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活应用论文

2024-06-21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共12篇)

篇1:数学生活应用论文

联系生活 应用实践数学应用题

1.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如果每小时行45千米,就要晚0.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0千米,就可提前0.5小时到达.问甲乙两地的距离及原计划行驶的时间.

2.小红、小乔买了一本习题集,利用暑假做习题.小红做了364道,小乔做了228道后剩下的题目正好是小红剩下的2倍,问此书共有多少习题?

3.父亲今年47岁,儿子今年20岁,问几年以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

4.一个植树小组去栽树,如果每人栽5棵,还剩下14棵树苗;如果每人栽7棵,就缺少4棵树苗.问这个小组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棵树苗?

5.甲、乙、丙三人现在的岁数的和是113岁,当甲的岁数是乙的岁数的一半时,丙是38岁,当乙的岁数是丙的岁数的一半时,甲是17岁,求乙的年龄.

6.甲、乙、丙、丁四人一共做了370个零件,如果把甲做的个数加10个,乙做的个数减去20个,丙做的个数乘以2,丁做的个数除以2,四人做的零件数就正好相等,那么乙实际做了多少个?

篇2:数学生活应用论文

一、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

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澜。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

第 1 页 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保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可亲可近的情境。

例如教学“比一比”通过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蓝猫邀请大家参观客厅来导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引导学生发现猫大哥客厅里的数学秘密,学生兴趣高涨。又如教学“统计”,借助媒体创设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并以此为线索展开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以上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如在学习“认位置”后,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

第 2 页

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后,问学生你准备统计什么?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一年级的小孩子正如他们在课堂上所说的那样,“我把我的书包分类清理好了”、“我学会了数数,上次家里来了好多客人,我就知道摆多少双筷子了”、“我学了加减法,就可以帮助妈妈上街买菜,不会算错钱了”,也就像家长说的那样,“我的孩子回家把他的玩具和他书包里的书都分类收拾好了,真不错!”“我的孩子现在都会自己看钟去上学了”。可见,新教材在培养学生数感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体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篇3:立足生活实际,探究数学应用

数学学科是一种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课程.数学教学不是单一的数一数,算一算,它是一种教育性的生活,包括“求真”的理性生活,也有“求美”的审美生活.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通过点拨和引导,通过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超越现有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走向一种更加美好的可能生活.

一、创设生活实际情境,架设数学通向生活的桥梁

巴班斯基指出:“只有在师生的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从而解决这些问题.

1. 提倡合作学习,在交流中体验生活

课改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数学中有些问题需要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到解决,为此,教师在对数学中个人认为有值得讨论的问题可以安排小组合作进行.但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把学习能力强的和学习能力差的搭配,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鼓励优秀生对学困生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

2. 重视探究学习,在探究中发现生活

在假期,我们指导同学们自己选题,写一篇数学小论文,参加温州市数学小论文的评选比赛.一名同学自己设计了表格,该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收集了大量不同时间段的电费计算,网上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并向电力部门咨询,写出了一篇很好的关于生活电费的小论文.在这个课题学习活动中,这名学生展现了自己的学习才能,体现了自己的学习个性,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他学习的自信心.这一活动使这名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发生了重大的转折,由原来的怕数学到现在的爱数学,由自卑到自信.重视课题学习能让每一名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学习个性,并且创造机会使他们适兴而学.根据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是应用到数学学科的考试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待学习数学学习的态度,尤其是随着年级升高,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作用是在数学学科的考试中,并且对数学的应用能力逐渐淡化,这样会降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弱化数学知识的进一步提高.

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应从传统教育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的观念中解放出来,真正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树立适合创造教育的新观念.

1. 关注身边生活细节,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只有灵活地运用现有知识,并以自己的方式接近生活实际,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提出问题,并能以全面的态度对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 夯实数学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还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把数学当成话题.“话题数学”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方法.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谈数学、说数学、多用数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平台呢?比如学校的地面,用的是正方形的地板砖,这时我们就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用方形的地砖,而不用其他形状的呢?同学们可能会说,可能是有空隙吧,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因为正方形的四个角之和正好是360度.那么我就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还能用其他的正多边形吗?这时,同学们可能就会提出,还能用正三角形或正六边形.通过这样的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也逐渐养成了用数学的意识.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外部操作活动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这种身边的事例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以及它在生产、生活中作用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策略

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归纳、类比、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实践能力,即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 摸清特征,张扬个性

关注个体差异性,提倡教学因材施教.美国学者汤姆林森在《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中指出:“差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要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和结果,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我们的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更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2. 问题诊断,有效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以考试为中心,而记忆再现型能否转化为创新应用型,是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实践应用的能力的关键.

