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经验

2024-07-13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经验(精选15篇)

篇1:高一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经验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高一语文学习“三不要”

学习语文三“不要”

“不要一头扎在课本内”读报刊、看小说、听诗歌、看话剧、分析范文等,也是在学习语文。当然,课本应当首先学好,因为“课本是经过精选的一课之本”。

“不要一头扎在题海中”怎样有效地使用这些材料呢?林老师表示,要做精选过的练习题,认真查找丢分点,总结经验,让自己每做一套习题都有新的收获。不要做很多重复又无效的练习,那是无用功。

“不要一头扎在课堂里”不要闭门读书,要有活跃的思维,开阔的眼界。比如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社会采访可以提高写作能力;看一些经典话剧可以多了解文学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参加作文大赛、辩论大赛等能增强语文综合素质。

定计划,破难点

高中的语文学习不但要积累知识、掌握方法,还要训练思维、感悟哲理。林老师说,“高中的语文学习不能抱一切听从老师安排的想法,也不能恨不得上语文课就听笑话,‘高高兴兴听语文’,这样学语文是痴人说梦,实干加巧干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每位高一学生就要定好语文的学习计划。主要有以下内容:

1.高中三年内分阶段阅读9部名著和3部文化经典名著。

2.订阅一些有助于自己语文学习的课外书刊。

3.保存好作业本,三年内形成系统。

4.做好读书笔记,把自己平时看到的佳作精彩段积累下来。

5.永远把《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放在身边,有条件的还可以把《成语词典》和《古代汉语词典》放在书桌里。

另外,同学们要注意以下难点的突破:对现代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不要厌烦,要掌握方法,在每一道习题中总结解题思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上课要积极参与讨论,课外要加强鉴赏能力的培养;议论文的写作,从高一开始就要多看多练,并注意搜集材料,“有的报纸上文摘与议论版面如《广闻博见》《今日时评》等,里头有很多新鲜的素材,大家可以多搜集。”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成绩提升方法

高一是高中生新的开始,因此在学习各门功课的时候要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够对以后高考的复习有帮助,高一学生要学好语文知识,下面为大家带来高一语文学习方法和成绩提升方法,希望大家能够掌握。

俗话说“砍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掌握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将会助您轻松提高成绩!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指的是在长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重复或练习,逐渐养成并巩固下来的一些好的行为方式或动作倾向。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所以说,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使自己一辈子受益无穷。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养成这些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爱阅读的习惯,精读的习惯,默读的习惯,朗读的习惯,速读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用工具书的习惯,好问的习惯;记日记的习惯,写随笔的习惯,先构思再写作的习惯,自己修改文章的习惯,书写工整、美观的习惯,注意行款、格式的习惯;专心听话的习惯,有礼貌说话的习惯,与人文明交际、恰当表达和交流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集中精力上课的习惯,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自主探究的习惯,与人合作学习的习惯,随时留心学习语言的习惯……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所有方面和全部过程。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逐渐养成这些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

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它虽然不像别的学科那样能很快见效,但是只要你持之以恒,就能养成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收到显著的成效。比如阅读,我们阅读的多了,慢慢地就爱阅读了,会阅读了,阅读的感悟能力也就提高了;我们写作,经常写,就越写越爱写了,一天不写就会觉得不舒服,慢慢地写作水平也就提高了,还可能发表作品,品尝写作带来的乐趣;我们进行口语交际,经常练习,慢慢就会善于倾听,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得体的表达,懂得怎样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就强了;我们上课,我们学习,慢慢懂得了上课应该怎样集中精力,应该怎样抓住重点,了解了学习的有效方法。这些反复实践、反复积累、反复运用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我们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

所以说,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认真实践、长期历练、不断积累,才能逐渐养成。正像叶圣陶所说:“锻炼语文习惯要有恒心,随时随地当一件事做。正像矫正坐立的姿势一样,要随时随地坐得正立得正才可以养成坐得正立得正的习惯。”

一旦这些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养成了,你的语文能力就已经提高了,也就具备了较高的语文素养。而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会伴你奔向未来,迈向成功,成为你终身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和成绩提升方法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我们能够学会使用这些好的方法,从而使自己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篇2:高一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经验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

2.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

3.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50-200字。

很多家长、学生苦于不知道读什么,其实只要是名著都可以读。最起码可以趁着这个假期读读《红楼梦》,我们的孩子有几人完整地读过这部经典巨作呢?

第二,读中国古代优秀作品。根据20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新教材中古代优秀作品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而多数学生古诗文的阅读积累以及阅读能力是比较薄弱的。而且古诗文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语言能力相对也比较强。可以利用这个暑期阅读甚至是背诵一些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如优秀的古诗和《古文观止》、《史记》、明清小品文等。

第三,读时政新闻报刊。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原则中的第一条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其中明确提出“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德树人”、“以德为先”是当今我国教育的大势,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德”之首要就是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社会担当。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知晓国家的发展,胸中有天下,才能成大器。

很多学生不会写作文,为什么?因为没有足够的阅读。写作与阅读密不可分,读得多了,自然会得到一些写作的启示。

篇3:高一语文学习引导浅谈

关键词:引导,自主,计划,习惯

新的学期开始了, 新一届的学生走进高中的课堂, 需要应对许多新的问题, 所以我们需做以下引导。

一、初高中语法知识的衔接。

由于初中要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 初中语法知识不作为中考的内容, 在平时的教学中, 语法教学随意性大, 缺乏系统性;语法专项训练较少或根本没有。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课程目标 (阅读与鉴赏) ”中提出:“ (现代文)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 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 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同时, 也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词句含义, 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在语法知识标准上初中课标缺乏具体的铺垫, 高中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和提高。我在所教的两个班级做了这方面掌握情况的调查, 结果十分不理想, 学生不知什么是单句, 什么是复句, 更有甚者不知什么是名词、副词, 该充当什么成分, 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对此内容做进一步地讲解。

