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语文七单元检测

2024-07-16

二上语文七单元检测(精选6篇)

篇1:二上语文七单元检测

18.古诗二首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会认本课的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2.能力目标:

读懂诗句,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的意境。3.情感目标:

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学习重难点: 1.学习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板书课题:夜宿山寺)3.揭示课题。《夜宿山寺》中的“夜”和“宿”是什么意思?”(晚上、住)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卡片出示会认字:宿、危、辰、恐、惊。1.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2.指名读。

3.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四、创设情境,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你看到这山寺会有什么感觉?你从哪句诗看出山寺很高?学生找出相对应的诗句。3.教师范读前两行诗(提示节奏的划分);学生试读;指名读。4.理解:“危”、“高百尺”、“摘星辰”。

5.望着天上的星星,李白想到了谁?他产生了什么样的想法? 站在这高楼上,李白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6.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提示节奏的划分);指名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7.多么美妙的诗句呀!说一说:“天上人”、“惊”和“恐”字的意思。

8.现在你闭上眼睛,自己默读这首诗,你好像也站在山寺的高楼上望着周围的星星。自己慢慢读,体会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情。

9.体会诗中出现的两个“高”字,结合诗句内容谈出自己的感受。(“危楼高百尺”中的“高”是形象的描绘了寺庙的高耸入天,伸手即可摘到星星的景象,以此说明这座寺的高度;“不敢高声语”描写诗人说话时声音的大小,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这两个字用得巧妙。)

五、学习生字。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2.说一说自己记忆生字的方法。3.指导书写:

危:上面是,第三笔是横。

敢:左右宽窄,高低一样,右边是四笔写成。注意与“取”字的区分。惊:左窄右宽。

4.学生练习书写。比一比谁写得好看。5.小组互评。

六、教师小结。

诗人发挥大胆而惊人的想象,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第二课时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一个美丽的梦景。2.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你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3.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4.齐读课题。指导“敕”的读音。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注意诗中“见”的读音。)2.指导朗读(注意划出节奏、以及音调的高低起伏);老师范读;学生再读;男女生赛读;师生齐读。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出示:敕 勒

茫 4.多种形式认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2.自由读这两行。

3.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4.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5.请快速朗读后两行,想一想你在诗中又看到了什么?(生:草地、天空、牛羊等)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引导学生理解“苍苍”。师: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引导学生理解“茫茫”。师: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生:很大、望不到边)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生:牛羊)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草怎么样?(生:茂盛)牛羊怎么样?(生:肥壮)

6.多美的草原啊!谁愿意来读一读?读出自己的心情。

7.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8.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学习生字

1.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2.重点指导:

阴:注意部首“阝”两笔写成,“月”字的第一笔写在竖中线上。似: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第三笔是竖提,写在竖中线上。3.学生描红,每个字再写两个。4.教师巡视指导。

五、教师小结

六、作业

用你的纸和笔画一画美丽的草原。板书设计: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敕勒歌

苍苍 茫茫 静(辽阔无边)草低 见牛羊 动(茂盛肥壮)教学反思:

19.雾在哪里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会写本课8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能力目标:

能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能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好雾的语言。3.情感目标:

(1)知道有雾的时候,会是怎样的情景,愿意留心观察大自然。(2)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有雾的时候,会是怎样的情景。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时间: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1.像云不是云,像烟不是烟,风吹轻轻飘,日出慢慢散。(打一自然现象)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3.出示一张照片,用一个词来说说雾给你的感觉。(白蒙蒙、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雾有关的课文。5.认识生字“雾”。整体认读音节,读准字音。上下结构,形声字。

二、自由读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

2.学生勾画本课生字词。出示相关词语:淘气、顽皮、桥梁、海岸、散步、甚至、不久、消失。

3.同桌互读字词。

4.指导写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于”字是独体字,第三笔“竖钩”写在竖中线上。“屋”:上下结构,第三笔撇要拉长,能藏住“至”。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课文中的雾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轻声读读课文,学学生字,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2.交流:“淘气”、“顽皮”。学习生字: “淘” 比较: “淘”、“掏”注意右边的笔顺。3.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知道雾很淘气,那它是怎么淘气呢?今天我们就去认识它。

二、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雾说的话

1.指名分节读课文2—7节,找找淘气的雾说了哪些话?用直线划出来。淘气的雾会把什么藏了起来?

