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何才懂得感恩

2024-06-05

孩子如何才懂得感恩(共13篇)

篇1:孩子如何才懂得感恩

母亲节临近孩子懂得如何感恩吗?

2012-05-12 11:25分类: 默认分类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2

每年5月份的第二个周日是母亲节,很多孩子可能会在这一天给妈妈送上一份礼物,例如花、例如小物品等,其实妈妈们看重的不是收到多少礼物,而是孩子对自己的一份孝心和感恩。也许有人会说:父母养育孩子天经地义,还要什么感恩?其实不然,在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往往被冠上“自私自利、任性、不懂感恩、以自我为中心”的帽子,在这种意识下,孩子的道德教育才是重中之重,感恩意识也是其中的一项。

孩子的感恩意识不可少

现在的家庭普遍都是一家一个“娃”,娇生惯养,很任性,不懂感恩,聪明却难以管教。曾经有这样一件事情,老师问孩子们“你最感激的人是谁?”,有的孩子就说“在我的心目中,我觉得没有什么人值得我感激!”当问到父母的生日时,有六成以上的孩子都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号,而父母给孩子过生日的却几乎高达百分百。这样的表述多少代表了孩子心中的一些真实想法,同时也提醒我们一个严峻的事实:现在的孩子极其缺乏感恩教育!

如今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的地位可谓是“位高权重”。全家人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而孩子们从小到大都是扮演被爱的角色,久而久之,很多孩子认为从父母那里得到东西是理所当然的,生活中只知道索取,却不知道回报,自然也不会想着去关心和感激他人。感恩意识越来越淡薄,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孩子的自私和贪婪。

爱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本能,为此,爸爸妈妈们倾尽所有、不求回报;然而,在父母所给予的无穷无尽的爱下,却造成不少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他人。丹迪兰提醒您,从小学会爱别人,是孩子健康成长、适应社会的必修一课,而这种“爱”的前提就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所以教会孩子感恩,也是父母“爱”孩子的必经之路。

古语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其实这些古话对于如今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让孩子学会感恩,就是让他们懂得尊重别人,对别人的给予心存感激。作为幼儿时期的孩子,他们正处在个性倾向和道德情感萌芽的时期,也是培养良好道德行为的最佳阶段,所以在这一时期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种下一颗感恩的种子,显得十分必要。父母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有法可循

现在多数的孩子不懂得感恩,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人父母就要特别注意,不能只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除了这些以外,也要培养孩子感恩的心。因为懂得感恩的人,才懂得爱,而在爱中成长的孩子一定是健康快乐的。所以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对帮助过自己的人都应该怀有感激之心。下面丹迪兰告诉你几点让孩子学会感恩的做法。

一、不要让孩子吃独食

父母疼爱孩子,有什么好东西都想着孩子,宁可自己不吃,也要都给孩子。这种“吃独食”的习惯会让孩子只知道索取,很难在以后的生活中考虑别人的感受。一个不懂得关爱别人、关爱父母的人不会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二、不要包揽孩子一切

不要对孩子付出太多,干预太多,不要为孩子包办一切事务。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过多,那么孩子就会渐渐地习惯这种包办代替,就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久而久之,孩子就很难对父母所做的一切心存感激了。

三、父母做到言传身教

如果父母在日常行为处事中不懂得感恩和孝顺,那么对孩子也不会有好的影响。爸爸妈妈要做到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给老人吃;如果老人离得较远,要经常给老人打打电话。要让孩子看到父母不仅对自己有爱,对长辈也有爱。

四、要明白父母的辛苦

爸爸妈妈在工作中都是很不容易的,但父母们却常常不愿意让孩子知道这些,只想给孩子最好的环境。其实,爸爸妈妈们可以带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看一看,把自己工作上的一些苦恼告诉孩子,让孩子体会到爸妈的辛苦,那么孩子就会在体谅和感恩中渐渐长大。

五、不对孩子有求必应

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父母可以酌情给予满足;如果不合理就要坚决拒绝,并且要告诉孩子原因。不要对孩子的所有要求都有求必应,这样只会害了他们,只有当孩子通过一些努力获得所需的时候,他才会知道在父母的爱和保护下是幸福的。

六、给孩子回报的机会

有许多爸爸妈妈都会这样:当孩子想帮助你做事的时候,你们总是说“不用你做,宝贝,快去玩吧”或是“有这时间快去练琴吧,妈妈自己来”。奉劝各位爸妈以后不要再这样说、这样做了,这并不是对孩子好,反而会把孩子做事的积极性给打击了,因为孩子最大的责任不是读好书、练好琴,而是学会如何做人。孩子只有懂得付出和回报,才会懂得珍惜和体谅。

在感恩教育中要避免一些不当话语

当宝宝长大成人了,如果不懂得对父母及他人感激,那么这种教育一定是失败的。一个拥有健康人格与优秀品质的孩子,一定是懂得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并及时表达对身边人的感恩之情的。爸爸妈妈们在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中,也要注意一些不当的话语,以免伤了宝宝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啊!”

爸爸妈妈除了明白孩子的需求以外,还要让他们了解,父母并没有想要向孩子索取回报。父母常常会在孩子面前说:“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啊!”可能爸爸妈妈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强调自己的辛苦,让孩子能体谅、理解自己,但是效果却不一定好,因为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好像是在暗示“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的话就算孩子日后有回报心理,那也不是出于自愿,而是一种“还债”的心态。

“爸爸妈妈给你买了这么贵的东西,你看看别的小朋友有吗?”

