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与示范院校的实践

2024-07-27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与示范院校的实践(共8篇)

篇1: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与示范院校的实践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与示范院校的实践

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文化体系、实践体系等面临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大学生的`创业实践.作为示范院校,必须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改革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文化氛围,推进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为最终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目标创造积极的条件.

作 者:金建孟 JIN Jianmeng 作者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浙江,温州,325035刊 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N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9(1)分类号:G421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课程体系 实践平台

篇2: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与示范院校的实践

【摘要】高职院校践行“三导制”育人管理模式,能充分满足学生个性成长的需求,更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一种新途径、新方法。本文立足实际,对高职院校实施“三导制”育人模式进行分析,并针对“三导制”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职示范院校 学生管理 三导制 育人模式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加强内涵建设为重点,以做“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为宗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一个整体改革和提升,这里所说的整体性,是一个有机系统的建设性,从内部来看,在建设中我们不能仅仅只建设好国家示范性项目,而忽视了学生管理、党建工作、后勤保障、校园安全稳定等一系列具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力量的常规性工作;从外部来看,建设示范性职业院校不仅仅是学院提高综合水平和社会声誉的问题,而且是整体教育水平的快速提升问题。我们学院面临的这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同样需要处理好多方面的关系,必须进行整体推进,否则很难实现学院持续健康发展。

作为学院管理工作者,在示范校建设中,能充分地认识到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和定位,决定了学院一切内部组织、管理、规范形式等方面的转变。学生管理工作是学院管理工作的重要核心内容,是示范校建设中体现管理示范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模式的创新就应紧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切入点,管理方法的创新应适宜专业、教学、课程改革的特点为突破口,管理文化的提升应结合办学特色的具体形式为载体。

示范校建设以来,我们紧紧围绕示范校建设任务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研究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开拓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以适应示范校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分院学生管理工作进程,旅游分院实行示范校建设下的新的育人管理模式即“三导制“育人模式。

“三导制”育人模式,是以学生事务管理为基础,学生专业发展指导为主体的新的育人模式。是以班级为单位,配备一名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简称专职辅导员)、一名上届同专业的学生辅导员、一名或多名专业导师。目的是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参与学生的专业指导,思想道德建设,关注学生个性需求,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最终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 实施“三导制”育人模式的必要性和意义

1.1 有利于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有效结合

在教育实践中,由于机制的原因,教师只注重教学和科研,只注重专业知识讲解和传授,不大关心学生的教育管理。专业任课教师不知道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思想观点、就业状况等等。而学生教育管理人员由于专业上的差异与工作性质的不同,只强调思想教育和纪律约束,不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学习方法等,与专业教师联系不多,与教学联系不紧,很难形成教育与管理的合力,做到全员育人存在很大差距。

实行“三导制”育人模式,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学双方的交流,拉近导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克服传统教育中人为地将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分离的矛盾,实现教书与育人双重职责的有机统一,将学生的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实行“三导制”也有利于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三导制”要求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导师,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注重自我教育和再学习,不断提高教科研水平和实践技能,提高自身素养,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作用,促进教学相长。

1.2 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有效地推进“三导制”,有利于因材施教,使个体有潜能特长,个性发展有特殊要求的学生在学业上获得更多的帮助。实行“三导制”育人模式,可弥补传统教学计划的不足,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专业导师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具体指导,对学生的专业发展超前提出具体建议,督促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好各类选修课程,拓展知识面,发展个性和特长,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和发展,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发挥提供条件。

1.3 有利于职业技能的培养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行“三导制”,可以针对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指导学生根据毕业后从事的专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作好学习计划,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指导他们进行专业知识拓展学习。专业导师都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动手能力,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锻炼和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推行“三导制”,能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实施“三导制”育人模式的形式和方法

旅游分院以08级5班作为试点实行“三导制”育人模式,然后在09级11个班级全面实施。分院共有旅游管理、会展策划、酒店管理等8个专业,共计3名专职辅导员(一名专职辅导员负责120-150个学生)、55名专业导师(一名专业导师负责6-10名同学)、11名学生辅导员(一名学生辅导员负责1个班级)。自3月启动以来,先后制定“三导制”实施方案,专业导师职责,学生辅导员实施方案,并举行受导仪式。先后召开“三导制”育人模式阶段总结会,座谈会、汇报会及研讨会。

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日常生活事务管理,规范学生行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导师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思想观念、兴趣、爱好、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专业导师要把教育学生看作是一项日常工作,同时也是一个研究的课题,对于所引导的过程与效果进行记载、分析撰写个案分析材料,定期开展研讨,不断提高“导”的水平,同时遵循个性化、亲情化、渐进化、实效性原则。学生辅导员由品学兼优的在校同专业学生担任,协助专职辅导员及专业导师完成各项班级事务管理。专职辅导员、专业导师、学生辅导员的协作管理机制作为学生管理的三大主体,三者之间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建立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工作的管理机制,才能达到“资源共享,组织共建、活动共抓”的目的,才能有效地提高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才能紧紧围绕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社会需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3 推行“三导制”的成效