2.交流、理解重点句子。

出示雾的话,交流读一读,完成填空:

雾,是个淘气的孩子,它把_____________藏了起来。

指导学生用“这片雾真淘气啊,一会儿说„„一会儿说„„一会儿说„„”的句式引读上述语句。

3.指导学生带着淘气顽皮的语气读这几句话。

(二)学习描写大雾时的情景的语句

1.雾要把这么多景物藏起来,这下,有意思的事发生了。让我们自己再读读第2—7节,想一想:这下出现了什么情况呢?用“

”划出相关的句子。2.出示重点句式:“无论„„还是„„”“都„„甚至„„”。3.男女生交换朗读课文,试着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吧!4.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反复朗读,理解重点词语。

(三)学习雾散时的情景

没想到,淘气的雾能把这么多东西藏起来,它再也没有东西可藏了,现在竟把自己也藏了起来,结果怎么样了呢?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2.找出相关句子。

出示词语:„„连同 „„ 连同„„ 3.除了书上说到的这些,还有哪些东西也露了出来呢?请你仿照课文的句式说一说。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雾,并且知道雾是个淘气而又顽皮的孩子,它会藏很多东西。

四、知识拓展:

自然界还有许多性格不同的孩子,他们是怎样的呢?请选一种说一说,并用几句话写下来。出示图片:风、云、雨、雪、闪电 板书设计: 大海

天空、太阳

都看不见了(淘气)

海岸、城市„„

自己

(都看得见了)

教学反思:

20.雪孩子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2.能力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情朗读等方法,利用教学课件,了解故事情节。3.情感目标:

懂得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伸出援助之手。学习重点、难点

1.感悟雪孩子的善良、勇敢,懂得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2.使学生知道雪会变成云,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课前教具:课件

生字卡片 学习时间: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雪孩子的图片,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小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呀? 2.板书“雪孩子”,齐读课题。

3.激趣: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这个可爱的雪孩子的非常感人的故事,你们想听吗?下面老师就让大家听这个故事,请同学们注意,要边听边观察幻灯片,同时思考这个故事讲了雪孩子的一件什么事?

4.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演示投影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借助拼音朗读两遍课文,标好自然段。2.同桌合作,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相互提示正确朗读。3.小组内齐读、学生分段读。

4.检查自读情况,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评价。教师强调“着”的读音,还要正确处理轻声的读法,如:房子上、树上、地上的“上”。

5.正音后同桌互相接读课文,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合作学习,认记生字

1.出示生字新词,学生从课文中勾画,自由读。

注意读准“累、柴、奔、烫、浑、淋、终”的读音。2.去掉拼音读。3.抢读。

4.打乱顺序开火车读。

5.交流识字方法。说说记住了哪些字,怎么记住的?

三、仔细观察,学写生字 重点指导:“唱、谁、旁、浑”

1.教师示范写,强调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2.学生念笔画、笔顺。3.请学生书空。

4.学生在书中的田字格中练写,尝试着写一写生字,每个生字写两遍。5.教师结合情况适当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以多种形式让学生认读。

2.在小雪人身上会发生什么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小雪人。

二、探究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默读课文第一段。

2.思考:故事发生前天气是怎么样的?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雪下得大,下的时间也长呢?(从“一连、好几天”看出雪下得大。)4.一齐来读读这段,大家重读“一连”、“好几天”这两个词语,读出雪下得很大,下得久的意思。

5.下了这么大的雪,屋外该是怎样的美景呢?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雪景图,再说一说。6.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7.自由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三、四段。

1.兔妈妈要出门去,小白兔缠着妈妈也要跟着去,但是后来小兔又不去了,这是为什么呢? 2.自由读2、3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3.出示雪孩子图形剪影,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兔妈妈堆了一个怎样的雪人呢?

4.小兔子和雪孩子玩得快乐吗?勾画出相关句子。5.指导朗读,读出小白兔的开心。

同桌互读:同桌读的好你夸夸他,如果有困难你帮帮他。

(三)学习5-10自然段

1.在小白兔睡得正甜的时候,在他身边却发生了一件十分危险的事。这是一件什么事呢?那雪孩子的心情怎么样呢?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着急。)2.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读出雪孩子非常着急的心情。

3.雪孩子又是怎样做的?在雪孩子救小白兔的过程中,什么地方最使你感动? 4.指名回答,抓住“冲、冒、抱”理解雪孩子的勇敢。

5.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情读读这段话,读出雪孩子的善良、勇敢。

(四)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由于雪孩子的舍身相救,小白兔得救了。然而我们可爱的雪孩子去哪儿了呢? 1.播放这一段的朗读录音,展示课件演示蒸发。2.理解重点词“飞”。

3.雪孩子会回来吗?演示“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重难点的理解。

4.指导朗读。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想一想,我们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小组选择喜欢的形式读。

5.兔妈妈看着那朵美丽的白云会说些什么呢?小白兔又会说些什么呢?小组合作交流。6.你们身边有想雪孩子这样助人为乐的人吗?举例说说。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只要我们心地善良,从小事做起,处处为别人着想,让我们也成为一个个可爱的雪孩子。

四、拓展延伸

这么可爱、善良、勇敢的雪孩子,我们都希望他能再回来。“雪孩子回来以后,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雪孩子(剪影)——救小白兔——化成水——变成美丽的云朵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七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写“椰、壳、漠”等8个生字,理解词语意思,巩固部首查字法。(2)练习根据词语描写景物,学会拟人方法描写事物。

(3)学习观察图片,学习写一段通顺的话,掌握容易混淆的字。(4)阅读故事《分不清是鸭还是霞》,学会思考问题,养成刻苦钻研的好习惯。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诵读积累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养成运用修辞方法(拟人)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悟张衡从小勤于思考、善于观察、乐于探究的精神。学习张衡从小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学习重点、难点:

1.认字,写字,积累背诵古诗。2.学会运用词语。学会独立思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词语卡片 学习安排:三课时。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壮丽河山有各种各样的地形,生长着适合各自地形的植物,活动着各种动物,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2.(出示课件)一起读一读。第一组:海滩

椰树

贝壳 第二组:沙漠

骆驼

胡杨 第三组:高原

骏马

雪莲 第四组:悬崖

青松

雄鹰 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学习生字:椰

崖 4.教师示范书写,书写笔顺。

5.学生在田字格本中练习,注意写字时字的间架结构,教师巡视指导。

二、字词句运用

(一)复习巩固查字典

1.复习。同学们,回想我们学过的部首查字法的方法。2.出示课件,应用部首查字法做下面的练习。要查的字 部首 部首页码 除去部首有几画 字的页码 读音 组词 亏

3.老师讲解独体字部首的寻找方法。

师:如果独体字全字本身是一个部首的,就按照它本身的那个部首去查;独体字本身不是部首,则可以查它的起笔,把它的第一笔当做部首。4.小组合作,做练习。5.总结答案,鼓励表扬。

(二)第二部分句子

1.出示课件,思考:你见过下面这些词语描写的景象吗? 云开雾散

微风习习

冰天雪地

风雨交加 云雾缭绕

寒风刺骨

鹅毛大雪

电闪雷鸣 2.学生读词语。小组讨论词语意思。3.师引导解释词语。

师:在解释上面的词语或者描写时抓住描写的主体,看清它的特点,然后组织语言描写。如“云开雾散”主体是“云雾”,特点是“散开”。4.做练习,学生描述。例:“微风习习”:当花儿正悄悄绽放时,一阵春风吹来,香气四溢,风儿吹来,那种感觉十分美妙,那么美,那么清凉。5.总结表扬。

(三)学习拟人句。1.出示课件。(1)“我要把自己藏起来”,雾把自己藏了起来。

(2)风拿了我的毛巾和手帕,擦过了汗,都扔到地上了。又拿了妹妹的圆帽子,当作铁环滚走了。

2.思考:句子写的事物主体是什么?(雾、风)描写的句子有什么特点?(把雾和风当做人来写,像人一样做动作,有感情。对,这种手法就叫拟人。)

3.我们学习了拟人手法,能不能用它来写其他事物呢?比如“花”,同学们试着写一写。4.同学们汇报写出的句子。5.总结表扬。

第二课时

一、写话

1.(出示卡片)导语

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图,想想小老鼠在干什么,电脑屏幕上突然出现了谁,接下来会怎样? 2.同学们,互相说一说。

3.同学把自己编的故事讲一讲。4.读儿歌《小老鼠玩电脑》(课件出示)。5.写一写。老师巡查指导,注意标点。6.生读一读,评比,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三、展示台。

1.课件出示“展示台”里的词语。2.读一读,教师领读。指名读。3.教师讲解词语意义。

4.老师指出四组词语中容易忽略写错的地方。第一组:“被”右半部分是“皮”,“泼”右半部分是“发”;“领”左半部分莫少点,“展”下半部分莫多撇,“步”下不多点,“瓜”下不少点。第二组:“纸、低”区别在下面一点,“士、土”区别在下面一横;“今、令”区别在下面有点和无点。

三四组:都是同音异体字,注意词语意义,不要写错。5.写一写,比赛谁记得准确迅速。

第三课时

一、日积月累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歌谣《数九歌》。“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民间的一种冬季节气。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即“冬至”的次日开始,每九天为“一九”,到“九九”为止,共八十一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2.出示课件歌谣《数九歌》 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

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

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3)师生对读。

3.老师简介歌谣含义,更好理解歌谣。引导学生多种形式读,自由读、默读、赛读调动学生积极性。

4..教师带读,学生自由读,比赛背。

二、我爱阅读

(一)朗读欣赏

1、教师:今天老师要请同学们来欣赏一首绕口令,大家仔细听一听,看看绕口令有什么特点。

2、教师有节奏地朗诵或播放教学CD,引导学生自由讲述听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二)引导发现

1.教师放慢速度再次朗诵,引导发现现每一句读音相近的字。2.引导学生发现绕口令的特点(几个谐音的字反复出现)。

(三)练习诵读

1、鼓励学生尝试配上合适的节奏朗读。

2、学生尝试进行练习。

3、按照学习小组编排表演。

(四)进行表演。

1、学生按组别,集体跟着响板的节奏进行朗诵。

2、尝试加快速度进行朗诵,体验挑战的乐趣。教学反思:

篇2:二上语文七单元检测

部编二上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围绕“观察”这个主题,《夜宿山寺》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敕勒歌》是北朝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雾在哪里》这篇课文通过不同地方的雾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然现象的奇妙,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留心观察自然的良好习惯。《风》这篇课文描写了风像个小孩子似的调皮捣蛋,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小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雪孩子》通过对雪孩子在危机时刻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小白兔,却化成了雪水的故事,赞扬了雪孩子舍身救小白兔的事迹和舍己救人的精神。

篇3:二上语文七单元检测

以往, 我在教学本单元时大多停留在感受民风、民俗的层面上, 总感觉意犹未尽, 也为此听过其他老师的课, 并请教了更多的同行, 但都没能获得什么新突破。而今, 再次教学这一单元, 我多方面收集资料, 深入钻研文本, 突然顿悟:源远流长的民风民俗只是表象, 斑斓多彩的节日文化才是我们民族的根, 这才真正是本单元几篇课文的精髓!

