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双重管理

2024-08-25

实行双重管理(精选8篇)

篇1:实行双重管理

双重管理双向服务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123市共有在职党员1995人,驻区单位176个。目前,全市有1797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能经常参与社区建设的在职党员达到1530人,各驻区单位已累计对社区开放活动场所82处。

二、工作开展情况

1、构建组织网络,把在职党员纳入社区管理的范围。按照社区工作社会化、区域化、群众性和公益性的特点,123市从三个层面构建了在职党员管理组织网络。一是成立在职党员管理工作协调委员会。组织、指导社区党组织做好社区党员的监督管理工作,统一组织开展以在职党员为主体的重大党性实践活动,不断拓展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内容、途径,并形成长效机制。二是建立在职党员管理联络站。组织、指导本社区在职党员联络小组开展活动,负责对在职党员管理情况的汇总、分析和反馈。社区推选联络站站长6名,副站长12名。三是设立在职党员联络监督员。聘请了36名责任性强,群众威信高,热心社区工作的老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代表为义务监督员,加强对广大在职党员参加活动的组织领导、联络管理、活动指导和日常服务及监督,并适时将在职

党员在社区的表现情况向联络站进行反馈。

2、建立规章制度,促进在职党员管理的规范化建设。通过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不断规范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的管理工作,有效的激发了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工作热情。一是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登记制度。在职党员必须凭本单位党组织统一开具的党员证明信或介绍信,到社区党组织报到,将其编入“社区在职党员名册”和“党员服务信息库”后,开出“社区报到回执”,交由在职党员带回原单位党组织。目前,全市共有1797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亮明身份,认领公益岗位。二是建立了社区在职党员民主评议制度。由社区党组织负责组织部分离退休老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居民群众代表每年年底对在职党员进行一次民意测评和民主评议,民主评议结果是一般党员干部的送交本人所在单位党组织,是党员领导干部的送交市委组织部,并要求单位党组织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三是建立了评优奖惩协审制度。把在职党员参加活动情况纳入到党建工作考核目标,社区党组织通过“在职党员社区活动记录卡”,记录和反映在职党员在社区中的表现和活动情况,作为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一个重要依据,将党员在社区的表现作为本人评先创优、考核和提拔任用等方面的重要考核内容。

3、创新活动载体,为在职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围绕

实施“先锋工程”,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紧紧抓住群众所需,以服务居民为重点,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载体活动,为在职党员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发挥先锋作用搭建平台,使社区党建工作向新、实、活推进。一是从解决群众困难入手,在扶贫帮困上发挥作用。针对社区中大量弱势群体,把服务社区困难群体作为在职党员服务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个人自愿、就近划分、方便服务”的原则,通过开展“五个一”帮扶救助活动,使有服务能力、服务愿意的在职党员为下岗职工、困难群众、失学儿童、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实现了“无缝隙对接”服务。目前,全市共结成帮扶对子2670多个,先后帮助110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使1420名社区贫困居民摆脱了贫困,260多名贫困学生重新走进了课堂。二是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入手,在建设文明社区上发挥作用。目前,全市以在职党员为骨干成立了325个太极协会、书法协会、春花艺术团等群众组织,常年开展文艺演出、美术、书法竞赛、健身等活动,使社区“天天有节目、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让居民尽情品尝丰富的文化大餐,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入手,在建设美好家园上发挥作用。结合三优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加强城乡“洁净工程”和“四化”建设,组织开展了清除城市“牛皮癣”、清理“垃圾山”、清洗护栏、美化楼院以及“保护母亲河”、植树造林、靓化家园等公益性服务活动,在职党员义务献工2万多人次,共植树2万多株,栽花铺草5万平方米,清理“牛皮癣”2800多处、垃圾1400多立方米,有力地推进了社区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

“双重管理、双向服务”活动开展以来,既增强了全市在职党员的自律意识和参加社区建设的主人翁责任感,同时也为单位党组织掌握党员情况,加强在职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渠道。虽然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1、少数单位党组织思想上轻视,存在“无关”思想,整体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位意识,一些单位党组织对社区党的建设工作和社区党组织参与在职党员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高,认为只要在单位内部搞好党建工作、党员在单位发挥好作用就行了,而社区党建工作则是社区党组织的事。有些单位党组织对社区党组织能否发挥协管作用持怀疑和观望态度,被动地应付多,主动配合少;有个别单位党组织民主评议党员和党员评先选优工作中很少主动征求社区党组织的意见,有时社区党组织上门了解在职党员的情况,单位也不太愿意提供。

2、社区党组织工作中短视,存在“无为”思想,活动方

式有待进一步创新。由于一些社区党务干部受到年龄、文化、工作能力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如何发挥在职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显得工作思路不宽,办法不多,缺乏凝聚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发挥更大作用的协调水平和组织能力,在活动形式上缺少创新,对到社区党组织报到的在职党员,有的只是组织参加治安巡逻、党员义务奉献等活动,往往只是交办临时性的工作任务;在服务社区的内容上不够丰富,还未形成在职党员经常化、制度化的服务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建设的良好运行机制。

3、在职党员参与中漠视,存在“无谓”思想,激励约束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对在职党员在社区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在单位考评中所占分量较轻,因而,在职党员对社区党建工作,对在社区作用的发挥方面认同感、关切度不是很高,参与的主动意识和接受管理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双重角色意识不是很强,他们没有认识到身居社区参与社区建设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虽然有些在职党员已经到社区登记报到,但报到后不能主动、自觉地与社区党组织取得联系,参与社区建设;有些在职党员能参加社区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但仅仅是完成临时交办的任务,这一点在单位对党员进行考评时又难以体现。

四、下步打算

1、进一步健全双向联动机制,引导未报到在职党员进社

区。深入宣传“八小时之内努力工作在单位,八小时之外无私奉献在社区”的原则,引导未报到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指导在职党员积极参加社区开展的各项活动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在职党员监管工作,探索在楼院建立在职党员联络点,有计划地组织在职党员积极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等活动,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推进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双向服务”活动深入开展。