3.1 全员参与学生管理

“三导制”的实行,让更多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全面关爱,对自身的发展和前途有了深层次的思考,较早地从一种迷茫和困惑中解脱出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三导制”的实行,把学管人员、专业教师和学生有效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齐抓共管的教育合力,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分院实施“三导制”以后,学生在各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学生思想稳定了,在能够达到学管目的的同时促进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实行“三导制”育人模式试点08级5班,导游证笔试考试一次通过率达75%,其余相同专业只接近50%;在5名报考韩语导游考试中,只有08级5班同学通过韩语导游证笔试考试;口试模拟考试优良率占60%,其他班级只占40%; 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是其他两个班级总数的2倍;5 班更适应行动导向课程法,学生合作意识强,学习效果好。参加接待大型活动如中德师资培训、东博会、参与大学生应用技术项目等大型活动人数居多。

3.2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

各班级的学生辅导员由品学兼优的学生骨干担任,从新生入学第一天开始协助辅导员将学校的教学管理、日常行为管理、班级规范等各项制度传达给学生,是新生入学的教育良师,是学校与学生之间反馈信息,协调解决矛盾,上传下达的桥梁和纽带。充分体现了“同辈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三自教育”,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有效地培养一支思想进步、作风过硬、素质较高、自制力强、有威信肯于奉献的学生干部队伍。在分院树立优秀学生的典型和模范,能由点带面带动整体学生的进步。

4 关于三导制的思考

在高职示范校实行“三导制”育人模式还是尝试和探索,给我们的管理提出新的思路和方式。通过不到一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推行“三导制”在实践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必须引起思考和重视。

(1)受导的学生多,专业导师投入的时间有限

专业导师工作只是一项兼职工作,教师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居多,能投入时间有限,分院规定每位导师每周至少指导所带学生两课时,这显然是不够的,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多,每届需要指导的学生也将增多,这将影响导师指导的效果和力度。针对这种情况,需要专业导师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制定具有规律性的指导方案及计划,力求能让所带的上届学生对下届学生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2)二年制专业的学生辅导员不能全程参与服务与引导工作,能参与分院班级的管理和服务仅有半年的时间,选用其他专业学生承接学生辅导员工作在专业指导及专业渗透教育等方面效果不佳。

(3)需要统一思想,重视到位

专业导师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光靠一个部门很难奏效,所以职业院校领导要提高认识,重视到位,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制度,推进“三导制”工作的顺利开展,除建立一支德才兼备,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外,肯定专业导师的工作业绩,对专业导师工作给予适当数额的专项酬金,这就要求学院在政策上支持的同时,应有足够的资金保证。

(4)专业导师评价机制不健全

由于受导学生各不相同,导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也各有特色,学生的思想品质没有硬性的衡量标准,如何对专业导师的工作进行准确的评价还是个问题,缺乏科学性。专业导师的工作是一项责任心强,自主性的工作,难以制定出刚性指标来评价考核导师工作效果,可采用定性考核为主的评价方法,即通过学院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及学生考评,综合平衡,给出导师的考评结果。

总之,面对高职院校的诸多问题,积极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三导制”育人模式是十分必要和迫在眉捷的。有效地推进“三导制”育人模式有利于因材施教,对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率等方面有很到帮助。但是“三导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实施过程中,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一年多的实践告诉我们,在职业院校实施三导制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急需从理论上进行探讨,从实践上进行总结完善,结合我院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创办具有高职特色的“三导制”育人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郭厚良.导师制的理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2).

[2] 李尧.谈高校学生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双重管理机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7(1).

篇3: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与示范院校的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 以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 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也愈来愈突出, 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因此高职院校建设一支有高职特色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构建适合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 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已迫在眉睫。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分析

高职院校普遍成立时间不长, 大多正由规模扩张阶段向内涵深化阶段过渡。因此如何开展好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 是摆在许多高职院校面前的一大难题。十多年来, 部分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较快, 从总体上看, 各校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中还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 主要存在问题是:

(1) 创业教育意识淡薄, 理念落后, 上至领导下到一般教师, 对大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数学校只把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举办一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讲座层面, 而没有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系统的学习和课程体系中。

(2)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严重不足。许多学校没有配备必要的专职师资, 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中, 临时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来作一些讲座, 或者由部分专业教师替代, 这些授课教师普遍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 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3) 没有形成权威的教材体系, 几乎还是空白。

(4) 创业活动仅流于形式。部分高校虽然每年会以不同形式举办一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 但多数学生提供的创新作品和创意都比较肤浅, 仅停留在比赛层面, 具体实施的可操作性不强, 学校方面也缺乏必要的配套政策保障。

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思考

近年来我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构建了与之相配套的理论课程体系, 对所有专业学生进行创业知识、创业意识, 尤其是创业精神的培养;开设各专业、行业、领域的技能运动会项目, 开展企划书制作和创业方案设计, 开设创业论坛, 实现学生创业构想, 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开设校园创业街、创新创业园区、创新创业俱乐部等多种孵化形式, 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形成三年不断线的系统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1 建立创新创业基础理论教育课程体系, 强化创新、创业理念

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 借助此时学生对大学生活美好向往与憧憬的这一天然动力, 以及想在大学阶段创业的热情, 专门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专业关联度低、创业普适性强的政府相关部门职能的选修课程, 供学生在晚自修时间学习。这类课程涉及政府的工商、税务、银行、环保、运输、旅游、海关、网络安全等职能部门业务范围和办理流程。通过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和沟通, 邀请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来校, 结合大量业务和流程实例, 以开放、交互的方式进行讲授, 学生学习后, 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相应学分。

