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自然灾害及其应对

2024-06-05

突发自然灾害及其应对(共6篇)

篇1:突发自然灾害及其应对

我国突发环境灾害事件及其应对问题思考

摘要 人类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与环境灾害相伴随前进,与自然环境灾害不断斗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我国的环境灾害问题日趋严重,各种突发事件频发,对人民生命财产和自然生态带来重大破坏。本文主要分析了突发环境灾害事件的相关问题,并给予初步思考,以期带来有效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 灾害 环境事件 开县井喷 政策应对

一 突发环境事件相关概念概述

研究环境灾害事件,首先要明确相关的概念涵义,如灾害、环境灾害、突发环境灾害事件等。

灾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耳闻的词汇,大家对此并不陌生,灾害可以说是始终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灾害的认识也一直在进步,防范灾害的方法也很多。但是对它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却是有难度的。对于灾害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都给予了一定的回答,其中国内学者的论述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灾害是由某种不可控制或未予控制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突然或在短时间内发生的、超过本地区防救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群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现象。第二,有的学者把灾害的含义衍生,包括自然发生或认为产生的、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具有灾害性后果的所有事件与现象,尤其是对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或带来较大危害的,甚至是毁灭性危害的自然或社会事件。第三,是将生态与环境的危害包含在内,是指某一地区,由内部演化或外部作用所造成的,对人类生存、人身安全与社会财富构成严重危害,以致超过该地区承灾能力,进而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的自然-社会想象。本文采用张雨萍、张妙仙所编著的《环境灾害学》中对灾害所下的定义,即灾害是指在某一地区、某一时间内,由地球内部演化、外部自然和人为作用所引起的,突发的或通过累积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的,超过承灾能力的,致使当地的社会、生态和环境的全部或部分功能丧失的自然-社会现象。①

环境问题在近代工业革命以来日益突出,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环境的恶化表现在江河湖海、动植物等各方面,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关①张雨萍、张妙仙.环境灾害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第1页.于环境灾害的内涵而言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环境灾害是指自然环境中蕴藏的对其自身有威胁作用的某些因素发生变化,累积超过一定临界度,致使自然环境系统的功能结构部分或全部遭到破坏,进而危及人类生存环境,导致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狭义的环境灾害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超越了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环境所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违背了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致使自然环境的系统结构与功能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以至于部分或全部失去其服务与人类的功能,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和环境破坏,甚至对人类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并因此反作用于人类,造成人类生命财产严重损失的自然社会现象,它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本文更多的是涉及到狭义的环境灾害。

突发性的环境灾害对人们的正常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态有巨大危害,它本质上是人类行为带来的环境风险向现实危害的转化。②突发环境灾害是指,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致使环境受到污染的事件,以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产生、衍生的环境灾害。突发环境灾害主要分为三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生物物种安全事件和核辐射事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包括河流水域、化学烟雾、海上泄露等事件,它具有影响长远并难以消除的特点。它的频繁发生,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生命财产健康的损失,并且使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生物物种安全事件包括人类对生物物种的大量猎杀等行为带来的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对生态和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核辐射污染更容易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最近的事例如2011年3月发生在日本的事件。

二 具体案例的分析之2003年重庆开县井喷事故

(一)开县井喷事件经过、应对措施及影响危害

2003年12月23日,重庆开县发生特大天然气井喷事故。事故发生地点位于开县高桥镇晓阳村境内,井喷发生在罗家16号井。罗家16号井隶属于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在23日钻探过程中井底突然发生溢流,并迅速造成井喷失控,具体时间为21时55分。井喷发生之时,来势特别凶猛,失控的有毒气体在空气中迅速扩散,使受灾面积迅速扩大。② 廖建凯.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责任分担[J].行政与法 2008,(04)第22-25页.23日22:30分左右,钻井队在组织井控无效的情况下,开始组织撤离井口周围居民;22:45分,井队向高桥镇政府通报情况,并要求紧急疏散井口周围3-5千米的居民。23时左右,经四川、重庆安监部门的通报,重庆开县政府开始组织抢险救灾,至24日16时井口抢险套压成功,事态得到控制。信息 发布,救援措施,事故发生后,应急救援是政府最重要的工作。24日上午,重庆市委、市政府成立了“12•23”抢险指挥部,科学组织救灾和安置。首先,确定有毒气体的扩散方向和浓度状况,将处于危险范围内的群众全部转移。群众疏散分为四个方向,设置了十五个集中救助点,各救助点在医疗、后勤等方面组织力量全部到位。此次事件共转移6.5余万人,规模相当之大。其次,进行受灾群众的搜救和安置工作。组织搜救队对井口以及周围几公里范围内逐一排查,尽最大限度救出滞留群众。同时从各大医院抽调医务人员赶赴灾区救援,开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在井喷得到控制之后,有序组织灾民返乡。在27日控制井喷后,指挥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组织灾民返乡。整个过程按照先后顺序,第一步组织五公里以外的灾民返家,第二步组织事故重灾区灾民返家。最后,在灾民返家之后,工作重心开始放在稳定灾民情绪、进行灾后理赔等方面。在这次救灾抢险过程中,政府科学决策,有效组织,依靠人民的力量,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井喷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对救灾抢险做了重要指示,对于事故原因,国务院进行了专门调查。经过国务院调查小组的努力,最终确认此次事件为一起重大责任事故,并将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确定为以下七点:第一,有关人员对罗家16H 井的特高出气量估计不足;第二,高含硫高产天然气水平井的钻井工艺不成熟;第三,在起钻前,钻井液循环时间严重不够;第四,在起钻过程中,违章操作,钻井液灌注不符合规定;第五,未能及时发现溢流征兆,这些都是导致井喷的主要因素;第六,有关人员违章卸掉钻柱上的回压阀,是导致井喷失控的直接原因;第七,没有及时采取放喷管线点火措施,大量含有高浓度硫化氢的天然气喷出扩散,周围群众疏散不及时,导致大量人员中毒伤亡。除了这些直接原因,还有其他因素导致了这次事件的影响范围。例如,公司安全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缺少想用的事故应急预案;开采之前没有对周围群众进行安全告知,没有让群众知道天然气的开采具有危险性;居民缺乏安全防范知识,没能

