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以家园为话题的作文

2024-06-09

高中以家园为话题的作文(精选8篇)

篇1:高中以家园为话题的作文

我的家在四方新村,这是个古老而热闹的小区,我在这里快乐地成长。

小区很大,但是生活非常方便。小区里不仅有超市,饭店、澡堂、美容院、幼儿园还有小学呢!

小区的中心是一个美丽的小公园,这里有山有水。池塘里有小鱼在游,夏天的时候还能看见小乌龟呢!小公园里有迷人的四季:桃红柳绿的春天、花繁叶茂的夏天、枫红菊香的秋天,青松雪白的冬天。老人们依着公园的长廊在下棋,还有的老人们三五成群地在吊嗓子练京剧。小公园还有游乐场呢!你听,小公园里飘来阵阵的笑声,那就是我和小伙伴们在尽情地玩耍。

这里生活着一群勤劳的人们,每天早上,小区的大门口,按次序排列着早点摊,他们早早的起床,方便了上班的和上学的。这里还生活着一群悠闲的人们,每天黄昏的时候,带着自己心爱的狗狗在散步,还有的邻居三三两两漫步着,兴致勃勃地说着一天发生的趣事。对了,还有一位住在小区里的热心出租司机,他风里来雨里去、年复一年地免费接送高考的学生,这是我们小区的光荣啊。

这里每天都在发生故事,人们忙忙碌碌地、快快乐乐的地生活着。我常常想:“我要让更多的人爱上这里,让四方新村更加优秀!”我要好好的学习,长大后,把我的家园建设地更加美丽!

篇2:高中以家园为话题的作文

走过草坪就是一片油菜地,黄灿灿的油菜花儿还没有落完,偶尔有几只蝴蝶在花上飞来飞去,仿佛在玩游戏,给大自然带来又一道风景。

我们来到沙滩,放下东西,开始打羽毛球。打着打着,一个塑料袋飘过来,我把它当羽毛球打了一拍。我感到很奇怪,哪来的塑料袋?我细眼一看还有不少的塑料袋、塑料瓶、食品袋等垃圾,我想可能是到这里来玩的人随手丢的吧。我心里想大家都这么丢的话,总有一天这地方的垃圾会堆成山的,那时候我们就没有沙滩可以玩了,再也没有这么好的环境了。

篇3:高中以家园为话题的作文

一、导入新课———引人入胜,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著名的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就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利用展示探究情境的方法, 开发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课程资源导入新课, 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视频资源具有视听结合的特点, 是导入新课的好材料, 一方面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 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新课的学习上来;另一方面, 可以为新课创设探究情境, 使学生的情感迅速地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中, 从而为教学中每一步骤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例如:在讲授《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节课时以“太空中看美丽地球”视频资源引入:从太空中看到我们所居住的地球, 被蓝色的大气层围绕着, 海洋占据了很大面积, 美丽神秘。可当我们把镜头向地球靠近, 听到的不再是美丽的歌声, 而是地球母亲的哭泣, 因为, 整个地球面临着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从视频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置于地球之外, 他们所看到的是地球的整体面貌, 学生陶醉在动听的音乐和美丽的景色中, 但学生从电视、报纸等渠道或多或少了解了很多地球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借助视频资源作为导入, 为学生营造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或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而集中注意, 引起兴趣, 激发动机。这样的导入设计实际上就为新课的展开提供可拓展的空间, 缩短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 顺利地从一开始就将学生引入当时的课堂氛围之中。

二、突破重点———深入浅出,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中指出“媒体上关于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营养和保健问题等方面的报道, 作为学生课堂讨论的素材, 时效性强, 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重点是教学内容的核心, 不仅是难教的内容, 而且是学生难理解的内容。难点是教学所要解决的难处, 因此, 掌握好重难点就达到了教与学的效果, 教科书中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是教学中的关键性问题。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效果往往很不明显或者说不理想。新课程更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生物教学研究的对象, 如果单凭教材的文字材料和教师的语言描述显得比较苍白, 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难点。借助于视频资源,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增强学生对生物事件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 使学生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理解教材的重点知识又能突破难点知识。

