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7-16

当前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8篇)

篇1:当前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 时间:

2008-04-24 09:20

于江 刘健 烟台市民政局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农村低保”)是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的救济制度的改革与深化,是国家为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难而建立的一项制度。自1996年以来,烟台市坚持整体规划、精心实施、多途并举、相互配套、规范管理的原则,不断加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步伐,农村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截止到2007年底,全市共有农村低保对象76499人,县均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1138元(最高的为1400元),月人均补助水平46元。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各级民政部门按照摸清底数,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加强管理,逐步实现应保尽保的工作思路,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农村低保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基层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一些问题。现就当前基层农村低保工作存在问题及下步对策建议,作一简要阐述。

存在问题

一是保障对象的界定不规范。目前,确定农村低保对象的标准和范围仍然达不到规范化和透明化。谁应作为低保对象,谁不应作为低保对象?目前各级民政部门普遍采用的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办法来计算,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政府确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和人员应列入保障对象,且重点是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人员,因伤致贫人员,因病致贫人员,因灾及其他原因致贫人员。但实际上,这种“农民人均纯收入”办法的计算由于程序复杂、项目繁多、计算繁琐而难以落实在具体实施中,从而很难把好低保对象入口关。和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收人有其自身特点,使得在收入界定上存在一定困难:第一,收入难以货币化。由于农村居民收入中粮食等实物收入占相当比重,在价值转化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第二,收入的不稳定性。除农作物收成的季节性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等因素外,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也增大了收入的不稳定性。第三,相关农村社保制度未完全普及。特别是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未完全普及,那些丧失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口其生活、就医、子女求学等方面的困难加大。在审查、审核低保对象时,个别地方还存在人户分离,把年老父母与子女分开,单独由父母申请农村低保,而把法律规定由子女承担的赡养义务推向政府。此外,有的基层工作人员还因人情关系的原因,没有按照低保标准认真核定核实,草率估算,随意填报,将不属于低保对象的人确定为低保对象,使一些人钻空子、占便宜;有的基层工作人员觉得困难人数多,工作难做,得罪人还不得安宁,所以宁愿少报也不多得罪人。在县一级上,可能有的县市区为了多争取上级拨款而多报困难人数,也可能有的县市区为了减轻本级财政的负担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拒之门外。

二是保障标准的确定仍偏低。目前,烟台市农村低保标准是根据农村居民的平均实际收入和消费水平,市场综合物价指数,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收入状况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来确定。测算的依据是按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进行。由于全市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全市平均保障标准(1138元/人.年)目前看来还是不算太高,而各县市区情况不同也造成了农村低保标准和范围存在较大差别。例如,莱山区和开发区的农村低保标准已达到1400元,低保人员人均月补差分别达到58元和70元;而栖霞市的农村低保只有900元,低保人员人均月补差也仅有33元。由于部分县市区农村低保标准相对偏低,因此实施范围相对较窄,覆盖面不大。目前全市已纳入农村低保的贫困农民共有76499人,不足全市农村居民总数的3%。农村低保标准偏低,远不能满足农村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困难,达不到保障基本生活的效果,而每个月三十几元的补差标准相对于当前的物价水平来说,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三是保障资金的落实不到位。低保资金能否很好落实,直接影响到农村低保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低保预算资金落实不及时,是导致低保金发放难的直接原因。据调研得知,县级农村低保资金的来源渠道主要包括上级下拨的低保资金(即省、市两级低保补助资金)和县级安排的低保预算资金(目前烟台市大部分县市区已取消了乡镇一级负担农村低保资金)两大部分。2007年,山东省财政安排的643万元和烟台市财政安排的289万元农村低保补助资金已落实。实际上,这两部分补助资金12月份才由省、市两级财政拨给各县市区,但是2007年全市县一级财政预算计划安排农村低保专项资金2332万元,至三季度末落实不到1500万元,缺口仍然很大,导致了有的县市区由于资金不到位,没有按计划落实,特别是新增人员的农村低保金迟迟未能发放,一直拖到年底,等省、市两级低保补助资金到位后,才陆续进行发放。另一方面,低保资金短缺和落实不及时也影响了全面实现农村低保应保尽保的目标。2007年烟台市纳入农村低保范围的人数为7.6万人,如果加上因为患大病和遭受自然灾害而生活窘迫的农民,还不止这个数字。

四是配套措施的落实不完善。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全面建设农村低保制度的配套措施仍不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在与农村其他社会保障制度衔接上缺乏协调性。最低生活保障主要是解决低保对象的最低生活需求,保障其生存,但仅靠有限的低保金是难于解决低保对象大病治疗、子女教育以及其他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造成的生活困难。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关的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生产、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以提高农村低保工作的整体水平,确保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如果这些配套措施不落实,农村低保制度建设将成“镜之花,水中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是空谈。唯有配套好各项优惠政策,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困难群众摆脱贫困。

五是基层工作力量较为薄弱。基层低保工作人员的严重不足,已影响了工作的开展。目前,烟台市纳入农村低保的困难群众已有7万多人,到今年将有可能增加到8万人享受农村低保,涉及的低保金有4000多万元。这就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具体负责农村低保工作操作和运行外,还需要设立专门的低保工作机构和配备低保工作人员。但目前全市只有部分县市区设立了专门低保科或低保中心,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编制。可以想象,一个县市区少则上千名多则上万名低保对象,仅家庭收入核查都应接不暇,更不用说实行动态管理,因此工作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为了完成工作,只有采取应付的方式,造成了农村低保工作不到位。而到乡镇(街道)一级仅设民政助理1-2人负责,而且是兼职。乡镇(街道)民政办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是根据传统的民政业务种类和工作量来安排的。近年来,就新增加了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大病救助以及其他配套社会救助等主要民政工作。政策性强、对象多、覆盖范围广的社会救助全面实施以后,乡、村两级的民政社会救助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空前加大,并呈继续加大之势,原有力量显然不能适应现有工作需要,严重制约了农村低保工作的进一步规范管理和长远发展。可见,给农村低保工作配备机构和专职人员已是刻不容缓。

对策建议

(一)科学测算收入、准确界定低保对象。农村低保制度是保证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而科学准确地测算低保申请人的家庭收入是确定保障对象及补助标准的主要依据,家庭收入的类别应为种植、养殖、加工、劳务等纯收入和接受或应该接受的扶(抚、赡)养费等。由于农村家庭经营收入类别繁杂,价格按地域高低不一,因此在家庭收入的具体计算上,应本着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制定一个科学的量化标准(比如农作物的地域亩产量、扶养费支出比例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类进行匡算,但必须计算纯收入。如种植、养殖、加工等收入的计算,应以总收入减去种养加过程的投入费用,才能计算出实际收入。