二、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 学生除了五本必修课外, 还要接触到很多选修教材, 内容增加, 难度加深, 知识点增多,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方面学生很难扩大自身的阅读量;另一方面, 这些必修和选修课程难以实现它们自身的功用。自然, 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难以提高, 课改的目的也就难以实现。因此有必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法, 如怎样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 怎样抓好基础知识, 怎样进行语段阅读, 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等。在此基础上, 老师可让学生自学, 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 勇于质疑问难, 然后抓住契机, 给以适当点拨。另外, 引导学生用好终身相伴的良师益友——字典和词典及现代化的学习工具——网络, 不必事事问老师, 积极主动地学习, 查询资料, 丰富自己的头脑。

三、引导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完备、周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走进高中, 学生接触到九门功课, 要处理很多的作业, 课业负担十分沉重, 所以学生应争分夺秒, 科学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当然制订学习计划必须将学习与其他各项活动统筹安排, 除了学习、吃饭、睡觉等项内容不可或缺外, 也应该把娱乐和锻炼考虑在内。另外, 也要给自己留一些与家人、朋友聊天的时间。制订计划要切合实际、重点突出、具有灵活性, 不能好高骛远, 平均用力, 也不能排得过满, 要留有余地, 以便应付突发情况。总之, 我们要劳逸结合, 要生活得健康、有规律。精力十足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以期取得优异的成绩,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养成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是助人成功的基石, 所以, 走进高中, 希望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比如, 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同学们在读书时, 遇上好的篇章、段落、句子乃至一个闪光的词语, 都要分门别类地记下来, 长期如此, 语言会变得丰富, 文笔会更加声色, 语言运用能力大有提高。当然, 学习语文, 也要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人们常说开卷有益, 又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广泛地阅读, 博采众长, 既能开阔视野, 陶冶情操, 又能丰富知识, 武装头脑。

在此, 我还要郑重地提到希望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 是学生学习语文及其他课程, 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要写好字并不难, 希望同学们每天抽出五分钟时间临帖, 高中三年, 坚持不懈, 终能出手不凡。当然, 规范地书写, 整洁地书面, 赏心悦目, 考试也相应地容易出成绩, 即便成绩不能尽如人意, 但好得书写, 终身受用。

五、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学生走进高中, 新课程改革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学习, 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很有必要。一节课、一单元学习结束, 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演绎, 思索知识点的必然联系, 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但在学生自行归纳、自行总结的过程中, 因其知识体系不完善, 甚至不具备, 我们老师要帮助学生, 给学生做示范, 培养学生对此的兴趣, 鼓励学生在暂时受挫时坚持下去, 并及时给以指导, 放手鼓励学生讨论、交流,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得到尽可能地发挥。学生有自己思考的时间, 有自行解决问题的机会, 有展示自我的平台, 他们自主交流、质疑问难, 进而就能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比如文言文定语后置句式, 有哪几种类型, 有哪些标志性的字词, 给学生以示范, 以保证再遇到与此有相同标志的语句, 学生能真正掌握, 能用现代汉语很顺畅准确地翻译出来。

篇4:高一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经验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习现状 思考 对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一线的语文老师越来越不知道怎样上课。面对大量的教材,广大的高一新生学习语文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笔者通过一学年的观察,发现高一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思想上不重视,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广大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一一学年即将结束,广大学生从考试的功利性出发,普遍认为学习文本没有用,因为考试不考。因而,他们认为文本可学可不学,学和不学一个样。

二、基础差,能力低,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

高一学生语文基础参差不齐,很多同学语文基础不扎实,连最基本的语法知识都不懂,理解能力普遍较低。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甚至还不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自然兴趣不浓,甚至影响周围的同学。

三、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很多同学课前不预习,课堂中不能随时动口、动手、动脑,不知道记课堂笔记,部分同学不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课后不知道温习已学过的内容。很少有同学制定一天、一周、一个月的学习计划。平时学习语文没有明确的任务目标,随意性很大。

四、课外阅读量太少,写作水平低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写作,一直到高一,不少学生不会写一篇基本的记叙文。很多同学的作文内容干瘪、枯燥、乏味,没有鲜活的素材。凸显他们的阅读量太少,积累的素材太少。

五、学业压力大,语文学习时间受限

高一学生要学习九门学科,时间紧,压力大,再加上有的学校强调语数外(其实只重视数学和英语),有的科目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得不到保证,甚至直接被挤掉。语文作业、课外阅读等只能在课内完成。

六、整个外部环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

江苏高考改革使许多学校只重视语数外的教学,有的学校甚至提出“学好语数外,高考不失败”的口号。在语数外三门学科中,语文的学习高耗低效,直接影响其它两门学科的学习,有的领导认为“语文上一分,其它两门下十分”,可见,在语数外三门中,领导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领导不重视,年级组不重视,自然教师也就放松要求,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可想而知。

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我的内心非常焦急,不禁要发出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的学生这样厌恶语文学习?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激发广大的学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呢?我想只有彻底改变我们的教学现状,才能改变学生们的学习现状。那么,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应该怎样去做呢?

一、加强学习,确实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作为一线语文老师一定要加强学习,除了要学习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外,更要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广泛地学习,课堂上要能够滔滔不绝,游刃有余。而许多一线老师上课时照本宣科,枯燥无味,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长此以往,学生将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加强备课,深挖教材,驾驭教材要做到得心应手

目前有部分教师,特别是少数的青年教师备课不充分,有的甚至是“火线”备课,匆匆忙忙走上讲台,由于对教材不熟悉,课堂中只能依赖“教学参考书”,“照葫芦画瓢”。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感兴趣?所以,所有语文老师面对新教材,都应该认真阅读,刻苦钻研,细细品味,备课时应查阅大量的资料,做到准备充分。只有这样,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沉着应对学生提出的一切问题。也才能让学生佩服、敬重你,产生学好语文的积极心态。

三、充满激情,以激情点燃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语文老师上课尤其要充满激情,以自己的情感去点燃学生的情感。上课切忌平铺直叙,缺乏生气、活力。对文本的分析,老师一定要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表现出来,不能将一篇优美的、富有感情的文章按照预设好的所谓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几个题目肢解开来教学。这样的教学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能是一知半解、挂一漏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