以分数为标准、以升学率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机制,使学生要面临无数次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迫使学生一切依照标准答案,而不能有任何创造性发挥,结果学生得到的大多是一些未经消化的、不理解和不真实的知识.考试作为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虽然无可非议,但仅凭一次考试难以考查出学生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势必造成人才的委屈和浪费.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本领的增长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日积月累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学生在头脑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建模、类比、化归、数形合、分类讨论等等都需要的技能巧妙地渗透在教学之中.因此,今天的数学学习不仅是学生学习旅途中的一个驿站,更是指导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盏领航灯.

篇4:数学生活应用论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离不开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只有把课堂和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才能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自然结合,进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一、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教师应当把生活实践当作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活水,使数学教育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是从生活中来。

1、善于捕捉“生活现象”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如引入新课“概率统计”时,我有意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一个小青年,准备结婚却没有房子,于是拿出4000元来买彩票,说要来“搏一次”,他还说:“选彩票的数字,专挑那些前几次没有出现的或出现少的填上,赢的机会大。”结果被一位维持秩序的老伯劝阻了。那位老伯做得对吗?做的对。彩票中奖的可能性不到十万分之一,比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概率还要小。这样的教学,不但渗透了思想教育,更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2、联系生活背景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时,学生就越容易理解,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在上“利润问题”时,把原先设计的范例换掉,临时改为以家庭做鞋来引入:你们家是做什么生意的?学生纷纷回答,其中有学生回答:“做鞋生意”。此时,我以聊天的形式问:你家生意怎么样,是赚还是亏?于是有些学生回答“赚”,有些学生回答“亏”,我又问,你是怎样知道你家赚了多少钱?比如你家卖了100双鞋,一双鞋售价28元,而每双鞋成本为24元,则一双鞋赚了4元,共赚了400元。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利润问题”。我在亲切的闲谈中提出了“利润问题”,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既熟悉、自然,又新颖、亲切,消除了畏难情绪,并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产生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欲望。

3、寻找生活支点

开放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最佳途径。要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就要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有这样一道题材:商场内一个摊主在卖一件很漂亮的衣服,他在这件衣服下挂着“打九折”,如果让你去买。你打算怎样买?一位学生说:“我向他讨价还价,他说打九折,我还他八折。”老师扮作摊主跟他说:“成交!原价要100元,你该付多少钱?”大家忙着帮他算出要付80元。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去买,先问原价是多少?然后再讨价还价。”这位学生就精明多了,老师告诉她每件60元,让她买,她还要让原价再低点,于是我给她原价50元,让大家算出她该付的钱;还有的学生还了原价还折扣,有的提出既还原价,又还折扣,还还现价零钱部分。我分别让他们算出自己要付的现价。学生通过对具体活动的探究,思维不由自主地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浪花,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的解题方法。

二、让数学走进生活

在学完每一知识块内容后,如果教师鼓励学生把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自己设计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将会大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而且自然地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1、多方面的设计,增加应用情境

数学要走到生活中去,必须要让学生对各类问题产生兴趣,愿意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些平常在他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实例,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一课时,在学生已掌握了线段是直的并有两个端点的这两个特征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寻找身边的线段并总结出线段的另一个特征?学生很快答出。

生1:桌面上的四条边都是线段。

生2:椅子靠背也是线段。

生3:门、窗的边都是线段。

生4:国旗杆也是一条线段。

我接着提出问题:你们是根据什么条件找线段的?学生们并没有被难住,显示出了更强烈的表现欲望,争相回答。正当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时,我又提出“那你们有办法知道你所找出的线段的长度吗?”“如果所给的是一条很长的线段,可以量出它的长度吗?”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问题。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学会用带着问题的眼光洞察生活中的事物,从生活的事物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2、开设生活数学课,创适应用机会

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养成发现问题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动手、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我在上“投影(1)”课时,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的阳光下实地进行动手实验。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普遍很高,连平时一声不吭的几个内向学生也纷纷动手、动笔。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使封闭的书本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发展过程,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真正让学生亲近数学,让数学走近学生,将数学融入生活。

