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道德情感培养问题的思考

2024-07-05

加强道德情感培养问题的思考(精选9篇)

篇1:加强道德情感培养问题的思考

关于加强公安队伍职业道德建设问

题的思考

关于加强公安队伍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思考

关于加强公安队伍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思考

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必要条件。对于公安机关来说,要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执法使命,严厉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稳定,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就必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队伍的政治素质和执法水平。最近,党中央召开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进一步强调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如何领会和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已成为公安队伍全面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就这个问题,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公安队伍职业行为存在的问题 应当说,公安队伍总体上是好的,是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过得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就铁路公安机关而言,近几年来在打击犯罪,稳定治安,保卫铁路改革建设和运输生产安全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由于受一些不健康思想的侵蚀,有些民警思想道德观念扭曲,职业行为偏离规范。虽然问题集中反映在少数人身上,但影响了公安队伍的声誉,损害了人民警察的形象,给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从调查的情况看,笔者感到当前公安队伍职业行为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滥用特权,打骂群众。有的民警“服务”观念淡薄,“公仆”意识薄弱,忘记了人民警察的本色,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认为身份特殊,地位特别,是“管人”的,“高人一等”,对人民群众摆架子,耍威风,一副铁面孔,说话“冷、硬、横”。有的民警在执行公务中,违反政法人员“不准刑讯逼供”、“不准打人骂人”的规定,办案简单粗暴,审讯动手动脚,特别是在处理治安事件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时,不是以教育为主,耐心说服,照章办事,以理服人,而是耍特权,抖威风,动辄拳脚相加,以武力硬加制服,侵犯和伤害了一些群众的尊严和权利,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导致群众上访告状。据统计,自年以来,全处共查出对旅客态度生硬、语言粗鲁和动手动脚打骂群众方面的问题共件,涉及民警人,其中有四名民警因动手打人、滥用警具先后受到行政记大过、行政记过和行政警告处分。

二是以职谋私,勒卡索要。在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在物质利益诱惑面前,绝大多数公安民警立场坚定,是非分明,不为名,不为利,廉洁奉公,无私奉献,始终保持了公安战士的优良品质。但是,也确有极少数民警在腐蚀与反腐蚀的斗争中,在形形色色的糖弹面前受侵蚀、被击中,立场动摇,见利忘义,以职谋私,执法犯法。调查发现,有的责任区民警下去检查工作,白吃白拿,收受礼物;有的货保民警勒卡货主,有的值勤民警利用职务之便勒卡群众钱款财物,特别是有的列车乘警利用为旅客办理卧铺票之机收取好处费,谋取私利,以致被清除出公安机关。虽然存在这类问题的人数不多,程度不同,勒卡索要的物价不贵,款数不大,小到几盒香烟,大到上百元钱,但性质恶劣,影响极坏。

三是执法不严,办人情案。有的单位和个别民警在办案时,不能秉公执法,一视同仁,而是槁官民有别,亲疏有别,内外有别,照顾铁路内部职工,照顾亲

属、朋友和熟人,偏袒一方,有失公正,引起群众不服和上访:也有的所队查处案件不是以法律为准绳,而是以“关系为尺度”,该立案的不立案,该惩处的不惩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丧失了执法人员应尽的职责,损害了法律的威力和尊严,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影响了铁路运输生产安全和治安稳定。四是寻求刺激,违章违纪。一些民警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思想退坡,精神空虚,有的追求吃喝玩乐,有的参与经商活动,有的酗酒闹事,有的打麻将搞赌博,有的甚至看黄色录像,追求低级趣味。仅年以来,我处就先后查处违章违纪民警人,其中有人被清除出公安机关。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损害了公安队伍的整体形象,而且直接影响了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找准原因,采取有力措施,认真研究解决。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感到,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上

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也有个别民警素质不高的因素,但从领导的角度讲,教育不实,要求不严,措施不力,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第一、职业道德教育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男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必须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保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和百年大计。在转换市场机制,进行新旧两种体制交替的同时,一些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思想也乘虚而入,腐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特别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落后社会意识的宣传和渗透,与我们争夺思想阵地。腐蚀与反腐蚀的斗争更加激烈,思想道德教育急需加强。然而在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和重要环节上,一些单位的领导却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出现了一些理论学习与思想改造相脱节,政治

教育与道德建设“两层皮”的现象。有些单位职业道德教育虽然也搞了,但不深、不细、不实,导致一些民警的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思想开始抬头,不讲职业道德,以权谋私,损人利己;甚至不顾职业纪律,参与经商,勒卡索要等各种行业不正之风也乘隙而生,且有发展蔓延之势。

第二、职业道德标准缺少适应性规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结构,人与人的关系,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在新形势下,怎样评价民警的职业行为?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是错误的?哪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哪些要坚决抵制和反对?在一些民警思想上存在着不少困惑,包括一些基层领导也感到“叫不准”,“咬不硬”。对此,我们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研究新情况。采取新举措,解决新问题。然而,一些单位的领导却恰恰忽略了这个问题,搞职业道德教育只讲远大理想,讲抽象原则,不

能理论联系实际讲清具体标准、具体规范和是非界限,使民警感到“唱高调”、“搞说教”,收不到良好效果。长此以往,造成了一些民警的逆反心理,形成“你讲你的,我干我的”,边讲边犯的问题经常发生。第三、职业行为监督缺乏群众性氛围基础。

近年来,由于职业道德教育不够深入,广大民警的职业道德观念比较淡薄,因此,在队伍建设上,不能有效发挥道德评价的谴责和激励作用。对说老实活、办老实事,公而忘私,埋头苦干的同志,有人却把他看成是“无能”、”傻帽”;对职业行为不端正,唯利是图,捞个人好处的民警,却有人说他“有为”,”能干”,甚至有的民警违纪受了处分,还有人为他鸣“冤”不平。好事得不到称赞,坏事受不到谴责,在这种不良风气耳熏目染之下,只靠领导查处违纪,是不足以扶正压邪的。

三、应采取的对策

现实情况充分表明,抓公安队伍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职业道德教育非常重要。我们必须首先从这个基础抓起,既要有长远规划,分步进行,又要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入手,重点突破。当前,我们要紧紧联系队伍建设的实际,加大思想教育力度,采取有力措施,着重解决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因此,我们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理