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传统节日蕴涵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 是凝聚一个民族感情和行动的文化核心点, 它体现的是各民族的信仰、理想、价值观, 是我们民族之根。许多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 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例如, 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象征团圆的中秋节……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敬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忧国爱民等优良品德。然而, 长期以来, 传统节日文化所具备的教育功能却常常被忽视或忽略了。

新课标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应突出其人文性。“人文”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从现代意义上讲, “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人文素质教育, 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 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成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 从而成为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传统节日文化在语文人文教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当前,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我曾看过一则报道:一名韩国留学生曾经到上海, 想看看传统的端午节究竟是什么样子, 结果却大失所望, 他发觉中国的端午节气氛甚至比不上韩国国内。有人说韩国“端午祭”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国端午节没有申报太遗憾了, 这不也能说明我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吗?上海某中学对100名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 问题是“你能说出几个中国传统节日”。以答对三题为及格的话, 几乎80%的学生都处在及格线以下。去年, 在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送培到县”的活动中, 在我展示的一节省级优质课《端午日》上, 当我引导学生说说知道的我国传统节日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多数学生表示过洋节是时髦, 传统节日没气氛。不可否认, 在90后的新生代意识里, 我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之根在漂泊!

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之根在漂泊, 我想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的转型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的输入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大众传媒的兴起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挤压等。但是, 学校教育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冷落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说, 在“韩流”“日流”“欧美流”正严重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况下, 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对青少年重新树起民族文化的旗帜,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肩负起将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使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呢?

一、思想上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认识

节日文化的重要性, 主要是它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绝大部分节日中, 都留有大量神话故事、文人作品、民间谚语, 如人祖传说、屈原故事、节日诗词等。节日文化还包含着绘画艺术, 民间在过春节、立春、清明、冬至时, 留下许多鞭春牛、游春、九九寒消图画等。在上元、中元、下元的三元节中, 祭祖时多绘有祖先神像, 这都是民间绘画的形式之一。节日文化中饮食文化也很丰富, 如春节的饺子、年糕, 元宵节的汤圆, 端午节的粽子, 中秋节的月饼, 重阳节的菊花酒, 腊八节的腊八粥等等, 都是中国最著名的饮食, 至今仍是广大城乡居民的饮食佳品。节日期间所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 诸如踩高跷、扭秧歌、划龙舟等, 这对活跃城乡文化生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中许多文艺形式是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新文艺的土壤。

二、课堂上强化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语文课本涉及传统节日文化以及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的作品还有很多, 上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穿插进行相关的节日文化和民风民俗教育。由于它的知识性、趣味性,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 更能培养学生对节日文化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谈自己所了解的节日文化, 交流各自不同的认识, 辩论中西文化的冲突;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相关的节日文化汇编成讲义, 课后分发给学生阅读, 增加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感性认识。我教学本单元时, 就汇编了“端午节文化”“春节文化”“中秋节文化”等讲义。如“端午节文化”, 包括端午节的来历、传说、习俗、歌谣、诗词、图画、少数民族过端午、海外华人过端午等多项内容。我还穿插播放了2006年春节期间央视十套播放的系列节目《我们的节日》的视频。学生读后、观后反应相当强烈, 拓展了教材的广度和深度, 真正实现了用教材而不是仅仅教教材。

三、组织“节日文化”系列活动

在校园内, 教师可以通过讲座、演讲、报告、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征文、手抄报等形式, 把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给学生, 用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点燃起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内在情感。例如, 我们在学习本单元时, 就利用课外时间分两次对全年级的学生做了“节日诗词”的专题讲座。学完本单元后, 就要求学生办一期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手抄报。同学们各显其能, 涌现了一批内容充实、形式新颖、色彩缤纷的好作品。我们从中挑选了部分优秀作品在学校画廊中展出, 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赞誉。

此外, 由于传统节日文化本身产于民间生活, 因此对孩子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培养更要延伸到课外去。因为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比课本的讲授更有生命力和趣味性。教师可利用每个传统节日进行节日文化教育, 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 如清明节扫墓等一系列活动, 表达了对祖先或逝者的怀念, 回顾和重温了家庭之源、民族之根。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其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是我们的根。我们在感受民俗风情的同时, 必须重视传承节日文化, 让学生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开阔历史与文化的视野, 形成健康的价值判断, 生成情感道德的需求, 获得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 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 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让我们留住我们的根!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初中专项课题《初中语文新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 (编号:E-c/2009/052) 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民俗风情、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培养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是我们民族的根。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 包含诸多传统节日文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 让青少年热爱祖国传统节日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篇4:二上语文七单元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酝niànɡ()黄yùn()抖()衣()

2.填空。

①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

③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④开轩面场圃,__________。

⑤《观沧海》中表现曹操博大胸襟、宏伟气魄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与崔颢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心情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②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

③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4.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②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③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5.对何其芳《秋天》中的第二节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A.这节诗描绘了一幅“霜晨归渔图”。

B.“冷雾”一词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相吻合。

C.“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节诗中的“清晨”相呼应。

D.“游戏”一词暗示了渔人劳而无功的惆怅。

6.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__________①__________,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__________②__________!