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要求改变灌输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代之而起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是,现在的课堂教学仍然有部分老师不放心、不愿也不敢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课堂中,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有的课堂看上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热热闹闹,但是,学生没有真正互动起来,没有真正有效地参与到课堂中去。所以,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必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教师要放下架子,变主体为主导;(2)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3)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说,学生能读的让学生读,学生能讨论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包办。

五、严格要求,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高一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老师必须严格要求。

(1)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2)严格把关书写,让学生写一手美观娟秀的字体;(3)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温习的良好习惯;(4)课堂上培养学生勤动口、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5)培养学生写日记、周记的习惯;(6)培养学生严谨的做题习惯;(7)培养学生积累的良好习惯。

当然,这些习惯非一朝一夕能养成,需要老师长期的严格的要求,不然,语文学习的阵地将会逐步丧失。

学生学习语文存在的问题还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止这几种,笔者提出的几点只是对平时教学实践的思考,可能有很多不当之处,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篇5:高一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攻略

两种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之类的)

多种表达方式:修辞(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动静结合、用典、虚实相生、烘托(正衬反衬)、渲染、欲扬先抑、反复吟咏、白描、列锦……

好了,其实考试就差不多考这些了,这些方法你最好能闭着眼数出来。如果你发现它用了,不管问没问,先答上手法,放在首位,你成功地骗了一分。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题目会怎么问?

1.……描写了怎样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遇到这个题目你就要开心死了,你需要先给一个大概的描述。比如:本诗描写了早春黎明时清新怡人的景色。(当然你可以有更多的形容词,建议精细筛选,每个形容词都要对应一句内容)然后再把原诗翻译一遍,不求非常精确,但求优美。

2.xx字用的好,为什么?

首先解释一下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实在不行组个词就好了。

看看有没有什么手法(说不定是拟人呢)。

然后再说,这个词描写出了什么场景?烘托出了什么氛围?表达出了什么情感?

如果没有氛围和情感的话,就不要答了,答题重点还是落在字的表达效果的,也希望大家看清题目问的是什么,不要一味地套手法+内容+情感的公式。

3.表达了什么情感?

这个要自己把握,相信一般高考题的情感还是会比较明确的。

在这里只做提醒,一首诗可能蕴含着多种情感,一定要注意逐句筛选,不要笼统的答一个就跑路。

4.开篇句子的作用?

结构上:总领全文,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这都是套话,你要背一些以防万一。

内容上:表达……

5.……的含义?

篇6:高一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经验

高一语文要学两本书:《语文》必修一和选修教材,这阶段的学习有如下特点:

一是课文篇幅很长。以文言文为例,进入高中后,像《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这样的长文很多;选修篇目,动辄六七千字。

思考一:面对长文,如何保证较多的预习和学习时间。

高中语文课时小紧张,任务较重。老师还要补充一些课外内容,比如文言文、整本阅读。篇目增加了,增加的篇目还得认真落实。

思考二:任务多了,学生如何自主落实相应内容。

高一各科,均有作业,轻重缓急,各各不同。一个人在理科题海中得意的时候,是很忘我的。在此情况下,他们忽视语文学科的存在也非常容易。

思考三:在获得实惠的同时,如何清醒地积蓄语文力量。

语文见效慢,像用中药。效力点点滴滴地显现,耐得住寂寞不?坐得下冷板凳不?在其他学科立竿见影、立马见效的时候,学生能不能坚持用药以待正果修成。

思考四:立竿见影和不见影,如何并重兼修?既关照短期利益又不放过长线投资。

在上面提出的高一语文学习的四点思考,供学生和家长参考。

最后,送高一学生一句话:

你对语文的重视程度,就是语文学科回报给你的具体分数。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三重糟糕境界

第一重糟糕境界:学生说“语文课堂好玩,压力不大”。

分析:这类学生可能有态度问题。在没有进行月考以前,学生感觉一般都挺好的。只要一考,就会明白自己该知道的不知道、该记住的没记住、该做好的没做好。

这种好感觉的学生,听课习惯和笔记习惯大都成问题。语文课堂紧跟老师的思路,不是轻松活儿,要思考力(当然,关注点在老师的一个笑话上,或表情包上,是相当轻松的)。语文老师的提示和板书,都应择其要在教科书上有所表示,这个笔记不全是为了记住一个具体知识。此外,这类好感觉学生对语文的定位也可能存在偏差,视其作副科了。

好感觉学生将会在有趣的玩乐中浪费时间,可能完全没有收获。

办法:落实规范,督促习惯。语文学习习惯良好的学生,任何时候都在进步。

第二重糟糕境界:学生说“作业多,读后感、摘抄篇幅大”。

分析:作业是语文学科教学效果的最基本保障,没有作业的教学理论上是无效的。语文科中的识记任务,都需要以作业的方式落实。读后感和摘抄是督促学生整本(或不得已而碎片化)阅读、积累素材的重要物理手段。这类作业,就是刚需。

感到作业重,可能是安排出了一些问题。

建议:学生走读,一定要直接回家,先做作业再玩耍(这是小学就应养成的习惯)。学生可备一个日程本,把当天的作业逐一记下,完成一项划掉一项。这样做一鼓作气,整合了时间,提高了作业质量。另外,还要有计划地安排作业顺序:先上交的先做,后上交的后做,分清缓急。

照上述办法做了,若还完不成,就要分析其他原因了。估计不是语文作业多了。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作业不如数、理、化、地、生那般刚性,按时下奉行的“欺软怕硬”法则,学生多数是在最后做语文。一旦没做完,语文科自然得咎。而事实是:老师催得最紧的作业,扬言如果不按时上交会怎么怎么地……这科作业布置得再多也不算多,因为最先去做,最后都完成了;老师催得不急的作业,布置得再少也多。语文可能就是中了这个枪。

家长们要正确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还有一个情况要引起注意。成绩优异的学生,从来没有完不成的作业,从不会感叹作业多。一般规则是,老师布置作业,多以中等学生为参照。部分学生完不成,也是正常情况。若经常如此,家长可以与老师进行沟通,妥善处理。