(二)适时提高保障标准。农村低保标准应依据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包括吃、穿、住、医、教等)必需品的实际需求及各级政府财政实际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并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及物价指数的变化不断调整,由当地政府予以公布。保障标准既不宜过低也不宜过高,确定过低保障不了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确定过高政府财力又难以承受,也易助长人的隋性,助长不劳而获的思想。所以,农村低保标准要实行科学化管理,不断缩小保障水平和农村贫困群众的实际生活需求之间的差距,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别。依据国际贫困线法(贫困线标准应为人均纯收入的1/3)和恩格尔系数法(贫困线标准应为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的1/2),结合物价指数变化,并考虑到各级财政的承受能力,建议到十一五末,农村低保标准应不低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

(三)切实落实农村低保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政府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是为公众谋福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各级财政均应适时农村低保工作的投入,不断增加低保资金预算和工作经费投入,增长幅度应与经济发展增幅同步,并可以考虑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数额资金作为低保资金或工作经费。另外,为使低保资金能尽快地落实到低保对象手中,建议上级下拨到县级的低保补助资金的拨付时间由每年年中或年底调整到每年年初,到下一年年初再根据上年实际发生额进行冲抵。农村低保资金在发放方式上应实行社会化发放,由县级财政部门根据同级民政部门提出的发放名单和金额,以财政涉农资金“一本通”的方式直接发放到户。

(四)认真落实与农村低保相关的各项配套政策。农村低保制度是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中基础性的兜底制度,与农村其它专项救助制度相比,在救助对象和保障功能方面有明显的区别,既不能相互替代,又需要衔接配套。只有以农村低保制度为基础,把各项救助制度有机结合,才能形成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救助体系,构建保障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各级政府在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对农村困难群众的长效帮扶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对低保对象在医疗、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方面制定有关优惠政策或帮扶措施,提供及时、必要的救助。

(五)尽快设立低保工作机构并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随着去年下半年以来农村低保扩面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各地农村低保人数都有大幅度增加,具体工作极其繁重,因此市、县、乡、村各级有必要配备相应机构和工作人员。由于大量的具体工作在乡镇(街道)一级中进行,因此要特别注重在乡镇(街道)设立低保工作站并配备相应专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低保工作。村(居)委会可从村(居)干部中派出专门工作人员负责相应的低保工作。对于编制落实困难或暂时无法落实的,可由民政部门内部调剂解决,以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2:当前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策建议

万朝镇镇长谭小华

城乡低保运行几年来,它不仅让千家万户困难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而且对于保障困难群众最低生活、维护地方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因低保而引起的信访案件也逐渐增多,这给农村基层工作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当前城乡低保工作中究竟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结合我镇当前正在开展的城乡低保落实工作我们就此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当前农村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群众思想观念滞后。一是根植在群众心中的“平均主义”思想严重。一部分群众把低保政策与种粮直补、退耕还林补助、医疗补助等政策视为等同,认为低保资金反正是国家的钱,人人都可享受;二是“以吃低保为荣”现象普遍。社会上对享受低保的人有一种概括,就是享受低保的人要么是有钱有势的人,要么是生活困难“无用”的人,部分人为了显示自己有“实力”,不惜动用各种关系争低保;三是“懒汉思想”严重。有的懒汉领到低保后生活有了保障,就不愿辛勤劳动获得收入,低保变成养懒汉。

2、低保对象界定难。据调查,当前在农村真正吃不起饭的特困家庭并不多,多数家庭是有饭吃、缺钱用。如果严格按照低保政策和所有条款去综合界定,真正符合享受低保条件的对象肯定不多。可是在实际操作中,群众反映的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让我们很难对低保对象进行界定和确定。如:残疾人问题、老年人多病问题、公益事业占用农户土地不能进行补偿问题、子女不尽赡养义务问题等等,如果我们把以上问题都纳入低保进行解决,以目前国家的财力应该还是比较困难的。

3、来自社会各界干预严重。一是部门干预。有些行政部门为了自己部门“清静”,只要群众上访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把低保当作一种“万金油”到处用,对乡镇落实低保工作进行行政干预;二是个人干预。有个别素质较低的领导,为了让自己的亲属吃到低保,不惜动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和降低自己的人格,到处打招呼与民争利,这给我们乡镇在落实低保工作中设置了障碍和出了一道“难题”。

4、低保动态管理困难。“进低保易,出低保难”的现象较普遍,有的村民认为享受低保就象工作人员领工资一样是终身的,经济条件好转后也不愿让出低保指标,一旦被取消就到处反映上访。

二、改进低保工作的对策建议

1、针对“群众思想观念滞后”问题,我们要通过加大

宣传,让广大群众真正了解国家低保政策的意义和作用,教育广大群众要靠自身的辛勤劳动摆脱贫困

2、针对“低保对象难界定”问题,各相关单位要在做好政策宣传的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低保“准入机制”和“否决机制”。如我镇在确定享受低保政策过程中制定的“三必须、三不准”和“一票准入”办法在实际操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3、针对“社会各界干预”问题,这要求各级部门和各级领导少一点行政干预,少批一点条子,少打一些招呼,多给落实低保政策部门一些支持,尽量让城乡低保申报程序是从下到上而不是从上到下。

4、针对“动态管理困难”问题,建议各单位建立贫困群众信息档案,定期或不定期对辖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情况进行调查,按照“应保尽保”和“一票否决”等工作机制,对享受低保对象进行及时修正。

篇3:浅谈农村低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低保,问题,建议

我国人口众多, 至今仍有约8亿人生活在农村地区。农村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简称农村低保, 是我国党和政府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面对如此多的农村人口, 要把农村低保这项惠及民生的好事办好、办实确实不易。2007年7月, 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同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 我国未来要实现人人都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要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然而, 现实的制度安排却与农村社会实际发生了冲突, 离党和国家以及制度设计的预期还存有较大的距离, 人民群众还不满意。今年3月, “两会”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十一届全国政协四次会议) 召开, 会上民生问题被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而备受关注。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过去的工作使我们深刻认识到, 要以人为本, 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要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集合点。“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包涵着保障和改善民生;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增长同步;提高扶贫标准, 减少贫困人口;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中要加快建立收人分配监测系统, 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完善农村低保制度, 已成为当今急需要解决的一个命题。

1 文献研究历史与现状

我国学术界对农村低保制度的研究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进的, 它以2007年7月为标准时段分水岭, 它之前为前期研究时段, 它之后为后期研究阶段, 前期研究时段, 主要是围绕着对在我国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必要性或重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学术探讨;后期研究时段, 主要是围绕着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在实践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对策进行学术讨论。