2、进一步健全双向管理机制,指导在职党员进社区党支部。深化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的“双重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在职党员“双重管理”责任制、在职党员报到登记制度、在职党员活动写实制度,通过把在职党员编入社区党支部等方式,确保“双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加大在职党员参与“双重管理、双向服务”活动中典型选树力度,通过健全宣传机制,在电视台、报刊、广播等广泛宣传,在全市营造“人人参与社区活动、人人关注社区发展”的浓厚氛围。

3、进一步健全双向监督机制,督导在职党员进楼院。深入开展党员亮相工程,深化党员示范岗创建,全面开展“亮身份、树形象、做24小时党员”和“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柱桩”等主题活动,为在职党员统一制作“党员”标志牌,并广泛推行在楼道和居民小区宣传栏公开党员身份、住址和联系方式等,切实增强在职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4、进一步健全双向服务机制,倡导在职党员进志愿队伍。依托阳光志愿者协会,根据在职党员特点和特长,以便民、利民、安民、为民服务等为重点,倡导在职党员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并积极开展“三帮”(帮困、帮教、帮发展)和“三服务”(为社区环境美化服务、为社区治安管理服务、为社区居民实际困难服务)活动,努力提高服务社区群众水平,形成了“困有所帮、残有所助、孤有所扶、老有所依”的良好社会风尚。

篇2:实行双重管理

双重预防体系运行管理制度

二〇一八年七月

双重预防体系运行管理制度

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落实双重预防体系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责任制,确保双重预防体系有效运行,经矿研究决定,特制订郑宏康辉(新密)有限公司双重预防体系运行管理制度:

一、总体工作要求:危险源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实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明确各级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促使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积极主动进行隐患排查治理,实现消除各类事故隐患,杜绝重大伤亡事故,夯实安全基础。

二、加强组织领导:为做好双重预防体系工作,特成立双重预防体系领导小组

组 长:高万义

副组长:王 兴 闫海丰 李文凡 张长法 王松峰 成 员:芦尉科 刘战玉 李书文 刘万军 岳冠军

王世友 王顺安 顾永奎 罗治才 朱振松

秦学立 钱国军 穆庆海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全科,王兴(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日常管理工作。

三、岗位责任:

矿长:是矿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者,全面负责矿井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分管副矿长:负责分管范围内的风险点排查、隐患治理工作和监督措施的落实。

专门工作办公室负责双重预防体系工作,负责全过程监督执 行。

业务科室负责人:负责本专业内的双重预防体系工作,负责督促本专业范围内各区队双重预防体系的排查、治理工作。

业务科室专业负责人:负责本专业内的双重预防体系工作和有关措施的制定、监督实施。

四、双重预防体系工作职责:

(1)顶板:由分管生产副矿长、生产副总工程师、生产技术科、采煤队、掘进队负责。

(2)通防:由总工程师、通风副总工程师、通风科负责。(3)机电运输:由分管机电副矿长、机电副总工程师、机电科、机运队负责。

(4)地测防治水:由总工程师、地测副总工程师、地测科负责。

(5)其它:由分管副矿长、总工程师负责安排责任单位。

五、重大危险源监测、评估、监控措施

影响我矿安全生产的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有:瓦斯、煤尘、水、火、顶板以及提升运输等事故,下面对可能发生各种事故的自然条件、原因及地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可能发生瓦斯、煤尘事故的自然条件、原因及地点。

1、采面因通风不畅造成瓦斯大量积聚或在煤层厚度变化地带瓦斯大量涌出遇火时;

2、局部地区瓦斯超限,由于空班漏检或仪器失灵遇火时;

3、掘进工作面因局部通风质量差,风量不足造成瓦斯积聚遇火时;

4、掘进工作面因未执行风电、瓦斯电闭锁,因停电造成瓦 斯积聚遇火时;

5、巷道相向贯通掘进相距20米,停止一端,停风造成瓦斯积聚 遇火时;

6、局部巷道风速过低造成瓦斯积聚遇火时;

7、没有严格执行措施,瓦斯积聚遇火时;

8、串联通风无严格执行措施,瓦斯积聚遇火时;

9、维修巷道、机电设备,瓦斯聚积带电作业产生火花时;

10、电气设备接地系统不健全或检漏设施失灵在瓦斯聚积地点,漏电产生火花时;

11、在瓦斯聚积地区,打开或修理矿灯出现火花时。

(二)可能发生火灾事故的原因和地点

1、采空区和废巷内留有大量浮煤或废坑木,遇老空封闭不严造成微量漏风引起自然火灾;

2、电气焊时防护措施不得力或未严格执行措施引起火灾;

3、井口生火、电气焊、使用电炉、大灯炮取暖等引起火灾;

4、电器设备如:电缆、开关、变压器、接线盒、电机、放炮母线等超负荷运行、短路、失爆等引起火灾;

5、转动机械缺油,磨擦等引起火灾

6、井下采区变电所变压器严重缺油超负荷运行引起火灾;

7、井口检身制度不严,人员带火种入井引起火灾;

8、木料场管理不善,人员带火种进入引起火灾;

(三)可能发生水灾事故的原因和地点

1、由于地质资料不清在大断层附近出现小断层导水或所留保护煤柱偏小;

2、采掘工作面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煤层直接底直接覆盖于 灰岩之上或隔水层较薄时;

3、掘进工作面在进至边界时无及时停止前进,致使保安煤柱减少时;

4、在雨季、地面洪水通过采动裂隙灌入井下时;

5、井下排水系统及备用系统发生严重故障,不能及时排水时;

6、因高压停电时间过长或供电系统发生严重故障致使主排水系统不能工作时;

7、邻近矿井违反开采范围越界开采,致使其老空水窜入本矿井内时;

8、沿空掘进巷道掘至可能有老空水时;

(四)可能发生冒顶事故的原因和地点

1、掘进工作面的支架没有按照作业规程及时架设或者架设质量达不到质量标准,遇压力时;

2、在采掘工作面使用或者更换不合格金属支架,又未及时处理时;

3、掘进工作面无按照作业规程施工,空顶距超过规程规定,以及无架棚空顶时间过长时;

4、采掘工作面过老巷或遇地质变化,采取措施不得力时;

5、半煤岩巷掘进,当煤在顶部,下部岩石较硬,未及时进行超前支护时;