父母总认为自己所付出的,是孩子愿意接受的,其实并不是这样。有时候,父母所付出的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甚至是孩子所厌烦的。一旦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应,父母就会表现出失望的情绪:“我们为他付出了那么多,孩子却不领情!”

值得思考的是,父母在为孩子付出的过程中是不是尊重了孩子的意愿,只有在征求孩子意见的过程中,孩子才能深刻体会到父母是在用心为他考虑。父母知道孩子的需求,并尊重他的意愿,从这一点上看,孩子与父母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关系。

“宝贝你累了吗?渴了吗?饿了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爸爸妈妈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是无可厚非的,而且接受关心的一方也应该懂得珍惜。但有时候,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太过度了,往往在孩子还没有提出要求前,就为他考虑得十分周全,孩子缺少需求感,对什么东西都有一种“太容易得到”的心理。殊不知如果得到的太容易,孩子往往不会珍惜。

所以,爸爸妈妈可以做的是,在必要的时候让孩子受一些“苦”,也就是说要太急着去满足孩子。只有当他有需要的时候才给,这样孩子才会知道需求的满足来之不易,才会懂得珍惜。

教孩子学会感恩,先要让他们学会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他人的帮助之恩。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才会少了许多怨天尤人的不平。丹迪兰希望这种感恩教育不仅仅是在母亲节这一特殊的日子来进行,而是更要渗入到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去,并成为孩子行为上的习惯。

篇2:孩子如何才懂得感恩

现在的孩子似乎不懂得感恩,好像大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这种认知心理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会有不良影响。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培养孩子感恩的心理呢?

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我教育女儿的一些方法可能可以为大家提供借鉴:

一、适当地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给女儿做,让她体会劳动的艰辛,在艰辛中感恩父母的辛劳。

二、逢年过节和女儿一起打电话给家乡的爷爷、奶奶,传去美好的祝愿。也告诉女儿妈妈已经寄了一些钱给爷爷、奶奶。

三、教师节提醒女儿给老师写感谢信,感谢老师对自己的辛勤培育。

四、带女儿回家乡给爷爷、奶奶庆祝生日。

去年暑假,我带女儿去香港旅游时,乘坐地铁经常很拥挤,找不到座位要站着。在这情况下,女儿有几次都是得到了一个座位却让给我座,宁愿自己站着。这对于旅游中跑了一天,脚酸背痛的孩子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呀!

篇3:懂得感恩的企业才会担当责任

2013年3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放福爱心专项基金”设立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放福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向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捐款4500万元人民币,设立“放福爱心专项基金”,用于实施符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宗旨的公益事业,特别是支持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文教卫生事业及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而在此之前的一系列捐赠,使得放福置业荣获2012年度“最具爱心捐赠企业”的荣誉。啟福置业董事长卢福明说:“我今后会把一半的精力放在慈善事业上。”

环球慈善:1998年,您白手起家成立郑州卢氏实业有限公司,您为什么会将目光关注到保障房?

卢福明: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我知道老百姓的生活不容易,我了解他们每天面对柴米油盐的困难。就想为老百姓做点实事。新的时代百姓住房想有所改善,我们放福置业第一个项目就是为百姓建造舒适的经济适用房小区,我就是要把老百姓的经适房打造成精品住宅小区。

环球慈善:以企业的名义您做的第一笔捐赠是什么?是什么触动了您的捐赠?

卢福明:比较大的成规模的应该是2 008年汶川大地震,我们第一时间捐赠了100万,那时公司规模还很小,但同胞碰到了那样的灾难,谁都会出手救援,形式不同而已。

环球慈善:您如何理解企业社会责任?

卢福明:就是感恩和回馈。懂得感恩的企业才会担当责任;懂得感恩的民族,优良的美德才会薪火相传。社会哺育了企业,企业应该反哺社会。回馈是相互的,也是彼此支撑的。

环球慈善:您怎样看待我国的民营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卢福明:在如今的公益慈善队伍中,企业和企业家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成为慈善的主要力量之一。其中民营企业所占比重日益增大,逐渐成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力量。我觉得,民营企业参与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是社会、国家和企业的进步。

篇4:懂得感恩才会拥有更多快乐范文

●乔桑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有的人一蹶不振,沉沦徘徊,生活在了怨恨和颓废之中而不能自拔,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灰暗晦涩,生命中从此没有了阳光。但是,也有很多人,面对人生的挫折和打击也好,面对人生的飞黄腾达也罢,都始终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懂得付出才能拥有,感恩才会天长地久这样的哲理,因而他们始终沐浴在阳光之中,感觉到生活的甜美,并且以付出和奉献为快乐,以勤奋拼搏为快乐,以历练艰苦为快乐,从而获得人生中一个一个的成功。

由此看来,感恩就是人生最大智慧的处世哲学,是生活的一种心态,也是处事的一种态度。面对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我们都应该勇敢、豁达、理智、快乐的去面对。有人说过,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就笑,你哭它就哭,真的说的非常有道理。懂得以感恩的心态去生活,那么,我们一定会拥有更多的快乐,幸福指数(现在最时髦的词,哈哈)一定会比别人高的很多。即使我们遇到艰难险阻,也会增添克服的力量和勇气的。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一家被盗,失窃了很多的财物,一位朋友写信给他,劝他别难过,他给这位好友写了一封信,说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写信来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第一,贼偷去的只是我的财物,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财物,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你看看,这是多么的知道感恩的人啊,难怪别人能够做到美国总统。