笔者以“农村低保”为关键词进行搜索, 共有相关文章600余篇, 发现最早的研究始于1996年, 至今经历了发音 (1996~1998年, 文章较少) 、停顿 (1999~2001年, 几乎看不到相关文章) 、复音 (2002~2005年, 文章显出并逐年增加, 但总量不多) 、热议 (2006~2012, 文章猛增, 数量可观) 四个阶段。这些文章为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们开辟了研究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先河, 并为后来者的研究铺就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1 关于农村低保前期的研究内容

前期的研究主要就农村低保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如:肖四如 (2005) 指出针对我国农村长期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 建议借鉴城市“低保”运作的成功经验, 低水平起步, 并逐渐视情况增长, 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使贫困救助常态化、规范化, 彻底解决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并且指出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已势在必行, 这既是经济问题, 又是政治问题。刘玉森等 (2006) 在指出领导重视是建立和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关键, 发展县域经济是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根本保证, 我国农村特困人口应列为农村低保对象, 农村应与城市享受同等的社会救助政策, 建立国家《社会救助法》 (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 势在必行。有的学者也就农村低保实施的障碍性因素进行了分析, 如:林建鸿 (2005) 指出认识不到位, 长期城乡分治;低保立法滞后, 管理不够规范;基层组织力量薄弱;相关配套措施跟不上等障碍因素。

1.2 关于农村低保后期的研究内容

在我国, 农村低保制度的研究自2006年起开始得到重视, 之前表现为零星或稍有涉及。研究农村低保制度实践方面, 张时飞、唐钧 (2007) 通过对辽宁、河北两省4个县区的调研, 分析了两省农村低保制度发展历程、具体做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并解读农村低保政策, 最后提出农村低保的制度安排、财政支持、组织保证等建议。李昌龙等 (2007) 对安徽省金寨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情况进行重点探讨, 分析了农村低保具体做法与成效、存在的困难, 提出重视必要前提、规范操作、整合资源、系统规划等稳妥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见解。刘国根等 (2007) 以神农架林区为例, 探析贫困山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做法、问题与对策。孙静, 李鹏飞 (2010) 以河南省各村为例, 指出当前农村低保不仅城乡差距大, 地区差异也大。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低保的政策补贴力度。李春根 (2010) 以我国中部地区江西省农村低保制度运行实践的调研资料为基础, 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农村低保制度还不够完善;农村低保人均补差水平偏低;社会支持和投入相对不足, 农村低保资金来源渠道窄、不稳定;基层农村低保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不到位。所以, 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对策是:健全农村低保制度;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低保的投入;增强县 (市、区) 政府财政实力, 鼓励社会组织或个人支持农村低保制度;充实基层农村低保工作人员;改善农村低保的配套措施。朱磊等 (2011) 通过对湖北竹溪、河北沙河等地的实地调研发现, 各地政府在力促农村低保制度健康发展方面出台了很多有力措施, 如湖北竹溪的“三规范”措施:一规范支出范围, 二规范审核程序, 三规范监督检查。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 学者们对农村低保存在的制度与实施环节上问题及建议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如:邓大松等 (2006) 提出准确确定低保对象、科学确定保障标准、完善资金筹措机制等。曹艳春 (2007) 提出的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影响因素与效应分析, 对农村低保制度有借鉴价值。刘琳、王志凌等 (2007) 指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农村贫困监测结果可以看出, 我国农村的低保标准依然很低, 而且一定范围的救助是建立以较低水平救助费率为代价和前提的, 这在保障特困人群的生存和发展方面仅仅是杯水车薪。李春根等 (2009) 分析了农村低保制度实施中的中央、地方政府行为, 并获得了重要的政策结论。廖文旭指出农村低保在实践操作层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工作人员在对家庭经济收入进行核实时存在困难, 对于农民故意隐瞒的隐性收入难以调查, 造成应保对象难以确定。童星, 王增文 (2010) 指出现行农村低保制度划定的结构和标准单一, 没有考虑农村贫困家庭种类的差异性, 没能针对如老人、残疾人、单亲家庭等不同贫困群体特殊的实际需要, 导致制度运行过程中不少实际困难难以解决;高估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 忽视农村贫困群体的物质需求。李琴 (2011) 从社会安全感、对政府工作满意度、社会信任废、社会公平感、社会参与度5个方面, 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得出:农村低保群体基本社会态度比较积极, 同时内部存在差并。影响农村低保群体社会态度的因素主要有:社会需要、阶层地位、整个社会的心态和价值观。湖北省秭归县两河口镇人民政府周玉玲称当前河北农村低保要在规范标准上想办法、在转变观念上出对策、在强化监督上动脑筋、在农民增收上下功夫、在健全机制上做文章。

另外一部分学者就农村低保与其他制度的衔接问题进行了研究, 如:苏娟 (2010) 指出农村低保政策应做好与“新农保”、“新农合”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衔接工作。伏燕在《工作研究》 (建言版) 中谈到农村低保工作的顺利推行和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是分不开的。并且就“人情保”问题提出低保工作应做到透明, 真正实现“阳光低保”。

国外学者的著书立说往往是把农村低保与整体的国民待遇联系在一起的, 是一种城乡浑然一体的低保制度模式学说, 没有分离独立的农村低保制度学说, 这与我国完全不同, 即国民同等待遇水平条件下的全国全民性的整体救助方案或救助制度研究。

以上专家学者关于农村低保制度的研究从理论、实践方面具体探讨了农村低保实施的必要性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对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农村低保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低保制度不够完善

2.1.1 农村低保制定的标准过低, 且缺乏自然增长机制。

在很多农村地区, 农民生活贫困, 且政府高估了土地保障的功能, 过去政府在低保方面对城市和农村贫困群体分别采取“保城市、不保农村”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 现在对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又分别采取城市高标准、农村低标准两种完全不同的制度安排, 其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居民有土地作为基本生活保障。但土地的生活保障功能往往被过高估计, 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市场、社会、劳动者自身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大, 加之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耕地面积十分有限, 土地的保障功能并不强。由于高估了土地的保障功能, 农村低保制度得到的财政支持力度偏小, 保障标准和保障水平因而也偏低, 有相当部分收入略高于低保标准的贫困农户未能纳入保障范围。这就影响了农村低保制度的功能发挥。

2.1.2 农村低保对象界定上有困难。

我国采取的是差额补助办法, 对于低保对象的界定上模糊不清, 且入户调查时对于农民故意隐瞒的隐性收入难以核实, 如私有房产、有价证券和遗产继承等难以核实, 造成该保的未保。同时缺乏规范的退出机制, 有些农民收入提高了, 但是缺乏规范的退出机制, 导致低保金失去了应有的效用。

