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2024-07-27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通用6篇)

篇1: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一、指导思想

1、坚持推进新的课程改革,贯彻新的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地理3”是在“地理1、2”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学生探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在实践中的运用。

2、坚持实用性和针对性原则,在把握高考的命题方向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学生成绩和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依据进行教学和测评,力求让学生满意。

二、基本情况

学生经过高一的地理学习,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基本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基础明显偏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纪律较差,教学难度增大。一个班级内部,仅少部分同学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较高,多数同学感到学习困难较大。

二、教学任务

1、通过认识区域的差异,让学生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2、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3、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主要措施

1、认真研读课标,在吃透课标的基础上认真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知识、备方法)

2、充分运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3、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三、活动安排

1、要提高学生对课堂时空的使用效率,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义和看法。

2、要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既要考虑到发挥好学生的作用,更要照顾到后进生的参与和提高,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自主地参与学习,并学有所得。

3、地理教学要加强训练,提高地理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篇2: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

1、坚持推进新的课程改革,贯彻新的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地理3”是在“地理1、2”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学生探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在实践中的运用。

2、坚持实用性和针对性原则,在把握高考的命题方向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学生成绩和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依据进行教学和测评,力求让学生满意。

二、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有十二个班级,其中文科班三个,理科班是九个。我所任课的班级一共是九个理科班,由于本学期高二年级地理

学业水平考试,这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地理必修三(湘教版版),按课标要求,学校每周安排理科1课时,内容多时间紧,高质高效完成任务成为一大难题。现在把工作计划安排如下:

三、教学任务

1、通过认识区域的差异,让学生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2、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3、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工作计划

1、组织认真学习。学习是一切事物前进的动力。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更新思想、改进方法,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投入新学期教学。

2、认真实施低重心教学。本着学校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的小坡度、小跨度、慢节奏的讲课模式,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一一落到实处。

3加强专业学习。认真学习学科知识的,利用课余时间研究资料,研究学业水平测试。

4坚持教学反思。坚持教学反思,形成教学反思模式。逐章逐节的进行缴械反思,在总结中进步,在反思中提升。

三、主要措施:

1、认真研读课标,在吃透课标的基础上认真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知识、备方法)

2、充分运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篇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一、用词不恰当

1.P8, “2006年8月24日, 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通过的决议中规定, 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其他太阳系小天体。”这段内容中的“包括”一词用法不当, 建议修改为“分为”。这是因为, 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通过的决议中, 规定的不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增加了谁、减少了谁, 谁是、谁不是, 而是把“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重新进行了分类, 由原先的分类方法变成了现在的三分法。

同时, 这段表述在“小天体”前加定语“其他太阳系”, 作为对“小天体”范围的一种界定, 显得罗嗦, 语言表达不简洁。建议把“其他太阳系”删除。

2.P14, “黑子数目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高峰年, 黑子数目少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低峰年。”这一表述中的“高峰年”、“低峰年”用词过于口语化, 不严谨。建议修改为:“黑子数目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极大年, 黑子数目少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极小年。”

3.P26, “除了氧之外, 地壳上层硅和铝的比重大些, 密度相对小些, 称为硅铝层;其下的地壳铝的成分相对减少, 镁和铁的比重则相对增加, 密度也比硅铝层大, 称为硅镁层。”这段内容中的“比重”一词易让人产生歧义。因为“比重”可解释为:一种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也可解释为:物质的重量同它的体积的比值。如果以后一种解释来理解, 则会造成表达语意上的矛盾和混乱。这是因为, 人们日常对“比重”和“密度”的理解是相近的, 甚至是相同的。再者, 从上下文语意看, “除了氧之外”的表述可有可无。因此, 建议将这段内容修改为:“地壳上层硅和铝的含量多些, 密度相对小些, 称为硅铝层;其下的地壳铝的成分相对减少, 镁和铁的含量则相对增加, 密度也比硅铝层大, 称为硅镁层。”

4.P32, “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受到多种因素 (温度、水、大气、生物等) 的破坏作用, 其理化性质发生变化, 如颗粒变细、矿物成分改变等, 这个过程称为风化作用。”这段内容中“破坏”一词使用不当。这是因为, 一般来讲, “破坏”是贬义词, 是指对组织、事物的损害、损坏。而温度、水、大气、生物等的作用促使岩石颗粒变细、矿物成分改变和理化性质发生变化, 不能单纯说成是破坏。事实上是, 温度、水、大气、生物等的作用促使岩石颗粒变细, 促进了土壤的发育, 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 为生成有机质、新岩石提供了可能。这是一个生成的过程, 孕育的过程, 建设的过程, 创造的过程。因此, 建议将“破坏”删除。

5.P36,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如上一条所述, 这里用“破坏”一词并不恰如其分。根据上下文内容, 建议把“破坏”改为“风化”。