例如:在讲授《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节课“生物多样性”内容时, 使用了中央电视台一则新闻“地球生物加速灭绝引发各国忧虑”, 新闻视频内容涉及了生物多样性的类型、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以及各国科学家的担忧。在观看了新闻视频后教师设问:生物多样性的类型有哪些?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哪些?生物多样性的现状怎样?你了解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些?在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后, 由不同的小组分别进行观点的阐述, 从而在视频资源和文字材料的双重引导下, 开启学生的智慧, 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达到视频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三、课堂结课———紧扣时效, 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观

课堂结课虽然只是短短几分钟的时间, 但是如果处理好一堂课的最后环节, 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把握一节课的线索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主旨思想。它是一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 是整节课教学的精华所在, 它不仅可以检验一节课是否成功,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而且能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认真而全面的分析、总结、判别优劣, 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 这样既可以起到备忘录的作用, 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中指出“初步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 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选取最具时效性的视频, 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生物发展现状, 紧密联系学生实际, 可以引起学生共鸣, 强化学习动机。

例如:在讲述《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节课结课“可持续发展”内容时, 使用了十八大报告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内容: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日益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段视频拉近了学生、教材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生物学知识: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和必要性, 同时, 也引起学生的深思和共鸣, 感知社会, 初步形成生态文明观。

篇4:高中以家园为话题的作文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篇5:以家园为话题的作文

印第安酋长西雅图以前说过:地球不是属于人类的,而人类是属于地球的。我们没有权利去破坏、伤害地球母亲。她却能够决定我们人类的生死,但她并没有对我们提出指责,而是让人类自我认识到错误,并改正错误,就像慈母般细心呵护人类的每一个细节。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有的人相报就是反的:随意破坏自然资源、地球的生态环境,使美丽的地球妈妈不得不脱掉美丽的外衣。流出悲哀的眼泪。有的人真的有落实到行动上: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篇6:以家园为话题的作文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周围环绕着厚厚的一层臭氧,就像冬天的被子,来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然而,臭氧层已逐渐被我们人类所破坏,南极和北极上空出现了空洞。随着空洞的扩大,两极的冰山融化,动物灭绝,植物灭绝,沿海城市慢慢被海平面上升淹没。还有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

臭氧层是怎样被破坏的呢?就让我告诉你们吧!因为我们人类造了很多工厂,工厂里的烟囱燃烧了很多煤炭,砍伐了大片大片的森林;还有我们开的汽车用了很多汽油,排出大量有毒的尾气;我们的冰箱和空调里都有一种叫弗里昂的东西,它要是放出来也会污染空气。

因此,我们需要立即采取行动,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尽量使用环保节能,少开车,多走路。我们要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的家园-地球会越来越美丽。

篇7:以家园为话题作文

一走进社区,映入眼帘的是路旁边的两棵树,会发出阵阵清香。突然会飞来几只小鸟在两棵树上发出清脆的欢快的歌声。这会让在这个社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好心情。充满快乐的家园,一定要在居民楼底下砌一个凉亭,社区里的老人晚上出来散步,累了也可以在凉亭里乘凉。这个凉亭不仅可以乘凉,而且在这里的小学生也可以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下做作业。做完作业后,孩子们会传来喜悦的笑声。那声音是那么的动听,是那么甜,都让人甜在心里了。做完作业后孩子们一起玩游戏,让社区充满活力。

有一句话说的好,看的东西舒服,让人的心情也会变好,一整天也会快乐。充满快乐的家园,地面上是干干净净的,没有一点垃圾,几乎看不到一点儿灰尘,每个居民看到垃圾。都会随手捡起来,自觉的扔进垃圾桶。一缕阳光照射在地面上,旁边还有一排香飘十里的桂花,让人看了真是赏心悦目,简直就是人间仙境。用杜甫的诗改编就是:“此地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如果社区里的男女老少都在石头路旁边的座椅上晒着太阳,简直就是一幅和谐的生活画。

