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种力量

2024-09-04

有这样一种力量(精选14篇)

篇1:有这样一种力量

有这样一种力量作文800字

秋日的傍晚,透着霞光的天微红,我站在商场外,收获了一份触动,感受了一种力量。

爸妈返回商场去为我买点心了,不愿陪同前去的我,一个人站在商场外等他们。对面的长椅上,紧挨着一对年轻的夫妇,男子手里挽着几个购物袋,身着一件厚厚的大衣。然而如今刚入秋的气候,还显得非常温暖舒适,我的注意力就被这个穿着厚重的大衣、显得特别不合时节的男子吸引了。当和煦的秋风吹过,掀起了男子的衣领,露出了一个正在安详睡觉的儿童脸庞,我才恍然,应该是孩子逛着逛着犯困了,父母怕他着凉就这样紧紧搂着他;而那男子臃肿的服装也是为了给孩子挡风的装备……

金黄的梧桐叶乘着秋风飘散而下,轻轻落在男子的肩头,身旁的女子,默默地伸手将其摘下,又温柔的抚了抚男子怀中孩子熟睡的脸颊,一脸关切、一脸满足。

这一刻我感到有一种力量冲刷着我的心墙,热烈的浪花中泛起我对一张泛黄照片的回忆。照片中的女人伸展着手,那张丝毫没有岁月痕迹的年轻脸庞浮现着最美的笑容;一只肉嘟嘟的小手轻搭着女人的指尖,一双清澈的黑眸,装载着最初的纯真,凝望着这个温柔的女人……这是记录我成长的.相册中的一张,现在此刻突然回到了我的记忆里,却又重新给了我深刻的感动、和无言的力量。

脑海中浮现出刚刚自己赌气和父母为一件小事闹别扭的场面,责怪他们因为置办节日物品而忘了给我买我喜欢的点心,然后又赌气不陪他们返还商场的那一幕。此刻独自站在了商场外,站在秋风中,面对这对年轻夫妇的我,却明显感觉到内心一种无法抑制的声音在催促着我转身去向父母道歉。

而当我回过头时,父母却已朝我走来,那盒透着丝丝热气我最爱的点心被递到了我的手心,“下次不和我们一起走就不给你买了。”我的眼眶湿润了……听似责怪地话语,却感受不到任何埋怨,如秋日的和煦温暖,包裹着浓浓的爱。

这样的一种爱,说小了是一家三口中的温情,说大了是全人类最淳朴的真善美,是生命延续所依赖的一种力量。

有这样一种力量守护着我成长;有这样一种力量伴随着我前行;有这样一种最平凡而伟大的力量将牵着我走向世界。

篇2:有这样一种力量

江南于我,本是心底的的一段年少情思

是书上诗里婉秀绮丽的字字风流,是心中默默遐想的小桥流水,浣衣人家。因此当我真真正正站在乌镇东栅飞匾下,注视着身旁黄金周的游人如织,忽然生出几分不真实来.我随着拥挤的人流向前缓慢挪动,耳朵里充斥的是鼎沸的人声,夹杂着商家的叫卖.我还没来得及好好看一看青石板巷上的一线蓝天,也没能听一听桥下流水汩汩,只是茫然地跟着导游,走马观花似的拍照留念,然后冲向下一个景点.我心底那一丝失落如漪扩散----这就是乌镇么?

回过神来,突然发现身旁已没有熟悉的面容,导游的小旗也不见了影子,我只能跟着人潮向前走,不知过了多久---我停下脚步,身旁已经空空荡荡,我站在一条弄堂的中央,吵闹声也似乎远去。抬头打量,目办所及皆是青砖黛瓦的江南民居,不远的地方似乎有一抹浅浅的蓝。仿佛受了某种盅惑,我走过去,略加迟疑,抬手“吱呀”一声推开那扇上了年纪的门。

扑面而来的是颇为特别的气息,微微的清香,揉着一丝植物汁液般的苦涩,我举目打量,这么偏僻的地方,竟然是个蓝印布的作坊,午后阳光晴好,院落这中空无一人,只有几座高立着的架子,上头晾着新染的印花布,在风里翩飞得好象女子的衣袂。

我心中不期然划过一丝悸动与期待。向里头走去,老旧的屋子里坐着个老妇人,朴素衣衫,挽着发髻,带着副老花镜,正伏在案上专心致志地描花。我恍然间沈得似乎失足踏进了时光深处的梦境里,一时不敢出声,只静静地站里那里,老妇人一丝不苟的剪样描花刻板镂样,一双生了茧的手灵巧如二八少女,浑浊的瞳仁看着手里的布匹,竟是目光温柔宁静。

我与她攀谈起来,老妇人操着一口吴侬软语,谈笑间依稀可风当年温婉秀丽的模样,我听个大半明白,她在这里长大,正宗的江南女子,乌镇开发成了旅游区,她不愿意去贩卖饮料纪念品,于是要了偏僻的地方,开起一家小小的染坊,从花样到着色,全是双手为之。老妇人起身捧出一匣成品给我瞧,繁丽清雅的纹路,在素白的布帛上缠绵蜿蜒成了诗,记载着老江南旧水乡的千年意韵。温柔敦静的靛蓝色,比天更深邃,比海更安宁,一如老妇人的眼神。我细细摩挲着那一卷蓝印花布,老妇人在一旁一下下的捣着布。

侬晓得伐,印花布现在弗得人买了,大作坊里头用机器,要多少有多少,我就想着,这门手艺不能这么断了……多美的东西。

我凝眸看着窗外流径的一条河,河边一株柳,不张扬的姿态,那绿色却仿佛晕染了河岸,蓝印花布依旧在杆上飞得舒展且温柔,一如老妇人低眉描花的神情。

篇3:有这样一种声音

儿时,我住在乡下小镇里。那里有时常探出一枝杏花的灰白高墙,有残破却不减一丝朱红的瓦,有踩上去后另一端便会“咣当”翘起的青石板,还有潮湿柔和的空气中常常传来的叫卖声,那是卖豆腐花和汤圆的老大爷在用亲切的乡音吆喝:“嫩豆腐甜汤圆———快来吃哎———”