第三重糟糕境界:学生说“完全听不懂语文课,厌学厌师”。

分析:这是学生明显不适应语文老师及课堂的典型标志。

篇7:高一语文学习方法:提高语文成绩

1.作为高中生,应该多扩充自己的阅读量。只有阅读量达到了一定程度,语文成绩才会有明显的提高。

2.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就应该上课多听讲,因为老师的经验毕竟比你多,他概括出来的一些做题方法和一些结论是很重要的。

3.文言文方面,应该多积累一些文言常识。因为高中的考试中不乏有一些固定的文言常识在考试中占有挺大比重的。把这些记牢,可以保证不会低分。

4.想要提高语文成绩,作文是一个重头大戏。课余时间应该多积累一些作文素材,然后多练笔。只要坚持就能看到效果。

5.练就一手好字的语文就成功了一半,你的字体会影响评卷老师对你的评分。因此练成一手好字十分重要。

篇8:基于高一新生语文学习心态的思考

高一新生进入学校都带着一颗充满喜悦、充满着憧憬的心, 对自己的未来规划着美好的蓝图, 心中满载着豪言壮志, 但不久后渐渐地就露出了一些弊病, 至此学生的整体心态发生了变化, 美好的愿望被残酷的现实打败, 对未来的美好设想也被学习和生活上的不适变成了泡影, 美好的憧憬也不知被现实的困难打败后躲到哪里去了, 他们学习的天空顿时一片阴霾。心理素质的不同也造成他们对现实的不同态度, 对学生观察分析研究后, 我发现高一新生学习语文的心态有以下几种。

(一) 坦然勇敢地接受高中生活, 努力适应高中生活, 这些学

生的心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属于乐观派, 想办法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 往往是学习上的标兵, 成绩也一天比一天进步。如我所带的高一 (5) 、 (6) 两个班里就有不少这样的学生, 他们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一心扑在学习上, 若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有时会请教老师, 平时经常和同学讨论, 注意取长补短, 注重知识积累, 简言之, 他们对待学习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学就学个踏实。

(二) 想接受高中生活, 但一碰到难题就手忙脚乱, 不知如

何是好, 也想找办法解决, 但心神不定, 千头万绪, 又不知从何下手。这样的学生若心理素质好一些, 就会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找到努力的方向, 然后致力于所选目标, 成绩最后也会进步;若心理素质差, 就会在心神不定、手忙脚乱中掉队。

(三) 先接受高中生活, 在经历一系列的不顺 (如学习上、生活上) 后, 又放弃了高中生活, 整天无精打采, 无所事事;

作业不交, 或交了也是抄的;成天不是对同学有意见就是对老师有意见;心态不端正, 也无心学习, 一步跟不上就步步跟不上, 越来越对学习失去兴趣, 最后只能混日子, 过着痛苦而又艰涩的校园生活;在学校里老师找, 在家里父母唠叨, 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学校里学不下去, 也不想回家, 或不敢回家, 一是怕丢人, 二是怕吃苦。这样的学生走上社会最多能取得一时的成功, 却不能取得一世的成功。因为这样的学生遇到问题, 只是躲避, 而不是勇于解决问题。

对于这几种心理素质的学生, 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

我认为教师要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引导他们把心用于学习上, 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让他们认识到他们前面的学习之路充满希望, 这样他们才会充满热情, 心情舒畅, 热爱生活, 搞好语文学习。

具体应该怎样让他们回到热爱语文学习的道路上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做到以下两点。

(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现代人应该是文明的人, 有良好的习惯, 有奋发的精神, 有旺盛的求知欲, 有克服困难、锲而不舍的意志与毅力。这些素质均可以通过严格的语文训练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由于社会上的某些不良影响, 学生学习的粗疏与惰性、被动承受与浅尝辄止屡见不鲜, 因而培养良好的素质, 须从习惯的养成抓起,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学贵慎始, 没有规矩, 不能成方圆。读书、写字、说话、作文, 均要严格要求。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去读去写, 绝非一日之功, 这既是良好习惯的培养, 又是坚强意志的锻炼。让学生自己读书, 培养他们从阅读中发现问题、积极思维的习惯, 引导他们在阅读时做到口到、眼到、心到, 既可增强他们做学习上主人的意识, 又可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求知欲。

一些学生对语文的工具性, 对这个学科的特点, 对学习这门学科的规律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总希望一学就会, 一写就提高, 不理解积累有个过程, 急于求成、立竿见影是行不通的。因此, 教师要反复宣传语文学习积累与实践的重要和必要, 培养他们语文学习的韧性, 培养他们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育他们不因一次作文、一次考试失利而气馁, 也不因些微进步而骄傲, 要脚踏实地, 积词积句积文, 一步一个脚印, 在训练语文基本功的同时, 塑造做人的素质。

(二)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 入迷就钻得进去, 学习就会有成效。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 乐之, 就是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求知的欲望在胸中激荡, 以学为乐, 欲罢不能。

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兴趣绝不是架空地强调语文重要, 空道理要少讲, 因为空道理是苍白无力的。重要的是抓住学生的心理, 利用知识本身的力量, 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让他们由于认识了以前未知的东西而感到高兴与满足。

怎样激发兴趣呢?我们要抓住“新”、“趣”、“情”、“思”四个字进行。

1. 新。

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 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 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与变化, 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 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如果总是采用同一种或相仿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压抑。即使某一种教学方法比较好, 但如果在教学实践中使之程式化, 这种教法也就停滞了, 缺乏活泼的生命力。为此, 我们设计各种体裁的课文的教学, 要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学习课文的愿望和现有语文能力的情况出发, 采用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内容, 使每个专题、每个板块、每篇课文的学习都有新意、有新鲜感。

2. 趣。

课要有趣味性, 使学生迷恋。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里所说的“趣味”, 绝不是庸俗低级或故弄玄虚, 而是与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紧密相连。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对高一新生有巨大的吸引力, 了解并熟悉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渴求知识的心态, 紧扣课文的特点, 以知识的清泉浇灌, 学生往往就会被吸引, 沉浸在求知的氛围中。

3. 情。

自古至今, 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 常读常新, 就是因为笔墨中饱蘸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动而辞发, 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教学时我们就要充分注意和运用这个特点, 通过讲读的训练, 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 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使文章如出我之口, 如出我之心。

