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要点

2024-07-20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要点(共8篇)

篇1: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要点

浙江科技学院课程教学大钢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Course Design of Foundation Engineering

实践环节代码: 0580306B

学时数:1周学分数:1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

执笔人:吴李泉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中的实践环节。该课程设计是学生在掌握了土力学与工程地质和基础工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情况下,完成基础设计的实践活动。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熟悉基础设计的步骤和相关的设计内容,并学会用施工图表达设计思想。

二、课程设计组织方式

本课程设计参考学时数为16学时,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完成,建议安排课堂设计及答疑8学时,课外设计时间8学时;该设计在《基础工程》理论课结束后进行。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熟练阅读工程地质勘察资料;

2、掌握基础设计的主要步骤;

3、能根据上部结构荷载大小和地质资料确定基础形式;

4、熟练进行基础内力计算、确定基础尺寸、并对基础进行配筋;

5、学会查阅设计规范和工程资料,并能用施工图正确表达。

四、课程设计内容

1、充分掌握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熟悉地基岩土体结构及它们的工程特性指标;

2、在研究地基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上部结构的类型,荷载的性质、大小和分布,建筑布置和使用要求,综合考虑选择基础类型和平面布置方案;

3、选择地基持力层和基础埋置深度;

4、确定地基承载力;

5、按地基承载力(包括持力层和软弱下卧层)确定基础底面尺寸(或桩长);

6、进行必要的地基稳定性和变形验算,使地基的稳定性得到充分保证;

7、进行基础的结构设计,按基础结构布置进行结构的内力分析、强度计算,并满足构造设计要求,以保证基础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

8、绘制基础施工图,并提出必要的技术说明。

五、课程设计考核方式及办法

本课程为实践环节,由设计成果和设计过程两部分组成,其中设计成果包括设计计算书和设计图纸,设计过程包括设计态度和创新精神。

1、课程设计成果:

(1)计算书

(2)基础平面布置图、基础施工图(大样图)

2、课程设计评分依据:

设计成果(包括设计计算书和设计图纸):设计条理是否清晰;设计方案是否正确、合理;设计方案的确定是否经过充分论证;设计参数的选择是否正确;设计计算部分是否完整、正确;设计图纸是否满足施工图的要求;设计计算书是否符合规范、内容是否完整、书写是否清楚、层次是否分明;文字是否流畅;手绘和计算机绘图是否合理搭配运用。

设计过程(包括设计态度和创新精神):进度是否符合要求;能否按时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对待设计技术问题是否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否具有求实与探索创新精神;能否主动学习;是否遵守纪律。

六、课程设计指导书和参考书:

1.《土力学》,陈仲颐、周景星、王洪瑾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

2.《基础工程》,周景星等编写,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3月

4.《土力学地基基础》(第四版),陈希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地基及基础》(第三版),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目录.设计资料.选择桩型、桩端持力层、承台埋深.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确定桩数和承台底面尺寸.确定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桩顶作用验算.桩基础沉降验算.桩身结构设计计算.承台设计

10.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要求

1、计算书一份,要求手写。

2、图纸。(1)桩基础设计总说明;(2)基础平面布置图;(3)桩与承台详图。

3、计算书与图纸要用A4纸装订。且不能雷同,否则重修处理。

课程设计资料

(1)工程地质剖面及指标表

根据勘探孔野外钻探取芯鉴别及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分析,场地内勘探深度以内可划分为10个大层,16个工程地质层。自上而下描述如下:

1大层为人工作用形成,按填土成份和性质可细分为1-1层杂填土层、1-2层素填土层二层。1-1层:杂填土

灰色,松散,主要成份为粘性土,混建筑垃圾,以碎块石、碎砖块为主,偶见砼构件。局部有10-20cm的混凝土地坪。揭示厚度0.60~4.00。分布于全场地。

1-2层:素填土

灰,松散,主要成份为粘性土,含有大量植物根系及有机质,局部含碎石。揭示厚度为0.30~2.80m。分布于地表,局部缺失。

2大层为湖沼相沉积的粘性土层,该层土出露地表经失水、淋浴、固结、氧化后性质稍好,俗称“硬壳层”或“氧化层”,可细分为2-1粘质粉土和2-2粘土夹粉土两层,两层穿插分布:

2-1层:粘质粉土(l-hQ43)

灰黄色,稍密,饱和。局部夹粘性土薄层。摇振反应迅速,无韧性。含有云母碎屑。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0.43~3.12m,揭示厚度为0.50~3.40m。局部分布。

2-2层:粘土夹粉土(l-hQ43)

灰黄色,底部渐变为灰色,软塑,饱和。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强。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0.30~3.59m,揭示厚度为0.40~3.20m。局部缺失。

3大层为滨海相沉积的淤泥质软土层,为杭州市第一软土层:

3层:淤泥质粉质粘土(mQ42)

灰色,流塑,饱和。切面光滑,干强度和韧性高。含有机质及腐植物残骸。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1.35~1.43m,揭示厚度为10.40~24.40m。局部可见粉土薄层。全场分布。

6大层为冲湖积相沉积粘性土,该层土为杭州市第二硬土层,为超固结土,性质较好,该层土曾出露地表,可见有蓝色条带,可细分为6-1粉质粘土层和6-2粘土层:

6-1层:粉质粘土(al-lQ32)

青灰色,局部夹灰黄色,可塑,湿,含少量氧化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光泽强,干强度高,韧性强。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22.81~-9.63m,揭示厚度为0.40~4.60m。局部分布。6-2层:粘土(al-lQ32)

灰黄、褐黄色,可塑,湿。含较多氧化斑,夹粉土薄膜。切面光滑,干强度和韧性较高。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25.35~-10.43m,揭示厚度为1.30~8.10m。全场分布,偶缺失。

7大层为滨海相沉积的灰色粉质粘土层,为杭州市第三软土层,该层土物理力学性质稍差,力学性质稍好,可见有较多炭化物和腐殖物,局部含粉土:

7层:灰色粘土(mQ32)

灰色,软塑,饱和,含有机质和贝壳碎屑,含少量炭化物。无摇振反应,光泽强,干强度高,韧性强。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27.36~-14.71m,揭示厚度为1.30~6.70m。全场分布,局部缺失。

8大层为一套河流冲积相的地层,为杭州市第三硬土层,可细分为8-1粉质粘土层和8夹层粉细砂层:

8层:粉质粘土(alQ32)

青灰色,可塑,湿。切面粗糙,干强度和韧性较高,含少量氧化斑。粉粒含量较高,局部粉土或

粉砂。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30.39~-17.41m,揭示厚度为0.70~12.30m。该土层南部场地分布较厚,北部很薄,局部缺失。

8夹 层:粉细砂(pl-alQ32)

浅灰色,中密,饱和。含少量腐植物残骸,混少量粘性土。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30.67~-28.75m,揭示厚度为0.70~3.30m。局部分布。

9大层为滨海相沉积的灰色粘土层,为杭州市第四软土层,该层土物理力学性质稍差,力学性质稍好,可见有较多炭化物和腐殖物,夹粉土粉砂:

9-1层:粘土夹砂(al-mQ32)

褐灰色,灰色,软塑,饱和,薄层状,夹粉砂或粉土,局部砂质富集。无摇振反应,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35.31~-25.20m,揭示厚度为3.80~13.70m。全场分布。

9-2层:中细砂(al-mQ32)