A.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B.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C.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D.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7.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语句。

春天不是一种气象和景象,它是一种生命状态。正如 __________,__________,冬天的安闲,都是生命的状态。春天是生命的勃兴。

二、阅读理解

(一) 阅读选文,完成8-11题。

①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8.景物本身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许多景物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请你列举一例,并陈述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中三个分句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选文第④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春风的?描绘了春风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古诗词中描写春景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你较为熟悉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春到瘦西湖》,完成12-16题。

春到瘦西湖

傅晓红

清晨,踏着青麻条石砌成的石阶,从御码头登上古色古香的画舫,向瘦西湖驶去。

窄窄的湖道,漫溢着春天的桃花碧水,宛曲逶迤地前行。两岸远近的楼台亭阁隐现在水洗般的翠色新叶中。烟花三月,我来到扬州,有幸感受最美季节里的瘦西湖。

临水的“冶春”茶社,是最让人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那是座“茅屋”茶楼。弯翘的飞檐突入湖道,半架坡面用银黄色的茅草苫顶,下面当然是古旧的板壁和花窗。花窗朝着常年飘动着氤氲水汽的湖水,依窗而坐的应是位乌髻上插着珠簪,粉脸上描着娥眉,着绿袄红裙怀抱琵琶的扬州美人。

如今,从洞开的花窗朝里望去,扬州百姓世俗生活的场景呈现眼前:三两围坐的布衣百姓,以老年人为多。临窗的桌上摆放着碗盏茶具和冒着热气的蒸屉。人们吃着点心品着茶,有一搭没一搭地谈古论今。人声、茶香与蒸饺鲜味同从窗口逸出,那是叫人欢喜的鲜灵灵的世俗气息。这里是扬州百姓早晨“皮包水”常到的地方。

画舫缓缓前行,两岸一步一景。光看看各景点的匾额题名,就能体会出它们的秀美与典雅。“香影廊”“绿杨城郭”“问月山房”“卷石洞天”“西园曲水”——美景目不暇接,我却更多地留意观察扬州人。

树丛中有遛鸟的大爷,花圃前有打拳的大妈,神态举止、肤色衣着都能让人感觉到他们生活的闲适与安逸。

瘦西湖的特色在于它的纤细窈窕,周边绿地也极少开阔,园中小道大多顺坡迤逦,绕树穿藤。扬州市民的晨练就少了我们南京大广场人多的气势,却有了别样的风韵。

画舫过了虹桥,湖面豁然开朗。湖水波光粼粼,两岸桃红柳绿,瘦西湖的美妙春景此处最能体现。右边有鹭岛,岛上树林茂密,植被丰盛,只只白鹭在树丛中自由自在地翻飞、歇息;左边是瘦西湖著名景点“长堤春柳”。沿湖一道长堤,逶迤数十里。三步一桃,五步一柳。一桃一柳,相间成行。刚抽芽嫩绿色的柳枝随着微风,拂过湖面,婆娑起舞。白、粉、朱各色桃花间或其中,艳丽缤纷,色彩强烈得让人兴奋。

五亭桥是瘦西湖最热闹的地方。湖面上游船穿梭,载着古装艺人的表演船,吹拉弹唱着与我们擦肩而过,飘进耳的是欢快的《杨柳青》曲调。许多小划子停靠在湖边,等待生意。船娘们全都穿着蓝印花布袄裤,都年轻,脸上红扑扑的,保留着些许纯朴的乡土气,据说她们都来自水乡宝应。我仔细地打量她们,她们也好奇地观看我们。

坐在“熙春台”喝茶时,天空飘起了春雨。最美的雨中湖景竟有幸让我们在一天中见到。

推开“熙春台”的八扇大窗,窈窕、袅娜、妩媚的瘦西湖尽入眼帘:湖上起雾了,迷迷蒙蒙的烟雾与片片雨丝,网成一遍,宛如水天一色。细雨中的柳更翠,花更艳。莲花桥、白塔、四桥烟雨楼——全都笼罩在烟霭薄雾之中,朦胧、缥缈、空灵,极似一幅清幽淡雅的中国水墨画。我看得痴了、醉了,完全迷失在画中了。古人夸赞瘦西湖的种种美与妙,此时我方能体会。