4. 思。

学习内容能激发学习兴趣, 而学生智力活动本身能激发学生更浓的兴趣。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中, 实用性和肤浅性虽占有一定的位置, 但由于他们的大脑功能进一步完善, 接触事物进一步广泛, 他们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和知识会产生探讨的愿望, 故而我们要高度重视他们“思”的锻炼和发展。

总之, 高一新生学习语文, 只要有语文老师的爱心陪伴, 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且学有兴趣, 那么他们就会学习情绪高涨, 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素质、能力、智力获得有效的培养和锻炼。

摘要:高一新生在语文学习中问题多多, 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把心用于学习上, 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认识到前面的学习之路充满希望, 这样他们才会充满热情, 心情舒畅, 热爱生活, 搞好语文学习。

篇9:高一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经验

【关键词】语文教育 学习习惯 朗读 书写

进入高三以来,考生对语文的关注会因其他学科复习的深入而越来越减弱,语文的地位也越来越尴尬(尤其是理科生),简直就是主科中的副科。他们能够用好课堂的时间就相当不错了,但复习的知识点多,提高课堂的效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也要依赖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而习惯的培养得从高一入手开始抓,那么如何在高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书写

每年的高考试卷中,都会有不少卷面因字迹潦草、涂改得难以辨认而影响阅卷老师的心情,尤其是作文,因此无形中就会被多扣几分。而书写规范、字迹工整、卷面整洁的试卷则会让人眼睛一亮,即使你的表述稍微欠佳,也会因为阅卷老师惜才而给出比实际水平高的分值。我们知道规范的书写不是一两天就练出来的,而且也不可能在学习任务重的高三才开始练习。因此从高一开始,有意识地要求学生每天临摹一定数量的钢笔字,及时表扬写得好的和有进步的同学。通过强化练习,学生的整体书写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并且逐渐养成了认真书写、卷面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朗读

作为文字学科,语感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在高考的复习中,有些试题完全可以通过语感而解决。例如文言文的断句,语感好的同学通读过去就可以正确作答;修改病句也可以凭语感排除一些选项。而朗读的培养,得要心、眼、口并用。通过从高一开始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将所朗读的内容理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三、积累

高三的复习中,有的同学由于高一、高二积累的知识太少,所以到高三感到无所适从。比如文言文的复习中,考纲要求的120个文言实词,很多考生不容易记住,即便记住了又容易遗忘。而文学常识、名句也更是如此。有的考生认为文学常识一共才6分,花的时间又多,但见效不明显,不如做对一个理综的选择题,因此他不想到高三才认真去记。还有的考生写作文时老是苦于没有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写作文就心烦。鉴于此,从高一就开始广泛、大量的积累方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尤其对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要求学生动笔默写;教材中的多音字的读音、易错字的字形,要求多写。这样即使有遗忘的地方,高三复习时也容易记住。作文的素材更是要靠高一开始的点滴积累。

四、良好的听课习惯

高三复习时,对课堂的听课质量要求更高。考生要做到专注的同时记好笔记。但是高三复习中上课的专注程度会因压力、长期的“抗战”产生的疲劳而难免下降,而课外考生用于语文的时间是很少的。如何提高课堂的利用效率是当务之急。当然一方面有赖于教师的高效指导,另一方面也对考生的听课习惯有较高的要求。在高一时,培养学生上课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的习惯,做到耳听、目视、心思相结合。同时认真记下相关的笔记,以便及时复习。

五、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

在高三的复习备考中,不少的考生会出现非知识性失误,比如审题不准,把题干中的要求看错,以致本可以做对的题却不能得分或不能得满分,造成过失性丢分。如果把题干中的关键词句找出来,就可能避免这样的丢分。如果没能做好选项在原文的位置的勾画,很容易出现失误。因此,从高一开始就培养学生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就是必要的。我们知道读书的过程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处理信息、再造信息的过程。在读书时,应该在书上圈点勾画,有疑问的地方打上问号,有同感的地方也可以写上几句。这样来读书,就能在长期坚持之后把书本知识和写作习惯逐渐吸收、转化为自己的学习习惯。

六、多练笔的习惯

作文一直是高考得分的“大户”,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叫高考的第七个学科,地位是如此重要。但作文水平不是通过一时半会的练习就可以提高,更得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练笔。所以从高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定时的、经常性的练习,这样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及时巩固、反思、搜集错题的习惯

高三的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更应注重对当堂知识及时反思、巩固、以便及时弥补。而大量的练题更是需要不断反思,尽量避免错过的试题一错再错。对于典型的错误更要及时摘抄。而这些习惯也都得从高一培养。

总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坚持不懈中养成的,没有耐心和恒心就无法收获成果的。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更是要注重从高一开始的习惯培养。

篇10:高一语文学习方法

这个习惯现在小学生还做得比较好,中学生就差多了,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习惯越差。高二、高三的学生你就很少听到他们自觉地放声朗读了。有早读课的地方,早读听到的基本是外语的朗读,而语文的朗读只在一种情况下出现,那就是有老师当面督促或是有课文背诵将要检查时,这种朗读带有明显的应付性。探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以为考试不考有声朗读,不必费劲地发出声音。

其实朗读自有好处。古人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

即终身作外行也。”这里说的是文言文的学习,那么现代文呢?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朗读可以“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他还说即使是自己写的作文,也要拿出来读,“才见出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流畅”。这就是说现代文的学习仍离不开朗读。

朗读与默看比,更容易让人身心俱入,专注集中。避开学习这个功利层面,朗读还能从美学的感受上产生心理的愉悦,体验出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预习新课的习惯。老师教新课前,学生一定要先预习,做到:

1、能流畅地读出课文;

2、围绕课后练习,做出基本思考;3、找出难懂的地方,准备质疑;4、可以根据课文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有了预习,才能提高听课效率,才能学得主动。

(三)记笔记的习惯

首先做好课堂笔记,老师讲的要点,一时还弄不懂的问题答案都要先记下,这将有助于自己课后复习理解和总结积累。其次做好读书的笔记,可以写在书上(自己的书),也可以写到笔记本上。可以是抄录的词语运用或美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的赏析点评。俗话说得好“好头脑子,不如懒笔头子”,有时听过、看过,却不如“记过”。笔记可以长自己的记性。

(四)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现代汉语辞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作为中学生这两本工具书应必备,条件好的还可以置办一些其他的工具书。遇到陌生的或模糊的字词,要勤查,不要想当然。例如高中语文课本《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一处:“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这里“龟”是个易读字,“龟裂片”一词,结合实物,虽带模糊,好像也能懂。如果放过去,错读产生了!查一下工具书就知道,这里“龟”有两个读音,前读“guī”后读“jūn”,又认识了一个古地名“龟池”的读音。俗话说“平时学习懒一懒,考试分数减一减”,你容易错的,也是考试容易考的,为什么不勤用工具书呢?

