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024-07-14

如何在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精选14篇)

篇1:如何在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何在剪纸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力主要指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创造能力人皆有之,中国有句古语:“神仙本是凡人造”,这句古语道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创造力是作为智慧生物的人类普通具有的才能。对于一切正常健康的人来说,不论性别、年龄、民族、出身、学历职务等等,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不同层次的人在创造力的高低主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我们普遍关心和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此,谈一谈如何在小学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剪纸兴趣

牛顿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的剪纸技巧得到发展,重要的是要激起学生对剪纸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的参与其中,积极的用眼去观察,用心支感悟,动脑思考,动手制作,并积极探索,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的剪纸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在剪纸教学中,我们不能采取强制性的教学方法约束学生,训练学生,因为这样做不仅不能激起学生对剪纸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反而会使学生对学习剪纸感到压抑,厌倦和产生畏惧心理,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剪纸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采取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剪纸兴趣,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剪纸活动中一来,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

二、创造良好的剪纸环境

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剪纸学习环境是学生学好剪纸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没有一个适宜学生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的环境,学生的剪纸才能就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发展。

首先要具备必要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我们在剪纸活动中一是要与学生家长作好勾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剪刀、手工纸等必备工具;二是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辅助材料。如颜料,各种图案资料等,通过适当的辅助材料的提供,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引导学生剪出较高水平的作品,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其次是精神环境的营造。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自由,且利于交流的氛围是萌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特别需求,作为教师,我们要满足、尊重幼儿的这种心理需求,注意给学生创设能充分自主探索与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在平时指导学生学生剪纸的过程中,要常鼓励学生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学生的个性及艺术创作,及时给予表扬。如你剪的这只老鼠太可爱了,你能到台前展示给同学欣赏一下吗?我们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创作作品被认可的快乐,使他们由此更加喜欢剪纸活动,更富有创造的勇气。

三、适时指导、鼓励创新

在剪纸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出发点来指导学生剪纸,运用各种有效的指导方式,使学生有发挥自己积极性、主动性的机会。如在学剪窗花时,没有形状、花纹的限制,可以随心所欲地剪,可学剪人物就不同了,人物的形象特征的体现就相对重要一些,这就需要在创造制作之前要有一定的构思,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我们都要加以肯定,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稍加指导,使学生重新获得创作的热情,也有利于打开他们的创作思路。

创造能力与想象力的培养是对学生“脑”的锻炼。黑格尔说:“说到本领,我认为最重要的本领就是想象。”剪纸教学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剪纸——究其本意是一种直接的创意。那么在剪纸教学活动中如何去帮助学生建立求新求变的创作思路呢?很多教师常要学生画得“跟老师的不一样”,“跟别的同学不一样”。需要个性空间的要求常常使孩子束手无策,我认为所谓“不一样”首先提倡了各自创新的作品不同于自己以前的创作,不满足于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其次,要把“不一样”具体化,明确化,如大变小,高变低,红变绿,左变右等。如用对称剪纸的方法剪鱼时,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不仅剪看到的鱼,海里的河里的鱼,还可剪想象中的鱼,可以剪改变鱼的各种形状,用夸张的手法剪出各种形态的心中想象的鱼,添加不同的花纹,然后添上各种装饰物,例水草、青蛙等等组成一幅幅的生态图,或组成百鱼图。每次教学结束时,教师把所有的作品都进行展示,引导儿童观赏那些技能高、具有创造性的作品,也要在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优点。当学生发现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出的事物是多么美好,由此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便成为学生继续进行创造的动力。

四、提供广阔的展示舞台

学校环境是一门隐性课程,它对学生的情绪、个性以及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对剪纸活动的兴趣,把学生的剪纸作品制作成相框、贺卡、工艺品等,用来装饰教室、楼道、橱窗、展板。为孩子们开辟了欣赏展示的天地,让他们充分欣赏剪纸的形式、造型,感知剪纸作品的语言。当学生们看到新奇作品时,都哇的叫了起来。有些甚至高兴地拍手,不停地赞美着。我们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努力创设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有童趣、有剪纸特征的艺术展示舞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剪纸活动的愿望,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使师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了发展。

让我们用各种方式,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创造力开发读本》主编:王道渝重庆市人事局编印

2、《思维创新与创造创新》主编:周明星中国人事出版社

篇2:如何在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剪纸这项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也逐渐被人们认同和传播,焕发出日渐旺盛的生命力。笔者结合学生实际,针对“初中美术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思考”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希望通过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剪纸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激发学生在剪纸学习中积极动手、动脑、创造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在自然、生活、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分享美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剪纸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就剪纸艺术本身而言,其所具有的独特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决定了它在美术课程领域的重要地位,剪纸艺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艺术素养的提高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培养学生对剪纸的浓厚兴趣是前提,起到决定性作用。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剪纸学习中,并能积极调动多方感官去看、去听、去感受,进而动脑想、动手做,使学生的剪纸技巧得到锻炼和提高。剪纸教学活动中,笔者会提前搜集整理富有特色的民间剪纸样图,准备充足的剪纸辅助材料及工具,为开展有效教学提供保证。我时常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情感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将个性化思考融入剪纸艺术创作中。每当学生完成一副剪纸作品时,不管完成得怎样,只要有一点点细小的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剪纸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我还充分利用校园艺术节、体育艺术“2+1”学习成果展示、书画比赛、剪纸比赛、传统手工制作比赛等有利时机,把学生的剪纸作品和搜集到的民间剪纸作品进行展览,组织学生对比欣赏,在树立信心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做到取长补短,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创作欲望和创作成就感。

