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实践研究

2024-07-21

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实践研究(精选6篇)

篇1: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实践研究”

课题组阶段性总结

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必要环节,也是教师检查学生学业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设计作业对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同时,作业的功能不仅在于巩固与反馈,它能够激发孩子继续向前学习的动力,能挖掘孩子学习的潜力,把学习内容大大加以延伸、丰富。因此,我们应该为不同的学生选择合适的作业,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作业,这样,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喜欢作业,爱上作业。

本阶段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本着上面的思想,进行了一系列的学习与研究。具体工作如下:

一、不断加强理论学习

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全体成员在组长带领下,每个月学习一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用已有的经验指导我们的研究,找准研究的方向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二、切实开展研究工作

1、调查摸底,做好分层准备。

(1)以优化作业设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设计一份学生作业问卷调查表,并将调查表加以分析,找出问题现状。

(2)教师收集资料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到优化作业设计的实践活动中去,增强好奇心与兴趣感;克服他们对作业的厌倦、畏难心理。(3)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多样性作业。

应试教育的观念应该摒弃,但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练习不能丢弃,有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还是需要一定的练习作保障。具体操作时要求教师将作业分为“必做作业”、“选做作业”、“自主作业”三个层次。“必做作业”一般为基础题,主要用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般每个同学都基本能够完成,所以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完成。“选做作业”是指老师布置的几组题目中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部分题目来做。

“自主作业”是指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自己根据学习的情况则是课堂相关知识的拓展延伸题或创新题,每个同学可视自己的学习基础量力而为,自主选择是否完成或者完成多少。学生完成这类作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有所选择,不再感到单调枯燥,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

2、开展课题研讨课。

近期期课题组成员付小平﹑李新华分别执教了课题研讨课《三角形面积计算》和《工程问题》,分别从复习课、新授课两种课型研究如何进行分层作业的设计。

3、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论文案例评比。

课题组成员善于总结,及时把自己平时研究心得记录下来,撰写体会或总结,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论文、案例评比活动,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

三、成效及困惑

成效:

“作业分层设计”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改革了多年来“一刀切”的作业设计法,也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支持。这种设计方法允许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这样做减轻了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调动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信心,减少了学生抄袭其他同学作业的现象,同时,使得师生关系更融洽,学困生得到老师的帮助更多了,老师的作业批语更有针对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竞争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加强。

通过近期的课题研究,教师的相关理论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他们深刻体会到课堂作业的重要性,紧紧围绕“有效”布置与批改课堂作业,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更加高涨,学习成绩进步很快。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初步形成。

困惑:

1、分层作业最大的困难不在于如何组织分层作业,而在于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因为不同层次学生所完成的作业是不一样的,最终的考核又是统一的,这就给评价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评价的体系我们还有待于科学完善。

2、分层作业设计,能激发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自主性,但也在有些学生心理造成“我是困难生,你是优等生”的思维定势,慢慢会造成惰性,失去竞争意识。

3、分层作业对于教师的备课量、批改强度、分层辅导等的要求也就越高,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如何能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探索更有效的方法措施来缓解教师过重的压力。

4、学校对课题研究及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课题的评估机制中在发挥其激励和导向上还不够突出,有待进一步改进。

篇2: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实践研究

发布:刘贵丽时间:2011-1-15 15:24:02来源:宁夏教研网点击:284 讨论:0 小学数学分层设计课外作业的实践与研究

宁夏吴忠市朝阳小学 刘贵丽

一、问题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数学学科的难度及知识量也相应增大,部分学生开始感到学数学很吃力,学习劲头明显没有以前足了,两级分化的现象开始萌发。《基础教育课题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作业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同的作业,期望达到同一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而,在作业设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习题形式单调,内容陈旧。主要以计算题和应用题为主,不能从多方面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缺乏与实际问题或其他学科的联系。习题基本上是纯粹的数学题,而所谓的应用题也只不过是通过机械地辨别,模仿即可套用公式或相关的数学模型加以解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题。学生看不到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也不会通过数学化的手段解决实际问题,这对学生建立积极的、健康的数学观,掌握数学建模方法是极为不利的。

