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

2024-07-26

快速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通用8篇)

篇1:快速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

快速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

时间:2010年05月27日 11时21分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郑俊康

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柳州市被列入未来最有竞争力的24个城市之列,位居三线城市第五名。《蓝皮书》对柳州的关注充分说明,目前我们处在快速发展的好时期,柳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得到了广西乃至更大范围的认可。我们要以此凝聚人心,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柳州而奋斗。

柳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其核心是通过自身的滚动发展,给传统工业赋予新的生命力。传统产业现在和未来有没有再发展的空间?事实证明有。一是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来提升传统工业;二是对传统工业和产品不断创新。更重要的是在工业发展的同时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当今,传统工业并非就是所谓的夕阳产业,关键是要创新,否则就没有生命力。当然我们也要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也必须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拉动经济。

正因为工业的熏陶,柳州形成了独特的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严谨规范的同时又不保守、不僵化,而且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自我加压并创新。

柳州的招商引资和创业环境,有其独特的优势。从区位优势来看,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后,柳州作为最贴近这个贸易区的制造业基地,可以吸引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企业前来落户。而柳州通过工业园区的建设,逐步把城市当中的工业转移、整合到园区当中,形成更加优良的服务环境和生产制造业环境。

同时,随着生态柳州的建设,也加大了龙城的吸引力。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教育、医疗卫生的提升,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等等,最终是一个宜居城市的逐步成型。什么叫宜居城市?除了自然环境优美,有山有水有森林,还要加强生活环境建设,比如充分整合教育资源,通过职业教育、大学教育、送到国外深造等途径培养人才。目前柳州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城市建设和改造,就是让城市更宜居。将来柳州还要做一流的文化,这是吸引外来投资的重要条件。

我们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好时期。今年提出的城市全力东扩战略,目的是要拉开城市框架,提升城市的承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目前柳州主城区面积为130多平方公里,去掉水域面积剩余100多平方公里。按国家相关标准,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每平方公里生活1万人,而目前市区固定人口是103万,差不多到极限了,再扩大人口,就会影响到生活品质,交通会拥挤,房价会不理性上涨。因此,要加快速度开发柳东,让柳州具备200万固定人口的承载能力,形成广西的附中心城市。这将产生洼地效应,将来的资源就会向柳州这个洼地聚集。很多工业、商贸物流企业总部就会选择柳州,而以柳州为中心的服务半径是桂林、河池、来宾等半个广西。

(作者为柳州市市长,陈熠整理)

篇2:快速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

根据省《关于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意思》,AA山市融入成都都市圈这一“增长极”,我市已步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城市快速发展,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环节。近期,课题组就如何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倍数”效应推进城市快速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强力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拓展城市空间

根据AA山市战略发展规划和未来人口预测,到2020年城市人口将达25万人,到2030年将达30万人。积极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功能,是AA山市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手。按照AA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今后城市拓展要按“东拓、西优、南调、北进”格局进行,总体形成“一城五片、两带多楔、井字加环、串联组团”的城市格局。“一城五片”是指规划中心片区、北部片区、东北片区、东南片区和西南片区等五大功能片区;“两带多楔”是指维护AA河、石面堰和赶山河所形成的“纵横两带”的水系格局,并纳入城市建设的整体结构中,保留规划区自然山体,建设滨河绿地,形成深入城市建成区的绿楔。“井字加环、串联组团”是指规划形成“井字+环”城市道路主骨架,并通过“井

网络,加快城市交通与大环境交通的无缝对接。绕城货运通道总长21公里,是城市与郊区客货分流主道路,建成有利于缓减城市交通压力,减轻城市污染。秀湖路总长7公里,是联接城市与景区以及城际快铁客运站的城市主干道。西环线总长7公里,是串联城市从南面、西面、北面的城市主干道。峨九路城区段改造长2公里,是联接“乐雅高速AA支线”终点站的城市主干道。因此,抓好上述几条路的建设对整个城市形成大框架、大交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有序推进各片区道路骨架建设。根据城市规划,按照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加快完善各片区道路骨架。东部片区主道路、次道路基本形成,重点加快火车站片区“L”型道路、文南路等后期扫尾工作以及按市政道路标准完善人行道建设。城北片区是当前的建设重点,规划有主次道路共20条,雁北路北段和1248号道路作为首期项目先行一步迅速形成城北片区主骨架,逐步推进该片区建设。城西片区—川主片区今年启动土地一级整理,规划有条主次道路,其中西环线二期和AA大桥要作为首期重点项目推动该片区建设。项目要今年启动明年建成。旧城区道路破损严重,要加快佛光路东路、金顶北路、大佛路、万年西路等柔性路面的改造。安川片区今年已开始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明年要以道路建设为入手点,启动该片区土地整理。

(二)抓好水利、景观建设,扩展休闲空间。按照“治

4和文化遗产为依托的中国重要旅游城市与休闲度假胜地,区域高新产业基地,人居典范城市。围绕打造“适宜居住、适宜休养”的“双宜”城市和建设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定位,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山水条件和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宜居宜养”、“文化旅游”特色,完善修编AA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好雨知时节,正当春耕时。乐山市委领导高瞻远瞩,大手笔、大气魄,确定了建设“AA山—AA河—乐山AA慢城田园综合度假地”的战略规划。AA山市应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延伸基础设施建设触角,有效融入“AA山—AA河—乐山AA慢城田园综合度假地”建设大环境,根据“AA山—AA河—乐山AA慢城田园综合度假地”十大定位目标,修改完善细化城市建设各类专业规划。目前,AA山市已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详细规划控规覆盖率达到了85%。根据城市发展需要,正着手抓好未来50年的发展战略规划,加强各类专业规划编制,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做好包括城市道路框架、重点开发区域详细规划、完善城市重要小区和主干道风貌等内容的专项规划。

(二)强力招商,整活资源。关键是要更新观念,开拓思路,大胆探索有偿使用,合理分担,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和绿化、净化、美化城市环境的发展新路子。首先要把城建项目作为招商引资重头戏。AA河的整治改造,引来了上海、福建、成都、乐山等各地房地产商来投资开发,加快了AA河两岸景观建设;文化广场、东部新区主干道建设,引来中信国安投资兴建AA象城,带动周边项目发展,形成1000亩的旅游风景区,推进了近4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发展。其次是要认真做好城市资源配置。实施土地一级整理,道路、水利、景观、管网等市政设施优先,有利于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合理开发利用城市资源。如,通过AA河整治,为AA山市重点建设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提供了用地保障,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资金来源。

(三)强化安置,助推项目。以村民安置房规划建设为抓手,加强征地拆迁村民工作,保证各重大项目顺利启动开展。村民安置房是征地拆迁村民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抓好村民安置房规划建设不仅有利于推进项目征地拆迁,也有利于城市统筹规划发展。我市已规划有安置点22个,总建筑面积达110多万平方米,已建成的安置房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正在修建的有20万平方米,即将开工建设的有40万平方米。村民安置房规划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要配套规划。实行统拆、统建、统安办法集中安置村民,完善道路、绿化、亮化以及休闲广场、景点等,要充分考虑村民的安置与生存问题,将较好的地段或口岸作为村民安置点,并配套相应的门市、农贸市场等;二是要注重质量。不仅要重视安置房的质量安全,还要重视与之配套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功能完善问题,要把村民的安居工程建成城市建设的亮点,做成人民群众心中的民心工程。

(四)科学运作,强化管理。城市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宜居生活的地方,需要与时俱进地对城市的各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适时做出修整,加强管理,保证符合市民在城市工作生活的需要。今后要加大在制度上加以完善,在规划上要严格控制,在建设上要严格管理,在市政设施上要严密保护。

课题组长:责任单位:成员单位:主研人员:

篇3:快速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

关键词:品牌,核心竞争力,战略

一、我国快速消费品战略性渠道建设的着力点

1、企业自身营销资源和营销战略的分析

快速消费品企业在设计渠道之前必须认真分析企业自身资源条件, 这里的营销资源既包括资金实力也包括营销管理能力、人力资源条件等等。企业自身的资源和条件越好, 渠道模式选择的余地越大。大型企业一般首先启动扁平化策略, 直接面对终端, 对消费者构成强力冲击, 在刺激消费者冲动购买的同时迅速提高其对产品和品牌的认知。如宝洁和可口可乐都是这样做的。然而对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 只能通过中间商启动市场, 利用其成熟的市场网络推动产品的流通。大多数快速消费品的企业都不适合一开始便大量透支企业市场资源来拉动市场, 而必须有计划地逐步过渡。

