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政治的教案

2024-05-28

高中生政治的教案(共6篇)

篇1:高中生政治的教案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人民的利益为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标准,但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所以,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通过第一框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价值观的含义和价值观的指导作用,通过本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本框包括“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两个目题。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对他人和自己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分析,认识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和社会历史性。

2、通过对生活中价值冲突的实际事例分析和思考,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初步具有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3、通过例举先进人物的事例,深刻领会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在实践中自觉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评价任务

1、填写导学案,然后归纳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和特征。(评价目标1)

2、通过合作探究,说明应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知道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评价目标2)

3、结合先进人物的事例,归纳道理,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评价目标3)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为了谁》,在激情的歌声中,教师用相关的歌词和创作背景导入本框内容,激发学生探究在生活中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展示学习目标

3、推进课程:

活动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材内容,完成导学案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基础知识

活动二:通过观看视频《寻找最美村官---裴春亮》,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1)裴春亮因为穷离开了家乡,后来,还是因为穷,身价过亿的裴春亮又回到了家乡。他的前后变化说明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什么特征?当他投资千万建设裴寨新村时,他的妻子持反对态度,说明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什么特征?

(2)裴春亮想点子、找路子,带领全村人民面向市场发展蔬菜大棚、花卉种植等新型农业,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带领全村人民脱贫致富;村头树立的未来五年要干的十件大事是沉甸甸的责任和沉甸甸的承诺。说明了他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符合了什么要求?(标准)(分组讨论)

活动三:通过对落水儿童事例讨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即如何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

活动四:学生写一条勉励自己的人生价值格言。

活动五:跟踪训练

4、教师总结:生活中有五种人:圣人(利人不利己)--好人(利人也利己)--平常人(利己且利人)--坏人(损人为利己)--恶人(损人不利己)。我们都是平常人,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做好人,力争当圣人,坚决不做坏人和恶人。

篇2:高中生政治的教案

【课标内容要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本质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识记意识的起源、本质;理解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使客观存在的反映;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能力: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分辨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学习重点】意识的本质

【教学难点】意识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二、新课过程、合作学习:

(复习旧知识)

1、导入新课:驶向春天的“武广高铁” 12月26日,备受关注的武广高铁正式运行…中国人用十年完成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事情。人是非常聪明的,中国人也是!在改革开放几十年,就是中国人充分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意识的作用,才取得举世关注的辉煌成绩,那么,什么是人的意识。本节我们来研究一下意识的本质。

3、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高考考纲: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

4、图片展示:石头、植物、动物、人都有反应特性

结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5、学生自主学习:背诵(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6、探究活动一:思考:是不是只要是人就一定有意识?

199月19日,在印度加尔各答西面约1000千米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年长的估计8岁,年幼的一岁半。据记载,狼孩刚发现时时四肢走路,她们总是喜欢单独行动,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黎明时分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饥时觅食,饱时休息,人们花了很大力气使她们恢复人性,小女孩在抚养一年后死去,大女孩两年后才会直立,6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直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7年学会了45个单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问题:狼孩的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结论:也就是说离开了人类社会,离开了人类劳动就不会产生意识.而社会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就是说 1、从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7、展示图片及探究活动二:动物到底能不能产生意识?

前苏联著名生物学家巴浦洛夫曾做过的一个试验:黑猩猩经过人们的反复训练,它能打开水龙头,用水桶放水灭火。后来,人们把黑猩猩放到船上,同样点上火,给它一个水桶,让它灭火,但它此时已束手无策了。问题:黑猩猩不会就地取水灭火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补充:动物是没有意识的。只有人类才有意识。就是因为任何动物的大脑,都没有像人脑这样发达和完善。

8、展示人脑结构图、第一二信号系统图

结论:2、从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9、展示图片及探究活动三(实验:)让学生画神鬼

展示学生成果:

结论: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才能产生思想和意识。3、从内容来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的的主观反映。

通过这个结构图来表示这个过程:客观事物 感觉器官 人脑加工 意识

这其实就像工厂一样,人脑像“加工厂”,客观事物所以,像“原材料”,意识就是产品了。

结论:意识的本质是客观事物在人脑的反映

结论:世界上是没有鬼、怪、神的,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所以,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0,展示图片及探究活动四:展示材料:小朋友对猪的认识

为什么不同小朋友会有不同的认识?