2.1.3 现行农村低保制度划定的结构和标准单一, 没有考虑农村贫困家庭种类的差异性, 仅按照同一救助标准运行。

农村低保制度的设计没能针对如老人、残疾人、单亲家庭等不同贫困群体特殊的实际需要, 无视他们有别于农村一般贫困群体的个性, 导致制度运行过程中不少实际困难难以解决。由于救助对象的需求满足度非常有限, 救助对象陷入低水平生活的恶性循环而难以自拔, 更遑论脱贫致富, 这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农村低保制度的预期目标。

2.1.4 实施范围较窄, 覆盖面较小。

当前的农村低保主要是沿用传统的低保保障标准, 仅对生活水平低于贫困线以下的农民提供保障, 但是缺乏应急预案, 比如突遭天灾, 或者经营的乡镇企业突然倒闭等等;对于有子女上学的农民家庭也应有补助。

2.2 工作人员思想存在偏差

有的低保农村低保工作人员存在工作不认真细致的现象, 如:农村低保政策的宣传不到位, 部分群众根本不了解农村低保政策:应保人员排查工作不细, 不能做到应保尽保;应保人数多年不变, 只对其中的个别人员进行调整:对应保人员收入确认不合理, 人为划段确定;有些农村低保工作存在操作程序不规范的现象.如:未按程序进行张榜公示, 为应付上级检查仅对榜页进行了拍照并留存了照片:个别人员越级办理, 为权利寻租留下了空间;有些农村低保工作人员甚至借用他人之名办理低保手续, 中饱私囊;有些农村低保工作人员出于私心, 采取伪造资料等办法为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办理了低保。如:有些村干部为自已的父母、妻子办理低保手续, 出现了很多“人情保”, “关系保”等不阳光的现象。

2.3 农民自身的问题

2.3.1 农民自身对“低保”认识存在偏差。

农村低保是党和政府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考虑, 通过再分配的途径, 对农村生活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农民给予生活补助的一项救助制度, 有些农民则认为这是政府的施舍, 是有损人格尊严的事, 所以很多农民生活很贫困也不申请低保。

2.3.2 信息不对称。

有些农村应保人员智力、能力等方面欠缺, 不能正确的理解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不能主动去获取这方面的信息;有些应保农民由于经济上的原因, 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 不能从报刊、电视上获取, 更谈不上从网络上面获取资源和信息了。

2.3.3 低保人员的私心, 不愿退出低保。

人的生存条件、生活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生活水平提高了, 就应该主动退出低保范围, 让有需要的人进入保障范围, 然而, 他们却想方设法拒绝退出低保, 给低保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3.4 农民自身的惰性。

有的农民依靠低保, 不愿意工作, 不愿意提高收入, 造成低保资金用来“养懒汉”。

3 对策建议

3.1 从政策供给的角度:应加强完善农村低保政策

3.1.1 首先建立农村低保的动态调整机制, 切实解决好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 适时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 且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采用指数化的补贴标并且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其次要扩大农村低保的覆盖范围, 不仅针对低于保障线的贫困农民, 而且对阶段性困难农民和有子女读书的家庭也应有一定的补助, 同时根据老人、残疾人、单亲家庭等不同贫困群体特殊的实际需要制定不同的保障标准;最后, 应努力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 确实做到公平。

3.1.2 建立一套有效的摸底统计系统, 确实解决低保对象界定含糊不清的局面, 对于农民的收入核实应采用多方核实, 并把村民的意见作为一项考核指标, 因为家里的生活情况如何, 邻居村名是清楚的, 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农民故意隐瞒或者造假骗保的情况。

3.1.3 加大农村低保的立法力度。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部专门全面的针对农村低保的法律规范, 农村低保立法严重滞后于城镇, 造成低保工作依法办事难, 出现了很多骗保的现象。同时缺乏有效地监督机制, 对于违反规定的情形和人员, 及低保对象的确定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

3.1.4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切实完善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减轻农村低保的压力, 通过加强农村养老医疗方面的保障, 缓解养老和看病问题, 对于减轻农村低保压力有一定的作用, 让农民可以安心生产, 努力提高收入。

3.2 从政策实施环节的角度:工作人员应认真做好工作

首先, 农村低保工作人员应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修养, 努力提高专业素质, 对更好的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提供有力的帮助;同时低保工作人员应切实按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加强政策宣传, 拓宽农民了解政策的渠道, 为农民创造条件了解低保, 对于农民的询问要耐心的讲解, 切实帮助农民理解好党和国家的政策。

其次, 工作人员要始终坚持廉洁自律, 不假公济私, 不多报瞒报低保人数, 对应保人员要切实落实保障政策, 对于不应保人员应劝其退保;并且经常上门慰问低保农民, 一方面加强与低保人员的沟通, 发现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反馈给相关领导, 以便及时解决, 另一方面可以对农民实施动态监管, 及时发现不符合低保要求的农民退出低保, 保障困难群体的权益;并且工作人员在确定低保人员后应及时张榜公布, 接受群众的监督, 做到阳光、透明、公正。

最后, 低保工作人员应确实做好政策执行的衔接工作, 加强各部门、各救助政策的协调工作, 做到上正确传达指令, 下做好服务工作, 同时及时把民情民意汇报给上级。

3.3 从政策受体的角度:农民自身摆正心态

农民对于农村低保政策应理解到位, 农村低保是党和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通过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对特殊农民的一项补助政策, 农民贫困有个人的原因, 但社会的变迁, 资源分配不公等也加大了贫富差距, 因此, 社会对于贫困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农民享受低保是农民自身的一项的权利, 无需缴费, 是一种权利义务不对等的救助, 无需抱有愧疚和尊严受损的态度, 要正视低保。同时不断加强自我学习, 提高自身收入, 让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低保。

农民可以去相关部门了解相关最新政策, 通过阅读报刊、观看新闻等媒介了解最新动态, 做到信息对称, 使政策能更加顺畅的实施。

农民应该努力生产, 在创收上下功夫, 从源头上减轻低保负担, 不能抱有吃低保不工作的心态, 出现“养懒汉”的局面, 同时低保户应有自觉意识, 不瞒报个人财产, 自觉遵守低保保障要求, 并且符合条件的农民应积极申请低保。

4 结束语

篇4:当前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低收入群体;政策执行;监督;完善

一、前言

近几年,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方面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仍然有部分群众生产、生活相当困难。如何执行好城乡低保政策,让这些困难群体通过社会低保救济,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和谐,保持社会稳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现实问题。