想信念教育统一起来,与政治理论学习结合起来,与世界观改造联系起来,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民警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要认真学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坚持以基本理论学习力根本,提高学习质量,在学憧弄通上狠下功夫,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帮助民警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牢固树立为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而献身、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坚定决心。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还要以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为核心,以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为原则,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启发引导民警正确对待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做到时刻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培养民警献身事业、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坚决克服和抵制把经济活动中的商品交换原则引入政治生活和执法活动中来的错误倾向。

.建立适应性行为规范。

要端正公安队伍职业道德行为。发挥职业道德评价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建立和完善职业行为的规范标准,使广大民警在思想上有所对照,在行动上有所遵循。由于阶阶利益是道德评价的基础,道德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在建立和制定职业道德规范时,必须以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准绳,划清思想和行为的是非界限,不断加以充实和完善。同时还要考虑人们所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思想觉悟的高低不同,对道德理想追求的起点不同,接受约束的适应能力也不尽相同,在规范职业道德标准时,就要把握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分清层次。对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要以共产主义的最高道德标准规范职业行为,严格要求,做到身体力行;对一般民警要大力宣传提倡共产主义思想美德,并根据本职工作要求,按职责、分警种制定出具体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作为现

实生活和执法活动中的最低道德评价标准,减少抽象,强化具体,便于抓好落实,做到“从具体事件抓起”,促进全面提高。我们还要把“形象设计”、“承诺服务”等活动纳入职业道德建设的轨道,定期进行文明民警、文明单位评先,广泛开展群众性的职业道德评价活动,在一个单位内,造成一种好人好事人人夸,不道1 2 下一页

篇2:加强道德情感培养问题的思考

家庭是未成年人性格、人格培养、发展的第一场所。在家庭里,未成年人学到了最初的社会生活知识和生活技能、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国内外研究证明,未成年人的早期生活经验,将深刻地影响其一生。在家庭诸要素中,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父母的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家庭居住环境等都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其着重要作用,如果在这些家庭要素中出现问题,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起到极其消极的影响,这类家庭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问题家庭。2004年,我们通过对300个家庭的问卷调查,问题家庭普遍有以下一些特征:

1、家庭环境不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始于家庭,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导致子女不健全的人格,主要表现有:(1)、家庭关系对抗。问题家庭经常充斥着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孩子没有欢乐,享受不到父爱、母爱和家庭的温暖,有的只有恐惧、忧虑和失望。(2)、家庭行为有失风范。主要是指有些问题家庭的父母文化素质、道德水准低下,行为不检点、不文明或具有不良嗜好,甚至有违法犯罪记录。

2、教育方式不当。心理学家认为:未成年人个性发展及特征与父母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关系很大。而不少问题家庭缺少应有的教育子女的意识和知识,缺少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法,从而导致未成年人误入歧途。他们主要有以下几种不良教育方式:(1)、冷落受气型。由于家庭破裂,孩子受冷落或成了出气筒,从而易被社会上的恶习所吸引,自暴自弃或逆反攻击别人。(2)、简单粗暴型。由于问题家庭的很多父母文化素质低,缺乏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遇到孩子犯错时,多取用打骂、体罚。(3)、自由放任型。有些问题家庭的父母忙于工作、挣钱,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思想教育,或只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思想教育不管不问,或干脆让孩子自由放任。

3、相互衔接不够。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单位的紧密结合,相互衔接,互相促进。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问题家庭在与学校、社区、单位及社会教育衔接不够。(1)、与学校教育疏于沟通。许多问题家庭家长很少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认为教育主要是学校的事,父母承担生活就行。(2)、与社区教育及单位教育不愿沟通。出了学校,许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有问题也是家事,在面对社区或者是单位上门做工作时,不愿配合。(3)、与社会教育难以沟通。许多问题家庭在面对子女教育束手无策,需要提供相应的教育指导、心理咨询、维权等服务时,不能很好的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一、问题家庭未成年人表现出来的特点

1、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由于问题家庭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家庭的温暖,在社会上受到外界的歧视,从而出现了很多心理疾病,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他们主要表现在:(1)、自卑心理。很多孩子由于家庭原因(如父母离异、父母不和等)怕外界或同学说三道四,不敢或不愿意跟同学接触,造成自我封闭,性格孤僻,情绪自卑,给自己施加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2)、逆反心理。问题家庭子女由于在家里得不到父母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产生了对父母和老师的不信任,不愿意听父母和老师的教导,开始讨厌别人把自己当小孩看,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有时觉得父母和老师是和自己作对,产生了一种逆反心态。(3)、极端心理。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有力支持,他们产生了一种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使他们对周围的人总想反抗,唱反调,总有一种胡闹的欲望,内心出现矛盾,客观世界处处使他们感到紧张,容易出现越轨,冷漠无情,破罐子破摔,从而产生一种极端的心理。

2、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据我们初步统计,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中,绝大部分青少年都是问题家庭的子女,且他们违法犯罪呈现出三种趋势。(1)、低龄化。江汉区今年上办年批准逮捕的未成年人案件51起,共117人,其中14岁至16岁的未成年人就有37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32。(2)、低文化。江汉区今年批准逮捕的未成年犯罪案件中,初中文化50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43,小学及文盲的14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12。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无人看管,不想上学,辍学后与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鬼混在一起,久而久之,深受其害。(3)、团伙化。很多问题家庭的子女在犯罪过程中,借助于团伙的力量互相壮胆,以减轻自身的恐惧心理,干出了一个人不敢干的暴力犯罪,常常以此来增强自己逃避惩罚的安全感。江汉区批准逮捕的未成年人案件中,其中团伙犯罪就有14起,涉案未成年人62人。

篇3:加强道德情感培养问题的思考

一、在高中历史学科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然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部分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历史教学应同时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从根本上体现历史课堂的价值。通过历史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高中历史教学加强德育的策略

1.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保障历史学科的德育效果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应该摒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而老师只需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探索与讨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将德育内容巧妙地融入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教育是对自己的关心,要主动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