我早已记不真切他的面容,只记得他六十岁上下,总穿着深灰的、打着补丁的短衫,脚蹬一双军绿色的胶鞋。每个氤氲着雾气的清晨,我跟着爷爷去早市,走出巷口时,总会看到他站在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旁忙碌着。只一会儿工夫,他便用板凳和木板搭好架子、支起锅,将碗、调料碟等物品小心地摆放好,一会儿用布到处抹抹,一会儿又掀起铁锅盖瞅瞅。

当我和爷爷从早市回来时,他的生意已经开张,老远就能听到他的吆喝声:“嫩豆腐甜汤圆———快来吃哎———”他那苍老却仍中气十足的嗓音,把尾音拉得老长,洪亮而悠远,在水泥墙与石板缝中流淌。

乡下人家都习惯早起,而他那洪亮的吆喝声似乎在提醒着这条小巷的人们:该起床干活啦!该吃早饭啦!他叫两声便歇一下,然后再叫。伴随着他的吆喝声,拉窗帘声、起炉灶声、拖鞋踏在青石板上的“嗒嗒”声依次响起,他的生意便忙起来了。“大爷,来锅芝麻汤圆!”中年妇人端着小锅,来买一家人的美味早餐。“好嘞!”他憨厚地笑着,接过了锅,抄起大勺熟练地提起锅盖,盛了满满一锅递给妇人:“小心烫!”然后,他接过一叠毛票,只瞟一眼,并不细数,便塞进了口袋。

尽管早市上有馒头、油条、葱油饼等食物可以当早餐,我还是会留着肚子来吃他的一碗豆腐花。只要远远望见我回来,他便会打好一碗雪白的豆腐花,浇上酱油和香油,撒上小葱和榨菜,招手喊:“小楠楠快来吃!”我立马挣脱爷爷的手,跑上前,迫不及待地用勺子舀起就吃,因此常被烫得“哇哇”叫。待吹凉入口,嫩白的豆腐花细腻鲜美,齿颊留香,真让人难以相信它是出自这样一位豪爽的老大爷之手。吃完回家后,我仍能隐隐听到他那一声声悠长的叫卖,直到日上三竿。黄昏时分,他又会“嘎吱嘎吱”地骑着三轮车,拖着满车的锅碗瓢盆来到巷口,用洪亮的吆喝声迎接晚霞。

我一直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他的住处;但他的豆腐花,他的芝麻汤圆,他的饱含乡音的吆喝,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根深蒂固。“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声音固然美丽清雅,可我觉得卖豆腐花的吆喝声,才是一种真正代表朴实生活的美好声音。

自从长大了搬离小巷后,我便再也没听到过那悠长的吆喝声……

我想念那童年的豆腐花,想念那个会在我狼吞虎咽时摸摸我的头说“小心烫”的老人,想念那风雨无阻、悠长绵远的吆喝声———它饱含着生活的朴实与温暖,让我永远难忘……

篇4:有这样一种“累”

生活中,经常听到朋友会这样说,活着真累。人累,心也累。为什么现代人会活的那么累呢?其实,说这样话的人,大多数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作者,而干体力活的人,很少会这么说,顶多就是干这活,真不容易。有这样感叹的时间,不如好好睡一觉呢!闲谈中,都是你羡慕我,我羡慕你,自己有的,好像就没有好的,最好的都在别人眼中。

我们,总是嫌自己拥有的不够好。

其实,是我们忘了。我们最初想要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说不定,我们正在过着我们曾经所向往的那种生活。只是因为生活的平淡和琐碎,使我们忽略了其中的美好。在多少人眼中,做白领,是多么体面的工作,可是身在其中的人,又有几个不叫累的?在多少人心中,当老师,是多么伟大神圣的事业,可却被说成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你知道吗?这是多少人苦苦追寻的梦想。

活着,我们都会有生活的压力。但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能被生活所累。而应该是享受生活。如果你觉得你生活的没有一点意思。那就想办法让生活变的有意思。正如我们经常听到的那句话说的那样,“生活中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所做的一切。不就是为了生活的更好吗?

那天跟同学发信息闲聊,他说他最近一段时间太忙了。我调侃道。我从没听你说闲过,总是大忙人一个。而他却乐呵呵地说,“我就是劳碌命,闲着就难受!”话语中,我没听到一丝累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也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識到,工作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水一样,不能没有。他乐此不疲,乐在其中。即使是苦的,即使是累的,在他那里,也是甜蜜的。他根本不觉得,工作上的累,是一种负担。而恰恰相反,是一种享受。他认为,那样做,才是他的价值所在。

我觉得,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而他找到了,这就是他最大的成功。

篇5:有这样一种声音

这些似乎真的很吵呢!而我们的心,需要追求宁静。就有这样一种声音……

一个清晨,阳光调皮地蹿进屋里,跳到被子上,催睡着的人儿醒来。似乎还缺了什么,对,缺的是那种声音:“唧唧”、“唧唧”——那是小鸟在清晨的欢歌。于是,我醒过来,准备开始一天的新生活。我喜爱这种鸟的“唧唧”叫声,每次听到,心头都会涌上一股莫名的欣喜。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啊?