二、当前城乡低保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

1、低保工作难度不断增加。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差额补贴,因而如何准确核算低保对象的家庭收入成为关键的环节。一些家庭不愿意披露自己的真实收入,申报时隐瞒不报;一些家庭的种、养业的收入亦难以计算,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要准确计算出哪些家庭月人均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就很困难。

2、低保管理机制尚不健全。目前的低保管理制度存在着一定的漏洞,没有建立起促进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就业、再就业的激励机制,相当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人放弃劳动机会,导致“应保尽保”在一定程度上滋生助长了“不劳而获”的懒汉,影响了低保政策的实际效果。同时,低保工作人员力量不足的矛盾也比较突出,低保工作中的动态管理、入户了解、跟踪调查等工作难以做深做细。

3、基层执行力量薄弱。各镇、各社区配备一个民政助理员,除了执行低保工作的审核审批以外,还要全面负责救济救灾、社会福利、优抚对象等一系列事宜,使其没有精力完成日趋繁重的低保政策执行任务。

三、执行低保政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低保信息掌握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部分条款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低保政策实施的需要,不符合与时俱进这个指导原则。如按照低保管理的发展需要,我们必须对低保用户的经济收入及变化进行动态监控管理。但是,原有的低保政策仅要求对低保户每年实行一次审核管理,没有要求进行动态管理,无法做到随时掌握低保户经济条件的变化。加之一些单位不愿意提供真实的收入证明,给低保工作者核定家庭收入带来了一定困难。信息掌握准确的难度影响了对低保对象的正确判断。

(二)管理体制不合理,基层人员素质低、效率不高。随着全社会对民生问题的重视,民政部门所承担的任务也将越来越重,现行基层执行力量根本无法保障低保工作的质量和公开透明度。由于大部分基层民政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现代办公技能。相当一部分基层民政干部不会电脑操作,不能独立完成低保资料输入和信息处理,工作效率低下,很多重要的统计数据不能及时上报,导致无法及时对低保申请对象进行审核调查,低保政策执行效率极其低下。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部分基层管理机构对涉及民政的政策法规不熟悉,导致在执行政策法规时,无法提高执行效率,导致政策落实上有偏差,使一些与困难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群众反映最敏感、反映最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四、改进低保政策执行的建议

(一)优化现行低保政策

1、切实搞好政策规划。想搞好民政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将民政事业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充分认识到做好民政工作特别是低保工作对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实现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能有效堵塞漏洞。基层要将民政低保工作与计划生育、发展经济和税费上缴工作一致对待,提高民政工作地位,在人员安排、经费保障优先考虑,确保低保等民政类政策得到较好落实。

2、规范低保对象界定操作。切实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变化,不断完善低保业务办理流程,进一步规范城乡低保申请对象的界定程序,严格规范低保经费发放程序。考虑到低保申请对象其经济收入的不稳定性给界定的工作的难度,要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基层民政办、村(居)委会三级联动作用,及时掌握低保对象及申请对象的经济收入状况,规范低保对象的进出口渠道,实现动态管理。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相关部门及单位给低保申请对象出具虚假医疗证明、收入证明,影响低保评定及收入界定工作的要追究其责任,确保真正有困难的群众能及时得到有效救助。

(二)多管齐下,严格执行各项政策

1、提高基层干部服务队伍素质。要充分发挥民政主管部门作用,全社会和各个部门、各单位都要顾全大局,担负起应负的责任和义务,协助民政部门做好低保政策执行这项工作,真正把政策落到实处。

2、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办事效率。一是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突出“民政为民”的工作宗旨,教育、培育民政工作者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神,提高为民服务意识,切实做好基层低保工作。二是加大对民政干部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基层民政干部的知识层次和能力水平,使他们具备应有业务素质,能胜任本职工作。三是适应现代民政工作要求,加大对民政干部现代信息等专业技能的培训力度,使广大基层民政干部能熟练掌握现代办公设备使用技能,适应新时期民政工作发展需要。

3、科学合理配置基层管理职能。改变传统单一地按行政建制设立基层民政助理员的方法,,实行专职专人负责,减少兼职,明确其工作地位,确保基层工作能高效快捷、事事落实,保障低保政策在基层能得到有效落实。

(三)切实加大监督管理,维护低保实施对象合法权益

1、完善审批政策,确保公平公正。出台完善低保制度的实施办法及一系列相关政策,应明确各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低保制度建设,负起相应的责任。同时,要严格审批程序,完善档案资料,实行阳光操作,增强透明度。卫生部门要实事求是地出具病志病历和诊断,不得出具虚假证明材料;下岗职工原所在单位要实事求是地出具家庭收入证明,不得出不实证明;对出具虚假证明者,一经查实,要严肃党纪、政纪,予以查处。总之,要通过实际的有效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都能享受低保,防止不符合条件的骗取低保,促进公平公正,维护低保实施对象合法权益,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

2、加强监督管理,规范低保程序。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修改、补充、完善现行的城乡居民低保管理办法,做到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审批程序、统一核算方式和办法。要明白对政策执行活动实行监督的实质就是对政策执行者运用权力的制约,为确保低保政策执行过程的公平公正,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民政局、镇街、社区(村)及从事城乡低保工作人员的相应责任,确保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安全、有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1]丁煌:《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第五章,第319页 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篇5:当前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市民政局 李 菁

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2000年,我市农村低保制度在翠屏区试点,2006年全市10区县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截止今年8月底,全市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3.4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12%。农村低保制度在我市的全面实施,基本解决了当地绝对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拥护,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障人数以目标考核的方法下达不科学不合理。据市扶贫办统计,全市农村低收入人口约24万人,约占全市农业人口的5.6%。今年按上级要求,保障人数在农业人口的3.25%以内,意味着我市还有近10万名贫困人口游离在保障范围之外,他们生活困难,却无法得到救助。同时,由于受财力的限制,省、市、县只能将保障人数限定并以目标任务分解到基层。因此,基层在确定困难对象时,就出现了保障人数平均分配的情况,并衍生出一户不能全保的问题。同在一个层次上的贫困户,有的得到了保障,有的却没有保障,这势必引起上访,形成新的不稳定因素。

(二)地方财力投入不足导致补助水平较低,覆盖面较窄。一是补助水平低覆盖面窄。目前,我市10区县农村低保制度的保障线标准为785元/年·人。由于我市各区县财政困难,资金配套能力弱,在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过程中,审核困难家庭的收入往往把握较严,只要能算的收入都计入家庭收入,通过提高家庭收入降低差额补助金额的做法来减轻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压力,造成农村低保对象的月人均补差水平偏低。目前,我市月人均补助41.9元;由于农村低保标准相对偏低,因此实施范围相对较窄,覆盖面不大,远不能满足农村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困难,达不到保障基本生活的效果,而每月40元左右的补差标准相对于当前的物价水平来说,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二是地方财力投入不足。截至8月底,我市农村低保累计支出4050万元。预计到年底,全市有农村低保对象14.06万人,累计支出6670万元。而目前,农村低保资金预算安排收入4649万元,其中:中、省已经下拨3359万元、市级财政安排600万元(含宜宾县),区县财政安排690万元,资金缺口达2021万元。