篇5:生活中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日记

今天,学完小数除以小数不好除,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后,爸爸给我出了两题(1)小李批发了13.6吨水果,他租了一辆载重量是4吨的卡车来运,他至少要几次才能全部运完?(2)兴旺服装店要做衣服,每套衣服用布2.4米,50米布可以做多少套这样的衣服?我一看到题目就迅速用四舍五入法将把这两题解决了:(1)13.6÷4=3.4(次)3.4次≈3次(2)50÷2.4=20.8(套)20.8套≈21套心想:这太简单了,不就是要求近似数吗?我迅速将答案告诉爸爸,爸爸笑着对我说:真的是这样吗?我疑惑地看着爸爸,再看看自己的答案,百思不得其解。

这时爸爸说:你做题时要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这样做对不对?这两题都不能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数,第一题剩下的0.4是扔掉呢?还是再运一次?第二题剩下的0.8够不够做一套呢?我听后恍然大悟,原来做题目要联系实际,不能学习了四舍五入法就形成了定向思维。像运货,装油等等类型的题目在取近似数时,不管小数点后面是几都要向个位进一;像做衣服,做家具等等类型的题目在取近似数时,不管小数点后面是几都不向个位进一。

篇6:数学生活应用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法的灵活运用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复杂深奥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更易于学生的理解,情境教学法正是如此。通过与老师的互动,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找到乐趣。这种方法有效地让学生把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使得学生更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得到很大提升。数学并不仅限于数字方面的学术探究,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充斥着数学的痕迹。相比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活跃,贴切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情境中的数学知识,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完成各自的任务,这样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亦得到充分的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让学生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数学在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的认知,使学生充分重视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二、深化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落实

要想情境教学法发挥充分的作用,需要采用合理的运用方式,深化落实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从生活中导入情境,在小学生眼里,生活是美好而富有情趣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有趣的生活场景相结合,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认知规律相符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升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水平。例如在教授基础的数学减法运算时,老师可以导入这样的生活情境:老师给同学们剪了十朵大红花,给了A组同学3朵,B组同学4朵,剩余的放在袋子里,问同学们剩下的大红花的数量,并将大红花奖励给最先答对的几位同学。毫无疑问,同学们会竞相举手说出答案,获得大红花。此处,分大红花这一情境,完全能充分抓住低年级的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得到大红花的开心中同时学习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升华情境。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到必需的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水平,还要培养完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因此,老师可以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升华生活内容,添加一些较现实更高的生活情境。情境归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地在生活中应用,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就会了解数学的用途之广,作用之显著,因而更加渴求对更多数学知识的学习。所以,目的明确地回归生活,是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一点。例如,在教授乘法运算的知识时,老师可以给五名学生分别发2支铅笔,问同学们这五名学生一共得到的铅笔数量,进而再提出诸如“班里共30人,每人发2个笔记本,共需买多少笔记本”一类的问题,如此一来,就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应用于现实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拓展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范畴

篇7:数学生活应用论文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学习心得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校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创设应用情景,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积累生活实践。如为了上好“归一应用题”,课题组组织学生进行了分组调查,有的小组到我们云和的玩具厂,了解一周内全车间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有的小组到超市,了解商品的价格。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素材,并让学生自己编成题目时,学生觉得非常亲切,对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十分感兴趣,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用数学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如在学习步测和目测时组织学生到操场用眼睛目测估计,再用步测检验。天天上学估算一下从校到家有多少距离,到校需多少时间,以怎样的速度走以免迟到。这样,让学生有亲身体验,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篇8:数学生活应用论文

一、带领学生去现实生活中领悟数学知识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有它的透明具体性, 也有它的隐秘抽象性, 因此, 数学教学, 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 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才能使隐秘抽象的问题透明具体化。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该从生活现实出发, 从学生的求知兴趣与欲望角度出发,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中的数学有机结合起来,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从而有效去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 同时提升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认识,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 在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 我先给学生讲“日出日落”的故事:“每天早上当你起床面向东方时, 总能看到太阳从那升起, 下午当你面向西方时, 总能看到太阳从那落下, 只要天空没有乌云遮盖, 天天如此, 月月如此, 年年如此……”通过这一自然现象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 再举出另一“一周内时间循环”事例, “周一至周日”的不断重复轮流, 引出“循环”的概念,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感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与定律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提炼出来的, 因此, 概念、法则、定律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现实中找到相应的实例, 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进行概括提炼, 并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 在教学“解决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第二单元) 内容时, 要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值, 学生似乎不是很理解。为此, 我在教学前, 准备了一些剪纸工具和材料,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剪纸比赛, 用一张大纸, 剪若干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片, 结果剪到最后发现还剩下一些纸, 无论如何都不够再剪出一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片了, 剩下部分只能舍去, 让学生亲身感受“去尾法”的存在。又如, 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 有这样一题:121-98=121-100+2, 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2难以理解。我便设计了一个“超市购物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我们经常会带着孩子去逛超市, 当购物完毕准备付款时, 营业员说应付98元, 这时口袋里有121元 (一张100元、一张20元、一张1元的) , 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 (应把121元减去100元) , 营业员找回2元 (也就是口袋里又多了2元, 应加上2元) 。所以, 多减去的2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 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 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 (简便运算的方法) , 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让数学回到生活,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必要的, 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二、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积极回归于自己的现实生活

