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知识

2024-07-13

儒林外史知识(精选6篇)

篇1:儒林外史知识

第一节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自称秦淮寓客,因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生于“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少聪敏,习举业,成秀才,十四岁到赣榆县父亲任所,随侍左右。22岁父亲辞官,次年(1723)父亲病死。各房为家产纷争不已。吴敬梓不善生计,所分得之钱财,很快挥霍一空,“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

33岁变卖全椒的祖产移家南京,开始卖文生涯。

乾隆十九年(1754)10月28日,在扬州与朋友欢聚后,溘然而逝。“涂殡匆匆谁料理,可怜犹剩典衣钱!”

《儒林外史》所叙故事、人物,假托为明代成化、万历时期,实则反映的是清代的社会生活。金和《儒林外史·跋》:“书中之庄征君(庄尚志,字绍光)者程绵庄,马纯上者冯粹中,迟衡山者樊南仲,武正字(武书)者程文也。„„全书载笔,言皆有物,绝无凿空而谈者。若以雍乾诸家文集细绎而参稽之,往往十得八九。”

人物原型:多为雍正、乾隆时期的人物。

第二节 封建未世的儒林群相

明清文士醉心科举,士风败坏,世风日下。吴敬梓痛感科举制度对文人之毒害,根据所见所闻创作《儒林外史》。

第一回,隐括全书、提纲挈领:王冕得知朱元璋制订八股取士制度时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他预言:“一代文人有厄”。作品肯定了王冕鄙弃科举、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人生道路。

主要内容:批判科举制度、追求理想人生。

一、批判科举制度对文人的腐蚀毒害 1.儒生形象

a.利禄熏心,热衷功名的腐儒:

首先集中力量叙述周进与范进这两个穷儒生的科场历,揭示科举制度如何以巨大的力量引诱、摧残读书人的心灵。周进头撞号板 范进中举发疯

b.沉迷于八股和封建礼教的自害与害人者: 马纯上、王玉辉、鲁小姐。

马纯上为举业空耗终生,反而一再热心宣扬“科举”,认为“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结果成为麻木愚味,精神世界一片荒芜的人。展示一个被科举制度异化的读书人的迂腐灵魂。

王玉辉深刻地反映了“良心与礼教之冲突”(鲁迅语),封建礼教对其灵魂之腐蚀已到惊人的地步。c.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匡超人、牛浦郎

原本是纯朴的青年,后来中了八股毒害而堕落。

匡超人本是农家子,后诋毁师友,忘恩负义,停妻再娶,成了江湖骗子。2.官绅形象

科举制度“制造”出来的官僚缙绅,更是令人感到卑鄙可憎。南昌太守王惠,唯一的信念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刚到位,便了解此地“出产”。知县汤奉为求升官,沽各钓誉,竟将回民师傅迫害致死。将五十斤牛肉堆在枷上,三日师傅断命。绅士:严贡生(严大位,字致中)、严监生(严大育,字致和)、王仁、王德。

那日,将到高要县,不过二三十里路了,严贡生坐在船舱里,忽然一时头晕上来,两眼昏花,口里作恶心,1 吐出许多清痰来。„„

严贡生将钥匙开了箱子,取出一方云片糕来,约有十多片,一片一片剥着,吃了几片,将肚子揉着,放了两个大屁,立刻好了。剩下几片云片糕,搁在后鹅口板上,半日也不来查点。

那掌舵驾长害馋痨,左手把着舵,右手拈来,一片片的送进嘴里来,严贡生只装不看见。少刻,船靠了码头。„„严贡生转身走进舱来,眼张失落的四面看了一遭,问四斗子道:“我的药往那里去了?”四斗子道:“何曾有甚药?”严贡生道:“方才我吃的不是药?分明放在船板上的。”那掌舵的道:“想是刚才船板上几片云片糕,那是老爷剩下不要的,小的大胆就吃了。” 严贡生道:“吃了?好贱的云片糕?你晓得我这里头是些甚么东西?” 掌舵的道:“云片糕不过是些瓜仁、核桃、洋糖、面粉做成的了,有甚么东西?”