灰褐色,青灰色,中密,饱和,局部含砾10-20%,局部夹粘性土薄层。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干强度低,无韧性。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42.92~-36.55m,揭示厚度为0.40~8.000m。全场分布,仅局部缺失。

9-2夹层:灰色粉质粘土

灰色,软塑,饱和,无摇振反应,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该层呈透镜体状分布,仅Z53、Z55号孔揭示。

10大层为一套河湖相冲积相的地层,为杭州市第四硬土层:

10层:粉质粘土(al-lQ31)

青灰色,浅灰色,可塑,饱和,含粉粒量高,局部粉土为主。下部多夹有粉细砂。无摇振反应,光泽强,干强度高,韧性强。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43.41~-39.47m,揭示厚度为1.00~5.00m。分布不均匀。

11大层为基岩,基岩为白垩纪粉砂质泥岩:

11-1层:强风化粉质砂泥岩(k)

灰紫色、紫红色,岩石风化强烈,手可折断,局部风化呈泥状。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45.51~-43.45m,最大揭示厚度为0.20~2.60m。

11-2层:中风化粉质砂泥岩(k)

灰紫色、紫红色,岩芯呈短柱状,长5~15cm,原岩结构清淅,锤击声稍脆,不易碎,钻进平稳,干钻不易钻入,属极软岩。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47.36~-43.65m,最大揭示厚度为4.00m。

2、上部结构资料

上部结构传至设计地面处,相应于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的竖向力Fk3160kN;Mk350kN;Hk60kN;柱截面:600mm×600mm

篇2: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要点

本课程是机械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工程计算与简单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并初步具有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有机械设计的初步能力和为专业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课程各知识模块的学习和能力项目的训练,使学生在课程单项实验实训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强化学习和训练,特别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机械设计和创新能力,又培养学生工作适应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培养良好的工程技术人员职业道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课程是在学生学完《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等课程和完成认识实习、课程单项实训后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须掌握机械制图和机械CAD的基础知识,了解金属材料特性及热处理常识。具有机械制图和工程图纸识别的基本能力;该课程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专业技术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通过设计工作整体过程的岗位综合训练,将学生按课程顺序和教学环节进度分散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贯穿起来,并将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有机联系,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之前就有一个对真实机械设计工作环境的全面了解和对技能的综合训练。通过这一综合实训,让学生对前期学习成果进行一次综合、总结和提升,为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和零距离上岗奠定基础。2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2.1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工作领 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学习项目 能对不太复杂的机械设备进行改 机械设

计机械设计机械装置

开发造和设计;能根据产品功能及性能要求正确设计和选用传动系统与联接控制部件并对其试制与安装过程进行技 术指导

机械设备 设备维

护维修、产品售后服务具有机械的故障分析和排除能常用机构设计联接件设计传动件设计轴系零部件设计常用机构设计力;具有机械产品及主要部件的安装、联接件设计调试、运行管理与维护能力传动件设计 轴系零部件设计 2.2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达到如下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

基于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和高职学生“理论教学以应用理论为主、突出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实际,本课程知识目标应使学生明确机械设计基础在机械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加深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

1)了解本课程的应用领域;

2)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设计 创新基础知识;

3)掌握常用联接机构的工作特性,掌握机械安装、维护工艺技术规程; 4)掌握各种传动的工作原理和机构工作特点; 5)了解现代创新理念和设计创新思想;(2)技能目标

1)具有在设计过程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机械工程力学与材 料力学相关问题的能力;

2)具有机械传动系统的机构分析、设计创新和排除故障能力; 3)具有生产机械的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与维护能力; 4)能对常用机构、通用部件进行改进和优化设计;

5)能根据矿山工程实际,正确设计、选用和拆装常用矿山机械及其零 部件,并能够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设计;

6)具有一定的工装与工艺设计、工程应用的能力; 7)初步具有机械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创新的能力。8)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9)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和交流、合作能力;

10)能自觉评价学习效果,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11)具有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3)态度目标

通过工程案例分析、项目驱动教学、现场体验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 1)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 2)爱岗敬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3)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工艺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 4)工作认真负责,培养团结协作和环境适应能力; 5)培养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6)着装整洁,符合规定,保持工作环境清洁有序,文明生产;

7)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3教学组织

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使学生会干机械装置的设计工作,本课程设计了四个学习项目,在项目的教学实施中,进一步分解成十一个学习型工作任务。教学组织表学习项 目编号

1常用机构设计1.常用机器和机构功能认 识

2.自由度与19学习项目名称学习型工作任务学时 机构运动简图 3.连杆机构设计 4.凸轮机构设计 5.其它常用机构 3联接件设计传动件设计1.螺纹连接1.带传动与链传动的设计 2.齿轮传动设计

4轴系零部件设计1.轴承选择及轴承组合设 计

2.轴的设计及轴毂连接 3.联轴器、离合器选择 考核

合计27017626 4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 常用机构设计4.1项目一

(1)项目概述:常用机构设计、19学时,分为5个学习型工作任务:常用机器和机构功能认识;自由度计算与机构运动简图绘制;连杆机构设计;凸轮机构设计;其它常用机构。(2)项目的任务

1)常用机器和机构功能认识 2)自由度与机构运动简图 3)连杆机构设计 4)凸轮机构设计 5)其它常用机构(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本课程学习对象、内容,增强感性认识;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与结构工艺性。

理解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设计计算准则。掌握机器的组成及特征。

理解平面机构、运动副、自由度等基本概念。

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绘制的基本方法和自由度的计算。掌握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了解四杆机构的类型、演化及变换,理解曲柄存在的条件。

理解四杆机构的极位夹角、行程速比系数、传动角、压力角、及死点的概念。掌握图解法设计四杆机构。

了解凸轮机构的组成、类型及应用。

理解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掌握位移曲线的绘制。掌握图解法设计凸轮轮廓曲线的方法。理解基圆半径、滚子半径确定的基本原则。了解其它常用机构 2)技能目标

具有判别机械类型的能力。

具有阅读、绘制一般机构运动简图的能力

能正确判断四杆机构的类型;能用作图法按给定的运动规律设计四杆机构。能够用反转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 3)态度目标

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 爱岗敬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工艺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 工作认真负责,培养团结协作和环境适应能力; 培养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着装整洁,符合规定,保持工作环境清洁有序,文明生产;

(4)项目的教学实施

以内燃机为对象引入教学内容(5)项目教学内容

通过参观和多媒体课件展示,进行机械类别特征学习,运动简图绘制,设计内燃机的凸轮机构,曲柄滑块机构。(6)工作方法

参观,讲授,讨论,动手设计。

(7)工作成果 设计计算文件(8)考核评价

对设计成果进行评价并计入项目成绩 4.2项目二联接件设计(1)项目概述

联接件设计、6学时,分为1个学习型工作任务:螺纹及螺纹联结知识,联结结构、强度计算。(2)项目的任务 螺纹连接设计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螺纹的主要参数,螺纹的预紧、防松。理解螺纹联接的主要类型及应用。掌握螺纹联接强度计算方法。2)技能目标

能进行螺纹连接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 3)态度目标

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

爱岗敬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工艺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 工作认真负责,培养团结协作和环境适应能力; 培养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着装整洁,符合规定,保持工作环境清洁有序,文明生产;(4)项目的教学实施:

以减速器引入螺纹连接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5)项目教学内容

螺纹连接的基本知识和设计(6)工作方法

课件演示减速器,引入螺纹连接。(7)工作成果 设计连接结构

(8)考核评价

对设计成果进行评价并计入项目成绩 4.3项目三传动件设计

(1)项目概述:传动件设计、学时26,分为2个学习型工作任务:带传动与链传动设计;直齿轮、斜齿轮、圆锥齿轮、蜗杆蜗轮机构设计。(2)项目的任务

1)带传动与链传动的设计 2)齿轮传动设计(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v带标准规格,链传动的类型、特点、滚子链的主要参数。理解v带传动工作原理及类型。

掌握v带传动设计方法。

了解齿轮传动的特点和类型,理解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及其性质。了解齿轮的加工方法和根切现象。

了解齿轮的失效形式和齿轮常用材料及计算准则。

了解斜齿圆柱的啮合特点及强度计算。理解斜齿圆柱齿轮的受力分析。了解直齿圆锥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

理解齿轮正确啮合条件、标准安装、标准中心距和连续传动条件。掌握渐开线直齿、斜齿圆柱齿轮几何尺寸的计算。

掌握直齿圆柱齿轮的受力分析、齿根弯曲强度计算、齿面接触强度计算、齿轮参数选择和设计方法。

了解蜗杆传动特点、类型,动强度计算及热平衡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其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理解蜗杆传的受力分析 2)技能目标

具有设计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能力 3)态度目标

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 爱岗敬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工艺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 工作认真负责,培养团结协作和环境适应能力;

培养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着装整洁,符合规定,保持工作环境清洁有序,文明生产;(4)项目的教学实施:

以减速器设计引入带传动和链传动设计、齿轮传动设计(5)项目教学内容

带传动、齿轮传动的知识和设计方法(6)工作方法

以减速器设计引入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的知识和设计方法(7)工作成果

设计出带传动、齿轮传动(8)考核评价

对设计成果进行评价并计入项目成绩 4.4项目四轴系零部件设计(1)项目概述

轴系零部件设计、学时17,分为3个学习型工作任务:轴承选择及轴承组合设计;轴的设计及轴毂连接;联轴器、离合器选择。(2)项目的任务

1)轴承选择及轴承组合设计 2)轴的设计及轴毂连接 3)联轴器、离合器选择(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轴的功用及分类、轴的材料。理解轴的结构设计。掌握轴的强度计算方法。了解滑动轴承的结构、材料及分类。

理解滚动轴承的组成、主要类型、代号及类型选择。了解解向心滑动轴承的设计计算。

理解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掌握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

了解用联轴器与离合器的工作原理、类型及选用。掌握平键联接的设计方法。2)技能目标

能设计轴及轴系组合 3)态度目标

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 爱岗敬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工艺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工作认真负责,培养团结协作和环境适应能力;培养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着装整洁,符合规定,保持工作环境清洁有序,文明生产;(4)项目的教学实施:

以减速器设计引入轴及轴系组合设计(5)项目教学内容

轴、轴承、平键选择和轴及轴系组合设计(6)工作方法

课件演示减速器获取信息,讲授基本知识,设计方法。(7)工作成果 设计轴系。(8)考核评价

对设计成果进行评价并计入项目成绩 5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项目一中安排一次参观进行现场教学,以后进行多媒体教学、分组讨论教学。6考核与评价考核类型 课程考核期末考试 实验成绩

作业成绩100100100权重0.70.10.2课程整体成绩100 7说明与建议

7.1课程的设计思路

(1)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任务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

(2)让学生在了解常用机构及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及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7.2重点、难点

项目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机器、机构、构件和零件等概念 机构运动简图绘制 图解法设计四杆机构 1常用机构设计

图解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难点:对虚约束的识别与处理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重点:螺纹连接的基本知识; 螺纹连接的预紧与防松; 2联结

单个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 难点:螺栓组连接的结构设计 重点:V带传动的设计。

渐开线直齿几何尺寸的计算。直齿圆柱齿轮的受力分析、3传动件设计齿根弯曲强度计算、齿面接触强度计算、齿轮参数选择和设计方法。

难点:渐开线及其性质。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轮系传动比计算

重点:轴的结构设计,轴的强度计算。轴系零部件设计

4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难点:轴的强度计算,轴承的设计计算。

7.3建议教材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王少岩主编陈立德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王少岩主编《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陈立德主编 《机械设计基础》

篇3: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要点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

1 教学对象的现状分析

最近几年来, 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各个地区的发展非常的不均衡, 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各异。从总体上看, 新入学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能够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分别是:第一, 对计算机一无所知。这部分学生在新入学的学生总数之中的比重很小, 他们大多数来自于较为偏远的山区。他们在入学之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所以认为计算机是种非常神秘的东西, 他们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 同时也有自卑感与畏惧心理。第二, 与第一种情况相反, 有部分学生在入学之前就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所以他们在学习计算机知识时没有压力, 这类学生在新入学的学生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也较小。第三, 许多学生在入学之前就能够掌握编辑文档、上网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等初步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然而, 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已经能够达到计算机教学的目标, 事实上他们与这一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部分学生占了学生的大部分。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新入学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正是因为这一差距的存在, 使得他们对知识的需求程度及要求也不尽相同。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规律及特点出发, 深入地探讨了计算机教学的课程实验及教学方法, 并做了适当的改进, 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探讨

2.1 强化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为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时应做到:

准确地把握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的特点,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课程的具体特点出发, 充分利用系统方法及观点, 实现对教学要素的优化组合, 建立科学的教学结构。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除了包含计算机基本知识的教学内容之外, 还特别重视对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最新技术的追踪, 需要在具体的计算机教学中加入新知识。所以, 为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对每一堂课都进行精心地设计。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应特别注意下述的两个方面:第一, 明确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当从教学目的出发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明确化、具体化及有序化, 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应当使用可操作的、具体的语言。第二, 明确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核心就在于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当紧扣目标、突出重点、因材施教、抓纲务本, 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科学的教学内容。因为新入学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为避免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安于现状,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使用老办法。教师只有将教学内容的层次做适当地调整,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具体的学习需要。在开展计算机教学时, 教师可以将新技术引入教学中, 例如移动存储器的特点及使用方法、什么是新型标准接口USB、什么是闪存盘等等。这些比较新的知识与技术是教材中没有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计算机领域中的最新的技术传授给学生, 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 设计典型案例, 推动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计算机教学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离不开成功的教学案例的支撑。

因此教师应重视对教学案例的设计, 具体地讲应注意下述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案例必须满足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而言, 理论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往往会产生乏味枯燥的感觉。因此, 教师必须科学的设计案例, 这是因为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会涵盖大量的理论知识的相关内容。此外, 从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出发, 教学案例必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才能被看做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案例不是好案例。第二, 在设计教学案例时应当注意层次性, 做到难易适当。教学案例的难易程度与教学对象有着很大的关系, 教学对象的不同决定了教学案例的难易程度的不同。对学生而言, 过于简单的教学案例缺乏挑战性, 其教学意义不足;而难度较大的教学案例难以掌握。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使这一矛盾更加突出。所以, 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的差异性, 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 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在对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讨论、讲解之后, 部分学生依然会提出各种层次的尚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对于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 教师必须及时、准确地进行讲解, 以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比如, 针对新入学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的巨大差异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因材施教, 对接受能力不同、层次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对于那些原来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学生, 教师应主动关心, 向他们仔细讲解计算机的具体操作步骤,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快速的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对于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 教师应多对其进行辅导, 只有这样才能缩短他们与同学之间的差距。第三, 应从教学任务出发来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 推动思考空间的拓展。爱因斯坦曾经讲过这么一段话:“提出一个问题常常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 这是因为提出问题需要强大的创造性想象力的支撑, 需要从全新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仅仅依靠技能就能完成解决问题的任务。对于科学的进步而言,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因此, 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应当为学生的自我开拓、独立探索与思考留足充分的空间。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非常快, 计算机教学也极具开放性, 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无法涉及所有的软件。正因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外, 应特别强调学习方法的内容。