2、时间、要求一刀切。大部分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仍是课本的习题或相关练习册中的习题,这种习题形式单一,基本上就是例题的翻版,而学生做作业则是个人操作或机械模仿。同时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的内容,期望达到同一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3、对优生来说,作业缺乏挑战性,对学困生来说作业出现太多的错误,让学生对练习产生厌倦情绪,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要求下的教师,设计作业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作业的设计不应该停留在知识的层面,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力争使每个学生在适应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会。

基于此,为使学生人人都能在自身条件下得到最佳发展。提出《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实践研究》为课题开展研究。

二、预设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使教师树立因材施教的意识,掌握作业分层设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通过研究,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作业训练,得到发展,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通过研究,能丰富作业内容的层次,丰富作业的呈现方式,建立一个适合小学数学作业分层的教学的模式。

研究任务:

(1)学生分层研究,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分层。

(2)课内练习分层,根据教材特点和要求,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3)课外作业的分层,怎样设计不同类别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课外拓展。

(4)多元智能分层作业设计,在研究实践中将就数学的教学专题: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进行系列分类研究,根据学生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题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刘贵丽丁淑琴

课题成员:李国霞 李丽梅 徐明 丁桂兰 赵丽梅 马顺平张玉琴 马卉 鲁娟 郑艳萍

四、基本的研究思路

本课题拟用三年时间完成,即完成时间为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共分为四个阶段:

1、课题申报立项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2月):

选择研究方向,确立研究课题。

2、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2月):

主要工作:

(1)查找有关的资料(图书、报刊资料、相关的网络信息),了解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了解国内外学生的作业方式,教师的教学经验及创新措施。

(2)学习有关理论,理解课题的意义,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3)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综合,制定本课题的具体实验研究方案,以保证本课题的顺利进行。

3、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3年6月):

主要工作:

(1)调查研究。设计调查问卷,与教师、学生进行座谈。

(2)分析现状。以调查与问卷为依据,对比分析传统作业的弊端。

(3)寻找“对策”。研究“新课程标下数学作业设计的特点”,并根据新课程的价值观,提出有关“新课程标下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策略。

(4)“对策”在实践中进行验证。把“新课程标下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策略在实践中进行运转,验证其可行性。

(5)充实,调整,完善。不断总结和提高教师作业设计的策略和经验,推行不同层次的作业设计的训练,探索并实践多样、难易适度,有可选择性,有利不同层次学生提高的各类作业。

(6)阶段性课题总结,形成子课题研究报告、论文等研究成果

4、总结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0月)

(1)进行课题实验总结,撰写论文、结题报告。

(2)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

(3)举行课题实验的结题和鉴定活动。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课题组的工作开展,并在研究时间,科研经费,硬件等方面给予保证。

(2)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内外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我校是“吴忠市教科研工作特色学校”、“宁夏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先进单位”。积淀了丰富的研究经验。课题主持人是一线年轻的数学教师,新课程理念吸取快,并能及时实践于课堂教学,便于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教研能力,为课题的顺利实施做好人力保障。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对作业的认识、完成作业的态度、在作业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学生理想中的作业结构形式,使课题研究更适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3)教育实验法:对配合新授课内容的作业如何设计进行探究,通过对比实验法,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经验总结法:对巩固性作业将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巩固性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5)研讨交流法:对巩固性作业要通过统计作业上交人数、计算平均完成时间、分析作业完成情况、阶段性检测等手段,进行研讨、相互交流,探究作业设计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合理性,实现更好地辅助有效教学的目的。

(6)案例研究法:对研究性作业要采取案例研究法,通过公开课、研究课,探求研究性作业在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中的积极作用,探求研究性作业的组织形式、过程、步骤、评价方法等,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七、预设的研究结果