1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时候游览瘦西湖所见的景色?文中哪些细节能表现出时间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写景一般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景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本文作者看来,瘦西湖的特色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为什么认为五亭桥是瘦西湖最热闹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任选一角度,对文章末尾一段的画线句略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17.题目:家乡的________(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要求:①从括号内的四个选项中任选一个填到横线上,补全作文题目。

②以写景为主,但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③字数在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酿晕 sǒu suō 2.①风正一帆悬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 ③稻花香里说丰年 ④把酒话桑麻 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⑥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3. ①肥硕: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②玄奥:玄秘深奥。 ③落地:指婴儿生下来。 4.①对偶②比喻③反复 5.D 6. A 7.示例:夏天的张扬秋天的成熟

二、(一)8.此题为开放性试题,举例正确、分析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在这里是“悄悄地、不知不觉地”的意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草人格化,使它富有动感和情趣。9.不可以调换。“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中的三种颜色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顺序一一对应。10.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写春风,分别描绘了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 11.答案符合要求即可。示例: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二)12.时间:烟花三月(春天)的清晨。“树丛中有遛鸟的大爷,花圃前有打拳的大妈”及人们在茶社喝茶等细节表明是早晨;“刚抽芽嫩绿色的柳枝随着微风,拂过湖面,婆娑起舞”“白、粉、朱各色桃花间或其中,艳丽缤纷”等都是春天特有的风景。 13.以作者游览瘦西湖的行踪为序。 14.瘦西湖的特色在于它的纤细窈窕,周边绿地也极少开阔,园中小道大多顺坡迤逦,绕树穿藤。 15.湖面上游船穿梭;表演船上的古装艺人吹拉弹唱着与我们擦肩而过;许多小划子停靠在湖边,等待生意。16.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出细雨中的瘦西湖的美丽景色。

篇5:二上语文七单元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 分)A.元勋.(xūn)含蓄.(xù)调羹.(ɡēnɡ)鲜.(xiǎn)为人知

B.选聘.(pìng)筹.(chóu)划 赫.(shè)然 兀兀.(wù)穷年

C.彷.(pánɡ)徨 署.(shǔ)名 绞.(jiǎo)肉 深恶.(è)痛绝

D.涉.(shè)猎 通宵.(xiāo)澎湃.(bài)迥.(jiǒnɡ)乎不 2 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2 分)A.潜心惯注 心会神凝 一反既往 家喻户晓

B.慷慨淋漓 锲而不舍 历尽心血 刮目相待

C.搏学多识 一拍既合 锋芒毕露 可歌可泣

D.妇孺皆知 马革裹尸 杂乱无章 不以为然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 分)

A 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也要仰天长笑这是豪壮的选择。

B 云南鲁甸地震救灾现场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C 年过半百的广丰县农民郑春枫锲而不舍终于圆了几十年的大学梦。

D 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个常常是一见如故。

4.(2016,天津)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 分)

A.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

B.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C.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些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

D.在巡检排查过程中,我市供电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5 5.下列说法中与课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2 分)

A.《邓稼先》的作者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获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B.《说和做》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臧克家,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烙印》《运河》等。

C.《回忆鲁迅先生》作者是萧红,她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D.《孙权劝学》节选自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编的《资治通鉴》。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A.①②⑤④③ B.③⑤④①② C.④①⑤②③ D.④①③②⑤

7.古诗文填空(5)

(1)、《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惟解漫天作雪飞。

(4)、《逢入京使》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请写出这首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刮目相待这个成语出自孙权劝学中 一句。

8.口语交际——根据下面的情境进行口语交际活动。(2 分)“与母亲同行——向建党九十六周年献礼”的长跑活动中,一些同学常常是气喘吁吁,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半途退场,这也影响到了其他同学的情绪和信心。如果你是班长面对这些半途退场的同学你会怎样劝告他们坚持参加这项活动?

二、阅读理解(一)(17 分)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5 分)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4)蒙 辞以军中多务()(5)及鲁肃 过寻阳()

10.划分朗读节奏:2 分(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1.翻译下列句子。(2 分)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2.文中哪一句话证明了吕蒙学有所成?(2 分)

13.作者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吕蒙学习的成效的?请予以说明。(3 分

14.读了本文,从孙权和吕蒙身上,你分别得到什么启示?(3 分)

(二)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文,完成下列题目。(12 分)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

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1944 年 10 月 12 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5】画“ ”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 分)

【16】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在说和做上有什么特点?(2 分)

【17】为了革命,推翻反动统治,需要大力宣传。那么闻一多进行群众大会演说的目的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 分)

【18】选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3 分)

【19】“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一句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与内容上加以分析)(3 分)

(三)阅读《温暖心窝的话语》完成下列各题(14)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

20.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作了什么事?(4 分)

21.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4 分)

22.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3 分)

23.结合全文,说说第⑨段有何作用。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3)

三、写作(40 分)

篇6:二上语文七单元检测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教科书第90~91页例

1、例2和“想想做做”第1~3题)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辨别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或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初步体会观察者与观察对象间的位置关系,发展几何直观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活动,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不同形状。教学难点

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教学准备

四人一组,每组一只玩具小猴和一个飞机模型;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设疑导入:小朋友,有两只小鸟为同一个杯子照相,拍到了这样的照片。同一个杯子,为什么两只小鸟拍到的照片不一样呢?