严贡生发怒道:“放你的狗屁!我因素日有个晕病,费了几百两银子合了这一料药;是省里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了来的人参,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了来的黄连。你这奴才!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说的好容易!是云片糕!方才这几片,不要说值几十两银子?半夜里不见了枪头子——攮到贼肚里!只是我将来再发了晕病,却拿什么药来医?你这奴才,害我不浅!”叫四斗子开拜匣,写帖子。“送这奴才到汤老爷衙里去,先打他几十板子再讲!”

掌舵的吓了,陪著笑脸道:“小的刚才吃的甜甜的,不知道是药,还以为是云片糕!”严贡生道:“还说是云片糕!再说云片糕,先打你几个嘴巴!”说著,已把帖子写了,递给四斗子,四斗子慌忙走上岸去;那些搬行李的人帮船家拦著。

两只船上船家都慌了,一齐道:“严老爷,而今是他不是,不该错吃了严老爷的药;但他是个穷人,就是连船都卖了,也不能赔老爷这几十两银子。若是送到县里,他那里耽得住?如今只是求严老爷开开恩,高抬贵手,恕过他罢!” 严贡生越发恼得暴躁如雷。

搬行李的脚夫走过几个,到船上来,道:“这事原是你船上人不是。方才若不如是着紧的问严老爷要酒钱喜钱,严老爷已经上轿去了。都是你们拦住,那严老爷才查到这个药。如今自知理亏,还不过来向严老爷跟前磕头讨饶?难道你们不赔严老爷的药,严老爷还有些贴与你们不成?”

众人一齐捺着掌舵的,磕了几个头。严贡生转弯道:“既然你众人说情,我又喜事重重;且放著这奴才,再和他慢慢算帐,不怕他飞上天去!”骂毕,扬长上了轿。行李和小斯跟著,一哄去了。船家眼睁睁看著他走了。第六回

3.形形色色的假名士

最初热衷科举,碰壁之后,转而清高,毫无真才实学。类

三、类四公子、杜慎卿

他们故弄风雅,空虚做作,不学无术。明明是趋势之徒,却伪装不叩权门;明明是不学无术之徒,却故弄风雅。愚蠢自嘲,使人发笑,也使人憎恶之行经。

二、理想与希望

作者所肯定、赞颂的人物。分为二类: 士林中为数不多的贤者,市井小民(普通民众和“市井奇人”)。信守自身的人生原则。

理想人物:杜少卿、沈琼枝。杜少卿:

“品行、文章是当今第一人”,其身上寄托着作者理想。

“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眼里没有长官,又没有本家”,“做慷慨仗义之事”。巡抚荐举他入京作官,他装病不去。县令罢官无处安身,他请到他家住。他无视礼教,与妻子携手游山饮酒。他是具有个性理想的人物。沈琼枝: 新女性形象,她被骗为盐商宋为富作妾,不甘作小,私逃南京,靠刺绣、卖文为生,自食其力。“贤人”形象: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等所谓的“真儒”。多是杜少卿的朋友。迟衡山强调“礼乐兵农”,幻想用古礼古乐来挽救世道人心。

庄绍光无心仕途,专门闭户著书。他们修建和祭祀泰伯祠。在这类文人身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理想。

市井奇人:最后一回,塑造了四个自食其力,置身于功名富贵之外的人物:卖火纸筒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写字的季遐年,裁缝荆元。不受名教礼法约束,不受功名富贵羁绊,追求自由生活,表现出正常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

第三节 独特的讽刺艺术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tī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1.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写实结合起来,显示客观真实性。鲁迅:“讽刺的生命是真实。”

《儒林外史》在冷静、如实的叙述中,使人物自身的言行构成了讽刺。2.不同人物的讽刺程度不同,方式不同。“爱而知不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