1、汇编小学数学分层作业研究成果。包括:计算类分层作业;空间与图形类的分层作业;统计与概率类的分层作业;实践与综合应用类的分层作业;课外个性化分层作业汇编。

篇3: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

(一) 研究的背景

现实教学中, 相当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同的作业, 期望达到同一目标, 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作业设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作业形式单调, 内容陈旧。主要以计算题和应用题为主, 不能从多方面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从而形成有效的训练。缺乏与实际问题或其他学科的联系。习题基本上是纯粹的数学基础题, 而所谓的应用题也不过是通过机械的辨别、模仿即可套用公式或相关的数学模型加以解决,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题。学生看不到数学问题的现实背景, 也不会通过数学化的手段解决实际问题。这对学生建立积极的、健康的数学观, 掌握数学建模方法是极为不利的。另外, 这种习题的条件和结论多是单一的、不变的, 缺乏开放性, 不利于能力的培养, 更谈不上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时间要求一刀切。大部分教师布置作业时, 往往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内容, 期望达到同一目标, 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

3. 作业难度一刀切。对优等生来说, 作业缺乏挑战性, 对学困生来说, 作业又太难, 使学生对作业产生厌倦情绪, 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以上认识, 我认为,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作业分层设计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必要性。

作业是教学的基本环节, 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 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 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作业分层设计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和个体差异及学生智能结构的独特性, 在设计作业时, 考虑作业的层次性, 以适应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 使学生在不同层次的作业练习中,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 研究的意义

1.巩固强化, 形成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学生的能力是经过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将其广泛迁移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后的进一步概括、系统化、具体化的结果。由此可见, 并非学生掌握了知识就必然会形成相应的能力, 能力只有通过练习才能逐步发展起来。

2.因材施教, 整体发展。如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既满足尖子生的求知欲, 又促进学困生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 是课堂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一个矛盾。作业分层设计为我们科学地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一个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和不同程度 的学习要求, 去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 有利于落实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教学要求。

3.准确反馈, 及时调节。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 能让教师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综合信息, 从这些信息中, 教师不但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学”的情况, 还能及时发现教师“教”的问题, 从而为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4.激发兴趣, 快乐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 人的智能结构存在差异, 有的语言表达见长, 有的绘画独具天赋, 有的最善组织交际……在数学学习方面学生同样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差异和不平衡。教师只有看到这种客观差异, 才能真正理解学生, 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智能情况设计、呈现不同层次的作业,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快乐学习, 快乐成长。

二、理论依据

1.“人人”数学论———《数学课程标准》倡导,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 个体差异论———因遗传、家庭、环境等因素的不同, 造成每个学生认知上千差万别。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 学生对于同一问题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 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

3. 因材施教论———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使练习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 让学生扬长促短, 长善救失, 使每个人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4.“最近发展区”理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现有水平, 二是潜在水平, 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 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 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开展作业分层设计以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最近发展区作为理论指导较为普遍, 而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作业分层设计的还不多见。我们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 在数学作业分层设计中, 既有作业内容的分层设计, 又有呈现方式的分层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 学生分层研究

教师通过谈话和问卷调查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智力发展和接受程度等, 在此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的学生有较高的学习能力, 反应敏捷, 接受能力强, 做题速度快, 具有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B层是学习能力较强, 但上进心差, 学习不刻苦, 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 这类学生学习潜力较大;C层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均相对较低, 接受能力差, 完成作业困难的学生。学生分层后, 再把各层次学生合理搭配, 建立学习合作小组, 形成最优互补组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的要求, 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主动接受挑战, 使尖子生“吃得好”, 中等生“吃得饱”, 后进生“吃得了”, 真正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二) 作业分层研究

1.课内练习分层研究。包括计算练习的作业分层、空间与图形练习的作业分层、统计与概率练习的作业分层、实践与综合应用练习的作业分层等。分层 练习主要分三个层次。

(1) 基础练习题, 即基本概念、公式、法则、性质、规律等知识, 数学基本技能的训练的练习。这一层次的习题量稍多, 但内容简单, 属应知应会的范畴, 目的在于巩固基础, 提高基本技能, 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主要针对C层次的学生。

(2) 灵活应用题:在基础知识上进行小综合, 习题量适中, 练习方式较灵活, 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并在其基础上灵活应用, 主要针对B、C两个层次的学生。

(3) 综合提高题:习题量较少, 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才能完成, 目的在于深化、提高和拓宽课堂所学的内容, 主要针对A层次的学生。