2.2 创设专业创业方案竞赛与创新论坛, 实施并修正大学生创新创业构思, 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依托学生技能运动会、社团与学生组织活动、社会实践、文艺体育活动等平台, 在各专业中实施创新创业计划, 如“机械创新设计计划”、“动漫梦工场创业训练计划”、“节能建筑设计训练计划”、“汽车营销方案策划”、“黄酒品鉴吧创业设计”、“工艺品加工工艺设计方案”等, 在每学年的第二个学期供全校学生自主选择。项目确定后, 学生形成创业小组, 开展企划书制作和创业方案设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学校将创设创业论坛, 邀请典型的创业型企业领导和行业龙头企业领导来校交流创业心得, 以此修正学生在创业构想计划中的一些不足, 以此帮助学生完善创业计划, 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2.3 搭建创业项目孵化平台, 引入市场机制, 实践创业过程

根据我省当前实际, 一部分家长供孩子读书已属不易, 再要家庭出资供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投资无疑更难承受。为了提高创业计划的学生参与度, 探索在学校后勤区设立校园创业街、创业园区、创业俱乐部等形式的免费经营场所, 孵化学生创业构思。借鉴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创业教育模式, 使学生完全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接受锻炼和提高。实践过程中, 引入市场机制, 使学生在校园创业经营场所内, 按照国家工商、税务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注册登记, 依法经营、照章纳税, 自负盈亏。同时接受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 如有违反事先约定, 即使已经入住了创业街也随时有可能被淘汰。完善创业奖惩机制, 评选创业之星, 对其先进事迹和经验进行宣传和推广, 营造创业氛围, 激励学生的创业志气。

此外, 学校在政策上给予扶持, 设立专项资助基金, 为学生开展创业提供担保或对优选项目予以一定额度的资金支持。使学生的创业思想活跃起来, 把学生的创业潜能发挥出来, 把创业的主体激活起来, 保证让从事创业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帮助和关爱, 有利于他们毕业后在社会上施展才华、展现作为。

2.4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运行管理长效机制

为规范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遴选与入园申报等流程, 学校探索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实施机构, 如由学校团委负责在创业园内设立与之配套的创业园管理委员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所等;在学生办事中心增设创业管理服务中心;在分院配套成立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委员会, 分别负责学校和分院层面的工作。相关职能部门按工作分工具体实施各计划项目的管理工作, 分院负责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各项校级活动, 并承担计划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工作。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 选择具体创新创业项目, 形成学校、学院、学生互动的创新创业训练机制。在三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 滚动开设, 做到每学期按时开展不间断。

为保证上述机构的有效运作和确保基金款项的专款专用, 学校还专门制定了与之配套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管理办法和各分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办法细则, 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经费管理办法等。

3 总结

总之,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 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学校行为, 而且是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共同行为。它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改善就业结构, 以创业促就业, 使更多的普通就业者能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创业者。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十分重视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 以便更好地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东旭.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职业技术, 2011 (3) .

[2]杜玲, 张天然, 李蔚.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0 (1) :123-124.

[3]刘艳.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江苏高教, 2010 (3) .

篇4: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与示范院校的实践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

2008年从美国开始的金融风暴很快便席卷全球,并影响到实体经济。中国经济也无法独善其身,许多企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甚至沿海部分外向型企业已被迫破产,导致我国目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尤其是对即将于2009年毕业的61O多万名大学生就业造成巨大的挑战,各级政府都对此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应对。其实,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时代,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一直是社会的焦点。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必须改变就业教育思维模式,教育与引导学生更新就业和择业观点,同时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实现高职院校部分学生由被动就业转变为自主创业,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一、高职院校引入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的高职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十一五”期间,高职院校将为社会输送1100多万的高职毕业生,担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艰巨任务。面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政府必将出台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扶持政策,高职院校应加紧为此做好准备,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高职院校培养的大学生,具有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熟悉专业、行业等特点,能够比一般劳动者更快地发现创新机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在许多领域更具备创业的优势。因此,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及人才市场面临的新形势,拓展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高职院校急需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引入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精神。

其次,创业教育可幫助缓解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目前,高职学生的就业还存在着较大压力。一方面,高校的连续扩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职学生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社会上仍较普遍地存在着看重高学历、高学位的不科学的用人观,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学历上的劣势压缩了高职学生的就业空间。因此,鼓励创业,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就业岗位,因为创业是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高职院校急需教育学生更新卿念,进行个体式创业,即自己不能只是求职者,还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二、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难题

1,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没有普遍重视和关注。美国等发达国家特别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把这项教育作为高校的中心任务来抓,并把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与成效作为衡量一个高校办学质量的标准。而在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还很少,创业教学滞后,创业教育需要对教学进行系统改革,这不仅包括开设创业课程,还包括对专业课程及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这使许多学校力不从心。

2,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还没有开发研究出适合高职特色的涵盖创业构思、融资、管理等方面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使大部分院校难以深入实施创业教育。

3,缺乏实施创业教育的优秀师资队伍。目前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高校中,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缺乏创业实践经历,在为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时,很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可创业教育又偏偏注重创业实践和实务,没有亲身经历,简单的照本宣科根本无法深入创业的精髓和实质。

4,创业教育缺乏创业实践。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创业教育实效的基本途径。但创业实践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还需要政府、企业的参与与合作,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实践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效果不明显。

5,各级政府对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

三,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1,构建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同轨实施的教育体系。创业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社会活动,学校要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创新能力,不是仅靠开设一、两门课程或举办些活动就可以实现的,而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拥有创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强烈意识,因此,必须构建适合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同轨实施的整套教育体系,形成从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活动等一体化的新体系,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教育内容,完成教育过程。