伴随着这种声音,我回到了农村,到了外婆家。妹妹们会吵着闹着让我陪她们做游戏,诸如“土地”、“星星”之类(游戏名)。她们会取笑我的笨拙和反应迟钝:她们这两个小丫头竟然在某些方面比高中生还厉害,这确实值得好好高兴一番。而我,只有惭愧的份!可是,我的内心却又十分满足,好像得到了什么宝贝一样,又好像是自我抓住了什么珍贵的东西从而没有让它溜掉。

伴随着这种声音,我对大自然的敬意也更浓了些。我要去游览名山大川,要让大自然留下我的许多足迹。而后,不须言说的,我要到田园小憩。这时候,我是很能体会陶渊明无车马之喧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绪了。这样的情境必然少不了菊花香、树香、土地的芬芳,山体自然也树木葱茏。在饱尝嗅觉和视觉的美感后,又怎样能少得了听觉的美感呢?那鸟儿在叫着“唧唧”、“唧唧”,很多鸟儿一齐,就仿佛是在奉献给大自然一场听觉的盛宴。这种声音不做作,富有灵动之美;它又是技艺极高超的,让任何一位经验丰富的音乐家的音乐作品显得粗糙、单调。鸟儿们在花香中发出这种声音时,是忘我的,所以这声音表面似杂乱无章,其中更渗着一份空灵与宁静、坚守与永恒。这种处子般的宁静足以让你想到天荒地老也不致破灭。

篇6:有这样一种声音

如今的中国,富裕强大,可又有多少人了解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化。

此刻的中国人穿着时尚的T恤、牛仔裤,嘴里唱着流行的旋律,又有多少人明白,我们的汉服同样漂亮。它不叫韩服、不叫和服。

前几日网上有这样一篇文章,一个女生穿着汉服上下课、外出,她只可是是为了让我们明白,中国的文化,让我们了解中国昌盛的汉唐时期,中国人的服装。

古筝、琵琶、长萧,此刻又有多少人会中国古代那为世间添一笔温暖的乐器。

一个吹着长萧、会画古画的女子,在那遥远的山区里教书,为那些孩子带去温暖。他们有一次演唱,老师说不管怎样也要让他们漂漂亮亮地演出,自我出钱租了汉服,让孩子们穿上。她只可是是想让孩子们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

太阳升升落落,有这样一群“同袍”,始终不放下,穿上那美丽的汉服为人们奏一曲世上最美的歌,成一幅最美的画。仿佛从画中走出的人优雅、淡然。

“我穿上汉服,你却说我行为怪异”,“我最美丽的衣裳,你却说它来自扶桑”。

“同袍”们的声音你听到了吗,他们只是想说:“还记得吗,你的祖先叫炎黄。”你有没有看出他们身为炎黄子孙的那份骄傲。

篇7:有这样一种声音

——题记

那一天下着大雨,你没有带雨具,而且感冒还没好,你的挚友对你说:“我们打一把伞回家吧。”当你到家时,你看见他的衣服已经湿了,但自我却没有被淋到一点。你眼里含着泪,声音沙哑的对他说多谢,他微微一笑,然后按原路回到,这时你才想起来他家是你家的相反方向。你愣在那里,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你的视线里。第二天,他擦着鼻涕笑着对你说:“这下我们同病相怜了吧。”

有这样一种声音,他告诉你友谊的珍贵。

那天你与母亲吵架,你气急败坏地推门而出,你走到了一家书店里,随便翻开了一本杂志,读完那篇文章的你被深深的震撼了,你觉得你比作者要幸福的多,作者的母亲患了老年痴呆,连作者都不认识了,而你还有母亲在你身边唠叨,那一刻,你觉得自我的做法是多么的愚蠢。你急忙跑回家,却发现没有一人,但桌子上却有你爱吃的菜,你愣在了那里。不知过了多久,你听见开门的声音,你看见母亲的眼里写满了疲惫,你沙哑着声音,喊了声:“妈。”

有这样一种声音,他告诉你母爱的温暖。

那一次你去参加比赛,却发挥失常。听到这个消息后,你十分的懊悔和难过,如果没有在比赛前因上一次比赛获奖而骄傲的话,如果自我好好的准备下,或许就不会失常了……老师把你叫到了办公室,语重心长的与你谈话,他跟你说不要太在意最后的结果,参加一次比赛中会有成有败,吸取教训,戒骄戒躁,下一次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你含着泪水,点了点头。

有这样一种声音,他告诉你师爱的力量。

篇8:有这样一种力量

一巧妙释题, 整体感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般程序是从整体感知再到具体品味。解释课题就是一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好方法, 而靳老师的释题方法更富有新意———

(师板书课题:《有一个小村庄》)

师:我把课题写好了, 大家有什么意见吗?

生:您少写了“这样”两个字。

(师向提出“错误”的学生表示感谢并补全课题, 生齐读。)

师:读了这个题目, 你会想到什么呢?

生:读了课题《有这样一个小村庄》, 看到“这样”两个字, 我就很想知道这个小村庄究竟是什么样的。

师:我们往往可以通过课文题目来推想课文内容。“这样”究竟是“怎样”呢?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完成第一个学习目标, 请打开书认真读课文, 然后说说有“怎样”的一个小村庄。

(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师巡视并辅导, 纠正“咆哮”“屏障”的读音。之后, 师范读课文, 向生提问。)

师:究竟有“怎样”的一个小村庄呢?谁来说说?

生:这个小村庄原来是“很像样”的, 村后山坡上的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可是, 由于村里的各家各户都用锋利的斧子砍树造房、造犁、烧火, 后来一场洪水把村子吞没了, 所有的东西都被卷走了。

师:你说得很好。这个村庄过去是“很像样”的, 很美丽, 很富庶, 可是, 后来一场洪水把村子里的一切都卷走了。此时, 你们在想什么?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这个小村庄原来是“很像样”的, 可到头来却什么都没有了。

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 这节课我们就要集中精力解决这个“大问号”。现在我们再回头看课文, 大家先朗读第一自然段。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 靳老师先采用填空式板题法, 让学生加深对“这样”的识记, 然后再由“这样”形成悬念———究竟是“怎样”的。由无疑促使学生生疑, 由课文题目推想课文内容, 再带着这样的推想去读课文, 得知课文的基本内容。这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第一步。在学生反复读以及教师示范读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们说“这是怎样的一个小村庄”, 这又进一步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在“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流程中, 靳老师对前一“整体”和“部分”的衔接做了巧妙的处理。为什么原来是“很像样”的村庄到头来却“什么也没有了”呢?靳老师有意识地板书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样做使“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衔接和转换很自然。这样“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就为后面“部分”语言的品味和具体内容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二据文作图, 据图品文

依据文意适当画图再现文句情境, 这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图示法”, 而靳老师的“图示法”却有与众不同之处———

(生读完第一自然段后)

师:这个小村庄在什么地方呀?