正确及时的选择逃生;决策失误等。

开县特大井喷事件造成了重大损失和危害影响。事件造成9.3万人受灾,241人遇难,同时有大量人员和牲畜家禽等伤亡。井喷事件对当地的正常生产生活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8200万余元,更重要的是对灾区民众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创伤。此外,这是继“非典”事件之后又一重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卫生事件。

(二)开县井喷事件的总结与反思

2003年12月的这次特大井喷事件留给我们的是惨痛的教训,需要我们去进行深刻的总结与反思。

首先,安全管理制度的缺失。事故发生后生产职工和附近居民都是一种慌乱盲目地自逃行为,严重缺乏组织性。由于没有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有关部门没有进行对民众的安全教育和逃生技能培训。

其次,安全监督力度不到位。天然气开采属于高危高风险行业,在开采之前应当认真评估开采条件和选址要求,在这次事件中恰恰是这些没做到位。中石油公司并没有告知居民关于发生井喷的危害性,中石油在生产中所受到的监督是很缺乏的。生产操作者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和要求进行作业,这种失职所导致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在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管理和监督的不到位。

第三,应急机制不健全。目前,就我国的整体情况而言,应急救援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很薄弱。在此次事件中,石油公司和政府缺乏有效的应急预案,致使在应急处理中显得力不从心,当地政府和生产者之间在前期缺乏有效的沟通,延误了救援时机,扩大了危害。

开县井喷事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我们以后的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有重要的警示和启示作用。第一,针对高危生产行业,我们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完善监督体系,确保安全生产和经济社会的安全同步。第二,做好企业和居民之间的沟通及安全教育工作。企业在生产中要严格落实各种规章制度,及时向居民传达相关危险事项,使居民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应具备的安全知识和危险防范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第三,建立完善国家级特大事故预警机制和应急救援体系。对于特大突发事件应完善国家、地方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实行统一规范的应急救援。

三 突发环境灾害事件的应对思考

(一).更新观念,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灾害问题日益恶化的当今社会,人们必须重新审视人类对待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对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反思。长期以来,在人们所习惯的思维方式中一直把自然界视为征服的对象。如果我们还仍以对立的关系处理人和自然,必将危及自然和人类的协调关系。从根本上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同自身的关系。人类以来自然生存和发展,自然生态代表着人类的根本利益。破坏自然生态就意味着破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要做到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③

(二).谋求经济一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高投入、环境大破坏、灾害事故频生为代价来换取社会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不可取的。因而,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尽可能降低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资源负面效应。首先,加强我国产权制度,尤其是主要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建设,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实现资源,尤其是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再次,调整经济政策,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有市场潜力而又能节约资源与能源、可减少废弃物排放的产业领域。

(三).经济发展中必须考虑保护生态环境和减轻灾害问题,努力提高社会经济系统的承灾能力

灾害只有在致灾力源的作用超过作为承灾体的社会经济系统的抗御能力时,才会发生。减灾实际上是限制和削弱灾害源,保护易损性的承灾体和提高其承载能力的过程。由于灾害的频繁和巨大的破坏力,目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人类的应付和驾驭能力还不能完全控制灾害源及其致灾介质,而通过对承灾体的保护,减少社会经济系统的易损性,是减轻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因而,人类社会在获得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将减灾纳入到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减轻灾害问题做更多的工作,即在经济发展的投入当中应当计入用于减灾的支出,从而使减轻灾害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四).推动减灾工作的社会化、产业化 ③ 战友.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第49页.将减灾工作渗透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各级政府均应将减灾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减灾系统计划,并纳入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总体计划,大力推行与完善减灾系统工程,发展减灾产业,使各个环节逐步走向产业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地方政府在灾害管理中具有核心地位要在保护公共利益、维持社会正常秩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④加强公众的防灾教育,使减灾成为一项社会公众事业,使公众在生产与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有减灾的意识和责任,提高全社会合理利用资源、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防灾抗灾的技术水平,懂得在危急时刻采取相应的自救行动抗御灾害;提高全民对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参考文献

1.张雨萍、张妙仙.环境灾害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战友.环境保护学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3.梁茂春.灾害社会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4.陈新,张华东,陈荣光,贾庆良.开县特大井喷事件及严重后果成因与反思[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0.5.张华东,陈新,潘仲刚,贾庆良.开县特大井喷事灾害损失及社会影响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0.6.张华东,陈新,徐少华.开县特大天然气井喷事件对灾区环境影响评估[J].现代预防医.2007,34,9.7.陈安,赵燕.我国应急管理的进展与趋势[J].安全.2007,03.8.徐继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责任研究[J].探索.2003,03.④ 参见秦启文、李天安.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新华出版社.