二、注重技能方法培养,提高学生动手创作能力

笔者从多年的剪纸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视野比较狭窄,对民间艺术了解不够深入,是影响剪纸教学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剪纸教学光靠学生欣赏学习、自由创作还远远不够,必须先教他们一些基本必要的剪纸技能和方法。在制定剪纸教学计划、开展剪纸教学活动等方面,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出阶梯式目标要求,逐步提高学生剪纸技能。每学期的剪纸兴趣小组活动,都着眼于学生剪纸基本技能、方法、技巧的培养,从剪纸折叠的最基本方法入手,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揣摩、领悟领会,如此反复训练,长期坚持,学生都能基本掌握对折剪、左右对称剪、剪刻结合剪等一些基本方法。同时,笔者还专门挑选一些有趣的剪纸内容让学生自己去临摹学习,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学生,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剪纸方法。

三、丰富教学组织形式,营造自主创新学习氛围

在剪纸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因材施教,采取合理有趣的教学组织形式,创造宽松、和谐、富有乐趣的课堂环境,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剪纸活动中。笔者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着眼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不同,采用游戏法、故事法、剪纸贴画等形式,分小组组织趣味剪纸活动。如,用剪出的人物、动物制成有趣的皮影戏来操作游戏,引导学生用剪出的各种头饰进行表演活动,用剪出的各种面具打扮自己,与其他同学合作举行服装秀表演等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剪纸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对学生的每一幅作品,笔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并加以肯定,使学生及时得到参与活动的成就感,由此更加喜欢剪纸艺术,更富有创造的勇气。如,“你这张作品里面的花剪的不错,不论是图案还是造型都活灵活现,我们让班内的其他同学一起欣赏分享一下”等适时评价语言,通过激励赏识式的课堂交流互动,使学生在每次剪纸课活动中的表现都能得到认可,都能从活动中获得快乐的艺术再造体验,使剪纸活动氛围更加融洽。实践证明,丰富多样的剪纸教学组织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美的事物和美的环境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美的感受力,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大有裨益。

篇3:如何在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剪纸教学应注重培养中职幼师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 即我们常说的美育。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 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在教学中, 我注重引导幼师通过积极参与, 展开合理想象, 反复对比, 发现剪纸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如在欣赏剪纸“现代家居装饰”活动中, 我出示了一张写实的家居照片和贴有剪纸图案的家居照片, 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两张家居装饰照片的不同风格, 从表现内容和形式美感方面作比较, 从而使他们体验传统剪纸作品质朴、清新、简洁、活泼的艺术美感。此外, 我还提问:“两张家居装饰还有什么不同?”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 感受北方剪纸的特征, 从而提高其审美活动的质量, 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说说哪张最能体现中国味,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让学生感受到剪纸作品的艺术美感, 从而懂得作品应用了哪些艺术处理手法, 增长了知识, 开阔了视野, 陶冶了情操, 提高了欣赏能力。

“美”源于实践, 在实践中能进一步深化美的思想。学生在剪纸实践中不仅提高了剪纸创作的能力, 还使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所以, 剪纸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剪纸教学应激发幼师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动手能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剪纸教学过程, 渗透到每一个剪纸教学环节中。有了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时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模仿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 采用富有时代特色、新颖有趣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创意剪纸课”剪花束时, 那时正值母亲节, 我抓住了这一点, 教学生如何剪康乃馨、玫瑰、金针花、郁金香等。教学生所需的东西大大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兴致昂扬,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如在上“现代服装剪纸装饰”课时, 我课前在白色T恤衫上贴了一幅“金陵十二钗”创意剪纸, 上课先将未贴剪纸的白色T恤衫给学生, 他们个个摇一摇头, 然后我再将贴有剪纸的白色T恤衫展示出来, 这时学生顿时抑制不住发出“哇”的赞美声, 迫不及待地问:“怎么剪得?快点教教我们。”为什么贴有创意剪纸图案的白色T恤衫如此吸引学生?就是因为这个作品抓住了学生爱美爱潮的心理,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动手愿望。

三、在创作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师学生的创造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 而在人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围绕这一基本需要, 为学生多提供创作的机会。在剪纸教学中, 应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黑格尔说:“说到本领, 我认为最重要的本领就是想象。”剪纸教学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剪纸究其本意就是一种直接的创意。那么在剪纸教学活动中如何去帮助建立学生求新求变的创作思路呢?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的条条框框太多, 非得叫学生“像我这样”, 不许“搞怪”, 不许“胡思乱想”。而我要求学生剪得“和老师不一样”“和同学不一样”, 张扬学生的个性, 加上夸张的手法剪出各种各样的心目中的图案。我个人认为有时候“不一样”“搞怪”“胡思乱想”一定能有创新。如上“现代服装剪纸装饰”课时, 我让学生根据同桌的性格, 把十二生肖剪成与人物相同的个性。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 大胆的夸张, 创造出个性鲜活的动物图案。然后学生进行服装展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 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经过教师的指点, 学生懂得积极动用人身上的两大宝———双手和大脑。学生又动手来又动脑, 领悟“一物多用”“一题多解”的方式,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之, 剪纸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还应启迪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要:剪纸课是中职幼师专业必学课程之一, 幼师专业要切实抓好剪纸课的教学, 开展形式多样的剪纸活动, 以促进幼师剪纸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关键词:剪纸教学,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

[2]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7) .

[3]戴云享.材料与空间展示——从三大构成到思维创意.上海人民出版社.