结论:形式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1、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12、三、总结:1.从意识的 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 。

①意识是 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意识是 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 看,意识是 的机能。人脑是意识产生的 。

3.从意识的 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形式上是( )。意识内容是( ) 的,意识源于社会实践.

4.总之, 物质世界是 人的意识而存在的, , ,物质 意识.

四.巧建结构 (略)

五、素质测试

1、易错易混点:

(1)有了人脑一定就会产生意识。 )

(2)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管梦境多么离奇,它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

(4)电脑也有意识。

(5)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

(6)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 )

六、巩固练习:单项选择

(1).(广东卷文基·14)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

A.存在决定意识 B.意识反作用于存在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2.) 2.(08广州一模.21)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有“谈虎”可能“色变”的情况,这说明

A.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B.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意识来源于个人的内心体验 D.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3、)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画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条牛。”这段话生动地说明( )

A、上帝是根本不存在的,关于上帝的观念不过是人脑自生的

B、物质决定意识,有什么样的上帝,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帝观念

C、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政治选择题方法指导:

《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

作者:学科专家 发布时间:-05-09

浙江省遂昌中学 郑旭红

案例名称:《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科目:思想政治 教学对象:高二(15)班 课时:1课时 提供者:郑旭红 单位:浙江省遂昌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本框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意识的本质》,本课是对“物质”理解的深化和延伸。理解“物质”离不开对“意识”的理解,因为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上有两类现象,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意识现象。彻底地坚持唯物主义,弄清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应理解世界的本质“不是”意识。因此,揭示“意识”的本质本身是探索世界的本质的内容。弄清意识的本质,还是理解意识的作用的前提,本框还是下一框知识的理论依据。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知识目标:意识的起源,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第二信号系统,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

能力目标:理解意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质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本堂课的内容,学生迫切想了解意识这种神奇的现象,这就为本节课打下了心理上的基础;但是,本堂课的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只有让学生融入课堂、积极思索,才能学好知识,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本课在教学的设计上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意识的本质,

教学难点是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书本知识及学生的实际决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多媒体展示)《高校寻物启事》——历史系:公元5月7日,历史将记住这一天,赵某人餐卡不知落于谁手,有志于解开这一千古之谜者请拨___X

中文系:《如梦令》 大饭慌中出错,餐卡不知归路。衣带渐已宽,人也正憔悴。急觅,急觅,我那救命饭卡。

数学系:本人丢卡一张,长7CM,宽5CM,卡号为121的平方,请将正确答案送至征某处。

新闻系:本报讯,新闻系王某不慎于今日将餐卡丢失,据悉寻找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有了解线索者请打新闻热线___X

(师)为什么对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述?

(师)那么什么是意识?意识又是怎么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意识的神秘面纱吧。 学生回答:

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同。

篇3:高中生政治的教案

本文围绕政治小论文的撰写角度、选题、素材、写作套路和后期修改这五个方面提出小论文写作的指导策略, 用“多”“亮”“实”“顺”“美”等美妙的“音符”, 谱写政治小论文的华美乐章!

一、提供撰写角度, 突显一个“多”

同一个主题, 同一份素材, 进行广度拓展和深度挖掘, 有助于多角度呈现立意。

1. 政治学科角度

小论文的撰写要始终紧扣教材知识,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材知识是写好政治小论文的理论基础。通过课堂教学, 学生已了解并掌握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等相关知识, 由此构成一个学科体系。在学科理论观点的指引下选择小论文撰写角度, 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使文章更具有严谨性、科学性和说服力。