篇2:突发自然灾害及其应对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ZSE/CX18-A。

二、目的

预防和控制火灾、爆破物品爆炸重大事故并采取应急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

三、应急准备

1、组织机构:

应急救援小组:

组长:项目经理

副组长:主管生产的副经理总工程师。

组员:项目工程部、设物部(机电室、材料室)、劳资室、办公室、调度室、生产工区。

办公室设在工程部,由工程部长或安检主任(员)任办公室负责人。

2、职责

应急救援小组:负责制定本项目的应急预案,组建本项目专业救援队伍。并将预案及队伍建设情况报公司应急救援中心,在发生事故时临时组织救援,并如实上报事故情况,向指挥中心请求支援。

(1)根据火灾、爆炸现场情况有权调动管段内一切人员和机械设备、物资。

(2)根据火灾、爆炸现场情况制定扑救方案,总体安排、协调。

(4)督促、检查、指导各工区灭火演练及定期组织火灾隐患现场、油库及爆破物品库的检查。

办公室:负责现场事故隐患的统计,防护工作,在接到事故报告后上报救援小组。

组长:负责本项目应急救援的现场指挥工作,。

副组长:协助组长负责应急救援的指挥工作。

项目工程部:负责研究制定事故控制措施,研究制定抢险措施并付诸实施。

设物部:保障设备、物资的调配,保证后勤物资供给。

劳资室:负责现场组织救援伤者及护送、转院等具体工作,并调动本公司人员进行现场救护。

办公室及调度室:负责进行对外联络、车辆调配工作。

(1)负责定期组织灭火演练,培训人员,如灭火常识、抢救伤员、消防器使用;

(2)配置足够的灭火器,并定期送检,确保有效使用;

(3)火灾或爆炸发生后根据现场情况应急处理并立即报应急救援小组。

3、资源配置(见附件)

《灭火器材和消防设施清单》《义务消防队人员名单》

4、项目部每月对工区综合评比时例行消防设施、火灾隐患、爆破物品管理详细检查。

四、应急响应

1、当发生火灾事故时,现场人员应采取相应措施控制事态扩大或火势蔓延,截断电源、限制用电。

2、现场人员同时应立即通知工区主任和调度,并电话报项目部工程部或办公室。

3、项目部接到火灾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准备预案,组织有关人员、设备、设施及器材,赶赴现场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蔓延和扩大,与此同时:

(1)负责组织救护火灾事故而受伤的伤者的责任人认真保护事故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为抢救受伤者需要移动某些物体时,必须作好标记,应尽量对事故现场和抢救过程进行录像或拍照。

(2)在重大火灾或爆炸事故发生后,应立即通过传真或电话报告至公司安质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4、若事态不能有效控制,在应急救援小组统一指挥下,立即向当地有关部门或公司求援,必要时疏散人员。并要在当地公安机关和公安消防机构的指挥下对现场进行清理,做好受灾人员家属的安抚工作,配合公安机关和公安消防机构对火灾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5、若因火灾、爆炸引起员工伤亡立即启动《员工伤亡事故应急预案》,并与当地医院联系,安排车辆送往救治。

6、纠正与完善

火灾或爆炸事故调查完毕后,发生事故的单位要结合现场扑救情况对该预案进行分析研究,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并报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五、相关/支持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2、铁路消防管理办法;

3、铁路施工单位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办法。

六、相关记录

1、火灾事故扑救应急救援小组成员名单;

2、义务消防队人员名单;

3、灭火器材和消防设施清单;

4、义务消防员知识培训和灭火演练情况资料;

篇3:突发自然灾害及其应对

1 地质环境背景

甘肃省地域辽阔, 呈“哑铃形”展布于青藏高原和鄂尔多斯两大地块之间, 受区域地质构造、第四纪青藏高原隆起和大范围巨厚黄土堆积影响, 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根据全省地质环境及灾害分布特点, 可将其大致分为三个大区。

1.1 陇南山区

位于本省南部秦岭山地, 地质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 采矿形成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也有分布。该地区年降水量在600mm以上, 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白龙江和西汉水的中下游区, 是地质灾害分布密度最大、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 具有群发性特征, 危害严重。

1.2 黄土高原区

位于我省黄土高原地区, 地质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 (采煤形成) 和地裂缝为主。该地区降水量在300~600mm之间, 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黄河谷地两岸及其支流渭河、泾河及祖历河等流域。地质灾害发生频率仅次于陇南山区, 局地性暴发为主兼有群发性, 危害严重。

1.3 河西山地区

位于河西走廊南部的祁连山北坡和北部的龙首山、合黎山南坡的前山和山麓地带, 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泥石流为主, 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低, 以局地性暴发为主, 危害较严重。