2.课外个性化作业分层研究。设计不同类别的课外作业, 让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课外拓展。布置数学家庭作业时, 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要求B、C层次的学生完成基本的书面作业, 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简单应用为主, 重在巩固基础, 强调规范和习惯, 培养基本能力;要求A层次的学生少做或不做基础作业, 但每天要研究一至两道思考题, 题目来源于其他数学读物中的内容, 并就解题的思考过程写数学日记, 这种做法既减轻了优等生的学习负担, 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根据内容需要还可以布置A层次的学生有适当的拓展, 完成综合性的调查实践作业, 给他们更大的空间, 引发更多的思考, 更大程度上调动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鼓励他们能独立发现、思考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后, 可安排学生到超市去购物, 根据自己手中钱的多少合理选择商品, 这样就能为以后的理财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如学习了《可能性》后, 可以引导学生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摸球或者抛正方体的游戏, 既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 又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3. 多元智能与分层作业设计研究。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 作业设计要分层次,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根据学生的不同智能结构组成优势, 设计呈现方式和解决问题途径多样化的不同层次的作业, 如巩固性作业、准备性作业、合作性作业、实践性作业、阅读性作业、综合性作业等。作业呈现的形式也要多样化, 如文字式、图表式、实物式、语言式等, 以适合学生的智能结构, 达到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教学目标。

(三) 分层评价, 建立自信心

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认可不同起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对于C层次学生的点滴进步采用了激励评价, 鼓励他们努力向高一层次发展;而对于A层次学生取得的进步, 采用了竞争评价, 高标准, 严要求, 促使他们努力奋进。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学习中尝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信心。

2.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 相互提高。采取学生间互相批改的方式, 同桌两人互相检查对方的作业, 如果发现其中有问题或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可以随时提问, 如果意见不统一, 可以再与其他同学交流或请教老师。学生在互相批改的过程中, 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帮助理解能力差一些的学生, 使他对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更加清晰, 同学之间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3.延迟批改, 调动积极性。学生在计算方面特别马虎, 计算方法和算理都很清楚, 但就是算错, 不是抄错数, 就是进位数没写, 要么就是退位减算错了。针对这种情况, 我采取“延迟批改”的方式, 我首先要完整地看一遍学生的作业, 如果学生作业全做对了, 就在作业本上画上“√”并写上成绩“100”;如果作业中有错题, 我就先不批改, 发回去让学生自己查找错题、弄清错误的原因, 改正后再进行评判, 如果学生能够自己检查出错因并改正确, 我依然给“100”。对学困生, 做对基础作业就可以8给满分, 做对拓展作业半倍加分, 做对提高作业一倍加分, 如作业改正后还不能全懂, 那就针对他们作业出现的问题, 再设计一些题目让他们补做, 练一次, 进一步, 再练一次, 再进一步, 不断给他们加分。使他们切身体会到经过自己的努力, 学习成绩在提高。对中等生, 做对提高作业半倍加分, 作业做错了, 可暂不打分, 等他们真正搞懂改正后, 再给他们判分。对优等生, 让他们进一步提高完成作业的速度、准确性、思维质量, 在优等生中形成竞争的氛围, 使他们永不满足。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更培养了学生认真踏实的学习习惯。

4. 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培养内驱力。在批改作业时适当地加上评语, 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 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成为他学好数学的内部驱动力。比如:学生的某个解题方法非常巧妙, 就可以在这道题旁写一个“巧”字, 或“你解题的方法真精彩啊!”“多么认真的学习态度啊!”“老师更喜欢你了。”等等, 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激励效果。相反, 如果这个学生做题的方法不太巧, 可以写上一句“好像还有更巧妙的方法, 再想想, 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想出来的!”“这道题, 你还有更简便的解法吗?”“计算要仔细啊!”等, 既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又给他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同时我们在作业批改中还要写下一些期待性评语, 如“相信你的作业会越来越有进步的!”“老师相信你一定行!”“看到你的作业进步了, 老师真替你高兴。”“不断探索, 你会不断进步的!”“希望你能越做越好啊!”“只要努力, 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等等。这些充满期待的激励性评价语言, 大大地拉近了师生距离, 促进了师生之间思想上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 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使他们的学业不断进步。