对王惠、汤奉、严氏兄弟、王德、王仁等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无情揭露和严厉鞭挞。对马二先生讽刺其迂腐庸俗,迷信科举。肯定其不吝钱财,诚笃善良。对王玉辉、范进、匡超人都既有讽刺,又有同情。

3.借喜剧性情节,揭示悲剧性内容,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显示出作品讽刺的深刻性。严监生临死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毫无起色。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妇抱着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揩kāi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 不知赵氏说出甚么话来,且听下回分解。第五回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第六回

4.含蓄婉转,冷静自然,不动声色,婉而多讽。

①让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去否定自己的谎言,使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行为形成对照,将其卑鄙心理揭示出来,形成强烈讽刺效果。严贡生自夸

范进吃大虾元子。

严贡生道:“„„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 „„

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走了进来,望着他道:“老爷,家里请你回去!”严贡生道:“回去做甚么?”小厮3 道:“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严贡生道:“他要猪,拿钱来!”小厮道:“他说猪是他的。”严贡生道:“我知道了。你先去罢,我就来。”那小厮又不肯去。张、范二位道:“既然府上有事,老先生竟请回罢!”严贡生道:“二位老先生有所不知,这口猪原是舍下的。”才说得一句,听见锣响,一齐立起身来说道:“回衙了。” 第四回 汤知县再三谦让,奉坐吃茶。同静斋叙了些阔别的话,又把范进的文章称赞了一番,问道:“因何不去会试?”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也做两碗。

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著。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

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第四回)

②人情世态强烈对比,产生喜剧效果。如梅玖对周进的态度,胡屠户对范进。

③细节夸张描写,以揭示人物的真实面目。如严监生的死,再如胡屠户打范进的手隐隐作疼。“集诸碎锦,合为帖子”的结构 鲁迅说:“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闲斋老人:“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儒林外史序》),书中人物尽管众多(270多)但无松弛散乱之感。以儒林为中心,向四面辐射,构成一幅思想的图画。

蒋瑞藻:“长篇小说中,其完全白话之小说,予平生实未之见,其俗语、官语、文言较少者,似不得不推《儒林外史》为首屈一指。”(《小说考证拾遗》)

第四节 思考练习题: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下列两段情节至为关注:一为“马二先生游西湖”,《史略》节引原文评述道:“„„例如西湖之游,虽全无会心,颇杀风景,而茫茫然大嚼而归,迂儒之本色固在。”一为“范进吃大虾元子”,《史略》亦节引原文评道:“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词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试就此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以“马二先生游西湖”为例,谈谈这一人物性格深层的悲剧内涵。

2、以“范进吃大虾元子”为例,谈谈《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艺术。

篇2:儒林外史知识

儒林外史的知识点

1.《儒林外史》的作者是,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作品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小说,全书共回。它揭露了。

3.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

4.,元朝末年人,好读书、善画画,虽被赏识,但拒绝入朝为官。后隐居于会稽山中,以此自终。

5.在《儒林外史》中,足以和范进媲美,被科举制拨弄得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的人是。

6.,五河乡下人,是一个秀才,当了兴贩行的行头。因说假话,在虞华轩家饿了一顿肚子。

7.在《儒林外史》中, 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

8.,曾在娄家人头会事件中骗取娄式兄弟钱财。此后,他以张俊民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后被蓬公孙“看破了相”。

9.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他做妻。但后来却恩将仇报,撇下妻子。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竟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10.整书开首以“视功名如粪土”为引子“敷陈大义”,把历史上王冕追求功名的旧事一概不提,塑造了一个高人的形象。

11.《儒林外史》塑造了、等一批醉心于功名的八股学士

12.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的人是。

13.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刻守礼教纲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

14.《儒林外史》中以作者为原型塑造的正面人物是,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

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

第一,卓越的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以讽刺作为全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讽刺手法又表现出多样性,具有鲜明的独创性。这是此书的最主要特色。