(三)农村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核实难。农村低保目前还没有达到“应保尽保”,随着保障面的扩大,特别是到了“应保尽保”阶段,保障对象的困难程度测算要比现在大。农村低保对象的收入核定比城市低保对象更难,除了两个低保带有共性的银行存款无法查实、务工收入及隐性就业、弹性就业收入难于核实外,农村低保对象的饲养收入、农作物收入的估算也很难做到相对准确。

(四)农村低保边缘户救助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低保面扩大后,对那些边缘户对象难以确定。这部分生活水平处于低保线临界状态的低收入户,按政策不能纳入低保范围,但家庭往往会因病、因学、因灾等情况导致深度贫困。此外,农村低保的动态管理还较为薄弱,被调查的村都是一年才重新评定一次低保对象,部分地方还存在“进低保易,出低保难”现象。

(五)农村基层工作力量薄弱。农村低保对象的确定,乡镇一级把好关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目前乡镇一级的力量却过于薄弱,就我市而言,全市186个乡镇(街道),农业人口432万人,在乡镇一级从事民政低保工作的人员只有245人,其中专职119人,兼职126人,他们除负责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以及临时救助外,有的还负责优待抚恤、五保供养、救灾救济等民政业务,一个县少则几千名多则上万名低保对象,对家庭收入核查工作量非常大。因此,基层的工作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为了完成工作,只有采取应付的方式,造成了农村低保工作的不到位。

二、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低保的资金投入。政府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是为公众谋福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各级财政均应适时增加农村低保工作的投入,不断增加低保资金预算和工作经费投入,增长幅度应与经济发展增幅同步。同时,建议可以考虑从省、市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数额资金作为低保资金或工作经费,积极为农村贫困群众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确保农村低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适时提高保障标准,扩大覆盖面。农村低保标准应依据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实际需求及各级政府财政实际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并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及物价指数的变化不断调整。保障标准既不宜过低也不宜过高,确定过低保障不了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确定过高政府财力又难以承受,也易助长人的隋性,助长不劳而获的思想。保障面过窄或保障水平过低,会使低保制度难以获得足够的社会效益,而保障面过宽或保障水平过高,又会导致经费和管理上的困难。所以,农村低保标准要实行科学化管理,不断缩小保障水平和农村贫困群众的实际生活需求之间的差距,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别。

篇6:当前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全国人口总数的大部分。近期,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今年1月,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特别提出要“加强农村消防工作”。现就农村消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探讨如下:

一、当前农村消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消防意识淡薄。

目前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还比较低,对应有的消防法规知识和消防应急常识了解甚少。消防“四进”工作仅仅还停留在点上,没有人力、物力去解决面上面的问题。提到消防工作上也仅仅知道可以用水来灭火,许多农民没有接触过灭火器等常见的灭火工具,甚至“119”报警电话都不清楚。一但家用的液化气瓶发生火灾,只能等待消防队来扑救,有可能造成更大的灾害损失。

(二)、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低

农村建筑受传统影响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多为三级耐火建筑,经济状况落后地区甚至还保留着四级耐火建筑。加之有农家小院内四处堆放有木质杂物或生活取暖使用的木柴。由于农村建设大多缺乏统一规划,基本上仍延续旧宅基地,家家相连,没有足够的防火间距。“火烧连营”就有可能在农村经常发生。

(三)、安全用火用电常识缺乏

农村火源较多,诸如用木柴生火做饭、取暖,小孩玩火,节日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等。有一些地方烧香拜佛现象也存在,也是造成农村火灾的隐患。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家用电器逐步走进了农家。农村家用电器线路普遍没有经过正式电工安装,无保险丝,电线老化,乱接乱拉等现象严重。

(四)、发生火灾消防扑救困难

农村因分布广远离城市,一但发生火灾,消防队到现场时间迟,甚至消防队还在赶赴火场的路上,火已烧完了。加上部分农村山高寨深,交通不便,水源不足,消防队根本无法到达,消防装备无法派上用场,只能靠人力去拼。特别是在青壮年外出务工期间,老弱病残,妇女儿童更是成为火灾的牺牲品。

二、加强农村消防工作的对策:

(一)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

强化镇级政府对农村消防工作的领导,定期研究解决本地突出的消防问题,同时要求在农业收获季节和火灾多发期对各村组织消防安全检查。基层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单位要真正把消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不能仅仅局限于挂横幅、贴标语、签订责任状等形式层面上。

(二)强化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职能

根据《消防法》和《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等有关规定,大力改进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工作,赋予基层派出所更多的消防监督管理职能,投入更多的警力推动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向农村个私企业及村、组、户延伸,加大农村消防管理力度,减少失控漏管。

(三)加强农村消防宣传教育

消防部门定期派人对派出所专兼职消防民警、乡镇专兼职防火员进行消防培训,使之成为农村消防培训宣传教员,由他们去培训村和村企业的防火员,最后由村和村企业的防火员对企业和村民实施培训教育。通过层层培训,使消防宣传真正覆盖全市广大农村地区。

(四)成立群众自救组织

消防部门及基层派出所应当积极号召并组织青壮年农民,进行火灾扑救常识培训,并组织建立农民消防队,配备简单常用的灭火装备,以保证火灾初起时能及时扑救。

(五)推行燃料、电气线路改造

篇7:当前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从1986年起到现在,通过二十多年的全民普法教育,为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全体公民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明显增强;各级国家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行为和司法人员公正司法进一步规范;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但在基层、地方、行业的普法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问题,笔者就当前农村普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谈一些看法。

当前农村普法教育工作中存在主要的问题

“一是普法“无所谓”论。有的行政领导和企业领导认为:“现在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哪个抓你那个普法,普法又没法当饭吃”。片面理解党和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内涵,把经济工作与普法工作对立起来,只强调一手而忽略另一手,是典型的形而上学。

二是普法“工作难抓”论。认为:农村居住分散,外出务工人员多,农民流动大,普法教育很难抓,没法搞”,尤其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各自为阵,自己的活自己干,思想上流露出畏难情绪。

三是普法“对象难懂”论。“五五”普法规划把农民作为了重点对象,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低,认为:普法教育,农民听不懂,没效果。产生消极情绪。

