业机械不能充分利用,农村男劳动力外出后,家庭中的女劳力由于很少懂机械操作技术,致使家庭农业机械闲臵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部分农妇缺乏农业技术。由于留守人员文化素质较低,且无暇接受新技术,许多农活是省事的省事,使农业生产呈现出高度重复生产的特征。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在教育、生活、心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欠缺,二是留守儿童的情感得不到满足,三是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四是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般较差,五是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六是留守儿童存在行为缺陷。

三、意见和建议

(一)针对留守妇女。

一是加强农村对务工留守家庭的生产互助活动,减轻留守妇女的劳动强度。二是调整完善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相关政策,重点解决务工子女教育和务工人员的落户问题。三是完善农村养老体系建设,减

轻农民的养老压力。四是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留守妇女的致富技能、子女教育、家庭关系等方面的教育;鼓励她们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发展个人能力,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社会作贡献。五是加大妇女权益保障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留守妇女的自我保护和法律意识。六是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农村的稳定。

(二)针对留守儿童。

篇8:也要关注农村“留守妇女”

所谓“留守村妇”, 通常是指丈夫长期 (半年以上) 离家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 妻子们留守家庭。她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 被称为“留守妇女”。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在独立完成田间地头农活的同时, 有的还要做小生意、打零工、办企业, 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另一方面, 照顾在家的公婆, 家中所有粗活、重

然而, 与之相对应的却是留守妇女不容乐观的生存现状, 留守妇女普遍劳动强度大, 身体健康受损;精神负担重, 安全感普遍低;培训学习少, 发展能力弱;文化素质低, 教育子女困难;夫妻交流少, 婚姻关系脆化;维权意识差, 缺乏广泛有力的社会支持。新“三座大山” (劳动强度大、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 , 压得留守妇女透不过气。不久前, 安徽省舒城县山七镇留守妇女施某因怀疑邻居说自己作风不正, 举刀将邻居2名幼儿砍死、砍伤5名劝架者后上吊自尽。这个极端的案例暴露了“留守妇女”的问题已不容忽视。

要解决这些现实中的留守妇女问题, 一靠政府, 二靠政策。其中重要的一条, 应完善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逐步推行农民工带薪休假制度, 给外出农民工带薪探亲权。令人欣喜的是, 近来, 一些企业陆续出台了农民工带薪休假的制度。除了天津港, 青岛港今年也出台规定:只要在港口工作满1年, 就可以享受1年10d的带薪休假;厦门市也已有2/3以上的企业实行了带薪休假制度。这个久被边缘化的人群逐渐回归主流的善举, 值得大力提倡推广。

篇9:农村留守妇女的真实生活

44岁的许永萍,有个20岁的儿子在苏州打工,丈夫是个木匠,哪里有活就去哪里,每年春节回来个把月,夫妻俩如此生活已有10年。4年前,许永萍生了个女儿,总算有了个伴。但家里仍是空空荡荡,显得格外冷清。

在许永萍眼里,生活是机械的、周而复始的。丈夫很能吃苦,但就是挣不了钱,她从未埋怨过,因为“实在没有办法”。许永萍说,他们一直想在村里找个地方,盖房子给儿子结婚用,可那得花40万,“这些年一共也就攒了20万,再想办法吧”。

丈夫偶尔会打电话回家。电话里,许永萍想不到说什么话,“就知道安慰他,‘注意身体,多买些好东西吃,想开点’”。

许永萍怀第二胎时,村干部劝她引产。让人意外的是,她和丈夫商量后,宁愿接受5.6万元的罚款,也要把孩子生下来。

有那么大的儿子,为什么还要生二胎,而且宁愿交这么多罚款——相当于她家一年半的收入?几位村干部感慨,没人知道她的真实想法,或许只是留守生活太孤单,想有个孩子做伴吧。对许永萍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事,除了给儿子把房子盖起来,就是把小女儿拉扯大。

“村里小年轻的,大多夫妻俩一起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婦女,都是四十开外的,在家带孙子孙女。”53岁的刘美华是村妇女主任,也是留守妇女。她说,除了农忙,女人们平时就串串门、打打麻将。

“丈夫长期不在,村里的‘露水夫妻’应该有,大家也会议论,但真真假假不好说。”刘美华认为大多数留守妇女很传统,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还是能够守住底线的,“你想听她们的真心话?很难。反正她们都不容易”。

篇10:武汉市农村留守妇女情况调研报告

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据统计,目前我县农村“留守妇女”占农村家庭的70%以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9月下旬,县妇联对全县农村“留守妇女”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默戎镇、古阳镇共5个村的45名“留守妇女”进行抽样调查。

一、基本情况

因为丈夫长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外出打工,由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教育孩子、照料老人等责任,成为家庭生产中的绝对主力,据调查,85%的男劳力主要集中在广东、深圳、浙江等沿海地区打工,“留守妇女”平均年龄为42.7岁,留守妇女种地获得的经济收入平均占家庭收入的33.6%,平均有1.7个老人需要赡养,每年用于子女的教育和培养费3000多元,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受损;夫妻情感缺失,家庭功能失衡;安全感降低,人身及家庭财产受威胁。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劳动强度明显加大,部分农妇力不从心。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务,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默戎镇、古阳镇大多数的留守妇女都需要承担家里的农业生产,45份调查问卷表明,靠留守妇女种地获得的经济收入平均占家庭经济收入的42.5%,其中又有半数以上的妇女表示“一个人难以单独承担农活”,而那些身体不好的“留守妇女”,遇到的困难会更大。

二是文化程度低,现代农业进程受到影响。调查中,80%的农村留守妇女只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对现在家庭购置的农业机械不能充分利用。男劳力外出后,留守妇女节由于文化水平低,很少懂得机械操作技术,致使家庭农业机械闲置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同时,文化水平的低下也造成她们难以接受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增加了她们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

三是精神压力大,身心易受伤害。由于丈夫外出务工,长年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白天要下地干活,晚上独守空房,久而久之造成精神空虚。由于农村留守妇女长期承受精神上的压力,容易产生失眠、焦虑,严重影响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

同时,留守妇女丈夫外出打工,长期的两地分居再加上留守妇女没有时间、也舍不得钱去打工地看丈夫,久而久导致情感疏远。丈夫面对城市生活的诱惑、长期性的压抑以及社会监督的弱化,容易使婚外情趁虚而入,第三者插足和婚姻破裂现象逐步增多;调查中,留守妇女中一些人遭遇了婚姻“红灯”,打工婚姻离婚案呈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发生于该群体的离婚案件通常占到离婚案件的60%到80%。留守妇女为家庭做出了许多牺牲,当出现婚变时,由于对丈夫在外收入、生活情况不完全了解,她们往往无法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是养老、子女养育方面出现新问题。因为丈夫长期外出务工,家庭的养老、子女的养育的重担全部落在留守妇女的身上。由于在生产方面的劳累,加之对丈夫的思念,妇女们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耐心地对待子女和老人们。,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全依赖学校和老师,致使家庭教育空白,孩子们也容易产生性格及行为上的不良现象,而在养老方面,情况也不佳,冷漠、虐待老人现象呈现上升趋势。

上一篇:健康教育宣传栏重点内容下一篇:演讲稿范文600字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