(五)思考和说话的习惯

课堂上,有的同学懒于思考,怕回答问题,总是等老师最后“真情告白”。有的同学虽然对答案有所知,却怕当众说话。口语训练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离不开交际,说话既可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又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一个经常在公众场合说话的人,其口头表达能力一定优于那些公众场合说话少的人,这也是“用进废退”的道理。农村中学的学生多不爱讲话,有的即使说话声音也小,语文课常处于沉闷状态,这是一定要改变的。

(六)课外阅读的习惯

要学好语文,仅靠《语文》书远远不够。像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比如规定一个高中生三年的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并开列了课外阅读的书目。高中语文教材还配备了《语文读本》给学生课外阅读。几年下来,我们发现不少学校、不少同学并未好好利用,基本上是处于放任式、束之高搁式。可以说,缺少课外阅读,很难形成语文的悟性。

(七)勤写勤练的习惯

多写,手不生疏;勤练,熟能生巧。完成课内作业后,适当做点课外练习,对于提高自己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大有补益的。

(八)整理积累的习惯

这是要求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知识,或是课堂笔记,又或是做错的题进行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库。比如,整理文言文“为”的读音:1、wéi①当动词用,②表被动,③句末语气词;2、wèi当介词,表示“为了”或“替”讲。经过总结整理,形成深刻的印象,形成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九)总结得失的习惯

一篇课文教学结束后,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一个专项训练结束后,一次作文评讲后,一次考试后,都要总结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失体会,这样可以巩固、强化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也可以借此来改正自己的错误,弥补其不足。

(十)书写清楚的习惯

凡是写给别人看的东西,都要养成书写清楚、文面整洁的习惯。让看的人一目了然,不能让人家难辨认,看得烦躁。中考阅卷、高考阅卷,书写马虎、文面不清的,都是吃亏的。

篇11:高一语文学习方法

2、多看新闻,多读作文。

这两点可以帮助你提高写作。

3、要“勤查”,就是遇到不会的就立马查字典/词典。

4、要“勤记”,语文老师讲课,不可能让你把它说的每一个都记下来,你要自己学会找重点,记下来。在不知不觉中,重要的知识就印在脑子里了。

5、阅读理解,作文。阅读理解是个很重要的板块,怎样做好是个问题。平常得多看书,看一些美文,像记叙文相信大家都能看懂,但是美文需要找感觉,有的时候看多了,你的感觉就会来了,当然,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在阅读时,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作文和阅读分不开,经常性的多做一些阅读,可以提高你的写作水平的,有的时候你甚至可以把你读过的好的句子直接运用到你的作文当中去,还有就是把你生活当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写下来,日记的形式也可以,总之在考试时,来源于生活的作文往往能打动考官。

6、包括字的识别,错句病句的识别,还有文学常识,课文句子之类的。这些就需要你背背就好。

 老师讲课时,说的文学常识,重点的要记,不重点的要有印象。

 不用拿出一小时,两小时单独学语文,在作文练习册后,给5~10分钟学

语文就好了,复习今天,预习明天。平时要利用点滴时间,如上下学,就可以默背一遍。

 可能一些老师会在课上将一些扩散题,根据老师的不同会有不同的题目

篇12:高一语文学习方法

高一语文学习:高中生高效率学习方法指导一

爱因斯坦有个成功的公式:A=X+Y+Z。

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劳动,Y代表正确方法,Z代表少说废话。

这个公式指明事业成功的三要素。

对于学业来说,成功也有三要素:学习成功=心理素质十学习方法十智能素质。

1、提高学习心理的素质

(1)学习的动机。

学习需要动机。

由于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产生的学习内驱力很重要。

有人有旺盛的求知欲,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正是如此,如升学、就业、兴趣、爱好、荣誉、地位、求知欲、事业、前途等都是。

我们要努力强化学习的动机,如树立远大理想;参加各种竞赛,挑战强者,激起学习欲望;看到自己学习成果而受鼓励,从而增强自信,经受挫折,要有不甘失败和屈辱的精神。

(2)学习的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效率有密切关系,可以从好奇心和求知欲中激发学习兴趣。

如物理的实验,化学的变化等,容易引起人的好奇和求知;培养对各门功课的兴趣。

往往是刻苦学习后,才发现知识的奥秘和用途,才提高学习成绩,所以一定要钻进“书海”去;把知识应用于实践,激发兴趣,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出问题时,那种成功感易激发学习兴趣。

(3)学习的情感、意志和态度。

将积极的情感同学习联系起来,防止消极情绪的滋生,可以促进学习。

善于控制自己,是学习意志力培养的关键。

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动,控制不需要的想法和情绪,可以使思想集中到学习上来,这点是尤为重要的。

通过阅读“高一语文学习:高中生高效率学习方法指导一”这篇文章,小编相信大家对高中语文的学习方法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希望大家学习轻松愉快!