5.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可以把学生的小发明、小创作、小论文等纳入评价范围。如三年级的数学课, 为学生设计两套试题。一套为笔试, 主要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全班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另一套为综合活动卷, 让部分学生在家独立完成。如:找一找家中对称的物品并记录下来, 测量长方形物体表面的长和宽并计算其周长;帮父母购物, 计算买回物品的总价, 把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这样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结论

通过实质性操作和实践研究, 总结经验, 撰写研究案例、教学反思、教研论文, 以及课题研讨课、展示课, 努力探寻、实践作业分层设计的方法, 提高了作业设计的质量和教师教学教研水平。

1.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为有了不同的作业, 避免了抄作业的现象。当一部分学困生学习有了进步以后, 再来选择层次比较高的作业, 获得了成就感, 课堂发言比以往更加积极。由于作业布置的形式和内容都和以往有所不同, 每个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也存在差异, 学生们在进行交流的时候, 都感到了新鲜和满足, 竞争的氛围慢慢形成。通过课题研究, 我们感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2.教师自觉学习理论书籍, 树立了分层作业的意识, 精心备课和设计分层练习, 积极参与各种教科研活动, 提高了作业设计的能力和教学水平。

篇4: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实践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分层布置 家庭作业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以往单一的布置家庭作业方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激发,而学生仅仅是机械性的根据例题做完作业。还有很多教师要求学生在其所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同样的内容,并期望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充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掌握,却把学生间存在的个性差异进行了忽视。所以为了能够让所有的学生积极的做作业,并使作业具备的作业得到充分的发挥,对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进行分层布置是至关重要的。

一、家庭作业分层布置原则

(一)内容针对性

由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基础技能与基础知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相同的作业内容则会让不同的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难易程度。统一的作业与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间具备强烈的矛盾,使学优生具备的优势不能充分的得到发挥,而学困生也不能很好的跟上节拍,则致使一些学生出现厌学的现象,从而对不同类型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产生阻碍。所以,教师在对作业进行设计时,需要坚持针对性原则,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而设计出内容不同的作业,使作业内容能够紧紧的与生活实际联系,从而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并使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有效的增强。

(二)选择自主性

就传统作业而言,学生并不具备选择权,但分层作业的基础则是对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进行承认,并充分的尊重学生意愿,使学生可以自由进行选择。尽管教师在对学生了解的过程中,已把学生进行分层,但在对选择作业的过程中,而不能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哪类作业,否则的话则很容易会使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使学生自行选择适宜自己的作业内容,而教师则能够适當的对其进行指导。

(三)作业精简性

很多教师往往在课堂结束前,便随意的把一些练习册内的习题留给学生,其作业量比较大。教师并没有认真思考怎样利用作业分层设计,使数学课堂教学所获得的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而分层作业的主要目的则是使学生不厌烦作业,因此在分量上需要精简。所以,教师在进行作业分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学生存在的层次差异,进行精心的设计,并严格地对家庭作业数量进行控制。

(四)评价激励性

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需要按照实际的解题情况,并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学困生作业时,应该多以表扬为主,并较多地实施感情投资与关爱,从而使学困生能够充分的对基本技能与知识进行掌握,并让学生不会存在自卑的心理。而评价学优生作业时,需要在充分肯定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攀登向更高的目标。

二、家庭作业分层布置的措施

发展性的教育思想认为,差异的本质是一种资源,我们应该合理地对这种差异进行利用,分层布置作业,让所有的学生能够在自己喜爱的作业中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使学生数学能力得到提升。分层作业主要是把以往统一的作业转变成具备阶梯式的作业,即培优作业、辅差作业与提升作业。

第一,培优作业。拓展性习题,主要是在对新课标所要求的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进行掌握的前提下,对知识面的拓展与知识的加深等进行重视,主要把研究性作业当作核心。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更好地对基础数学知识进行掌握,还可以横向的与该知识点联系,从而使学生可以挑战自我,并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第二,辅差作业。基础性习题,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需要紧扣教材重点,并对双基训练进行重视,并重点地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使学困生可以顺利地完成作业,从而使学困生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对学困生数学学习的热情进行有效的激发。