[4]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篇4:如何在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培养学生剪纸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就剪纸艺术本身而言,其所具有的独特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决定了它在美术课程领域的重要地位,剪纸艺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艺术素养的提高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培养学生对剪纸的浓厚兴趣是前提,起到决定性作用。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剪纸学习中,并能积极调动多方感官去看、去听、去感受,进而动脑想、动手做,使学生的剪纸技巧得到锻炼和提高。剪纸教学活动中,笔者会提前搜集整理富有特色的民间剪纸样图,准备充足的剪纸辅助材料及工具,为开展有效教学提供保证。我时常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情感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将个性化思考融入剪纸艺术创作中。每当学生完成一副剪纸作品时,不管完成得怎样,只要有一点点细小的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剪纸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我还充分利用校园艺术节、体育艺术“2+1”学习成果展示、书画比赛、剪纸比赛、传统手工制作比赛等有利时机,把学生的剪纸作品和搜集到的民间剪纸作品进行展览,组织学生对比欣赏,在树立信心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做到取长补短,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创作欲望和创作成就感。

二、注重技能方法培养,提高学生动手创作能力

笔者从多年的剪纸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视野比较狭窄,对民间艺术了解不够深入,是影响剪纸教学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剪纸教学光靠学生欣赏学习、自由创作还远远不够,必须先教他们一些基本必要的剪纸技能和方法。在制定剪纸教学计划、开展剪纸教学活动等方面,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出阶梯式目标要求,逐步提高学生剪纸技能。每学期的剪纸兴趣小组活动,都着眼于学生剪纸基本技能、方法、技巧的培养,从剪纸折叠的最基本方法入手,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揣摩、领悟领会,如此反复训练,长期坚持,学生都能基本掌握对折剪、左右对称剪、剪刻结合剪等一些基本方法。同时,笔者还专门挑选一些有趣的剪纸内容让学生自己去临摹学习,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学生,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剪纸方法。

三、丰富教学组织形式,营造自主创新学习氛围

在剪纸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因材施教,采取合理有趣的教学组织形式,创造宽松、和谐、富有乐趣的课堂环境,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剪纸活动中。笔者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着眼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不同,采用游戏法、故事法、剪纸贴画等形式,分小组组织趣味剪纸活动。如,用剪出的人物、动物制成有趣的皮影戏来操作游戏,引导学生用剪出的各种头饰进行表演活动,用剪出的各种面具打扮自己,与其他同学合作举行服装秀表演等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剪纸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对学生的每一幅作品,笔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并加以肯定,使学生及时得到参与活动的成就感,由此更加喜欢剪纸艺术,更富有创造的勇气。如,“你这张作品里面的花剪的不错,不论是图案还是造型都活灵活现,我们让班内的其他同学一起欣赏分享一下”等适时评价语言,通过激励赏识式的课堂交流互动,使学生在每次剪纸课活动中的表现都能得到认可,都能从活动中获得快乐的艺术再造体验,使剪纸活动氛围更加融洽。实践证明,丰富多样的剪纸教学组织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美的事物和美的环境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美的感受力,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大有裨益。

篇5:如何在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自学的基础(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便于学生运用与迁移),自学的方法与技巧(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听、说、读、写基本方法,能举一反三,会筛选、归纳、运用、生成信息),自学的人格品质(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观察力、坚韧性、创造性)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学会学习,进而学会做人,形成独立、自尊而又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三.善于挖掘、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名篇,以及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时文,绝大多数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触发点。如教《变色龙》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小说是写人的,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呢?这对我们的作文命题有什么启发?学生为了解开疑问,就会通过阅读课文认真思考,来仔细揣摩作者命题的艺术。这样,创造的热情就被点燃了。

四、优化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创新和创造思维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般来说,创新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1、开设阅览信息课。每周一次让学生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看书报、听广播,收集信息,并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发言,进行信息交流。3、开辟班级剪报栏。重点剪贴报纸的社论、短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先进人物的事迹,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要求摘抄优美文段、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生活知识、科学信息等,写好读后评或读后感,以量多质优为胜。通过这种种手段,优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五、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联想、想像,拓宽思维空间

康德说:“想像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牛顿的万有引力源于苹果下落引发的联想、想像,瓦特的蒸汽机源于沸水掀动壶盖引发的联想、想像。由此可见,联想想像是创新和创造之源,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联想和想像,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不断地有所创见。语文教材,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尤其具有形象性、表意性、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引导学生从“已知”中预测“未知”,作更深更高层次的分析、思考、联想、想像,进行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讲解习题以及其他途径,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像去填补,使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得以张扬和生发。比如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像情节上的空白,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走势,艺术形象中鲜明而模糊、富有张力的意蕴,作者意念上的省略等。如教《竞选州长》,可让学生设想:“假如我不退出竞选,结局会怎样?”并要求学生发挥想像续写出不同的结尾。又如根据《最后一课》的`结束语:“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进行想像:1、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道别;2、二十年后的小弗郎士;3、韩麦尔先生悲惨遭遇等。说明文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像被说明对象的形象、结构等。议论文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把想像与分析、推理联系起来。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联想、想像,去生动地再现课文内容,灵活地填补课文内容,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合理的再造课文内容,就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像,触类旁通,不断拓宽其思维空间。如“一滴水的联想”这样一个题目,教师可启发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联想,从而总结出这个题目至少可以作几种立意的文章:1、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2、表明了个人离不开集体;3、强调了持之以恒。此外,还可经常设置各种情景,让学生快速展开联想想像。如“星期天,你到花园玩,看见一个小男孩在和一只小狗说着悄悄话……请你展开联想和想像写篇四五百字的短文。”又如,“早晨,王老师一踏进办公室,只见办公台上插着一束鲜花,她将花儿捧起,心想:这是谁送来的呢?请你展开联想和想像续写下去。”总之,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之外,更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训练联想想像能力。学生联想想像力的开发,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求异思维

敢于标新立异,这本身就是创新。标新立异即抛弃陈旧的或者普通的成分,创造新的成分,它是创新者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信息有机的沟通起来,唤起其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加工,使感性认识向理性飞跃。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异想天开”“敢为人先”的思想,运用求异思维,不依常轨,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敢于寻求变异,从而引发新的思想、新的见解。例如,“狐假虎威”不好,但有学生却认识到,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除此以外,像“旁观者未必清”“留得青山在,也怕没柴烧”“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滴水未必能穿石”“有文凭的人,不一定有水平”“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有出息”……诸如此类的观点,也都是求异思维的典型例子。

七、突出“主体”地位,激发求知热情,营造民主开放、积极探讨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火花