2,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工作,因而加大有关师资的培养力度具有关键性作用。只有建立起强大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的课程开设与教育效果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学校应加大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大量聘请曾经有过创业经历的人来担任创业教育的老师,尤其是创业实践活动这种形式的课程,更应由优秀企业家或有过创业经历的人担任;还可以吸收社会上有影响的经济管理专家、工程技术专家、政府部门官员等组成兼职队伍,这样既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又提高了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使创业教育开展得更生动活泼、更贴近现实。

3,营造校园创业环境,使学校的各种活动成为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对学生素质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要引导各类社团组织注意围绕创业教育这一主题来开展活动,如市场营销活动、科技作品竞赛、自我形象设计活动、创业设计大赛等,积极支持和指导学生共同营造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园创业氛围。通过活动的开展,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丰富体验,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培养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形成综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性的能力。同时,结合社团刊物、校园电台和电视台,加强对创业的宣传,尤其是对本校毕业生创业历程的宣传,树立榜样,弘扬创业精神,在全校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

4,创业教育要政、校、企紧密合作,形成合力。首先,学校应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政府部门可充分利用其信息优势和行政职能传递国内外创业信息,推进和督促创业教育有序、有效地进行。同时建议政府制订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激励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其次,学校也要为在校生的创业努力提供多方面的支持。要创造条件争取与企业合作设立创业基金和创业促进会、联谊会等组织机构,在资金和咨询辅导上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

四、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探索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几年前便已经开始了创业教育的探索,在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与广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的支持下,于2007年率先在学院成立广东顺德创业培训学院,开展对社会人员与在校学生的创业教育与创业培训。为了配合创业教育,学院根据具体

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

1,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创业教育体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要求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在教育内容上进行延伸和拓宽,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具体措施有:一是开设创业课程,如开设“创新与创业实践”等课程,使学生了解个人创业条件特征、掌握创业条件分析方法,掌握市场调查的基本技术和技巧,根据自我创业目标开展市场分析,了解个人创业的步骤、流程,能够撰写个人创业计划书。二是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是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它有效地利用了课堂资源,拓展了专业教学的领域;另一方面,又节约了教育时间,优化了教学内容,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设立“创业导师”,由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创业成功人士共同组成,加强对学生创业教育的指导和引导。

2,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业教育深化的重要阶段。我院要求每个专业学生三年在校学习期间下企业实习、上课時间不少于2 4周,并要求实习指导教师抓住实习这个大好时机,善于鼓励学生寻找机会,让才能充分展示出来,使学生萌生创业意识,涌动创业激情,确立创业目标。在实习中,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体会创业的艰辛,教育学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创业,也可以让学生吸取经验教训,掌握一些创业技巧,以使自己今后创业少走弯路。

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每年举办以“大学生创业教育”为主题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模拟大赛等,同时邀请创业有成的企业家或毕业生来校进行现身说教。很多学生对创业缺乏信心和勇气,甚至对创业存在恐惧感,因此,让成功人士或学生身边熟悉的人来进行现身说教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让他们用自身艰苦创业的经历和业绩教育广大学生,开启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树立创业理想,学习创业方法,激发内在潜能,使创业不再高不可攀、让人生畏,使他们感受到创业成功者就在身边。

篇5: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与示范院校的实践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与市场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主体,探索出带有自己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是一项崭新的课题。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烟台职业学院为例,对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进一步挖掘与优化,构建出具有一定借鉴与指导意义的院、系、班三级实践体系,对提升高职生的创业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模式;存在问题;创业教育实践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一种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一种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发展已近十年。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创业教育虽然能够有效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提升受教育者的创业技能,但是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却不足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比例。在全球创业观察活动中,中国的TEA指数在亚洲发展中国家里是最低的。[1]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占据着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创业教育领域担负着重要的职责。作为与市场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主体,探索出带有自己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是所有高职院校在21世纪所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一、我国创业教育实践的现状分析

1.国内高校创业实践的主要模式及存在问题

创业教育是舶来品,本土化的过程比较漫长。虽然清华大学早在就举办了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但创业教育在当时还处于大多数高校的视域盲区。直至204月,由国家教育部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院校确定为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创业教育才正式在我国启动。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目前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有三种试点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强调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上海交通大学提出了综合式创业教育,即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2]这些试点高校从设立教育机构、开设创业课程、推动创业竞赛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但由于创业生态系统、师资力量建设、创业课程开发、课外创业实践、足够的资金支持等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其经验和教训难以纵深传播,效果均不够理想。

2.高职院校创业实践的主要模式及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陆续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纷纷加入到创业教育阵地,然而其发展也并不平衡。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是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在“全真的环境下”进行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即学生必须按照国家工商税务管理有关规定进行注册登记,所创办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依法纳税,优胜劣汰,同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二是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在“模拟环境下”进行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由大学生申请,学校仿真发工商税务执照,开业。[3]以上两种类型虽然具有借鉴意义却难以普及推广。

综观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形式上通常要经历创业课程教育、创业项目设计、创业社团活动、创业讲座、创业孵化等发展阶段;并且一直存在着理论研究落后、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分离、师资力量薄弱等若干问题。在学生创业实践中表现最突出的问题是生存性创业成为主流,专业型创业比例偏低。即使有部分涉及网络技术的创业者,由于缺乏竞争优势,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从事门槛低或是无门槛的创业项目带来的直接连锁反应就是创业实践与专业学习的严重背离,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似乎形成了矛盾,没有真正渗透发展。