6、调整巷道未用临时支护时;

7、各巷道的交岔点往往压力较大,支护材料长期失修时;

8、回采工作面初次来压,周期来压,压力较大而措施又不得力时;

9、采煤工作面单体液压支柱初撑力达不到规定,支架未按规程要求架设时;

10、回采工作面在采煤过程中,未进行超前支护或备用荆笆、椽子不足时;

11、在回收工作面上下辅巷的支柱而未打临时支柱时;

12、端头支护无按作业规程要求进行操作时。

(五)、机电提升运输存在的风险分析、评估

1、井下空间狭小,环境比较潮湿,有些地段还有淋水、粉尘等影响,电气设备、电缆绝缘性能易受影响而降低;

2、由受外部作用力影响,电气设备、电缆易受损伤,电气设备易发生漏电现象;

3、矿井供电系统各项保护不完善、对矿井电气设施或设备管理不善等,有可能发生电气事故或因电气事故导致其他重大事故;

4、没有可靠安全防护措施,一旦人体触及,就会造成触电事故;

5、电工违章带电作业、作业人员违章搬迁带电设备以及入井人员意外触及带电设备均是常见触电事故之一;

6、胶带运输易造成胶带运输机胶带着火事故、胶带运输机伤人事故、断带事故和跑偏事故;

7、立井提升伤害事故主要形式是坠罐、墩罐、坠井等。

8、提升机保护装置不全或失灵,司机操作失误,过速、过卷造成事故;

9、违反斜巷轨道运输安全规定,行车又行人,发生撞人事故;

10、未按规定安装防跑车和跑车防护装置,发生跑车后不能有效地拦挡,撞坏车辆和支护,伤及人员;

11、轨型不满足要求,道床积水、泥泞、道渣缺失、撒煤、巷道堆积杂物,造成矿车倾覆事故;

12、未按规定固定绞车,造成绞车在牵引时移位甚至被拉翻,发生事故。

13、倾斜井巷,未按规定装设防跑车和跑车防护装置,发生跑车事故。

14、未按规定使用防脱销、保险绳,断绳、跳销,发生跑车事故。

15、轨道质量差,轨型不满足要求,矿车偏载、超高、超宽、超重,发生行车事故。

16、绞车道声、光信号装置不全,信号把钩工与绞车司机配合不好,司机误操作发生事故。

六、管理体系:重大危险源排查与治理实行闭合管理的体系(即:排查、治理、检查、验收)。每月由矿长组织召开一次重大危险源排查;将排查结果在调度会公示并组基层区(队)认真组织学习,并在隐患公示栏公示。

七、责任追究规定:

1、矿长每月必须召开一次双重预防体系工作会议,对排查出的重大危险源,分专业明确治理单位和责任人,限定治理期限。

2、因重大危险源排查汇报不及时、治理不及时、整改措施落实不及时造成的非人身事故的责任者,除事故分析的责任处罚外,同时按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对责任人进行处罚。

3、因重大危险源排查汇报不及时、治理不及时、整改措施 落实不及时造成的人身事故责任者,除事故分析的责任处罚,情节严重的将依据法律、法规追究其刑事责任。

4、双重预防体系各级管理人员要认真落实重大危险源的分级管控和整改,对生产期间出现的隐患要先治理后施工,不排除不能生产。

5、重大危险源在治理过程中,施工单位要明确项目负责人,在人员和物资的落实上要首先满足危险源治理的需要,保证工程按期完成。

篇3:现代技术对高校管理的双重影响

一、现代技术对高校管理的积极影响

1. 管理理念———从官本位到民本位

信息技术具有即时性、开放性的特点, 实现了学校信息与外界的实时交流, 打破了信息垄断。信息技术在高校得到广泛运用, 师生对内、对外及相互之间的交流非常方便, 民主意识逐步增强, 民主气氛日益浓厚, 信息流动由单向到双向, 官本位的观念受到冲击, 取而代之的是民本位的管理理念。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范围扩大、次数增多, 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在高校决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以人为本”得到彰显, 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得到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宗旨观念和奉献精神得到强化, 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现有了可靠的技术基础。

2. 管理模式———从封闭到开放

高校在应用信息技术之前, 采用的是封闭的管理模式。对外表现为完全依靠政府办学, 对内表现为资源不能共享, 信息流通不畅, 从决策、实施到评价都具有封闭性的特点。信息技术介入高校之后, 高校不再是象牙塔, 与外界的联系空前紧密, 相互影响越来越大, 与社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封闭型管理模式难以奏效, 开放性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信息沟通网络纵横交错, 信息传播畅通无阻。对内, 校、系、教研室的管理体制被校、院、系 (所) 三级管理体制代替, 后勤服务也逐步社会化。对外, 服务社会的职能得到强化, 合作办学的范围扩大, 对外交流日益频繁,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凸显。校务公开有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如招生、就业、职称、收费等不涉及机密的信息都可以在校园网上公开, 接受群众的监督, 增加了办事的透明度。

3. 管理制度———从简单到复杂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高校管理不再是文山会海的工作, 而是一种基于目标管理的信息交流活动。这种信息交流活动促使制度系统与技术系统紧紧结合在一起。为适应这种变化, 学校不得不出台与技术有关的规章制度, 如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制度、老师上课禁止接打手机制度、学生听课禁止携带手机制度、校园网信息发布制度等。管理制度的种类、内容等都不断增多, 整个管理制度系统越来越复杂。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制度日趋复杂的动力。

4. 管理效能———从低效到高效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说, 管理过程是一个信息的输入、感知、加工、理解的过程。没有使用信息技术, 无论是信息的收集还是发布, 都费时费力, 很多事务需要面对面才能处理, 否则就影响工作进度, 效率非常低, 实效性也不强。自办公实行自动化推行后, 资料的传输瞬间完成, 减少了管理人员的无效跑腿和人为差错, 缩短了数据统计、事务处理的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校园重点部门安装监控器能大大减少管理人员的人数, 降低管理强度。手机、电话等在校园处理危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多校区办学的情况下, 利用已十分普及的校园网资源组建网络视频监控系统, 结合配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对分散的配电站进行集中监控, 不但保证了设施安全运行, 而且大大节约了人力资源, 大幅度提高了管理效能。