篇13:高一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经验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重视“自主学习”这一教育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语文学习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确立了自主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自主学习势在必行,那么高中生能否有效地进行语文自主学习呢?笔者以为完全可以,理由有以下几点。

1. 高中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心理基础

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高中生,已经拥有较为系统的基础知识储备,认知心理也渐趋成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相应的选择鉴别、思考分析、概括总结等能力;高中生的社会心理已呈现出明显的主体性特征:有较强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都是展开自主学习的必要准备。

2. 高中生学习母语———汉语有特殊的优势

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先生认为,汉语偏重心理,略于形式;中国人学习汉语主要依靠主体的心理体验和对语言的直觉感受。语文素养更多是依靠学生主体的“悟得”与“习得”才能真正获得,高中学生经过连续、系统、全面的学习之后,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写作能力。加上汉语又是母语,这就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语文,包括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高中生语文学习的途径和资源极大丰富

自主学习要求有足够的可供选择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资源。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加大课本容量的同时,又配备了大容量的《读本》,成为课本的延伸、补充和扩展;一般高中都设有相当规模的图书馆、阅览室,并且都开设信息技术课,电脑里装着电子图书。此外,书店里还有数不胜数的各类出版物;高中学校还可以通过局域网与英特网相通,实现网上资源的共享。目前我国的高中,大多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齐备的教学资源,这些为自主学习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实施形式

在指导高中学生进行语文自主学习的实践时,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可以分别采用“完全自主式”和“非完全自主式”两种基本形式。

1. 完全自主式学习

所谓“完全自主式”,就是把某一内容的学习过程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随心所欲”。学习过程包括课题选定,搜集、筛选、整理相关资料,成果展示,效果评价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时,采用分组、分课题、相互协作的形式。学习活动前,教师要对这四个步骤作出引导与统一:选题必须与语文有关,并向全班公布;资料选用要尽量丰富全面,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成果展示选用课堂形式;效果评价采用“自评”和“他评”两种方式。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求助于教师的指导,因此,完全自主学习也并不是放任自流式,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尝试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

事实表明,当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回归于学习主体时,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思维广阔性以及敏锐的发现力是出乎教师意料的。比如,我校有个学生小组设计的《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语文学习》综合性学习,整堂课都在网上进行。小组六位同学轮番主持,随时调用网上信息,内容涉及网络符号语言、网络聊天语言、网名与时尚、网络作文抄袭等方面,最后是“网名联对”的课堂练习。实践说明:学生喜欢选取最贴近时尚,走在时代前沿的流行话题,然后不辞劳苦地找到话题和语文之间的关联点。大量信息的处理,强化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在接触、思考和整理的同时,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随处性和广泛性,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植。

让学生在教材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是完全自主学习的另一种方式。这些学习活动的内容来自课本,但是学习活动则完全由学生来自我安排。例如,《项链》被设计成多结局课本剧地引发了同学在此后一周的随笔上对此见仁见智,各抒己见;《雷雨》则被创造性地运用本地方言来表演,演出效果远远胜过看舞台剧或电影。

2. 非完全自主式学习

较之完全自主式学习,非完全自主式学习可以更为广泛地推行。这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师生互动中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这是一种综合了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自主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要改变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所陷入的耗时又乏味低效的怪圈,关键是要恢复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自主式阅读的基本理念恰好是:学生凭需要、兴趣,主动、独立地阅读。这种阅读境界的完全实现或许只能体现在课外阅读上,但课内的阅读教学也应该体现这种精神。结合课堂教学的特点,为适应自主学习的需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调整教学结构。

(1)多尊重学生的意愿。不拘泥于教师已制订好的教学计划。可以只拟定教学单元,不确定具体篇目,而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问题来选择,并借此让学生陈述理由或展开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阅读课堂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提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训练学生的发现能力与创新思考能力。

(3)大力强化“精读—略讲—讨论”和“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的教学思路,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教师力求“精讲”,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思考讨论留出时间和空间,引导和帮助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自主发展。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人是什么》时,本着哲学境界重在自悟的原则,让学生提出在文本阅读时所感触到的任何想法,并就近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有学生筛选出这样的问题:文中列举了爱因斯坦、哥德、康德、雨果和加缪等人关于“人是什么”的见解,前三位德国人的观点积极乐观,后两位法国人的观点有点悲观,这是巧合还是不同民族性格的必然?而一定的民族性格是否决定相应的国家行为?这个许多学生都感兴趣的问题,大家讨论和争辩了许久意见都不统一。答案究竟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能从历史、哲学、文学甚至自然科学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与阐释,表现出宽广的视野和强烈的探究精神。可见自主阅读教学能够成功地打开学生由此及彼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进一步自主学习的需求,并积极地介入主体的思想成长。当然,与此同时,自主学习也启迪了教师的思考,促使教学相长的真正达成。

三、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效果和应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实践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也需要和其他教学法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才能充分发挥效用。就自主学习本身来说,也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培养自主意识,加强学法指导

就自主学习而言,自主是一种意识,学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为;在自主意识的驱动下,学习才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学习才会有所提高、拓展和延伸,才能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教师要通过设情境、重激励、给机会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把握需要一个过程,好像久囚笼中的鸟儿,一旦放飞,却往往不敢飞或不会飞,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养成教育和方法指导。在自主学习教学实施的初期,要宏观调控好学习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才会变得积极主动、科学得法。

2. 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育的作用就是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由此可见,让学生感到安全与自由,是创造的两个基本条件。教师必须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民主、平等、宽松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开放、相互支持的课堂氛围,使他们在课堂上能思想解放、心灵自由,培养开放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3. 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

篇14:浅谈高一语文学习中的习惯养成

我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做了如下尝试:

一、积累的习惯

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告诫我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说的就是积累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作为高一新生,首先得做好知识积累。我认为积累的途径有两个:一是摘抄,二是背诵。

第一,摘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是作文的基础。素材的积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二是学过的课文内容,这是一个可观的材料库;三是课外阅读,包括书籍、报刊、影视等中发现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断、名言警句、哲理故事等。《读者》、《青年文摘》这两本杂志故事性较强,很多同学喜欢看,但是不能“过目就忘”,要把其中精彩的故事、文段摘抄出来。实践证明,摘抄是提高语言修养和作文水平得一个重要手段。慢慢地学生会受到感染,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然后会不经意间活跃在自己的文章中,既增加了语言的文采,又丰富了文章内容。

但需要注意的是要交给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以往也有一些学生问我,这个学期摘抄了两大本,怎么一到作文时,仍然感到无话可说呢?这原因可能是学生有“兵”而不会用“兵”,“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积累材料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在写文章时使用,所以始终要有用的意识。还有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十二分的珍贵,因此一定要摘抄有价值的,能够用得着的材料。最后,要求学生在摘抄时要在下面加上批注,提醒自己用在哪些观点之下,我觉得这个做法很经济,也很高效。