2 近年来甘肃省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特征

甘肃省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在甘肃河东黄土高原区和陇南山地区[2]。近年来,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 城市与村镇建设向山区发展, 与山争地、与沟争地等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日益频繁, 开发建设与地质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突发性地质灾害除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人为灾害严重等特点, 在空间上, 还表现为从主要发生在城市及其周边向广大农村地区蔓延、从山区向河谷川地蔓延;灾害特征上具有单灾规模小、破坏大、呈现出点小面广、全面开花的现象和防灾救灾难度大等新特点。

2.1 灾害的类型上虽具有灾害种类多的特点, 但一直以滑坡、泥石流灾害为主

甘肃省近年来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种类繁多,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所列举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六大灾种均有普遍发育。值得注意的是, 泥石流、滑坡一直是甘肃省主要的二大突发性地质灾害类型。而近年来的发展则尤为迅速, 据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的统计, 2010年至2012年底, 全省共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8915起, 包括了滑坡、泥石流、崩塌、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六大灾种如图1所示, 累计造成1692人死亡, 297人失踪, 直接经济损失35.67亿元。其中滑坡和泥石流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排列第一, 占各灾害总数的68%, 其发生和成灾频率之高尤其值得注意。

2.2 灾害的规模和影响上具有单灾规模大、破坏性极大的特点

甘肃省近年来突发性地质灾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单灾规模大, 破坏性大, 灾害损失严重。2010年至2012年底, 全省发生的224起突发性地质中40%以上的灾害就其规模来说属于大型地质灾害。滑坡的体积一般10万m3至100万m3以上的大中型滑坡, 泥石流的一次堆积量也多在100万m3以内。这些灾害单灾规模大, 并且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十分巨大。如2010年8月7日23时, 位于舟曲县城北侧的三眼峪沟流域突降暴雨, 历时40min, 小时降水量达96.7mm, 0.5h瞬时降水量达77.3mm, 瞬时暴雨成为加剧滑坡、崩塌发生的催化剂, 短时间内该泥石流携带250×104m3巨量的松散物质, 引发了100年一遇的泥石流灾害, 其过流流量近1833.18m3/s。如图2所示。据统计, 此次泥石流灾害已造成1501人死亡, 264人失踪, 伤72人, 重灾村达6个, 受灾人数4496户20227人, 毁埋村居民房屋5508间、农田94.46hm2, 机关事业单位办公楼毁坏21栋。舟曲县城特大泥石流灾害灾情之大、伤亡人数之多、损失之严重在甘肃乃至全国罕见, 给舟曲县城居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困难。

2.3 灾害的空间分布上具有点多面广、全面开花的特征

甘肃省全省除河西五市主要以土壤沙漠化、盐渍化等地质灾害为主外, 其余地州市近年来普遍都有突发性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在全省86个县、市、区中, 有62个县经常遭受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危险。突发性地质灾害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点多面广、全面开花的特征。一方面, 甘肃东部、中部和南部山区和半山区农村地理空间狭小, 村舍多依山傍沟挖山填沟而建, 近年来, 与山争地、与沟争地等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更是急剧增加, 加剧和诱发了地质灾害;另一方面, 甘肃东中部的河谷川塬区是强湿陷性黄土分布区, 村镇建设中往往由于对其特征认识不足, 地基未经有效处理直接建在强湿陷性黄土上, 地表水及生活用水设施排水不畅是引发近年来日益突出的由于地基湿陷下沉产生的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的主要原因。因此灾害的空间分布上, 表现在由从山区城镇及其周边向广大农村地区快速蔓延的趋势, 有从山区沟谷两侧向河谷川塬区快速蔓延的趋势。

2.4 灾害的发生原因上具有成因复杂的特点, 不合理人为活动的诱发作用日益突出, 选址不当则是成灾的重要因素

甘肃省近年来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 除了岩土体结构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和构造地质条件等因素外, 地震、降水及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交互作用, 是其最主要的诱发因素。尤其是近年来, 人为活动在甘肃省突发性崩塌、滑坡等灾害的形成中的作用日益突出[3]。

2010年以来的大部分灾害性滑坡和崩塌灾害都和人为活动有关。如2011年3月2日18时55分, 发生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县城撒尔塔文体广场西北面护坡发生大面积塌陷滑坡, 造成县城2606户居民断水断电, 117户居民住房、732家商铺及95家机关单位办公楼成为危房, 2.7万人受灾, 紧急转移安置1180人, 该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就是该县城不合理的城区扩建活动引起的。这种现象在甘肃东部、中部及甘肃南部的农村地区较为普遍。甘肃中东部、南部的村舍还往往建在泥石流沟沟口或建在未经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地基上, 选址不当也是上述地区频繁遭受突发性泥石流灾害和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的重要原因。

2.5 灾害前兆不明显, 防灾救灾难度大

由于灾害点多面广, 分别分散, 成因复杂, 防灾救灾难度显著增大。

3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应对措施

3.1 加强突发性地质灾害管理工作

甘肃省近年来发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中50%以上与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直接相关[4]。在长期的防灾救灾实践中, 甘肃省已经形成了一套包括项目建设与规划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与巡查、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编制与实施、突发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重特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等在内的系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管理体系, 有效的避免和减少了突发性地质灾害及其损失。然而受各种因素制约, 对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位开挖山坡建房或在山区沟谷中的开挖、堆载的管理中仍然留有死角。部分市县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仍未完成。加强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管理工作, 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工程活动加剧和诱发的地质灾害。