5. 管理结构———从垂直到扁平

管理的幅度与管理的层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管理的幅度越大, 管理的层次就越少。反之, 管理的幅度越少, 管理层次就越多。在一定条件下, 管理的幅度可以改变。以前, 高校管理结构为垂直型, 信息流通不畅, 分工过细, 管理的幅度比较小, 管理的层次比较多。在信息技术条件下, 可以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 扩大管理幅度, 从而减少管理的层次。实际情况表明, 对于中层管理部门, 许多非创造性的工作, 网络能够完成得更好, 所以为数众多的中层管理人员越来越被视为阻塞信息流动的瓶颈, 而不是决策的必要助手, 从而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组织结构向中空化发展, 逐渐趋于扁平化。

6. 决策群体———从少数到多数

网络技术的普及缩小了领导和师生员工在信息获取的范围、数量、时空上的区别, 开拓了高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师生可以利用网络发送电子邮件、在线投票系统投票, 利用手机发送短信, 随时向学校反映意见和建议, 较好地实现了民主参与、民主决策。以前, 学校的决策主要由校党政一班人讨论通过, 广大师生员工很难参与学校的决策。如今, 少数人说了算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决策的群体由少数到多数。高校决策者不再是唯一能够综观全局的特权阶层, 学校的决策日趋科学、合理, 能在更大程度上代表师生员工的意见和意志, 有利于推动决策的顺利实施。约翰·奈斯比特曾说:“随着更多的技术进入社会, 人们对冷酷无人性的官僚式的等级制度越来越不耐烦。人们想要的是更多的人与人之间的接触, 更多的高情感的事物来对付日益无情的侮辱人性的等级制度结构的情势。”[1]

7. 资源共享———从梦想到现实

资源共享可以避免信息孤岛的形成, 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降低管理成本。高校教学、科研、人事等许多部门都离不开师生信息的采集。如果手工采集信息, 既容易出错, 又难以共享, 同时产生重复劳动。引入信息技术之后, 相关信息只需采集一次, 形成不同的电子资源如文献资源、档案资源、教学资源等, 供各个部门使用。在多校区办学中, 资源共享对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二、现代技术对高校管理的消极作用

1. 师生管理———从易到难

过去, 由于信息技术没有介入高校, 师生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少、信息量也少, 师生的思想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学校也很容易管理好师生。高校校园网的建立和使用为师生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高校是一个对社会问题比较敏感并且反应比较强烈的地方。部分师生对网络上的消极信息和反动信息不加辨认就认同。各种不负责的言论也不时出现在校园网上的BBS、聊天室和其它大型门户网站上, 形成一定的舆论力量, 对高校的稳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虚拟空间成为高校管理的一个难点。许多高校为了做好稳定工作, 不得不加强网络的管理, 安排专人对校园网进行监控, 在发现负面舆论后, 立即进行必要的处理。网络上的“黑、灰、黄”三类信息对部分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产生蝴蝶效应, 学生学习劲头下降, 整天迷恋网吧, 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心理问题也随之出现。教职工上班利用网络打游戏、炒股等, 用QQ、MSN等聊天工具私聊, 有的则频繁访问购物、娱乐网站;还有些则滥用BT、eMule等下载工具, 引发不明网络攻击和病毒侵袭。此外, 不满现状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利用手机、网络了解外界招聘信息, 一旦机会成熟, 就会跳槽, 造成人才流失。一些教师违反学校有关规定, 利用手机与有关企业或学校保持联系, 从事兼职工作, 不安心本职工作。对于上述行为, 学校难以管理到位, 管理难度比较大。

2. 管理成本———从低到高

高校建立校园网, 需要光缆、电脑、服务器、打印机、复印机等大量的设备。行政工作人员几乎一人一台电脑, 不少人还使用笔记本电脑。每个部门几乎都有传真机、打印机。校、处、科级干部每人每月都有手机通话费补助。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电脑更是超过百台以上。网络的运行也需要一些维护人员和一定的维护费用。总之, 高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投入占学校整个投入的比例越来越高, 而此类投资并无一劳永逸的特征, 会随时因新技术产品的出现而持续下去, 与技术有关的费用呈刚性增加之趋势, 学校的管理成本自然上升。

3. 数据风险———从小到大

高校的各种资料绝大部分以电子数据形式保存在信息管理系统之中, 大大方便了师生员工教学、科研等。但是, 也存在越来越大的风险。计算机病毒、黑客、误操作、硬软件故障等原因时时刻刻影响数据的安全。一旦出现意外, 造成原始性数据丢失, 将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4. 职业病———从少到多

在现代技术介入高校之前, 管理者的职业病主要是由坐引起的:颈椎病、腰椎病、尾骨受伤、屁股“生茧”、肌肉酸痛等。手机和电脑普及后, 长期使用又会患上现代职业病:长时间注视计算机显示屏及眼睛与显示屏的距离不当, 都会造成眼睛疲劳, 甚至造成各种眼病。人长时间在空气不易流通的空调环境中工作, 会产生呼吸不畅、精神萎靡等症状, 形成空调病。打印机在工作时, 墨水发生雾化, 会释放出一些碳粉尘, 被人体吸入后, 会引起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等上呼吸道炎症, 还会引起皮肤干燥, 甚至毛囊炎等。手机电磁辐射会引起神经衰弱、心悸胸闷、头晕目眩、精神不振等病症。现代技术引起的职业病从少到多, 难以避免。

参考文献

[1]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195) .

[2]田湘等.数字化技术对高校管理的影响.理工高教研究, 2002, (6) .

[3]杨满福.论高校IT治理的若干问题.学术论坛, 2008, (3) .