现代教育观认为,在教学活动这一特殊的认识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只有尊重学生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然而,传统教学往往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以操纵者、主宰者及真理拥有者自居,形成家长式、注入式的教学,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这种定势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个性。因此,要发掘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必须改变这种教学状态,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把“讲堂”变成“学堂”,把“听课”变成“做课”,让学生去思索、去感受、去讨论、去畅所欲言,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从而激发起求知的热情,踊跃尝试探索,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得到最大的开掘,创造力将得到最大的发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古今中外有成就的科学家和大学者,没有哪一位不重视“问”和“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质疑辩难,是学生追求真理、勇于创造的内驱力,是通向创新的第一步阶梯。因此,教学中不但要激发兴趣,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问,懂得“好问则裕”,培养创新精神。

好的作品其蕴含总是十分丰富的,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之未见。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鼓励学生不固守常规,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众说”,在逆向思维中认识常人不易认识的问题,发现文章中白璧微瑕之处,提出新的完善的意见。不仅能对课文中的遣词用句、注音标点等大胆质疑,提出新的看法,而且能就原文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技巧、语言特点等高低优劣进行一番分析评价,道他人之所未见。如在教《秋魂》时,有学生阅读了“秋土”这章的开头一段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段只写“春天、夏天和秋天的土地”,而不接着写上“冬天的土地”?在教《陈涉世家》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文中不说 “大楚兴,吴广王” ?在教《七根火柴》时,有学生指出:根据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可知,当时是阴雨天,无名战士不可能在雨地里慢慢数火柴。学生能大胆质疑,就能激发他们思维创造的火花,就能在质疑中求进步,求创新。

对于学生的“创新”要及时加以肯定、鼓励。对学生的点滴“创新”只要在其所处的集体中是新的,就要尽快加以肯定。这是因为“创新”的成功,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快,希望尽快地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祝贺。而老师的及时鼓励能强化和巩固学生的这种满足和愉快,促使学生去争取新的“创新”的成功。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告别传统模式,告别轻车熟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篇6:如何在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下新桥学校 徐丽莉

关键词:阅读训练创造意识创造能力

阅读是理解书面语言材料的心理活动,它不仅有感知、记忆、思维等智力活动参加,而且伴随着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巩固、扩大识字教学成果奠定学习作文的基础有着重要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创造性的阅读不仅拓宽师生的阅读视野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热情,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情感,激活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作为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去发挥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呢?

(一)、创造情境

1、启发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

根据课文内容创造相应的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感知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感人至深的场面,秀美无比的景色等,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十分有益。如《秋天的雨》一文中描写秋天雨的颜色时,一开始就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这一段就是围绕五彩缤纷一词来写的。怎么让学生来理解“五彩缤纷”这一成语呢?首先让学生用心去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场面,感悟语言文字的美,然后激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老师用提问的方式出现秋天的雨给植物带来了什么?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学生闭眼睛想象,继而教师促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一片全黄,真美,你的眼前出现了一片火红更美!你的眼前出现了紫红的、雪白的、淡黄的„„美极了!这么多的颜色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你是不是觉得秋天的就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此时学生一下子就悟出了五彩缤纷这个词语的意思。由可见教学时教师创造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并引导学生在情感中想象,可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可使教材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强化学生的感受,提高学生通过想象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察情感

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体会学生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使他们在情境中动情,真正让情感进入课堂。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上课伊始,采用假想旅游的方法,先播放汽笛长鸣的声音,告诉学生现在是坐在通往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汽车上旅游顿时个个精神抖擞,强烈的求知欲望由然而生,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四季画面,学生随着镜头欣赏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春天的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秋天的白桦和栎树一片金黄,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仿佛就置眼前,这样学生兴趣浓厚,主动探求,为下步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3、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感知材料,由于时空的限制,我们的小学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内容是学生所不熟悉的,给学生的思维造成障碍,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情境,逼真的再现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帮助学生对客观事物充分感知,头脑中留下清晰的鲜明的表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如教学《海上日出》,打开计算机,屏幕上就呈现出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动人画面,课文主要描写了日出前后的景色,屏幕上依次呈现“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三个主要按钮,按任何一个按钮屏幕上都会再现课文的任何一个段落,同时呈现课文所描写的景色,创造出全真模拟现实,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计算机就像老师一样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或思考问题,或某种语言的训练,多媒体创造的情境逼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疑引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思维的产生。

1、质疑讨论

教学中教师应激起学生的疑问,引发学生的讲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为什么用“绿”而不用“过”“入”“满”等字呢?《飞夺泸定桥》中“飞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飞夺”呢?“花落知多少”一句中“知多少”是知还是不知呢?这些疑问通过学生的讨论解决,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学生的创造性。

2、换位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调控学生思考的方向,如《我不能失信》一课中主要赞扬小时候宋庆龄为了履行自己的诺言也放弃到盼望已久的伯父家去看鸽子的机会,反映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品质。教师教学本课时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你读了这个故事后认为宋庆龄做得对不对?要是你遇到这种类似的事时你会怎样做?”。这种换位的思考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加强学生正确思想的诱导。

3、求异求优

求异是发散思维的基本功能,在阅读的创造性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为了解决某一问题去寻找与课文不同的解决方法。如教《跳水》一课时可以提问学生:船长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得救,你能想出其他的办法吗?随即孩子们会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办法。事实证明学生的思维是广泛的,表现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是求异。若继续让学生讨论,分析当时的条件下用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有哪些,学生便会发现只有船长的办法最省时、最安全,并由此体会到船长是一个沉着、冷静、机智和善于思考的人。这就是求优。求异是发散,那么求优就是集中,求异求优的过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创造性训练的空间。

三、和谐协作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的和谐协作有利于激发集体创造的活动。怎样能做到和谐协作呢?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全情理的问题和作出怪异回答,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要生硬地否定,而是提示他们再听别人意见或好好再想想,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我完善,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创造的意识”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的许多奇思妙想要用积极的态度加以保护和扶持,并鼓励他去想象、去创造,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欲望。和谐协作离不开小组协作,教学中以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给学生较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群体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分组可按学生的水平、性格、操作能力、或自愿组合编组,教学中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得到的结论。这样的合作学习既拓宽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又增强了学生广收信息、主动创造的能力。

篇7:如何在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还未彻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翻译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三是外语实践的量少,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时,面对新的对象,新的学科教材,教师需具备很强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进行探索和实践.