2. 结合教学内容,采用技巧与方法

德育一定要讲究方法,同样的教学内容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收到的效果也不相同。因此,教师应围绕教材内容,灵活选择教育方式,切忌生搬硬套。例如,在教学《四方人文思想的起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这一部分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明确“爱我师,更爱真理”这一道理,教师可将智者学派,如,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文人思想与孔子、孟子、老子的思想进行对比,并刻意打错孔子、孟子、老子的思想内容,接着让学生进行分析。此时,教师发现部分学生虽心有疑惑,但仍按照错误的内容给出了看似具体的答案。教师向其询问原因,学生回答:“虽然觉得有问题,但这是老师总结的内容,所以不敢提出质疑。”这时,教师就要告诉学生,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提出结论的人是老师而选择盲目相信,相信老师的同时更要相信真理,这才是真正的“爱我师,更爱真理”。

3. 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要将人文教育贯穿于历史课堂,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已全面步入信息时代,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重现历史,让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直观,加深学生的记忆,逐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此外,由于高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史学和人文观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文艺复兴”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截取沈从文笔下《边城》一文中所描述乡村风俗画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作品中所传达的忧郁的乡土气息,体会相依为命的祖孙情,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合理地将人性美与自然美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比如,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播放关于邓世昌英勇事迹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并借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在教学中引入典型的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篇4:要加强后进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摘 要:道德情感是指依据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纽带,学生中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忽略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人都认为,道德情感是指个人依据社会所制定的道德准则,以道德原则的角度理解社会现象,处理人们的相处关系,评价个人或他人行为时所体验的情感。这里的“道德准则”就是“理”,如果这个“理”都不清楚,怎能去理解社会现象,处理人们相互关系,分清是非等等。

关键词:道德情感 道德修养 道德行为

【中图分类号】G41

道德情感是指依据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 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纽带。个人一旦对某种义务和行为形成道德情感,就会积极地影响其道德选择。某种道德情感一旦扩展为社会性的情感,也就会程度不同地影响社会道德风尚。因而陶冶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形成和增强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是改变那种与应有的道德认识相抵触的道德情感。形成和增强健康的、正当的道德情感,不但要诉诸个人理智,诉诸个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而且更需要个人在实践中经受长期的甚至痛苦的磨练。学生中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忽略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正如原苏联心理学家包诺维奇.雅科布松认为的:如果不培养儿童道德情感,道德教育就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通过实践认识到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以“理”感知情

人都认为,道德情感是指个人依据社会所制定的道德准则,以道德原则的角度理解社会现象,处理人们的相处关系,评价个人或他人行为时所体验的情感。这里的“道德准则”就是“理”,如果这个“理”都不清楚,怎能去理解社会现象,处理人们相互关系,分清是非等等。小学思品课中《遇事要分清是非》,就是要教育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知道遇事要问明情况,多动脑筋,多分析;正确的就积极去做,不正确的再小也不去做。因为道德是一种分辨善恶是非的尺码,是社会需要对个体言行的要求,所以要让受教育者理解这个尺码,明确社会对自己的要求,由此可见,“理”是情的基础。

二、以“境”体验情

小学生的道德情感总是在一定的道德情境和道德活动中产生的。道德情境活动具有诱发、熏陶的作用。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道德情境和道德活动,达到以境育情的目的。如福利院慰问孤老、孤儿活动,培养了小学生尊老爱幼、心中有他人的美好情感;让学生打扫卫生、清理垃圾的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做社会小主人的品质;爱绿护绿活动,培養学生热爱祖国,人人有责的优秀品质。总之,在学生产生直接情感之后,就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去进行情感体验和品味。如让学生写作文“家乡的变化”,就让学生带着情感去体验,并联系实际讨论自己的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变化。大家言中有物,言中有序。同学们用铁的事实滔滔不绝地讲述“家乡的变化。因为直接情感具有产生得迅速,消失得也迅速的特点,它是一种不稳定的情感,为了使情感保持和发展,成为行为的动力,就必须让学生进行体验,体验越深刻,道德行为越自觉。在课堂上创设的有关情境,尽可能地要面向所有学生,让其相互思考,然后让他们说。这种想和说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

三、以“情”拨动情

我们知道,晓之以理容易,但动之以情则难。在德育的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达到共鸣才会使德育教育达到理想的状态,学生的情感触发也最深。所以师生间多交流、多沟通,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度就会越高,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情感具有移情特点,所以,引起情感共鸣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饱含激情的讲述,音像图片的直观,操作演示的吸引等等,能很快使学生进入角色,从而使学生产生直觉的道德情感,为后一步情感体验奠定基础。如用多媒体展示在《祖国在腾飞》《家乡的变化》,让学生了解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再加教师情感丰富的语言讲述,更能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

四、以“评”体验情。

篇5: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作者:杨学明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11期

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价值现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同时道德情感又可以促使他们提高道德认识,这就是常说的:“情道则理达”。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一定要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一方面引导学生不断加强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要唤起、强化、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使情理交融,促进知识的内化,实现知与行的统一,从而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质量。那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呢?

在教育中运用情感教学是思想品德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之一,小学思品学科是一门说理性较强的课程,它的教学成功与否就要看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的程度,因为小学生的情感是极易受到环境气氛和他人的感染而产生共鸣的。于是,我深入探讨并充分利用“情感”教学来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作了大胆地尝试。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故事引路,激发情感

思品课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乐学”、“爱学”,充分发展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思品课中,我通常安排新课引入、学文明理、指导行为、总结谈话四大环节。在教学中又注意了在课堂教学环节设置中激情激趣,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水到渠成,指导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中通过采用配乐、角色朗读、质疑、谜语、儿歌、启发谈话等生动的形式,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少年儿童的道德行为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例如《讲信用》一课中,我在开始设置了一请故事大王来讲故事的情节,学生情绪高涨。可急转直下,故事大王失约没来,师生一阵失望。就在这一起一伏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了不讲信用给别人带来的不快,为后面的学习铺下了感情基础。然后,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让学生看书后讲明代的著名学者宋濂讲信用的两个小故事,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述,使学生产生情感的涟漪,激发了学生做一个讲信用的人的自觉性。