篇4:内容管理面临双重挑战

信息爆炸挑战内容管理

“IT行业现在有三大热点,这就是社交网络、移动化和云计算,这三大热点都会给内容管理领域带来重大影响。”Tom Jenkins告诉记者。Tom Jenkins是内容管理行业的开创者之一,他在这个领域有长达近20年的从业经验,其编写的互联网搜索引擎曾在初期的雅虎网发挥关键作用。他还是《云时代的内容管理》一书的作者。

Tom Jenkins说,上述三个热点的共同特点就是使得内容的生产更为容易,其直接后果就是带动了信息量的爆炸性增长。根据IDC等机构的研究,当今数据正在以每年翻番的速度递增,如今一个企业拥有100TB量级的数据也并不鲜见。而且,新增数据中绝大多数是非结构化数据。与结构化数据相比,非结构化数据管理和搜索都要困难得多。另一个影响是信息的格式日益丰富,除了一般的文字、文档、多媒体、流媒体外,还包括网页、软件、各种规范和制定等数字资产。

“信息量的爆炸性增长是内容管理的最大挑战。” Tom Jenkins表示,虽然现在硬件设备越来越便宜,但是在并行算法以及搜索技术等相关软件技术方面都还有不足,尤其是对于一些实时性要求较高的需求,内容的管理上还有不少提升空间。

支持众多移动设备

支持众多移动设备也是内容管理系统面临的又一个挑战。由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面移动化的时代,再加上互动性更强的社交网络,这为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访问和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提供了很大方便。

“然而,移动平台的多样化和异构性却给企业进行内容管理出了不小的难题,因为内容管理需要保证大小不同的终端都能有一个可以接受的呈现效果。”Tom Jenkins说,他所领导的Opentext公司的内容管理系统就为支持众多的移动终端以及支持各种数据格式做了大量工作,终于取得了今天令人满意的结果。

篇5:煤矿双重预防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根据《关于全省煤矿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情况的通报》(鲁煤监政法函[2018]5号)要求,为进一步规范安全信息运行管理,有效利用双防信息系统,保证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运行以及各类隐患的闭合管理,推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杜绝各类安全生产事故,促进矿井安全发展,结合我矿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双防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成立以矿长为组长,各副矿长为副组长,各专业副总工程师、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双防信息系统运行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安全科,王琳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双防信息系统的运行的协调管理工作。

二、双防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

(一)系统数据录入

1、基础数据管理:系统中的岗位、作业活动、危险源、风险点、风险清单以及风险的关联工作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总体协调,各专业组根据我矿生产布局的变化情况进行补充完善。

(二)1+4专项辨识

1、风险点的补充完善工作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井上下变化情况实时进行协调,各专业组根据办公室要求,及时完善。

2、风险辨识及风险清单完善:每年10月份,由矿长组织,各专业组由分管矿长负责根据下一生产计划安排情况,对下一的风险清单进行修改完善,修改完善后由各专业负责人进行审核,制定重大风险管控方案并对重大风险清单进行上报。如果生产计划发生变化,由分管矿长组织各专业组对风险辨识及风险清单进行补充完善。

3、专项辨识

(1)新水平、新采(盘)区、新工作面设计前的专项辨识;由总工程师组织,生产技术科牵头对新工作面设计前进行专项辨识,重点辨识地质条件和重大灾害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管控措施;辨识评估结果用于完善设计方案,指导生产工艺选择、生产系统布置、设备选型、劳动组织确定等。专项辨识报告由生产技术科上传到管理系统。

(2)生产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设备、重大灾害因素等发生重大变化时的专项辨识;由各专业分管矿长组织,分管科室牵头进行专项辨识,重点辨识作业环境、生产过程、重大灾害因素和设施设备运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辨识评估结果用于指导重新编制或修订完善作业规程、操作规程。专项辨识报告由分管科室上传到管理系统。

(3)启封火区、排放瓦斯、突出矿井过构造带和石门揭煤等高危险作业实施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连续停工停产1个月以上的煤矿在复工复产前的专项辨识。

其中,启封火区、排放瓦斯、突出矿井过构造带和石门揭煤等高危险作业的专项辨识,由总工程师组织,通防科牵头进行辨识;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由各专业分管矿长组织,分管科室牵头进行专项辨识;连续停工停产1个月以上的煤矿在复工复产前,由总工程师组织,生产技术科牵头进行辨识。重点辨识作业环境、工程技术、设备设施、现场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辨识评估结果作为编制安全技术措施依据。专项辨识报告由分管科室上传到管理系统。

(4)本矿发生死亡事故或涉险事故、出现重大事故隐患,或所在省份煤矿发生重特大事故后。由矿长组织分管负责人和业务科室进行专项辨识,识别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区;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辨识评估结果用于指导修订完善设计方案、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等技术文件。专项辨识报告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上传到管理系统。4、3+1风险管控(1)月度检查:矿长每月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针对管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完善管控措施,并结合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布置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明确责任分工。各专业由分管科室负责分析本专业月度重点风险的管控情况及下月管控重点形成分析报告报月度分析会,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月度分析会的情况,形成月度风险管控分析报告,并上传到系统。

(2)旬检查:各专业分管矿长每旬组织对分管范围内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检查管控措施落实情况,改进完善管控措施。各专业科室负责将本专业每旬的风险管控情况形成分析报告,经分管矿长审查后上传到系统。

(3)现场检查:按照《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及安全监督检查规定》,执行煤矿领导带班制度,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由各带班领导将带班检查情况上传到系统。

(三)隐患排查治理

1、隐患信息录入

(1)上级检查信息录入:由对口接待科室将上级检查出的隐患录入系统,并明确责任人及整改期限。

(2)管理干部下井信息录入:科室、区队管理人员下井检查出的隐患现场未能立即整改完毕的必须填写安全信息汇报卡,并明确责任人及整改期限,交信息站录入系统。

(3)矿领导带班检查:由各带班人员下井检查出的隐患现场未能立即整改的必须填写安全信息汇报卡,并明确责任人及整改期限,交信息站录入系统。

(4)矿井安全大检查:由安全科将每次检查出的隐患录入系统,并明确责任人及整改期限。

(5)安全生产标准化检查:由生产技术科负责将每次检查出的隐患录入系统,并明确责任人及整改期限。

(6)专业科室日常检查:由各专业科室负责将每次检查出的隐患录入系统,并明确责任人及整改期限。

(7)3+1检查:

月度安全大检查由矿长组织,安全科牵头并将每次检查出的隐患录入系统,并明确责任人及整改期限。

各专业每旬检查由分管矿长组织,分管科室牵头进行隐患排查,并将每次检查出的隐患录入系统,并明确责任人及整改期限。

2、隐患闭环管理:

录入系统的各条隐患会通过系统自动传达至各责任单位,各单位管理人员,尤其是各科室及各生产及辅助区队管理人员,必须每日登入各自账户,查看本单位需要落实整改的隐患,并在限定期限内认真组织整改,整改完成后填写隐患整改反馈表,利用双防信息系统录入整改措施,及时向验收人提交隐患整改反馈表申请复查验收。经验收人验收通过后,责任单位把该隐患整改反馈表交至信息站。

3、安全隐患的复查验收

验收人接到复查验收申请后,要及时对该隐患进行复查验收,验收合格后在双防信息系统中闭合该隐患并在隐患整改反馈表上签字确认。验收不合格的在双防信息系统中选择复查不通过,隐患责任单位需进一步落实治理措施,及时按要求进行整改。

4、上级单位查出隐患的反馈。

上级单位查出的问题整改完成后,由迎检牵头单位负责编写整改情况报告,并报送至上级检查单位。

5、隐患排查治理计划

(1)隐患排查治理计划、月度隐患排查治理计划及方案由安全科负责制定并报矿领导审查后上传系统。

(2)旬隐患排查由分管矿领导组织,分管科室牵头制定并报矿领导审查后上传系统。

三、其他要求

1、安全科信息站负责整改通知单和隐患整改反馈表的收集、存档。

2、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井下巡查各重点工程和薄弱环节,认真排查现场隐患,能立即整改处理的隐患要盯靠现场解决处理,不能立即整改的隐患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保证现场隐患及时消除。

3、管理人员升井后要按照要求认真填写安全信息汇报卡,安全科将不定期对管理人员排查现场隐患及填卡情况进行检查,并对现场隐患排查和填写安全信息汇报卡不认真的管理人员进行处罚。

4、各单位要及时整改并闭合管理现场隐患,充分利用双防信息系统,及时录入相关信息,5、因个人工作不认真造成安全信息管理任一环节出现问题的,视情节轻重,对具体责任人进行考核处罚。

6、为保证所有录入系统的隐患能够及时整改闭环,各单位要每天安排专人登入系统,并对录入系统的隐患及时进行闭环反馈。由于其他原因影响未能闭合的隐患,隐患责任单位可以通过系统申请延期,对于申请延期后仍不能按时闭环的隐患,加重进行处罚。

篇6:实行双重管理

二、组织社区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党建活动。

三、社区党组织对在职党员在社区的表现情况进行记录,认真收集社区居民意见,并结合掌握情况,每年向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进行一次反馈沟通。

篇7:实行党员分类管理

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

街道社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是社区党建的基础,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员的教育管理。多年来,东华街道党工委,始终把党员管理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对辖区党员实行了分类管理,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现将我们的做法,做一简要介绍。

一、随形势变化,合理分类,为党员分类管理打下基础。过去,街道党员人数少,类型比较单一, 多为办事处机关在职和离退休党员及居民区纯居民党员,在八十年代后期,随着企事业单位离退休职工的增多和组织关系的转入,街道社区离退休党员的数量日益增多,党员的流动性也日益加大。到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党建内容的变化,社区所辖在职党员身份的亮出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街道党员队伍中又增加了在职党员和外来流动党员的成份。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城市的发展、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就业分配方式的变化,由企业分流的职工党员、原由企事业单位管理的离退休党员、军转自主择业和院校毕业的党员、以及在新经济组织中就业的党员陆续转入街道社区管理,使党员的队伍不断加大,类型更加复杂,进行合理分类,因人施教已是迫在眉睫。为此我们把党员分为6大类,一是街道机关、直属企事业单位中的党员;二是社区的离退休党员;三是社区中的失业下岗、待岗职工党员;四是流动党员;五是各种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员;六是社区内居住的在职党员。针对这六大类党员的不同特点,以社区大党建为着眼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加 1 强教育管理。

二、因类施教、强化管理,不断丰富党员教育内容。

1、强化对街道机关所属党员的教育,提高对社区管理的水平。街道机关在职党员、社区专职干部党员是街居工作的骨干力量。对这部分党员教育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街道、社区工作。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一是加强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支部的自身建设。通过学理论、明责任、强素质,健全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机关周四理论学习日制度和“三会一课”制度,开展“双提”活动,强化这部分党员的执政意识观念、党性观念、组织纪律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鼓励党员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二是对本属的党员干部通过有针对的培训和轮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使其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而且具备基层群众工作和现代化社区建设、管理的实际本领。三是街道党工委注意在发展党员中,向社区基层倾斜,把优秀青年干部充实到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中来,并把政治素质好、全局意识强、政策水平高的干部配备到街道党务工作的岗位上,逐步改善街道党务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

2、加强对属地在职党员的教育,增强社区工作的合力。根据社区党建工作需要,为调动辖区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各社区分别建立了在职党员联络站,实行一帐两卡(登记帐、联系卡、反馈卡),方便党员与社区党组织的联系。结合在职党员的职业特点和个人特长,以各类专业化的志愿者活动为载体,组织他们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把党的工作渗透到社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各个领域,达到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目的。

3、发挥离退休党员的作用,为社区工作增光添彩。退(离)休党员作为特殊群体,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心话题比较集 2 中,大多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治安、卫生等社会问题。对这部份党员的管理,我们着重关心他们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尽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针对他们的身体状况、年龄、专业特长等方面的特点,形式多样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于身体健康、闲散在家的退休党员,要求他们积极参加街道党组织的各项活动,经常向他们部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任务;对有专业特长的,动员他们参加各类党员志愿者活动,协助居委会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等,同时根据他们的要求,开展各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科普活动,让他们在继续得到党组织关心的同时,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社区生活中发挥余热;对身体有病行动不方便的党员,根据他们参加组织生活确有困难的实际情况,要求他们管好子女争做“五好家庭”,按时交纳党费。社区党支部还委派身体健康党员做联络员,通过定期走访,向他们传达上级的有关精神和支部的工作要求,掌握其思想情况,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并通过组织及时帮助解决。