生:在一片河坡上。 (师随手画一河边坡地)

师:河坡上有一个“很像样”的小村庄, 这是村子里的房子。 (师画房屋) 这个村子里有多少人家呀?

生:几十户人家。

师:谁愿意在黑板上画好多间“很像样”的房子呢? (生上台前画房子, 师提示要画出房子远近大小的区别。画完后, 师让生齐读表现图意的语句:在一片河坡上, 早先有过一个很像样的小村庄。)

师:作者写了“河坡上有个很像样的小村庄”后, 接下来写了什么?

生:写“村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河”。

师:谁能在村前画一条小河?

(生画小河)

师:河水非常清澈。 (师在“小河”旁板书“清澈”) 你想想, 在河里画些什么才可以显示出河水的清澈呢?

生:在水中画些鱼。

师:还可以再画些什么?

(师提示, 生画上了树木及房屋在水中的倒影。)

师:大家把表现这个图意的句子读出来。

生: (齐) 清澈的河水从村前流过。

(师引导生理解“清澈”一词的形、义。)

师:接下来, 又写了什么?

生:写村后的山坡上, 郁郁葱葱的树林, 像一道巨大的屏障。

师:你们说, 下面该画些什么呢? (教师让10位学生上台画山坡的树木, 每人画一两棵, 教师也参与其中。)

师:画得不错。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片树林?

生:“郁郁葱葱”。

(教师在“树林”旁板书“郁郁葱葱”并解析词义, 继而又解析“屏障”一词的词义。之后, 指导学生齐读表现这一图意的句子。)

师:接下来还写了什么呢?

生:写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

(教师在“天空”处板书“清新”, 并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师:谁会画清新的空气? (生默思)

师:空气无形无色怎么能画出来呢?可以通过画什么来表示?

(学生有所悟, 相继画出白云、小鸟、蜜蜂、蝴蝶等。画完后, 教师让学生齐读这一句子。)

师:庄稼长得怎样?

生:很好。

师:在这个村子旁边, 有很多长得非常好的绿油油的庄稼。 (师画村前的田地、庄稼) 现在我们从整体上看一下黑板上的这幅图, 然后再来读课文的这一自然段, 看看是怎样具体描写“很像样”的小村庄的。

(生齐读课文)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可知, 靳老师运用的“图示法”有如下的特点: (1) 教师先适当示范性地画图, 然后引导学生依据文意画图。先后共有近20位学生上台画图, 充分突显了全员参与、合作学习、亲历过程的教育新理念。 (2) 在图画上板书关键词语, 如“清澈”“清新”“郁郁葱葱”等词语与图境有机结合, 突显了画图的指向性———品味理解词语, 使画图较好地为品味语言服务。 (3) 每画完一处图后, 朗读表现该图意的句子, 把图示与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较好地突出了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要求。概言之, 靳老师运用“图示法”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 而是把图示与品词、品句、品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品词品句, 多式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这一意义上说, 语文课应主要引导学生在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上下工夫, 语文课应是咬文嚼字课、品词练句课。靳老师在这节课中引导学生所进行的咬文嚼字、品词品句既扎实到位, 又形式多样———

【片段1】

师:“郁郁葱葱”是什么意思?

生1:形容树木非常茂盛。

师:这个词中哪些字是说茂盛的?

生1:“葱葱”是说茂盛的。

师:“葱葱”是说茂盛吗?

生2:“郁郁”是说茂盛的。

师:“浓”和“郁”组成一个词叫———

生:“浓郁”。

师:从“浓郁”这个词可推知“郁郁”就是很稠密、很茂盛的意思。“葱”可以和“绿”组成一个词叫———

生:“葱绿”。

师:由“葱绿”这个词可推知“葱葱”就是———

生:颜色很绿。

师:好极了。那么“郁郁葱葱”就是指树木长得非常———

生:茂密。

师:茂密和什么?

生:翠绿。

师:对了, “郁郁葱葱”就是指树木长得非常茂密和翠绿。

在这一片段中, 靳老师对“郁郁葱葱”一词的教学采用了“语素”分析法:先分别解释“郁郁”和“葱葱”的词义, 再合起来解释“郁郁葱葱”的词义。靳老师对文中的“清澈”“屏障”“清新”等多个词语的教学均采用“语素”分析法。这样做, 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 学生对词语的记忆是意义识记而非机械识记。意义识记才能让学生对词语的记忆更深刻, 进而对词语融会贯通。

【片段2】

生:“一年年一代代, 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 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裸露”的词义, 之后让学生从句子中找出“减少”的反义词“扩大”。)

师:如果我们不是用斧头滥砍乱伐树木, 而是全民植树、护树, 那么我们山上的树木就会逐年怎样?

(学生先说“扩大”, 自我否定后又说“增加”。教师板书“增”。)

师:我没有写“加”, 再想想, 该写什么?

(学生讨论, 在教师的点拨下, 最后确认为“增多”。因为“减”与“增”相反, “少”与“多”相反,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义词。)

从这一片段可以看出, 靳老师引导学生对反义词的辨析是非常准确的。学生由此迁移寻找“扩大”的反义词时, 便能迅速而准确地找出“缩小”一词, 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 能扩句为:“树木不断减少, 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不断增多, 裸露的土地不断缩小。”这样的语言训练不仅是准确的, 而且是精确的。

【片段3】

教例1:“谁家想盖房, 谁家想造犁,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把树木一棵棵砍下来……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在靳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把上面的语句变为了排比句式:谁家想盖房, 谁家想造犁, 谁家想做家具, 谁家想烧柴,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把树木一棵棵砍下来。

教例2:靳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总结, 让学生认识到小村庄由原来的“很像样”到最后的“什么都没有了”, 主要是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差导致的结果。于是, 靳老师让学生以“保护环境”为话题进行说话训练:

生1: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

生2: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大自然。

生3: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保护”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破坏”。

师:那么, 破坏环境就是破坏什么呢?