6.P45, “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朝上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 一部分向下射到地面。”其中的“射到”一词不太恰当。这是因为, 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朝上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 一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称为大气逆辐射。但是, 大气逆辐射并不能全部到达地面。因此, 建议把“射到”改为“射向”。

二、语法不规范

1.P16, “以太阳为参照物, 地球自转一周叫一个太阳日;以恒星为参照物称为恒星日。”这段表述中的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尤其后一句, 因过分的省略, 造成语言跳跃性大, 缺少应有的过度, 让人理解起来有难度。建议修改为:“以太阳为参照物,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叫一个太阳日;以恒星为参照物,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称为恒星日。”

2.P44, “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后升温, 同时又持续向外 (主要是向大气层) 释放辐射能量, 形成地面辐射。”这段内容中的“释放”和“辐射”同为动词, 皆为谓语, 造成谓语重叠。因此, 建议将“释放”删除。

3.P60, “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 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这段表述由于主语模糊, 谓语缺失, 造成语句不通顺, 语意不清晰。根据下文语意, 建议修改为:“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 伴随着水循环, 能量在地理环境中作大规模的转化和交换。”

4.P61, “去河流实地勘查应注意安全, 避免掉进河里。”这一表述动宾搭配不尽合理, 读起来拗口。如修改为:“去实地勘查河流时应注意安全, 避免掉进河里。”会更清晰、容易理解。

三、定义不确切

1.P12, “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这一定义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这是因为太阳辐射不仅是指能量, 还指能量传递的方式和过程。建议将原表述中“能量”前的“的”删除。

2.P31, “岩石是岩石圈 (地壳) 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 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这一定义易让人产生多处歧义。 (1) “岩石圈”后加“ (地壳) ”易让人认为“岩石圈”就是“地壳”, 两者为同一概念。而事实上“岩石圈”和“地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岩石圈”是从物质组成上讲的, “地壳”是从地球内部分层上讲的, 虽然两者都是由岩石组成, 但是“岩石圈”厚于“地壳”, “地壳”包含在“岩石圈”之内。 (2) “体积较大的”是“固态矿物”的定语还是“固态矿物集合体”的定语不明确, 但不管是作为“固态矿物”的定语还是作为“固态矿物集合体”的定语都不恰当。难道只有“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才能组成岩石吗?难道只有“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才是岩石吗?难道体积较小的“固态矿物”不能组成岩石吗?难道体积较小的“固态矿物集合体”不是岩石吗?答案当然都是否定的。因此, 建议将这段表述修改为:“岩石是固态矿物的集合体, 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3.P40, “在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部分叫地垒。”这一定义表述不清楚。“断层中”怎么会“两侧陷落、中间突起”?让人不知所云。建议修改为:“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 两边岩块相对下降, 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

同页, “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 形成地堑构造。”这一定义表述存在着与上述内容同样的问题。建议修改为:“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 两边岩块相对上升, 相对下降的岩块叫地堑。”

4.P59,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 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这一“水循环”的定义宽泛, 没有揭示出水循环的本质, 犯了“外延过宽”的逻辑错误。建议修改为:“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往返移动, 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周而复始的变化。”或者修改为:“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

四、概念不明确

1.P10~11, “阅读”内容的标题是“探索宇宙中的生命”, “阅读”的内容中出现了“智慧生命”、“高级生命”、“生命”三个内涵和外延都有些交叉的概念。概念的混乱, 造成了语意表达的模糊、不清晰。建议将“智慧”、“高级”删除。

2.P47, “每年早春季节, ……由于受寒潮、倒春寒等造成的低温和冻害影响, 常常使播种不久的谷种大量烂掉, ……”一般来讲, “倒春寒”是由寒潮和连续性降水造成。因此, 表达时, “倒春寒”与“寒潮”并列不妥。再者, “倒春寒”也是一种低温天气, 是春天气温回暖过程中出现的低温现象。因此, 把“倒春寒”说成是“低温”的原因不妥。建议修改为:“每年早春季节, ……由于受寒潮、连续性降水等造成的低温和冻害影响, 常常使播种不久的谷种大量烂掉, ……”或者修改为:“每年早春季节, ……由于倒春寒的影响, 常常使播种不久的谷种大量烂掉, ……”

3.P59, “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 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这一表述有误。2006年8月24日, 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已经通过决议, 规定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分为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三类;以后不再有“大行星”的称谓;太阳系的行星有八颗;冥王星不属行星系列, 而是划入了矮行星的类别。因此, 建议原表述修改为:“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 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

4.P70,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 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 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主体,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的客体, 把“人类”纳入“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明显主、客体不分。建议删除“人类圈”。

此外, 该处正文下面还配有“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和“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在大尺度范围示意图中标有“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地下水”和“风化壳”等7种“自然地理要素”;在小尺度范围的示意图中标有“大气要素”、“地形要素”、“生物要素”、“土壤要素”、“水文要素”、“地质要素”等6个“自然地理要素”。