首先,《儒林外史》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起来。作者“秉持公心,指摘时弊”(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物,不以主观偏见去阉割对象的丰富内容。小说中许多人物都有生活原型,如马纯上取材于冯粹中,杜慎卿取材于青然先生,杜少卿也是以吴敬梓自己为生活原型等。作者注意表现对象身上的喜剧性因素,又将之还原到生活之中。例如马二先生处处显示出可笑的喜剧性格。但他同时又富有同情心,慷慨仗义,他出资埋葬了假仙人洪憨仙,他送钱送衣资助流落他乡的匡超人。但是作者在写他的义举时,又揭示了他可鄙、可笑的一面。他出题目叫匡超人做八股文,嘱咐匡超人以文章举业为重,以争取功名富贵来荣宗耀祖,显亲扬名。又如,王玉辉是受封建礼教毒害很深的人,为了“青史留名”,他鼓励女儿殉节,在女儿死后,还“仰天大笑道:‘死得好!死得好!’”但到了大家送他女儿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却“转为心伤,辞了不肯来”。后来在苏州见到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他却又想起了他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出来”。作者通过他矛盾心情的揭露,掌握了人物复杂的性格,同时又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面目。

其次,《儒林外史》还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使这部书不仅成为一部儒林丑史,而且成为一部儒林痛史。吴敬梓善于“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他笔下的喜剧性人物都有某种悲剧性;如周进、范进都是出身社会最下层、为了生活而不得不挣扎着向上爬的悲喜剧人物。周进考了几十年,却连一个秀才也没考上,一直考到他胡子发白也仍然只是一个老童生,还受尽年青秀才梅玖的欺侮凌辱。最后,周进连一个赖以维持生计的私塾教师的职位也弄丢了,可以说是穷困潦倒之极。以至参观贡院时,见了号板痛器,“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当人们可怜他,要凑银子为他捐个监生时,他爬到地上磕了几个头,说:“劳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范进呢,几十年来一直考试不中,弄得全家缺吃少穿,还受尽岳父胡屠夫等人的欺凌漫骂,有一天他的梦想突然实现了,自然喜出望外,以致他的精神难以承受而发疯。范进发疯的状态和过程虽使人发笑,但更令人感到悲惨可怜。正因为吴敬梓给可笑注入了辛酸,给滑稽注入了哀愁和痛苦,更能发人深省。

再次,用夸张法和对照法将喜剧因素放大。

小说第五回写严监生之死,就是著名的例子。

再如范进与张静斋到高腰县打秋风,汤知县不在,只得暂住关帝庙。严贡生来拉关系,送来九个盘子,并且自夸说:“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正说着,他家的小厮来请他回去,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严贡生强圈别人猪的行动,否定了他自己“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的谎言,使人哑然失笑。

又如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杖,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悼念,显得一派庄严肃穆。但盐商方老大此时却正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这些仪仗,“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便一个一个往嘴里送。”形成奇怪地比照,崇高庄严也就在这对照中消解了。

第二,《儒林外史》提供了全新的叙事框架,采用淡化情节与白描手法反映真实的生活。

《儒林外史》排除了激烈的戏剧化的矛盾冲突,大力描写平平淡淡、细琐平常的生活,这一特色比同样是采用写实手法的《红楼梦》还要突出,如“马二先生游西湖”一节,只写他如何在西湖边拜宋徽宗字画、请仙问功名、吃面喝茶、看鸡鸭鱼肉、看女人等小事,便写出了他的迂儒本色。由于《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基本上不可能通过详细描写其一生经历,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所以,吴敬梓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用白描手法来速写和漫画人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儒林外史的小说主题

全书一开始就通过周进、范进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科举制度是怎样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以及士子们热衷科举不过是为了爬上统治阶级地位,升官发财,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一群考取科名的读书人,他们出仕则为贪官污吏,居乡则为土豪劣绅,从而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