4、拓展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的教育管理。我们按照“抓组建、抓管理、抓活动、促规范、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成立了医药研究所党支部和家家亮党支部。为加强对其党员的教育管理,着重围绕企业发展这个中心,通过开展向企业献言献计,开展技能比武等活动使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组织真正成为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的政治核心,努力做到企业经营和党员的组织生活两不误。其中的家家亮党支部,被区委授予2005“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

5、加强流动党员教育,为城市社区建设聚合力量。目前,城市社区内的流动党员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流动性强;二是流人和流出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接转手续;三是流动党员对所有社区的归属感参差不齐。针对这些特点,我们立足于实践和探索,用新思路去解决遇 3 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一是通过直管、协管等方法,使流动党员有“家”可归。各社区支部分别建立了流动党员活动站,采取集中教育管理的形式,将长期在该社区经商、打工的流动党员组织起来。二是健全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形成规范管理。原则上按照流动党员以流人地党组织管理为主的原则,对组织关系的接转,预备党员的教育考核,参加组织生活等内容进行具体的规定。三是有针对地对流动党员进行上党课、结对教育,加大流动党员对所在社区的归属感。

6、关心帮助下岗失业和待岗人群中的党员,重点从帮助生活和关心思想变化人手,进行“下岗不失志”教育,帮助他们转变再就业观念,同时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免费培训,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并引导带动其他人员就业,做再就业的排头兵。并在他们中开展了过一次组织生活会、作一次思想汇报、掌握一门技术、找一个合适岗位、为社区建设作一份贡献为内容的“五个一”活动,使他们自觉增强党性和组织纪律观念,维护党员形象,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制度作保、初见成效,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我街道不仅对党员实行了分类管理,并初步形成了街道党员管理培训工作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改变了过去党员管理教育“一刀切”、“一锅煮”的状况,增强了工作的实效性。以前部分退休党员由于受到客观情况的限制,活动难保证,实行分类管理后,活动时间适应不同党员的各自情况,使组织生活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在管理教育的内容上,不同对象有不同要求,使党员易于接受,并增强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动性。这方面在退休党员身上反映得特别明显,一些退休党员,离开了原来的工作环境到地区后,感到惘然失落,无所适从;一些党员退休后思想滑坡,产生了“人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还有一些年高体弱身体有病长期卧床不起的党员,感到自己无法履行党 4 员职责,已成为不称职的党员。对党员分别提出责任目标后,使大家感到,退休后应继续发挥余热,做到了“离岗不离党,退休不退色”。他们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志愿者活动,并涌现出不少的先进典型人物。如东华路社区的党员孙元贞多年义务为辖区疏通下水道、党员顾秀泉义务为北人字街32号院看守大门、党员何淑兰义务照顾孤老、党员国敏英夫妇义务带领大家锻炼身体等,树立了良好的党员形象。

当然在党员的分类管理上,我们做的还不是很规范,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2006年9月4日

东华街道党工委

东华街道党工委

关于对党员管理、培训工作制度

一、各支部要建立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在职党员、下岗失业待业党员、非公企业党员、预备党员的管理制度

1、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凡党员外出时间在六个月以上,到固定单位工作的,可将组织关系转到外地单位。外出到非固定地点,不便转组织关系的,必须将外出时间、地点、事由向所在党支部登记,并定期向党支部汇报工作、思想及学习情况,支部应定期用书、信向其沟通情况。外出时间在三个月以上的,可转临时组织关系。对于无正当理由外出长期不过组织生活的党员,党组织应及时进行教育,经教育仍无转变的,可根据党章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直至劝其退党或除名。对外来流动党员的管理,要及时登记,党员人数多符合成立支部条件的,可成立流动党员支部,纳入党工委直管,人数少支部进行代管或协管。

2、(离)退休党员的管理

根据(离)退休党员年龄大、身体弱、参加组织活动不方便等特点,党支部可采取分类管理的办法,对于身体较好的(离)退休党员,要组织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工作;对于身体较好、外出工作的党员,按外出党员管理办法执行;对于长期卧床不起或行动困难的党员,党支部要关心他们,指定联络员,定期上门活动,也可采用健康党员与病卧党员结对子的方式,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3、在职党员和下岗失业党员的管理

根据在职党员白天上班、晚上照顾孩子,时间少的特点,党支部要利用公休假日,组织一些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和成长,且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参加的公益活动,增强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下岗失业党员,要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鼓励他们发挥自身特长实行再就业,并带动周围群众实现就业。

4、预备党员的管理、培训 党支部对预备党员要进行一次系统的短期培训。每季度对预备党员进行一次全面考核,每半年要派专人同预备党员谈话,了解其思想、工作、学习情况。预备党员每季度向支部汇报一次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预备党员要按时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在预备期满时,要提前向支部提出转正申请报告,所在支部要按期召开支部大会,讨论预备党员转正问题,并报上级党委审批。

二、强化党员、干部的培训

培训包括理论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一年不少于两次培训,内容和时间可按区委组织部的要求统一组织实施或自定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培训结果参与年终民评。

三、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考核

1、党支部要制定好发展计划,要注意发现和充实积极分子队伍,根据积极分子的具体表现,确定重点和发展对象;

2、对于列入发展的积极分子要派专人负责培养,定期谈话,指出优缺点,并做好每季度的考核写实;

3、党支部每季度要对积极分子思想动态进行分析,抓住主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

4、党支部对发展对象,要定期做出鉴定,并及时填写好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党工委每半年检查一次;

5、党支部平时要在思想、学习和工作等方面对积极分子要严格要求,要有目的地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篇8:实行双重管理

路桥施工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特殊行业,其建筑产品本身、施工生产过程及其经营管理都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企业的特点。计划经济时代,路桥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主要侧重于内部的成本管理, 利用规模经济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 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路桥施工行业迅速发育,交通基础建设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为了改变路桥施工企业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1996年路桥施工企业对工 程项目施工 引入项目法管 理。作为配套的管理制度,标后预算管理制度顺应时代的需求而产生。 发展至今日, 路桥施工企业实行标后预算管理制度已经有十八年, 该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 但由于路桥施工企业传统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理念所限, 致使路桥施工企业的标后预算管理已不能适应项目成本管理的需要, 不能适应路桥施工企业外部承揽工程项目的需要, 传统的标后预算管理制度需要向精细化方向迈进。