同一页三处表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各不相同, 就是同一要素的名称也各有差异。各处表述的不同, 造成概念外延的模糊, 内涵的不统一, 让学生眼花缭乱, 难以理解。建议应有所调整, 统一起来。

5.P83~86, 课文中多次出现“森林自然带”、“草原自然带”和“荒漠自然带”等概念。“森林”、“草原”和“荒漠”本是自然之物, 其后缀“自然”一词, 语意重复。因此, 建议将“自然”二字删除。

6.P83~84, “森林自然带”分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带”等, “草原自然带”分为“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 “荒漠自然带”分为“热带荒漠自然带”、“温带荒漠自然带”。同为自然带名称, 有的加“自然”一词, 有的不加, 造成同类概念前后表达形式不统一。建议将这些概念中的“自然”一词删除。

7.P99, “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 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农业”是一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概念, 广义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 狭义农业仅指种植业。这段内容中的“农业”应指狭义“农业”, 即“种植业”, 但是, 人们也可能会以广义“农业”来理解。如果以广义“农业”来理解, 则会造成“农业”概念与“林业”、“牧业”、“渔业”等概念外延的交叉, 内涵的重叠, 引起语意表达的混乱。因此, 这段内容中的“农业”一词调整为“种植业”更好。

五、论证不充分

1.P44, “对流层大气能够直接吸收部分地面辐射, 其中以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的地面辐射为多。所以说, 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这段内容为一个论证, 第一个“。”前为论据, 后为论题。第一个“。”前的论据不足以证明其后的论题。这一论证存在明显的论据不充分的问题。建议修改为:“对流层大气能够直接吸收地面辐射, 吸收率高达75~95﹪, 其中, 以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的地面辐射为多。所以说, 地面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2.P60, “水循环在总体上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 所以说, 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这段表述中“所以说”前为因, “所以说”后为果, 因与果没有必然联系, 犯了“理由虚假”的逻辑错误。这是因为:“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的物质, 并不都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建议原表述修改为:“水循环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在连续不断的运动、转化状态, 所以说, 水是可再生资源。”

六、插图有问题

1.P8, 图1-3“太阳系示意”中没有画出八颗行星的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 没有画出彗星等其他太阳系内的天体。图中内容显得不够丰富多样, 不利于学生在观察、探究、发现中学习。

2.P10, 图1-5“总星系的一部分—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中, 各级天体系统之间的关系表现得并不清晰, 尤其是太阳系与银河系之间、银河系与总星系之间。

3.P12, 图1-7坐标系中, 水平数轴表示的是太阳的辐射波长, 垂直数轴表示的是太阳的辐射能力。根据水平数轴和垂直数轴所表示的内容判断, 这幅图所要表达的内容应是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但是, 这幅图的标题却是“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 (﹪) ”, 标题与图中表达内容不相符。再者, 标题“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 (﹪) ”是指所占的谁的比例并不清楚;在图中也确实看不出“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 (﹪) ”。因此, 建议将图的标题修改为:“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

4.P13, 图1-9“太阳外部结构示意”不清晰, 从图上看不出光球、色球和日冕的空间层次关系。建议把现在的太阳俯视图修改为太阳外部结构的剖面图。

5.P45, 图2-24“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中, 画出了“太阳”。这是视觉感觉上的太阳。这种画法在强调图上内容形象性的同时, 却失去了科学性。这是因为:太阳直径是地球直径的109倍, 太阳距离地球约1.5亿公里。而在这幅图上, 显然没有表达出这种地球与太阳的大小关系和距离关系;当然, 日常使用的一般图纸也难以表达出地球与太阳的这种大小关系和距离关系。这种以视觉感觉来表示事物大小关系和距离关系的做法, 对学生是一种误导。所以, 建议把图中“太阳”删除, 把太阳光线画成平行关系, 在太阳光线的上方标注上“太阳辐射”一词, 然后再绘上相应的其他内容。

参考文献

[1]徐锦中.逻辑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8.

[2]倪鼎夫, 张家龙, 刘培育.学点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3]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室.高级中学课本地理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篇4: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关键词: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活动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然从政治到经济到科技再到思想观念等皆发生了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变化而产生的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进步促使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科书作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载体,是课程教学中的重要资源之

一,因此对教科书研究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除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外,更注重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同时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终极目标。在体现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精心设计了教材的呈现方式,并合理地安排了各种功能的辅助栏目,特别是设计了“活动”内容,成为高中新课程地理教学的一个新课题,尤其以湖南教育出版社(湘教版)出版的高中地理教科书体现最为明显。因此对高中地理教科书中辅助栏目,特别是“活动”部分的研究是当前的重要课题,笔者选取典型的湘教版教材进行探究。

1、“活动”内容的特点

湘教版地理1的活动内容主要涉及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和基本观念。基本原理可概括为九大原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基本规律共有五个规律:地球运动规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基本过程:地球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基本观念: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人类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对人类活动产生危害或损失就成为自然灾害。穿插于这些基本原理、规律、过程和观念中的“活动”设计特色如下:

1.1“活动”设计形式多样。在湘教版地理必修1中,有绘图填表、读图分析、材料分析、辩论、计算、观测观察、实验、标本采集、参观、调查、搜集资料和评价等。

1.2以图表分析和材料分析为主。由表1不难数据计算发现,绘图填表、读图分析、材料分析这三种类型的活动为主,分别占15%、40%和14%。详见下图图1

如此设置充分体现了图和案例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组成,图像的功能在于用直观形象的地图、地物相片、地理绘图、地理图示等形式储存和传递地理信息:案例可以将高度抽象的概念实践化和生活化,是对已经发生的典型事件的真实写照,包含有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这些对学生的地理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由以上量化分析可知,在湘教版地理必修1中“活动”设置类型丰富,且以图表分析和材料分析为主。

2、内容设计原则的再发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活动”丰富,绘图填表、读图分析、材料分析、辩论、计算、观测观察、实验、标本采集、参观、调查、搜集资料和评价等,为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平台,始终贯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是实现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路径,处处体现了地理科学方法。

2.1符合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活动”类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来编制的,辅助栏目“活动”是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与要求来编纂。具体见表2 1

观察表2可知,课标要求行为动词为“阐述、说明”,相对应的“活动”栏目设置成“辩论”;课标要求运用实例,相对应的“活动”栏目设置成案例分析;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相对应的“活动”栏目设置成读图分析;课标要求“演示”,相对应的“活动”栏目设置成实验操作……由此可见,“活动”设置自始至终都围绕课标的要求,将课标落到实处。

2.2基于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活动”内容

高中地理课程標准可以分解为由四部分组成:前置限定、行为动词、主题内容、后置限定,以地理1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的地理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例,可以作以下的分解:

为达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地理教科书在“活动”内容设计上,以每节课的地理课程标准为出发点,在前置限定中,安排图像、文字或视频等学习材料;以主题内容为重难点,是课堂的核心部分;以行为动词为可操作性条件。在教科书中呈现了许许多多丰富的且与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联系紧密的各项“活动”。

“活动”内容设计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又为达成地理课程标准服务。

2.3处处体现地理科学方法

地理科学方法中包含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在地理科学素养的养成中,更侧重于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科学方法。地理科学方法主要涉及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类比与联想、地理分析与综合以及地理归纳与演绎。

(1)地理观察

通过运用各类地图、示意图、实物模型和参与各种探究活动,直接或间接观察地理事象和地理过程,以获得感性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

案例:在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中,第9页上的实践活动:观察月相

nlc202309090947

该观察活动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生活中的地理”。

(2)地理实验

利用地理教具、学具、地理仪器、多媒体设备等实验手段展示地理知识、过程、规律和原理的方法。

案例: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中,第71页上的实践活动:如何保持土壤不被冲刷

(3)地理调查

通过观察、观测、访谈、问卷、查阅文献等方式进行地理调查研究的方法。

案例:第三章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中,第69页实践活动:调查当地的一家工矿企业(如造纸厂、电镀厂、水泥厂、钢铁厂等),分析其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情况,讨论该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4)地理类比与联想

类比即通过对比两类事物的属性,特别是内部关系(即结构)相同、相似或相反的属性,获得借鉴的思维方法;联想是以类比为基础,由某一事物而想到与之相关的其它事物的思维方法。

案例: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第55页上的探究活动,填表对比分析冷锋和暖锋在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特征。

(5)地理分析与综合

地理分析就是把地理对象分解成若干组成部分,分别进行考察和研究的方法:地理综合就是将分析所得的各部分、各方面关于对象的状况、特点及其相互联系,结合成一个整体的认识方法。

案例: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中,第63页上的探究活动,读图探究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该活动案例设置4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针对洋流对地理环境一个方面的影响,恰到好处的帮助学生通过读图和案例的地理分析与综合方法,实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

(6)地理归纳与演绎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根据全部事实确定规律性的逻辑推理方法;演绎法即演绎推理,是从一般规律、原理到特殊事物和现象的推理,是一种论证的方法。

案例: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中,第62页上的探究活动,绘制一幅世界洋流模式简图,归纳洋流分布规律

由此可见,“活动”内容设置或多或少的涵盖了多种地理科学方法,将各种方法以“活动”的形式融入学生的课堂,摒弃了纯文字的枯燥乏味,逐渐向“趣味性”的理念方向发展。

3、“活动”数量分析

从表32中可以看出,每个章节都配有大量活动,第二章居多,共有26个,第四章相比较而言略少,有11个;平均下来每节课都有2个以上的活动;前三章每页平均有0.7个活动,第四章略少,但在数量上也有0.4个活动。这充分表明湘教版地理必修l非常注重“活动”栏目,平均每节4.7个活动,每页0.6个,编排数量诸多。而人教版必修1与其比较而言,全书共五个章节,共16节,98页,活动有29个,平均每節1.8个,每页0.3个。