曾经有人做过实验,就是把很多人分成三组,要求第一组的人每天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要求第二组人,写下没人遇到的不愉快的事情;要求第三组人写下每天值得感恩的事情。研究结果发现,记录感恩的这组人更加警觉、更加热情、更加果敢、更加乐观和更加精神,他们很少感到沮丧和压力,他们更加愿意帮助别人,并且在人生目标的追求上取得了比别人更多的进步。西方科学家做过很多关于感恩对人生成就的影响的研究,结果都表明,经常懂得感恩的人与不懂得感恩的人相比,具有更强的创造力、更快的恢复力、更强壮的免疫系统和更广泛的社会关系。有此可见,懂得感恩是对我们的人生是多么的重要。

当然,心怀感恩并不一定是说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十分美好,它只是表明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的幸福,存在于我们的所有面对的一切事物之中,这就够了。我们能够学会既能在辉煌的成就中,也能在面临的失败中找到值得感恩的因素,那么我们就会觉得所有事情的出现,都将有利于我们,成功让我们感恩生活对我们慷慨的赠与,感到人生的幸福;同样,失败,让我们学会了如何规避风险,困难喝敌人让我们学会了区别正邪和增强我们胜利的勇气,以便我们获取下一个成功和胜利。难道我们不应该感谢吗?难道我们应该一直纠结在失败的耻辱和困苦中吗?当然不能。还是学会以感恩的心态去面对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吧,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获得更多的、更长久的快乐和幸福!

篇5:让孩子从小懂得感恩

爱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本能,为此,爸妈们愿倾尽所有,不求回报,然而,在父母所给予的无穷无尽的爱下,不少孩子把父母无微不至的爱看成天经地义,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更不知道感恩。我们对儿童早期健康与发展的教育就是希望孩子能在别人关心他的同时也试着去关心他人,从小有一份责任心、有一个好的心态,有一颗善良感恩的心,这些对他今后的成长都是很重要的。

先来理解下感恩是什么?感恩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个人的世界观。感恩之心是一切道德的起源。(例:国外有感恩节、我们成人社会现代的企业文化也在大力推崇有有感恩心)孩子幼小,更需要正确的引导,而这种感恩之心又不是通过说教可以教导、培养起来的,

资料

那怎样来让孩子从小懂得感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一些在家庭教育中的策略,让孩子学会感恩。

策略一:成人以身作则,以自己爱父母的.行动去影响孩子

策略二:视孩子为朋友,让孩子学会给予

策略三: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

策略四:赏识孩子。

策略五: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

篇6:教育体会:教会孩子懂得感恩

要教孩子懂得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该让孩子懂得这个道理。人们都说,父母是最无私的,不要求孩子回报。我觉得,这不是美徳,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父母应该要求回报,其目的是教会孩子怎样去回报自己的家人,怎样去回报社会。不向孩子讨要赡养费的做法是不明智的。让孩子知道感恩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今天有许多在家人溺爱中长大的独生子女,从没有过回报的意识。他们认为別人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需要谢谢,更不需要回报。他是核心,一家人围着孩子转就好比地球围着太阳转一样,是自然规律,天经地义。一旦做的不好,家长就罪责难逃。妈妈做好了饭菜,孩子不问这饭菜是怎么来的,不问妈妈为这顿饭菜付出了多少辛苦,也不管长辈们是否吃过,上桌就吃,吃得不顺口,还要大喊大叫闹绝食。妈妈给的零用钱,孩子理所当然地收下,还不时说着'怎么才这么少,抠门儿!花起钱来,孩子大手大脚,一次可以买十几串羊肉,几十瓶饮料请客。孩子从末想过,爸爸妈妈挣钱有多么不容易。孩子为什么不珍惜父母的劳动,为什么不珍惜钱和物,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一切是怎么来的,以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切都来得容易,他享用理所当然。甚至还有孩子要状告父母动了他压税钱的怪现象,更有媒体说,用压税钱交学费,家长违反了教育法,我不知道这会不会让孩子混淆了是非的概念。孩子通常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家庭环境不够优越,或者是老师教的不好。自己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家长没有门路。他们甚至连男欢女爱的激情也是为了他人,家长不准备好一切,他们愿意一辈子独身。即使传宗接代,也是为父母尽孝的所为。在他们心里丝毫没有责任和感恩。