通过对预算管理理论的研究与对预算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 可从理论上弥补我国预算管理理论研究系统性的不足, 从应用上为路桥施工企业建立双重成本预算管理模式提供可操作性的方法指导, 在此基础上促进对预算的分析和考评, 以推动具备条件的路桥施工企业在实践上广泛应用。

二、路桥施工集团公司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对标后预算管理制度的认识没有统一。 从集团公司成立合同成本管理部开展标后预算管理以来,标后预算管理理念并没有在集团公司得到统一的认识,没有真正把标后预算作为管理理念提出来,没有进行标后预算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没有对标后预算管理制度在集团公司范围内进行贯彻。

(二)对标后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不彻底。公司合同成本管理部不只是侧重于标后预算的编制和下达,对项目经理部如何分解标后预算、划分责任中心和签订责任承包合同没有出台指导性意见。 标后预算的考评效果不明显,该奖的未奖,该罚的未罚,挫伤了项目经理部和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三)公司内部施工定额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公司编制标后预算使用的内部定额基本上都是3年前的标准,虽然中间做过一定的修改, 但基本上没有新的变化。 公司应该建立内部施工定额,内部施工定额要细致和精确。 细到每一个工序、 每一个台班的消耗量、每一种材料的损耗系数;精到与施工方式、先进的工艺以及各种地质、地势、工程量的大小相结合。

三、基于项目成本为核心的双重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

由于路桥施工企业具有资金规模较大、劳动力密集、受自然条件和其他宏观因素制约较大的特点,生产经营特点决定了路桥施工企业在满足总承包合同约定的前提下,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必须要以项目成本为核心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合理进行资源配置,控制成本支出,这就决定了路桥施工企业应以项目成本为核心,建立以项目成本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而双重成本预算管理模式是重点强调预算的起点是成本控制,强调以成本为核心,并且是将标后预算与清单预算两种预算模式融合为一体的新型预算管理模式。

(一)双重成本预算管理体系的特征

1.层次性。 从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来看, 双重成本预算管理模式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这表现在经营决策层、施工管理层与劳务作业层共同对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 只不过各自控制成本的范围不同, 经营决策层所关注的是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本, 施工管理层所关注的是企业切块后的工程成本, 而劳务作业层所关注的是单位工程、 分部工程或分项工程的成本。 2.整体性。 整体性表现在工程项目是一个持续循环的作业过程,其成本控制应注重整体的效能,不能只注重对项目经理部标后预算的管理,而忽视企业层面对整个项目预算的管理。 3.周期性。 企业以项目管理为核心, 项目经理部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归根到底,企业也是以成本管理为核心。 对项目成本的管理是个动态的过程,在项目的准备、实施、竣工等不同的阶段,表现出周而复始的特点, 成本预算编制、分解、控制、分析和考评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 4.适应性。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双重成本预算更能适应于项目管理的需要, 在工程资金的使用、合同的管理、设备材料的采购、劳务作业队伍的选择等方面,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实施双重成本预算的条件

1.建立扁平化的企业组织机构。 根据分权管理理论, 扁平化管理是企业在现代环境下解决层级结构组织形式的一种有效管理模式。具体做法是:对现有的子公司进行撤并, 路桥施工企业组织形式变直线型职能为矩阵型组织机构,建立横向的以项目经理部为基础的组织架构,以项目管理为管理导向,集团公司决策层直接面向项目经理部, 保留职能部门行使日常行政职能, 企业职能部门要加强服务功能, 为项目服务创造便利条件。这样就减少了企业管理的内部层次, 降低了管理成本, 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如图1所示)。2.建立“施工管理层”和 “劳务作业层” 相分离的项目组织机构。 项目经理部推行“施工管理层+劳务作业层”的承包模式,实行施工管理层与劳务作业层分离, 建立起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管理体制。 劳务作业层就是直接参与现场施工的工区、班组或专业协作队。施工管理层和劳务作业层是双向选择的合同关系, 这对于项目经理部来说减少了管理成本, 对于劳务作业层来说更加趋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3.建立“工、料、机”全额承包的风险承包模式。 路桥施工企业从推行项目法施工以来, 承包模式一直主张实行“工、料、机”承包,这种总承包模式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把材料、 机械等风险全部转嫁到承包单价中。 在对项目成本的历次考核中, 发现不能只看合同单价, 还要看合同单价包含的主要内容和实际结算过程中的执行情况。 有些承包合同, 单价都在标后预算控制范围内, 但如果把项目经理部提供的机械设备、模板等所有内容加在一起,将远远超出标后预算单价。 这种承包模式是对成本预算的片面理解, 实质上掩盖了项目真实的承包单价。 成本预算的职能是指导承包, 服务于承包, 堵塞成本管理漏洞,建立公平考核机制,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单项单价都不超预算,而是总体控制, 灵活掌控。 因此,要正确理解标后预算,承包要与风险挂钩。

(三)责任中心的划分。 根据路桥施工企业变革后的组织机构, 不同责任中心的控制范围和责任主体的特点, 进行责权利重新界定和安排, 可分为三种责任中心:投资中心、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 如图2所示。

划分责任中心的原则:1.以路桥施工企业的组织机构为基础。责任中心要尽量与企业现有的组织机构相适应。 2.责权利相结合。 责任中心要能够独立承担预算任务, 相应具有执行预算的权力,并与业绩考评的结果相结合。 3.可控性。责任中心承担的预算责任,必须与其组织职能相符,在其职能的可控范围内。

路桥施工企业总部是投资中心和利润中心, 一方面因为它担负着整个企业的投资战略规划、战略管理、市场开发和承揽工程项目等任务, 其预算目标即为企业的整体目标, 具有投资决策权和经营决策权, 另一方面它也是利润中心,要对成本、收入和利润负责。 企业总部批复的项目成本预算是项目经理部的目标成本, 项目经理部是成本中心, 其对整个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费、 其他直接费和现场综合经费负责。 劳务作业层是更低一层次的成本中心, 它要对其承包的分部分项工程成本负责。

上一篇:医院影像科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初中作文:成长需要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