四是农民“知法难管”论。认为:“农民知法、懂法不如不知不懂好,因为农民懂了法反而不好管。

五是普法“工作无钱”论。农村普法教育缺乏经费保障,征订普法学习资料,要政府各部门和农民掏腰包,往往一谈到农村普法教育,就与掏钱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厌烦情绪,把农村普法教育当作一个包袱。

对策

在实行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五五”普法教育工作,谈以下几点。

一是进一步提高对普法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普法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深刻认识当前农村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抓好农村法制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依法治国”方略,确保农村的快速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新农村进程的重要保证。随着党的十六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将面临着新一轮的大发展、大跨跃,农业产业结构将面临着更大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将面临着新的组合和分配。面对新的形势,土生土长的农民要成为生意人、经纪人和城市建设大军,他们将直接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动行列。市场经济就是

法制经济,不懂法律就难以参与经济活动,农民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就会影响和滞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第二,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是实现“五五”普法目标的重要举措。“四五”普法提出了“由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向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的转变”的目标,“五五”普法把农民列为重点对象。我国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村广大村民的法律素质。实践表明,农民的法律素质提高了,国家的法治化建设进程就会加快,“五五”普法规划的目标就会圆满实现。第 三,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村的各项改革也不断加快,农村中的各项矛盾不断出现,不稳定的因素也随之增长。加强农村法制教育,使农民学法、知法、守法,利用法律武器化解农村各种矛盾,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二是各级各部门党组织要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各级各部门党组织要把普法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和完善普法工作领导机构,落实具体办事人员,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真正做到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普法,经济、普法工作两不误。

三是认真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各级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广泛开展“送法进乡村”活动。如在各集镇进行义务法律咨询;制作法制宣传展板,在乡镇、村和社区

巡回展览;组织编印与农民生产生密切相关的法制宣传学习资料发放到村民家庭,供村民学习;组织群众旁听民间纠纷调解身边发生的案例,宣传法律知识。通过这些有效形式开展农村普法教育,真正使普法教育做到进村入户。

四是抓好骨干培训。农村普法教育,要有一支以党员、干部为“教员”的普法骨干队伍。要建立、完善乡镇村普法骨干队伍,辅导、带动农民学习法律知识。

五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普法学习教育。各级各地要采取法制讲座、法制报告、法制专拦、法制标语、法制文艺、法律咨询以及结合召开的党员干部等各种会议,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开展普法教育。

六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介在农村普法工作中的作用。现在农户家中大多安了广播、闭路电视,各地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引导农民收看中央、省、市、县电视台开辟的“今日说法”、“法在我身边”等法制节目,使广大农民通过新闻媒介的作用,提高法律素质。

七是各级政府要给予经费保障。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五五”普法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落实法制宣传教育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地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保障标准。各部门各单位也要安排法制宣传教育专项经费,保证工作正常开展”。特别是县乡基层人民政

篇8:当前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及对策

郭增强 (宁夏自治区中卫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宁夏

中图分类号:S851.34文献标识码:B

随着新的《动物防疫法》的颁布, 兽医工作有了新的法律保障, 同时对兽医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实施动物防疫、动物卫生监督、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三位一体的新模式, 是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保护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保障。

1 存在的问题

1.1 农户对动物防疫的认识不足

部分养殖户“重养轻防, 轻防重治”的思想严重, 没有全局意识, 不了解检疫工作的重要性。因此, 在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进行选购时不会索取有效检疫证明, 这样出了问题, 也没有相应的有效证明挽回损失, 使经营检疫不合格动物和动物产品、逃避检疫等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打击。

1.2 防疫员积极性不高, 责任心不强

动物防疫工作对人力、物力、财力有较高的要求, 而有些基层兽医站从事防疫工作的人员较少, 有的财力不足, 有的检测治疗手段落后, 在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防疫不到位、不及时等现象。另外, 有些防疫员的责任心不强, 这也是影响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

收稿日期:2012-11-25

作者简介:郭增强 (1964-) , 男, 兽医师, 从事动物卫生监督工作

教兴牧战略, 加快转变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畜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努力实现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3.2原则

坚持“谁用人、谁培养”的原则, 采取“政府引导、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愿”的办法, 建立健全门类齐全、层次多样的畜牧兽医人才培养体系。3.3目标任务

中卫755000)

文章编号:1008-0414 (2013) 04-0052-02

因素。在夏季疫苗的保管过程中, 有的防疫员将几瓶疫苗放在挎包里, 在30℃的气温里从早上转到晚上, 这样保管的疫苗可能早已失效。同时, 在注射疫苗时很难做到“一畜一针头”, 并且插针太浅, 疫苗注在脂肪层的现象时有发生, 剂量不够造成免疫失败的现象也经常发生。

1.3 产地检疫和检疫消毒工作问题较多

农村地区由于屠宰量少, 经营分散, 造成应收取的检疫费少于支出的费用, 使得这些地区的检疫监管工作难以很好地进行。产地检疫到位率低, 检疫质量不高。少数检疫员不到检疫现场实施临栏检疫, 难以保障检疫的质量。在检疫消毒工作中, 基本上不会对装前和卸货后的运载工具开展消毒工作就直接出具检疫合格证明和消毒证明。

1.4 以监促检工作相对滞后

目前, 随着逃避检疫等违法行为的不断被发现, 在动物检疫中的监督环节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但检疫后的监督工作相对滞后, 运输前检疫合格的动物, 经长距离的调运及多场所的中转后其免疫力下降, 到达输入地后不主动报检和隔离观察, 进而导致疫病情况发生。

有计划地组织防疫员、规模养殖户、科技示范户分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确保人人每年接受教育一次, 学时不低于20课时;大力实施畜牧兽医人才培训工程, 年完成畜牧兽医技术培训2 000~3 000人次, 年完成“绿色证书”培训150~200人;使人员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经过农业职业学校、农函大、农广校、农技推广机构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的人数达畜牧兽医人才队伍总人数的70%以上;50%左右的畜牧兽医人得到专业培训。

1.5 法律规范不完善

有关动物检疫工作的法律不完善是阻碍检疫工作效果提升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新的《动物防疫法》颁布之前, 配套的、操作性强的有关动物检疫方面的法规一直未出台, 法律的震慑力不够。某些法律在监督管理中存在死角, 在衔接上存在空白, 不能做到与国际接轨, 这些都加大了执法工作的难度。

1.6 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对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若不能及时无害化处理, 会使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和动物疫情传播扩散。还有不法的商贩将病死的畜禽进行贩卖, 对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目前各地虽然有重大动物应急预案, 但是具体的隔离设施、封锁设施、无害化处理和消毒设施设置普遍不够完善。