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是该他自己做的是很有必要的,让孩子接触一生活的艰辛,体验一下挣钱的不易,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报恩感。能磨练孩子的学习毅力,任何事情都是功在其外,成功之道都是反道。千万不要剝夺孩子实践报恩的机会。你可以为孩子做些事情,但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这是他自己应该做的,我们不能养成不让孩子做家务的习惯。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孝敬自己,但是在小的时候,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却不让他锻炼。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一旦养成,要想改变必然要经历痛苦。好习惯要从小培养,那种希望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了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教育的本质是养成和培养,是一点一滴的积累,把爱藏在心里,教会孩子回报才是一种大爱。爱的种子需要培育过去常说养儿方知父母恩,这说明了孩子在报恩这方面有多欠缺。要让孩子知道他是怎么来的,都有那些人曾经帮助过他,要让孩子在心里记着时刻寻找机会去回报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他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我的学校曾有二个表子妹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且在一班里。男的出生时家里欢天喜地。几个月后,当他的表妹降生时却没有他那么幸运,孩子从小就认为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因为她是个女孩,才让妈妈受了这么多的苦。她从小就学会了替父母分担痛苦,尽管她特别懂事,也无法换来家人的怜悯,因为她剝夺了家庭传承姓氏的希望。她从小是在自生自灭的环境下长大的,没有关心和溺爱,即使吃一口哥哥留下的剩饭,她也心存感激,洗碗,扫地是她表达感恩的通常做法。她发誓要用万分的努力来为自己赎罪,她的笔记本里记下的都是老师和同学们给她的帮助。她喜欢学习,因为只有在学习中她才能和其他小朋友平起平坐。她感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的学习成绩大家可想而知。至于他的哥哥,从小到大都被家里视为精神支柱,稍不如意就让家里断子绝孙用来吆胁,在这场搏奕中,获胜的总是哥哥。妹妹照顾哥哥更是天经地义,哥哥吃的丶穿的丶用的都是最好的。爷爷奶奶更是视为心中的太阳,不允许受到丁点的委屈。直到有一天家长才明白即使倾其所有也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他们才不得不承认自己在教育中的失败。

尽管这样,这孩子从小并没有欢乐,到处都受欺负,他胆小,不敢出门,没有朋友,满脑子都是防范他人的戒备心里,由于不爱表达,不会生存,不会交融,绝望郁闷常压抑心头。人在轻松愉快时学习的潜力才能激活。虽然他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他刻苦学习,不是为了获取智慧,而是逞强斗狠,出人头地,想用学习成绩压倒他人,发泄心中的怨气。他经常熬夜到很晚,面对众多的家教,他常感力不从心,他没有时间去玩,去笑,身体状况也弱不经风,时常感冒。尽管他全身心的应付学习,可是学习成绩依然不尽人意。对他来说走出困境的最好办法,就是学会奉献,学会感恩,从极端自私的阴影中解脱出来。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不易,懂得孝敬,感恩,责任和奉献,要让他从小知道父母为他付出的心血,周围人给予的关爱。一个孩子如果把回报父母,回报家族,回报团队,回报社会,放在心上,什么样的困难对他来说都不在话下。一棵小树的成长,离不开阳光和雨露,离不开土壤和养料。当它长成大树,变成木材,建成高楼大厦,是它应尽的责任,这就是人们种树的理由,如果不能成才,小树应该感到愧疚。同样,一个孩子的成长,也离不开亲人们的关怀和爱护,离不开老师丶同学和许多人的教育和帮助。孩子应该把这些爱牢牢记在心中,好好学习,勤奋工作,用自身存在的价值去回报人们给他的爱,成才是他的本份。让他知道他得到多少爱,这样的人才会去爱别人,千万不要剝夺他实践奉献爱的机会,要从一言一行教他学会感恩,要教会他想到,说到和做到,要让他们明白,对父母的孝敬仅说不做或者者是仅做不说都是不够的。孩子的正确价值观是靠灌输和培养的,孩子不知感恩,无情无义,极端自私其实并不是孩子的过错,这都是我们溺爱的结果。孩子只要了解了父母的艰辛,才会热爱父母,承担责任,他的学习才有持续的动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你可以为孩子做些本该他自己做的事情,但事先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这件事情本该他自己做。如果你让孩子养成了享受的习惯,那些看似简单的道理他也不明白。追求享受是人的天性,人只有在受到磨难时理性思维才会被激活,这就是困而知之的道理。让孩子学感恩其实也是制造困境的一种途径,千万不要小看了它的作用。感恩不同于酬谢,感恩是从内心自发的感激之情,不能用价值来𧗽量,反之酬谢则容易䧟入等价交换的功利思想。一个人如果脑子里只有利益交换不慬得感恩是走不远的。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是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亲情。父母并不希冀什么回报,而每个孝敬父母的孩子都应该知道回报,也应该黙黙地丶自觉地回报。正是这种亲情维系着每一个家庭,成为家庭幸福的凝聚力。

所以,一个家庭是不是幸福,并不在于钱的多少,而在于家庭成员之间亲情的深浅,家庭凝聚力的大小。父母不要企盼孩子多么有才,才不是盼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只要你用人格的力量把孩子培养成人,一定会有一个幸福的家,他一定就会成才的。孝顺的人住往也是有爱的人,一个不犯上的人,要教孩子懂得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该让孩子懂得这个道理。人们都说,父母是最无私的,不要求孩子回报。我觉得,这不是美徳,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父母应该要求回报,其目的是教会孩子怎样去回报自己的家人,怎样去回报社会。不向孩子讨要赡养费的做法是不明智的。让孩子知道感恩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今天有许多在家人溺爱中长大的独生子女,从没有过回报的意识。他们认为別人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需要谢谢,更不需要回报。他是核心,一家人围着孩子转就好比地球围着太阳转一样,是自然规律,天经地义。一旦做的不好,家长就罪责难逃。妈妈做好了饭菜,孩子不问这饭菜是怎么来的,不问妈妈为这顿饭菜付出了多少辛苦,也不管长辈们是否吃过,上桌就吃,吃得不顺口,还要大喊大叫闹绝食。妈妈给的零用钱,孩子理所当然地收下,还不时说着'怎么才这么少,抠门儿!花起钱来,孩子大手大脚,一次可以买十几串羊肉,几十瓶饮料请客。孩子从末想过,爸爸妈妈挣钱有多么不容易。孩子为什么不珍惜父母的劳动,为什么不珍惜钱和物,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一切是怎么来的,以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切都来得容易,他享用理所当然。甚至还有孩子要状告父母动了他压税钱的怪现象,更有媒体说,用压税钱交学费,家长违反了教育法,我不知道这会不会让孩子混淆了是非的概念。孩子通常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家庭环境不够优越,或者是老师教的不好。自己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家长没有门路。他们甚至连男欢女爱的激情也是为了他人,家长不准备好一切,他们愿意一辈子独身。即使传宗接代,也是为父母尽孝的所为。在他们心里丝毫没有责任和感恩。