作 者:田淑英  作者单位:云南师大附中大理分校大理新世纪中学 刊 名: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KECHENG JIAOCAI JIAOXUE YANJIU(JIAOYU YANJIU) 年,卷(期):2008 “”(6)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8:如何在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性教育是一种双边活动,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作为教育活动主导者的教师, 应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创新型教学体系, 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 为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此,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创造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先导,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其创造力的前提。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亲眼观察、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产生探索物理现象的强烈欲望, 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 多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让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身边, 从而消除对物理的神秘感, 变老师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要学、乐学。建立起学习物理的持久兴趣, 学生才会在物理学习中积极探索, 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创造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来。

二、精心设问, 启迪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渠道, 也是创造力培养的主阵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问, 设计一些有层次、有梯度、富有启发的问题, 激励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在学习测物体的密度实验时, 先学小石块密度的测量方法, 再激发学生想办法测漂浮在水面的物体的密度, 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设计创意, 培养创新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问题, 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思路, 例如在学习了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后,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出其他测电阻的方法, 如“双伏法”、“双安法”、”伏阻法”、“安阻法”等多种富有新意的方法,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四、自编习题, 应用创新

命题过程是一个创造性应用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 组织学生在学完某部分知识后自己命题, 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 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在讲完例题后, 让学生自编习题练习, 在单元测验中出现自编自解等方法训练学生, 使学生在编题过程中创造力得到培养。

五、在巧思妙记中培养创造力

记忆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 引导学生巧思妙记, 创造性地掌握知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学习刻度尺时, 将方法归纳为“看、放、读、记”来帮助记忆, 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 将其编为“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 物近向远像更大”来帮助学生记忆, 在组织学生复习时, 将相应的知识编成知识网, 指导学生复习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改革评价方式, 将评价重心倾向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不要只看学生分数, 要用创新性的眼光看待学生, 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前进,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 多采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多参与, 并独力发表自己的见解, 与同学和老师展开讨论。多组织学生做实验, 让学生大胆动手、大胆探索, 使学生在动手中发展自己, 在相互协作、相互帮助中激励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篇9:如何在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精选教学内容,激发创新思维

1.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引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

2.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那就谈不上创造了。应该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以培养学生思维发散的能力。如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础训练固然重要,如果不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的思考,一味模仿,很容易导致学生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作业呆板、乏味、缺少生机,甚至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造能力

1.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合理的手段、恰当的措施,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诱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小小艺术家”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加趣味想象画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学生敢于创新,产生创新见解,表现了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营造出了你争我赶、争做“小小艺术家”的良好氛围。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圆,让学生自由组合、想象添加,同学们运用学过的知识,大胆创新:有“鸟妈妈喂食”、“大鱼和小鱼”、“彩色太阳镜”、“大西瓜”等等,真是千姿百态、新颖别致,一个个稚气、巧妙的造型充满着灵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都想戴上“艺术家”的帽子。

2.打破传统,鼓励发散思维。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定势心理制约着人的发散思维。学生从刚刚入学我就发现,大部分的孩子接受的学前美术教育基本以临摹或学习简单绘画技法为主。他们所画的房子就是一个长方形加上三角形屋顶,再加一个田字形窗户。树画得像蘑菇,甚至连太阳的位置都差不多,存在思维上的定势,如果不打破这些定势,思维就不会活跃,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创新意识。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一个事物,力求学生从全方面、多角度地去表现它。如:画树,通过让学生事先观察树,我带领学生分析树的结构、外形及一年四季的变化,再让学生欣赏不同的树。最后让学生自己画一幅有关树的画,许多同学都大胆创新,画出不同季节、不同姿态的树,以及花草、小动物、小鸟等,有的还画出了晚上的树林。

3.启发想象,培养创造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一进行添画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自由想象,在教师事先准备的范画上添画东西。如: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根香蕉,让学生上台添画。同学们兴趣盎然,各显神通,一个个争着上台添画,结果有的添了盘子,有的添了其它水果,有的添了一只猴子,正在往嘴里送香蕉……让人忍俊不禁,意犹未尽;第二课文想象画,让学生给学过的课文画插图。既是对课文的复习巩固,更是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与创造力的检验。第三画科学幻想画。这是儿童最喜欢的绘画形式,也是想象与创造力的最佳表现方式。孩子爱看科幻动画片,听科幻故事,甚至做梦都是科幻世界。什么星球大战、恐龙时代、未来世界、发明创造,头脑里对科学的幻想比较感性,画起来也就得心应手,教师在表现技法上略加辅导即可。除了以上三种训练形式,还有很多,如把局部变完整,画诗歌、换背景等等。这些做法可以使学生大脑活动起来,开发右半脑,发展智力,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大有益处。

三、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创新发展

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

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杜绝平淡与重复,要重视个性的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表面效果,画出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

篇10:如何在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既定的任务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通过一定的思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渐进或突发的、辐射的或凝聚的形式,进行不同的合理性和突破性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设想、新观念、新成果。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有关专家认为:学生的创造能力一是靠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靠创造性思维。那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初中生美术思维能力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能否解答美术知识的问题上,还表现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动用美术思维技巧的科学性、灵活性及其广度、深度上。其外化表现主要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状态———也就是美术的思维品质上。因此,美术能力的个体差异主要通过美术思维品质来体现。