3.2 加强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工作

近年来, 甘肃省在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不懈的努力, 王恭先[5]、周自强[6]等先后在甘肃永靖县黄茨滑坡 (黄土滑坡) 和兰州西固区达川乡文昌阁滑坡 (黄土-基岩) 滑坡的预报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避免了上述两个大型和巨型滑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实证明, 通过加强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预报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3.3 深入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可以很好地遏制开发建设中不合理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目前甘肃省在重大建设项目和矿山开发中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成效明显。应进一步加大在山区农村建房、村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安全选址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制定合理的开发建设方案。

3.4 加大突发性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力度

甘肃省经济落后, 目前地质灾害治理的主要难度在于大中型地质灾害治理投入大、工期长。针对部分小规模的地质灾害的预防提出了挑战的同时也给通过简易的工程措施如削坡刷方、排导、裂缝夯填等投资小见效快的工程措施对部分危险性大、规模小的灾害点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消除可能引发大规模灾害隐患提供了可能。

摘要:甘肃省近年来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呈现出灾害种类繁多、单灾规模大、破坏大、空间分布上点多面广、灾害成因复杂、防灾救灾难度大等特点, 不合理人为活动的诱发作用日益突出, 选址不当则是成灾的重要因素。除滑坡、崩塌、泥石流外, 地裂缝等灾种发展迅速。通过对甘肃省近年来突发性地质灾害特征的研究及应急救灾管理经验的总结, 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应急救灾及防灾工作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甘肃省,突发性地质灾害,特征,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罗炳文.甘肃省地质灾害及其防治[J].甘肃科学学报, 2003, 15 (专辑) :1-4.

[2]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甘科地 (2003) 08号文.兰州市城关区杨家沟山体坍塌应急考察报告[R].兰州:甘肃省科学院, 2003.

[3]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兰州市什川镇泥湾崩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R].兰州: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2007.

[4]王志荣, 周自强, 白晓华.小城镇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问题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 2004, 17 (3) :123-125.

[5]王恭先.甘肃永靖县黄茨滑坡的滑动机理和临滑预报[J].灾害学, 1997, 12 (3) :23-27.

篇4:突发自然灾害及其应对

【关键词】课堂教学 突发事件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62-02

课堂,是师生进行日常交流与互动的场所。尽管每一名教师在备课时都对自己的课堂做了充分的准备和精心的设计,但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除完成教学任务外,不可避免地需要应对一些课堂上的突发状况。本文通过对比两位教师对同一突发事件不同的处理方法及效果,浅谈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及其应对策略。

一、一则教师应对突发事件的案例及其评析

案例:在一次英语课上,老师要求学生拿出练习本或草稿纸进行单词听写。班上个别学生故意捣乱说学校没发练习本,没法儿进行听写。这显然是学生的恶作剧,练习本和草稿纸明明就在边儿上。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诸如此类的突发事件呢?

A老师的处理方式如下:

生气地吼道:作业本就在边儿上,都给我拿出来。听写完继续上课,没听写完就不上课了。这是一种命令恐吓的方式,学生当然会乖乖束手就擒,拿出练习本进行听写,老师也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只是,学生肯定是极不情愿的,老师和学生间也会因此产生隔阂,从而也导致接下来的课堂学习热情不高。

B老师的处理方式如下:

微微一笑,和蔼地说:是吗,没关系!请没有练习本或者没有草稿本的同学举手,我来替他解决问题。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就全部集中在老师的身上。“真的吗,老师的葫芦里到底卖什么药?”几个胆子较大的同学高高地举起他们的手,也有一部分学生跟风也举起了手。这时,老师:请没有本子的同学到黑板上来,在黑板上完成听写。这时,故意捣乱的几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根本听写不出几个单词来,自己给自己挖了坑,嚣张焰火就全部被浇灭了,纷纷找出练习本,没有本子的学生也从旁边借来,非常积极主动地要求开始马上听写单词,一刻都不愿意等。其他同学也跟着一起起哄要求开始听写单词。一下子,全体学生的情绪被带动起来,非常专心认真地听写单词。课堂气氛也因此变得非常融洽,接下来的英语课可想而知也变得非常积极活跃。

以上两位老师面对同一突发事件,应对方法是截然不同的。相同的是,这两位老师都完成了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是,到底哪位老师在这节课上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呢?

A老师的处理方法,也是我们大部分老师会使用的方法。为了维护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用命令、粗暴的方式强行扭转学生的意愿,目的是使其快速回归到教学中。出发点是好的,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学习着想。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他确实快捷有效地镇住了学生,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这种处理方法却忽视了师生间平等的地位,也忽略了新课改关于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要求。如此一来,容易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同时,这种方式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这门课程和这位老师的兴致与热情就会越来越低,对于长期的教学十分不利。与A老师相比,B老师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显然更胜一筹。他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年龄的特征,巧妙地运用学生的心理变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顺利解决这个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没有批评,却让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犯的错误,这样的解决办法不但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反而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使学生不得不佩服老师的机智,使课堂氛围轻松活跃,还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处理方式对于B老师本人和本科目以后长远的教学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从以上的案例看来,教师对于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对课堂教学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因此,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机智巧妙地应对和处理课堂突发事件。