二、激情导路,情理交融

思品课本身感情色彩重,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情感内化,才能使其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教学中我总是注意把握好“学文明理”这一重头戏,以激情作为载体,紧扣教材,突出学科性,讲究准确性,力求趣味性,注重实效性,丝丝入扣进行分析,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不隐瞒错误》一课中,对于李芳错误这一部分,我紧紧抓住其心情变化为线索,带领学生分析理清了他犯错误的思想基础,紧接着扣住李芳的内心活动要学生设身处地体验李芳的内心情感及思想活动,最后渲染李芳承认错误后受到大家的赞扬的情景。学生边分析、边体会,最终发出了“承认错误是一件了不起的光彩的事”的结论,真可谓水到渠成,至今还使学生记忆犹新。思品课中,学文是手段,激情是载体,导行才是目的。如何把握好导行这一“落脚点”至关重要。在教学中除了考虑课堂情感的延续处,感情的内化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总是顺势而为,重视导行与学文的有机衔接,充分重视每个具体事例(包括想和做练习)的情景性,层次性以及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来调动学生情感,重视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去思考、解决问题并形成能力。例如《在不隐瞒错误》教学中,学生对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有一定认识后,我考虑补充了如何对待同学错误的练习,同样把它设置在文中李芳的班上,利用前面铺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全面掌握了怎样才能做到不隐瞒错误这一正确观点。

三、回归生活知理动情

在学生产生与道德观点相一致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言行实际,通过辨析使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通过判断使正误的界线愈加分明,通过总结使学生对某种道德观念形成完整的道德概念和较为稳定的态度。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6:加强道德情感培养问题的思考

Unit 12 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学会餐桌礼仪以及了解中西餐桌文明的区别 北君平中学 胡霜

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尤其是新目标新课题的背景下,我们不能一味的给学生讲解书本上的东西尤其是简单机械的掌握词组句型和语法。我们要在新教育体制新课程的背景下,面向全体中、小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强化祖国意识,开拓国际视野,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在种种的前提和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整体能力的提升和整个道德情感的深化,这个目标并不是我们能够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必须把“三位一体”教学目标慢慢的融合在课堂上逐渐的升华,在语言目标,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中,语言目标使我们在每节课每个单元必须重视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另外两个重要的目标,反而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使我们往往容易忽视的,尤其是情感目标,很多教师往往认为情感目标仅仅只能在班会课或很多大道理下才能有所收获,但是反而忽略了课堂的点点滴滴才是我们真正应该采用的渠道,情感目标和道德观的形成并不是我们一蹴而就就行之有效的,但是那是我们最有用的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有效途径。

现在我以十二单元如何在课堂上渗透道德情感方面为例,简单的阐述一下以一个单元为主的话题是如何把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渗透小小的一节课堂中。

九年级十二单元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主要谈论各地的风俗情况尤其是餐桌礼仪方面,在语言目标的指导下我们必须掌握重要的单词词组句型如:napkin, stick, wipe chopstick, rude, point, pick up etc.We’re(not)supposed to „;It’s rude to „;It’s polite to„而能力目标是:(1)Train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2)Train students’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target language in spoken conversation.

(3)Train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the target language.接着就要确定我们课堂上的情感目标到底这节课或这个单元要给学生以文化熏陶还是以人文启迪还是培养学生何种道德品质或是意志。而这个单元是围绕着各地不同的风俗礼仪尤其是餐桌上的礼仪,以及我们该做什和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礼貌的而什么是粗鲁无礼的,这时我们就能把道德目标和我们的语言目标联系起来,所以这节课的道德情感目标就是学会餐桌礼仪以及了解中西文化餐桌文明的区别。让学生在真正的语言环境中学到如何正确礼貌的做人做事。

确定了各个目标之后,我们就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在导入的这个环节我们教师就很注重的引导了学生在学校教室的礼仪和规矩,所谓无规不成方圆,使学生有个既定的印象,凡是都是要在遵循规矩文章制度的前提下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之后在讲授单词的时候有很多不同的图片,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在学习餐桌用具的同时就引导同学们如何正确礼貌的进食用餐,以及napkin和chopstick的不同之处,以及中国人和外国人是如何使用刀叉的,尤其是可以讲讲国外用刀叉的基本礼仪知识,不仅知道了it is rude to eat with hand and it is polite to use the chopstick or napkin而且这样就很明白的清楚了用餐的时候起码的礼仪,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稍微不同之处,甚至初步了解了跨文化交际的礼仪常识知识。

其次教师在教授句型we are supposed to的巨型的时候,特地的谈到了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able manners in China.此时不仅学习了新的巨型词组,在潜移默化的就告诉学生如何礼貌正确的进餐,培养了学生的礼仪文化,讲授了正确礼貌的进食方式。这样学生很自然的不仅学到了新的句型词组而且也感受到了我们要注重礼仪礼节这些方面,以后就很有意识的注意到自己的进餐方式甚至可以扩展到学生今后的言行举止以及谈吐方面。

接近着老师会有意识的提到some table manners around the world这样就把中国的餐桌礼仪和国外的很多的地方的餐桌礼仪进行了对比以及介绍了其他国家的礼仪方式。

1.In the United States, you’re not supposed to eat with your hands.2.In Peru, you are supposed to talk at the table.3.In China, you’re supposed to pick up your bowl to eat.4.In Korea, the youngest person is not supposed to start eating first.5.In Brazil, you should wipe your mouth with your napkin every time you take a drink.在掌握理解了这些句子后,同学们也了解到了各地不同的文化差异以及风土人情之后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补充一些各地独特的餐桌礼仪让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使他们对中西文化的不同有所好奇和感兴趣这样便更能帮助同学们意识到了解一个国家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最后总结餐桌礼仪的实质性就是要懂礼貌懂礼仪所谓餐桌礼仪是为了让餐膳可以不受阻碍和破坏,而得以顺利流畅地进行的实用守则。谨记“整齐、清洁和保持安静”三项原则便可无往而不。最后在听力原文中真切的感受到文化礼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课文总结时不仅要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知识点,一定要记得深化道德情感目标我们的餐桌礼仪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比如说餐桌文化不仅仅就存在与自己的礼貌礼节上比如在我们餐桌文明的当下,没有在用手吃饭,也没有人在吃饭时大声喧哗没有粗鲁的动作行为但比不代表我们当下的餐桌文化就已经很文明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意识到餐饮浪费的问题,提出餐桌浪费现象现象的严重性。比如说在学生食堂吃饭的这个特定的餐桌文化,并不是说在好的环境下在很多人的情况下我们才注重我们的餐桌文化,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严格的遵循餐桌礼仪,其次提到学生食堂的浪费问题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当下整个社会餐饮浪费的严重问题,问问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以及提出些好的解决办法。为此,请同学们提出建议。比如说:

1、开展“打包回家”活动

2、推行适度合理点餐。

3、组织媒体积极参与。

4、开展“绿色餐饮”评选。引导餐桌文明蔚然成风。或者,老师可以下课后我们可以布置随性作业或是请同学们下课后讨论下关于倡导餐桌文明的建议,然后用简单的我们教授的巨型we are supposed to , it is impolite to , it is rude to 等句型提出自己的建议,然后下节课请同学谈谈自己讨论出来的建议,这样不仅学习运用了我们心学习的句型,也让同学们意识到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餐桌文化。使同学们认识到餐饮浪费不仅与中华民族勤劳 节约的美德相悖,也与当前开展的“八荣八耻”精神相抵触,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不和谐音符。也给学生孩子们造成不好的习惯和影响,这样不利于我们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我们学校和学习的环境中就要大力倡导餐桌文明建设,引导合理消费好风尚,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文明意识。

篇7:关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

作者:未知 来源: 发布时间:09-05-25 浏览: 次

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人们在道德观念和价值认识上呈现多元化,市场经济本身的功利性等负面因素,对技工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笔者从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以及与行业要求紧密结合、引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看法。

关键词:技工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思考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一方面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但同时也滋长了拜金主义、唯利是图和其它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市场经济本身的功利性等负面因素,对技工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日前我国新增劳动力中,约有60%是由各类职业学校输送,其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技工学校如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知行统一的高素质劳动者,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加强技工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1.学生就业和成才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技工生的成才„意识很强烈,但一部分人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在实际丁作中,眼高手低,缺乏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献意识,责任心差,集体观念淡薄,对工作环境、待遇等较为挑剔。然而绝大多数企业却十分看重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把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技工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缩小与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目标的差距,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各行各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技工学校肩负着为各行各业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实用人才的重任,其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员工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和改进技工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关系到一所学校的声誉,也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兴衰和市场形象。如果技工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只是停留在职业道德知识和规范的传授上,那么学生即使了解和掌握了,也很难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将它们转换成为必要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毕业生的认知与企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出现错位,就容易造成企业用人方面的职业道德风险,对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3.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技工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形成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基础,而这些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职业道德风险的大小,技工学校毕业生作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主体,其职业道德风险的客观存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文明。所以,降低和缓解他们的职业道德风险,不仅是他们个人的问题,也是作为用人单位企业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风尚提高的问题。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举措

1.正确认识技工学校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处理好专业理论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

技工教育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重要特征是鲜明的职业性,它侧重培养工艺型、操作型、应用型的中、高级技能人才。与此相适应,技工学校德育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抓好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爱校、爱专业;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既不好高骜,也不妄自菲薄;教育学生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技工学校德育应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色,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专业意识、技术道德意识为主要任务。

2.通过课堂教学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技工学校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先从课堂理论教学入手,逐步向养成教育和实践教学过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及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会自我职业生涯设计,根据市场需求择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并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将职业道德信念外化为行动。在实践中,可采用:一年级以公共职业道德的基础理论教学为主,同时辅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道德的启蒙教育,重点讲述职业道德规范及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的相关内容;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大赛”,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认识自我,确立职业目标。二年级以行业职业道德内容为基本出发点,讲授内容以个案教学为主,可开设职业指导与求职面试技巧方面的选修课,举办以所学专业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座谈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三年级是以下企业亲身体验和结合实习实训为主的职业道德实践教学,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进行座谈,开设以“就业与创业”为主题的讲座,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指导学生顺利就业。

3.注重在日常管理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要营造一个文明、卫生、优美、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勤工俭学,开展“文明小区建设”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品德;通过“文明班级”、“星级宿舍”的评比培养学生讲文明、讲卫生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专业技能比赛等,提供给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从而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其次,在公共场所设置职业道德教育的格言、警句牌等,在校园网上开辟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网站或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开辟职业道德教育专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把择业观、职业理想等根植在广大学生的心中。

4.与行业要求紧密结合,强化实习、实训

行业要求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例如,教师组织建筑专业的学生讨论建筑业的行贿受贿问题、豆腐渣工程、欺骗性广告问题等。学生只有在职业实践中感受、体会和锻炼,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加强实习、实训,既是技工学校专业实习训练的需要,也是职业道德养成过程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实践证明,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的“职业性”、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做统一”,摒弃“坐而论道”,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增强道德选择能力,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

5.引入企业文化,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企业文化是职业道德的有效载体,它包括坚持职业道德以诚实守信为核心,塑造品牌形象;以共同理想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以行为创新为载体,苦练内功求发展等。技工学校引入企业文化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一 方面可以优化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结构,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的基本了解,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为学生的成功就业构筑桥梁。另一方面可以突破原来陈旧的教学理念,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入教学之中,提高学生在将来就业中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对改革和竞争的应变能力。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整合师资队伍结构

一是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二是建立专业课教师定期下企业挂职锻炼制度,以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体验性和实效性;三是从企业中聘请相关专家或从生产一线挑选品质高尚、有经验的师傅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充实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力量;四是树立有良

好师德的教师为全校教职工学习的楷模,同时挑选部分优秀教师有组织地开展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的科研工作,以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并逐步成为德育学科的带头人。此外,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完善师德的考核、奖惩机制和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建立“优秀教师”报告会制度,使“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成为每个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7.学校与家庭、企业、社会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职业道德课是显性课程,而整个职业道德教育则更多地属于隐性课程的范畴。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忽视家庭、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启示和引导、社会对职业道德评价和认同,都会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和能力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技工学校要根据企业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所要从事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初步具有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能力;根据家庭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职业道德品质。企业、社会和家庭在学生公共道德培养和一般职业道德养成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尤其是家庭,对独生子女的个性品格和道德情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各方形成合力,共抓共管,职业道德教育才会卓有成效。

8.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篇8:加强道德情感培养问题的思考

1 医学研究生常见的学术道德与学风问题

1.1 课堂学习中的不良学风

医学研究生经过了5年的本科学习, 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后出现了一系列课堂学风不良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松懈, 不重视基础理论课和非专业课的学习;课堂纪律涣散, 上课时不认真听讲, 听课心不在焉等;随意违反教学基本规则, 如迟到、早退、旷课和考试作弊等;课余时间沉迷于上网聊天、玩电脑游戏和做兼职工作等与学业无关的活动。