篇4:微课程的设计要点(等)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硕士生黄建军、院长郭绍青在《现代教育技术》2013年第5期上撰文认为,微课程是一种将教学目标聚焦在某一个环节上,利用最短的时间讲解一个知识点的一种微型教学。学生通过视频点播的方式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教师设计和制作微课程,要精心挑选目标集中、内容明确的主题,如教材解读、题型分析、知识解读等,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提出问题、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等任务,做到教学时导入要快速,讲授的内容线索要清晰,结尾要简洁。一般情况下,录制微课程的时长为5至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由于时间有限,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简明、生动,在设计时最好把所要讲述的内容与采用的表达方式先演练一遍,使制作的微课程达到最佳效果。

教师要提升课堂提问效能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研究员沈小碚、硕士生袁玉芹在《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8期上撰文认为,课堂提问效能是指课堂提问的效率和能力,高效能的课堂提问直指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效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使教学更受学生的欢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提升课堂提问效能,途径是:首先,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提问的顺序,由易到难,提问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第一个核心问题,打破学生原有的知识平衡,引导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自主建构新知,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提出更多的辅助性问题,在问题得到解答后,再顺势提出第二个核心问题,依此类推;其次,找准切入点来设计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学生需要掌握和突破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提问时可以采取层递式提问、比较式提问、结合背景提问、探究式提问等方式,还可以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新知识之间的联结点、新知识与其他学科内容的联结点进行提问,丰富学生的信息量,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

社会科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办公室丰继平教师在《世界教育信息》2013年第12期上撰文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社会科学课程主要包括哲学、社会、历史、地理、语言、美术、音乐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因而必须保证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有效性。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时要熟练运用以下方法:①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调整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使教学与预期的学习结果保持一致;②加强教学内容的关联性,丰富教学资源;③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通过一起谈话、相互提问、相互总结、共同参与合作型问题解决活动、定期让学生参与结构化的反思活动等方式,提高学习对话的质量;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⑤在开展教学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思考哪些内容是学生必须优先掌握的,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最可能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实际影响是什么。

让学生参与课堂规则的制定

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袁琳、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赵丽霞在《教学与管理》2013年第8期上撰文认为,课堂规则不是用来控制学生的,而是用来教育学生的。建立小学课堂规则时,应在教师制定规则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只有当学生参与了规则的制定,并遵守这些规范时,才会产生归属感,知道自己要怎么做。具体可以这样做:首先,和学生一起探讨课堂规则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到制定课堂规则的重要性;其次,编写课堂规则清单,让学生将他们认为重要的规则一一列出来,师生根据适用与否对这些规则进行汇总,最终形成正式的课堂规则;第三,正式的课堂规则确定后,师生对每一项规则进行说明,同时要学生表明能否接受这样的行为准则,并作出遵守规则的承诺;最后,监督和评估课堂规则的执行情况,帮助学生识别和监控他们的行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是让学生轮流表演规则中描述的行为,增进他们对课堂规则的理解。

做中学、悟中学的教学模型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吴刚平在《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6期上撰文认为,做中学与悟中学是学生获得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的主要方式,也是需要不断培养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要实现做中学、悟中学,教师要从教学安排、教学设计、上课过程三方面限定讲授的顺序和时间,在教学重点难点处为学生提供做中学、悟中学的时间和空间。在操作策略上,教师可选择部分内容、部分时段的课堂教学作为做中学、悟中学的试点,先摸索经验再扩大规模和范围,逐步形成完整的做中学、悟中学的教学模型。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要确定具体合理的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典型而丰富的课程资源,采取让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分类指导,以充分体现做中学和悟中学的教学特点。

(责编 欧孔群)

篇5: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要点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 The basics of machinery design 教材:刘江南、郭克希主编《机械设计基础》湖南大学出版社 学时/学分:88 /4.5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工程力学等 适用专业:机械类专业

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介绍常用机械和通用零件的基础知识及基本设计方法的技术基础课。教学内容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有关的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

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掌握机构的结构、运动特性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知识,使之初步具有分析、选用和设计基本机构的能力,并对机械运动方案的确定有所了解。2. 培养学生掌握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维护和设计计算的基本知识,使之初步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1章

绪 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明确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了解机械设计基础在培养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全局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二)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机器、机构和机械的概念,机器和机构的用途以及区别;了解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2 本课程的研究内容 本课程的地位及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四)学时分配:2课时

第2章 机械及机械零件设计基础知识

(一)基本要求:

建立机械设计的总体概念,了解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计算准则,了解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了解机械零件设计的一般步骤,理解机械设计中的标准化原则。(二)重点与难点

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与计算准则;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 机械零件材料的选用原则和标准化。(三)教学内容

1.机械零件设计概论 2.机械零件的强度

3.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

4.机械零件的耐磨性

5.机械零件的工艺性及标准化(四)学时分配:3课时

第3章

平面机构基础知识

(一)基本要求

1、掌握运动副、约束和自由度等概念。

2、能较熟练的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3、能熟练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掌握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二)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运动副及其分类、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

(三)教学内容

1、机构的组成

2、机构运动简图

3、平面机构自由度

(四)学时分配:5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 3-

5、3-7

第4章

平面连杆机构

(一)基本要求

1、了解平面连杆机构传动的特点及其主要优缺点。

2、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其演化型式和平面四杆机构的一些应用实例。

3、掌握四杆机构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有曲柄的条件、行程速比系数、急回特性等)

4、了解四杆机构设计的基本问题,学会根据给定的运动和几何条件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二)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其演化,四杆机构的一些基本知识,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四杆机构的一些基本设计方法。(三)教学内容

1、平面连杆机构的类型

2、平面四杆机构的工作特性

3、平面四杆机构的特点及功能

4、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四)学时分配:6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4-

1、4-

4、4-

6、4-7

第5章

凸轮机构

(一)基本要求

1、了解凸轮机构的应用及分类。

2、熟悉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及其特性。

3、了解凸轮机构压力角的意义

4、了解凸轮机构常用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方法。(二)重点与难点

凸轮机构的应用及分类,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及其特性,凸轮机构压力角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

1、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2、从动件的运动规律

3、凸轮机构的压力角

4、凸轮轮廓设计

(四)学时分配:5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5-

1、5-

5、5-6

第6章 齿轮传动

(一)基本要求

1、了解齿廓啮合的基本定理。

2、了解渐开线及其性质,掌握渐开线齿轮啮合特性。

3、熟悉渐开线齿轮传动的各部分的名称、基本参数,会计算渐开线齿轮传动的基本尺寸。

4、熟悉渐开线齿轮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连续传动条件等有关问题。

5、了解渐开线齿轮齿廓切削加工原理。

6、了解各类齿轮(斜齿圆柱齿轮、直齿圆锥齿轮)传动的特点,并能了解其几何设计。

7、了解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计算准则、齿轮材料及其选择。

8、掌握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圆锥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