例如, 笔者指导学生撰写的《天蓝了水清了———记马渚镇沿山村生态村建设》《朗霞裘服的“春天”来了》和《光耀杭州湾照亮全世界———来自梁弄镇灯具产业的报告》三篇文章曾获余姚市高中学生政治小论文评比一等奖。三篇论文的共同点是:立足于教材, 充分调动了《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如科学发展观中涉及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市场经济中涉及的宏观调控等知识, 对素材的解读回归于课本, 避免了空洞说理, 因此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2. 时政性角度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 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 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政治小论文的撰写角度也应适应时代要求, 密切联系国际社会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直面高中生思想上的现实问题。如笔者指导学生撰写的《盗版的世界“学问”大》《绿色奥运绿色希望》和《似曾相识燕归来———小手机折射出大道理》等小论文, 以盗版、北京奥运会和手机等当年的热点问题为载体, 不仅引发了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度思考,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重课本知识与时政热点相结合, 把新闻引入课堂, 让学生逐渐积累撰写政治小论文的新鲜素材。

3. 地方人文角度

政治小论文的撰写要具有地方色彩, 体现政治学科的独特性, 富有研究价值。笔者发现, 近几年获得一等奖的小论文一般都有一股浓郁的家乡味道。如本校学生所撰写的《姚剧———姚江文明的瑰宝艺术》和《名邦之奇葩余姚之骄傲》两篇小论文, 挖掘了余姚地方传统文化———姚剧这个文化资源, 从姚剧的起源和发展为主线进行阐述, 使人们重新认识了本土文化的价值;《菜, 榨出道理来》和《小杨梅大道理》两篇小论文, 选择闻名中外的榨菜和杨梅两种余姚特产, 从它们的起源、现状和未来展望等角度进行撰写, 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余姚本土产品的魅力;《光耀杭州湾照亮全世界———来自梁弄镇灯具产业的报告》《同样的土地不同的财富》《朗霞裘服的“春天”来了》《四明山经济发展的“春天”———论四明山“农家乐”》和《白色珍珠———余姚的摇钱树》等小论文, 以余姚的梁弄灯具、朗霞裘皮、四明山的“农家乐”和塑料为撰写角度, 告诉人们这些产业是如何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翅膀的。由于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非常熟悉, 站在地方人文角度撰写政治小论文, 得心应手、有话可说。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以本土资源为素材, 倡导“生活化”教学, 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知行的辩证统一。

二、帮助学生选题, 突出一个“亮”

帮助学生选好题目, 是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的重要一环。小论文的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用最简洁、最准确和最新颖的文字告诉读者本篇文章将要阐述的问题, 使人阅读之后一目了然、过目不忘。由于高中生的知识面、理解力和概括能力都有限, 课余阅读报纸杂志和上网了解时事资讯的时间并不多, 教师可结合政治学科实际、社会现实问题、地方人文特色和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等方面来为学生选题提供素材, 力争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不落俗套, 注意“亮”度。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为文章选择一个好题目, 可以对整篇文章起到点睛的作用。政治小论文的“眼”, 应该明亮而富有生命力, 一般为20字左右。若学生以提炼小论文的观点作为标题, 应该注意以下三点:第一, 仔细研究背景材料, 认真领会材料要说明的中心思想;第二, 联系材料, 找出其中心思想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第三, 将材料中心思想上升到一定高度形成小论文的观点, 确定标题。例如, 本校一位学生以余姚特产———杨梅为主题, 立题为《小杨梅大道理》, 一小一大, 对比鲜明, 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深刻印象, 在省高中生政治小论文评比中获了奖。

三、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素材, 彰显一个“实”

题目确定好之后, 紧接着下一步, 教师应指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小论文虽小, 材料也不可少, 充分占有材料是写好小论文的前提。教师在辅导中要注意提醒学生:题目不同, 搜集资料的范围、重点和途径也不一样。一般说来, 可让学生从以下两个途径搜集和占有材料。

1. 通过自身细致的观察和实地调查获取素材, 得到第一手材料

例如, 笔者在指导学生撰写《天蓝了水清了———记马渚镇沿山村生态村建设》这篇小论文时, 带领该文章作者前去马渚镇沿山村进行实地考察, 同时走访了该村村委工作人员, 真实地了解了生态村建设实况, 并向当地居民发放相关调查问卷, 最后进行数据等材料的汇总、整理与分析。