4、结论与建议

经过以上对湘教版地理必修l教材的“活动”栏目解读,其设置以图表和材料为主,紧扣新课标,将地理科学方法贯穿于“活动”中。但也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在2004年启用的教科书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教科书知识的滞后性就表现出来,“活动”如此之多,在课堂上可以开展的、可操作性的活动有多少?其难易程度学生是否能接受?这就需要广大中学地理教师的一臂之力,发挥老师的作用,将教材内化,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本文在此站在教材“活动”本身的角度抛砖引玉,以期更多有兴趣的学者可以从实践这一层面挖掘“活动”栏目现下操作的现状,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为地理教材的编制与完善,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篇5: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1、了解GIS的基本构成

2、了解GIS的基本功能,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3、会使用常见的GIS产品,能使用电子地图查询所需信息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GIS的基本原理;

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探索活动:

问题:GIS是如何做到预防犯罪的?(学生答)其操作过程是什么?

(犯罪地点)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分析(空间分析)——分析犯罪频率与犯罪模式(哪些地方易发生哪些案件)——据分析信息,分配警力

问题:GIS具有哪些功能?空间分析(犯罪的空间分布),模式分析(犯罪案件与其它因素的相关性),趋势分析(分析哪些地方可能发生案件),决策应用(分配警力)活动2【讲授】

一、GIS

1、概念: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系统。

2、功能:

制作电子地图 数据采集 空间查询 数据分析 空间分析 决策应用 模拟空间规律和发展趋势

3、工作流程:如P96图

4、构成:硬件 软件 数据 人员(其中软件是核心)GIS与其它系统的区别

GIS有别于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GIS具有以某种方式对空间数据进行解释和判断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数据管理,这GIS是能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的DBMS,GIS必须包含DBMS。

GIS有别于MIS(管理信息系统)。GIS要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库共同管理、分析和应用。MIS则只有属性数据库的管理。GIS有别于地图数据库。地图数据库仅仅是将数字地图有组织地存放起来,不注重分析和查询,不可能去综合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深层次的空间分析和提供辅助决策的信息,它只是GIS的一个数据源。

GIS有别于CAD系统。二者虽然都有参考系统,都能描述图形,但CAD系统只处理规则的几何图形,属性库功能弱,更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GIS:突出空间数据,反映的信息为地理信息。

活动3【讲授】

二、GIS应用:(可以解决的四类基本问题)

1、与分布、位置有关的基本问题

显示了GIS对信息空间表达的功能,它实际是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1)对象(地物)在哪里?(2)哪些地方符合特定的条件?

2、趋势分析:

传统地图:某个时间的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GIS:可以表示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因此:可以分析该地物的发展趋势,即回答:从何时起发生了哪些变化?

3、模式问题:

对象的分布存在何种空间模式?即揭示各种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GIS由许多图层组成,每图层都表示不同的地理因素,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的融合表示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三层数据:交通、人口密度、商业网点分布。

通过图层的融合可以看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用途:决策商业网点的布局。

4、模拟问题:利用数据及已掌握的规律建立模型,就可以模拟某个地方如具备某种条件时将出现的结果。

即回答:如果……将如何?

高程与被淹没地区的关系 温室效应与海平面上涨的关系。活动4【讲授】

三、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功能的应用: 电子地图 空间查询 空间分析 空间模拟 趋势分析 决策应用

1、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电子地图、查询

2、规划:决策应用

3、道路交通管理:查询——决策应用

4、抗震防灾:分析模拟

篇6: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一、单选题

读田纳西河流域位置图和电站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田纳西河流域梯级开发水能的好处主要有

①可以更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能 ②拦蓄洪水,削弱洪峰对下游的冲击,起到防洪作用 ③改善灌溉条件 ④改善航运条件 ⑤有利于鱼类洄游,增加生物多样性 A.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2.田纳西河流域范围内,已经拥有了大量的水电站,但是却还要继续修建大量的核电站和火电站。原因最有可能是

A.水电站环境污染严重,要逐步淘汰

B.水电站发电量不稳定,季节变化大 C.核电和火电属于可再生能源

D.火电站环境污染小 读金沙江下游梯级开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3.金沙江干流适于水电梯级开发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A.珠三角地区能源短缺,电力缺口大 B.位于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C.径流量丰富,且季节变化大

D.该地区技术力量雄厚 4.水库建设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可能有()①库区及周围地区云量增多、湿度增加

②上、下游间物种交流受到阻隔

③流速减缓造成泥沙沉积于库区,河口三角洲面积萎缩 ④引发旱涝灾害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在决定建设三峡工程之前,专家曾对阿斯旺工程的经验教训进行过研究:阿斯旺大坝在获得灌溉、防洪、航运、发电等多方面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主要是河口渔获量减少,下游农田因失去淤泥肥源而变得贫瘠,土地盐碱化,海水侵蚀加重等。结合阿斯旺工程与三峡工程对比图,回答下列问题。