二、课堂突发事件类型

(一)教学设备设施问题。很多时候,教学设备设施出现故障是一个令教师始料未及的问题,比如:教学楼突然停电、多媒体故障、音响损坏、课件版本不同无法打开等。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上课教师只准备一份教学方案,那么课堂教学的进度将随着设备的无法使用而中止。课堂氛围也会因此变得尴尬冷场,教师即便想继续教学,也是照本宣科,泛泛而谈,不知所云。学生对教师的好感会因此大打折扣。

(二)学生干扰课堂教学。无论是怎样的班级,普通班也好,尖子班也罢,在课堂上,总会有个别学生喜欢通过自己的言行搞恶作剧,企图引起他人的注意,或故意刁难上课老师,引发大部分学生起哄,转移大家注意力。如果此时老师恼羞成怒,就正好中了这些调皮生的圈套,学生心中更是得意洋洋,充满成就感和胜利感,因为这正是他们想要的结果。此类学生也会因此会继续干扰课堂教学。另外,如果这时上课老师强行要求学生马上转换模式进入学习状态,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三)教师自身失误。课堂教学中,教师因为自身的一些主观因素,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小失误。比如:拿错上课课件、忘带评讲练习,课堂上口误,问题解析错误,实验操作失误等。这类小失误几乎每名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都碰到过。处理得当可以不露蛛丝马迹,课堂顺利进行。但一旦处理不当,极有可能会导致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学生质疑老师能力,严重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四)领导同事突然到访听课。领导同事突然到访听课也可以说是最棘手的突发事件。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领导或同事突然到访听课,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这是一件较为尴尬的事情。笔者也曾遇到此类情况,上课的前一秒还没有接到听课通知,当前脚一迈进教室,就看到上级重要领导和同事已拿着听课本正襟危坐在教室后面,表情十分认真严肃。笔者一个踉跄,顿时慌乱无比。再次抬头放眼望去,还有一件更糟糕的事情是,平常活跃自嗨无比的学生此时此刻比老师还紧张,个个都僵硬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动不敢动。空气中弥漫的气息差点让人透不过气来。此时是一个僵局,所有到访者都期待着上课老师的精彩展示,而老师和学生却因为这猝不及防的安排没能处在最佳状态。这时,能够掌控全局调动气氛的最佳人选归根到底还是上课的教师本人。

三、应对策略

对于以上这些突发状况,可从以下方面采取应对策略。

(一)准备多个教案。应对这些突发状况,对于教师的备课要求就相应提高,教师应做到备课充分到位。每一节课尽可能做几手准备,多准备几个不同的方案。A方案、B方案、C方案……一方面是在教学设备设施等一切正常的情况下使用,一方面是针对教学设备设施不正常等各种突发小状况时使用。课前准备得越充分,教师成功应对突发事件的几率就越大,尴尬冷场的几率也相应大大减小。

(二)机智应变,鼓励为主。面对学生的突发状况,应该沉着冷静、机智应变,先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稳定学生情绪,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心理活动的变化决定应对策略,同时适度添加一些幽默色彩,以鼓励的方式巧妙变换角度赞赏和肯定学生,充分利用当时的情景激发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不但能顺利应对和解决问题,而且能增进师生感情,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三)沉着冷静,调节氛围。应对领导同事突然到访听课这类问题,教师需要做到的是先稳住自己,消除各种紧张不安情绪的影响,沉着冷静,以平常的心态与学生交流互动,最好选择使用自己所准备的所有方案中最简单、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案。简单的方案对于教师本身而言,更易于在紧张的情绪下操作。对于学生而言,容易理解的方案更容易缓解紧张情绪,慢慢调动整个课堂氛围。学生只有从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出发,才能放松下来,慢慢跟上老师上课的思路。老师的沉着冷静也会增加学生的信心,学生会因此表现得比以往更积极、更出色,本节课也可能因此变得很出彩。

(四)善于反思。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除充分备课和需要超强的应变能力外,教师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积累、不断反思。应从每一次突发事件中总结原因,分析思路,思考最佳解决办法,从而不断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总而言之,课堂上突发事件是每一名教师不可避免需要面对的问题,无论是教学新秀还是经验丰富的教学专家,无人幸免。因此,应正视这些课堂突发事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还应当善于利用教学中所遇到的每个突发事件,将其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契机,充分展现教师的魅力,当一位机智的教育者。

【参考文献】

[1]孔建华.浅谈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策略[J].科教文汇,2012(11)

[2]刘占国.教师如何处理课堂突发事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17)

[3]朱晓萍.浅谈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及应对策略[J].时代教育,2009(169)

篇5:突发地震、气象灾害预警应对制度

应对制度

为了有效防范突发地震、气象灾害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损失,切实保障师生生命及学校财产的安全,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确保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省、市、县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把保障师生生命安全放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首位,把握气象灾害预防的突出环节,密切监视灾害性天气,认真做好各项防范工作。

2、落实责任、加强监督。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开展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处置工作,各班班主任负全责。学校对各班应急处置工作给予积极支持和指导,并开展督查。

3、快速反应,果断处置。一旦发生险情,应迅速响应,及时启动本校应急预案,并在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力量全力抢险救灾。

二、应急救援指挥组织及职责

(一)领导小组。学校设立防御气象灾害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为防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组织学校各班的防汛防雷及灾害性天气险情处置工作。