9、掌握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齿根弯曲强度计算及齿面接触强度计算

10、了解齿轮结构与齿轮传动的润滑。

11、了解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12、了解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方法。

13、了解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了解蜗杆蜗轮材料的选择。

14、掌握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方法。

15、了解蜗杆传动的润滑、效率及热平衡计算。

(二)重点与难点

学习本章的重点是渐开线圆柱齿轮机构的传动设计。对于其他齿轮机构重点掌握其与直齿圆柱齿轮机构的特性及异同点。应重点注意 :

1.渐开线的性质和渐开线方程是研究渐开线齿轮机构的基础,只有牢固掌握这些内容,才能正确理解一对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和轮齿啮合过程。2.齿轮材料的选取原则。

3.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和计算载荷。4.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5.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6.易混淆的概念的分辨:

(1)法向齿距与基圆齿距

(2)分度圆与节圆

(3)压力角与啮合角(4)标准齿轮与变位齿轮(5)齿面接触线与啮合线

(6)理论啮合线与实际啮合线

7.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 8.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

9.蜗杆传动的材料、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三)教学内容

1、齿轮机构类型和应用

2、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3、渐开线及渐开线齿廓

4、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

5、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6、渐开线齿轮的加工及根切现象

7、渐开线变位齿轮

8、斜齿圆柱齿轮机构

9、圆锥齿轮机构

10.齿轮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11.齿轮材料、热处理及其选择。12.齿轮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13.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计算:受力分析和计算载荷: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

14.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计算:受力分析和计算载荷。15.直齿锥齿轮传动:受力分析。16.蜗杆传动的类型。

17.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18.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

19.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和热平衡计算。20.圆柱蜗杆与蜗轮的结构设计。

(四)学时分配:15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6-

3、6-

5、6-

11、6-

13、6-

14、6-

15、6-16

第7章

轮系及减速器

(一)基本要求

1、了解轮系的类型及功用。

2、熟练掌握各类轮系传动比计算与应用。

(二)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轮系的传动比的计算。

(三)教学内容

1、轮系的类型

2、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3、周转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4、复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5、轮系的功用

(四)学时分配:4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7-

2、7-

4、7-

5、7-9

第8章 间歇运动机构

(一)基 本 要求

1、掌握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功能和适用场合。

2、了解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功能。

(二)教学重点

本章的重点是搞清各种间歇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和功能,并了解其适用的场合。(三)教学内容

1、棘轮机构

2、槽轮机构

3、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

4、不完全齿轮机构

(四)学时分配:3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 8-

2第9章 带传动和链传动

(一)基本要求

了解带传动的主要类型、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了解V带的类型与结构,了解带传动的力分析,了解带的弹性滑动、打滑现象。了解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了解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方法,了解V带轮的材料、结构及尺寸确定,了解带传动的布置、张紧方式和张紧装置。了解链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了解链传动的运动特性(速度的不均匀性及动载荷);了解滚子链的结构、特点与材料,了解链传动的布置、张紧与润滑。(二)重点与难点 1.带传动、链传动的主要类型、工作原理、特点 2.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应力分析。2.V带传动的设计与计算。3.链传动的运动特性。4.滚子链传动的失效形式。(三)教学内容

1.带传动的主要类型、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范围。2.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应力分析。3.带的弹性滑动概念与传动比。4.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5.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带轮材料、结构和尺寸。6.带传动作用在轴上的载荷及张紧装置。

(四)学时分配:6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9-

2、9-

4第10章

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

(一)基本要求

掌握螺纹和螺纹联接的基本知识;了解螺旋副受力分析;了解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理论和方法,以及螺纹联接的预紧与防松措施;了解提高螺纹联接强度的各种措施;了解螺旋传动的主要类型,掌握键联接的类型、结构、特点。(二)重点与难点

1.螺纹联接的主要类型及特点。2.螺栓联接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3.螺纹联接的预紧与防松措施。

4.提高螺纹联接强度的结构和工艺措施。5.键联接的类型、结构、特点。(三)教学内容

1.联接螺纹和传动螺纹的概念、主要类型及特点。2.联接件的标准及其性能等级。

3.拧紧力矩,预紧力及其控制,螺纹联接的防松原理及防松措施。4.螺纹联接的失效形式及计算准则。5.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6.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 7.螺旋传动的基本类型和应用。8.键联接和花键联接 9.销联接

(四)学时分配:6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10-

8、10-

9、10-10

第11章

滚动轴承

(一)基本要求 了解滚动轴承的基本类型、结构特点及代号,了解轴承套圈及滚动体上载荷分布及应力的变化,了解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了解基本额定寿命、基本额定动载荷及当量动载荷,了解角接触球轴承(7类)和圆锥滚子轴承(3类)轴向载荷的计算方法,了解滚动轴承基本额定寿命的计算方法,掌握滚动轴承的基本额定静载荷的计算;了解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了解轴承的配置、固定、配合、预紧和装拆,润滑与密封。(二)重点与难点

1.滚动轴承的基本类型、结构特点及代号。2.轴承组合结构设计。

(三)教学内容

1.滚动轴承的基本类型、结构、特点、精度和代号。

2.滚动轴承元件上的载荷分布。3.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4.滚动轴承的基本额定动载荷及当量动载荷的计算。

5.滚动轴承的基本额定静载荷及当量静载荷的计算。

6.滚动轴承组合的结构设计:轴承与轴颈、座孔的配合,轴承的游隙、预紧、调整及装拆:轴承的润滑和密封。

(四)学时分配:6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

1、11-

2、11-

3、11-7

第12章

滑动轴承

(一)基本要求

了解滑动轴承的用途与分类,了解径向滑动轴承的典型结构;了解滑动轴承的失效形式,了解轴承材料及轴瓦结构,了解滑动轴承润滑剂的选择知识。

(二)重点与难点

1.滑动轴承的用途与分类。2.径向滑动轴承的典型结构。(三)教学内容

1.滑动轴承的应用和分类。

2.滑动轴承的结构,轴瓦结构。3.滑动轴承的材料及其选择。7.滚动轴承与滑动轴承的比较。

(四)学时分配:4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

1、12-

2、12-

3第13章

(一)基本要求

了解轴的用途和分类,了解轴的结构设计原则,了解提高轴的疲劳强度的措施,了解轴的材料及其选择方法。(二)重点与难点

1.轴的结构设计原则。

2.提高轴的疲劳强度的措施。(三)教学内容

1.轴的类型及应用,轴的材料及其选择。

2.轴的计算准则:强度、刚度、。3.轴的结构设计。

4.提高轴疲劳强度的措施。

(四)学时分配:4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

3、13-8

第14章

联轴器和离合器

(一)基本要求

了解联轴器和离合器的主要类型、结构、特点和应用场合,掌握联轴器和离合器的选择及计算方法。(二)重点与难点

1.联轴器的特性和选择。2.离合器的特性和选择。

(三)教学内容

1.联轴器的分类、特性、标准及选择。

2.离合器的分类、特性、标准及选择。(四)学时分配:2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

1、14-

5第15章

弹簧

(一)基本要求

了解圆柱拉、压螺旋弹簧的结构、特性曲线和计算,了解其他类型弹簧的特点和应用。

(二)重点与难点

圆柱拉、压螺旋弹簧的结构、特性曲线和计算。(三)教学内容

1.弹簧的功用、分类、材料和许用应力。

2.圆柱拉、压螺旋弹簧的结构、特性曲线和计算。

(四)学时分配:4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

15-1、15-

3第16章

机械平衡及周期性速度波动调节

(一)基本要求

1、了解平衡和速度波动在机械工程中的重要性。

2、了解刚性转子静平衡、动平衡的计算方法。

3、了解刚性转子静平衡、动平衡实验的基本原理。

4、了解周期性速度波动及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区别及其调节方法,了解飞轮转动惯量的简易计算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