2.小结并揭题:因为所在的位置不同,所以观察到的杯子的样子也是不一样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二、组织活动,实践感知

1.教学例1。

谈话:小朋友喜欢拍照吗?老师也喜欢拍照,课前就拍了两张照片,你能看出拍的是哪儿吗?

老师拍的两张都是我们教室的照片,为什么不一样?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一张是在教室的前面拍摄的?另一张是在教室的哪一面拍摄的?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小组交流:反馈意见。引导学生从教室的桌椅、设施等区分教室的前面和后面,从而判断出是站在教室的哪一面拍摄的。

小结:同一个教室,分别从前面和后面观察,看到的场景是不同的。2.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观察两张照片,说说哪一张是在学校外面拍摄的,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摄的。学生判断,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来的。3.教学例2。(1)导入。

谈话:看了这些照片,小朋友想不想自己也来动手拍一拍?

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每个小组也有这么一只,请小组长快速地拿出小猴,把它脸朝黑板放在课桌上。(2)拍照活动。

演示:等会儿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拿出小手做好“照相机”,正对小猴,蹲下,眼睛平视,“咔嚓”,把小猴的样子拍下来。

要求:请小朋友自己给小猴拍照,边拍边思考:我在小猴的哪一面,看到了小猴的什么? 学生开始做拍照片活动,并思考拍到的应该是小猴的哪一面,想想什么样子。(3)组织交流。

①1号同学,说一说你在小猴的哪一面,看到了小猴的什么? 1号学生具体描述后,出示四张照片。

请小朋友找找看,他说的是四张照片中的哪一张?

②3号同学,你在小猴的哪一面?你看到了小猴的什么? 找找看,他看到的又是哪一张照片?

③4号同学,你在小猴的哪一面?能看到小猴的什么? 看一看,这四张照片中哪张是他看到的?(4)换位观察。小朋友,刚才我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只能看到小猴的一个面,想不想从其他三个位置观察小猴?

下面我们按顺时针方向换位,1号到2号,2号到3号,3号到4号,4号到1号。换好位置,像刚才一样,正对着小猴,蹲下,平视观察,听明白了吗?

①开始还,观察好了吗?

问:你看到的是四幅中的哪一幅图?在小组里指一指,说一说。②第二次换,观察好了吗?现在你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 ③第三次换,观察好了吗?现在你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 ④回到原来的座位。

刚才每个小朋友都从小猴的前后左右进行了观察。看,这张照片是在小猴的哪一面看到的?仔细观察,然后轻轻地站到那一边去。

你们都站到了小猴的左边,为什么?

想一想,如果站到小猴的右边去,你看到的小猴应该是怎样的?

比较小结:看来,站在小猴的左面和右面观察,看到的小猴的样子正好是相反的。4.例2连线题。

5.请小朋友看课本上,小青、小明、小玲和小梅4个同学同样的方法为一只小猴拍了照片,仔细观察他们所站的位置,想想下面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请小朋友在书上连一连。

交流:说一说,你先找谁拍的的照片,再找谁拍的照片,把小朋友和小猴连线时怎样想的?

小结:连线时,我们可以先找小青看到的照片,他看到的是小猴的正面;再找小青对面的同学——小玲看到的照片,她在小猴的后面,看到的是小猴的背面。然后找小梅看到的照片,她正好在我们看图里小猴的位置上,看到的是小猴左边的样子;小明在小梅的对面,看到的图片和小梅看到的正好是相反的,也就是小猴右边的样子。所以不同位置看到的样子、形状不同。我们平时观察物体时,也要注意自己在什么位置看的,看到的是什么样子;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有什么变化和不同。

三、巩固训练,内化新知

1.做“想想做做”第2题。谈话:小朋友,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的情况,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瞧,校园里停了一辆汽车,三个小朋友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辆汽车。想一想,他们分别在汽车的哪一面,右边的三幅图分别是哪位小朋友看到的?请在书上连一连。集体交流时,指名说一说是怎么知道的。2.做“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请小组长拿出飞机模型放在桌上,并将飞机头部朝教室的前面放好。每个同学在自己位置上蹲下,眼睛平视观察飞机模型,记住你看到的样子的形状。

出示编上号的4幅飞机模型图。

先想一想你看到的是第几幅图,再猜一猜你们小组里其他三位同学看到的分别是哪幅图。

交流:把你看到的和猜到的在小组内交流,并互相验证猜得对不对。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判断,你觉得自己有什么小窍门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四、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1.提问: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欣赏:观察物体时我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它。其实换一个角度观察物体,有时会发现更多美妙的东西。

第七单元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练习(教科书第92~93页练习十五第1~7题)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思考,进一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能根据具体情境辨别物体的形状是从哪个位置观察到的,或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能通过物体的位置、大小、形状变化判断物体的简单运动过程。

2.使学生通过判断、观察物体的位置,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感受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及位置的变化过程,发展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独立思考、主动交流,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日常生活里的数学现象和内容。教学重点

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教学难点

判断物体形状完全相反的观察位置。教学准备

四人一组分坐课桌四面,每组准备1本《新华字典》、1个水壶和1个杯子。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回忆激活。

(1)回忆:小朋友在上节课学习了观察物体,你还记得学到了什么吗?把你上节课的收获再来交流交流。

(2)交流:课前让小朋友从前面、后面看一看我们的教室,找找看到的有什么不同。你现在能告诉大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吗?