1.2 学术活动中的学术不端

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部分研究生利用网络的功能, 从网上搜索相关的论文进行拼凑;有的则将别人的统计数据略作修改变成自己的结果, 然后撰写转化为自己的成果;更有甚者直接将外文论文翻译成中文, 投稿中文杂志, 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1]。

篡改、伪造实验统计数据。大多数研究生通过认真做科研实验获取相关数据后完成自己的研究, 但有少数研究生由于实验得到的数据与理论数据有差别, 便将得到的数据进行篡改, 或者随意增加实验所需的临床病例数;个别研究生甚至凭空捏造没有经过实验的数据或篡改别人的实验数据来作为自己的研究结论。

学术风气不浓。部分研究生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 忽略学术活动, 对各种学术活动不敢兴趣, 甚至不参加相关专业的学术讲座或学术交流。

其他学术不端现象。主要有一稿二投甚至多投, 引用他人观点而不注明出处, 未参与研究而在他人学术成果中署名, 未经他人容许擅自标注基金项目, 导师和学生间、同学间论文相互挂名等。

1.3 论文撰写与论文答辩的失范现象

论文撰写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一是论文开题报告思路不清晰、选题不合适、方法不得当、态度不端正;二是中期考核不认真按要求完成、拖延考核时间;三是学位论文格式不严格按照撰写规范要求完成。

论文评阅流于形式。聘请的评阅人多为导师的熟人和朋友, 评阅人碍于人情关系, 对论文评价过高, 对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 既助长了一些研究生对论文的学位研究和写作敷衍了事的行为, 又淡化了研究生导师的责任感和质量意识, 影响了答辩和评阅的权威性和公平性[2]。

论文答辩过程中的失范现象。一是部分研究生没有按要求进行预答辩;二是目前答辩委员基本上由导师邀请, 这些答辩委员都是导师熟人, 有的答辩委员甚至是导师指导小组成员, 这就造成答辩委员碍于情面都会在答辩过程中手下留情, 在所提出的问题的深度及广度方面缺乏力度, 很多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的答辩结果都是事先拟定, 只是在答辩结束后, 由答辩委员会主席宣读一下, 没有能够真正体现答辩委员会专家的意见及整体评价[3]。

2 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和学风不良的原因

研究生思想政治和科学道德教育的缺失。现行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中对科学道德问题缺乏系统讲授, 导致学生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科学道德规范。医学研究生长期以来认为自己将来主要从事临床医疗工作, 对专业课重视, 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部分研究生甚至认为做课题的目的仅限于完成论文和答辩, 达到毕业的目的, 没有真正理解到科学道德的内涵。

研究生培养管理机制不完善, 缺乏系统监控措施。一是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制, 导师既要把好研究生的道德关, 又要负责研究生的学业, 使很多导师压力较大, 于是有的导师顾此失彼, 不利于研究生良好学风的培养[4]。二是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学术道德教育方面的相关课程, 不能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和普及学术规范。三是研究生理论课教学存在缺陷, 比如课程的教材陈旧, 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 部分任课教师教学方法落后, 备课不充分, 这类课程影响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 造成学生上课听讲时心不在焉, 对学习任务采取应付的态度。同时目前学位论文的撰写、评阅及答辩等过程的监控机制不完善, 以及科研实验资源不足也是研究生学术造假的重要因素。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考研的目的是为了取得高学历后找份好工作, 没有真正意识到学术道德的重要性;二是受功利主义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使部分研究生不惜丧失道德底线和学术人格, 在学术活动中采取抄袭剽窃、作假等走“捷径”的方式。三是互联网带来了技术的便捷、资源的共享, 绝大多数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均可以在网上查阅、复制, 由此引发的抄袭也应运而生。

导师学术道德教育意识薄弱。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直接责任人, 导师的学术水平及治学态度会对研究生的学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目前来看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总体学术道德修养是好的, 能够起到很好的言传身教作用。但由于医学研究生导师主要精力用于应付繁忙的临床医疗工作中, 在此情况下, 导师往往只重视临床能力的训练, 忽视学术道德的培养, 并且很难做到引导和监督学生的学术活动, 对学生的论文把关不严。个别导师还由于本身学风不正, 出现科研道德失范行为, 不仅不能正确“传道”, 反而导致学生“上行下效”, 致使学生的科研道德偏离正确轨道[5]。

3 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措施

健全和完善研究生学风建设相关制度。良好的制度措施会促进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 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研究生学术失范的行为[6]。学校应将学风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 制订并完善学风不良和学术失范的预防、检查和处理机制, 完善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术道德委员会、学生申诉委员会等相关制度;修订和完善学术道德规范和学风建设的相关文件, 明确研究生在课堂学习和学术活动中应当遵守的学术道德规范, 以及违反学术道德规范行为的处理意见。

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 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宣讲。针对目前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不足的现状, 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融入学术道德教育的内容。一是根据中国科协、教育部《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精神, 制定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具体安排, 从院系“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研究生学风建设主题班会、导师日常教育等环节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教育;二是在研究生新入学时就开展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主题讲座, 要求全体研究生新生签署“学术道德承诺书”, 让学生一入校就树立起遵守学术道德、保持优良学风的意识;三是在研究生选修课中开设学术道德培养的相关内容等, 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

完善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 加强培养过程质量监控。一是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 健全研究生课程教学、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学位评定各环节的监控机制;二是加强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检查督导, 充分利用教学督导专家的力量加强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检查, 严格课堂纪律和考试管理, 杜绝研究生课堂教学的不良表现, 同时加大对任课教师教学态度和方法的督导;三是加大研究生学位论文检测和盲评的力度, 建立以院系为主导的学术不端检测管理机制, 逐年增加盲评论文的比例;四是改革学位论文答辩的方式, 要求正式答辩前必须要进行预答辩, 逐步实行答辩委员由学校确定的方式。五是加大处罚学术不端行为的力度, 对于违反学术道德的, 管理部门进行认真取证, 根据情节严重程度, 将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