在快乐的家园里,要快乐,一定身体要好。许多人都说身体是人类的本钱,这个社区里还建设了一个专门让居民们运动的运动场地,还有一些供孩子们游玩的一些设备。每天居民们都起来晨练,做运动,让身体更健康。特别是在周末的时候有一些大人们不用上班,带着自家的老人和孩子一起来锻炼身体。

篇8:高中以家园为话题的作文

关键词:武陵山区,生态文明,生态家园

1 引言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目标, 这标志着我国正处于文明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 即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 其建设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而武陵山区生态家园建设实践是对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和模式进行的一种有益探索。武陵山区, 位于北纬30°左右, 处于我国中西部交接的分水岭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前沿阵地, 它以武陵山脉为主线, 绵延湘、鄂、渝、黔四省市, 国土面积约10万km2, 总人口约1427.65万,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6.25%, 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它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特殊性, 具有政策、区位和资源等优势。但在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武陵山区要想更好地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 实现由初级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跨越, 就必须探索出一种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模式。大力开展生态家园建设对于武陵山区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生态家园建设理论的提出

2.1 生态家园建设提出的背景

国家农业部在2000年《全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规划》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家园的概念, 同时, 在规划中还提出了三个主要目标:第一, 农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生产活动实现经济生态良性循环;第二, 农民生活用能效率达到30%以上, 优质能源占50%左右;第三, 在原有基础上, 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形成农户基本生活、生产单元内部的生态良性循环, 达到家居温暖清洁化, 庭院经济高效化。随后, 农业部又在2006年制定了《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方案》, 旨在为生态家园建设提供行动指南。方案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的目标:在500个县 (市) 建设10000个资源良性循环的生态新村。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80%以上, 推动沼气普及和功能拓展;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80%以上, 改善环境卫生质量;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5~10个百分点, 保育良田;基本实现草原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2 生态家园的内涵

所谓生态家园, 是指按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以一定规模的人口资源为核心, 以该规模人口资源的自然需求为依据, 将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形成能量流动畅通、物质转换充分且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的动态平衡体系。生态家园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与其它生态系统一样, 共同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通俗地讲, 建设生态家园就是要求农民从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单元内部挖掘潜力, 进行适应性的改造, 建成有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同时有利于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环境体系, 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3 生态家园建设的意义

2.3.1 建设生态家园有利于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

建设生态家园,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在生态家园建设中, 通过正确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及生产与生态之间的关系, 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 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永续利用, 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并获取经济效益, 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从根本上来缓解“三农”问题, 促进“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

2.3.2 建设生态家园有利于促进和谐农村建设。

通过生态家园建设, 在广大农村适应地区推广使用沼气等二次能源、可再生能源, 可以有效缓解生活用能与生态保护、污染减排矛盾。农业副产品特别是猪粪、秸秆、沼渣、沼液的循环利用, 既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又可以实现清洁生产, 改善农村卫生状况, 防止环境污染, 使村容整洁。同时, 可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 增强群众的节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文明意识, 促进乡风文明, 从而间接地为我们和谐农村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2.3.3 建设生态家园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建设生态家园, 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长期以来, 农业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道路, 资源消耗高、污染重, 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而生态家园建设可以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化肥, 降低废物排放, 提高资源生产率,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使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3 恩施州生态家园建设取得的成绩

从2000年国家农业部提出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以来, 在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恩施州按照“家居温暖洁净化, 庭院经济高效化, 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和要求, 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把农村沼气建设同生态家园建设以及推动农村文明进步结合起来, 明确提出了“建70万口沼气池, 争创全国沼气第一州”的工作目标。截至2008年底, 恩施州累计建沼气池约52万口, 占适宜地区农户的75%, 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3.1 实现了开源节流, 促进了农民增收