第三,提升作业。提升性习题,既要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练习,还需要具备能力提升的训练,让中等学生能够在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的前提下,获得更大的进步,此设计可以有效的对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进行激发,并对其学习潜力进行挖掘,还需要把作业拓展内容不断的从所学知识延伸至生活。

例如,在对正方体与长方体进行教学后,教师需要按照学生层次的不同,布置基础性习题、拓展性习题与提示性习题等,使学生按照自身的具体的学习情况自主的对作业进行选择。其主要的设计如下:第一,基础题为:小丽生日时,妈妈送给她一个漂亮的生日礼盒,已知该礼盒的长、宽与高分别为40cm、30cm与10cm。请问制作该礼盒时最少需要使用多少平方厘米材料?而如果忽略不计该礼盒的厚度,而礼盒容积为多少?第二,提升题为:使用厚度为2cm的木板制作长方体的箱体,该箱子的长、宽与高分别为66m、40cm与70cm.请问该箱子容积为多少?第三,拓展题为:一个底面积为24cm2的长方体纸箱,其底面周长为24cm,而表面积为110cm2,则该纸箱体积为多少?其基础题紧紧的围绕基础知识,而只要对长方体体积与表面积的计算方式进行了掌握,全部学生都可以很容易的进行解决。而后面的两个问题虽然稍有难度,其需要学生熟练的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并对各条件间存在的联系进行充分的理解才可以进行解决。所以,教师不要求全部学生都必须完成,而是根据自身水平自主地进行选择并完成。分层作业内容逐渐的提升,从基本转变成灵活,并充分地对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进行了调动,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根据作业对自身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调节与自我评价。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分层布置,有助于学生根据循序渐进原则进行学习。但实施分层作业的过程中应避免存在歧视学生的行为,无论学生学习成绩怎样,都需要在班级里树立人人平等的思维,不能由于分层布置作业而使学生产生骄傲或者是自卑的心理。在实施分层作业时,教师需要时刻注意说话艺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感觉到平等的意义,只是作业不同而已,那只是学习需要。此外,分层作业还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其需要教师更加的细致与有耐心,并在教学中投入更多的精力。

参考文献:

[1]陈颖洁.优化作业设计增强作业实效——浅谈减轻数学学习中的作业负担的途径[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

[2]姜小玲.激趣、设疑、拓展、求变——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初探[J].吉林教育,2010,(02).

篇5: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实践研究

西坡小学 李向东

(一)课题提出背景及其界定

1.课题提出背景:

作业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但传统的作业布置,大部分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仍是教

辅用书中的习题,这种习题形式单一,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题型,而学生做作业则是个人操

作式的机械模仿,还有的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的内容,期望达到同一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其实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智能、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以及

每个学生的发展方向、速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而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更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都深深地体会到设计作业一刀切,弊多利少,如果作业肤浅,优等生能力难以培养,如果作

业有深度,学困生就难以解答,很难长进。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我们必

须认清应试教育下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符合素质教育标准的形式多样的数学作业

形式。素质教育要求下的教师,设计作业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作业,不应

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应蕴含丰富的教育因素,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眼于全体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

足的心理体验。

2.课题概念界定:

分层作业设计: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智能结构的独特性,对学生进行

分层,然后设计作业时,依据学生分层情况匹配每一层的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不同的学生能获得不同的需要,使不同个体活力得以彰显。

智能多元与分层作业设计: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能可以是教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教学

内容相关的教学手段或教学媒体,因此在作业分层设计时,就要根据不同智能设计不同优势的呈现方式,如:趣味性、自主性、生活性、实践性、人文性等数学作业内容。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措施

1.研究目标:

⑴、在通过对小学数学作业有效设计的实践,研究教师布置学生的尺度,能够控制学生作业的量、难度,从而让作业起到真正的效果,既巩固学生知识,又能进行教师教学的补救。

⑵、数学作业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认知

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编排时由易及难,层层递进,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

2.研究内容:

⑴、分层作业的操作模式研究。如何在教师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班级学生多的情况下有效