篇7:露营与环保:让孩子懂得感恩环境

爸爸旅行观:要孩子们懂得,首先就要多接触,他们看到那么美的风景和自然,就会希望这种美丽可以持续下去,也会懂得感恩地球。

居住地:厦门

4年前,在六鳌的露营海滩上见到钟国强及品晨、品曼。5岁的品晨和3岁的品曼在沙滩上找花蛤、螃蟹;钟国强夫妇俩离两个孩子的距离总有那么几米,甚至几十米,他们只用眼角的余光“看管”孩子。朋友们不解,认为他们是“不管孩子的家长”。一直到现在,钟国强说他还面临同伴的“质疑”。

钟国强选择的亲子游方式是露营,深入到大自然中。因为工作在厦门,马来西亚籍的钟国强几乎已经带着品晨、品曼走遍了福建的大小海岛,一年至少在海岛、山野露营3—4次。

他的目的性很强。环保主义者的他,经常会参加一些活动,如上无人海岛捡垃圾。他希望两个孩子“哪怕还不知道要保护环境,但至少知道不要去破坏它”。“要孩子们懂得,首先就要多接触,他们看到那么美的风景和自然,就会希望这种美丽可以持续下去,也会懂得感恩地球。”厦门有一个山鸟协会,前些年常组织市民上无人海岛露营、捡垃圾,钟国强只要瞅准机会,就会带着儿子、女儿一同前去。

钟国强说,关于生态及环保的道理,书本上会讲,但“百闻不如一见”。“他们如果没有做过与环保相关的事,就只会一知半解,因为带着他们实践过,他们亲身体验过,才会懂得环境到底是怎样的。”

品晨和品曼很享受这种亲子游方式,他们在外露营,不怕蚊子,当地有什么吃什么,爸爸妈妈生火做烙饼,他们还能帮上一把。露营结束后,他们会把自己的垃圾收拢,带出岛。钟国强说,两个孩子对生态、环保观念的接受能力比一般的孩子都要强。某次出游,一位渔夫送了一条鱼给两个孩子玩,他们很喜欢,钟国强跟他们商量:“如果可以的话,能将小鱼放生吗?”钟国强说,只要稍微跟孩子解释一下,孩子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也会按照他说的去做。

篇8:做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杂文随笔

《陈老师,我们永远爱您》

当妈妈把您要调走的消息告诉我的时候,陈老师,您知道吗,有一种莫名的忧伤瞬间击中了我。我偷偷地把自己关进房间里,眼泪默默地涌出了眼眶,忽然觉得一切变得特别糟糕了。爸爸悄悄地走进来,对我说:“丫头,给陈老师打个电话说点什么吧!”。“不,我心里难受!”,当我极度倔强说出这句话时,老师,您知道吗,我的心像被什么堵住一样,难受极了。

陈老师,在这五年的风风雨雨里,是您用母亲般温暖,关爱着我们的成长。当初蔡老师,在教我们短暂的一年后,悄悄地走了。学校让黄老师来教我,老师,你知道吗,面对一个新来的男老师,我们当时是多么的害怕,害怕他凶,怕被他打。幸运的是您一直引导着我们,让我们把恐惧感慢慢地消除,还和黄老师打成一片。可黄老师在我们进入五年级时,又一声不吭地走了。陈老师,那种郁闷的心情一直让我们纠结了一年。就在我们庆幸还有您陪着我们的时候,您却又要在我最后的一年里,离开我们,去另一个陌生的校园了。陈老师,您让我怎么不伤心,怎么不哭泣,心里有多么地不舍。妈妈说您有您的无奈,更有您的不舍,我虽然不是很懂,可陈老师,无论您去哪儿教书,无论您离我们有多么远,您永远是我们心中那个我们最尊敬的恩师。

陈老师,我们永远爱您,永远祝福您!

以上就是女儿所写的作文,也可以当是一封信。是啊!短短的小学时期,竟然换了四任班主任和其它科目的任课老师,正如女儿所写的那样,如果没有数学陈老师的一路关爱和正确的心理引导,真的不敢想象孩子们会郁闷成什么样子。其实做为家长,当时的种种不理解和气愤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这种事情是谁也无法接受的。

记得刚送女儿进入小学时,我还暗自庆幸女儿会分到初中同学做班主任的班级,大概是老同学太优秀,搭班的又是和蔼可亲的陈老师,所以家长和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班级。可惜好景不长,老同学在执教一年后,又考到更好的学校去了,而接替她的却是一位男老师。孩子当时还小,可想而知,她们肯定会产生“害怕他凶,怕被他打”的恐惧心理了。其实,当初为了消除女儿的这种莫名恐惧感,我也曾开玩笑地跟她说过“黄老师和我们同姓氏,都是本家人,再说还有你喜欢的陈老师在,你一定会学到更多的!”或许就因为相信这句话,还有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在黄老师任教的三年里,孩子们的成绩不但没有下滑,反而还有所进步了。