刚性转子静平衡和动平衡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周期性速度波动调节方法。

(三)教学内容

1、平衡的目的及分类

2、刚性转子的平衡

3、机械运转速度波动调节的目的和方法

4、飞轮的近似设计方法

(四)学时分配:4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16-

4、16-7

三、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验证所学理论,并巩固和加强理解,同时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试验内容:本课程要求开设实验3——4个(6—10学时),试验内容建议从下列题目中选取:

1.机械运动简图绘制实验 2.渐开线齿轮范成实验 3.齿轮几何参数测定的实验 4.轴系结构测绘实验 5.减速器拆装实验 6.带传动实验

7.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现场教学实验

四、课程设计

目的: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使学生能根据设计任务拟定总体方案,按机器工作状况分析、计算作用在零件上的力,选择合理的材料、计算确定零件的主要尺寸,考虑制造、使用、维修等问题,进行结构设计,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注明有关技术要求。

设计题目:简单机械传动装置(以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为主体的机械传动装置)。

工作量:部件装配图一张(0号或1号图纸);零件工作图一~二张;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约4000字左右)。

课程设计后应进行答辩,按五级分评定成绩。

五、主要教学参考书

1、机械设计基础

王华坤、张庆编

兵器工业出版社

2、机械原理

郑文纬

吴克坚主编

高教出版社

3、孙桓、陈作模主编,机械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设计教研室编

南京理工大学出版

5、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机械设计教研室编

南京理工大学出版

6、机械设计 濮良贵、纪名刚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6: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要点

第一部分 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4、倡导建构的学习

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

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

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

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

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

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

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

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

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

1、信息素养

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

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

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

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

2、信息素养

3、创新与开放思维

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

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

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第二部分 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

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

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

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

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

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

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少

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

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

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

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

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整体、实践、开放、生成、自主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空间

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生活并学以致用

3、推进自我、自然、社会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三者的和谐发展。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与经验

2、形成自我、社会、自然的整体认识,发展责任感

3、获得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态度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遵循的原则: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

2、体现学校的特色

3、反映这所学校在社区的特色

4、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遵循的原则:

1、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2、处理学校统筹规划与过程展开后生成性目标的关系

3、课内与课 外时间的集合使用

4、整合校内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三大指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整合起来。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理念:

1、整体观

2、多元化

3、过程性。§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比较研究

一、国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

1、课题研究的研究性

2、实际应用的设计性

3、社会参观的体验性

4、社会参与的实践性

5、自我建构性的反思性。§7研究性学习价值与反思

一、研究性价值的定位:

1、保持探究的兴趣

2、丰富学习的体验

3、养成合作共享的个性品质

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6、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研究性学习现实价值取向的反思:

1、防止成人化

2、功能的过分窄化

3、防止学科化。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积极体验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

4、培养科学的态度与科学道德

5、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6、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开放性

2、问题性

3、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

4、层次的差异性。

五、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

1、开展科普讲座

2、帮助选题

3、确定课题与计划

4、开展课题研究

5、处理结果,撰写报告

6、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原则:

1、主体多元化

2、内容方法丰富性、灵活性

3、手段方法多样化。

七、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

1、贯穿整个过程

2、关注学生学习结果

3、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4、方案的多样化。

§9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一、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

1、服务社区

2、走进社会

3、珍惜环境

4、善待自己

5、关爱他人。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

1、亲历性

2、自主性

3、协同性

4、整合性。

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评价建议:

1、有所侧重

2、贯穿过程

3、学生参与

4、激励功能

1、自评他评

2、定性定量

3、日常观察与成果展示

4、教师家长有关人员结合。第三部分 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 §10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框架分析

一、课程标准的界定:

1、是对学生进行一阶段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

2、是规定的某一学段的基本要求

3、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可达到的

4、是教材的开发者

5、涉及到三维目标。

二、框架的具体内容:

1、前言

2、课程目标

3、内容标准

4、实施建议

5、术语解释。

三、课程技术的陈述技术:

1、必须是分层次陈述的

2、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结果性、体验性)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 件、表现程度)

4、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5、行为动词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

6、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7、具体的表现程度。§12教科书的内容与形式

一、教科书的内容特征:

1、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

3、引发学生的思考

4、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5、有利于师生互动

6、体验规范性课题原则

7、鼓励学生想象与思考

8、教科书编写留有较大余地。第四部分 教学理念与策略 §14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1、关注学生的发展

2、关注教学效率

3、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4、教师具备反思的能力

5、一套策略。

二、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是可理解的可测量的

3、行为条件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4、表现程度是学生学习之后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16论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国外学习方式的研究:

1、研究性学习

2、hang-on

3、在计算机下的学习

4、小课题与长作业。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因:

1、基于什么是教育的思考

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

3、对课堂上的收获的理解。

三、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明确教师的职责

2、开发教育资源

3、确立新的教学观。

§18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

一、本次教学改革在下面几方面的突破:

1、整合教学与课程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习方式。

第五部分 课程与教材评价

§19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及最新进展

一、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1、目标取向的评价

2、过程取向的评价

3、主体取向的评价

二、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1、质性评定—量化评定

2、侧重甑别—侧重发展

3、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反应方式

4、强调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5、重视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得出结论的过程。§20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本质与实施建议

一、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1、评价主体互动化

2、评价内容多元化

3、评价过程动态化。

二、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功能:

1、反馈调节

2、展示激励

3、记录成长

4、反思总结

5、积极导向。

三、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特点:

1、科学性

2、可行性

3、灵活性

4、有创意。

四、实施保障:

1、教师管理者的共识

2、全社会的认同

3、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第五部分 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 §25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

1、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升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

3、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2、坚持责权统一

3、开发校内外课程

4、正确处理三类课程的关系。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

1、开发的目的(学生发展、家长参与、教师发展、学校特色)

2、开发的主体(教师)

3、开发的方式(选用、改编、新编)

篇7: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要点

第一篇 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概述

一、概念或单选题

1.交通

2.运输

3.交通系统

4.运输系统

5.货流系统

6.载运机具系统

7.路网系统

8.运输行业管理系统

9.运输生产组织与管理系统

10.运输生产者

11.信息系统 12.联合运输系统

13.驼背运输

14.滚装运输(也称船背运输)

15.鸟背运输

16.火车轮渡

17.子母船运输

18.综合运输体系的含义

19.交通运输业及其分类

20.交通运输产业及其划分依据

21.交通运输企业分类

22.运输主体

23.交通运输生产过程

24.车次

25.周转

二、多选题

1.交通系统要素

2.运输系统要素

3.运输行业管理系统分类。

4.与运输相关的辅助性经营业细分为几类?