1、日常工作职责

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防御气象灾害应急方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准备必要工具和材料,密切注意气象部门的灾害性天气通告。

② 加强对师生防灾知识的宣传,通过短信、校刊、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把防灾基本知识宣传到每位师生,特别提醒师生在上下学途中注意安全,提高广大师生防范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③ 加强检查和做好防范工作,经常保持校园道路、排水设施畅通,对校园内容易受淹的地方,做到逐点检查,确保排水沟疏通,对学校的基建和加固工地、校舍墙体、屋面、门窗、电气、室外天线、旗杆,以及围墙、厕所、等定期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整改,对出现的险情及时上报。

④ 加强学校的图书、电教、仪器设备的防护工作,对图书室、农远接受室、实验室等进行严格管理,特别注意化学药品的安全存放,切实做好防水防潮工作。

2、应急救援职责

在上级防灾指挥机构和当地政府的领导下,规范、有序、快速、有效地组织本校的防灾和抢险救灾工作。

地震发生后,学校应迅速采取措施,开展如下几方面工作:

(1).迅速启动地震应急预案

学校如事先接到地震部门的预报,或遇突发性地震,应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

(2).迅速组织开展自救

①通过各种手段迅速发出地震警报。

②组织教师带领所在班级,在第一时间迅速、有序撤离到安全地带。

③ 如来不及撤离,教师应组织学生迅速躲避在安全位置(如课桌下面),等待地震间隙时迅速带领学生撤离到安全地带。

④ 有序组织有救援能力的教职工开展救援工作。

3.做好安抚工作,稳定人心做好撤离到安全地带师生的安抚工作,稳定他们的情绪,同时发出救援信号,等待救援。

篇6:突发自然灾害及其应对

总结评估报告

根据《莆田市涵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10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通知》(涵政办明电[2011]1号)要求,现就我区自然灾害组2010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如下:

一、2009、2010年汛情、灾情对比

(一)2009年汛情、旱情、灾情

2009年6月3日至8月11日,我区先后遭受了“6.3”暴雨、第3号热带风暴“莲花”、第8号台风“莫拉克”和“8.11”暴雨的袭击或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汛情;2月初和10月初开始,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春旱和秋旱,出现连续53天(9月20日至11月11月11日)无有效降雨的中旱天气,发生较为严重的旱情,其主要特点:

1、全年降水总量偏少,发生中度旱情。2009年汛期我区降水总量偏少。据统计,今年全区平均降水量为1228.3毫米,较多年同期平均减少二成多。降水分布也不均匀,特别是部分山区乡镇降雨量明显减少,倒致全区中小型水库蓄水量普遍不足,山区大部分小山塘干涸、机电井出水严重不足。造成春、秋季大部分乡镇发生中旱,主要原因:首先出现了连续53天(9月20日至11月11月11日)无有效降雨的中旱天气,加上今年主汛期影响的台风也不是很多,台风带来的降水也偏少,造成五到九月份的降水量偏少的较多。

2、台风影响次数少,但“莫拉克”台风带来的降雨集中、强度大。虽然我区2009年汛期降水总量偏少,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但8月7日8时起,我区受莫拉克”台风外围云系影响,全区普降暴雨到大暴雨,过程降雨量为:金芝280 mm,大洋265mm,新县246mm,外度电站169mm,庄边165 mm,后溪139mm,东方红水库149mm,木兰130mm,过程降雨量金芝为全市最大。降雨造成部分地区道路、小区短时积水。

3、灾害损失严重。

受二个台风两场暴雨袭击或影响,全区12个乡镇(街道、管委会)受灾,受灾人口达6.63万人,转移人员6787人,倒塌房屋36户57间,面积664平方米,受损房屋234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54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812万亩,减产粮食0.2718万吨,水产养殖受灾面积1.185万亩,损失0.363万吨,死亡牲畜1650头;公路路基毁坏13处,长1.615公里;公路中断2条次;工矿企业停产16个,损坏输电线路3处850米,损坏通讯线路0.168千米;损坏堤防13处,长2150米,损坏护岸23处,损坏水闸5座,损坏山塘3座,冲毁拦水坝8座,损坏灌溉设施42处,直接经济损失0.3582亿元。

(二)2010年汛情、灾情

在汛期期间,我区先后遭受了 “6〃13”暴雨洪水、第6号强热带风暴“狮子山”、第7号强台风“圆规”、第8号热带风暴“南川”、第10号台风“莫兰蒂”、第11号超强台风“凡亚比”和第13号超强台风“鲶鱼”的袭击或影响,出现了较为严峻的汛情,其主要特点:

1、台风影响时间怪异、密集程度高、组合形式劣。“6〃13”暴雨洪水过后,7、8月没有热带气旋影响我区,这是历史罕见的,第6号强热带风暴“狮子山”、第7号强台风“圆规”、第8号热带风暴“南川”、第11号超强台风“凡亚比”和第13号超强台风“鲶鱼”都集中在9、10月影响我区,第13号台风在10月23日登陆福建漳浦,这是建国以来登陆我省最晚的台风,也是登陆我省强度最强的秋季台风。今年从9月1日到9月20日有6个台风相继生成,其中4个影响我区。“凡亚比”台风登陆时,形成强风、暴雨、天文大潮“三碰头”的不利组合形式。