1、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美术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学生对具体美术材料进行概括,对具体平面和空间形式进行抽象,以及在推理过程中思考的广度、深度、难度和严谨性的集中反映。一个美术思维深刻性水平高的学生,在美术创新活动中,能够全面地、深入地、准确地思考问题,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善于抽象、概括、分类和推理,知识与技巧系统化水平高,解决问题的力度大。

由于初中生受年龄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往往对问题的观察、分析不是那么深刻,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不彻底性。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利用教学透视知识的契机,不仅分析了有关“视点”、“心点”、“余点”及视平线上、下的正六面体或圆柱体的透视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训练,这样便解决了静物写生和风景写生中出现的“近大远小”的空间透视现象,为学生的美术创造性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美术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在美术思维活动中,思考的方向过程与思考技巧的即时转换水平的集中反映。一个美术思维灵活性水平高的学生,思维流畅,富于联想,掌握较为丰富的美术思维技巧,具备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兼容的、富有目标跟踪能力的特性,正向与逆向,横向与纵向以及扩张与压缩变换,机智灵敏,能合理选择绘画方法。例如,在教学“视觉的语言———标志设计”一课中,由于笔者教学是开放、民主和谐的,很多同学思维的灵活性得以充分展现。意象型、抽象型、具象型等各种不同的标志,充分展示了思维的灵活性。说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潜力很大,只要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潜心钻研,以学生为主体,就一定会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美术思维的独创性是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给予论证的,是充分体现个性特征的“创造”性活动能力水平的集中反映。虽然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有别于美术思维的创造性,但这种区别只体现在思维成果上,两者的思维过程本质一样,具有独创思维的学生,发散思维水平高,求异意念强烈,想法新颖有创造性。例如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针对主题性绘画进行创作,有的同学创作的内容就与众不同,且绘画形式独特,令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

二、重视生活实践,激发创造潜能

创造需要是自我实现其潜能和价值的需要。有创造潜能的人会激发相应的创造动机,从而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在平时的美术课教学中,我十分注重生活实践,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这里,笔者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写生能力说明,我在此提到的写生也包括速写、默写等。尽管由于学校的时间、设施、教具、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但我还是想办法克服种种困难上好写生课。

在课题安排上,我尽量安排实物实景写生,避免过去那种学生只会照着老师的范画和书的图例来画,离开了“样子”就一事无成。如绘画中的空间表现就让学生进行校园风景写生;让学生对镜子画自己的肖像,画自己的手,画静物,画生活学习用品等,画自己身边人或物,有时还利用寒暑假组织学校美术组的学生走出校园,面对家乡的风景,进行自然写生。 通过写生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多方面得到收获,这样既重视了生活实践,又激发了学生创造潜能。

三、设计发散与开放,培养创造才能

大凡创新,总不满足于现状,不依常规,常依赖于发散思维对已给出的问题材料,从不同方向、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甚至可以突破固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框架去自由思考,任意想象。发散量越大,开放越丰富,创见出现的概率也越大,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才能,就必须十分重视发散与开放题的训练。

1、开拓思维发散点

在教学中,笔者通过认真设计、精力策划,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发散环境,提供更多的发散机会或发散点。以下发散点供参考:

(1)知识点发散:美术课中也有不少知识点,尽量让学生说出理论依据,以理论指导实践。

(2)语言发散:对同一体裁的绘画,用不同的语言去描述。

(3)图形发散:让学生根据图形特点,创设平移、翻转、割补等多种思维。

(4)空间发散:绘画中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十分重要,绘画的形式是将立体的东西表现在平面的纸上。

(5)方法发散:同一命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绘画表现。

以上这些发散形式,不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而且还要贯穿渗透到课外去,经常设计一些发散题让学生自已去尝试。这些都是“开放搞活”的必由之路。

2、设计美术开放题

美术开放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切入口,开放题由于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往往迅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经常设计一些开放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通过对条件的开放,培养学生的求异性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冲破常规。同一内容的绘画要求以速写、素描、色彩等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或者就某一画种,采用写实、夸奖变异等不同手法去表现,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

(2)通过对成果的开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过去美术课的传统教学,是老师画一样东西由学生去照样画,临摹。学生的手脚被束缚,一点创新能力都没有,离开老师和课本范画,就再也画不出画来,更谈不上出什么成果了,笔者受过专门的美术院校的正规训练,从事初中美术教学十多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美术专业人材,不少学生的作品参加过省内外展览及在各类刊物上发表并获奖,这些成果的取得,均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有关。

篇11:如何在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已成为广大英语教师的共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加以体现.

作 者:殷娟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7“”(11)分类号:H319.3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营造氛围 展开想象 同中求异

篇12:如何在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王桂英民间剪纸欣赏与教学

徐州市云兴小学 江静

徐州民间剪纸全国闻名,王桂英是徐州剪纸艺人的杰出代表。其作品以农村生活为表现内容,视角独特,风格为结构粗狂、变形夸张,表现形式不拘一格、人物形象生动鲜活。这种类似儿童化的稚拙、古朴的表现风格,非常适合没有剪纸绘画基础的儿童去学习。儿童易于模仿王桂英的剪纸作品,并产生同感,易于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人人是创造之才,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儿童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与激发。

一、在欣赏中举一反三。

动作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在做中所能感受到的,要远远超过他们语言所表达的。因此在徐州民间剪纸的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在动手中探索、创新,并且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会不断体验。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剪纸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剪纸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我在让学生欣赏王桂英剪纸作品《打蚕山》以后,引导学生在进行王桂英剪纸人物动作的艺术特色分析的基础上,学习用王桂英剪纸的方式表现活生生的生活中的人物动作。创作以“劳动”为主题的剪纸作品,学生将王桂英剪纸作品的农村人物变成了学校里的活泼可爱的学生,变换了人物装扮,从做各种劳动的农民变为做劳动的孩子。沿用这种举一反三的剪纸创作技巧,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新学的剪纸创作技巧,另一方面在降低创作剪纸作品的难度和提高学生的兴趣方面都有比较好的效果。一节课下来,学生创作的作品千姿百态,极富有生活的情趣和创造性。这样的教学,学生人人动脑思考、动手剪纸,在操作活动中不仅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获取知识的思想方法,提升了动手实践的能力,从而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图1 我们在植树