生1: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的家园。

生2:破坏环境就是破坏大自然。

生3: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人类自己。

(教师指出“破坏”与“人类”搭配不当, 学生又提出把“破坏”改为“伤害”, 教师指出这里应该用比“伤害”程度更严重的词语。最后, 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提出了“毁灭”这个词。)

生3:破坏环境就是毁灭我们人类自己。

师:说得真好!能不能把用“保护”和“破坏”这一对反义词造的两个句子合在一起?

生: (齐)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破坏环境就是毁灭我们人类自己。

在教例1中, 靳老师引导学生把“谁家想盖房, 谁家想造犁”扩展变为“谁家想盖房, 谁家想造犁, 谁家想做家具, 谁家想烧柴”的排比句式, 这种把散句组合成整句, 使语气由弱变强的训练,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我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供了较好的方法。

在教例2中, 训练的形式也是很有创意的。靳老师引导学生由“保护环境就是……”扩展变为“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就是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做法很有创意:在形式上一句多式, 在语意上层层推进;在正意说的基础上又进行反意变说, 即“破坏环境就是毁灭我们人类自己”;在正反分说后又把二者合在一起来说。如此的“一意多说”“正意反说”“正反合说”的多变训练, 足见靳老师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设计上的颇具匠心。

四以读为本, 多读精背

以读代讲, 以读悟情, 这是感悟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 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这节课中, 靳老师采用的“读法”形式多样———

1.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教例1:

师:题目是《有这样一个小村庄》, 这里的“这样”究竟是“怎样”的呢?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大声地读课文, 反复地读课文。

教例2:

师:这个村庄过去是“很像样”的, 可是, 最后却什么也没有了,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板书大“?”) 带着这个问号你们再认真地读一遍课文。

教例3:

师:最后村里什么都没有了, 罪魁祸首是谁呢?

生:斧头是罪魁祸首。

师:没有人使用斧头, 它自己会砍树吗?究竟谁是罪魁祸首呢?我们还是从课文中找答案吧, 仔细读课文的第2、3、4自然段。

从上述的三个教例可以看出, 靳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或是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引导其读书, 把读与思、思与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2.教师示范读课文。

师:你们读了几遍课文了? (生普遍已读了两三遍课文) 究竟有怎样的一个小村庄呢?下面你们看课本, 听老师读一遍课文。我读到哪儿, 你们眼睛就盯到哪儿, 思考到哪儿。 (师深情地范读课文)

从这一教例可以看出, 学生诵读了两三遍课文, 已初步感知课文, 在此基础上再听教师范读, 这样的读书效果是极佳的。这样做给我们的启示是:学生先自由练读, 然后再听教师范读, 这能充分发挥学生读书时的想象力。如果教师一味地范读课文然后再让学生仿读, 则不易发挥学生读书时的自主性。再者, 现在课堂上教师的范读逐渐减少, 而“以机代口” (课文朗读录音) 的现象日渐增多。在课堂上, 我们应像靳老师一样, 亲自范读。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形象地从视觉、听觉上感知课文, 才能使师生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密切。

3.读———画———读。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 靳老师让学生们逐句朗读逐句分析。如靳老师先让学生读句子“清澈的河水从村前流过, 村后的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树林好像一道巨大的屏障”, 之后引导学生在黑板上作画, 先画出房子、小河, 再画出小河中的鱼儿和树木在水中的倒影, 最后画村后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树木。画完后, 靳老师让学生找出表示图意的句子认真品读。

在这一教例中, 靳老师先让学生读句子, 初步感知句意, 再让学生动手作画, 扩展其想象的空间。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画完后, 靳老师又让学生回读句子, 此时, 学生朗读的时候, 眼前就不仅仅是一个简短的句子了, 脑海里会浮现出丰富的内心视像。“先读———作画———回读”这种教学方法, 对于品读写景状物的语段具有较普遍的意义。

4.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 靳老师先让学生看自己画的“山村图”, 并熟读课文, 然后他又引导学生采用逻辑引读的方式背诵这一自然段。如靳老师分别抓住方位词“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村后”“这里”引读, 在有关方位词的提示下, 学生很快能背诵这一精美的语段。

这一教学片段给我们的启示是: (1) 要把背诵引进课堂教学中。因为只有“胸藏万汇”, 才会“笔下生花”。 (2) 要善于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如靳老师在以上教例中就采用了看图指导背诵法和引读指导背诵法。

篇9:有这样一种声音

儿时,我住在乡下小镇里。那里有时常探出一枝杏花的灰白高墙,有残破却不减一丝朱红的瓦,有踩上去后另一端便会“咣当”翘起的青石板,还有潮湿柔和的空气中常常传来的叫卖声,那是卖豆腐花和汤圆的老大爷在用亲切的乡音吆喝:“嫩豆腐甜汤圆——快来吃哎——”

我早已记不真切他的面容,只记得他六十岁上下,总穿着深灰的、打着补丁的短衫,脚蹬一双军绿色的胶鞋。每个氤氲着雾气的清晨,我跟着爷爷去早市,走出巷口时,总会看到他站在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旁忙碌着。只一会儿工夫,他便用板凳和木板搭好架子、支起锅,将碗、调料碟等物品小心地摆放好,一会儿用布到处抹抹,一会儿又掀起铁锅盖瞅瞅。

当我和爷爷从早市回来时,他的生意已经开张,老远就能听到他的吆喝声:“嫩豆腐甜汤圆——快来吃哎——”他那苍老却仍中气十足的嗓音,把尾音拉得老长,洪亮而悠远,在水泥墙与石板缝中流淌。