5.交通运输系统的分类。

6.世界交通运输发展趋势

7.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8.评价指标。

9.周转。

10.交通运输生产过程分类

11.交通运输生产的特点

三、简答题

1.交通与运输的区别与联系。

2.交通系统与运输系统的区别。

3.交通运输系统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4.运输行业管理系统分类。

6.交通运输系统的分类。

7.自营运输系统及其分类

9.影响运输方式选择的因素。

11.交通运输功能

12.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的不同点。

13.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的关系。

四、计算题

1.综合评价分析法。

第二篇 交通运输设备规划与运用

一、概念或单选题

1.技术站

2.到发线有效长

3.中间站

4.区段站

5.编组站

6.铁路枢纽

10.航路

11.航线

18.港口吞吐量

19.装卸自然吨

20.操作量

18.装卸量

19.通过能力

20.输送能力

21.运输能力

22.自动闭塞

29.机场通过能力

30.跑道通过能力

31.道路通过能力

32.平面交叉口通过能力

33.最大服务流量

34.交通运网规划

二、多选题

1.各种运输方式场站分类

2.铁路线路分类

4.我国铁路路网结构

5.铁路网的“八纵八横”

6.航道分类

7.水运航线包括哪些?

8.港口范围

9.港口种类、设施

10.航标分类

11.道路分级、分类

12.城市道路分类

13.路网的“五纵七横”

14.航路空域分类

15.航线分类

16.航线网类型

17.航空港组成18.管道运输的分类、分布

19.港口吞吐量区分条件

20.装卸量、装卸自然吨、吞吐量、操作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1.通过能力影响因素

22.铁路通过能力分类

23.铁路车站改编能力分类

24.驼峰的范围包括哪几部分?

25.港口通过能力分类

26.公路设计采用的服务水平等级

27.交通运输规划种类

28.“四步骤模型”

29.起重机械分类

30.铁路机车分类

31.汽车的技术经济性能

32.运输船舶的种类

33.船舶技术性能内容

34.民用飞机的分类

35.民用飞机的主要技术经济性能.36.城市道路分类

三、简答题

1.港口分类。

2.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分类

3.航线分类(水运、航空)

4.航线网类型

5.通过能力、输送能力、运输能力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6.通过能力分类.7.提高通过能力的途径

8.铁路车站改编能力分类

9.驼峰作业方案分类以及几种作业方案说明。

10.港口通过能力分类及影响因素

11.道路通过能力分类及影响因素

12.道路通过能力的作用

13.平面交叉口通过能力分类及影响因素

14.环形交叉口的定义及分类。

15.道路服务水平及划分(美国、中国)

16.公路设计采用的服务水平等级

17.交通运输规划过程

18.各种运输方式的规划内容、目的及任务。

19.“四步骤模型”

20.各种流动起重机械的特点及作业区划分

21.我国规划天然气管线五大工程。

四、计算题

1.利用利用率法计算咽喉岔道及到发场通过能力。

2.机位容量计算

3.两种情况下的跑道通过能力计算

4.无信号控制交叉口通过能力计算

第三、四篇 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 交通管理

一、概念或单选题

1.交通信息化

2.交通管理

3.GPS定位技术

4.地理信息系统GIS

5.地图匹配技术

6.智能运输系统

二、多选题

1.交通调查分类

2.交通调查方法

3.智能运输系统定位技术包括哪几类及各类的含义。

4.中国ITS研究内容及框架

5.城市交通控制系统分类

6.交通运输政策的类型

三、简答题

1.交通调查分类

2.交通调查方法

3.地图匹配技术的作用。

4.智能运输系统定义及分类。

5.智能运输系统定位技术包括哪几类。

6.中国ITS研究内容及框架

7.城市交通控制系统分类

8.交通运输政策的类型

9.交通管理的基本内容

10.各种运输方式交通管理的特点

第五篇交通运输企业管理

一、概念或单选题

1.运输组织计划

2.拖挂运输

3.往复式运输路线

4.环形运输路线

5.汇集式运输路线

6.调度工作

7.运输计划

二、多选题

1.交通运输企业管理的内容

2.运输组织计划构成3.各种运输方式运输组织形式分类。

4.影响运输合理化的五要素

5.运输路线选择

6.运输技术经济指标分类。

7.运输工具与设备运用效率指标包括哪几类?

8.调度工作的作用

9.调度工作的内容

10.各种运输方式调度管理体制。

三、简答题

1.交通运输企业管理的内容

2.各种运输方式运输组织形式分类。

3.影响运输合理化的五要素

4.往复式运输路线分类及含义.5.汇集式运输路线分类及含义

6.拖挂运输包括哪几类?含义是什么?

7.运输技术经济指标分类。

8.运输工具与设备运用效率指标包括哪几类?

9.调度工作的作用

10.调度工作的内容

11.各种运输方式调度管理体制。

12.运输计划包括的内容。

第六篇物流管理

一、概念及单选题

1.物流工程

2.物流网络

二、多选题

1.物流工程特点

2.物流网络结构及功能

3.区域物流系统构成4.物流中心种类及功能

5.物流中心规划原则

6.企业物流系统分类

三、简答题

1.物流网络结构及功能

2.物流工程研究内容

3.物流系统规划程序

4.区域物流系统规划内容

篇8:建筑工程加固设计的要点

关键词:建筑工程,加固设计,分析

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由于配筋不足、混凝土质量问题或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改建、增加载荷等原因引起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时, 就需要对建筑工程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在加固措施当中, 应该根据建筑物的加固需要、以及加固的安全、经济、快捷、施工等方面的要求, 确定加固设计的最佳方案, 并能够将设计方案实际运用到加固施工当中, 达到既定的建筑工程加固效果。方案的确定要遵循安全、经济、快捷、施工方便的原则, 只有这样, 加固工程才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明确建筑工程常见加固设计方案与适用范围

在建筑工程加固设计当中, 技术人员应该了解当前在建筑工程加固施工当中的常见方案, 以及这些方案的适用范围, 然后根据需要加固建筑工程的特点和加固需要, 确定相应的加固设计方案。

1.1 增大截面加固法

增大截面加固法是当前较为常见的一种建筑工程加固设计方案, 这种加固方案是通过在原混凝土构件的外面重新浇筑一层新的钢筋混凝土, 增加建筑工程构件的截面面积和配筋, 以达到提高建筑工程结构强度和承载力的目的。由于建筑工程的承载力情况、薄弱环节以及施工条件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 所以增大截面加固的方法又可以分为单侧、双侧、三侧和四侧等几种, 不同的加固种类适应的情况也不一样, 如四面加固的方法主要应用在轴心受压柱的情况下, 而单侧或者是双侧加固主要使用在偏心受压柱的情况。该种加固技术主要适用于梁、板、柱、墙等钢筋混凝土受弯和受压构件的加固。优点是容易施工, 适用面广, 缺点是现场湿作业工作量大, 养护期较长, 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影响, 对结构外观及房屋净空也有一定影响。