二、在欣赏中拓展思路。

王桂英剪纸选材常取眼中所见之人物、动物、风景。无论在何地,只要看见的景物就能当场剪下来,表现形式以变形夸张为主,无门无派,无宗无源,随心所欲,内心出矣,宛若天成,天真烂漫,稚拙古朴。

在徐州民间剪纸教学中,在欣赏部分王桂英剪纸作品的基础上,重点欣赏学习王桂英的剪纸作品《垛麦草》,并布置学生创作以“生活”为主题的剪纸作品,在学习王桂英的剪纸技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发现自己认为很有趣的题材,再进行创作。实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有时带学生到野外写生,这样学生的眼界开阔了,表现的题材也多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课堂与课外的结合,使学生们的剪纸技艺得到提高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我采取多样的形式,不局限于课堂教学,不局限于剪纸单项,将剪纸与手工制作紧密结合,各尽所能,不断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剪,围绕主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剪出自己心中的图案,使学生更多感受剪纸的趣味性。对于孩子们来说,周围的生活处处是创造之地。这样的教学为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发展提供了机会,使学生具有个性发展的广阔平台,从而推动课堂走向丰富、鲜活与深刻。

图2 愉快的郊游

三、在欣赏中激发兴趣。

为使学生在课堂上学的东西掌握得更牢,我们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课堂上学的知识在课外加以延伸、拓展,使学生对手工剪纸有一个“稳定兴趣”。我常爱在课堂上选择学生易接受、有情有趣、贴近于学生生活的王桂英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通过剪纸作品生动的形象和简练的形式,来激发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学生把易学的图案加以灵活变化,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鼓励学生思考。

在欣赏王桂英剪纸作品《拉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习其剪纸作品中劳动人物动态的瞬间刻画技巧,表现一个劳动者的劳动姿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用其剪纸方法进行人物创作,要求体现其粗狂浑厚,不拘一格、变形夸张、生动鲜活,颇有原生态表现风味、类似儿童化的稚拙、古朴的剪纸表现风格。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们有的带来了彭园里小动物们吃食物的剪纸作品;有的带来了周末家人或邻居正在劳动的剪纸作品;有的带来了平时课间学生在教室里各种各样的人物动态剪纸作品。学生在观察后进行现场不打草稿的随手剪纸人物创作练习,凭着感觉剪,不拘表现风格。从学生带来的一张张富有个性的剪纸艺术作品中,使我感受到:无论在何时,大部分学生能面对实物认真观察揣摩,开动脑筋,大胆设想,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提高了敏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图3 小猴摘仙桃

篇13:如何在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能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 在一般人不觉得是问题的事物上发现问题, 一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能从多方面思索, 通过猜测、设想、推导和验证, 以自己独特的见地去解决问题。在我国历史上, 就有许多这方面的故事, 如《世说新语》的“王戎识李”:“诸儿竞走取之”, 唯王戎能因“树在道旁而多子”, 知其果必苦而不动。《三国志》的“曹冲称象”:太祖曹操得一巨象, “欲知其斤重, 访之群下, 咸莫能出其理”, 唯有曹冲能“置象大船之上”而事成。《宋史》称:司马光七岁能以石击瓮, 使坠入瓮中的没水儿童得救。他们都可算思维独特、智力超群、具有创造思维能力的例子。

创造心理学认为, 创造思维常用的方法很多, 而发展求异思维能力是关键的一环。所谓求异思维, 就是从同一个问题去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这种思维要求人们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时, 尽可能向四面八方扩散, 进行正向、逆向、侧向、纵向、横向等多向思维, 从多方面怀疑、设想、推导, 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譬如有这样一道儿童智力测试题:“树上有10只鸟, 被枪打中了1只, 问树上还有几只?”如果用固有的思维方式回答, 必然说:“还有9只。”只有用求异思维, 从多方面设想, 答案才会正确。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积极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看法, 即使有些想法不伦不类甚至荒唐可笑也不要紧, 因为有时看似荒谬的问题, 也许包含着合理的东西。“《白毛女》选场”一课中有喜儿独白:“今儿年三十啦, 家家都蒸黄米糕, 包饺子, ……”一个初中学生发问道:“难道只有喜儿一家‘过年的东西什么也没有’吗?‘家家’这个词用得恰当吗?”教师却说:“这剧本是著名作家的集体创作, 你不应该怀疑它!”这显然不是鼓励学生发展创造思维, 是不可取的。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有广阔天地, 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根据二者的这种密切关系, 把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寓于语文阅读教学训练中。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高度的阅读技能, 就没有学校, 就没有真正的脑力劳动。”说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何等重要。培养阅读技能, 不只是具有对原作内容加以简单吸收的能力, 而且应具有对原作认识、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等诸方面的能力, 并且还要能快速而准确地从书本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为了培养这种“高度的阅读技能”, 在阅读教学中就应努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具体说来可运用如下方法: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 应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 否则难以学有成效。不少学生往往认为白话文一看就懂, 没啥嚼头, 其实就是不能发现问题。如教《荷花淀》时, 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抓住水生女人回答水生的两个“嗯”字, 以及女人们去看男人途中那划船时不同水声的描写 (“哗, 哗, 哗。”和“哗哗, 哗哗, 哗哗哗!”) , 通过设疑曲问,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与环境气氛的渲染, 使学生懂得看似平淡的字词, 却表达了深刻的意义。另外, 也可使用曲问法。如教《愚公移山》, 问学生:“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也去移山, 他爸爸放心吗?”学生说:“他没有爸爸。”又问:“你怎么知道他没有爸爸?”学生答:“文中说是‘孀妻遗男’。”这样设疑曲问, 必然能发展学生纵深思考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所谓多向思维, 就是对某个问题沿着不同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设计语文阅读思考练习题时, 要着重训练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词多义、一物多用等, 培养学生寻求多种答案的多向思维, 如教新教材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要求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是……”“单是就……”造句, 要求学生调动多方面的生活经验, 造出不同场景、意境的句子。教《春》之前, 先设计了预习思考题:当春天来临大地之际, 你看到自然界的景物有什么物征, 之后要学生多角度地观察、想象。教学时, 学生说出了不尽相同的观察结果, 其与《春》的作者所描述的也不尽相同, 让学生细细咀嚼, 体味朱自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他用词的准确, 明显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再如教童话《皇帝的新装》时, 要求学生说出宫内宫外看光身子皇帝将会怎样和结局会怎样, 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展开想象, 设计多种不同的结尾, 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各抒己见, 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教学效果很好。