2 对策

2.1 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的行政领导, 建立健全基础设施

各级部门应增强对动物疫病的防控意识, 进一步规范操作规程, 以提高动物防疫的质量, 对动物防疫工作加强领导。从建设现代化农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 进一步增强动物防疫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疫苗的运输、储藏、使用等过程需低温条件, 各级防疫机构应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 加强对冷藏设施建设资金和技术上的投入。资金投入的预算经费主要应包括:冷链设备购置或更换的费用、设备维护及检修方面的费用、配套设施建设的费用及设备正常运转的费用等。各级防疫机构在动物防疫过程中应严把消毒关、疫苗关、注射关、档案关、督查关、监测关、补免关等七关。应结合实际, 制定防疫操作规程及相应的免疫程序, 保证动物防疫工作逐步实现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要加大宣传力度, 大力开展《动物防疫法》宣传, 加大宣传动物防疫技术知识, 使广大养殖户正确认识防疫工作, 摆脱过去那种认为只要防疫即能包百病的误区, 认识到一种疫苗只能免疫一种疫病, 进而有效地避免了其对动物防疫的依赖思想。同时, 为了保证防疫工作的落实, 应层层签订责任状, 确保防疫工作的密度和质量。

2.2 对动物疫病进行监测、检测、诊断, 做好疫情报告等技术工作

充分发挥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作用,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为动物防疫工作提供数据、信息等。为此, 应进一步完善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和制度建设, 加强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对各项工作的职责进行明确, 防疫只有配备技术精湛、工作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 才能真正地使国家的冷链体系建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防疫必须加强基层兽医站建设, 基层站具体负责动物、动物产品检疫、防疫、兽医新技术的推广, 是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基层组织, 政策性强、法律性强、涉及面广、科学性强、工作难度大, 且与千家万户的利益联系紧密, 其建设的好坏对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及动物检疫直接产生影响。因此, 对搞好动物卫生工作非常关键, 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 还需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2.3 建立健全村级防疫员工作体系

村级防疫员既是村里疫情动物的报告员, 又是村里的法律宣传员、动物疫病的治疗员。为了加强村级防疫员队伍的建设, 应公开选聘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及实际操作技能、工作责任心强、政治觉悟高等素质的人员补充到防疫员的队伍中, 其工资和社保待遇由财政承担, 由农牧部门负责管理, 应与之签订劳动合同, 落实业绩考核制度, 做到每半年考核1次, 并将考核的结果作为其工资发放的依据。

2.4 积极发挥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作用

按照新的《动物防疫法》的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 依法对辖区内的动物、动物产品进行检疫, 对辖区内有关动物防疫法及有关动物卫生法律规范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纠正和处理违反动物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 按相关规定实施动物卫生行政处理、处罚, 负责动物诊疗和执业兽医的监督管理, 负责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工作。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动物卫生机构作用。保证其人员和经费达到动物防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顺利实施的目的。

阳城县规模养殖场

疫病防控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吉巧眉 (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局, 山西

中图分类号:S851.2文献标识码:B

最近几年, 阳城县规模养殖场发展迅速, 涌现出超万只养鸡场51户, 还出现了10万只规模小区。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猪场76个, 有达5 000头的猪场和小区。全县养鸡存栏达到293万只, 养猪出栏肥猪达到23万头。但是, 冬春季节阳城县部分养殖场仍会遭遇传染病侵害, 给生产造成较大损失, 暴露出阳城县规模养殖场在重大疫病防控工作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1引发疾病的原因分析1.1对疫病防控知识欠缺

规模养殖场的业主大都过去在其它工副业方面创业或过去以传统方式喂养少量畜禽, 积累了原始资金而建设起了规模养殖场, 缺乏规模养殖场的饲养管理经验和防疫灭病的系统知识。如许多养殖户不注重平时的圈舍环境消毒;免疫程序不合理;疫苗的运输保存、接种途径不规范等, 有的人还会认为猪禽本来养的很正常, 兽医打了预防针, 反而出现疾病或死亡, 不知是已有隐性感染, 或是正常免疫反应才造成的。技术人员解释也不相信, 不认可。有的技术员到场进行抗体效价监测不配合, 不懂是对自己防疫工作效果的检验, 以至发生了疫病也不知是自己防控工作失败造成的等等。

1.2心存侥幸心理

部分养殖业主对防控疫病缺乏科学认识, 有的用散养方式时的观念管理规模养殖场, 认为自己养了多年畜禽没有打某些疾病防疫针, 现在规模场不打可能也照样没问题。有的认为养殖场去年没问题, 今年可能也不会有问题。有的为了节约防疫费, 试着不打或拖一时就出栏淘汰而不打防疫针。有的自认为自己的养殖场在偏僻

收稿日期:2013-03-22阳城048100)

文章编号:1008-0414 (2013) 04-0053-02

地带, 可能不会出现疫病。有的以为养了几年了没有发生疫情就放松或不进行疫病控制的有关措施。

1.3使用非正规渠道疫苗或滥用疫苗

现阶段由于疫苗市场管理不尽规范严格, 相当多的规模养殖场使用非正规渠道供应的疫苗, 不管质量是否可靠, 有时为了省点钱而购买使用, 有的在自己的场滥用疫苗, 把疫苗当药品使用, 怀疑某种疾病, 全场全群全部使用, 增加了开支, 对疫病防控反而留下了隐患。

1.4放松对环境的控制, 为疫情发生形成诱因

据对发病场的调查, 大都在气温突变后开始出现疫情。气温突变特别是冬季降温使畜禽机体抵抗力降低形成诱因, 传染病开始在场漫延, 造成不可控局面。同时密度过高, 通风不好以及对外来运畜禽、送饲料等外来人员放松管理, 带来传染源也是造成疫病流行的主因之一。

2建议采取的主要措施

2.1合理选址建设, 奠定发展基础

已建猪场不尽合理的要根据条件逐步改造完善, 特别是新建规模养殖场, 业主要吸取教训。在选址设计开始时就科学合理选择建设一个好的养殖场, 为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求养殖场要地势高燥, 背风向阳, 水源充足, 水质良好, 电力、交通方便, 最好有天然的绿化带或防控带, 以防外人进入。场内要建有污道、净道, 场区要有专门的饲料通道, 尽量杜绝交叉感染, 生产生活区要严格分开。畜禽舍的建设要请专业人员设计, 保证舍内通风, 确保冬季保温, 夏季凉爽, 特别要避免冬季出现舍内温度的骤降骤升。具备了这些条件, 才能为今后养殖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稳定生产基础。

上一篇:201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用课本人物素材写作文下一篇:乡村小学教师个人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