二、构建三级创业教育实践模式

1.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尽管为学生搭建了创业实践平台,提供了帮助,但没有体现出自身的职业特色。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特征有别于本科院校,具有创业教育的比较优势。在创业教育普适性背景下,应该从素质教育出发,对高职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同向、内容同类、途径同轨作深入探讨,研究如何把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形成双向融合的办学模式。[4]

烟台职业学院经过近5年的创业教育实践,在借鉴本科重点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在弥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模式不足的前提下,对具有高职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进行不断探索,随着学院大学生创业园投入运营、各系创办专业实体公司、建立创业班的顺利进行,校、系、班三级进阶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初步建立。如图所示:

创业教育的“创”就是开始做,要在“做”上下功夫,不但要有学习的经历,还要获得学习的能力,是一个主动性学习过程。与研究性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同,高职生是以技能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其本质特征是“能力本位”,核心竞争力是职业性与技术性。“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的专业课程教学理念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相对应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也需要突出以职业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由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往往与其所学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结合学生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创业教育和指导,突出学生自身的职业性和技术性,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5]有鉴于此,在条件适合的专业,成立试点创业班,将课堂教学与创业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帮助学生培养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

2.建立系创业实践营,成立专业实体公司

高职院校要结合自己的特色专业和优势,慎重选择学生将来创业的主要产业领域,有针对性地加强某一个或几个产业领域的创业教育。[6]在此前提下,各系依托所设专业,建立系创业实践营,成立专业实体公司,由专业教师为主导、根据各系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设计模拟化创业项目让学生成为经营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定任务、定产量、定成本、定奖罚、参与成本核算、生产经营和产品销售的全过程。通过这种师生互动的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熟悉市场经营全过程,认识市场规律和规则,实践课堂所学知识,并营造出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园创业氛围。

3.建设大学生创业园,成立学生实体公司

,学院投资380多万元建设了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园内设有创业区、培训区、多功能办公管理区及金融、法律、财务、税务等一站式服务大厅,共容纳了商贸、文体、信息技术、产品加工、公益服务五大类型33个经营实体;通过创业指导中心和项目所在系进行二级管理,对入驻学生提供“创业前咨询”、“创业中扶持”、“创业后服务”,由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使创业园真正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园。

院、系、班三个层面的创业实践体现出三级进阶的特点,即从各班挑选出优秀学生进入系创业实践营,并最终推选自主创业项目入驻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创业孵化,学生的创业能力可逐级得到提升。实践过程中要始终把握住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紧密结合,体现了“产、学、研、创”一体化,突出体现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职业性、技术性优势。目前,入驻企业100%盈利,10%实现月盈利3000元左右,有的已成功孵化。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期,缺乏成熟可行的创业实践模式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和“最短木块”。烟台职业学院通过推行三级进阶式创业教育实践模式以来,问卷调查显示出学生的创业力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子明.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现状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1):165.

[2]夏斌,董裕乾.基于实践的创业教育模式及其效应研究[J].科技风,2010,(10):72.

[3]夏斌,董裕乾.基于实践的创业教育模式及其效应研究[J].科技风,2010,(10):72.

[4]夏晓军,马德龙.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述评及反思[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13.

[5]戴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独特性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13-14):65.

篇6: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与示范院校的实践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朱方鸣陈华

(南京市六合区大厂葛关路 625号,210048)

摘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已进行了五个年头,通过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背景与现状介绍,详细分析了示范建设的立项建设目标界定不清、建设和验收的重点不够明确等问题,提出示范性建设的重点在“示范”、“示范性”应有充分的历史积淀、发展高职应该充分地发挥基层群众的智慧等思考和建议。关键词:国家 示范 高职院校 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8.5Thinking and Problems of National Mode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onstruction

Zhu Fangming, Chen Hua

(Nanjing College of Chemical Vocational Technology,Nanjing 210048,Chio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mode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has a five-year,by the introduction of construction,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national mode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that clearly defined objectives of the model building,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Unfocused,proposed construction of a model focused on the “model”,“model” should have adequate historical accumulation,masses intelligenc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Key words: nationalmodel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problems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从启动到今天已经五个年头,如今又开始了新一轮100所“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工作,认真总结和反思前100所示范院校建设的成败得失,必将有益于做好后100所骨干院校建设工作。

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背景与现状

2006年11月3日,教育部 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中计划“2006年,启动第一批30所左右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2007年启动第二批40所左右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2008年,启动第三批30所左右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完成首批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并进行验收,继续执行第二批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

1各地在短短一个月时间经过推荐申报、答辩评审,于2006年12月8日,教育部、财政部即下发了《关于确定2006“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2006]32号),确定天津职业大学等28所高等职业院校为2006“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项目建设期为3年。之后,又分别于2007年8月20日下发文件确定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42所院校为2007拟立项建设院校,2008年9月8日下发文件确定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等30所高等职业院校为2008立项建设院校;2008年10月7日下发文件确定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院校为重点培育院校,至此100所立项建设院校和8所重点培育院校的遴选全部完成。

2009年9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28所立项建设院校验收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9〕44号),2009年11月2日,教育部 财政部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立项建设院校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教高

[2009]13号),文件指出“教育部和财政部同意28所项目院校全部通过验收”,2010年2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742所立项建设院校验收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0〕11号),2010年6月1日,教育部 财政部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7立项建设院校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教高[2010]6号),文件指出“教育部和财政部同意42所项目院校全部通过验收”,至此,2006、2007两批立项建设的70所院校全部通过验收。