美好总是如此短暂,就在孩子们和黄老师关系相处最容恰的时候,黄老师又悄悄地离开,到别的学校任教了。这对孩子们来说是多么残酷的现实。如果不是对黄老师的深深热爱,就不会出现后来黄老师回校看她们离开时,孩子们拦住他的车子哭着说“黄老师,您别走,只要您回来继续教我们,我们保证一定乖乖听您的话”的真情流露了。到现在,我还清晰记得女儿红着眼眶回来告诉我这件事时,我也被这份浓浓的师生情深深的感动了。

如果说黄老师的调离是孩子们的伤痛,那么陈老师在最关键的一年离开,那真的才是对孩子们最沉重的打击。正如女儿所写的“当妈妈把您要调走的消息告诉我的时候,陈老师,您知道吗,有一股莫名的忧伤瞬间击中了我”,这是多么伤痛的语言,多么无奈的情绪啊!

庆幸的是,虽然她不懂老师们为何要离开她们去别的学校任教,但她们那颗纯洁和感恩的心,真的让人感动。也正如女儿所写的“妈妈说您有您的无奈,更有您的不舍,我虽然不懂,可陈老师,无论您去哪儿教书,无论您离我们有多么远,您永远都是我们心中那个我们最尊敬的恩师!”。多么纯朴的语言,多么纯洁的心灵啊!

篇9:孩子如何才懂得感恩

让孩子不知不觉间意识到父母及其他成人所做的事情并不是理所当然的,自己不仅要学会关爱他人、更要懂得回报。让“感恩的心”伴随着孩子的一生健康成长,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进行感恩教育,必须将它与爱心教育、礼貌教育结合起来,三者水乳交融,缺一不可。从孩子情感的角度来看,礼貌教育和爱心教育是前提和基础,感恩教育是两者的深化和升华。

一、努力营造充满爱心、感恩之心的亲情关系

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持久、深远。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最真切、最具说服力,孩子的感受也是最深刻的。因此,家长的身体力行胜过一切言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二、以生日为依托,进行感恩教育

家庭中,老人、父母、孩子,每个人的生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论是对家长而言,还是对本人而言。以生日为依托,让孩子懂得回报,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机会。

三、以节日为依托,进行感恩教育

父亲节、妇女节、儿童节、老人节、教师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节日,都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契机。而且,这些节日活动,能潜移默化地让孩子由关爱单独的个人扩展到关爱个人所属的团体或集体乃至社会。

四、以生活事件为依托,随机进行礼貌教育和感恩教育

日常生活中,同事、亲戚朋友及其子女、甚至陌生人也是孩子交往的对象。家长在待人接物时的言行举止都影响着孩子。家长要鼓励孩子有礼貌地与人交往,对其友好、帮助、关爱表示感谢,给别人添了麻烦时,要表示道歉等等。

教育宝宝懂得感恩的六大方法

第一,不要对孩子付出太多,干预太多,不要为孩子打理一切事务。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过多,那么孩子就会渐渐习惯父母的包办代替,就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久而久之,孩子就很难再感谢父母对他们所做的一切了。

第二,不要让孩子吃“独食”。

从小让孩子吃“独食”,会让他觉得他吃好东西、拥有好东西是理所应当的,如果孩子习惯了被给予,只知道索取,便很难在以后的生活中考虑别人的感受。一个不懂得关爱别人、关爱父母的人将来很难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第三,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不要让孩子拥有的东西来得太容易。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应先思考一下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则坚决拒绝,并且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合理,给孩子一些经受挫折的机会。不要孩子想星星就一定给他星星,想月亮就一定给他月亮,应该让孩子自己去争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第四,父母还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工作艰辛。

每一位父母在工作中都很不容易,但父母们却爱给孩子一张笑脸,给孩子一些超脱的环境,怕艰难的现实生活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其实,如果父母们能经常告诉孩子一些自己的苦恼,那么孩子就会在体谅和感恩中渐渐长大。

第五,父母要为孩子做出榜样。

如果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给老人吃,逢年过节给老人送礼物;如果老人离得较远,应该经常给老人打打电话。要让孩子看到父母不仅对自己有爱,对长辈也有爱。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教。

第六、给孩子“回报”的空间

篇10:如何让孩子懂得喜欢自己?