2. 搜集和阅读文献资料, 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

俄罗斯杰出的历史学家布罗索夫说过, 学问与其说是知识的储存, 不如说是善于在书海中找到需要知识的本领。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书目、索引、文献等工具书刊搜集有关资料, 从中得到有关论点的借鉴、印证和依据。搜集资料之后是整理资料, 我们要把搜集到的资料、数据加以筛选, 科学地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综合,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使之成为小论文的论据。高中生在对待资料的取舍上常有以下不当行为:或不分主次, 贪多求全;或急于形成自己的观点, 匆匆忙忙翻阅材料, 断章取义, 乱摘乱引。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自己所写小论文的主题为中心, 重点搜集、整理与主题有关的资料, 截取其中有代表性、有典型意义的素材, 按其本来面目, 客观、真实地进行论证。在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材料这个环节, 为了使论证更加有力, 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素材。笔者在指导学生撰写题为《朗霞裘服的“春天”来了》和《光耀杭州湾照亮全世界———来自梁弄镇灯具产业的报告》的小论文时, 事先从《余姚日报》和余姚生活网等报纸杂志和网站中搜集、整理与选题相关的新闻资料, 使学生拥有充足的论据, 彰显文章的真实性。

四、教给学生基本的写作套路, 突出一个“顺”

在搜集、整理材料之后开始进入写作阶段, 此时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基本的写作套路。一般情况下, 常规议论文写作应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但与常规小论文不同的是, 政治小论文的写作不能缺少“联系实际”这一环节。

1.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政治小论文的“首”, 一般为一段, 200字左右。以获得余姚市一等奖的《光耀杭州湾照亮全世界———来自梁弄镇灯具产业的报告》这篇小论文为例 (以下简称《报告》) , 笔者指导作者在文中首先介绍革命老区梁弄的区域特色, 进而引入主题———梁弄灯具产业存在的问题, 过渡自然。这表明, 小论文写作必须针对特定的材料或主题, 开门见山, 明确中心论点, 揭示本质问题, 简洁而有概括力。

2. 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是政治小论文的“干”, 一般为2~3段, 500字左右。以《报告》为例, 笔者指导学生对制约梁弄灯具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多角度分析, 分析要有理有据、深入本质, 避免面面俱到;分析力求字字珠玑, 一针见血, 具有说服力;要求论据充足, 分析深刻, 逻辑严密, 层次清楚。

3.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政治小论文的“腹”, 一般为2~3段, 600字左右。仍以《报告》为例, 笔者建议学生根据灯具产业制约因素提出解决措施, 从转变发展方式、树立品牌和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多管齐下, 针对中心论题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鼓励学生发扬创新精神。

4. 联系实际

联系实际是政治小论文的“尾”, 一般为一段, 200字左右。再以《报告》为例, 学生在文章的结尾处抒发了家乡情结, 对灯具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同时展望家乡———余姚的璀璨明天, 使读者内心产生共鸣。在文章结尾处联系高中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 是政治小论文不可或缺的部分, 也是它与语文议论文写作的主要区别。因此, 政治小论文的结尾要紧扣论题, 首尾呼应, 有效点题;要深化主题, 充满感召力, 把议论说理升华到情感高度, 达成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五、提倡反复修改和润色, 追求一个“美”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 写文章的技巧, 其实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这说明, 文章写完不代表论文的终结, 还需要作者进行反复修改。一篇出色的政治小论文, 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作支撑, 讲究文章内在的逻辑性, 同时应有一定文采, 具有审美价值。追求美, 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的重要目标。

政治小论文的美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体。一方面, 让学生对小论文的说理内容———所说之理及其布局进行修改。修改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看文章观点是否鲜明、正确, 有没有用观点统帅材料, 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二是看文章层次是否分明、恰当, 切忌偏离中心、思维混乱和重复堆砌。经过修改, 让文章观点有明确的针对性, 论证过程有正确的逻辑性, 阐述道理有较好的启迪性。另一方面, 让学生对小论文的组织形式———文字、修辞进行加工和润色。有言道, 言而无文, 行之不远。虽然政治小论文不是文学作品, 语言要求主要是准确规范、言简意赅, 但适当的文采还是需要的。为此, 可以借鉴语文议论文的用语特点, 多参考优秀议论文的用词, 以增强小论文的美感。在修改和润色这个环节, 除了让学生自我检查、自我修改, 教师可通过“面批”等方式, 指出不当之处, 提出修改意见, 帮助学生润色。