加强导师考核动态管理, 切实提高导师综合素质。研究生在学术道德方面出现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与指导教师的不严格把关有直接关系, 加强学术道德培养和学风建设, 首先要从导师抓起。一是通过定期组织召开导师培训会, 对导师特别是新增导师进行学术道德和医德医风相关方面的培训, 明确导师就是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第一责任人;二是在“研究生导师考核办法”中将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作为重要考核内容, 大力实施以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优劣考核导师的奖惩措施, 并将其作为导师评优评先和晋职的重要依据, 对学术道德教育严重失职的, 由学位委员会讨论审议后解除导师资格。三是完善“优秀硕士论文和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评选办法”和“学位论文失范追究导师责任制度”等相关奖惩制度, 进一步加大对导师考核的力度。

大力营造学术氛围, 不断提高研究生诚信意识。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学风问题归根结底是理想信念问题, 加强研究生诚信意识教育是改进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是在学校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 如导师论坛、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科技创新大赛、研究生学术沙龙、研究生科技文化节等, 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二是在研究生中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理想信念教育, 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学术道德观[7]。三是将学术道德纳入学生奖学金评定和综合考核中, 建立研究生诚信档案, 积极完善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管理, 努力促进研究生学风建设的有效开展。

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对弘扬科学精神, 净化校园风气,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学校应通过建立以人为本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切实让导师和学生成为学术道德培养和学风建设的主体, 着力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修养和培育优良学风。

摘要:研究生学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优良的学风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高等学校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医学研究生教育是我们国家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 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高级医学人才的质量。本文分析了当前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改进学风建设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学术道德,学风建设,研究生培养,医学教育

参考文献

[1]陈长坤, 李建.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及原因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3 (1) :230-232.

[2]李曼焘, 田森林.硕士研究生统一公开答辩制度探索与实践[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 2012, 33 (10) :1355-1356.

[3]郭胜伟.研究生论文答辩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 18 (6) :58-59.

[4]吴雪玲.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从, 2007, 27 (7) :150-153.

[5]杨琼, 梁尚华, 王广东.关于加强七年制医学生科研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 19 (9) :846-848.

[6]黄成华.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监督的制度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8 (12) :172-173.

篇9:加强道德情感培养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道德情感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逐步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环境的骤变、信息急剧增加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要求,对学生和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目前,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加上家长的过分溺爱,孩子的道德情感问题不断突显。因此,加强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势在必行。

道德情感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人的思想和行动中的体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道德情感不是先天生就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从小到大不知不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习得或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而形成的,是个体所具有的道德价值观念不断内化的产物。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就很注意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性格等方面的教育。孝亲敬长,善事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古代,孝是做人极为重要的一项道德品质,但现在的情况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由于现在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条件的变化和只生一个孩子,许多家庭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孝的教育,忽视了培养孩子对父母、对长辈的爱。家庭中只有长辈对孩子的爱而没有孩子对长辈的爱,没有重视精神人格上的培养。

我们今天要培养的人才必须能适应大环境,具有国际竞争力,并有良好的道德情感,忽视道德情感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强化学生的美德,如何促进学生快乐、健康地发展,进而达到良好道德情感的培养呢?

一、结合课文讲解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情感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懂得文章的主要内容,还应使学生弄清楚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要表现什么思想情感,与作者和作品的主人公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由于文学创作是一个复杂的精神活动的过程,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又是丰富多彩的,所体现的思想意义也不可能都是单一的,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把握人物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情境,结合课文讲解,让学生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

《我的战友邱少云》是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作品由“我”的视角来观察,给学生呈现的是“我”看到的战争场面和人物表现。第二课时学三、四段,是学习整篇课文的重头戏,执教时,我通过对课文细致的讲解,逐步引导学生对邱少云那种严守作战纪律的崇高品质的崇敬和较真实地体会人物当时的情感活动,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一种人为的英雄思想。

1.作者由衷地称赞邱少云是一位伟大的战士,是因为当时他看到了怎样一幕情景?(出示幻灯片)用简洁的话回答。(敌人发现他们的前沿阵地不太安全,用燃烧弹烧着了附近的茅草,烧到了邱少云的棉衣上)“我”看到了邱少云被烧着了,“我”的心情怎么样?(心情非常复杂)哪一自然段重点描写了“我”的心情?(生读)“我”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再理解文中所用的反问句“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比“这忍受不了”表达的无法忍受的感情要强烈些。(请同学们通过读表现出来,和作者一起体验眼看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时的感受,让学生从心理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师:是啊,这火是烧在人身上的啊!平时我们被开水烫一下都会跳起来、叫起来,所以“我”担心什么?如果你们是邱少云的战友,看到这个场面,你们会不会紧张?(联系实际让学生认同作者的感受后很自然地假定自己是邱少云的战友,通过角色转换,深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3.如果邱少云跳起来或叫起来会有什么后果?如果邱少云一动不动地趴在那儿不跳呢?在动与忍、生与死之间,邱少云选择的是什么?他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选择忍呢?他的想法我们是怎样知道的?(在强调了跳与不跳的不同结果,并反复朗读文中相关段落后,在学生似乎深深感到面临的生死抉择之后,问邱少云选择的是什么?为真正引起学生对邱少云那种严守作战纪律的崇高品质的崇敬埋下很好的情感伏笔。)

在动与忍、生与死之间,邱少云选择了忍和死,那么在烈火中的邱少云是怎样表现的呢?作者把邱少云比作什么?“千斤巨石”有什么特点?邱少云与“千斤巨石”有什么相同?邱少云为什么能够做到不动、不叫喊呢?他这时是怎么想的?(出示幻灯片:观察邱少云的神态、动作)由“牙关紧咬”“浓眉深锁”“手指扣进泥土里”等等可以猜想他这时可能在心里反复对自己说什么?这个内心活动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

4.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邱少云一定要自己挺住呢?那么,他坚持挺住了没有?从哪儿知道?哪些词最能表现他顽强的意志?讨论把“挪动”和“呻吟”改成“移动”和“叫喊”好不好。

师:邱少云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在烈火烧身时,他内心想的不是自己的生命安危,而是战友的安全、战斗的胜利。他至死都不忘严守潜伏纪律,不愧为伟大的战士。