・ 婴儿,别说站立,若没有别人的扶持照顾,就连生命都难以维持。也就是说,人类,与生俱来就被设计成为无法独自生存,必须相互依存、共同合作才能求发展。 亚特拉心理学的“喜欢自己”理论,对孩子的教育来说非常重要――接受过周围人喜爱、疼惜的孩子,才能爱周围的人,也才能喜欢自己本身。 相反的,一个经常被别人欺负和常被朋友说“我讨厌你”的孩子,经常不被别人接纳的话,他是不快乐和孤单的。长此以往,他也不可能会喜欢自己,导致严重的不自信。要改变这类孩子,让他们重拾喜欢自己的信心,这时只有依靠他“心目中所喜欢”的人或者对他有绝对影响的人时常鼓励他说:“我喜欢你”,他们的“不受欢迎”的感觉才会消除。 一、培养孩子“喜欢自己” 这种培养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培养,比如当孩子完成了妈妈要他替植物浇水或照顾宠物的工作时,妈妈要夸奖他:“你用心的帮助,真令妈妈高兴!”这能让孩子非常高兴,而“自我喜欢”也因此提升了。 二、单单培养孩子“喜欢自己”还不够 只是“喜欢自己”是不够的,那类“只要我喜欢,周围人想法都可以不用顾忌”的人是谈不上被别人喜欢的。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点非常重要,受人喜欢的人不但喜欢自己,也喜欢别人。 因此,无论是那些只考虑自我喜好的“唯我独尊”的孩子,或是容易发生自我陶醉的“自恋者”,都不是真正“喜欢自己”的人,他们更容易陷入于孤独世界中的.私欲。 三、喜欢别人,也让别人喜欢,才能真正喜欢自己 一个幼儿园的孩子,他从来不给老师和周围同学增加麻烦,而且还常常做些帮助别人的事情,这种孩子肯定是受别人欢迎的,他也会很开心。而被“别人喜欢”的喜悦,会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这个时候自然的会更喜欢自己。 这里还有条捷径――作为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母亲,正是孩子的最好榜样,如果这个母亲肯完全接纳自己,也毫无保留地爱孩子的话,她的孩子一定能成为一个喜欢自己的人。 四、改变那些“不受喜欢孩子” 常受欺负的孩子,大多是无法喜欢自己的。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他们重拾信心:让他从自己周围的人群中,不论亲人、老师或朋友,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人,并知道自己喜欢的人也喜欢着自己,那就能增强他信心。因为孩子会想:“我这么不受欢迎竟也受这个人喜欢,自己当然也能喜欢自己!” ・在新西兰的幼儿教育中,Self esteem是经常出现的字眼。“esteem”来自于拉丁文,意思是“评估,估计”,所以Self esteem的意思就是你如何评价自己,主要包括:你是否喜欢自己?

你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不错的人?

你是否认为自己值得别人喜欢?

你是否认为自己有权得到快乐?…

这种自我评估的结果与否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也是自信、乐观、开朗等积极人生态度的基础。很简单的说,一个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人怎么会去喜欢别人,喜欢周围的世界呢?

幼儿时期则是自我评估的萌芽和发展时期,积极正面的鼓励,安全温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有助于幼儿形成高自我评估,反之则会导致低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高的孩子比较善于自己解决问题,喜欢与外界交流和参加小组活动,遵守游戏规则,自信快乐。自我评估低的孩子不愿意尝试新事物,会经常说一些消极的话,如“我不行”,“我太笨了”,“我又错了”等,轻易的放弃努力的机会而等待别人的帮助,很容易失望,情绪不稳定。

曾经见过一个这样的女孩子,行为富于侵略性,情绪总是处于不稳定状态,一会儿大哭,一会儿大笑,时而愤怒,时而失望,更换玩具频繁,注意力时间很短。非常的不快乐,给父母和老师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经过分析,我们几个老师认为她主要的问题就是低自我评估。长期的负面评价使她对一切都呈敌对状态,而这种敌对状态又导致的对她的负面评价,恶性循环使其自我评估值较低。

提高孩子自我评估的几种策略

1.用各种方式输送给孩子多方面正面积极的信息,如“你对我们很重要”“你很可爱”“我们喜欢你”“你真了不起”等,如悬挂孩子的照片,证书;选择适合孩子年龄与性别的衣着;大量适当正面的赞美;对孩子行为及时准确的反馈;提供给孩子多种多样的人生经历等等。

2.自已做一个正面积极的榜样。首先提高自己的自我评估,做孩子的好榜样。

3.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安全的家庭和学习环境。父母离异或家庭暴力对孩子的自我评估有很大影响,孩子有时会觉得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让父母不开心,从而责备自己。

篇11:如何让孩子懂得劳动的价值

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敬和热爱,它还必须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

对于劳动的重要性,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说:“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双手创造出采的。。家长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让孩子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的重要价值,给孩子提供劳动的机会,会对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有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经过长期追踪调查、共同研究后发现:热爱劳动的孩子与不热爱劳动的孩子在性格、爱好和人生、事业上存在很大差异,热爱劳动的孩子和不热爱劳动的孩子长大后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

但是,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养成了溺爱孩子的习惯,忽视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孩子逐渐形成了好逸恶劳的坏习惯,甚至一部分孩子连生活都难以自理,更不要说长大后适应社会了。

多家媒体曾经报道过东方神童魏永康被中科院勒令退学的新闻。这位神童两岁时就能认识1000多个汉字,4岁掌握初中文化,8岁上县属重点中学,13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湘潭大学,4年后又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硕、博连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三年后,中科院以魏永康不能适应研究生学习为由,劝其退学。

事实上,魏永康在学习上的不适应只是一方面,更为不适应的是在生活自理方面。据悉,在魏永康大学4年学习期间,有3年是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即使到了第四年魏永康搬到了学生宿舍,妈妈仍然形影不离。大学3年期间,魏永康还像初中生一样,生活自理问题都由母亲一手包办,吃饭、穿衣、洗澡、洗脸、端碗等仍要靠母亲帮助。

当今中国独生子女居多,家长过分宠爱孩子,基本不主张和鼓励孩子去做家务。具体来说,家长的以下行为习惯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孩子对劳动的认识:

①鄙视普通劳动者。

一些家长经常这样教训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没出息,就让你去扫马路、当工人!”于是在孩子心目中,普通的体力劳动就成了卑微的代名词。