乡下人家都习惯早起,而他那洪亮的吆喝声似乎在提醒着这条小巷的人们:该起床干活啦!该吃早饭啦!他叫两声便歇一下,然后再叫。伴随着他的吆喝声,拉窗帘声、起炉灶声、拖鞋踏在青石板上的“嗒嗒”声依次响起,他的生意便忙起来了。“大爷,来锅芝麻汤圆!”中年妇人端着小锅,来买一家人的美味早餐。“好嘞!”他憨厚地笑着,接过了锅,抄起大勺熟练地提起锅盖,盛了满满一锅递给妇人:“小心烫!”然后,他接过一叠毛票,只瞟一眼,并不细数,便塞进了口袋。

尽管早市上有馒头、油条、葱油饼等食物可以当早餐,我还是会留着肚子来吃他的一碗豆腐花。只要远远望见我回来,他便会打好一碗雪白的豆腐花,浇上酱油和香油,撒上小葱和榨菜,招手喊:“小楠楠快来吃!”我立马挣脱爷爷的手,跑上前,迫不及待地用勺子舀起就吃,因此常被烫得“哇哇”叫。待吹凉入口,嫩白的豆腐花细腻鲜美,齿颊留香,真让人难以相信它是出自这样一位豪爽的老大爷之手。吃完回家后,我仍能隐隐听到他那一声声悠长的叫卖,直到日上三竿。黄昏时分,他又会“嘎吱嘎吱”地骑着三轮车,拖着满车的锅碗瓢盆来到巷口,用洪亮的吆喝声迎接晚霞。

我一直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他的住处;但他的豆腐花,他的芝麻汤圆,他的饱含乡音的吆喝,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根深蒂固。“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声音固然美丽清雅,可我觉得卖豆腐花的吆喝声,才是一种真正代表朴实生活的美好声音。

自从长大了搬离小巷后,我便再也没听到过那悠长的吆喝声……

我想念那童年的豆腐花,想念那个会在我狼吞虎咽时摸摸我的头说“小心烫”的老人,想念那风雨无阻、悠长绵远的吆喝声——它饱含着生活的朴实与温暖,让我永远难忘……

篇10:有这样一种声音

题记

在等待中,岁月在指尖流逝,在开满野花的河岸,留下我深浅不一的足迹,脚印里,似乎也有呼呼的风响;仰望白云,也在流浪,漂泊的心揉碎了最初的憧憬,将希望遗留在梨花院里。远去的日子再长,总也消磨不掉,闪亮成心底那跳动的音符,伴随着春风,荡漾在开满鲜花的山岗。

点燃一盏心灯,放在过往的路边,等待夏虫的歌唱,如歌的青春,就在金色的絮语中延续,发光……

点亮一盏心灯,放在最初的桥旁,等待不知名姓的姑娘,笙箫悠扬,在绿色的缠绵里张扬,空留有淡淡的梅花香……

回去吧,在记忆的窗边,打开第一页。梦中,无风也无雨,时光静止,一片苍茫的海。

课堂上,晓梦将醒未醒之际,我听到一种声音,声调起伏,高低不一,宛如灿烂的海,虽然答案不一定正确,但那声音里的自信,正是青春的焕发。仿佛远处丛林里闪动着丝绸般柔滑的光芒。还有那整齐的读书声,认真而又略带稚气,一字一句,组成青春的乐章。温和的敲打着每个人的耳鼓。我能听到,那背后羽翼渐丰的翅膀;我能读懂,那眼神中对未来的期望。朦胧中,岁月呼呼已晚,有人还在觅路关山,月光下,酿成极为熟悉却再也无法想起的弦律。

操场上,我听到一种声音。嘹亮的口号声是对内心精神的呼唤,朝气蓬勃,带着梦想起航。尽管稚嫩,却饱含着最美的期望,它们正他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一步一成长。人生旅途,不会一直平坦,当碰到丛生的荆棘时,他们会努力穿过,看看身边,有那么多人和他们一起走过,拉住他们的手,继续向前。就算有伤痛,留下的也只是诠释美好回忆的伤疤。本以为,从此只有寂寞与我偕行,所幸,他们的青春他们跋涉的梦,还居住在我的深心。

街道上,我听到一种声音。“不怕孤单寂寞,不怕泪水坠落,坚持最初的梦,幸福在拐弯处等候,青春的梦想属于你和我……”一群青春年少的男生女生不顾别人的惊讶,羡慕,在街上唱起自己的青春梦想。“90后”的人生被贴上无数标签。事实上,他们有勇气追寻自己的青春,有勇气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有勇气对陈规说不。这是的青春,他们自己做主的青春。

岁月里,我听到一种声音。岁月拉长了时光的半径,让我在不知所措的叹息中瞬间聆听到了时光的逝去,让我知道最美的一段青春里的年华,出发是为了实现梦想,为了找到源头那绚丽多姿的风景。也许不懈的努力过,我的青春,我的誓言,都奉献在那跋涉的途中。我常说,青春是一场盛大的旅行,而这场旅行却似流水,是指尖滑落的沙,不知不觉中轰隆隆的呼啸而过。叹光阴不会倒流,从此,不敢在懵懂与疏狂。

是的,我听到了——青春的声音,他欢快的、悲伤的、稚气的、坚强的……所有的所有,我都听到了。最后,它又会以什么声音奔腾溜走,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青春的声音,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最美好的。

篇11:有这样一种声音美文

“铃,铃,铃……”“啪!”这就是我每天早晨所听到的声音,烦躁无聊,听着就有一种让人窒息的愤怒感。

接着就会听到拖磨擦地板的声音,看看外面一片漆黑,月亮还那样高傲地挂着,俯视一切的寂静。而我这里却不一样,慌乱而紧张,一件件的去做,脑子里计算着还有几分钟。而往往在这时,明亮的屋内一角黑暗处,会听到一个人还带着随意的朦胧声: “起来啦?”声音有点低沉。