篇3:儒林外史知识

张天翼说过:“吴敬梓的兴趣全不在故事本身, 而是在人物上, 只要借点事情把一个人物之为人写了出来, 就已经是交代清楚了, 以后他怎么样, 就不大去关心了”, “作者或许是简直无意于讲求什么结构”。 (1) 我很赞同他的说法。张天翼甚至认为“这种照着原本原样而老老实实映出了人生本相”的《儒林外史》“或者可以算是一种最高明的自然主义作品”。 (2) 也许正因为如此, 该书的结构也基本无精巧琢磨的痕迹。

在研究《儒林外史》的结构时, 我们可以联系到结构也很特殊的《茶馆》。曾广灿在《老舍研究纵览》中说:“《茶馆》在艺术结构上的‘单粒’、图卷画式的特殊性, 是不应当用习惯的传统的一个统一故事和人物命运贯穿始终的格式来加以否定的。” (3) 《茶馆》反映世态, 所采用的是单幅画卷联结起来的结构, 《儒林外史》的结构大体看来也差不多如此。胡适说:“《儒林外史》没有布局, 全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品连缀起来的。拆开来, 每段自成一篇;斗拢来, 可长至无穷。” (4) 但不同的是, 读完《茶馆》, 我们却可以有一个大概的印象。那么, 我们先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下二者的区别。

从标题来看, 《儒林外史》, 标明了它所记载的是一段历史, 写到了元末、明朝, 时间跨度极大, 这就注定了作者不能用单一的故事和几个人物的命运变迁来写作。而《茶馆》的标题则确定了其叙述有一个中心舞台———茶馆, 也就注定了其记载的不可能是过宽的社会层面。

从体裁上看, 《儒林外史》作为小说, 活动的人物范围就比《茶馆》要宽得多。《茶馆》则由于是话剧, 其活动的人物范围是限定了的。所以《茶馆》反映的社会人物层面就小于《儒林外史》所表现的。如果要表演, 《儒林外史》是没法上演的。

其次, 在陈文新等学者所著的《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一书中, 提到了《儒林外史》的叙述方式为“史化叙述”。史化叙述模式的作品, 具有历史演义的主要特征:一是它关注的不是某个具体人物的命运, 而是一个大的集团或阶层的命运, 因而人物繁多;二是它不是围绕某一个人物的命运展开情节, 因而整部作品充满插曲性的故事。 (5) 这种形式的小说是没有固定的主人公和情节的。

综上所述, 《儒林外史》由于地点变换较多、人物繁多且重复登台的频率较小, 所以其内部结构较松散。由于《茶馆》的人物和场景并不多换, 相比较, 《儒林外史》的章节结构便有脱节的危险。所以, 其便采用了一种钩连状的叙述方式。在上一节人物叙述完后钩连引出几个新人物, 随后跟随新人物带动场景的变换, 展开新的叙述。例如第二十回, 匡超人进京, 在船上结识牛布衣。随后叙述转向牛布衣, 牛布衣到芜湖客死在甘露庵, 庵中老和尚入殓牛布衣, 带出牛浦郎在甘露庵读书。随后老和尚进京, 线索中断, 转向牛浦郎盗诗冒名牛布衣, 赴扬州途上结识牛玉圃。由人物的变换带动场景的变换, 再由场景的变换又引出新的人物, 就这样辗转变换地写完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儒林外史》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小说不拘泥于一个规定地点和几个规定人物, 又避免了小说节与节之间的脱节, 并使小说叙述流畅自然。