2、降雨较集中、强度大。2010年全区平均降雨量1768.31mm,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多近二成。其中6~10月降水量达1038.7mm。其中受“6.13”暴雨洪水影响,我区过程雨量在171~404mm,尤以大洋404mm为最大;受第13号超强台风“鲶鱼”影响,10月23日08时~10月24日08时,我区普降暴雨到大暴雨,日最大降雨量为新县达183mm。

3、溢洪水库多。受“6.13”暴雨袭击,据统计6月25日早上,全区33座小

(二)型以上水库有26座水库溢洪。

4、灾情。受暴雨、台风影响2010年全区14个乡镇14.9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6700万元。全区农作物受灾面积2.171千公顷,其中成灾0.9537千公顷,减收粮食0.4168万吨,水产养殖损失0.2271万吨,农林牧渔直接经济损失3350万元,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275万元,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980万元。

二、应对工作总结评估

(一)组织领导方面。初步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防灾减灾建设体系。确立了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模式,设立了2个区专项应急指挥部,成立了区防灾减灾应急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14个乡镇全部成立了乡镇防灾减灾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

(二)预案建设方面。5个专项应急预案、6个应急预案,共 11 个。目前已初步形成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乡镇、村和重点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等在内的应急预案体系。同时,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也根据总体预案要求,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订完善相应预案。目前,全县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并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在国土、水库管理单位等重点部门和行业开展了应急预案演练。

(三)防灾减灾应急队伍。全区共组建防汛抗旱抢险队伍15支,计2860人。

(四)物资保障。防汛抗旱系统防汛物资储备情况:

1、一线防汛物资储备有编织袋5.6万条,桩木296立方,砂石料2650立方,防汛抢险舟5只,救生衣132件、帐篷26顶、棉被424床、鞋1250双、大衣60件等各类防汛物资,集中专库管理,以备抢险急需;

2、二线防汛物资储备有纺织袋11.56万条,救生衣75件、桩木196立方、块石965立方、砂石料420立方。以上物资存放在区、镇两级。

(五)监测预警方面。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区的防灾减灾应急指挥技术通信系统。整合本区现有的信息通信等资源,初步建立以无线通信、有线通信、图像监控、计算机网络应用和综合保障 4 5大技术系统为依托的区级防灾减灾指挥平台,初步实现无线通信指挥、有线指挥调度、社会公共区域监控和各类信息资源共享等功能。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情况:雨量监测站14点,卫星云图接收系统1套,山洪灾害监测点为国土资源局负责,重点水利水电工程5处设有专门管理单位(东方红水库管理处、秋芦溪管理处、南北洋海堤管理处)。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情况:电视电话会议系统1套。

(六)恢复重建、调查处理方面。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灾后生产自救工作,台风暴雨过后,强调各级各部门立即行动,做好灾后恢复工作。各乡镇迅速组织力量检查倒塌、受淹的房屋,设臵必要的警示标志,确定受淹房屋没有危险后才能回迁,坚决制止已转移的人员擅自返回存在危险的受淹房屋,避免灾后重灾。对房屋倒塌没新房住的群众,乡镇及时就近安排,确保群众有房住。镇村干部包村包户,在灾后对受淹房屋逐一排查,会同卫生部门做好灾后卫生大清理及消毒,防止灾后疾病蔓延。国土部门积极组织有关乡镇对易发生山体滑坡的地带进行检查,并在危险地点设立警戒标志,防止人员进入危险区域,确保人员安全。各乡镇防汛重点地段防汛责任人对所有水库、山塘、海堤、水闸、渠道等水利工程进行拉网式安全大检查,继续密切监视水库运行,尽快把水位降至汛限水位以下,并及时转移水库下游受威胁的群众,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民政部门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迅速开展灾后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农业部门 5 及时发动群众对受灾的农作物,抓紧做好受淹作物的清苗、排水及改种工作,切实做好群众灾后生产自救。

(七)科普宣教方面。通过多种形式加大防汛应对工作宣传力度,大力开展防汛宣传教育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进家庭,效果明显。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区的防洪、抗台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由于水毁工程多,各级财政困难,修复难度大。

(二)各乡镇防汛物资储备不足。

(三)防汛、水务部门人员缺少,特别是技术人员缺少。

(四)水利、渔业、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五)危房面广量多。

(六)预测预报水平不够高。

(七)我区防汛办工作人员少,防汛值班工作强度大、周期长、压力大,请求上级在防办能力建设上给予支持,同时明确防汛值班补助标准,提高值班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工作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防汛抗旱工作的文件会议精

神,以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继续完善好防汛抗旱工作预案,落实好防汛责任制。

2、实行目标责任制的管理方式,把工作重心下移到村级,实行群防群治。

3、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加大对防汛物资的筹备,完善各种防汛设施。

4、加强对防汛抢险队伍的训练,努力提高他们的整体 素质,使防汛队伍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

5、防汛抗旱工作做到早安排、早落实,工作到位、责任到人。

五、典型案例分析

全区14个乡镇14.9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6700万元。全区农作物受灾面积2.171千公顷,其中成灾0.9537千公顷,减收粮食0.4168万吨,水产养殖损失0.2271万吨,农林牧渔直接经济损失3350万元,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275万元,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980万元。

上一篇:描写下雨了作文500字下一篇:人教版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上册 作业本 第26课 开国大典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