2010年7月26日,教育部 财政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2010年9月17日,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办公室发布《关于公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立项建设院校名单的通知》,拉开了新一轮示范建设的序幕。

二、示范院校建设过程及验收问题简析

从两批70所示范院校验收结果回看3年来示范建设的历程,不难发现从示范建设的开始到示范建设的过程,直至最后的验收结果之间都存在一定问题。

1、建设目标界定不清

本科院校“211”工程建设明确是“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验收是对投资的建设项目或学科进行验收,从“211”院校的“帽子”到结果的验收没有任何矛盾。而我们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从开始发文到项目验收,究竟是要建成一批“示范性院校”还是他们已经是示范院校,建设的是这些院校的“项目”就界定不清。教高[2006]14号文件应该是示范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从文件中建设的意义和目标中“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看,应该是指通过一些项目的建设建成一批“示范性院校”,教高函[2006]32号文件也表明是“确定天津职业大学等28所高等职业院校为2006‘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然而从建设计划的具体步骤中“示范院校的入选条件”、“启动XX所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看,似乎这些院校已经是“示范院校”,建设的只是这些示范院校的项目。回顾整个建设的实际过程,以及《项目建设方案》、《项目建设任务书》和最后的验收看应该都是针对示范院校具体项目的建设。可见,建设的是“示范院校”还是示范院校的“项目”,从一开始建设目标就没有廓清,否则就是文字表述存在问题。

2、建设和验收的重点不够明确

无论是“院校”建设还是“项目”建设,在“国家”、“示范”、“建设”三个关键词的核心理应该落实到“示范”上。然而从示范院校的建设实践和最后的验收结果材料看大多注重了具体“物”的“项目建设”,而忽视了“示范”二字,似乎只要按照批复的《项目建设方案》和《项目建设任务书》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自然就是“国家示范”了。在几年建设期间,教育部开展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立项建设院校建设进展调查,组织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三周年成果展”,从媒体报道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实现了4个翻番[1](和示范院校有合作协议的企业数翻番,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老师数及其任课数翻番,为企业的研发科技服务翻番,对口支援的地区数和院校数翻番)”看,其实只体现了“量”的增加,而“值”、“质”的效果究竟如何根本无法考量。再看示范建设验收的材料依据:

1、已批复的《项目建设方案》,2、已批复的《项目建设任务书》,3、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公示版)(2007.9.1~2009.8.31),4、示范验收材料(含:

项目总结报告、项目院校建设情况进展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2009.9.1~2010.1.31)、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这之中同样很难看到“示范”的成份,示范建设的“示范性”只停留在舆论热炒上,具体体现在哪里无从寻找,比如对口支援了多少多少院校,受援院校究竟发生了哪些质的变化都应该有充分的证明。

建设目标不清晰,建设和验收重点不明确,必然导致重“物”的建设、重形式的验收,而轻示范效应。

三、对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思考

1、示范性建设的重点在“示范”。

既然是示范院校建设就必须突出其“示范”作用,尤其是“国家级示范”,一定是标准高、要求高、难度大,绝不是仅仅靠巨额费用就能堆砌起来的。记得当初示范建设的要求是做“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如今“教育部和财政部同意70所项目院校全部通过验收”,在短短3年,70所院校都美美地贴上了“国家级示范”的标签,其实,无论是从这些院校内部的实际情况还是从《项目建设任务书》和验收材料主体看,充其量只是做到了“加大投入促进发展”的示范,品牌特色专业也好,精品课程也好,教材建设也好,教学改革也好,只要有大量的投入,可能在哪个学校都不难做到。能在短短三年内就建成了70所“国家级示范”实在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除了用“中国特色”、“中国速度”解释外,其他无从解释。

2、“示范性”应有充分的历史积淀。

示范建设不同于某项评估,有具体的验收标准,不管你什么时候评,符合条件过关,不符合条件免过。示范性建设不只是一般项目的建设,应该是院校方方面面能体现示范的建设。硬件的示范其实只要有投入都容易实现,而软件的示范,特别是一些需多年传承、积累才可能达到的管理水平、教学水平、人才质量、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等却是很难在短时间建设成的,必须有充分的历史积淀。在百所示范建设院校中,那些建校仅仅几年、十几年的院校究竟能有多深的积淀?如何能做出示范?这么短的建设期建成的“示范”,其成果的“示范性”可想而知,必定只是一些显性的、表面的所谓“亮点”罢了。如果说这样就建成了“示范”,那些投入数亿、数十亿、已经建了那么多年的“985”、“211”早就应该贴上“世界一流”的标签了!人们不禁要问,发展高职教育需要这样的“自娱自乐”吗?