5.6.下列关于两个工程利弊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 B.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为下游供水 C.阿斯旺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

D.阿斯旺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

7.8.从年径流量比较,三峡工程远高于阿斯旺工程的期末复习5试卷第1页,总5页 原因正确的是

A.三峡工程位于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B.阿斯旺工程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 C.三峡工程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丰富

D.阿斯旺工程上游人口稠密,取水量较大 读田纳西河流域位置示意图和流域内甲地降水量与气温变化图,回答下面小题。

9.下列有关田纳西河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美国的中部地区 B.上游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

C.气候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D.降水季节变化大,12月至次年4月降水较多

10.甲地区防洪水库为雨季蓄洪留出库容较为合理的时间为()A.9~10月

B.11~12月

C.1~2月

D.4~5月

11.下列关于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叙述,错误的是()A.设置专门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

B.不断加大开发力度 C.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

D.流域开发不能太开放,应以制度加以约束

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黄河干流上。水库正常蓄水位1 076米,淹没土地13.82万亩,淹没区需要迁移人口5 425人。如图为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与三峡水利工程相比,海勃湾水利枢纽发挥的突出作用是

A.航运

B.防洪

C.防凌

D.发电 13.关于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水库蓄水不会影响胡杨岛

B.水库蓄水导致乌兰布和沙漠的生态环境恶化

C.库区占用耕地,并产生移民安置问题

D.水库建成后使黄河下游泥沙含量不变 下图为尼罗河干支流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4.与白尼罗河流域相比,青尼罗河流域开发水能的优势是

A.落差大、峡谷多,水能丰富

B.结冰期短,发电季节时间长 C.落差小,利于河流梯级开发

D.流量稳定,发电量季节变化小

15.尼罗河中上游修建水库,对其下游地区的影响可信的是()A.携带泥沙增加,海岸线向海洋推进

B.沿岸土壤肥力增加,土地盐碱化减轻 C.海浪侵蚀相对加重,海岸线向陆地退缩

D.入海水量增加,三角洲面积变大

下图示意挪威位置和地形。挪威是世界上水能资源开发较充分的国家,该国大型水电站多为高期末复习5试卷第2页,总5页 水头(电站水库水位与发电机组所在位置高差大)电站。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6.挪威大型水电站多为高水头电站的主要原因是该国 A.海岸线曲折,多峡湾

B.地形平坦,水网密布 C.多山地,河流落差大

D.河湖众多,少泥沙 17.挪威为建高水头电站而修建的水库

A.水位季节波动较小

B.很少引发库区移民

C.占用大量耕地

D.可以保护鱼类和其他野生动物 18.挪威消耗民用电最多的是

A.照明

B.制冷

C.烹饪

D.取暖

英国泰晤士河河口区域示意图以及伦敦气候资料统计图,泰晤士河河口水闸泄洪孔关闭的时间夏季多于冬季。读图,完成下题。

19.伦敦地区夏季降水较少是由于

A.地处背风坡

B.西风偏弱

C.副高控制

D.寒流流经 20.水闸的主要功能是()

A.拦水发电

B.储存淡水

C.供旅游活动

D.防海水入侵

21.泰晤士河水闸关闭时会促使水闸以上至伦敦河段()

A.含沙量减小

B.结冰期延长

C.通航能力减弱

D.水能蕴藏量增加 下图为某区域河流、抽水站、灌渠及灌区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目前影响图中A地和B地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侵蚀作用 风力堆积作用

B.冰川侵蚀作用 冰川堆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流水堆积作用

D.喀斯特溶蚀作用喀斯特堆积作用

23.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与抽水站、灌渠广布相关性较小的是

A.河谷地区地势较低平

B.土壤组成中矿物质成分多

C.大气降水较少且季节变化大

D.地下水资源较丰富 24.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图中A地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是

A.综合治理,保持水土

B.发展经济,消除贫困 C.多方投入,改善交通

D.建设水库,发电兼灌溉 下图为澜沧江流域云南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5.影响该河流域面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A.地质构造

B.气候类型

C.植被覆盖率 D.地形分布

期末复习5试卷第3页,总5页 26.图中该河干流段集中了整条河流91%的落差,水能资源极其丰富,但影响其水能大量开发的主要因素是()

①经济落后,资金短缺

②山高谷深,交通不便

③季风显著,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④少数民族聚集,移民难度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③

27.澜沧江干流现有水电站建设对河流影响最大的是()A.流域面积

B.输沙总量

C.径流总量

D.落差大小

二、综合题

2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滇、黔两省的能源储藏量占我国南方地区总量的80%左右,其中云南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位居全国第二,而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滇、黔、桂三省(区)GDP的总和仅为广东的一半。材料二 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开发出来送往广东,可形成我国西电东送南部主要通道。材料三 珠江水系图

(1)图中A地区是我国内河航运发达的地区之一,试分析其原因。

(2)图中B省区是我国农业发展潜力较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试分析其原因。

(3)试分析云南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4)简述西电东送南部通道对广东的积极意义。

期末复习5试卷第4页,总5页 29.读黄河某段与田纳西河流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知,田纳西河与黄河水能资源开发的共同特点是。

(2)自19世纪后期开始,田纳西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具体表现有哪些?