在课文的讲解中,我结合一系列细致的问题以及对重点词、句的分析,采用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描绘性语言,震撼学生的心灵,创设出良好的课文情境,使学生进行了角色的转换,让学生与作者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得到道德情感的教育。

二、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读书是语文课堂教学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激发学生的体验情感,以读为本,以悟为本,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明理悟情,获得思想启迪。

1.《再见了,亲人》一课,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的感受表达出来。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交流汇报进行。要让学生先谈一谈哪些段落或语句最令自己感动,原因是什么,然后再读一读令自己感动的段落或语句,讲一讲为什么要这样读,使学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情怀,对用鲜血和生命培育的中朝友谊引起心灵上的震撼。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难舍难分,也表达了他们对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的眷恋之情。

学生在对文章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后,已经产生要表达、宣泄这种情感的欲望!有了想写的冲动,这样就达到了情感的接受和转移。仓山实验小学郑镇老师在教学了《再见了,亲人》一课后,一个学生回家写了一首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离别诗。她的诗是这样写的:“这深深的情凝聚在这回归的路上/我们望望曾用鲜血洒过的土地/看看亲人的脸庞/心里有说不完的话/这鲜血凝成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这崎岖的山路显得那样短暂/在车站,我们坐上列车和你们遥首相望/列车在前进/我们虽然分开了/但心永远不分开。”

2.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书育人,所以“读书不但要解其言、知其情,还要明其理。”浙江省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小学部陆青春老师执教的《詹天佑》一课,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与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使读真正地发自内心。

(1)教师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查找有关詹天佑资料的基础上,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读完以后,请大家用一个词概括出自己对詹天佑的感受。(生:杰出、爱国、伟大、智慧、敬业)

(2)师:詹天佑不怕困难,那么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请同学们自由读2、3自然段,找出相关词句。学生边读边画句子,师巡视。师:我从大家凝重而愤怒的表情中可以感受出:读了这两段课文,同学们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先在学习小组中说说,把自己此时此刻的真实感受说出来。(生:帝国主义欺人太甚;帝国主义者的嘴脸多么丑恶;狗眼看人低;门缝里瞧人;他们看不起所有中国人,看不起整个中国。)学生分别以无比愤怒的情感和担忧的心态读出相应的语句。

(3)师:面对帝国主义者的阻挠、要挟和嘲笑,我们愤怒,我们屈辱,我们担忧,但是詹天佑——(学生接读: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这份挺身而出的无畏,这份舍我其谁的豪迈,这份义无反顾的执著,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有赤子之心的中国人,怎能不深深感动!同学们,让我们这一次读:詹天佑——(学生接读:不怕嘲笑也不怕困难,依然接受了任务。)

(4)教师出示当年詹天佑给母亲诺索夫夫人的信,同时配上音乐,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这封信。学生屏息凝视,教室出现短暂的沉寂后,教师要求学生和老师一样配乐朗读这封信。

(5)师: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学生读)师:读了这一段,你的心情怎样?(生:很激动;很兴奋;很自豪)师:是啊,读了这一段,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无比激动,无比振奋,无比自豪!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京张铁路竣工的那一天,所有的中国人都扬眉吐气,奔走相告!让我们无比激动自豪地再读这一段话。师: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有话对詹天佑说,那么就请你把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吧!(生:詹天佑,你是中国人的骄傲;你像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师:让我们感谢他吧!感谢他用自己的行动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让我们再深情地呼喊一次他的名字吧——詹天佑!

为了不断深入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并与课文情感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师在初读课文后询问学生对詹天佑的感受。之后,抓住爱国这一灵魂所在,让学生读课文第2、3自然段,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朗读感情基调,进而让学生自主地读出“振奋”与“担心”交织,“愤怒”与“屈辱”交加的语气、语调。言为心声,声音富于情感了,教师又进一步地运用设计好的富有情感的导语,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这种心情和感受读出来。这种读真可谓有“声”有“色”,使“以读悟情”落到了实处,而且提升了层次。学生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对詹天佑的形象和爱国情怀有了具体深入的理解,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在道德情感上也得到了共鸣。

三、通过作文练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写作训练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之一。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四”——“令我感动的一件事”,当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作文题目,教室里顿时一片哗然:“多俗的作文题目,一点创意都没有!”“我们每天就从家到学校,再从学校到家,见到的人除了爸爸妈妈就是老师和同学,发生的事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有什么感动的啊!”……等同学们静下来的时候,老师做了一项统计:早上起床,父母为你们准备了营养丰富的早餐的,请举手;下午放学,爸爸妈妈在接你的时候,递上美味的零食接过你手中的书包的,请举手;生日时,有朋友为你祝福并与你分享快乐的,请举手……班内一次又一次小手如林的情景大家肯定能想象得出来。我们之所以没有被这些平凡的事情所感动,那是因为我们觉得一切理所当然,而且这样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化。“让我从平凡中学会感激——感激身边的人,感激身边的事,感激鼓励,感激批评,感激成功,感激失败……你的人生就会变得鲜亮而多彩!”于是,同学们的笔下便流淌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感动着自己,感动着别人。

通过优秀作文的欣赏分析,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他人好的写作方法技巧的学习和吸收,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欣赏,达到读者和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交流,对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正确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学们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是可供写作的素材。普通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正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在播种着爱和美,才酿造了生活的甘甜和芬芳。有的同学忽略了这一点,对生活中的阴暗面看得多一些。诚然,丑恶和污秽是存在的,但那毕竟不是生活的主流,生活的主流始终是真善美合奏的主旋律。余晓虹同学得奖的《灵药》就是“心灵美的展示”这主旋律中一曲动人的乐段。文章朴实无华,把一件不平凡的事情写得顺情而自然,从平淡中反而赋予文章以感人的魅力。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真善美的闪光点,把无私帮助这种高尚行为从生活琐事的积淀中发掘出来,予以客观真实地介绍,由此看出我们生活中具有美的本质和存在,使我们每一个读者受到教育感染的同时,也不禁反思自己是不是具有发现美的眼睛,是不是从生活中发现了诸如此类的珍宝?

总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情感体验。我们提倡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我们要挖掘教材中的有利素材,有效地加强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成为新世纪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黄旭,林斯坦.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层次与阶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1).

[2]叶运生.西方素质教育精华.重庆出版社,2000(8).

上一篇:六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下一篇: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