3、发展高职应该充分地发挥基层群众的智慧

在我国,只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或更高一级的领导提出某一观点,有些或许是根本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一句话,也会迅速放大为一项“指导思想”、“办学方针”和“具体政策”。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到“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改革,从精品课程、品牌特色专业等“质量工程”建设到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一路走来,想必都是长官意志的结果!一位本科院校调到高职院校当领导多年的院长说,从调入高职以来只听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这几个词,至今还是这几个词,就没有见过新东西。一些基层院校院长们也发出过不同声音,这些专家究竟有几个是真正搞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又有几人有过实战经验推出过样板?据传在一些示范建设会上,针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有些领导和专家对一些提出疑义的院校领导大声斥责:能不能做成是你的事!学校改革发展的动力不是源自学校教学、科研、教师、学生的自身要求,而是来自于各级行政领导、文件引导,政府成为主宰和控制大学的唯一权力中心,这就是我国的现状所在,更是形成现代大学制度、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所在。

我国高职教育应如何发展?组织评估、示范建设等如此浩大的全国性工程是靠几个年轻的政府官员加几个只有理论、没有多少实践的“知名专家”,引导我国高职教育千军万马的庞大队伍前进,还是紧紧依靠广大的基层群众,广泛听取基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按照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高职?是轰轰烈烈组织那么多追求表面繁荣的“工程”,还是平平淡淡做一些实实在在能够提高质量的“小事”?必须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和反思。少折腾,不折腾,这才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谢洋.国家高职示范校建设3年取得4个翻番[N].中国青年报,2009-11-3(9)

[2]《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

[3]《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确定2006“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2006]32号)

[4]《关于开展“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立项建设院校建设进展调查的通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二OO七年六月十三日)

[5]《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28所立项建设院校验收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9]44号)

[6]教育部 财政部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立项建设院校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教高[2009]13号)

[7]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7立项建设院校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教高[2010]6号)

作者简介:

朱方鸣(1957-),男,江苏泰州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副教授/高工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研究。

陈华(1960-),女,江苏泰州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教师副教授/高工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教育

南京市六合区大厂葛关路625号210048

篇7: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与示范院校的实践

一、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现状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存在着学科体系,在构建课程内容及整体结构上依然存在着学科课程模式的基本特征。有些学校课程改革的进展虽然相对较快,但学生在现有的学习能力基础上还不能尽快接受新的教学方式。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二、促进创业创新教育实施的有效措施

我们以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开放式办学思路,在培养教育人才、课程教育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的课外活动和创业中的实际性培训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以期培养出既具有专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又有经营与管理方面的才能,同时还有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新型老板人”。

具体而言,主要有:第一,根据专业核心岗位选择合适的企业共建教学企业。第二,要研究创业创新人才的特征,包括创业人员心理方面的特征,构建创业能力体系与创业知识结构。除此之外,还要对国内外高校创业创新教育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探讨,科学合理地制订创业创新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第三,加大创业创新课程的体系建设,有效地把创业创新教育归纳到专业的教学中去,建立多方面和立体化的新课程教育体系。第四,有效地建立起创业创新教育的监控系统,并选拔出最优秀的教师参与相关课程的教学。与此同时,学校要在教师的考核、人员的分配、职称的评定、创业教育的项目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并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洽谈研究合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建造一个良好平台,利用企业基金项目创建实验室,为学生创建一个优秀的.学习实践平台。

三、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1.制订科学的适应教学企业运转的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知识以及创业创新能力与各方面知识的培养组成了创业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能力与专业知识模块由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以及专业模块、实践环节等组成。

2.创新能力培养教育的实践方案。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的需要和专业基础性课程的实践教学特点,制订相关实践方案。此实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的教育技能培养;二是设计综合能力培养;三是项目创新能力的实践教育培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大家走进科验室或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同时,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广东省计算机设计大赛、ACM 程序设计大赛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科技创业中能力素质的培养实施方案。创业知识的教育培养、创业技能与创业实践能力的教育培养和专业素质教育培养组成了科技创业中的能力素质和能力培养。创业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与保障,是创业知识模块;创业知识模块也是创业创新教育课程设计的基础。创业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实现路径,是创业技能与实践能力模块,也是创业创新教育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创业创新的技能与实践能力的要求,主要包括:经营与管理、组织领导、专业技术能力、社会实践交往以及开拓创新等。社会实践教学主要以实践能力培养的培养渠道为主,课堂知识教学为辅的培养方式予以开展。创业创新人才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是创业素质模块,对培养对象创业素质的培养采取以目标甄选、社会实践、文化塑造、群体渗透为主,以课堂知识教学方式为辅的培养模式予以开展。

4.构建创新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加强珠三角地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洽谈,要利用他们的优秀资源,建立各类教学企业。在学校方面,制订关于创业创新教育实验班的管理办法,并设计一套优质的保障体系。

四、结语

篇8: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新,实践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党和国家对民生的重视, 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成为了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近年来,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创业教育方面, 树立了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适应中国经济崛起、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业实用型人才的新观念。学院逐步形成了以就业指导中心牵头, 以岭南科技园、"岭南后现代风情街"、"岭南新文化创业广场"以及岭南创业网为平台, 以培养创业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培育创业主体, 拓展创业空间, 加强创业服务, 优化创业环境, 鼓励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活动, 形成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局面。

一、校企联姻岭南科技园搭建学生与企业互动桥梁

为了"筑巢引凤", 岭南学院利用地处广州科学城内, 西靠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广州天河软件园, 坐拥4000多家企业和103家世界500强跨国企业资源这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 2008年, 岭南学院与政府合作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民办高校科技园--岭南科技园。岭南科技园以创新为发展灵魂, 以服务企业与企业深度融合无缝对接为出发点, 搭建起了学生与企业的互动桥梁, 引导学生从喜欢专业转变为喜欢职业, 由学校帮助学生就业转变为帮助学生创业。目前已引进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广州今明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移动等30余家知名企业进驻。作为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的岭南科技园, 目前已有300余名学生直接走进企业成为了企业的一员。岭南科技园的未来必将成为我院大学生的创业园, 成为企业的示范园, 成为科技产业的孵化器与催化器。