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生活。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到的知识也只有经常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 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1.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教学了某项数学知识后, 可以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情境。例如, 在学习了一些“数学广角”后, 教师可出示一张景点游览图, 让学生设计一张用时最短、科学合理的游览路线图, 不让其走重复路, 又不遗漏景点, 从而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 要掌握其最佳数学方法才能最省时、效率高。

2.结合生活实际, 进行强化联系, 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 在教学了平行四边形的易变形后, 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平行四边形的易变形特点;学习了圆的知识, 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 其他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

3.多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 提升学生运用知识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知识从实践中提取, 又指导于实践。在我们平时教学中往往看到由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 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 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在学习了千克、克的认识以及如何进行称重之后, 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 称自己体重、称一枚硬币重量等, 通过上述活动, 加深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巩固用天平秤等计重器材称物体重量的方法, 同时, 学生获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 头脑中形成了一些常识性概念。在这个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称重的能力,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又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完成了生活中的一些活动。

带着心灵去生活中感悟数学, 带着知识到实际中指导生活, 不断增进学生对学习数学、体会生活的乐趣———让生活与数学联系得更紧密!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 又广泛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 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让学到的数学知识回归于学生生活, 应用于生活, 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篇9:数学生活应用论文

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单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更多的是要靠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和学习,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时,教师应尽可能地把数学的学习方式带入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的实际应用,从中找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其中,合理地记录数学日记是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记录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这样就让学生在不断地记录和练习中逐渐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在生活中搜集数学信息,并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在“日记簿”中记录应用数学知识的情况与发现的问题,并向同学汇报交流,这个时候是学生们最“心花怒放”的时候,大家踊跃发言,思维产生碰撞。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们对数学学习不再感到厌倦,从而更有兴趣去主动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数学知识。

二、鼓励学生用数学的方式思考实际问题,领悟数学应用价值

许多人都觉得数学既难又枯燥,这是对数学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对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方面更是缺乏应有的认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的影子,许多方面都需要应用到数学知识,通过应用数学知识,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更有条理,更有规律。就如,有关“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学生都不理解其真正的用途在哪里,学的时候都带着“学这些能干什么”的疑问,会认为这些知识在生活中并没有多大的用处。其实不然,“统计与概率”和人们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人们在记录生产的数量和规格等方面用到最多的便是这部分的知识。学生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这样才能够更深刻地学习到数学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只注重书本上的知识点,还要以点概面,设法列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启发学生用数学方式来思考这些实际问题,让他们更深刻地了解到数学的具体应用,领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以圆的相关知识学习为例,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教师问学生:“下水道的盖子选择方的还是圆的?”教师问完后,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有的认为“圆形的外形更好看”,有的则认为“圆形的更省材料”。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们自行讨论,各自都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并解释自己的想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学生们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后,学生给出了相应的答案:“下水道的盖子之所以多选择圆的,那是因为圆的物体比方的物体更加牢固,而且不容易掉落。”之后教师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把学校的“石龟喷泉”水池的面积计算出来,在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计算的结果。”并谈一谈“自己是怎样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有的学生说:“先测量出水池的直径(移动绳子至最長处)是5米,根据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出结果。”有的学生说:“先用皮尺丈量喷泉水池圆的周长,再通过计算求出圆的半径,最后计算出‘石龟喷泉水池的面积。”通过让学生们自主思考,合作参与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数学策略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一直都是基础教育的难点所在,许多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很是片面,他们认为数学很难学、不好学,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有效学习数学的方法。要结合生活的实例运用数学策略解决现实问题,来使学生对数学有个新的认识,即从生活中应用数学,让数学回归实际生活。这样,数学的学习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