1.2 外粘型钢加固法

外粘型钢加固法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建筑工程加固方法, 具体做法是在原建筑构件外表面粘上一层型钢来提高构件承载力的加固方法。这种加固方法具体又可以分为湿式和干式两种。湿式外包钢加固是指原构件和新增型钢之间留下一定的间隙, 在间隙间灌注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 使原构件与新增型钢能紧密结合起来, 达到整体工作、共同受力。干式外包钢加固的方法虽然也会留下一定的空隙, 但是填充空隙的水泥是普通水泥, 虽然也能满足加固的需要, 但并不能确保结合面剪力和拉力的有效传递, 外包型钢与原构件不能整体工作, 彼此只能单独受力。与湿式外包钢相比, 干式外包钢施工更为简便, 但承载能力提高幅度不如湿式外包钢。外粘型钢加固法主要适用于需要提高截面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的钢筋混凝土梁、柱的加固。优点是截面相对变化不大, 但是承载力能大幅度提高。缺点是维护费用高, 抗腐蚀能力差, 施工工序较繁琐, 节点区构造较为复杂。

1.3 粘贴钢板加固法

粘贴钢板加固法是用建筑结构胶将加固钢板粘贴在建筑工程的原构件的表面, 使钢板与原构件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整体, 以达到提高承载力的目的。粘贴钢板加固法相对于上面两种加固方法, 承载力、抗剪力等方面没有突出的效果, 但是这种加固方法仍然有其长处, 这是因为所使用的钢板较薄, 对原来建筑构件的外观影响很小。而且由于加固中所需的钢材都是按照计算粘贴在既定的部位, 能够与原构件协同工作, 能够有效的提高钢材的利用率, 提高建筑构件的抗裂性。粘贴钢板加固法主要用于承受静载荷的受弯和大偏心受拉、受压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加固。优点是不损伤原混凝土构件, 施工方法简便, 周期短, 现场作业量小。缺点是维护费用高, 抗腐蚀能力差等。

1.4 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

目前加固市场上的纤维复合材主要是碳纤维材料。该加固方法加固原理与粘贴钢板加固法基本一致, 相对于粘贴钢板加固法具有以下五点优势:1) 碳纤维片材的抗拉强度一般为3500 MPa以上, 远高于钢材。2) 施工简便、快捷, 施工周期短。3) 抗酸碱盐类介质的腐蚀, 应用面广, 可以应用于各种工作环境的构件加固。4) 可以有效的封闭混凝土结构的裂缝, 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5) 易于保持结构原状, 基本不增加结构自重及截面尺寸。但粘贴碳纤维加固法也存在对构件的刚度提高不明显, 防火性能差, 材料成本较高等缺点。

1.5 预应力加固法

预应力加固法是指利用补加预应力拉杆或者型钢支撑的方法对建筑工程的原构件进行加固的方法, 可以分为预应力拉杆加固和预应力撑杆加固两种。预应力拉杆加固主要是通过直线式或者折线式的拉杆改变受弯构件的受力情况来实现加固的目的, 直线式常被用在受弯承载力不足的构件加固工作中, 折线式常被用在斜截面或正截面承载力不足的加固当中。预应力撑杆加固也可分为两种, 单侧撑杆加固和双侧撑杆加固, 前者主要用于大偏心受压柱的加固, 后者主要用于轴心受压及轻微偏心受压柱加固。该加固法具有对结构刚度和承载力的提高较为明显;受现场及构件情况影响大;施工较麻烦;成本高等特点。

2 建筑工程加固设计方案选择

建筑工程的加固方案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加固部位的特点, 以及不同加固方案的适用性, 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考虑到施工的便捷性、加固的经济效益、加固质量等因素。具体来说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

2.1 加固施工的便捷性

“加固工程方案的优劣, 首先要把是否具有施工作业方便作为必要条件, 没有良好的施工性是阻碍加固工程施工的一个拦路虎。有的加固方案虽然具有解决问题的可行性, 但是, 由于其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增加了一定的施工难度, 而造成施工工期长, 劳动用工大, 安全系数低的弊端, 结果将影响到加固质量。”1因此, 建筑工程加固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加固施工的便捷性, 并在方案设计中体现出来。例如, 某高层建筑由于混凝土质量的原因, 该建筑的某层框架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满足设计要求, 需要对层的框架柱进行加固。这种情况下有多个选择, 综合衡量之下技术人员决定从增大截面法和外粘型钢加固法中选择一个。这两种方法中前者技术要求较高, 只能通过人工的方式完成, 加固效率较低。而加大截面加固法则技术要求稍低, 且可以通过机械化辅助作业的大规模加固施工完成, 效率、安全系数更高, 施工的便捷性更加突出, 因此在建筑许可的情况下就应该优先选择后者。

2.2 从建筑工程的加固需要确定最优化的加固方案

现在建筑工程的加固方法越来越多, 技术也越来越成熟, 但是具体到每一种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则需要根据建筑工程的具体加固需要来确定, 构件不同加固需要、加固方案也就不同。

2.2.1 梁的加固方法

在建筑物当中梁的承载力最大, 也是加固要求最高的构件。在梁的加固当中, 当然技术含量最高、实际效果最好的粘贴钢板加固法和碳纤维加固法是最好的选择。前者施工技术要求低, 成本低, 占有空间小, 加固效果较好, 比之加大截面加固法和预应力加固法在成本、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明显。而后者是当今新材料研究成果在建筑工程加固工作中应用的成果, 碳纤维材料抗剪力性、强度等方面不亚于钢材, 而自身较轻, 能够实现在减少加固承重的基础上实现构件加固的目的, 加固效果好。同时, 由于本身质量较轻, 较之钢板, 一到两人就能完成加固施工, 其施工成本和施工的便捷性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 对于梁的加固应该首先选择碳纤维加固法, 其次是粘钢加固法, 最后才是加大截面加固法和预应力加固法。

2.2.2 柱的加固方法

柱的加固方法可选择面较小, 因为在这一构件的加固当中一些比较先进的加固方法反而没有一般的加固方法好。在柱的加固当中应用效果最好、最为广泛的加固方法就是外包钢加固法, 也就是通过在柱的四周用型钢进行包围加固, 其特点是建筑构件的截面变化不大, 对建筑构件的外形影响较小。前面已经提过这种方法又可分为湿式和干式两种。就这种加固效果来说, 前一种使包钢与原构件之间形成一个整体, 能够确保结合面传递剪力。后者不能实现包钢与构件之间的有效结合, 加固效果要远远低于湿式外包钢加固法。因此, 在柱的加固当中技术人员可以多考虑湿式加固法, 提高加固的效果。

2.3 注意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的加固设计当中, 技术人员应该考虑到加固技术的发展情况, 尽量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以提高建筑工程的加固效果。“化学补强法不失为当前加固工程中首选的一种最为先进的工法。众所周知, 一些加固工程采用过时的加固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已不能满足当前加固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经济的要求, 而化学补强加固方法越来越以其明显的优势成为加固工程中的优选方案。”由于化学补强法施工简单、成本较低, 对建筑构件的外观影响极小, 加固效果也非常好, 因此是将来建筑工程加固的首选方案。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些使用环境为高温、高湿、腐蚀性强的建筑当中, 恶劣的环境会腐蚀钢材, 长时间使用会降低承载力和抗剪力, 并且对化学性质影响较大, 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外包钢加固法还是化学补强法都不能使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考虑碳纤维加固法。

3 结语

总之,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 建筑工程的加固方法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使加固方法越来越多。在加固设计上, 技术人员应该考虑不同加固方法的的优缺点和适用建筑构件的范围, 在综合考量之下选择最优的加固方案, 实现质量与效益并重的加固目的。

参考文献

[1]姜辉, 赵大宁.浅谈混凝土结构工程加固施工方案.民营科技.2011, (3) .

上一篇:六一节教师代表讲话稿下一篇:2018年销售第二季度工作计划