②孩子太小,与劳动无关。

孩子想帮妈妈做点事时,妈妈却说:“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干什么?别给我帮倒忙,不用你插手!”不少父母总觉得“劳动”离自己的孩子太远,无意之中挫伤了孩子的劳动兴趣。

③重智力、轻劳动习惯的培养。

例如认为孩子作业负担已经很重了,不要再给他增加负担;有些家务太危险,怕孩子出事,等等。从孩子方面来讲,则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的.实践锻炼,使他做不好,不会做,没有劳动兴趣,更愿意依赖父母。

④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

家长误认为电气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不论社会工作还是家庭生活,需要劳动越来越少,现在不必让孩子劳动。其实,高科技化前提下的劳动并不是轻松的。家长只要想一想,为什么有人在电脑前晕倒,就会知道坐在电脑前的工作,其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是非常大的,没有经过劳动磨炼的人,很难胜任.

⑤用劳动惩罚孩子。

有的孩子平时根本没有做家务的习惯,偶尔考试没考好或者在外面淘气了,家长就用干家务活儿作为惩罚手段,这样使孩子从小就对劳动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定势,即使家长有心培养孩子的劳动观点,也很难调动起孩子对劳动的热情。

篇12:孩子如何才懂得感恩

本书包过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技巧篇,包含如何感受、寻求合作、替代惩罚、如何赞赏与愤怒管理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二板块是案例解答,包含了众多的读者来信以及作者的解答方案。

看完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非常适合新手父母,以及迫切想要解决亲子相处中的各种问题,但苦于不知采取何种方式的父母。相较于《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这本书更加通俗易懂,没有太多的理论知识,只有简单明了的观点,漫画版的技巧演示,由浅入深的事例练习。如果照着此书去练习,成为情绪管理型的父母,便不再是难事。

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些书中的观点和技巧:

1、当孩子不开心的感受遭到否认或忽略时,通常会变得更加难过,即使父母此时提供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技巧:倾听孩子的感受,并帮助他们表达出来,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被理解,在共同协商解决方案。

2、父母们指责、辱骂、威胁、命令的时候,孩子通常很难合作。

技巧:描述当时的事情,描述自己的感受,指出自己希望对方做的事情。

3、评价式的赞赏,如聪明、漂亮、完美之类的词,不仅不会让孩子关注到自己失误的地方,更会让他们灰心丧气,不再继续努力尝试。

技巧:夸孩子聪明,不如夸孩子努力,描述你看到的和你的感受就能带来不可思议的结果。

4、如果我们告诉自己,不要理会自己的感受,只能增添愤怒和绝望,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在于:要明白如何适当的表达我们无法遏制的愤怒来释放自己,同时又不伤害到孩子。

技巧:愤怒时,对孩子说我非常生气,非常非常生气,我要打人了,所以快跑快去逃命。情绪冷静下来之后,在和孩子进行情绪管理训练(描述事情,描述自己的感受,指出希望对方做出的改变)。

篇13:孩子如何才懂得感恩

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不肯听你的话,并总想跟你对着干吗?原因可能在于:你说话的方式不对;你讲的内容太多。如果你是一个不懂理解和尊重孩子的人,你的说话语气一定不会太好,另外你讲的内容可能涉及的信息太多,孩子一时抓不到你的话语重点。

如此一来,你的教导之言自然到不了孩子的心里去。糟糕的沟通结果是这样的,他可能会认为你只是在仗着大人的威权压制他,他会自动让你的话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他不会把心里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告诉你,因为他认为你根本不会在乎和重视他的任何想法和感受。

要达到理想的亲子沟通效果,你需要取得孩子的信任。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揣摩并能明确说出孩子的感受是赢得孩子信任的第一步。在父母眼里完全无关紧要的小事,在孩子心里可能事关重大,千万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判断所谓孩子们的“芝麻小事”,小心你那不经意的冷漠眼神或话语,伤了孩子的心,从此懒得理你!

你想让孩子按照你说的去做,他们却对你的提议置之不理。先别愤怒,看看你使用的是什么语气和语言。孩子需要鼓励才乐意跟你合作,别以为你的指责、辱骂、威胁和命令很有气势,通常这些“恐怖政策”在家庭教育中不起正面作用,尤其在孩子渐渐有了自我意识之后。用能够让你和孩子都感觉舒服的话语准确表达孩子需要做的事,才能让你们之间愉快合作。

大多数家长认为,惩罚犯错的孩子是极为必要的。你真的认为孩子只能通过受到惩罚而长记性、不再犯错吗?事实上,受到惩罚的孩子会产生如下想法:强烈的报复心理,下次还会这么做但要避免被发现,自暴自弃,觉得自己是坏孩子……无论哪一种想法,都对孩子日后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家长们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代替惩罚而能起到教育效果的方法。

你需要做的是与孩子一起坐下来,想办法解决问题。倾听孩子的感受与需要,中途先别评论他说的一切,鼓励孩子把所有感受都表达出来。等孩子说完,你要先总结孩子的观点,再发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然后邀请孩子一起寻找解决方案并写下你们的想法。最后挑出你们一致同意的条款去计划执行。

千万别以为你是家长,比孩子见得多、看得远,就能为孩子制定出明智的做法,你所谓的明智可能在孩子看来很可笑和不值一提,所以,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吧,导致他犯错的原因远不是外人评价的生性顽劣这一点,而有可能是很多的外部因素。

上一篇:全委会报告下一篇: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四单元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