“恩”我很响亮的回答,手中仍然忙着自己的事情。

“带水啦没有?”声音被尽量往上提。

“带啦,带啦,我走啦”猛的把门关上,有时会碰到椅子,发出阵阵声响。

每次听到这些声音都会觉得好烦,每天都只会问一样的,他们不说话,我都知道还是老一套。也许是我每天动静太大的缘故吧,不过也没什么,我就制造一会噪音,我走啦,他们还不耽误睡。我就这么心安理得地过啦好久,直到有一天,我才明白。

我像往常一样起来,但今天不用上学。我没有开灯,也没有像往常一样躁动,静静地倚在沙发上,就在这时,我听到一阵急促的.铃声,我急忙跑进我的屋里,准备关掉那烦人的闹钟,但我的闹钟并没有响。接着就听到啦妈妈的声音:

“妮儿,妮儿,该起床啦……”妈妈尽力提高着声音,依旧带着睡意。我忙答道:

“今天不用上学!”一种难言的感觉涌上心头,火辣火辣的东西涌进眼中。

“噢,那你多睡会吧。”那声音仿佛一件大事完成,尘埃落定。

我想这就是我每天早晨所经历的吧,当我每日在早起中煎熬的时候,有人她陪我共同经历着一切,有人她陪我承担着一切,有人她在我前行的时候,默默为我操心着。我记得妈妈曾经说过,她最讨厌别人在她睡觉的时候,把她吵醒,那样她就再也睡不着啦。

又是一个清晨,“起来啦?”“恩,我走啦。”踮起脚尖走过妈妈的卧室,轻轻叩住门。默默期盼着她能多睡会。

篇12:有这样一种生命作文

生命是短暂的,因而也是宝贵的。那么,在这短暂而又宝贵的生命力,什么能打动人呢?

我想,是生命的力量。

午后,我和同伴们漫步在操场上。突然,吹来一阵凉风,它轻轻轻抚我的`脸,我无意之间在地上的石缝里面发现了一棵小草,是一棵已经被太阳晒得蔫蔫的,有些发黄的小草。见到这样一棵虽然已经奄奄一息但又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小草,我心中万分高兴。于是,我想无论如何也保住这棵小草濒危的生命。究竟如何才能保住小草的生命?我苦思冥想。认真地考虑后,想到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那就是只有不让小草因干枯而死掉,每天都得去给它浇水。于是我天天如此,坚持了一段时间后,这棵小草终于不负我望的被挽救回了它的生命,并且越长越高,越长越茂盛,越长越壮,越长越绿。面对着这一丛深油油,充满着生机勃勃的小草,我的心里感到无比欢乐,激动不已。

我不得不佩服这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能在这石缝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在思索:是什么令我如此激动不已呢?我想,大约是生命的力量,生命的价值吧!

生命的力量不仅仅是生命本身要生存,要发展的力量,还应当包括一个生命为了其它生命要生存,要发展而贡献出的力量。这既是对小草生命的一种呼唤,又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鼓励吧!

一个生命也许只有在为其它生命做出贡献的时候,才能彰显出它巨大的力量、深层的意义和宝贵的价值来。

展现出生命的力量,就等于担起了为生命生存挣扎的使命,坚定了战胜困难的意念和决心。连几乎枯萎的小草也能够深深扎根在岩石之间,更何况我呢?

篇13:这样的爱可能是一种伤害

在一次教研组内看课活动中, 我正津津有味地看一个学习小组的成果展示情况。学生很顺畅地轮流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一位同学表现得很大方, 第二位同学表现得很机智, 第三位同学表现得很幽默, 我心中不觉期待第四位同学有更良好的表现。“我……来……读读这段课文。”这位同学颤抖的声音打断了我的美好期盼。“不要急, 读慢些。”同伴在鼓励着。可他仍然结结巴巴地读着, 读着读着, 两行泪水流了下来……

[案例二]打死也不当好学生了

有一位优秀学生曾经在日记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写字课上, 一位平时写字很差的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 老师表扬了他五六次, 一会儿说他姿势端正, 一会儿说他‘捺’有力度, 一会儿又说他的字有笔锋。而对于像我这样学习成绩棒、字也写得好的同学, 老师几乎没有评价或表扬过, 好像我们写得好就应该似的, 我呀, 下辈子打死也不当好学生了。”

这两个近期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们爱学生, 可有时候, 爱可能是一种伤害。

每个班都有几个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 我们称之为学困生。对于这类学生, 我们总是想方设法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关注。可是, 对他们中的部分孩子来说, 这可能会是一种压力, 他们会感觉紧张和恐惧。案例一中的孩子, 虽然同学们都鼓励她, 送给她热烈的掌声, 但这个上台展示的机会还是给她造成了伤害。如果这样, 还不如让她自我成长、自在成长比较好。我们关注这样的孩子, 并不一定是在课堂上给他们表达的机会。我班有个男孩, 成绩中等偏下, 课上很少发言, 也不怎么会发言, 但他却是我得力的助手。“你去办公室帮老师拿教案本。”“你去大队部送个名单。”这一切他都能高效优质地完成。他在班里也是个“呼风唤雨”的人物, 我看他也挺自在, 挺开心的。

另一方面, 我们提倡关注学困生, 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他们。这同时, 是不是意味着把更少的机会留给那些中等和优秀的同学呢?这样是否公平?大家都知道, 不能干的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 可能会变得能干;能干的孩子得到锻炼的机会, 可能会变得更能干。我们关注弱势群体, 把掌声和鼓励送给他们, 那其他学生是不是就会这样想, 还是显得弱一点更好, 会得到更多的关心, 更多的爱?案例二中那个优秀的孩子已经有了这样的感受, 这难道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吗?关注个体、关注少部分学生不能以忽视多数学生的权利为代价。