二、政府主导省校共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训基地

2009年底, 广东省首个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训基地落户我院。就业创业基地的建立, 是我院积极响应上级有关"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号召,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非常时期、非常责任、非常决心"所采取的有效的"非常措施"。

在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 岭南就业创业基地以创业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为载体, 注重做好创业知识的传授, 创业能力的锤炼, 创业人格的塑造, 通过创新基地建设、创业课程、创业大赛、创业组织、创业实践及创新创业资金资助等多种途径, 为大学生搭建起了多层次、形式多样的创业平台。

三、层级梯进优化创业实训基地建设环境

为优化创业环境, 学院特别设立、旨在支持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基金1000万元, 并下发了《学院创业基金管理办法》, 对自主创业学生进行1000元奖励, 对二级学院注册新公司给予资金支持5000元。岭南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大体分为三个层级, 分别是第一级集中在"岭南新文化创业广场", 以学生自主创业项目为主;第二级集中在"岭南后现代风情街", 以学生参与策划营销等运作项目为主, 以企业为依托, 以与企业合作项目为主;第三级进驻岭南科技园, 以成功创业项目为主, 以二级学院注册公司或学生注册公司的方式体现。

以学生自主创业项目为主的"岭南新文化广场", 占地面积逾2000平方米, 广场运营循序商业模式, 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 以就业办管理为辅, 成立"广场运营公司"。广场项目主体大致由三部分组成:三分之一为各二级学院成立的"一院一公司";三分之一为学生自发进行的"跳蚤市场";三分之一由学生营销团队自主运营项目, 其中包括美仑美奂的"格子铺"、匠心独具的学生创意空间区等。

以与企业合作项目为主, 以创建学生优质的生活环境及创业氛围为目的的"岭南后现代风情街", 占地面积逾2000平方米, 目前已有商铺24家, 最高峰月销售额预计可达200万元, 平均每月吸纳及学生自主创业学生逾千人。"岭南新文化广场"、"岭南后现代风情街"的建成, 使岭南学生感受到"学"和"习"的真实训练, 并将创业、就业实习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此外, 在创业基地网络环境建设方面, 早在一年前, 由学院品牌中心管理、学生自主参与运营的"岭南创业网"即成功开通, 目前已有注册企业1450家, 每天点击率达2000余次, 月成交额高达5万元, 真正成为"属于岭南学子自己的淘宝网"。

四、强化指导创新创业教学课程及团队建设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与服务方面, 我院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 把创业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当中,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大就业观。

一方面, 学院大力加强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大学生创业过程管理》、《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素质》等创业教育课程, 保证学生有以综合性专业知识为基础, 用创业精神把这些知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为大学生成功创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 学院通过以"企业家与学生谈创业"等系列讲座为主的非课程创业教育, 增长学生创业知识, 引导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 而且要勇于成为岗位的创造者。

为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 学院经过层层筛选组建了岭南"金牌创业教育团队", 该团队由成功企业家和商学院专职教师组成, 通过创业教育指导课程、企业家讲座、杰出校友座谈、辅以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 为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与培训。

五、项目导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为进一步推动我院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办出特色, 学院即决定了各二级学院分别成立公司, 即"一院一公司"。其运作初期采用模拟公司的方式, 学院提供一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 其中包括:一是给二级学院企业编制, 配置专职人员, 除专职人员的薪酬由公司自行负担外, 对专职人员的其他管理均纳入学院正常的人事管理范畴;二是给予公司5000元的启动经费;三是在学院创业街为公司提供2间办公室, 免一年租金;四是模拟公司的运作费用由各二级学院的实习、实训费用中列支。在实践中, 主要由指导老师和部分高年级学生负责公司的业务制度制定和具体组织, 由学生担任各岗位的员工, 工作岗位按仿真公司的经营设置, 实现了"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 学院还通过成立创业协会、举办创业培训班, 注重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意和创业策划活动, 并提供相应的活动启动资金, 指派创业指导老师, 开展创业教育课题研究, 丰富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锤炼学生创业能力, 塑造学生创业人格。

六、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

1、大学生创业人格培养势在必行。

当代大学生群体以独生子女见长, 往往一定程度上缺乏创业需要和热情、缺乏耐挫冒险的意志和性格、缺乏独立创业的自信和勇气、缺乏团结合作的品质和精神等创业人格所需要的基本内涵, 而创业竞争可以说是一场人格的较量。大学生创业人格缺陷的存在对大学生创业人格提出了必然要求。通过创业教育引领、创业实践磨炼、创业榜样激励和创业环境熏陶等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创业人格势在必行。

2、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培养大学生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应该成为高等教育主动关心的问题, 大学生越来越不仅仅是求职者, 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现行的大学生专业教育培养的是"就业的一代", 而非"创业的一代"。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环境探究等创业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应当成为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3、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有效的创业教育体系支持。

现行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相对肤浅, 缺乏系统育人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熏陶、职业生涯设计、创业能力锻炼、创业方法指导、遵纪守法教育、拓展能力及团队精神训练、创业创新技能等系列教育内容应该成体系完成。

4、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撑。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国家在创业法规政策、创业管理机构、创业项目审批、创业资金保障、创业教育研究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现行的创业贷款、场地扶持、税费减免、科技创业等政策还不能真正落到大学生们头上。

实践证明, 在高等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然.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综述[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10 (1) :19.

[2]李典芝.大学生创业问题初探[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6.

上一篇:周末早安心语优美的语句下一篇:阳光抒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