2、分析目标市场的特点和渠道功能的发挥机制

快速消费品渠道模式的选择必须考虑到目标市场的特点, 主要包括消费者的消费和购买习惯, 对中间商的依赖程度等。目标市场是快速消费品最终被消耗的终点站, 当目标顾客人数众多, 需求量大并且分布广泛时, 企业应与多环节、多数口的中间商协作销售;如果目标顾客分布相对集中并且需求量不太大时, 企业可选择短而窄的渠道进行销售。营销渠道的建立还要考虑到尽可能大地让它发挥其战略功能。因此对企业选择的渠道模式到底如何提高顾客满意度, 如何提升产品价值和品牌知名度等, 要设计合理的作用机制。

3、根据不同产品阶段特点提出解决预案

产品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竞争状况, 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如产品上市期就应该注意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及区域市场的快速开发;而在成长期就应该着重于渠道的控制和管理渠道冲突的防范与处理以及品牌形象的提升;成熟期就应该完善渠道整合策略以及深度分销的实施和终端优势的打造等。针对每一阶段的重点上作问题, 企业都应该提出详细的市场操作方案。

4、制定快速消费品渠道建设的政策

渠道网络成员和企业争取销售产品和获取市场销售利润的观点是一致的。但在市场利益上会因各自条件设定存在不同。如何满足渠道网络成员的利益, 又不损伤企业的市场利益是渠道政策设计的关键。反映在价格政策上, 快速消费品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渠道利润分割体系和恰当的市场推广以及为价格体系扩张与调整留有余地:在促销与推广政策上, 企业必须明确促销和推广的时机与地点的选择以及活动的动机等:在品牌政策上, 必须针对品牌的发展阶段和市场地位来制定有效的品牌政策, 以真正发挥在区域市场上企业营销品牌的核心竞争优势。

5、渠道建设的动态运营观念

快速消费品渠道模式的差异性体现了不同企业与经销商之间不同的利益平衡方式, 渠道策略应倾向于强化竞争优势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企业在进行渠道运作时,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 渠道模式应该具有动态性, 必须根据实践的结果不断修正调整和完善企业市场推广渠道运营模式, 以便更好地完成营销渠道建设目标, 同时还必须随着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资源条件的改变不断地进行维护和强化使之保持高效率的运转, 满足企业成长的需要。

二、提高快速消费品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快速消费品行业中对安全性、营养性、新鲜度的要求较高, 进货时必须对原材料进行严格检查, 在从制造进入到销售流通的运输、储存过程中, 要进行规范管理, 保证干净、卫生、不变质等品质要求关键是销售渠道的建设。销售渠道是快速消费品行业供应链在销售环节的重要部分和突出表现, 因此, 销售渠道特点是该环节供应链特点的集中体现, 快速消费品行业销售渠道及其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不同类型的快速消费品采用不同的渠道类型

如食品是典型的快速消费品, 较多利用中间商环节将产品传递到最终消费者手中, 因此间接销售渠道类型是快速消费品行业主要采用的渠道类型;生鲜等食品为了保持其新鲜须减少流通环节, 多采用不经过中间商的直接销售渠道类型, 卷烟行业由于政策管制的原因也须采用直接销售渠道方式进入到专卖店或商场销售。

2、不同类型的快速消费品要侧重不同的渠道成员

快速消费品行业销售渠道上的组成成员有销售公司、经销商 (一级、二级或多级) 、零售商等, 其中零售商按其业态不同又有多种, 如大卖场、超市、商场、便利店、百货店、摊贩等, 各细分行业销售渠道组成成员因其行业特征而不同, 比如酒类的销售除了注重超市、便利店外, 酒楼也是酒类生产商不可忽视的场所。

3、适度放宽快速消费品销售渠道的宽窄

快速消费品行业的销售渠道一般是宽渠道, 由多家代理商或批发商批发, 又转卖给更多的零售终端, 能大量接触消费者, 大批量地销售产品, 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食品企业对渠道体系的控制难度。

4、把握市场促成渠道成员积极合作

销售渠道中各级渠道成员必须以相互合作的方式完成商品在销售渠道中的传递, 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 才能实现产品的最大价值。快速消费品供应商可以通过订单流程的合作、渠道组织需求预测和计划的合作、由上游供应商管理库存一系列手段和方法, 促成成员问的积极合作。

5、建立渠道冲突预警和处理机制:

销售渠道上的组成成员间也会存在着冲突, 如上游组织向下游组织的不合理压货、不同区域范围同一级渠道成员问的冲货、串货等, 这些现象在快速消费品行业屡见不鲜, 在渠道成员间建立合理的规则对这些渠道事件进行处理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郭咸纲.陈力凡.企业柔性战略模式[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篇4:如何快速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据可锐职业顾问客户服务中心的调查显示,三月跳槽高峰期,七成跳槽者皆因不了解自身软肋,求职不对企业胃口,跳槽失败而失去晋级加薪的机会。

为此,可锐职业顾问专家针对求职者集中存在的软肋,进行总结、归纳,希望广大求职者提起关注。

求职态度——失之毫厘 缪以千里

据可锐职业顾问调查,由于求职态度偏颇而导致失败的人占到25.1%。

态度决定命运,这句话看似夸张,但实际上确真实的反映出求职者存在的问题。很多人可能面试之前会补充一些面试技巧,这样做的效果微乎其微。有经验的人力资源主管会一眼识破你的伪装和言不由衷,刻意的追求技巧只能适得其反,能够表现真实的自己最重要。

另外,企业还比较看中求职者的耐压力,在市场高度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竞争。人才的抗压能力和破关能力,将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降低人才流失率,减少企业运营中的人才成本。这是企业在长远发展战略方向的考虑。求职者能否在高压下保持韧性,决定了企业是否录用这个人。

因此,谎言和优越感是面试的一大软肋。面试中端正的态度,保持诚实最重要。没有经历过挫折,没有高抗压能力,一味的利用技巧或堂皇的语言装扮自己,是不会得到企业的青睐的。

缺乏对企业工作价值的认同感

据可锐职业顾问调查,因为缺乏对企业工作价值的认同感而导致跳槽失败的人占到38.4% 。

职业人的职位从低级到高级有一个过程,这就要求人们处于较低的岗位上,能够忍耐,能够坚持,能够认同目前工作的价值,这样才能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现实与目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很多人处于低级岗位上会有厌倦感,会频繁的跳槽。基于这样的原因,企业招聘过程中,会尽量杜绝缺乏对企业工作价值认同感的人,这样的人,不能承担乏味的工作自动辞职,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

所以,在没有达到你的理想境界时,不能够认识并认同较低级别岗位上持续的工作,成为很多人的软肋。

比如,全球著名零售商家乐福,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它的工作十分具体和辛苦。其人力资源总监说,我们对人才的要求定位很高,处于低级岗位的大学生,如果缺乏对从事这种行业的艰苦性和挑战性的准备,而且工作的价值缺乏认同,是不会得到工作机会的。

面试过程中,考官会千方百计的测试这方面的素质,缺乏工作价值的认同成为职业人的软肋。有些时候,企业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会故意将其放在艰苦的岗位上锻炼他。不能够认同某项工作的价值,就成为企业淘汰你的最大理由。

职业气质同行业和公司不匹配

据可锐职业顾问调查,因为职业气质同行业和公司不匹配导致跳槽失败的人占到42.7%。

每种行业、每个职位都对从业者有相应的素质要求,特别是个性气质的契合度问题尤其重要。如果没有进入到真正适合自己、真正能激发自己持续工作激情的工作领域,一个人也许可以兢兢业业一辈子,但是所创造的价值肯定是十分有限。价格随着职业价值起伏,所以在不合适的工作上难以创造出足够的绩效,拿的钱比别人少,职位比别人低是再正常不过的市场规律反映。一个人必须科学评价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问题,那是取得更大成功的基石。

稳定发展的企业会对员工有培养计划,鼓励员工自己决定未来3至5年把自己发展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不但增强了人才的培养效率,还大大节省了企业成本,那些明确知道自己下一步怎么走的员工,不但使自己的职业规划去适应企业的要求,还会随着企业的发展来调整自己的目标,耳濡目染之间,他能够与企业气味相投,气质相似。对企业来说,也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所以,当求职者选择与自身职业气质不匹配的公司时,他的弱项就会最大限度的暴露出来,成为求职成功的一大软肋。