我们常说, 教学要因材施教, 那么, 在课堂上, 对学生的爱也应该因人而异, 合适的爱才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给他表现的机会, 是一种爱, 但有些学生不愿意这样“被爱”, 有时在他看来, 这是你的“苦苦相逼”, 也许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不良后果。有些孩子, 他就不爱表现, 就不爱发言。我班就有两个这样的学生。人聪明, 思维能力较强, 但就是不爱发言。如果你不叫到他, 他可能一周都不会主动举手一次。别人发言, 他会听, 会思考, 但就不发表意见。这是性格的原因, 他不愿意被别人关注。别人唇枪舌剑, 他会饶有兴趣地观战, 享受自己平静快乐的表现。

我们在关注学困生的同时, 千万别忘了关注班里大多数中上学生。要知道, 越是出色的学生, 对被赞赏的心理需求就越高, 而教师的忽视, 可能会挫伤他们的进取心, 无疑又是一种伤害。这就要求我们的关注面更广一些, 把爱的伤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如此看来, 爱还真应该三思而后行呢!

篇14:有这样一种声音

(恩熙)

爸爸的字是我脑海中的一个符号。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爸爸在我的家校联系册上总是工工整整地签上他的名字,交作业时,老师看过我爸的签名后每次都附加一句感叹:你爸爸的字真好看,你要好好向你爸爸学习。从此爸爸的字在我的心中成了一种声音,它绵延着,我却因为幼小无知,不懂它想传递的内涵。当然顽皮的我会偷偷溜进爸爸的书房,拿着爸爸写过的本子一遍一遍地描上面的字,直到听到爸爸的脚步声,才肯慢慢地挪下椅子,走出书房。可我那时候写的字又大又没有章法,看着自己难看的字我都会这样想,我到底是不是我爸亲生的?

印象中,爸爸曾经给我写过一封信,一封漂亮的信,上面的每一个字都生龙活虎的,还带着熟悉的韵律。那是初中的时候,老师要求家长写一封信给孩子,要在特定的时候才能打开。打开时,满满两大张信纸上写着爸爸那细腻、稳重的字,内心也被什么填充得满满的。我并不在乎爸爸到底写了些什么,只是那些字,那些令我神往的字就已经足够了。是的,爸爸的字一直嵌在我的周围。被包好的书的封面上,都是爸爸写的字,他会用不同的字体写不同的科目,我那时很喜欢用爸爸写的这些字去赢得同学们的几声赞叹,但如今却觉得并没有当时的那种欣喜了。

依旧是爸爸签的名,依旧是课本上爸爸写的科目,可我总觉得它给了我一种距离感。回想起小时候,我是怎么建立起对爸爸写的字的这份崇敬的?那是因为我想写出比爸爸更好的字,赢得比爸爸还要多的赞叹。一直以来,那些对爸爸字的赞叹声缠绕着我的心,我很骄傲地拿着他的字对别人炫耀,童趣般的行为阻挡了我审视自己内心的想法。

我开始写我的字,而那些被我写出来的字成了一个个精灵,它们舞动着,飘荡在昨天与明天的界线中。我坚信字是有灵性的,我想悟透它们。我把它们定在我的本子上,用我的认真,用我的聪慧。写完了,我拿着本子给妈妈看,给我的同学看,但我从未给爸爸看过。也许在潜意识里,我已经把爸爸当成一个竞争对手,一个强劲的对手。可爸爸总会看到我的字的,看到我写的字,他从来不因我的字丑而说我,也从来不会表扬我的字漂亮,事实上爸爸用的最高的表扬就是:挺好。

挺……好?

我偶尔也想直视爸爸这样的竞争对手。

终究是想了个好法子,我用电脑写了篇文章,软磨硬泡地黏着爸爸,让他帮忙誊写,说是来不及了,作业太多。爸爸并没有说什么,答应了。回头,自己也持着自己的执拗,认认真真地誊写了一遍。我不知道竞争的结果会如何,有时候青春就是在挑战中喧闹的。写完后,我拿着爸爸誊写的那篇文章和我誊写的那篇文章给了我当时最敬重的语文老师来点评。老师捧起两篇文章,琢磨起来。一样的文章,不一样的字,我期待着什么?期待老师可以从这两份不一样的字中看到我和爸爸,到底距离有多远。

老师说:“字,你写得也不错,但是你和你爸爸的距离不在于字写得好坏,而在于一种精神。”

我又开始了无尽的自我困惑。我和爸爸的距离不在于字?

我重新拾起爸爸帮我誊写的那篇作文,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铿锵有力,稳健如山,爸爸的草字有着一种特性。那晚,我看了很久。爸爸的字幻化成一种声音,无言的声音,传递着爸爸的淡定,爸爸的苍穹,爸爸的人生。

我并不知道妈妈嘴中那个会为我的成绩暗自高兴的爸爸有过怎样的表情,像所有的父亲一样,我的爸爸也稳重如山,从不把对孩子的爱像母亲一样似水柔情地流在嘴上。长大后,我渐渐懂了那故意将如此工整的字写在我的本子上的爸爸,那曾经偷偷看我在他书房捣腾并窃笑的爸爸,那个怀着希望写了两封信的爸爸。爸爸的字似乎是一种智者的低吟,一直在引导我,感化我,巧妙地引导我然后看着我成长,却从不给我以真正的表扬。或许是爸爸,他,也曾希望我能够真正静下心来,从他字的每一个笔画中听到他想传达的一种声音吧!

我的爸爸就如他的字一样,稳重、细腻和智慧。和爸爸的朋友一起吃饭时,别人会摸着我的脑袋说,这个小孩儿看上去很聪明啊!真像她爸爸,然后他们会问我以后是不是想学爸爸一样当个教授。不,我不知道我以后是否会像爸爸一样,我却更想超越父亲。当然爸爸的字是我心中的一个符号,它对于我来说异常珍贵,随着笔画运势,渗出爸爸的声音。低沉,无言,亦如爸爸。

上一篇:三会一课制度范文下一篇:九年级政治同步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