例如,在学习“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时,教师先呈现一幅图片:两位小朋友摘香蕉,小红摘了4只香蕉,小明摘了7只香蕉。先让学生找出图中有关解决问题的数学信息。并根据相应的信息提出一些对应的问题。紧接着,教师让学生变化原题条件引出新的问题:小红摘4只香蕉,小明多摘了3只,他们一共摘了几只香蕉?问题刚一呈现学生便表述答案10只(或7只)。教师的教学活动并未简单结束,而是继续让学生画图看一看、想一想,前后桌互相交流一下,沟通“图”与“算式”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中间问题”引发思考,从“中间问题”上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加以解决。学生依靠自己的理解来分析“中间问题”,从而把握住知识的关键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分析推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发利用本土教学资源,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本土资源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在其中学生能够轻松地获得相应的数学资源。充分利用本土教学资源能更好地应用、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自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散步玩数学——工博馆步道》是一本来自台湾的数学教学读物,书中介绍以科学工艺博物馆的场地为题材设计出来的“数学挑战活动”。数学步道的应用其实就是在一个轻松的生活环境中,让学生能够以周围的环境实物为素材,从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并以此提出问题,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借此,让人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或“数学可以是散步时的游戏”的趣味。学生不会感到上数学课无趣无味,而是觉得“数学真的很好玩”。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把自己学校的各个角落拍成照片整合改编成数学教学素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要把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点融入课堂,或者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数学知识。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能锻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篇10:数学生活应用论文

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特别是现在和将来,高新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高科技商品进入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没有很好的数学知识,不会准确地去操作运用,就会造成严重的事故发生。如果没有很好的数学基础,不去使用先进的产品,那你永远停留在原始的生活中。

篇11:数学生活应用论文

又值三月,春天的脚步已经走近,正是出门踏青感受自然界的无限风光的时节。而与此同时,女生节、妇女节等三月份的节日又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女性这个群体在我们社会中的地位,时代的改变已经打破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当今社会中,女性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巾帼不让须眉,这句话出现的频率也是越来越高了。本系统计Q1041班、Q1141班团组织生活开展情况如下。

统计Q1141班本月团组织生活的主题是: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以集体户外活动的形式举行。旨在加强支部的凝聚力,为支部建设及支部工作的开展打造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与氛围。并引领同学们亲近自然感悟自然,在大自然中体会到生命意义,也树立保护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主义情怀。活动在前期策划上充分考虑了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并做好了相应的对策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意在在保护好全体同学安全的前提下以更加生动灵动的形式开展团组织生活。

篇12:数学生活应用论文

贴近生活,体验数学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案例

旧县游墩小学陈忠伟

国家《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这就说明:数学教学空间是不能只局限于书本里知识,数学知识应该来源于生活实际,而且学生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有自己的生活背景,这中间就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再从现实中学数学、做数学,让数学知识不断积累、不断提高,使他们体验到数学的成功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片断1】

▲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好多应用题(板书:应用题),这些应用题记录的是我的学生杨美芳在星期天“当家”的事,(学生愣了:“当家”的事跟数学有什么关系呢?)

师:杨美芳同学是从数学的角度观察记录“当家”的每件事情,你们想看吗?(学生兴趣很足)

师:老师要求你们边看边动脑,看谁的收获大。

出示:因为是弟弟同学的生日,杨美芳拿了80元零用钱给弟弟买了6朵鲜花,每朵2.5元,还有一盒蛋糕。问多少元一盒?

师:谁能把自己的解法说一说?

生:用算术方法解,数量关系是:一共的钱-6朵花的钱=蛋糕的钱

师:还有其他解法吗?

生:我用方程解。

师:怎样列方程来解呢?一边揭示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生:我的数量关系是: 6朵花的钱+蛋糕的钱=一共的钱

师:你设什么为X呢?

生继续回答:解设:设蛋糕的钱为X元。

师板书学生的解法:6×2.5+X=20

15+X=20

X=5

师:这个问题同学已经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来解答了,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用方程方法来解答,你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生:蛋糕的钱+6朵花的钱=一共的钱

一共的钱-蛋糕的钱=6朵花的钱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X=6×2.5

X=20-15

X=5

师:一道题用两种方法解答,如果结果相等,说明解答对了,这也是一种验算应用题的方法。

师:你认为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步骤是什么?

生:理解题意,找出等量关系,设未知数为X,再列方程解答。

…… ………

反思: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知识还要回归生活。我在课堂中尽可能让学生感到学习内容就是我们身边的事物,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与自己息息相关。我选择了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情境以“当家”中的购物用钱、找钱等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尝试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片断2】

…………

出示:杨美芳同学拿了爸爸给她当家的100元钱,去买早点,结果买了6个大油包,还剩91元,每个油包多少钱?