再者, 由于《儒林外史》叙述的时间性, 使得其结构具有流线性, 绵延不断、跨度极大, 所以很难有一个完整的总结构去囊括全文。现在众多学者都认为其散漫的情节中仍有章法可循。如黄秉泽在《论儒林外史的长篇结构》中说:“除了楔子和尾声之处, 主体部分, 大致分为儒者, 名士, 贤豪, 恶俗四个段落”。“从第二回到第十七回是第一个段落, 主要写举业途中的三种人”。“从第十八回到第三十回是第二个段落, 主要写杭州, 扬州, 南京三批人士的庸俗无聊”。“从第三十一回到第四十三回是第三个段落, 主要是通过作者所设想的人物, 反映以礼乐兵农改革社会的理想无法实行”。“从第四十回到第五十回是第四个段落, 主要写社会的腐败庸俗, 从正面揭示社会的不可救药”。很多学者都在寻找吴敬梓行文时的思路以概括总体结构。《儒林外史》固然有着重描写的一些人物, 但是更多人物就是匆匆一现, 没有个完整的故事。例如, 第三回由周进进学引出范进中举。随后, 周进的叙述便退居第二位, 主要开始叙述范进。在第四回, 则由范进等人又引出严贡生, 严贡生的叙述又逐渐占主体, 引出吝啬鬼严监生。书中涉及的许多人物都只叙述了一小段生平。《茶馆》每一幕中虽然也有人物是活动一下就下场, 但是总体上《茶馆》的人物命运是有始有终的。而在《儒林外史》中, 有很多人物, 我们都无法了解其生平全部。由他们去分析, 《儒林外史》的结构只能概括出个大概。所以我认为, 《儒林外史》的人物活动重点是起推动情节的作用, 而不以构成结构为其主要作用。让形形色色的人物流水似地登上历史表演的舞台, 表演完后就不再关注, 任其自然流动而过, 这才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儒林外史》实际上是在带领我们去审视一个时期的社会风貌, 它的总体结构实际就是一个延伸的自然时间段。而在其内部叙述中, 则以钩连式的叙述方式保证了情节的不中断。其实在不注重主题的情况下, 用这种钩连状的叙述方式来写作, 完全可以表现完一个社会的全景乃至一段很长的历史风貌。只是这样的小说未免存在主题问题。《儒林外史》避免了这样的问题, 因为作者是有批判目的的。然而也正因为作者的思想性, 所以导致了我们都力图从小说的大致内容去分析其基本结构。近年来的不少学者考证出了书中许多人物的原型, 发现作者多以原型人物的行实来作叙述, 在李汉秋先生所著的《〈儒林外史〉研究》一书中, 甚至发现了小说中以作者自己为原型的杜少卿出现后, 小说的情节和作者的活动情况基本达到了一致。那么我们何尝不可以由此来猜想, 吴敬梓对于小说的总体结构, 就是抱以一种以时间为序的自然主义的态度呢。

我认为吴敬梓并未致力于结构太多的关注, 《儒林外史》就是一部自然主义的著作。其人物轮换的章节结构安排保证了小说的连贯, 而其随波逐流似的描述让人感觉犹如欣赏一幅社会风俗画, 绵长繁杂。

《儒林外史》的结构方式影响甚大, 胡适说:“这种一段一段没有总结构的小说体裁成就了近代讽刺小说的普通法式”。 (6) 书中的一章一节, 就是一个社会面的反映, 合并起来, 就是社会的全貌。我们甚至可以猜想, 后世小说要反映一段长而繁杂的社会风貌, 除此写作方式外, 似乎还没有什么更好的。《儒林外史》以时间为顺序, 以人物的流动带动场景的变换, 场景的变换带动人物流动的写作方式, 成功地开创了一个伟大的先例。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李汉秋著《〈儒林外史〉研究纵览》第77页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2]转引自李汉秋著《〈儒林外史〉研究纵览》第77页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3]曾广灿著《老舍研究纵览》第954页天津教育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

[4]《胡适文存二集》卷二, 第173页

[5]陈文新鲁小俊王同舟著《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第280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篇4:儒林外史(缩写)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世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

《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有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它可与意大利薄伽丘、西班牙赛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和英国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元朝末年,诸暨县乡村有一个农家子弟王冕,他从小替人放牛,勤奋好学,不仅画得一手好荷花,而且博览群书,很有才学。他不结交朋友,也不求取官爵,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甘心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明朝建国,实行八股取士制度,王冕叹道:这种取士之法订得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就会把那学问、道德、做官、退隐的准则都看得轻了。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运!王冕是反对八股,自甘清贫的“高人”,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像王冕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在王冕死后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间,文人们所走的都是醉心科举功名的歧路。