三、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逆向思维要求朝原材料相反的方向、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 赋予原材料截然不同的意义, 得出不同凡俗、富于创意的结论。在字、词、句、段的阅读中, 既要理解其正面意义, 又可反面设问, 进行逆向思维。《回忆我的母亲》中说:“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窘境贫穷, 无法全部养活, 只留下了八个, 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有学生认为:“儿女生得多, 当然会家境贫穷。”教师便因势利导问:“如果那年月里母亲只生一个孩子, 是不是就不贫穷了?杨白劳只有一个喜儿, 日子就好过了吗?”这样从反面设问, 对比分析, 学生自然就想到了当时的历史条件, 从时代背景去认识问题。又如, 《愚公移山》用了神话结尾, 便问:“如果结尾能让愚公的子子孙孙挖山不止而终于移山, 不是更能表现愚公精神吗?”再如教《孔乙己》以后, 启发学生根据孔乙己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身份、地位、性格, 假设孔乙己中举以后的命运结局。这种练习能培养学生摆脱正常的或固有的思维定势的能力, 形成一种从相反方向去认识事物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去思维, 发表不同的见解。如字的形、音、义的异同比较。在不同语言环境中遣词造句的比较, 改变人称或情节结构的复述比较, 对一段文字进行多种分析评论的比较等。理解异同点, 有助于发展求异思维。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 第一段的“悲愤”与“悲哀”可不可以互换?第二部分写冯铿女士的三个“疑心”应如何理解?《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中, 鲁迅把原来的“眼看朋辈”“怒向刀边”改成“忍看朋辈”“怒向刀丛”, 有何深刻意义?《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在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原因上有何异同?通过这样的比较思考, 能培养学生推敲词句、注意修辞的习惯, 提高理解、分析课文的阅读技能, 也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从文章的字、词、句、篇角度来比较, 算是一种纵向比较;从同类型或相近的文章方面比较, 是一种横向比较。无论“横向”还是“纵向”, 都有利于求异思维的发展。

总之,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一个复杂的生理机制, 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系统教学工程, 需要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和创造性的思维, 需要广大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勇于开拓, 创造出新的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吕炳君主编《教育新理念案例解析》,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4:如何在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在民主氛围中培养创造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必须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使每个学生能积极、自信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质疑问难是发现问题、探求知识的开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提出富有创见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信任、欣赏每一位学生,要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距离,教师也应在积极鼓励的基础上给予引导。其次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抓住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及关键之处让学生质疑问难,并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引导学生围绕新知、联系旧知、抓住“不知”提出问题。由于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会感到特别亲切,从而主动去探索,这就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在问题情境中培养创造能力

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情感,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容易产生富有独创性的想法。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两点:一是情境的创设应该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知识人手,同时联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是情境要尽可能的生动、活泼、有趣,能让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之中,能吸引学生对问题开展思考。这样做,一方面能使教师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及其图象”时,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

(1)一支香长20cm,如果它燃烧的速度是均匀的,为每分钟烧去0.5cm,这支香点燃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后其长度的计算式分别是什么?

(2)用y(cm)表示燃烧过程香的长度,x(min)表示燃烧的时间,a(cm/min)表示燃烧的速度,6(cm)表示香最初的长度,你能写出y与χ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3)建立y-χ直角坐标系,将(1)中的各个点在图中标出,将这些点连起来,就是其函数图象,你发现这个图象是什么?

(4)两支香最初的长度相同,都是6,但燃烧的速度不同,a1>a2,它们的图象有什么不同?这两支燃烧速度不同的香,要求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烧完,如何确定它们的最初长度?请利用图象来确定。

(5)一支香就是一个简单的定时引爆器。请你自己提出定时引爆的要求,然后设计出定时器。

这样的问题情境有趣,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乐于去思考;问题能引导学生一步步地作出发现,尽管发现的结论是书上已有的,但它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有创造的成分。最后的问题有很强的开放性,学生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自由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在思维训练中培养创造能力

可以说,数学教学就是问题的教学。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类型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尤其要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通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他们的视野,使他们能克服思维定势。如通过一题多变,将课本例题和典型习题多次变化,让学生反复练习,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已知二次函数图象经过(-1,0)、(3,0)和(1,-5)。求二次函数解析式”这个问题可以作如下变化。

变题l:已知抛物线与χ轴的两个交点坐标为(一l,0)、(3,0),且图象经过(1,-5),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变题2:以(1,2)为顶点的抛物线与χ轴交于A、B两点,且AB=4,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变题3:已知抛物线与χ轴交于点(-1,0)和(3,0),且与一直线交于点(2,5),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通过变题训练,学生思维灵活了,他们体会到形式不同、实质相同的条件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或用同样的方法去得出结论。也就是说,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就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首先要增强自身的创造意识,培养自身的创造能力,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要为之而努力。

上一篇:保洁临时工人员工作管理细则下一篇:严肃责任追究推动“两个责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