①指名读题小组交流讨论: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②指名回答

小组1回答:当家的钱-用去的钱=剩下的钱

小组2回答:6个包子的钱+还剩的钱=原来的钱)

③找到数量关系后,设什么为x?

学生1针对一种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教师板书

师: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解答吗?

学生2的作业投影

出示:美芳同学想,妈妈平时最喜欢喝可乐了,对,就买可乐吧,每瓶可乐2.5元,付出30元,找回12.5元,能买多少瓶可乐呢?

读题后,独立思考找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最快的同学板演,学生A:根据“用去的钱+找回的钱=付出的钱”这个数量关系解答,学生B:根据“付出的钱-用去的钱=找回的钱”来解答的)再指名板演的同学讲解题的思考方法。

师问:你还有不同方法吗?

学生C的作业投影

…… ……

反思:

现代的数学教育观认为,每个学生都可以学数学,不同的学生要学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数学。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才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用统一的模式要求所有的学生。为此,我打破数学教学中的常规,把数学教学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采取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和竞赛学习的方式,面向全体,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片断3】

…………

三、竞赛练习回顾总结

1、小组竞赛:我买了好多小菜,其中青菜最便宜,每千克0.8元,我付出5 元,找回3.4元。你猜我买了多少千克青菜?

独立思考解答看哪组同学又对又快,而且准确。反馈结果是第三组准确率最高。

2、男女竞赛:我买来3袋面粉包饺子,用去1.2千克,还剩0.3千克,每袋面粉多少千克?

反馈结果:男生有14人做对,女生有12人做对,男生获胜。

3、回顾题:这时,爸爸捧回2束同样朵数的鲜花,与我买的鲜花加起来共有20朵。爸爸捧回的鲜花平均每束有多少朵?

先让学生读题。

师: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1问“我买的鲜花”是多少?

学生2急着回答“是6朵”。

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2继续回答:李茹的第一事就是给妈妈买了6朵鲜花。

师:你真聪明。

然后小组讨论找到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独立思考列出方程,最后反馈。

学生A回答第1种的解法:爸爸买的鲜花+我买的鲜花=一共的鲜花,学生B回答第2种的解法:一共的鲜花-爸爸买的鲜花=我买的鲜花。

4、归纳解题步骤:先让学生归纳,再回顾课本。

5.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

四.开放练习发展思维

准备好中餐,我数了数剩下的钱,还有46元,就去买水果,看见苹果每千克5元,梨头每千克4元,橘子每千克3元,除了买水果外,还要剩下18元钱买生日蛋糕,我应该买些什么水果好呢?

①让学生同桌讨论

②反馈(有的都买苹果、有的都买梨、有的买橘子梨……)

…………

【课后反思】

很多发达国家都比较注重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而目前国内这方面的意识是比较弱的。很多学生连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都不具备,又谈何自强自立?所以学生自立能力的培养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本节课的设计目的就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但能在学习上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在生活上能从小培养他们当家做主,适应社会,使他们品学皆优。

总之,本课教学的设计着力体现“生活数学”的意识,打破课本知识内容偏、旧远离儿童的生活实际,缺乏直观性和趣味性的现状,将数学的学习置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

一、在“当家”中学好数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节课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这个开门炮的打响,改变传统教学中应用题教学一课一例,题材呆板,枯燥等等问题,把

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社会,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更好地接触数学现实,培养数学头脑。

2、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获取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堂课都环绕着一个“当家”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结合教学内容,灵活编题,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学会数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第三个环节的第②题中“我买的鲜花”这个条件的出现,让学生把“当家”的事有个整体的认识,起到“前呼后应”的作用,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最后一个“开放练习发展思维”这个环节的安排,不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巩固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而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突破了难点。

二、在“当家”中用活数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1、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孩子未来的工作、生活乃至孩子的一生,自主自立能力比读书、成绩更重要,它是孩子成长中最基本的素质。“准备好中餐,我数了数剩下的钱,还有46元,就去买水果。”这个环节课堂上的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提供具有一定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的生活情境,给学生的求异思维创设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

2、本课的教学还让学生从小学会尊敬长辈,学会理财,学会当家作主。只有早放手才能早独创,只有早当家才能早成熟,只有在当家做主的实践中才能促使学生主体性发展,锻炼未来的“当家人”。

上一篇: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下一篇:六年级机会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