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未考上。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因触景生情,他一头撞在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几个商人见他可怜,凑了200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答各位!”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作朋友,连他教过的学堂,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位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过后不久,范进又去应考,中了举人。当时,范进一家正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吃。喜报传来,范进从集上被找回,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个耳光,才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后来,范进入京拜见周进,由周进荐引而中了进士,被任为山东学道。范进虽然凭着八股文发达了,但他所熟知的不过是四书五经。当别人提起北宋文豪苏轼时,他却以为是明朝的秀才,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科举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豢养了一批贪官污吏。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查问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出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和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怕。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上司考察他的政绩,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高要县知县汤奉,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禁杀耕牛的法令坚决执行,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父活活枷死,闹得群众鸣锣罢市。事发后,按察司不仅不处罚汤奉,反而将受害的回民问成“奸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如此“清廉”的知县,一年下来竟也搜刮了8删两银子。

官吏贪赃枉法,而在八股科举之下,土豪劣绅也恣意横行。举人出身的张静斋,是南海一霸。他勾通官府,巧取豪夺,为了霸占寺庙的田产,他唆使七八个流氓,诬陷和尚与妇女通奸,让和尚不明不白地吃了官司。高要县的监生严致和是一个贪婪的财主,家有十多万两银子的财产。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打发了管庄的仆人下乡,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他悭吝成性,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他的哥哥贡生严致中,更是横行乡里的恶棍。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科举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同时也毒害着整个社会。温州府乐清县的匡超人,他本是单纯朴实的农家子弟。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从此他更加刻苦,追求功名之心更加急迫。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祸他又重到杭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斗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不久,他的恩师李知县被平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被提拔考取了教习。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让原配妻子困死在家乡。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看也不肯去看一下。甚至对接济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也妄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科举既使人堕落,同时也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年过60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30多年来一直中不了举,但他却恪守礼教纲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又对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拦你?你就这样做罢。”8天以后,女儿穿着守孝的白色衣服,绝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但事过之后,当他女儿的灵牌被送人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倒反觉伤心。在家看见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离家外出散心。一路上,他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到了苏州虎丘,见船上一个穿白的妇人,竟一下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下来。

篇5:《儒林外史》书评

《儒林外史》是一部反映腐朽的封建制度下科举制对天下儒生的摧残与毒害的社会小说,作者吴敬梓从不同的侧面深刻剖析科举制度,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这部书反映出我国小说正从古典型向近代型发展,展露了近代现实主义的曙光,被誉为是社会小说的鼻祖。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天下文人欲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必须深究八股文与程朱理学,闭口不谈政治,只钻研于作规范文章,求取功名富贵,致使思想界万马齐喑。而儒林之士的科举之路亦是让人“含泪而笑”。

本书开篇就提到“功名富贵”四个字,在封建时代“功名富贵”是儒林文士围绕着旋转的轴心,而这四个字也正是本书的第一着眼点,“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作者借此深入,一此轴展开了一代文人生活的风俗画卷。

先是以周进,范进,马二先生等为代表的一批迂儒,他们都出身清寒,本来是纯朴善良的,但却深受腐朽的统治思想和朝廷功令的腐蚀毒害,成为令人痛心的可笑人物。如:周进到六十多岁还是个老童生,其他的秀才,举人奚落,侮辱,欺凌他,他强将苦水往肚里咽,不敢亵渎在神圣的科举制度中等级比自己高的人物。一辈子的苦楚,憋屈无处发泄,以致当他见到贡院的号板时不禁万念俱发,用头猛撞,嚎啕痛哭,满地打滚。作者把犀利的笔锋一直伸进他们最深的精神褶缝里去,以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揭示八股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腐朽的糟粕,它正在制造着愚昧和迂腐。