2008年全州沼气池已达到52万口, 按每口沼气池年产气300m3, 每1m3单价1.4元计算, 直接经济价值达到了2.184亿元;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节约化肥、农药费用每口沼气池一年按100元计算, 可节约生产费用5200万元。开源节流年经济效益在2亿元以上, 农民人平增收80多元。2008年恩施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长, 沼气建设, 功不可没。

3.2 保护了生态环境, 促进了经济发展

沼气建设使农村长期以柴草为燃料的生活习惯得到改变, 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按1口沼气池年保护0.33hm2森林计算, 52万口沼气池可以保护17.33万hm2森林免遭砍伐。目前, 恩施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7%, “鄂西林海”的美誉得到恢复。另外, “猪-沼-果”、“猪-沼-茶”等生态家园建设模式的运用和推广, 全州无公害农业和生态农业有了较快发展。截止2008年, 全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8万hm2, 绿色食品基地面积已达6.667万hm2, 有机食品基地面积已达6667hm2。“三品”标志产品数已达298个, 其中绿色食品标志254个、有机食品30个、无公害农产品14个。

3.3 改善了基础设施, 推动了文明进步

国家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实施以后, 恩施州跳出“就沼气抓沼气”的传统工作思路的局限, 把同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路、厨、厕、圈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家居环境改善、庭院经济发展, 与沼气池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的文明进步。2000年以来, 全州累计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约18亿元。截至2008年, 全州100%的村通电, 94%的村覆盖了广播电视, 99%的村解决了通讯难。全州农村通路率达96%, 退耕还林12.93万hm2, 解决困难人口饮水100万人, 农村基础教育设施也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3.4 改变了生活方式, 提高了生活水平

沼气池建设与同步开展改厨、改厕和改圈配套建设, 不仅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 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 同时更新了农民的思想观念。昔日农村厨房挨猪圈的现象减少了, 煮饭有了气饭煲, 洗澡有了淋浴器, 肮脏邋遢的农民形象不见了。农民说, 建了沼气池, 捡了一个宝。农民总结沼气池建设给他们带来了四大变化:劳动强度由大变小, 家庭收入由少变多, 生活环境由脏变净, 生活水平由低变高。生态家园建设塑起了新时代崭新的农民形象, 安居乐业, 追求小康、富裕生活, 已成为了广大农村群众的自觉行动。

4 恩施州生态家园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恩施州生态家园建设尽管取到了较好的成绩, 但与周边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可以说, 还处于一个初始状态, 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从另一个意义上讲, 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建设和发展的标准会随着时代及人们的需求变化而变化。因此, 笔者在结合恩施州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对其生态家园建设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4.1 生态家园建设与发展生态农业有机结合

把生态家园建设与发展生态农业有机结合,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生态家园建设的落脚点, 充分利用沼气池上促下带的纽带作用, 大力推行“猪—沼—果”、“猪—沼—茶”等生态农业模式, 不断创新“猪—沼—X”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全面加快烤烟、畜牧、魔芋、茶叶、中药材、林果等优质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高度重视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 广泛替代化肥农药, 推进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产品品质, 形成以沼促农、以农促沼的良性循环, 推进农业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立体化, 带动烤烟、畜牧、魔芋、茶叶、药材、林果等特色产业板块基地的快速发展, 打造出“恩施玉露”、“长友薇菜”、“板桥党参”等绿色无公害品牌, 增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4.2 生态家园建设与技术创新相结合

恩施州在进行生态家园建设中要集中力量解决发展中重大技术问题, 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在项目、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 加强技术攻关, 根据恩施州地理特点, 进一步解决好高寒地区沼气池建设中的技术问题。加快引进、转化、示范、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 为全州农村沼气建设提供科技支持。积极开展旋流布料、强回流式沼气池等新池型以及预制件 (块) 建池、脚踏式沼液冲厕器的示范和推广, 积极开展城镇污水净化处理、农村学校厕所、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源头生态综合治理等技术引进和研究, 拓展农村能源技术发展空间。把生态能源技术、林业生态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有机结合起来, 编制总体规划, 整合技术人才、资金投入, 实行综合建设, 开展生态综合治理, 建成生态强州。