篇4:高中生政治素质现状的分析

【关键词】高中生 政治素质 现状分析 原因探究

政治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中学生的政治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方向,也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制度稳定和巩固,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时期是中学生形成和确立政治观的关键时期,如何将中学生培养成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为了解高中生政治素质现状,笔者对部分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了1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36份,有效率达96%。本文拟从高中生政治素质的现状分析入手,探讨和研究高中生政治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增强高中生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高中生政治素质的现状分析

当代高中生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健康、向上,学生政治素质的主流表现为:

1.政治理论扎实。72%的高中生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76%的高中生知道我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79%的高中生对自己的选举权有明确的认识;81%的高中生能够准确选择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任务;89%的高中生熟悉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政治认同度较高。89%的高中生认同“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78%的高中生对“中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持“同意和基本同意”态度;56%的高中生对自身的政治素质选择了“较低或很低”;81%的高中生认为加强政治素质的培养很有必要;有超过半数的学生“非常和比较”关心自己所在学校和班级的工作,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3.政治立场坚定。88%的高中生能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基本的是非观和正义感;在面临“国家遇到危险或灾难时”,82%的高中生选择“尽自己的最大的力量和国家一起共渡难关”;88%的高中生认为“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应为民所谋”。

4.政治参与理性。高中生由于身处有别于社会的校园环境,其政治参与行为主要表现在对政治的关心和加入政治团体两个方面。从调查结果看,总体较为理性,学生普遍关心国内外大事和热点问题、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积极参加各种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93%的高中生认为应该把入团看成是中学阶段的目标之一,43%的学生希望能在高中阶段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国家作贡献。

高中生政治素养存在的问题表现在:

1.政治情感存在一定的困惑与淡漠。

从调查结果看,有14.2%的高中生没有任何信仰,13%的高中生对共产主义信仰持怀疑或否定态度,11%的高中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16%的高中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到困惑,对社会不公、贫富悬殊感到担忧;而这一政治情感上的困惑也导致了其对政治的淡漠,加之高考的压力,表现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对政治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2.政治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与模糊。

多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使高中生形成鲜明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政治敏感。在调查中,对于“你认为目前中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是什么”的回答中,选择“腐败”的有86%,占第一位。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对“轻度腐败”又给予一定程度的接纳和认同,甚至有部分学生存在着“腐败”的潜意识,如对“如果行贿能够解决目前自己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一提问,回答自己“可能会”行贿的占26%;对此持模糊态度,“说不清”的占17%。这就表现出政治价值观上的两重性和价值判断的矛盾性,说明其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之间存在偏差,表现出一种政治模糊。

3.政治信仰存在一定程度的多元化与功利化。

在互联网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和各种非主流文化的冲击,部分高中生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应当实现三权分立”“中国政党制度应改为两党制或多党制”;在理想的追求上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以事业和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现实化的生活理想突出,而有政治理想的只占21.5%;入党是崇高的政治理想,但部分高中生把“有用”与否作为政治价值判断的标准和政治行为的决定性依据,把入党看作是未来走上社会的筹码,政治选择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缺乏应有的政治参与的主人翁责任感,缺少“事事关心”的热情,缺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信念。

二、高中生政治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是教育的误区。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学生成长的土壤。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由于其父母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经济收入存在差异,家庭教育方式不同等,家庭对孩子政治人格的塑造、人生观的形成、基本政治生活规范的获得等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调查中发现:一个家庭追求实用和享乐,认可“一切向钱看”,或追逐权力和名利,会在子女人生价值取向的引导上趋向功利。家庭延续“家长制”的作风,希望子女按照自己所设计的发展道路成长,往往不利于子女的平等、民主、自由观念的形成,等等。