2.引入课题。

小朋友上节课学得真不错,知道观察物体时,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结果会不同;还观察了教室,说出了从前面、后面看到的不同之处。今天我们练习观察物体,进一步感受观察物体的经验、知识。

二、做做说说

1.做练习十五第2题。让学生看图,分别说说观察桌上的什么物体,想想每幅图中两人各在什么位置观察的。引导:两位小朋友看到的形状会一样吗?下面的形状各是谁看到的呢?请你想一想、连一连。

交流:你怎样连的,怎样想的? 追问:电视机左右两人观察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女孩看到的是左边这个形状,男孩看到的是右边这个形状?

指出:在确定各人看到的是哪个形状时,要看他站在哪个位置观察的,想想他看到的上下、左右各是怎样的,形状会是什么样的。

2.做练习十五第3题。

让学生读一读题,说说你知道题里说的一件什么事。说明:“按时间顺序”给3幅图编号,就是轿车从他前面开过去,他看到轿车时先是哪幅图,编1号;接着看到的是哪幅图,编2号;哪幅图是他最后看到的,编3号。明白了吗?请同桌小朋友互相讨论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再给3幅图编号。

交流:你是怎样编号的?

谁来说说,我们是根据什么这样编号的?

说明:我们可以观察轿车的位置变化来编号,轿车从左往右开,先是在人行横道线的左边,再开到人行横道线上,最后开到了人行横道线右边;也可以按小明观察到的轿车形状编号,轿车开过时,先看到的应该是轿车的前面,再看到的是轿车的侧面,最后看到的是轿车的后面;还可以按轿车在小明面前的位置编号,轿车从左往右开,先是在小明左边,再开到小明前面,最后开到小明右边。

3.做练习十五第4题。

让学生读题,给3幅图按时间顺序编号。交流时怎样编号的,编号时怎样想的。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小船从远处划来,可以看河道的长短、远近编号,河道越长、离得越远,就是越先看到的,也就是由远到近编号;也可以根据物体的大小变化编号,看到的物体最小时是最先看到的,看到的物体最大时是最后看到的,也就是由小到大编号。

4.回顾反思。

提问:上面两题都是物体位置变化的编号。回顾一下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要告诉大家的?先自己想一想。

交流:把你的体会和大家说一说,好吗?

指出:一个物体位置移动变化时,观察到的形状也会变化。在按时间顺序给运动变化的物体编号时,先看物体运动变化的方向,再根据它的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远近或者不同的大小来确定先看到的是哪个,再看到的是哪个,最后看到的是哪个。

三、看看连连

1.做练习十五第5题。

(1)让学生拿出《新华字典》放在课桌上,字典上部朝黑板方向。引导:小朋友蹲下观察《新华字典》,眼睛平视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形状记在脑子里,再闭眼想想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

交流:先在小组里说说你看到的是哪里,什么样子的。提问坐在教室前后方向的两人,让他们说说看到的各是什么样子,然后全班说说这两人看到的字典样子不同在哪里。

(2)阅读课本上第5题,了解要求。让学生连一连。

交流时怎样连线的,是怎样想的。

追问:下面两幅字典图有什么不同?连线时是怎样想的?

指出:当观察到的形状完全相反时,要仔细看看两人坐的位置,想想他们看到的上下、左右各应该是怎样的,再确定各是谁看到的。

2.做练习十五第6题。

让学生拿出一个书包放在课桌上,正面朝黑板方向。要求学生在原座位上观察是什么形状,再顺时针方向每次换一个位置观察,记住每次看到的是哪一面,什么形状,最后转换到原来位置上。

要求在小组里互相说说在不同位置看到的各是什么形状? 全班交流:在每个位置上看书包,你看到的各是什么形状?

追问:哪两边看到的形状完全相反?那怎样区分在哪边观察到的呢? 3.做练习十五第7题。

要求学生把水壶、杯子按题里位置放在课桌上。

让学生观察,再轮换位置观察,最后回到原位置坐好。讨论:在小组里说说不同位置各看到的什么形状,可以根据什么区分各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让学生读题,明确要求,完成连线。

交流连线结果,说说确定各是谁看到的时候是怎样想的,根据什么判断的。

说明:小朋友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就会不同。这里连线时,可以根据每个小朋友坐的位置,看杯子在水壶的左边还是右边,是看到壶把还是看不到壶把,来确定各是谁看到的。

四、回顾小结

引导:请小朋友回顾一下这节课的练习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上一篇:血吸虫病知识讲课教案下一篇:中学,我长大了-随笔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