4.3 生态家园建设与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

把生态家园建设与乡风文明建设有机结合, 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基础设施、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 以“讲文明、讲科学、改陋习、树新风”为主要内容, 以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为重点, 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提高农村整体文明程度, 促进乡风文明;切实加强村级文化室、科技文化中心户建设, 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相互交流、传递信息、学习知识、健康娱乐的场所;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传统美德;广泛开展“五好家庭”、“科技致富能手”、“好婆婆、好媳妇”等形式多样的评选活动, 营造团结向上、和谐友爱的文明氛围;鼓励引导各生态家园建设示范院落发展院子文化、举办农民艺术节, 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4.4 生态家园建设与民族文化保护结合起来

生态家园建设应与民族文化保护结合起来, 因为生态家园建设不仅仅是一项自然生态建设的工程, 同时也是一项文化生态建设的工程。建设的前期主要侧重于自然生态方面, 而在后阶段应更多地考虑到人文因素, 更多地融入民族文化。比如在建农家房舍中, 一些地方的土家吊脚楼和传统的木房舍在改建过程消失, 全部变成白粉砖房, 这样既增加了改建成本, 又失去了民族特色。因此, 在改建中, 要对原先的一些传统建筑作保留性的改造。比如:江西赣州市提出“一个保留、两个坚持、三个不”的思路, 对恩施州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恩施州在生态家园建设过程中, 要继续以沼气池建设为龙头, 在讲求生态、环保、清洁、健康、自然的前提下, 要保留农村应有的乡土气息, 要让民族建筑文化得以传承。

4.5 生态家园建设与地域特点相结合

恩施州农村地域广大, 地质结构复杂, 各地的地质地貌和气候特点差异性大, 在生态家园建设中要尽可能地体现地域特点, 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 充分利用各农户庭院空间, 利用溪流、池塘、树林、草地、菜园等, 依靠沼气能源建立起与所处实地相适应的生态利用体系, 从而美化环境并发展经济。如住户相对集中的地方, 可以进行“四位一体”沼气应用和大中型能源环境工程建设, 同时可以进行太阳能有效利用和生物能源气化等能源生态工程, 以提高生态能源利用率。有池塘、土地资源的地方要充分利用池塘或土地资源, 发挥沼气能源的作用发展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城郊和靠近风景区的地方, 应大力建设“农家乐”旅游生态家园, 种无污染农家菜, 住清静整洁有民族特色的农家房, 让游客到菜园里“点菜”, 自己用生态能源器具做饭, 大力发展农家休闲娱乐旅游经济。总之, 在进行生态家园建设时要尊重自然, 合理规划, 使自然山势与村落房舍建设相得益彰, 和谐共融。

5 结束语

生态家园建设是一个持续长久的系统工程, 在这项系统工程中, 不能急功近利, 只求眼前利益, 更不能只搞政绩工程和短效工程。生态家园建设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走上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必须建立起一个高效、全面的后续服务体系。政府要长期加强对生态家园农户的指导, 要有一支专业的后续服务队伍。同时, 政府还要建立起生态家园跟踪监控体系、生态家园评价体系、信息反馈体系, 随时加强对生态家园建设的跟踪监控、评价评估和信息反馈。让生态家园建设走上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 实现人与自然持续和谐发展, 让天更蓝、水更绿、家园美好, 人民的生活更加美满。

参考文献

[1]王世枚.武陵山区师资队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1-2.

[2]胡荫安.恩施, 阔步迈向新世纪[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3, 319-322.

[3]恩施州统计局.恩施州统计年鉴2OO8[M].恩施:恩施统计出版社, 2008, 371-393.

[4]何起群.恩施州特色文化资源及保护情况综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 (4) , 79-83.

[5]蒋世传.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广西恭城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07 (12) , 67-70.

上一篇:情系矿山奉献青春下一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本科生境内交流学习管理办法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