地实施好分层作业,让作业的有效性得到保证。

⑵、分层作业的内容研究。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如何设计分层作业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基

础练习题,基本的计算训练,作业量稍多,但内容简单,属应知应会,目的在于夯实基础,提高基本技能,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主要针对C组的学生;灵活应用题:在基础知识上进

行小综合,作业量适中,题目方式较灵活,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应用,主要针对B、C两组的学生;综合提高题:作业量较少,有一定的技巧和难度,需在掌握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综合才能完成,目的在于深化、提高和拓展,主要针对A组的学生。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设计这样一道练习:一个农民收得8立方米的玉米,他想用一块长

6.28米,宽1.57米的长方形竹席,在院子里围一个简易的粮囤装这些玉米。怎样才能装下这些玉米?请你帮助他设计几种围法?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案。C组的学生可能有围成方形、B组的学生可能还有圆柱形、A组的学生还可能会有半圆柱形等。这样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不同的学生能获得不同的需要,使不同个体活力得以彰显。而且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3.研究措施:

⑴、文献研究法:学习与课题相关的已有研究资料,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

⑵、行动研究法:关注学生对数学作业分层后的反应,抓住作业设计中实际问题,提出假设,逐步发现作业分层设计的规律并掌握方法,提高作业分层练习的效率。

⑶、个案法:对部分研究对象尽可能搜集更多的资料加以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探讨对实施数学作业分层措施的成果。

(三)研究时间与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时间:

步骤:

(一)准备阶段:制订研究计划,完成课题方案的论证。

(二)实践阶段:依据研究方案,组织开展作业设计模式、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研究。

(三)总结阶段: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2.预期成果:

篇6:《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案例》

太平孙家小学:侯亚妮

通过我们集体研读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知道了“不同的人在学数学,但得到发展的发展是不相同的”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老师教学生,为啥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关注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因材施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难题,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为了让学生都喜欢上数学课,让优秀学生更优秀,让学困生想学数学,会学数学,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作业分层”做了大胆尝试。做为数学老师的都有这样的经验,对全班学生布置相同的书面作业,如果容易点的,基础好的学生一会儿就完成了,而对于基础差点的一节课都难完成。如果作业难度大点吧,基础好,有能力的学生是感兴趣了,肯花心思了,就会比谁能得到正确解答了,但这种题目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讲,特别是班中的学困生来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是错,自信心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成绩肯定一蹶不振,这样肯定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由于受思维速度、智力因素等诸方面的影响,学习数学,解答数学习题的能力是不同的,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的基本理念中首先就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设计、布置数学作业时,不能一棍子打死——按同一要求、标准来布置,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布置有层次性的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

一般来讲,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在其掌握了书本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有深度或综合性强的作业,充分挖掘其学习潜力,进一步发展其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提升其数学品质,增强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除了掌握书本知识外,也要适当穿插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使其也能有所提高。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应布置基础性的知识,让其经常体会作业成功的喜悦,建立能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如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是这样进行分层作业设计的:

一、必做题

⒈基础题:写出每道题的积及相应的口诀。4×7=()7×6=()

口诀:()口诀:()

5×7=()7×3=()

口诀:()口诀:()⒉巩固题:填上合适的数。

()×7=42 7×()=3

5()×4=28 7×()=49

二、选做题

1:想一想,能填几?

7×5+7=7×()7×7-7=7×()

设计反思:以上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中等的学生要求完成必做题即可,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选择必做题和选做题。作业分层布置,既能调动学有余力那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兼顾到中下生,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又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分层作业:

一、必做题 ⒈看谁算得都对。

4×8+23 54÷9×8 3×6÷2

⒉春游时,同学们排队射气球,3人一排,站3排,共击破18个气球,平均每人射中几个气球?

⒊宣传牌上左边有4棵树,右边也有4棵树,每棵树上有3个△,宣传牌上一共有多少个△?

二、选做题

智慧宫里的魔术师把一根长16米的彩带,对折以后,再对折,轻轻一吹,彩带都断开了,每折长几米?你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上一篇:初一新生班级常规管理下一篇: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期末复习材料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