还有以娄三娄四公子为代表的无聊名士,举办各种各样的集会,他们装腔弄势,呼朋引类,用高雅的外表包裹猥琐,用无聊的忙碌点缀空虚。这些人貌似风雅,其实都是一些闲得发腻的纨绔子弟,搔首弄姿的斗方名士,骗吃骗喝的帮闲杂混。如:娄三娄四被张铁臂用一颗猪头骗走了五百两银子,结交的“隐士”权勿用竟是个奸拐僧尼的地棍!这些人自诩是地方名士,饱读诗书,其实都是些庸俗无能之辈。作者通过对他们言谈举止的精确刻画,让讽刺意味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不露声色以把讽刺对象的可笑,可鄙揭露得入木三分。

还有最可憎的是一批无耻的官绅。如:南昌太守王意,抱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箴言,疯狂掳掠钱财,搜刮百姓;贡生严致中强圈邻人的猪,坑骗乡里,讹诈船家,谋夺弟产,勾结官府,横行乡里,是每个毛孔都充满奸诈,作恶就像呼吸一样自然的劣绅典型。这些官绅是封建统治的墙脚和支柱,是儒林中最腐朽反动的一部分,他们的行径令人发指,他们的内心是黑暗的,残忍的,腐蚀的。他们自认为处于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任意欺压贫苦百姓,穷凶极恶,与盗匪无异。前三种都是儒林中的否定式人物,而作者在本书中亦写到一些肯定性的人物,他们能否给儒林带来新的生机呢?

一种是贤人,如:庄绍光,迟衡等,他们“胸无城府”,不汲汲于功名富贵,而是追求合理的道德操守和人格的自我完善。但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理想,他们努力经营泰伯祠的礼乐事业,企图以传统的礼乐来改善世道人心。但事实证明传统的思想文化无补于社会现实的满目疮痍,最后他们也是“风流云散”,泰伯祠也颓堕不堪。

另一种是奇人,他们对某些封建权威和礼俗提出大胆的挑战,要求冲破某些封建束缚,离经叛道。如:市井四奇人: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然而,即使是奇人,他们也还找不到社会更新,儒林解放的历史前途,而只能像魏晋名士那样,以纵逸肆情的人生态度,以违世抗俗的傲岸性格,在令人窒息的封建暗夜里左冲右突。

还有一种是下层人,他们只好返璞归真,到野老中鉴赏古风。如:王冕,牛老儿和卜老爹等,他们在田园尽享淳朴淡远的生活意趣。但这些毕竟是意趣古老的田园牧歌,听不到强烈的时代音符。

篇6:我读《儒林外史》

~-8-21 字数:1151“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一首词,也是个老生常谈,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首先引用了《儒林外史》第一回的开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儒林外史》所描绘的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人生追求功名利禄,古来有之。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曾经留下诗词,告诫世人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然而人们始终无法走出功名富贵的怪圈。吴敬梓却与众不同,它将当时社会的角落投射得一清二楚。吴敬梓是康、乾年间的名人,字敏轩,一字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历代显宦之家,十八岁中秀才,乾隆元年安徽巡抚荐应博学鸿词,他托病不就。生平著有《儒林外史》外,尚有《文木山房集》。《儒林外史》所表现的正是吴敬梓亲身所历所闻,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前曾经在课本里读过摘自第三回的节选《范进中举》,文中对于范进岳父——胡屠夫的描写是惟妙惟肖,在范进中举前后,胡屠夫的态度简直是天壤之别:“范进因没有盘缠,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些市侩之徒见风使舵、势利小人之形可见一斑。《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正如惺园退士所说,它“摹绘世故人情,真如铸鼎象物,魑魅魍魉,毕现尺幅;而复以数贤人砥柱中流,振兴世教。其写君子也,如睹道貌,如闻格言;其写小人也,窥其肺腑,描其声态,画图所不能到者,笔乃足以达之”。由于吴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所以才能把那个时代写深写透。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谑而不苛。在艺术结构上,它没有贯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阶段地展开,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是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其价值。社会在前进,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读了《儒林外史》,我不仅为其写实的风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画所折服,从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影响了我。

上一篇:小狗豆豆小学生作文400字下一篇:qq个性签名心情很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