篇5:快速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是金融资源的富集地,是金融市场的制高点,是业务发展的战略支柱,更是各家金融机构的必争之地。*****支行位于金湖广场附近,该区域几乎涵盖了所有**主流银行的优秀网点,是各银行基层网点综合实力的展示窗口,业务发展竞争十分激烈。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支行加快网点转型步伐,加大业务发展竞争力度,各项业务发展令人瞩目。到2014年**月底,各项存款余额***万元,比年初增***万元,实现中间业务收入***万元。但业务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何进一步巩固优势,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本文结合自己近一年来的基层网点工作实践和体会,就农行基层网点提升业务发展竞争力问题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推进网点转型为提升业务发展竞争力奠定基础。银行网点的外部装修及招牌使用统一的配色方案能帮助银行提升在客户中的品牌识别度及认同感,是企业形象的最直观的展示。目前基层网点外部装修及招牌都严格按照统一的字样及配色进行装潢,特点明显,识别度高,方便客户在较远的距离定位网点,从而前往办理业务。绝大多数网点内部环境整洁干净,物品放置有序,员工服装统一,使客户在办理 业务时感到惬意,并体现了银行金融服务的专业性,让客户有宾至如归之感。同时对网点进行了升级改造,设置了贵宾服务区、理财室、自助服务区、贵金属销售柜台、网银体验区等多种业务区域,致力于提供层次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拓展更广泛的营销渠道和利润区间,提升新时期的银行竞争力。但与先进商业银行相比,部分基层**行网点转型推进缓慢,营业网点只能单一,只是在履行单纯的存取款和交易结算中心职能,没有成长为最基础的营销中心和利润中心;产品创新层次不高,高附加值产品少,且新产品推广和后续维护不力;电子银行等现代服务渠道发展相对落后,替代效应不强,对公业务仍是基层网点业务发展的一大短板;计价软件系统还不能完全满足网点绩效考核需求,等等。

营业网点是城市行最基础的经营单元,在客户服务与营销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着力推进网点转型,激发网点的经营活力,提升网点机制创造力。一是要完善网点分层建设,强化客户分层管理,深入了解目标客户需求,动态分析现有客户结构与目标客户结构的差距,寻找改善结构的有效策略。二是要大力发展电子渠道,大力推广离行式自助银行、社区银行。全面推广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兴渠道产品,增强电子银行的替代效应。三是上级行在网点转型中要起到政策引导、业务推动、后台支持的作用,完善基层网点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抓好网点负责人综合管理能力培 训。完善网点考核体系与任务分配机制,提高任务分配的精确化程度。建立健全产品的研发机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新产品进行综合评价,客观的策划、跟踪和分析相结合,加快互联网金融、理财、资金托管等新兴业务的发展。四是网点要发挥潜能,改变只做“储蓄”不做“对公”观念,坚持做好标准化服务、营销能力、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导入固化,充分利用为转型导入成果,切实落实网点绩效考核管理,合理配备岗位人员,引导员工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二、优化业务流程为提升服务质量提供支撑。科学的业务流程是网点经营安全、高效的根基,在此基础上的服务质量决定了银行间的同业竞争力。但目前在***行基层网点业务流程仍不够科学,有的柜面劳动组合设置不合理,不能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客户等候时间长。一些柜面业务环节多,客户需填写单据较多。有些操作系统设计存在缺陷,操作复杂,不便于柜员操作,影响工作效率。有的基层网点柜面人员、大堂经理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不同程度上影响业务效率和工作质量。优化业务流程,强化人员管理和培训,必须结合业务实际、因地因人判定。一是打造“流程银行”,所谓流程银行是指在流程再造的基础上,按照扁平化和业务线的方向,以客户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打造以流程为核心的全新银行模式。要本着“综合改造、先急后缓、标本兼治”的原则,以交易梳理工作为抓手,梳理流程,制定方案。以 改善客户体验和提升柜员操作效率为出发点,按照两个优先原则,即优先解决流程中明显不合理并且能够迅速解决的问题,优先实施能够快速改善客户体验、提升网点和柜员效率的紧要性项目,按照分布实施原则,全面推动业务流程化工作。二是要在抓好离行式、自助式分流柜面业务的同时优化柜面劳动组合,通过设置差异化服务窗口,将个人挂失等耗时多的业务固定指定窗口办理,减少低效业务对主体业务的阻碍。在岗位设置和劳动组合安排时,从“一站式”服务效率考虑,尽量避免一个客户分别在多个窗口才能办理多业务的现象。并根据本网点临柜业务特点,实行弹性窗口制。根据耗时业务情况,增加专柜,合理利用柜面人员资源。三是要完善网点考核激励机制。在一线网点建立专门的绩效考核办法,将营销费用配置与网点效益直接挂钩,确保各项激励机制及时兑现到位,不打折扣,调动一线网点推进业务综合发展的积极性。四是要提升网点客户投诉现场处理能力。规范网点现场投诉处理程序,保障投诉处理的公平、公正、合规和合理性。处理投诉人员要善于化解客户投诉,学会用心倾听,适时把问题引导到正常处理的轨道。学会换位思考,正确识别和满足客户的合理诉求。学会积极面对,对极端事件要把握原则,及时化解,不要错失处理良机。五是要配备好大堂经理,发挥“赢在大堂”的作用。把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员工调整充实到大堂经理队伍,围绕识别推荐客 户,引导客户分流、提供指导咨询、客户现场管理和客户异议处理的职责,强化大堂经理每日岗位职责的落实,并建立符合实际的考核办法,对大堂经理营销的产品进行考核奖励。

三、强化员工素质为提升业务发展竞争力提供保障。有了好的硬件环境和业务流程,还必须拥有一支好的员工队伍,否则竞争力将会遇到瓶颈。银行基层网点的环境建设、规范化服务流程都可通过资金和管理层的科学指导来实现,但员工素质却是提升难度最大,对银行竞争力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网点员工是***行基层单位业务经营的主要力量,身处创造经济价值的基层一线。但当前*** 行部分网点人员总量不足,劳动负荷较重,一些年纪偏大的员工在面对复杂柜面业务时,显得力不从心,而基层也无法提供合适的岗位。同时岗位吸引力不强,针对柜员的业务考试多,精神压力大,岗位晋升机会少,有的年轻员工不安心柜面工作,一定程度上影响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

篇6:快速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

作者:贾亦俭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的超常规快速发展,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浙委[2006]64号)的出台,以及金华市委、市政府适时推出“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的战略,加快浙中城市群建设已成为省、市、县(市、区)各级党委、政府的紧迫任务。金华的城市建设也从婺江北岸时代到婺江两岸时代,再发展到正在步入的金华江(含婺江及支流义乌江、武义江等)时代。如何进一步做好具有城市及社会经济发展划时代意义的浙中城市群建设工作,迈向高速发展时代,值得每位有识之士的深思和探讨。

一、金华城市建设走向金华江时代的必然性。

1、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金华市现辖行政区域内,古时大部分地域属于越国,小部分属于姑蔑国,其中姑蔑国的国都就在婺城的九峰山下;秦时在现辖区内设县治至今已2229年,设郡治已有1741年,之后在金华或设郡、州、路、府,或设道、区、专区、地区、省辖地级市,最多时曾管辖过19个县(市),包括衢州地区及丽水、绍兴、杭州的部分县(市)。金华自古以来为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水陆空立体交通优势明显,一直是浙江中西南部(金衢丽)地区的中心城市。尽管行政区划的调整,使金华的辖区面积有所缩小,但金华现辖区域仍是浙江中西南部(金衢丽)地区经济最活跃、发展最快地区。随着核心区金华市区的不断发展壮大(为闽浙赣皖四省九地市协作区的龙头城市),浙中城市群雏型的初现,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并加快浙中城市群建设,城市发展快速步入金华江时代,使其成为浙江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城市发展进程的一个正确选择。

2、社会现实的要求

浙江省建设厅的《浙江省新型城市化模式研究》调查报告指出,浙江省中南部地区(主要指金衢丽地区)是浙江省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相对较低的地区,2002年该地区的GDP总量为1065.82亿元,约占全省的12.58%,其中浙中城市群是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核心,也是带动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引擎。目前该地区各地市城市化水平都在30%以上,处于城市化水平加速发展的时期,基于以下3个原因:

1、浙中城市群已初具规模,对本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带动能力逐渐增强;

2、该地区受浙江省北部和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地区的带动作用明显;

3、该地区紧邻皖赣地区,腹地广阔,该地区城市化将实现超常规发展,将是未来浙江省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地区。预计到2020年环杭州湾地区、温台地区、金衢丽地区人口将分别达到3000万、1500万和1100万人。