(3)参考田纳西河流域的成功经验,黄河流域最值得借鉴的方面有哪些?

期末复习5试卷第5页,总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参考答案

1.D 2.B 【解析】

1.田纳西河流域梯级开发的综合效益由:防洪、发电、灌溉、旅游、养殖、航运等。水库的修建不利于利于鱼类洄游。故D正确。

2.田纳西河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因此水电站发电量不稳定,季节变化大,故B正确。水能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能源,应大力发展,故A错误。核电和火电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C、D错误。

3.D 4.D 【解析】

3.由图可以看出:金沙江下游段落差大,这里地处我国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适于水电梯级开发。选B正确。

4.水库建设可使库区及周围地区云量增多、湿度增加,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是有益影响;水库建设也使上、下游间物种因大坝的出现交流受到阻隔,影响河流的生态系统,是不利影响;水库建设使下游河道流速减缓造成水质下降,河口三角洲面积萎缩,是不利影响;水库建设不会引发旱涝灾害。选B正确。

5.6.A 7.8.B 【解析】

5.6.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灌溉、养殖等方向的效益,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故A项正确;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故B项错误;阿斯旺工程的首要目标是灌溉,故C项错误;阿斯旺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地区,故D项错误。

7.8.河流的径流量主要与补给量有关,三峡工程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的补给量大,但阿斯旺工程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故B项正确。

9.D 10.A 11.D 【解析】

9.田纳西河位于美国的东南部地区;上游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类型以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12月至次年4月降水较多。

10.由图知田纳西河流域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4月降水较多,即冬春降水相对多,夏秋较少,故河流流量冬末春初大,夏秋小。因此,防洪水库留出库容较为合理的时间为9~10月。

11.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中采用了梯级开发方式,流域开发逐步加大开放力度。

12.C 13.C

答案第1页,总4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解析】

12.此河段有凌汛现象,黄河上的海勃湾水利枢纽发挥的独特作用是防凌。

13.据图文信息,胡杨岛在水库淹没区范围内,一定会有部分淹没现象,从而产生移民问题。乌兰布和沙漠在水库附近,可以利用水库的水改善沙漠的生态环境,水库建成会使河流下游泥沙减少,据此选C。

14.A 15.C 【解析】本题组考查河流流域的开发。(1)河流流域开发水能的优势从水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流量变化小等方面分析。(2)水库可以调蓄河流径流量,使得河流含沙量减少,使得下游的土壤的肥力下降,三角洲面积减少,海浪侵蚀增强。

14.根据图形信息,青尼罗河比白尼罗河落差大,由此可得答案。由于白尼罗河来源赤道地区,因此汛期长,有维多利亚源调蓄,因此较稳定,但由于降水季节变化大,发电量季节变化小。根据图示信息,其落差较小,不利于河流梯级开发。因此BCD错。

15.根据题意“尼罗河中上游修建水库”,说明水库对河流径流量有调蓄作用,流入海洋的总体水量不变,但发生洪涝的机会就少,泛滥沉积的泥沙就少,因此下游的土壤的肥力下降,三角洲面积减少,海浪侵蚀增强,因此选C。

16.C 17.B 18.D 【解析】

16.根据材料,高水头电站指电站水库水位与发电机组所在位置高差大的水电站。挪威大型水电站多为高水头电站的主要原因是该国多山地,河流落差大,C对。地形平坦,不利于发电,B错。海岸线曲折,多峡湾;河湖众多,少泥沙不能体现水库水位与发电机组之间高差大的特点,A、D错。17.挪威为建高水头电站而修建的水库分布的海拔较高,聚落少,很少引发库区移民,B对。水位季节波动较小是气候原因造成,与水库修建位置无关,A错。海拔较高,占用耕地很少,C错。水库修建可能影响鱼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生存繁殖,D错。

18.挪威纬度高,气温低,不需要耗电制冷,B错。消耗民用电最多的是取暖,D对。夏季有极昼或白夜现象,人口少,照明、烹饪消耗电量较少,A、C错。

点睛:高水头电站指电站水库水位与发电机组所在位置高差大的水电站,建设条件主要是河流落差大。该地纬度高,气温低,聚落分布在海拔较低处。水库修建在海拔较高处,库区移民问题很少。消耗民用电最多的是取暖。

19.B 20.D 21.A 【解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

19.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南北温差小,西风较弱,从海洋带来的水汽少,因此降水较少。故B正确。