2.学校教育的失当。

学校教育是高中生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然而,不少学校将教育等同于考试,教育质量等同于考试成绩,本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校教育,被窄化为见“分”不见“人”的单一、机械、重复的教学活动,市俗化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当前,学校的政治教育存在“四重四轻”现象:重知识灌输,轻行为养成;重事理说教,轻情操陶冶;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常规教育,轻适应(社会)教育。由此导致高中生知行的严重脱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尖锐。

3.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也随之逐步渗透,对高中生政治观的形成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当前我国也面临着腐败、收入差距扩大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高中生对党的领导的信任,影响了高中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信心。同时,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增强了人们平等、竞争、效益的观念,这些观念同样影响着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表现为功利观念、前途观念、竞争观念增强,使部分高中生更注重个人的发展,实用主义至上,从而弱化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4.高中生自身素质的不足。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高中生政治素质出现问题的外因,而内因即自我因素则是最主要的。高中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这一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心理发展最为曲折、充满着变幻与矛盾的时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未定型走向定型的急剧变化的时期。一方面,随着自己身心的发展变化,自我认同感增强,导致其更加关注自我,渴望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不能正确地评价自我,易陷入自我意识强但缺乏自控能力的两难境地:渴望成功又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崇尚道德但又不愿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些冲突对于高中生来说,主要体现在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将成功定义为考上好大学,忽略了自己对社会实践参与能力的培养。如果对社会现实不能作出客观的、科学的判断,就易造成行为与观念的偏差,从而对国家大事和社会事务缺乏应有的热情等。

【参考文献】

[1]赵宏斌,邹俊.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的“冷”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7).

[2]陈金莲.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及教育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

[3]王玉萍.河南省大学生政治素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篇5:高中政治世界的物质教案

知识目标:1.识记物质的含义

2.能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能力目标:1.体会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从世界本质问题上认识有神论的荒谬性,鲜明地反对神创说,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教学难点:物质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亚真是被上帝宠坏了的地方。上帝把最宜人的气候、最清新的空气、最和煦的阳光、最湛蓝的海水、最柔和的沙滩、最美味的海鲜…….都赐予了这座海南岛最南端的海滨旅游城市。那么同学们思考,我们这么美丽的三亚真的是上帝赐予的吗?我们这天地万物真的是上帝创造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展示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进入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二、交流讨论、成果展示:

交流讨论一:谈谈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些与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一回事吗?

同学们列举:桌椅、土壤、老师、大海……设疑:这些与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一回事吗?

(一)物质的概念:

解释:

(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它不为我们所动,不管你是否感受到,是否喜欢,它就客观存在在那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强调物质的客观性。

(2)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能被人们所认识。强调物质的可知性。

(3)客观实在指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所以,同学们刚刚列举的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而非我们哲学上讲的物质的概念。比如同学们列举的苹果、芒果的共同点是什么?是水果,这就是我们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抽象出共性的。

总结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它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有生有灭。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两者是个性与共性、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我们说整个世界划分为:

所以下面我们就来做一道证明题,分别来证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物质性。

(二)世界是物质的

播放视频《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学生概括出: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⑴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同学们举例: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大概有46亿年了

(2)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交流讨论二:人类出现后,创造了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图片展示三亚的新旧变化,我们把三亚改造的这么美,同学们思考在建设美丽三亚的过程中,给我们改造自然哪些提示呢?如何处理和自然的关系呢?

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我们在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惩罚。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播放视频《人类的演化过程》引导学生分别从产生、本质和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 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思考: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是什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

(2) 从社会的存在来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3) 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遵循的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交流讨论三:说一说你的目标,你的理想

同学们纷纷说了自己理想的大学,那么这些目标是怎么来的呢?是凭空产生的吗?对,是先有了这些大学的客观存在,才有了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意识,可见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

今天这道世界的物质性的证明题我们就完成了同学们来谈谈我们这节课的收获。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1.物质的概念