据城建统计年报统计,2006年金华市所辖行政区域内城区人口已达205.49万人,城区暂住人口144.55万人,城区生活人口已达350万人。其中金华市区城区人口49.34万人,城区暂住人口10.85万人,合计60.19万人;义乌市城区人口54.14万人,城区暂住人口71.62万人,合计125.76万人;两地城市人口共185.95万人,占了全市城市人口的约53%。全市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共259.92平方公里,其中金华市区为67.7平方公里,义乌市区为56平方公里,两市建成区面积共123.7平方公里,占了全市城市建成 区面积的约50%,这就决定了浙中城市群必须以金华一义乌为轴线发展,鉴于金华城区发展空间较大、义乌人口过于密集的现状,可以通过金华、义乌城市的对接来解决人口和产业分工等问题,金华与义乌间的距离为40多公里,而且之间还有一个金东经济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做跳板,两市相连已不遥远。而义乌与东阳更是相距仅16公里,金华与永康也相距不足50公里,金华与兰溪更是仅20多公里,期间还有一个金西开发区,用高速公路相连,时空已非常近。以金华为中心,沿金华江成ㄚ字型的沿江城市组团形式所构建的浙中城市群已十分清晰。因为浙中城市群的城市基本上都沿历史上统称的金华江而建,金华江含婺江(兰江)及二大支流东阳江(义乌江)、武义江(永康江),东阳江、武义江、婺江成ㄚ字型分布,金华的城市建设已到了组团式发展的金华江时代,这是一个以ㄚ型(代表胜利符号)出现的城市形态。

3、浙江省战略发展的需要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环杭州湾、温台、浙中城市群是我省的三大主体城市群”,“浙中城市群要加强区内城市的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重点加强金华市区、义乌、永康、东阳等城市之间的联系,建立健全共建协作机制,形成建设合力,逐步向衢州、丽水部分县市拓展,使浙中城市群成为带动浙中地区乃至浙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

《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也指出,到2010年,基本形成省一级城市经济框架。即杭州城市经济圈、宁波城市经济圈、温州城市经济圈和浙江中西部城市经济圈。金华及周边城市形成浙江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雏形。

原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2006年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时指出,要突出城市群这个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从国际经济经验看,城市群发展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实际上是都市圈或者大都市连绵带,如我省的环杭州湾城市群、温台沿海城市群。第二种是由多个实力基本相当的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如我省的浙中城市群。

2005年,浙江省城市化水平达到56%,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但由于浙江省城市化水平空间差异较大,浙江北部及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已较高,逐步步入大都市连绵区的发展阶段,城市化发展从注重量的提高到质的提升上转移,而浙江中南部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化发展尚处于向心集聚的发展阶段,城市化将在量的提高上迅速扩展。从而,浙江省下一步城市化的快速提高将更多的由浙江省中南部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来支撑,浙中城市群将起着带动金丽衢地区和杭州地区的建德、淳安等县(市)发展的中心城市重任。在战略高度上看,以金华江为生态带相连的浙中城市群将扩展影响到近半个浙江省的陆地。

二、金华江时代城市建设的主要形态

(一)浙中城市群核心区金华市区的依“三江”布局调整建议

金华市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城始至1992年的婺江北岸阶段,当时建城区基本上都在江北,江南只有少量的农房;第二阶段为1992年至2002年的婺江阶段,主要建筑物基本分布在婺江两岸;第三阶段为2002年金东新区开建以后的金华江时代(2002-2006年为初期,2007年以后为实质发展期),建城区迅速拓展,建筑物分别依婺江、义乌江、武义江发展。浙中城市群发展要求,今后不仅市区城市建设要步入金华江时代,整个浙中城市群建设也要走向金华江时代。

2001年第5次修编的金华城市总体规划,将金华市区的城市以近似于长方形的衣服口袋形状规划,分三环布局,以“三纵三横三环”为框架,用棋盘式网状道路相连,八一街为城市的主轴线。

2004年编制的浙中城市群发展战略规划,将浙中城市群构筑成“一主(金华)二副(义乌、永康)、三块四轴”的城市群结构框架。其中金华主城区以“一中两翼两三角”的形态出现,即当时的建城区(中心区)加上金东新区和婺城新区(两翼),以及金东经济开发区(原金三角开发区)、金西经济开发区二个省级开发区组成的“两三角”。同样以八一街为主轴线。

目前中心城区已与“两翼”:金东新区、婺城新区连成一体,城市主轴线八一街(含迎宾大道)也已往北突破三环与北山的国家级双龙风景区相连,往南突破二环与南山生态园区相接,全长15.2公里(不含南二环以外),因南北各有南山、北山相夹,发展空间已不大。为发展浙中城市群,尤其是加速与义乌相连,金华市区的城市发展轴应调整为以金华江(婺江、义乌江段)生态轴为主轴线。目前的金华建成区已有很大一部分沿义乌江发展,而且金华与义乌之间的金东经济开发区也在义乌江畔,作为风格独特的“一江春水向西流”的金华江,金华主城区的发展应该追本溯源,以向上游发展为主,兼顾下游。首先,通过纬度式的发展,东进(连金东开发区、接轨义乌)西拓(连金西开发区、衔接兰溪);其次,沿武义江南下,通过武义县城延伸至永康。分轻重缓急,集中精力,优先向东发展。为浙中城市群的首尾相连打下良好的基础,发挥好浙中城市群内核的辐射作用。

(二)浙中城市群的沿江组团式发展

1、城市群发展的主要策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我们要通过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稳步推进城市群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聚合主轴线(金华市区一义乌的高速公路、铁路、城市快速干道)、依托两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和永康科技五金城)、构筑四沿带(金义、东浦磐、金兰、永武)、培育多集群(汽摩配零部件生产、小商品制造、五金机械制造、现代医药与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新型建材、新兴高附加值产业等八大产业集群)、营造生态网(城市群绿色宽敞空间、绿色生态空间网络)”的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完善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城市群发展框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重点促进城市群内基础设施等网络化布局和一体化建设,实现城市相互融合和资源共享。

2、城市群中各组团城市的功能定位

浙中城市群的各城市应明确分工、资源共享,城市建设应注意互相靠近,成片发展,城市功能定位要基本准确。

(1)浙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金华市的功能定位为浙江中西部的金融服务中心,交通信息枢纽、汽车及现代医药和精细化工基地、现代服务业及人居休闲中心、高新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科教人才基地。

(2)副中心义乌要以国际商贸城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带动作用和空间扩散效应,着力提升小商品的商贸流通和制造优势,逐步成为集商贸物流、日用小商品制造、购物旅游为一体的国际商贸城市和重要的商贸旅游城市。

(3)永康、东阳、兰溪3个中等城市,尽管目前各城市人口都未超过50万,建成区面积均未突破40平方公里,但都是浙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永康市重在发挥“中国科技五金城”品牌优势,建设国内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五金机械工业基地、重要的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制造基地和产品与原材料交易中心、中国五金名城;东阳市重在加强区际间的功能互补和分工合作,积极发挥轻工纺织、医药化工、机械电子、影视文化等产业,建设中国影视文化城、浙中先进制造基地;兰溪市要用高新技术改造和培育现代医药、纺织、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注重与金华市区的产业协作和功能互补,建设重要的工业基地,休闲旅游胜地和山水生态城市。

(4)培育浦江、武义、磐安3个特色城市。浦江着重发展水晶工艺、挂锁、缝纫等传统特色产业,建设以旅游和休闲为特色的山水城市;武义着力建设以温泉、古村落旅游为特色的宜人居住的生态旅游城市;磐安建设具有生态特色的旅居休闲城市。

总之,在浙中城市群的组团式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坚持五大原则:一是在发展空间上有序增长、整合发展;二是在发展策略上凸现中心、强化功能;三是在发展措施上统一规划、一体布局;四是在发展重点上保护生态、彰显特色;五是在发展保障上强调认同、文化亲和。

三、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来支撑城市建设和发展

金华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缺少强有力的一批产业来支撑,而传统的工业化已无法支撑快速城市化发展的要求,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来支撑金华将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除了上述城市定位中提及的金华优先发展的八大产业外,笔者认为还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培育与城乡建设紧密相关的建筑业及房地产业、旅游业。

1、建筑业及房地产业

我省的建筑业总产值和利税已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金华市在全省位居第四,有省政府命名的二个建筑之乡:东阳市、义乌市。2006年全市建筑企业从业人员已达43.97万人(未含总部迁往杭州的广厦集团),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661.39亿元,实现利税45.03亿元,其中金华市区建筑业总产值达98.22亿元,实现利税6.42亿。2006年全市建筑业上交地方税收10.9亿元(市区2.61亿元),与全市房地产业上交的地方税收12.06亿元(市区3.58亿元),合计占了全市地方税收的36.62%,其中市区为38.3%。目前全省建筑业生产总值和建筑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已上升到6.5%左右,东阳市的建筑业值已达到当地GDP的20%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在金华重点扶持发展建筑业有以下优势:

1、可以产生可观的利税,其中仅地方税就可达总量的15%以上;

2、该产业无污染,所占社会资源不多;

3、能提供大批就业岗位,尤其是能解决大量农民的转岗问题,4、发展后劲足,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据统计,全省每增加1亿元的房地产值产生的总带动效应为1.409亿元,而1亿元的建筑业产值总带动效应为19.719亿元。进一步做大做强建筑业已成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紧迫任务。

与二产建筑业相辅相成的还有三产房地产业,近年来我市尤其是市区的地方税收有30%以上来自房地产业。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房地产业的投资已开始明显下降,但只要正确分析金华的房地产市场,将会得出一个必须让其平稳发展的结论。首先随着浙中城市群的效应逐步显现,金华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的命名,金华各种环境的不断优化,“居在金华”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周边城市市民和附近农民的选择;其次,全省地级市中金华房价倒数第二,周边县(市)房价多高于市区的独特现象,让投资和居住均成为外来者的首选;第三,民工的大量涌入,户籍制度改革在即,这批民工需要留在金华居住,小套型的经济适用房将热销;第四,汽车的逐渐普及,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有车库的新房子也将成为市民住房升级换代的主要目标;第五,随着全省提倡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而全省的城市化加速发展地区又集中在金华的浙中城市群,将来这一地域的城市人口将快速增长,所以,我们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衡着陆,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2、旅游业

金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省旅游副中心,境内风景名胜密布,文物古迹众多,商品丰富,物价便宜,是世人旅游购物的好去处,发展旅游业优势明显:

1、交通十分便利,高速公路、电气化铁路、飞机等立体交通,确定了金华为全国49个主要交通枢纽之一的地位;

2、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众多的市、县级风景名胜区;6个全国重点文保单位,42处省级文保单位,值得旅游参观的去处十分密集;

3、旅游形式丰富,有购物游:如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城、永康的中国科技五金城等;有影视游:如东阳横店的影视基地等;有文物游:金华的侍王府、八咏楼,浦江的上山文化、江南第一家,东阳的卢宅等;有生态游:各风景名胜区、及武义的温泉、古村落、磐安的生态休闲区等;有爱国主义教育游:如横店的红军长城博览城,金华澧浦的日军炮台、义乌崇山日军细菌战纪念馆等。旅游是三产中的“阳光产业”,前景十分美好,金华要及早培育,要以金华市区的山水城市文化旅游区为中心,让游客尽量吃住在市区,再向周边县(市)各景区分散。市区要进一步盘活古子城一日游(太平天国侍王府、八咏楼、天宁寺、中国茶花文化园等),双龙风景区要理顺体制、将黄大仙祖宫充分开放,利用叱石成羊、回音坛等做足旅游文章;国保单位婺州瓷铁店窑要做好开发保护工作,通过让游客参与陶瓷制作等互动形式吸引游客。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做好旅游组团工作,培训一批合格的导游人员,突出旅游区的特色,丰富景点的景观人文内涵,发掘整理出景点的传奇故事,使旅游产品从单一转向综合。改变以往的过境游为目的地游;改变以往单一的政府为主转向政府为主、市场运作、企业为主体的模式;改变过去单一的城市形象推广转型为以形象宣传为核心、以品牌推广为主体、以区域联合、企业联合促销为组织形式的推销模式,来进一步做好金华的旅游产业,将金华推向国内外旅游市场,召来源源不断的游客,来推动金华的经济发展。

篇7:快速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

1.概述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地铁与轻轨)是大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的骨干,是大众化、大运量、独立专用轨道的城市客运系统。同时又是城市的大型基础工程,所以它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并且对城市建设和规划发展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以下简称“线网规划”)是一项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专业)规划,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新鲜的课题。我国对线网规划的研究起步较早,但受理论体系的制约,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线网规划却是九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院自1996年以来,有幸为广州、南京、青岛、天津、济南等城市主编“线网规划”,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并得到国内城市交通学界的热烈反响和广泛认可。为了进一步完善线网规划的方法,本文一方面向各位同仁介绍线网规划学术发展概况,另一方面对其中有争议的学术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引起大家的深入思考,推动该领域规划工作的发展。

2.线网规划发展

2.1 线网规划的历史

自1863年伦敦建设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以来,世界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已有43个国家的320座城市修建了轨道交通,其中115座城市修建了地铁,有一些大城市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快速轨道交通网络系统。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总长达到100km以上的城市已经达到15个,最长的巴黎线网,整体规模已经超过550km。在这些城市线网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各个城市对线网规划的认识是不同的。

欧美国家受其城市规划理念的影响,强调短期性、实效性和可实施性、因此忽视长远规划的意义。同时受建设投资体制的影响,基本上是“建设一条线、研究一条线”,强调本线的合理性、忽视线网整体的科学性。比如一些城市可以看到一条街道下敷设5、6条线路的不合理现象。这些城市目前已经普遍意识到没有科学的长远规划的“遗害”,近年来开始对线网整体合理性的研究,但限于线网已经形成规模,这种规划完善往往是“补丁”式的。而对于前苏联等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受其规划学术思想的影响,比较注重长远性的线网规划研究,在此领域的技术积累也比较丰富。因此,莫斯科地铁线网是世界上公认的规划得最合理、最有效率的线网。但是、受其学术思想的制约,线网规划也带有计划色彩强、静态色彩强、长远适应性查、灵活性欠缺的问题。

我国受前苏联的影响,从50年代开始就比较注重线网规划工作。整体性远期性规划的效益使我国近年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受益非浅。但是,我国的线网规划由于缺乏完整的方法体系和内容体系的支持,也存在诸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内容过于简单、计划色彩较强和规划可实施性差等方面,距离城市对线网规划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线网规划开始自1996年《广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在此项规划中提出的一套方法体系和内容体系,对我国大城市线网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之后,许多城市均采用这套方法进行了新一轮线网规划。对比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聘请国外公司进行的线网规划,可以欣慰地发现我国的线网规划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

2.2 线网规划的目的人们的交通行为,实际上是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给这一对矛盾因素平衡下的状态。快速轨道交通作为作为城市交通的一种方式,同样是需求和供给平衡下的出行选择。快速轨道交通的规划工作意义,就是要科学回答“快轨需求”和“快轨供给”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以及二者间动态影响关系和科学的平衡关系,从而阐明作为大城市客运骨干系统的发展方向,同时协调与城市其它要素之间的关系。

因此,线网规划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下述方面:

1)保证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土地发展的刺激和诱导按总体规划意图发展

2)保证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与城市交通发展的整体协调。

3)为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统一安排创造条件。

4)科学合理安排城市财政支出

5)保证快速轨道交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主体规划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项目特点

线网规划是综合的专业交通规划,同时又是全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延续和补充,由于快速轨道交通的特点,规划和建设均会对全市的规划格局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因此本规划即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要与城市总体规划有机地融为一体。线网规划的研究工作涉及城市规划、交通工程、轨道交通专业工程、建筑工程及社会经济等多项专业。各专业相互联系紧密又彼此独立,因此整体研究方法是一个包含多项子方法的集合体系。线网规划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本身各子系统具有复杂的关系外,各种外界的影响因素和边界条件对本规划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不能把本规划作为一个孤立系统进行规划,既要重视其自身的建设运行机制,又要注重与外部环境及各种影响因素协调关系。

3.2 研究方法的特点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是一项涉及多个研究范畴的系统工程,研究理论涉及城市规划、交通工程、建筑工程及社会经济等多种学科理论,在各子系统中又包含各自的方法,线网规划将其统一为一个整体,其中,交通工程学的交通规划理论是本项目研究理论体系的主线。方法主要特点是:交通分析为主导;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近期规划与远景方案相结合3.3 总体规划方法、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3.3.1 规划方法

传统的线网规划方法,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经验分析法、客流预测法、公交增长法等三种类型。这三种方法均各有所长但也都存在思路片面的缺陷。科学的线网规划方法是在总结先前方法基础上,采用一套相对复杂的方法体系,一般称之为“多模块网络层次分析方法”。这套方法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整体的工序(模块)逻辑关系和工作流程。各模块内部研究系统。

详细阐述研究方法应参见后文的《研究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章节

3.3.2 主要规划内容和技术路线

线网规划工序全过程大致可分为四大部分,即背景研究、线网构架研究、规划可实施性研究和规划接口。

背景规划研究又称为基础研究,顾名思义就是对线网规划的前提条件、影响因素、背景环境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城市自然、人文、规划、政策等。通过归纳总结这些规律性的城市特征,提出指导线网规划的原则和要点,并对城市线网的模式划分、合理规模、线网评价体系进行专题研究。同时,对国内外有关线网规划的经验进行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