第二,背诵。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所有学生要不折不扣的背会,我亲自检查,一个都不遗漏。那些“钉子户”,就发动课代表和我一起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监督,直到背会为止。而且每篇课文背诵的时间都有限制,超过时间会受到惩罚,所以学生还是比较积极的。除此之外,我还找了一些课外的精彩语段或者是精炼深刻的段落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比如近年来感动中国的人物颁奖词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养成积累的习惯。

二、阅读的习惯

第一,诵读。诵读就是有声的读书。古代人把上学叫做“读书”,可以看出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对“读”的重视程度。今天许多学生语文素养差的根本原因就是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只重视去做各种模拟试题,而没有认真的进行过“诵读”的训练。但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形成恰恰是在诵读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教材上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要认真的诵读,除此之外“优化设计”中的文章也特别不错,我都是让学生拿来反复的诵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

有的同学可能认为高考不考诵读,诵读文章对考试没有意义。实际上,语文试卷中的许多题目,并不是凭理性的分析而是凭借较高的语言感受能力做出来的。有些选择题,学生做对了,但问其原因可能答不出来,这并不能说明他凭运气做对了,实际上是凭语感,正确的语感从何而来呢?从诵读中来。因此,我认为只做题不读书,对于提高语文能力来讲,是舍本逐末。

第二,精读。从形式上看,与诵读相比,精读是一种无声的读,即默读。从本质上看,他是伴随着思考、理解、概括、转化、吸收的研究性的、创造性的阅读,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对于精读来说,最关键的一条是在读中要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即发现问题,实际上有效的阅读,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阅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让学生学会精读,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三、写作的习惯

第一,抄写范文。作文水平较差,起点很低的同学,更要在抄写文章上下点功夫。我在摘抄范围上给学生做了规定:只摘抄优秀的议论文,为高考提前做好准备。如果有对这篇范文的评价就更好了,学生也一并抄下来,就知道阅卷老师都是从哪些方面来评判作文了。再有就是要坚持,如果每周抄一千字,那么一年下来呢?三年后呢?我相信学生的作文会有显著效果,这比看任何写作方法之类的书都管用,因为创作是从模仿开始的。

第二,勤于练笔。“曲不离口,拳不离口”,写文章也是如此。练习多了,就会熟能生巧,得心应手。经常写些生活片断、生活场景等,便于积累素材和技巧,或者及时记下自己的生活感受也是不错的方法。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些事情触动了心灵,使自己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就及时的将其记录下来。这些来自生活的思想,往往闪耀着个性的灵光,写进文章就会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四、认真书写的习惯

书写潦草,乱涂乱改,字迹难辩直接影响着内容的表达和阅卷教师的情绪,甚至因此而得低分。而整洁的卷面、端正的字体,本身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往往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学生每周都会上交来两页练字,我从开学来一直坚持到现在,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造一个给文章增色的文面。

以上是我几年来对高中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方面做的一点尝试。当然好习惯自然不止这些,还需要在教学中做有心人,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积累。另外,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定要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成绩。

篇15:高一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经验

对于总体战略我今天只讲三句话:

一、抓住各科的重点难点,主攻重难点。

二、突出主科,建立主科的高一知识框架。

三、在语数外以外的科目学习中按照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内心的热爱(高考改革后,综合科目自选)。

关于高一语文,我有以下建议:

一、重点学习文言文和古诗词。因为改革后传统文化的比重大大增加,因此一定要加大古文和诗词的学习。到底怎么学习呢?

1、记忆大纲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的用法。文言虚词是必考知识点,因此必须记准、记牢。最好把高中出现的文言文例句按不同的虚词(18个主要的)进行分类,以便考生掌握相关例句及其比较。

2、把文言文特殊句式进行归纳分类总结记忆。文言文特殊句式是古文翻译的考查热门,像“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3、多读文言文,最好分析15—30篇《古文观止》上的文章。自己分析《古文观止》上的文章难免要查古文字典、翻古文词典,虽然麻烦但是学生自己动手可以学到很多古文中细微的东西。对于古文的语序、表达习惯、文言虚词的习惯用法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些都是老师课上给不了你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谓“一分汗水一份收获”是永远没有错的。

4、诗词鉴赏要“立足课内,放眼课外”

诗词鉴赏不仅要掌握常见的意象和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要熟练掌握古诗词的专业术语,对于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特点及其共性了然于胸。在不同流派诗词共性的基础上再探究其个性。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合理的引导和巧妙地点拨。给学生一碗水,自己不是要有一桶水,而是要有一眼清泉常流的泉源,

二、现代文的学习由外入内,重视文章的内在结构及。

1、记忆现代文的知识结构和框架。

文章的作者在写作时总有自己的思路和表现方法。记忆课文的知识框架能够让学生高屋建瓴理解文章的宏观间架结构,明白作者的构思和行文思路。

2、分析现代文的感情或思想脉搏。

文字总是表情达意的,文章也是如此。不是表达一种感情就是传达一种思想。但是作者的感情或思想的表达是有脉络和线索的。学生要透过文字和作者对话,重要的是了解作者的感情或思想的变化脉搏,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文章的深刻含义,透过表层文字感受作者内心的力量,与作者对话,忧其忧,乐其乐,神鬼为之折服,天地为之变色。

3、结合时代背景推理作者的写作目的,文章的主旨大意。

作者写每一篇文章都有其写作目的,老师选一篇文章也有他的目的。学生不仅要自己分析文章,分析文章的作者。还要知道老师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目的是什么,老师考我们这篇文章目的是什么。这些不仅需要立足于文本分析,还要结合时代背景,结合作者的作品风格,甚至需要结合作者的生活习性。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还要运用严谨的逻辑推理,才能把隐藏在文字之后的信息疏导出来。有些人的文字是苍白的,有些人的文字却是力透纸背,如天之高远,蔚然而无际;如海之辽阔,苍茫而深邃。

上一篇:心理协会学期总结下一篇:第二十二讲 企业文化建设:如何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