2.世界的物质性

篇6:高中生政治的教案

二、重点概念罗列

1.意识的含义

2.意识的作用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意义的哲学依据

5.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重点难点分析

(一)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现象既不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自然界先于意识而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运动的发展,大脑越来越发达,大脑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生物的反映由应激性到动物的感觉心理的发展,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动物的大脑和单纯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意识是社会劳动、语言和人脑的必然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使猿变成人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人的劳动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在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外部世界的劳动中,不仅要求人们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有抽象思维这种人类意识的反映形式来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劳动过程中,由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并随着社会劳动的进步而日趋完善,这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此可见,人类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所以,马克思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反对错误观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四、结构图

本课板书设计:

五、易错易混知识分析

1、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

(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的意识是指人脑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错误意识则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答案:C

解析:对A项本身应作具体分析。就整个人类来说,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但是就具体的人来说,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至于认识能力有限与否,题干并未涉及,故A项不能入选。如果将B项中的“反作用”改为“能动作用”,则B项可以入选,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并不等同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故B项不选。D项本身正确,但题干并未说明此意,故也不选。题干中费尔巴哈的观点只是说明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即客观物质世界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因此C项正确。

七、拓展类材料

1、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又总是在不断地深化、扩展、推移的。随着人们实践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科学知识正在迅速增加。人类应当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自豪,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意识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二是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前者是指意识通过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别是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后者则是指意识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能把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理解为它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一)物质决定意识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从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物质器官)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产生的现实原因和动力看,需要社会实践,即有了健康人脑不一定会有意识。

4、从意识的本质和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具体感觉和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人们对现状的认识,对过去的思考,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综上四个方面,可以得出物质决定意识,也可以说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来源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些说法都是一致的,只是表达有所不同罢了,其实,唯物主义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也是上述几种表达方式,在本课结束后我们再来说唯物和唯心的问题。

既然物质决定意识,那么从方法论角度来说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够认识世界(反映客观世界)。

(1)意识具有4性: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

和规律性,因此人可以认识它。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是指对于人类来说,事物是可知的,即随着人类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的不断发展,人类最终会认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但是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人们的认识是由错误到正确,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更多的。可以认识不等于已经认识,尚未认识不等于不能认识,而不可知论和怀疑论则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及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性,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最终会导致唯心主义。

(2)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

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导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性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性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意识本身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但它却可以指导人们怎样去做,从而使物质具体形态发生变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因此说,意识的反作用不等于直接作用,它总是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性工具或物质性的条件来发挥它的反作用。

因此,物质性的东西只能用物质的东西去直接改变,意识本身不能直接改变物质。另外,意识的反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即意识反作用客观事物的途径是实践。意识的反作用包括意识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和对社会的反作用两个方面,如果从性质方面上说,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们活动引入歧途,阻碍事物的发展。意识反作用的两重性原理,要求我们既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又要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意识反作用的两重性与认识、理论反作用的两重性是相通的。

一、知识目标

1、能够从意识的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三个方面理解意识的本质,明确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2、知道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征、生物的反应形式与人的意识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分析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的作用,理解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4、知道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明确只有人脑才会产生意识。

5、理解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意识的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的分析,总结出意识的本质,使学生逐步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

2、通过学习意识作用的原理,使学生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逐步培养起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不同类型意识的共同本质作具体分析,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2、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旺盛的斗志,积极投身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当中去。

3、树立“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的观念,培养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精神。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这与动物纯粹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动物对外界的反映是肤浅的,表面的,而人具有动物所没有的理性认识能力。人的意识,既可以感知外部世界,即反映客观事物外在的具体形象,更可以通过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抽象出其本质性的东西,把握其规律。同时,人的感性意识也与动物不同,它为理性所渗透,受理性所指导,因而,意识不仅可以“复制”现在,而且可以追溯过去、预见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3)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就每个人来说,就认识的每一次实现来说,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又总是在不断地深化、扩展、推移的。随着人们实践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科学知识正在迅速增加。就整个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类认识不断前进的历史趋势而言,认识又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三、如何理解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意识的能动性不仅在于能动地反映现实,更重要的在于能动地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世界”。但不能把意识的作用理解为它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它的作用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完成。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人作为有自觉意识的动物,对自己的生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进行调节和控制的。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于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引起或者影响人体生理和精神的疾病,也可以通过调控心理活动来强身健体。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订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上一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制度下一篇:初中班主任工作计划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