线网构架研究是线网规划的核[1] [2] [3] 下一页 心部分,主要是方案构思、交通模型测试和方案评价三个工序的循环过程,其目的是推荐优化的线网方案。受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过程中,过分依靠定性分析容易造成主观臆断,过分依赖模型又容易受模型成熟程度和可靠性的影响造成宏观失控。整个过程是一个模糊的决策过程,是规划师和模型师的密切合作的过程。

规划可实施性研究是保证线网可行性的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专业性很强,线网是否可行受很多工程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一个条件不满足就影响整个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因此,必需以方案规划的形式提出具体的安排。这部分研究主要针对影响线网可行性的几个主要专项:车场设置、线路走向、线路敷设方式、主要车站分布、换乘站分布和形式、联络线分布、运营。由于规划可实施性研究是保证线网可行性的重要因素,因此这部分研究与前面方案构架研究也是一个循环过程。

规划接口主要承担线网规划与后续规划的衔接任务。线网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在线网规划完成后,将马上进行以下规划项目:快速轨道交通线网的土地详细控制规划 针对线网的相关分区规划调整 快轨与城市交通其它方式的衔接规划

因此,线网规划必须对这些规划提出明确的规划条件和规划要点。总体技术路线图

4.线网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忽视城市总体规划

在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城市总体规划》是一切规划研究的指导性纲领规划,所有专性项规划都应在城市总体规划意图框架下完成。线网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下的专项规划,同时轨道今天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交通特征和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等方面都会产生强大的引导作用。如果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意图发生偏差,可能引起整个规划体系的混乱,或者是线网规划本身不可行。因此,线网规划必须依据和支持总体规划,尤其在土地利用、交通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三个方面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

4.2 忽视可实施规划研究

衡量线网规划优劣最关键的标准是这个规划能否实施。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是技术非常复杂和专业的系统,而期规划的可实施性受多方面技术因素的制约,比如修建计划、车辆基地配置、运营组织可行性、三维的线路设计、换乘站形式、联络线建设等许多因素均能直接决定规划能否实施,因此线网规划可实施性的研究是专业要求非常高的规划。目前一些线网规划由于种种原因,专业研究非常欠缺,甚至只进行所谓概念规划不进行起码的专业可行性研究,这样的规划是否具有价值是值得怀疑的。

4.3 研究对象界定不明确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明确研究对象,因为一个城市的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如果研究对象含糊不清或面面俱到,很可能影响规划实际效果。在此,对一个城市的快速轨道交通进行模式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所谓模式分析就是要回答以下问题:

1)从服务对象上讲,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分为市际轨道交通系统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从旅行速度上讲,可分为快速和低速系统;从运行方式上讲,可分为封闭独立运行系统和开放混合运行系统。那么,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应包含什么范畴?

2)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与其它轨道交通的功能和空间关系如何处理?

3)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应如何划分层次?各层次适宜选用何种模式并达到何种服务水平?各种模式技术发展水平和发展动态等。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对线网规划方向产生重要影响的前提性课题,目前各城市线网规划均对这些问题研究较少。

4.4 客流预测工作中的问题

客流预测是线网规划中进行定量分析的主要手段,因此客流预测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线网规划的效果。但从目前线网归划中的客流预测情况看,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

(1)城市交通模型还未完善建立:

线网客流预测是一种宏观层次的客流预测,因此要求模型在宏观方面性能要突出。但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除广州使用了START模型外,还未见到其它城市建立了自己的宏观层次交通模型。所使用的模型基本上是微观层次的详细交通分析模型。即便是这些模型,本身受基础数据丰富、真实程度以及对模型和城市规律熟悉程度的制约,在模型运用上也存在相当的问题。因此,在全国各大城市进行科学的线网规划,就应在这些城市中建立从微观到宏观的,完善的模型体系,而且这些模型应在本城市中有一个相当的积累完善过程,成为相对成熟的模型。

(2)难以建立土地发展和交通预测的动态联系

土地利用和交通之间有明显的互动联系,但是目前的客流预测工作对土地开发强度影响基本不能作出动态的反映。尽管土地发展和交通预测方面都有各自领域内的分析模型,但由于两类模型的原理和数学语言差异很大,而且从事土地发展和交通预测研究的人员对彼此领域研究甚少,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两个方面的研究能实现模型兼容,因此对彼此的考虑只能是定性分析或静态层次的计算。这实际上是整个规划领域存在的一个突出的技术瓶颈,但这个问题不解决,客流预测工作就很难保证可信性。

(3)缺乏交通影响分析研究

线网客流预测的工作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线网内部客流增长及特征进行预测,二是对线网对于城市综合交通影响进行分析。现在,线网规划中对线网自身的客流预测工作进行得比较深入,但对线网外部交通影响的工作进行得不够充分,难以回答“线网建设后,城市交通的变化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4.5 用道路规划的思路进行线网规划

道路上的交通载体是汽车,汽车运行的特点是方向灵活、彼此干扰、客货混杂;快轨系统上的交通载体是列车,运行的特点是方向一定、干扰较少,客运为主。正是由于其交通载体的不同,这两大交通系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网络形态、网络节点、中心区网络影响、环线功能、对沿线土地发展影响等多个方面。由于道路网络建设发展较早,规划理论和经验比较成熟,因此在快轨线网规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划的起步阶段,比较多地借鉴了道路网络规划经验。随着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理论的逐步完善,业内人士应逐渐认识到与道路网络规划的区别。由于这些区别的存在,就必须注意在规划和建设阶段,协调二者的关系。

4.6 重视线网规划,忽视用地控制和管理

线网规划的成果必须落实到土地管理体系,对快速轨道交通设施用地进行有效控制。但是,一些城市出现了重线网规划,忽视土地控制规划的现象。实际上土地控制规划是一项同样复杂和专业的工作。其中不但要根据专业要求绘制合理的用地红线,还要对规划控制方法进行研究。线网建设往往是几十年上百年的长期工程,对如此漫长时间建设项目的土地控制管理肯定不能简单“严格控制”,而是应针对不同建设时间和不同设施性质进行分类管理,最大程度利用城市土地的价值。

4.7 一些有争议的学术问题

4.7.1 环线设置问题

各个城市的线网规划中一个存在的争议就是是否设置环线,不可否认这受道路系统规划思想影响较大。但根据研究,这两大系统中环线的作用存在本质区别。在道路网络中,环线的作用在于屏蔽中心区过境交通,虽然环线会造成车辆一定程度的绕行,但高速度却抵消了空间距离上的损失,所以环线对过境或跨区交通有较大的分流作用。快轨是方向固定的交通系统,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线路间的交通转换不能象汽车那样灵活,而是要通过旅客换乘的办法实现,而换乘的时间损耗比汽车改变行车方向的时间损耗大。同时,由于快轨是独立的、准点运行的运输系统,穿越中心区不会影响旅行速度,即便拥挤也不会对综合服务水平产生明显影响,使用环线反而增加换乘次数造成延误,因此快轨环线的交通分流作用受到限制,尤其是交通屏蔽作用不如道路环明显。

快轨环线的客流取决于沿线人口和就业数量,也就是环线自身串联的客流集散点的规模。比如著名的伦敦环线地铁,全线串联了13座铁路车站,每座车站又基本上是伦敦市区向伦敦大区辐射的放射形铁路的起点站,所以它始终具备较高的客流。又如在广州快轨线网规划时,曾经根据城市特点,提出过几个在不同位置设置不同规模的环线的比较方案,但这些环线方案在进行模型测试后,普遍存在客流不高,平均乘距明显低于其它线路的特征,换乘率增加,线网非直线系数比无环线线网增加将近10%,因此最终环线被否定。

根据城市特点,科学设置适宜的道路环线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设置快轨环线必须十分谨慎地进行研究,更不能为了具备环线而设置环线。

4.7.2 机场专线问题

近年来,建设连接机场的专用快速轨道交通线似乎已成为各城市普遍追求的模式,但其中隐含着相当的风险。

机场客流一般由旅客、接送亲友和机场及周边就业职工构成。航空出行一般是800km以上的长距离出行。由于全程出行时间较长,其对到港时间长度要求比较宽松,因此对快速并不过分要求,但对到港方式的便捷程度(是否是门到门)、准点率和舒适度要求很高

在机场接运方式中,主要有个体机动车(出租车、公司自备车、私家车)、机场巴士和快速轨道交通。由于个体机动车在舒适性、门到门便捷性、快速等几个方面占据优势,因此一般个体机动车在机场接运方式中占主要地位。机场机场由于一般都在建设时配套有专用高速公路,这种优势则更明显。其次是机场巴士,该方式在门到门便捷性、快速等几个方面也有优势,一般也占有重要地位。快速轨道交通的优势是准点、快速,最大的缺点是门到门便捷性差,因此在客流竞争中优势并不明显。这就是世界各国单独服务于机场的客运轨道专线客运客流效益普遍不好的主要原因。