20.泰晤士河下游地形平坦,水流缓慢,来自北海的海水倒灌造成水质变坏,河水水位上涨,城市易受洪涝威胁。特别是夏季降水较少,来自北海的涌潮影响更强。水闸位于泰晤士河下游,关闭水闸可以阻拦北海海水倒灌,故D正确。

答案第2页,总4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21.泰晤士河流域植被覆盖好,地形平坦,水流缓慢且季节变化小,因此河流含沙量小。所以河流下游泥沙主要来自海水倒灌时从河口带来。水闸关闭时,阻断了涌潮从河口带来的泥沙,使水闸以上至伦敦河段含沙量减小,A正确。结冰期延受当地气候影响,与水闸无关;通航能力减弱变化不大;受水闸影响,河流流速减慢,水能蕴藏量稍减B、C、D错误。

【点睛】本小题难度较大,解题时注意分析题干中“关闭的时间夏季多于冬季”的原因及水闸的位置。

22.C 23.B 24.A 【解析】

22.根据经纬度,图示位于黄土高原和渭河平原区域。图中A地位于黄土高原,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B地位于渭河平原,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堆积作用,C对。目前该地不受冰川作用影响,B错。属于半湿润区,风力作用不是主要外力,A错。是黄土分布区,没有喀斯特地貌,D错。

23.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与抽水站、灌渠广布,与土壤组成中矿物质成分多相关性较小,B对。河谷地区地势较低平,便于引水灌溉,A相关性大,A错。大气降水较少且季节变化大,需要大量引水灌溉,C相关性大,C错。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缺水站多,D相关性大,D错。

24.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图中A地水土流失严重,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是小流域综合治理,保持水土,A对。发展经济、改善交通、发电兼灌溉,都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条件,不是主方向,B、C、D错。

点睛:根据经纬度判断,图中A地位于黄土高原,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B地位于渭河平原,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堆积作用。建设抽水站,修灌渠与土壤矿物成分无关。黄土高原的开发治理,以保护环境为前提。

25.D 26.A 27.B 【解析】考查流域的开发背景。

25.澜沧江流域云南段的地形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山高谷深,雄伟壮观的三江并流就位于此地,山地是两侧河流的分水岭,所以影响该河流域面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分布。D正确。

26.影响其水能大量开发的主要因素是经济落后,资金短缺,山高谷深,交通不便,①②正确;季风显著,径流量季节变化更需要修建修建水库能调节径流不是制约因素,③错误;该地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分布稀疏,移民量少,④错误;所以本题选A。

27.由于水库的拦沙作用,影响河流的冲淤与输沙,打乱了原有河流的输沙平衡,上游来沙大部分被拦于各梯级库内,下泄水量中含沙量大大减少,流域梯级开发对泥沙的拦截累积效应显著,所以澜沧江干流现有水电站建设对河流影响最大的是输沙总量,B正确。28.(1)地处珠江三角洲,(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地势平坦)水流平稳;河网密集;无结冰期,全年通航;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客货流量大。

(2)光、热、水资源充足且配合较好,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丘陵地形利于发展多种经营,生物品种多样;河网稠密、灌溉水源充足;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临近工业基地和港

答案第3页,总4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口,为农业生产开辟了广阔的市场。

(3)位于季风区,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位于地势阶梯交界处,峡谷多,落差大。

(4)可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调整能源结构;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减少煤炭的使用量,改善大气质量,提高环境质量。

【解析】(1)A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地理位置看地处珠江三角洲,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从地形看地势平坦,水流平稳;河网密集;无结冰期,全年通航;本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客货流量大。

(2)读图可知B为广东省,从地形、气候、水源、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分析广东省农业发展有利条件。

(3)云南省属于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再从河流的落差看,位于地势阶梯交界处,峡谷多,落差大。

(4)参照西气东输对东部地区影响回答。增加电力资源可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调整能源结构;电能增加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用清洁能源,减少煤炭的使用量,改善大气质量,提高环境质量。29.(1)梯级开发(2)长期高强度地棉花种植导致的土地退化;矿产开采、冶炼、扩大耕地带来的植被破坏;炼铜企业大量排放含硫废物造成的环境污染(3)加强立法,为流域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提供法律保证;加大管理力度,实行全流域的统一管理与开发;加大对河流灌溉、航运、水能、旅游等方面的开发;进一步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等 【解析】(1)根据水电站符号,田纳西河与黄河水能资源开发的共同特点是梯级开发。

(2)田纳西河流域农业机械化水面高,长期高强度地棉花种植导致的土地退化。区域内资源丰富,以重工业为主,矿产开采、冶炼、扩大耕地,容易造成植被破坏。炼铜企业排放的大量含硫废物,易造成环境污染。

(3)黄河流域最值得借鉴的方面有加强立法,为流域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提供法律保证。加大管理力度,实行全流域的统一管理与开发。要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应加大对河流灌溉、航运、水能、旅游等方面的开发,进一步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等。

上一篇:大寨中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线下实践测评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校园健身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