因此,建设机场专用快速轨道交通线必须慎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充分论证:是否有客运功能以外的非常明显的社会、政治价值; 机场客流是否足够大到需要快速轨道交通衔接; 机场接运方式中,轨道交通的综合竞争力如何,竞争关系如何处理; 机场专线市内起点位置是否合适,能否在中心区建立行李办理设施,如何降低运营成本;

4.7.3 半径线设置问题

在世界许多城市建设或规划有连接边缘组团到中心区的半径线,从表面上看,这符合客流方向,客运效果较好,因此受到一部分规划者的推崇。实际上,半经线存在很大的弊端,集中反映在运营和交通影响两方面。

首先,半径线客流分布往往呈现一个明显的楔形,就是约靠近中心区客流约大,而在客流最大处,车上所有旅客上下列车势必在终点站列车停站时间增加,这时,车站列车折反返能力能否满足最小列车间隔就很成问题,这给列车正常运营造成相当的风险。

其次,线路截止在中心区某处,车上旅客不一定是全部到这个地方,但必须在这个地方下车,由此势必给这个区域引入相当大的无关客流。这些无关客流需要换乘地面其它交通方式,而轨道交通客运量往往很大,因此会给这些交通平衡很脆弱的地区增加很大大交通压力,形成新的交通瓶颈。

因此,从理论上讲笔者一般不赞成半经线的设置,当然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7.4 换乘节点和合理分布

快轨线路如果想获得较好的客流效益,一般都希望通过城市中心区。因此整个线网的换乘节点都集中在中心区。一种意见认为换乘节点这样分布可以符合一般城市客流中心区为O点或D点集散的规律,因此也符合主客流方向。而且换乘发生在地下或相对封闭的轨道交通换乘车站,不会增加地面交通压力。而且会给城市中心区提供强大的交通供给和方向周到的交通可达性。另一种观点认为换乘节点分布在中心区,势必吸引部分出行OD点均在外围区的客流在中心区换乘,也势必加大中心区今天交通压力。而且换乘站工程复杂,集中在中心区进一步增加了工程难度和代价,因此换乘节点应外移。

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因此如何分布换乘节点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论证,尤其是交通影响分析和工程费效比论证。

5.结束语

篇8:快速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新区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承担着探索改革、辐射带动区域发展、提升区域及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使命[1],是协调区域发展、完善国家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2]。作为典型的快速集聚型城市,由于建设发展速度过快,土地利用结构失衡问题凸显,各类用地以及利益相关者矛盾和冲突日趋激烈。在降速提效的背景下,新区建设必须由速度优先转为质量优先,增强用地结构的科学性。准确识别潜在土地利用竞争风险可作为协调安排各类用地的重要依据,是预防和改善土地利用合理性的基础和前提。

土地利用竞争是利益相关者针对给定的土地或土地附着的可利用资源,基于产出、服务、使用方式等不同的目的或功能需求对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改变的过程[3,4,5]。土地利用竞争风险是指在土地利用竞争过程中,某一土地利用类型被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替代的可能性。被替代的可能性越高,土地利用竞争风险就越大;反之,土地利用竞争风险越小。由于土地利用竞争类型多样、竞争主体复杂,难以面面俱到,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选取研究区问题最突出的竞争类型作为研究主体。鉴于西北内陆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城市新区所特有的经济属性,本文的土地利用竞争风险主要是指非建设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风险。

研究发现,对土地利用竞争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并已初步形成了基本的理论体系。土地利用竞争一词最早由Nancy J Volkman在1987年提出,他对美国南部农业区的居民点与环境保护区之间的土地利用竞争进行了分析[6];Pete Smith1、Peter J Gregory对土地利用竞争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做了进一步阐述[4];Haber Helmut、Mbow Cheikh等从全球土地利用竞争的视角出发,对土地利用竞争的内涵、趋势、分类、特点、管制措施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的总结[3]。从已有文献来看,目前国外对于土地利用竞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粮食与生物能源生产竞争[7,8]、碳市场与食品价格[9]等方面。

国内相关研究始于21世纪初期,于伯华、吕昌河等对北京市顺义区土地资源竞争及其产生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10];郝仕龙、陈南祥等对丘陵区的土地利用竞争模式进行了论述,指出传统特色农业是未来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的发展方向[11];林英志、邓祥征等以江西省为例构建了区域土地利用竞争模拟模型,实现了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模拟[12],并对中国目前最为突出的城市化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土地利用竞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3]。因此,国内关于土地利用竞争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较少。

本文以兰州新区为研究区,基于空间多准则决策法,准确识别潜在土地利用竞争风险,明确潜在竞争风险空间分布、规模、土地利用竞争特点和规律,为新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协调安排各类用地、权衡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预防和减少土地利用竞争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区概况

兰州新区位于兰州市北部的秦王川盆地,距离兰州主城区70km,地处兰州、西宁和银川三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图1),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2012年8月由国务院批复设立,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重要的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现有人口18.5万人,规划面积806km2,介于103°29'—103°50'E、36°17'—36°43'N之间,涉及永登县中川镇、秦川镇、上川镇、树屏镇和皋兰县西岔镇、水阜镇6个乡镇。区内大部分地区属黄土高原丘陵地貌类型,平川、梁峁、沟壑及河谷地貌发育。新区地形开阔,地势平坦,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农用地比重大,且以耕地为主;年平均气温6.9℃,年降水量300—500mm,为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主要包括DEM数据、遥感解译数据和规划数据,DEM、遥感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DEM数据的分辨率为30m,遥感数据选用2000年、2010年、2015年三期的遥感影像,其中2000年、2010年为Landsats4—5TM(空间分辨率30m),2015年为Landsats 8 OLI(空间分辨率15m),成像时间均为6—10月。基于ENVI4.7,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经过图像融合和增强处理,得到覆盖兰州市的三期遥感影像。采用人机交互监督分类解译,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并结合兰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裸地和其他未利用地共8种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实地考察和Google Earth影像观察对各采样点进行验证,综合分类精度约为87%,能满足空间分析要求。规划数据来源于《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兰州新区总体规划(2011—2030年)》等相关规划资料。

3.2 研究方法

空间多准则决策分析:多准则决策分析(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MCDA)是现代决策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称多准则评价(Multi-criteria Decision Evaluation,MCE),是对现有的备选方案以多种准则为评价依据,由决策者表达其偏好结构,求其非劣解或给备选方案排定优劣顺序,是一种在多重因素、多重标准,甚至相互冲突的因素影响下,对一系列备选方案进行评价和决策的方法[13]。

空间多准则决策(GIS-MCDA)是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来解决空间决策问题,所涉及的问题、方案、决策、规则、变量、影响因子等都具有空间特性,因此空间多准则决策分析可以看作是将多层具有空间特征的地理数据(输入)结合评估标准进行组合或转换形成决策结论(输出)的过程[14]。其中,决策准则是在对决策进行比较和评价的基础,以具体的影响指标为表现形式,主要分为适宜性指标和约束条件两类。

空间多准则评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逻辑交集和并集运算的布尔决策;另一类是基于连续变量标准化的权重组合决策,包括权重线性组合法(Weight Liner Combination,WLC)和次序权重平均法(Ordered Weight Average,OWA)。本文采用经典的权重线性组合法(WLC),权重线性组合法不但可保留影响因子的可变性,而且可使影响因子之间互相权衡[15],公式为:

式中,S为风险指数;wi为影响因子i的权重;xi为影响因子i的标准分值;cj为限制条件j的标准分值。其原理是:将每一个标准化的图层乘以对应权重,即图层中每个栅格单元与其对应权重相乘,再对所得结果求和,然后与约束条件相乘,扣除不适宜区域,最后对得到的适宜性数值图进行相应的决策分析,这一过程可以在在IDRISI软件的MCE模块中实现[16,17]。

问卷调查与访谈法:利益相关者在土地利用竞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总结土地利用竞争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对土地利用的态度和意愿,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内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进行调查。由于农民是土地利用过程中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人口多、分布广,因此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本文设计了关于兰州新区农民对土地利用和持有意愿的调查问卷。在保证调查数据的科学性和代表性的前提下,采用随机抽样与交叉控制配额抽样(性别、年龄)相结合的方法,在位于兰州新区的中川镇、秦川镇等20个村镇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86份。同时,对各级政府以及相关企业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共访谈16名不同级别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和13家相关企业负责人。

4 风险评价准则体系构建

4.1 准则初选

快速集聚型城市潜在土地利用竞争风险主要是指城市周边将非建设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风险。在对土地利用与转换特征和利益相关者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土地竞争相关研究和已有兰州新区的相关研究,并考虑快速集聚型城市的发展特点,遵循简洁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原则,构建出一套由1个目标层、4个准则层、17个具体准则构成的快速集聚型城市潜在土地利用竞争风险评价准则体系(表1)。

环境准则:城市发展受环境影响较明显,而且大多为限制性因素,如地貌形态、坡度、灾害分布等,从不同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形态。地形坡度对农业生产和建设活动具有限制作用,坡度越低的地区土地利用竞争越激烈。地质灾害分布地对城市扩展具有重要影响。兰州的地质情况复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较广,因此需将自然灾害分布加入到考虑范围内。此外,土地利用类型和邻域土地利用现状也是影响土地利用竞争的重要准则,在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频繁,易受到邻近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如机场、工业园、车站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周边土地的功能和服务类型产生新的需求,增加了周边的土地利用竞争风险。

区位准则:区位准则在土地利用竞争中具有重要影响。在调查时开发商表示,靠近城市、交通便利等地理交通区位较好的地区适宜进行房地产开发一类的商业活动,区位是他们开发选址的重要标准。从土地持有意愿来看,有72%的农民对持有土地的意愿较弱,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为经商和务工,且因土地多位于城乡结合部,如果土地被征收,可获得丰厚的征地补偿。靠近道路、市场和供水条件较好的地区,从交通、生产、生活等方面来看相对与其他地区具有综合配套设施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齐全,具有吸引人口快速集聚的特点,区位优势明显。

政策与规划准则:政府的相关政策、规划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规定,国家土地由政府统一调配管理,并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的形式表现出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规划城乡建设和协调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据。政府通过制定土地用途管制、征地补偿标准等政策对不同地区的土地用途、补偿标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保证了土地开发的有序性。此外,道路交通规划同样也对城市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新道路的建设会导致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动,加剧了土地利用竞争风险。

社会经济准则:经济效益大小对土地利用方式具有重要影响。就土地产出效益来看,农业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效益较低,经济建设效益较大。在调查中发现,有72%的农民表示如果土地补偿标准合适,可考虑放弃持有土地。一般情况下,越靠近市区的土地地价越高,土地补偿标准也越高,因此土地价格是影响土地利用竞争风险的重要准则。城镇人口增长率对土地利用竞争风险也具有重要影响。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促使城市建设不断外扩,对周边的非建设用地构成威胁。此外,科学技术水平也可作为影响土地利用竞争风险的准则。由于兰州新区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随着科技水平提高,新区所在地的秦王川盆地周围的荒山和未利用地存在着转变为建设用地的风险。

4.2 准则分析选取

通过上述准则的初选,可得到反映快速集聚型城市潜在土地利用竞争风险的环境、区位、政策与规划、社会经济四个方面的决策准则,但分析发现其中有些准则数据难以获得或不能空间量化,甚至还有些准则间存在交叉和重叠。因此,结合利益相关者意愿和专家咨询法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可空间量化的7个准则(表2),将管制分区中的禁止建设区、地质灾害高危区等进行布尔运算,将结果作为约束性准则。

注:(1)发展备用地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被列为限制建设区,但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又被列为发展备用地的区域。(2)LUC是指土地利用变化区针对邻域土地利用影响设立的准则,通过对2000年、2010年、2015年三期遥感影像的解译,并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获得。(3)距城市距离准则经兰州市基准地价分级修正后得出,在分析中也表示土地价格。

4.3 准则权重

不同的权重代表不同的影响程度。在对土地利用的利益相关者调查中发现,虽然农民是最大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对土地利用方式也有一定的自主权,但与政府相比,他们对土地的控制仍处于弱势,相关企业的经济活动也会受到政府的约束和管制,政府的相关政策规划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政策与规划准则相对其他类准则应加大权重。区位准则是影响土地利用竞争的直接因素,是相关企业选址的重要标准,其比重也需加大。在此背景下,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各准则权重,选择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市国土资源局等单位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发放问卷,并对回收问卷进行数据整理,确定各要素准则的最终权重并进行最终排序。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8份,回收18份,经检验其一致性发现,有效问卷为18份,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权重分配结果见表2。

4.4 评价准则分级

为了进行空间决策,需将最终确定的评价准则进行分级和标准化。本文按照非建设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适宜性大小进行分级,将土地利用竞争风险由高到低定义为5个等级,分别为高风险区、较高风险区、一般风险区、低风险区和无风险区。适宜性越高等级就越高,土地利用竞争风险就越大,反之地利用竞争风险就越小。由于评价准则尚没有科学统一的分级标准,本文综合考虑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兰州市地质灾害与防治规划以及相关参考文献[18]和专家意见,与风险等级相对应确定各级评价准则的标准值(表2)。

5 结果与分析

经计算得出兰州新区潜在土地利用竞争风险分布现状,见图2。

结果显示,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兰州新区的城区周边以及内部零散分布的耕地区,分布较零散,面积相对较小。这些地区紧邻城区或位于城市内部,交通和生活便利,且大多为农用地,地势平坦,转化为建设用地的风险最高。虽然兰州新区城市建设迅速,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城市轮廓基本显现,但现阶段土地集约程度不高,人口和产业集聚较慢,部分建设用地暂时闲置。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兰州新区城市建设主要以内部填充为主,向外扩张为辅。较高风险区分布的面积相对较大,城市周边多有分布。其中,中川镇的西部和秦川镇的东部地区分布最为集中。这两个风险集中分布区邻近兰州新区重要的物流和石化产业区。中川镇西部的较高风险区以中川机场为中心向外扩展,中川机场是西北地区向西开放和承东启西的重要交通枢纽;秦川镇西部正在建设石油化工能源储备基地,并承接老城区内兰州石化公司的搬迁,土地转化风险较高。一般风险区和低风险区分布面积最广,主要分布在新区外围,人口分布较少,距离市中心相对较远,且大多为耕地,承担着生态涵养、生态农业示范、生态休闲、环境保护等功能,短时间内转换为建设用地的可能性低,潜在土地利用竞争风险较小。

无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水源保护区、防护绿地、生态农业示范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形陡峻的山区等不适宜进行城市建设的地区。这些地区承担着兰州新区水源涵养、生态防护、大气调节等功能,可视为土地利用竞争无风险区。但由于农民在土地利用问题上过度注重效益,对耕地保护的认识不清,相关企业也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忽略生态环境问题,本应注重生态保护的政府部门对生态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各利益相关者博弈的过程中弱化了生态保护意识,导致部分生态用地流失,因此本文中的土地利用竞争无风险区并不是绝对的。

6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城市核心区周边和内部的未开发区域,分布零散、面积较小,说明邻近市区的土地和市区内部的耕地存在潜在的竞争风险较大,对这一地区的用地分配应加强监管。(2)较高风险区面积相对较大,以中川镇的西部和秦川镇的东部地区分布最为集中。这两个地区属于重要工业区,以中川机场和石化产业为依托发展物流、石化产业,各类用地转换频繁,在新区建设过程中属于重点开发区。这一地区用地分配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县区用地的科学性与协调性,在用地分配时应提前规划,综合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3)由土地利用潜在竞争风险分布可见,兰州新区建设初见成效,通过短期建设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但城区内部还存在较多耕地和闲置的土地,存在很高的竞争风险,说明新区内部建设还待提升和加强。

结合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兰州新区建设要与老城区建设相结合,承接老城区的产业与人口转移,缓解老城区压力,实现老城新城的协调发展。同时,吸取其他新区发展的经验教训,将集约节约用地和生态保护指导贯穿新区建设过程,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在土地利用和开发过程中,政府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指导,科学规划新区建设,在绿色环保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程度,加大强宣传力度,强化企业和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与责任感,形成自上而下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3)兰州新区基础设施虽然在不断完善,但内部闲置的土地较多、人口较少,下一步要大力提升内涵和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和人口集聚。

摘要:城市新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各类用地竞争激烈、矛盾突出,而潜在土地利用竞争风险识别是预防和改善土地利用合理性的基础和前提。基于空间多准则决策法(GIS-MCDA)、问卷调查与访谈法、专家打分法等,对快速集聚型城市潜在土地利用竞争风险进行识别。结果显示: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新区的核心区和内部的闲散耕地区;较高风险区则分布在机场和工业区附近,面积较大,影响突出,在新区建设过程中需特别关注。

上一篇:单位用追悼会悼词下一篇:银行柜员个人辞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